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推荐10篇)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篇1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学,示范性实验,GIS技术,实践教学

一、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学》是一门跨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涉及自然、经济、社会和人文科学的诸多领域[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土地利用规划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凸显,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和土地利用规划布局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2]。《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是以土地利用规划学专业课程学习内容为基础,利用实验室条件,加强学科知识应用层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该实验课程由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组实验构成。该课程在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专业中的龙头作用日益显现,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学的教学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在人才素质的培养方面强调宽基础、强能力,有良好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二、实验教学面临的问题

《土地利用规划学》目前是广州大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主干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于2004年设置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40学时2个学分,没有设置实验教学环节,为四年级第一学期后半段上课,学生在前半段1-10周实习过程中急需该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到毕业实习单位无法适应岗位需求,教学过程中发现开课时间太晚,少部分实习生不能及时到课,达不到教学效果。直到2012年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才把《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修订为40学时2个学分,其中包含课内16学时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总学分0.5学分,开设四个实验,为三年级第二学期上课,虽然实验学时短,但学生通过实验实践,动手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上完课程后参加毕业实习能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通过2012、2013级两届学生的实验实践,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对本专业知识技能的需求,逐步制定了基础性、综合性和设计性三组不同类型的实验,建立了一套土地利用规划学示范性实验数据库,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课程内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技术,积累了一批优秀的实验报告、实验教学视频及调查问卷。目前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实验教学教材,实验内容设置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较难。目前就聂艳等主编了一本《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教程》,但是设计的实验内容过多,包含了13个独立的实验,教学时数估计32学时以上。二是《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教学时数较少,40个学时中理论教学时数是24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全书22个章节,平均一个章节不到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相当于一章节一个学时,教师授课难度非常大,学生听课难以消化知识。三是相关专业技术课程间隔时间过长,如《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与应用》等专业技术课程分别在大一第二学期、大二第一学期学完,中间隔一年再上《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课,用到Arc GIS软件时,大部分学生都忘记了该软件的相关操作技能,实验课前学生要温习之前的知识和技能,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花费一定时间来指导操作技术。四是实验室硬软件难以达到教学实验条件和要求。目前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使用的数据量大,对实验室台式电脑硬件配置要求高,对Arc GIS、ENVI、ERDAS等专业软件要求最新版本,实验中往往软件不兼容,电脑开机就卡住的现象时常困扰学生。

三、实验教学今后改革的方向

现有研究在《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实践环节、内容设置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果,提高了该课程的授课效果,但在示范性实验建设具体操作上未作深入探讨。鉴于此,今后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应该是:首先,编著一套高校本专业适用的《土地利用规划学实验教材》,设计好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方法技术等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实验内容不要求多但求精;其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土地利用规划学》教学时数为56学时,其中设置40个理论学时,16个实验学时;修订《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与应用》、《土地利用规划学》上课学期为前中后学期,中间不要间隔学期;第三,加强实验室硬软件设备建设,购置土地利用规划编制专业教学软件。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5.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 篇2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4-04-1

0 引言

土地管理工作中核心的环节是如何规划土地的利用,而在全国五级以上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总体体系当中,核心是县级土地的规划,它不仅是编制地市级、省级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基础,还是如何编制乡镇土地的利用总体的规划依据。由此可知,研究县级土地如何利用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县级如何利用土地的总体规划是微观层面的规划,它是一种确定型和管理型的,如何编制县级土地的利用水平不但直接地反映了总体规划的编制质量,而且是我国怎样实现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相平衡的关键。最近几年,随着科学发展观对怎样科学决策对土地的利用,科学制订对土地的总体规划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而,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来探讨目前我国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具体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许多学者对如何合理地利用和规划土地的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对我国县级土地如何利用和规划的深入研究及建立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1 对我国的县级土地如何利用的总体规划的研究

1.1 总体规划的理论及方法的研究

土地如何利用规划的方法和理论是对土地合理利用的指导,土地规划方法和理论的完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规划的质量,因此,坚决地贯彻执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合理地提出县级的土地利用规划都应当以人地协调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合理的理论基础,编制了县级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方法:包括合理利用土地规划体系、修编思路、内容、修编程序、修编模式、手段和编制方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法等一系列的基本问题。通过对常用人口预测的方法、规划方案多目标、决策方法技术的路线、土地分区的定量、图件编制方法等的探讨,建立了土地合理利用的规划技术方法体系。一些对县级土地如何合理利用的规划与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进展协调性进行了初步探讨性的研究。同时,一些研究者根据土地合理利用的系统思想,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规划技术,提出了一套结合县级可行的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的方法与系统的技术体系。

关于如何合理规划和利用县级土地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成果中,不仅从大体上对县级土地的合理规划的研究,还从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合理的理论探讨,并取得了卓越的可行性方案,为地级市及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及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1.2 研究GIS 系统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隨着县级土地规划信息软件系统在县级土地规划中的广泛应用,较多的研究者对GIS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常小燕等人基于GIS技术设计了面向对象规划的模块方法在县级的土地合理利用总体规划管理系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邵晖等研究人员探讨了以GIS 为实验平台,以理论数据库作为基础,把土地的规划模型体系作为支撑修编系统,并探讨了将现有土地的规划模型的决策和支持功能与GIS 的数据处理能力及可视功能集成为一体。一些人同时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功能在县级土地开发整理并在规划中对数据如何处理、专题性的研究、成果图件编绘及规划过程等阶段的应用。总之,GIS合理应用在县级土地利用及总体规划建设目标、任务、思路和总体构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对我国县级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应做到以下几点

2.1 对土地“生态与经济”系统规律的充分认识

人类的生产生活不但可以使土地逐步退化,也可促进土地的进化,如荒地变良田,沙漠变绿洲。

2.2 合理改善生态环境

(1)通过恢复物种的植被、逐步建设梯田等合理利用土地,把生物治理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以防止水土的流失。(2)通过种草、种树和工程等措施相结合,调整不切合实际的土地利用方向。

2.3 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城镇占地

应该坚决地执行我国城市建设的基本方针,严格限制并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规模,适当发展中等化城市,大幅度减缓乡镇发展,尽量不占或少占用农村耕地,合理有效地利用县级的土地资源,为保证生态稳定、经济的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土地利用规划重点 篇3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基础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地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

确定土地利用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的依据:

1、区域土地及其相关资源状况;

2、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要;

3、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及区域生产力的布局;

4、保障人民生活与社会安定的需要等。

土地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将土地按质量差异划分为若干相对等级或类别,以表明在一定的科学技术下,被评土地对于某种特定用途的生产能力和价值大小。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评价原则:

1、针对性原则

2、永续利用原则

3、效益原则

4、因地制宜原则

5、综合性原则

6、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生产潜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投入条件下,土地所具有的潜在生产能力和提供效用的能力。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表现为在一定土地资源总量约束条件下,依据既定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调整和转换,最终达到土地资源在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有效分配和再分配。

土地利用分区: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土地利用分区与土地利用布局 :

相似:它们都是在某一区域内,对工业、农业、城镇、交通运输线路等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利用方式在空间上进行安排;都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并确定土地的不同功能和区域分工。

不同:土地利用分区主要任务是划分各种用地区,规定各种用地区土地的基本用途或主导功能,土地利用原则和管理措施,而土地利用布局主要任务是确定各类用地的比例、规模、空间位置和界限。它们紧密相关,互为依据,互相联系。

分区方法

(1)综合分析法(2)主导因素法(3)叠置法(4)聚类法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分析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2)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基础条件分析;

(3)人口和城镇化水平预测;(4)城乡居民点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 ;

(5)城乡居民点体系职能结构;(6)城乡居民点体系空间结构 ;

(7)农村居民点体系的结构与布局

居民点规模:居民点规模依据不同的目的可以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一般来讲,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城市规模弹性 :是指城市的人口与占地规模应有一个变化幅度。

城市规模弹性自由度:规模的最大与最小两者极限值的变化幅度。

居民点用地规模的预测

1.历史推断法2.规划指标法

3.分区测算法方法4.模型预测法

居民点布局方法:(1)线性规划法;(2)力多边形法

居民点布局方案择优:

(1)指标比较法(2)运输重心法(3)分级评分法(4)费用比较法

交通运输用地指居民点以外的各种道路及其附属设施和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用地,包括护路林用地。

规划的内容:

交通运输量预测、交通运输方式选择、交通运输网络布局和交通运输用地规模的测算。公路选线:根据路线基本走向和技术标准,结合地形、地质条件,考虑安全、环保、土地利用和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通过全面比较,选择路线方案的全过程。

选线原则 :

一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

二是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使路线布置在地势高燥、地质良好,便于施工的走向上,并符合工程技术要求;

三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做到路线顺直短捷,节约用地;

四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形成一个较为完善合理的交通网;

五是要经济合理,一方面要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技术标准,或在不降低技术标准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工程造价;另一方面要综合考虑提高工程经济效益和运营经济效益,选择既经济又合理的选线方案。

选线方案择优 :

公路选线时往往会出现几个方案,必须通过对整个路线或某段路线的不同方案进行经济评价,以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最优方案。

评价时可采用下列三项指标:

①道路的工程造价 ②年度运营费用③占地面积损失

第十章 水利工程用地规划

水土资源平衡就是综合考虑地区内水资源的供应能力和需求状况,分析本地区水资源的余缺情况,合理协调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以寻求水土资源的平衡。

水土资源平衡的重要作用:

(1)水土资源平衡是进行水资源的区域再分配,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依据。

(2)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水量调节措施,兴修水利工程措施的基本依据。

(3)水土资源平衡是确定土地利用方式的重要依据,土地资源的利用是受水资源制约的,通过水土平衡计算,可以根据水量的余缺情况改进土地利用方式,以达到水土资源的最佳配合。

一个完善的灌排水工程系统应包括渠道取水枢纽、输水配水系统、田间调节系统、排水汇水系统和灌排渠系上的建筑物。另外,在丘陵山区,包括塘坝蓄水工程;在平原低洼地区包括堤防、圩垸和排水枢纽工程。

骨干渠道输水工程用地规划

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干渠沿等高线布置,采用较小的纵坡,支渠则垂直等高线布置

(2)干渠垂直等高线布置,其纵坡比降视地面坡度而定

(3)合理穿绕布置(4)河网化布置

耕地详细规划 :

耕地组织形式:

指实施作物种植结构和作物轮作制度的耕地利用方式。

(一)轮作田区组织形式(固定轮作或分区轮作)

所谓轮作田区是指作物轮换种植的基本单元。在轮作田区之间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时间和空间上轮换种植作物。

(二)耕作田块组织形式(单田轮作)

耕作田块组织形式是在同一块耕地上按时间先后安排作物的轮换顺序,各田块之间不存在作物的轮换关系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基本农田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原则:

1、切实保护耕地原则

2、综合协调原则

3、双轨并行原则

4、区域完整性原则 程序:

1、耕地现状和耕地后备资源潜力分析

2、耕地需求量预测

3、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确定

4、基本农田的分布

5、规划成果整理和绘图

主要成果:

①乡(镇)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

②行政村土地利用现状图

③乡(镇)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④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⑤土地分等定级图

⑥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工程建设规划图

⑦乡(镇)和行政村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说明书

土地整理规划 :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土地整理的范畴和程序

(一)土地整理的范畴

可分为农地整理和市地整理;农地整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农田整治、农地改造、地块调整、土地结构调整、宜农荒地的开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二)土地整理的规划程序

1.选择土地整理单元

2.编制土地整理规划

3.审批土地整理方案

4.组织土地整理实施

5.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

废弃地复垦规划

(一)复垦规划的原则:

1、复垦应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综合协调发展

2、弃地复垦要和生产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并结合生产情况逐年实施。

3、复垦规划要与城镇(村)、道路水利等建设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做到地区建设布局合理化,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促进生态良性循环。

4、复垦要与矿区和邻近企业的排矿、排土、排灰、排渣等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排放的废弃物充填挖损、塌陷的土地和地下采空区,既避免排放的废弃物另行占压土地,又解决了挖损、塌陷土地和地下采空区的充填物。

(二)复垦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1.现状调查 2.复垦预测3.确定复垦方向和治理目标4.编制复垦总体性规划

5.编制矿区土地复垦小区试验规划 6.编制复垦实施计划

7.开展复垦效益评价8.编制复垦规划成果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整治系指改变土地利用的不利生态环境条件的综合措施。土地整治规划是指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称做土地整治规划。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1、规划分析

2、现状调查、分析、评价

3、环境影响识别

4、环境目标确定

5、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规划方案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7、提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8、评价结论和说明

9、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① 规划分析② 环境现状调查、分析与评价 ③ 环境影响识别、环境目标确定、评价指标;④ 环境影响预测、分析、评价 ⑤ 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

⑥ 公众参与 ⑦ 监测与跟踪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资料内容;

1、土地利用规划图

2、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

3、技术和法律文件及其他调查资料

4、施工图及实施计划

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

(一)土地利用规划图的编制程序

以复制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作为工作底图。在设计程序上,分为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两个阶段。初步设计阶段,规划人员将所规划的内容,从“骨架”性项目到具体项目,逐项绘制到图上,要求界线基本准确,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整个规划设计的意图。要求对整个规划方案或某些单项(部分)设计项目,提出几个不同方案,以供进行比较选择,并经过领导审 议和群众讨论,形成规划草图(初步设计图)。技术设计属精确设计,在优质复制图上进行,要求对各规划项目进行精确的设计。无论是界线或面积,在图上都应准确无误,并可按技术设计图来计算面积和进行现场定界工作。

土地利用规划说明书的基本内容

(1)前言。(2)基本情况。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包括土地利用战略目标、任务、措施等。

(4)土地利用供需平衡。包括土地需力、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

(5)居民点、交通运输、水利工程等

(6)农业用地规划。包括耕地、园地用地规划。(7)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思考题 篇4

土地、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布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质量、土地质量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供需平衡、土地供需预测、基本农田、土地用途分区。

二、思考题

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特性和功能

2.土地利用规划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如何编制土地利用规划?

4.地租地价理论与土地利用规划之间有何联系?

5.人地协调理论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6.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应遵循哪些理论和原则?

7.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有哪些特点?

8.土地质量评价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有什么联系?

9.如何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如何进行土地供需预测

11.什么是土地利用结构?如何优化?

12.简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数量方法

13.土地利用布局有几种模式?

14.简述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内容

15.简述土地整理的目的及其意义.16.为什么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论证?

土地利用规划调查报告 篇5

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调查

摘要: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但随着高校占地规模越来越大,以大搞基本建设为主要标志的高校土地利用活动逐渐偏离正轨,并导致严重后果。本文通过对仙林大学城师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促进其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关键词: 土地利用;公共设施;布局

引言 :

高等学校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包括用地优惠在内的政策支持下,我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跨越。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超常规发展高等教育的负面效应正在日益凸显。就土地利用而言,越来越多的高校用地问题和土地利用规划问题相继浮出水面,不仅影响了高教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成为当前加强和改善土地宏观调控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因此,深入了解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现状对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完善配套设施的建设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腾飞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1调查背景和目的1.1 仙林大学城简介

仙林新市区位于南京东部,是经国务院批准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发展高等教育和高新技术科研及产业的重要基地,承载着“大学向大学城集中”和“南京主城东扩战略”的双重责任。

大学城集中区占地2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高等院校和居住、商业、文化娱乐、行政管理、医疗机构等公共设施,规划建设10-12所高校,在校生人数12-15万人。新市区中心商务区位于大学集中区的中部,承担新市区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居住功能,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及城市居民。同时,新市区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已开通的十多条公交线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南京地铁二号线东延线仙林段快速公交,使新市区与南京主城融为一体。

1.2 调查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仙林大学城的土地利用现状,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环保意识为规划理念建立合理的布局结构体系和便捷、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使校园建筑设施的空间布置以及教学、运动、生活三大功能区的布局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避免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最大限度的为高校师生服务,使大学城更好地发挥培养人才的功能,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2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2.1 调查概况本次调查针对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的全体师生,就问卷的结构与内容看,力求做到真实性、清晰性和整体性的统一,全面了解仙林大学城在土地利用规划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可借鉴之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大学城的功能,为我国今后大学城的建设提供借鉴。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南京师范大学整体布局结构和内部建筑位置在被调查者中,95%的同

学认为学校的整体布局基本合理,仅有5%表示其布局不尽合理,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的规划布局表示认同。而当问到具体的建筑物位置时,25%的同学认为超市和教学楼的位置不合理,10%的认为宿舍楼和体育馆的位置不太合理。可见,同学们对与日常学习、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宿舍、超市、教学楼、体育馆关注程度较大,这也应成为大学城规划设计的重要方面。

2.2.2 内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内部教学、运动、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休闲息息相关。对于“学校应当完善的设施”,大多数同学(31%)认为网络设施的建设还有待改进,其次是食堂(17%)、教学仪器和卫生设施(13%),但对绿化工程、宿舍、超市(6%),消防设施(4%),运动场所和图书馆(2%)比较满意。还应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在最大限度的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文化和生态内涵。

2.2.3 大学城周围配套设施建设自2002年初大学城启动建设以来,已高标准建成了一大批基础设施工程。包括道路工程,园林景观绿化,地区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的主干管的设铺设,在地区各项建设过程中,也十分重视建设与地区文化、生态内涵的协调统一。

(1)交通配套设施。仙林新市区与主城核心距离15公里,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对外交通条件一应俱全,而且根据规划,地铁2号线和4号线将分别从紫金山南北两侧进入仙林,在仙林新市区南侧交汇后,在仙林内部形成环状轨道交通网,连接新市区各功能分区,并在沿途设十个站点,最大限度地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绝大多数同学(100%)去市区选择公交车,因此,公交路线的规划设计情况对大学城师生有重要意义。在回答问卷中“大学城的交通配套设施如何”时,有45%的同学觉得“公交不合理,有时很拥挤”,还有一部分同学(15%)认为“地铁修好后很便捷”。可见,公交路线设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2)商业网点。在参与调查的人中,半数以上的(65%)会选择仙林商铺,远多于去市区商铺的(30%),因此,仙林新市区的商业网点建设也应受到重点关注。在问道对“大学城的商业网点”的看法时,33%的认为“商品的质量、服务等方面不尽如人意”,另外,同学们的意见还集中在“商铺规模太小”(31%)和“商铺种类太少”(22%)上,除此之外,药店的缺少也是值得关注的。至于“商业网点建设应侧重的方面”,书市占到了37%,其次是休闲娱乐和大型超市,分别占到了26%和21%。由此可见,大学城商铺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知识型和休闲娱乐型的商业网点建设需要有所侧重。

(3)其它公共设施另外,我们对其他配套设施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也进行了调查。“对大学城配套设施的不满”集中于公共交通和医疗卫生方面,分别占37%和35%,再就是商业网点(20%),可见,医疗卫生方面也应是规划关注的重点。当问到“您身边的老人、儿童或者残疾人使用公共设施时遇到的困难”时,主要集中在“上下公交车不方便”(36%)和“大部分公共设施都有台阶,同时配备轮椅缓坡的很少”(28%),因此,在设计公共设施时,还应注意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使设计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

2.2.4 仙林大学城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资源共享大学城有众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文化事业团体,汇集了大批专业人才,文化氛围浓厚,文化设施完善,因此,实现各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有利于充分利用大学城的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为此,我们就各高校之间的交流情况进行了调查。在回答“学校毗邻而建对构

建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否有作用”时,绝大多数同学(95%)持肯定态度;而对于“学校与其他学校在基础设施资源方面的共享是否紧密”,多数认为“一般”(45%)或“不紧密”(40%),并表示希望实现图书馆(53%)、运动场所(25%)和食堂(19%)的资源共享。另外,当提到“大学城科研以及高新产业区的建设对就业的帮助”时,仅有35%的同学持肯定态度,大多数觉得“对我没有吸引力”(45%)或“不清楚”(20%),这也体现出今后科技产业园区的建设应注重与大学城紧密结合,在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其中的高新技术密集型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3建议

在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仙林大学城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几点建议: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篇6

一、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土地生态的影响机理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结合湘乡市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实际状况, 参考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主要从社会经济指数、生物丰富指数、生物保护指数、环境负荷指数4个方面构建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评价体系。指标体系分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3个层次, 选用15个指标因子来构建。 (表1)

二、评价方法与模型的建立

根据湘乡市的实际情况, 选用层次分析法作为土地生态安全的评价因子权重计算方法, 最终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 测算出湘乡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期和规划期的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一) 评价指标数据来源。据湘乡市相关统计年鉴、湘乡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最新规划修改数据整理所得。

(二) 相对权重值的计算

1、构造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

根据1-9标度法构造目标层-准则层 (A-B) 、准则层-指标层 (B-C) 的判断矩阵P (两两比较判断矩阵) , 并进行层次排序。矩阵P的最大特征根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分配。

2、一致性检验 (CR) 。

对构造的判断矩阵P进行一致性检验,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特点, 只有CR<0.1才能通过检验, 说明各指标的权重分配是合理的。计算可知, CRA-B、CRB-C均小于0.1, 通过检验。

3、计算指标权重。

(1) 通过计算得出A-B和B-C的权重值表。 (2) 分别把A-B、B-C的权重值相乘, 得到A-C的权重值。 (表2、表3)

(三) 评价标准值的确定。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选择依据包括国家和地区制定的标准;当地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所确定的技术指标;经济效益的标准可参考全国同类城市或当地近5年统计资料的平均数、最高数、最低数。

考虑到湘乡市属于县级市, 本文根据国家生态县标准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的研究情况, 建立湘乡市的土地生态安全预警等级标准和评价标准。其中, 以“理想”等级的数值作为评价的标准值。 (表4)

(四) 评价因子指标分值计算。

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区间值时, 只限低值, 达到安全理想等级合理值的区间全部取1;当因子指标集约利用合理值是一个点值时, 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Si= (ti-ai) / (ti+ai)

式中, Si为i因子分值;ti为i因子集约利用合理值;ai为i因子指标实际值。由以上方法, 根据表5各指标的现值及规划值, 确定各指标的指标分值, 结果如表6所示。 (表5、表6)

(五) 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的测算。通过综合指数多目标决策模型测算土地生态安全指数, 模型如下:

式中, λ为生态安全指数;βn为n指标权重;Sn为n指标分值。

三、评价结果

由上述模型最终得出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和单项因素安全指数的评价结果。 (表7)

1、从总体上看, 土地利用规划对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是负面的, 主要原因是人口增长过快给土地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 生物丰富指数和生物保护指数的规划远期值要大于现值, 这说明通过对各类用地指标的规划, 特别是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用地的控制, 加强了该时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2、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状况分为5类, 分别是:巨警状态 (恶劣状态) 、中警状态 (风险状态) 、预警状态 (敏感状态) 、较安全状态 (良好状态) 、安全状态 (理想状态) 。其评价标准如表8。据此可以看出, 规划远期湘乡市土地生态安全属于风险状态, 生态问题较大, 政府需要从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治理等方面入手采取一定措施。 (表8)

参考文献

[1]刘鎏, 黄云, 高德山.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8.

[2]王佑汉, 余波, 潘安.岳池县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5.

[3]于开芹, 常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3.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篇7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规划;江苏省

一、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江苏省东濒黄海,地处长江、淮河、沂河和沭河下游。江苏省是我国土地资源面积较小的省区,全省土地面积为1026万平方公里(15390万亩),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7%。江苏省属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是我国工农业较发达的省区。近两年来,江苏省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第一位,其农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山东省。江苏省良好的农业产值是因为它有着肥沃的土地,土地生产力较高,而且这里有较高的经济和文化技术水平。

截至2008年12月31日,江苏省共有100734万亩农用地面积,其中714568929亩耕地,47430631亩园地,48485508亩林地,160577亩牧草地,196698672亩其他农用地。29012万亩为建设用地面积。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41564104亩,水利设施用地28954197亩。交通运输用地19604112亩。未利用地面积为30366万亩。全省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4463%。

当前,中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江苏省把节约土地资源、加强土地规划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的特点

1.土地垦殖率高。按地域分,平原地区垦殖率高,山地丘陵区垦殖率次之,长江三角洲地区垦殖率最低。

2.农用地和耕地比例较大。在已利用的土地中,农用地所占比例较高,高达79.19%。在农业用地中,耕地比重则比较大,高达71.05%。

三、江苏省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江苏省在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开发难度大。这个难度突出表现为农业与非农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后备土地资源不足是主要原因。

(二)耕地锐减,质量下降。近十年来,耕地大面积减少。究其原因,是源于各项建设和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近年来减少的耕地中,大部分是城镇周围有水浇条件,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农田,而新增加的耕地熟化程度较低。

(三)土地利用率以及產出率比较低。在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中,用地规模过大,外延扩展为主,其实际利用很不充分。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比较严重的土地污染。目前多数市地已有上地污染,而且局部地区还比较严重。

四、江苏省土地规划试谈

所谓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组织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开展土地规划,其主要依据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此外,规划地区的自然、社会以及经济条件也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土地规划,使每块土地都有合理的生产任务。通过土地规划利用,使土地能取得最大的效益。同时,保护好土地资源,满足土地规划的要求。

具体说来,开展好土地规划,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建立规划许可制度。实行用途管制,各类土地要按规划利用。落实管制措施。要严格控制农用地,尤其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非农建设项目发土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准予用地的法律凭证。严格审批,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不予许可。

(二)强化建设用地规划管理。要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及相关的专项规划对建设项目用地进行预审。在审批建设用地时,要根据规划审批意见,对项目用地的规模、布局、占补措施以及用地计划指标进行严格审查。经规划许可并定额审核批准的用地项目,予以公告,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三)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市规划和村镇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以及范围进行审核。在审核中,如果发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不一致,就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规模和范围内审批用地。

(四)制定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工作

土地开发复垦和土地整理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长期性的事业。各地有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进行土地整理时,要根据不同差异,区别不同条件,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方式、范围和深度进行统筹安排。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要认真做好开发整理前后农地质量评价、权属确认以及土地的调整和重划工作,保证有计划、有序地进行,保持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要按市场经济规律运用评估、勘测等科学方法,尊重原有的产权关系,对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协调,依法办事。对于集体和个人对于农用地的整理、复垦以及开发,在一定期间内,可减免其农业税和集体提留。

(五)新农村建设要树立新思维,创造新模式

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树立新思维。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达标,是土地整理工作的核心任务。首先,要大幅度减少村庄占地。为此,需要改变独栋房屋加封闭大院的传统模式。当前,在院子里养猪、养鸡、种菜和堆放柴禾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大多数农民已经不再这样去布置自己的小院。因此,院子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使压缩院落面积、节约土地有了可能性。在此背景下,应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倡修建公共绿地以及健身、娱乐场所;为了扩大公共空间,缩小院落面积,提倡修建连栋平房或楼房;提倡建设农户之间更加开放、更多交流的新型农村社区。使房屋更紧凑,使绿地、广场宽阔,使环境优美,土地也可以得到更集约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吴燕辉.基于GIS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华中师范大学.2008.05.01

[2]李旺君.基于“反规划”理念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价 篇8

一、优先安排基本农田,进一步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此次规划全面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将基础设施好、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并协调基本农田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关系,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个人能够集中的要求,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同时,为了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将各县地区的部分优质耕地以及未来作为整理复垦开发重点区域的一般耕地调整为基本农田,调整后,全市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质量有所提高。

二、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保护了区域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全市自然生态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脉、水系、森林、农田以及城市公园等,完善“山水相间”的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区域生态屏障,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三、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并做好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强化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上而下的控制。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突出空间性和结构性,合理调整土地利

用结构和布局,重点明确中心城区和城镇建设用地区的范围。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提高针对性和操作性,重点将土地用途落实到地块。

四、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增强了按规划管理和使用土地的意识强化计划控制,严格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农用地转用管理,加强规划实施动态监管。

五、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加强土地调查统计和监测评价,加强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城镇、开发区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调查评价。加强土地利用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建立覆盖全市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系统,结合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构建土地利用规划、计划实施监测体系。提高土地规划信息服务水平,加快土地管理审批、供应、使用、补充耕地各环节的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建设用地监管,确保规划目标落实。

六、统筹安排了各行业,各区域用地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落实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责任制,蚌埠的用地总供给量变化很小,只有通过对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开发利用蚌埠市土地的深度和广度,即对已利用的土地进行更深度的利用,对一些生地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保障在不增加蚌埠市土地供给总量的前提下满足人对土地的总量的需求。

不足之处:

一、后备资源贫乏,生态承载力较低,耕地保护压力较大

二、缺乏解决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三、节约集约用地难度较大

四、由于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原因,蚌埠市的土地规划会存在一定的偏差,未能规划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我的建议:

一、着力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禁止违法将耕地改为其他用地,加大执法力度,从内部工作人员做起,严厉打击利用特殊身份特殊手段做违法之事。

二、利用蚌埠的地理优势,招商引资,发展经济。

悲哀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篇9

默默无闻的第一轮规划1987-2000)建立了初步的中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规程科学性较强,实践缺乏。以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协调各部门用地需求为重点,提出实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的规划目标。

千疮百孔的第二轮规划:(1997-2010)

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核心,建立指标加分区的模式,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分区,于是中国以实行最严格的土地制度著称。

但是,在以GDP考核政绩的制度下,建设用地飞增,耕地剧减,大部分地区规划指标严重突破,许多地方因项目建设而反复修改,沿江、沿河、沿海、沿路,投资、开发、建设、违法,现行规划已被贴的千疮百孔。

建设用地指标不够用,补充耕地指标却难以实现。有些地区出新招:以建设用地复垦新增耕地1:1置换为规划置换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和以农用地整理新增耕地1:0.6折抵为规划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方式。理论上,该方案将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和缓解用地紧张局面,并且还补充了耕地,到哪里都能说的冠冕堂皇。然而,多少地方将现行规划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地块重新用了一次,相当于占了两倍的耕地而只补充一倍。在用地指标紧张的情况下,国家又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出发点很好,但真正实践困难,有些地方还是照搬,将现行规划用于补充耕地的土地整理复垦地块再用一次,指标争取到了,却相当于占了三倍的耕地而只补充一倍。

现行规划已从一个技术性规划变成一个政策性规划,行政导向、指标导向、部门导向、项目导向十分明显,规划缺乏权威性和科学性,严重违背了国际上土地规划的根本。虽然有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但是,——耕地保护目标实现了吗?——基本农田保护了吗?——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了吗?

事实上,耕地大量减少,基本农田越保越少,开发区星罗棋布,土地质量降低,城市房价飞涨,土地官场腐败,征地引发“群体性”事件。补充耕地质量难以保证,夸区域平衡又困难重重,补充数量也是难以实现;《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和占用”,而占用基本农田存在客观必然性,尤其是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的选址,法律是否自相矛盾;土地规划可以根据领导人的意图“调整和修改”,“年度用地指标”可以购买,“基本农田保护”、“占补平衡”等指标可以通过彼此交易完成——政府是规划的制定者,也是违反规划的主角!

多灾多难的第三轮规划

新一轮规划从2002年开始至今,却依旧停滞不前。02年开展12个县级试点,03年开展14个市级试点,04年启动专题后停滞,28号文发布和05年纲要加速,宁波会议发布32号文和北京会议、武汉培训促进前期工作成果的完成,06年初步大纲却遭受延缓审批,此后,召开了重庆会议和贵州会议,07年又召开两次务虚会,据说国土资源又将修改后的大纲递到了国务院。18亿亩耕地能保得住吗?恐怕大纲保得住,现实却保不住吧。

土地利用规划学练习题 篇10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协调

0 引言

在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在经济建设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两个规划的依据都是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其核心内容都是土地的合理利用。但研究的对象、范围、实施年限、方法、步骤各有侧重,规划深度也悬殊较大。为使两个规划充分发挥指导性作用,应当通过“两规”的协调,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更多的与城市规划相联系。本文以贵州省铜仁市为例就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问题进行探讨。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

1.1 两个规划编制目的与任务

1.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与任务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在空间上、时序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1.1.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确保城市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土地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两个规划编制的思路

1.2.1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铜仁市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以《铜仁市国展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纲要》(提纲)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加快发展的关系,针对实际情况,高起点切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寻求一条既针对当前,又适应未来的“经济与资源保护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模式,构筑一条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与促进经济发展之路。

1.2.2 城市总体规划 《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遵循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城镇的发展和布局严格执行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土地使用原则。并以市场经济为导向,适应城市的动态发展,使规划具有延续性、超前性、稳定性、可操作性。

1.3 两个规划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1.3.1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的确定上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规划范围过大,《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规划控制范围15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42.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规划建设面积18.00平方公里,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的范围约小8平方公里。

1.3.2 规划实践中有时难以协调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在工作实践中也往往存在难以协调的问题,例如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和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报告两者缺一不可,分别由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和土地规划主管部门具体操办。实际中,可能会出现一方同意选址、另一方不同意用地预审的情况,导致建设项目不能立项。

1.3.3 编制规程和工作路线不一致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一般采取从上到下逐级进行的方法,而城市规划采用的是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工作路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强调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保护,耕地占用和保护指标的分配采取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不得突破,带有很强的计划性。城市规划侧重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规划编制一般从各行业用地需求的角度进行各种土地利用的时空安排。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协调的途径

2.1 两个规划协调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中建设用地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在城市规划区内、村庄和集镇规划区内,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应当符合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条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和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

2.2 两个规划协调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仅要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以促进城市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还应为合理选择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供灵活性;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城市总体规划应进一步树立合理和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概念。城市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规划充分协商一致。

2.3 两个规划协调的主要内容

2.3.1 城镇人口发展规模的协调 《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总规模为27万人,它包含其他村镇人口。2005年,五个办事处总人口为15.84万人,按照铜仁市人口和计生育局预测的相关参数,到2010年和2020年,五个办事处总人口分别发展到16.9和19.26万人,因此,应采用城区人口20万人来对用地规模计算。

2.3.2 城市人均用地指标的协调 铜仁市城市区域由市中、环北、河西、谢桥四个办事处组成。2005年城市用地面积815.13公顷,四个办事处非农业人口114527人,人均占地71.17平方米/人,远低于建设部中等城市人均占地标准90—105平方米/人的标准。铜仁市正在实施“兴工富市、强农稳市、商贸兴市、旅游活市”的发展战略,特别是铜仁地区拟将“撤地建市”,铜仁市必将发展为区域中心城市,空间问题将显得更为突出。

2.3.3 城市用地总量规模的协调 铜仁市城市规划规模比土地利用總体规划规模大171.77公顷,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去控制和协调。根据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粮食生产安全对耕地的需求,我市城市用地近期年(2010年)新增规模控制在405.55公顷左右,目标年(2020年)新增规模控制在813.10公顷左右,城市建设规模不得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1628.23公顷的用地规模。

2.3.4 城市规划用地发展方向的协调 根据《铜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的情况,铜仁市将向谢桥、灯塔片区发展,针对这部分建设用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应作相应的协调。一方面,在城区规划控制范围内的农业用地区应调整为建设预留地,以满足城市发展所需用地;另一方面,在条件好的地区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弥补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完成“占补平衡”和实现耕地动态平衡。

2.3.5 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协调 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区外,城市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时,划定为城市发展区,并实行相应的用途管制,避免破坏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应从长远发展方向考虑,以满足城市规划的长期性,超前性对土地利用提出的要求,同时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留有余地。在城市规划范围外的土地,尤其是耕地将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禁止非法占为建设用地。

3 结论

上一篇:有色行业安全检查下一篇:家长对家访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