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 思则明, 明则通, 通则变。

思维包含了分析, 综合、比较、概括、演绎、归纳、推理等等能力。而且它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是学习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性阶段。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在科学上的事实证明, 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没有科学的新发现;在没有理想实验方法和演绎法时也就没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而没有分类法和归纳法也就没有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没有模型法也就没有原子微观结构的发现, 再者没有类比法和模拟法更加没有维娜的控制论。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中一是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二是要老师可以创造出让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环境。而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明确目标

老师要让同学们知道高考各学科是在思维能力上考察的重点, 而也是对你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同学们在中学时期就要有意识的提高自己思维能力, 才能为以后打好良好的基础。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和主动性。同时老师还要引导同学们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出有力的条件。

2 勤学好问, 多思敢疑, 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古人云: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就是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及时地请教老师和同学, 养成不耻下问的好习惯。而自己越是弄不懂的问题, 经过请教弄懂之后, 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的开拓作用更大, 更是长久。老师在课堂上要努力的创造出一个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 多鼓励学生大课堂上大胆的提问题。心理研究表明, 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 才能有创造性活动。因此, 首先, 教师必须发扬民主,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尊重学生人格, 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其次, 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学环境, 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 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空。再次, 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的提问几个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新思路、新方法、性方案等创造因素。

3 熟能生巧, 触类旁通, 训练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速度和迅速程度是思维的敏捷性。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正确的解题方法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关键。敏捷不是匆忙, 更不是轻率, 它是长期训练的结果, 是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出现的智慧闪现。其前提是正确, 为确保解题的正确率, 要求学生: (1) 认真审题划出重点词。 (2) 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 要有解题过程。 (3) 及时批改更正, 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肯定和否定。在解题正确的基础上, 训练速度。心理学认为重复的练习是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条件, 从中学会了一些解题的方法, 如:守恒法、差量法、十字交叉法、终态法、氧化还原配平法等等, 反反复复的练习才会领悟到这些方法的应用, 从而促进了思维敏捷品质的发展。

4 突破常规, 标新立异, 训练思维的创造性

思维的创造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有价值的、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思维品质, 它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 在独特、新颖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品质。人们思考问题经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已有经验的束缚, 使思路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例如:将一个铝制的易拉罐内充满CO2气体, 然后往罐内注入适量的NaOH溶液, 立即用胶布将罐口密封, 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什么?分析物质发生的变化, 从加入的物质考虑, 这是学生固有的思维定式, 所以一般学生只分析NaOH溶液与CO2的反应, 得出一个易拉罐内凹变瘪的现象, 而忽视了容器本身Al与NaOH溶液反应会产生H2, 因此漏了“瘪了的罐重新又鼓起来的现象。”

“创造性教学”要以学生“自我实现”创造性学习为核心, 设疑、探秘、激趣, 以“新颖”为概念, 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为宗旨, 要求教师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手段新、转变“搬运工”角色, 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 这样才能使学生见解新、思路新、方法新、设想新、设计新、体现出创造性价值。

5 抓住环节, 创设课堂教学的思维环境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进行的, 通过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把学生们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状态, 使学生通过反复的锻炼而逐步提高。

5.1 通过巧设疑问启动思维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 即“思源于疑”疑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 是引导创新, 活化思维的催化剂。在教学中要通过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造出新颖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疑应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应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先感知后概括。例如:在向少量Mg (OH) 2悬浊液中加入适量的饱和NH4Cl溶液, 结果固体完全溶解。同学们得出两种解释, 一种解释为:

(1) Mg (OH) 2 (S) Mg2++2OH-。

(2) NH4++H2ONH3.H2O+H+。

(3) H++OH-=H2O。

由于 (3) 反应的发生, 使平衡 (1) 右移, Mg (OH) 2溶解。另一种解释为: (1) Mg (OH) 2 (S) Mg2++2OH- (2) NH4++OH-NH3·H2O由于 (2) 反应的发生, 使平衡 (1) 右移, 沉淀溶解。究竟哪种解释更合理呢?用中性溶液C H3C O O N H4去证明。若Mg (OH) 2溶于CH3COONH4溶液则第二种解释合理。以此类推, 让学生分析草木灰不宜与用作氮肥的铵盐混合使用的原因;并进一步思考:常温下, 向pH约为3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醋酸钠晶体, 等晶体溶解后发现溶液的pH增大的合理解释。就这样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环环相扣, 打开学生的思考大门, 让学生们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并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上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 是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这个转变。

5.2 通过化学实验激活思维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 而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曾指出:实验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会过分。实验具有直观性, 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以其多变的实验现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感官, 使学生精神振奋, 思维活跃。例如:在讲钠的性质时, 补充演示Na与CuSO4溶液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液面上, 并溶化成一个闪亮的小球, 在液面上迅速游动, 产生气体最后消失, 并产生蓝色絮状沉淀。根据上述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此现象和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有何不同之处?蓝色沉淀是什么物质?为什么不析出红色固体物质?此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明白了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质。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和细致的观察就可以获得更多感性知识, 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实现了从感性向理性的飞跃。

5.3 通过课堂练习强化思维

思维有它的广阔、灵活、敏捷性, 同时又有求异性、发展性、独创性。而学生仅是学习的思维方法并没有掌握其运用的方法, 如要灵活的运用, 学生们要做适量的练习, 才能在练习中反复强化已掌握的思维方法且把它们全部印在脑海里, 就这样思维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在课堂上老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有计划、分层次的练习, 而在练习中学生的表现可以得到反馈和指导, 而同学之间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可以活跃思维, 同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从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来看, 已具有一定思考问题的能力, 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往往不善于将亲身感受的思维方法转化、分析、处理、深化。所以,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老师的引导, 其次是学生的积极性, 而在老师与学生的努力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用有所思, 思有所创。

摘要: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老师的引导, 其次是学生的积极性, 而在老师与学生的努力下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创造性,启动思维,激活思维,强化思维

上一篇: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开发探讨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