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化学教学反思(精选8篇)
本课题是引领学生走进化学世界的第一步,所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首先运用回忆童话故事与许愿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其次通过放映教学录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化学”。教师的讲解不宜过多,重在组织学生观看、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最终达到目的。
教学反思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本课的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这门学科的起点,而实验又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通过实验演示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实验的对比再利用多媒体演示物质的化学变化,让学生更能清晰地看到化学变化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及理解。
教学反思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本课题主要运用了教师启发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与引导作用,主要是辅助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分析实验、总结实验;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地位,进行自主探
究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能加深学生对化学实验的认识。
教学反思 走进化学实验室
本课题的教学不同于通常的先讲解再实验,或先做试验再讲解分析,而是采用讲解、分析与实验交叉进行。教师现提出问题,学生分析后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学生再实验,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再总结并做演示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逐步地接受实验过程和实验理论,加深学生对实验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的认识。
教学反思 空气
在本课题的教学中,主要以教师做演示实验及学生观察现象的形式进行。教师主要是正确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试验中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自主的分析实验现象、原理。这样的教学方式其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实验原理,但不足的是学生不能够亲自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步骤的记忆也就不够深刻。
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教育时,教师应将反面与正面实例结合起来进行,既要让学生看到人类污染空气造成的危害,也要让学生看到治理空气污染成功的一面,使学生受到更强烈的鼓舞,这样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培养。
教学反思 氧气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演示实验的授课方式,可以使学生叫直观的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概念时主要运用了分析实验的授课方式,通过分析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总结的能力,但是这样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如果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会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制取氧气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实验的实际操作与多媒体课件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真实客观的看到实验过程,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在讨论、分析实验时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反复观看实验过程。运用这种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授课中无法重复试验的缺点,在增强了观赏性的同时又不失客观性。
教学反思 水的组成
本课题教材上呈现的信息内容不多,但是学生难以从宏观上认识水的组成。对于氧气内容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即从
简单的化学现象、化学知识的呈现,转化为根据实验推断物质的组成。学生可以接受水解产物的事实,但对教师针对性强的验证式检验产物会产生迷惑心理,因此,教学中可通过阅读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发现过程的实质。通过学生先讨论,教师后总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增强对化学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
本课题的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对初学化学的学生来说比较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例出发,利用实验、比喻等方法增强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
在讲解完有关分子的知识后,教师可采用概念同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微粒——原子,讲解时应重视分析氧化汞受热分解的过程及图示。
在课末,为了加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教师可让学生进一步比较他们的异同点,以加深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教学反思 水的净化
本课题与生活结合很紧密,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分析形成一定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整个自来水的净化过程有个全面深
刻的了解,教学中教师可将各难点分散讲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使学生理解教材净化水的流程图。
对于过滤操作技能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教师可采用学生先合作预习、课堂教师抽查演示、学生评价、教师总评讲解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规范学生的操作,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操作要领,达到掌握过滤操作的教学目的。
教学反思 爱护水资源
本课题涉及的信息量很大,一一讲解费时费力,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收集资料,对水资源的分布、水污染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讲课时再将学生理解困难的重点进行分析、讲解,可以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教师也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择其重点、要点贯穿于授课之中,以增强生活性。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很多资料可以通过电脑呈现出来,以使学生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
教学反思 原子的构成
1、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应采用播放录像、动画片来进行教学,边看边叙述或边讲边图示,用创设的情境来展示原子内部的结构,让抽象思维转换为形象思维。在讲述 的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阅读课文、思考讨论,自然地得出结论。
2、本课题有两个大知识点,即原子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由于这两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所以教师在讲完每个大知识点后应及时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3、在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以。地等原子的质量进行测定和修正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教学反思 元素
1、就前几节课来说学生已经知道同类原子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而不同类原子的根本性区别正在于核内所含质子数不同,因此完全有条件给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但对初中学生来说,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最好还是从分析具体物质的组成出发,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他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2、学生阐述元素的概念并不困难,但在应用的时候,元素和原子两者之间经常发生混淆,因此教学中应通过一些例子加以区别,并在学生有了一些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小结。
3、对于书上的三份资料的学习,教师应该组织学生阅读并
了解以下三点:(1)明确任何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元素的含量均相近,建议上网查询;(2)元素符号的表示也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可将30种元素编成口诀,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常见元素按原子序数记忆,为高中学习做准备;(3)联系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但只存在的状态,建议按元素分类、字母相同、偏旁一致等方式进行兴趣抄写。
4、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工具,正确掌握这一用语,对学好化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简单介绍学习元素符号的必要性,教给学生书写元素符号的规定,如第一个字母要用印刷体大写,第二个字母应该小写,并通过让学生练习,指出容易混淆的符号和学生在书写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5、对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教师可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学生先探究,尝试归纳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教师再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反思 离子
1、学习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是在学过原子构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在于通过对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的介绍,进一步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并为离子化合物教学提供一些说理性的依据,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这部分教学对学生来说既
难理解有难以掌握,因此在讲解时不一加深也不宜拓展,只要学生达到了解的水平即可。
2、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对不观察,讲述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氩、氪氙等从化学性质上说都是比较稳定的(或说不活泼的),且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这与他们原子最外层电子都是8个(氦原子的最外层是2个电子)有关,从而把元素的化学化学稳定性跟他们院系结构的相对稳定联系起来。
3、在离子形成的教学中,可利用教材第79页图4-10,让学生理解不稳定结构是如何转变成稳定结构的,知道离子也能构成化合物。(建议趁势提出化合价的概念,但不要解释)
4、物质与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网络,应由教师点拨讲解,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理解物质的组成和构成。建议习题结合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反思 化学式与化合价
1、正确书写、读念化学式,理解化学式的意义,运用化学式进行化学计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好初中化学的关键。有的学生就因为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没有学好,学习过程中积极性下降,发生分化掉队现象,因此,教师不许千方百计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和技能。
2、化学式的教学可以从复习有关元素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复习已学过的一些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等知识入手,导出化学式,并给学生举例,指出只根据物质的名称尚不能确切的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而化学式则能简明的表示物质的组成,为学习和研究带来方便,更因为他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所以是国际通用的。教师可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3、在化合价的教学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主义化合价数值的标号与离子带电荷数的标号的区别,可将元素、原子团化合价编成口诀,加强学生记忆。学生了解化合物种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之后,教师应向学生强调,化合价是元素的一种重要性质,只有在元素的原子形成化合物时才表现出来,否则会出现学生认为在H2中氢的化合价为+1价,Cl2中氯的化合价为-1价,金属锌的化合价为+2价等错误。
4、在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化学式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并验证)而得来的。根据化学式的各种计算的练习,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化学式在化学计算上的具体运用。教材给出的习题显得少了一些,课上、课后和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加以补充。当然,习题的分量和难度应该适当。
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
本课题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学生通过对试验资料的分析、对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即生成物的实验的测定,有利于形成一定的实验能力和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学中教师适当采用了多媒体演示实验,减少了实验的数量和难度,使学生既有充分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又不影响教学的实施。
教学反思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在本课题的及教学过程中,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学生练习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在配平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不断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获得新的知识。
教学反思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本课题内容虽是计算,但这种计算对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但是,学生对化学计算
常常进行的并不顺利,者往往是由于在有关化学计算的教学中,学生对化学的特点认识不足造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力争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薄弱环节进行突破。
1、使学生对化学计算题里的有关化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2、强调化学方程式一定要写正确并且配平。
3、练习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书写格式来解题。
4、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进行思维的良好习惯和熟练的计算机能。
教学反思 金刚石、石墨和C60
1、尽可能提供一些碳单质的实物样品;供学生实验用的一些仪器:导电装置、玻璃边角料等;有关天然金刚石的存在、石墨炸弹、活性炭吸附性的发现和应用等资料,使学生从他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中了解认识碳。
2、除了完成课本习题外,可尝试让学生自主归纳碳的不同单质的特性,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知趣的研究
1、本课题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掌握制取气体的实验仪器和收集方法的选择。鉴于学生在第二单元已经学过氧气的制法,具
备一些制取气体的简单知识,教师可以选择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理解实验装置的选取,使学生尽快的从简单模仿到有目的的选择。
2、建议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实验时制取氧气的实验装置,分析制取二氧化碳与之去氧气所用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性质,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要求能说出理由),并从中选出正确的和最佳的设计装置,使学生通过比较加深对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3、建议教师在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总结并比较实验时制取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异同点,使学生能逐渐把握住实验时制取气体的设计思路。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对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的学习,建议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的重要用途。
3、二氧化碳使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他的化学性质并不难掌握,学生对一氧化碳的了解并不多,另外两者性质的巨大差异也增加了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的难度,建议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之间合作学习为主,但一氧化碳的学习则通过教师边实验边与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对比,同时启发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的方法来掌握。
总之,本节内容实验的分量较大,教师不应把全部实验总为掩饰实验来做,应挑一两个既富有探究性有比较好把握的小实验让学生亲手去做,这样既能训练学生动手操作的基本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初步设计能力,还能进一步及其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兴趣。
教学反思 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以利于学生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原理等。同时,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燃料和热量
本课题的知识难度不大,因此主要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和讨论活动获取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及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反思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 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 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 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 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 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 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 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2)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3)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1)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2)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 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 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 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摘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关键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教学现状,功能价值
参考文献
[1]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摘 要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对于学生学好化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并对这些典型课型背后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剖析,对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核心要义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九年级化学 绪言课 教学现状 功能价值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九年级化学绪言课通常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第一课。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对化学充满好奇和期待,是教师将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手段和学科价值等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化学学科特质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良好契机。绪言课将直接影响学生后续的化学学习。但由于绪言课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要求,根据不同教师的理解就有许多不同的处理方式,其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果没能深入理解和把握绪言课的功能和价值,绪言课就很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基于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当前绪言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察、分析与总结,并试图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几种典型课型
1.“实用”为主,直入“考点”型
有些教师的绪言课只是简要叙述一遍化学的定义,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然后从定义中提炼出“考点”: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变化——包括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接着配以大量练习训练学生辨析以上两组概念,以求达到考试要求。这一类型的第一节化学课其实不能称之为绪言课,它看上去最“实用”,但实际上没有体现化学学科的特征。
2.满堂资料史实,说教叙述型
该类型的绪言课,通过图片展示,列举史料,从化学的发展史开始阐述化学与人类文明的密切关系,体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教师的讲述占用了课堂的始末,于学生而言只是听了一场科普讲座。实践表明,试图仅仅通过介绍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现实。
3.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型
不少教师认识到化学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课前精心设计了许多奇趣小实验,如“清水变牛奶,牛奶变清水,牛奶变可乐”“大象牙膏”“魔棒点灯”……这些小魔术让学生兴奋新奇,但其中原理学生无法理解,教师又暂时不适合解释,这种一时的好奇不等于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当前九年级化学绪言课存在的问题
1.唯中考论,对绪言课功能和价值认识不足
绪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并初步渗透化学学科的思维方法。不少教师把考点作为授课的唯一“指挥棒”,考什么就教什么,而忽视了渗透化学学科思维方法的重要性。在多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目睹了许多学生很艰难地学习化学的过程。他们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学生认为教师每节课都罗列了太多需要他们去“死记硬背”的事实性知识材料和内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逻辑结构不甚清楚、在学生看来化学知识过于抽象等。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观察,许多初中学生学化学只是在“背化学”,由于初中化学的知识容量少,对综合应用的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不用化学思维思考,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在考试中也能获得较好的分数。但进入高中,知识体系变得繁杂,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提高,对于没有形成化学学科思维的学生,学化学将变得举步维艰,高中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将事倍功半。
2.教材无绪言课,缺乏教材二次开发能力
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学校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所选用的教材内容进行适度增删、调整和加工,并辅以其他教学资源[1]。目前各地所使用的教材中,有些版本是没有编写绪言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对绪言功能价值的理解,选取设置合适的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由于所选取设置的内容必须综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既要让学生有兴趣参与,更要有能力参与,这无疑是一个需要精心设置,通盘考虑的过程。缺乏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的能力,应该说是许多教师没能上好绪言课的关键因素。
3.重视化学趣味性、有用性,忽略化学学法指导
很多教师认为只要展示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重要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这是对绪言课所承载的功能认识片面化的结果。我们知道化学课不总是有趣、热闹的,教师应该注意围绕“学化学”的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开“化学重要”“我要怎么学”的问题,帮助学生获得认识与体会。否则,所谓的趣味性只能引起学生的一时新奇。学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认为绪言课和真实的化学课堂离得太远,绪言课只是教师的一种“作秀”。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应建立在学生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知识的体验中,这样的热情和兴趣即使在今后的学习中遇到困难(这是必然的)也能够得以维持和发展。
三、基于化学学科特质的绪言课实践与反思
1.绪言课应具有的功能与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教育的启蒙,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九年级化学绪言课的功能是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貌,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了解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意识到化学要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其价值是帮助学生形成关心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其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要让学生体验如何“学化学”
结合一节绪言课教学设计案例对如何体现化学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感悟如何“学化学”进行分析。
环节一:联系生活的实验探究活动
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一款热卖产品“暖宝宝”。其成分:铁粉、水、活性炭、盐。功能:短时间发热,40℃以上保持12小时,可用于防寒、户外保暖。发热原理:铁为粉末状,铁、碳、水和盐构成原电池,形成原电池效应,大大加快氧化还原的速率,使铁短时间生锈放热。
“暖宝宝”主要成份之一是铁粉,利用其发热原理设置如下情境:以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认识其性质、变化,让学生切身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性,体验实验这一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在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①研究铁粉的性质
a.观察铁粉(色、态、味);
b.将铁粉洒入水中[密度(与水比较)、溶解性];
c.将铁粉洒入食醋中(比较与洒在水中的区别);
d.将铁粉洒向酒精灯火焰(这就是节日里绽放在夜空的烟花)。
教师及时小结:通过实验获得有关铁粉性质方面的认识: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可燃性等。
②深入研究铁粉的生锈变化(教师演示)
a.对比观察使用前后的“暖宝宝”,根据生活经验及实验检测判断出铁粉变铁锈。
b.通过使用说明的简单介绍,引出“空气”这一使铁粉生锈的条件,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参与铁粉生锈过程的事实。
c.“看见”空气的环节设置:根据气压差原理认识气体被消耗。该知识点虽是学生初二物理学过的,但这个知识点本身抽象,许多学生依然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环节为理解下面的实验作铺垫,减少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d.验证空气参与铁的生锈过程。
实验设计:将“暖宝宝”装入锥形瓶,塞好带导管的橡皮塞,夹好止水夹。导管另一端插入盛水的量筒(滴几滴红墨水,并记下此时刻度),待锥形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量筒液面变化。
教师及时小结:关注探究过程中铁粉的变化,包括颜色变化(由黑色变为棕褐色)、某些特性的变化(不能再被磁铁吸引)、能量变化(放热)等。
③总结: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a.关注物质的性质;
b.关注物质的变化;
c.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环节二:让学生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欣赏简洁的化学语言
中学化学学习的思维方式,是从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入手,从原子、分子水平进行研究和探索,用化学符号系统进行描述。从宏观、微观、符号三者联系的角度认识和揭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规律。
①建立模型,体验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的本质是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所以,要让学生在初次接触化学时就对微观世界有所体验。在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以搭积木类比建立模型是比较恰当的形式。物质都是由大量我们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就像小孩子搭的积木模型,当你往模型上添加积木块或减少积木块时,一种模型就变成了另一种模型,甚至相同的积木块也可以组合成不同模型。
②欣赏简洁优美的化学语言(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
告诉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宏观现象进行描述,要从微观层面进行解释,还要用化学符号进行表征,化学语言简洁优美,也是我们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环节三:通过展示史实与应用,感受化学学科价值与魅力
展示从古至今,化学史上的重大成就,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化肥和农药,全球粮食产量将要减半;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抗生素等药品,人类的平均寿命将缩短25年;如果没有化学家研制出的各种新型材料,人类文明的进步将举步维艰。
3.绪言课的教学中应渗透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以化学基本观念为线索,将化学的基本观念渗透在教学中。在绪言课实例中,始终以铁粉为主线,在学生通过实验获得学习体验的过程中始终关注化学基本观念的渗透。通过认识铁粉的性质及其变化,让学生明确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及其转化,渗透化学转化观、能量观;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体验、搭建模型等手段,让学生体会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认识活动,渗透实验观、微粒观、科学本质观;最终通过对铁粉生锈原理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明白化学学科研究的目的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渗透化学的价值观、STS教育。整个教学设计过程将三维目标精心提炼与整合,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与品格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3],而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4.实验是让学生体会化学基本观念的有效途径
实验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良好平台,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好载体,而教师在实验设置中,往往过多注重知识目标的落实,过于集中论证结果,体系的变化过程往往被忽略,这也是导致学生逐渐对实验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
例如,前文提到的实验要从“暖宝宝”中分离出铁粉,可提醒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怎么分离?使用磁铁的具体操作细节?如果直接用磁铁吸引,会发现铁粉很难从磁铁上分离下来,要用包上塑料袋(或滤纸)的磁铁吸引,然后小心收拢塑料袋(或滤纸),移开磁铁,就能很好地将铁粉与磁铁分开。二是为什么要分离?要让学生明白,要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要获得尽可能纯净的物质,这种理念在后面的教学中也会涉及。
5.让学生感受化学学科价值
通过前文的实例,请学生根据“空气是导致铁生锈”的认识,列举生活中铁制品的防锈措施,体会其中的防锈原理,用鲜活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应用价值。一直以来,化学学科饱受误读,被当作是污染、危害的代名词。通过列举古代、近代的典型化学史实,播放现代化学在高科技材料上的应用视频,让学生感受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们认识到:“科学这把钥匙既可以开启天堂之门,也可以开启地狱之门”[4],而具体打开哪一扇门,决定于拿着这把钥匙的人的素养!
参考文献
[1] 俞红珍.教材的“二次开发”:涵义和本质[J].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4] 理查德·费曼.科学的价值[J].中文自修,2000(1).
回顾这段时间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我的做法是决不训斥,或打断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用目光、语言给以勇气、思维方面的肯定,用心进行交流,然后再予以纠正。不能作为教师居高临下的训斥、命令学生,严重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应该“蹲下身”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作学生的良师益友。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进行科学探究和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通过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讨论与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的。
二、化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化学推进了现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对人类解决当前面临的环境、资源、粮食危机、人类健康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新课标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有目的地介绍日常生活和现代社会建设中所用到的化学知识和化学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他们比较熟悉的情境素材,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学有所用,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能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加强实验的探究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更多的实验知识与技能,化学实验不再是简单的训练某个技能或验证某个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我抛弃原先那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教师画实验学生背实验的做法。对新教材的实验认真钻研,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新教材不再划分演示实 验与学生实验,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间让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境,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化学研究的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动手动脑,获得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课堂上,我现在更多的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活跃,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比原来有更多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我认为,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绝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自由和权利,可以独立思考、自由表达。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
九年级,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特别的、又比较重要的一年,也是承受更多压力而又能茁壮成长的一年,它是学生告别初中、跨进高中的阶梯。化学这门学科是九年级新开的学科,是学生跨入化学科学殿堂的启蒙阶段,又是中考必考的学科,短短一年的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能具备将来探索化学科学的兴趣,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升学问题。对于现在的学生由于这样那样的社会、家庭、自身因素,普遍学习情绪不高,有一定的畏难和依赖心理。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原因,与学生的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间和渠道相对较少。而且本届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学习中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比较差,学生反应能力也较弱。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找到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比较差,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还抄袭作业,上课有时不能专心听课。班上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欠积极,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虽然也掌握了一些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技能。但是,有个别同学上课不正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大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所以我感觉得很无奈。针对这些问题,我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我从友善开始,多些赞美,与学生交谈时,对他们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敢于对学生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也就慢慢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化学,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学生要充满信心和信任,对学生既要鼓励也要鞭策。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1、要改变学生,首先改变自己。平时学习有关教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灵活运用,并与学生个体发展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正如魏书生所说:“一名好的教师,必须永远相信自己的学生,不管多么笨的学生,脑子里都埋藏着无穷的潜力。事实上不是学生的脑子里缺少资源,而是我们缺乏勘探这些资源的能力。”热爱学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前提,也是教师工作动力的源泉。教师只有尊重、关心、理解和宽容他们,方能化解后进生们那颗偏执、自卑的心。师爱不仅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也是人格健康发展的条件。如果缺乏了师爱,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是啊,情感需要靠情感去陶冶,爱心需要靠爱心来熏陶。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影响到他们对人情冷暖的感受体验,他们会把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他人的信任、尊敬和热爱上。教师要用对自己学科的爱、对学生的爱,唤起学生对知识的爱、对学习的爱。实施鼓励性评价,后进生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们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鼓励和肯定。我们一方面要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而又不伤其自尊、自信的批评,另一方面又要挖掘其闪光点,实施鼓励性评价。
2、认真备好每节课。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课的类型,备课前尽量做到自己先完成每节课的作业以及课外练习,从中选取适合本班学生实际的题目。认真写好教案,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来”。每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后认真作好总结,及时从课堂教法和学生的反映情况总结出每节课的得与失,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3、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化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往往发现初三学生对化学实验非常感兴趣,只要课堂上一做实验,兴趣骤升,如何利用学生这种心理,引导他们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优越性,认真组织好实验教学。在演示实验中,我们除按基本操作要求进行示范操作外,还引导有目的的观察实验现象,并能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思考,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化学变化的规律。我们还结合教材内容,对实验进行增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增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借助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综合归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也有针对性。为此,我常常到网上搜资料,对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次作业都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对学生的每次作业都能作到认真批改,通过作业及时发现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及讲解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分析原因并总结,进行透彻的评析。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5、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6、做好期末复习工作。期末复习工作的好坏,是直接影响会考的成绩,所以期末复习工作,我们能做到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每个阶段,我们要复习什么内容,都做到心中有数,复习的练习题、测试题都严格筛选。对不同层次的题目进行辅导和练习,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大课外作业的容量,加大难度,适应会考题;对接受能力较差学生,做到耐心细致、百问不厌,常利用中午课外时间给他们辅导,为提高会考的合格率,我们不断耕耘。同时,对于学生作业我们基本上做到全收全改,做好每次测评工作。从反馈回来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做好辅导和改进的调控工作,为全面提高会考成绩而不断地进取。
学生此时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的知识,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此时例出氢
1、氢
2、氢
3、碳
12、碳
13、碳14有原子结构表,由学生分类,教师说明:核外电子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得失电子现象,所以不宜作为分类标准,然后由学生讨论原子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百原子核的质子数,在初中阶段也是根据质子数来区分不同类原子的。即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也决定原子种类。由此得出元素的概念: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这样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才有了个初步的了解。
一、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接受新事物较快, 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的年龄, 他们的学习动机基本都是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自己的爱好兴趣为主。初中化学是他们第次接触化学, 对化学充满好奇, 恰恰化学实验中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正是化学的魅力所在, 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因此, 教师可以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些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生动、更具体地观察到实验现象, 不再干巴巴地学习抽象的理论。目前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很多, 实验内容丰富多彩, 为学生展实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要学会选择, 以鲁教版教材为例, 涉及的实验有: 分组实验32个、演示实验29个、课外实验1个。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学之初和实验员道对本学期将要展的实验内容进行选择列表, 写好计划, 有步骤地实施。在课堂之外, 可适时提出让学生做些“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 让化学实验绿色化、经济化、趣味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更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通过设置实验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不断理解和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深入钻研、主动创造的精神。
二、增强课堂教学语的艺术性
马克思指出:“语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教师生动形象的语, 往往使学生听得入神、想象丰富。首先, 讲课时语要准确科学;其次, 要生动形象。例如:讲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溶液的关系时, 借助比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溶液的关系, 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少的关系, 吃饱的人不定吃得多, 没有吃饱的人不定吃得少。通过这样的比喻, 学生就会豁然朗, 饱和溶液不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定是溶液。通过运用比喻, 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 学生更易于理解所学知识。
三、丰富课外活动
根据中学生普遍喜欢化学实验这一特点, 平时结合教学内容, 或穿插复习学过的内容及相应的实验, 随机性地开展课外活动, 以便使学生学有所用, 活跃思维, 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利用课外时间, 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家庭小实验, 自制简易净水器、自制水果电池等, 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还可进行化学专题讲座、专题报告, 开展化学游戏, 办化学小报等。通过开展课外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进行化学史教育
化学史知识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结合教材, 适当地选插有关的生动史实, 创设动人的知识情境, 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学习碳酸钠的有关性质、用途后, 接着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在改进碱的生产方面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 引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学习过程包括预习、阅读、解题和观察、记忆、思维等。如记忆过程, 将抽象难记的知识, 采用某些窍门记下来。例如:把化合价, 酸、碱、盐溶解性表编成“口诀”、“顺口溜”, 学生兴趣浓厚, 记忆效果就好。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知识就能掌握得牢、用得活, 获得知识内在的乐趣, 从而进步巩固学习兴趣、爱好。
六、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探究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 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疑是思之始, 学之端”。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 是创新的起点。所以, 教师引入话题时, 创设的情境和从情境中产生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 这样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 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为探究创设“激情”和“冲动”。如果在引入课题的时候, 所提的问题太简单, 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太难, 学生就会产生挫折感。初中化学的探究活动, 选题可以从学生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经验出发, 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引导,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和化学息息相关。科学探究活动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 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才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对化学学习积极性更高。
七、联系实际, 接近生活
化学来源于生活, 还要应用于生活。化学课堂联系生活,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化学知识的真正含义, 这样既可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使学生体验到化学就在生活实践之中, 体验到化学的价值。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实践, 让学生亲身体会生活中的化学知识。
摘要:如何培养并提高九年级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教学效果, 已经引起各级教育部门及化学教师的密切关注。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克服困难和障碍, 最主要的是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入手重视他们的学习动力问题。要维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和挖掘,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教学方法
一、关于元素符号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所有化学用语的基础,只有记住元素符号、理解元素符号及其附加数字含义,才能为化学用语的教学打下牢固的基础。
首先,元素符号的掌握应进行分散记忆教学。如开始讲物质变化和空气的成分等章节中就要把氧、氮等元素符号分散到各相关的不同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提前记忆元素符号;其次,讲解元素符号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①可适时插入一些关于元素符号被确定的故事;②学习元素符号时可要求学生搜集并观察各种饮料瓶子上或食品包装袋上的标签注有哪些元素,同时介绍所学习的多种元素对人体的作用的例子。如缺铁贫血,缺碘得大脖子病等。③可在课堂上应用元素卡片等开展课堂竟答小游戏等;最后,在元素符号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强调知识内容的要求。
二、关于化学式的教学
化学式是化学用语的中间环节,元素符号通过化学式应用来巩固,化学方程式要通过化学式来表示,不会写化学式则书写化学方程式就无从谈起。
首先,化学式的教学仍要以牵住学生的好奇心为首要任务,教学过程多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微观粒子模型开展化学式的入门教学。第二、在直观效果教学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展开化学式涵义的教学,让学生明确物质用化学式表示可揭露物质组成与构成中许多奥秘,当然教学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物质的化学式具有客观性,一种物质的化学式是特定的;第三,注重元素化合价知识应用的教学,要求学生熟记元素及部分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掌握有关化合价知识的两个应用,为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奠定基础;最后,帮助学生在接触部分物质化学式的基础上进行书写归类:另外,在学生暂时掌握较多物质的化学式书写后仍需教师在今后的每个章节中遇到相关物质时及时复习甚至较熟悉物质直接用化学式代替该物质名称,使学生的记忆反复出现、增强其对化学式的熟悉感,从而较好的掌握物质化学式。
三、关于化学方程式的教学
第一,應注重化学方程式涵义的教学;让学生明确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物质变化情况,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条件、各微粒间数目比、各物质间的质量比;第二,注重课堂上有关化学反应的实验教学:实验领先、观察入门,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紧密结合,使学生对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认识更加具体化和客观化,获取化学反应的事实则加深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第三,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所遵循的原则和书写步骤:第一步,根据客观事实,明确反应物和生成物,写出其化学式;第二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配平;第三步,注明条件,并将化学方程式划等号;学生在化学方程式入门学习中按照书写步骤去写化学方程式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掌握书写步骤后不但能书写出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还可根据试题中的信息判断出某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出未学过的化学方程式。第四,掌握一些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巧。如①配平方法要进行归纳,找出适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如观察法、奇数配偶法等;②对复分解反应的生成物可通过交换成分,再根据元素化合价书写物质化学式的方法写出生成物的化学式,避免死记该类反应的生成物等。③对信息题中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首先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后才能动手等。第五,教会学生懂得分析化学方程式书写中常见的错误;如①物质的化学式书写错误,特别是对不熟悉的化学式一定要用化合价检验;②标错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③配平错误,可通过检查化学方程式两边相同元素所含的原子个数是否相同来确定;④乱写逆反应,虽然有些化学反应是可逆的,但多数化学反应并非如此,至于有些反应,在相同或不相同的条件下,能够向相反方向进行,也不一定是可逆反应,而是意义完全相反的反应,故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能乱写。
另外,化学方程式的掌握是九年级化学中的一个大工程,贯彻于整个教学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还需注意和应用以下几点:①文字表达式是基础、化学式是主体、配平与条件是化学方程式的关键;②加强化学方程式与社会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如二氧化硫是产生酸雨的主要气体,其尾气可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吸收、消除污染,化学方程式为:SO2+2Na OH =Na2SO3+H2O;③加强检查和督促,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及其它条件,符号的表示,必须强调规范化,对作业、考试的评分必须严格,要及时发现、纠正错误,避免扩大或养成不良习惯;④创设化学用语的教学氛围,多练多用让学生时刻感受接触化学用语、从而深化记忆。
当然,让学生成功掌握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这些主要的化学用语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有待钻研和完善,只有不懈的努力和总结才能让学生更好掌握化学用语,为学好化学这门学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师教学用书.化学(全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
[2]朱书超.主编.黄冈中考兵法.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
[3]刘家祯,主编.初中化学多用实用大全.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9
【九年级上化学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九年级化学上教案12-11
九年级上学期化学工作总结09-26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集合05-26
化学组九年级教学计划06-01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1-23
2023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教学计划07-18
九年级化学本学期教学工作总结01-05
九年级化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12-19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学计划10-02
okj九年级化学课堂教学设计jqn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