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历史回溯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正是在不断吸收、借鉴、消化其他学科的适宜于本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基础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逐步构建和完善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发展史,其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发展期以及创新整合期等阶段,并呈现多维度、宽视野、重学理、厚基础、求实效的探索历程。在综合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传播学、美学、接受学、社会学等学科相关内容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取得一系列具有发展性、创见性的成果,也大致呈现了本学科与之交叉综合研究的时间先后逻辑。坚持自主探索、突出问题意识、遵循学科发展规律、“以我为主”、增强学科自觉与学科自信,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内在特点,又是基本经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点和实践要求决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拓展和深化仍需厚植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立足时代和现实的变化,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继续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来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学科建设;理论构建基地研究员,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解决社会发展现实问题在理论构筑层面的客观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在明确的研究对象引导之下紧紧围绕自身的学科特质,在理论和方法体系方面不断丰富和拓展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决定了学科间交叉研究的限定性,即学科交叉研究的意图并非在于对原本的分析方式、基础概念进行改造,而是在保持原有范畴的基础之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更加适应社会现实所需,真正实现其培养人的目标,发挥好自身特定功能。学科的借鉴既是一个学科不断开放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学科不断内敛、“以我为主”的消化吸收与整合创新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地汲取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养分,完成了学科自身的理论成长与方法创建,逐步完善发展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一、交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走向科学化的“动力源”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并不产生于学科自身的研究中,而是由问题研究的特需性、综合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发展而来。学科交叉是一种方法和状态,是为了实现学科建设所需要依靠的手段;交叉学科是一种结果,是各个学科经过了交叉研究之后所得到的一门新学科。学科交叉研究的一般过程,可以总结为学科研究的“三步走”。第一步是对学科基本概念进行借鉴。此时的新学科处于初创阶段,主要的建设过程是“学着说”。通过对其他相关成熟学科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行模仿学习,尝试建立自己的基础概念体系。第二步是对学科理论观点和原理的移植、嫁接或融合。此时的新学科已经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阶段,正处于“从有到优”的阶段。这时学科创设的过程是“接着说”,主要任务就是要扩展领域、丰富内涵、增强特色和提高水平。第三步是对研究方法进行借鉴和应用,以解决现存问题。此时学科建设主要表现为“自己做”,学科自身建设发展已经达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开始更多地以自身发展为主,不断延伸学科的广度与深度。之所以说学科交叉研究都需要遵循这样的一般过程,是因为理论体系建构与规范化发展是任何学科从创立到成熟都必须经历的。一门新的学科不可能凭空产生,都必须经历从“是科学”到“是学科”再到“学科的科学化”的过程,其中的每一步都是学科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也正是有着每一步的积累和沉淀,新的学科才能够从初创走向成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坚持问题导向,在不断提升和实现更有质量地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吸取其他相关学科有益的理论和方法,以稳步实现自身的发展。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演变过程来看,大体上也反映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

(一)教育学理论底色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初创时期交叉研究的探索与起步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初创阶段(1984—1996年)学科理论体系尚待完善,亟须构建完整的理论框架。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关注的是自身面临的突出问题,即如何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好改革开放一段时期以来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问题。此时,学科基础理论的构筑不得不依赖于“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只要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就积极借鉴。因而,最为直接和相近的教育学理论和方法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最具本源性的“理论底色”。学科创设研究的过程中,也主要是在教育学的学科视野下进行的,并借鉴了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逐步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归纳和总结。

在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的部分示范院校逐步设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体系及第二学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位体系的完整建立,也标志着本学科从初创逐步迈向成熟。专业人才培养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提出了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的创生不仅要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又要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所需。从不同学科中汲取适宜的滋养成为必然。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困局。由于学科成长积淀时间短和研究者学科背景差异的客观存在,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自洽性、完整性和体系性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得到充分凸显。

(二)法学门类下政治学一级学科内优化调整期交叉研究的兴起与充盈

当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得以完善确立(1996—2005年)之后,学科建设面临着扩展研究领域、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特色、提高学科水平的更高要求。这一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关键期,学科发展也在不断进行优化调整。国内的教材建设与专著并举,且专著形态越来越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愈加坚实,理论体系愈加清晰。在这一时期,研究者们也使用了更加广泛的比较研究方法,在深入借鉴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伦理学学科的同时,开始借鉴美学、传播学、接受学、管理学、哲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及方法。

在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归属也有了很大的调整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科专业,学科门类从教育学调整到法学;研究生专业虽然最初就被划分在法学门类下,但一级学科也开始从政治学新增调整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归属调整,也正是学科建设良性发展的反映。自此一段时间内,学界围绕学科理论建设与研究规范等问题的讨论颇为热烈,学科的自觉意识更为强烈,学科内涵研究日益深化,理论体系更加清晰。这是结合了当时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现实条件所作出的重要决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后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逐步走向规范与自觉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完成调整之后,相当于学术共同体获得了某种身份确认,其建设发展走上了新的规范发展阶段(2005—2012年),学科的综合化科学化程度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及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中的二级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既是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始终在正确轨道运行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也是本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石和保障。在此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教育学等门类,而是扩展到社会学、生态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等更为丰富的交叉学科视野,并形成一系列具有创见性的交叉研究成果,在研究的广度、深度、力度等方面凸显出学科自觉意识。得益于对学科建设科学化、专业性以及相应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不断规范化。第一,体现在基本概念与范畴的明晰与发展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至今,并非所有的交叉学科都得以繁荣与发展,甚至部分交叉学科是否可以互相借鉴发展尚有待商榷。而为学者所认可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等概念均在这一时期得到认可并进一步发展。第二,交叉学科的地位和研究目标得以明确。交叉学科的出现既是对学科边界模糊的回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地位,有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等属基础研究的分支学科”[1],明晰了社会学、文化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第三,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更为稳健。研究范式是指学术共同体所共同拥有的概念理论、学术逻辑、话语体系、方法模型以及所信守的价值观念等。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进一步增强了边界意识和规范意识,关于学科交叉研究范式的讨论逐渐深入,适应交叉学科的方法论探索不断完善和发展,本学科交叉研究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形成了自立与自信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得到极大发展。既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作为新时代学科交叉研究的“母体”获得了深化拓展的新机,并为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热点问题。尤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源泉,而且为相关交叉学科构建了发展的“同心圆”,学科交叉研究有了更科学、更精准的定位,学界同仁的学科自信与学科自觉广泛形成。第一,始终遵循守正创新、返本开新的意识。学术共同体更为强调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质的规定性”的前提。比如,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抑或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其根本的前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的社会属性、有效路径等。因此,无论何时都不能脱离其“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基本要求,要始终秉持意识形态性。第二,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定位,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第三,学科交叉研究增强了“时、度、效”的考虑。学科交叉研究是相互借鉴、细化、吸收的过程,而非简单的概念替换、迎合热点、套用结论。总之,把握学科交叉借鉴研究的适宜原则,注重实效,杜绝简单炮制概念,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内敛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在新时代已经成为学界共识,本学科迎来了自觉自立自信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交叉研究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与生成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型综合学科,面对当前社会生态的极速变化,唯有开阔学科视野,与其他相关学科在学理和实践方面实现有机融合,方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价值。系统梳理自学科交叉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与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融合借鉴方面已经硕果累累,其交叉研究的历程也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与生成。

(一)与教育学的交叉研究直接促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等一般原理及方法论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这一点既可以从其概念中得以凸显,也可以见之于其行动。一定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也要遵循教育学所揭示的教育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但不是简单地套用这些原理、原则和方法,而是借助其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所固有的规律进而建立本学科特有的学科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在教育对象、教育过程、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及原则等方面的相似性表明二者有着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也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础理论与一般原理尤其是关于教育的理论绝大部分来源于对教育学的借鉴。第一,教育学直接启发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规律、原则和方法的基本理论,包括对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关系的基本认识。如形成了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及发展过程的科学认识,推动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的认识,吸收了教育学中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教育学的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民主对话等原则均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体现。第二,从教育学课程论中汲取的不少理论成果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建设的重要认知基础,也支撑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索走上科学而独立发展之路。如有学者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提出要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中实施说理与自由的统一[2]。在依据时代发展变化不断创新和变革教学方法方面,有学者提出用典故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3],有学者提出针对当今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和困境来探寻思115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问题[4],也有学者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来理解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原则问题[5],还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基本原则是教育者从事教育行动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6]。第三,教育学领域的研究新成果不断进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视野,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拓新的重要滋养。如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生活德育论等,都对本学科研究有着一定影响。综上所述,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借鉴意义是非常显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诸多理论方法都同教育学有着非常直接的联系。

(二)与政治学学科交叉研究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畴和内容本质

政治学是关于以国家为主体的各种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特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是以政治性为主要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就蕴含政治属性,在政治思想、政治话语、政治规律等方面均借鉴了政治学学科,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学者们努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学的完美融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与政治学的关系,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作为内容本质与体系本质的统一,其中内容本质正是其政治性[7]。学者们不断深化相关研究,在概念辨析、理论深化与本质探讨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成果。新时代以来,伴随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学方面的专题探索研究成为热点,并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话语权、话语提升、话语转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推动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思想方面,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对具体政治思想的借鉴展开探讨;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制度方面,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性探讨、制度优化及其与具体制度的结合形成一系列探索性成果,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阐释二者的天然姻亲关系。

(三)与伦理学的交叉研究深化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中道德教育的学理深度

道德问题是自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注重道德养成是其实践特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化的进程包含着对伦理学之“道德论”问题的深层察认。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在研究对象、实践目的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的相似,促使二者的结合成为可能。二者在伦理学领域的交叉借鉴始于医学。20世纪80年代初,学界已经注意到对医科学生进行医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而在学校教育中更广泛实施道德教育成为共识。医院思想政治工作与医德和医学伦理学教育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目的上都有相同之处。至此,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在医学领域的结合成为共识,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1994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结合的较早专著,开启了二者交叉借鉴的新篇章。此后的研究逐渐向纵深发展,所涉领域更加宽广,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伦理、美德伦理、军队伦理等相关领域的交叉研究不断深入。2003年出版的《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将伦理学基础知识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全过程,且主要以日本伦理学研究为例指明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开启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伦理学结合的新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和运用伦理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更好地研究和揭示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新时代以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伦理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向度等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然而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表明二者交叉研究成果相对有限,有着巨大的研究空间和潜力。

(四)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架构

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很丰富,并且迄今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一分支学科。关注个体的心理状态,引导个体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良好意志品质和正确思想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通之处。心理学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视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早在198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它所探索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及其规律。”[8]1988年以来伴随第一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出版,相关研究成果便不断推出。1991年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织编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教材,第一批教材中就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目前国内在此领域已出版了20余本著作。总体而言,二者交叉研究呈现以下特点或趋势:一是以心理学的有关概念为参照拓展和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论域中的概念范畴,形成了诸如动机与行为、情绪与态度、人格与能力、内化与外化、疏通与引导、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等概念范畴,还把心理素质、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对本学科概念范畴的丰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二是以心理学的重要结论支撑和佐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把心理学的实践应用同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与开展具体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三是借助于心理学的各种测量表和分析工具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借助心理学中的许多实证方式和评测手段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及其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四是研究作为相对独立的边缘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相关问题。目前研究者集中探讨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方法与目标任务以及理论内容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归根到底还是应该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服务,要解决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因而,在其交叉研究中应避免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心理学化”和全然舍去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母体”,成了远离和悬浮于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实践之外的“纯学术”。

(五)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带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构建从基于“教育”到“传播”的转向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型与实践型的学问,其作用发挥离不开现代传播手段,这既是社会急速发展的需要,亦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发挥的内在要求。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对青年人的世界观造成影响已经进入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视野并开始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探讨,这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相互借鉴成为可能。但鉴于当时大众传媒并未广泛发展,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21世纪以来,伴随大众传媒的急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相互融合借鉴成为大势所趋。继《信息传播社会化与军队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后,《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网络传播研究》《传播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与研究》等著作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向纵深发展。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模式、途径、过程、方法、效度、路径、机制、效果、要素、体系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并且推动了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传播载体、传播主体、传播现状、传播优化、国际传播等方面不断深化,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传播学相关成果不断涌现。

(六)与美学的交叉研究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的创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审美思维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的交叉借鉴始于20世纪80年代左右,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化初探》《试论审美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等文章的发表为始端,但当初并未引起学界重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美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引起学界关注,提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功能,并在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审美教育,不断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21世纪以来涌现出大量二者相结合的优秀成果,交叉研究方向和内容不断细化。《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价值论》《思想政治教育审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美学理论与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论》等均为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从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和效果的探索转变为一门兼具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学科。学术研究涉域不断深入,形成以思想政治教育审美为主体并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力、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与蕴含美育要素的元素结合的探索,以及以思想政治教育美学为主体并蕴含美学思想、美学方法、美学方法论等审美思维的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美学的交叉借鉴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感染力,而且对于促进美学的应用性发展和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别能力均有积极意义。

(七)与接受学的交叉研究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由“教育者关注”向“教育对象关注”转向,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接受学传入我国,并引起学界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关著作不断涌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学》《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等有关二者交叉结合的探索性著作不断涌现。总体而言,二者交叉研究的相关成果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可行性的探讨分析。有学者指出接受理论是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探讨的理论,可以为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的现状提供诸多启示[9],至此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学交叉研究的探讨成为一大热点。第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的系统深入研究。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接受规律、接受过程、接受环境等展开深入探讨,形成了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较为全面立体的研究。有学者则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系统,从内部主动力和外部被动力等方面不断深入,形成较为系统的动力分析理论。第三,优化和创新成为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学者从接受话语、接受范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理论。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学交叉研究的文献较多,但在基本概念的界定、基本理论的应用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的研究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较为专业和持续的研究团队。

(八)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带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创生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的结合可以追溯至20117世纪80年代左右。此后,相关研究不断完善,至今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诸多成果。当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如下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探索。有学者从二者研究对象、方法及内容方面的亲缘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学交叉研究的必要性[10];有学者从现代性的角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的构建起点,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并指出要从发生学角度考察二者关系的形成[11]。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正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第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目标的分析与探索。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是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研究中的不足与缺陷而提出的,其目标在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与范式重构,超越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知识来源匮乏”“理论准备不足”“学科界限封闭”等问题,实现学科范式转换和现代转型[12]。学科的研究目标是学科发展的风向标,明确的研究目标有利于避免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偏离目标的问题。第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学科范式的研究。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要实现从“前范式学派阶段”向范式阶段的转换,只有有了学科范式,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才真正拥有学科自觉性和规范性,学科知识生产才有内在的秩序和更高的效率[13]。总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相关研究成果较为集中,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

(九)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崭新的思维和理念

生态学作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和价值论甚至生存论滋养。从学科相近性来讲,生态学往往要经由生态哲学、教育生态学或社会生态学等的“中介过程”,方能更好地被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吸收其“有益成分”。从生态概念引申抽象出的生态观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思维或视角,可以用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观照和探究,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涉及的很多问题也需要树立生态的理念来解决。总结来看,相关研究分两种:一是借用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具有明确的学科交叉研究特点;二是仅借用生态学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论,属于研究视角、思维和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引入生态探究客观上存在一个主与次、先与后的分流,首要的和关键的在于引入生态学所蕴含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生态视域,此后才是有选择地对生态学的有关原理理论进行借鉴移植。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德育研究领域关注到生态学,尔后不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也注意到了生态学(包括教育生态学、社会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等)的研究成果,并于21世纪之初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总体来看,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的学科交叉研究可谓“小众”而“持续”,也逐步形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研究的意义诠释、基本架构、核心概念、特定论域及分析方法等。有个别学者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学”,但笔者认为现阶段对此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的交叉研究尚需在基础性、现实性问题上下功夫,突出问题意识和现实之需的同时,借其理论和方法从而达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目的。

三、交叉研究的纵深发展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的启示与前瞻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中的自觉意识和问题意识,离不开始终遵循着的自身的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共同信守的内在价值。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并无捷径可走,近30多年本学科发展的历程实现了“快道超车”而不是“弯道超车”,不是完全照搬、简单照抄其他学科。从更宏大的视角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逐步发展壮大,充分证明了中国完全可以自主建构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

(一)交叉研究要充分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理论自觉

1.激发探索自主性。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建之初的不断探索到逐渐成熟并实现学科交叉“花团锦簇”的景况,离不开学科的自主探索。囿于学科建设时间短积淀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科交叉并没有可供借鉴之路,完全是自主摸索的过程。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指出:“科学发展到了今天,任何一个学科如果不从其他学科吸取一切可以吸取的先进成就和科学成果来武装自己,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理所当然应该吸取各有关学科(包括科学技术学科)一些先进成果。那种认为研究社会现象的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几门学科的想法是不对的。那种想法,不仅妨碍我们去吸取一切有关学科的科学的先进的成果;而且,也否定了建立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必要性。”[14]可以说,这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的概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自主探索的源头。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不断融合,呈现欣欣向荣之势。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探索不断深入,交叉融合的自主性程度越来越高,队伍逐渐成熟规范,学科交叉催生下的分支学科、边缘学科也呈现不断发展之势,呈现出更有前景、更有利于本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

2.突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融合的重要前提。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也是在与其他学科互镜、联姻中提升自身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能力与解决能力”[15]。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正是在不断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解决时代之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第一,学科交叉始于问题意识。1984年,为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共同问题的合作交流,研究两大领域共有的规律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联合召开了“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术讨论会,可以视为我国最早开始的学科交叉研究。这一年刚好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生之年。第二,学科交叉发展致力于解决问题。例如,为了深化政治工作过程中对解决思想问题的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出版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出政治工作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支撑;为了适应社会急速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促使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出现;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运而生。第三,学科交叉始终贯穿核心问题意识。当前有关学科交叉研究的内容逐渐深入,但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的概念辨析问题、学科交叉研究发展不够全面的问题、交叉学科发挥作用的方式问题等,学者们在强烈问题意识的推动下,为促进学科交叉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十年来,从多个学科、多个角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发展俨然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学科交叉融合在做好理论宣传与深入发展、学科发展与实践创新方面作用显著。

3.遵循学科发展规律。遵照学科发展规律是所有学科开展交叉研究的前提,是学科科学化发展的根本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须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一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长期以来形成了“适应实践需要而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服从和服务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需要的规律、学科发展的独立—分化—整合规律、借鉴和依托相关学科而发展的规律、学科基本理论系统化和再系统化的规律、学科研究范式建立和转换的规律”[16],这些规律同样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发展之中。第一,学科交叉的出现与发展是适应实践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实践的需要和推动,学科交叉研究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学科交叉研究围绕的中心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将其他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的科学研究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服从和服务于主流意识形态是根本宗旨。第三,学科交叉的出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处于“借鉴和依托相关学科而发展”的阶段,是学科规律的体现。第四,学科交叉正是学科自觉主动探索的过程,也是不同学科的基础理论交互契合、相关研究方法深入发展的阶段,是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过程。第五,学科交叉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化与发展,是适应学科发展规律的科学之路。

4.坚持“以我为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典型特征。针对长期以来学科交叉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边界问题,倡导以交叉学科视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研究不是无限扩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而是要坚守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质,要进一步明确学科意识,丰富学科内涵,增强学科自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科学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本身固有的学科规律与学科特点,学科交叉只是通过探寻不同学科的普遍性规律促进元学科的理论创新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源,其他学科的有益成分更多起着辅助性的作用,切不可使学科交叉演化为一种学科削弱另一种学科的活动,也不可因学科交叉改变其本身的固有属性与一般规律。

5.增进学科自觉与学科自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中的学科自觉即在综合借鉴过程中始终秉持推动基础理论科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导向,努力构筑自身的学科特色、学科风格和学科气质。学科自信即伴随学科研究队伍的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的出现、显著实践影响的推动,而在学术共同体中表现出来的对本门学科的热爱、推崇以及对其发展前景的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借鉴本身是一个不断实现学科自觉与学科自信的过程。从近代以来的科学史来看,若缺乏学术共同体为解决现实问题的执念与坚守,各学科之间“森严壁垒”,就不可能出现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的蓬勃发展以及诸多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的形成。学科交叉研究的客观存在及其理论形态的逐步完善,彰显的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人对本学科的自觉自信。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拓新与进路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提升理论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实践创新的重要指导、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关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前途和命运。”[17]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是学科交叉的旨归,意在固本。思想政治教育学之所以可以同其他学科实现交119叉融合,进而推动产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等学科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应用于现实实践,一个重要前提在于其是科学的,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产物。然而,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也必将在实践中对原有理论不断丰富、拓展和深化,在此前提下,就应将不断发展的基本原理与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相结合,实现原有理论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为培养专业型人才奠定基础。通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与学科交叉“取彼之长”的过程,在回应时代所需中实现完善自身,从而增强理论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1.直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难题,提升交叉研究的现实针对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学科宗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研究的目标在于不断解决现实难题,并通过解决实践问题不断提高其针对性。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经由实践方能实现。第一,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现实的衔接贯通,即寻找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如当前已有的关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党政干部思想政治教育等有益探索。第二,要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全方位融入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通过将思政元素与其他学科元素的交叉,最大效度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针对性。

2.着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提升人才的专业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无论从其产生目的还是发展历程看终究是关于人的活动,关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旨在通过多学科融合实现开拓学术视野、繁荣学术研究、解决现实问题的目标。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其不变的目标。因此,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或者多学科知识综合的专业型人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在此目标的驱动下形成专业的人才孵化基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队伍、稳定的人才输出模式,实现交叉学科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最终实现专业人才“遍地开花”,并服务于社会各个领域。毋庸置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这既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本质决定,也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学科实现学科交叉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作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是学科交叉发展的最终旨归。

四、结语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特点决定了其基础理论的创建必须直面现实、树立开放视野,在多学科借鉴和本学科自主的交汇融通中完成自身理论形态的构筑。了解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综合研究的历程,有助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生成史以及本学科的深厚学术积淀,从而增强理论探究的自觉意识,接续学术传承,坚定学科自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在独立自主创新中继续积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使之完成自成一体的理论建构,定是新时代本学科理论发展的重要进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创新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2]李建华,赵宝玲.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说理与自由的统一[J].思想理论教育,2020(8).

[3]胡艺华,杜敏.论习近平用典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拓新[J].理论月刊,2020(9).

[4]崔建西.试论大数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J].思想理论教育,2019(8).

[5]卢黎歌,隋牧蓉.“八个相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遵循原则[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9).

[6]王娟娟,曲建武.辅导员应把握和运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原则[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

[7]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

[8]王树茂.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4.

上一篇:试论地方历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下一篇:开发发散思维 发展英语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