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精选7篇)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1:00
来源:《求是》期号:2005.4作者:中共中南大学委员会
中南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6500余名学生拥有计算机,64%的学生经常上网。面对网络社会化和社会网络化的影响,学校党委认识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高校要打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主动仗,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主动建设思想水平高、网络业务强、熟悉学生思想状况和上网规律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为此,我校大力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范围、更高的水平发展。
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队伍,抢占德育新阵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前沿性的重大课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者能否切合时代要求,将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与互联网这一新生事物有机结合起来,找到一套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方式,是决定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在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这一关键,充分发挥专职干部队伍作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者、创新者和主力军的作用。
学校按照“专业化、年轻化、高层次、重素质”的原则,组建了160余人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队伍,其中既包括了传统的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也吸收了宣传部、校办、网络中心、党校等职能部门的网络管理人员、各校园网站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为保证这支队伍的质量,学校引入考核激励机制,落实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人员岗位责任制。疏通学生辅导员进出渠道,每年在全国挑选优秀硕士毕业生担任学生辅导员。定期开展信息工作培训,分专题研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水平。目前,这支队伍中89%的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或在职攻读研究生,36%的人具有高级职称。
学校以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专职干部队伍为主要力量,建成了连接三个校区的千兆高速光纤互联校园网,先后建立和承建了16个各具特色的德育网站,连通了学生工作部、研究生工作部、校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四个网
络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校园网络紧密结合,以生动鲜活的教育内容充实校园网站,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主题教育。我校提出并实践了建设“绿色网络校园”的理念,即坚持弘扬“红色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正面教育吸引学生的眼球,引导德育主流;全力封堵“黑色的”,建立功能全面、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确保网络安全;坚决删除“黄色的”,严格监控管理,消除和减少网络中色情、暴力信息的污染和毒害,净化网络环境;着力疏导“灰色的”,对网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加强教育疏导,把握正确导向,进而营造健康高雅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建设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拓展德育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德育的主渠道。学校以深化教学改革为重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网络教学水平,促进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有机结合。
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水平。学校大力提倡电化教学,每年举办网络技术培训班,组织多媒体教学竞赛、网页设计大赛,不断强化教师的电脑技能,将多媒体计算机水平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改变了熟悉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不懂电脑,懂电脑的教师不会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努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成为网络和德育相结合的专家。2003年,学校有9个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在湖南省高校多媒体课件竞赛中获奖。建设网络课程。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了10多门多媒体课件,将课堂搬到网络上,这些课件集讲授、辅导、答疑、测试于一体,图文并茂,情景交融,深受学生喜爱。如《思想道德修养》课件在试运行阶段就有45000人次上网访问。
建立网络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以湖南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为依托,组织教师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新思路,调研和总结国内外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和主编规划教材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200多篇,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项。
激活网上课堂教学。学校开辟网上论坛,组织网络课程调研,公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电子邮箱,以影视经典片等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内容激发
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敞开思想、提出见解,使老师有针对性地组织课堂教学,融教学内容于平等互动的交流讨论中,大大增强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建设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学生骨干队伍,探索德育新模式。学生是大学德育的主体。为调动广大学生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始终坚持“依靠学生建网站,支持学生管网站,指导学生用网站”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在网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依靠学生建网站。学校每年投入150万元网站维护费,组织学生勤工助学,参与网站建设和维护工作。据不完全统计,6年多来,共有4000余名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目前,16个校园网站共有400余名学生员工活跃在不同岗位上,包括栏目设计、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网络安全、信息采编等,他们是校园网站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
支持学生管网站。学校现有网上团校学生教员800人,学生网络信息员1400人,他们既是被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学校依靠网上团校学生教员组织网络调研,制定网上道德自律规范、网络文明公约,引导学生在网络中筑牢自律防线。学生信息员遍布各大校园网站,负责捕捉、反馈网上信息,定期总结BBS上的主要观点,及时反驳消极信息。2002年以来,他们编辑的《网上信息直通车》已办了204期,成为学校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指导学生用网站。学校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经常组织学生访问著名理论网站,了解学科前沿和学术动态,撰写网上研究论文,利用校园网开展理论宣传和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如网上“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联盟”拥有会员1000多名,开展了20余项志愿者网上服务活动,“大学生网上心灵天使”为300余名大学生提供了心理援助。商学院一名学生利用网络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撰写了反映乡政府债务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受到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网络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更是为了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受重视程度的日益加深在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在网络交往中, 每个人都是自由而平等的。因为在网络环境下, 交互式的沟通和对话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平等、及时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但是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多种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的传播, 对马克思主义和思想文化阵地提出了严峻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没有从思想上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一些人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大学生如何离开网络, 而没有教育他们如何利用网络, 自己也没转变以往教育方式, 设计和创设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但生活阅历浅、政治辨别能力低, 极易受到相异思想的影响, 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摇, 导致价值观发生扭曲, 等。
二、针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对策
( 一) 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 面对境内外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高校学生进行文化和思想渗透的局面, 我们要主动出击, 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价值观占领教育阵地, 彻底改变网上有害信息泛滥而正面声音虚弱的状况。另外, 通过建立网络净化系统, 加大信息流入的监管力度, 做好校园网络信息筛选和检查工作, 并对有害网络文化信息及时清除, 杜绝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信息进入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中。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 将网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 动态紧密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 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交往、网络学习等结合起来, 融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形成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以网络娱乐为例, 由于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 图、文、声、像并茂, 形象生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寓教于乐, 把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成网络娱乐软件, 做好网络技术与现实手段的综合运用、网上与网下的结合与分离加强互动, 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 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让受教育者在快乐、轻松的网络虚拟实践中受到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互动性、匿名性等优势, 开创互动平台, 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和问题, 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形作用。
(三) 大学生是民族发展的希望, 在我国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大学生自身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自我意识, 但由于其社会阅历不足, 导致在网络信息浏览过程中的信息辨别与筛选能力不足, 大量不良网络信息容易导致大学生产生一系列心理及行为偏差, 因此高校要加强学生的自律教育, 注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批判意识。例如,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将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宣传有机结合, 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树立牢固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提高其在网络信息浏览过程中的信息辨别与筛选能力, 坚定其抵制不良诱惑的意志, 并可以对自身的网络行为进行理性批判, 做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此外, 我们还可以以学生自己作为建设主体, 探索形成一套充分发挥大学生首创精神的创新驱动机制, 使学生能自主创造,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 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 还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给予极大重视, 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创新和拓展其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 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模式, 不断学习和积极超越, 为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努力。
参考文献
[1]邱靖.新时代如何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魅力中国, 2010 (19) .
[2]郭明飞.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N].人民日报, 2013-11-21.
[3]苏明.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教育报, 2015-2-5.
[4]王鹰, 刘名菊.网络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及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 2015 (S2) .
关键词:异化;网络异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86-03
一、异化的含义
异化一词出自拉丁文alienation,有让渡、转让、疏远、差异、分离、精神错乱等义;德语entfremdung(异化)由动词entfremden变化而来,有疏远化、冷淡化、夺取等义。该词最早出现于《圣经》,是指亚当偷吃了禁果,堕落成凡人,从上帝的纯真神性中“异化出去”。显然,现代社会研究领域所广泛使用的异化已不是原初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具有了更多的引申含义。
当然,我们现在使用的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一词,经历了一个随历史条件和研究需要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它创始于费希特、黑格尔,继承于费尔巴哈,完成于马克思,发展于卢卡奇、哈贝马斯、弗洛姆等,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其一是异化的主体从抽象的本体向具体的人本体的转变;其二是异化的研究视角从理论向度向实践向度的转变;其三是异化研究从人的外在世界向人的内心世界转变。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的“自我”创造并规定(异化)“非我”(大千世界)的观念中,以及在黑格尔的具有全知全能、至高至上特质的“绝对精神”外化的观念中,异化的主体是指具有绝对的、永恒价值的抽象本体。只有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了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隐秘就在于此,人为了使上帝成为一切,自己便成了无。批判宗教,就在于把属人的东西从上帝那里收回来,还给人。如果说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异化”观主要是抽象的绝对精神和上帝,那么,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异化”规则已主要是指具体的人了,马克思与以往的哲学家不同,他从研究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性活动——生产劳动入手探讨异化问题,这就使得以往对于人的考察落实到最具确定性的现实基础之上。“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的实际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劳动异化表现为:“首先,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劳动的异己性完全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在马克思的体系中,异化是指人的这种状况:“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如果说马克思哲学实现了异化概念从“抽象本体”到“具体的人”的转化,考察了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异化,那么在弗洛姆那里,直接把审视的目光投向了人的内心深处,揭露人的内心世界的异化和压抑。首先,弗洛姆从剖析“偶像崇拜”的含义入手,揭示“所谓异化,是一种体验方式,在这种体验中,人感觉自己是一个陌生人,我们可以说,他同自己疏远了。他不觉得自己是他那小天地的中心,是他本身行为的创造者——他的行动及其后果反倒成了他的主人,他服从这些主人,甚至会对它们顶礼膜拜。”弗洛姆强调异化作为“对所造之物和环境的屈从”的心理体验,他进一步指出:“在现代社会,异化几乎无处不在,它弥漫在人与他的工作、人与消费品、人与国家、人与他的同胞、人与他自己的关系中。人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人造世界。他构筑了一部复杂的社会机器来管理他造的技术机器。但是,他所创造的一切却高踞于他之上。他没有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中心,而觉得自己是他的双手创造出来的机器人的奴仆”。
二、网络异化
正如弗洛姆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异化无处不在,人类异化正一步步渗透我们生活每一个领域,不光在现实世界,虚拟世界也没有幸免。在网络世界存在着人的网络异化。在应然层面,人与网络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然层面,人往往迷失于虚拟世界中,迷失于网络世界的海量信息中,迷失于网络世界的感官即时快感中。“人在网络世界中迷失甚至丧失主体性,往往丧失自己应有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人从而被虚拟这种手段同化为网络世界的一部分。这就导致人与网络的颠倒化和异常化。人成了受制于网络的客体,网络反倒成了控制人的主体——这就是人的网络异化。”人的网络异化究其实质是人与网络关系的颠倒,本来应该作为主体和目的的人现在沦落成了客体和手段,而本来应该作为客体和手段的网络现在却变为主体和目的,人将他的追求投射到外在目的之上,并为这一目的所支配。网络异化的事实是“人不再感到他是自己的力量和丰富品质的主动拥有者,他感到自己是一个贫乏的‘物,依赖于自身之外的力量,他把他的生存状况投射到这些外在于他的力量上”。人须臾离不开网络,离开网络会无所适从,无所事事,网络成了人生活的全部,“庞大的网络笼罩着全球,犹如一个大的鸟笼将人类网络其中,使我们习惯于依附它,服从它的指令和程序,从而丧失了自由……关在笼中的鸟儿会渐渐丧失自然的灵性,每天冷漠的人机对话中人也会变得冷漠,会失去对五彩缤纷的生活的感受力,从而在无数的‘程序和‘系统中丧失掉无拘无束的自然的灵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以上,基本饱和。当代大学生人的网络异化导致越来越严重的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学习主体、娱乐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异化现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网络异化问题。
三、网络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异化表现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异化
网络作为数字化的虚拟社区,这些社区设备齐全,与现实生活相比,仿真程度很高,吸引了大批大学生进入其中参与活动。在虚拟社区参加活动的什么样的人都有,他们相互不知道身份、职业、年龄、性别,这些虚拟群体的交往具有间接性、隐秘性的特征;同时他们网络交流的内容自由、开放、多半也是虚假的。大学生们在这种虚拟环境下的交往,沉迷于网聊、热衷于以虚拟角色与网友交流,久而久之,造成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障碍。因此,长期沉迷于网络交往的学生感觉在网络上获得的快乐与慰藉比现实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往中,以此逃避现实、不愿与人交往,人际感情冷漠,人际关系冷漠,人际距离疏远。从而导致学生之间不能有效实现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的角色互换,造成越来越少的现实人际交往,形成人际交往的异化。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行为异化
网络的开放性、信息海量性大大方便大学生创造性学习、自主学习,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学生无所适从,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学生不堪重负,而且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不能完全正确地对网上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选择。很多大学生课堂上听课不认真,认为老师讲课的内容网上都有,布置的作业不认真做,认为可以到网上查询。百度、谷歌等强大搜索引擎的诞生,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思考力、攻坚克难的毅力,遇到问题不是首先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去尝试解决,而是“有问题,百度一下”,直接寻求现成的解决方案,于是问题的解答千篇一律,在无网时陷入迷茫不知所措的学习异化。长此以往,导致思维平面化和单向度。因此,有学者告诫:“在看到超文本给我们提供了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它对我们的认知控制力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由超文本所构成的知识海洋里,如果主体缺乏对自身的控制并且不是持续地作出理性的选择,那么就会在其中迷失方向。”“到处都是信息,唯独没有思考的头脑”。
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娱乐方式异化
网络游戏的娱乐性、竞争性吸引了无数大学生,他们玩游戏本来是为了休闲,但是游戏像一个巨大的吸盘,将游戏者吸入其中,难以自拔。虚拟世界使人沉迷,不是人在玩游戏,而是游戏绑架了人;人不是在休闲,而是在完成一项艰巨任务,大学生能够成天成夜不吃不睡打网络游戏的不在少数,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损害,引起许多电脑疾病,如:心肌梗死、颈椎病、电脑肩、鼠标手、近视眼、辐射病等,严重的甚至引起猝死,这样例子经常见诸各种媒体。单一娱乐方式——网络游戏,致使部分大学生,特别是男生,无节制的沉迷其中,把读书学习抛在脑后,出现不少试读退学和留级学生,2004年12月,上海大学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81名成绩不合格的大学生,被学校集体劝退。这次退学的81名学生当中,男生占绝大部分。许多学生家长认为,导致学生考试不及格直至最后退学的罪魁祸首,就是网络游戏。
4.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念异化
进入网络的人来自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国家和地区,他们具有不同的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生活态度和伦理价值观念,由于教育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网络上难免充斥着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论,存在着专制、邪恶、损人利己、不负责任、病态、欺骗等等丑恶现象,促使大学生对传统价值观念质疑,同时,西方的一些敌对势力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构建意识形态霸权,冲击大学生正确理想信念的培养。身处网络环境的大学生,由于价值观未完全定型,判断价值标准模糊,难免会出现价值观念异化现象,思想决定行为,在正义与邪恶之间面临抉择的时候,或者因诱导而误入歧途: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盗窃金钱、传播虚假、黄色内容、诽谤他人等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那些热衷于在电子屏幕前制造假想的毁灭,让自己的闲暇时间充满火药味儿的电子游戏迷们,早把正义感和道德尺度置于脑后”。
四、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建设,消解网络异化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以及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当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发挥。16号文件【2004】中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设,既包括教师在内教育者的主体建设,也包括大学生在接受和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建设。
(一)教育者的主体建设
1.增加情感投入,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性——“主客体一体化”,要求教师要避免说教、灌输的方式,力求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人格感染人,当今异化无处不在的时代,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深受教育者的言传身教,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坚守职业操守,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教育者感情投入的多寡,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在网络上与学生交流中,在尊重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加强师生间的情感的交流,消除差距感,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者更具人情味,更具亲和力,更具人格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网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提高自身素质,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
教育者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备基本的素质和运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就基本素质而言,它主要包括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就相关能力而言,它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网络语言使用能力、网络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网络教育组织协调能力。一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教育者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品德,熟练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明辨各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弘扬主旋律。其次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离开网络基本技能,根本谈不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计算机水平和网络知识,努力使自己成为网络和德育结合的专业人才。二是网络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和能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教育者只有亲身参与网上实践,才能了解大学生在虚拟社区的生活状态,了解大学生所思、所想和所求,教育者经常参与诸如网上聊天和论坛讨论,回答大学生提出的问题,争取主动,正确引导讨论,对网上有害信息及时封堵和删除,敏锐捕捉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的问题,及时反应,有效处置网上突发事件。
3.自觉运用网络法制,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并将其外化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实践活动,但是有些网络行为的规范光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够的,还必须强化网络法制教育,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网络立法,就是以法律为武器,阻止网上的各种损人利己行为,使用国家强制力,威慑、打击网上犯罪分子和各种非法的网上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有责任教育广大学生,遵纪守法,增强网络法制观念,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自觉运用网络法制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保证网络世界的各种活动在网络法制环境下有序、健康地发展。
(二)大学生的主体建设
1.培养网络主体意识,增强大学生网络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大学生在网络中自知、自制和自主的水平,要有效地实施网络自我教育,大学生的自律性是关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必须通过自主地网络行为来内化教育者向其输入的理论和规范,内化的水平取决于自我教育的程度,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自我批判、自我监督能力,增强网络环境下自我教育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网络自律力的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自为的理想效果。
2.培养网络道德意识,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
现实世界的传统道德与虚拟世界的网络道德虽然在形式上有不同,但本质上是相通的,网络技术的“可行”并不等于网络道德的“可为”,网络生活其实是现实生活的延伸,网络上所言所为会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去,网络本身是中性的,但附着其上的内容都带有人的属性的,具有人间万象,有善恶、美丑之别。网络价值观的缺失和偏颇势必造成人们对网络技术的滥用和误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迫在眉睫,网络价值观是人们在对网络实践活动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和标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人与网络之间建立了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上网的动机和目的在进入网络之前已经有了,也就是说如何对待网络,如何处理网络信息,往往会受到网络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接受正确的网络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大学生务必做到:网络是手段不是目的,在利用网络来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同时不得沉迷于网络,在利用网络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得以损害他人为代价。网络主体只有在尊重、珍爱网络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情景下才能真正享有网络自由。大学生只有健康的网络道德意识,才能做到道德自律,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审慎地选择网络行为,克服虚拟过度和现实不足的异化状态,做到虚拟人格和现实人格高度一致。
3.培养健康网络心理,塑造大学生健全网络人格
网络作为大学生学习、工作、娱乐和人际交往的工具,不仅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而且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网络的匿名特点为大学生提供了发泄郁闷、压抑、不满、愤怒等负面情绪的平台,为大学生及时寻找情感帮助、情感替代开辟了新渠道;同样由于网络的隐蔽性,自控能力差大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认为不为人所知,随心所欲改变角色,随心所欲发表观点以取得暂时的精神快感,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错位和人格缺损,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和现实生活中交际冲突,犯上网络异化并发症。高校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在网络实践中摆正角色,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塑造健全的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祥,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3]奥尔曼.异化:马克思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概念[M]. 王贵贤,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5]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7]欧甜.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探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0.
[8]周有能,朱晓兰.Internet集中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274.
[9]方俊.网络时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01,(4).
[10]张怡,郦全民,等.虚拟认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156.
[11]李河.得乐园 失乐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88.
[12]宋德如.信息网络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干预[J].青年研究,2000,(8).
一、网络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网络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负面的影响,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很容易对大学生的传统道德规范形成强烈的冲击。从本质上来讲,网络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当前国内对网络的监管制度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缺乏实效性的监督管理机制,间接的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提供了一种庇护。这种虚拟性大大增加了网络的新奇性与刺激性,也深深吸引着好奇心强的同学们。在网络中人们可以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年龄、性别以及身份等。因此,也就造成很多的大学生对自己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及行为不加以约束,长期形成一种不服责任感的态度。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当前的网络犯罪现象已经露出了苗头。就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统计数据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黑客”是青少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
(二)网络很容易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动摇。网络的世界是一个自由意识的乐园,网络信息量又相当的庞大。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在网络上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播,而我们又无法对它们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控制。由于网络技术起源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他们在网络领域中起主导地位。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同意识形态的相互碰撞,大学生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地接触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政治观点。然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大学时期正处于一个逐渐形成并趋于成熟的阶段,他们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面对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刻意传播的反社会主义信息时,如果不能正确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来进行判断分析,容易造成其思想混乱、对本土文化的抛弃与排斥,动摇大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
(三)网络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网络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产生深刻影响,有导致其行为主体冷漠的倾向。由于网络使用的是人机对话方式,对方的言行举止都是主体自身虚拟出来的,而这种人们又很容易被这种陌生的、神秘的感觉所吸引,这样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大为减少,容易导致友情淡漠、疏远。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存在,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容易使学生远离人群,不愿面对现实世界,使人产生孤独、压抑、焦虑,甚至消沉、自暴自弃、精神不振等情绪。
二、高校借助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着重把握的几个关键点
基于以上对当前实践中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分析,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应当重点把握如下几个关键点:(一)积极构建系统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站系统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站可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良好的沟通平台,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网站的构建是很有必要也是很重要的,具体建议高校可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高校上下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要树立阵地意识和整体观念,要清醒认识到思想教育作为一块阵地,如果我们不积极、不抢先进行占领,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占据这个地盘,基于此,高校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想方设法开辟和占领网络这块思想教育的新阵地,并通过此向学生传递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向学生传递新世纪的最强音,为此高校需要积极调动各方人力、物力来抓好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可组建一支由校领导、思想政治工作者、网络技术人员、两课老师为首的思想政治校园网工作团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栏目和内容设臵要与时俱进,要跟得上时代发展,同时契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能够以自身的思想性、趣味性等博取学生的关注和眼球,比如将教育类信息穿插放在学生关注度较高、比较喜爱的板块之中,以此引起学生的注意、思考、分析和讨论,或者高校还可开设辅导员博客、世纪中国、大学生论坛等板块,让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可读性和知识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有所触动、有所启发、有所收获;最后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纯净及所发布信息的正面、健康性等,高校还需要组建一支专门的网络“清洁工”队伍,网络“清洁工”所承担的职责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要及时清除流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里的“垃圾信息”,确保网站这片阵地的纯净;另一方面“清洁工”队伍要积极在网站内部宣传网络法规、网络道德等知识,以此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网站各项规章,进而获得全面、健康成长。
(二)借助网络化的环境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网络本身具有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优势,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网络体系可以有效拓展思政工作思路和空间,可以切实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和创造性,高校可先借助网络多样化的载体把有限的资源无限放大,可在思政教育网站上开辟BBS、校园QQ在线等,可在网站首页常年滚动播放办学育人思想、名言警句等,又或者在网站定期进行“改革开放成就展”、“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等的图片展,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力争使学生在观看这些资源的过程中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三)根据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的高速度是众所周知的,网络的这种高速传播特点一方面可使大学生可以能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却也给他们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使之面临各种诱惑,一旦自制力欠缺,就很容易受到负面影响,鉴于网络传播信息的显著双重性,高校要切实加强引导,努力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具体来讲就是及时更新网站思政信息,让学生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国内外最新思想政治动态,同时还要注重启迪明理、感悟内化,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网络垃圾、暴力、色情信息的危害性,使之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增强自制力、提高思想境界。
三、结语
2.1网络形式的多样性,为其提供了有力支撑
网络有文字、图片、音像、视频等形式,网络的多种形式并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内容。多媒体形式在教学上的灵活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这种传播方式和手段受到在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这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超越。可以说网络形式的多样性无疑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潜移默化中传递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思想,以其达到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2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为其提供了必要条件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单一,在有限的时空内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最佳效果。应用网络媒体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师生能够产生互动交流,教师能准确把握学生思想的变化情况,及时回应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的偏差,为及时解决和纠正大学生思想上的困惑提供了时间上的保障。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接收来自各个层面的最新信息,这种便捷、迅速的传播方式,极强的时效性,无疑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向网络化发展的必然。
2.3网络信息的共享性,为其提供了丰富教育资源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时空局限,教学内容单调、枯燥、乏味,加之信息知识陈旧、滞后,思想政治教育功效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学生思想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可在极短的时间内将海量知识,通过网络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扩大,从而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性的、开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使原先滞后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成了更具有前瞻性、时效性的内容,这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扩展到了整个网络。突破时空的限制全方位覆盖,共同接受和分享文化教育资源,网络的共享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平台。
2.4网络内容的互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红色网络教育,红色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进入大学校园, 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尤其是对思想意识的影响是深刻的、潜移默化的。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红色网站”的出现, 大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 使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丰富, 受教育者由被动变主动以及与教育者的互动、思想沟通更为便利。
2011年4月至5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的老师们组成调研小组, 通过电子邮件, 向本校以及北京、上海、湖北等省市高校的本科学生, 发放调查问卷近千份, 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展开调研, 涉及商务英语、公管学院、法学院、金融学院、外语、计算机、财务管理、心理学、药剂学、医学、哲学、社会学、航运管理、信息工程等多种专业, 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信息时代通过网络开展红色教育的使用情况, 从中发现高校红色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探讨我国红色网络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调查问卷整体情况
调查问卷共有题目20多题, 大部分是选择题。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对网络作为信息化手段的使用程度和红色网络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等情况。
调查中, 现代大学生对网络有着充分的认知和使用度, 52%的同学平均每天上网1至3小时, 有3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4至6小时, 基本不上网的和全天基本上网的各占9%。在网络的首选功能中, 在游戏、新闻时事、查资料学习、聊天、娱乐、购物、浏览论坛并发帖等作为备选项的网络首选功能中, 通过网络查询资料, 了解资讯信息占20%和17%;娱乐和游戏占22%和17%;聊天, 发帖, 购物各占13%, 7%和4%。在关注的网络热点事件中, 有27%的同学选择较为关注民生问题;司法公正和灾害安全问题各占16%;国家利益、政府官员以及伦理道德问题关注度都在13%, 选择其他的仅占2%。在使用网络词汇的程度中, 有55%的学生的选择是偶尔使用, 27%的学生的是经常使用, 总是使用的和从不使用各占9%。在甄别网络信息的真伪中, 有52%的大学生选择不去甄别, 29%的大学生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甄别, 仅有19%的学生会去甄别。
对于乐意接受的红色教育形式, 有27%的学生乐意参观革命遗址悼念革命先烈;25%的学生乐意从教科书中汲取;20%的学生乐意从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16%的学生喜欢集体组织学习;亲友口述的占4%。有44%的同学希望在红色网站中融入展板、报纸等图片、课件、视频资料等讯息;30%的同学希望能加入留言、意见箱等互动元素;13%的同学认为应加入革命根据地的介绍, 中国历史的介绍;13%的同学认为应加入A红色元素各种学习活动的报道。对于高校未来红色网络发展, 42%的同学认为高校红色网络的发展一定将有助于学生对红色精神教育的了解;但有33%的同学担心会流于形式和其他网站一样。
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 当代大学生是很理性的, 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 他们向往通过网络来学习、关注国家、关注民生、购物、聊天等等关注和自身相关的一切事物,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 他们往往只是被动接受信息, 而不去甄别这些网络信息的真伪。他们同样渴望汲取正面的、积极的信息, 当代大学生对红色网络教育都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一面, 大部分的学生都认同红色网络教育, 而且都喜欢亲身感受红色教育带来的震撼和对心灵的洗涤。
二、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现状
高校红色网络是高等院校传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阵地。她利用网络阵地进行宣传, 其资料传播速度、范围和宣传效果有着传统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通过调查, 我们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对红色教育都有一定的了解, 对红色教育精神, 红色网络都有一定的认同, 也都希望通过红色网络来进行红色教育。
然而,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较少自觉、主动地浏览“红色网站”, 依靠红色网络来接受红色教育。学生们访问“红色网站”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查阅、复制相关资料, 作为论文素材;二是“迫于无奈”, 必须参加学校规定的网上课外政治理论考试或者网上党校学习。
1.红色网站形式单调
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面较为呆板, 形式比较单调, 和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的形式上, 有些高校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 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
2.红色网站内容枯燥
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内容上大而空, 说教味浓, 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 更多地强调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
3.红色网站缺乏系统建设
目前, 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
三、打造高端红色网络教育的对策及思路
我们认为, 要真正使得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她的实效性, 我们的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分工机制, 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还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 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 确保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
2.用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红色网络,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新时期, 无论是网络这个大环境, 还是校园这个小环境, 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大学生主动点击, 就必须有丰富内容来吸引学生。
3.整合网上资源, 打造服务育人品牌
改变高校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 加强高校及院系网站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各网站优势栏目, 打造服务育人品牌网站,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形成教育合力, 是增强高校服务育人有效性的必然选择。
4.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
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广泛性特点, 网络信息庞杂繁多, 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 又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 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 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赵艳春.高校“红色网站”建设中的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福建党史月刊, 2009, (10) .
[2]冯磊.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 (5) .
[3]张翔, 孙晓光.内蒙古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前沿, 2007, (4) .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互联网作为重要的技术平台和信息传播平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因此,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使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对外宣传的新渠道,关系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文化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二、大力扶持校园网发展,完善校园网服务体系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占据了网络传播的制高点。在整个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和95%以上的服务由美国提供,中文信息输入量不到0.01%,输出量不到0.04%,仅占所有网上信息的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支配地位,不断对我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我国互联网不仅提供了反映社情民意的直接渠道,而且也成为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和倍增器,负面偏激的言论被迅速聚集放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商业网站,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部分实现了言论自由,并且构筑了一套独立于官方之外的话语体系,成为重要的社会不和谐因素。高校是人才和技术汇聚的场所,有责任、有能力引领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校园网的影响力与商业网站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网络文化建设中,高校应当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完善校园网服务体系,提高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要努力建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主网站,同时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类专题网站,构筑师生的精神家园。
三、加强校园网管理,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
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有的学校对校园网在新的舆论格局中的作用和影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有的重发展、轻管理,甚至只发展、不管理;有的只重视服务功能,忽视校园网的思想传播功能。这些都要求我们要按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要切实加强网上正面宣传,加大网上论坛的管理和引导,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创新内容、创新手段,探索网络舆论宣传规律,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要完善现代媒体管理的技术手段,坚决防范网上有害信息,切实防范和打击利用网络进行犯罪活动。要落实“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把各项管理责任落到实处。高校党委宣传部门要设立网络管理专门岗位,加强对网上舆情信息的搜集研判,建立网络管理的日常联系协调机制,积极推动网络管理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健全,指导和协调各有关管理部门积极有序地开展工作。
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
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园网管理队伍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是保证校园网健康发展的关键。要选调政治素质较高、熟悉新闻宣传、掌握网络技术、党风廉政建设过硬的管理人才进入网络管理领域。要壮大网络采编人员队伍,造就一批网上名编辑、名版主、名专栏主持人。还要着力培养一批能够紧跟信息科技发展前沿、具备较强研发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确保最新技术能够及时运用到网络管理工作中来。要高度重视网上评论工作,形成一支专兼结合、反应灵敏的网络评论员队伍。网络评论员要主动介入校园BBS和校外网站的交互式栏目,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采用“网来网去”的方法,学会用“网言网语”参与对话交流,挤压有害信息的传播空间。要建立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人员学习、培训、考核机制,不断提高网络管理和网络评论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网上舆论引导能力,为这支队伍的发展、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厅社政处处长)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推荐阅读: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12-12
计算机网络实验思想总结11-24
网络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影响档05-24
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提升思想作风建设水平06-30
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主题教育方案07-09
德育网络的建设06-11
网络文化以及建设12-17
网络文化建设措施07-27
师德师风建设网络竞赛12-2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建议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