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篇1

摘 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满足两方面要求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可概括为政治性,通过进一步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界定为: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实践性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06-0286-02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深化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但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未能认识清楚,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因此,准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学之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本质属性能否等同混用

一个事物既有一般属性,也有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且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面貌和发展的质的规定性。它包括两方面:第一,本质属性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最普遍的固有属性且规定和影响其他派生属性;第二,本质属性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变化发展的根据。本质是事物所固有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本质在事物中居于决定性地位,是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实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决定事物性质和发展趋势的东西。”[1] 本质和本质属性虽都体现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及与他物的差异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从其二者的联系来看,本质属性是本质的外化表现,本质来源于对本质属性的把握。从区别上来看,本质讲的是事物的性质,本质属性讲的是事物的状态。“在哲学领域内,本质通常与现象相对;本质属性则侧重强调根本区别,与共有属性或普遍属性相对。据此,不难看出本质与本质属性的联系与界分。”[2] 因此,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首先要正确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关系,找准认识的思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本质。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界定

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脉络。笔者认为,正确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就要理清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矛盾;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心内涵;科学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机制。以便更好的以科学的理论观点和知识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的应有作用。

1.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来界定其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属性中最一般的属性,它最集中、最突出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社会结构来看,它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自阶级诞生以来,政治性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发展之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属性无不从属或衍生于政治属性;鲜明的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活动的特有属性,其他学科虽然也内含政治内容,政治教育,但其侧重是进行科学文化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贯穿性和共同性。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方针、目的目标、任务内容无不以政治内容、政治教育为主导和侧重,以实现政治目的、政治任务为方向和指引。再次,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内在性,政治属性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表象的终极抽象和提炼,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属性深度开掘的必然结果。

2.从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来界定其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矛盾系统。这一矛盾系统包含各种矛盾,其中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它还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不同属性区别开来,因此这个基本矛盾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基本矛盾是经思想政治教育者传递的统治阶级要求与教育对象现状之间的矛盾。”[3] 这里的“要求”和“现状”是指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统治阶级要让自己的政治文化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并付诸于行动中。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群众,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素质即政治素质,从而自觉地为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而奋斗,其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进行政治信念的.教育。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体现为政治性。

3.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中心内涵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本学科的中心概念的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概念,政治性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一概念。以政治性为本质规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不仅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而且能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即在它们的各个环节和部分都有必不可少的“政治内涵”。就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其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工作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力军是政工队伍,制度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所以,尽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它的政治特征是一贯的,而且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概念本质上在于政治性。

4.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现实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社会性和政治性。“这里的政治性不仅指政治性质,而且同时指政治行政,即思想教育活动是由执政党直接决定的,并且是由政治行政系统直接组织贯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系统中心与执政中心是同一的”[4]。在实践中,连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信息主要也是由这个中心提供,并通过纵向在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通过政治行政系统来进行实施;基于此特点,保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的一致性、同步性和坚持为现实服务的中心任务。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析,不难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当属政治性。政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根本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范畴、功能、目标、内容及其发展方向,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而本质和本质属性却具有不同的辖域和侧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界定应在正确区分本质和本质属性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这样才能抽绎和提炼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而言是以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为主要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政治社会化指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逐步满足社会、阶级要求的过程。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即政治社会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体是统治阶级或政党,主要内容是用统治阶级、政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教育约束成员,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灌输的思想明显带有阶级利益性,根本目的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接受其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来满足社会、本阶级和政党的需要以实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目标、任务、指导思想上具有人民性,但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政治性,同样是为党的阶级利益服务的,也是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成员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需要,以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即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

1.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实践。首先,从出发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思想进行教育,只能从现实的人、具体的人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从人的思想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析思想形成、发展、变化的实践基础和客观原因,决不能脱离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条件,空洞抽象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从归宿点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而正确思想的形成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动因,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从实际出发,帮助人们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而且要帮助人们运用正确思想指导实践,完成从认识到行动的飞跃;不仅要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遵循的知行统一、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旨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无效果只能在社会实践中检验。离开实践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会失去客观的衡量准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观随意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等实际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正确的理论、思想才能真正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

不容置否,“促进受教育者政治社会化”这一要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也无论本土和异国,都曾经是、而且必将永远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现象的永恒主题和发展主线,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希求的目标。而且可以肯定的说,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何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终归是要受制于政治要求,衍生或附着于政治之上的。

参考文献:

[1] 许征帆.马克思主义辞典[K].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227.

[2] 崔健,邓艳葵.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述评[J].实事求是,,(3).

[3]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0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篇2

一、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研究概述

逻辑起点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认识的基础和关键。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问题,从何出发来认识本质是全面科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前提。从不同的逻辑起点出发,人们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各不相同。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把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二是将国家或统治阶级作为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三是将“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四是将“教育本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研究的逻辑起点。

四种观点各有其见地和合理性。本文认为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和切入点,来探寻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为逻辑起点探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1、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之间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该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随着具体条件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形式等方面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是总会有内核性、根本性、独特性的东西始终保持其稳定性。让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作为切入点去探寻其本质中稳定性的内核所在。

2、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概况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目前学界比较权威的是张耀灿、苏振芳的观点。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两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而这两点可以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

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凸显其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其政治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和行为习惯。其次,所有国家的统治阶级,都会充分利用其手中的各种工具,通过各种途径对其社会成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力图使社会成员形成符合其阶级意志的思想素质与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应当是以政治性的思想工作为主,在阐述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时候应该既要突出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又要避免将一切认识问题、心理问题出现政治化倾向的现象。

(2)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有效性。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与其他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渗透,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显著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如果将实践活动区分为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三大类的话,思想政治教育应归入社会实践活动,是其中的教育实践形式之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只能是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只能在实践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是不断发展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更加突出和重要。

鉴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两大本质属性,笔者提出用“政治社会化”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其中,“政治”对应着上文分析中的“阶级性、政治性”,“社会化”则体现着强烈的“实践性”色彩。并且政治社会化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是教育政治功能的体现,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政治价值,即推动人逐步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其政治性逐步得到发掘和培育,也就是政治社会化。

1、政治社会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真意,人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存在和开展的根本。马克思从实践活动的角度将人置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揭示了人的本质。政治社会化这一实践活动既是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传递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认识政治现象并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它不仅产生思想观念、传递政治观点与道德规范,而且引导人的社会生活,引导人改造社会的实践,使人能够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使人成其为人。

2、政治社会化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一切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属性。政治社会化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规定,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根本属性。

(1)政治社会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的矛盾”,解决这一特殊矛盾,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人们的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不断提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要求的对象化,从而促进统治阶级政治合法性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为核心,以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重点的教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总是要从一定的政治立场出发,服务于一定的政治任务,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统治阶级只有将其思想观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将这些代表自己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渗透到社会成员之中,让其普遍接受,并成为社会成员所要遵循的行为准则,其政治目的才能得以根本实现。这一过程正是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同其他实践活动的本质区别。

(2)政治社会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

不论哪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带有强烈的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并且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使人的思想、行为发生变化,才能真正地确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既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而言是个人接受社会教化、接受政治文化洗礼与熏陶的过程。政治社会化也是以人为实践对象的活动,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践;政治社会化的价值在实践中实现;并且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性是不断发展的。故而,政治社会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摘要: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前提和基础。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两大本质属性的分析,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社会化,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本质属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政治社会化

参考文献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启示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意识形态性;人性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74-0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一直以来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全面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关于这个问题的文章、著作数量逐年增加。学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主要有以下观点。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主要观点

1.一元论

一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所谓意识形态性,是指它的政治性、阶级性,也就是它明确地属于一个阶级,并为这个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其作用在于维护一个特定的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关于这点,很多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而非意识形态性。将意识形态性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认为,他们没意识到政治性仅仅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没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因而用意识形态性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仅能全面完整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且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属性。

2.二元论

二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并非单一属性,而是双重属性的统一。主要代表观点有:政治属性和管理属性的有机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两个基本属性,就是社会政治属性和经济管理属性。”政治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政治性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而是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一个特有属性,而科学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实践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发展的内在规定性。工具性与目的性的有机统一。有的学者认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需要考察其满足阶级与社会需求的一面,更需要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去追求它的属性,既要看到它的工具性本质,也要看到它的目的性本质。”科学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这是当前学界比较热的提法。

3.多元论

多元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需要多种概念表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目的性、实践性和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实践性,内在的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还有学者从政治维度、伦理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体维度将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概括为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和启蒙性。也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结为政治性目的性、内容历史性、手段多样性。

总之,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术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论证每种观点,都可谓一家之言,至今尚未得出定论。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由事物本身的特殊矛盾决定的,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综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既要符合本质含义的一般规定,也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特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区别于其他事物而独立的东西。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

1.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一般、最普遍的属性

意识形态是指,“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意识形态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其中政治往往处于诸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主导地位,并制约着意识形态中的其他内容。那么为什么不将政治性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呢?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广泛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还有的学者将法治教育和心理教育也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范围,仅仅用“政治性”来概括,难以全面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意识形态性则可以。世界各国,无论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国教育现象无疑千差万别,但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属性是意识形态性,即每个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本阶级服务的,都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2.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有意识形态功能和非意识形态功能,显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意识形态功能。从本质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将统治阶级的思想和意志上升为全社会意志的手段,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历史上,任何统治阶级也总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等各种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灌输到社会中去,用以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拥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管理,实现社会控制。当然。也不能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即它非阶级性和政治性的一面,它可以为一切社会和社会中所有人的发展服务,提高受教育者知识水平和交往能力,使其掌握相应的生活准则,更好地在社会中生活。二者并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为补充,意识形态功能居于主导地位,非意识形态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意识形态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多元的,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等,这些内容均以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表现出来,并且反映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目的是现实其统治利益。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的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当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而不断更新、完善,比如现在很多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增加了心理教育等内容,但无论怎么发展完善,都改变不了意识形态这一核心内容。

同时,笔者认为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单一的概括为意识形态性,这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在某种程度上也有点绝对化、片面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目的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根本任务是要培育“四有”新人,因此,本质中应该体现“人性”的一面。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强调服务统治阶级的社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本位说占据主导地位,内容上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方法上以灌输为主,忽视了个人素质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空场”现象,这对人的发展是不利的。而且,现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党中央也提出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人的重要性。因此,我认为,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归结为意识形态性和人性的统一。这样既避免了用意识形态性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单一化、绝对化的倾向,又将人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范围看,更具有层次性。当然,二者中更为根本的是意识形态性,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可以得出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1.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那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然要传播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使其成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当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转型时期,国内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受到国内外一些错误思潮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消极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可能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帮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受教育者个性发展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均是从统治阶级出发,而不是从受教育者出发,忽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尊重和理解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人们实际生活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性,加深人们教育内容的理解。还要转变“填鸭式”教学方法,灵活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趣味性,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掌握教育内容。此外,教育者还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转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教法,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良好风气。

3.坚持意识形态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

意识形态性和人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二者不是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不可偏其一方,忽略另外一方,也不可将两者对立起来。二者中更为根本的是意识形态性,所以教育者要使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需要,服务于统治阶级的统治要求,将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给受教育者。同时,不可忽视受教育者人性的一面,做到以人为本,使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意识形态性和人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都以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和人性的有机统一。同时,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一种定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调整,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应随之发展完善。所处时代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应有所区别,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和开放新。

参考文献:

[1]李合亮.思想政治教育探本——关于其起源及本质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论法人的本质 篇4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论法人的本质

李锡鹤 华东政法大学 教授

关键词: 民法/哲学/体系

内容提要: 笔者近年来出版了一本《民法哲学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发表了一些民法学论文,字数不多,问题不少,有观点上的,表述上的,也有排校上的,心中一直不安。笔者所在的华东政法学院,准备汇编出版教研室成员已发表的专业论文。趁此机会,笔者从《民法哲学论稿》中选了若干章节,另选了若干篇论文,作了修改。其中有些文章讨论了法哲学内容,但目的是澄清民法学的概念,也收入了。凑成一册,是为本书。书成后,因经费不足,未能出版。故在北大法律信息网上发表,以期与大家交流。

民事主体是民事领域中的主体。从现象看,民事主体表现为享有民事权利,是民事权利的载体。从本质看,民事主体表现为具有民事意志,是民事意志的载体。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国家三种形式。其中,关于法人和法人的本质问题,学术界分歧较大。

传统的说法一直认为,关于法人的本质,法学史上曾有三种观点:“否认说”、“拟制说”和“实在说”,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有耶林、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萨维尼和祁克。国内学术界一般否定“否认说”和“拟制说”,同意法人实有,但不同意或不完全同意“实在说”的一些具体说法。

然而,细读三家论述,可以发现,它们的分歧所在只是法人人格的有无,其实就是法人的有无。三种观点中没有一种探讨了法人的本质,甚至可以说没有一种真正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它们的争论不是关于法人本质的争论。

《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著的《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一书,介绍了目前国内学者关于“法人本质”的观点:“在讨论我国法人的实质时,有人提出了以下几种看法:(1)我国法人制度是适应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需要,为了社会主义的利益,根据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水平而建立的;(2)我国法人是客观存在的具有独立活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社会经济实体的法律组织形式;(3)法人的权利主体资格是法律赋予的;(4)法人是一定的人的集体。”

需要指出,其中(1)、(3)两条分别是关于我国法人制度和法人的权利主体资格的观点,不是关于法人本质的观点;(2)、(4)两条在形式上分别是对“我国法人”和法人的定义,而“我国法人”和法人也是与法人本质不同的概念。

根据形式逻辑,定义应采用“被定义概念=属+种差”的公式,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如:“人是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其中“动物”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是属概念,“能制造工具”是“种差”,也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的本质是有区别的。上述“人”的定义所揭示的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能制造工具,不是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即使是对法人的正确的定义,也只能揭示法人的本质属性,不能抽象出法人的本质。换句话说,也只回答了“法人是什么”,即法人应归入哪一类事物(属概念),与这一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种概念)有什么区别;而没有回答“法人的本质是什么”,即法人的本质应归入哪一类事物,与这一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什么区别。

本质是相对于现象而言的,是事物的内部联系。上述(2)条中的属概念“法律组织形式”和(4)条中的属概念“集体”,以及(2)条中的“社会经济实体”,事实上也不是法人这一事物的内部联系,因此不是法人的本质。它们只是法人的现象,这里也可以说是法人的形式。

如果把探讨法人的有无作为对法人的认识的第一阶段,那么,探讨法人的定义可称为第二阶段,而探讨法人的本质应该算第三阶段。法学史上耶林、萨维尼、祁克等人的争论属于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所介绍的情况来看,我国学术界对法人的认识,似乎处于第二阶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有学者指出:“对法人本质的看法,在民法上涉及到法人的民事权利、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在刑法上涉及到法人的犯罪能力问题;在宪法和行政法上涉及到行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独立人格问题,等等。所以,讨论法人的本质在法律上是不无意义的。”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但讨论法人的本质似乎还有值得指出的其他意义:

1、法人是人格的载体,是主体的一种。探讨法人的本质,有助于弄清人格和主体的本质。前文把对法人的有无和定义的探讨当作对法人本质的探讨的现象,实际上也是对人格和主体的本质的某种认识程度的反映。

2、弄清了法人的本质,可以加深对我国目前所谓的政企分开问题的认识。

在笔者见到的有关论著中,只有《民法新论》一书真正表述了关于法人本质的观点:“社会组织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实际作用,乃是它们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即法人的本质所在。”

如果没有误解,作者的观点是: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法人的本质则是社会组织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实际作用。

后一句认为法人的本质是“作用”,似难成立。人们要问:这一“作用”的内因是什么?“作用”的内因不比“作用”本身更“本质”一些吗?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前一句认为法人是“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可与同书第204页的观点相印证:“法人是一种社会组织。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地位。”显然,这里的“法律上的地位”,应该指前文的“法律上的主体资格”。这样就产生了问题:法人究竟是什么?是组织,还是地位或者说资格?

认为法人是一种资格,这一观点颇有影响。“‘七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法人制度论》(江平主编,赵旭东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版)第一页开门见山:“法人的本质特征有二:一是它的团体性,二是它的独立人格性。„„这两个特征汇合在一起,就可以用最精炼、最概括的语言给法人下一定义:法人者,团体人格也。”

作者承认人格是法人的本质特征,但又认为法人是一种人格,这就自相矛盾了,因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本身是两回事,事物不能被定义为事物的某一本质特征。

法律上的人格只是法律上的人的本质属性或者说本质特征,不是法律上的人本身。法律上的人是人格的载体。我们只能说某人有人格,不能说某人是人格。同样,我们也只能说某公司有人格,不能说某公司是人格。

法人是法律上的拟制主体,是相对于真实主体,即自然人――有生命的法律主体而言的。法律主体的存在根据是法律上的人格。人格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的本质是意志的存在资格。法律人格的存在根据是法律允许存在的意志。自然人的意志是真实的意志。拟制主体的意志是拟制的意志。对于社会来说,允许生命人的某意志存在,就意味着承认该生命人是人,必须确认其主体资格即人格;允许某拟制意志存在,就意味着承认该拟制意志的载体是法律主体,必须确认其法人资格。主体是客体的支配者,即可在客体上实现自己的意志者。因此,主体的本质是自由者。哲学主体的本质是实践意义上的自由者。法律主体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自由者。生命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作为法学主体的生命人即自然人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真实的自由者。拟制主体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的拟制的自由者。拟制主体包括国家和法人。国家是拟制的公法主体。法人是拟制的私法主体。国家作为主体,其本质是法律意义上拟制的公自由者。法人的本质是法律意义上拟制的私自由者。

在法学史上,法人“实在说”的主要代表,德国著名法学家祁克认为,法律主体是与意思能力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思想是很深刻的。但祁克没有阐明两者如何联系在一起,结果招致了学者的批判。《民法新论》认为:祁克“这一学说的前提是把意思能力与主体资格联系在一起,然而,意思能力只是行为能力的基础而不是权利能力的基础,因此意思能力与主体资格没有必然的关系。奴隶社会的奴隶有意思能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力,但不能成为法律主体,而在当代民法上,无意思能力的人(无行为能力人)却享有权利能力,具有主体资格。”

《民法新论》所言都是事实,但只是表面现象。意思能力就是意识,是人的标志。意识必然产生意志。从法理上说,承认某事物有意思能力,就意味着承认该事物是人,必须享有人的资格即主体资格。奴隶有意思能力,但没有主体资格,这是由于奴隶的意思能力不为社会所承认。就不享有主体资格而言,奴隶和牛马处于同等地位。但在古代罗马,奴隶可参加主人的宗教活动,可以被解放为自由人,可以被主人立为继承人继承其人格,死后其尸体和坟墓受到保护。原因就在于奴隶是人,实际上有意思能力。这些待遇虽然不是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但毕竟使奴隶和牛马的地位有所区别。历史废除了奴隶制度,赋予奴隶以主体资格,没有赋予牛马以主体资格。原因就在于奴隶的意思能力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而牛马没有意思能力。因此,奴隶没有主体资格的事实,其实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主体资格和意思能力联系在一起。

在法理上,欠缺行为能力人以监护人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没有监护人的意志,欠缺行为能力人的主体资格不是现实的主体资格。因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享有主体资格的事实,同样不是否定而是肯定了主体资格和意思能力联系在一起。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祁克还提出:共同意思的结合便成为团体的意思。团体具有独立的意思,对外表现为主体,具有“单一性”;对内为多数人的结合,权利义务仍归各成员,具有“多样性”。

祁克这些论述,可以说已经走到了揭示“法人本质”的门槛,但终究没有跨过去。是否诞生一个法人,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共同意志或团体意志,也不在于是否有独立意志――意志总是独立的――关键在于团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是否转化为单一意志。如果团体成员的共同意志没有转化为单一意志,那么,团体各成员的意志各以成员各自的人身为载体。这一团体是主体的集合,本身不是主体。如果转化为单一意志,那么,这一意志就享有法律上的存在资格,成为法律上的拟制意志,其载体就成为法律上的拟制主体的人身。不区分团体的共同意志和单一意志,实际上没有涉及法人的本质。

所以,从法理上说,有限公司享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是法人;合伙、无限公司不享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不是法人;两合公司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组成,不同责任股东的共同意志没有转化为单一意志,不享有法律上的主体资格,不是法人。

顺便指出,论述人格、法人的文章、著作,经常有“独立意志”、“独立人格”、“人格独立”、“独立法人”等提法。其实,意志本来就是独立的,不独立不成其为意志。法人的核心是拟制意志。因此,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独立意志”、“独立法人”用语重复。所谓有“独立意志”,应表述为有意志或有自己的意志;所谓是“独立法人”,应表述为是法人。人格是一种资格。资格只有有和无,完全和不完全的区别,没有独立和不独立的区别。“独立人格”、“人格独立”的提法也有语病。所谓有“独立人格”,应表述为有人格;所谓“人格独立”,可表述为有人格,或“身份独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法人的意志是拟制的,这一意志的载体也是拟制的。《民法新论》认为:“‘拟制说’深受罗马法所贯彻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奉行‘权利和义务之主体,仅以自然人为限’,认为只有自然人才是权利主体,而法人不过是法律的拟制,这种规定不仅不适合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且本身也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然人享有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同样是法律赋予的,为什么法律赋予自然人的主体地位不能称为‘拟制’,而法律赋予法人的主体地位就要称为‘拟制’呢?”这里的推理过程有些勉强。所谓“拟制”,就是仿制。很明显,视自然人为人,从而确认其人的资格,是承认事实,尊重事实,不存在什么“拟制”问题;而将共同意志视为单一意志,将其载体视为人身,那就只能是“拟制”了。两者不可并论。

现在可以讨论所谓的“政企分开”问题了。“政企分开”究竟是什么意思?是国有企业不受政府管理,还是国有企业不受国家管理?既然法人的核心是拟制意志,如果法律确认国有企业享有法人资格,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其核心就只能是企业法人代表的意志,而企业的法人代表又由国家任命,应该是国家意志的代表,企业形式上是企业法人代表的意志的载体,实质上则应该是国家意志的载体。如果“政企分开”指国有企业不受政府管理,那就意味着企业法人的意志与政府意志资格平等,类似司法与行政的关系。否则,如果企业法人代表是政府的聘员或下属,或者,虽非聘员或下属,但必须由政府任免,那么,企业法人意志与政府意志必然是从属关系,所谓“政企分开”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政企分开”指国有企业不受国家管理,那就十分荒谬了。因此,即使国有企业意志与政府意志资格平等,国有企业仍只能由国家管理,换句话说,国家不通过政府,也会通过其他途径管理国有企业。如果国家通过政府没有管理好国有企业,至少现在还没有根据认为,国家通过其他途径就能管理好国有企业。由于国家既是全社会经济活动管理者,又是民事活动中国有企业一方投资者,具有双重身份,问题的关键就不在于从政府外寻找一条国家管理国有企业的途径,而在于国家能否处理好两种身份的关系。

注释:

《法学研究》编辑部:《新中国民法学研究综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1990年版,第115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8页。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上网找律师

就到中顾法律网

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5页。

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5-226页。

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页。

参见周枬:《罗马法原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94年6月版,第129页。

转引自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3页。

王利明等:《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9-220页。

论委托理财的信托本质 篇5

委托理财“委托”一词属于合同法上的委托还是信托法上的委托存有争议,不少学者笼统地采用“委托抑或信托”的二元论主张。本文以委托合同遭遇的尴尬和委托理财信托本质的释明为基础,对委托理财的“二元论”做出反思。在对此提出质问的基础上提出“信托”才是委托理财真正的本意,主张信托一元论。

委托理财作为当前新型的投资方式,已逐渐为大众所认知。严格地讲,委托理财并非严格的法律概念,而是金融实务界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因而学界对此概念的理解并不统一。依照某一较多采用的观点,委托理财,是指“委托人将资金或证券等金融性资产委托给受托人,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由受托人管理、投资于证券等金融市场并按期支付给委托人一定比例收益的资产管理活动。”[1]人们所说的“受人之托,代为理财”指的就是委托理财。委托一词,可见于合同法和信托法上的规定,前者指委托合同,后者指向信托,那么委托理财的本意到底是合同式委托,还是信托式委托,抑或两者兼备,需要法律上的释明。现实中委托理财名目众多,地方法院于纠纷处理中争议大、结果不统一,关键在于委托理财的定性并不明确。因而有必要对委托理财的性质加以认定,以有效规范之。

一、“委托”理财性质辨析

委托理财出现至今,其模式有过变迁。传统的委托理财表现为:首先,委托方将资金存入以自己名义开立的证券资金帐户,并把帐户的操作权授权给受托方;其次,受托方在另一特定帐户中存入约定数量的资金或股票,并将该帐户作为委托方资金的担保;再次,受托方对委托方承诺保证收益,即“保底条款”的约定。而当前面向大众、日益普及的委托理财,则是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投资计划、商业银行的集合性个人委托贷款、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保险公司的分红保险等,受托方以独立帐户募集和管理委托资金,并将集合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股票、基金、债券、期货等金融工具抑或其组合,从而实现增值或其它特定目的。两相比较,传统模式以委托人名义开立账户,当前模式则由受托人开立独立账户。在性质上前者与委托合同相近,后者则接近信托。于是,学界不少观点认为,委托理财可为委托也可为信托。[2]然而,事实是否如此?

(一)委托理财以委托合同定性的尴尬

在合同法上,委托合同指一方委托他方处理事务,他方允诺处理事务的合同。其法律特征有:(1)以为他人处理事务为目的;(2)合同的订立以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相互信任为前提;(3)诺成、不要式合同;(4)一般无偿,但若有特别约定时,从其约定。从委托合同的法律特征看,传统委托理财符合委托合同的前两个特征,即出于对受托方专业理财能力信任,将本人的资金委托专业理财人员投资、管理。然而委托合同遭遇了适用的尴尬,无法全然适用于委托理财:

1.委托理财的受托人通过管理、投资该受托财产,提供了专业服务,作为对价双方通常在合同中约定一定比例的收益或管理费,并且往往不承担将财产委托给他人处理造成的委托风险损失。这种约定显然不符合合同法上委托合同的本旨。

2.委托理财的委托人必须交付资金或证券,且双方订立书面合同,而委托合同诺成、不要 式的特征使它无须以物之交付或义务履行为前提。两者在成立要件上的不一致很明显。

3.在委托理财活动中,通常存在第三方监管或担保合同履行,形成特殊的三元主体,法律关系也因此相当复杂,而“委托合同一般不涉及第三方,只有在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指令从事委托事务造成第三方损失时,才发生委托人与第三方之间的赔偿法律关系。”[3]

由此可见,两者于法律关系层面也颇为不同。

综上可见,即便是传统的委托理财方式,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以委托合同定性遇到的诸多尴尬,一定程度上表明委托合同无法满足金融领域委托理财的需要。在委托理财中,金融投资、理财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需符合职业性、专业性的高标准,出于吸引投资、减少其他不特定因素的考虑而约定保底条款是特殊的现象,为降低投资中人为风险因素配有金融监管带有经济法的理念,这些是日常生活事务委托的合同心有余而力不足的。

(二)委托理财信托本质的释明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传统的委托理财方式,虽然委托方以自己名义开立资金账户,但是将该资金账户的操作权授权给受托方所指定的操作员时,资金的占有、使用、处分权能已经实际转移给受托方,该受托方具有实际的所有权,对于委托方而言,只是在名义享有所有权。这符合英美信托法中信托财产所有权的二元结构。[4]当前大众化的委托理财中,则由投资公司等专业理财组织采用自行开立独立账户的方式募集资金,掌握财产的管理、适用权,信托二元结构更为显见。

当然不少人否认信托说,笔者在列出其理由的同时一一加以分析指正:

理由一:委托理财需要通过双方签订协议形成合同关系,有协议就必然有对价,而信托并非协商的结果,信托的受益人通常是一位无偿受让人,不需支付任何对价便可强制实施。然而,信托没有对价,作为原因行为的信托合同却是有对价的,即转让所有权。该说法并未区分对待两者。当委托理财被定性为信托时,如同信托区分于信托合同,委托理财也可区分于作为原因行为的委托理财合同,这样的法技术处理是说得通的。此外,信托受益人也可以是委托人自己,从受益人的角度看确属无偿,而从委托人的角度看则是有偿的。一味地说无偿多少有失偏颇。

理由二:委托合同可适用撤销或变更的法律规定,而信托一经设立,就不能撤销甚至变更,委托人不能与受托人协商变更受益人的受益权。但是,考察国内外的信托立法,我国《信托法》规定了“信托的变更和终止”,美国《统一信托法》有“1.1.4.信托的设立、有效性、变更和终止”、“1.1.6.可撤销信托”,明确指出信托可以由委托方或其继承人变更,此说法与立法事实不符。

理由三:对于信托财产,受托人至少拥有名义上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在大多数委托理财协议中,受托人受到委托人的监控、服从其指示,并未取得该项资金或证券的完全所有权,因此受托人的受托管理权仍来源于委托人的授权,对外仍然是委托人的代理人的身份,与信托关系相去甚远。而且,当前也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将委托理财认定为信托。但是,该说并未注意到,当前大多数的委托理财已经是由证券公司自行决定交易,实际上掌握着资金或证券账户的控制、处分权,而且,越来越多的信托投资公司采用自行开立独立账户的方式募集资金、组合投资,掌握更大的自主权,成为时下主流的方式。而且,该说的理论基础是大陆法系的民法物权理论,对委托理财做出的解释也着实与英美法上的信托制度不符。此外,法律未明确将委托理财纳入信托法,并不能否认其已然具有的信托属性,从当前主流委托理财模式中可见出其信托的本性。

当然,也有不少学说主张委托理财是一种独立的法律关系,是一种新型的财产管理制度,它属于《合同法》目前尚未规范的无名合同,兼有委托、信托、行纪、融资等类似合同的部分特征。[5]

然而,依据尹田教授《法国现代合同法》的观点,当前法国的无名合同已有向“有名化”发展的趋向,那么我们是继续停留于无名合同的“原始状态”,还是为委托理财寻找法律上的“有名”化呢?

二、由性质辨析引出的思考

(一)“信托说”的再思考

当前,合同法上的合同类型不能完全契合委托理财的本性。倘若非要生硬地冠之以“无名合同”,实属法律的无奈、落后之举,也不免存有合同法“霸王规范”之嫌。上述否定“信托说”的见解存在诸多纰漏之处,而且笔者注意到主张委托理财是独立法律关系的学者也有将来支持信托说的想法:“将来,在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再在立法上将其纳入信托、基金等理财制度中一并规范,从而使规范的委托理财活动赋予其应有法律地位,在证券市场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6]

对此,我们可做此二点理解:其一,该说表明,坚持独立法律关系说抑或无名合同说只不过是在未找到合适定性之前的折中举措,最后走向信托说是一种必然趋势。其二,该说提出法制“不成熟”的观点,显然是将法律调整的能力与法律制度的定性混淆了。即便如此,随着《信托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等信托法规的相继出台,当前信托调整委托理财的法制条件日益成熟,法制“不成熟”的说法于理于据都站不住脚。

(二)“二元论”的现实考量

学界不少主张“二元论”的观点认为,委托理财有委托和信托两种形式,以“资产是否转移”和“交易中使用的投资人名义”作为区分标准。其理论依据便是2001年由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于2003年失效)。该规定的第四条第(二)项规定:“受托人必须与委托人签订受托投资管理合同,以委托人的名义设置股票账户和资金账户,并通过委托人的账户进行受托投资管理。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受托人可设置专门账户对委托人的资产进行管理。”

而从所搜集到的资料尤其是调研报告来看,当时委托理财的名目繁多,委托理财合同通常被冠以“委托理财协议”、“委托投资管理协议”、“委托管理协议”、“资产管理协议”、“合作投资协议”等名称。针对此现象,司法界自2003年以来采取从双方当事人的合同约定事项出发,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判断其性质,再通过法律的有关规定分别处理。

是否是一种历史的机缘巧合,在一个部门通知被废止的同时,司法界对委托理财采取了“分类处理”的做法呢?从为委托理财定性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无疑为委托理财增添了混乱局面,虽然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司法正义。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该通知的废止也意味着委托理财二元论的“垮台”。当前,我们是应当坚持过去“通知”的做法,还是重新认定委托理财的性质呢?

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委托人名义设立委托理财的模式将越来越少,尤其是证券市场内的委托理财,由投资银行作为管理人,以独立帐户募集和管理委托资金,通过资金的汇聚实行投资越来越成为主要的发展模式。笔者认为,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的失效,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点。与此同时,信托法制日益健全、完善,我们对委托理财的性质也应重新定位。虽然委托合同模式不见得不好,但终将不适应委托理财的发展,显示不出信托理财汇聚资财、集合投资的功能,无法成为信托公司、投资公司亲睐的委托理财模式。因而,委托理财在模式选择上正在并终将走向信托。

三、委托理财的信托本性

走出“二元论”,依信托“一元论”定性委托理财,使委托理财回归信托本性,应当说委托理财制度必然、明智的选择。笔者在此重申:

1.委托理财是出于对受托人专有理财技能的信任,将自己的资金存入银行专户,无论是本人名义还是受托人名义,此时该财产已经从委托人的财产中独立出来,成为为特定目的而存在的财产(Unit)。受托人对此类财产具有控制和使用的权利,有信托法上的“法律所有权即实际所有权”属性,具备信托的特征。

2.不少学者指出,信托具有“导管功能”,将金融创新中出现的一些较为模糊地法律关系囊括其中,既可使其避免无法可依的尴尬,又可防止使新生法律关系被认定为违反一些限制性、禁止性规定而落入无效的境地。然而,笔者认为,委托理财信托化不止于此。从上文的分析来看,委托理财于法律定性上遇到依委托合同定性而产生的尴尬,民法学理论中的无名合同之说业已不符合合同“有名化”之趋势。相反,若将之归入信托,一方面信托三元主体结构契合委托理财中复杂法律关系的要求,另一方面,信托制度本是为保障受益人利益所设计的制度,能极大程度地满足委托理财投资者的需求。

论真理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篇6

论真理的本质和基本属性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基本属性,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而这种统一是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向转化、互相作用所遵循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凝结和体现;并据此对“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提出了质疑,主张放弃这两种提法。

作 者:封来贵 作者单位:山东财政学院,社会科学部,山东,济南,250014刊 名:东岳论丛 PKU CSSCI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年,卷(期):21(2)分类号:B23关键词:真理的本质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主观性 客观真理 主观真理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掌握群众,本质

做好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把握,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就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做好人们的思想工作,利用其掌握群众思想的本质在相关的阶级去教育、影响群众,加强社会实践,实现相关的经济利益。文章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掌握群众这个主题进行了分析。

1 思想掌握群众表达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原理

(1)思想掌握群众,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深刻的内在思想。思想掌握群众之所以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体现,主要是因为它体现出了马克思的原理,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一些企业或阶层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思想教育的活动,以此来掌握群众思想。通过掌握群众思想,加强对群众的社会实践指导,达到企业的政治思想要求,实现企业经济发展。这是企业进行思想政治化和民众化的原因。

(2)思想掌握群众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固有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思想掌握群众的根本要求,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须具有的要求。思想掌握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贯穿全局的属性。从我国目前状态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既存在宏观效果,又有微观效果,但无论是哪一种,都是为了去掌握群众的思想活动。所以,思想掌握群众始终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3)思想掌握群众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他实践本质上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有的实践活动都要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而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但不一样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主观世界进行直接改造,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是间接的,通过人的主观世界来改变客观世界,并通过改造客观世界,更好地改造个人的主观世界。思想掌握群众是对教育群众和塑造群众、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加强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三方面的统一,它充分地体现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实践本质上的区别。

2 思想掌握群众突显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是掌握本阶段民众思想的活动。每个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本阶级的思想来进行本阶级群众的实践活动。所以无论是哪个阶级,在教育和影响本阶级成员思想时,都要运用本阶段的思想,它是每个阶级能够统一存在、统一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需要。

(2)思想政治教育是掌握其他阶段民众思想的活动。每个社会都会被分为不同的阶级,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本阶级的群众思想,还要对其他阶级的群众思想进行掌握,并适当地运用本阶级的思想去掌握其他阶级群众的思想。只有这样,才可以影响其他阶级的群众思想,加强本阶级的群众思想对社会的影响力,更好地维护本阶级的政治要求,实现自我的经济利益。

3 思想掌握群众体现了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特点

(1)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中心是政治,以此来改造人们的主观世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的核心过程中,一定要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对政治服务,并通过对相应阶级政治任务的完成,实现相应阶级的政治目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本质上对一定阶级的教育和培养上影响人们的活动,以此来加强阶级的政治自觉性,实现阶级的经济利益。

(2)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众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做好群众工作,它不仅要对本阶级的群众进行教育、宣传和影响,还要影响其他阶级的群众。不同的阶级都要根据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去组织和影响本阶级的群众,将自己阶级的政治思想进行普及,去影响所有阶级的广大群众,以此来实现自身的特殊形式的阶级利益。

(3)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也是从行动和实践上看见思想,但不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改造的是人的主观世界,可最终改造的却是人们的客观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主要是为了改造出更好的客观世界,而且只有更好地改造好客观世界,才能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4 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只有将二者的关系处理好,注重对本阶级及其他阶级的影响,才能够加强本阶级的思想影响力,维护好本阶级的根本政治目的,实现本阶级的经济效益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徐雅芬,王银中,黄玉莹.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J].湖北社会科学,2015,(3):165-169.

[2]龙溪虎,杨艳,郭小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对话[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63-67.

论高职数学教育的本质 篇8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226-01

1 高职数学教育定位的思考

1999年,教育部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基本要求》中提出了高职高专数学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多数高职院校对高职数学课程的定位是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基础工具课程,大大削弱了其应有的教育功能。高职数学教育目前仍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矛盾。

(1)过度强调“服务专业”的教学理念导致的数学教学重视数学的工具性而忽视数学教育的以人为本精神的确立。(2)片面强调“够用为度”的教学需求导致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这种矛盾的长期存在实际上与我国高职教育中对数学的定位相关。时下盛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在于过度强调高职培养目标在社会和行业中具有立竿见影的服务职能,即所谓的无缝对接,而忽视了培养对象面对今后变化多端的就业环境如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一种片面的,短视的行为。重技能轻理论,特别由于数学课程对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显性贡献不大,便大幅削减高职数学课程。加上由于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数学基础普遍薄弱,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不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数学课程认识不够,致使数学教学索然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产生数学畏惧心理。这实际上使高职教育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不仅在专业学习和实训中遇到问题也不会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来解决;连基本的服务专业的目的也达不到。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高职数学教育的定位重新加以认识,有利于探究影响高职数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策略,将高职数学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切实提高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更好地为专业建设服务。

2 数学意识:高职数学教育的本质

2.1 数学意识的含义

这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从思维角度看,高职阶段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意识,主要有:(1)量化意识,即数感。(2)建模意识。(3)探索意识。(4)应用意识。(5)推理意识。(6)猜想意识。(7)调控意识。(8)转化意识。(9)整体意识。

数学意识的养成应该成为高职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在职场中打拼的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仅仅具备一两种娴熟的技能还远远不够,他必需像一个优异的球员,需具备良好的临场意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瞬间判断出球的传递动向一样,具备敏锐的数学意识,用数学的观点分析和处理一切,并尽快做出有价值的估计和判断。

2.2 注重学生数学意识的养成,是高职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高职教育理念呈现如下发展趋势:(1)教学口径在加宽,提出专业群观念下的课程体系,即由针对岗位拓宽到职业或行业,甚至是某类职业或行业,并顾及职业生涯。(2)教学目标在提高,由单纯为了就业转向就业升学并重。(3)教学要求由满足上岗,扩大到增强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以及继续学习的可能性。(4)教学内容上由突出强调实际技能的获得转换到既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又着重实际技能训练;加强非技能性能力的教育。(5)教学模式上愈来愈重视产学结合的途径。在高职教育中,数学课程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在“必需够用”的原则下为高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提供必要的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体现数学课程的工具性;二是“服务于专业”,培养高职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课程的创新性;三是“以人为本”,为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思考方法,体现数学的思想性。因此,数学意识作为高职数学教育的归宿,它从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中提炼上升成数学观点,它在数学认识活动中被反复应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的能动反映。正如微积分中的思想方法对于纠正和改变高职学生的感性认知,从有限到无限,从部分到整体,从近似到精确,从微观到宏观,使学生的认知产生飞跃,并确立正确理性思维方式,提高思辩能力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将来学生毕业后从事何种工作,微积分的数学思想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如微元法、化归法、极限法、以直代曲等方法,并引导学生将这些思想方法作为一种思维工具应用于专业知识和其他学科,并在以后专业课的学习中自觉地运用数学方法去思考,站在数学的角度去思考。

2.3 高职数学教学中贯穿数学意识养成的思考

结合高职数学教学的实践,我们将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分如下三个层次渗透数学意识养成: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推崇数学,由于以往对数学认知的不足导致学生对数学重视不够,甚至产生畏惧。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症下药,注重数学文化和数学史的渗透,积极关注现代数学作为技术在各专业领域的广泛使用,增强学生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理解数学,以学生参与的交互设计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也通过设计一些场景,让学生参与或部分参与其中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我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意识,从而带动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其中数学实验以计算机为工具,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使求解数学问题变得快捷方便,这不仅大大增强与扩展了运用高等数学求解数学问题的途径,也大大减轻人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用数学软件解决数学课程中的基本计算,以多媒体技术将数学推演解释直观化,数值分析图形化,降低数学学习的门槛,使学生尽可能的理解数学,为学好专业课程及其自身发展服务。然后,在学习过程中运用数学。应用意识其实质就是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相联系的态度和倾向。数学的应用意识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寻找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其二,寻找实际材料的数学意义,并运用数学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3 结语

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数学,而是为了应用数学,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从事现代经济管理工作,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高职高专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中,应以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职高专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实现传授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和养成数学意识的协调发展,使数学教学为专业教育及其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2000.

[2]王敏,李颖.浅析数学意识及其培养[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6):66-68.

上一篇:区三好生评选演讲稿下一篇:认识实习报告格式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