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通用5篇)
[摘要]思想统治世界,观念先行,精神可以变物质,这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遵循的圭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都不能违背这个规律。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必须得到重视。
[关键词]教育观念环境孩子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101
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项伟大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到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教育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一、社会教育,铸就健全的人格教育
如今,在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教育功利化的阴影下,人们的观念被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给孩子头脑里灌输的是:只要学习好,啥都不重要;只要你愿意学习,我砸锅卖铁,卖房卖血都会送你去上学。看来许多家长还凭着自己的老眼光和盲目的热情教育孩子。这种观念最明显的问题是,孩子现在所处的时代与父母童年所处的年代有着天壤之别:首先,孩子生长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土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社会,情感的、俗世的审美需求代替了理想世界的合唱,很多人觉得梁生宝、甚至孙少平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很多家长太在乎身份、地位、金钱、权力这些世俗的物质的东西,于是定眼盯在升学、就业这些方面,急功近利,为目的而颤抖;他们急着让孩子提前“成熟”,使孩子从小就失去了青少年时期应有的快乐。其次,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家庭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守望着一个独苗,溺爱之情空前绝后;加之寄养家庭、打工家庭、下岗家庭、离异家庭的大量出现,无疑给我们的教育制造了困难。再次,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再局限于书本的传授,与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计算机和互联网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在网络空间中成长的这一代孩子,人格与性格、行为与表现都在发生变异,常常有着特殊的让教师和家长都难以理解的举动,比如,顶撞师长的行为频繁出现——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铸就一个健全的人格教育,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前途命运的关键,也是未来社会的正常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二、学校教育,给孩子一片净土
学校应该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一片净土,要把培养一个健康、向上和成熟的合格公民作为培养孩子的目标。要认识到中小学阶段孩子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知识并不丰富,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如果强迫他们离开学校,从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可能是雪上加霜,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危害。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个孩子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位置。有时候,教师不能把自己固有的思想和主观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站在成人的角度看问题,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理解他们内心的真正想法。如果忽视孩子的天性,就像要求一个十岁小孩举起65公斤的杠铃,力不从心。自古以来,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应该树立多样化的正确人才观,鼓励孩子个性发展,充分重视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心理需求,选择不同的教育途径,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个性特长发展,只要孩子努力,即使是最平凡的职业也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三、家庭教育,当好第一任教师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第一任教师,一个好学生,一个走上社会后品格高尚的人,大多数与他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和影响有直接的关系。而学校中的问题学生以及走上社会后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大多数可以在家庭教育中找到根源。以色列有句名言,一个好母亲胜过100所学校,欲造伟大之国民,必自家庭教育开始,研究家庭教育是时代的需求,是国民素质的需求。新形势,新情况,带给家长的是新任务,呼唤着新思路,更需要新理念。从学校方面来说,原来那种严师出高徒,棍棒式、命令式的教育已应淘汰,要用爱心,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充分利用语言艺术呼唤真情,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有意无意通过语言向外流露出来的。在班集体活动中,班主任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比如赞许的点头、會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严肃的手势等都可以表达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心,使学生有一种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班主任只有把爱心奉献给全体学生,才能更好地管理这个班级。
——赴上海浦东参加毕节地区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2011年11月21日至11月28日,我有幸参加了毕节地区教育局委托上海优质学校组织实施的骨干教师培训班,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万分的激动,这也给我提供了这个再学习、再提高的机会。这次培训,旨在进一步加强骨干教师的师德修养,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真正发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这次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集中培训、分学科培训、有学员间的互动交流,专家进行讲座。专家的教育教学理念、人格魅力和治学精神让我铭刻于心中。他们所讲内容深刻独到、旁征博引、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发人深省。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陈家昌教授的《教师形象与学校文化建设》、王从连教授的《内涵发展与文化自觉》、刘党生专家的《备课创新的智慧与实践》、王世虎专家的《素质教育与教师素养》、吕唐华专家的《关注教学流程提高教学实效》、张建良专家的《学校环境建设与育人教育》、黄建初专家的《师风——教师成长之路》,他们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勇自己的睿智,让我们从心里佩服,从心里感叹教书二十余年的无知与无奈。不论从教师的形象、内涵发展、教师素养方面,还是从教学流程、教学质效、学校环境与育人方面,我都觉得做的不够,而且距离差的很远。反思自己二十余年的教育教学,确实让我感到汗颜。作为一个教师,在一个比较封闭的环境里,教育教学只是按找自己的那一套,可谓是坐井观天,有时多少取得点成绩还洋洋得意,自视不错,虽然在此之前,也曾参加过几次培训,但都是在县内,从未走出过县门,且以听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听课评课而已哦。往往是疲于应付,所看到的都是经过了层层包装的课堂实况。这次听了他们各具特色的前沿讲座,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全新的管理体制,对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无不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这次培训之后,我将努力使自己成为科研型教师的信心,在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理论引领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是自己不愧为骨干教师的称号,真正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英灵作用,加强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开阔教育视野,增长新知识,掌握有效的课堂评价策论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能力。
在培训中,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必须更新观念,改变教师的形象,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学习国外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家昌教授对于教师的形象意义做出的诠释很有创新:从整个社会而言,教师是一个文明社会的标识,教师是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力量。从一个学校而言,教师是学校软件中最重要的因素。诚然,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事教师这一职业,既然选择了久一个以满怀的热忱去待之,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事业,只有这样,文明才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辉的称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运用,“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了,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即不是在书斋进行的研究而是在教学活动中的研究。必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将其运用于教育工作实践,不断思考、摸索,朝着教育家的方向努力。以教师为本的观念应当转为以学生为本,自觉让出主角地位,让学生成为主角,充分相信学生,积极评价学生。
通过此次培训,我在教学观上有了长足的转变,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要教,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教学不光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要重在教学生掌握方法,学会学习,不能只让学生“学到什么”还让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掌握了方法,终身受用,可以自己获取知识,除了学习,还要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时间,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陈家昌教授谈到中国与西方国家堆孩子教育的不同方式,让我深有感触。中国人教育孩子,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很多时候是摧残孩子的天性,让孩子的聪明和智慧毁灭在他们的手中而不得而知,所以中国的孩子很少出若贝尔奖,大抵也是这个原因。很佩服陈老师教女的方法,他的女儿在六年级前为学过英语,转到新的学校后,有了英语课,是孩子感到极大困难,但陈老师没有想其他家长一样为孩子请家教,而是鼓励孩子,给孩子以学习的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错,通过两个半月的努力,孩子的英语成绩从一无所知到58分,最后在期末时居然超过学了六年的其他学生,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以致英语老师要陈老师去谈谈如何辅导孩子的方法。其实。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在叹服陈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良策时,也为陈老师的教育孩子的两年而感动。如果陈老师也像普通人一样,在孩子英语成绩差时,为孩子请家教,不给孩子信心和鼓励,那他的孩子就没有今天的成就,推而广之,陈老师的教育理念,也用在了他的学生身上,桃李满天下的陈老师,学生有成就的多,也就不足为奇了。说到这里,陈老师谈到的国外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于我们就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启迪。我们要关注孩子在生态中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孩子的天性不背抹杀。紫百合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作品《风筝》中作者对弟弟的天性的抹杀的忏悔,我们很多时候,对学生,不是如鲁迅对弟弟的虐杀一样吗?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能够之在口头上,贰要付诸于行动真正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不要让学生仰视自己,更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其真正地发展自己的特长,有自己的独立性。这一点观念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市委全会提出的“科教兴市”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市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实现了跨越发展。各级各类教育协调推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生年巩固率达,初中入学率达,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青壮年非文盲率达,均位于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2、教育事业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建设教育强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市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选 择,是培养新一代高素质人的迫切需要。当前,全市现代化建设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加富裕文明秀美的新城,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基础,最大的优势是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进一步增强我市的综合竞争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城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最关键的是要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机遇意识和率先意识,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以只争朝夕的工作态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超前发展教育、快速发展教育和科学发展教育不动摇,切实推进教育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3、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扩大教育开放,建立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创新人才,努力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水平一流、人民满意,充满活力、富有特色”的教育工作新格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加快建设教育强市,基本实 现教育现代化,为加快“富民强市、建设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4、奋斗目标。到2007年,全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到2010年,建立并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质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成教育强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教育发展水平现代化。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保持在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保持在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规模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以上,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年。
——办学条件现代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和教育技术装备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的初中以上学校实现“班班通”,义务教育学校达到省合格学校标准,以上的普通高中达省三星以上标准,以上的职业学校达到国家重点建设标准。
——教师和校长队伍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事业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有人格魅力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实现幼儿园、小学教师大专化,初中教师本科化,高中教师和市属高校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硕 3 士以上学位比例分别达到和。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明显增强。
——教育体系现代化。幼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构建覆盖全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发展需要。的幼儿、的小学生、的初中学生、的高中学生在省一类以上幼儿园、省实验小学和市素质教育先进校、省示范初中、三星级以上普高和省以上重点职校就读。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一)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特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建立全面、客观、公正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和监控机制,全面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重视学校体育和卫生工作,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加强学校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心理健康和青春期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6、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 要位置,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社会家庭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在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丰富德育内容,开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抓好诚信教育、遵纪守法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创新教育。突出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建设完善的校外德育教育体系。
7、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教育模式,改革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和选择性,着力建设和完善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相结合的现代课程体系。加强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优化市属高校专业学科结构,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8、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完善教育城域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技术装备水平,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形成快捷、方便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建立学校网站、网上同步课堂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 升农村教育发展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和网络管理人员培养,大力开发远程教育课程、多媒体教育软件。
(二)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优质教育体系
9、完善学前教育体系。幼儿教育纳入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多种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网络。积极发展幼儿早期教育,学前教育质量、幼儿家长和看护人的科学育儿水平全面提高。到2010年,以上的幼儿园达到省一类幼儿园标准。
10、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科学规划城乡中小学布点,新建中小学按照省颁现代化学校标准建设,全面完成相对薄弱小学、初中的改造,大力增加优质学校总量。逐步试行“小班化”教学。残疾和特殊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达到普通儿童少年同期水平。逐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外来务工农民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待遇。到2010年,以上的小学成为省实验小学,以上的初中成为省示范初中,的特殊教育学校成为省现代化示范学校。
11、突出普通高中优质教育体系建设。合理确定普高规模,注重内涵发展和特色建设,精心培育优质品牌,坚持继承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建设一批人民群众满意度高,在国内外、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的名校,努力构建高质量高中教育体系,切实增强全市高中在省内外的竞争力。到2010年,全市以上的普通高中达省三星级以上标准,省四星级以上名牌高中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三)大力发展职业、成人教育,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2、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一是推进示范学校建设。要加快实施中专、职高和技校等各类中职资源整合和优化重组,推进职业学校向规模化、优质化、特色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新建3—5所规模大、条件优、质量高、特色强的中等职业学校,建成8—10所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科教园建成富有城市特色、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二是推进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一批与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富有城市特色、叫响城市产业品牌的骨干专业。围绕全市“双创”、“三重”和做大做强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重点加强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汽车制造与维修、化工、纺织服装等现代制造业专业建设,培养一大批适应现代制造业发展需求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围绕全市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推进物流业、做大做响城市旅游业的需求,着力提升旅游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专业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城市师傅”品牌,把城市建成全国服务业、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围绕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加强生态农业、科 技农业等现代农业专业开发和建设,加快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服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水平。三是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规模较大、水平较高、资源共享、起示范作用的公共实训中心,使之成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的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桥梁、社区教育和服务的窗口、校企合作的载体、产学研结合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到2010年,全市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省级实训基地10个。
13、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一是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满足全市经济发展对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宏观管理,确保高中阶段招生普职比稳定在1:1。到2010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1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加到6万人左右。根据全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制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十一五”期间,全市培养中级工10万人,高级工3万人,技师6000人,高级技师1000人。二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全面实施教育富民工程,通过开展多规格、多层次、多门类、多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实现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到2010年,建成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 10 个,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切实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三是实施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工程。积极探索和推进社区教育实 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努力构建城市新市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城市新市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城市新市民教育活动。
14、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一是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探索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大对民办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民办学校建设用地、资金筹集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在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和学生待遇等方面对民办职业院校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二是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各职业学校建立专业办(系、部)为中层管理的模式,强化专业办(系、部)在专业开发、专业教学、技能培训、学生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管理职能。三是推进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努力实现职业学校与企业无缝对接,专业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积极推广学分制和弹性学习制度,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15、努力加大联合办学力度。一是校企联合。职业学校建设要服务企业发展,主动吸引企业参与,跟踪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探索和建立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到2010年,职业学校60%以上的专业与企业共建。二是区域联合。充分利用优质职业教育办学资源,采取2+1等模式与外地联合办学,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为本地企业输送人才新的途径。到2010年,全市要开辟20个左右的外地职业教育生源基地。三是中外联合。着力构建对外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联合办学,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中德、中意、中日、中韩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建成中外合作办学项目8个,积极吸引接纳海内外人士来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
(四)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提升高校内涵发展水平
16、提高高等教育贡献水平。积极推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地方高等院校的资源整合步伐,大力推进学院合并,并联合升本。坚持科学定位、特色发展、开放办学的方针,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托高校加快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大高校科技开发、服务、转让、咨询的力度,加快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步伐。认真落实与城市大学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城市大学做大做强,为城市大学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高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文 明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高等院校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创新创业。
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增强统筹协调发展的能力
17、完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职工工资统发制度。将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校舍建设、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资金纳入县级财政预算。调动乡镇投入教育的积极性,在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维护学校治安和正常教学秩序、治理校园周边环境、奖励优秀教师、资助家庭贫困学生、发展学前教育等方面进一步落实乡镇的责任。
18、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各中等职业学校实行分类统一管理,各类型学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的效益。建立城市市中等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制定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定期研究全市人才需求,统筹协调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招生计划、毕业生就业等工作,切实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指导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各县(市、区)建立相应的制度,统一协调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教育改革开放,增添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19、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坚持义务教育以政府举办为主、社 会力量办学为补充,非义务教育实行更加灵活、开放、多样的办学体制。在办好一批公办名校、示范校、示范园的基础上,按照“存量不减保公平、增量放开扩资源”的原则,多形式发展高中教育和幼儿教育。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探索和完善民办教育发展模式。支持公办普通高中、职业学校和幼儿园吸收社会资金合作办学。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学校可以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可以试行国有民办,学校收费和人事管理参照民办学校有关政策执行。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可以整体转制为民办学校。试行学校“托管制”,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学校和教育管理专家代管其它学校。落实发展民办教育的优惠扶持政策,对新建、扩建的民办学校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公办学校转制为民办学校的,原有本校在编教职工的档案关系由聘用学校委托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劳动、人事部门的人才服务中心代管或代理,在其应聘期间,工资、福利等待遇由聘用学校承担,原工资作为档案工资,如遇国家正常工资调整,其档案工资由档案代管或代理部门按有关政策办理调资手续。
20、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采取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等办法,积极开展以学科、学术、学者、学生为主体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交流规模。大力引进国外智力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鼓励学校聘用国际优秀人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各地要通 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吸引和吸纳国外、境外资本合作办学。
(三)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2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爱生敬业、教书育人,自觉遵守“八不准”等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师德考核、监督制度,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营造师德成长的文化环境,实施人本管理,彰显人文关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先进教师典型,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定期表彰优秀教师、优秀德育工作者和师德标兵,开展学习先进典型活动。
22、加快高素质教师群体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开展教师全员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全体教师确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具有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能力。深入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职业教育“双师型工程”和“名校长工程”。到2010年,在职特级教师达到100名左右,市级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达到1500名左右,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达到1000名左右,市级以上名校长达到100名左右。加强对各类骨干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对市属高校、中小学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人事编制上优先安排。职业院校新增教师编制要划出一定比例,用于面向社会招聘优秀 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23、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校长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建立竞争上岗、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健全校长及教师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方式,将教职工收入与学校发展、所聘岗位及个人贡献挂钩,充分调动教职工积极性,形成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激励机制。加强编制管理,教育行政部门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按照班额、生源等情况具体分配各校人员编制,报同级编制部门备案。研究出台教师提前离岗退养政策。
24、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城乡中小学挂钩、城乡中小学教师结对互助和城区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组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培训、辅导乡村教师。有计划选派农村学校教师到城镇各类示范学校挂职进修,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等条件下有乡村中小学任教三年以上经历的教师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切实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
(四)加大教育投入,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25、依法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保证生均教育经费、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06年起,各地要逐步提高财政预算内小学、初中、高中班主任津贴标准。按教职工工资总额的2.5%足额安排教师继续教育专项经费。按人均不低于0.5元安排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各地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超收的部分要按相应比例安排教育支出,确保全年预算执行结果实现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同级人大报告教育经费增长情况,自觉接受监督。
26、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确保财政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从2006年起,将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农村中小学校舍维护改造经费等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到2007年,生均日常公用经费拨款达小学每生每年30元以上、初中每生每年50元以上,力争达到小学每生每年50元以上、初中每生每年80元以上。确保教师工资省出台的地方津贴补贴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学校具备基本办学条件并正常运转。
27、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的债务负担。各级政府在化解乡村债务时要优先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在认真清理学校债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学校在危房改造、布局调整、工程建设中所发生的债务,制定切实可行的化解方案,逐步偿还、核销或核减学校债务,让学校从繁重的债务负担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用于教育教学。在每年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增量中,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建设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产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国资部门规范处置,其收入全部用于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还债期间,各地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教育附加和预算外资金(不含杂费),用于偿还农村义务教育债务。
28、加强教育费附加及职工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管理。各级政府在依法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稳步增长的同时,要认真做好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地方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四项经费的征收工作。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由地税部门负责随税征收,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通过预算予以安排。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地方教育基金的使用,由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召集教育、财政等部门共同商定,并提出资金安排具体方案,主要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危房改造等改善办学条件和弥补公用经费不足,不得用于发放教师工资、弥补财政赤字或抵顶教育事业费拨款。职业教育和培训统筹经费由地税部门负责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的标准征收,主要用于职业学校的布局调整、骨干示范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29、创新教育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国家对从事教育服务的免税政策和鼓励社会对教育事业捐赠的政策,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进一步开拓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教育经费筹融资渠道。城区学校凡易地建设新校区,其老校区土地依法进入土地市场上市,所得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
30、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资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助学制度,保证每个经济困难家庭子女都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个考上大学的学生不因贫失学。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市民待遇。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在年初安排教育经费预算时,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减免杂费所造成的公用经费缺口及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免的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的生活费全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安排经费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资助。
31、严格教育经费管理制度。农村中小学财务工作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负责管理,各乡镇中心小学和中心初中配备专兼职会计人员,会计主管人员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委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并完善“一费制”收费办法。规范教育收费管理,进一步加大治理教育乱收费力度,坚决制止学校巧立名目乱 收费。严格按照规定管理和使用教育经费,加强对教育经费管理使用的审计和监督,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透明度,严肃查处违反规定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和抵顶、挤占、挪用教育经费的行为。
(五)在城市建设中依法配套教育设施
32、落实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政策。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发展总体规划,规划部门在调整城市规划时要会同教育部门同步调整当地教育布局规划。规划设置中小学,原则上新建小学不低于四轨,初中不低于十轨。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要打入土地拍卖底数,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要做到与建设项目同时规划、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
33、制定城市建设配套教育设施工作实施细则。配建学校工作实施细则由市、县建设、规划、国土、财政、教育等部门联合制定。凡规划配建学校的地块,其住宅开发面积达到需配建公办性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的,由开发商负责配建学校。落实中小学校舍建设优惠政策,中小学校建设校舍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六)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34、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事业。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组织、宣传、发展与改革、财政、人事、公安、科技、劳动与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建设、税务、物价等部门要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加快职能转变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为建设教育强市服务的水平。重视和加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不断完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确保学校稳定和学生安全。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教育强市建设的舆论环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 | 发布:2014-06-24 | 来源:中国政府网 | 作者: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培养培训了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要看到,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出以下决定。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基本原则。
——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发挥好政府保基本、促公平作用,着力营造制度环境、制定发展规划、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加强规范管理和监督指导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校发展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
——加强统筹、分类指导。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统筹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坚持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强化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和部门协调配合,加强行业部门对本部门、本行业职业教育的指导。推动公办与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
——服务需求、就业导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
——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三)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结构规模更加合理。总体保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总体教育结构更加合理。到202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2350万人,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480万人,接受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一定规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3.5亿人次。
——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普遍提高。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更加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展显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
——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基本建立,政策法规更加健全,相关标准更加科学规范,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人才观念显著改善,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各地要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职普招生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优质学校通过兼并、托管、合作办学等形式,整合办学资源,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推进县级职教中心等中等职业学校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对口合作,实施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有条件的普通高中要适当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内容。
(五)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
(六)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独立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高等学校时,鼓励其定位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加快建立分类设置、评价、指导、拨款制度。招生、投入等政策措施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倾斜。
(七)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种机会。在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健全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适度提高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本科高等学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逐步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收有实践经历人员的比例。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八)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农民继续教育工程,加强涉农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创新农学结合模式。推动一批县(市、区)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利用职业院校资源广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重视培养军地两用人才。退役士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优待。
三、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
(九)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创新民办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相关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政策。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管理和评价。
(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或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培训、对接职业院校,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举办职业院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十一)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分类制定行业指导政策。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把适宜行业组织承担的职责交给行业组织,给予政策支持并强化服务监管。行业组织要履行好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
(十二)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职业院校要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学校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推进校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内部分配机制。
(十三)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研究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发挥职业教育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中央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
(十四)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积累作用。制定多方参与的支持政策,推动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促进技术技能的积累与创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成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
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十五)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健全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十六)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十七)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探索在职业学校设置正高级教师职务(职称)。加强校长培训,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政府要支持学校按照有关规定自主聘请兼职教师。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兼职教师任教情况应作为其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推进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地方政府要比照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研究水平。
(十八)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加快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中外合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中外职业院校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实施中外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和规范职业院校到国(境)外办学。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积极参与制定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开发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际影响。
五、提升发展保障水平
(二十)完善经费稳定投入机制。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人民政府要依法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标准或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加大地方人民政府经费统筹力度,发挥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以及就业经费、扶贫和移民安置资金等各类资金在职业培训中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审计监督公告制度、预决算公开制度。
(二十一)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照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2.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并拒不改正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国(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分类制定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到2020年实现基本达标。在整合现有项目的基础上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推动各地建立完善以促进改革和提高绩效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重点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素质;推动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合作办学工作机制。继续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项目。支持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地方人民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和大型企业要切实加强所办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
(二十三)完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公平公正、多元投入、规范高效的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助学金覆盖面和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有计划地支持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内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初中毕业生到省(区、市)内外经济较发达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有关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严查“双重学籍”、“虚假学籍”等问题,确保资助资金有效使用。
(二十四)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公益性农民培养培训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人口集中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贫困地区建好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制定奖补政策,支持东部地区职业院校扩大面向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规模,深化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资源共享、学校管理等合作。加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善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办学条件,继续办好内地西藏、新疆中职班,建设一批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示范专业点。
(二十五)健全就业和用人的保障政策。认真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对从事涉及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殊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支持在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完善职业院校合格毕业生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办法。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制度。
六、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六)落实政府职责。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国务院相关部门要有效运用总体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以及税收金融、财政转移支付等杠杆,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主要责任,结合本地实际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探索解决职业教育发展的难点问题。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减少对学校教育教学具体事务的干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形成工作合力。
(二十七)强化督导评估。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加强对政府及有关部门履行发展职业教育职责的督导;要落实督导报告公布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完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制度,定期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制度。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作用,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
(二十八)营造良好环境。推动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研究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落实好职业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制度,用优秀成果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设立职业教育活动周。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国务院
2014年5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办发〔2015〕3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明确要求。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丰富课程、创新教法、强化师资、改进帮扶,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集聚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
(三)总体目标。
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制订实施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修订实施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标准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明确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要制修订专业人才评价标准,细化创新创业素质能力要求。不同层次、类型、区域高校要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制度,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深入实施系列“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等,多形式举办创新创业教育实验班,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校要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类下相近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开设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各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各地区、各高校要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联合编写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创新创业教育重点教材。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五)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各高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各地区、各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学生开放,开放情况纳入各类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园评估标准。鼓励各地区、各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作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好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创新创业实训教学体系,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支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支持高校学生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六)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各高校要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并在现有相关评优评先项目中拿出一定比例用于表彰优秀创新创业的学生。
(七)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各地区、各高校要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并建立定期考核、淘汰制度。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并制定兼职教师管理规范,形成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将提高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课程轮训、骨干研修的重要内容,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加快完善高校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并鼓励带领学生创新创业。
(八)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
各地区、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健全持续化信息服务制度,完善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功能,建立地方、高校两级信息服务平台,为学生实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等信息,并做好创业项目对接、知识产权交易等服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落实高校学生创业培训政策,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业培训课程,建设网络培训平台。鼓励高校自主编制专项培训计划,或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业联合开发创业培训项目。各地区和具备条件的行业协会要针对区域需求、行业发展,发布创业项目指南,引导高校学生识别创业机会、捕捉创业商机。
(九)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整合发展财政和社会资金,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高校要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多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部委属高校应按规定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奖励基金,用于奖励对创新创业教育作出贡献的单位。鼓励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设立大学生创业风险基金,以多种形式向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支持,提高扶持资金使用效益。深入实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和服务措施,重点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创业。有关部门要加快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创业的扶持政策。
三、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体制机制。
各地区、各高校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地区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各高校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工作、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
(二)细化实施方案。
各地区、各高校要结合实际制定深化本地本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分工。教育部属高校需将实施方案报教育部备案,其他高校需报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备案,备案后向社会公布。
(三)强化督导落实。
教育部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把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本科、高职高专、研究生教学质量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重点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四)加强宣传引导。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及各高校要大力宣传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创新创业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及时总结推广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丰富宣传形式,培育创客文化,努力营造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5月4日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素质综合化,而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特长的发挥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培养。
全面提高素质教育,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师生的平等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教学效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和谐、良好地发展,成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当前,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提高认识、加强沟通、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势在必行。
二、正确领悟“严师出高徒”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传统意义上的“严师”建立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基础上,围绕“学而优则仕”的指挥棒,其行为具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封建家长制特点。当前也有个别学校、个别教师为了片面追求升学指标、追求分数,以为学生是孩子,而以“长者”、“大人”自居,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来对待学生,信奉“时间+汗水=成功”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关”在教室,从而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与对立,实质仍是家长制作风,这一点,当代教师必须摒弃。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富强,决定了教师的本质和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新形势下的严师,是教师严于律己、师德高尚、率先垂范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围绕育人目标、高度负责、培养社会栋梁的重要保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教育信息的开发与应用者、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因此,端正对“严师”的认识,有助于促使教师主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
三、创设因势利导、平易近人的氛围
中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其所处年龄和所学知识相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但与成年的教师比较有较大差异。对于学生出现的各种缺点和失误,应该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学会谅解与宽容。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待学生不求完美,但求改进。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不能动辄上纲上线、操之过急、求全责备。要充分认识教育的长期性、连续性、反复性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帮助学生明白:在当代社会中,一个不会谅解与包容、不善于理解与沟通的人是很难与人和睦相处的,也难以获得集体、公众的爱戴和帮助。
四、树立不迁就学生、不歧视“差生”的理念
我国基础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按照学生的一般成长规律进行教育,做到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
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出现的缺点和不足,绝不能迁就、姑息,“一好遮百丑”的观点是错误的,要做到严格有度,要求有法。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即所谓的差生,要给予特殊关注。常言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的差异性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获得应有的发展。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没有“差生”,只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需要尊重,决不能歧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切不可单以成绩论英雄,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让每位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下转 53页)(上接 25页)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去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这是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
五、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是良师益友
首先,树立尊师爱生的高尚情操。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获取学生发自内心的信赖和尊敬;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又可以激发教师更加努力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条件。
其次,作为教师,在德、能、勤、绩等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表。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高尚的品德,端庄的仪表,科学的、乐观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精湛渊博的学科知识和熟练、高超的专业技能,爱岗敬业,务实创新,善于接受新事物。
第三,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为本,因学论教,作风民主,方法科学,方式得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学生交心谈心,问寒问暖,关心疾苦;多组织开展有益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正当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教师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启迪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空间,既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又是对未来活泼、多样、亮丽世界的创造。
总之,愿我们用真心、诚心、爱心,建设更加美好的师生情谊。
【更新教育观念,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推荐阅读:
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课堂效率小学数学06-03
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知识更新培训2012年度第一次作业09-13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工作方案10-21
厂党支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总结06-28
厂党支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总结09-09
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大05-23
更新观念,改革旧的教学模式10-18
电脑更新申请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