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护理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调查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关怀能力量表(CAI)对某校588名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总分为(181.70±16.94)分,低于国内外常模(P<0.001)。参加社会活动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为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待提高,学校和医院应加强合作,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全程培养,鼓励其积极参与人文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重视关怀氛围的营造及人际关系和专业态度的引导。

关键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护理教育;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人文关怀是支持、尊重、帮助他人或组织,以满足其需要、提高其生存状况或从容面对死亡的有证据支持的活动或行为[1]。Watson[2]在其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的本质和核心。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护士要为病人提供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体现人文关怀[3],意味着护理人员在护理实践中不仅要关心病人的疾病,更要把病人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尊重病人权利,维护病人尊严,促进其达到身心一体的健康和谐状态。因此,人文关怀能力成为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目前,已有研究对护士及不同实习阶段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但关于在校护生,尤其是包含本科、专升本及专科等不同教育层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报道还较少,故本研究旨在调查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后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1对象于2019年7月整群抽取我校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2016级护理专业学生588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知情并愿意参与本研究者。排除填写问卷不完整或规律性作答者。

1.2调查工具

一般资料问卷在查阅文献基础上由研究者自行编制,包括性别、民族、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教育层次或目前学历、是否担任职务、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父亲关系、与母亲关系、与老师关系、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等。

关怀能力量表(CaringAbilityInventory,CAI)该量表是由Nkonghon[4]编制,是国际上最常用的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工具,2006年由马芳[5]进行翻译修订形成中文版,中文版CAI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折半信度0.82,包括理解(14个条目)、勇气(13个条目)、耐心(10个条目)3个维度,共37个条目,其中反向条目13个。采用Likert7级评分法,“强烈反对”计1分,“强烈赞同”计7分,反向条目反向计分,总分37~259分。国外CAI总分常模为(208.58±23.32)分,总分>220.30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较强,203.10~220.30分为中等水平,<203.10分表示人文关怀能力较低[6]。国内CAI总分常模为(191.04±19.49)分,总分>210.53分为关怀能力高,210.53~171.55分为关怀能力中等水平,<171.55分为关怀能力低[7]。

3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者统一解释说明调查目的及问卷填写要求,护生匿名填写,填写完毕后提交问卷。共发放问卷694份,回收问卷603份,剔除无效问卷15份,有效问卷588份,有效回收率为84.7%。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经双人核对录入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频数进行描述,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比较;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在校护生基本情况588名在校护生中,男56人,女532人;居住地:农村479人,城镇或城市109人;独生子女85人;本科231人,专升本150人,专科207人。

2.2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及其与国内外常模得分比较(见表1)

2.3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见表2)

4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以护生CAI总分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方式见表3,结果显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与同学关系、专业态度、与母亲关系为护生CAI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4。

3讨论

1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待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校护生CAI各维度得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国外常模(P<0.001),与相关研究结果[8⁃11]一致,表明我国在校护生的关怀能力水平较低。可能原因为:国外重视医学生关爱能力的培养,而我国的医学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导致人文底蕴不足,从而使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较低。本研究结果显示,除勇气维度外,在校护生CAI其他维度得分及总分也显著低于国内常模(P<0.001),表明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可能原因为: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医学教育虽逐渐重视人文,但人文教育起步晚,发展还不够成熟,阻碍了医学生人文关怀素养的形成。护生作为未来临床一线的主要力量,其人文关怀水平决定着护理质量的高低[12]。因此,对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当代护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各高校作为培养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加强和教学医院的合作,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并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如叙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反思教学等,其中叙事教学法富含人文特点,借助叙事素材创造真实情境帮助护生加深对关怀的理解和体验,增强同理心,从而促进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13]。目前,国内对叙事教学法的应用还在探索阶段,在提升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方面值得探讨研究。

3.2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实践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护生CAI得分较高(P<0.05),与孟巍等[14⁃15]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护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义诊、“三下乡”等活动的过程中,人际沟通、团结合作、乐于奉献等综合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间接促进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人文关怀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环境与教育的双重作用下,通过个体自身不断的学习与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16]。因此,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护生参与各种教学、学校文娱、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社会公益、“三下乡”等社会活动,锻炼护生的综合能力,并根据专业特点加强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在专业实践课程或临床见习、实习中,融入人文关怀教育,提高护生对关怀的认知和理解,鼓励护生主动关心病人,在实践中感知关怀的意义,激发护生的内在品质外化于实践,在护理实践中践行人文关怀行为,促进护生潜移默化地形成人文关怀素养。

关怀氛围或社会支持因素本研究结果显示,与父母、老师、同学关系越融洽的护生CAI得分越高(P<0.05),与相关研究结果[15,17⁃18]一致。社会学认为,人文关怀能力是一种内化品质,人文关怀具有模仿性,良好人文关怀素养的形成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他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19]。父母、老师、同学是与护生相处接触最多的人,从他们身上感知到的关爱氛围及长期相处过程中他们的关怀语言、行为对护生的关爱能力形成耳濡目染的影响。所以,各院校应注重营造良好的关怀校园环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与护生的良好互动,增进师生友谊,引导和促进护生之间形成团结协作的氛围,平时相处过程中与护生建立平等的关系,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校园生活,不断营造良好的关怀教学环境,并且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言传身教,体现关怀行为,将关怀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引导护生感知关怀、践行关怀行为,起到模范作用。

专业态度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生的专业态度是影响其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其人文关怀能力较强。提示护理教育者应稳定护生的专业态度,提高其职业认同感。学校和医院应积极开展人文教学和关怀实践教学,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职业态度,可以通过榜样人物进行教育,邀请护理专家开展专题教育讲座;或者带护生回顾历史事件,如学习“提灯女神”南丁格尔的事迹;开展一些相关主题活动,如进行“我是护士我骄傲”的演讲比赛或主题活动;举办护理漫画展,展现护理工作的风采,让护生体会护理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提高职业认同感,促进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

4小结

本研究表明,在校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还有待提高,且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为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专业态度及其与母亲、同学的关系。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如男护生样本量较少,后期研究可进一步增加男护生样本量,以验证本研究结论。建议今后在护理教育中应加强学校和医院对护理人才的共同合作培养,根据影响护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因素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拓宽人文关怀教育的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人文教育,真正实现科学和人文融合的护理教育,开展并鼓励护生积极参与关怀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关怀氛围,稳定专业态度,从而提升护生关怀能力,满足当代护理教育的需求,为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9-11-

马芳.四川省护理本科生关爱能力调查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陈瑜.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现况调查与干预研究[D].

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7.

张小敏,章新琼,王芹,等.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17):68-71.

娄燕,陈雪萍,蒋佳妮,等.本科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专业承诺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7,32(6):14-16.

李芳琳,吴晗,代娓,等.在校护生人文关怀能力与心理控制源及生命意义感的关系[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0):2619-2623.

上一篇:研究“双一流”背景下MBA人才培养问题下一篇: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公安抗疫指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