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差错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精选14篇)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护理差错发生的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护理人员发生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总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结果:42例护理差错事件中0级事件5例(11.9%)、Ⅰ级事件21例(50.0)、Ⅱ级事件11例(26.2%)、Ⅲ级事件5例(11.9%);10:00~12:00、12:00~14:00、18:00左右是发生护理差错的高峰时段;最常见的护理差错为药物治疗失误27例(64.3%),出现护理差错最主要原因是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26例(61.9%);发生人群为学历中专32例(76.2%)及护士29例(69.0%)、护师12例(28.6%)。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质,培养风险意识,认真执行操作规程,最大限度避免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关键字】护理差错;因素;预防措施
在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十分重要,任何的护理差错都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预防和控制护理差错是医院管理的首要任务[1]。本次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三年间发生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并总结相关因素和相应预防措施。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护理人员一共发生42例护理差错事件,所有差错事件均被我院护理部详细记录于《护理差错登记表》[2]中,本次研究对差错事件的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1.2方法
1.2.1护理差错的界定
护理差错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由于自身原因,不按操作规程工作,或因查对不严造成打错针、用错药及遗漏处置等情况,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和痛苦,但未造成死亡的情况。1.2.2护理差错的分级
护理差错的分级标准依据香港医管局制定的《不良事件管理方案》[3]中不良事件的分级标准:0级:事件在发生前被制止;Ⅰ级:事件发生并且已经执行,但未对患者造成伤害;Ⅱ级:对患者造成轻微伤害,但生命体征无影响,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轻微处理;Ⅲ级:对患者造成中度伤害,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需要进行临床观察和简单处理;Ⅳ级:事件发生并造成患者死亡。1.3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用χ²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 42例护理差错的级别
本次研究中,护理人员发生42例护理差错事件,其中0级事件5例(11.9%);Ⅰ级事件21例(50.0);Ⅱ级事件11例(26.2%);Ⅲ级事件5例(11.9%);Ⅳ级事件0例(0)。发生5例Ⅲ级事件中有4例为给药错误,1例为化学烧伤。主要涉及药品为氨茶碱、胰岛素、抗生素等[4]。2.2护理差错事件高发时段
对本次研究中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进行分析,总结最容易发生差错的三个时段:上午10:00~12:00(44.26%),这段时间是治疗最集中的时段;中午12:00~14:00(18.62%),午休时间护理人员较少;下午18:00左右(37.12%),这段时间为交接班时段。2.3护理差错的分类及原因
由表1、2可见,最常见的护理差错为药物治疗失误27例(64.3%),出现护理差错最主要原因是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26例(61.9%)。
表1 护理差错的分类
差错类型 药物治疗失误 技术操作失误 临床护理失误 例数(%)27(64.3)
差错分类
药名错误、剂量错误、药物执行时间不正确、给错患
者、漏做皮试、多投药物或少投药物
导尿管至患者尿道损伤、为使用抽药空注射器给病人
注射
手术使用导尿管型号错误、未按要求留取标本、混淆
病人血液样本、标本遗失、抱错婴儿
表2 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归类
差错原因 例数(%)
差错原因分类 3(7.2)
12(28.5)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 没有严格执26(61.9)
未认真查对医嘱出现纰漏、不认识药名未问清楚、未认真查对患者姓名和床号、未查对药品剂量和用法 手术过程中未清点物品出现纰漏、操作违反规程要求、不按要求处理标本、未按时巡视病房 行规程、工14(33.3)作要求 专业技能不熟练 2(4.8)
药品使用方法不熟悉、药品使用剂量不熟悉
2.4不同学历护士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情况
42例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的当事人学历中,中专32例(76.2%),大专10例(23.8%);职称情况:护士29例(69.0%),护师12例(28.6%),主管护师1例(2.4%)。3.讨论
近年来,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患者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医患事件”不断增多,加之许多断章取义、哗众取宠的舆论导向,导致护患关系日益恶化,不仅破坏了医护人员的自身形象,也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运转[5]。护理工作是医院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心,同时也是容易产生医疗纠纷原因之一,护理差错即为医疗纠纷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何有效避免护理差错的产生是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研究通过对我院三年间发生的42例护理差错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以下预防对策:①加强安全教育、建立风险意识: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更加要增加职业道德,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提高护理过程中的安全认知,明白差错事件的严重性,尤其是新入职的护士,一定要进行“护理安全”培训,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遵守操作规程。②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制定科学、完善的医嘱处置操作规程,完善各类检查标本的留取规程,在护理过程中做到“三查七对”,做好护理差错的预防工作。③加强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制定专业的知识培训计划,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护理常识,降低护理过程中因新药品不了解而造成的差错。④合理分配人力资源:实施弹性排班,加强节假日的监控工作,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排班过程中需要保证每班必有一位护师以上人员值班,节假日需安排护士长进行值班,加大监控力度,保障患者的就医安全。⑤加强风险管理制度: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各科室的护理工作进行风险评估,如发现可能导致风险的因素,需要及时进行讨论和解决,最大限度减少护理误差。
因护理误差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存在这多种多样的原因,在总结这些原因的同时,还需要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尽量避免犯错误,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照操作规则执行,加强护理服务质量,同时增进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从根本上避免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参考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15年1-3月分娩的产妇共530例, 年龄最小19岁, 最大41岁, 平均 (27.02±3.76) 岁;孕最小35+1周, 最大41+3周, 平均 (39.44±1.23) 周;实施阴道分娩168例, 剖宫产362例, 其中产后6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160例, 其余产妇进行混合喂养和/或人工喂养。
1.2 方法
将母乳喂养依从性好 (纯母乳喂养) 的16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按照1∶1比例选择160例母乳喂养依从性差 (混合喂养和/或人工喂养) 的产妇作为观察组, 比较不同母乳喂养依从性的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年龄、心理状态、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分娩方式、产后随访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产妇缺少母乳喂养知识率23.75%、实施剖宫产率86.88%、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率21.88%、未实施产后随访率54.38%, 均高于对照组的9.38%、35.63%、10.63%、31.2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产妇平均年龄、月收入、文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3.1 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因素
采用母乳喂养具有显著优势,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 母乳喂养依从性低[3]。本文530例产妇产后6个月进行纯母乳喂养160例, 占30.19%, 进一步观察发现母乳喂养依从性差与缺少母乳喂养知识、实施剖宫产、存在不良心理反应、未实施产后随访有关: (1) 很多产妇不愿给婴儿喂自己的奶, 除因工作或其他原因外, 缺少母乳喂养知识, 不了解喂母乳好处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产妇对哺乳频率、婴儿吸吮知识缺乏, 认为母乳喂养会影响身体正常恢复等, 而不愿给新生儿母乳喂养[4,5]。观察组缺少母乳喂养知识率为28.22%, 高于对照组的19.02% (P<0.05) 。 (2) 排除生理因素外, 心理因素对乳汁的分泌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产妇如果紧张、焦虑、生气、产后休息不好或自信不足, 都会使乳汁分泌减少而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6]。观察组产妇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率为21.88%, 高于对照组的10.63% (P<0.05) 。 (3) 剖宫产术后临床症状的影响, 如疼痛、禁食、失眠等都会影响到产妇的乳汁分泌量, 从而降低母乳喂养依从性[7]。观察组实施剖宫产率为86.88%, 高于对照组的51.25% (P<0.05) 。 (4) 虽然产妇在住院期间经过健康教育等多种护理干预已基本掌握了母乳喂养知识, 并具备了一定的自护能力, 但由于回家后脱离了医护人员的支持, 一旦遇到哺乳问题得不到及时帮助, 就会对母乳喂养失去信心而放弃母乳喂养[8]。观察组未实施产后随访率为54.38%, 高于对照组31.25% (P<0.05) 。
3.2 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护理对策
(1) 健康教育。通过孕妇学校上课培训, 观看媒体, 发放宣传小册子及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 向孕妇及其家属宣传母乳喂养知识, 使其对母乳喂养产生兴趣和信心, 懂得母乳喂养的好处和方法, 从而提高纯母乳喂养的依从性[9]。 (2) 实施心理护理, 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 要求家属参与到母乳喂养过程, 了解母乳喂养过程的艰辛, 为给产妇提供舒适、安静的休养环境, 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 给产妇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 使产妇身心愉悦, 增进产妇坚持母乳喂养信心, 建立良性循环[10];同时建立公共交流平台, 方便母乳喂养妈妈们及家属们进行交流, 互相支持、互相鼓励, 有利于母乳喂养的实施和坚持。 (3) 针对剖宫产产妇特点, 及时指导及纠正剖宫产产妇正确哺乳方法, 鼓励术后早下床活动早进食, 产妇术后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术后镇痛, 缓解产妇切口疼痛, 能够对乳汁分泌起到间接的推动作用;产后尽快恢复进食能够对产妇的肠胃蠕动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可以有效地减少肛门排气时间, 从而达到加快乳汁分泌的目的。 (4) 积极开展产后随访, 给产妇提供及时的帮助, 有效解决母乳喂养中存在的问题, 使其已获得的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提供产后24 h咨询热线, 随时解答母乳喂养中的问题, 为母乳喂养成功提供保证。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将母乳喂养依从性好 (纯母乳喂养) 的16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 按照1∶1比例选择160例母乳喂养依从性差 (混合喂养和/或人工喂养) 的产妇作为观察组, 比较不同母乳喂养依从性的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年龄、心理状态、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分娩方式、产后随访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缺少母乳喂养知识率23.75%、实施剖宫产率86.88%、存在不良心理反应率21.88%、未实施产后随访率54.38%, 均高于对照组的9.38%、35.63%、10.63%、31.2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影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复杂, 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对剖宫产产妇指导、开展产后随访等针对性护理预防措施以提高母乳喂养依从性。
关键词:母乳喂养,依从性,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冉域辰, 王红, 曹丽, 等.成都市城区0-36月龄母乳喂养儿生长发育纵向研究[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5, 26 (3) :412-415.
[2]陈大鹏.母乳喂养与早产儿相关疾病的医疗经济学[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4, 17 (10) :649-651.
[3]黄月丽, 王萍.产后母乳不足相关因素及对策[J].中国妇幼保健, 2011, 26 (35) :5503-5505.
[4]汪晓霞, 肖绪武.不同喂养方式对7-12个月婴儿生长发育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7) :69-71.
[5]王蓉赛.产前健康教育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2) :94-96.
[6]黎四.孕前检查对育龄妇女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1) :152-153.
[7]宋娟, 黄秀娟, 朱锦渊, 等.婴儿早期养育方式和环境与婴幼儿生长发育关系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2) :46-47.
[8]李淑玲, 廖惠璇, 钟玲, 等.延续性护理对产妇产后6个月内纯母乳喂养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 2015, 14 (4) :21-22.
[9]朱毓, 万宏伟, 黄蓉.产后6个月母乳喂养的护理干预进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3, 33 (8) :1176-1181.
【关键词】产后出血;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387-01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病症之一,产后出血往往来势凶猛,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出现急性肾衰,严重危及产妇生命。为进一步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寻找有效的护理措施,特对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均为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分娩并发生产后出血患者,年龄18~32岁,其中初产妇9例,经产妇3例;出血量在500ml~800ml之间的有7例,在800ml~1000ml之间的有4例,高于1000ml的有1例。在产后出血原因方面,有8例产妇由于子宫收缩乏力,2例产妇由于胎盘因素,2例产妇由于软产道损伤。
1.2 诊断与处理
如果发现产妇阴道出血较多,医生应当仔细观察子宫收缩状态,发现患者子宫柔软轮廓不清,或者通过按摩之后发现子宫变硬,我们就可以判定是宫缩乏力引起的产后出血;如果胎儿娩出后半小时以上胎盘尚未娩出,伴有阴道出血,则可判定为胎盘滞留引起的产后出血;如果胎盘娩出后,阴道持续流血,另外胎盘母体面或胎膜有缺损,刮宫可见残留的胎盘组织或胎膜,则可判定为胎盘胎膜残留引起的产后出血;如果胎儿娩出后即見阴道出血,胎盘娩出后宫缩良好而阴道仍出血不止,实施阴道检查,发现宫颈或阴道壁有裂伤出血,则可判定为软产道裂伤引起的产后出血;若产妇有血液系统疾病或由于分娩引起DIC等情况,表现为持续性阴道流血,血液不凝,止血困难.同时可出现全身部位出血灶,则可判定为凝血功能引起的产后出血。
1.3 护理方法
1.3.1 做好预防 异常产、并发症都容易造成产后出血,因而在患者围生期时应当做好健康宣教,尽量筛查高危产妇,根据情况在分娩前做好较为充分的针对性抢救准备。加强对高危产妇的重视,对其可能出现的各种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对患者产后出血实施良好的预防和控制。
1.3.2 心理护理 解除孕妇对分娩的恐惧心里,产妇在分娩后,身体和精神都处于疲惫状态,此时如果发生产后出血会给产妇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产生恐惧感,不利于治疗。因而护理人员在抢救时,应当注意对产妇进行心理疏导,采用亲切的语言给产妇充分的安慰,对于抢救以及病情变化应当及时给予解释,逐步缓解其恐惧心理。
1.3.3 生命体征观察和处理 注意观察产妇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子宫恢复情况,观察阴道流血情况,对出血量进行精确计算,做好记录,产后出血病情危急,极易造成患者休克,进而危及产妇生命。因此一旦发现该病迹象,应当立即报告主管医师,及时实施吸氧、保暖等一系列处理。
1.3.4 预防感染:产后出血产妇的抵抗力下降较大,极易发生产褥感染,应做好预防感染工作。确保病床清洁平整,对阴道流血量、生命体征、会阴切口进行严密监测;遵医嘱静脉输入抗生素,进行会阴冲洗,每天两次,确保会阴清洁;产房每天进行紫外线消毒,适时开窗通风;饮用高蛋白、高维生素及富含铁质的食物,保证营养充足、睡眠充足,促进身体康复。
2 结果
通过对12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三天后,所有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无并发后遗症,没有发生死亡病例。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分娩期严重并发症,现阶段已经成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大约占到分娩总数的2%~3%,其中又以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最为常见,统计显示,宫缩乏力性出血已经占据产后出血的7%-8%。通过对本组12例产后出血的护理,我们可以体会到防治该病重在预防。其中不同产后出血的原因主要为:1)子宫收缩乏力。产妇子宫会在巨大儿、羊水过多等因素的影响下过度膨胀,拉长肌纤维,削薄子宫肌层,从而对产后子宫肌肉的正常收缩和收复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最终引发产后出血。产后出血会在产程延长和产后宫缩乏力的情况下增多,尤其是胎盘粘连等因素会延长第三产程,使产妇无法正常排出胎盘,从而对宫缩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情况就必须进行宫腔操作,使产后出血量增加,也使产妇感染的几率上升[2];2)胎盘因素。前置胎盘、胎膜早破等病理因素极易引发早产,加上产后子宫对缩宫素不敏感,产妇子宫具有较差的收缩性,极易造成产后出血;3)软产道损伤。产后的出血量会在临床医师不够熟练的操作技术或较长的操作时间的作用,使产妇软产道损伤的几率增加;4)凝血功能。产妇的凝血功能会在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出现障碍[3],从而造成产后出血。
加强对产后出血的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提升产妇生存几率和生存质量,避免出血性休克等危重并发症的发生。这就要求产科医护人员必须全面掌握高危妊娠及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处理,对产前产时进行严格监测,若发现产后出血现象应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等。根据产妇不同出血性质给予相应措施止血,还应治疗其原发疾病,给予止血药物,补充血容量,纠正其失血性休克等,并做好一系列的预防感染措施。另外,对每一细节都应密切观察,不可忽视,尤其是做好产前预防、产时监测及产后观察等护理工作,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控制产妇产后出血量,促进产妇病情好转及子宫恢复,确保产妇健康及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高艳.产后出血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9):21-22.
为了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护理安全,制定护理差错防范措施:
1、加大考核力度。
护士长根据科内及护理部工作安排,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安排。每天早晨提前上岗检查前一天医嘱执行情况、危重患者好转恢复情况、病房管理有无问题等等,根据情况提出措施,每月随机抽查护理工作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列入考核。
2、组织业务学习:每月组织一次护理业务,内容新颖实用。
3、每月一次护理安全分析讨论:全科护士参加,并踊跃发言,对护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提出防范措施,对已出现的护理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并落到实处。
4、严格执行交接班:
(1)认真执行交接班,危重病人床旁交班:病情、睡眠、饮食、治疗、活动、皮肤受压情况、翻身情况等。
(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每天医嘱、治疗单、执行单唱对。查对护士及护士长签名。
5、护理管理:
(1)合理排班,弹性排班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自考医学专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雾化吸进行呼吸道疾病治疗的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总结我科行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的患者病历504份。结果:经3-7天治疗后均达到满意效果。应注意雾化前对患者的解释,雾化时的雾量大小、间隔时间及痰液的处理。结论:掌握好影响超声雾化吸入疗效的影响因素有利于使药物达到更好的效果,加快患者恢复时间。
关键词:超声雾化吸入,影响因素,护理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水分散成雾粒或微粒悬浮于气体中,通过吸入地方法进入呼吸道和肺部沉积。该治疗对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均可迅速、有效和无痛的治疗的作用。通过加强对雾化吸入的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差异确定体位、雾化量、给氧量、吸入方法、每次吸入量和吸入间隔时间,减少了不适症状的出现,确保了治疗效果。回顾分析本院采用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配合医生的其他治疗手段,对急性咽炎、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疗效的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月—4月我科收治的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者504例,年龄10个月-82岁,使用百合牌JSC-OK型型超声波雾化吸入器。
1.2药物
雾化的药液遵医嘱,常用药物:庆大、氨茶碱、舒喘灵、 乳縻蛋白酶、易咳净、沐舒坦等。
1. 3方法
504例患者均采用坐位或卧位雾化吸入。雾化液为灭菌蒸馏水加所需药的配置,雾化吸入量的调节方法,从小剂量开始,吸入1—2分钟后,再逐渐增加雾化量,直至吸完本次所需治疗的雾化药液,一般吸入10—20mird次。雾化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患者有频繁刺激性咳嗽、气促等不适症状时,多采用间断雾化吸入治疗的方法。
2.结果
所有患者在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经过3—7天的雾化吸入的辅助治疗后,均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3. 护理体会
3.1 明确雾化吸入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超声雾化吸入可将药液雾化后直接送达呼吸道患病部位,甚至可到达呼吸道深部。缓解支气管哮喘效果显著,且迅速,优于其他治疗方式。用药量少,是其他给药方式的十分之一。明显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避免打针吃药的痛苦,对儿童尤为适合。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可以普遍用于各种呼吸道疾病。
其适应症包括: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的湿化气道;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肺气肿、肺心病合并感染痰液粘稠,排痰困难,或有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者支气管扩张症感染、肺脓肿等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禁忌症为急性肺水肿,此外,过饱和的`雾液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使哮喘症状加重。
3.2 雾化吸入方法
雾化吸入时雾滴的大小决定了它在呼吸道中的沉降部位:雾滴直径1~5μm,沉积部位在细支气管及肺泡;直径5~20μm,沉积在支气管; 20~40μm沉积在鼻、咽、喉及上部气管。故临床上根据所治疗呼吸道疾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雾化器。一般临床所需雾滴直径以1~5μm为宜。
3.3 注意事项
在进行超声雾化吸入前,要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特别对首次接受治疗的患儿家长或患者应详细介绍雾化吸入的意义,以免产生恐惧心理,将患者安放合适体位。吸入时头部应稍向后倾是气道通畅,药液充分达到呼吸道的深部,改善通气功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将雾量由小至大调节直到患者感到耐受为止。鼓励患者间歇做深呼吸,尽量用口吸气用鼻呼气,使药物能充分吸入小气道中,在吸附过程中如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应随时减少雾量或停止后再吸,反复进行。吸入过程中,粘稠的痰液被稀释很快排除,因此在雾化吸入的同时应给予拍背,以免痰液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同时也有利于肺泡上粘稠的分泌物脱落排除,使气雾弥散到肺泡达到治疗目的。另外,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取侧卧位,有利于雾气进入肺内至底端。若有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时不宜雾化吸入,因为雾化可诱发气道痉挛加重病情。雾化间隔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为宜。应对雾化器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连续性,需各班护士密切协作才能取得好效果。雾化完毕后,嘱患者半小时后才能进食饮水,以保持疗效达到最佳效果。雾化器接通电源后先开灯丝开关,预热3
分钟再开雾化开关,治疗完毕后先关雾化开关,再关电源开关,以便延长雾化器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张静,贺古林.COPD急性加重期雾化吸入治疗和护理体会.当代护士,.8:40.
[2]仇淑真,倪人华,宋丽.压缩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5,l 1(7):933-943.
[3]李春华,朱桂琴,邓勇芝.氧动雾化吸入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医疗卫生。2005,2:50.
[4]唐相君. 患者拒绝超声雾化吸入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 吉林医学 , , (18)
摘要:分析神经内科患者发生跌倒的原因及特点,探讨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有效减少跌倒不良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组织损伤、护理对策
一、相关因素分析 1.资料与数据
一般资料:病例来源于2009-2010年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患者11例,有明确的疾病诊断,在住院的时间段内发生跌倒意外。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5~75岁。收集数据的方法:查找翻阅了11份病历及护理记录,依据护理记录对意外情况的描述确定为跌倒。根据发生意外的时间、地点、是否受伤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根据跌倒的原因来制定相应地护理对策。
2.结 果
一般情况:影响11例患者意外跌倒的主要有以下因素:防范意识差4例,疾病因素3例,环境因素4例。跌倒时间:8;00~16:00,1例;16:00~ 22:OO,2例;22:00~ 24:。0,2例;0:00~ 8:00,6例。跌倒后受伤程度:左髌骨粉碎性骨折1例,右髋部骨折1例,右上肢骨折2例,剩下的都有不同程度的皮下血肿或软组织挫伤。跌倒发生的地点:病床旁3例,走廊5例,厕所3例。
3.讨 论
根据以上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可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患者的生理功能不断衰退,肌肉逐渐萎缩,相应地肌力也会减弱。再加上感觉器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衰退,这会导致反应迟缓,例如当前庭功能退行性降低时,有可能导致站立不稳、头晕而容易跌倒。在此次调查的病例当中,有1例颈椎病患者,在走廊站立时,由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引发眩晕而跌倒。1例患者是因为患有糖尿病,在其服用了降血糖的药物之后,没有遵循医嘱按时进食,引起头晕,当其在病房行走时而跌倒。当患者在改变体位时过快或过量服用降压药,容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从而导致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而引发跌倒。本组有1例患者是在卫生间由蹲位起立时动作过快而跌倒,1例患者是起床过快引发眩晕而跌倒。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患者发生跌倒的是在疾病的非急性期内,由于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患者的防护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强化不到位,使患者及家属对相关防护知识缺乏。如患者起床、下床、入厕、穿脱衣服或进行康复训练时由于扭头、仰头、改变体位等动作太大,太急,很容易发生眩晕而跌倒。
二、护理对策
1、评估患者:对患者及时评估采用自行设计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每名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人院当日进行评估,以后定期进行评估。
2、加强防范:根据确定的高危跌倒人群评估,责任护士将危险因素向患者和(或)家属详细告知;将跌倒的各种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病房环境设置与各种设施的使用和陪护的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编印成册。
3、改善住院环境:当病室空间过小或走廊加床位,障碍物过多,厕所太小,地面湿滑,病床太高,床栏使用不当等很容易导致患者跌倒。因此,医院应有合理的布局和良好的设施。
4、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一直以来是进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手段和伤害预防的主要途径,在人群中开展积极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是一种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
三、高质量护理照顾服务
高质量护理照顾服务是医院理念传播的载体,是医院的一种理念宣传品牌更是一种标志,它能让病人体会到一种信任和满足。如何才能做到始终坚持以质量为首,以客为尊,在任何情况下都无条件,耐心和蔼地对待患者,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以人为本的专业态度,全体医护人员做到多微笑,多爱护,多解释。但
1、转变护理照顾人员服务理念,完善支持系统
1、改变服务观念,完善支持系统
高质量护理照顾服务的重头戏就是基础护理照顾,并召开护患座谈会,征求意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如液体呼叫现象,就会我们加强对输液患者的液体巡视,主动取液、加液,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打破常规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变患者要我服务为我要为患者服务,让患者在医院里始终感到特别舒适、特别满意、特别安全、、特别放心,让我们亲身做到为提供患者高质量护理照顾服务。积极组织学习高质量护理照顾服务文件,使大家新修订的工作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各项制度、岗位职责、,按规范要求进一步理顺核心制度及各岗位工作的执行流程,注重环节质量,以保证患者得到高质量、高效的护理照顾服务。精湛的护理照顾技能和扎实的专科护理照顾知识是我们为患者解除病痛的前提,为此护士长专门经常组织健康教育模式的示范讲解及查房,进一步简化护理照顾,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与病人有更多的交流时间,解决病人提出的疑问,观察病人的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影响疾病恢复的不良情绪,做出正确的指导与知识宣教,使病人以最佳的状态接受治疗,使身体尽快的恢复健康状态。
神内科60%以上的卧床患者,翻身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翻身卡贴于床头,认真讲解翻身的重要性,取得患者配合。神内科患者翻身需要一系列的护理照顾技术和要求,我们都会认真评估患者,保证需要协助翻身的每一位患者全程护理照顾人员翻身。同时患者大多需要进行康复功能锻炼,科室都会安排专门的护理照顾人员扎实学习康复锻炼方法,为患者进行康复治疗,每日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每位患者的功能锻炼计划,被动与主动功能锻炼,每日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效果评价,深得患者信赖,并配合其他护理照顾用具,使患者早期达到功能康复,在基础护理照顾的实施中很好的与护理照顾技术相结合,大大提升患者对我们护士的专业技术价值。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出院后的康复功能锻炼计划,将患者康复指导由医院延伸到家庭,并接受患者康复方面的问题的咨询与技术指导。
2、落实制度,提高护理照顾服务水平
神内科的患者多数都是卧床的患者,因此基础护理照顾工作量是相当大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效地调整基础护理照顾工作的服务时间和护理照顾人员的休息时间,把基础护理照顾内容细化,让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护理照顾服务,要求每天保证床单位清洁、无污渍。医学科病人,特别是长期卧床的病人。护理家庭护理,想洗你的头发,护士在不影响确保在每周的时间在洗发水在床上病人的情况下,病人安全的位置。安慰患者,一些患者。油脂分泌腺会2次每周提供旺盛。首先,护士同意新的东西在患者没有洗发水。护士给病人用洗发水。谁的病人无法照顾。有些护士亲自帮助澄清一些勺子挤牙膏的水,帮助患者明确新病人。当班护士保持卫生清洁工作。如皮肤清洁,指甲,比如建筑,如职业生涯的患者,在信封上的污渍的病人。卫生清洁更难。用小刷子的手指为每一个病人的护士是干净的。护士在病人预防秋天的不良事件。在促进了解病人,护士门诊护理组织的典型,护患关系的和谐。
3、提升护理环境质量 患者安全目标的实施,通过看护职员主导的服务意识的提高和患者的交流加强。所有的领域明显变化,6个小区整洁,床边的护士的积极参与,护士积极参加巡视,很少有人再大声叫唤换点滴瓶;护士与患者沟通多,大家的焦虑不安减少;更和谐的护士患者关系,患者数量减少、家庭担忧减少。特殊的疾病、高血压等更详细的记录,准确观察糖尿病患者,积极担当医生的沟通交流,及时接受治疗的患者的状态变化。高质量的护理服务的实现,有危害的现象减少。温暖和周到的服务,住院病人对护士的反应,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谨慎的工作,对病人的护理服务的映像记录使用摄像机。患者说,“基本的护理工作很细心,护士帮了我们很多忙,触及了“我们的家人”。
除了神经科,内科方面,我有护理经验,不仅患者要获得利益,也让护士获得利益。首先,转型的调度,护士行动目的明确,护士的自律要显著改善。第二,对病人的健康教育的基本的护士,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加强减轻患者的负担,看护的工作要达到患者的满足度提高,护士的工作一定要按质按量完成,对更多细节的注意,认真完成每天的护理工作。高质量的护理服务要继续研究,患者的满足度提高是评估医院护士的重要部分,护士的言语和整体形象要详细记录。第三,工作流程的优化,核心系统的运行对护士的看护,为了改善错误状况的发生频率高的状况,增加专业的护士数量,同时提升工作的热情,个人的价值完全具体化。高质量的看护服务,要一定的惩罚措施,通过罚款运行,认真解决患者及其家人的担心并促进满意度提高。努力的工作吧,护士患者的关系将进一步促进。
通过落实患者的安全目标,护士与患者沟通多,大家的焦虑不安减少;宣教实用多,护患纠纷少;病房和睦多;患者污垢少;患者感谢多,家属顾虑少”。提高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并且加强与患者交流。自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无一例不良事件发生。各个区域的显著变化有病房变得整洁,床头物品减少少;护士积极参加巡视,很少有人再大声叫唤换点滴瓶;对有特殊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观察记录地更加详细准确,积极地与主管医生沟通,使病情变化的患者得到及时处理。住院患者普遍反应护士服务热情周到,并对我们周到而细心的工作深表感动,主动用记录护士为患者服务的画面。更深有感触的说,“基础护理工作细致、实在,确实患者和家属帮许多忙,我们家属非常感动”。
通过优质护理服务活动的开展,我们将基础护理落到实处、细处,切实解决患者和家属的后顾之忧并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让患者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也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的愉快,护患关系得到质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本院行气管切开治疗的125例肺部感染患者, 经影像学 (X线和CT) 及血常规检查均已明确诊断, 其中男89例, 女36例, 平均年龄为 (52.7±10.5) 岁, 原发疾病类型:脑外伤合并颅内血肿42例, 原发性脑干损伤30例, 高血压脑出血24例, 脑梗死20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6例, 颅内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例。
1.2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25例患者病历进行调查, 通过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记录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内, 直至患者出院。
1.3 相关因素分析
经调研发现, 气管切开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下列多种因素有明显的相关性:病室空气环境欠佳;护士无菌观念不强;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气道干燥;护理操作不规范;抗生素不合理应用。
1.4 病原学检测
选取所有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 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经细菌培养结果的相关分析发现, 导致患者肺部出现感染的病原菌种类为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
1.5 护理措施
1.5.1 加强病室空气消毒工作
晨间护理期间应采用一次性湿床扫套进行扫床, 更换患者床单和被子时, 动作要尽量轻柔, 避免剧烈的抖动;清扫地面时应洒水后再扫, 避免室内灰尘飞扬。限制患者家属的探访次数, 病室内要始终保持空气流通状态, 紫外线灯照射病房1~2次/d, 每次照射时间至少2 h[1]。
1.5.2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
护理人员接触患者前后及吸痰、侵入性操作时均应使用手消毒液清洁双手;使用雾化器治疗患者以后应立即予以清洗处理, 全套设备使用以后应彻底予以消毒处理;每日还需及时更换呼吸机的管道, 湿化时则应采用无菌蒸馏水, 每日均需更换1次, 防止细菌污染现象的发生[2]。接触患者血、尿和粪或呼吸道分泌物后, 接触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后, 或将患者污染物转移至清洁部位时, 均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1.5.3 加强呼吸气道的湿化
气道湿化的效果是影响吸痰操作效果的关键因素, 根据患者肺部的临床体征和痰液黏稠程度, 均需采用不同的湿化方式。呼吸道状态较好, 痰液比较稀薄以及咳嗽反射较为敏感者, 需采用小剂量、短时间和反复性的方式予以雾化吸入治疗, 其作用优点是避免药物对气管的直接刺激作用, 避免患者的剧烈咳嗽, 减少药物对气管局部组织的有害损伤[3]。常规气道湿化方法为:将40万U剂量的庆大霉素和25 mg剂量的α糜蛋白酶加入到50 ml体积的生理盐水中完全混匀, 吸痰前冲洗干净, 将5 ml体积的湿化液注入气管内, 稍后进行常规吸痰操作治疗, 吸痰后将2 ml体积的湿化液滴入气管内, 无菌纱布覆盖气管切开伤口部位, 并用生理盐水浸湿无菌纱布以保持手术切口的湿润状态[4]。
1.5.4 采用正确吸痰的操作方法
吸痰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先吸去痰液较多的部位, 根据听诊对痰液位置加以确定, 痰液位置较高时应由上向下依次进行吸引处理, 首先应将浅部位置的痰液完全吸净, 痰液位置较深时, 则应关闭负压吸引, 轻轻地插入管腔内, 避免因深部吸引或操作动作粗鲁而导致的气管黏膜组织损伤[5]。
1.5.5 建立严格和完善的抗生素使用制度
依据患者痰培养的具体结果, 合理规范地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抗生素而造成菌群失调的发生。如果因病情需要采用广谱抗生素, 或联合多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护理人员应仔细核对审批单以后才能实施。
2 结果
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和有效护理措施, 92例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明显好转, 最后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73.6% (92/125) 。21例因原发疾病严重而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12例因肺部感染程度严重且难以控制而导致最终死亡。
3 讨论
经过对气管切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病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 可知采取上述一系列的护理措施相当重要, 其中采取合理的吸痰操作和对气道加强湿化是预防气管切开后出现肺部感染的护理重点。同时还应注意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 以减少和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 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摘要:目的:分析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25例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感染的相关因素, 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和有效护理措施, 92例患者肺部感染症状明显好转, 最后痊愈出院, 治愈率为73.6% (92/125) 。21例因原发疾病严重而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12例因肺部感染程度严重且难以控制而导致最终死亡。结论:为防止气管切开患者发生肺部感染, 应针对相关的危险因素实施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关键词: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护理措施
参考文献
[1]赵咏红, 左明辉.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4, 10 (4) :311.
[2]陆成芳, 张玉红, 高玉玲.气管切开术后病人肺部感染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衡阳医学院学报, 2001, 29 (6) :685-686.
[3]贺英, 赖静.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7) :64-65.
[4]郑佳坤, 赖素勇, 陈默蕊, 等.气管切开术后继发肺部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2, 6 (8) :98-99.
医疗护理安全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如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强化质量意识,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安全第一,最大限度地降低護理差错的发生,确保病人安全,是医院护理管理者需探索的课题。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在此浅谈护理差错发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1 原因分析
1.1 责任心不强、粗心大意是常见的原因。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工作马虎,不安心本职工作,思想不集中,凭印象操作,甚至玩忽职守,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危害也是最大的。
1.2 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是护理差错的重要原因。大多数的护理差错是由于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引起的,由于没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错接液体、发错药、错注射等情况多次发生。年轻护士在工作中没有形成很好的工作思路、没有形成自己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完成每班的工作就成了最高的要求,特别工作量大时,有时为了完成本班的工作而简化查对程序,忽略了查对环节。年资高的护士长期工作中形成了思维定势,在工作中存在先入为主的思想,进行操作时想当然的做法导致差错隐患的发生。
1.3 技术水平低是护理差错发生的主观原因。有些护士平时不阅读专业理论书籍,不及时掌握新技术、新业务,工作能力有限。在实际工作中,病情观察能力差,思想上又不重视,导致工作中差错的发生。
1.4 护士的心理、生理原因。护士本身的身体素质差,工作压力大,心理状态不稳定也易引起差错事故的发生。
1.5 其他原因。如病人频繁的转床、同一病房同名同姓同音者、护士频繁的换科、重点时间(午班、夜班)、工作量大时均易发生差错事故。
2 应对措施
2.1 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护理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只有管理到位,护理安全才有保障。要注意新老搭配,积极疏导护士的不良情绪,强化每位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护理安全意识,做到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2.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尤其要严格落实好查对制度。
2.2.1 三查七对。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严谨的工作作风,保障护理安全。
2.2.2 反问式查对。恰当使用反问式的查对制度,减少差错的发生。采用反问式查对,可以强迫大脑注意力集中,减少用药差错发生,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2.2.3 严格医嘱执行单使用。电子医嘱执行单直接打印,不经过转抄,减少中间环节,确保医嘱单准确无误,每位患者的输液巡视挂于床头,方便执行者查对签名,并有利于监督医嘱执行情况。
2.3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护士业务能力。要鼓励、支持护理人员不断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应用能力。并强化三基训练,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及操作技术训练,同时使护理人员对临床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及时、详细了解,这样可以不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
2.4 加强自身修养、融洽护患关系。护士在工作过程中除加强自身的业务修养和强化服务意识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素质,要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心理状态,要和患者善于沟通,使患者消除担心,充满信心,同时融洽了护患关系。
护理差错、事故上报及管理制度
一、护理部建立差错事故鉴定委员会,负责对全院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差错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并确定差错事故性质,提出整改意见。
二、各科室建立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本,由护士长及时登记发生差错或事故的日期、责任者、事件经过、原因分析、差错性质、后果防范措施、处理意见等。
三、在工作中,如果发生一般护理缺陷、差错由护士长组织全科护士讨论并总结,提出整改意见,填写在护士长手册,按规定时间上报护理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四、各科室严格执行差错事故报告制度,发生差错事故的科室和个人,有意隐瞒、掩盖和拖延不按规定时间报告,按情节轻重予以处分。
五、发生护理事故后,当事人或知情人应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报告,护士长向护理部主任报告:护理部要即刻逐级上报(主管院长及护理质控中心),发生事故的经过、原因、后果等并协同医院进行事故调查。如果发生严重差错应逐级上报,时间不得超过24h.六、对发生事故及严重差错的科室应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事故差错造成的不良影响,并按规定详细填写差错事故登记表,上报护理部,护理部上报护理质控中心。
七、发生严重差错或事故的各种有关记录,检验报告及有关药品、物品等均应按《条例》有关规定妥善保管,不得擅自涂改、销毁,以备鉴定。
八、差错、事故发生后,护理部根据其性质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出现差错事故的原因,提高认识,吸取教训并制订整改措施。根据差错事故的情节及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确定差错、事故性质,提出处理意见。
1资料与方法
选取我院1月至月收治的60例患儿护理工作记录作为研究资料,查找安全质量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探讨制订出相应的方法措施,对所存在问题进行跟踪调查并检验其改善效果,对其护理的质量水平进行分析。
2主要安全隐患因素
60例患儿的护理工作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情况主要有护患沟通不良;护理记录不当;违医行为;技术手法生疏及缺乏责任感,详见下表。
2.1护患沟通问题由上表可知,因护患沟通不良而发生护理安全隐患达23.33%,原因主要是使用药品未先告知,行特殊检查之前未详细告知,对家长提问回复没有耐心。由于工作忙,护士与家长沟通不够,导致患者及家长的不满、投诉甚至纠纷。
2.2专业技术水平不扎实引发的安全隐患达11.67%,而因护理人员责任感低而引发的安全隐患达16.67%,护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对病情观察不全面,使患儿未得到及时救治而延误病情。另外,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若不严格实行交接制度以及查对制度或不紧密观察患儿变化,就可能会出现事故。
2.3护理记录问题引发的安全隐患达21.67%,原因为护理人员在患儿入院后对其各项指征的评估不细致,出现问题未得到及时的反馈;护理记录不符合规范,有漏及回顾性的记录;医嘱出现漏签、代签。
2.4患儿及家长违医行为引发的安全隐患达26.67%。患儿及家长应遵守管理制度,听从医护人员的管理。但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监护人不配合,或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拒绝采血、擅自离院以及拒绝特殊检查等,都会导致患儿就医中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3防范措施
3.1增强护患的沟通,处理好护患关系
在患儿入院、治疗或康复期以及出院后等时期给予健康宣教,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让患儿和其家属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关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工作中要注重一些细节,合理的延长护患之间交流的.时间以及增加交流次数,减少彼此之间的距离。增强病房的巡视,对于病患的有效信息及时进行反馈,准确履行医嘱,告知详细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措施。加强学习护患之间的沟通技巧,规范护士在各样工作中的文明言行,改善好护患之间关系,降低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率。
3.2加强业务技能,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
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护理事故的发生具有直接关联,也是保证护理安全重要的基础[3]。因此,应针对不同资历护士,给予不同培训,让每位护理人员的素质、能力都有明显提高。对于刚参加工作的护士应该注重常见病的护理治疗、急救药品以及器材的使用等。对于主管护师等,则应该注重对实习生的带教以及科研方面培训。鼓励护理人员参加一些自考或函授以及继续教育之类各种类型的培训学习,并且通过各个科内的护理查房以及小讲课、远程教育之类业务学习或是参加院内的学术活动,满足护理人员的学习需要,提高技能水平。加强儿科的知识培训,训练护士按护理程序思维以及工作方法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能力,让护士掌握科室急症的护理技能知识,在危急情况下能对病人给予及时以及准确的救治护理。
3.3完善并落实制度
严格实施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操作规程是保障安全无隐患的法宝。护士若在工作中实行交接班的制度或查对制度不严格或观察患儿病情变化不严密,就极可能会发生事故。我们应以《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操作规程、护理规范等作为标准,与儿科具体工作相结合,制定好护理工作中应遵循的制度、操作规程以及护理常规。如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疾病的护理常规、危重病人抢救配合规程等以确保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及有安全有效的依据。
3.4强化关键环节的管理,防患于未然
将刚参加工作的护士作为重点培训人员,加强检查其工作的具体情况,根据发生的问题给予帮助与分析,督促其整改。对危重的病人或特殊检查的病人给予重点关注,重点进行交接,抓好基础护理,宣教必须到位,如若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解决。抓好查对、交接班制度以及分级护理、抢救工作、消毒制度的落实率。抓好双休、节假日护理人员的调度安排。利用宣教以及晨间护理给予患儿家属安全教育等。
3.5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
儿科护理人员往往要面对小孩的病痛甚至死亡以及家长的责骂,易出现厌倦、冷漠的心理。这些都会让儿科护理人员产生负性情绪,导致工作上不主动积极,缺乏上进心,对学习没有热情,工作不严谨,这都会导致差错的发生。对此,我们应该激励儿科护理人员,并给予一定优待政策,合理的提高待遇,增强积极性;给予更多学习交流的机会,选派护理人员去上级医院进行学习进修,提高其自身以及科室的业务水平。对于情绪不佳者,鼓励其合理宣泄,减轻其思想上的负担,缓解儿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激发其工作上的信心以及热情,有效的防治事故发生。
【关键词】:产后出血 相关因素 预防 治疗 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科严重的并发症【2】。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引起孕产妇发生失血性休克,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及我国孕产妇死亡检测结果显示,产后出血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因素【3】。所以针对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防治因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产妇生命非常必要。
1 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
1.1 子宫收缩乏力 子宫收缩是分娩中最重要的产力,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最为常见的原因,约占总数的70%~80%[4]。其常见的因素:①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过早使用镇静剂和麻醉剂;产程过长、难产、产妇体力衰竭等。②局部因素: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等,据冯玉贞报道[5],巨大儿子宫收缩乏力发生率20.39%,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据刘华报道[6],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患者中,发生产后出血14例,占妊娠总人数的7.5%,提示子宫肌瘤对子宫收缩有显著影响。
1.2 胎盘因素 ①胎盘剥离不全:部分未剥离的胎盘可影响子宫收缩,剥离面血窦开发引起出血不止。②胎盘剥离后滞留:是指胎盘剥离后未能排出而滞留于子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③胎盘嵌顿:产程中由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牵拉脐带引起宫颈内口痉挛性收缩形成狭窄环,使剥离的胎盘嵌顿在子宫腔内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④胎盘粘连:胎盘部分粘连时剥离面的血窦开放以及胎盘滞留都会影响子宫收缩。⑤胎盘植入:部分性的胎盘植入后,因剥离面的血窦开发而引起出血。⑥胎盘、胎膜残留:胎盘小叶、副胎盘残留宫腔导致宫缩乏力。
1.3 软产道裂伤 产程短、宫缩强、巨大胎儿以及分娩过程中未及时做好会阴保护,或阴道助产操作不当导致外阴、阴道、宫颈裂伤出血。据凌艳姣报道[7],因软产道损伤所致产后出血,占产后出血的3.7%。
1.4 凝血功能障碍 各种凝血因子缺乏,例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重型肝炎、羊水栓塞等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引起的出血。
2 产后出血的预防
2.1 妊娠期: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知识宣教、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并纠正贫血、有潜在产后出血因素者,如双胎、羊水过多、妊高征者住院分娩时做好输血准备。
2.2 分娩期:加强心理护理,告知分娩有关知识可能产生的疼痛,减轻分娩带来的紧张和恐惧。注意饮食和休息,助产人员认真观察产程,加强责任心,正确使用腹压,适时会阴侧切。严格按产程处理,准确测量阴道出血量。胎盘、胎膜娩出后仔细检查是否完整。常规检查软产道,如果有裂伤,应立即给予缝合。如果发生阴道血肿,应切开引流,清除血块,缝合止血。
2.3 产后2h留观:产妇产后留产房严密观察2h,观察生命体征、阴道出血量、宫缩、神志以及会阴伤口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尿,这样有利于子宫收缩,减少出血。因产妇出血80%发生在产后2h内,所以要严密重点监护。
3 产后出血的治疗方法
3.1 药物治疗
3.1.1 缩宫素:缩宫素是游离在血液中的肽类激素,可通过增加子宫平滑肌细胞膜可开放的钠离子通道数目,使子宫肌细胞去极化,引起子宫肌层动作电位发放,导致静息子宫肌细胞的兴奋,传导及协调性收缩,从而促进胎盘剥离,缩短第三产程。
3.1.2 垂体后叶素:含缩宫素和血管加压素。血管加压素可引起血管平滑肌的强烈收缩,用药后子宫小动脉收缩,子宫肌层内血流剧减,从而发挥止血效果
3.2 前列腺素衍生物
3.2.2 前列腺素E(PGE)衍生物:米索前列醇可通过改变子宫肌细胞膜通透性使细胞游离钙增加,引起子宫内压力增加,从而导致子宫收缩。此外,还可以促进缩宫素的产生及分泌,协同子宫收缩力。具有使用方便、经济、不良反应少的优点。
3.2.1前列腺素F衍生物:卡前列腺氨丁三醇用药量少,作用时间延长,可发挥持久而强烈的刺激子宫平滑肌收缩的作用。
3.3 手术治疗
3.3.1 血管结扎法:妊娠期子宫血供90%来自子宫动脉,所以对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早剥以及胎盘植入性所引起的出血,结扎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可获得满意效果。
3.3.2 子宫切除术:此种方法适合于各种方法治疗产后出血无效的患者,其中子宫次全切除术是在临床中应用较多的迅速抢救患者,达到止血目的的手术方式。
4 护理
4.1 一般护理 ①饮食护理: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及铁剂饮食。②病情稳定后鼓励产妇下床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子宫收缩及伤口的愈合。③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做好会阴护理,预防产褥感染。④指导产妇正确哺乳,这样既可以促进子宫收缩,有利于恶露的排出,同时还可以预防乳腺炎的发生。
4.2 心理护理 ①关心患者,倾听患者主诉,解除产妇紧张和恐惧感。②加强责任感和同情心,积极主动巡视病房,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阴道出血量、排尿情况以及病情变化。③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使患者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修养。④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指导产褥期的健康合理饮食,正确观察子宫复旧和恶露的颜色和量,定时产后检查和做好计划生育。
4.3 专科护理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尤其是在妊娠期、分娩期以及产后2h的产房留观的健康宣教,加强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正确观察生命体征,防治失血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4.4 产后大出血的紧急护理 ①产妇严格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宫缩、阴道出血、神志、尿量等情况。②迅速建立静脉液路,做好输液、输血的准备工作。③配合医生做好抢救、遵医嘱使用缩宫素和止血剂,防治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认真观察病情,及时发现产后出血,并熟练掌握产后出血的抢救措施及护理,可以提高产后出血的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谢维芳,产后出血的护理体会.中国民康医学,2013,1(25):83.
[2] 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68.
[3] World Health Oraganization.The World Report 2005:Attening to 136 million biths.every year 2005 Make every mother and child count[R].Geneva:the World Health Oraganization.2005:62-63.
[4] 李从业,实用产科护理[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551-559.
[5] 冯玉贞,巨大儿206例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4):8-9.
[6] 刘华,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对分娩影响的分析[J].吉林医学.2011.32(21):4430.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产妇56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时期无切口感染产妇56例作为对照组。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患者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等症状,缝针针孔处溢出脓性分泌物,阴道黏膜出现溃疡或者充血症状,而且黏膜上存在脓液、坏死组织。此外,患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增高。
方法:我院采用回顾性研究法,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体重、并发症、手术季节、住院环境、住院时间等临床资料,给予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方法:用统计学软件SPSS14.0对本次研究所统计数据进行分析,数据资料的表述形式如下: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导致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众多,具体有体重指数、手术季节、居住条件、并发疾病、阴道检查次数、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备皮至会阴侧切术时间、住院时间等,两组在上述各项指标方面,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讨论
近几年来,医学界对医院感染的研究不断深入,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也不断增强,但是由于会阴切口解剖位置比较特殊,所以患者极有可能出现切口感染[2]。导致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本次研究通过分析会阴侧切切口感染患者和无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引发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有体重指数、手术季节、居住条件、并发疾病、阴道检查次数、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备皮至会阴侧切时间、住院时间等。其中,我院医学专家对其机制进行了总结:患者体重指数较高,那么结扎血管的线结就会显著增多,肥厚的脂肪组织容易出现液化现象,脂类会对T细胞功能造成不利影响,进而增加了感染概率;若患者生殖道感染,阴道分泌物较多,那么就会造成切口污染;若患者并发有其他疾病,那么患者抵抗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胎膜早破极有可能引发宫腔感染,患者在分娩过程中容易感染细菌,进而造成切口污染;从备皮到会阴侧切术过程中,细菌会大量繁殖,所以相隔时间越长,切口感染率也就越高;频繁进行阴道检查,会损害生殖道自然防御机制,为微生物生长繁殖提供了机会;在多人间病房内,极有可能出现交叉感染,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难度;长时间住院也增加了交叉感染的发生率,进而为切口感染提供机会。
行会阴侧切术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不仅会威胁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不利于患者改善预后。所以,医护人员在围术期必须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给予患者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具体预防护理措施:①分娩前的护理措施:在孕妇孕期,医护人员必须要加强围术期护理力度,对高危因素积极进行筛查,针对患者并发的其他疾病,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做好饮食干预措施,控制患者体重,针对肥胖患者,要指导患者进行锻炼。在产检前,如果患者出现生殖道感染,那么医护人员要立刻给予对症治疗[3]。关于阴道检查,医护人员必须要根据实际需要,慎重应用,并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的原则进行。针对胎膜早破患者,医护人员要提醒患者及时更换会阴垫,并且每天用0.05%碘伏棉球擦洗2次外阴。若患者存在高危因素,那么医护人员应该为其安排单人间[4]。②分娩期间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应该尽量缩短备皮到侧切的时间,规范消毒,缝合时注意松紧,以免缝线过多引发血运不良。③分娩后的护理措施:医护人员必须要做好产后会阴护理工作,每天用红外线照射会阴,使会阴部保持清洁干燥,患者便后,医护人员应该提醒患者用稀释的碘伏溶液对外阴进行冲洗[5]。
摘要:目的:探讨引起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方法:将56例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产妇作为观察组,同期无切口感染产妇5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有效的护理预防措施。结果:两组在体重指数、手术季节、居住条件、并发疾病、阴道检查次数、生殖道感染、胎膜早破、备皮至会阴侧切术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引发会阴侧切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在围术期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时给予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会阴侧切,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护理预防
参考文献
[1]孙亚丽.预防会阴切口感染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0(35):145-146.
[2]周彩红.50例会阴侧切伤口感染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外女性健康(下半月),2013,21(3):128-129.
[3]董小艳.会阴侧切切口感染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5,8(15):88-90.
[4]戴颖珏.会阴侧切术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8):1314-1315.
姓名:科室:成绩:填空题
1、药房差错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值班人员或疲劳、上班时间、看电脑发药、医生书写潦草、医生开错处方,药房未能及时识别。
2、药房差错的最终结果一是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延误治疗;二是有损病人对医院的,影响医院和医护人员声誉,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作为药房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出现药品差错的危害性,提高遵守的自觉性,树立对病人高度负责的,逐步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样在药房调剂工作中才能少出错、不出错。
3、当晚上要值夜班时,下午最好休息小时,以保持晚上有充沛的精力。
4、医生开错处方,药房应及时识别,如孕妇禁用某些峻下类药物和有致畸作用的药物;肝脏病患者要慎用、等有肝毒性的药物;肾功能有损伤的病人禁用有肾毒性的头孢类抗生素;气管炎患者禁用;七岁以下患儿禁用类药物;十二岁以下儿童禁用类药物等等。
5、药名相近的药物、外观相近的药物容易调配错误,把这些易混药品摆放
不要放在相邻位置,可减少调配错误的发生。
6、特殊用法要交代清楚 除发药时口头交代清楚用法用量外,使用专用外包装袋,外包装袋上必须印上详细用法用量。对瓶内加有干燥剂的药品要口头交代瓶内有干燥剂,并说明“干燥剂不可”;有些药品用法特殊,如“用时需摇匀”;阿托品眼药水点眼时需压迫内眵(大眼角);利福平、白内停等眼药水用前需将药片放入中溶解后方可使用,PP粉需配成一定的浓度方可使用等,这些发药前都需特别交代。
7、调配处方时应严格操作规程,严格执行,至少要有核对步骤,即自己调配,自己核对,不经核对药品。对于病人因种种原因退回药房的药品要,对字迹不清者、病人在院外自己购买的药品拒绝退回药房。所退药品经核对无误后方可与库存药品放在一起。这些都是减少药房发药错误的必要措施。
8、药房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药品的一般操作规程,严防发出过期、变质药品。药房工作人员要经常对药品进行检查,查看是否有过期失效、的现象。一旦发现药品过期或霉烂、变质,要毫不怜惜、毫不犹豫地,否则造成的损失有可能会比报损药品高得多。输液中出现絮状现象多是输液瓶在运输中碰撞出现裂纹以致污染的结果,药房人员往往由于发药繁忙而忽略对大输液质量的检查,只要,差错就会降到最低程度。
后影响
【摘 要】目的:探讨在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对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232例为研究样本,将患者分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有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理;肾病;透析;感染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R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近年来血液透析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多,血管通道关系着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安全,但由于患者的高龄因素、过度肥胖、动脉硬化或糖尿病等影响,使得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静脉或动脉内瘘时的难度显著增加,因此影响血液透析血管通道。肾病患者实施血液透析的频率高,因此在透析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科学的护理干预,以提高血液透析的治疗效果,并降低感染风险[1]。本次研究将针对肾病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中应用个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接受血液透析的肾病患者共计116例为研究样本,依据护理方式差异,将患者进行分组,各组均为58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男31例,女27例;患者年龄25~76岁,平均年龄(41.4.2±0.3)岁;病程时间2~9年,平均病程(5.1±0.5)年。对照组:男32例,女26例;患者年龄26~78岁,平均年龄(50.9±0.7)岁;病程时间3~11年,平均病程(5.6±0.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可实施分组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每24小时为患者进行一次换药,给予口腔消毒,指导患者保持卫生并避免压迫导管等;观察组患者在该护理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
1.2.1 导管护理 患者血液透析之前对导管的接头实施严格的消毒,若导管中存在血块或者栓子,需继续抽取血液并丢弃,以尿激酶浸泡导管;回抽导管的两侧,确保血液完全沉痛后在进行注入肝素;透析结束后要佩戴无菌的手套,以生理盐水对导管进行加压冲洗,以肝素帽对导管进行封口,避免出现导管感染。
1.2.2 溶栓护理及健康教育 遵医嘱题型患者服用药物阿司匹林等,严格避免出现导管感染。针对已经发生感染患者应立即给予溶栓治疗;每月定期组织患者开展健康教育的讲座,向患者讲解该护理方案的优势以及疾病的相关知识,详细的讲解维护导管的科学方法,以及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当中患者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
1.2.3 饮食护理 叮嘱患者包保持科学饮食,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确保患者可以充分的摄入维生素,在中餐和晚餐中可以适量食用牛奶、蛋类以及瘦肉和鱼肉等,确保患者蛋白质的摄入量。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食谱,对患者的糖分、脂肪摄入量进行合理的控制,叮嘱患者少食多餐。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是否出现导管感染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出现1例导管感染,2例导管打折,1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6.9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9例导管感染,4例导管打折,6例患者穿刺部位出血,并发症率为32.76%。具体比较结果见表1。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血液透析常用语肾功能衰竭、高钾血症或急性中毒患者的治疗中,由于长时间的导管留置,再加上患者的其他基础性疾病影响,因此使得导管感染率不断的上升,为了进一步降低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需要在患者留置导管过程中给予科学的护理干预[2]。本次研究中着重分析了个性化护理对于降低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率的作用,本次研究中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患者的包括导管感染在内的并发症率为6.90%,而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并发症率高达32.76%。本次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给予患者个性化护理,可以有效的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同时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这对于促进患者预后及康复,以及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在个性化护理中能够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文化水平、身体机能等给予针对性的饮食护理和健康教育,因此患者的依从性将显著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护理人员实施的导管护理,在置管前进行严格的消毒,置管过程中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并观察置管情况,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导管感染,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给予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个性化护理,可有效预防导管感染等不良事件,对患者治疗效果提升又促进作用,该护理方案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护理差错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推荐阅读:
护理管理差错事故07-20
护理差错事故报告制度11-14
护理差错事故管理制度06-07
护理差错 事故登记报告制度11-13
浅谈药房药品差错原因及防止措施07-07
差错事故防范措施05-27
医疗差错事故防范措施11-12
给药差错的防范措施07-06
门诊药房差错及对策09-26
外科护理中的危险因素及对策分析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