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6-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9篇)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1

一、存在问题

1、德育认识有偏差

一些老师在教学压力下对德育地位的认识有偏差,老师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要求都与学习成绩挂钩,使一部分感到对升学无望的学生抬不起头,厌学,学不进去又没有正事可做,于是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看课外书等违纪情况。

2、德育目标不清楚

在班级德育工作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德育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老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卫生出现问题讲卫生,纪律出现问题讲守纪,学生打架讲团结友爱,德育的功利性普遍存在。并且在这种情况下,每周仅一节的班会课,除了有时传达学校布置的各种工作,要么成了说教课,有时干脆上课或让学生做作业。有时开的时候也处于“放羊”状态,流于形式(应付政教处检查)。

3、德育形式单一

大部分的思想教育都是采用开会、谈心、通过校信通联系、叫家长到校等方式,办法不多,形式老套,基本上被学生摸熟,提不起学生兴趣,甚至引起学生反感。

4、德育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

德育管理者、班主任经验不足、方法不到位,在工作上出现了一些失误,降低了德育工作的效能。应该说我校绝大多数德育管理者、班主任不是缺乏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而是缺乏德育工作的方法和经验。一些教师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班主任工作中,由于缺乏经验,班级管理出了问题;也有个别班主任由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班级管理很不到位,不适宜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

5、德育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不够

教师对德育的研究和探讨相对于教学的研究,要薄弱得多,因为对教师德育成绩的认可程度比不上学科成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习研究,这样一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班主任也不能不对随时代变化的学生摇头叹息:学生一届不如一届。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应该研究和探讨适应社会发展的德育,这样的德育才有时代性。而这一切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学习、再学习。

6、全员德育意识、制度尚待加强

全员德育要从全体行政人员开始,大家要统一思想,劲往一处使,看到学生的不良现象要共同教育,不要视而不见。在全校层面,全员德育要落到实处还缺少配套的考核机制,现在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这样不能激发出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德育工作始终不能深入推进,起到其应有的效果,因此相应的考核条例的制定与实施已迫在眉睫。

7、家长对学生的要求过低,学生对自己要求不严 有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和在校表现没有任何的要求,学生对这一点也是“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在学校里得过且过,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作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昏昏沉沉地打发时间,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并且不把学校的纪律当一回事,时常有违纪行为,“反正家长也不管我”成了他们心安里得地违纪的理由。

作为一个教师,他的良知又不允许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让学生“放任自流”、“自生自灭”,可是一旦这种学生多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师就会感觉比较难管,再加上一些家长对子女教育的不配合,这样光靠教师的“孤军奋战”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

8、忙碌的家庭增多,很多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的关爱

现在忙碌的家庭为了生计赚钱的越来越多,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就成了“爹不亲,妈不爱”的“多余的人”,他的父母往往把对孩子教育的义务推给学校,而自己却放手不管,或是相互推脱。在学校里,这些学生往往很难和别的学生相处,缺少伙伴的关心,在加上在家缺少父母的关爱,就特别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教师的思想工作在这些学生身上往往收效甚微,加上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这些孩子就很容易走上“邪路”,不能像别的学生那样健康地成长。

二、应对策略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一所学校如果选好用好了班主任,就等于完成了学校工作的大半。这足以说明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把班主任培训当作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建立起长效机制,通过集中学习、专题辅导、交流研讨等形式,提高班主任师德修养,帮助班主任转变工作观念,改进工作方法,不断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1)改进班主任例会制度。在班主任例会中增加班主任的理论学习和经验交流。(2)试行班主任工作研修制度。建议学校经常组织班主任外出学习和研究,接受提高层次的教育培训。

2、以科研为先导,增强德育工作的科学性,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两面性,独生子女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庭中小太阳般的特殊地位的负面影响,日趋增多的单亲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学生的早恋问题,越来越多的师生冲突(顶撞老师,有时甚至对老师实施报复)问题,等等,都是学样德育工作中需要探讨、解决的新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有在德育的实践中才能有效展开,而其有效解决途径和方法也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开展以班主任为骨干队伍的德育科研活动,不仅对于提高班主任队伍自身素质,而且对于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有着重大的作用。

3、成立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

我校刚召开了团学双代会,选出了团委、学生会的各类干部,如何利用好这两支队伍是当务之急。其中,在建立社团组织方面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除校园广播站外,学生社团组织太少,且在学生中覆盖面小。学生社团组织是学生增长才干,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群众性组织,我们应积极促进各种社团组织的成立,并指导学生们开展工作。

4、多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特别是要争取家长的积极的配合

要想真正做好一个学生的思想工作,教师应该首先在平时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进行积极有效的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经常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表现、生活上学习上的困难,也可以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渗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熏陶,或者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结对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工作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把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时放在心上。同时,教师要争取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经常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对于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不够重视的家长,教师还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争取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思想教育。做好了这些家长的工作,再去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就容易多了。

5、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

作为一个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显得尤为重要,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更应如此。一个学习成绩好、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可能带给一个教师无上的骄傲和自豪,而一个学习困难、平时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所带给教师的可能就是许许多多的麻烦。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对于这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应该付诸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在平时让这些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仍然在平等地对待他们,甚至是更加关心、爱护他们,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集体的怀抱里健康地成长。

6、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德育工作既要抓好思想道德教育,也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文化消费心理,不断满足学生的文化需求。青少年自我意识日益增强,需要我们提供自我表现的舞台、阐述自我观点的场合,创造发挥他们兴趣特长的机会。而校园文化充实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恰好能满足学生多方位的心理需求,使不良的另类文化在校园中无处容身,取而代之的是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

7、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2

所作德育衔接, 就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 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 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 使大中学校德育相互照应, 分工明确, 各有侧重, 循序渐进, 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 从而实现从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和科学的过程, 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和目标, 全面提高学校德育素质。

大中学校德育衔接是我国德育改革的重要方面, 也是德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做好大、中学德育衔接工作, 必须分析大、中学德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大、中学德育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对德育目标的认识缺乏明确性, 实施上尚缺系列性。

2.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渐进性。德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简单重复和与学生成长规律不相符的现象。

3.德育途径缺乏德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如何拓宽德育的多种途径, 诸如智力教育培养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社会科学课的德育渗透、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辅导以及发挥家庭及社区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

4.德育管理和评估缺乏连贯性。德育评估尚无规律性和科学性。据调查, 极大多数的中学德育评估仍停留在“自我鉴定、民主评议、班级鉴定、班主任签署意见”等定性描述上, 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 大、中学德育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大、中学德育之间的“脱节”、“断层”、“简章重复”现象比较突出, 探析其原因, 主要是:

1. 重视不够, 认识不到位, 行为不一致, 使学校德育衔接难以落实。

由于部分人受功利主义的影响, 忽视综合素质教育, 对学校德育与学校智育、学校德育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缺乏正确认识与全面了解, 因此学校德育衔接难以全面落实。

2.“应试”教育的影响, 致使德育弱化, 影响德育衔接改革的实验。

在中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注重“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现象, 使中学德育工作受到较大的冲击。

3. 大、中学德育相互封闭和脱节的现象影响整体效应。

大、中学德育管理、德育方法的相对封闭和脱节造成了中学与大学“断层”现象, 影响德育德育衔接以及学生的不同学历阶段的自然过渡。

4. 大、中学德育衔接工作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和正确导向力度不够, 专门负责大、中学德育衔接的机构不健全。

5. 德育专职人员综合素质不适应德育现代化的要求。

许多年轻教师不愿意担任专职德育教师的现象比较普遍, 致使对大、中学德育衔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滞后, 大、中学德育衔接还有待从社会大德育的整体格局进行考虑, 方能取得学校德育衔接的实效。

二、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内容

根据德育衔接的要求以及大、中学阶段德育工作的特点, 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具体内容为:

1.大、中学德育目标的衔接

从中学到大学德育目标的衔接在于引导、巩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大、中学德育内容的衔接

从中学到大学, 按照德育大纲的要求, 抓好“好学生”、“好公民”、“四有”合格人才有关的德育内容衔接。

3.大、中学德育途径衔接

从中学到大学, 其德育途径抓好从集体有组织、有系统的外部教育, 向积极引导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有组织的教育相结合的转化。

4.大、中学德育管理衔接

从中学到大学过渡, 其德育管理由外界力量强制作用向自我管理靠近。

5.大、中学德育评估衔接

从中学到大学, 其德育评估由定量评估为主向定性评估为主转化。

三、实现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对策分析

搞好大、中学德育衔接, 必须既要完善大学德育, 又要完善中学德育, 这是完善大、中学德育衔接的重要条件。

(一) 中学德育要有前瞻性, 这是完善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前提条件。

德育的前瞻性, 是指在确定德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估手段时, 必须综合考虑德育对象下一阶段的德育目标, 必须考虑德育对象的未来的培养规格, 有意识地培养德育对象的德育素质和能力, 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德育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 转变教育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进一步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这是贯彻中学德育前瞻性的突破口。

2. 广开渠道, 摒弃形式主义教育, 改革教学方法和形式。

多渠道指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引导学生, 多方向指用榜样、用典型、用言传身教, 用理论和实践去开拓视野, 引导学生。

3. 加强责任感, 摒弃“智育一元论”, 坚持德智并重。

把升学教育科学地定位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这样, 一是老师要有责任感, 要从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等各方面引导学生;二是家长要有责任感, 不仅灌输“读书重要”, 还要告诉孩子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一切。

4. 完善教学内容, 摒弃重复和断层。

中学德育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必须比照大学德育内容, 适当揉进大学德育的目标和要求, 以让学生的德育素质能适应未来的大学生活而有前期准备, 同时又要避免重复和断层。

(二) 从实际出发, 大学德育必须做好与中学德育的有机衔接

德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社会实际、教材实际出发, 搞好衔接。

1. 从教学实际出发, 研究教材, 合理取舍。

德育知识的整体性决定了大中学校德育教材的连贯性, 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教学内容的重复。因此, 搞好德育衔接, 必须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合理取舍教材, 比如进行法制教育, 介绍国际法、刑法、国际公约等法律知识。

2. 从学生实际出发, 了解学生, 有的放矢。

现实的德育工作之所以收效不如人意,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德育工作者对学生了解不够, 只着眼于照本宣读, 这就忽略了学生是活生生的受教育者这个特点, 造成德育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3. 从学校实际出发, 立足学校, 形成特色。

各级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不同, 德育工作的着眼点不同, 德育衔接面临的任务是不同的, 德育衔接的努力方向不一样。各个学校实情也不相同, 就需要广大德育工作者摸索、探讨。

4. 从社会实际出发, 面向社会, 适应变化。

在德育界, 流行一句话“5+2=0”, 意即学校五天的正面教育效果和双休日两天负面影响的效果相互抵消。优化德育环境, 家庭、学校、社会德育三位一体, 紧密配合应是大中学校德育衔接的一部分。

5. 从教师实际出发, 端正思想, 提高素质。

教师是衔接工作的计划者、参与者、执行者。他们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衔接意识, 直接影响到德育衔接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通过分析大、中学德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通过认识大、中学德育衔接的内容, 本文从完善大学德育和完善中学德育两个角度对做好大、中学德育衔接工作提出了具体对策, 以期改善当前大、中学德育衔接过程中存在一些脱节现象, 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德育,德育衔接,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小琴.从学校德育教育的衔接与深化看德育体系和构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4年第2期.

[2]周双娥.中学德育必须有前瞻性,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

[3]周双娥.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必须从实际出发。《娄底师专学报》, 2001年第3期.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学校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档案是学校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展示学校绩效的重要窗口。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合理开发校本资源,优化学校发展战略,提升学校品质,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机密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档案工作的管理,及时研究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学校档案是学校信息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的主要信息源。管好用好学校档案,对校本资源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建立系统、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对学校的和谐和更好地服务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档案管理无疑是学校协调、有序、高效运行的有效保证。

一、学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

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教职工包括部分学校领导对学校档案工作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学校档案工作就是抄抄写写、保管的事务性工作,不是学校的主要工作,不能给学校创造绩效,只要不盲动,不丢失,不泄密,能应付外调、查档就行。轻视学校档案工作的思想表明了一些人对学校档案工作缺乏了解,忽视了学校档案工作应适应学校的管理需求,才能有效发挥学校档案的积极作用。

2.学校档案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手段滞后

部分学校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档案知识培训,对学校档案的重要性、管档要求、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等业务不太熟悉,档案收集意识淡薄;部分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档案人员不到位,或根本缺欠,而且大多数学校档案人员身兼数职,对档案工作精力投入不足,日常事务往往只是将材料放入档案袋,没有及时整理归档,部分学校根本就没有档案管理意识,该建立的档案没有建立,档案流失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校档案管理质量。其次一些归档的材料不够真实和准确,严重影响了档案的权威性、真实性。

3.学校档案室硬件和环境设施不齐全

部分学校对档案管理必要的条件解决落实不到位,个别学校没有专用档案室,有的学校档案多、档案室狭窄、潮湿、设备不配套,引起档案材料霉变、虫蛀,影响了学校档案的美观、整洁及完整。有的学校必备的切刀、统一的档案夹,都无法购置齐备,有的学校档案没有规范的整理,东堆西放,查档和调档时无从下手,建档与不建档甚至没有根本的区别。

4.立档意识淡薄

立档不是查漏补缺,并非萝卜白菜一齐往档案袋里收,必须有甄别,有选择,能立档的不能遗漏,不能立档的不能硬往档案袋里塞。不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对有存档价值的材料马虎处理,对立档工作缺乏理性定位,是立档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5.对学生档案不够重视

学生档案是学校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档案包括学生个人档案和学生整体档案,学生个人档案指面向学生个体设立的档案,内含学生个人简历,家庭主要成员和社会关系情况、毕业生自我鉴定、学业成绩、老师评语、奖惩情况等,学生整体档案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包容个体的档案。全面完善学生档案,真实、准确地规范学生档案,是建设一流学校的重要前题。要有收藏家的心态,视学生档案为至宝。

二、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是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

素质决定成效,责任决定成败。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知识技能过硬的专业队伍,学校档案管理的到位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注意加强学校档案工作队伍建设,选择政治上可靠、作风正派、责任心强的人从事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注意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关心他们工作、生活,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学校档案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档案工作人员素质、责任心

作为档案工作人员,要注重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熟悉学校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基本要求,努力掌握科学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档案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使档案工作更科学、更实用,为学校的不断发展和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有利的资源。

2.健全学校档案管理制度

建立学校档案工作制度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第一,学校档案的规章制度要体现合理性、科学性。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必须符合学校特点和学校档案管理实际,以适应学校档案管理的需要。第二,简明实用。制度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其建立应以方便实用、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为目标,以便更好地发挥制度的指导和规范作用。第三,坚持制度约束的双向性。既约束领导又约束职工,既约束教师又约束学生。领导和教师的行为和形象直接影响着制度的顺利执行,而教职员工和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构成群体,是制度的主要约束对象和执行者。第四,坚持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学校档案部门既是制定档案规章制度的主管部门,又是规章制度的执行部门。在规章制度的执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充分体现制度的权威性。

3.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档案功能

对学校档案的功能应进行重新定位:一是对档案的原有重要部分应该予以保留;二是档案的内涵要进一步丰富和扩大,以便使具有的功能更加符合学校对信息的需求,从而更好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

4.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它对学校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尽可能地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提高学校档案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以尽快实现学校档案信息化管理。

5.做好学校档案管理工作,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学校档案管理人员要树立“工作就是服务”的观念。以“增强服务意识”和“主动服务”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明确服务方向,端正服务态度,树立创新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服务的好坏是衡量学校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准的重要尺度,发挥好学校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使其充分地为学校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学校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6.做好学校档案的交接工作

学校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而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档案交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移交方来说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好五项工作:1.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2.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一时归还不了的要问明原因,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3.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统有序;4.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5.撰写档案移交说明。对于接收方来说,在接收之前要做好三项工作:1.了解移交单位职能活动内容和工作活动情况;2.向前任档案人员了解档案保管和档案工作情况;3.必要时要了解或检查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情况。只有交接准备充分,才能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只有交接完善,才能保证学校档案的完整。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育人的阵地。而中职学校更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的主阵地。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针对中职生的思想特点,对他们加强德育教育工作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要问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中职 德育 误区 对策

道德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壮丽的日出”,人因道德而崇高。正如古代著名思想家苟况在(苟子中所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道德教育永远是一种脚踩大地,仰望星空的存在。脚踩大地是因为教育必须扎根实践;仰望星空是因为教育必须执着人类的理想和理想的人类。任何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的道理既懂也能讲,而且对德育都能评判一番,而难的是操作与践行,难的是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对策,中职德育更是如此。

一、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一)从中职学校学生现状来看:由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 上世纪90年代初出生的,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在蜜缸里泡大的一代,经过了普通高中的层层筛选,来校就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素质等方面普遍低于普通高中生。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素质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把许多不良行为带进校园:上课进进出出、吃东西,碰到老师熟视无睹、乱扔垃圾、说脏话、旷课、逃学、聚众斗殴、违反规章制度等现象非常普遍。这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增强了紧迫感。

(二)从社会环境看:不良思想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受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西方资本

主义腐朽糜烂的生活观,通过影视或网络传入我国,像洪水猛兽般腐蚀着我们青少年的思想,使学生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甚致有部分学生半夜爬围墙出校门,到网吧通宵上网。加上社会上某些人的认识偏差,“职高无用”论使他们厌学情绪普遍高涨。因此,如何管好学生,使他们勤学、好学,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大课题。

(三)从家庭教育看: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很多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他们跟爷爷奶奶生活,由于缺少父母的管束,加上隔代的溺爱,使孩子变得自私、缺乏同情心、大手大脚、好吃懒做、不思进取,怕苦怕累,经受不起大的挫折,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增加了难度。

二、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指导思想不端正,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的影响,只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却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智育当“硬件”来抓,德育当“软件”可有可无,结果“软件”真的软了,“硬件”也没有真正地“硬”起来。同时,对德育教育的内涵理解片面,一是把德育简单地理解为纪律教育,造成学生们搞好卫生是为了保住流动红旗,守纪律是为了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给德育教育蒙上急功近利的色彩。二是把德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行为方面和个性心理素质及能力方面的培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劳动观念、公民道德、坚毅勇敢品质和自我管理能力等各方面欠缺。三是以智代德,一俊遮百丑,长期以来的“成圣成贤”的单一价值观念浓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高智低能”的“废品”,有些甚至是“高智低德”的“危险品”。

(二)由于中职学校生源因素的原因,导致对学生的过分溺爱。多年以来,由于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及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认识不全面,再加上社会民办职校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严重不足。学校本着学生是“上帝”的观念,过分溺爱、迁就学生,表现在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放松,对违纪违法的学生宽容。现在的学生思想走越来越开放,生活方式也越来越新潮怪异,中职生恋爱不仅蔚然成风,还的愈演愈烈之势,学校对此只作轻微处理,目的是减少生源流失,对违纪严重的问题学生,学校作出的解释也是:招生不易,正面教育为主吧„„

(三)德育内容空洞枯燥,德育方法陈旧落后、简单粗暴,理论脱离实际。学生为什么对德育感到枯燥乏味,主要是活动停留在“口号式”、“文件式”,学生不理解、不接受、甚至反感。活动轰轰烈烈,学生表面积极参与,而心灵静若止水,不能起到唤醒、激活与弘扬个体道德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其结果只能是低效或者无效的。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走出困境,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成为德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以下谈一谈解决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水平

用符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理论来武装学生,结合德育课教学加强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以增强学生的明辨力。一方面要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每年的传统节日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由于形势的需要,责、权、利各方面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是职业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突出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教育

学校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特别是职业观和就业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择业意识、创业意识。

我们的德育课不能停留在原有政治课抽象的说教上,而应该是真正对学生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对他们就业有帮助、创业有促进作用的观念与事例,让学生背。行行出状元的意识,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从而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校期间应有组织地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活动,帮助他们了解社会,适应社会,为将来走进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道德法制教育,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学生道德观念是道德情感和行为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有些学生的错误言行、不道德行为,往往出自缺乏必要的是非观念或是由于道德的无知所造成的,所以要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辩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四)用优良的校风熏陶学生

校风是学校精神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良的校风中要力求“三风”并重。一是严抓干风。抓干风主要是抓各级管理干部,设立明确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使干部以身作则,做老师和学生的表率,使学生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二是实抓教风。要注重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由于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好坏,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从教师的语言、仪表、工作方法入手,凡要学生做到的,教师不仅要做到,而且层次要高。要组织教师进行师德规范学习,爱岗敬业,使他们以高昂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去。身教胜于言教,教师朴素大方的仪表,严谨勤奋的教学态度,高度的敬业精神,在耳濡目染中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会使学校德育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恒抓学风。要坚持不断地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热爱专业、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可以通过增加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减免优秀学生就读费用、聘请优秀毕业生返校谈体会等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业务的信心及追求上进的积极性。

(五)用校园文化活动启迪学生

以珍爱生命、健全人格教育为重点,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等专题教育。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品德高尚。中职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和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或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用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做细致耐心的思想工作,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名利、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正确对待批评、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抓好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对以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要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七)针对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

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

一、二年级以职业意识启蒙、树立职业理想为重点,三、四年级以职业意识强化、职业理想确立、职业道德行为养成为重点,在顶岗就业实习前以端正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修正发展目标为重点,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懂得珍惜在校生活,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养成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八)维护、发展好学生个性

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中职教育应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更加生动活泼地学习。

(九)填补以往教育内容的空白——感恩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因此,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做感恩教育。现在,人们有意或无意地容易忽略身边所拥有的一切,在学生群体中,尤为突出。有位退休老师曾伤感:有个班级他做了近三年的班主任,仅一次在教师节收到该班学生的贺卡。可后来有个实习老师只待了一个月,却得到了学生的鲜花和礼物。这说明学生对新鲜的事物在意,而对于已拥有的珍贵的东西,并不珍惜。再如,许多学生对父母的嘘寒问暧,不但不感动,却认为是唠叨。针对这一现状,应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从教师开始,做好“感恩”榜样,让学生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起码品德。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如算算读书期间所花费用),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同学对我们有帮助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军队对我们有保卫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等等。也就是说: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于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只有学会感恩的人,才拥有谦虚之德。事实说明,我们不要责备学生缺乏感恩,问题在于,我们的教育不能把学生“教”成不懂得感恩的一代。

(十)适度提出行动要求,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

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道德素质相对较差,他们组织纪律观念不强,行为上经常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但他们又很朴实,经常是自己违犯了纪律,主观上却还没有意识到,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在德育工作中,过高的要求会使学生感到做不到而失去进取的勇气,而过低的要求则达不到引导学生进步的目的。因此,德育工作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适度的要求,不断地提出德育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需要激励,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它既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肯定,也是对学生道德思想的不断强化。

(十一)为学生成长创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国有一支令世界吃惊的网络文化参与大军,据统计,在13亿人口中,有1.38亿网民。在网络狂潮呼啸而来的时候,人们的认识发生了混乱。比如,一些媒体在大量报道青少年上网成瘾的同时,出现了网络妖魔化的倾向,似乎互联网就是海洛因。这种误导造成许多家庭禁止孩子上网,甚至让父母产生了网络恐慌。然而,21世纪最重要的学习是学会管理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换句话说,能否有效地掌握互联网这个工具,在相当程度上标志着能否有效地学习。应该说,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对青少年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中职学生,关键是引导他们正确地对待和使用网络。为此,学校应购置和利用网络资源,组织学生在校上网,并由老师值班指导。明示上网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程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在有组织有纪律的网络环境中,就能使学睁开眼睛生自信友善,学生既善于自我管理又有责任感,而且具备抗挫折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以自身的免疫力,主动规避网络风险。网络不但不会伤害他们,而且会让他们充分享受网络时代的新成果。

(十二)构建师生平等高效对话交流机制

杜威在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对于德育而言,如果没有对学习主体的了解与尊重,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与人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与认识的堆集。转化学生,需要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观点碰撞,教师真正与学生互动起来,给学生以人性的温情,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从而从认识上取得一致,使学生与教师在精神领域相遇、相识进而达成共识。因此,中职道德教育应构建一种机制,使师生之间的道德交往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用教师自身的高尚德行和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只有这样,德育教育才能春风化雨,育人成才显神效。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应随时代的发展

而采取相适应的方式和措施。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同时,更要使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成为具有创新意识、探索意识的新世纪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范德华.中职生思想教育读本[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职德育课教学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李静.学校德育工作新思路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学校教育,2009,(24).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5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中等职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明显的问题,比如,德育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教学工作实际,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归纳整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分析对策。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问题;对策

【分类号】G711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中职德育的主渠道,是适应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和社会要求的基础课程,主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教育类型,在为社会发展培养基层劳动者,特别是具有高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劳动者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中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普通民众的重视。结合教学工作实际,目前,中职学校在德育教育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学生自身的的品德素养问题,二是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概述如下。

一、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素养方面

1、文化基础薄弱,思想存在误区。由于国内高考的形式与压力,以及家长、学生、社会对于大学的认同和舆论导向,大部门家长和学生都认为,上职业学校是因为考不取大学,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没能进入大学校园的这批学生,很顺利成章的选择了就读职业学校,文化课成绩相对不高,文化基础薄弱。因此,中职院校内的德育课很难受到重视,对于开展德育课存在一定的难度。

2、学习不够主动,缺乏职业规划。中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是因为没有考上更好的院校而来此就读,因此,他们对于学习缺乏热忱,也不够积极主动,相当一部分学生就读中职院不情愿,对于学校的课程安排听之任之。而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没有职业规划,认为毕业以后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对于未来的职业并不憧憬。因此,学生的素养对德育教育的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阻碍。

3、心理素质欠佳,自控能力不强。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和教学经验分析,目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素质普遍不佳,有些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会出现孤僻、叛逆、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班主任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另外,学生的自控能力也亟待提升,大部分学生在45分钟的课堂上,很难全神贯注听讲。这些对于中职院校德育课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实施方面

1、德育目标过于理想。通过走访各大中职院校,调查发现,一些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直接照抄照搬教育部下发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对学校德育目标的要求,而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没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教育,很难引起学生的接受和共鸣,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只是理论上的教授,很难做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启发和教导,理论与现实不能很好的结合,理想目标和具体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目标的制定没有结合学生实际,使得德育课教学效果欠佳。

2、教育途径狭窄单一。大部分中职院校开设的德育课,教授方法和途径单一,基本上是老师讲授,是生硬地灌输道德理论,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德育课兴趣全无。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缺乏对德育课程资源的深入研究和挖掘,课程内容上忽视了职业理想、信念等的培养和启发,浪费了众多优秀的德育课程资源,课堂教授的内容也比较片面。另外,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目前大多还只是局限于学校内部,德育向家庭、社会的延伸还做得不够。因此,对德育课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减损。

3、教师自身存在不足。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整体素质不容乐观,大都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结构不合理,业务水平低,科研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另外,在德育课教授的过程中,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需要,只重视对学生的管理而轻视学生的品德养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不够,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做不到与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仍是理论教条、生搬硬套,教学内容脱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二、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正确德育观念。职业教育要转变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而忽略德育教学的观念,并且也不能只是作为完成教学任务来开德育课,而要把思想政治水平当作能力来开展教学,要给学生全方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职业意识、创业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公关意识、科技意识和法制意识,同时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自省能力,能经受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只有这样,职业教育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所需的素质全面的人才。

(二)制定合理德育目标。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目标,不但要体现对学生基本品德素养的要求,更要强调学生应“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使学生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选拔标准。具体来说,中等职业学校在选择制定德育目标时,应该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考虑到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倾向性、职业倾向性,在德育目标中突出涵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品质、职业纪律、职业能力素质等在内的“职业素养”特征,把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学校德育的突出位置。

(三)拓宽课程教学途径。充分发挥德育课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一是要加强和改进德育课的内容、方式、手段,使之贴近中职学生生活实际;二是要改变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判断社会现象,自觉提高道德认知能力;三是要丰富课程资源,重视对热点、难点问题的对策研究,关心中职学生成长;四是要充分利用中等职业学校特有的德育途径,包括职业指导、学生的实训、实习等,在实习、实训期间,利用企业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德育熏陶。

征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XX镇人民武装部

XXX

去年我镇冬季征兵工作,我是从事第一年,全程进行操作,从选人到体检到定兵到送兵,整体上有条不紊地展开,宣传动员广大村社适龄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志愿投身国防事业。前来报名21名应征青年,镇组织初查,淘汰2名,最终,9名优秀青年经过层层筛选,脱颖而出,光荣地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征兵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但回过头来去看去年的征兵过程,发现当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有志青年立志参军,热血男儿精忠报国,在我镇突显出折扣现象。惊异的发现,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在我们贫困山区也体现出无热情的表现,高学历的人员不多,在读的初中生较多,在我镇9名人员中,高中生真正读完的学生只有一人,其余的都为当地在校初中学校在读学生。以往作为预征人员主体的在职青年在近年来的征兵过程人数逐年减少,16至17岁人员较多,18至20岁人员较少,报名参军人数占应征青年的9%以下,从前面数据可以看出,年龄越小想到部队越多,年龄越大参军的人员越少,大大低于前些年应征入伍人员,在去年征兵过程中在体检结束时,一人提出不去参军,另外一人在政审调查过程中自愿放弃参军的机会。通过一年征兵情形来看,农村冬季征兵工作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情况,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渐渐出现农村报名参军人员逐年减少,向部队输送合格的兵员日趋严重,从某种角度来讲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剖析存在的问题

在我们贫困山区,广大应征青年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员不愿参军入伍?我镇对此做了一些调查分析,并结合当前现实社会情况,究其原因,我总结归纳如下四点:

(一)本人思想主观原因

在现在的青年人中形成了“怕”字当头普遍存在,现在的适龄青年生活条件普遍较好,实施计划生育工作近三十年又是家庭里的独生子或是独生女,在家中的“地位”较高,随着物质条件好转,父母在外务工较多而且普遍,而我们的农村家庭也有着一定的经济收入。这几年,农村生活条件得到较大的改观,较富裕的家庭也逐年在增加,子女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当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生活辛苦的一面是无从知晓,作为父母也不让自己子女去体验生活,养成什么事情都由父母来包办,最主要的原因是隔代抚养造成的,长期父母不在身边,认为对自己的子女照顾不到位,对子女较为迁就,在条件优越情况下长大,一方面认为当兵到部队的特殊的环境中要吃苦、受累,不自由,更不想让人来管他,其主要原因是他的生活空间将发生改变,由原来的自由生活较习惯,不愿意接受他人的指挥,较为任性。另一方面对入伍心态缺乏的正确认识,通过调查了解一些青年人,对自己今后要做什么?我今后生活如何安排我自己,存在茫然,没有人生坐标,没有目标,没有理想信念,仅听从家人的安排,自己不知道将来要干什么,对自身估价不足,导致自己生活无所是从,相当一部份应征青年学业差,无学习热情,在校表现差,学校 老师一般情况对差的注意力减弱,自己也失去了信心,年独立能力差依赖性强,报名参军也是很大程度上遵从家人的安排,自己当不当无所谓,以上这些情况都反映出应征青年的主观思想上的偏差,即当兵立场不坚定,入伍动机不纯,他们的理想和目标都是父母来帮助实现,就行成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所以他们到部队目标不明确,实现人生价值观概念漠糊不清,并对自己前途无所谓,无抱负无追求,部份青年到部队的作为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二)应征青年个人客观存在的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是质的飞跃,现在我们都生活在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的大环境下,青年人对物质追求更为迫切,社会上普遍都在追求物质利益是人的本能,在加之人与人之间的影响,青年人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引导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导致部份青年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依法服兵役是适龄青年的义务,当兵是自己为国家做出了一种无私奉献,部份应征青年自身家庭条件比较好,生活环境好,家中有较稳定的收入,受到身边物质观念影响,认为当兵了就意味失去“潇洒”,还有的青年本身志愿参军,但是在自己家人、朋友、亲戚、同学等错误观念的影响下,自己的立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认为去部队锻炼和去务工时间中得年仅物质上满足不对等,这些真实的情况都反映出社会及家庭对青年本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应征青年对社会“镜子”的影响深刻

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追求现逐渐更为强烈,是一 代影响着一代,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问题,一面是近几年来,退伍军人退伍的影响,主要是进入市场经济以来,退伍军人在部队服役完成后,两年后又回到农村,与到部队和回到农村后差较大,较为明显的是去是什么样回来是什么样,一般都是从表面上去看,现实的眼光去问题,仅有的一身军服,别的没有什么收获,回家后该去种地还得去种地,该务工还得去务工,但给国家做贡献实质意义大家都不提,通过退伍军人回到家中后表现,没给家中带来实质的利益,在别人的眼中无形就行成了没有给家中有直接好处,家庭面貌没得到实质变化,在本村本社邻居之间的影响偏面的理解为这条出路不可靠。特别是别们本人退伍后,人生旅途面临再一次选择,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还是丛零开始。另一方面还是经济利益上的问题,现在社会舆论认为去当两年兵不如去务两年工,我们贫困山区农村经济还是很薄弱,需要改变家庭环境迫切,到部队服兵役后回家仅有的几仟元的抚恤金,和到外地务工的青年的收入一般和当两年兵的收入高出很多倍,两年可达两三万元的收入拿回家,收入没增加甚至减少,却要去部队受苦受累,认为很不“划算”,现农村不读书大多数2/3青年外出务工攒钱,去年有一名打“退堂鼓”的应征青年就是这样情况,并且是他姐姐做的工作,来做的比较和算账,社会因素使广大应征青年光荣参军大打折扣。

(四)应征青年个人素质偏低

报名入伍参军,是一件光荣的事,不少青年对参军,抱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从小就喜欢军人,热爱军装,对军人有无尚的追 求和崇拜,这也是我们做为专武部长值得高兴的地方。但从报名册中可以看出,普遍文化程低,在21名报名中,有高中以上文化程的人员仅两人,其余是初中文化,这19名初中生中能够认认真真完成好自己的学业,也就是初三学业完成仅10名,存在着部份青年九年制义务教育学习不扎实,自然知识学的不够充实,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不能灵活掌握应用,服役后回家无所作为真实反映这是存在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不懂规矩,不听家长的话,这一类青年入伍的比较多,这些青年表现我什么也不怕,我什么事都能办,自我意识较强,在家中不能和父母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对自己的父母教育存在着逆返心理,用自暴自弃心态来处理身边发生的一切事物,父母叫我做的我不做,只是表面上听你的话,但内心不服,在家中让家长伤心流泪,在学校也不能专心学习,在学样里表现出“动手能力强”个性,常在学校中有打架斗殴小糟搞的现象,导致学样不好管理,家长的意愿是想通过把子女送到部队,能得到好好煅炼为目的,让自己的子女能成为今后有作为的人。

(五)参军报效祖国热情减弱

现改革开放大好时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份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生活、生产、生存,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大多数外出务工、参厂,对参军入伍热情不高,在农村的青年初中毕业后,在家中闲中没事做,在家长或是朋友的指引下,外出到城镇务工就业,在家中留着耕种责任田逐年在减少,另外,随着城市化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使农村适适龄青年的数量在进一步减少,我们所生存的环 境还是算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近半数还是不算富裕,虽农税提留已取消多年,国家对农村加大扶持力度,给予很多惠民政策,农村条件还是很差,绝大多数应征青年外出务工的经济效益可以立等竿见影,相比参军显得更有吸引力,入伍参军在社会上已现显出不在热衷于到部队去学本领。

二、相应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应征青年国防意识

加强国防教育和思想发动,首要注重宣传教育,宣传教育的基本内容要纳入全民国防教育,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再次要加大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青年学习国防,了解国防,激发广大青少年热爱国防。

(二)完善优抚政策,提高退伍军人待遇

根据每一个地方的实际,可以按照我们本级统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退伍后应给予补助,一方面提高在部队的津贴,另一方面提高退伍军人的回家的安家抚恤金,使服兵役和外出务工有一个合理对等的补贴,激发应征青年和鼓励广大青年人参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争取政策,妥善安置退伍军人

政府对出工参军的企业增加一些市场优惠条件,以免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激发企业鼓励自己职工参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完善优抚政策,提高退伍军人待遇

根据每一个地方的实际,可以按照我们本级统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退伍后应给予补助,一方面提高在部队的津贴,另一方面提高退伍军人的回家的安家抚恤金,使服兵役和外出务工有一个合理对 等的补贴,激发应征青年和鼓励广大青年人参军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争取政策,妥善安置退伍军人

如何解决好退伍军人的安置工作,是地方一项最为重为的任务,重点应解决好优秀军人和有突出贡献的退伍军人,用一些考试的办法或招聘的办法对退伍人员要有一个好的政策帮助。另一面方政府对退伍军人创造好的条件,拓宽就业渠道,给予一些优先条件,特别增加一些市场优惠条件,免除后顾之忧,对退伍军人回到家乡要体现出有人去关心,要有人去照顾,要体现出党的温暖。

(四)注入资金

加大对退伍军人的培训力度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7

关键词:德育,对策

0 引言

中职学校的教育理念不光是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以便他们能够具备今后进入工作学习生活的必要素质。为了改善教育模式,完善教育体系,就应该正视这个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分析成因,从而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中职学校一旦达到了德育与智育并进,不单在学生教育工作可以事半功倍,也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一般中职学校中,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机制,而德育是“软任务”,是不是能做好,并没有一套统一衡量标准,是渗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的看不见的无形工作。因此,德育工作在各中职学校中的重视程度以及资金投入都较少,体系并未完善,机构不够完整,相关的制度和师资队伍也不够健全,一般是由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代理。由于受重视程度不够,教育效果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又由于德育工作的艰难和复杂性,使得教育成果并不显著。

1.2 教育模式的问题

在中职学校中,德育课等同于理论课来对待,并且关于德育的活动也是侧重于讲授以及宣传,实践活动相对来说开展比较少,课堂上的互动开展也比较少,这就给人一种脱离实际的感觉,甚至给学生造成一种“不信书”的观念,给人的感觉是德育只是说大道理,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在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目标方面,也出现了目标制定过于理想化的现象。有些学校并不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制定教学计划,而是将教育部《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大纲》中设定的德育目标进行照搬照抄。脱离了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制定的德育教育目标就显得过于政治化,因为《大纲》中的德育目标属于一种把握大局的总体规划,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这些目标就显得难以落实。中职学校的思想和心理程度是在德育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点,仅仅为了贯彻国家总目标而进行的德育教育会出现职校和学生只顾及做形式,而忽视内容的现象。学生背会了德育内容与学生领会了德育内容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德育教育的结果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个体在进入社会后的核心竞争力。如不能达到这一点,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工作便没有意义。

1.3 内容设定及详略设计

当今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主要在于对学生进行限制,为了防止学生有早恋等不良现象,以及其他的违法乱纪活动,进行了不少限制,制定了许多规章制度,将学生的行为用许多规范框起来,学生活动的限制很多。有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然而如此一来就导致了学生与学校、与老师更加激烈的冲突,出现了许多学生与老师对着干的现象,也产生了很明显的逆反心理。这表明学校的德育教学不仅仅是防和堵,而是堵不如疏,仅仅限制学生,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抗的不良效果,从而造成德育工作的困难局面。

学校教育不单是要教书而且更要育人,就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而言,两者的轻重地位略有不同,在知识技能教育方面,各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而在德育方面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投入。从而导致学生道德水平下降,学生难管难教,反过来又影响技能教育。这个问题存在很大的普遍性,有必要引起各中职学校的重视。

1.4 形式与内容不能达成统一

有些学校的德育教研室,按规定的课程和课时开出了德育课。但是内容上的安排并没有事先进行调查,没有按年龄大小及其需要的程度来进行课程安排。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德育课的教学与其他理论课并无差别,出现了学生与老师脱离的现象,脱离了学生这一主体,没有达到以学生为本,就不能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效果。

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在中职学校中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关于学生的教学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出现脱节,那就是在对待学生的教育工作上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往往是学生管理部门和班主任做得多,整天找学生不是处理问题,就是与学生的不断谈话;二是专业科(教研室)和专业课教师觉得自己是传授专业知识的,和德育沾不上边,而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管理人员更是觉得学生教育与自己无关。因而,我们平时常说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在这里成了一句空话。

现阶段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同时,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问题,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失范现象,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加强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理性判断能力和自我抉择能力,使自己的非理性意识朝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转化。通过道德教育,提高道德主体自身的综合素质,培育未来意识、客观意识、参与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而增强克服各种社会困难的信心,勇敢地面对社会现实。就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2 强化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2.1 加强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首先,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真正重视德育工作,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计划、安排工作必须有德育工作内容,并以岗位责任制、考核和奖罚办法等制度加以落实。其次,确保德育工作经费的投入,一是要保证德育课教学、德育专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社会考察与调研、有关教研室的业务条件建设和图书资料购置、德育科研的经费;二是要保证经费,不管是学生日常的思想教育、实践活动,还是假期和课余时间的学生活动、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及其他关于德育队伍表彰的经费。

2.2 建立相关制度及评价体系

做好德育工作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责任,全体教职工都要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这就从制度上明确了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学生管理部门、德育工作部门和班主任的事情,学校各个部门和全体教职工都要参与。为了建立健全相关的德育工作制度,应从以下方面为抓手:一是要建立学校德育工作制度,明确规定学生管理部门、德育工作部门、各专业科(教研室)、各行政管理部门、团支部、学生会应承担的德育工作任务及工作措施,并有配套的考核、奖惩制度。二是将全体教职工纳入德育教育体系,每个科室、每个支部都要联系一二个班级,每位党员、每位职工都要联系2名以上的学生,并制定学期、年度育人计划,育人过程有记录、有总结,期末、年终有考核、有奖惩。三是激活团支部的活性,使每个班级团支部都活动起来,组织每个班级的德育教学实践及课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做好表率。使大家真正认识到德育工作不仅仅是德育课教学的事情,文化课、专业课教学以及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均要渗透德育内容,并以制度加以落实。使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及全面、全程、全员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2.3 改革德育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

全球化的冲击给我国青少年带来了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使人们接触的信息面不断扩大,在步入中等职业院校后,所接受的德育内容相对比较闭塞落后,也是出于纸质媒介更新周期比较缓慢的缘故,自然无法对德育教育产生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也难以被调动、激发出来,德育教育的效果同样无法保证。再一方面,中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需要体现出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发展性和职业特殊性,并且要始终围绕着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发展的需要。然而目前绝大多数中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有关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仅仅局限于理论的讲述,无法充分使学生将所学到的内容和自身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一些具体内容与学生所学的相关专业也有一定的距离,在一些学校开展主题活动的时候,职业教育的特色不能很好地凸现出来,导致德育教育的途径过于狭窄,方法也过于单一,影响德育教育的最终效果。

德育课程的内容和体系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德育课程的内容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调整。一是要适应职业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能把社会上的一些意识形态、成人教育内容不经加工就灌输给学生。二是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变化,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给学生解决疑惑。三是要把传统的德育内容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既要很好地挖掘传统的德育资源,又要很好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教育,把现代观念和思想介绍给学生。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开展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活动,而不能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比如说《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教学,就完全可以采用模拟法庭让学生参以,还可以带学生参加法院庭审,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效。另外,根据教学需要,每学期有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勤工俭学,公益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代企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从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2.4 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8

一、德育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

大多数中职生特点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又因社会中用人制度的改革不完善;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对接尚不吻合,学不为所用,市场不能有效消化人才,部分专业就业难以对口;社会对职业教育、职校学生存在偏见等等,致使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呈现出“异样”的特点:

1、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远大的理想。不少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上职中没有多大出息;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学的不一定将来有用,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个文凭;有的父母觉得孩子还小,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就行,等等。突出表现为:意志消沉、无所事事、生活懒散、贪图安逸、今朝有酒今朝醉、谈恋爱、找对象、搞破坏等。

2、缺乏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一些学生往往是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使理想变成空想;部分学生劳动观念不强,过分讲究吃喝玩乐,不顾家庭经济实力,上课玩手机、听MP3盛行成疯;学习上不努力,存在厌学情绪,得过且过,迟到、早退、旷课、不按时完成作业成为家常便饭。

3、缺乏道德修养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的学生是非不明、美丑不辨、善恶不分,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正义感;有的学生职业道德意识不强,缺乏社会责任感。侧重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有的甚至把个人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表现形式有: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赌博、玩失踪等。

4、缺乏集体主义和法纪观念。学生集体观念、团队合作精神不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欠缺,遇事不能顾全大局,自由主义挑战我们的教育实效,班集体活动开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5、缺乏无私奉献精神。一些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过分看重个人利益,甚至“唯利是图”,轻视或无视班级整体利益和他人的正当利益,名利思想、权位思想和实用主义思想十分严重。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

从新生入学,就要开展目标教育,上学期重点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突出职业理想教育,下学期开展国家、省、市三级中职生职业生涯设计竞赛。这种活动使学生分析了就业环境,了解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了职业目标,构建了发展台阶,制定了实现职业目标的具体措施,这一活动有助于学生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发展的方向,为实现职业理想而拼搏。就业、创业教育是学生开启事业成功之门的钥匙。教学中,我不仅收集名人成功的案例,还十分注意收集中职生成功的案例,尤其是我们学校比较成功的毕业生案例来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2、渗透感恩教育,建立正确的荣辱观

劳动观念淡漠,不注重勤俭节约,行为自控能力差,自律性不强也是中职学生的特点,表现形式为:花钱无计划、奢侈浪费,还自诩为“日光族”;佩戴手饰、比吃穿、赶时髦;拉帮结伙称大哥。对此,德育课教学要以一定的活动为载体,创设育人的情境,营造育人的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受到撞击,行为得到锻炼。例如我利用班主任的身份,召开感恩母亲节主题班会、定期家访、制作感恩教育黑板报等;利用德育课堂,让学生观看感恩教育影片、布置感恩教育征文和绘画图片展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德育教育的效果。

3、严格行为规范,加深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

校园文化是一种软监督,行为规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催化剂。学校要形成全校动员,齐抓共管,“学校以我为荣,校荣我也荣,我与学校共荣”的局面。我们可以告知学生,游子远行要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与人愉快相处,与环境和谐相处。进入校园,只要你能够遵守学校的行 为规范,你的环境适应能力就基本过关;进而学校可将学生环境适应能力作为就业推荐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管理上,学校应注重培养一支优秀高效、责任心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利用信息化平台,对学生每天的学习及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4、进行思想认识大讨论,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他强调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德育教育来源于生活,理应回归生活。德育教育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既可以强化教育效果,也可以检验教育成效。倒如紧抓学生参加三月三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培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协作精神、爱国爱社会爱家乡的情怀;在实验实习中,将团结协作、尊师敬师作为思想品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在顶岗实习、见习中,穿插以“爱岗敬业”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师徒同台,通过互动强化教育效果。

5.倡导健康生命、提高心理承受力,德育学科应当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

课堂上,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白到底什么是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标准是:健康应该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品德状态良好的综合表现。健康是所有目标、理想、生活的根本保证,应提醒学生健康也是相对的,包括老师在内,都可以通过良好的行为习惯维持或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学校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叫树立 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 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健康的,哪些行为是不正确的、危害健康的;通过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改变行为所必须的知识、技能和服务。比如,让学生知道,学校作息制度所定制的行为模式就是为了从根本上保证学 生的健康。在个案处理上,学校可以广泛发动党员、班主任,积极与习惯不良的学生结对子,有针对性的开展情绪稳定性训练、挫折承受力训练、动机持久性训练、相融合群性训练、开拓创造力训练等等,并形成交流笔记,由学生处、教学处、招生安置办共同研究,形成一套有针对性、可行的行为不良干预办法。

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9

一、基层国税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国税部门是税收政策的落实和具体的执行者,处于税收征收管理的“前沿阵地”,在征收管理中也会碰到或遇到一些问题和矛盾。

(一)管理局限性不便于精细化管理

一是派出机构少。基层国税部门,征管面积大,派出机构少,一个基层县局要管理3至4个乡镇。县局机关驻地税收管理相对紧些,而未设县局的乡、镇管理上偏松,再加上下属税务所的取消,以至于达不到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二是机构设置上重下轻。机构内部设立的不尽合理,制约着工作效率的提高。如:市局机关内设11个科室,多个部门同时布置工作,如果一个科室下一项任务,基层县局就会有11项工作难以应对,往往对工作效率和质量带来影响。三是部门职能划分过细。职能部门分的过细,某一项工作的实施需多个部门的配合,遇到困难时,容易出现扯皮推诿、推卸责任的现象。

(二)干部年龄老化与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

基层国税部门的干部队伍呈现“老龄化”结构。近年来,征管模式和征管软件的不断应用、升级,新的知识、理论使国税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但是干部年龄老化与工

作要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一是年龄偏大的同志,个人精力、接受能力、记忆能力难以适应工作需要,造成工作上的被动。二是真正能担当工作重任的少,人员更替少,岗位流动不畅,年富力强的人员少,工作上缺乏活力。三是报酬不合理,目前岗位设置是重要岗位由业务精干人员担当,工作量大,出错的机率多,考核扣分多,扣发奖金的就多,以至影响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三)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依法治税的矛盾。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本是税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与依法治税又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根据历史习惯,我们往往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发展地方经济,这就容易造成税务部门必须按照当地党政部门的要求来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难以自成体系,做到独立执法。同时,地方政府为发展本地区经济,往往要求在税收上作出牺牲和让步,尤其是对执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要求过高,期望过大。有的基层政府或者干脆出台一些违背国家税收政策的招商引资政策,直接干扰税收执法工作,出现税收“三挤”现象,即:以费挤税、以下挤上、以地方挤中央,压着国税给地方让路,以至于出现地方税收过了头。

(四)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越来越重。

据统计,现在基层一线征管人员要掌握的税收征管软件系统多达7、8个,而且,上级机关有增加系统的趋势。现在,正在运行的数据综合分析利用平台,每月公布预警信息,基层县局人员必须将预警信息回复,而且规定了评估入库税款额度,县局征管人员要将评估过程制作成案卷。现在,越来越多的资料要求纸质,无纸化办公没法普及,应付系统、上级局布置的临时工作的越来越多,正常开展税收征管的时间越来越少。

二、解决基层国税工作问题矛盾的建议

对于基层县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矛盾,要以科学的方法和务实的态度来解决,逐步实现制度化、人性化、科学化管理。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提高一线干部积极性的做法。思想问题重在预防。解决基层干部的思想问题,一方面要逐渐提高一线干部的政治、物质待遇,让一线干部工作有盼头,没有后顾之忧,同时,思想政治工作也能使一线人员转变工作作风,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增强基层国税干部的公仆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达到相互促进、敬业意识不断提高的目的。

(二)减轻基层人员负担。要把机构、人员管理逐渐向基层一线倾斜,并从实际出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进行清理、整合,使之符合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增加基层派出机构,机关科室职能合并,使国税系统真正符合精简、高效的要求。

(三)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在基层国税干部存在的问题中,有一部分是出于对现实状况存有不满。如:城乡差别过大、部门间差距、利益分配不公等因素导致的。因此,对于基层干部既要讲清道理,加强管理,又要体谅他们的难处,帮助他们解决各种难题,保护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一是适当拉平经济待遇。同部门、同地区的经济待遇尽可能相同。二是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的实际困难。针对基层干部的一些实际困难,从关心爱护中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受条件限制不能解决的,要做好说服工作,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促进和谐国税构建。三是促进干部交流。目前,国税部门比较重视

上一篇:车主俱乐部章程下一篇:增城荔枝对增城的发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