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精选12篇)
摘要:目的 评价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实施优质护理岗位管理,建立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方案,改善护士薪酬分配。比较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护士满意度变化情况。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vs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改善了护士薪酬待遇,调动了护士工作积极性,进而促进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关键词:优质护理管理;薪酬;护理质量
目前由于社会上的偏见、医院对护理岗位的不重视、护士待遇低、缺乏职业成就感等因素,使年轻护士不安心护理工作,也是护士留职意愿不强的主要原因[1]。医疗服务离不开护士的参与,护理质量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进而影响到医院的社会声誉。为提高护理质量,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有在岗护士398人,选取其中136名护士参与本次研究调查。136人来自医院各个职能科室,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1~43岁,平均(34.22±3.17)岁。本院于2014年6~12月在护士管理中实施优质护理管理,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136名护士在实施护理管理前后的满意度。
1.2护理管理方法
1.2.1改变分配的管理模式 医院成立绩效改革委员会.根据卫生部关于实施医院护士岗位管理的指导意见及等级医院评审的相关要求[2],将护士系列绩效薪酬交由护理部统一分配。护理部根据各科室和护理岗位的工作量、技术难度、工作风险等进行分级分类,结合护理质量、效率、成本等指标确定各护理单元的绩效总额。
1.2.2护理单元二级绩效分配 各科室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护理服务质量评定个人绩效薪酬。护理单元二级绩效=60%护理单元岗位+40%护理单元绩效。后者又通过护理质量指标、效率指标和成本效益指标三个子科目加以考核。①护理单元质量指标:在医院绩效考评中引用平衡记分卡,增加医院管理流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在护理绩效考评中引入平衡记分卡,内容包括关注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和财务管理4个维度,考评满分为100分,各个维度所占分值为分别为25分,50分,15分和10分。②护理单元效率指标:包括患者住院数、分级护理项目、患者出院时间、住院天数、实际占床日等。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订考评项目和分值。③护理单元成本效益指标:在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根据成本率增减数进行绩效分配。
1.2.3三级分配 护士个人的绩效分配指标包括年资、岗位和班次,分别为20%、50%和30%。
1.3护理质量评估 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后,每月由护理部牵头、各科室护士长协助、同科室医生及患者进行护理质量综合评分,各指标包括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并将评估结果与护士工资、绩效、晋升、选送上级医院进修相结合,以调动护士积极性。
2结果
2.1实施前后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降低,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P<0.05),见表2。
3讨论
3.1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士满意度 护士满意度调查结果反应了护士对自己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的满意度。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各级医院护理人员编制不足,为保证医院护理服务的需要,医院聘用了大量的编制外护理人员[4]。开展优质护理管理,实施护理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后,提高了全体护士的工作热情,既提高了编制内护士的待遇,又保证了聘用制护士享有同等薪酬,让聘用制护士得到了安全感和保障感。聘用制护理人员的加入,补充了各科室护理人力的不足,使临床一线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明显减轻[5]。护理人员通过考核评估脱颖而出,得到晋升、专科护理培训、继续教育的机会,个人发展、薪酬提高增加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本研究中,护理人员工作压力明显下降(83.82% vs 77.94%),个人发展、工资待遇及职业成就感满意率显著升高,表明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满意度。
3.2开展优质护理管理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岗位管理绩效考评与分配方法体现了护士的劳动价值和专业价值[6],提升了临床一线岗位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激发护士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护理工作中,护理质量必然提高,受益最大的是患者,因而患者满意度相应提高。本研究中,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危重患者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由此可知,实施优质护理管理能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并进一步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有利于医院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垂直管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控制
2010年1月全国护理工作会议启动了旨在使护理工作“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和以“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为主题的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院科二级管理致使护理部在管理中难以充分履行管理职责, 为了适应医改进程和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 实施护理垂直管理是各级医疗机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的有力保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所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前 (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 、后 (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 分别选取医务人员50名, 男16人, 女34人, 平均年龄 (35.32±8.42) 岁, 其中包括临床医师13人、护理人员22人、医技人员 (药学、检验、影像科人员) 15人。同时, 随机选取住院患者600例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其中在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前选取300例, 男194人, 女106人, 平均年龄 (67.25±10.51) 岁, 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后选取300例, 男213人, 女87人, 平均年龄 (64.83±12.92) 岁, 前后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1.2 方法
1.2.1 明确护理部的职能
护理部在分管副所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组织和管理全所的护理工作, 与其他职能科室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全所的各项护理工作, 所长授予护理部在护理工作中的指挥权, 从制度上强化护理部的指挥效能。
1.2.2 护理垂直管理的实施
1.2.2. 1 人力资源的准备
(1) 护理部根据不同科室的工作量和工作性质及时调配护理人员, 达到总量控制和有效配置。同时也按岗位需求和护理人员的资历合理安排岗位, 比如, 将年纪偏大, 身体健康状况欠佳的高年资护士安排到结核科门诊负责健康促进及结核病人的督导管理工作等, 对护理人员实行动态调配, 全所护理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护理队伍相对稳定。 (2) 安排护士到综合医院进行专业进修, 使护理专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从2011年8月在病区实施垂直管理前就选派护士外出进修, 分别到综合医院的重症临监护病房、呼吸内科、神经内科进修3个月, 从而提高了专科护理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所内一系列的教育和外出进修学习, 护士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态度都有提升。
1.2.2. 2 建立和健全护理质量控制管理体系
成立各级护理质量控制小组, 制定质量控制考核标准和监测流程, 以优质护理服务的标准, 配合临床路径的开展和患者的需求优化服务流程, 并按操作规程实施。
1.2.2. 3 建立护理人员绩效考评和激励奖惩体系
建立有效的护理人员绩效考评体系关乎护理人员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考评标准的制定主要来源于工作分析, 包括工作绩效、工作相关技能、服务主动性和责任感等方面, 不同维度给予不同的权重, 考核的重点根据权重决定, 强化激励机制以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2.2. 4 垂直层级质量控制
护理部主任对护士长, 护士长对护士, 自上而下层层把关, 环环控制。 (1) 护理部质量控制:护理部质控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病区进行质控检查, 结合节假日及夜查房进行检查, 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病区, 病区针对反馈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并上交护理部, 护理部质控人员再到病区检查整改措施的落实及收效情况。 (2) 病区的质量控制:实行护士层级管理, 分组排班, 弹性排班, 责任严格区分, 修订各班职责, 等级护理内容公示, 落实人性化服务措施。护士长负责对每个护士的工作质量控制, 把好各个环节关, 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
1.2.2. 5 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护理部每季组织质量控制小组讨论、分析质控检查的结果并通报, 属于共性问题的进行全员教育, 属于个别问题的由病区进行针对教育, 个别人的问题进行个别教育。护理部对质量控制考核标准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 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2 结果
2.1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医师、护士、医技人员和患者满意度
满意度比较见表1。
从表1可见:实施垂直管理前各类人员 (临床医师、护士、医技人员、患者) 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比较, 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而实施垂直管理后医务人员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分别与实施前的评价结果进行比较, 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实施垂直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理论、操作考核成绩
考核成绩见表2。
从表2可见:实施垂直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分别经t检验, P均<0.01, 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实施垂直管理后三项成绩均提高。
3 讨论
3.1 各类人员的满意度每季测评一次, 直接与绩效考核挂钩, 护理人员自觉对照考核标准检查自已的工作方式与成效, 实施护理垂直管理后50名医务人员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显著提高, 与实施前调查结果比较, 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χ2=11.9658, P<0.01) , 满意度由原来的83.3%提高至97.4%, 与有关报道基本一致, 而患者满意度则由82.0%提高到98.7%, 稍高于有关报道。而护理满意度是患者对护理质量、医疗质量的最终评价指之一, 能够得到较理想的患者满意度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1]。护理垂直管理后服务态度明显改善, 医护、护技、护患关系融洽, 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使优质护理服务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宗旨得到具体化并持续、规范开展。
3.2 实施垂直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理论、操作考核成绩对比均提高, 医院护理工作的质量, 是医、护、教、研、防等各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2]。护理质量改进策划是提升优质护理服务的基础[3], 实施护理垂管理前, 各项考核指标及量化指标不明确, 部分人出勤不出力, 干多干少无区别, 久而久之, 影响了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导致了护理质量滑坡, 通过实施垂直管理的一系列措施后: (1) 护理部的管理职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护理的控制系统得了系统化, 做到层层监督, 层层负责, 使护理管理工作由监督型管理模式向自律型管理模式转变, 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管理的科学性。简化了工作程序, 护理信息上传下达更畅通, 同时提高了管理效能。 (2) 护理工作责任明确, 各岗位的考核指标细化量化并与绩效考核及奖金分配、评优评先和晋职晋级挂钩, 效果可测量, 优劣可见, 从而促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充分体现护士的自身价值, 增强成就感。 (3) 转变了观念和行为, 调动了各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树立竞争意识。由于工作具有可比性, 且根据护士的能力、学历、经验、业绩等方面的特点定岗、定职、定责, 使每一位护士都能正确定位, 在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创造最大的价值, 护理人员不再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 做好做差一个样。护理人员均能对照标准自行检查, 相互比较, 查找自已的薄弱环节, 增强自已的竞争实力, 从而加强了护理力度和提高了护理质量, 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感增强。确立以“患者为中心”, 为患者提供全程优质服务为目标, 使患者受到了比以往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 不仅使患者的基础护理得到了落实, 也使其有机会接受到良好的健康教育。此外, 护士长对护士的理论、技能进行不定期、随机进行抽查和考核, 促使护士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关键是转变了“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兴服务”的观念, 夯实了基础护理[3]。从表2可见:实施垂直管理前后护理工作质量、理论、操作考核成绩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3 推进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要求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和人文关怀融入到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中, 在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 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服务。主要体现在: (1) 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实现向心式的以患者为中心的分工护理。实行护士管床责任制等整体护理工作模式, 密切了医师与护士之间的关系, 更新了护士的服务理念, 增强了服务意识, 做到主动巡视病房,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并将病情变化、合理诉求迅速跟管床医师进行沟通, 确保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与检查。 (2) 根据患者的总体情况进行弹性排班, 按工作能力合理安排岗位, 护士之间职责分工明确, 避免了相互推诿和扯皮, 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确保了护理质量。实施垂直管理落实各种奖励措施, 提高了护士的整体待遇, 从而提高了工作积极性。各职能、后勤科室主动服务于临床, 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护士, 让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为患者服务, 提高了护士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热情。 (3) 落实了基础护理, 加强了对患者的安全、用药、饮食、心理等专科护理, 改进了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方式和方法, 为患者提供贴心的服务, 让患者感受到了护理人员的亲切和家庭般的温暖, 明显地减轻陌生感和孤独感。对出院患者采取门诊访视及家庭访视、电话回访等方式, 督导患者按时服药、及时复查, 从而提高出院患者的遵医行为, 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达到了预期效果, 得到了患者、家属和社会的认可。
实施护理垂直管理模式可以优化护理管理的效能, 不仅提高护理质量及工作效率, 同时也提高了医、护、技、患的满意度, 是适应新医改政策和推进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有力保障。总之, 进行护理垂直管理的规划和运行, 其结果是更有利于护理质量的监督, 更有利于护理人才战略的实施, 更有利于护理学科的发展[4]。使护理专业真正告别从属医疗的历史, 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得到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 李军荣, 刘静, 等.影响医疗服务满意度评价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02, 5 (11) :883-884.
[2]张悦, 丁玉兰.护理部实施垂直管理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 2008, 8 (4) :50-51.
[3]刘亚平, 马力.护理垂直管理与优质护理服务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 2011, 15 (1) :10-12.
【關键词】护理管理;服务意识;教育;效果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35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807-01
随着近些年人们医学观念的改变,内科临床护理在全方位发展,发展样式也趋向多样化,护理工作变得繁而重。但是病患及其家属对医学结果的期望值不断增高,因此,如何将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已经成为每位内科医护人员目前需要认真对待和深思的问题。护理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护士即是医疗的提供者又是医疗的协调者[1]。在护理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护理信息,护理信息是医院信息系统的重要内容,它包括科学技术信息、为诊疗服务的业务信息和护理管理的信息。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的护理工作者实施护理管理的相关情况,发现对护理人员实施护理管理后,我院的整体护理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相关的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我院医院中随机抽取40名内科护理人员,其中包括2位男性,38位女性,年龄在21岁到43岁之间,平均岁数为27.5。按学历分类:中专15位,大专23位,本科2位;要求有内科2-3年的工作经验,平均为1.5年。并且之前从未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
1.2方法我院制定了相应的护理管理对策:
1.2.1增强法制观念,健全管理制度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因此,应牢固树立“安全是生命、质量是尊严”的观念。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护理管理是一种行为,一种模式,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护理管理的成败,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与法律法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护士法律意识淡薄而发生的护理缺陷或纠纷时有发生,护士应学习法律知识,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与护理人员关系较密切的法律知识要有所了解[2]。
1.2.2重视专业理论与技能操作的培训制订完善的护理人员规范化培训方案,经常性的进行专业技术理论培训,定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护士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抢救技能及较高的应激能力。因此管理者应给护士提供学习进修的条件,不断满足护士工作中对新业务、新技术知识的需求,同时对时间安排、人际沟通等方面的技能进行培训。
1.2.3重视医患沟通、提倡人性化服务针对患者心理,切实的关心患者的需要,主动和患者及家属沟通,有的放矢地加强人文关怀,自觉实施全面告知制度。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及详细治疗方案、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情况,应请主治医生给患者详细交代,以免因交代不当或与医生交代不一致而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1.2.4施行差错事故报告的记录制度,保证护理的安全,强化质量控制,激励大家积极报告护理上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向积极报告者提供一定的奖励或者减免处罚,对于有意隐瞒不上报者进行惩罚。
1.2.5培养医护工作人员慎独意识医护工作关系到病患的生命与健康,所以,护理工作上慎独意识就变得很重要,这表现了医护人员对病患的生命与健康负责任态度,对加强医护工作人员内科临床医学护理质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高质量做好临床医学护理的基础。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采用t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及家属对我们的护理服务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升病区陪伴人员相对护理管理前有明显的减少,陪护率低于8%。所有住院患者的满意度达到96%。
2.2病区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护士的优质服务改善了病房的环境,为患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
2.3护士们的精神面貌较前有了较大的改善,她们的主动服务意识明显增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让“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得到落实。
3讨论
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管理对策,可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工作质量,这是医院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因此医院必须健全管理制度,重视护理人员的理论和技能的培训,提倡人性化服务,这样才能够给患者带来温馨的、优质的护理[3]。
参考文献
[1]张玲,吴月凤.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提高手术室护理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5):484-485.
[2]王秀女,马平,郑建萍.手术室护理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9,15(8):792-795.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将优质护理评价标准和PDCA循环模式应用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比较项目开展前后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整体护理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 2年间武汉市汉阳医院共20个病区开展护理质量持续改进,将优质护理服务评价标准和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病房管理后基础护理得分为(98.25±0.35)分,健康宣教得分为(98.70±1.23)分,均高于开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58,-3.387;P<0.05)。整体护理得分为从开展前(94.33±5.06)分提高至(94.83±4.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6,P<0.05);项目开展后患者满意度得分为(93.70±2.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模式,可以夯实基础护理,改善护理服务,树立行业新风,促进医患和谐,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医院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可持续性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
关键词:优质护理;PDCA循环管理;患者满意度;护理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就医感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就医感受。因此,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改进护理工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1]。如何运用科学的理论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近几年护理管理者们一直思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提出在全国二级以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医院进行为期三年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评价工作。
“优质护理服务”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全面落实护理责任制,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整体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升患者与社会的满意度。PDCA循环理论作为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科学工作程序,日益受到了护理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为了更好的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我院尝试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开展优质护理的20个病区为研究对象,针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每月对各科室进行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整体护理及患者满意度质控检查,对比采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前后各项指标的检查结果。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PDCA管理方法 根据PDCA循环管理方法对各项护理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内容包括4个阶段8个步骤。4个阶段为: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8个步骤为: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找出主要因素;采取措施,制定计划;执行制定的措施计划;检查结果;标准化;遗留下来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
1.3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及患者评价 以医院护理部制定全院护理质量检查分值为标准,包括:基础护理、健康宣教、整体护理及患者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实施PDCA循环管理前后护理效果比较: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临床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爱德华?戴明在质量管理理论中提出了PDCA循环概念,又称戴明循环,它是一个质量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系统,是不断循环、不断提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2-3]。采用PDCA循环工作方法进行研究、实施和总结,不断发现,不断整改,持续改进,不断提高。我院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及优质护理服务评价中,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以患者为中心的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有序开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将PDCA循环管理运用方法进行阐述如下。
3.1计划阶段 总结回顾我院前期优质护理开展的情况,成立4个项目质量控制管理小组:基础护理、整体护理、健康宣教、患者满意度。组织学习PDCA循环管理方法的运用,提出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后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并制定具体实施计划。
3.2实施阶段 高素质的护理团队是实现优质护理的保证[4],计划执行前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各项质量检查标准的学习和培训,做到人人知晓,共同参与,责任护士将标准有效的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为患者提供连续全程的护理服务。
3.3检查阶段 落实三级质量控制:①一级质控:各本区采用“群管模式”进行护理质量控制,发挥各小组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质量意识,提高管理和执行能力。护士长每天抽查科内各项治疗、护理的落实情况,对护士的工作进程实施全面的掌控,方便于管理和护理计划的完善[5]。②二级质控:每月科护士长带领科内质控小组成员,对分管科室基础护理、整体护理、健康宣教、患者满意度进行专项检查督导,注重环节质量,在督导检查工作的同时,互相学习、促进,为提升医院护理质量的整体水平,创建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③三级质控:在护理部带领下,院级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集中对全院各病区护理质量进行大检查1次,各小组对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整改意见,护理部对各小组意见进行汇总,形成院护理质量情况小结,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整改并跟踪效果。同时,护理部主任每月不定时到临床科室现场督导,从日常工作中规范各项护理操作及患者服务质量,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给予指导纠正,达到提高的目的。
3.4处理阶段 每月由护理部对全院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及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进行汇总并上传院内公众信息网进行公示,同时在护士长例会上进行通报,对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管理监控程序,由各质控小组不定时督导检查,追踪落实情况并进行效果评价。
PDCA循环理论作为开展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科学工作程序,实现了既往的“检查结果”的护理管理模式向“产生结果的过程和原因”的转变,体现了前瞻性原则,突出了护理质控的前移[6]。现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卓有成效,也日益受到了护理管理者们的关注和重视。本研究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于医院优质护理评价工作中,从重视对疾病的护理质量转向对患者全方位的护理质量[7],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促进了优质护理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有效提高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全力推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实施方案
【作者: | 发布日期:2011-05-18 11:37:04】
一、工作目标
紧密结合全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创先争优活动,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大力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进一步解决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推进医改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普遍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全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多种方式预约诊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预约的优先诊疗。到2011年底,城市社区转诊预约占门诊就诊量的比例达到20%,本地患者复诊预约率达到50%,其中口腔科、产前检查、术后病人复查等复诊预约率达到60%。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2号)和《2011年全区医疗管理工作要点》,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全区有条件的三级医院都要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4、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全区三级甲等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60%以上的病房;市级以上综合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达到50%以上,县级综合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达到30%以上,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和社会的满意度。
5、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08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6、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我区区情的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在医疗机构为社会搭建向患者奉献爱心的平台,将志愿服务引入医疗机构;同时,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7、建立健全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和医疗责任保险制度,认真落实医疗投诉处理办法,严格执行首诉负责制,深入开展创建“平安医院”活动,严厉打击“医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推进自治区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中心、重点临床专业国家级、自治区级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建设,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建立完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启动医院质量评价工作。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付费,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设备的行为要坚决予以查处。
5、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
三、实施步骤
(一)学习宣传阶段(5月上旬-5月中旬)
按照卫生部召开的“三好一满意”活动视频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结合卫生部陈竺部长讲话精神,按照“一年初见成效、两年发展提高、三年上一大台阶”的思路开展活动,把我区的医疗卫生行业建设成为“质量好、服务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文明行业。4月底下发《宁夏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方案》,5月9日召开全区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启动暨“创先争优”活动推进会。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迅速组织行动,明确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明确责任要求。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和思想发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查找问题阶段(5月下旬-6月下旬)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全面了解医疗卫生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各医疗机构要深入了解和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意见和建议。要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沟通等多种方式,主动征询群众意见建议,找准群众对医疗服务中不方便、不放心、不满意的主要问题。
(三)整改提高阶段(6月下旬-11月)
三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跌倒压疮管)
理
三
护
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安全用药管理)
三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有效沟通)
三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身份识别)
三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组织管理)
二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投诉管理)
二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患者合法权益)
二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应急服务)
二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入住院转诊服务)
二
护理服务质量评价
(行为规范)
五
分级护理质量评价
四
基础护理质量评价
三
护
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不良事件管理)
三
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价
(手卫生管理)
九
护理文件书写质量评价
八
技术操作质量评价
七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
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 血透室设在肾内科, 具有血液净化从业资质的护士长1名 (全面负责病房和血透室的护理行政、业务管理工作) , 护士6名 (设专业组长1名) , 年龄26~45岁, 平均35岁, 其中主管护师4人, 护师1人, 护士1人, 护理本科3人, 护理专科3人, 从事血液透析专业10年以上护士3人。科室主要完成全院的各种血液净化技术, 有血液透析机17台 (隔离透析室3台) , 其中血滤机3台, ART机1台, 血液灌流机2台。每月血液透析800多例次, 常年透析患者100余人。开展了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灌流, 医护人员每周工作6d, 2~3d加三班, 其余两班, 晚上做急诊。由于工作量大, 潜在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1.2 方法
将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发生的护理缺陷、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 针对风险因素制定管理方案, 完善各种制度、流程, 组织学习,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要求人人参与管理, 严格实行流程管理。
1.2.1 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根据《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 (2010版) 》制定出适合科室的管理标准。包括血液净化标准操作流程 (新患者接诊流程、管路冲洗流程、上下机工作流程、透析器复用流程及各种应急预案等) , 各级人员岗位职责, 绩效考核标准和办法, 消毒隔离制度, 各项操作制度的考核标准和办法等[4]。在原有血透同意书和复用同意书基础上, 增加了创伤治疗知情同意书 (置管、直穿等) , 抗凝药物使用同意书, 病情变化有医患沟通记录并签名, 以减少医患纠纷发生。
1.2.2 建立对患者的识别程序和查对流程
血透记录单上增设:医师先制定透析计划并签名。护士根据透析计划进行参数设置。患者入透析室后, 我们实行反问式询问患者姓名, 护士口头复述, 核对透析器标识, 治疗单的参数和设置的参数是否一致, 两人交叉核对后上机, 上机后再次检查血液循环管路各部位操作是否到位, 两人查对、双签名。避免了透析器张冠李戴、参数设置错误、连台忘记清零的现象发生。
1.2.3 坚决执行护士各班次操作流程、血透操作流程、穿刺、置管流程、新患者透析流程等。
每月进行专科理论、技能及院感、安全相关知识的培训, 借鉴其他医院和科室以前发生过的医疗纠纷、护理不良事件等实例来教育大家。让每一位护士提高认识:血透室专科技术性强, 操作能力要求高, 是医院的高风险科室, 稍有疏忽就会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 要求每位护士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 自觉养成严谨自律的工作作风和慎独精神,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掌握机器常见故障的识别和排除, 有效保证透析机的正常运转。
1.2.4 对所有透析患者
(大多是门诊患者) 进行编号, 在病历、透析器、储存柜、患者排班表、治疗单、记账单上均写上编号, 便于透析器存放和取出, 对号入座, 避免了因患者姓名相似而透析器放错位置或患者上错机, 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1.2.5 加强护理质量管理:
实行流程管理后, 血透室设置质控护士2名。质控护士1对1的作为2名基本层护士夜间和节假日工作的二线值班, 使护理质量得到保证[5]。在血透室中午上下机时段忙, 患者病情变化快, 最容易出错的关键时段, 质控护士对技术和质量管理层层把关。针对这一薄弱环节, 我们将每个患者的上机时间都控制在相隔10min以上, 使工作有序进行。质控护士对穿刺难度大、疑难病例进行重点把关。对每项操作、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分析, 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及时纠正, 将结果与绩效分配挂钩。在班护士分机到人, 对所管机器和患者全面质量负责。科室主任和护士长每周定期、不定期对血透室进行工作查房和督导, 对医疗护理质量和医院感染管理等进行全面检查, 征求病员意见, 每月召开1~2次质控会, 针对存在的问题, 分析原因, 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在科室组织医护学习, 保证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
1.2.6 自制满意度调查问卷:
随机对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流程管理前和管理后分别问卷调查, 以了解血透患者对血透室医护工作的满意度, 两次均随机发放50份, 回收50份, 回收率100%。
1.3 观察指标
观察实施流程管理前后风险因素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差异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通过计算得T+=0, T-=78, 取T+=0作为检验统计量, 通过查T界值表得P<0.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实行流程管理前相比, 流程管理后护理缺陷、不良事件发生率由0.42%降低到0.08%, ,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05) , 患者满意度由91.3%上升到98.5%。见表1。
3 讨论
血透室的流程管理核心是护士工作的班次导向:包括办公护士工作流程, 透析护士工作流程, 辅助护士工作流程, 夜班护士工作流程等。完善各支持系统流程如:新患者透析流程, 血透上下机、冲管操作流程, 各种穿刺、置管流程, 特别注重查对流程。任何操作和病情变化都有沟通记录。特别是在行创伤操作时一定要事先风险告知, 并签知情同意书, 再忙也不能省流程, 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在护士长带领下, 加强流程管理的学习, 不断进行综合技能培训, 使每位护士掌握各流程, 每位护士知道为什么做,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怎样提高效率, 提高质量。
护理流程管理实施后, 使护士操作更熟练, 更系统化, 更注重细节, 不容易遗忘, 差错、缺陷大大降低。通过每月风险意识的培训、机位和患者分管到人, 增强了工作责任心和风险防范意识, 重视对透析各环节中不安全事件的管理, 能最大限度降低透析差错的发生率[6]。设置质控护士在血液透析护理操作的关键时段、重要环节, 对重点护士、重点患者进行重点监控和督导, 在工作中不断地发现现存和潜在的医疗护理风险隐患, 对薄弱环节及时提出防范措施, 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保障专科医务人员的执业安全[5]。
质量管理的标准是零缺陷, 是要求每一个人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提高质量的良方是事先预防, 不是事后检验[7]。护理流程管理使日常护理工作常规化, 从而形成一个惯性运转的有序流程[3]。以患者为中心对护理流程进行动态管理, 使血液净化室的护理管理更规范。不断实行流程再造, 使护士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能有效提高血透室的护理质量, 使护理工作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保证了血透室患者透析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明子.现代管理的新理念—流程管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12) :956-958.
[2]黄金.血液净化专科护理[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35.
[3]张泓, 李善玲, 赵冬梅.护理流程管理尝试[J].护理学杂志, 2006, 21 (7) :54-55.
[4]陈香美.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5]黄秋鹏, 李姮瑛.设置质控护士保障血液透析安全[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6) :484-485.
[6]徐凤英.引进风险管理理念提升护理服务质量[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6 (3) :78.
【关键词】细节管理;护理质量;精神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270-01
护理质量是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护理管理的重点,细节管理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2010年开始我院护理部强化细节管理,从细微处入手,做好护理质量控制,确保病人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收到了一定成效。
1.实施方法
1.1 细节管理实施方法
1.1.1 强化细节管理理念,强调质量源于细节意识
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及培训工作,邀请律师进行法律知识与防范医疗纠纷案例讲座,组织参观学习省内、外医院细节管理经验;其次,回顾我院近几年各类医疗差错和纠纷,要求各科室对事件中存在细节管理的缺陷进行讨论分析,使每位护理人员都关注细节、重视细节,把细节管理实施于护理工作中。
1.1.2 制定护理细节管理机制,完善护理工作考核标准
参照管理年活动的标准要求,结合我院专科实际情况,重新制定护理质量标准,如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病情观察、健康宣教,表格书写、满意度调查表等。制订住院精神病人出走、冲动、自杀、老年病人摔倒、癫痫、癔症发作等应急预案。护理部将各种标准和流程统一编号装订成册下发到各病区,各科护士长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领会和掌握,并作为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和护理质量检查依据。
1.1.3 充分发挥护理管理监控体系作用,把细节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科室护士长根据新的质量标准,针对科室特点每月有计划每周有重点自查,护理部每月组织护士长互查,保证了不定期加强对现场的督导,密切关注护理人员是否按照标准、流程开展各项护理工作,做到四看、七查。四看:看体温单、看医嘱单、看评估单和护理记录、看重点病人病情和护理措施;七查:查新病人入院处理、危险物品是否处置、查无抽搐治疗病人治疗前准备是否完善、查危重或老痴呆病人是否按时翻身,床单位是否平整、有无压疮、查三防病人(有自杀、冲动、出走倾向),评估和动态观察记录是否与实际相符;查易跌倒老年病人管理是否到位、查各种管道管理安置以及通畅情况、查各种流程是否执行到位了。对易出差错的时间、环节、部门和人进行环节控制;护理质控小组把收集的科室存在的缺陷每月以书面的形式反馈,并作为对科室考核的依据;每季度在护士长会议上将进行分析和点评,并提出持续质量改进的措施。科室将季度整改情况反馈给护理部,护理部对整改情况进行抽查,使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提高。
1.1.4 重视细节服务,提供人文关怀,提高病人满意度
通过对出院病人的调查、病区每月召开病人家属座谈会、护理部每季度满意度调查和病人家属的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和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要求,把人性化护理作为护理管理重要内容。制定了护理服务规范内容,如病人入出院接待、护理操作、保护性约束、家属探望、电话礼仪等。如病人入院时护士主动迎接,热情介绍,详细解答;晨间有问候声,操作有解释声,无抽搐治疗术前有鼓励声,术后有询问安慰声;完善对门诊病人有接诊和护送等;强化护理人员语言和行为的规范以及心理护理技巧的应用,在护理管理过程中组织护士长层层抓落实,把人性化护理内容和质量标准密切结合起来,并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
1.2评价方法
比较2009年1月~2011年1月护理缺陷、差错发生率情况和护理质量、病历质量、病人满意度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频数分析。
2. 结果
细节管理实施后的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和病人满意度比实施前分别高出3.30%、3.90%、4.35%、4.20%。
3.讨论
3.1 重点培训,全员个案缺陷分析,提高护理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范能力
强化细节管理后发生护理缺陷和意外的发生率由病人总数的3.25%下降到1.33%。护理缺陷的发生原因,一方面是低年资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不足,对风险事件缺乏预见性,老年病区以跌倒骨折为突出问题。由于大多数老年病人存在骨质疏松,而精神药物具有一定的镇静和肌肉松弛作用,在病情变化或药量增加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跌倒。另外,对护工缺乏指导,护工在搬动病人或洗澡等过程中未掌握操作技能;精神科病区以冲动、出走、烫伤等安全管理和发错药为主要问题,护士在预防和处理病人冲动时接触技巧还存在不足,冲动或猜疑病人行为紊乱未能及时控制,防范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责任心不强,发错药情况主要存在3年以下护士,结果表明,通过要求科室每月对护理风险进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并将结果报护理部,对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科室、护理质控小组及全体护士进行缺陷分析,对提高护理人员识别风险能力是有效的。
3.2 加强各节点督察,做好护理质量的控制
护理管理部门不仅要对护理的各个环节制定出控制标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现场督查,了解每一质量标准和规范的执行和落实情况,一方面是对科室护士长管理和护理质量的量化考核,作为科室奖金分配的客观依据,也能从中发现护士长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施细节管理,使病房管理、基础护理、健康宣教等较实施前高出3.3%~4.2%。
3.3 规范护理人员言行,创护理服务品牌
护理部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活动,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每个环节均制定了相应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进行礼仪及沟通技巧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素质,并在考核中设置了最满意护士和最不满意护士的评选,对护理人员执行礼仪规范和杜绝投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经过一年的实施,病人满意度从94.3分提高到98.8分,未发生因护理服务引起的投诉。
参考文献
[1] 潘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M].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01-212.
[2] 刘春乔,李亚红,王晓玲,朱永鑫,张君,周晓坤. 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護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20)
近年来随着医疗矛盾的日益凸显,护患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求从护理专业的培训课程中增设以人为本的护理新模式—护理心理学。护士不仅仅需要掌握临床护理技能,更需要学习相关心理学知识。护理心理学主要探究在医疗护理情景下,护士和患者两方面的心理活动发展规律。护生通过学习护理心理学,既可以提高自身素质,又能协助患者缓解不适情绪,最终建立和谐良好的护患关系。如今护理心理学被列入护理高等教育课程中,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课时有限,传统教育模式很难保证教学良好效果和应用性的延伸。目前仅有限的研究对护理心理学的教学效果与护患关系改善程度进行过探究。研究以护患关系为导向,旨在探究护生在《护理心理学》学习后评价护患关系的改善情况,进而为护理心理学教改内容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级护理大专护生45 名,女42名,男3 名,年龄19±0.3 岁。2016 年3 月-6 月常规进行护理心理学的.课程学习。
1.2 护理心理学课程内容及设置 课程内容是《护理心理学》 年北京出版社,主编胡佩诚,共26 学时。心理现象与实质(2 学时)记忆、思维与想象(2 学时)情绪情感、记忆实验(2 学时)感觉知觉、意志和注意(3 学时),人格(3 学时)心理障碍(2 学时)心身疾病(2 学时)心理评估(2 学时)+实验课(1学时),心理治疗(2 学时)+实验课(1 学时),病人心理问题(2 学时),医患关系与心理护理(2 学时)。
1.3 考评方法 采用卷面答题方式进行学习考评。卷面总成绩为100 分,题型为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和病例解析。45 名护生参加考试,均为有效成绩。采用护患关系评价量表:通过总结既往护患关系的相关文献,自编量表内容主要包括认知和技巧两个方面。量表共为8 个条目,掌握程度分为三个等级:不了解(0 分)、了解(1 分)、掌握(2 分)。发放问卷45 份, 回收45 份, 有效回收率100 %。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均数和百分比描述性分析学习成绩和护患关系评价量表分数。比较对学习前后护患关系量表评分进行的差异采用配对t 检验。如果连续变量符合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 相关,否则采用Spearman 相关。
2 结果
2.1 学习成绩 护生护理心理学考核成绩为87.6±10.5 分。优秀(85~100 分)33 人,良好(70~85 分)9人,及格(60~70 分) 2 人,不及格(60 分以下)1 人。
2.2 护患关系量表 学习后护患关系量表中调节自身心理承受能力评分最高,为1.844±0.366、促进相关知识技能评分最低,为0.489±0.878。其中识别患者异常的心理状态、运用沟通技巧、改善自身不良性格成分、调节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和完善自身心理素质较学习前评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促进相关知识技能和纠正患者不良认知和行为较学习前评分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学习成绩与护患关系量表总分评分存在线性相关,r =0.8,P <0.001。
3 讨论
3.1 护理心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改善护患关系 护患关系是指在医疗环境中护士与患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护患关系的好坏不仅可以影响患者疾病的转归,还可以影响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心身健康水平。护患关系是护理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护理工作仍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经验式处理临床问题,缺乏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关注,这就极易导致护患关系紧张。护理心理学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要求护士在护理工作上不再是患者的治疗者和照顾者,而是患者疾病康复中的心理健康督导者,学会换位思考,实践人性化护理服务行为和规范,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为中心,最终促使疾病康复。
3.2 更新理念和改善认知促进护患关系 与既往的研究结果相似,护生通过护理心理学可以更新护理理念,提高心理素质,完善性格。护理工作是具有高风险和高压力特点的一种职业,要求护士个性相对稳定。有研究提示护士性格与工作效率及质量存在显著性相关。良好性格是护理人员认真对待疾患和努力钻研的保证,更是作为挖掘内在动力的源泉。存在不健全性格的护士常常由于紧张工作和家庭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这往往成为护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护理心理学内容设有普通心理学知识内容,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性格特征和情绪特点。有文献显示护理工作者具有低敏感性格有利于提高内在修养,将本职工作升华。护患矛盾中老护士容易产生迁就心理,新护士容易产生焦虑压抑情绪。护理心理学教授自我调整心态的方法,如:自我疏导,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等。护生借此可以调节不良情绪反应。
3.3 掌握沟通技巧和心理技术促进护患关系 传统医学认为护士工作就是服药、打针、测血压等,其实不然,护理工作中重要部分在于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患者在疾病状态下适应能力下降,极度渴望康复,极易造成心理失衡。针对患者的常见心理问题或疾病的不同阶段心理特点,护士可以识别并通过护理心理技巧服务于患者,进而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处理护患矛盾是一门艺术。护理心理学强调护士掌握沟通技巧、学会倾听,通过表情、眼神、姿势等非言语沟通进行与患者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构架完整的知识体系,从实践中不断提高护患关系的处理能力。本研究提示护生对纠正不良认知及其它相关技能不能充分掌握。尽管本课程内容也尽量采用多媒体、体验式等教学方法,但是由于课时有限,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护生对该课程的实操部分评价较低。这些应用能力也可能与护生阅历不足,缺少临床护理经验,无法体会患者有关心理。
【关键词】 亲情优质护理服务
所谓亲情优质护理服务,即是在提供临床护理服务活动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其中心就是创新一种人性化理念,创建一个家居环境,奉献一片爱心[1]。我院在开展亲情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以来,注重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于护理的全过程,这一举措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护理工作的质量以及患者的满意度,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临床资料
从2005年9月开始在全院8个临床护理单元开展亲情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包括内、外科、妇产科、康复科、急诊科、手术室、两个门诊科室。实施办法
2.1 营造轻松和谐的就医环境 我院是一所移民迁建后新建的分院,院内绿树环绕、飞瀑高悬、小桥流水、四季鲜花,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病房的布置上以方便、舒适、美观、实用为准则,按宾馆标准间设置病房,采用花样色调温馨的品牌床单被褥。结合专科患者的特点,在室内贴字画、挂壁画,空中花园、走廊贴上彩色健康教育宣传栏,让每一处角落都体现出医院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对患者的满腔热情。
2.2 以人为本,转变护理观念 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诊治康复过程中,护士如果没有爱心,缺乏理解与包容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2]。护理工作首先要尊重人、关爱人、以人为本。护士必须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善于从不同患者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需要、痛苦和渴望,并能不遗余力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哪怕是极其细微的小事,树立只要是患者需要的,就是我要做的观念。
2.3 推行亲情优质护理服务
2.3.1 以细节体现品质 组织各病区进行讨论“如何从细微之处体现关怀”,引导各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服务改革。门诊推出“六个一”服务,设置“年轻妈妈哺乳间”、“书报阅览室”、“便民行李寄存处”。康复科结合康复患者的特点,开设活动室,丰富康复患者的住院生活。该科还建立了患者生日登记簿,每逢患者过生日,全科医护人员就会送去鲜花、蛋糕。内、外科推行了“入院一支花,出院一张卡”活动。这些服务措施,增强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渲染了充满关心、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的护理文化氛围。
2.3.2 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为使患者能够在疾病的各个阶段获得相关的健康知识,我院各病区均制定了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计划,除由专职的健康教育护士定时进行健康教育外,医院内部闭路电视系统每天滚动播放各专科疾病的健康教育知识,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
2.3.3 延伸护理关怀 我院为适应新形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护理服务。如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家庭访视,与街道、居委会挂钩进行定期社区服务,为大型企业的职工、边远山区的农民义诊,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将护理关怀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
2.3.4 工休会是拉近护患距离的桥梁 工休座谈会是医、护、患三者相互沟通的纽带。医护人员真诚对待患者,患者敞开心胸对医护人员讲真话,提出的问题科室能解决的尽快解决,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能解决的要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清楚,给患者一个满意的答复,取得患者的信赖、理解、配合和支持。总结
在医院推行亲情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各项权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使患者的满意度由87.5%上升至94.9%,护理质量明显提高。与去年同期相比,门、急诊患者增加了10%,病床使用率明显增加。在患者及大众心目中建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也为医院的生存和发展树立起良好的护理品牌形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产后出血;护理风险管理;临床效果;护理满意度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40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733-02
目前在临床上产后出血为孕妇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并且该现象也是孕产妇分娩期一种比较严重的妊娠并发症,对孕产妇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现阶段孕产妇的死亡率呈现下降的趋势,然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依旧不容忽视[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产后出血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展开分组护理,并对护理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汇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的经阴道分娩孕产妇,共抽取132名,在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每组66名。对照组中孕产妇的年龄21-39岁,平均(29.6±12.5)岁,初产妇42名,经产妇24名,早产13例,足月产53例;观察组中孕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28.7±13.1)岁,初产妇41名,经产妇25名,早产14例,足月产52例。研究对象年龄、产次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比较价值。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抽取的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对其在围产期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一组为观察组,对其在围产期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这两组产妇的产后出血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指标包括有:产后出血量、护理满意度等。
1.2.2 护理风险管理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定期展开风险护理教育,对风险意识进行强化。与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定期召开护理安全分析会议,对护理质量的影响因素以及所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实施相应的解决措施。②对护理工作方式进行改进,合理增加人力投入。针对该科室夜间急诊多,工作较为繁忙等现状,结合过去所存在的问题,应对1人值班制予以取消,合理增加人力的投入,对全程助产陪伴分娩以及2人值班制予以实施[2]。③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识别与评估。对风险进行识别为实施风险护理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对可能引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准确识别。对多产、多孕、曾多次宫腔手术、疤痕子宫、产后出血史、子宫畸形、子宫肌瘤、血液病,宫缩乏力产程延长等一些高危因素应存在较高的预见性,做好预防工作,对产妇的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一旦发生异常及时报告,并展开合理处理。④对紧急抢救预案予以建立,对风险处置工作予以加强。对急救仪器设备和相应的物品管理工作予以加强,抢救物品以及器材均应有专人进行负责,并且进行定期的消毒与保养,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予以详细分工[3]。
1.3 效果评价 ①对产妇的产后24小时的出血量采用容积法进行测量统计。在胎儿娩出后便将聚血器放置在产妇的臀下,对阴道血进行接量。②在产妇出院前1天对其展开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有护士长对满意度情况进行评估。
1.4 数据处理 本次所有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χ±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量比较 经统计发现,观察组产妇产后24小时出血量为(313.78±25.79)ml;对照组为(421.37±28.31)ml。显然对照组高于观察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2.2 护理满意度 统计发现,观察组产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者32例,基本满意者28例,不满意者6例,满意度为90.91%;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非常满意者15例,基本满意者37例,不满意者14例,满意度为78.79%。显然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且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2。
3 体会
临床上所谓的护理风险管理,是将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转化成护理危险事件发生前的一种积极预防。产后护理的服务对象为健康人,在出现产后出血之后所引起的直接后果为休克,需要进行紧急的救护,稍有一点的疏忽或者是延误便会导致产妇死亡等一些严重的不安全事件发生,所以应该对做好预防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使护理风险得到有效地回避,关键便是使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以及能力能够得以提高[4]。因此应对护士进行护理风险教育工作予以加强,使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能够得到强化,对风险控制予以加强,对助产人员的业务素质以及技术质量进行有效的提高,对产后出血风险识别能力以及评估能力予以增强,从而使对产后出血风险发生前的预防以及在风险事件发生后的科学应急处理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最终实现降低产后出血量[5]。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产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结果发现,观察组孕妇的产后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十分显著(P<0.05)。这一结果对以上结论予以了证实。
由于人力投入增加,可以使各项护理服务到位得到有效保证。助产士通过对产妇的情况进行详细评估,能够对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及早识别,从而作出具有高度的预见性评判,展开治疗性的交谈,让产妇以及家属能够对事实给予正视的态度,在理解与配合情况下能够对风险予以主动接纳,护理人员尽量对产妇及家属的知情同意需求予以满足,使护患关系融洽[6]。研究中从表2我们得知对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后较对照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发生率明显的提高,没有发生护理纠纷与投诉,使医院的整体形象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罗力,徐辉,曹玉屏,等.进一步降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的政策思考[J].中国妇幼保健,2009,17(21):392-393.
[2] 缪卓慧,王惠珍.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19(10):1982-1983.
[3] 陶曙.護理文书质量控制3个环节实施效果评价[J].南方护理学报,2010,12(14):185-186.
[4] 李晓惠,邹晓清.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8,40(25):375-377.
[5] 李加宁,宋燕宾.建立护理风险管理机制确保护理安全[J].南方护理学报,2009,11(29):157-15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工作的50名护理人员, 将其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 每组25名。50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 对照组年龄18~46岁, 平均年龄25.3岁;工作年限为0.3~21年, 平均工作年限为12.6年;文化程度:中专10名, 大专10名, 本科5名;实验组年龄18~45岁, 平均年龄25.5岁;工作年限为0.3~20.5年, 平均工作年限为12.3年;文化程度:中专9名, 大专11名, 本科5名。两组护理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及文化程度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行常规的功能制护理模式, 采用轮班制。实验组采用分级管理的方法进行护理, 采用从上至下的分层次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 护士长直接对资历较深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进行任务的分配, 然后每位责任护士下属几位基础护理人员和助理护士, 实行层级管理制。具体岗位设置包括:护士长-护理组长-护理副组长-初级责任护士-护理护士, 自上而下分级管理。根据本院护理队伍的现状以及分级管理模式实施方案细量指标, 同时兼顾技术职称和专科护龄, 将本院所有护士分为三级、二级、一级、特级4个级别。护士长:以行政管理为主, 全面负责本部门所有护士的管理。特级和一级护士:主要负责对低层级护士的业务指导, 重点从事呼吸机监护等专业技术护理如组织业务学习、护理查房、技术指导等。二级护士:以临床技术护理为主, 要求具有独立值夜班的能力。三级护士:以基础护理为主, 或在更高层级护士的指导下辅助进行临床技术护理。组长由特级或一级护士担任, 副组长由二级以上护士担任, 且都要求具有较好的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应急冲突能力。组长负责本组分管的具体工作和本组内人员分工调配以及护理质量监控等工作, 副组长在完成分管的具体工作外, 协助组长工作, 在组长组织抢救任务时, 行使组长的职责。
两组护士都采用三班制, 工作时间为8:00-16:30, 16:00-22:30, 22:00-8:30, 每班次重叠30 min, 用于小组间交接班、了解患者信息以及工作内容。
1.3 评价标准
理论知识考核和基础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核内容要涉及每个重点、要点, 顾及到科室护理的各个方面及细节, 充分考评出护士的综合理论素质, 考核成绩分结果为优、良、一般及差, 其中优良率=优+良[2]。满意度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法, 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护士对分级管理模式的满意度, 满意度级别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以及不满意;其中总满意度=非常满意+较为满意[3]。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与对比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当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护理人员实施管理前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实施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实施管理前后的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比较, 差异有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护理人员实施管理后护理质量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验组优于对照组。见表1。
实验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总满意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和健康意识不断增强, 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之, 随着健康护理新纪元的到来, 给护理人员和护理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严峻的挑战, 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患者的要求以及现实状况, 为了满足现代护理工作的需求, 迎接健康新纪元给护理工作所带来的挑战和要求, 分层管理护理模式便孕育而生。护理人员结构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工作的效率和决策的质量;护理质量管理是对护理服务对象的管理过程进行评价、判断, 实行有效的质量控制的过程, 检查患者得到的护理效果, 即通过对护理质量评价来衡量护理工作目标完成的程度,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和科学管理, 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工作质量, 更直接影响到护理质量[4,5]。在分层级管理体制当中, 医院应该根据各个层级的护士所具备的自身优势, 组成责任制护理小组, 优化组合, 充分发挥专业知识能力强的, 具有高度责任心的护士在护理小组中的作用, 各层级护士之间取长补短, 优势互补, 对患者进行共同护理, 实施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不但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改善医护人员对护理病历的书写状况, 让不同专业水平的护理人员在工作当中能够在自己的责任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且还能够大幅度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和护理工作的工作质量。在临床实践当中, 分层护理的管理模式, 得到了绝大多数患者的认可, 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 分层管理在临川护理中的应用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得以提升, 有效提高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和护理安全, 在对护理人员的临床带教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护理编制不合理, 由此引起一系列的管理问题, 如使护士处于以完成治疗操作任务为中心, 难以做到以患者为中心, 影响了患者的满意度;这促使医院护理工作范畴不断拓展和细化, 对护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分级护理是根据对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患者自理能力的评估, 给予不同级别的护理, 包括特级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以及三级护理。在层级管理体制中, 护理人员结构形成梯队, 不同层级护士组成责任制护理小组共同护理患者, 通过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在应急急救、危重病护理、查房会诊、患者安全、质量管理、健康教育、临床带教方面的经验[7]。落实分层管理不但能够将护理工作质量大幅度的提高, 还可以让不同水平的护理人员将其最大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关研究表明, 医护人员为患者提供的护理质量水平与住院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病情好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医院实施分层管理后, 各层级的护士能够各尽所能、各司其职, 在工作过程中保持积极性与自主性, 更好的去护理患者[9,10], 例如, 在分层管理当中, 主管护士会有足够多的时间去细致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在工作中能够很好地去配合临床医生, 在诊疗过程中确保患者能够接受更好的治疗、更高水平的护理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利用护理程序对患者的病情护理情况展开针对性的评估, 并对处理后的效果进行评价[11,12];与此同时, 还可在患者病情的二级预防管理 (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中充分发挥自身作用[13]。分层管理工作的实施有利于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有利于协调护理中的各项工作, 杜绝工作中不良因素的产生, 维护护理队伍发展和稳定的氛围, 有利于提升护士的成就感和责任感, 有利于充分调动护士的创造性以及主动性, 将个人潜力予以最大限度的发挥[14]。
在分层管理过程中, 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有效提升护理质量水平的关键, 因此, 医院应该根据患者作息时间的规律和护理工作的特点, 对护理人员进行动态调配, 坚持“以人为本”, 多考虑患者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通过增设助理护士, 让不同护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使得不同护理技能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 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达到个性化护理的目的。
因此, 如何合理配置护理人员, 调整护士队伍结构, 科学界定护士的职责范围, 实现护理人才与最佳岗位的有机结合, 确保护理质量, 真正体现护士价值, 成为当今医院护理管理探讨的重大课题[15]。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护士在实施管理前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比较无明显差异;而实施管理后观察组的理论知识及基础操作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实施优质护理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评价】推荐阅读:
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体会11-19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实施记录07-18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模式探讨09-16
儿科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心得10-26
优质护理服务实施细则11-10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方案07-05
医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10-30
优质护理服务对结核病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