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2024-06-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通用12篇)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经过三十多年的临床实践,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并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可靠的治疗手段。人工关节置换术主要目的是缓解关节疼痛、矫正畸形、恢复和改善关节的运动功能。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介入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8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7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可减少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并发症,改善髋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2

资料与方法

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 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9:24, 年龄51~79岁, 平均 (64.34±13.25) 岁;研究组男女比例20:23, 年龄50~80岁, 平均 (63.05±4.25) 岁, 其中股骨颈骨折41例,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8例, 类风湿关节炎2例,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例, 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及健康教育。研究组予早期护理干预: (1) 术前干预:人手1份健康教育资料, 讲述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并发症及预防, 强调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了解其病史, 并使用温和的语气讲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和手术风险, 告知其一些成功的病例, 以消除其对手术产生的恐惧心理; (2) 术后干预:让患者保持正确体位, 同时做好相关的基础护理, 患肢穿上高弹袜并保持外展30°中立位, 于其侧卧位加以软枕;严密观察引流管及伤口, 避免引流管扭曲及伤口发生感染;术后第1天即可将床头摇起≤30°, 并进行趾曲、踝关节背伸及环转运动, 之后可逐日加强训练强度; (3) 出院指导及随访:护理人员应重点、系统地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对部分家居予以改造, 且患者每天练习的力度应严格遵循安全、个体化及循序渐进的原则, 保持康复训练, 以增强其肌力, 改善关节功能。所有患者于术后3个月进行复查随访并予以功能评分。

观察判定标准: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髋关节功能评定采用Harris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90分为优;50~89分为良;70~79分为中;<70分为差[2]。

统计学处理:研究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用百分比 (%) 表示, 行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研究组优良率93.02%, 显著高于对照组76.74% (P<0.05) , 见表1。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照组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 感染3例, 髋关节脱位2例, 研究组深静脉血栓1例, 感染1例, 研究组发生率 (4.65%) 低于对照组 (20.93%) , P<0.05。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干预最重要的是康复健康教育及康复锻炼, 这不仅可提高患者对健康知识的认知度, 而且可以让其长期坚持康复训练, 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因此, 护理人员应着眼于患者对全髋关节置换术相关知识的掌握, 从而提高治疗配合度及效果[3]。

本研究就针对已选定的86例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予以不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研究组优良率93.02%比对照组76.74%高, 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原因分析为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并使用温和的语气讲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步骤和手术风险, 从而消除其对手术产生的恐惧心理, 有效提高手术配合度, 加上术后指导并协助其患肢进行合理的锻炼, 以增强其肌力, 从而改善关节功能。

分析两组并发症情况可知,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4.65%比对照组20.93%低, 具体表现在深静脉血栓、感染及髋关节脱位方面, 说明早期的护理干预不仅可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 而且有效降低并发症。原因分析为护理人员于术前向患者讲述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并发症及预防, 强调预防各种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性, 加之术后严密观察引流管及伤口, 从而有效避免引流管扭曲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用早期护理干预对心理状态改善, 还有待于临床进一步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保证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6例, 根据不同护理方式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予早期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Harris评分及并发症。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3.02%比对照组76.74%高, 且并发症4.65%比对照组20.93%低 (P<0.05) 。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早期护理干预可有效保证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早期护理干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玉兰.早期护理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7 (15) :120-121.

[2]杨荷兰.全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患者早期护理干预的效[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2, 17 (23) :152-153.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3

[关键词]康复护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髋关节;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2-87-03

回顾以往临床上关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报道和研究后,我们总结发现:早期临床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可以显著改善促进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探讨康复护理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实际效果。本次研究选取了相关病例资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如下总结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计11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本研究获得了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全部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110例研究对象中,男60例,女50例,平均年龄为(69.54±5.43)岁。对110例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后(观察组55例,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9.44±5.48)岁;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69.58±5.3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措施

1.2.1对照组 本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临床护理基本措施和方法,主要包括:住院前的病房环境介绍、集中的健康知识宣讲、定期通风、遵医嘱给予用药护理、给予患者简单的常规的康复训练指导(不分阶段,仅给予基础指导)。

1.2.2观察组 本组患者在给予基本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以下临床康复护理措施:(1)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存在的共性问题积极总结,并集中向患者进行系统的解释,进一步强调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同时制定详细的制定系统的康复训练整体计划和针对患者个体差异特点的个人康复训练计划;(2)康复训练的内容设计:康复训练整体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入院后的所实施的心理干预措施、患者患肢等长收缩练习以及患肢股四头肌肌力训练、髋关节屈曲练习、体位练习、行走训练以及注意事项、观察项目、预期目标等。康复训练计划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手术后1~7d),患者每日实施踝泵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20min,每日实施训练3次;患者每日实施股四头肌和臀肌的等长收缩训练,每次训练时间为15min,每日实施训练3次;第二阶段(手术后8~56d),患者在控制好疼痛与水肿的情况下进行仰卧位和坐位的主动辅助屈髋练习、伸髋练习,每次训练时间为30min,每日实施训练3次;第二阶段(手术后57~100d),给予患者进一步的髋关节伸展练习、抗阻力屈髋和伸髋练习,髋关节外展练习,前上台阶练习等,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增加训练的时间和强度。(3)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针对患者要指导其注意康复训练的强度和适宜程度,要按照康复训练计划进行锻炼,记录并评价训练的具体实施情况,同时可根据评价结果对康复训练过程进行适当调节。

1.3观察指标及评分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临床护理措施前后的Harris功能评分情况以及通过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来测评临床护理满意度。

评价标准:(1)Harris功能评分包含以下四个项目疼痛程度得分(46分)生活能力得分(12分)行走能力得分(37分)关节活动度得分(5分),总计100分,得分越高关节功能越好;(2)依从性的标准:完全依从:能够主动按照医护人员指导保质保量地完成;部分依从:只有在医护人员督促时进行锻炼;不依从:拒绝按照医护人员指导进行康复锻炼。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以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Harris功能评分情况比较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活动度得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活动度得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Harris功能评分结果显著的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

观察组5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34例,满意患者20例,不满意患者1例,满意度为98.18%;对照组55例患者中,非常满意患者22例,满意患者25例,不满意患者8例,满意度为85.45%。临床满意度组问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296,P=0.0149)。见表2。

2.3两组康复训练计划依从情况比较结果

临床康复训练计划依从度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计划依从度显著的高于对照组患者水平,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3684,P=0.0000)。见表3。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年人群的骨颈骨折的发生率也呈现出了逐年缓慢升高的趋势。目前在临床治疗老年骨颈骨折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显著的临床优势,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实践效果。但是,患者实施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相关肢体功能恢复需要依靠系统的康复护理措施来给予保障和支撑。

从以往的相关临床同类报道和统计数据上分析:与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相比较,针对患者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改善患者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我院针对患者所提出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提升患者对康复训练计划依从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正是凭借以上的众多优点,我院在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实施康复护理措施以来,护理措施的临床效果得到了广大医生、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广泛认可。

有研究和病例报道证实:康复护理措施,可以对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起到显著的促进租用,能够给患者髋关节稳定性的提升带来一定的帮助,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假体的松动发生率,显著的提升髋关节功能康复的质量。在康复护理措施的指导下,患者可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在规律功能锻炼的保障下,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的骨折愈合速率,降低和减轻患者的水肿状况,增强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确保患者尽早实现生活自理。此外,也有报道显示:采用有针对性的临床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的提升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住院满意度。

从本文研究的比较数据结果上分析:(1)出院时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生活能力得分、行走能力得分和关节活动度得分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各项Harris功能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患者;(2)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满意度的高于对照组患者;(3)观察组的临床康复训练计划依从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问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有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有效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当前缓解关节疼痛、恢复和改善关节功能、畸形矫正的主要治疗手段,主要的适应证包括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无论何种疾病只要X 线片显示有关节破坏征象即可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术后也会出现肌肉萎缩、感染、髋关节脱落等并发症,为此围术期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年1 月- 年1 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 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61 例,女21 例,年龄55~85 岁,所有患者均为择期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2 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文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46 例,男34 例,女12 例,平均年龄(61.9±2.4)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9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8 例,创伤性关节炎5 例,股骨头坏死11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3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35 例,骨水泥固定11 例;术前Harris 评分12~42 分,平均(31.09±2.15)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29 例,右侧者27 例。对照组36 例,男27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0.6±2.8) 岁;致病因素:股骨颈骨折17 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 例,创伤性关节炎3 例,股骨头坏死8 例,良性和恶性骨肿瘤2 例;固定方式:非骨水泥固定29 例,骨水泥固定7 例;术前Harris 评分10~43 分,平均(30.84±2.38) 分;病灶位于左侧者19 例,右侧者17 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围术期给予阶段式康复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包括:

(1) 良肢位摆放干预,良肢位是为了保持肢体的良好功能而将其摆放在一种体位或姿势,是从治疗护理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其能够使术后关节相对稳固,从而预防预防术后关节出现病变模式,促进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

(2) 早期康复干预,早期康复主要在于恢复关节功能,在康复锻炼和治疗中预防髋关节内旋超过中立位等过大禁忌动作,锻炼方法包括踝泵部、臀肌收缩、足跟滑动、髋关节屈曲等,康复锻炼效果较好者可逐步练习高椅坐位。

(3) 巩固康复锻炼,根据患者切口愈合、肌力恢复及疼痛等情况,逐步增加训练强度,期间可增加柔韧性综合功能训练,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双腿交叉上楼等易导致人工关节受力过大动作,同时指导仰卧位膝关节屈曲、蝶式牵引、提踵练习、哈壳式运动及坐位曲髋等训练。

(4) 术后晚期康复干预,患者在术后3 个月后可视情况指导患者进行交替性上下楼梯,髋关节屈曲活动度可逐步增加至90°,亦可进行单膝贴近胸壁练习,完成较好者可进行托马斯式牵引训练,在不引起疼痛前提下进行仰卧位直抬腿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髋部伸肌、外展肌肉等抗阻训练,逐步帮助患者恢复平衡感及日常生活能力。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关节功能优良率、康复锻炼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1) 术后12、24 周采用MX 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测定,通过骨盆倾斜角度评价髋关节稳定性,倾斜角越大说明髋关节稳定性越高,通过运动弧度对髋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价,弧度越大说明关节活动度越高。

(2) 关节术后功能采用Harris 标准进行评价,该评分标准分别从疼痛、日常活动、步态、行走辅助、行走距离、畸形、活动范围共计7 个维度进行评价,各维度及总评分越高说明关节功能恢复越佳,总分在0~100 分,90~100 分表示关节功能优,80~89 分表示关节功能良,70~79 分表示关节功能可,70 分以下者表示关节功能差。优良= 优+ 良。

(3) 康复锻炼依从性采用笔者所在医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康复锻炼时间、锻炼强度等,根据调查结果分为完全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类。

(4) 生活质量采用GQOLI-74 量表进行评价,该量表共计5 个维度及74 个单项,每个单项分为5 级,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 标准差( x-±s) 表示,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__ (%) 表示,比较采用字2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

观察组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及活动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术后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及关节功能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2.3 两组康复锻炼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康复锻炼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2.4 两组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生活质量GQOLI-74 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 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这64例患者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32例。其中观察组男18例, 女14例, 年龄61~80岁, 平均 (69.13±9.86) 岁, 股骨颈骨折21例,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1例;对照组男17例, 女15例, 年龄62~83岁, 平均 (70.64±10.05) 岁, 股骨颈骨折19例, 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3例。两组患者在资料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骨科常规护理及健康知识教育。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 (1) 术前康复训练:指导患者使用助行器行走, 患者在术后用助行器时要先迈健肢, 后迈患肢, 重心要侧重在健肢, 为术后行走做好准备;加强患者肌力训练, 对双下肢肌群进行肌力训练 (指导患者躯干肌及双下肢肌群肌力耐力增强训练:桥式运动;双下肢多角度直腿抬高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 , (踝泵训练:双踝背伸, 保持10 s, 跖屈, 保持10 s) 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发生的概率。 (2) 手术当日:待患者术后意识清醒, 身体状况平稳, 开始指导患者做排痰、有效咳嗽。为避免假体脱位, 指导患者术后采用正确的体位, 即仰卧位或者半卧位;a.良肢位摆放:平卧时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避免内收及屈髋超过90°;避免患侧卧位;健侧卧位时患肢垫软枕支撑。b.继续踝泵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血栓。c.冷敷:髋周局部冷敷每次10 min, 每天2~3次。 (3) 术后1~4 d:进行半卧位训练, 曲膝曲髋 (屈髋不超过90°) 训练, 在引流管拔出后开始坐起训练, 并逐步过渡到站起。 (5) 4 d以后:进行臀大肌、腓肠肌肌训练, 屈伸髋关节 (不超过90°) 训练, 并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6) 7 d后:在此之前要渐延长半卧位的时间, 为离床做好准备, 进行离床功能锻炼时, 由护理人员协助抬起上半身, 在患侧腿着地后再拄助行器站起。 (7) 2周后:在护理人员的看护下, 利用助行器进行上下楼梯的训练, 训练时注意安全。 (8) 嘱患者日常活动时患肢内收不过中线, 床上翻身时两腿夹枕, 避免患者发生内收动作, 屈髋<90°。

1.3 观察指标:

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并对下肢关节活动度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无疼痛、生活能自理、上下楼梯自如评为优良。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当P<0.05时, 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 髋关节患者人数大幅增多, 已成为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引发医学界广泛关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髋关节损毁性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因手术过程较为复杂, 加之患者多为老年人, 身体各项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退, 同时又多伴随一系列慢性基础病, 故不利于术后机体恢复。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对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

本研究采取的早期康复护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有利于患者了解术后的情况。同时术前的康复训练为术后的康复训练奠定一定基础[4]。术后在患者无痛的基础上尽快开始肌力训练, 特别是髋周肌力训练及臀肌训练。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回流, 有利于减轻下肢肿胀, 同时也可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早期的肌力训练可使肌肉在短时间内得到增强, 有利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和患者日后的行走。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后, 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对促进术后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此外,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护理相较于骨科常规护理能有效降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并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龚凤翔, 邓爱辉, 刘兰春, 等.协同护理模式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15, 29 (1) :363-394.

[2]吕汐妍, 王跃, 谭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康复干预对术后早期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3, 27 (6) :653-656.

[3]祝红梅, 尹雯雯.人工全髓关节置换术的护理[J].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 (8) :266-26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与康复 篇6

【关键词】人工人工髋关节置换;护理;康复;功能锻炼

【中国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235-01

髋关节骨折是成人常见的骨折,占肘关节骨折的12%,在成人所有骨折中占0.9%-3.2%[1]。成人严重髋关节骨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如内侧副韧带或骨间膜破裂,骨片明显分离。致伤原因:跌伤、车祸例、坠落伤等。

一、 护理与康复

1.1 术前护理:(1)术前全面详细健康教育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相关知识,对手术信心不足,患者及家属对术后功能活动及手术效果等问题存在许多顾虑,护士需耐心向其讲解此手术在国内外的疗效、优点, 包括手术及治疗的方案、手术过程、手术风险、康复训练方法、术后家庭康复计划,让患者认识到最佳的手术结果依靠术后良好的持续的康复锻炼。

1. 2 术前准备:术前全面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肝、肾、肺、膀胱等方面的疾病。床上大小便训练 目的为了患者术后习惯床上大小便,避免因体位不适导致尿潴留及便秘,放置便盆时应注意避免患肢过度内收、外旋。

1.3 指导排痰 :避免患者术后因长期卧床引起坠积性肺炎应指导患者学会主动咳嗽排痰

1.4 心理辅导:与别人及其家属充分沟通,使别人及其家属能清楚了解可从手术中获得什么,了解术后的长期疗效并不意味着能完全恢复所有的跑跳动作,可以访问曾做过髋关节置换的病人,以增加病人对手术的认识和信心及对困难的估计和心理准备,以配合治疗。

1.5 术前一日准备: (1)洗澡,保持清洁 (2)术前8小时禁食、禁饮 (3)充分休息,调节情绪,消除紧张心理。

1.6 术后护理生命体征及伤口观察:注意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注意伤口引流管引流通畅情况及引流量,必要时复查血常规。及早拔除伤口引流管,一般不超过48小时。

1.7体位保持:术后患肢外下方垫入适量厚度的软垫,使髋关节稍屈曲,患肢穿丁字鞋避免下肢外旋,双下肢中间夹枕头,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

深静脉血栓预防:深静脉血栓[1]是髋关节置换一个重要并发症,术后应该用抗凝药物预防,以及理疗促进双下肢血运循环。

二、一般护理

并发症观察及创口护理 术后感染是常见的短期严重并发症,也是导致早期失败的原因之一,一般发生率为9%以内。因此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创口、肢端血循环及皮肤感觉、手指运动、肿胀程度及全身情况,每4小时评估1次。本组未发生上述情况。

疼痛护理 术后肘关节冰袋冷敷止痛1~2d,4~8次/d, 15~30min/次。使用时避免冰袋直接接触皮肤,防止冻伤,严格防止冰袋漏水浸湿伤口。1~2d后改用西乐葆口服止痛药物应用2周。止痛的效果良好,无感觉迟钝、呼吸抑制、排尿困难、恶心、呕吐、过敏反应副作用等。尤其是康复训练前半小时就给于止痛药,以减轻训练时的疼痛不适,提高患者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性。

2.1 康复护理:及早进行康复训练,具有消除肿胀、减轻肌肉萎缩、恢复关节功能等作用。在训练过程中,向患者讲明训练的意义与方法,只有患者了解到主动训练是恢复肘关节功能最好的途径,才能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坚持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

2.2 术后功能锻练:术后应该鼓励患者尽早行患肢功能锻练[2]:(1)术后第一天,撤除软垫,尽量伸直患肢,继续穿丁字鞋,开始作踝关节的主动屈伸练习;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练习,臀肌的等长收缩练习。(2)术后2~3天,除重复第一天的肌肉练习外,可适量延迟运动及运动量。拍X片证实假肢位置好后,可开始髋膝关节的小范围屈曲练习和髋关节的旋转练习,逐渐由起始的被动向主动、辅助到完全主动练习,但臀部不能离床。(3)根据病情,三天后已拔除导尿管、伤口引流管,就要准备起床,这个阶段应该相当注意,起床的过程特别容易引起脱位,进行中务必尽量避免髋关节屈曲,首次需要医生指导。(4)学会起坐后,下一步就是行走,要注意使用步行器或拐杖支撑重量[3],小步行走。如为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則需4~6周骨痂形成后才可下地行走。

三 讨论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增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的重要性越发得到体现,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不但能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更快康复、加速患肢功能恢复,并能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是与手术质量密切相关的部分。所以,要完成一例成功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就必须很好的做好围手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殷晓红,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30.

[2]肖玉芳.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围手术期护理[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4(3):347

[3]陈凤梅,博利勤.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脱位的原因及预防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8,7(10):15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康复训练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24-0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主要是指使用人造髋关节置换全部髋关节用来重建关节运动功能的一种修复手术,也是一种适用于治疗股骨头坏死、髋关节骨关节炎、髋臼发育不良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方法[1] ,尤其是用于治疗老年患者效果显著。本文重点探讨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的护理方法与康复锻炼指导,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共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63~81岁,平均年龄71.5岁。其中有24例患者為创伤性关节炎,有10例患者为骨性关节炎,有5例患者为骨性关节炎,有1例患者为股骨颈骨折。

1.2方法

对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均给予有效合理的护理与康复锻炼指导,具体护理措施如下所述。①术前护理 患者由于担心手术后遗症或手术风险,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2] ,护理人员应适时给予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手术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手术必要性、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纠正患者错误认识,消除患者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引导患者积极主动接受与配合治疗与护理。在患者进行手术之前,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进行必要的检查,评估患者整体健康情况,询问患者是否有其他病史。手术前嘱咐患者禁食10个小时,然后,依据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情况制定相适应的康复护理计划。②术中护理 护理人员应积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辅助患者采用合适的手术体位,严格按照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合理摆放好手术器具,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呼吸、神志、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③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完成后,护理人员应密切患者术后血压、脉搏、心率、呼吸与神志等各项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通畅,将患者患肢外展十五度至三十度中立位,呈丁字鞋状妥善固定,有利于防止患者髋关节脱位。注意观察患者手术伤口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如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应注意观察引流管颜色、流量与性状,保持引流管通常,叮嘱患者动作不要过猛,以免导致引流管脱落或打折。护理人员应做好术后并发症预防工作,同时做好各项护理记录。④康复指导 护理人员应该向患者介绍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方法与相关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指导患者使用合理正确的方式进行康复锻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初次康复锻炼运动量不宜过度,要量力而行。患者离床活动时,可以借助拐杖进行锻炼,家属与护理人员从旁协助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患者出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日常注意事项,叮嘱患者按时吃药[3-4],按时回医院复诊,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尽力帮助患者解答疑惑。

2结果

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均电话随访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显著减轻,没有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有21例患者可以自行活动,有9例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10患者部分生活可以自理。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如术后护理不当,容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压疮、关节脱位与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因此,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护理尤为重要。术后关节脱位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易发的术后并发症之一,老年患者应长期卧床静养,缺乏运动协调性,更容易导致关节脱位。护理人员应妥善固定患者患肢,引导患者正确翻身、离床活动与康复锻炼。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比较大,患者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疼痛症状,疼痛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暴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一部分患者由于怕痛不愿进行康复功能锻炼[5] 。护理人员应向患者介绍疼痛的原因,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引导患者正视疼痛,提高患者疼痛阈值与耐受力。护理人员应认真做好患者术后皮肤护理,保持病床干净整洁,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预防术后患者发生压疮。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多摄入一些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新鲜水果与蔬菜,促进手术创口愈合,预防患者便秘。

从本文调查结果可以看出,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出院后均电话随访5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显著减轻,没有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有21例患者可以自行活动,有9例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有10患者部分生活可以自理。由此可知,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应用有效护理与康复锻炼指导,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同时可以缓解患者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患者实施有效护理与康复锻炼指导,有利于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参考文献

[1] 纪冰.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76例护理体会.中国伤残医学.2013,9(4)87-89.

[2]汪琼.廖灵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护理及康复指导.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8(10)101-102.

[3]王莉娜.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康复护理.实用临床医学.2014,7(3)97-98.

[4]王璐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康复训练及护理.中国医学创新.2012, 9(15)76-78.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8

1 术前康复训练

1.1 体位指导向患者说明术后为防假体脱位应采取正确的体位。可平卧或半卧位, 但患髋屈曲<45°, 不侧卧, 患肢外展30°, 保持中立, 两腿间放置外展架或厚枕, 必要时准备合适的防旋鞋, 将患者安排至有床上拉手的病床。

1.2 训练引体向上运动平卧或半卧, 患肢外展中立, 健侧下肢屈膝支撑于床面, 双手吊住拉环, 使身体整个抬高, 臀部离床, 保持5~10s后放下。

1.3 训练床上排便目的是防止术后因体位不习惯而致尿潴留及便秘。注意放置便盆时, 臀部抬起足够高度并避免患肢的外旋及内收动作。给女患者使用特制的女式尿壶以避免过多使用便盆, 增加髋部运动。

1.4 指导下肢肌力锻炼方法股四头肌练习:尽最大力量绷紧大腿, 同时向床面下压膝关节, 这样做能增强腿部的力量。维持10s, 再绷紧→放松, 以此循环, 每日3次, 每次20下。直腿抬高:平卧位时缓慢的直腿抬高患肢呈20°, 保持5~10s后放松收回, 重复20次, 每日3次。

1.5 关节活动训练指导其健肢、患肢的足趾及踝关节充分活动, 患肢小范围的屈膝屈髋活动、小腿下垂床边的踢腿练习。屈膝屈髋时, 髋关节屈曲度<45°, 并避免患髋内收、内旋。

1.6 指导正确使用拐杖准备合适的双杖, 使拐杖的高度及中部把手与患者的身高臂长相适宜, 拐杖底端配橡胶装置 (防滑) , 拐杖的顶端用软垫包裹 (减少对腋窝的直接压力) , 对术前能行走者训练其掌握使用方法, 练习利用双杖和健腿的支撑站立, 以及在患肢不负重状态下的行走。

1.7 讲解梯形枕的目的和使用方法, 让患者习惯带上梯形枕保持的体位。

1.8 指导患者有效排痰方法深呼吸、用力咳痰, 每日2次, 每次10下。

2 术后功能锻炼

2.1 术后第1d, 行肢体被动活动, 腿部肌肉的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上身及臀部做引体向上运动等, 1~2次/h。

同时行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 患肢外展中立位, 尽最大力量绷紧大腿, 同时向床面下压膝关节, 保持10s, 再绷紧→放松, 以此循环, 每日3次, 每次20下。

2.2 术后第2d, 加强腿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

伸髋动作 (收紧臀肌, 略做臀部抬高动作保持5s后放松) ;屈髋动作 (向臀部滑动足跟, 屈髋<90°, 足跟靠向臀部后保持5s后缓缓滑至原位) ;髋外展动作 (双腿下放至平板, 足趾向上, 开始时双腿并拢, 然后尽可能分开, 维持5s后恢复到开始位置) ;伸膝动作 (抬起一条腿约15cm, 保持5s, 再换一条腿下) 。每个动作每日2次, 每次10下。

2.3 卧床期间, 行上肢肌力锻炼作扩胸动作, 每日2次, 每次10下。

指导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 每日2次, 每次10下。

2.4 术后4~5 d, 立床旁5~10 min (视各人体力情况而定) , 每日2次, 无不适时在床周行走数步。

自行上、下床指导: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指导患者在家属的协助下进行离床活动, 并做动作演示。

2.5 术后1周, 站立时抬膝 (抬起患肢, 膝关节不超过腕关节, 保持5秒后放下) ;

站立时外展髋 (身体直立, 保持膝关节伸直情况下把腿向外分开抬高, 足尖朝前, 然后缓慢放下直至脚回到地面) ;站立时伸髋 (患肢缓慢向后抬, 尽量保持背部伸直, 保持5s后把脚放回地面) 。每个动作20下, 每日3次。在助行器辅助下行走:尽可能舒适的站立并保持体重平均的分配在助行器或双拐上。将助行器或拐杖向前移动一小段距离, 然后抬起患肢向前移动, 足跟先着地, 膝关节及踝关节保持屈曲, 健侧肢体始终接触在地面上, 最后迈出健侧肢体, 每日2次, 每次30min。

2.6 术后8周至4个月, 双拐改为单侧手杖;

行俯卧位伸直膝关节后伸髋关节, 每日两次, 每次20下;行侧卧位外展髋关节锻炼臀中肌, 每日2次, 每次20下;直腿抬高, 每日2次, 每次20下。

3 出院后的康复指导

3.1 体位指导卧位时不交叉双下肢, 不过度外旋患肢, 坐起时弯腰<90°;坐位时屈患髋<90°, 应该抓住椅子扶手, 安全站起至站立位, 使用坐便器, 厕所安装扶手;站立时不要将你的脚过度朝外或朝内, 或将患肢交叉到对侧。

3.2 出院前三天指导患者上下楼方法。上楼时要先伸出健侧肢体, 下楼时先伸出患肢。教会患者"好的上"和"坏的下"。不要迈过>30cm的楼梯, 并且要抓紧扶手以保持平衡。

3.3 日常活动指导指导患者正确更衣 (如穿裤时先患侧后健侧) 、穿袜 (伸髋屈膝进行) 、穿鞋 (穿无需系鞋带的鞋) 。应使用带长手柄的拾物器拉床单, 毯子或者穿鞋袜;注意合理调节饮食, 保证营养但避免体重过度增加, 戒烟戒酒;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外出时使用手杖, 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 另一方面也向周围人群作暗示, 以防意外;进行一切活动时, 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及各侧方应力。避免在手术初期作长途旅行, 避免用浴缸洗澡, 改用沐浴;避免长时间站或坐, 避免任何会增加髋关节负荷的运动。

3.4 必须遵医嘱定期复诊, 术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应来院随访, 以后每年一次。

4 小结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近年来医学和生物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矫形手术, 是一种能解除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并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手段[2], 护理人员向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和术后有计划的功能锻炼指导能促进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肢体功能的更快恢复, 提高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者的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针对基层医院护理水平的低下的问题, 探讨护理人员提高康复质量、缩短康复时间、减少相关并发症的术前康复训练及早期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及康复护理知识。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康复训练,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杨文艳.人工髋关节术后患肢渐进式功能锻炼的临床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05, 20 (5) :439~441.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月间在我院行AJR患者140例, 其中, 男81例, 女59例, 年龄平均 (60.4±14.7) 岁 (45~71岁) 。按病类型分类:股骨颈囊内骨折59例、股骨头坏死41例, 髋关节骨关节炎40例;按手术类型分类:单髋置换31例, 全髋置换19例, 双髋置换20例。本组89例应用硬膜外麻醉, 41例全麻手术。根据护理方式分为两组, 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70例采用强化的术后康复护理措施。两组在性别比例、平均年龄、骨科疾病分类、手术类型及其他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心理护理

AJR患者身心承受较大痛苦, 加上对手术过程及预后的害怕, 多数有恐惧、焦虑等负性心理, 护士应详细了解疾病知识, 讲解手术可靠性及重要性, 增强其治疗信心, 以最佳心态积极配合手术及护理。

1.2.2 功能恢复锻炼的康复护理

1.2.2. 1 床上功能锻炼

手术前天及当天禁剧烈活动, 搬动时可抬起患者臀部, 取合适体位, 避免伤口出血及脱位;术侧肢体下垫上软垫, 使髋、膝关节保持适度屈曲, 可缓解疼痛, 每1~2h抬臀、按摩预防褥疮;术后次日, 因疼痛, 多数患者对恐惧患肢活动, 予患者有效止痛药物后, 可协助其适当被动活动, 如按摩腿部肌肉, 被动活动膝关节、踝关节, 1~2次/2h, 同时教导患者学习深呼吸、有效咳嗽, 预防肺部感染。术后拔除引流管后, 可拍X线片确定假体位置, 再行以下主动活动练习[3,4]: (1) 髋、膝关节的屈伸活动; (2) 屈髋位、伸直位的髋关节旋转活动; (3) 髋关节的伸直活动; (4) 股四头肌等张活动; (5) 上肢肌力训练。上述练习活动可选择性进行, 4次/d, 15~30min/次。练习应遵循从被动到主动锻炼, 活动时间先短后长, 运动量从小至大, 床上练习时应保证患肢外展中立位。

1.2.2. 2 离床肢体功能恢复锻炼[5]

术后3~5d待患者病情平稳后, 开始离床功能恢复训练。下床方法包括:先将患者移至健侧床旁, 健侧腿先离床, 脚着地后外展患肢, 屈髋小于45°, 在其他人员协助下抬起上身, 使患侧腿离床, 脚着地后再拄双拐站起;上床依反向进行, 即先让患肢上床。离床活动首日, 应视患者体力开展活动, 密切观察其是否有虚脱等情况, 如发生虚脱, 可即刻返床休息, 下床后患者先站5~10min, 确定无不适感时再于床周附近行走, 逐渐增加步行距离及时间。行走过程中应使患肢保持外展30°左右, 家属应于旁守护避免意外。

1.2.2. 3 自理能力的训练

鼓励、指导患者于床上尽早开始普通的自理活动, 如梳头、洗脸、更衣、进食等, 离床活动后即可开始训练站立状态下活动, 以促进其食欲, 增强生活自理范围, 增强其自信心, 促进尽快康复。

1.2.3 并发症的护理

1.2.3. 1 疼痛的护理

疼痛会对患者心理平衡、饮食及睡眠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延迟伤口愈合, 因此应重视术后患者疼痛, 术后适当使用镇痛泵、镇痛剂。

1.2.3. 2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 术后患者易出现肺栓塞, 应鼓励患者多咳嗽, 促进排除痰液, 也可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2) 避免切口感染:术后合理应用抗生素, 严格无菌操作, 切口定时换药。 (3) 全髋关节置换易致股骨头发生脱位及髋臼周围骨溶解, 应强化防范意识, 术后3~5d行X线扫描, 掌握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情况[6,7]。 (4) 深静脉血栓是AJR术后一种多见的并发症, 下肢肿胀是深静脉血栓最显著地体征。首先应保证负压引流畅通;另外需抬高患肢, 指导、鼓励患者尽早行主动、被动锻炼, 促进静脉回流、缓解水肿、提高血流速度, 避免血栓形成;此外, 术后需补充液体, 避免血液浓缩, 既能够避免大量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丢失, 又能够减小血液黏度。 (5) 疼痛护理:疼痛在骨折术后比较常见, 本组患者疼痛护理干预措施包括:a.认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多给予表扬、鼓励, 增强信心;b.分散、转移患者注意力, 如陪其看电视、聊天、看书, 下象棋等;c.皮肤刺激法:采用热敷、冷敷、按摩法和活络油等皮肤搽剂。冷敷能够缓解炎性水肿;热敷能够降低肌肉痉挛, 改善局部血供。 (6) 预防褥疮的护理[8]:a.手术结束后, 检查受压部位, 查看是否有皮肤破损及电刀皮肤灼伤, 并检查是否有循环障碍等症。b.定时更换床单, 保持床单卫生干燥。c.术后定时检查皮肤状态。

1.2.4 饮食护理

营养失调是导致AJR术后延期愈合重要原因, 早期饮食应保持清淡, 中期可调和营血, 强化钙磷摄入, 后期饮食注重滋养肝肾、补益气血。

1.2.5 出院指导

(1) 保持住院期间正确锻炼习惯, 注意循序渐, 预防关节肿胀、疼痛; (2) 屈髓在90°范围内, 禁翘二郎腿, 不要屈膝坐在床上, 禁下蹲及坐低凳, 避免关节脱位; (3) 注意安全, 勿摔倒, 说明若练习后出现轻微疼痛, 则代表练习达到预期效果, 避免重体力劳动。

1.3 观察指标

记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自主拄拐行走的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统计均在Windows SPSS17.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 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方式记录, 计数资料使用组间的χ2 (卡方) 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a=0.05。

2 结果

经过AJR手术及护理治疗后, 强化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显著快于常规护理对照组。4~6周扶拐行走率50.0%, 10周及以后拐行走率仅7.1%,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AJR是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坏死有效疗法, 可显著改善患者患髋关节功能,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但ARJ手术给患者机体创伤大, 因此应保证患者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及身体基础素质。但患者AJR患者多数年龄大, 体质相对较差, 加之严重骨科创伤, 心理难以承受, 因此易致患者心理失衡, 有纳差失眠、焦虑不安及悲观等术后负性情绪, 临床护理作用至关重要[9,10]。

本组中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术后开展心理护理、功能恢复锻炼康复护理、各种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指导, 促进、推动了患者机能的康复, 调动了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使其能够积极地参加配合机能康复锻炼, 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 经过AJR手术及护理治疗后, 强化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4~6周扶拐行走率50.0%, 10周及以后拐行走率仅7.1%,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总之, 护理人员应根据科学指导, 对不同患者, 不同阶段开展相应的康复训练, 并加强医生、护士、患者及家属间的沟通, 才能提高AJR手术成功率, 促进其尽快康复。

摘要:目的 探讨强化康复护理在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近期在我院行AJR患者140例, 对照组70例采用常规护理, 观察组70例采用强化的术后康复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手术及护理后的临床恢复情况。结果 强化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关节功能恢复速度显著快于常规护理对照组。4~6周扶拐行走率50.0%, 10周及以后拐行走率仅7.1%, 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术后开展心理护理、功能恢复锻炼康复护理、各种并发症的护理及出院指导等康复护理措施在促进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康复护理

参考文献

[1]Bartonicek J, Dousa P, Kostol R, et al.Duration of surgery inosteosynthesis of fractures of the trochanter[J].Acta Chir OrthopTraumatol Cech, 2005, 68 (5) :294-299.

[2]袁华, 任文秀, 曾纪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假体脱位的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7, 21 (9) :2368-2369.

[3]毛宾尧, 陆勇.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9) :1053-1055.

[4]Skic S, Lubbeke A, Saudao M, et al.Treatai ent of reverse oblique and transverse in terochantrc fractures with use of abintrame-dullary nail or a95degrees screw-plate;a prospective randomized[J].Bone Joint srug (Am) , 2002, 84 (3) :372.

[5]张菁, 李敏, 杜杏利, 等.早期康复训练对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功能恢复的影响[J].康复护理, 2005, 22 (20) :70.

[6]范丰川, 荣国威, 翟桂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远期随访结果[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2) :96-99.

[7]刘复安, 尤元璋, 袁华澄, 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10) :696-697.

[8]谷长跃, 潘肃, 杨树忠.人工关节置换与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5) :1877-1878.

[9]金爱东, 叶国凤.姚招浓44例旷置手术治疗AJR后感染病人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8, 43 (1o) :883-884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10

方法:选择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6例62个膝关节,术后给予系统康复护理训练。

结果:术后所有患者获得4个月-5年随访,采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其中优46膝(74%),良12膝(19%),优良率93%。

结论:人工膝关节患者术后给予良好的康复护理训练能减少膝关节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膝关节置换 康复 训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22-01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疼痛,明显改善膝功能,矫正关节畸形,从而提高患者总体生命质量要求。随着人工膝关节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术后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正确的健康指导,可促进病人肢体功能康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增强手术效果。我院自2007年5月-2012年5月对收治的56例62膝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手术后康复训练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62膝,男21例,女35例,年龄45-78岁,平均(62.7±5.4)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关节疼痛、膝关节畸形、正常行走和上下楼梯时功能有明显限制。所有患者均排出有全身或局部感染存在,有3例患者分期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左膝28例,右膝34例。主要病因为:膝关节骨关节炎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所有患者心肝肾功能均正常,无无手术禁忌证。

2 护理

2.1 术后护理。

2.1.1 术后生命体征的观察。患者术后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血压、脉搏、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尿量变化,严格掌握输液速度,防止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或者肺水肿,术后应加强巡视,主动询问,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2.1.2 引流管护理。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引流管脱落,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量、颜色,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于二天内拔除引流管。严密观察患者切口渗血,肢端血液循环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肢皮温、颜色、感觉、血液循环等,指导患者保持患肢伸直位并抬高15°-30°,以促进静脉、淋巴的回流,防止出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2.1.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感染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原因。若术后出现体温升高伴有伤口疼痛、关节肿胀、切口红肿等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检查是否有感染存在。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活动,避免静脉血栓发生,观察患者肿胀、静脉回流和皮肤的温度情况,保持引流通畅,促进静脉回流,鼓励足趾趾端、踝关节主、被动伸曲运动与股四头肌静力性收缩活动,并给予预防性的抗凝治疗。

2.2 术后康复训练护理。术后当日,患膝下垫一软枕,下肢伸直,保持足高髋低位,术后6小时由专职护士指导患者做患肢静力性收缩。患者平卧,足尖朝上,反复做翘足趾、蹬足跟练习,每日6次,每次20-30下。次日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并进行股四头肌锻炼。患者平卧,尽量伸膝并背伸踝关节,持续5秒后再放松为一次,每日4次,每次50下,以主动锻炼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等长收缩。CPM机锻炼膝关节,不但可以缓解关节损伤或术后引起的疼痛,促进肢体肿胀消退,应用持续CPM机给予患肢在无痛状态下的被动运动,起始角度0-20°持续40分钟,每天2次,遂日增加10°,术后3-5天鼓励病人下床活动,先让病人双手扶床边,做下蹲动作,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然后借助于拐杖练习平地行走,最后练习上、下坡[1]。术后第2周继续使用CPM功能锻炼,膝关节的活动角度增大至90°-100°,继续加强患肢股四头肌及直腿抬高训练,床边下垂训练;开始下床训练时重心侧向健侧下肢,患肢尽量不负重,以后重心逐渐向患侧过渡,术后2周拆线,15天-20天出院,出院后继续进行股四头肌及绳肌等长收缩和膝关节功能主动屈伸练习[2],术后第3周继续主动直腿抬高训练、患肢负重、行走步态训练及平衡能力训练;利用拐杖行走至自行行走;训练中患者配合独立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动作。术后第4周-3个月,巩固和增强患肢活动范围,进行负重及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术后2个月根据病情弃拐行走,不宜长时间行走和剧烈活动,不坐矮凳和跪下。上楼时健侧先上,下楼时患侧先下[2]

3 结果

术后系统康复训练至出院,出院后门诊定期复查或康复治疗,经过细致有效术后康复训练与护理,所有患者均康复,平均住院(17.6±3.3)天,56例患者术前HSS评分[3]为4-55分,平均35分;术后经过4个月-5年随访,HSS评分提高至66-94分,平均84分,其中达优46膝(74%),良12膝(19%);中4膝(6%);优良率93%。

4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要达到负重,伸屈活动,术后患者的康复训练,是保证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人工关节置换术的目的在于缓解疼痛,矫正膝关节畸形,改善患肢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早期有效的功能锻炼能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瘢痕粘连,利于肢体功能尽快恢复,术后的康复护理可改善假体的功能,促进病人恢复体力、增强肌力、增大关节活动度,恢复日常生活的协调性[4]。术后早期主动伸屈膝关节使关节腔积血明顯减少,肢体的肿胀明显减轻,使膝关节被动活动度增加,CPM机锻炼膝关节,不但可以缓解关节损伤或术后引起的疼痛,促进肢体肿胀消退,而且可以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和代谢活动,加速关节软骨和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的损伤修复,同时它还可以有效消除关节粘连,改善关节活动度,渐进性的抗阻练习和较长时间持续关节周围组织拉伸,可防止挛缩粘连,保持关节活动范围,逐步提高关节的稳定性,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从而达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5]

本文结果显示,56例62膝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通过康复护理及系统康复训练,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93%,术后的康复训练及护理指导成为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防止关节组织包括韧带和肌腱的粘连、僵直,刺激关节软骨再生,避免了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康复训练及正确的护理指导,对术后患者早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雪波,刘沛珍,陈秋芳.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2):13

[2] 陈佩珠.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护理体会[J].河南中医,2003,23(7):87-88

[3] Insall JN,Ranawat CS,Ag liet ti P.A compareison of four models of total knee replacement prostheses.J Bone Joint Surg(Am),1976,58:754

[4] 马淑焕.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康复护理[J].河南中医,2003,23(10):88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7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60~81岁,平均74.3±5.7岁;病变类型:股骨颈骨折27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髋臼发育不良2例。对照组男13例,女22例,年龄60~83岁,平均75.0±5.4岁;病变类型:股骨颈骨折26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3例,髋关节骨性关节炎3例,髋臼发育不良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药物护理、伤口护理、体位护理、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则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护理:①心理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个性、病情等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向患者宣讲相关的医学、健康常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少术后应激心理的发生。②基础护理。观察患者体温、血压、患肢、引流液等情况,若患者体温高于39℃,应立即给予降温处理;若引流液颜色变深、量增多,则要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发生失血性休克;保持患者呼吸道畅通,告知其正确的咳嗽及咳痰方法。③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术后6小时内患者无恶心、呕吐症状,可开始食用高维生素、高蛋白的食物及水果、蔬菜,禁食易胀气、油腻的食物;若患者6小时内有呕吐、恶心症状,可在术后10小时开始进食流食,第2天起正常进食;患者进食时应避免窒息、误吸的发生。④肢体功能康复锻炼护理。快速康复外科理念提倡患者在术后尽早下床活动,以尽快使肌体运动功能、胃肠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给予患者正确的康复指导,并向患者强调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功能锻炼,包括屈伸踝关节、四头肌收缩锻炼等;开展肌力训练,协助行走练习;给予患者逆肢体方向按摩,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周进行CPM机训练,应注意患者双下肢长度及疼痛状况,同时避免患肢内收屈髋。⑤疼痛护理。患者在术后4、8、16小时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50mg/次;肢体锻炼有疼痛者,加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50mg/次,2次/天,持续用药3天。⑥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帮助其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锻炼计划,并叮嘱其注意事项,避免意外受伤,并强调坚持锻炼的必要性。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呼吸道感染、褥疮、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f)和率值或构成比(P)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四格表资料改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均由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

2 结果

2.1 康复情况

观察组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 并发症

护理过程中,观察组出现呼吸道感染1例,褥疮1例,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出现呼吸道感染2例,泌尿系感染1例,深静脉血栓1例,褥疮2例,发生率为17.14%。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讨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人髋关节畸形、恢复关节功能、消除关节疼痛的有效方法,但由于老年患者普遍存在认知能力降低、接受能力差、反应迟钝且合并多种疾病等,因此存在术后康复速度慢、住院时间长,治疗费用高等不利因素[4]。快速康复外科理念(FTS)是通过对患者实施一系列已被证实有效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应激症的发生率,具有缩短患者康复进程、减少恢复时间等优点[2]。大量学者对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理想效果[3,4]。本研究结果显示,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显著缩短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时间、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与相关文献[5,6]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可显著缩短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时间、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成兰,红珍.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预防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8(3):189-190.

[2]张成.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预防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3,11(3):107.

[3]Zhou T,Ting WX,Jiang Y,et al.Early removing gastrointestinal decompression and early oral feeding improve patients'rehabilitation after colorectostomy[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6,12(15):2459-2463.

[4]刘立俊.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及功能锻炼的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4):1914.

[5]Basse L,Jakobsen DH,Bardram L,et al.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open versus laparoscopic colonic resection:a randomized,blinded study[J].Ann Surg,2005,241(3):416-423.

早期康复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影响 篇12

关键词: 早期行为干预;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308-02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阻塞引起的血管供应区神经功能缺损,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1]?急性脑梗死除常规症状外,还伴随有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表达不清等症状,严重者可陷入昏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得到了全面的重视与发展?本研究选取本院收至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进行干预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均无既往病史,无家族遗传史,经过全面细致身体检查后确定无全身其他重大系统疾病;发病都在24 h内并且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为56~87岁,平均(71.35±17.3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为2~24 h,平均(10.34±4.11) h?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两组的性别?年龄以及患病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預方法

两组在常规治疗方面均相同,如吸氧?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对照组仅采用正常的临床护理康复治疗,在入院第7天时接受康复护理干预,治疗组采用早期临床护理康复治疗,在入院24 h接受康复护理干预,两组都进行28 d康复治疗,具体措施如下?

1.2.1 床上肢体功能训练 协助患者采取肢体功能卧位,指导患者练习并掌握将健侧下肢放在患侧下肢膝盖处,并协助其将健侧下肢沿着患侧下肢向下滑动,同时用健侧手臂将患侧手臂拉动并上举,以此增强肢体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康复,患者需反复进行上述床上肢体行为训练,并坚持每天完成训练任务?在训练时应该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一旁指导,以保证动作的规范,家属要在旁边学习?每次锻炼要进行30 min左右,训练后由家属或护工陪同再进行巩固?

1.2.2 心理护理干预 护理人员要有较高的责任感,因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容易受死亡等因素影响,心理上常产生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经常主动地和患者进行交流,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变化,对患者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予患者足够的空间,认真倾听患者的宣泄,并在适当的情况下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障碍,让他们能够积极地面对疾病,更好地配合治疗?

1.2.3 出院指导 出院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让患者出院后要进行适当的锻炼,加强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让具认识到康复护理干预对提高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第7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14天和第28天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该病多发生于年老体弱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蔓延迅速等特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也在增加,这给患者及患者家庭带来了较重的负担?急性脑梗死在发病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大多数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半身不遂?吞咽困难?表达不清等症状,病情严重者可陷入昏迷,同时每位患者均可出现以上多种临床症状?

急性脑梗死病死率?复发率较高,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和后遗症?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在发病早期进行系统?正确?规范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心理?生活上都进行相应的护理,使患者最大程度地感到舒适?愉悦,得到最好的恢复?康复计划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训练的难易程度和每次进行锻炼的时间要随着锻炼的天数而增加?早期康复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还可以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脑组织细胞功能的恢复?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前提是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如果不稳定则要推迟干预时间,在护理时也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循序渐进,要注意健康肢体的锻炼,预防并减少压疮?畸形?外伤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恢复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07秋工会总结下一篇:清明组诗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