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国考背景下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教学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教资”国考背景下,师范院校的学生需要与非师范院校学生竞争教师这一岗位,这对于师范院校的学生来说,竞争压力更大了。高职院校需要从多方面去思考如何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同时更要避免负迁移的产生。在当下的“教资”国考背景下,教师应基于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更好地观察自己的课堂,解决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教资”国考;学习迁移;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教学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迁移发生的过程。[1]因此,利用认知结构中的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对教育及心理学产生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促使有效教学的产生。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指导学习,最终可为自己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做好充足准备。

一、学习迁移的界定

奥苏伯尔在其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中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说先前学过的知识与当下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先前学习过的知识会对当下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概念经过发展,已不仅仅是先前的学习对当下的学习产生影响,当下学习的知识也会对学习过的知识产生影响。这也就是说,迁移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知识迁移的过程。现今已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将学习迁移界定为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的学习迁移是对学习有积极作用,即正迁移,但有的学习迁移对学习有消极作用,即负迁移。为了减少学习迁移在学习中的消极作用,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去进行迁移。只有教学方法恰当,才会促使正迁移的产生,才会促成有效教学。[2]

二、初始的学习

有效教学就是学生的学习能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从课程到社会。早期学习迁移研究理论强调学习条件和迁移条件之间的相似性。新的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影响成功迁移的第一个因素可能是最初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应该如何进行初始的学习呢?

1. 注重理解基础理论知识

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所使用的名词大多比较难理解,有的时候学生还没有理解这些名词的意思,就要去应用,或者已经开始讲解下一个名词,学生没有将这些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学习的效果往往没有那么好。对于“教资”国考的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来说,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会涉及许多人名,还需要记忆这些人对心理学及教育学所做的贡献。教师在讲解时要讲清楚这些名词,注重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而不是让学生刚学完理论就选择去做偏难题。

例如,在用苏格拉底的问答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解释问答法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给出定义的。问答法有两个称谓:一是产婆术,二是助产术。如果只解释定义,学生可能很难理解这两个称谓;因此,要给学生介绍苏格拉底的家庭环境。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名产婆,经常帮孕妇生产,而苏格拉底是帮助学生“接生”知识,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并记住产婆术了。

2. 充分反思、理解

一是深化、贯通新旧意义的联系,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摸索新旧知识之间贯通的联系,这并不是说学生学完就能够联想,学生可能没有办法直接联想,而是需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去归纳与整理,下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以提问的方式展示出来。例如,学完心理学之父——冯特,可以联想到在这之前学过的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及现代教育学之父、职业教育之父、慈爱的儿童之父等。

二是为使学习经验达到相当水平,需要时间来深化、强化这些联系。学生学完新知识,也只是刚刚了解,要让学生很好地运用这些知识,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深化和强化这些联系的。教师可以留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加深理解,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教资”国考试题。当然,不同学生需要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学生很快就能使新知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产生联系,但大多数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才能做到这一点。

3. 利用反例把握关键特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范例,特别是反例,加深学生对那些关键特征的理解。[3]

例如,在学习“感觉”和“知觉”时,学生很容易将这两个名词弄混,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张苹果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看到这张图片的想法。学生会说,这是一个苹果,这是甜的、红的、假的、好吃等,这个时候教师说这些都是你们的感觉,问学生这是对的还是错的,答案显然是错的。说“这是一个苹果”的同学运用的是“知觉”,因为这是一个整体属性;而其他的都是个别属性,这才是感觉。再如,在知觉的分类中,学生很容易弄混运动知觉与空间知觉,教师可以举例子:听声音知道这个人离我越来越近是空间知觉,让学生判断对错。然后给学生解释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这个人离我越来越近,带有位移;因此,应该是运动知觉;听声音知道这个人离我有多远,这才是空间知觉。范例是克服负迁移的有效方法。

三、影响迁移的因素

1. 名词的情境

对于一个名词,教师会解释它的意义,谁先提出的,但是为什么提出来,当时的社会背景是什么,往往会忽略。没给学生解释清楚某个名词产生的情境,这也是学生对这一名词难以产生迁移的原因。因此,讲解名词时,需要描述名词产生的情景,使学生不再畏难,让他们产生探索的心理,想去探究名词等产生的背景,从而去促进迁移。例如,在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教学时,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当时的情境,知道那些他们认为晦涩难懂的名词,并不是没有根据的提出或命名的,都与当时的经历及社会背景有关。

2. 问题的表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解释,解释完这些知识后,应该给学生一些例题加以讲解,对一些问题进行概括。[4]例如:在讲到绝对感受性、差别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及差别感觉阈限与一些相应的例子对应时,可以总结规律,利用排除法做这类的选择题:第一步,先看问题问的是能力还是数值,如果是能力,则可以排除感觉阈限,还剩下两种感受性;第二步,看例子中说的是从无到有的状态,还是从有到更有的状态,这样就很容易解决问题了;最后总结,遇到这种容易混淆的名词需要做选择题时,我们通常会选择排除法,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要能够加以表征,予以概括和提取,总结出解题的步骤。教师通过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表征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

3. 元认知

元认知在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指导学生加工学习材料的认知。元认知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组成;其中,元认知监控对于学生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

学生需要明确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哪些是自己要重点掌握的,哪些是比较难的,明确自己学习这门科目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学完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曲线后,知道了遗忘的规律,那就应该利用这个规律指导复习,及时复习,当天复习,这样效果才是最好的。教师在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时,应该向学生讲解这一点。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可能没有那么强。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学习任务,提醒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分好学习小组,互相监督,下次上课前可以采取抽查或集体背诵的方式,及时统计上节课学生掌握的情况,让学生及时反思。同时,学生能够自己制定计划,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

4. 原有经验

所有的学习都涉及原有经验的迁移。对于学生来说,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原有经验也不同。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该学会抓住共同特点、或类似的经历,这样学生的知识迁移就会容易很多,有利于正迁移的发生。

例如,当学生学习心理学中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这一知识点时,运用了按摩时用的力气大小与两个人的感受程度去做对比,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理解,知识无法产生迁移。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去讲解。学生都喜欢喝奶茶,那就举喝奶茶的例子。有的人喝奶茶喝十分糖,有的则是五分糖;对于喝五分糖的同学来说,十分糖太甜了,那他们感受性强一些,但是感觉阈限小一些;喝十分糖的则感受性弱一些,感觉阈限高一些。从学生的原有经验出发去给学生解释,既能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又能使学生想到奶茶时,就想到所学知识,产生正迁移。

四、结语

基于认知结构中的学习迁移理论,在当下“教资”国考的背景下,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初始知识的学习。第一,注重理解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第二,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反思和理解。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反思与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布置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去理解与反思。第三,利用反例把握关键特征,教师在课堂上对关键的特征做错误的描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更正错误,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迁移随时都在发生,如何去促进正迁移的产生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名词的情境。这些名词的情境能够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名词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能从常识迁移到自己所学的这些比较难懂的名词中去,不会畏难,遇到问题时也能通过查阅资料完成知识的迁移。二是问题的表征。学生学完名词,要参加国考,那么应让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题,教师应在课堂上讲解;讲解的时候需要注意对问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表征,并归纳总结,让学生遇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更好更快地找到解决方法。三是元认知。元认知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教师,应该给学生相应的元认知的指导方法。上课时,可以以元认知指导语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的目的,能够做好学习计划。四是原有经验。学生的个人经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他们的原有经验也不相同,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共有经验,完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在“教资”国考背景下,对于教资国考中科目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中教育学及心理学的学习,教师应基于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更好地观察自己的课堂,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未来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雪利.试论教学的本质是迁移:以教育学的“教学”与心理学的“迁移”之比较为视角[J].韶关学院学报,2013,34(7):135-138.

[2]张子鉴.基于迁移理论的高中数学有效学习方法研究[J].数学之友,2021(1):52-53.

[3]曾琦,冯旭阳,李建.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89-94.

[4]危彩霞.浅谈高中数学学习中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21(25):91-92.

[5]王培.学习科学视角下促进大学数学深度学习的元认知训练模式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3):85-86+89.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下一篇:消除中等职业学生就业和创业心理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