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通用12篇)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刘儒德
摘要:
基于问题学习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念,在中小学加以应用时,教育者要注意:①其学习目标重在促使学习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成为自主(自我调节)的学习者与有效的合作者;②所采用的问题要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平衡;③其学习评价要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以便有效地考察学生的收获和进步;④教师的指导作用要适时、适量,并随学生的进步而逐渐消退。
近年来,基于问题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逐渐推广到了中小学。在英美等国,中小学历来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研究的教学传统,尽管如此,原创性的PBL典型模式也需要作一定的变动才能适应中小学生。在我国教育体制与传统教学惯例下,采用PBL模式时更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学习目标
人们对PBL的学习目标作出了大同小异的看法,例如,Barrows等(1995)认为,PBL的目标包括:建构广泛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发展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内在的自我激励者。Savery等(1993)认为,PBL的学习目标是:自我引导的学习(即识别出学习议题、查找并评价相关资源);问题解决(即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以及评价结果);内容知识(即与问题相关的领域知识)③。Hmlo等(1997)认为,PBL的学习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和灵活的知识基础,最终将学生发展成为一个主动的学习者③。综合起来看,PBL的主要学习目标在于使学生:①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②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③成为自主(或自我调节)的学习者;④成为有效的合作者。下面就分别加以论述。
1.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将是灵活的知识。这是因为,①学生建构知识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是根据对问题的分析讨论而产生学习议题后而学习的,如此,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挂起钩来,有一定的缘起,知识因此获得了其重要意义(signifignanC);②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研究一定的学习议题,他们查找大量信息,从中抽取信息、组织信息,自己建构起了知识的最终产品形式,因此,知识的意义是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虽然近来有研究者认为,学生所建构的东西常常也就是对知识的掌握,只有一半来自于他们的建构。例如,所有正确理解勾股定理的学生应当基于其中的数量关系建构起对这一定理的相同的知识,但是,个体达到这个知识的途径可能是不同的。Beretter&Scanlamalia(1996)指出,个体必须学会将知识看作是个体产物,这种产物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反思已有理论和证据之间的关系而加以改进;③当学生完成学习议题后,他们最终还要用从学习议题研究中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意味着,他们不仅通过自己的查找和思维等过程而获得了知识的内容,而且还亲自经历了知识是如何被使用的。这样的知识是他们自己的知识,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知识。
相比较而言,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所学的知识常常是“横空出世”,由老师生硬地提出来,学生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也不想问为什么要学,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要我学我就学,反正书上的知识都是科学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在老师的指引和暗示下推导出老师所预期的知识,这些知识产品的形式都是由书本上规定的,所有学生对知识意义的理解和表征应当是完全一致的;这样的知识将是惰性的、不灵活的知识,只能在考试中、在书本新知识的学习中发挥作用,不能被灵活地迁移到复杂的实际问题之中。
2.发展高层次思维能力
为了说明高层次思维,我们先来看看约翰・杜威对思维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概述
1.“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形成
成人教育领域产生“基于问题的学习”发展的萌芽,是因为成人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承认不同学习者彼此间存在的较大差距,这样成人学习者就对自我学习内容及目标具有极大的选择权,以“学习者的自主权”应运而生。“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理念最初是在以全职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正式教育中首先提出的,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基于问题的学习”已经发展渗透到多种类学科当中,逐步成为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培养和发展责任感以及培养积极态度的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2.“基于问题的学习”的研究现状
我国引进“基于问题的学习”发展起步较晚,根据多方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得知自2005年后此类的相关教学研究才有所增加。“基于问题的学习”在我国的早期发展主要集中在网络环境中的探讨及应用,近年来随着新课标下对教育体系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学科教育领域中应用“基于问题的学习”已经逐步成为热点研究问题。
二、历史教学中“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应用研究
1. 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了解事物本质,深入探究理解
观察是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书本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观察灵活地运转起来,这就如同人类在进行劳动时运用工具熟能生巧一般。历史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多数历史教学内容都会匹配相关的图片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观察书中的插图结合历史信息去寻求一些具有价值的教学问题,并通过不断的深入理解和学习进行探索,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这样的读书、思考、比较和分析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枯燥的历史信息的记忆,以一种当局者的姿态去挖掘和探索每一个朝代及历史事件的过程,在问题中不断深入学习,大幅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
2. 通过探讨提出问题,把握知识关联,拓展思维能力
思想并不是“固定资产”,它需要流通和交换才会实现价值的递增。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课堂讨论这一模式,能够提出接近学生发展区的适当问题,能吸引学生对历史教学内容兴趣的同时,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欲望。例如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向学生提问说:“秦始皇吃过葡萄吗?”乍一看来这是与历史课堂教学完全不搭边界的话题,但对于学生来讲却极具吸引力,貌似简单,但却涉及秦汉等众多时空概念。因为葡萄是公元前110年左右才由西域传入中原的,而秦始皇早在这个时间的100年前已经驾鹤西去,所以秦始皇本人根本不可能吃过葡萄。简单的情景问题,却牵带出众多历史关联,学生在接受和探究这类问题时能够逐渐地把握知识的关联,有效地拓展历史思维能力。
3. 通过历史现象提出问题,结合多方探究,寻求最终答案
事物的存在具备多面性的,历史事件亦是如此。同一历史现象审视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各种不同的结论。针对这种现象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此类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充分发挥其想象空间,做到历史的活学活用。这类开发性的问题并不设立唯一的答案也不单一具备双向答案,学生要通过自己的多方考证,自主寻求心目中认为正确的答案,针对历史现象的开放性问题,学生要对自己给出的答案给予充分的解释。在这种多方探究中,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得到不断积累,各类历史知识能够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的大脑当中,真正地促进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幼儿园教育
一、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特点
1.以问题为导向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展开,主要包含了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和总结四个部分。
2.强调学习的主动性
任何形式的教育都要从小培养幼儿的主动性,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有高度的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活”起来,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到知识,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灵活学习,灵活使用。
4.在学习中注重学生合作意识的培训
基于问题中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部分问题靠一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要在孩子幼儿时期就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在合作学习中让幼儿学会优势互补,学会与团队合作。
二、基于问题在幼儿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1.幼儿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幼儿教师应该深入幼儿当中,充分站在幼儿的角度思考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要通过实际观察和接触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教师要做到了然于胸,因材施教。然后在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引导下,设置幼儿容易接收的问题,营造适合幼儿学习的氛围,促进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巩固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下使幼儿更有效地学习。
例如,在幼儿学习的时候,设置问题必须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概念原理,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候,教师提问:“小蝌蚪为什么不能准确地找到妈妈?”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小组之间的孩子们加强交流,互相探讨。营造一种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但是幼儿教师在分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幼儿的性格、喜好合理地分配小组成员,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
2.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适合幼儿的教育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如,在教学《眼睛小体操》的时候,教师提问:“上边毛,下边毛,中间有颗黑葡萄,你要猜不着,对着我瞧瞧。请你们猜猜是什么东西?”在这种猜谜语活动中,学生都表现得非常感兴趣:“老师,我猜是眼睛。”“我觉得是睫毛。”……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学会自主地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提高基于问题学习模式的实际应用效果。
现阶段,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重视,在幼儿教学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为了更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意识,仍然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改进教育模式中的不足,让幼儿教育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前锋.基于问题学习模式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08(28).
[2]徐文娟,杨承印.论基于问题式学习(PBL)的有效实施[J].教育学报,2008(03).
1、几个同学到讲台那里,让侯把眼睛闭上,慢慢摸索着走回自己的座位,旁边的人不准说话,也不准帮忙,让后让他们谈谈感受。很多同学都觉得很无助,眼前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只能靠手去摸,很不好受。
2、让几个同学做聋哑人要传递一句话,可是他们说不出话,也听不到声音,只能用手势和表情来表示,让其他同学一起用心观察和体会。这几个装聋哑人的同学说很难受,想说说不出,想听听不见,打手势别人又弄不懂,会很着急,很不方便。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新型教学模式已经在教育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已经深入人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合作学习模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就从合作小组的建立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有效的分析。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翻转课堂;运用
小组合作学习起源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在新型教学模式普及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也不断的发展。基于此,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的运用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还需要先建立合作小组。小学生活泼好动,可以以前后作为单位,将学生分为6~8人的小组,每组设立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合作的组织事宜,教师在考核中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提高小组之间的竞争。当然,这主要是在第一学期的实施策略,当学生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后,教师对学生的性格、学习成绩等都有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在具体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数学学科的特点,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对逻辑思维有一定的要求,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不仅能方便数学学习,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大有帮助,所以在当前教育中备受关注。逻辑思维应从小培养,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事物,增加了数学教学中的困难。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二、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增强意识,注重语言表达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意识,且要从一年级时就抓起。由于年龄限制,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较弱,通常到三年级后才有明显改变,所以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重点都不同,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比如刚接触数学时,应培养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愿意和数学接触,打牢基础知识,学会辨别最常见的单位概念,包括数字大小、距离长短等。识数之后,可结合教学进度,适当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其从形象化思维逐渐朝着抽象思维过渡。加减算法是小学数学的基础内容,教师应当通过多种渠道,令学生对加减的原理和数字规律进行了解。比如小组共有5人,5个座位,走掉一个,就会空出一个座位。而如果进来一个,就会出现座位不够的情况。或者通过三个小组不同人数的对比,以及如何分配,才能让三个小组人数一样多。过程中的对比、分析、概括等都是思维逻辑的关键。因此,教师有必要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有些教师认为,语言表达是语文学科,数学主要是跟数字打交道。其实有失偏颇,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交流沟通的载体,语言逻辑也属于逻辑思维范畴,教育应培养出实用型的人才,不但具备专业知识,还能够把逻辑思维和思考方式用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在平常课程中,还需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概念的概括,加减法的总结等。
2、更新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极其重要。在当前教学中,借助形象事物进行讲解是常用的方法,可以减轻学生理解的困难,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这种方式,可以避免理论知识太枯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今后要做的是,在此基础上,融入逻辑思维锻炼,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强大起来,应该防范学生对各种道具形成依赖,意识懒惰,不愿主动思考。比如在讲《厘米和米》时,可先给出一些实物,然后令学生发挥想象,联想相关事物,并能对其长度作出大概判断。《认识角》时,教师经常会举钟表为例子,不妨略过实物环节,由小学生主动去想象,尤其是角的移动和变化,如果有实物在手,很容易辨识,但如果仅凭想象思考,对不少学生来说都很难。小学数学的知识相对较为零散,以基础知识为主,所以需要合理设计课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一过程会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组织能力、分析能力等都起到良好的帮助。课堂上应掌握多种方法,并灵活运用。比如分类比较法,数学学科非常庞大,为防止乱成一团,内部知识都有较为系统的分类,而且不论是分类内外,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异同性。概括和归纳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对同一本质属性的事物进行整合,可以加深理解,从中获取新的认识。数学中有很多公式、定理,为计算提供了技巧,可以缩短浪费的时间。当然,教师需要根据具体内容和实际需求,选择最为适应的方法,使得教学效率达到最高。
3、加强练习,积极参与实践
逻辑思维能力需要经过不断练习,积累经验,才能逐步增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准备各种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习题,供他们练习。所选习题需要跟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具有启发性和一定的逻辑,如有必要,可以准备一些易错题,令学生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经常举办实践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够实现理论实际的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在《对称、平移和旋转》一节,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木条、胶水等工具,制作出对称图形。这需要学生对教材内容有深刻地理解,然后逐步探索制作方法,基本相当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的过程。校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活动,如数独游戏、数字推理等,令学生根据给出的数字和条件,能够推理出最终结果。
三、总结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验式学习;教学情境;教学方法;评价总结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89-01
传统教学模式,大多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是比较明显的“填鸭式”教学,教学中,教师讲得唾沫横飞,学生在下面无动于衷,没有多大积极性,参与性并不强。新课程改革要求,要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深入其中,参与体验,才会让学生积极性高涨,才会提升教学效果。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指的就是依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不同的方法来创设情境,且情境一定要尽可能的贴合实际,对书本中的知识内容可以最大化的还原,在此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自己,调整自己,可以再次将知识进行梳理,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情感,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对知识的讲解及认知都是围绕着学生来完成的,学生更是体验式教学的参与者,不仅如此,体验式教学不仅要求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的成长,要全方面的培养学生,使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过程中,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在体验式的过程中感受语文的魅力,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对情感的表达。总的来说,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要求老师在教学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主动的让学生去接受和学习知识,而不是一味的被动灌输,要把老师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学习。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活动中可以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及内涵,强化他们自身的感官意识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以便于他们创意、思想及情感的形成。体验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有效的创设情境。在学习中可以通过与实际相结合来创设出一个较为真实的情境,并让学生参与到其中,让他们可以充分的体会语文的乐趣,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情。创设情境时,我们不应将眼光局限于生活和学校,还要试图与社会相结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寻找一些可以作为教学材料的内容,并和学生一同去探讨感受,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比如,我们在讲天气变化的情况时,就可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相互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感受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可以更好的学习。
二、创新教学方法,彰显合作教学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就需要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灵活多变为教学基础,不断进行教学形式的创新,为学生带来新体验。但是要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不要将教学过分的局限于体验式方面,还要善于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共同促进,才会充分的发挥出体验式教学的作用及效果。比如,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把提问、回答与体验式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多融入一些多媒体教学、合作教学等来辅助体验式教学,强化生生、师生间的互动意识,老师要善于在过程中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进行探讨和解答,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从而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很好的辅助体验式教学。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促使学生积极的互动和帮助,让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正确认知自身缺点,使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可以提高自身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小组学习就是合作教学的主要的体现,这样老师可以充分的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认识到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予以纠正,使其可以在小组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使自身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三、注重成效,进行有效的评价总结
体验式教学过后一定要注重其教学的成效,并对此项活动进行相应的总结,对于学生在此次活动中的表现要做出适当的评价,以便老师和学生共同对学生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有所了解,并及时的予以纠正,使学生可以在日后此类活动中避免此种问题的发生。在教学时,老师要鼓励学生要大胆的展现自我和评价自我,积极面对所存在的问题,在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同时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大学英语教学
一、引言
近年来, 关于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国传统教育背景下, 老师是知识的权威和课堂的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并帮助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只有具备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者才能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 面对新的挑战和任务。
基于问题的学习,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 以问题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 其主要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理论, 所以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相吻合。PBL强调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掌握问题背后隐含的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习者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PBL作为一条改革思路, 在国内外教学中已经卓有成效, 但主要用于自然学科。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从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个角度, 探究培养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过程
基于问题的学习就是让学习者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学习, 让他们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与此同时建构学习者的知识体系。
1. 展示结构不良的问题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问题是核心, 在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建构主义者提倡学习应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问题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 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诺顿曾经指出问题越真实, 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越高。然而, 问题不能毫无目的地设计, 要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比如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
2. 界定并分析问题
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 由于问题的复杂性, 除了自主学习外, 合作学习也是非常必要的。学习者被分成几个小组, 每组通常包括4到8人。每个小组需要有明确的任务, 并且每个成员都要有不同的角色。总的来说, 角色包括:时间控制者, 确保小组能按时完成任务;记录者, 记录小组成员针对问题的发现、解决方法和结论;领导者和发言人等。
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 加上小组成员的分析和讨论, 学习者最终对问题有一个表述。每个小组的问题必须是具体的。为了解决问题, 学习者首先提出自己的假设, 也就是可能的解决方法, 并且列举出已知的和需要查阅的信息。
3. 探讨和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指定的问题, 小组每个成员都要被指定一个任务, 之后开始独立地查阅相关资料并筛选有效的信息完成任务。学习者应该明确如何评价所选资料, 即通用性、可靠性、准确性和深度等。教师应该向学习者传授基础知识、概念、原则等, 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管理的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在完成各自的任务之后, 小组成员返回小组中, 展示研究结果。小组成员通过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讨论、协商和探讨, 最终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检验之前的假设。在这个过程中, 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 所以小组应该反思问题的解决过程, 重新界定问题并再次进行自主学习, 重复之前的步骤直到解决问题。在解决每个小组的问题之后, 他们将选择合适的方式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 如幻灯片、演讲和书面报告等。
4. 评价和总结
评价在基于问题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习者除了进行自身评价外, 小组其他成员和教师也要对其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习者在小组的表现情况、知识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在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后, 教师可以组织测验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教学目标, 或者让学生写一个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书面报告。学习者应该反思问题解决的整个过程。评价和反思可以促使学习者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尽管PBL的整个教学过程被分为四个步骤,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四个步骤是互相分离的, 相反, 它们是相互重叠和相互依赖的。PBL的整个过程就是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在问题的驱动下, 学习者形成了自主学习能力, 掌握了相关的知识, 并提高了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个案研究
下面我将选取一篇有关钻石的课文作为具体案例, 展示基于问题的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上课一开始, 教师首先播放一段视频。主要关于钻石是多么的漂亮、珍贵及坚硬;世界上最大的钻石库利南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一部讲述了在南非的钻石非法交易的著名电影《血腥钻石》。同学们兴趣高涨, 播放完后, 我问同学们通过这段视频想到了什么。同学们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提出了很多问题, 如钻石是由什么构造的, 为什么这么珍贵?钻石是怎么形成的?除了南非外, 钻石还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漂亮的钻石首饰是怎样加工而成的?钻石可以用来干什么?有关钻石的英语短语有哪些?
带着这些问题, 同学们开始探索解决方法。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具有支持性的和创造性的环境, 包括介绍有关钻石的一些基本知识, 如相关词汇。整个班级被分成7个小组, 每个小组包括5名左右的同学, 选择一个具体的问题并搜集相关的资料。为了确保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高效率, 小组每个成员被指定不同的角色, 包括领导者、记录员、时间控制者和发言人等。为了使小组成员对自己的学习更负责, 他们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小组的成绩。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在课堂上, 老师不是知识的权威, 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建议者, 给同学们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课上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更多地要利用课下时间, 通过阅读课本、上网或者去图书馆等查阅资料。
带着发现, 各个小组开始讨论并整合搜集到的资料, 形成一个系统的、连贯的答案。每个小组完成任务之后, 要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学到了什么, 方式自选, 只要能够全面地展示研究成果。比如, 一个小组用一幅地图清晰地展示了世界上钻石的主要分布区, 包括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一个小组画了一幅图片, 附带单词解释钻石是怎样形成的, 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 更加牢固地记忆单词。通过这幅图片, 同学们了解了钻石形成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高温和高压。一个小组用PPT的形式介绍开采钻石的两种主要方式, 一种是开采河床, 正如在电影《血腥钻石》中所看到的一样, 另一种是从地下岩石中开采。我们还从另外一个小组的介绍中得知, 最开始钻石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样炫彩夺目。在钻石的加工过程中, 油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钻石会粘着在油脂上。经过各个小组的展示后, 同学们都表示这是收获最多和印象最深刻的一节课。
在小组之间互相交流之后, 每个小组从其他小组那里得到了反馈。然后, 每个小组进一步完善问题解决方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 来自三个方面:学习者自身、小组成员和教师。评价有着积极的作用, 不仅能够客观地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水平, 指导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进步, 还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更努力学习。最后, 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 关于他们所知钻石的任何知识, 字数在120字左右, 检验学生是否真正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结语
在大学英语改革的呼声下,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问题和真实语境的驱动下, 学生的学习目标会更清晰, 能制订出更详细具体的学习计划。同时运用多种学习策略探索知识, 监控并自我评价整个学习过程。尽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 基于问题的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 如教师角色的转化, 传统教学的影响, 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等, 但它仍然是一条值得探讨的新路子, 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Dewey, J.1933.How We Think in W.B.Kolesnick, Metal Discipline in Modern Education.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58.
[2]Gattegno, C.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 in School:The Silent Way.New York:Educational Solutions.1972.
[3]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London:Longman.1985.
[4]陈珍.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福建:福建师范大学, 2008.
[5]何莲珍.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 :287-289.
[6]刘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53-56.
[7]刘德儒.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20 (l) :22-30.
[8]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9]王篇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外语界, 2002, (5) :17-23.
[10]王新.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探讨.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11]张彦君.通过学习者训练培养学习者自主性的实验.外语界, 2004, (1) :54-61.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导向;自能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特别强调:“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应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自能学习立足于“自”、着眼于“能”、内化于“行”,是在自主学习基础上的有步骤、有系统、有目的地学习,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自觉、能动、独立的学习方式。因此,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自能学习的关键就是学生质疑问难的进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通过质疑、解疑、思疑培养自身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而提高自能学习能力。
一、前置作业
前置作业,就是基于所学的内容,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提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自己提前自学完成的一种作业类型。前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学习,让每个学生带着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进行学习,在课堂中针对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自能学习的习惯,为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从而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最大化地提高自能学习的效率。
1.读出问题。学生独立自主阅读教材,读教材的主题图,说说从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以及提出的数学问题;读例题,说说从例题中知道了什么,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读“小精灵”的话,说说自己的想法,在读中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2.划出问题。在阅读教材后,把重要的知识点划下来,尤其是对注意点和易错点做上记号,并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好标记,提出自己的疑问。
3.议出问题。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小组长组织带领本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自己自学后的收获、自己得出的规律和方法、自己遇到的困难……在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梳理提出比较复杂的问题。
4.练出问题。在小组交流整合后,独立完成教材“做一做”,以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提出不明白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二、自能学习
1.自能探究,发现和提出问题。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增加了“教学背景”这一要素。它的增加为学生从事学习活动、发生学习行为提供了思考的环境和空间,进而诱发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使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数学问题,会激发学生自能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常常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不愤不悱”的效果。
2.自能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数学的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激励学生经历活动过程、体验活动环节、积累活动经验、达成活动目标,将主题活动作为路径梯次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这样,学生的活动过程就成为他们内化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分析、解决了问题。
3.自能练习,检验和提高能力。学生在自能学习之后,根据学习的层次、熟练的程度、自身的学习水平自主选择模仿练习、变式练习、综合训练或拓展应用等不同梯次的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而培养和提高自能学习的能力。
三、自能模式
1.激趣定向。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堂中应营造能激发兴趣的氛围。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学科特点、教材内容的实际,精心预设每一节课的情境创设,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及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滋生学习的情感。同时进行目标定向,让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内因才是获取知识的关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放”,勇敢地“退”。解放学生的头脑、眼睛、嘴巴,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增加学生读书思考的机会、动手操作的机会、自主发现的机会、相互启发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点拨引导。学生的自能学习不是漫无目的地自由学习。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勇敢地退出来,还要适时地走进去,以学定教,顺学而教,顺学而导。一是教师确定教学的任务、目标和重点,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二是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合理控制节奏,使学生在课堂上科学有序地进行学习;三是教师选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是精心设计学习问题,不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疑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课堂教学应努力“四化”,即教学内容要“优化”,教学方法要“活化”,思维训练要“深化”,评价检测要“层化”。自主学习与点拨指导环节可以交叉进行。
4.巩固拓展。要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既要使学生自主探究,深刻理解,还要加强记忆和运用,把理解、记忆和巩固知识联系起来。因此,进行学习小结非常重要,可小结知识点,小结学法;巩固练习也不可少;课堂任务,当堂完成。同时适时延伸拓展,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这既能使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得到升华,也能为学生的课外学习、继续学习拓展新的渠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可开展积极配合与支持,尤其是促进性互动,承担共同任务的个体任务,促使所有学生有效沟通,小组各成员相互信任,化解组内矛盾,使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重要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是小学教育十分受关注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社会中,无论哪一领域、阶层,合作需求比重逐渐提高,合作意识、能力、策略也是社会重点考虑因素,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处于该种背景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十分重要。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主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性作为研究性学习重要特征,小组合作作为学习、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创意性策略体系、教学理论。现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广泛运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教学互动,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促使学生社会性、个性能够协作发展,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人际交往、合作沟通的能力,促使学生社会技能、心理品质的有效提升。然而,因大多数小学生年龄较小,绝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合作技能、竞争意识不强,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常会出现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认为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使得小组合作形式化。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参与率不高,市场出现好学生一言堂和各唱各调情况。通过合作学习代练和代讲,在教学评价时,不注重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道姓,不重视集体评价。因上述现象,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和学生个性教育相违背。
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前言明确提出,开展有效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靠记忆、模仿,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是数学学习关键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合作学习机制,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教学氛围,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可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向未来社会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过程,就是善于交流和加强合作的过程,是一种充分展示学生错误、正确的思维的.过冲,在和他人合作过程中,体验如何解决问题。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十分重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加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合作学习,教师自身要学会合作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交流技巧、合作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学习方式不断变化,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时刻变化身份,有时是促进者、有时是合作者、激励着、帮助者。针对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教师角色是合作者、促进者。按照学习任务难度、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充当指导者。在指导学生新知识提炼和运用时,教师是一种引导者,认真倾听学生汇报,主动回到学生所提问题,概括学生结论,提高学生新知识运用能力,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意见。尤其是不同学生分工问题,教师应及时综合各种观点,与学生正确交流、合作,开展小学数学教学。
2.合理安排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秧田式作为排列,选择分层异步方式,一般为四至六人一组。按照班内实际情况,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在学生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通过组间竞争方式,使每位学生能够自我展示,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中逐渐提升。同时,在合作中,应明确分工,让每一位学生担任特定角色,各角色也应相互轮换,提高学习互动性。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自身生活经验,合理设计教学情境,在学生在具体、生动情境中学习,以达到事半功倍效果。例如刘先生有90元,买了25本册子,一本3元,还剩多少钱?如果这样问学生,学生自然会枯燥无味,如果这样问:刘先生有90元钱,准备去文具店买儿童节礼品,打算买3元一本的册子给她女儿,大家说他带的钱购买吗?通过这种形式的提问,让数学问题更具显示意义,又无需套用解题规律,让学生学起来更加乐趣,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整合学科,积极营造和谐、温馨课堂环境。针对小学教师而言,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应重视的凸显问题,教师与教师间应积极讨论学生问题,共同分析原因,强化方法指导,避免出现形式化合作学习。同时,应加强学科整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加入音乐或语文等相关内容,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团队协作意识,合作学习是一个众学生之精华的过程,实现完美学习和教学的目的,通过分析和总结,积极营造一个合作学习和主动合作的数学课堂十分重要。因小学生思维能力不高,短时间无法明白课堂合作,必须慢慢培养小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要想提升学生合作水平,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逐步、分措施培养学生意识,使学生在合作、交往过程中,感受合作意识和合作的成功喜悦,树立合作意识。因此,在整合学科基础上,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对小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三、结语
一、ERP应用的现状
我国对ERP的应用已走过了二三十年的艰难历程,自引进第一套ERP软件以来,投入了百亿元的资金,经历了启动期、成长期和成熟期等阶段。时至今日,无论从企业发展对ERP的迫切需求,还是人们对ERP认识的逐步深入,都发生了质和量的变化。虽然许多大中型企业的ERP都已进入深度应用阶段,但从应用水平提升和效果看,仍存在诸多难题和障碍。据有关ERP的调查资料显示,ERP在我国制造业的应用普及率约为70%以上,而中小企业型仅达4.8%。由此,ERP在中小企业的应用率很低,市场发展空间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中小型企业应用ERP存在的问题
1、对ERP的认识不到位,目标不明确
很多中小型企业信息意识淡薄,对ERP没有明确的认识,仅认为ERP是一套万能的计算机管理软件,只需软件供应商提供安装后便可使用,这种错误的认识将直接导致企业高层领导不能认真地分析企业的现状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不能设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发展规划;不能准确估计ERP项目的预期效果。另外,由于ERP应用的短期效应不明显,加上中小型企业对ERP的认识和经验都不足,在短期内很难看到ERP的作用和效果,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小企业应用ERP的进程。
2、缺乏一定的资金和人才
ERP项目的实施需要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资金投入,这对于运作资金相对缺乏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加上企业对信息化缺乏经验,很难确定需要多少资金来投资企业信息化是合理的,因此企业一般不愿意进行ERP投资,出现了小马拉大车及头痛医头等不愿合理投资的现象;人才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所在,ERP的应用需要专业的人才来操作。然而在中小型企业中既懂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太少,这是制约ERP发展的又一个因素。
3、中小型企业的软件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我国企业数目众多,量大面广。迄今为止,在我国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1000万家,信息化需求千差万别,掌握其全面资料难度相当之大,大多数IT企业不愿意投
入太多的精力去准确获取中小型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出现了中小型企业ERP软件产品过于单一的现象,在市场上较难找到适合中小型企业的ERP软件产品和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4、对ERP的教育培训力度、方法不够健全
ERP软件系统的使用者涉及企业各部门,这些人员知识层次不同,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不同,原先对ERP系统知识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企业通常会交由ERP软件商或专业的公司来对企业的员工进行ERP系统的教育培训。这种教育培训计划性差、时间短,并且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培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另外,中小企业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导致ERP项目操作人员的变动频繁,对ERP系统的实施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发展中小型企业ERP的对策
1、全面、正确认识企业的ERP
企业实施ERP是一项投资大、风险大、难度大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涉及到企业各部门、人员、金钱、时间和技术等诸多方面,它是企业管理模式的一场变革。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ERP系统在给企业带来效益的同时,也会带来部门职能的重新划分、岗位职责的调整、权力利益的重新分配等复杂问题,企业高层领导必须正确认识ERP的本质并妥当处理这些问题,否则会给企业带来不稳定因素。
2、重视人力资源素质,加强培训企业决策者和执行者应具备的ERP知识的掌握力度
企业决策者要全面认识和掌握ERP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在实施ERP系统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传统和现代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时就需要决策者通过改革使企业适应ERP系统,寻求企业健康发展之路。企业基层员工的素质也不可忽视,他们是ERP系统的执行者,直接关系到ERP系统的成功运行。因此,企业在应用ERP之前和过程中应不断地对管理者和员工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现代企业管理意识、项目风险知识以及对ERP作用的全面认识。
3、加大对中小型企业实施ERP的政策支持力度,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有关促进中小型企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ERP应用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发挥政府中小型企业主管部门的组织
协调优势和大型IT企业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培训等措施,为中小型企业应用ERP提供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加快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进程。
4、完善制度建设,保障ERP系统高效应用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082-02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汤云飞.问题式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
[4]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05(2)
[5]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吴金桁(1983— ),女,瑶族,广西昭平人,桂东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教学。
为了探索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中应用了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教学,通过自学、问题讨论、教师指导评讲等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内容多、课时少以及传统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好。
1 PBL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教学方法对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大意义,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同时对学生智力的开发、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1]。但由于考试制度的原因,在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讲授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来传递信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尽管讲授法具有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教师更容易掌握且有安全可靠的优点,但也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是填鸭式地学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再加上目前高等教育进行的课程改革,总的趋势是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大量的教学内容,只靠讲授法是远远完不成教学任务的。
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我们认为讲授法、问题法等教学方法仍然导致表面肤浅的学习和依赖性学习。教师通常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潜能的发挥。为了克服上述教学方法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使学生成为更加独立、终身、活跃、积极的学习者,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试图考虑对教学策略进行变动,设法研究PBL在本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BL是指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最早使用PBL学习法的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是他于1969年在加拿大Mc 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4]。PBL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实际问题出发,发掘与主题相关的所有问题,以问题为焦点,以团队合作的方式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资料,从而让学习者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与过程,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PBL在无机及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中学的应试教育和学生机械、被动的填鸭式学习方式不是在大学一门课程中就能彻底改变的,无机及分析化学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基础课程,完全实行PBL的教学模式可能有一定的困难,我们仅尝试在部分章节的教学中实行PBL的教学模式。以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介绍我们的实践。
2.1 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PBL教学法的第一个关键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专业情况等来设计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我校的专业特点,在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中,我们选用如下问题进行PBL教学。
脱落酸(Abscisic Acid),学名丙烯基乙基巴比妥酸,是指能引起芽休眠、叶子脱落和抑制生长等生理现象的植物激素,因能促使叶子脱落而得名。1961年,W.C.刘和H.R.卡恩斯首先从成熟棉铃里分离出了脱落素Ⅰ;1963年,大熊和彦和F.T.阿迪科特等从棉花幼铃中分离出了脱落素Ⅱ;1963年,C.F.伊格斯和P.F.韦尔林用色谱分析法从欧亚槭叶子里分离出了休眠素;1965年,韦尔林等比较研究休眠素和脱落素Ⅱ的化学性质后,证明两者是同一物质,分子式与大熊和彦等在1965年提出的一致。统一命名为脱落酸。它在植物中普遍存在,其结构如图1所示。
脱落酸具有促进脱落、抑制生长、促进休眠、引起气孔关闭、调节种子胚的发育等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为使百万盆鲜花保持盛开的状态,均施加脱落酸,美化了我们的环境[5]。
要求学生在阅读完资料后,解决下列问题:
(1)什么是酸?什么是碱?历史上,酸碱理论有哪些?重点掌握酸碱质子理论。
(2)如何比较酸碱的强弱?什么是酸碱的解离常数?什么是水的解离平衡?
(3)酸度与溶液p H值有何区别?怎样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p H值?
(4)什么是缓冲溶液?如何配制?其p H值如何计算?
(5)如何测定酸碱的含量?滴定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怎样绘制酸碱滴定曲线?有何特征?怎样判断一种弱酸碱能否被准确滴定?如何选择指示剂?使用指示剂的注意事项有哪些?怎样配制和标定酸碱标准溶液?
(6)举例说明酸碱滴定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请设计一个有机弱酸测定的实验方案。
2.2 小组学习与问题解决
以上“问题”应在教师讲授“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这一章前一周发给学生,以4~6人为1个学习小组,分别选出组长、记录员、报告人等,共同协商完成学习任务。根据提出的问题和教材、教学大纲,学生应广泛地阅读相关资料,积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并做好记录、报告。同时,小组内学生应在个人学习的基础上,开展组内交流与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然后进行班级交流。由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成果。由于问题较多,每组选一个问题进行汇报,最后鼓励学生以PPT的方式展开交流与讨论。
2.3 教师讲评与总结
在学生自主学习与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汇报,教师应着重讲解本章的学习重点与难点,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2.4 实践与实验检验
习题和实验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主要手段。本章讲授结束后,教师应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同时,可以设置在线测试、课下自我测试以及本章小考等,检查和督促学生的学习状况。同时,又因为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本章理论学习完成后,应与实验课相结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在实验课中完成。
2.5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由小组对成员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以及由班级对各个小组的活动进行评价。最好是个人反思与总结相结合,问卷调查与表格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二是教师评价,包括讨论课的表现、作业、测试、实验等方面的综合内容。
3 结束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培养创新性人才、实施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初步的教学实践表明,PBL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因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中开展PBL教学方式的意义重大。但PBL教学方式也具有费时费力、仅适用于小班教学等缺点,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改革和创新我们的教学理念。优化和更新教学内容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锐意改革,勇于创新,一定会为“钱学森之问”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摘要: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目前创新教学中普遍研究的一种教学方式。以“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一章的教学为例,探索了PBL学习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PBL教学法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基于问题的学习法,无机及分析化学,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
参考文献
[1]教学方法[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424858.htm.
[2]陈振华.讲授法的危机与出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6):50-53.
[3]刘新奇.确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方式与策略[J].教育导刊,2007(6):23-25.
[4]McParland M,Noble L M,Livingston G.The effectiveness of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inundergraduate psychiatry[J].Medical Education,2004,38(8):859-867.
【基于问题的学习在中小学的应用】推荐阅读: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10-07
混合式课例研究是基于对问题的研究06-03
基于本体理论的档案学及其应用研究论文06-1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程项目评标应用研究论文09-10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中职英语学习06-03
基于环境学习的基础教育质量观11-01
基于文体的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策略谈06-28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10-05
基于网络的小学科学教学新模式探索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