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杂志的发展背景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尚杂志的发展背景(精选4篇)

时尚杂志的发展背景 篇1

图1

一张很普通的照片经过处理之后是不是大有不同了呢?绝对可以媲美专业麻豆哦!赶快来看看操作步骤吧:

1、在“美图秀秀”下打开待处理图片,点击“美化”界面下的“基础-去雾”特效,调亮图片整体色调。

图2

2、点击“美容”菜单,选择“皮肤美白”功能,“中度美白”一次;接着选用紫色画笔,手动涂抹脸部、手等裸露肌肤,使皮肤色调偏日系;点击应用,

图3

3、点击“场景”菜单,选择“抠图换背景”,然后点击“自动抠图”,用抠图笔在人物上划几道线,删除笔将人物多余的部分划去,抠出人物主体即可,然后点击完成抠图。

图4

4、接着选择合适的场景素材,根据素材调整人物的位置,点击应用,就大功告成了!

图5

时尚杂志的发展背景 篇2

(1) 同质化严重。

在经济学中, 我们都明白一个道理, 一个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 大量的竞争者, 带来的必然是巨大的竞争压力。尽管每一本女性杂志都在宣扬自己的与众不同, 但其实质的与众一致也成为女性杂志的一大“特点”。在内容上, 同类杂志在版式设计、内容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 虽然许多栏目的名称不同, 但是栏目的设置内容几乎一样。这样也就使杂志成了互相的替代品, 因为许多杂志几乎只是在重复, 太多的趋同, 使杂志失去了应有的个性和风采。在信息如此大量的时代, 同类杂志的重复导致了极大的浪费, 这不仅是对于出版社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同时对于读者同类杂志的购买也是浪费。长此下去, 读者群体只会被不断瓜分, 甚至难有固定读者群体, 结果只能自我消亡。纵然女性杂志种类繁多, 百花齐放, 但缺乏鲜明的个性的现实, 仍会影响未来女性杂志的发展。

(2) 缺少原创性。

对于当今的女性生活和时尚缺乏杂志自身的独特见解, 一味模仿抄袭, 这是很多女性杂志的通病。现在的女性杂志不是简单地对于商品的广告宣传, 如果女性杂志所传播的仅仅是对于国际品牌的时装、服饰、香水、化妆品、护肤品、珠宝首饰等高档消费品的宣传, 那么这就错了。因为杂志所需传播的并非物质的消费主义而是一种女性的文化。而且简单的图片, 抄袭的文字并不是杂志所要传播的主旨, 杂志所要传达的文化才是传播本质。现在很多的女性杂志在编辑过程中不认真思考中国的现实生活, 而是一味地以引进国外的理念为由, 对于真正的文化、时尚的基本元素没有彻底的理解, 而是表层化的改头换面, 使不少选题与真正的时尚相违背, 使得很多的时尚杂志变成商品的目录, 而真正的宣传流行的时尚之风却视而不见, 远离了时尚这个主题。

(3) 过分宣扬消费主义文化, 缺乏人文色彩和思想内涵。

绝大多数时尚杂志过多宣扬奢靡的贵族化倾向和拜金主义, 缺少真实自然、健康向上的内容, 远离了他们真正的读者。时尚杂志, 反复地鼓励读者要享受生活, 要提升自我, 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但是这种享受、这种提升、这种满足完全建立在消费的基础上。杂志行文间无不流露出对物质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着力渲染成功女人优越的物质生活。它所传播的时尚文化以赤裸裸的消费为特色, 以对单纯的物质消费的宣扬取代了时尚文化的本质和全部, 物的豪华掩盖了其人文色彩的苍白。其原本应有的思想性成为美丽奢华的附庸。在读者感官享受和欲望膨胀之后, 内心却是空洞一片。因此“缺乏思想性和独到见解, 是时尚杂志的一个通病”。

(4) 过高的成本压力。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信息的大量充斥使人们在很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络的途径免费的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这些既威胁女性杂志的发展, 也是威胁传统纸媒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女性杂志的一大特点就是精美的包装, 精致的印刷, 特别是时尚类的杂志基本都是铜版纸印刷, 这些都花费了出版社大量的钱财, 也给出版社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同时, 这些精美的包装也成为环保主义者诟病的对象。

2 新媒介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女性杂志的未来发展趋势

(1) 品牌差异化是我国女性杂志的第一大发展趋势。

我国女性杂志将来必定进一步细分读者市场, 树立自身特色, 实现品牌差异化。在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的女性时尚杂志界, 细分读者市场, 明确自身特色, 发展自身风格, 挖掘新的市场点是取胜的关键。女性时尚杂志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统一体, 更为注重产品的个性和风格。就像有人说:“就像人一样, 成功的杂志能反映他们独特的哲学、活力、学识以及智慧。”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不同的女性时尚类杂志都力图从不同的侧面表现自己的个性。杂志是所有媒介里面专业化程度最高, 最能接受和体现分众思想的媒体。要在这个市场中真正赢得一席之位, 就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作为大众媒体的特性, 正确地把握现时受众的进一步分层, 敏锐地捕捉市场空白点, 进一步开拓原有的目标受众, 从中开辟新的读者群体。凡成功的女性时尚杂志都有明确的个性化品牌定位和目标读者, 从刊物的选题策划到整体设计, 都直接指向一个具有特定的消费能力和审美趣味的读者群体。

(2) 女性时尚杂志“中洋结合”是我国女性杂志的第二大发展趋势。

对于中国的女性时尚杂志, 立足于我国时尚文化, 在深入挖掘、解读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国外时尚杂志经验。女性时尚杂志在编辑过程中不认真思考中国“本土时尚”, 而是过分模仿国外流行元素, 使中国本土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洋化”, 造成本土内容的肤浅和粗糙, 缺乏深度和广度。

《VOGUE》编辑部主任李捷说:“只有中国的时尚产业发展起来, 才是本土杂志咸鱼翻身的时机。”立足于本土文化对时尚内容进行挖掘、解读、传播是其生存发展的第一步, 时尚是一种文化形态, 本土文化中也存在着喷涌不断的时尚。我们不能两眼只盯着国外的时尚品牌和明星模特, 而对本国的精彩时尚无动于衷。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 我国女性时尚杂志要面对的是我国广大的有一定收入的、年轻的、时尚的知识女性群体。女性时尚杂志想成为中国时尚文化的引导者, 它必须首先是中国的, 然后才是世界的。挖掘中国传统时尚与现代因素的结合, 使中国时尚元素在世界时尚潮流中具有独特性, 进而引导世界时尚潮流才最终是中国女性需要达到的时尚文化层次, 才是中国女性时尚杂志追求的目标, 才会吸引中国女性的持续投入和关注。

(3) 摆脱拜金主义, 增加人文关怀, 是我国女性杂志的第三大发展趋势。

注重人文内涵的积淀, 使女性杂志摆脱纯粹的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女性杂志来说, 缺乏人文关怀和思想内涵已经成为通病。那么谁先在此方面有所突破, 谁就占领了在时尚思想上的制高点, 对其他的对手拥有不可怀疑的引导力和优势。在中国妇女杂志网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最希望传媒做的事“帮助女性提高竞争能力和生存技能”。其中在问到“您最希望大众传媒为女性做什么时”, 28.12%的人表示, 希望传媒能“帮助女性提高竞争能力和生存技能”, 18.3%的人希望传媒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 17.51%的人希望“帮助女性进一步树立自强、自立精神”, 15.12%的人希望“增加为女性服务类的信息、报道”, 还有15.12%的人希望能多为女性的权益呼吁。因此时尚杂志要挖掘内容深度, 站在高层次引导女性的生活观和消费观, 而不是一味地崇尚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在社会生活、文化思想都不确定, 传统思想、西方潮流互相激荡的今天, 面对广大思想解放的新一代社会女性, 时尚杂志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关怀。如果能将杂志所传播的休闲内容注入更多的人文内涵, 必定能提高时尚杂志的精神修养和品位格调。

(4) 创意性不断加强是我国女性杂志的第四大发展趋势。

注重团队建设, 加强人才引进, 提升创意水平, 使女性杂志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任何杂志的长久优势说到底都是内容上的不可复制。而内容的独特决定于杂志本身的创意, 而杂志本身的创意决定于人才。传媒产业是创意产业, 媒体工作的各级内容都充满了对创意的要求, 大到发展战略、媒体定位, 小到版面设计、报道策划、写作角度。以女性时尚杂志为例, 全球主要的时尚资讯要么来自于巴黎、米兰、纽约等世界时尚之都, 要么来自好莱坞、奥斯卡、格莱美等世界闻名的时尚娱乐中心。由于我国没有成熟的时尚工业, 没有享誉世界的时尚品牌, 也没有多少影响广泛的时尚娱乐活动, 本身就缺乏主要的时尚资讯源, 在这种资讯不足、实力不足的情况下, 时尚杂志要想做大做强, 必须以巧取胜, 大力提升创意的含金量。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 时尚杂志应该努力挖掘媒体从业者的智慧, 提高创意水平。人才匮乏是目前国内时尚杂志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创意, 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创意产业要以创新为灵魂, 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使其运行建立在文化、知识、智慧、价值观念、精神动力、人文环境以及高科技和文化发展所形成的巨大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力资源之上。

(5) 集团化发展是我国女性杂志的第五大发展趋势。

引进资金, 加强合作, 实施品牌延伸, 实现集团化发展。女性杂志要实现大的跨越式发展, 首先必须变单纯“编办刊物”为“经营媒体”。即要以办杂志为龙头,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充分重视实体发展, 特别是对于广告、发行和排版、印刷等相关业务的开发, 丝毫不能有所疏忽。其次要加快组建刊业集团的步伐, 迅速提高现有单个刊物的综合竞争实力。杂志作为“新生事物”,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要毫不迟疑地加大力度抓紧组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地区的刊业集团, 双向联合、优势互补。围绕建设“大出版”, 通过制度创新, 增强期刊整体实力。在可能的情况下, 还应当大胆吸引投资, 与国外先进出版集团合作, 实现品牌延伸, 积极多元经营, 发展成具有更强整合能力的跨媒体联合体。

3 新媒介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女性杂志发展应该采取的策略

(1) 内容更加丰富, 定位更加细分。面对竞争激烈的女性杂志市场, 许多的女性杂志着眼于时尚, 试图用此来成为吸引女性读者的筹码, 虽然不可否认, 时尚对于女性的吸引是成功的, 但是时尚的世界里不是每本杂志都能成为《时尚》。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广东的《家庭》和湖北的《知音》, 它们是以故事化报道为主的类新闻纪实期刊的代表, 两刊发行量都超过百万份, 它们用生动的笔触, 贴近生活的话题征服女性读者。所以, 深挖女性心理, 使女性杂志的内容更加的多元化不失为女性杂志更好的发展策略。

(2) 积极开发网络平台, 推出电子杂志。网络的普及, 使信息的传播更加的快捷,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 更多的信息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取得。网络既给女性杂志带来了冲击, 也给杂志提供了新的平台。就在网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之时, 许多的杂志也认识到了, 需要利用网络这个平台, 自然除去杂志报纸也更多的运用网络。以《时尚》为代表的女性杂志, 也开始借助网络的平台, 制作电子杂志, 实现下载或在线阅读。作为以看图视觉传递为主的女性杂志, 实现电子阅读也可以实现更好的阅读效果, 同时也可以扩充更多的阅读内容。电子杂志的推出, 也使原来畏惧女性杂志价格的群体开始通过网络实现杂志的阅读, 这样也就扩展了受众的范围。在网络的发展中, 越来越多的女性杂志也开始选择电子杂志这种途径。

(3) 强强联手, 与其他媒体合作。在新媒介不断扩展的今天, 传统媒介地位受到了一定得威胁, 原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强势媒体如今也开始追寻改善的方法。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可见联合的力量, 更何况现在联手的并不是“臭皮匠”而是拥有丰富经验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之间的联手更普遍的情况是信息内容的共享和共同举办某项活动。例如, 我国的中信出版社与旅游卫视的《美丽俏佳人》合作, 有主持人李静编辑, 共同出版了杂志《美丽俏佳人》, 这就是一次杂志与电视媒体的合作, 而这项合作从现阶段来看也是成功的, 电视节目为杂志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同时杂志的推出, 也扩大了在受众中的传播范围, 可谓一举两得。

(4) 内容追踪当今网络等热点, 紧跟潮流, 同时丰富杂志的内容, 开创特色板块。当下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众多的女性杂志采取的应对措施更多是从内容上吸引读者, 抓住读者的眼球。内容上的创新更多的是与网络相结合, 追踪网络的热点, 如近期因自信走红的凤姐——罗玉凤, 也成为一些如《家庭》等女性杂志的谈资。同时内容上的创新也是杂志努力的方向。

摘要:本文对新媒介快速发展背景下我国女性杂志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分析了我国女性杂志五大未来发展趋势, 并在这些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新媒介发展背景下我国女性杂志传播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女性杂志,发展趋势,传播策略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林肯.布巴, 杰克.Z.西瑟斯.广告媒体企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时尚杂志的发展背景 篇3

关键词:《最小说》;媒介融;商业模式

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之间相互融合的过程。媒介融合最早由Ithiel de Sola Pool教授提出,他认为,数码电子科技的发展是导致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聚合的原因,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最小说》最初是以MOOK,即杂志(Magazine)和图书(Book)相结合的形式出版的,2008年1月正式改为期刊,成为了一份合法的杂志。其在获得刊号后做了如下改变。在发行周期上,于2008年每月发行一刊,但版式由小变大,页码逐渐增加。2009年正式更改月刊为半月刊,又推出下半月刊《最映刻》、副刊《I WANT》与《最漫画》,2010年三刊合一,2011年又新推出两本副刊《最幻想》与《ZUI Silence》。在杂志内容上,《最小说》重视图片与画面,不仅有郭敬明的“小时代”连载,还有笛安的“龙城系列”与“文学之新”系列等。在媒介载体上,除了与传统纸媒《人民文学》合作举办“文学之新”大赛外,还与网络媒体腾讯文学、手机媒体合作推出多种阅读终端,甚至推出了动漫、网游、影视等艺术形式,并利用电商、社交媒体、手机支付等现代手段提高其交易便捷性及与目标受众的匹配度。《最小说》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综合运用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多渠道地寻求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成功地实现了文学杂志的商业化运作,并逐步成为年轻读者最喜欢的杂志之一。

商业模式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用于描述公司内部信息技术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流程、信息和通讯模式等。今天,学者们重点关注的是商业模式与价值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网络、价值实现四个方面对《最小说》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

一、《最小说》的价值主张

价值主张是指企业通过其产品或服务向顾客提供价值,它是整个商业系统存在的理由,因此也是商业模式分析的起点和核心。价值主张具体一点说就是企业通过什么方式满足哪些特定人群的何种利益需求。《最小说》的价值主张独特清晰——通过时尚唯美的艺术形式表达青春少年的感伤情怀,定位于有一定购买能力且有审美品位的青少年,从内容到形式都体现了当代青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少年伤感情绪特点,同时又融入很多时尚的商业化元素,配上唯美且富有内涵的摄影和图片,能够引起青少年强烈的共鸣。

二、《最小说》的价值创造

价值创造是企业利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经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它以满足顾客偏好的价值主张为导向,整合优化资源,创造独特的顾客价值。《最小说》商业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郭敬明团队通过恰当的资源整合,进行文学扩张和市场拓展,创造了多元化的文学作品以及具有时代性的文学创意产业。《最小说》通过“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的成功举办,产出了大量优秀青春文学作品,使文学期刊成为可以持续产出优秀文学作品的资源平台。

在拥有优秀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最小说》向多元衍生的内容创意产业拓展,通过影视动漫、网络游戏拓展,形成以文学期刊为中介平台的整个文学创意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郭敬明将作品产业链延伸到了影视领域,希望打通出版和影视之间的壁垒,由于他们每年都会产出大量优秀小说,而这些小说有很多适合影像化,这就为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提供了可能。比如作为文学影视化的先行者,郭敬明以自己的原创小说为题材先后导演了《小时代》4部系列电影,极大地满足了青少年对作品的深度心理需求。尽管这一创意也引来强烈的反对,但口碑上的两极分化并不是文学作品走向银幕的必然表现,只是当下文学影视化的一个阶段性反应。虽然这种影视化处于文学创意价值链的下游,但因电影的热播迎来了《最小说》及其相关图书新一轮的抢购热潮。文字、图片、音乐、影视、动漫或网络等艺术形式都能很好地为表达唯美感伤的青春梦想和时尚幻觉服务,因此文学作品应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有效地进行产业链拓展,从而实现价值创造和价值主张的统一。

三、《最小说》的价值网络

通过产品和服务为目标顾客创造价值,必须建立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实现。价值网络是指利益相关者通过各种联接方式整合利用彼此资源和能力所形成的网络结构,及其在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上的利益分配关系。斯莱沃斯基等认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将传统的供应链转变为价值网络来满足顾客不断增长的需求。《最小说》价值网络包括两个方面:核心层——《最小说》的核心能力与关键资源;扩展层——与杂志产生互利共赢的数字营销平台。

企业内部的资源禀赋体现在两方面:一要具备要素上的优势,即资源;二要具备有效调动和发挥优势要素的全部潜力,即能力。《最小说》的资源禀赋在于主编郭敬明的品牌影响力和青春写手的艺术创作能力。郭敬明是一个关键的资源禀赋,他因一部《幻城》出名,此后充分利用自身優势,从作家品牌起步建立杂志品牌:2004年郭敬明开始主编文学杂志《岛》,2006年10月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合作发行青春杂志《最小说》,试刊两期后《最小说》正式成立。郭敬明是一位明星作家,也是把文学进行商业化运作的成功典范。

尽管企业的内部资源禀赋很重要,但内部资源禀赋并不能决定价值创造的高度,价值创造更多地取决于组织撬动利益相关者资源的能力和集约高效地聚合其他机构资源的能力,因为资源优势本身就需要不断地被强化和升级。除了郭敬明创刊者的明星效应,其团队成员对《最小说》的成功也功不可没。网络时代,读者的品牌忠诚度不断降低,读者的口味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仅靠郭敬明单枪匹马作战不可能持久维持读者的忠诚。于是他以《最小说》为平台,借鉴电视选秀节目,于2008、2010和2013年成功举办了文学界顶级的“The next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产出了一大批如笛安、落落这样集聚超强人气的文学新人,以自己的独特魅力,使文学期刊成为掌控优秀文学作品内容和读者资源的聚集平台,并通过与新人的合作,打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产业王国。

nlc202309051246

同时《最小说》还与传统文学杂志《人民文学》合作,树立《最小说》的文学声誉和价值影响。《人民文学》在2009年第600期收录了以郭敬明为代表的文学作品,2010年又以主办方的身份与《最小说》合作,发起第二届“文学之新”新人选拔赛,引起了文学圈的广泛关注与讨论。长江文艺出版社仍是其传统纸质出版发行权的主要阵地,随着信息科技及网络营销的发展,网络也成了《最小说》活跃的又一重要阵地。《最小说》不仅在网络上建立杂志主页,创办杂志论坛,还与其他5个数字化平台进行合作:(1)与内容媒介平台——新浪合作,每月统计读者调查表的意见,公布每期作品受读者欢迎的排行榜,及时发布资讯;(2)与电子商务平台——当当网、卓越亚马逊合作,上架销售;(3)与社交媒介平台——人人、豆瓣友好合作,与读者互动交流;(4)与电子文学平台——腾讯文学合作,于2013年将其电子版权交由该网站发行宣传;(5)与移动互联网平台——手机网络合作,每期杂志出版后都会有一个手机代码,读者可以通过手机付费的方式下载阅读。这种多样性的价值网络,因时间和发布渠道的协同性,实现了纸质杂志与数字杂志甚至影视的全球同步首发,满足了读者方便快捷的阅读需求,拓宽了《最小说》的销售渠道,也增加了盈利点。

与《人民文学》的合作获得了杂志发展所需要的权威和声誉;与门户网站的合作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力;与社交媒介平台的合作获得了与读者互动、深化关系的载体;与电商平台的合作使杂志在传统发行渠道之外获得了与青少年读者相匹配的更便利的交易渠道;与手机网络的合作不仅增加了一个流行的传播渠道,更获得了一种新兴便利的手机支付手段。当然,实现这些合作的基础,是《最小说》所拥有的优秀文学内容和广泛而忠实的青春读者群。

四、《最小说》的价值实现

价值实现是指在为顾客共创价值的过程中,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获得价值回报的方式及持续形式,因此斯莱沃斯基认为盈利模式的核心是顾客价值。价值实现主要指的是盈利模式,盈利模式也是商业模式的本质。《最小说》通过收益来源、收益结构和计价方式的多元化实现了盈利模式的优化设计。

在收益来源上,《最小说》改变了单一向读者收费的模式,通过广告、版税收入实现向第三方收费;在收益结构上,《最小说》打破了仅靠杂志发行获利的思维定势,通过举办文学之新大赛、出卖影视版权、植入广告、授权开发衍生品(如文具、T恤、与杂志匹配的单曲等)等方式,与合作方一起实现利益共享,从而建立一个稳定、完整的收益结构。计价方式有按时间定价、按消费资格定价、按价值定价等。《最小说》的计价方式主要是按价值定价,即按照杂志内容的价值来定价。《最小说》刚开始零售价均为10元,但其并不满足于这样传统的定价方式,在2009年,《最小说》推出18.8元的两周年白金纪念特刊、情人节与儿童节特刊,2010年改革后,又推出15元的纪念特刊系列。正是因为采取了合适的定价方式,《最小说》在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同时,销量也从最开始30万册提高到现在每期50万册。

商业模式好的企业,能够以更少的投资、更低的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收益,且能实现持续增长。尽管《最小说》“飞离地面”式的华丽虚幻文字和模式化的单一内容一直被传统作家所诟病,但其商业模式的成功值得传统文学杂志借鉴。《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称:“青春文学杂志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比如商业宣传,比如编辑团队的创意,传统文学杂志的职责在于守护我们的文学传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造一个院子把自己关起来,而应每时每刻都在期待新的创作,做到既在文学品质上有所坚持,又在商业模式上不断借鉴创新。”本文通过分析《最小說》的商业模式,发现其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在其明星作家领衔的创作团队,通过明确的价值主张、多元化的价值网络及富有创意的价值创造,最终实现了顾客价值、合作伙伴价值与杂志自身价值。

时尚化本身意味着短暂和变动,此刻流行的热点下一刻就可能被抛弃;偶像化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偶像更多是特定人群的一种黏性关系,很难传递到下一代人群。这些对《最小说》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都构成挑战。对浅阅读与责任感缺失的种种批评,《最小说》的商业模式应在价值创造的内容上寻求文学性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找到与读者的最佳共鸣点,从而进行作品创新,不断地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价值创造。

(刘中刚,河南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勒丹丹,河南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时尚杂志的发展背景 篇4

众所周知, 1978年岁末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号召。解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极大地解放了全国各行各业的生产力, 并很快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快速发展的洪流, 我国的国民经济形势迅速开始好转。但在当时, 我国的建材行业还是比较落后的“老大难”行业, 与全国建筑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尤其是在建筑防水材料领域这一矛盾更为突出。防水材料不能满足建设事业发展需求的矛盾怎么解决?只有依靠改革。行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联合成了发展的第一步, 也是当时切实可行的优先可取方案。于是我国建筑防水材料领域诞生了第一个联合体———中国长城防水材料公司, 它由全国各地主要石油沥青纸胎油毡生产企业组成。

防水公司成立后的两大任务, 一是千方百计增加原有产品的产量和开发新品种;二是提高产品的质量。通过不断努力, 采取措施, 到1984年公司各企业的石油沥青纸胎油毡的年产量都有了不同幅度地增长。但产品质量仍亟待提高, 材料品种也亟需增加, 以适应建筑业市场多样化的需求。据其他行业经验, 创办专业技术平台———出版专业技术刊物, 可以起到在行业内外彼此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这个平台应依托于专业科研机构。于是公司领导决定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 一方面多方设法加紧筹备公司所属的防水专业科研设计院所;另一方面利用公司现有的科技力量先将杂志创办起来, 边办边积累经验, 待研究所成立后具备了办刊条件再转交研究所办刊。

当年公司所有科技人员中, 无一人有过办专业技术杂志的经验, 本人作为被公司选定的首届编委会成员和编辑部工作人员, 也是编辑出版行业的门外汉。命令已下达, 任务已明确, 只能边干边学。就这样, 在以公司领导赵松为名誉主任、行业前辈褚承祖为主任的编委会的领导下, 组建了编辑部, 成员仅两人———庄金声同志和本人, 承担起了杂志稿件的组稿、编辑、校对、付印、发行等工作。

1984年3月,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首份专业期刊———《中国建筑防水材料》杂志在探索中问世了;同年12月,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首个科研机构———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苏州防水研究设计所正式挂牌成立。三年后, 1987年7月, 杂志正式迁址苏州办刊, 并增补苏州所为第三主办单位。杂志迁址苏州后, 充分依托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力量, 同时利用其科研、设计、检测等方面的信息资源优势, 走上了一条与行业共成长共发展的道路。

上一篇:年终工作总结和计划下一篇:洋务运动说课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