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在中国文化传承中存在的缺陷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承并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是现代大学生的使命,实现这一使命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在日常的大学

英语教学过程中贯穿中国文化元素的教学,然而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元素相当匮乏,使得大学英语教学偏离了文化传承这一根本使命。本文着重阐述了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在帮助学生实现中国文化传承并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方面的缺陷以及形成这一缺陷的原因,同时就如何纠偏这一缺陷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英语教学;传承;缺陷;跨文化交际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推进和展开,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和互通正变得越发频繁,在这种背景下,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有义务向世界介绍中国。高校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便是时代所赋予他们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当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已显然不具有时代特征、缺乏可操作性的中国文化的教学内涵,所以高校英语工作者们应该更新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观念,提高大学英语教师文化素养,克服中国文化氛围缺失等不利因素,编写出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能够把中国文化元素渗透其中的,让学生们满意的高水准的大学英语教材,以便大学英语教学朝着“文化传承”的方向发展迈进。

一、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

教育部在2017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更能够反映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从2013年12月开始,四六级真题翻译考试开始涉及中国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故把中国文化贯穿于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不仅是考试的需要,而且还是“一带一路”背景下实现全球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大力复兴中国文化,实现“中国梦”,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大学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根本使命,使学生们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学习世界先进的科技文化,同时也可以熟练运用英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传播出去。

二、大学生的“文化失语症”

“文化失语症”最主要表现的是无法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无法用英文表达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学生涉及中国文化的词汇记得不够牢靠,语言符合转换发生障碍,难以表述清晰;另一个是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或根本不了解。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对中国文化又怎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学生对西方文化,比如圣诞节、万圣节、美国独立日用英文能够娓娓而谈,而让他们用英文谈谈儒家(Confucianism)、道家思想(Taoism)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顾左右而言他。

有学者曾对学生做过用英语表达中国本土文化方面的测试,其结果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测试者不能给出恰当的英语表达,在转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面临“失语”困境。

如何改变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发生“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是摆在英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又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的更新和突破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有力保障。

三、大学英语教材的现状及不足

教材是文化的载体,它包含了丰富的文字和文化信息。我国的英语课堂的语言输入主要依赖于教材,英语教学和英语教材有着密切的关系。纵观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它们都在生词的用法、扩展上,目标语的结构分析上、欧美文化的输入上下足了功夫,但对母语的文化背景和英文表达上却鲜有阐述。

据笔者观察和实际的教学体验来看,现今本科高校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都缺失中国元素,这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有所脱节。就拿目前本科高校使用比较广泛的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来说,教程里能够反映中国元素的也就是SectionA的汉译英部分。其他教材如外教社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高教社的《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和复旦大学出版社的《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等每个章节的几大模块都几乎未涉及中国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教材因为受到传统外语教学思想的影响,文章素材大多来自国外的报纸杂志,英语的原汁原味十分浓厚,其背景多和西方的风俗文化有关,语言中洋溢着英美文化的气息。虽说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思想指导下,把学生置于英美文化的环境中来接受语言熏陶,这无疑对学生们了解西方文化,学会并掌握纯真地道的英语十分有益,但教材却没有涉及母语文化的输入,尤其是没有表达中国文化方面的文章及相关词汇,造成了学生们通过学习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选文来学习英语的愿望落空,使得学生们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力明显欠缺,错误百出。这种情况也无疑给老师们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因为教材在这方面的缺失,要弥补学生们中国文化英文表述上的不足,教师们就必须到处查阅资料,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来获取资源。如果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再增加一个中国文化方面的模块,那么这样的教材一定会受到广大师生们的青睐。

四、大学英语教材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

自学者首次提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距今大约有20年了。然而我们一直所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在纠偏这一现象方面,却难有起色,这是为何?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大学英语的教学都着重于英美文化的学习,包括各类英语水平考试的文风都是基于欧美文化背景的。人们以为,词汇掌握了,文化精髓了解了,那么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许多学生即使通过了英语四六级考试,也不能顺利地用英语表达好中国文化。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我们所编写的大学英语教材忽略了中国文化元素的渗透。

(二)材料的把控上有困难。虽说我国有众多的对外传播的媒介,教学素材的来源也十分丰富,但拿来主义必不可取,更不能“现摘”“现抄”“现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译文多半言词生涩难懂、结构复杂,如何通过使用雅俗共赏的语句来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是对大学英语老师们的又一个考验。

(三)教师们的编撰水平有限。教学水平高并不代表翻译水准就好,编撰出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符合“一带一路”背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上的表达挖掘不够。源于意识形态、生存环境的不同,中西方文化对同一件事物的价值取向、褒贬看法有很大差异。比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狗的看法就迥然不同,这在关于狗的汉英词语表达中就能可见一斑。汉语中挂羊头卖狗肉、狗仗人势、狗拿耗子等词语都是贬义词,而英语中的“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worklikeadog(工作勤奋).”“asfaithfulasadog(像狗一样忠诚)”等等都带有褒义。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的表述及其缺乏,这对学生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相当不利。

五、现行大学英语教材克服中国文化缺失现象的建议

(一)合理配置中西方选文比例。大学英语教材在选取课文材料时,除了选取西方文化相关的文章之外,还要考虑一定量的中国文化背景的选文。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应再添加一个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阅读模块(Reading3),这样对学生提升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科学合理地安排好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渗透布局。大学英语教程一般都有4册,每一册的大学英语教程都会对应相当英语水平的学生,故在编排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选文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水平、文章的难易度、文章的题材及背景等因素。把什么样的文章编入哪一册的课文中也是在考量教材编撰者们的智慧。

(三)练习的编排要有高度的指向性。为了检测学生们对中国文化英语选文的掌握情况,令学生们做习题便是最有效的手段。习题的检测点不应围绕着词法、语法的运用上,而应围绕着中国文化的内涵上、中国文化的词汇表达上,如此不仅能很好地有助于学生们回味中国文化,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学到和领会中国文化的英语词汇。

六、结语

未来的大学英语教材不仅是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还应是母语文化的输出载体。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普遍存在着中国文化的缺失情况,这不符合大学英语的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所以教材的编撰者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应该考虑教材的文化配置,加大中国文化的资源配置,使教材成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一件法宝,这是历史发展所赋予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们的一项神圣使命。景下时代特征的大学英语教材考量的不仅仅是编撰者们的教学水平,而是他们的翻译水平和文字的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卞树荣.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求与教材建设历史回顾[J].南方论刊,2007(10):101-102.

[2]宋莉.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探究———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5(5):75-78.

[3]罗洁.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3):52-53.

[4]徐丽欣.“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地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8(1):153-154.

上一篇:引入管理会计方法对国有企业产生的排斥效应及影响因素下一篇:对中国FISIM计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