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精选12篇)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1

经济 增长的状况和 社会 发展 的状况是密切相关的。根据一般的发展经验,如果经济增长的状况情况不好,社会发展的状况也不会好,但即便经济增长的状况较好,社会发展的状况也未必就好。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发展的状况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社会福利增量的基本方面。对于 中国 目前 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学者引用当年梁启超在“五四”时期的提法,认为目前中国正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推翻帝制和新中国的成立,可以说是 政治 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而“五四运动”,可以说是文化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我们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可以说是经济上的“千年未有之变局”。对于这个大转变时期,经济学的概括是从计划经济或再分配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法学的概括是从礼俗到法理或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社会学的概括是从乡村的农耕的社会向城市的 工业 的社会转型,总的来说,就是从传统社会向 现代 社会的转型。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对于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所处的阶段特征,又有了新的提法,即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我的理解是,今后的20-30年,是一个关键时期,能否在各种危机中保持发展的主线,使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发展也能保持较好的局面,这的确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城市化的瓶颈是什么? 从经济产出结构看,我们的工业化速度很快,gdp中农业产值所占的比重,从1978年的28%下降到目前的约15%,但从就业来看,还有50%的从业人员从事第一产业,而如果从居住地来看,还有62%的人生活在乡村。社会结构变动的速度还是大大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动。但近几年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发展,成果是突出的。社会结构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少有人测算,其实从长远来看,中国 农村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中国农村34亿农户,正在经历从家族社会 网络 到核心家庭社会网络的转变,全国3人户的比例已经超过30%,再加上1人户和2人户,其比例达到总户数的56%。农村家庭结构的核心化趋势,需要更强大的个人自养能力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现在农村和城市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农民的生活半径扩大了,从自给自足发展到越来越依赖于货币经济,农民的货币性消费比例从1995年的65%提高到现在的78%,而实物性消费降到22%。随着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在城乡存在巨大生活差距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希望走出乡村。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有14439万人,扣除市区内人户分离的2332万人,全国流动人口12107万人。其中从乡村流出的8840万人,占73%,从城镇流出的3267万人,占27%。流入城镇的9012万人,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万人,占25.6%。在1.2亿流动人口中,跨省流动的占35%,约4000多万人,省内流动的65%。跨省流动的流出地主要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流入地主要是:广东35.5%,浙江、上海、江苏、北京、福建。在跨省流动的4000多万人中:男性占52.8%;多是青壮年,16-45岁的占82.7%,青壮年的外出使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老化,由10年前的36.8岁上升到目前的40岁;初中文化程度的是主体,占50%以上;外出的目的主要是非农就业;务工经商的占75%以上;而且他们的就业情况比我们预想的好,就业率为98%。现在很多人认为,我国目前城市化的主要瓶颈是户籍制度,一旦户籍制度放开,城市化的速度会大大加快。户籍制度应当说只是 问题 的一个方面,但即便是户籍制度放开了,也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化的瓶颈问题。近两年的实践表明,很多城市户籍放开以后,能够进城的农民比原来预想的要少得多。其实农民进城存在两大瓶颈:一是迁移成本,进城的并不都是农村最贫苦的,而是能够承担迁移成本的和具有迁移网络的;二是城市就业机会,能否在城市就业是农民能否在城市生存下去的关键因素。而这两个方面又决定于城市经济增长的状况和模式以及农村本身生活状况的改善。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2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两个相辅相成的因素。特别是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 社会事业能否同步发展, 社会管理是否健全, 将直接影响到是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还是导致经济停滞不前甚至严重倒退。近年来, 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相比, 公共财政对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明显不足, 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 当前我区主要面临着农村牧区受教育程度低、城市新移民社会保障不健全、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匮乏、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差、农牧民看病难和看病贵以及社会管理不足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等问题。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若不能得以及时改善, 公共服务若不能普遍惠及广大群众, 势必会带来社会无序、行为失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而直接影响着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我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以教育领域为例, 教育不公平问题表现得十分突出。一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不足, 受经费所限, 基础办学条件差、师资短缺, 制约了我区民族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特别是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学龄儿童入学率普遍较低, 文盲和半文盲所占的比例较大, 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知识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故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才欠缺, 同汉族地区形成了鲜明对照, 很容易导致少数民族产生失衡心理, 影响民族之间正常关系的发展。二是教育资源投入不均衡, 城乡之间、民族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以及教育结构设置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 城市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导致学生择校现象比较严重, 而弱势群体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比较困难;农村牧区中小学办学规模小、教育质量低, 致使少数民族教育总体水平不高;有关边境地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旗县学习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法规政策还不完善, 蒙文蒙语在民族学校的应用还不是十分广泛;职业教育发展严重滞后, 高等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产出人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对人才竞争力的调查研究表明, 在31个省、市、自治区中内蒙古处于第25位, 这样一个人才落后的现状大大制约了我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总之, 由于各种因素所造成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不仅严重制约了我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城乡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不协调状况很容易引起少数民族群众心理上的失落感, 同时也会造成许多新的不平衡和更多的利益冲突, 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民族地区的团结稳定。因此,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必须加强社会事业的建设与完善,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相互协调, 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目标。

二、加强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的对策

(一) 坚持优先发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 切实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一是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将农村牧区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 保障农牧区贫困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加强贫困地区学校危房改造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工程。二是结合职业岗位需求调整教育结构, 大力推进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力度, 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 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和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时代要求, 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储备力量。三是积极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 不断完善少数民族学生预科班、蒙语授课班等形式, 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高学历、高素质的培养, 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贫困学生教育助学金制度, 使贫困家庭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育。四是改革现行人才培养体制, 从过去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逐步调整为发展“研究型”和“应用型”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多样化的学习平台, 拓宽各类专门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渠道, 注意使公共教育培训资源向处境弱势的群体倾斜, 逐步建立起以学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符合行业实际情况的人才培养体系。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民族地区师资队伍。通过开展“贫困地区学校教师综合素质培训项目”、“农村中学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 加强对农村教师和少数民族师资力量的培养;通过采取鼓励和优惠政策, 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基层学校支教和任教, 充实民族地区的教师力量。

(二) 加强文化建设, 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

文化建设是实现内蒙古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软实力因素。在新的形势下, 内蒙古应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质量, 奠定内蒙古和谐稳定发展的精神基础。

一方面, 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 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理性、和谐的发展道路。先进的文化能够从深层次上解决人们的思想困惑、精神焦虑, 能够更好地化解信仰危机。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并存、多种思想观念激荡的新局面, 我们应大力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立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满足多元的文化诉求。具体来说, 应紧紧围绕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 努力使宣传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单位等各类和谐创建活动, 完善社会志愿者服务体系,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咨询, 塑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 形成人人争创和谐的良好局面。

另一方面, 积极实施文化惠民战略, 拓宽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创新文化服务方式, 不断满足各族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农村牧区为重点, 以文化民生为主题, 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农牧民和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普及广播和电视覆盖率,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继续完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群艺馆、影剧院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落实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政策, 组织开展好群众性文化活动, 办好民族特色文化节和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活动, 丰富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 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地区特色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提升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 大力传承和繁荣民族文化;不断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学习, 鼓励各民族积极吸纳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 切实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 努力消除民族文化中的偏狭性、排他性和落后性, 实现民族文化资源共享, 推进各民族的文明与进步。

(三)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积极构建以预防为主、以农村牧区为重点、以政府投入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加大实施农村牧区卫生服务工作力度, 健全三级农村牧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成旗县综合医院、乡镇苏木卫生院、嘎査村标准卫生室的配套建设, 提升农村牧区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卫生医疗管理, 建立和完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体系;积极推动医疗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全民享有健康水平的根本目标。

(四)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构建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快, 社会利益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不断显现, 统筹协调管理难度不断加大, 对内蒙古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各方利益关系的统筹协调问题不仅涉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统筹关系, 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方面权益的统筹兼顾;既要考虑到国家、集体与个人三方利益的统筹兼顾, 又要顾及改革中得益较多的群体与受惠较少群体的利益, 满足社会不同群体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标。另一方面, 要切实转变社会管理观念, 不断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应不断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加强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力度, 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 明确政府在社会事业中应尽的责任, 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 确保政府履行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责;要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优化公共资源配置, 注重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牧区、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 保障公共服务供给制度的公平和效率, 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摘要:当前, 在内蒙古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同步不仅直接关系到各族人民的切身利益, 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我区民族关系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运行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 大力开展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和文化建设, 加强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对于构建和谐内蒙古、促进内蒙古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内蒙古社会事业发展,民族教育,文化建设,公共服务

参考文献

[1]杭栓柱.内蒙古“十二五”发展战略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8) .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3

1、支持企业改革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改革才能促发展,这是时代的最强音,职工对此有着共同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他们明白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懂得企业的兴衰与自身的利害关系,关心自己的切身利益,与企业有“命运共同体”的认同,他们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希望企业不断做强做大,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2、参入管理的意识提高。职工参政议政、参入管理的意识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对自己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非常关心,对主人翁意识更加具体化,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突出。

3、一些年龄大的职工感到改革开放以来自己的社会地位下降了,失去了往日“工人老大哥”的优越感。

4、行业间、同行业不同企业间收入差距的悬殊刺激着职工,使职工产生攀比和不平衡心理。

5、面对企业发展后,在生产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数字化矿山的日益完备,大部分职工表现出的无奈态度和技能、意识的落后。

6、医疗、住房、子女上学等成为职工心中最大的隐忧,给职工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和生活压力。

解决职工思想问题的几点思考:

1、从社会大环境来讲,政府用经济杠杆调剂垄断行业的过高收益,提倡诚实劳动获取正当利益,构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解决好社会分配不公、行业分配不公的弊端,营造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2、从企业内部来讲,企业的完全市场化,经济一体化,遵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经济法则,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就必须提高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就像王建华董事长讲的“人才是最急需、最根本、最可靠的资源,人才发展优于集团所有的发展”。

强化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理顺薪酬体系,尊重职工的劳动创造,尊重职工的民主权利,要从关心人、爱护人的角度出发,让职工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来感召职工、团结职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为企业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发展动力。

3、从工会组织来讲,履行好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理解、尊重、关心职工,积极理顺职工情绪,为职工办实事,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起好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维护好职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4、从职工个人来讲,面对大变革中的社会,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激烈竞争,迫切需要职工转变思想观念,振奋精神,提高素质,提高技能。要正视现实,着眼未来,增强信心和决心。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培养爱岗敬业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在岗位上展现个人能力和个人价值。

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对生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生产直接相联系的职工,必须下工夫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尽可能多地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适应发展需要,思想观念上不能落伍,知识结构上要更新,才能提高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好更多的谋求自身发展的机会。

当改革涉及个人利益调整,面临生活和经济的强大压力时,职工心理不平衡并产生心态波动是能够理解的。要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就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努力实现集团着眼世界的战略目标,真正让职工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实惠,发展带来的提高,体会到奉献的快乐。

作者简介:

罗吉琴(1962.11-),女,中共党员 1984年7月参加工作,山东省黄金电力公司办公室任副主任,人力资源部任工会妇女主管

(作者单位:山东省黄金电力公司)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4

长期以来,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的货币守护押运一直由行社 内部保卫人员承担,行社为此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成本相对较高。尤其作为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点多库多,工作量及管理难度很大,金库与营业网点间的现金接送已成为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重要风险点

社会化守押作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必然 产物,解决了银行自身押运存在的风险、责任和压力,转移了银行资金的在途风险,增强了银行安全防范能力。同时实行社会化守押后,通过以有偿服务方式,把现金守押这项银行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使银行可以更加专注地做业务,集中更多精力去搞经营。2010年3月31日,我行正式实施守押社会化运作,设立金库中心,对145个网点实施现金及重空凭证的直接配送。截止2010年12月,共配送领缴箱22812只、配送现金101.21亿元;配送重空凭证3147次,流转封包41273只;涉及网点上缴领缴箱22995只、上缴现金49.4亿元,通过逐步的探索与改进,社会化押运工作日趋有序和稳定。同时,从社会化押运运行情况看,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运行的工作效率,产生了新的风险点。

当前社会化押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局观念不强。金库中心-押运公司-营业网点,三者在社会 化押运工作中是一个一体化的双向物流过程,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效率都将会影响到全局的正常运转。从运行实际情况看,部分网点柜员时间观念欠缺,对社会化押运尚未形成全局性共识,比如经常性出现营业网点未在规定时间段进行备钞申请与重控申领,或者出现一天多次申领等随意性现象,造成金库中心的领缴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与押运公司交接,也影响了金库中心对重控与现金的当天装箱配送工作。

2、业务操作流程认识单一。上级机构调拨-营业网点调入,营业网点调拨-上级机构调入,以上关系是网点柜员长期以来重控与现金业务操作的主要流程,在柜员观念上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因此对第三方参与的社会化押运流程的操作要点不能适应。比如,社会化押运流程中要求对收发的重控、封包、银箱等都必须在系统中进行录入或确认,在实际工作中,网点柜员录入不正确或确认不及时的现象普遍。如:2010年11月至12月中,我行营业网点在系统中确认不及时的次数达199次,上缴录入与实际不符的次数达75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增加了金库中心的确认工作量,同时导致金库中心与押运公司数据核对不符。

3、现金整点质量有待提高。

1)由于操作模式的改变及银行具有联行章整点柜员的增加,如:社会化押运实施后我行网点联行章柜员由原来的34位增加到150位,为全行现金整点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实际操作中上缴款项捆扎不标准、封签粘贴不规范、联行章加盖不清楚等等因素,为金库中心带来较大的整点、清分压力。2)现金业务差错较多。由于营业网点联行柜员业务素质参次不齐,同时部分网点柜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实施社会化押运后现金业务差错较多。现金整点中存在的差错,直接影响着银行的声誉,同时对银行的现金头寸调拨带来严重影响。

4、实物管理有待加强。目前社会化押运实施后,暴露出网点对实物(银箱、封包等)管理欠缺,封包、银箱遗忘在网点未上缴的情况时有发生,产生了较大的风险隐患。新模式要求营业网点上缴的实物数量必须双向登记:在业务系统登记以便金库中心与营业网点进行数据核对;在押运POS系统登记以便押运公司与营业网点进行数据核对。部分网点对上缴的实物(银箱、封包)数量在业务系统登记后,未在POS系统登记,造成押运公司在接交时也不能发现,产生了较大的风险隐患。

5、营业网点安全防范工作难度增强。押运公司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加之押运人员长期出入营业网点,对营业网点日常安全防范的薄弱环节及押运流程、押运线路等有一定的了解,加大了营业网点日常安全防范的工作难度。尤其是款箱交接、身份识别等成为高风险环节。

做好社会化押运工作的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为最大化的发挥社会化押运的工作效益,更加有效的防范新风险,确保资金安全,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统一思想,认识重视到位。实行社会化押运,既可以减轻银行的安全压力,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也解决了银行自行押运的人员不足、老化、装备落后等问题。实行社会化押运是银行业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早实行早受益。通过统一员工思想,达成全局共识,积极参与做好社会化押运工作。

2、规范业务操作流程,学习培训到位。一是加强社会化押运业务操作流程的学习。通过培训、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和拓展业务认识,了解和加深业务知识,做到人人都能熟练掌握操作流程。二是突出重点内容的培训。银行应对款箱运送、现金调运、重空凭证调拨、实物交接登记等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作重点培训,细化和明确各个环节业务人员的工作步骤、任务和职责,确保重要环节能熟练操作。三是细化职责,落实专人。明确支行押运业务确认员岗位,指定专人负责本机构的确认工作及辖内网点确认的监督工作。

3、提高现金整点质量,管理措施到位。一是加强各网点现金整点柜员的管理,对不适合该岗位的人员进行调整,指定业务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柜员承担网点主出纳职责,负责做好网点现金整点、上缴工作;二是加强现金业务的培训,不定期的开展现金整点知识、现金“五好钱捆”标准的学习;三是对现金收付量较大的营业网点增配自动捆钞机、扎把机,提高现金整点效率与质量。四是建立处罚制度,要求各机构加大因违规操作造成差错的网点、柜员的处罚力度,落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加大考核,风险防范意识到位。现金、凭证等传统操作流程的变化及对新操作模式的不适应,使营业网点对各项实物的管理较为薄弱,产生了新的风险点。为此,一是加强对营业网点的内控风险教育,明确安全无小事,安全出效益的意识。重视对问题的查找、分析、解决,落实“实物交接,双人核对,切实管理,专人负责”制。二是加大考核力度。不仅要对违规员工加大考核的处罚力度,也要加强对营业网点主管领导的考核。三是实行巡查登记制。营业结束后,各网点需指定专人负责巡查,确保银箱、封包等重要物品全部扫数入库,并登记巡查记录。四是推广典型。对先进营业网点的操作管理、操作方法、考核办法予以交流推广,共同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5、强化风险环节管理,防范措施到位。为建立安全的外部环境,针对身份识别、款箱交接等高风险环节提出四点防范措施:一是把好守押员的再审查,守押员在招入押运公司前押运公司虽然会对其进行审查,但对派往银行的押运人员,银行相关部门要重新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一经发现有不良行为记录,坚决予以退回。二是加强与押运公司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押运员日常工作情况,了解思想动态,特别是工作以外的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三是加强与营业网点的信息交流,及时收集员工督查信息,了解最新动态,及时分析解决。四是严格执行押运安全制度和操作规程,提高营业网点日常安全防范意识。防止出现接交前、交接后放松警惕的倾向,增强人身安全和银行资金安全的责任感,切实规避风险隐患。

6、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应急预案到位。为积极应对社会化守押工作中出现的突发事项,把造成的影响和风险降至或减少到最低程度,确保业务安全有序地开展,银行应重视应急处臵预案的制定,以提升员工应急处臵能力和水平。一是制定社会化押运安全应急处臵预案。对押运中出现的车辆、押运人员等异常情况,营业网点能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臵。二是制定社会化押运操作系统应急预案。对因内外原因而产生的停电、电脑故障等业务操作突发性情况,营业网点能及时应用应急处臵预案,切实做好内外协调。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5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较大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立覆

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经济“减震器”和

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

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就显著1.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近若干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现在,一个以养老、医疗、失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在快

速发展和推进,成为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的重要保证,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保障网。2.城乡居民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城乡居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工作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尤其是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上升幅度较大同时医疗支出对居民的生活压力也有所减轻。

城乡居民医药费完全自理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

障、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条保障线,从制度上实现了城乡居民的全覆盖。近几年来,我国医

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扩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推进,已经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的制度建

设。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的快速推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相当比例的农民工享有了社会保

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也一直广为关注。本次调查显示,农民工参加的社会保

障制度比较多样化。在养老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包括城镇养老保险,也有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在医疗方面,他们参加的保险既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也有新型

农村合作医疗。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城镇还是农村的保障体系都覆盖了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虽然与非农户口的就业者相比,他们享有的社会保障待遇还不是很高,但是他们的社会保障

覆盖程度明显提高。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在城镇工作的农民工,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比例很高使农民工逐步享有社会保障,这是一件可以与取消农业税具有同样历史性意义的重大举措。

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

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亟

待提高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

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

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在本次调查中,养老保障问题在调查的18个社会问

题中排在第7位,18%的居民认为养老保障问题是我国重大的社会问题。养老等社会保障问

题的解决程度,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社会公平感,从本次调查来看,认为养老等社会保障“比

较公平”和“很公平”的刚刚超过一半,为50.4%,还有接近40%的居民认为“很不公平”

或“不大公平”。

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

为城镇居民所关注“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两年医疗保障和医

疗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很大成绩“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重要“看病贵”表现为

居民看病的绝对支出较高,根据有关调查,目前在城乡居民低收入家庭中,因病致贫的家庭

显著增加。

3.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

问题的总人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近五年来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属于登记

失业范围内的失业人员,无论是再就业、自谋职业还是在养老医疗保险等方面,国家都有相

关的优惠政策,而登记失业以外的失业人员,例如一部分改制的国有企业职工,因企业停产而失去工作,但企业没破产,下岗没依据,上岗没工作,生活费没处要,低保享受不了;还有一部分停产企业没有缴纳失业保险金,职工失业后也无法享受失业保险。总之,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实际失业人员,并不能享受失业保险金,也没有统计在需要救助的失业人员中。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根据这次调查,目前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比如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单位,城镇养老保险的覆盖率都在60%~80%之间,三资企业也接近60%,但在私营企业中,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享有的比例只有33%,就业于个体机构和没有固定单位的人员,享有城镇养老保险的比例仅为17%左右。还有一类是没有单位者,这部分包括自由职业、做散工等无固定单位者,与个体工商户的养老保险覆盖率基本一样,都在17%左右。5.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要引起注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老龄人口绝对量在快速增加,居民家庭的老年抚养系数提高,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本次调查的数据也显示,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中,基本的趋势是,越是年龄大的年龄组,社会保障的参保率就越高,社会保障的参保率随年龄的降低而递减,特别是50岁以上年龄组的参保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年龄组。这意味着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逐渐提高,一旦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及作用发挥。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而未来养老、医疗及教育成本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每一个家庭的储蓄,抑制了正常的消费支出,只有消除这种不确定性才能促进个人消费。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调查发现,很多参加各种类别医疗保险的居民都有超过15%的人不知道报销的比例,说明在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的同时,还需要更细致的工作,使居民了解参加保险后可以获得的利益,这样一方面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保障体系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态势。另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服务对象不断增多,社会保障经办管理服务任务日益繁重。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参保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根据城镇和农村两种社会经济形态来设计、管理和运行的,城乡二元特征明显。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6

当前我国社会道德状况分析及对策思考

当前,依法治国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保障的观念已被人们所理解.但同时,我们却发现了坑蒙拐骗、假冒伪劣等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象仍然大行其道.于是我们不禁认识到一个更深刻的.道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不能单纯依赖于法治建设,它还必须而且首先应建立在公民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上.

作 者:季长龙 Ji Changlong 作者单位: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德育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07刊 名: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年,卷(期):18(1)分类号:B82-052关键词:市场经济 道德素质 道德弱化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7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状况如何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途命运。尽管有些人对当代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状况有这样那样的看法, 但应当承认,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方面的主流是好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当然, 部分大学生也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缺失的问题。从我们的调查来看, 当代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缺失方面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缺乏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 丧失奋斗目标。

大学生中曾一度流行过这样的顺口溜:“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尤其是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 由于中学教育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 很多学生把考上大学当作是自己学习的唯一目标, 以为进入大学就万事ok了。一旦上了大学, 目标得以实现, 很多学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奋斗方向, 感到无所适从, 成天觉得空虚寂寞无聊。再加上大学生活又不如想象的那么好, 各方面条件都与理想有很大差距, 部分学生缺乏思想准备, 不能正确面对, 挫败感非常强烈。以至于部分学生开始“混文凭”、“玩感情”之路, 于是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大学生的公式:大学生减去谈恋爱等于猪。在丧失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之后,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树立的是只顾自己或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低层次人生理想。他们注重自我实现、崇拜金钱和物质享受、堕入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泥沼。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够坚定, 持久性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学习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主阵地、主渠道。他们通过课堂、媒体等途径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基本内容, 懂得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理。但大学不是象牙塔, 尤其是处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当他们接触到互联网上大量的负面信息, 当他们走向社会听到和看到的大量现实与他们所学的东西相去甚远, 甚至是相悖的时候, 他们便开始怀疑、痛苦、徘徊和彷徨, 致使部分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经常处于“流动状态”。

3. 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说的多、做得少。

应当说, 绝大多数大学生基本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激情澎湃, 他们信奉“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他们以时代先锋自居。但是, 很多学生却不知如何行动, 或者不愿意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于是成为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更有甚者, 成天沉迷于谈恋爱或者忙于做兼职赚钱, 有的干脆连课都不上了, 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和锻炼成才的机会。

二、当代大学生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

1. 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导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严重偏差。

我国的中学教育几乎都以高考作为指挥棒,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校长和老师也都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其业绩的唯一标准。于是, 学校、校长和老师都不由自主的注重升学率、注重分数, 正所谓“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 从而也就忽视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以至于很多中学生都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人生理想和唯一目标。君不见某些学校的口号:“拼命三个月, 幸福一辈子”、“此时不拼, 更待何时”、“考过官二代, 拼过富二代”等。中学生的价值取向就可想而知了。

2.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和年轻人的特点, 使得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持久性差。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面对社会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对各种思想观念的激烈碰撞, 年轻的大学生们难免就“乱花渐欲迷人眼”, 再加上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逐步定型时期, 其在信念方面出现些许波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信念教育的倾向。

应当说, 各个高校都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但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信念教育的倾向依然存在。有些教师一头埋在象牙塔里, 构筑自身所谓的精致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以至于轻视甚至完全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此类做法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面目可憎、令人生厌, 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工作

1. 高度重视中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 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从我们对大一新生的一些调查了解得知, 某些中学和老师片面宣传“知识改变命运”, 把它完全等同于考上大学, 使得很多学生把考上大学作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的。这一点是非常可怕的。一旦学生进入大学, 发现大学并不像原来想象中的那么好, 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严重地困扰甚至绝望。因此, 中学阶段要高度重视思想品德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起码要让学生明白:考大学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 更不是人生的唯一途径, “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

2. 教育大学生明辨是非, 正确看待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

当今大学生非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这体现了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自身的发展和权利的维护等。但是, 由于学生受到自身知识和阅历的限制, 在有些情况下无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问题, 尤其是那些短时期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比如腐败现象、社会不公等。当然, 我们都希望党和政府能够尽快地解决好这些问题, 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使大学生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然而, 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 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心, 影响到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树立。

3.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功能和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兼有知识传授和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任务, 二者不可偏废。但是, 我们应当看到, 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它的独特性, 这就是它承担着重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任务。因此,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 必须强化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教育功能。

另外,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长期以来困扰各高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难题。各高校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想了很多办法来实施实践教学。因为大家都很清楚, 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知情信意行”的过程。因此, 实践环节对于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仕民, 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J].教学与研究, 2008, (5) .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 农村;养殖业;技术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1--02

据研究,目前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环境污染现象相当严重,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问题日益严重[1]。为改善该现象,应从生产方式转变、行政管理、技术和法律等层面来对农村畜牧养殖技术进行推广,做好疫病防治,造就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提高畜产品质量。本文将对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进行分析与研究,分别从: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3个部分进行阐述。

1 农村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村养殖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规模也逐渐扩大,从原来的分散养殖变成了集中养殖,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问题,就拿贵州仁怀来说,现有大中型畜牧场2 500多家,其1 a排放的废弃物多达700多万t。例如:贵州省仁怀市某鸡场的养殖规模非常大,但由于对鸡场垃圾处理不当导致其地下水硝态氮污染也比较明显。此外,水产养殖也会带来很多污染,如:鱼类粪便、饵料沉淀都会影响到水环境,兽药等有害物质残留到水田中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对人们日常生活带来安全隐患。此外,养殖户不科学的喂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污染的产生,部分养殖户都是农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未完全掌握科学的养殖方法,导致环境污染现象逐渐加剧,对我国农牧业的生产造成严重影响,食品安全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对人们身体健康有严重威胁[2]。为促进我国农村畜牧养殖业的有效发展,我国政府必须大力支持农村畜牧养殖技术推广,制定相关法律,加强对养殖户的文化素质水平培养,减少畜牧养殖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现象。

2 农村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养殖业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制约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2.1 技术观念落后

在农村养殖业中存在很多问题,造成技术较为落后,因为多数是人工饲养,其机械化程度也比较低[3]。不仅如此,因为农村信息不对称,造成一些农户对市场行情的掌握程度不够,一些养殖户无法获得较好的养殖收益。此外,还有一些养殖户在其饲养过程当中因为缺少足够资金,所以出现了半途而废等情况,导致经济损失过大。在养殖过程中,很多技术观念都要养殖户去多研究、创新,但一些养殖户的技术观念和管理观念相对落后。不仅如此,农村养殖户还易出现恶性竞争,而这种竞争能造成价格极速下调。

2.2 养殖人才少

现阶段,我国现存的体制当中,很多学校没有设置与养殖业有关的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愿意专研这门专业的学生太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我国养殖业的人才非常少[4]。目前,农村养殖多为非专业人员依照自身的经验来进行。不仅如此,因为目前农业在我国的地位较低,且从事农业方面的户主专业人员待遇不高,所以,一些专业人才不愿意加入养殖业。此外,养殖业的利润较低,一些养殖企业缺乏资金与各大农业院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殖行业的发展。

2.3 销售渠道过窄

销售渠道也就是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的路径与通道,它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商业机构,主要作用就是将生产者与用户有效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效的通道。在销售渠道中,起点为生产者,用户为重点,其中间环节包含了零售商、批发商及商业服务机构。在农村,特别是养殖业,其销售的渠道非常有限。如禽类等产品,大部分都是本土的消费,向远方市场发展的概率较低。因此,销售渠道有限还是制约了养殖业的发展。

3 促进农村畜牧养殖发展的相关策略

3.1 技术创新需加强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养殖业当中,要做到技术创新还是比较难,特别是自主创新那难度也就更大,但是有效的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养殖业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养殖业的产量与销量[5]。因此,农村相关养殖企业必须要将内部技术创新工作加大,让用户能与企业之间有很好的互动,使内部技术的配合得以实现,以此形成良好的化学反应。

3.2 加强监管机制

为促进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牧业环境的严格监管,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多部门互相配合管理。但目前,还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存在条文不配套,监督执法力度不够的情况,环保部门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来控制农牧业发展中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畜牧养殖技术优化程度不够[6]。因此,相关部分必须制定相对完善的农牧业污染防治政策,健全农牧业环境污染法律法规,增强监管机构执法能力,利用监管部门来对污染现象进行严格管理,有效减少农村畜牧业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

3.3 加强对养殖户专业知识的培养

为促进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养殖户专业知识的培养。例如:养殖户在养鸡时应选用肉鸡全价颗粒料,最开始应用水将饲料浸泡,同时添加5%~10%的完整谷粒(或小麦),并给予10%~15%的青绿饲料。政府要帮助养殖户形成良好的专业养殖意识及环境保护意识,多开展一些养殖知识培训会,让农民积极参与到其中,对于环境污染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要分析警戒,让他们知道加强环境保护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事项。

3.4 做好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质量

动物疫病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的提高,养殖场应树立“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理念。加强对动物疫病的监测,要想提高动物疾病诊疗水平,应严格规范兽医的管理,需以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實现兽医管理的规范化与制度化,避免出现为了牟利而产生的乱象情况。规范管理时可以实施相关兽医法,规范兽医的执业流程,根据实际需求补充修改兽医执业制度。制度的建立保障了动物疾病诊疗水平,进一步促进该水平的提升。另外,针对兽医组织机构方面做出的规范性管理,可以相应的增加机构的数量,以满足实际的需求,保障兽医组织机构的资金投入,对兽医组织机构的职能持有充分的认识,发挥出该组织机构的良好作用。

4 结语

目前,虽然我国在农村畜牧业养殖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但是农村的养殖业还是存在很大的发展前景,只要资金及技术能够到位,就能有效发展农村的养殖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大力引进新技术,应用农村现有的土地及人力资源,将农村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为保障农牧业全面发展,还须加强对农村畜牧养殖技术的监督管理,做好疫病防治,提高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吉广波.浅谈当前农村养猪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2014,2(2):114-115.

[2]曾少东.浅谈过度发展陆域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及整治对策[A]//福建省土地学会.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土地学会:,2012,12(3):155-156.

[3]覃海耀,韦艳华,黄兰花.都安县农村养殖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养殖技术顾问,2010,10(3):212.

[4]程世信,张江,丁丽娟.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S1(3):97-98.

[5]代春云.浅谈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13,2(8):6,31.

[6]曾善春.浅谈当前武鸣县农村社会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11,1(7):48-51.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9

2011级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

2011010471

张弦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了出来,这是一个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的一个问题。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公平正义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公正是一个古老恒久的话题,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们便开始思考如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社会公正又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公正总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作为衡量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社会公正始终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伴相随。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也没有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不断探索完善之中,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这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影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础性因素。比如,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无法彻底消灭工农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所以也就难以实现它们之间的完全公正。再如,由于生产力不发达,虽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升至世界第二,但人均仍然很低,处于世界后列,还属于比较穷的国家。这决定了我们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水平还比较低,而且很不完善,不断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见,看待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应该结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大的历史背景,否则对社会公正就有可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重叠交织,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较之以往更加复杂、更加突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这也使社会公正问题更加现实地摆在了我们面前。近年来,在两会前夕一些网站开展的“你最关心的话题”调查中,社会公正问题总是位居前列;在一些引起广泛关注的“炫富”与“仇富”、“炫权”与“仇官”事件中,背后的症结往往也被归结到社会公正问题上。可以说,当前社会上的许多热点、难点、焦

点问题都不同程度地与社会公正问题联系在一起。妥善解决社会公正问题,已成为我国在发展中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

当前我国在社会公正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日益扩大,一些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已经突破合理的限度,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由此引起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屡禁不止,由此带来的社会不公问题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反腐倡廉的任务十分艰巨;等等。

一方面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是问题日益凸显,这可以说是当前我国社会公正的基本状况。这一看似矛盾的状况,让不少人产生了疑惑。有的人认为当前我国的社会不公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还有人甚至因此怀疑和否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理性看待当前我国的社会公正问题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但一些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引起各界的强烈关注。例如,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总体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差距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从城乡差别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差别看,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年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多元;从省际差别看,最高的上海市年人均收入为76976元,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相差67789元。[5]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不公平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医疗领域,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有了提高,但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不健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教育领域,教育改革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教育资源不均造成“择校热”、“收费生”愈演愈热;在社会保障领域,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加快,但作为“安全网”和“减震器”的保障体系仍不健全,广大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依旧脆弱。

针对现实中的这些不公平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我们党长期不注重社会公平的后果,甚至开始怀疑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社会不公的真正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

私有制条件下,掌握了生产资料的阶级就有可能利用这种经济力量去剥削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生产资料占有上的不平等是产生社会不公的根本原因。马克思指出:“随着阶级差别的消失,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逐步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并在分配领域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从根本上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根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为我国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奠定了经济基础,只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彻底消除社会不公平现象。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高度重视社会公平问题,并在实践中逐步推进社会公平的实现。毛泽东在领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对分配制度、工资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进行了思考,开始探索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问题。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将实现社会公平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之中。江泽民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满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采取切实措施把社会公平问题作为涉及全社会的重要战略问题加以解决。胡锦涛立足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促进社会公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为维护社会公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维护社会主义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统计,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5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2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715万人、14896万人和10876万人。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底,有2347.7万城镇居民和4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

我们也应看到,社会公平的实现是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制约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出现一些不公平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10

越轨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首先效应染当然是负面的和破坏性的;然而,社会学家已经认识到越轨也有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越轨的反功能

1)越轨行为会弱化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的动机。

2)越轨行为会使生活变的不可预知并导致遵从者与越轨者之间的紧张和冲突,从而扰乱 社会秩序。

3)越轨行为破坏了信任。

4)越轨行为还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二)越轨的正功能

1)越轨行为的存在有助于明确社会规范,指出社会容忍的限度。2)越轨能增进社会团结。

3)越轨行为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那些不合理的规则就有可能被改变。

4)越轨促使人们更愿意遵守规范。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11

摘要:近年来农村养猪业经济效益低,亏损现象严重,导致很多养猪企业停产或倒闭,严重打击了养猪企业及规模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

关键词:农村;中小规模养猪户;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8.034

近年来农村养猪业的发展上出现了经济效益不好,亏损现象严重,导致很多中小规模养猪户停产倒闭。严重打击了规模养殖户的养猪积极性,同时养猪问题频发。

2013年“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生产各环节中存在风险的关注。死猪漂浮事件一面连着生态环境及食品安全,另一面也连着养猪业存在的问题。一个很少被大众关注的领域——生猪养殖,走到消费者眼前被广泛关注。

1 当前农村中小规模养猪户存在的问题

养猪从业者投资不理性;没用防疫保健意识,品质更新意识不强;受传统养殖观念束缚,养殖水平及技术落后;不能科学合理的规模化管理,使生产效益低下;环境污染问题严重,也是养猪业中存在的问题;养殖环境落后,对疾病防控和生产性能的提高影响非常大。

不注重精细化管理,面对市场低迷时,不考虑提高生产水平,降低养殖成本。不适时体重出栏,降低了料肉比提高养殖成本,断了资金链,使猪场无法活起来,养殖户失去信心。

基于以上因素,养猪户对市场不稳定性及近几年价格长期很低,使养猪户对对养猪业发展前景一片迷茫。

2 改善措施

2.1 养猪从业者需要理性投资

没有市场调研,不通过论证,不能用科学发展观引领行业,盲目投资,习惯于用过去的逻辑思维来分析行势。没有发现行业正处在裂变期、转型期和结构调整期。未来的养猪业必然会经历着现代化的创新,高效化的洗礼。在这些产生常态的挑战面前,更需要养猪业从业者理性投资量力而行。

2.2 科学合理的提高猪自身防病能力

疫苗免疫是保障猪场安全生产的基础。根据猪只抗体及饲养环境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免疫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南京农业大学姜平教授提出:“环境是基础,诊断是保障,疫苗是手段”的防控观点。养猪环境不好、生物安全控制不好、错误的疫病的防控、没有好的诊断方法,自然就诊断不了疾病,也谈不上疾病的防控。所以应科学的进行疫苗的注射,才能防患于未然。

动物和人一样,生存在自然环境中,随时都会受到各种致病因子侵袭,而动物机体则自身调动抗病机制、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的较弱。动物集体绝对健康是少数,处于疾病状态也是少数,大多数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当外界致病因子大于体内抗病能力,集体就会出现疾病状态,反之则健康,动物保健的原则就是扶正祛邪。

2.3 环境的硬件建设

一些中小规模猪场养殖环境简陋,盲目乐观扩大养殖规模。导致疾病无法控制,Psy(母猪生产力水平)、Msy(每年每头母猪出栏肥猪头数)水平下降。建议根据自身情况科学合理建设猪舍及相关配套设施。

归根结底养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省钱,也不是靠运气。所以应该精细管理、引进优良品种、投入先进设备。关注效益做一个专业的养猪人。

3 中小规模养猪户的发展方向

市场波动的给养猪户损失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全国人大代表,唐人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陶一山两会建议:加快生猪期货上市。我国生猪市场价格频繁的波动给生猪生产者、猪肉加工商、生猪贸易商都都带来一些无法回避的损失。同时还严重制约了生猪的品种改良、规模标准化养殖和大市场流通,以及猪肉深加工增值产业化的推进。如果整个产业链都利用生猪期货市场进行了套期保值来规避风险。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生猪产生的周期性被动是我国生猪现货市场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经国外实验分析结果表现,期货市场有利于有效遏制猪价的暴涨暴跌。

再有就是环境污染问题,对养猪户又有了新的要求。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法律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2014年起国内多数城市都划定了畜禽禁止养殖区,限制养殖区和适度养殖区。对原有的养殖场限期搬迁或关闭,并根据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度发展畜禽养殖。禁养、限养也将加速我国生猪存栏量缩减,寻求再平衡。环保执行力度的不断加大,养殖成本势必增加。未来生猪养殖成本将再上一个台阶,散户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养殖业成为农业战略主导产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规律。相对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养殖业在农业中占得比重还比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养殖业发展产值占农业的总产值比重将进一步提高、未来二十年,我国养殖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由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资本密集型。在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产生。

综上所述,生猪养殖要实行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引导分散的家庭向养殖区集中养殖、由单家独户向组织化养殖方向发展。鼓励和培育各种养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来更好地促进养猪业的发展,实行规模化、专业化饲养。充分发挥城镇化向现代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三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中国的社会变局——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篇12

(1) 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混乱。

近年来, 在网络上经常看到关于体现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有关问题, 试举几例来讲, 2006年在校女大学生的经典语录:

① “我爱你, 宝马。”当一位女大学生将自己的求爱名片贴在宝马车上时, 女大学生揭开了猎寻宝马, 并渴望与宝马同居时代的序幕。

②“我的宿舍在几楼?”一位大三的女大学生在其宿舍楼下徘徊迷茫时, 这样问别人。大学三年来, 她在宿舍居住的时间不超过三个月。

③ “必须承认, 这是一条捷径, 因为我有天生的优势。”一位参加全国模特大赛的女大学生在面对记者提问时, 这样如实回答。据悉, 女大学生放弃学业参加全国各地的选美和模特比赛蔚然成风, 成为令各高校和家长头痛的大事。

④“你献爱心, 我献爱情。”一位受资助的女大学生在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嫁给了资助者, 并非常自豪地说。诸如此类的事例不胜枚举。

如今四年过去了, 这些现象不但没有减少, 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高校的德育刻不容缓。在思想道德养成和教育上, “80 后”、“90 后”大学生凸显出高校德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他们在家人的簇拥和娇惯下, 很少独立地接触社会和迎接困难与挑战, 缺乏对周围事物和社会的深层认识, 缺乏对我国传统思想道德的深刻认知, 缺乏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全面认可, 在思想信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过程中, 往往容易迷信错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甚至出现思想道德养成的“盲区”。为数不少的“80 后”、“90 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德行操守、个性特征及价值取向, 特别是生命价值的偏离, 是当前高校德育的重点, 更是高校德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2) 部分高校学生诚信缺失状况严重。

目前, 大学生诚信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多数大学生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做到“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但少数大学生在考试、就业、助学贷款等方面的不诚信言行, 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 积累知识, 才能达到“博学”的至高境界。但是, 大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如考试作弊, 这已成为高校难以根除的痼疾。考前要求老师辅导, 想方设法打探考题;考试时夹带偷看、联手作弊、手机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平时的学习中, 缺乏勤奋学习、求真务实的精神, 抄袭作业、拼凑实验报告和伪造实验数据等现象已习以为常。

(3) 高校德育与社会的道德需求脱节。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培养与社会的道德需求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我们的教科书上讲授的道德教育内容通常是道德基本原则和完美的道德典范, 然而现实社会并非高校德育所描述的那么美好、单纯。高校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 往往使德育教学沦为不切实际的空谈, 教育效果也大打折扣。由于德育质量和学生思想道德情况不能真正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挂钩, 所以就降低了德育的权威性和现实感, 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

(4) 高校师德建设落后于德育工作需要。

在一些高校教师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 一些高校在师德建设中也存在着长期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问题, 这些无疑降低了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教师自身而言, 有些教师, 特别是部分青年教师缺乏责任感, 不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不能言行一致。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讲一套、在课下与学生“ 交心”时又谈另一套, 给学生讲一套、自己做的却是另一套。

2 当前高校德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1) 迫于社会压力及受到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冲击, 导致部分高校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 就业压力开始冲击高校德育并形成严重的挑战。据有关资料调查显示, 2009 年我国有近700 万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 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使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思想上形成了巨大压力, 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前途的忧虑与渺茫, 在客观上冲击着德育的成效。随着经济的发展, 地区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思想不够健全的很多大学生来说, 寻求更加简便快捷的赚钱方式, 更加适合他们, 比如做三陪小姐等。

(2) 社会转型带来的各种影响冲击并瓦解着人们原有的道德诚信观念。

我国正处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急剧转型时期, 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法律制度正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之中。但新的、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诚信道德观念尚未建立, 这就为以权谋私、制假造假、追求短期利益、牟取暴利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人利用制度和体制的漏洞大干违法乱纪、背信弃义、损人利己之事。而身处市场经济中的大学生的诚信道德观也必然会受到转轨时期经济道德观的影响, 使得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 极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日益突出。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 以是否有利于自我为尺度, 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可以牺牲诚信道德原则为代价。

(3) 学校德育的抽象化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社会需要的茫然。

大学生在校园内接受的道德教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反差, 往往会使高校五天的正面教育与双休日社会德育环境的负面影响相抵消。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环境的这种差异, 使得大学生误认为在学校讲的道德知识是空的、抽象的理想教育, 因而不能把道德知识、理论贯彻在自己的行动中, 形成道德的“知”、“行”不一。受社会德育环境负面影响, 有的学生把理想、前途歪曲为“理想、理想, 有利就想”、“前途前途, 有钱就图”。这些学生若讲起理论也能口若悬河, 但实践中却是另一套, 不能做到知行统一。

(4) 学校因素和师德建设缺失的影响。

通过调查显示, 很多大学生认为高等院校诚信教育有一定效果, 但效果不明显, 这说明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着问题和不足, 诚信教育实效性较差。第一, 目前大学德育虽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一主渠道、主阵地, 但目前较普遍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 重共性轻个性的现象。第二, 高校管理工作不到位。学校管理教育方式不科学, 出现简单化倾向, 如以罚代教等;高校中的一些管理领域和部门存在着诸多弊病和漏洞, 给大学生不守诚信以可乘之机。从相关的调查结果中来看, 12.7%的学生选择考试作弊是因为“考场纪律松、随大流”。第三, 高校诚信本身存在问题。据新华网的报道, 有记者在某地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上采访, 发现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 导演“签约戏”, 组织学生与单位签订假合同。

3 增强高校德育的对策分析

(1) 高校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同时注重个体的倾向性教育。

目前, 高校德育存在着重群体、轻个体的教育倾向, 其内容缺乏层次性, 德育手段落后等问题也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受教育的群体, 有许多共性, 但存在着极大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由于自身的生活环境和生活阅历不同, 会产生独特的个性。德育不但要从整体上进行教育, 更应该注意做到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个性教育。只有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地开展德育, 才能提高德育的效果。

(2) 高校要在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多途径多渠道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在学习传统美德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严格规范日常行为, 加强法纪教育;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员工, 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在诚信教育中的作用。要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方法, 把诚信教育渗透在专业课教学之中, 使诚信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德育内化功能, 发挥高校各种团学组织、学生骨干及学生自身的作用, 实现诚信教育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加快高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和测评体系, 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完善大学生网络诚信教育和管理。

(3) 大力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学校德育要为现实社会服务, 就必须一切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 同现实建立紧密联系, 建立开放型的德育模式, 将大学生参与社会的实践改造和社会参与高校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学校德育的中心作用, 又要充分重视社会对德育的参与作用, 使德育教育成为面向社会的“双向参与”。建立学校与企业、乡镇、农村的广泛联系, 让社会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对大学生的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军训、参观学习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 引导学生走出校门, 大胆拓展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领域,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 加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 强化道德意识。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有相当知识、可塑性相当强的群体。加强个人修养, 把道德知识转化为“内在的心理认知”, 是解决知行脱节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 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另外, 大学生自身还要学会善于自我约束, 自我调控, 增强自律能力用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把道德知识转化为个人的内在心理认知, 转化为行动的向导, 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境界。

(5) 增强师德的培训, 探索教授治学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认真选拔德才兼备、素质较好的人员充实德育队伍, 把德育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按照政治坚定、品德优良、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的要求, 建立一支兼职为主, 专兼结合的德育队伍。在确定德育内容时, 要及时增加一些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新内容, 把满足社会需要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统一起来, 力避内容的空泛、无序和混乱,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效果,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摘要: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重新审视德育工作, 认真思考和积极应对德育问题, 并通过积极的德育实践探索, 不断提高高校德育的质量, 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 从而造就和培育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大学生群体,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关键词:中国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张高科, 等.大学生诚信问题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22 (2) .

上一篇: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下一篇:学历低怎么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