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的演讲(精选8篇)
原文点击 http://
美国科学院2012年新当选院士名单5月1日揭晓,八位华人当选,其中两位来自中国科技大学大学少年班,分别是骆利群和庄小威。神经生物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骆利群曾经于2008年在北京大学对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发表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
北大生科院“展望事业、探讨人生”系列讲座第十二讲
主观报告和客观分析
主讲人:骆利群
骆利群:今天台下的人不多,大家可以坐近一点。我在讲的过程中,你们有问题可以放心的打断我。我准备的幻灯片不多,如果你们中间不提问题,也许半小时就讲完了。
我现在讲话可能有点慢,因为来之前刚刚讲了三个多小时《BIO2000》的课,有点累。我在上周问邀请我来演讲的饶毅教授:“你希望我讲点什么东西?我讲什么东西对北大的学生有帮助?干脆你给我出个题吧,你给我出什么题我就讲什么。”所以,他就给我出了这个题——主观报告和可观分析。
这个题我看了以后,觉得蛮难的,因为我从来没有回头看过,往回看多没劲,更好的应该在前方,应该往前看。但是我之前说过饶院长给我出什么题,我就讲什么题。他出了这个题,我也没办法了,只能往回看,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往回看。
总结了很久,我最大的结论就是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事。Life是“生活”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生命”。生命也是一系列的意外事。我们蛋白质氨基酸是L型的,DNA是右旋的,其实如果真是左旋或者阴型也可以,如果在进化过程中有那么一个偶然,把所有的东西都变了一个镜像,也没问题。这只是一个例子,其实,我们生命中很多类似的这种偶然现象才造成现在这样一个社会,才造成大家坐在这个报告厅里。生命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就这个题目来讲,我从科大少年班到斯坦福做教授,是主观报告。今天主观报告比较多,至于客观分析,我想在你们听完主观报告后,和大家一块讨论一块分析。
主观报告从科大少年班开始,在此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下发生在科大少年班之前的事情,因为这件事也证明了我这个理论:生命、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事。你们外面张贴的海报把我的生日都说出来了,所以我也没办法隐瞒。我出生的那年正好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你们可能都不知道文化大革命,或许从历史书上能看到。说实话,我对文化大革命也没有什么印象,只记得爸爸妈妈有时候要去工厂。我爸爸是大学老师,妈妈是中学老师,他们经常去工厂或者农村学工学农,接受再教育。我爸爸是教俄语的,在俄语教材组,他们工作的时候,工宣队就坐在那儿看着他们,监督他们好好干活。我小的时候没什么远大理想,因为那个时候大学和科学家不被重视,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长大了做一名公共汽车司机。我觉得公共汽车司机坐在那儿非常威武,整个车都要跟着他跑。为了这个理想,我还特意买了上海市地图,整天坐在板凳上,看着地图转弯,结果我把地图都背下来了。那个时候人家叫我活地图,到哪里去坐几路车,坐几站地,我都知道。我现在研究的神经图谱(brain map)与这或许也有点关系。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大学不招生,但是小学还是有的。我们小学每天只上半天课,因为学校教室有限,同一个教室要供两个班使用,一个班上午上课,另外一个班下午上课。读四年级的时候,要学外语,有英语和俄语可以选择,要通过抽签决定学习哪门外语,我抽到了英语。后来想想,抽到俄语的学生真是不合算,小学学俄语,中学学俄语,最后学完了却派不上什么用场。
我们英语第一课就是《Long Life Chairman Mao》,第一句要学的英语就是Long live Chairman Mao。但是几个月之后,毛主席就逝世了。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迎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高考也恢复了,当时是从十几岁的到三十几岁的一块去参加高考,整个社会都好像要把浪费的时间追回来。我很幸运,正好十岁的时候就碰上了这个时代。
这张照片(照片中邓小平和陈景润握手)里面的两个人对我的影响非常大。邓小平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没有他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我们的今天。和邓小平握手的这位是谁,你们有人认得出来吗?(有人答是陈景润)对,是陈景润,著名的数学家。我五年级的时候,《人民日报》转载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文中讲他走路的时候想数学问题,头撞到电线杆上的故事。哥德巴赫猜想到现在还没有证明,但是陈景润证明的是离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叫1+2。哥德巴赫猜想指出,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变成2个素数之和,这个证明到现在还没有完成。而陈景润证明的是,每一个大于2的偶数可以变成1个素数和1个几乎是素数的和,这个几乎是素数的数是2个素数的乘积。陈景润在世界上的地位确实很高,加上徐迟的报告文学在《人民日报》上刊登,影响了一代年青人,并由此产生了数学竞赛。记得我们上海市有一年的数学竞赛第一名叫李俊,也是一个小陈景润,当时大家都学习陈景润,学习李俊。李俊现在斯坦福大学,是数学系的教授,我经常跟他一起吃饭、出游,这时后话。陈景润出名以后,大家都对数学特别感兴趣,那时候青少年数理化自学丛书有一大堆。如果你感觉老师上课讲得太慢,你就可以自己学那个自学丛书。
下两位对我影响最大的人就是我父母。这是我上少年班前一年,爸爸妈妈和我一块在我们新区照的相(屏幕上照片)。我爸爸妈妈都是教语言的,对数理化不很懂,但是他们给我灌输了认真学习的思想。当时我爸妈给我买了那套数学自学丛书,所以我初中的时候学了一点高中的数学,这对我考少年班的帮助很大。报考少年班也是一个偶然现象。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家正好要搬到离学校很远的地方,因为我在学校成绩不错,所以老师不希望我转到别的高中去,就告诉我说,你就不要转学了,我们给你免费、免试升高中。因为不用考试,就经常和朋友们在外面操场上玩,后来老师说:“你免试,别人没有免试,你自己玩就行了,别影响了其他人。”老师接着说:“干脆给你点事情做做,科大有个少年班,你去考一考吧,考不上也没关系,反正你免试升高中。”后来,老师就在高考之前两个月把我升到高二,那时候已经在进行第二轮高考复习,再过两个月就高考了。结果我考得还可以,就这样,我走进了大学。
少年班有一个好处是你们北大等其他大学没有的,除非是刚才饶毅说的那些特殊班(指北大的元培班等),就是少年班的同学可以任意选择课程,可以选择各种各样不同的专业。当时科大本科是五年制,前三年我们可以随便换班,到了后两年才分到各系。所以我们刚开始的时候,都面临着今后到底学什么的问题。说实话,我当时对物理很感兴趣,学生物也是一个偶然。你们知道,有很多生物学家他们小的时候就对自然界很感叹,看到标本也觉得很好玩。我小时候在上海没看到过什么生物标本,所以也没机会因神秘的自然界而感叹。
我学生物说实话是受我妈妈影响,像饶毅刚才说的那样,到科大上学后,我妈妈还是希望我回上海,因为我是独生子。她知道我对科研比较感兴趣,大学毕业以后十有八九要到研究所,物理的研究所多在北京,生物的研究所多在上海,于是她就整天说学生物好啊。说实话,那时候我年纪还小,还受妈妈影响。其实当时我也没有想要放弃物理,只是觉得可以上两门生物课程试一试,结果学下来后对生物还真是有了感觉。
比较而言,我觉得物理是非常成熟的科学,至少探索的是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解决自然世界的一切现象,所以比较让人感兴趣的。那时候物理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科学,但是生物却有很多不知道的事情,所以我自己给自己的理由就是:一方面,为我妈妈着想;另一方面,生物确实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等着我们去发现,所以我最后选择了学生物。这也是一个意外的事情。
当时的科大生物系是从物理系的一个专业发展起来的,所以生物系也没有什么科班的老师。我们当时的课程主要讲的是物质结构,比如分子生物学,主要是讲DNA结构之类的东西,对真正的生物学了解很少。当然,至少是由此踏上了生物学这条船了,所以就先走走看。上世纪80年代,美籍华人科学家吴瑞先生牵头发起创办了CUSBEA,支持中国的大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本来即将迎来吴瑞先生80岁诞辰,都决定了要到康奈尔去给他开一个庆生纪念会,可惜几个月前吴瑞先生离开了我们。目前正在准备开一个追悼会,来赞颂他的贡献和功绩。我原来也不知道CUSBEA是怎么起源的,最近看了很多纪念吴瑞先生的文章我才知道,这里给你们泄露一下。改革开放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邓小平提出要把中国的科学搞上去,要在40年以后赶上世界水平。当时的情况是,我们因为文化大革命而影响了整整一个世代的人接受高等教育,使得人才极为缺乏,所以培养高层次人才最快的办法是把我们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送到外国去接受培养。当然,肯定也有人反对这一政策,他们担心这些人才送出去之后就不回来了。邓小平显得很有信心,说只要一小部分回来就够了。现在看来,随着国家一步步的往前走,回来的人已经越来越多。你们看,饶毅院长等一小部分人已经回来了,而且我相信在今后10年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去外国留学的大陆学生回来发展我们自己的科学。
吴瑞先生不仅通过组织CUSBEA给我们提供出国留学的机会,让我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得到更大的发展,而且还造福了我个人的家庭生活。刚才饶毅已经说过,我跟我太太——北大生化专业毕业的廖晓伶——就是通过CUSBEA认识的,我也成了北大家属。
这里再讲一下Brandeis大学。刚才饶毅已经讲了好多我们学校的特点,当时去这个学校也是一个偶然。饶毅刚才说了,我大约是第7、第8个进去面试的,面试官问我对什么感兴趣,我回答说gene regulation。面试官听了之后一拍桌子:Why every Chinese is interested in gene regulation?(为什么每一个中国人都对基因调控感兴趣?)我马上给吓住了。由于我笔试成绩还不错,所以他们最终还是决定录取我,并让我选学校,CUSBEA给每个学生提供4所学校选择。当时我也不知道美国有哪些学校,就知道两所,一个是哈佛大学(Harvard),一个是斯坦福大学(Stanford),所以前两个志愿我就选了Harvard和Stanford。当时我还把Harvard这个词拼错了两个字母,所以Harvard自然不可能录取我,Stanford也一样没录取我。我的第三和第四志愿分别是Brandeis和Utah,我知道Utah是美国的一个州,Brandeis之前没听说过,是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但当时在广州集训的时候,教我们英语的一个男老师,他来自于美国中部的一所学校,给我们说Brandeis好,学校所在的波士顿是个好地方,所以我就选了Brandeis。最终,Brandeis录取了我,我也就来到了Brandeis。
到了以后,才知道Brandeis这所学校确实如饶毅所说的那样,尽管小但是很有特色。其中一点就是学校小而且学生少,这样每个学生受到老师的关心会比较多。比如说我们班有5个学生,我跟我夫人,还有3个美国人,1年之后这3个美国人中的两个都走掉了,搞得这个班就像是我们家的一样,自然受到的关怀也就多。其次是因为学校小,不像MIT、Harvard那样有很多很好的学科,Brandeis只有几个项目比较好,所以我就选了比较好的项目。Brandeis大学的神经科学比较好,还有就是果蝇遗传学比较好。我选择从事神经科学果蝇遗传学研究,师从Kalpana White教授。她是一个来自印度的科学家,嫁给了一个美国人,我们都叫她老白。她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教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她喜欢自己做自己的实验,对我们是顺其自然,给了我们很多独立创作的空间,使得我在做研究生的时候学了不少东西。另一个对我帮助很大的教授是我夫人的导师,叫Michael,我们都叫他老马。他周围有很多中国人,我们这些中国人在一起聊天时如果提到他的名字,尽管他听不懂中文但还是知道在说他,所以我们给他起了个中国名字,这样他就不知道我们讲什么了。他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家,不过跟老白相反,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我从老马那儿也学了不少东西,而且还成了朋友。
关于做研究,我只讲一点,就是我研究生时期做的研究。饶毅刚才也提到了,其实比饶毅讲的更有趣。大家都听说过老年性痴呆症(Alzheimer disease),美国每年投到老年性痴呆症福利的钱和国家健康中心(NIH)的经费几乎相等。如果你能够解决,不要说根治,你只要能让病情延缓一两年,就可以为国家省出好多钱,而且钱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治病救人。老年性痴呆症的症状就是脑子里面有很多叫做senile plaque的老年痴呆斑,那时候有一个理论就是,老年痴呆是因为有这个痴呆斑。那么痴呆斑是什么化学物质呢?在我读研究生的前两年,有人发现这个痴呆斑是一种叫amyloid的东西,叫beta-amyloid蛋白质。beta-amyloid 蛋白质是一个细胞表面受体中间的一段,当一个酶把他切出来后,beta-amyloid就会形成非常难溶的物质,于是就堆积在那里了。
这之后有好多人研究这种蛋白质。我记得以前在神经科学院开会,参会人数有时能达到两三万人。我的研究方向是果蝇神经学,属于“无脊椎动物神经科学”区域,这个领域的会议大概只有十几个人在那儿听讲座。但如果是研究amyloid蛋白质的,情况则大不相同,由于人数太多不得不分成7个区域,就这样每个区域都座无虚席。我曾经在amyloid领域做过一次演讲,当时吓得要死,从来没有当着这么多人做演讲。
Amyloid蛋白质是一个前体,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果蝇里面发现了它。当时我们老白叫我做一个基因,她觉得这个基因跟早期胚胎发育有关,只有一个突变。于是我们用位置克隆法去找这个基因,在这个过程中我找到了一个基因,它的信使RNA(mRNA)只在神经系统里面表达,当时猜测这可能是跟我们胚胎发育有关的基因。于是我就给这个基因cDNA测序,然后对照cDNA文库,确定出来这个序列是什么,发现是beta-amyloid前体蛋白。我当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beta-amyloid,也不知道什么是前体,只知道这是个蛋白质。当时对Alzheimer disease一点都不懂,但是查了两天文献后却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因为大家从来没有想过这么一个跟老年痴呆症有关的蛋白会在果蝇里面出现。我们于是开始研究果蝇里这个基因的功能,也不再去找原来那个胚胎基因了,我的整个研究生阶段都花在了这个课题上面。因此,做科学就需要瞪大眼睛发现有趣的事情(keep your eyes open for interesting things)。那时候我还没有对原来想找的那个基因投入太多,也没有任何兴趣,反而对这个新的基因很有兴趣,当然最后我做出的贡献不大。刚才饶毅说得对,我的贡献不大、但是学到很多东西,例如生物化学、神经生物学、疾病等。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说说,我在上海时那边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经常会提到一个问题,就是觉得很迷茫,做科学很难,不知道将来的出路是什么样,等等。这么早就开始想这个问题很不错,但是说实话,我们那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根本没有想过未来,只是做要做的事情。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我们大家去美国,远离家乡和父母,朋友就显得很重要,朋友可以给你提供帮助,我在科学界就交了很多朋友。这张照片是我一年级结束时参加一个美国果蝇年会拍的。这个果蝇年会现在已经发展到了3000人了,不过那个时候还很小,只有300人,其中中国大陆去的有整整10个人。我们这10人身在异国他乡,于是就变成了朋友。这张照片拍了一些中国大陆去的朋友,有很多人在科学界很活跃。比如说这个金亦石教授,目前在U.C.San Diego做教授,也是Howard Hughes的研究员,他是北大的校友,北大1979级毕业生,还是天津高考状元。这个是张康,在Utah大学做的MD和PhD,现在是那儿做人体遗传学的教授。这个是林海帆,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干细胞研究所的所长。这其中最重要的名流就是这个了,这是年轻时候的饶毅院长——现在也蛮年轻的,不过那时候更年轻——还有他更年轻更漂亮的太太吴瑛。那时候饶毅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研究生,吴瑛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生。我跟饶毅是在那次会议上认识的,会后吴瑛坐飞机过来要跟饶毅一块去度假,恰好我是从波士顿开车过去开会的,于是就顺便开车带他们到尼亚加拉大瀑布(Niagara Falls)。在那里我们一起玩了几天,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说实话,如果说哪一个朋友对我的帮助最大,那就是饶毅。我那时候还是一年级,饶毅已经是三年级了,比我高两级。那时候饶毅在旧金山,我在波士顿,我们每隔两三个月总要打电话谈谈。刚才我说过我们那个学校比较小,也没有什么惊喜,饶毅总告诉我科学多么有趣。可以说,没有同饶毅的友谊,就没有我的今天。
我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去做博士后也是一个意外,而且也是因为饶毅。那时候我对旧金山比较感兴趣,我想住在旧金山。博士毕业那会儿一开始我申请了两个教授做博士后,一个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是斯坦福大学的。申请之后我就给饶毅打电话,问他这两个学校怎么样。他说不错啊,不过你既然要来这里,也到我们实验室来看看吧,于是我就到UCSF去看。我去的是UCSF的老校园,现在UCSF有一半搬到另外一个地方了。那儿的环境确实很好,从我实验室的窗户往西望去就可以看到太平洋,每年10月份每天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夕阳。我的导师是詹裕农和叶公杼教授,他们两位也是饶毅的导师。
我之前想去的那两个实验室,两个教授都很有名,口才都很好,我就是因为听了他们的讲座所以希望去他们实验室的。UCSF的这个实验室的老师不像之前两个实验室那么会讲,而且也不像那两个实验室有组织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让人感觉很舒服。比如詹裕农教授——后来我主要是跟着詹裕农教授做研究——他会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情,不会来干涉我,而且他给我好多科学空间,UCSF的空间很小,但是科学空间很大,这很重要。比如我要到别的实验室去的话,每个人都在做axon guidance,你要做分子,稍微往这边走一下,发现这边已经有人在做,你不能过来;要往那边走一下,也有人在做,也不能过去,所以你只有一个非常窄的过道。另外,詹裕农教授也会引导我,让我受益匪浅。总之,跟他谈下来以后就想要去他的实验室,也说不出原因,有的时候说不出来的感觉就是这样。
下面再给你们简单讲讲我做博士后的工作吧。我去詹裕农教授实验室想做的是树突修剪(dendrite pruning),你们知道神经元里面有轴突和树突,很多人都在做轴突,我觉得树突知道的人少,研究得不多,所以我应该去做树突。我记得当时写的“博士后提议”,都写的怎么去做树突发育(dendrite development),而且设计“遗传筛选(genetic screen)”,可以去拍摄树突。但那时候有个技术问题,树突在果蝇胚胎里面生长得很晚,到16小时的时候生物化学免疫抗体(immunology biochemistry antibody)就看不进去了,因此树突刚要长出来的时候突然就没有了,我那个screen做了半天也没做出来。我博士后出站以后,第一次回到UCSF时得知,后来有两个博士后接着做,终于得到了GFP,现在整个实验室都在做dendrite,当然,这是后话。
当时做dendrite screen是我的主要项目,我也知道这个不一定能够做出来,所以同时还找了两个副课题,一个是genetic screen,另外一个是什么样的基因能够对神经元生长出轴突、生长出树突有作用。当时让我受益很大的是一位叫做Ira Herskowitz的教授,他是一名非常著名的酵母遗传学家,研究酵母的出芽生殖。他发现酵母中有很多Rho GTPase、CDC42,它们与酵母的出芽生殖有关。我想,酵母出芽生殖长一个新芽和神经元长一个轴突也许有什么联系,于是我就想看果蝇里面有没有CDC42。最后,我们在果蝇里不仅找到了CDC42,还找到了Rac和Rho。因为做酵母出芽生殖做得多,可以用定点突变的方法,很容易就测出GTPase这个东西在神经元里面有没有作用。就这样,尽管我的主课题进展不好,但副课题有了结果,我也变成了Rho GTPase的专家。现在Rho GTPase变得非常受重视,甚至饶毅后来也跟着做起了Rho GTPase。我从研究生时期就一直做果蝇,博士后又做了两年果蝇,觉得应该学点新的东西。我就想,Rho GTPase在果蝇神经元里起作用,那么会不会在高级一些的动物里面也起作用?也许起同样的作用,也许起不同的作用。这里顺便强调一句,学术思想自由非常重要。当时我做的是果蝇遗传学,想从果蝇转接到小鼠,但又觉得小鼠遗传学很难做。最后在一位朋友钟为民的建议下,在做博士后的中途期间,我勇敢的去做了小鼠遗传学,把这个Rho GTPases放到老鼠里面,结果发现了更有趣的事情。钟为民刚好以前做过很多小鼠遗传学研究,我跟他在上海上中学时就认识,后来博士后又在同一个实验室。他现在是耶鲁大学的教授,在耶鲁和北京两地教书。这是我们两人的照片,是在西班牙南部一个小山庄里请了一个西班牙老农给我们照的。所以说,友谊很重要,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一定要珍惜友谊,加强友谊,这样才会有一大群朋友给你帮助。
果蝇和老鼠都做过之后,我们的文章发表了,并且使我幸运的在斯坦福大学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是斯坦福的校园,非常的美,大概饶毅也会承认,斯坦福是美国乃至全世界最漂亮的学校,尽管与北大相比没有未名湖。我很幸运能找到一个这么好的工作,有好的学生和好的博士后。
我到斯坦福大学后做的第一个工作跟照片中这两位教授有关系,这一位你们可能都知道,是一位神经科学大师;如果没有学神经科学的话,那么另一位你们肯定知道,叫高尔基(Golgi),你们都知道的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就是他发现的。但是高尔基体只是他很小的发现,最大的发明是高尔基着色(Golgi staining),就是把神经组织放到一个铬酸银的溶液里面,把它盖在黑暗里面浸上一个礼拜,再加上另外一个溶液,再浸上一个礼拜,突然发现,有1%的神经元被标记,而且这1%的神经元一旦被标记了,整个轴突、树突就看得很清楚。高尔基染色法让我们第一次知道神经元的形状有多复杂,这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他用高尔基染色将整个神经系统,从幼胎到成虫,从无脊椎动物到人,整个做了一遍,得到了很多对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总结,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经学家。我在做博士后的时候,有幸亲手做了一个高尔基染色,当时是想看一下Rho GTPase放到小脑里面有什么问题,要一个一个细胞的看才看得清楚,所以我学了这个技术,后来发现这个技术确实很重要。但是高尔基染色只是让你看一看这个细胞,如果有一个技术不仅能够让你看到这个细胞,而且能够在单细胞里面把基因去掉,或者加一个转基因,那就会让高尔基染色更上一层楼。那时候我研究的是Rho GTPase,每个细胞都有Rho GTPase,你要做个基因敲除,没有到神经元就已经彻底坏掉了,也就没办法研究了。如果能够实现,就可以把Rho GTPase从一个细胞里面去掉,然后看这个细胞有什么问题。我在斯坦福大学做博士后的时候,第一篇文章就是建立一个标记方法(marker methods),做基因突变,让我们能够标记一个单细胞去看它的树突发育和轴突发育。另外,这个方法也可以标记一个细胞组,因为它们是从同一个细胞里出来的兄弟姐妹,这样可以看看这个血统家族的兄弟姐妹对神经发育有什么启示,不仅进行分类,而且让我们能够从里面拿掉基因,这个方法对我们的研究起了很大的作用。
本来我们只是希望用这个技术研究Rho GTPase,后来发现这个技术不仅能用于研究Rho GTPase,而且还可以用来做很多新的研究。四五年前,我们决定不做Rho GTPase了,转向新的感兴趣的东西。这里再强调一句,你应该关注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你对某些事情感兴趣,如果做新的事情达到目的地的可能性更大,就要果断放弃原来做的。尽管当时如果继续做Rho GTPase,也可以得到很好的东西,但是我发现了新的更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我开始是研究单个神经元怎么产生轴突和树突,很长时间都对这个问题感兴趣,但现在更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么多神经元怎么接在一起变成一个大脑的,神经元之间又是怎么形成神经元电路(neuronal circuits)的,在成体里面怎么组织起来的,神经元电路怎么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而且保持相互之间的特殊连接的。有了这些更加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后,Rho GTPase就不是最好的方向了。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嗅觉通路(olfactory circuit)。几年前Linda Buck、Richard Axel两人因为嗅觉研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在老鼠里面发现了一千个GPCR,并且找到了嗅觉系统的表面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如果成百上千个神经元表达同样的神经GPCR 受体,他们把轴突投到同一个位点同一个嗅小球上去,就知道哪个嗅小球被激活了,这样就知道动物这个受体被激活是因为配偶(mating fellowship)来了,或者那个受体被激活是因为要打架了。当时不知道的是,建立map以后,怎么把这个map投到大脑这种更高级的嗅觉系统里面,来分析这个map。我之前对嗅觉神经从来没有研究,开始对嗅觉感兴趣是因为在斯坦福大学教课,主讲本科生“神经分子细胞生物学”课程时学了一些嗅觉方面的知识,感觉很有趣。
刚才说的那个标记方法成功之后,我们发现能够在嗅觉系统上把他们不知道的事情更进一步表达出来,可以画出嗅觉通路。举一个例子,去年我们在《CELL》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主要是讲可以把标记放到果蝇或者老鼠大脑里面,进而研究信息接收之后是怎么投射到大脑里面的。通过这个研究发现了果蝇为什么对水果很敏感,它们是怎么识别配偶的。我们发现在相同的神经元里面,食物和性这两个是很重要的,这样就把整个领域都概括了。子曰:食色性也。看样子孔夫子早就知道了这一规律。几年前我们开始利用老鼠做研究,最近有很多新的进展,能够看到哺乳类动物的大脑里面神经元是怎么组织起来的。我们以前曾经利用老鼠做过研究,所以这一次从果蝇转到老鼠就不是很难,一下就跳过来了。
最后再给打架讲讲做科学的好处,我喜欢旅行,而做科学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经常旅游,可以到不同的地方去。这张照片是一张日出的照片,当时光线不大好,照片很暗,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日出,而是我们爬到富士山顶照的日出。顺便再说说爬富士山的情况,爬到富士山顶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般都是白天爬,爬到半山腰睡一觉,然后半夜起来再爬,到达山顶正好看日出。当时我跟另外一个亚裔科学家——饶毅也认识的——伯克利的John Ngai教授一起去爬山,有一个热情的日本研究生带路。由于前一天下雨,我们爬上去时都被淋成了落汤鸡。爬富士山的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有一个站,爬到第7站时我们想这个天看什么日出,干脆就在这儿睡一觉明天下去好了,于是大家挤在一起烤火取暖,各自找地方睡觉。睡到半夜,我还是不甘心,心想跑到这儿来挺不容易的,尽管知道可能性很小,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硬着头皮爬起来。到外面一看,发现星空灿烂,赶紧回去把他们摇起来,他们开始还不相信,被我硬拉到外面,发现天气真的不错,于是收拾行装再次出发。凌晨4点32分,我们终于爬到了山顶,正好太阳出来了,于是照了很多日出的相片。两分钟后,John请我给他和日出一块照张相,正要照的时候一阵雾过来,什么都看不见了,所以John的相片上面全是雾,看不到日出。如果这阵雾早到两分钟的话,我们就看不到日出了。所以有的时候小概率事件也是会发生的,故而如果你觉得某件事件很重要的话,就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做。
刚才我讲了很多主观报告,讲了生活是一系列的意外事件,而且每一件事都会有多个出路(multiple outcomes),有很多不同的路可走,走这条路到这个地方,走那条路到那个地方,所以没必要刻意追求什么,该发生的事情就让它发生吧。听起来这好像比较消极,不太对,其实你还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针对每一个具体的事件,你可以为这个事件做好准备,这样你就可以每一次都做出正确选择。如果你想达到一个目的,而这条路可以让你更有效的达到你的目的,那么一旦选择以后,就要努力工作,不能三心二意。
给你们讲的这些经历,客观分析也没有什么好分析的,就是总结了几个简单的想法,希望对你们大家有一定的帮助。下面,我就可以听你们的想法,回答你们的问题了。大家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
提问:您父亲是研究俄语的,那您有没有听过俄国文学之类的?
骆利群:啊,小时候我的父亲曾经教过我几句俄语,但是没有真正学过,现在都忘掉了。我在大学的时候还学了一年俄语作为第二外语,刚学完的时候我还可以看一些普及性的杂志,但是现在一点都不行了。
提问:你没有上高中对吧?
骆利群:是的。
提问:您觉得跨越高中时段,对您以后大学的学习,以及之后的工作是利是弊呀?
骆利群:你们做生物实验的时候,经常要设计对照实验,但生活没有对照(life has no control),所以我没法回答你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们客观分析,我是主观的,比较难分析,但有一点很清楚,我的人文学科知识比较缺乏。我们科大不像北大这样是有文有理的综合性大学,科大都是理科——那时候男孩和女孩比例是6:1——大学期间没有学过文科。我们当时有一个社会科学阅览室,那是我光顾最多的阅览室,每次考试完后我就钻到社会科学阅览室看书。
再多讲两句科大的情况。刚才饶毅讲了很多少年班的好与坏,我们是少年班第五届,这一届以后,已经没有像宁铂、谢彦波这样非常知名的人士出现了。那时候没有多少报纸来采访我们,可我觉得我们班23个人活得都很精彩。我们班没有年龄特别小的,也没有特别大的,最小的比我小半岁,最大的也只比我大半岁,大家年龄相差在一岁的范围内,没有像11岁进大学这种问题比较大的。今年我的实验室里面有一个16岁的研究生做轮转(rotation),人很聪明,但好像不够独立,自理能力不行,可能习惯了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帮忙,所以他做完实验就希望别人帮他清扫,因此实验室的人都不喜欢他。尽管他很聪明,我最终还是没有要他。
问题:你们班同学中还有其他人做科学吗?
骆利群:比较少,大概三四个。
问题:那么其他人呢?不做学术的那些人都做什么去了?
骆利群:和我有联系的一半左右在做商业、计算机、媒体等,各行各业都有。
问题:留在国内的多还是去美国的多?
骆利群:都有。
问题:他们是一直在学生物,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再转的专业吗?
骆利群:有的本科毕业后继续读了学位,有的没有。有一个同学到美国以后,读了计算机专业的博士,过两年他开了一个计算机商店,帮人修电脑,很快就变成半个百万富翁了。他说等他成了百万富翁就到佛罗里达去打高尔夫球。当然,现在百万资产应该不够打高尔夫球的。
我常常觉得, 我是这样一个作家:一直在不停地为自己的出生地争取尊严和权利的人, 一个这样的不自量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一刻也离不开出生地支持的人, 一个虚弱而胆怯的人。这样讲好像有些矛盾, 但又是真实的。我至少具有了这样两种身份, 这两种身份统一在我的身上, 使我能够不断地走下去, 并因此而走上了一条多多少少有别于他人的道路。
我如果有机会为自己命名, 那么我就想把自己称为一个“胆怯的勇士”。
我的出生地今天叫做“龙口”———好像日本也有这样一个名字;我上次来日本时听说过, 但没有去过, 也不知道它是怎样的地方, 与我的龙口有怎样的区别。在过去, 中国的秦始皇时代设立了一个郡县, 叫黄县。这个县城今天还在, 不过它所管辖的范围已经大大变小了, 小到过去的十几分之一。龙口市的设置当时没有, 只是隶属于黄县的一个小渔村。到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 才有了龙口市, 与黄县并列。60年代, 龙口缩为黄县的一个镇。80年代初, 黄县开始称为龙口市, 当然它已经包含了过去的“龙口”。龙口市今天的主要辖区是一片海滩冲积平原, 只有市区的南部是山地, 西部和北部濒临大海。占土地面积百分之八十的是平原。在过去, 只有中间部分是发达的, 而南部的山区和近海平原不仅贫穷, 而且荒凉。我这儿要说的是我的更具体的出生地, 它就是渤海湾畔的一片莽野。当时这儿地广人稀, 没有几个村庄, 到处都是丛林。50年代中期依靠国家的力量在丛林当中开垦了几个果园, 但总体上看还是荒凉的。我出生时, 我们家里人从市区西南部来到这片丛林野地也不过才七八年。当时只有我们一户人家住在林子里, 穿过林子往东南走很远才能看到一个村子, 它的名字很怪, 叫“灯影”。
“灯影”在我童年的眼里差不多是人间的一座城郭。
那里有过多的喧哗和热闹, 这一切在当时的我看来简直有些吓人。而今天看它当年不过是一个非常简陋的小村, 村民以林业农耕为主, 多少捕一点鱼。
我们家到丛林里来本为了躲过兵荒马乱的年月, 所以只搭了一座小茅屋。想不到我们就在这样一座小屋里一直住下去, 并且不再挪动, 我也出生了。我一睁眼就是这样的环境, 到处是树, 野兽, 是荒野一片, 大海, 只很少看到人。我的父亲长年在外地, 母亲去果园打工。我的大多数时间与外祖母在一起。满头白发的外祖母领着我在林子里, 或者我一个人跑开, 去林子的某个角落。我就这样长大, 长到上学。
二
我们家躲进林子的时候带来了许多书。寂寞无人的环境加上书, 可以想象, 人就容易爱上文学这一类事情了。我大概从很小时候起就能写点什么, 我写的主要内容是两方面的, 一是内心的幻想, 二是林中的万物。心中有万物, 林子里也有万物。这些, 完全不是林子外的同龄人所能理解和知道的。这成了我的特长, 入学后, 这一特长变得越来越明显了, 也就飞快发展起来。简单点讲, 这就是我的文学之路的开始。
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接受的一个越来越大的刺激, 就是人, 特别是成群的人对我的刺激。许多的人一下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的世界里, 不能不说是惊喜中又有些大惊慌。我从小形成的一个习惯, 一个见解, 这时候都受到了冲击。我习惯的是无人的寂静, 是更天然的生活, 是这种生活对我的要求。只有从学校回到林子里, 才能恢复以前的生活和以前的经验, 但这要等到假期。童年的经验是顽固而强大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改变的。这就决定了我一生里的许多时候都在别人的世界里, 都在与我不习惯的世界相处。当然, 我的苦恼和多少有别于过去的喜悦, 也都缘此而生。
说起来让人不信, 我记得直长到二十多岁, 只要有人大声喊叫一句, 我心上还是要产生突然的、条件反射般的惶恐。直到现在, 我在人多的地方呆久了, 还常常要头疼欲裂。后来我慢慢克服, 努力到现在。但是说到底内心里的东西是无法克服的。我得说, 在反抗这种恐惧的同时, 我越来越怀念出生地的一切。我大概也在这怀念中多多少少夸大了故地之美。那里好像到处都变得可亲可爱了, 再也没有了荒凉和寂寥之苦。那里的蘑菇和小兽都成了多么诱人的朋友, 还有空旷的大海, 一望无边的水, 都成为我心中最好最完美的世界。
对比我的童年, 我的成人世界是这样地不同。我对这个越来越吵闹的成人世界是反应强烈的。我当然不喜欢, 不习惯, 本能地要躲避和反抗。同时我也越来越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 就是这个世界的大部分、它的大多数时间, 总是要充满了喧哗的。这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问题是每个人接受的过程和方法都不一样。我在接受的同时也充满了幻想和反抗, 我对付它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靠想象返回自己的过去, 进入我的那片莽野。我觉得四十多年了, 自己一直在奔向自己的莽野。我在这片莽野上跋涉了这么久, 并且还要继续跋涉下去。我大概永远不能够从这片莽野中脱身。
这样, 我的写作大约就分成了两大部分。一部分直接就是对于记忆的那片天地的描绘和怀念, 这里面有许多真诚的赞颂, 更有许多欢乐。另一部分则是对欲望和喧闹的外部世界的质疑, 这里面当然有迷茫, 有痛苦, 有深长的遗憾。我这当中有一个发现, 就是拥挤的人群对于完美的生存会有致命的毁坏。他们作为个体有时是充满了建设的美好愿望的, 但作为一个群体是可能走向毁坏的。我的这个悲观影响了我的表达, 也影响了表达的色调和方法。
我觉得与人的交流和交往既是通向极大发现和惊喜的过程, 也是引起最大沮丧的原因。人与人的交往奇累无比, 许多时候是痛苦的、劳心劳神的。而与自然万物的交往则简单明了得多, 容易得多。人在自然中的欣悦, 简直是无法形容的。人离开了这种交往, 就是陷于苦恼的开端。这儿我要举一些例子。如中国和东方的许多国家, 其中的一大部分智者都出家了, 当了和尚或者尼姑。他们那么聪慧, 未必不知道人间的欢乐幸福, 可是他们权衡之后, 也仍然要放弃世俗生活。还有, 西方的一些大智者, 大文学家艺术家在闹市中过着一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 也是对世俗生活的拒绝。其原因非常简单, 就是说他们不是不爱人, 而是被人与人之间的繁琐悲伤折腾得实在是够了。
作为一个不自量力的人, 我觉得身上有一种责任, 就是向世人解说我所知道的故地的优越, 它的不亚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奥妙。一方面它是人类生活的榜样, 是人类探索生活方式的重要补充, 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获得自身的尊严, 需要来自外部的赞同和理解。奇怪的是我有时甚至觉得它的尊严的取得必要加上自己的一份努力才行。基于这样的理念, 我没有过多地回避, 相反我是更深刻地介入了当前的生活。我的一大批文字正是因此才充满了呼喊之尖利的。将眼前这个世界与我心目中即过去的海边世界作一比较就可以发现许多问题。大遗憾大觉悟, 还有一些想法, 也就产生了。我在很长一段时间认为两个不同的世界是可以互相交融的, 后来才渐渐发现这只是一种妄想。我只能永远地属于原来, 而后来的世界我是无法真正地进入的。就是说, 对于这个热热闹闹的社会而言, 我可能永远保持了外来人的感觉。
三
我1975年发表了第一首长诗, 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那是写一个复员的老红军在海边上吹号的故事, 是一首叙事长诗。海边上要开垦荒地, 要兴师动众, 所以也就有了一个在工地上吹号的人———他把垦荒多多少少当成了打仗。这是怎样可怕的一场战斗, 开垦的结果是大片丛林不见了, 我过去的莽野不见了, 各种植物动物不见了, 代之以农田之类——后来就是沙漠化, 干旱, 是惨不忍睹的环境。我当时不懂得后果的严重性, 还觉得好玩, 迷着他的大铜号。
如果是现在, 我当然是做不出这样的诗的。那时吹号的人在莽野上, 他与它一起组成了一个童话。我喜爱这童话, 不知道这童话背后隐含的可怕的东西。
大约就是从那场开垦开始, 我的那个真实的世界被破坏了。现在它已经不成样子, 树木稀少, 尘土飞扬, 人比树多得多。不过, 大多数楼房也比树高得多。海也变浑了。我们现代都市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的母亲常对我回忆起往昔, 回忆那时在莽林里迷路, 还有拣不尽的蘑菇之类的事。她说, 当时柳树林里的鸟儿太多了, 它们每天夜里翅膀碰下的干树枝就是用不完的柴。其实这些我都记得一清二楚, 母亲的叙说不过是加深了我的疼痛而已。我心痛我们的林子, 我们蓝蓝的大海和洁白的沙滩。
这种痛, 还有因痛而生的恨, 是外地他乡的人无法理解的。想想看吧, 一个人只有依靠幻想才能回到心爱的故地, 这是多么悲伤。造成这悲伤的是纵横交织的一些人和事, 好故事和坏故事。所谓的人事变迁, 残酷与善良, 动荡的岁月, 就是这些组成了历史。我不得不写这样的历史, 写这样的一些愉快和痛苦的故事。我的不懈的写作是基于这样的情结的, 它是关于维护一个人生来就有的一切的, 那是幸福和美好的拥有。它是关于活着的理想, 关于这个理想的强调, 有人可能认为这又是许多人谈过的环境保护之类, 当然, 也包括了它。可惜还远远不止于它。我在谈人类生存的全部, 谈人类追求完美的权力、执拗和本能, 她的现在和将来。
也许美好的理想在我童年的眼中给放大了, 但我心中的真实感受是不能剥夺的。说来有些可笑, 我神交日久的日本朋友, 还有西方一些朋友, 当他们提出到我的故事发生地龙口去看一下的时候, 我常常要产生一种莫名的羞愧感。我甚至多少害怕他们看到现在的龙口。不是说它现在一无是处, 绝不是;而是过去的最美好的一切全都没有了。那个近似于童话般的世界没有了。人类生活是充满了不少苦难的, 没有童话的世界是非常难熬的。失去了童话的地方, 这在我看来还有什么可看的, 还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卡通” (cart oon) 大国, “卡通”即充满童话童趣。可见日本尚有许多人向往童话。
我强烈地、不屈不挠地维护着我的故地。
在我看来, 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莽野, 它由于变得狼藉, 就和现在的故地连成了一片, 变得眉眼不分。而过去它们是分开的, 它们有所不同, 并且是极大地不同。我还相信, 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最初都和我原来的故地差不了多少, 也都是绿意盎然的。也就是说, 更早更早, 大地也是连成了一大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那时的人可以在大地上随意创造, 随意行走, 并且永远欣喜愉快。
四
不用说, 我对于正在飞速发展的这个商业帝国是心怀恐惧的, 说得更真实一点, 是心怀仇视的。商业帝国的中心看来在西方, 实际上在自私的人的内心———包括我们的内心。我之所以对前途不够乐观, 是因为我们实在难以改变我们的内心。许多人, 古往今来的许多人都尝试改变人的内心, 结果难有效果。这说到底是人类悲观的最大根据。
东方国家的文化中有一种优雅的东西, 那真是一种好东西。可惜, 它在今天已被商业扩张主义给彻底戕害了。优雅是人类与自然智慧相处的结果, 是人获得真正自由的表现。而现在的商业扩张主义对自由的包装, 是多么虚假和脆弱。人成了单纯的商品的经济的动物, 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商业扩张主义会在一切领域培养出一大批粗野的人, 并最终让这些人统治我们的生活, 那时的人类将最后告别“知书达理”的文明社会。
如此所谈的一切, 很容易让人想到文学, 想到文学的作用。不能说只有文学才有反省和幻想的力量, 但文学的确是商业扩张主义和物质主义的死敌。可见, 文学家在今天不自觉地就成了浪漫的战士。而作为一个战士, 我心中却装着莽野, 一路踉踉跄跄地跋涉。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这有什么滑稽, 就像我不觉得文学有什么滑稽一样。
在以金钱和性的欲望为中心的这个世界上, 我们的生活真的变得越来越危险了。在谈论这种危险的时候, 我发现最真诚的人, 仍然还是那些文学家, 是诗人。其实我们要求这个世界的并不多也不过分, 在自然环境方面能像过去的黄县/龙口一样就行了, 像那时候, 我们还有个“灯影”。战乱, 贫寒, 这些不能要。可是战乱和贫寒并不是美好的自然环境带来的。相反, 历史上的大多数战争, 还有贫困, 都是商业和物益的争夺造成的。
我不仅希望文学家, 而是希望所有的人, 都能对这个疯狂的物质世界有一种强烈的反应, 都不要与之合作。到了这样的时候, 世界才能慢慢走向良性发展。现在的人对商业扩张主义是很顺从的, 并且积极投身其中。这等于是在玩火。
没有对于物质主义的自觉反抗, 没有一种不合作精神, 现代科技的加入就会使人类变得更加愚蠢和危险。没有清醒的人类, 电脑和网络, 克隆技术, 基因和纳米技术, 这一切现代科技就统统成了最坏最可怕的东西。今天的人类无权拥有这些高技术, 因为他们的伦理高度不够。我们今后, 还有过去, 一直要为获得类似的权力而斗争, 那就是走进诗意的人生, 并有能力保持这诗意。
文学的意义说到这里已经非常之清楚了。
文学家是一些一往情深的挑剔者, 他们很关注人们与这个物质世界的关系, 也很难与这个世界融洽相处。
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姜子牙,田亩出身,看过几本书,读过几本经,论学识我比不上大家,论水平我也高不到哪里去。承蒙校长抬爱,非要我来这里讲一讲,谈一谈,也算是给大家充电。
校长给我的主题是,人民币升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虽然我从前当过总经理,主管过公司的一切事务,但我只了解铜钱,不了解人民币,因此我不想对此论题发表任何高见。
如今大学生就业比较困难,大家心里有压力,这个我心里有数。想当年,我由于就业出了问题,搞得妻离子散,家境一日不如一日,只好到河边钓鱼。谁知道,当时我穷得连鱼钩也买不起,只好偷老婆的绣花针当鱼钩,没想到被邻村的王小黑看到了,他把这事告诉了王婆子,王婆子又把这事告诉了……后来,每个人都笑我傻。
老婆不堪忍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与我离婚。她临走前给我留下了一大把绣花针,说要是我真的钓到了鱼,她可以与我复婚。
我没上过学堂,充其量也只能算自学成才,找不到工作也算正常。但持有国家文凭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这就有点不正常。找工作需要耐心,比如我被周氏公司雇佣,当时早已人过中年,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董事长周文王的心呢?这就需要谋略,也就是要学会包装自己。
妻子离我而去,我终日游荡,想钻进哪个坟墓了结余生。可是鬼使神差,我钻进的那个坟墓里的“尸体”居然还会动,吓得我差点昏死。结果我刚爬出来,就看到有人前来拜祭,我就对那些人说:墓里的人会活过来。他们不信,结果其中有个人偷偷地查看了一下……没想到这事一传开,我便成了新闻人物。
周氏公司为了提升形象,主动邀请我加盟。除了按时发工资,免费提供住房,还有医疗保险,这可把我乐坏了。有人说过:出名要趁早。可是我出名并不早,头发快白了才出名,但还是一样有效。因为你出了名,就有更多的人了解你,你的才华与学识就可能被赏识,提高了就业的成功率。
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北大的才子可以去卖肉,清华的才子就不能去杀猪?人大的女生可以露大腿,清华的女生就不能露肚脐?可以通过有创意的方式展现自己的才华,不要再局限于一张白纸几行简介,可以搞得丰富一点,甚至肉麻一点,让人觉得你很有活力,很有创造力。
周氏公司本来是商氏公司的附属,由于商氏公司长期虐待员工,搞得人心涣散。周氏公司趁机揭竿而起,打出相当于胡润排行榜的“封神榜”,结果大批商氏高才生与老员工纷纷前来投靠,最终周氏公司收购了商氏公司。后来,我也开了一家齐氏公司,名列春秋五强前列,再后来被秦始皇那小子给兼并了,旧事就不重提了。
老婆要与我复婚,我没答应,私下与她同居。这些绯闻全给女秘书隐瞒了,但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姜子牙不但看重事业,而且也看重生活。
演说完毕,谢谢大家!
一.活动主题:在大学的日子增强会员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和表达能力,建立良好台风,做自信的创协人。
二.活动的目:
三.活动的形式:演讲比赛
四.活动的时间:3月14日(本周四)下午1:40点到3:20点
五.活动的地点:
六.活动主要参加者:大学生创业者协会全体成员
七.前期准备
秘书部:负责通知与统计参加团组织生活的人数,申请一个备用教室;
活动策划部:把各部门的上场顺序排好,购置本次活动所需的物品,确定本次活动的评委。
团支部:做好本次活动的预算,向财务负责人列出活动中所需的费用
八.活动流程:1.活动开始之前:所有的工作人员下1:20准时签到集合,2.工作人员负责内容:
秘书部:12个人在负责签到,在活动结束后发放小礼品及奖品
外联部:12负责拍照
团支部:12人负责收集并计算评委打分
3.主持人的任务:致开场白、结束语、解释各环节活动的内容,控制好各环节的时间安排,没有个选手上台后公布上一个选手的成绩
4.评委任务:根据评分细则打分
5.上台顺序: 先锋队、团支部、秘书部、活动策划部、宣传部、外联部
八.注意事项
1.各部门之间可以工作的实际情况调动干事;
2..会员不得擅自离开,若有紧急情况需向社团负责人请假;
3..活动结束后工作人员留下来清理现场.九.预算支出
笔记本:20 元 钥匙扣:20 元 奖状:10元
袁岳在中国石油大学的演讲
“倒逼机制”
“倒逼机制”,就是倒过来做。什么意思呢?一般人在循序渐进的方式下效率是低的,“倒逼机制”就是倒过来给你造成一个状况,使你的前进、发展、进去的效率比较高。
“倒逼机制”和职业准备有什么关系呢?你们有很多人稀里糊涂上了石油大学的某个专业。当不是光你们稀里糊涂,大学生现在选专业很多都是犀利糊涂的,很多时候不都是父母看哪个专业将来工作好找,基本都是道听途说,而且也不是根据你的喜好、知识或者你明白与否,基本上根据市场的趋向给你做的一个选择。结果在中国石油大学这个口袋里面装了一万个土豆,这些土豆大部分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装在这个口袋里面,这就是为什么等到你找工作时,你就多多少少会产生困惑。当然也有一些人通过上学了解了专业知识,慢慢喜欢上这个专业了。但还是有很多人上了这个专业后比以往的困惑更多了,更加发现这些不是我喜欢的东西。所以,“倒逼机制”就是在学校找到和发现自己喜欢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我认为要办三件事:
第一,不以自己的专业和学校为限地听课、听讲座。将来大家到了社会上就知道,我们在工作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所存留的知识主要是在校园中间获取的。大家可以多听课、多听讲座、多串学校,然后你会形成一个相对爱好。
第二,尽量多地看书,而且要用很短的时间读很多的书。如果你用2~3天读一本书,那么一个月你就能读十本书,一年12个月可以读120本书。读书本来不是用来理解和充分记忆这个知识的,它能让我们概貌性地了解到有哪些知识源,这些知识源能帮助我们快速地进行选择,哪一类书、哪一类人写的书是对我们有启发性的。如果有人用三个月读一本,读得很细,我建议你用1小时读它的目录,都会比你用三个月读一本书有价值,尤其是站在职业选择这个角度来说。
第三,做较多的实习。作为一个本科生,你在学校期间至少有三次实习,这样你大概就能比较出自己喜欢哪类的单位和工作岗位。如果你把每个假期都当做一次实习机会,你就会有6~7次职业机会,你对职业的理解就会比一般人强很多。
第四,要多做社会实践。比如我们公司给大学生做访问员的机会,那样的社会实践能让你增加什么能力呢?快速认识陌生人,而且可以在一天内让你认识至少30个陌生人。如果你每月抽出一天做访问,认识30个人,一年按10个月算就能接触300个陌生人。中国社会普通群众每年接触15个陌生人,你接触300个陌生人,那么你对陌生人的认识能力就超越常人了。
除了本职学习,我们还要去听那么多的课,看那么多的书,做那么多的实习和实践,你会发现事情太多了,这时就发生了时间管理上的障碍和困难。“倒逼机制”就是说,一个人在学校做职业准备时要给自己超负荷的安排。因为如果按照循序渐进的模式,人都不知道能干什么:比如30%的普通人是能够同时干好几件事的,有40%左右的人只能一个时候干一件事,其余处在中间状态的人偶尔只能干一件。但是如果不在高度压力下,他是不知道自己能够同时干几件事的。所
以我觉得,同学们在学校里测试自己的职业爱好和职业倾向,包括你的职业特长时,要把范围放广一点。很重要的是要测试你的workload——工作量的承受能力,包括在尽量大的范围里测试,这样才能够优化选择,知道你的相对偏好是什么。“倒逼机制”,就是要安排超过你实际具备的能力和工作量,然后再这种压力下你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如果大家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比较超负荷的安排方式,1~2个学期以后你会对自己有非常重要的新发现。
在选定了爱好和方向后,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使其变成一个技能呢?技能是在爱好、方向选定了以后,专心致志地在这个领域形成的能力。比如我选定了方向后,我比一般人在这个领域积累了更多的信息,收集了更多的资料,认识了更多这个领域中的人,听了更多这个领域的讲座,所以我对这个领域的了解超过了一般人,然后我在这个领域有尝试、有实践、有实习,使得自己在这个领域慢慢形成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如果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一些技能,这些技能可以变成一些惯常的行为,你会发现这些行为是不累的。
这就是我和大家分享的第一点,用“倒逼机制”是自己在较广泛的可能性中完成方向的选择,然后在用“倒逼机制”超常工作量培养出自己在这个方面的专长。
扩大自己的活动半径,增长见识
大学是开放性的,仅从来自不同地方的同学身上就能体会到各地的风土人情、想问题的方式、观察问题的不同角度。如果你把这些当做财富和知识来学习的话,每个人都是一本教科书,要懂得从其他同学身上学,这是大学基本要义之一。当然,即使老师同学,不同的课程已经给我们一些见识了,其实还不够,我们还要更多地走出去。
要成为一个专才,需要你找到心甘情愿地投入、有与众不同的热情想要做的事情。但是,仅仅找到这个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吗?不见得。因为做好一件事情,还需要你有见识,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把它解决得更好:从多个地方寻找信息,从而为他做更好的准备,从多个地方整合人才,从而组建更好的团队,使事情得到更好的结果。见识决定了我们的专业取向做得好还是不好,因此对大学生来说,要把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地用来增加见识。比如你去面试,面试官听你说的话中有3~4个专业术语是这个行当中比较少用的,他就会觉得你很专业,其实这并不是专业知识,而是见识。
大学生作为university student,就要有universal knowledge。其实人们并没有指望你在这个专业的skill 高很多,或者说你一定能把某个事情搞定,但是你要大概能够说出个样子来。因此我们要扩大半径,永远距离的活动来增加见识。因为用短距离的活动想问题,可能只会觉得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好,但当我们扩大活动半径时,才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特别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哈佛就告诉大家一个观念,在管理学中是没有对与错的,只是有不同的看法,重要的是把不同的看法拿出来,谁整合的好,谁就是最优。所以你怎样把其他人整合在你的团队里,怎样协调整合他人的意见,和你这个人是否富有见识是很有关系的。
那么所谓的见识来源于什么呢?就是要扩大我们的活动半径。当我们扩大了活动半径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过去没有看到的东西,听到了很多过去没有听过的东西,见到了很多过去没有见过的事物,它激发了你的好奇心,同时由于它是个新鲜的东西,它更容易存留在你的记忆里,而与过去已经熟悉的东西比较,让你有个文化震荡,在震荡的时候你才会反思。通过震荡——反思的结果,发现原来的那个想法看来是不完全对的,这有助于我们进步。
成为一个擅长交际的人
将来无论是在科研院所,还是在其他单位、其他环境,我们在团队协作、市场发展、以及各种交流机会中,我们的地位取决于我们与陌生人的关系,即我们把陌生人变成熟人的能力。
在传统文化里,讲究把少数人变成熟人,让大多数交易在熟人里进行,如果要拉关系什么的,就要找个熟人托一托,然后来办事,这是我们的基本模式。现代社会里,传统的依靠亲友关系建立起来的熟人的范围越来越小,我们将来有几套石油设备是卖给熟人用的?有几瓶可乐是卖给熟人喝的?学校里的校长认识几个同学?——现代商业、公共管理和社会事务都是基于陌生人管理的原理。所以我们在学校里要培养的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够比其他人更快地认识陌生人,把陌生人变成熟人。这样做最大好处是什么?熟人和陌生人相比较,在资源交易的时候,能优先获得资源。尤其是在资源紧俏的时候,熟人是优先的,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有熟人传统的社会。如果你能把较多的陌生人很快地变成熟人,那么你就有较强的能力首先获得资源。而且在现在这个资源紧缺的社会,先获得资源的人很快就获得马太效应:有的人更多,没的人更少
那么你怎样认识陌生人?你不能就这样去套近乎,你要找一个跟你们俩都有关的事或东西,这就是关联性原则,这是在认识陌生人时最重要的一个规则,也是最容易去发掘的。比如你要认识某人,将他发展成你的良师益友,你怎样跟这个人建立关联性?你得对这个人写过的文章、说过的话、做过的采访、管过的生意做一个系统的研究,最后你发现这个人有什么特点,尤其这个人特别得意或特别倒霉的是什么。形成这个人在关联中比较敏感的东西,然后你在那个地方作用,就会比较有效。还有在短期内认识陌生人的模式,比如说相似性原则。什么叫相似性呢?比如口音一样的老乡、同一个学校的校友,要发现这些相似性,你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则,比如第一印象原则。我们现在与以往相比,认识陌生人的机会多多了,这就意味着我们花在每个陌生人身上的时间少多了,所以我们现在的社交原则是形而上学,而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原则——为了这个陌生人,我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认识他。形而上学就不同,它是看你一眼,从你的形式上片面地、主观地认识你。所以现在大家都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或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专业上有个词叫关键瞬间。即便一个普通同学,你的形象对你被陌生人接受的影响,跟以往相比是大大地上升了,今天的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以外,这方面也应该好好地学一学。
反思模式
在大学里,大家很自然地向老师学习,向师兄师姐学习,我们总是像上面的其他人学习。反思模式是告诉我们要向自己学习,从自己的行为和实践中认识自己是什么,应当怎么做。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很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就算分析它本身,都是非常有学问的,但我们很少去关注,很少去分析。有一句话:智慧在街上呼喊。就是说智慧不只在圣殿里面,只在咱们这个象牙塔里才有,街上到处都有智慧,只是看你有没有留意,有没有把这件事物与另一件事物作参照,对它进行总结、判断、提炼。所以知识分子和非知识分子真正的区别并不是有没有受过教育,有的人就是博士毕业了,还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事物在他眼前经过,他从来没有独特地对它进一步“知”和“识”;有些人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但是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他总是相比其他人有更多的“知”和“识”。所以知识分子中的“知”“识”两个词是动词,你有这个行动,就是知识分子,没有这个行动,就不是。
经常反思我们生活中的行为,可以让你形成一种能力,任何东西你都能琢磨出名堂来,一旦这成为你的技能后,假定你到一个单位面试时,你从进入它的走廊,上它的卫生间,一直到倒它的水,你就给老板总结了几点:我觉得你们这个公司其实要加强管理的。老板就会对你刮目相看了,你可以不一定要讲专业,仅仅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你就具备这样的分析能力,老板会觉得你将来一定是人才。这就是我建议大家的“反思模式”。
被动模式
现在很多同学上了不喜欢的专业,或者虽然上了这个专业,将来也不一定这个,但我还是建议你要读完这个专业,你不一定要得到最好的成绩,但你要马马虎虎过得去。不仅今天在学校里,将来工作了,你也要记得在每段时间里都要给自己一个被动学习的机会。所谓的被动学习,就是说即使这个东西不完全是我喜欢的,我也要试图去学习,虽然我们一方面鼓励大家寻找爱好的方向,但爱好本身有一个缺陷,就是它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偏见,当我们只按照爱好行动时,我们会变得很固执。当然固执是有助于职业成功的,因为你会聚精会神地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但它同时会减弱我们的见识,我们的心态慢慢会变得比较衰老。我们小时候心态比较开放,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得不去接受自己不喜欢的课、不喜欢的老师、不喜欢的形式、,比如考试。这样我们美国一个一个阶段,虽然在总的方向里是朝着自己爱好的去发展的,但同时我们在被动学习中去接触、了解了一些东西,变得开放起来。
在我们变现喜欢不喜欢时,有时是受我们的见识束缚的,我不喜欢的原因是过去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东西,或者说我以为它不重要。所以我们也要有意识地接受一些被动安排,它使得我们接近一些自己不喜欢、不认识的知识或事物,扩展我们的见识,甚至能对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表现出欣赏。我们今天在为自己做职业准备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找到爱好就行了,还要培养自己适度的耐心,因为
x北京理工大学校长胡海岩毕业典礼致辞:到基层去开拓事业、历练人生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是北理工校园里一年一度的喜庆日子。我们举行隆重典礼,庆祝x届本科生圆满完成学业。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领导和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代表正在国防大学进修的党委书记郭大成教授,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祝贺!并向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默默支持你们的亲友致以诚挚的感谢!
今天是我来校工作后第七次送别本科毕业生。想到面对清一色的90后青年学子,我在准备讲稿时反复斟酌,应如何走进你们的精神世界,送上母校最真切的嘱托?
一位校友的故事给了我启发。他叫张宁,是我校1994届本科毕业生,现任解放军某基地卫星地面测控站主任,全军优秀指挥军官。二十年前,本科生毕业留京工作的机会非常之多,但他却选择去了祖国西北边陲;二十年间,他多次谢绝返城工作的机会,选择扎根基层;二十年中,发射卫星、测控神舟、保障北斗,他精心完成每一次航天任务。就在前不久,他还与战友们忙碌着为搜寻马航370提供导航定位。他虽身处边疆,却始终将自己的事业与祖国的发展紧紧相连。这二十年的基层经历,使他失去了常人眼中多彩的青春、安逸的生活、傲人的财富;得到的,除了闪亮的军功章、社会和媒体的关注,更重要的,是他内心的满足和踏实。
在座的同学们,一部分即将奔赴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岗位,一部分将在学习深造后开始为事业而奋斗。在你们未来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基层的锤炼必不可少。所以,我今天想谈谈到基层去开拓事业、历练人生。
有同学会问,为什么要去基层?
作为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你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上的重任不言而喻。虽然你们具备了优于同龄人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但还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历练。我上大学之前,曾在工厂当过几年工人,深刻感受到最丰富的人情世事、最真实的苦乐忧欢、最生动的实践教材,都在基层。唯有根植基层,才能真正了解社会;唯有脚踏实地,才能真正读懂国情。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这句话揭示了政治家、军事家的成长规律。同样,倘若作家莫言没有融入乡村的生活体验,哪会有让人身临其境的精彩作品;倘若科学家袁隆平没有在田间地头的日晒雨淋,哪会有杂交水稻的伟大成功。一个人纵然是有凌云之志、盖世之才,倘若没有基层土壤的滋养,不接地气,则必定难成大业。
处在改革浪潮中的中国,区域发展尚不均衡,不论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都十分迫切,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等领域尚有诸多瓶颈亟待突破。只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到基层扎下根去,将先进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埋进基层的土壤,“中国梦”才会真正生根、发芽。刚才曲敬东校友谈到的创业体会,同样证明了这一点。对渴望成功的同学们来说,现在是告别埋在书斋里、活在网络上的日子了!
有同学会问,去什么样的基层?
基层并不是组织层级的“下游”,而是整个社会最为重要的“地基”,是青年人最为广阔的创业舞台。在北理工校友中,戈壁滩上的“牧星人”张宁在基层;自主创业,研制出世界一流电控共轴无人直升机的田刚印、满意也在基层;远赴西部山区支教助学的毕业生们在基层;坚守三尺讲台,为你们传道授业的北理工教师们也在基层;军工行业中诸多关键技术岗位上活跃着的北理工人,同样是在基层。对于有志青年,社会的主体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时代的主流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
客观地看,基层的条件有好有差,不少基层尚处于“起点低”、“条件差”、“杂事多”的阶段。因此,有些青年人畏惧基层,有些青年人蔑视基层,甚至认为基层会浪费自己的青春。然而,这样的基层,恰恰是青年人锻炼自我、发挥作用、创造业绩的舞台。我曾聆听过x总理回顾自己成长经历的体会。早年在农村插队的艰苦岁月塑造了他的意志和品格,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的经历增长了他的组织和管理才能。正是这些艰苦的基层磨练,使他具备了超越当代其他大国总理的丰富阅历和综合素质。因此,希望同学们勇于接受挑战,到祖国最需要的基层去。
可喜的是,如今日益便捷的交通和通信正在消除“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之间的物理隔阂,改革开放的硕果则正在不断向基层释放红利。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各行各业,从基层选人用人的导向越来越明显,配套的政策措施越来越完备。作为有志青年,选择基层时可更多考虑如何锻炼自我、发挥作用。
有同学会问,去基层做什么?
到基层去就要下功夫、干实事。有句话这样讲:“心在哪里安放,脚步就在哪里踏响。”对于基层的事业,同学们只要主观思想认识到位,客观行动自然会取得成果;只要能在基层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就一定能找到用武之地,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辉煌业绩。
希望同学们不要好高骛远,对工作满心抱怨,对所谓平台更高的工作痴心相望;不要把基层工作当作过渡,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更不要功利地将基层经历看作提拔的筹码、晋升的捷径。相信你们早就听过这句名言,“别在最能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基层岗位将是你们事业的起点,在这样的岗位上摸爬滚打、全情投入,实实在在地谋事、干事,才能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打牢事业的根基。
基层是创新的发源地,是财富的聚宝盆。到基层去,就要善挖掘、敢创造。“涉浅水者见鱼虾,入深水者见蛟龙”。在基层工作,就必须深入钻研,将身心融入基层。军工企业中一项项看似枯燥的研究进展,实现了神州揽月、蛟龙入海的科技壮举;无数鲜为人知的秘境和令人叹为观止的技艺,才共同构成了一部脍炙人口的《舌尖上的中国》。希望同学们到基层去,开展最大胆的探索,倾听最真切的呼声,感受最深沉的情感,创造属于你们的历史!
同学们,不经意间,你们走过了大学四年的旅途。这其间,你们怀揣着梦想埋头苦读、徜徉书海,与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同学们交融思想、共同成长;当然,也少不了青春年少的迷茫、抱怨、嬉笑、怒骂。这些,都即将成为你们和北理工共同的回忆。
明天,你们就要各奔前程。希望你们到基层的广阔天地去开拓事业,历练人生。愿大家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母校将永远祝福你们,关爱你们,支持你们!
TED是1984年建筑师理查德.S.沃曼创办的一家非盈利性的机构, TED三个字母分别是英语单词技术 (Technology) , 娱乐 (Entertainment) 和设计 (Design) 的首字母。创立之初, 该机构邀请世界各地的这三个领域的突出人物进行18分钟的演讲, 分享自己的创新思想和人生感悟, 后来, 演讲扩大到了经济、医学、心理学、文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 时间上也不再限制在18分钟, 由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2006年6月开始, TED演讲可以在互联网上免费观看和免费下载, 这使TED演讲得以更快速的广泛传播。TED演讲以它短小精干的形式, 通俗易懂的内容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介绍着创新的思想和科技的前沿, 成为普通大众了解社会最新动态的一个窗口。
二、TED演讲用于英语教学的可能性
1. 演讲语言的可模仿性
TED演讲不是即兴演讲, 而是演讲者经过精心准备的展示, 所以语言是经过反复斟酌的, 甚至语气、停顿和重读都经过了演讲者的精心设计, 所以生动的演讲语言, 可以是英语学习者模仿的语言材料。学生们可以模仿演讲者的发音和语调, 也可以以演讲词为蓝本, 学习英语的词汇、句型并模仿演讲稿中的行文结构。
2. 内容的多样性
语言是内容的载体, 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 也通过语言了解内容的本身。现在的大学教育, 在强调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越来越注重全面教育, 希望学生既能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又能有较宽的知识面, 而TED演讲内容的多样性则可以满足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的需求。需要了解专业前沿的同学, 可以在TED演讲里面找到与专业相关的最新前沿研究;而想要扩充知识面的学生则可以在演讲里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的多样性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选择。
3.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指“通过颠倒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 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重新规划的新型教学模式”[1]。换句话说, 就是把知识的学习放在课下, 而把知识的巩固和问题的讨论放在课堂上进行。而正是由于网路资源的迅猛发展, 使翻转教学成为可能, 也成为教师纷纷采用的教育模式。
学习型组织之父彼得.圣吉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预言, “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 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大量的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快速的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当下, 中国学生就可以轻松在网易公开课中看到中英文双字幕的TED演讲, 这就为大学英语的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资源准备, 学生可以在课下去学习TED的演讲, 而教师通过布置作业并在课堂检查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巩固知识。
三、TED演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 从内容上看
现在各个高校的大学英语读写课一般都是有固定的教材, 而上课也是以教材内容展开。教材的每个单元都有固定的话题, 但是教材中选择的文章一般都是几年前的内容了, 这就缺少及时性, 有些内容甚至已经与现实脱节, 而TED演讲一般都是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而且涉及的范围广, 这正好弥补了教材总是走在时间的后面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TED演讲里寻找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话题。而找到相关的内容后, 教师可以把观看TED的内容放在某个单元的导入部分, 让学生先在课下观看, 然后课堂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也可以把相关的TED演讲放在上完课文以后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以扩充知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七单元为例, 单元的主题是压力, 而课文中给出的是传统的观念, 压力过大会对身体有害, 并指出了减轻压力的一些方法;而在TED演讲中, 教师以压力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标题为“和压力做朋友”的视频, 而里面的观点很新颖, 演讲者指出, 只要自己不认为压力有害, 那压力对身体就没有害处, 然后还指出多拥抱和帮助别人的人压力会活得很轻松。演讲中给出的观点和课文内容不一样, 而且给出的减轻压力的方式也和书本互为补充。在课后观看TED演讲以后, 学生了解到了新的科学前沿, 而且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也得到了更多的信息。教师还可以有的放矢, 针对压力这个话题, 让学生写一篇作文。笔者在学生观看完TED视频后就布置了一篇与“压力”有关的作文, 结果大多数学生都能用到演讲中的观点。这证明TED演讲中的内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扩大了他们的视野, 给了他们思考问题的全新角度。
2. 从语言学习上看
从学习语言上来看, 在网易公开课的网站上, 可以轻松的观看中英文双字幕的TED演讲, 这样学生们可以从演讲词中来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比如, 前面提到的与“压力”相关的话题, 除了书本上的表达方式以外, 学生可以通过TED演讲学到更丰富的语言材料。但是, 在视频中, 语言是转瞬即逝了, 有的学生根本就来不及反应, 好的语言素材就已经过去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师应该发动学生来记录下好的语言材料。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 每次请一个小组的同学去记录演讲中的好的表达, 而组内成员记录完后由一位同学负责汇总, 然后把整理好的材料发给同学们分享。那全班的同学看到整理过的材料后, 可以再回看演讲, 再演讲的视频中去加深对好的英语表达的记忆。
参考文献
[1]张金磊, 王颖, 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 2012 (4) :46-51.
【关键词】大学英语口语;演讲教学;实训模式;方法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的学习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迎合着我国对外的发展需求。从小学学习开始一直到大学学习过程中,英语课程一直都是主要学习科目之一,在升学考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会交流对英语的需要体现在各个领域,英语演讲形式也随之日加普遍化,英语的演讲能力水平的高低,成为衡量演讲活动举办是否成功的考虑依据。当代大学生英语的教学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即将面向社会的大学生做好前期铺垫工作,更好的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做准备。
一、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的必要性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下将英语学科分为英语写作、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英语口语等相关分支自设学科的有效学习,为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水平积极地探索教学模式和方法。针对英语口语课程来讲,融进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具有极大地必要性。开展英语演讲的实践教学方式,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进而提高英语综合性学习水平。通过演讲的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在表达上学会正确规范的进行思想阐述。各个大学要注重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的培养,积极开展校级英语演讲比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英语演讲教学模式为锻炼学生说英语的能力提升开放了练习渠道,英语表达能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最为关键。具备非常雄厚的语法理论知识,但不会熟练运用,发音不准确等语言障碍无法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那么英语的学习效果在一定的衡量程度上来说学习效果为零。只有可以熟练地对英语运用和沟通,才能在真正意义上达到开设英语口语教学的目标要求,提高大学生的英语整体学习水平。
二、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的方法策略
1.积极引导学生注重英语演讲的表达技巧
老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对扮演者重要的引导角色,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关键性的决定作用。在英语口语教学中,老师要积极地给学生灌输练习英语演讲的重要意义。运用多媒体的电教设备为学生播放写经典的英语演讲视频资料、英语歌剧、诗朗诵等集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为一体的表演录像,调动学生们对英语演讲的兴趣。在课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观看的视频资料进行讨论和分析,让学生们指出自认为在其中的演讲亮点或表达形式的突出性。引导学生注重语音语调上的发音问题,强调表达的标准化和思想结构的逻辑性。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演讲实训模式教学过程中要渲染演讲气氛,恰到好处的运用神情动作对演讲内容的思想感情进行流露,避免呆板式的演讲练习状态的发生。通过视频资料专业演讲的学习和自身亲自参与的实践,积极引导学生的演讲表达技巧的多样化和丰富性。
2.丰富英语口语教学中演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
当学生对英语演讲技巧和方法策略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时,老师便要向着教学形式和方法上加以引导。对学生进行演讲实训练习,老师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事件带给学生们的触动为主线,让学生们自行撰写演讲稿件,老师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对学生的稿件进行逐一批查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表达上的不足之处,组织学生对自己的稿件进行英语课堂演讲比赛。邀请其他任课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评出设定奖项对学生加以奖励。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锻炼学生的当中表达能力。老师还可以建立英语口语课堂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对学习的英语口语对话内容进行角色扮演,锻炼英语沟通上的即兴表达能力。学校要提起对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视,积极开展英语演讲比赛,邀请知名英语教授定期来学校进行演讲培训。英语歌唱比赛和英语诗歌朗诵等形式都可以在演讲实训模式中融会贯通。丰富英语口语教学中演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通过恰当的演讲技巧利用,培养学生的语感,锻炼感性认知能力。
3.在大学英语课堂融入演讲比赛实训练习中应注意的内容
在英语演讲形式融进英语课堂的同时,老师要更加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引导观念。端正以学生为主,自身引导为輔的教学态度。努力营造演讲课堂的轻松无压力的活动气氛,让学生可以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锻炼英语口语知识水平。积极的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与分析中,对学生在演讲准备中的错误做及时的更正和指导,尽可能的做到一对一教学。在对学生一对一指导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英语口语知识点范围的掌握程度有基本上的认知,进而做到因材施教。除此之外,老师要积极地带动实训气氛,鼓励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其他同学演讲结束后,要求在课堂上不经常发言的学生对其用简短的英语进行点评。增进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自信心,逐渐培养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同学们积极融入演讲课堂实训模式的最好老师,注重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切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是培养学生锻炼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实施途径。教师在英语口语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知二者相互融合的重要性,积极的丰富英语演讲在课堂应用上的形式和方法。校方要更多的关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意义,提供教学政策上的支持。积极开展以校为单位的大型英语演讲比赛,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充分感受到其对口语提升的重要意义。想要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口语综合能力,就要不断地探索更适合现代社会交际英语运用范围发展的教学途径。
参考文献:
[1]杨红英.大学英语演讲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估[J].广西教育(职业与高等教育版),2010
[2]廖敏慧,熊淑英.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研究[J].咸宁学院学报,2010
[3]李薇.突破传统模式英语演讲教学与英语口语教学的嫁接[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
作者简介: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推荐阅读:
王财贵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进行的演讲观后感11-06
哈佛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演讲2008年09-26
北京大学毕业典礼演讲稿09-12
在华南理工大学的演讲06-14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中英对照10-01
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演讲稿(中英)09-15
清华大学教授老师在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词07-01
希拉里在纽约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