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精选11篇)
一、评价功能失调,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评价的改进、激励、发展功能
评价功能的失调,表现在学生身上就是学生只关心考试得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而很少关心考试中反映出来的自身发展中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到分数的意义,使评价的激励、调控、发展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评价功能的失调,还表现在对教学的消极影响上。当前各学科都存在评价方式单一,以考代评的现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也不例外。考试不仅代替了评价,而且实际上主导了教学过程。例如,有的地方为了应付考试,用无穷无尽的练习题、模拟题来训练学生,弄得学生不堪重负,而且这些练习题往往模仿考试试题的内容和形式,练习的目的主要不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在于为学生考出好成绩作准备。又如,有的地方是为竞赛作文作准备,让学生套各种获奖作文的路子,参加各级竞赛“为学校争取荣誉”。这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无助于他们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了学生的创造精神,损害了学生的健康。
二、评价内容片面,过多测试书本知识,忽视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一) 教师依然控制着课堂的话语权
新课程理念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 亦即将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 但是通过大量的课堂观察, 笔者发现教师控制课堂话语权的现象仍然比比皆是。教师话语就占了整堂课的二分之一还多, 学生无论是运用所学话语进行机械操练或是情境实践, 都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保障, 否则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也只是一纸空文。
诚然, 按照第二语言输入理论, 语言输入必须大于语言吸收, 更要大于语言输入。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们总是担心太多, 学生不会说怎么办, 学生想不到怎么办?由于教师总是对学生不放心, 潜意识里认为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语言储备够不上, 于是常常不由自主地代替学生思考和发言, 于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现象仍然屡见不鲜, 严重者一节课65%-70%时间被教师占用, 大多数的时间里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听, 却很少参与语言交流,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和发表见解的时间和机会被大大剥夺。同时, 教师可以随时修正自己的话语而学生既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相应的能力。教师的滔滔不绝, 客观上剥脱了学生使用语言的时间, 限制了学生的使用语言交流沟通的机会, 毫无疑问,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品质在这样的课堂中自然是得不到培养的。曾经听到一位专家在作讲座时说过这样的话语:孩子能说的一定要留给他们自己说, 孩子能做的一定要留给他们自己做。教师足够的信任, 适时的放手, 对学生的语言发展来说无疑是解除了一道无形的禁令。学生拥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参与浸润、揣摩运用, 语言的掌握与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 课堂呈示行为过分依赖多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的空前发展给课堂教学的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使得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的单调教学方式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频率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竞赛课中, 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了。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 教师利用各类声像媒体直观形象地呈现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学习并建构知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 却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原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但是教师必须能够熟练掌握, 充分发挥其优势。而事实上, 很多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技术, 反而为其所累, 弄巧成拙。笔者甚至见过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有位教师遭遇了多媒体课件带来的极大尴尬, 上课时课件中的所有视频均不能正常播放, 教师急得手足无措, 其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公开课尚且如此, 教师们的日常教学情况也可以想见。教师们常常会在教学中使用名师或他人的现成课件, 但是完全的“拿来主义”导致教师无需再钻研教材, 也不分析自己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原想优秀课件自有其精妙之处, 但是由于过份依赖他人的现成课件, 被课体牵着鼻子走的现象便时有发生了。课堂中教师只是机械地按课件预设的程序逐张播放, 可是一旦遇上学生的生成不在课件预设之中或者提前出现在课件预设程序时, 为了不打破预设程序, 缺乏教学机智的教师便会选择忽视学生的回应与质疑, 导致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灵动性严重受挫。同时, 根据日常的课堂教学观察, 笔者还发现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有:幻灯演示文稿上的文字字体太小、太密, 颜色灰暗、对比不明显, 使后排学生无法看清楚;幻灯片中的个别图像与所要呈示的教学内容不匹配, 学生无法获取正确的信息;幻灯片的播放速度太快, 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师手点击鼠标的频率;配合幻灯片进行讲解时, 教师所陈述的话语只是在不断重复幻灯片上的内容, 没有提炼与拓展;幻灯片设置张数过多, 教师只顾机械地按照预设的顺序播放幻灯片, 忽略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无法顾及学生的智慧生成等等。凡此种种, 均大大影响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有效性。
(三) 课堂提问与评价话语有待提升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教师所说的话语作为学生语言学习的主要语言输入来源和课堂教学的语言媒介, 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的激发、语言知识的建构、思维的发展、想象的启迪以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等均有着不可替代的巨大影响作用。因此, 英语教师的课堂话语品质、话语模式以及话语中存在的问题, 无一不会对学生的最终语言输出质量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种种原因致使教师的课堂话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很多教师习惯在常规的课前师生自由问答环节中询问“How are you?/What day is it today?/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等缺乏信息沟通的问题, 学生也如小和尚念经一般有口无心地应答着。此类语言缺乏真实性与交际性,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日日重复。有时教师的课堂语言缺乏准确性, 主要表现在课堂用语不简洁明了, 用词语法方面不规范, 还存在半英半中的表达以及语音、语调不准确的现象。教师本身话语表述清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言知识, 反之便只会起到反作用了。有时由于教师的指令不清, 学生不能准确及时进入语言操练活动;有时师生问答中封闭式的问题过多, 学生只需回答Yes/No即可, 无需启动积极思维;有时教师一次性提出好几个问题, 致使学生思维过度负重不能有效完成任务;有时教师会重复提问, 无意中占用了学生的话语输出时间;有时教师会简单重复学生的答案, 与学生一问一答了事, 追问能力与意识淡薄, 话轮递进与转换能力欠缺, 无法与学生形成真实交际, 无法促进学生高质量的语言输出。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语缺乏针对性, 只一味机械地给予学生“Good./Wonderful!”之类笼统评价, 评价话语形式单一, 千人一词, 因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并不在意。通过以上现象不难看出, 教师的课堂提问与评价话语仍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四) 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依然狭窄
《课标2011》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 发现语言规律, 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 不断调整情感态度,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鉴于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探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 应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提供空间。
例如在四年级教学Numbers一课中, 笔者看到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了13-19、20-90的数词之后, 通过多媒体呈现两列数词:thirteen、fourteen、fifteen、sixteen、seventeen、eighteen、nineteen;twenty、thirty、forty、fifty、sixty、seventy、eighty、ninety原本此时教师已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得出数词构成规律, 但是教师直接点出用红色标注的单词末尾相同之处, 并告诉学生要记住13至19的数词都是以teen结尾, 20至90的数词都是以ty结尾。其实不仅数词构成规律可以由学生自主发现, 连相同词尾的相同读音都可以由学生来说出, 甚至包括某些数词的特殊构成, 学生的眼睛是能够发现的, 学生的思维是能够达到, 教师所要做的是在适当的时候舍得放手。而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往往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演绎教学法, 即先由教师展示语法规则并举例说明, 再由学生将该语法规则运用于新的语言环境。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语言知识, 教师讲解过多, 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积极参与较少, 很容易遗忘, 到实际运用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错误百出。学生对于规律的归纳与总结没有观察, 无须思考, 只需“记住”即可。那么, 学生真的记住了吗?连富兰克林都说, “Tell me, I will forget;show me, I may remember;involve me, I will understand. (告诉我, 我会忘记;教给我, 我可能记住;让我参与, 我才能学会。) ”遗憾的是, 教师们似乎还未记住。课堂中假如教师能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他们必将还给教师一份意想不到的惊喜。
(五) 师生、生生互动行为虚假繁荣
要想创建理想高效的英语课堂, 离不开师生积极有效的合作, 为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整个课堂的现象, 几乎每一位教师都开始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但是有时教师与学生简单的师问生答、一问一答形式的问答活动过分频繁, 致使在整个课堂过程中点对点的对话活动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 点对面、面对面的话语活动则没有时间展开, 学生整体操练运用语言的时间与机会不足。同一单位时间内, 参与教学活动, 与教师进行问答互动的学生只是班级中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学生是闲置的, 积极向学的学生尚能始终以目光追随教师的身影, 教室里也总有那么一小部分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在这日复一日的沉默中越来越大了。
(一)消费规模急剧膨胀,财政不堪重負
目前我国有关职务消费年总规模的各种统计数据不一,没有一个确切和权威的说法,社会比较公认的是,全国每年公务接待、公车配置和使用信、出国考察和以公务消费名义支出的通讯费、礼品费、娱乐费等项费用之和,大致是9000亿元,大约是全年财政支出的30%。从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用支出所占比重看,1978年只有4.7%,1990年上升到13.4%,2006年已占到18.7%。这一比例不仅远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而在行政管理费用支出中,职务消费又占了大部分,1978年至2006年间,我国职务消费规模增长了140多倍,而近年来这种膨胀势头有增无减,使我国成为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如此庞大和与日俱增的职务消费开支,成为各级财政难以承受的负担,严重挤占了本应用于公共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建设资金,助长了奢侈浪费之风,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引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二)消费边界模糊,随意操作空间过大
职务消费是公务人员履行公务,行使职责必不可少的开支。但在实际中,一项职务消费的支出到底与公务是否有关联,关联程度有多大,其必要量是多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划分,这样才能保证消费行为符合法律规定和制度规范。由于目前我国对职务消费的内容、范围和标准没有一个科学、合理和明确的界定,或者即使有规定也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给消费主体留下了伸缩性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的灰色空间。一些公职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利用制度上和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巧立名目,超规定、超限度进行过度消费和奢侈消费,将一些与公务活动不沾边的项目都纳入职务消费中来,甚至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都通过公务消费来报销。目前,职务消费的边界模糊,不仅助推了职务消费总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和难以遏制,而且使职务消费结构畸形化,掺杂进了越来越多的非公务要素,甚至将一些腐败因素囊括其中,导致职务消费的职能和性质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三)消费权力化倾向明显,消费冲动难以抑制
目前我国职务消费大都按行政级别来确定标准和规格,而不是按正常履行职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职务消费标准一定程度上成为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或者是行政官员权力和地位的标志和象征。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各级公职人员大都会在相应的消费标准限度内用满、用足政策,严格按照上限标准来掌握,甚至一些政府官员将职务消费当成相互攀比、相互炫耀的资本,加之职务消费中存在着一定的模糊区域,一些消费主体会尽其所能地采取变通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待遇水平,进行超标准的高消费。另一方面,职务消费资金的使用具有无偿性,在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制度约束的条件下,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消费冲动,刺激消费主体的消费欲望不断升级。特别在职务消费权力化中,下级接待上级领导时,更是务求上档次、上水平,想尽一切办法拔高和提升消费标准,使超标准消费逐渐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当前,职务消费中这种愈加强烈的消费欲望和消费冲动仅靠消费主体的个人品质和道德规范所形成的自我约束,很难从根本上消减下来。
(四)消费透明度低,消费欲望释放渠道多元化
在职务消费中,消费的标准和规格按职务高低来决定,而且越是权力大的消费主体,不仅享受的待遇高,而且手中大都掌握着可自由支配的资源或资金,成为释放更大消费欲望的资本。这部分资源或资金包括:一是以小金库方式存在的数量可观的预算外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使用上具有不可控性和非透明性特点,在开销上仅凭单位领导“一支笔”来处置,基本处于失控状态。二是一些手中掌握一定资源配置权或政策制定权的权力部门,将一部分职务消费形成的超标费用,向权力辐射范围内的下级单位或分管企业进行转移,报销开支。三是一些单位领导,挪用其他款项进行高消费。出现吃完招待费吃办公费,吃完办公费再吃专项资金的情况,甚至出现吃社保基金、教育经费、扶贫款和救灾款的恶劣行为。由于职务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暗箱操作”之中,消费主体易于大做手脚,把职务消费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
(五)消费内容鱼龙混杂,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由于职务消费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方式等方面存在欠缺和漏洞,容易形成腐败滋生的土壤和环境。具体表现为:一是下级单位或官员假借礼尚往来之名,向上级单位或领导赠送高档礼品、高额礼金或大额银行卡、购物卡,将公物、公款转化为私物、私款。二是将接待上级领导或关系单位重要人员时所发生的超规格费用,甚至在高档娱乐场所发生的违规、违法的腐败费用纳入到公务消费中报销。三是公务人员将个人消费、家庭消费、招待亲朋好友的开销,统统列入职务消费中报销,以权谋私和化公为私。四是公务人员在职务消费中在发票上大做手脚,虚报、谎报甚至用假发票进行报销,贪污腐化。五是一些领导干部,借国内外考察之机,大搞公款旅游。由于目前职务消费内容鱼龙混杂,很大程度上使职务消费性质变了味,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之一。
二、厘清职务消费界限,净化职务消费环境的基本原则
(一)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
从一般意义来看,职务消费是指公职人员为履行职务或公务而进行的必要和适度的消费。这部分消费是维持和保证政府或社会正常、稳定运行的不可或缺的消耗和成本。因此,在任何社会中,职务消费都是必不可少的社会支出。但职务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财富的占用和消耗,必须有一个量和度,超越了这一界限,则属于非必要的、过度的消费,从性质上看是对社会财富和纳税人钱财的浪费或挥霍。这就表明,职务消费是一种有限度、有节制、有规则的消费行为,在消费中应坚持适度、节约和效率的原则,即用较少的消费支出,为社会和纳税人提供足量、优质、及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要求在职务消费中必须划清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的界限,坚持足量保证必要消费,压缩和杜绝过度消费。在现实中,职务消费的必要量是可量和相对恒定的,弹性较小,实行定量化的测量和管理在技术层面上难度不是很大,关键是如何实施和推进。而目前职务消费总量失控的重要原因在于必要消费与过度消费两者的界限相互混淆和重合,在职务消费中失去了量的约束和可度量的标准,形成了过大的职务消费灰色空间,造成过度消费部分无限制地膨胀,推动消费总量不断扩大,导致必要消费部分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浪费和奢侈消费的比重则越来越大。
(二)将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区分开来
正常消费属于合法、合规的消费,虽然在正常消费中,受现实体制与机制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度消费因素,但基本都限定于“合法不合理”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允许范围之内,这些不合理的因素可以通过健全制度和深化改革逐步加以解决。腐败消费属于突破法律、法规限制所进行的超标准的高消费或通过职务消费来以权谋私和损公为私的行为,需要通过强化制度建设和设立法律红线,加大打击惩处力度来解决。从目前来看,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但大都是以定性管理为主,约束力有限,特别是职务消费中的财务报销制度和监督制度存在着较多的漏洞,消费过程存在一定的暗箱操作,透明度较差,为腐败消费提供了较大的可随意操作空间;正常消费中的灰色消费区域不断扩展,也使正常消费与腐败消费相互融合,难以分辨,许多腐败消费行为借正常消费之名,行谋取不正当利益之实,为职务消费由“灰”转“黑”提供了条件。
(三)明晰因公消费与因私消费的关系
职务消费具有明显的公共特征,但消费主体的行为具有消费目的的职务性与消费过程的个体性的双重属性,很多情况下两者公私合一,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较易出现假公济私、以公谋私和化公为私的不正当消费行为或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在职务消费中实现公私分明,界限清晰,成為遏制职务消费腐败的前提。现实中,可以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将职务消费中单一和明确的公务消费部分与公私合一的部分进行分列,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对公车使用费、通讯费等公私合一的费用,列入薪金补贴之中,实现透明化管理;而对于公款接待、公务考察和差旅费等单一属性的公务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制定一定的标准,在标准内实行实报实销,节约奖励分成,超额自补。这样,职务消费主体便会从自身利益来考虑,形成消费的自我约束机制,使节约或降低成本和费用成为其自觉和主动的行为;同时也可有效遏制职务消费中的以权谋私以及变相的高消费和腐败消费行为的发生。
(四)摆正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
职务消费是公职人员履行自身职务形成的公务性消费,具有明显的因公消费的公共性特征;而职级消费体现为不同行政级别的公职人员所享受的不同等级的待遇,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消费主体作为个体在行政级别上的政治、社会差别,具有很强的私人性。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也容易混为一谈。一方面,很多情况下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是对应的,行政级别越高,职务消费待遇越高;另一方面,由于部门、单位或特定组织的社会职责和性质不同,同一级别职级的职务消费所需费用和成本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确定职务消费标准时,要因部门、因单位、因岗位进行权宜考虑,不能搞一刀切,要按照实际工作需要来确定相应的标准。因此,在职务消费中要正确区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的关系,可以避免职务消费权力化。
三、规范职务消费行为的对策与建议
(一)细化和精化职务消费标准,设定严格的量的界限
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系统、行业、单位和岗位的工作属性和特点,对职务消费情况进行摸底和排查,本着保证必要的、压缩过度的、杜绝腐败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定出各类别和各岗位的职务消费量。一是职务消费标准要以实际需要为前提,以需定量,严控标准;二是将职务消费与职级消费分开,根据公务活动中履行职务所需的必要量来确定职务消费开支,确保职务消费的公共性;三是稳步推行职务消费货币化,对职务消费中属于公私交合类别的那部分消费,纳入工资薪酬,实行节约归己,超支自理,由职务消费主体自我管理。属于单一的纯公共性类别的那部分消费,实行总额控制,标准到岗和到人,限额使用,节余滚存,按比例奖励,超支自理。通过以上措施,可以保证职务消费主体在消费中,钱花得有据、有理,花得明白,最大限度地避免随意消费、过度消费等铺张浪费现象出现,也可以有效遏制腐败性消费的发生。
(二)在预算中尽快设立单独的职务消费科目,实现预算硬约束
从国际经验来看,预算管理是约束职务消费行为的最为有效的常规手段。一是通过设定职务消费专项科目,达到预算编制的精化和细化,使消费主体知道什么钱该花,什么钱不该花,钱花到哪里合适。这样既有利于消费主体进行自我约束,又有利于有关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二是通过量体裁衣,实行“按量消费,超支自补”的原则,可以确立起财政预算的事前控制机制,建立起职务消费过程的“先定量,后消费”程序。促使消费主体在消费之前就做到心中有数,将消费量控制在相应的限度之内,进而在这个限度内进行统筹安排和有计划地支出。三是预算约束具有法律权威性和刚性特点,可以克服当前职务消费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并可以在职务消费中清除权力消费和等级消费的影响,杜绝消费主体利用权力进行自我消费、自我审批现象的发生,从而将职务消费纳入到规范性、透明性和可控性的轨道之中,真正达到总量硬性控制的效果。
(三)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
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规范,通过建章立制,使职务消费的道德规范和标准成为约束职务消费主体行为的“软”机制和自觉自愿行为。从当前看,应借鉴国际经验和国内已有的有效做法,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在公职人员中树立为纳税人服务的公仆意识和正确的职务消费理念,提高自身抵制职务消费中的攀比、奢侈等腐朽文化影响的免疫力,破除官场之中大吃大喝、请客送礼、讲排场等陈规陋习,在职务消费中树立勤俭节约光荣、挥霍浪费可耻的观念。
(四)加强监督,严肃法纪
加强职务消费管理,最为关键的是做到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将规范职务消费工作当作关系党风、政风、行风的大事来抓,上升到反腐倡廉的高度来审视。在强化职务消费监督中,最重要的是公开,包括职务消费对象、消费标准、消费范围、消费内容、消费依据以及管理程序等都要及时全面地向社会公示。在监督中要重点调动以下几方面力量:一是人大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议和审查,对超额度、超标准、超范围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咨询和质询,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当事人进行依法依纪处理。二是媒体监督。鼓励和支持各种形态的媒体参与监督,并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力,对职务消费中出现的一些严重腐败行为进行披露。三是群众监督。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与政府政务公开相连接的多种群众举报通道,包括电话专线、电子信箱、手机短信、意见举报箱等,与监察机构建立直通式联系,并通过设立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职务消费监督之中。四是纪检监督。包括根据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对相关单位财务账目的审计和审查,对党政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活动进行督查等等。只有在职务消费中严肃法纪,才能促使职务消费主体做到自重、自警、自省、自励,并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职务消费管理中法纪松弛和纪律涣散的局面。
社会建设包含的内容:一是发展社会事业 社会事业是关系人民群众基本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公共事业
二是优化社会结构 建立同我国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结构
三是完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在我国正在凸显
四是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健康的社会发展
社会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即基本民生建设、社会安全建设和 现代社会管理模式建设,三者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
执行是司法公正的最终体现,又是法院工作的一个难点,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对每个执行案件是否正确处理,依法执行,直接影响到法院的形象及各界对法院的评价,为此,院党组高度重视执行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和规范了执行工作管理,有力推进了执行工作整体提升。法院加强执行联动机制,加大执行力度,案件执结率大幅提高,执行到位率稳步提升。执行质效明显提升,工作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一、当前执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评查情况看,当前执行工作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不作为、乱作为现象依然存在,甚至相当严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立案环节法律文书未送达执行义务人;执行环节错误执行案外人财产问题;错误适用司法拘留措施问题;执行不作为问题;法院无正当理由不给付执行款问题;执行超审限问题。
这些问题在这次执行案件专项评查活动中依然是全市法院执行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执行中的不作为。主要表现为怠予执行、拖延执行等。
(二)执行中的乱作为
(三)执行工作流程落实不力通过抽查执行卷宗,发现从立案到归档存在诸多问题,卷宗合格率及其低下,竟不足3%。
1、立案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申请人的身份审查不严,尤其是代理人的身份确定存在严重漏洞。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损害赔偿等受益人为多人的情况下,由于对申请人和代理人的审核把关不严,导致当事人信访。二是立案信息填写不完整。有的卷宗中地址确认书和送达回证中当事人和案由都是空白的。这次共评查114件中,存在这种情况的18件,占15.8%。三是对执行依据缺乏必要的审查。有些案件没有办案法官生效证明,如有的案件判决尚未生效,即执行完毕;有的案件判决确定的履行期限没有到期,就立案执行。
更有甚者,申请执行的文书根本不存在。
2、执行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重大事项未进行合议。就评查的法院执行卷宗看,共评查30件,未进行合议的17件,占评查的 56.7%;二是送达不严谨。执行通知书、财产报告令、拘留、罚款决定书,查封、扣押、冻结裁定未向当事人送达。就这次评查的三个法院执行卷共计114件,存在以上问题的18件,占评查总数的15.8% ;三是违规开展对外的委托评估拍卖工作。经中院司法辅助室对基层法院的对外委托评估拍卖案件进行评查,违规操作20件,其中多起引发信访,四是对执行款物的管理不到位。有的法院执行款没有纳入统一管理,存在私设账号现象,执行回来的款物不能及时给付申请人,有的卷宗缺少执行款来往单据,有的缺少执行款物支取审批表。有的法院对执行回来的款物既不返还当事人也不上交标的户,长期在个人手中,确有贪污挪用的嫌疑。
3、结案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扎口管理不统一。有的基层法院的结案审查不在审管办,由各庭室各自负责。因此,对实际结案数缺
2少监督,导致虚报结案数、结案审查流于形式。上半年我们检查的执行结案情况,已报结案的188件中,竟然虚假报结80件,将近一半。正因为存在虚假报结,所以存在重复立案情况,上报结,下一只能重新立案。二是“四查一告知”落实不力。对无财产可供执行的案件,没有落实四查一告知的要求 便退出执行程序结案。
4、归档环节存在的问题:
(1)、不按要求收集、装订卷宗,卷宗材料繁简不分,重复装订,如裁判文书重复装订多份;主要材料缺失,如结案报告或结案审批表。
(2)、结案不归档。不按规定的三个月时间内及时归档,有的甚至几年的卷宗都没有归档,审管办开展超过三个月未归档案件检查发现,多数法院存在执行案件归档不及时。评查中有的卷宗根本不能及时调取,有的法院多数卷宗仍然在个人手中保管,甚至执行员退休,其手中到底有多少卷谁也不清楚。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宗旨观念淡薄。政法委通报的这些案件均是没有坚持群众路线、群众立场和群众工作方法所致,面对群众的求助、诉求总是有万般推辞的理由,为人民司法、为人民服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
(二)专业水平低下。部分执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甚至欠缺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执行实务中,不知如何审阅案件、如何展开执行调查、如何实施执行措施,不懂执行的基本程序,甚至连裁定书都不会写。造成对案件的处理马虎应付,不按程序办案,不按要求工作,随心所欲,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上半年调度一个案件,我们的一个老
3执行员居然说出:人家提异议了,就不能执行了,也不能答复。这种状况怎能不让人担忧?
(三)监督管理缺失
1、个别主管领导还没有负起对执行工作的管理之责。有些基层法院主管执行的领导居然不知道这些年执行案件的底数,案子上有多少存在问题不清楚,基本底数不清楚,有多少案子结了,多少没结,标的物执行了多少,标的户管理的怎么样,卷宗归档了没有都不清楚,官僚主义严重。面对上述问题,有些可以说是低级的错误,我们自己却发现不了,一把手失察,分管领导失职!
2、审判管理部门作用发挥不大。从我们专项评查的效果看,审管部门没有在案件质量的把关上、流程管理的监控上发挥作用。中院要求每案必评,但再次抽查时发现问题多多,比如案件的合格率、超审限案件、长期结案不归档、卷宗质量差等问题,长期发现不了,造成误差的积累,主管审判管理的领导也难辞其咎!
3、内部相关的工作流程不健全。主管领导对执行工作如何监督、控制,通过什么样的管理流程?审管办作用发挥通过什么样的工作流程、怎么评查、评查结果如何运用,谁来监督这项工作的开展,工作干得怎么样、如何兑现奖惩等都没有一个标准的程序和措施来保证。
三、今后的要求 执行工作与审判工作不同,具有准垂直化领导、准军事化管理的特点。执行工作要以更新理念为先导,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抓住
4队伍建设这个根本,强化执行人员素质提升,抓好规范办案这个关键,促进执行工作规范有序、良性发展。
(一)不断提升执行队伍整体素质。基层法院党组要高度重视执行局班子和执行队伍建设,科学合理调配人员结构,既保证人员数量达标,又确保人员素质过硬,在深化“人民法官为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和“创先争优达标年”活动基础上,搞好“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学习教育,切实解决理想信念、法治意识、群众观念、廉洁司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定期组织全体执行人员进行业务学习、培训,特别是学习好已有法律法规,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办案竞赛等活动,着力抓好能力素质建设,切实提高执行案件质量,切实减少涉执信访案件数量。确保实际执结率、实际到位率、自动履行率、和解率、结案均衡度等重要指标的全面提升。
(二)切实加强执行工作规范管理。
中院执行局要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出台规范执行流程的具体意见,对立案、采取强制措施、委托评估、拍卖、变卖、听证、执行款物管理、文书规范、结案手续等执行环节进行规范。要通过检查、考评和讲评、通报等手段,加强对下指导,促进基层法院对执行工作有关制度的落实;基层法院要督促执行人员充分发挥集体作用,严格落实好重大事项合议制、执行日志、款物管理、信息录入、卷宗归档等各项制度;要从基础工作和日常工作抓起,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发生,通过抓制度的落实来提高执行工作的质效和水平;通过深入查找评查中发现问题的原因,认真制定措施,扎实进行整改,5并按照考核指标要求,适时自行组织进行案件评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各项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三)加大责任倒查力度。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并针对办案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集中反映的主要问题,采取“一案一整改”、“警示教育”、“专项整顿”等措施进行教育整顿,培养严谨细致、公正高效的工作作风。对当事人反映执行中的不作为、乱作为、拖延执行等问题,及时核查,严肃处理;强化考核,加大责任倒查力度,采取诫勉谈话、离岗培训、给予纪律处分等组织手段,坚决保证执行工作的科学发展。
作者:yongleng 于 2011-10-14 12:17:15 发表只看该
作者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创先争优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执行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党员队伍的总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在农村的改革发展稳定中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面临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看,特别是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还存在一些不能与之完全适应、完全匹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农村两委关系不协调,形成不了合力。一是村“两委” 班子争权夺利,各自为政,好事争争抢抢,难事推推拖拖,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党支部班子能力不强,驾驭全局的能力较差,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群众中树不起威信,发挥不出领导核心作用;三是有些村干部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家长制作风严重,搞一言堂,民主制度形同虚设,群众意愿难以得到充分表达。
(二)村干部责权利不明确,缺乏执行力。一是工作考核目标不明确,导致农村干部“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影响了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二是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村干部的经济收入和生活待遇很难保障,直接影响到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班子的凝聚力和岗位的吸引力,导致班子成员不稳定;三是农村干部不属于在编人员,流动性较大,在处理农村具体工作中功利性、短期化行为比较突出,不利于农村的长远发展。
(三)农村党员发展家族化、把握程序随意化,影响了党员的纯洁性。目前在农村,宗族派系现象非常普遍,特别是村“两委”班子不和的村,各方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甚至违反规定程序或擅自降低标准,极力发展自己亲属、朋友或铁杆支持者加入党组织,致使农村党员发展呈现家族化、派系化趋势,使真正有能力有素质的人选不上、进不来。同时,大多数农村优秀青年长期在外务工,又没有固定的地点,给党组织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也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四)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不够到位,甚至等同于一般群众。当前部分党员先锋意识减弱,组织观念淡漠,缺乏理想信念追求,缺乏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如,有的党员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开会不给工资就不参加;有的党员干部不思进取,吃吃喝喝;有的党员干部不廉洁自律,损公肥私,侵占和挪用公款;有的党员身份意识、职责意识不强,甚至鼓动群众上访,唯恐村里不乱;有的党员想方设法地去拆村干部的台,意图乱中取利;有的党员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有心无力,感觉无所适从;有的党员在村里重大活动中使“反劲”,突显个人主义,等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
当前,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经过几轮新课改培训后,教师们都在认真体会新课改的新理念,不断地实践与反思。课改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同时也出现了值得我们思考的若干问题。
一、学习活动形式化
许多老师不管什么语文课,学生还没进行充分自主地学习,还没有仔仔细细地阅读,还未真正"在课文中走个来回"。就来演一演,唱一唱,画一画,片面地追求外显的、热闹的形式。一堂课就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学习活动缺乏内涵与深度,看似气氛热烈,可学生的语文素养并未真正得到提高。如课文《这儿真好》:学生刚读完一遍,老师就忙着给每个小组的学生发小草、鲜花、树苗、小岛等图片,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帮助小熊打扮荒岛,学生们兴奋异常,大呼小叫,忙这忙那。这样的一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好是预料之中的。
事实上,教师忽略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读的指导。众所周知,读的能力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新课程的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尤其是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与浏览,学会对文本进行品味、体会与感悟,充分领会语言的精妙,不断提升自己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上述"惟表演化"的语文课忽略了班级中的"弱势群体",思维敏捷、反应迅速的学生独享课堂"话语权",其他学生就成了旁观者与课堂上的"边缘人"而不能均等地享受教育资源与机会,这无疑违背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二、教学媒体摆设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它们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与方法,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信息载体与传输渠道,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为用而用”,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这种不顾教学内容而滥用多媒体的教学反而弄巧成拙,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比如盛夏时节,南方的学生学习《荷花》,老师完全可以带学生到荷池边观赏、欣赏荷花的千姿百态,近距离感受荷花的美,甚至还能让学生摸一摸荷叶、闻一闻荷花的清香,可偏偏有的老师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作课件,这样做的实际效果值得怀疑。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强化视听影响,弱化文本解读。如课文《鸟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凭借这段文字,我们很容易地想象到:这里的确是鸟的天堂!湖畔边、蓝天上,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叽叽啾啾,呼朋引伴,翩翩起舞!这是多么热闹而壮观的场景!事实上,学生根据课文语言展开的想象可能更加丰富,而有些老师不是让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感悟课文语言,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是迫不及待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湖岸边,历历可数的几只鸟在漫步,隐隐约约的不远处,可见一些零零星星的一些鸟蛋。单调的画面毫无美感,与课文描写的情景相去甚远!这样运用的多媒体不仅束缚学生的思维,还影响甚至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品味。而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是不能离开对文字的感悟,用画面代替学生的想象,这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语文学习需要对语言进行品味咀嚼,对情感进行体验,如果忽略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一味地以直观形象的画面代替文本阅读,这必然会弱化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阅读思考能力与创造想象能力。
三、个性化取向绝对化
在积极肯定个性化取向的同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看到了一些不良现象,值得深思。
第一,选择成为了一种假象:一些课上学生课文还没读几遍,也不管文本是否便于选择,一律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去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结果是学生总在猜测:老师希望我就哪个地方发表意见,老师还想让我说哪儿呢?
其次,讨论成了形式:公开课上似乎都离不开讨论,认为只有讨论才是最好的自主与合作,才最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于是不管生字词是否认熟,句子是否读通,对课文是否初步理解,也不管有无必要,教师都急于"闪亮登场"的是——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新理解,新发现。
第三,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极端化:公开课上,面对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教师常说:"你很会动脑筋,见解独特。""这是你的理解,非常有道理"。"虽然不够恰当,但你敢说,值得表扬"等等,而极少说"不"。因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小学生的种种回答真的都是深刻、准确或真切的吗?结果未必!课后调查:上了这节课后,你觉得怎样理解更好?很多学生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其理由是:我只注意了自己的理解.因为我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第四,评课标准局限:教研活动中,有的课仅仅因为是采取了自主探究就认定是以学生为主,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因而是先进的:而有的课则因为采取了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而就是落后的。
第五,教学中的不公平:阅卷中,由于照顾到"独特见解",优秀答案、次优秀答案与一般答案享受同样得分。有些答案好像对又好像不对,结果都算对,造成对尖子学生的不公平。另一方面,一些性格内向的、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也由于"个性"的问题而在学习活动中得不到应有的指导,丧失了应有的学习机会。此外,还有教学目标的迷失:教师该讲的不敢讲,有的甚至以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主体为由,疏于备课,荒于思考。这些放任、,随意与"急功近利"的现象令人担忧。
四、对学生评价的单向化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8.144
小学是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知识的基础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很多小学语文老师都在教学方法上寻求突破,经过学校和老师的努力,很多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都有了不同的创新,随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大部分的小学语文老师而言,教学中依旧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意识到了这类问题对学生产生的重大阻碍,下面将对此进行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
(一)教学脱离实际,没有紧密联系生活
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几乎为零,尤其是对于一门比较注重基础积累的学科而言,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于母语的学习,需要老师能够将教学融入到生活中去,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教学案例,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总结、学习的习惯。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很多老师将教学内容固定在课本上,这对于没有学习基础的小学生而言,语文学习就缺乏了吸引力,久之就会产生厌学的情绪,更严重的就会成为语文学习困难户。如果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没有掌握好语文知识,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就会感到相当的吃力,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二)没有意识到进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学习也没有足够的经验,所以他们的学习基本上就依赖于老师的课堂教学。但每周的小学语文课时有限,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课堂教学,不一定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这就需要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即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能够提升教学效率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老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就出现小学语文教学仅仅依靠课堂讲解的现象。老师上完课之后,学生如果有问题也无法解决,加上小学生没有学习经验,面对老师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胆怯心理,不会主动找老师问问题,这就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之后没有进行实时巩固,很多学生在课后可能就会忘了以前所学的知识内容。
(三)教学方式机械化,课堂缺乏朝气
教学方式机械化主要表现在以老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过分强调学生考试成绩、课后作业布置太多。这三种做法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课堂教学变得死气沉沉。小学生年龄小,正是处于对一切事物都比较好奇、朝气蓬勃的状态,如果老师使用过于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不会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对于小学生来说,鼓励式教学和趣味教学是很好的教学方法,而许多小学语文老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采用了传统的机械化教学,这样对学生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浪费很多课堂时间。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大多数课文的编排都是能够和学生的生活相结合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相关的知识。但每一个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生活,教材中的课文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需要老师能够在使用教材时做到灵活运用,尤其是举例子时最好能够结合生活。以袁枚诗《所见》为例,诗中描写的是牧童的乡间童趣生活,诗的内容简单,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但诗中骑黄牛、捕蝉的生活在如今却是大部分学生都没有体验过的,如果老师讲课时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学生未必能理解诗的趣味性所在。这就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生活举例,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诗,老师就举出自身学生童年时所熟悉的童趣生活,包括去游乐园等。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将诗的内容真正融入到生活中去思考,对诗也才能有更深的体会。
(二)鼓励学生互助学习,提升课堂朝气
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是对知识进行巩固的最好办法,每节课中学生的状态不一样,学生的基础也不一样,所以虽然老师讲的内容一样,学生能够领悟的知识却不同,所以老师就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弥补彼此知识点的不足。在课堂上,老师不能将课堂变成是老师的演讲场所,而是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比如让学生思考某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思考,随后抽取学生来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之后再进入学生沟通环节,即对学生自己想到的中心思想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三五一组,沟通之后每个小组得出一个答案,一般而言,这个答案就是比较合理的了。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课堂上昏昏欲睡,但在沟通交流环节,这类学生也能很快融入到学习中去,这相比平时老师面对学生打瞌睡时采取暴力的手段或是讲笑话提神的办法要好很多,也更具实用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创造合作学习的条件
小学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基础如果不牢靠,在之后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学生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因为学生知识的限制,要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有十分牢靠的学习基础。创新教学方法,主要是基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而言,所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创造学生合作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有更多的参与。笔者在上文也已经提到了课堂提问中开展学生沟通环节,除此之外,对于合作学习还有很多可以灵活利用的地方。以作文课为例,很多学生在写作时不知道如何下笔,没有写作素材,对此老师就可以提出写作题目,由学生自由思考该怎么去写,可能会用到哪些写作素材等。学生单独思考之后就可以进入交流环节,相互间交流自己想到的写作素材,彼此的写作素材也就都可以使用了。
一、目前基层公安交警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执法目的有偏差,重处罚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交警执法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为此,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扰乱交通秩序的严重违法行为,依法实行严管重处,也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基层交管部门变相下达罚款指标,为罚款而罚款、重罚款轻管理、重管理轻教育的问题非常严重。表现在:一是该罚的不罚。上路执勤时只愿纠正能罚款、易罚款的违法行为,对那些易引发交通事故却难取证、难罚款的违法行为,如强超强会、酒后驾驶、疲劳驾驶、农用车载人等存在大量事故隐患但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交通违法行为却视而不见;二是不该罚的也罚。由于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基础薄弱,当前,广大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还非常淡薄,轻微违法行为大量存在非常普遍。但部分民警为了追求罚款数量,对本来能通过教育纠正的轻微违法行为却以罚款进行处罚,忽视了对当事人 的教育,不仅达不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反而会因对大量社会群体实施处罚,诱发社会矛盾,影响公安交管部门的形象。三是为罚款而执法。部分民警为让当事人交罚款,对违法行为随意变通处理,该拘留的不拘留,该扣分的不扣分,降低了处罚标准,纠违没有起到应有效果,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性。
(二)执法程序不规范,态度不文明,群众不满意。正确的执法行为要靠规范的执法程序来保证,良好的执法效果也要靠人性化的执法方式来体现。尽管公安部《交通民警道路执勤执法规则》等规范性文件,对执勤执法程序已做出非常严格细致的规定。但是实际执法中,部分民警执法程序意识差,执法方式简单化,既影响了执法效果,又造成社会不满,表现在:一是随意拦截检查正常行驶的车辆,纠违不敬礼,罚款不讲原因,收驾驶证就开单;二是以管人者自居,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蛮横,该说的文明规范用语不讲,不该说的“横话”乱说,即便处罚正确群众也不容易接受,甚至造成严重对立;三是随意剥夺法律赋予当事人的陈述和辩解权,不听解释、不问理由,容不得当事人陈述和申辩,一旦当事人申辩几句,就扣上“态度不好”的帽子,甚至因此罚“态度款”。
(三)执法不公,存在“五松五严”的现象。表现在:对本地车辆管理松,对外地车辆查纠严;对小型客车管理松,对大型货车查纠严;对熟人关系车辆管理松,对一般违法车辆查纠严;对党政机关、政法部门等“特权车”管理松,对普通群众车辆查纠严。在执法中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不仅纵容了一些人继续违法,也使普通驾驶人心理失衡,极易产生报复和过激行为,给执勤民警安全埋下隐患,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要切实解决当前公安交警执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要认真查找、深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症结,这些原因有:
一是执法理念不正确。尽管近年来各级交管部门一直在抓“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教育,但是,长期以来受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的影响,部分领导干部和民警仍然没有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没有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是“为了人民管交通”还是“为了交通管人民”,宗旨观念不牢,服务意识不强,导致执法工作发生方向性、原则性错误。甚至有个别民警把执法权力当成了谋私利的工具。
二是执法主体素质低。当前,基层警力不足是各级公安交管部门普遍现象,年轻警力长期得不到补充,基层民警文化水平偏低,思想陈旧,跟不上当前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的现象也较普遍。近年来,奥运保卫、国庆保卫、预防事故等专项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基层交管部门疲于应对阶段性任务、指标,忽视了对基层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理论学习只停留在口头、纸面上,导致基层民警对上级工作要求不了解、对新法规不掌握、对新交通管理手段不知道,极大制约了执法水平的提高。
三是执法监督不到位。交警执法岗位点多、线长、面广,较为分散,而基层民警人人都有一定的执法权。执法对象直接面对人民群众。与其他警种相比,公安交警执法监督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求更高。部分基层领导只重视对外执法,不重视对内监督,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执法过错得不到有效匡正。而对民警违法违纪问题处理的避重就轻,看似保护民警,实际上是害了民警、也害了我们这支队伍。
四是执法环境不尽人意。个别党政机关、权力部门自身特权思想严重,认为交警查自己车就是“丢面子”,有违法行为不配合查处,对交警正常执法动辄以权压人、横加干涉。同时,广大群众的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较低,看到交通秩序乱就希望交警加大执法力度,真要严格执法涉及到自身利益,又不配合、支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凸显,群众情绪不稳定,即使正常的执法活动,也容易引发矛盾对立,一些不法分子甚至借机暴力袭警、公然抗法、制造事端。执法环境恶劣,也造成了一些基层民警对违法行为不敢管、不愿管、不想管。
二、加强公安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中采取了有力 措施,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任重道远的艰巨任务,也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系统工程。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以来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是必须始终把执法规范化建设作为全部交管工作的前提和核心。抓好规范执法就等于抓住了交警工作的“牛鼻子”。近年来,机动车、驾驶人、道路迅速增长,我国已进入汽车时代,有效遏制道路交通事故发生,最大限度减少交通事故引起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是公安交管部门的首要任务。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的经验看,交管部门严格执法是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隐患、预防交通事故最重要的手段。随着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加快,关注民生、保障人权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这也要求公安交管部门在严格执法的同时,必须要带着人文精神去执法,做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而要达到这两项要求,关键在于能否做到规范执法。如果执法不规范、随意执法、弹性执法,一味强调严格执法也就成了乱执法,就容易造成与群众的矛盾对立,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如果执法不规范,一味强调理性、平和、文明执法也就成了不作为、姑息放纵违法行为,预防交通事故就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保证严格执法的前提,是实现理性、平和、文明执法的基础,是做好一切交管工作的核心和纽带。
二是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执法水平的根本标准。交管执法工作好坏,不能看罚了多少款、扣了多少证,关键要看社会效果。具体讲,一是执法要看大环境。当前,社会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不安定因素增多,要把执法工作臵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加以统筹考虑,用新的理念去应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矛盾、新问题,注重讲究执法策略,注重改进执法方式,注重提高执法艺术,善于用群众语言、用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来执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群众怨气,疏导群众不满,以实际行动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二是执法要有针对性。特别要针对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困难群体,要区别对待,慎重管理,准确把握执法对象的感受,充分尊重执法对象的人格,切实体谅执法对象的处境,通过服务、教育、感化交通违法行为人,使其既能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又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三是执法要求满意度。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将执法活动变成服务群众、赢得群众的实践行动,尽可能融法、理、情于一体,认真落实便民利民服务承诺,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把公安交警执法工作的成效更多、更直接地体现在促进和谐、惠及百姓上。
二是识字教学平庸、枯燥,缺乏文化内涵;
三是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学生对汉字学习缺乏深层次的兴趣,更谈不上对汉字的热爱。
因此,搞好识字教学前提是教师要熟练掌握汉字的造字方法,加强对汉字文化内涵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为识字教学注入源头活水,提高识字教学的品味。
一、对汉字造字法进行在学习,或曰深入学习。
[1]《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转注、假借指的是后来衍生发展的文字的使用方式。
象形属于“独体造字法”。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我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事物是画不出来的。
指事属于“独体造字法”。与象形的主要分别,是指事字含有绘画较抽像中的东西。例如“刃”字是在“刀”的锋利处加上一点,以作标示;“凶”字则是在陷阱处加上交叉符号;“上”、“下”二字则是在主体“一”的上方或下方画上标示符号;“三”则由三横来表示。这些字的勾画,都有较抽象的部分。
形声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 “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两字韵母相同。
会意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 “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有部分汉字,会同时兼有会意和形声的特点。例如“功”字,既可视为以“力”和“工”会意,而“工”亦有声旁的特点;“返”字,既可视为以“反”和“辵”(解作行走,变形作“辶”)会意,而“反”亦有声旁的特点。这类字称为会意兼形声字。
转注属于“用字法”。各说文家解释不同。大致有“形转”“音转”“义转”三说。江声认为所谓“建类一首”是指部首,“考”和“老”同属老部。戴震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的例子。
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着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假借汉字是由象形、象意的文字发展起来的。有的外物有形象可以描绘,有的意思可以利用图像和笔画来表现,可是有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
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假借字有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那就是上面所说的假借字。如“北”,甲骨文作“ ”,像二人相背。北方的“北”无形可像,就借语音相同的“”来表示北方的意思。许慎在《说文叙》里所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就是这一类。在语言发展过程中这一类的字很多。假借字的另一类是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有其字的意思是在日常使用的文字当中本来有表示某个词义的书写形式,但是在使用当中不用本来约定俗成的字形而写为另外一个意义不相涉而音同或音近的字。这一类在秦汉以上的古书中极为常见。如借“汤”为“荡”;《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借“壶”为“瓠”,这些都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为一个音同的字,历代传抄因其旧而不改;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
二、加强汉字文化内涵的研究。中华汉字是神传文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反映出古人的正统信仰、道德至上、天人合一思想等多种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古人云:“圣人立像以尽意”,汉字的形像呈现着宇宙乾坤的万象纷呈、蕴含着造化的神秀灵气,其内涵体现出追求“形而上”的道之精神,透露出深深的人文关怀。
汉字讲究一字传神,如“江”字、“河”字,令人仿佛目睹水流,耳闻汩汩的水声。如“德”、“理”、“法”、“和”、“道”等这些字,其实早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字义了,经过历史积淀,它们所代表和涵盖的往往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很广的意蕴和很深的思想。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05-01
现阶段,农村小学普遍开办了英语课程,部分小学在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程。然而同城市相比,农村小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困难。师资不足、课堂单调、教学方式落后、气氛不足,这些都给农村小学英语教学造成了一定困难。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学生参与度不够
受成长环境影响,农村小孩同城市小孩相比在课堂上会显得更加拘谨,不敢发言。同时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由于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经常会出现满堂灌。农村小学生本身对英语就缺乏兴趣,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更加无趣,造成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相互打扰或昏昏欲睡。通过多年的研究表明,教学中,重要的是“学”,只有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之中,主动的去学才会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同城市相比,农村小学教学中使用的设施相对落后,很多农村小学别说计算机,连多媒体都无法保证每台教室一台,这严重的制约了高效教学手段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缺少学习氛围
语言的学习对学习氛围的要求很高,在一个好的氛围中语言学习可以事半功倍。在我国的教育中英语仅是一门外语,而并非第二语言。在农村小学中,除了在英语课堂上,在课下我们很少能够听到老师、学生们用英语进行交流。但有由于学生的年龄、和英语能力原因,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多数还需要讲汉语。
在农村小学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不够,一般的农村小学的英语课程都是一周才会安排三节左右,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下课后学生也不经常使用英语,到下一次在上英语课时,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内容已经遗忘。
农村英语教学在对英语教材的使用上存在这一定问题,他们往往都是教教材,而并非用教材,这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成为了一种工具。此外,生活在农村的家长由于受文化和经济的影响意识不到英语的重要性,农村的小学,家庭中很少会有英文的杂志、报刊以及出了英语教材外的其它读物,这导致了农村小学的学生的知识面受到了限制。
二、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深交流,激发学生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课程中要求的基本任务外,还要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英语中的自信心,让学生大声的将英语说出来,使学生能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心里学角度将,教学如果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增加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使学生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力的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范围,因为农村的小学生都比较腼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经常鼓励学生发言。另外英语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应当多寻找一些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例如用英语交流动画片里的人物,让小学生用所学过的英语单词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等动画中的人物进行描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词汇量,而且也可以增加小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另外,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多说一些鼓励性的言语对学生予以激励,特别是对那些英语差,对英语兴趣较低的学生,逐渐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科学设置课程,利用优秀教学资源
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成功开设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合理的教材、合格的教师、科学的课程设置。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农村小学教学质量的保证。农村小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不能过于稀疏,高年级的课程安排应当以短课堂长课堂相互结合的方式,低年级的同学则应当以短课堂为主,短课堂一般应当为20分钟,这样就可以将英语课堂合理的分配到不同天内,反复性的教学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们了解到,隔天记忆对可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也便于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确保了学生每天都可以接处到英语,确保了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师在讲课中必须用到的工具,而教材是面对全国学生编写的。农村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应用,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地点的时期情况,适当的将教材中的内容和实际相连。提高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让学生用英语说一些家乡具有特点的景色、事物等。英语教材在教学中仅仅是一种工具,因此英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驾驭,教师一定不能被教材所束缚,要将自己作为主体,不能被教材的所束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删减、增补、调整,对教材的使用要灵活,使教材能够更好的为教学服务。
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语言,我国的多数小学已经将英语可纳入到了教学内容之中。在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准确把握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同时要对农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创作良好的学习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是农村小学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唐文杰.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有效模式选择——以湖南为例[J].邵阳学院学报,2011,10(5):13-14.
[2] 黄振远 陈维振.中国外语教育: 理解与对话[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0(13)230-231.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推荐阅读:
当前农村村务公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09-12
当前药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07-08
当前行政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0-21
当前建设用地供应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06-15
当前党员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8
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09-18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11-24
浅谈当前农村低保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