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慕课系统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进步,慕课平台因为课程资源丰富、涵盖领域齐全、持续更新完善的特点,为医学类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通过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以甘肃中医药大学为例,提出了慕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联盟共享新模式、创业项目委托继续孵化新思路、PU口袋抵消挂科新方法,并对可行性、预期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慕课;创新创业教育;高校联盟;孵化新思路

1慕课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慕课是近几年学习者较为喜爱、容易接受的一种网络授课方式,它利用现有的网络环境,以在线教学视频、音频为媒介,学习者利用相应的网络平台或手机APP在线学习,具有轻便、快捷、随时学习的特点,又拥有跨学科、跨专业、跨校、跨省、跨国籍的优势。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已经不同程度地都建立了“慕课”系统。慕课系统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是教育教学的一大进步,它把老师跟学生从传统的固定教室中解放出来,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专业领域、兴趣爱好录制课程上传到相应的慕课平台,学习者(这里不仅仅只限于在校生,只要愿意学习或者想学的人都可以)在保证移动网络的前提下,可随时随地的完成学习任务(如图1)。慕课平台因为课程资源丰富、涵盖领域齐全、持续更新完善的特点,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慕课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消息交流的渠道,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便于监督、管理和指导。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最早源于李克强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的讲话,后又在2015年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1]《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2],这一切都说明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主题。在这种背景下,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完善创新创业管理体系,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培养大学生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将是今后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头戏,更是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如何合理、有效、快捷地利用慕课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并最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化升级是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和奋斗方向。

2慕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2.1国内高校慕课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面临的问题

目前,国内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与宣传已经达到了众人皆知的盛况,大的创新创业形式已经形成,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系列赛事不断促进创新创业的发展;各大高校也已经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必修课和慕课等平台。然而在创新创业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1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创新创业虽说是以实践活动为主,促成全社会创新意识的形成,进而达到创业、解决就业的目的,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加强理论学习,只有更好地学好理论,才能促进、指导实践。开展理论学习就必须拥有专业的创新创业导师团队,目前在国内各个大学已经不同层次、不同范围地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理论基础课程,通过各种手段聘请了大量的兼职创业导师。学校内部的以辅导员、相关行政管理人员为主,而外聘的则主要是地方人社局工作人员还有部分成功商人等[3],这些人员的基本分为三大类(如图2):第一类是学校的行政人员担任相关比赛的指导老师,这些老师在理论上相对比较欠缺,甚至有些是强制或被迫的,对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不了解,那么指导比赛又从何谈起;第二类是学校指派或教师个人自愿申请,担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的教师,这些人由于缺少系统的培训,导致其理论缺少系统化的体系,知识面过于零碎,势必导致学生在接受课程的过程中对于创新创业理论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第三类就是聘请的社会上的一些相关人员,即具有创业经历、创业经验的人员,这些人员的经历或许值得学生借鉴,但是未必会讲授,最终导致学生对其理论产生迷茫。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导师短缺等现状势必会对创业课程开展、相关比赛指导产生不良影响。

2.1.2课程开设单一,相互间柔和度不够

创新创业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得有系统的理论,系统的理论势必得有相应的理论课程做支撑,尽管近几年国内在创新创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于创新创业的课程建设还存在很大的欠缺。课程比较单一,基本是就《创新创业基础》或者类似的课程,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缺少一些实质性的、创新性的知识内容。课时较少,基本就是1门必修课或2-3门,选修课又比较少,学生对于网络慕课的主动性又比较低。同时,课程之间的协调性又比较差,专业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基本以讲授本专业为主,对于课程的延伸特别是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比赛、思维的结合很少,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结合不紧密。因此在后续制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时需加强论证,结合各自专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

2.1.3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活动之间缺少互动性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当前各大高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与创新创业实践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机制。以大家最熟悉的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为例,往往在参与比赛时热情高涨,但是伴随着比赛的结束,创业实践也随之结束,感觉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为了比赛而已。创新创业教学与实践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与联动,而大学生创业实践也存在随意性,缺乏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持久的打算。就即使项目可以进入孵化空间,但是孵化需要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大学生又有学业和其他事情,特别是因为毕业而导致孵化项目最终破产。

2.1.4创新创业配套的服务平台水平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方式主要是以开展并参加相关比赛为主,然而往往在实践的后期由于各种原因使得项目戛然而止(如图3)。具体的表现在2个方面:第一,创新创业项目缺少联动性和继续性,一个好的项目基本伴随着项目的主要成员毕业而终止,没有了后续的进展;第二,项目在后期的孵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主要成员的时间限制,导致项目孵化进展缓慢,另一方面,也因为学校孵化平台的限制,具体表现在场地限制、人员管理、资金管理、技术支持等方面的缺陷,导致项目孵化周期长、孵化效率低、孵化产品成本高、孵化产品难以进入市场。

2.2慕课背景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2.2.1学习任务重,选择范围少

作为医学类院校,在各类创新创业相关比赛和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的选择范围和选题上相当困难,供选择的科目和项目也很有限,又由于医学类自身专业性限制,好多科目都是理论性科目,所以无法进行相关的创意项目比赛;同时,医学生的学习任务重,经常做实验,也很少有时间去参与相关的比赛。

2.2.2专业素养限制

医学生主要就医学相关的专业或技能展开学习和研究,但是对于经济类,特备是财务知识的学习和涉及相对比较少,甚至从未涉及,对于创新创业计划书里面的财务分析板块几乎为零,或者只是很业余的提及,根本无法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项目的财务状况,让人无法很直观地发现项目的经济转化能力,因而最终直接影响项目计划书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2.3课程开设单一、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线下的仅有1门《创新创业基础》(公共必修课,共计32学时,2个学分)必修课,而线上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也只有《人文与医学》等10门。对于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基础、医药与创新创业结合的课程却很少。学生只能通过慕课、知道、学习通等慕课软件学习其他学校的课程。师资方面仅有几位开设相关课程的代课老师以及从事创新创业管理的行政部门老师;并且指导老师的选择也具有随机性,往往是在比赛时,或者比赛的过程中随意的邀请一名老师做自己项目的指导教师。这样的指导教师势必专业性差,指导的效果不明显,也因为指导教师的专业素养有限,致使对项目的指导也很业余,只是从自我认知的经验角度出发,却很难有专业的指导效应。

3慕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路径探索

3.1基于课程资源的(1+1+1)+1高校联盟共享模式

慕课平台因为有着教学资源丰富、学习趣味性强的特点,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尽管如此,却很难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更无法达到师生面对面地讲授、交流的效果。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慕课教学方式在短期内是很难代替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于是授课教师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上的慕课学习、线下指导撰写创新创业计划书、挑战杯论文三者有机融合,即1+1+1教学模式。学生依据课堂学习的创新创业知识,通过网络慕课平台获取与之相辅助或相近的课程进行巩固,通过社交软件或线下面对面沟通,对于线上学习的难点、重点及时与老师探讨。学生通过“线上”与“线下”老师的辅助和引导,进而完成创业计划书、挑战杯论文的撰写。

3.2基于师资匮乏的人才引进模式

3.2.1人才引进

师资力量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通过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不断夯实我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对于具有创新创业经历、并取得一定成果的人才要不拘一格的聘请录用;同时也要对具有创新创业热情,并有志于长期从事创新创业领域的人才也要突破门槛限制,大力引进。

3.2.2聘请校外老师

加快建立校外兼职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和用人机制,聘请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专家、成功的创业人士、知名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

3.3基于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能力的专项选拔模式

学校、二级学院、相关部门通过官方网站以及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宣传,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学院、相关部门推荐等方式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业意愿的学生,成立相关学生组织或行政班级进行专项化、专业化地培训,进一步指导其参加创新创业相关项目、比赛。

3.4基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保障机制模式

3.4.1基础保障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分管校长亲自抓、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并负责实施、各职能部门参与的机制,开展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各二级学院成立相应组织,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保障在实施过程遇到的经费、场地、师资等一系列问题。

3.4.2技术保障

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专家指导委员会[4]。专家指导委员会是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与实践的根本保证和核心竞争力,目的是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咨询、指导,并审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评估创新创业项目等。具体人员构成如下(见图5):

3.4.3平台保障

进一步完善改进PU口袋校园软件,使之同时链接慕课、知道、学习通等网络学习平台,以便于创新创业慕课学时认证;开发完善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进入初赛、复赛、决赛、省赛、国赛及所获奖项学时认证菜单;添加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所获省赛、国赛奖项抵消选修课挂科学分菜单。

3.5激励延续创新创业项目的政策修订模式

1)由创新创业学院牵头,协同学生处、教务处制定《甘肃中医药大学创新创业所获奖项抵消挂科管理办法(试行)》,具体由创新创业学院成立专项小组(或学生组织)负责实施。

2)学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以现有的《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为基础,增补创新创业慕课学时、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进入初赛、复赛、决赛、省赛、国赛及所获奖项学时认证细则等。

3)由专家委员会评估,对于有发展空间和继续发展必要的项目,而项目主要负责人即将毕业,由对应学院或指导教师牵头进行协调,由其他人接替,对项目进行深度孵化,若项目确实有进展,可以进行二次评审。若项目在今后孵化成功,取得经济效益,项目初创人将以技术入股或其他方式获取收益。

4)对于项目有成效,且通过专业委员会认证的,并且确实步入创业阶段,学校对于因此而耽误的学业可进行相关学时的抵消,以确保正常毕业。

5)对于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或有好的创意项目或计划书等,由专家委员会审核,若通过可抵消毕业论文,或当毕业论文使用。6)对于相关授课教师、工作人员进行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培训,并完成培训任务,将培训结果纳入当年的考核。

4慕课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可行性及预期效果分析

4.1可行性分析

1)新模式把网络课程跟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学生在慕课学习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创新创新的相关知识,而且通过慕课学习获取了学时;同时,高校联盟的新模式使得区域之间的高校教学资源、课程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学术作品活动与学时有机结合。学生通过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学术作品活动不仅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还获取了学分。

3)创新创业大赛、课外学术作品活动获奖与抵消挂科相结合。学生在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中所获省赛、国赛奖项可抵消选修课挂科。

4)开发改进的新“PU校园口袋”软件不仅可以在医学类院校推广,更可以在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院校推广试行。

4.2预期效果分析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将建立起西北地区并且辐射全国的具有医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4.2.1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旨在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长期教育工程。因此预期目标便是培养和提升当代大学生决策能力、组织能力、管理协调力、领导能力等创业素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来塑造学生的创业品格、创业能力;并通过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传递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扩展促进高校、国家创新创业新形势的形成[5]。

4.2.2挖掘创新型人才

对于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创业意愿学生,通过成立相关学生组织或行政班级进行专项化、专业化地培训,进一步指导其参加创新创业相关项目、比赛,从而获奖,获取第二课堂学时、抵消挂科,并推荐给相关企业、部门,对其他学生形成带头示范作用[6]。

4.2.3培养一支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教师是关键,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校将会建立一支高素质、多元化、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为学生把创意想法转化为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支持,进而鼓励带动学生创新创业系列活动的热情。

4.2.4PU平台

开发改进的新“PU校园口袋”软件不仅可以在医学类院校推广,更可以在其他专业性较强的院校推广试行。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N].新华社.2015-05-13.

[2]国务院.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N].新华社.2017-04-19.

[3]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J].中国建设教育,2016(1):8-11.

[4]何耀文.新时代中职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广西物资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9.

[5]齐宁宁.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及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7,15(34):130-131.

[6]张友友,许云斐.丝路经济带甘肃段旅游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36(5):61-65.

上一篇:新时期体育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价值下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