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体育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价值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新时代,体育类高职的通识教育的价值核心是“以文化人”,即深化学生的品德教育、净化学生的精神家园、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针对体育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开展传统文化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充分利用校本文化资源等来实现通识教育“以文化人”的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以文化人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在这个宏大的背景之下,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呈现出了发展的新趋势、新现象、新面貌。对高职院校的教育发展来说,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等都围绕着新时代的要求进行开拓创新,体育类高职也不例外。本文将以体育类高职为例,探索体育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意义。

一、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的情况概览

(一)什么是通识教育

如果说专业教育是具体学科知识的深度教育,通识教育则是基础知识的广度教育。这种宽广的知识教育能够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社会和自我,了解过去和未来,了解历史和文化,能够健全个人人格,又能够做到独立思考分析,是个体成长的基础,个体成才的保障。因此,通识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而是为受教育者提供能够迁移、转化的知识和价值观,是为了受教育者能够全面、平衡、综合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高校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的经验,引进通识教育。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学府都在通识教育方面做了颇有成效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丰硕的成果。

(二)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的情况

通识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阶段。体育类高职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其通识教育的建设、发展往往滞后于其他类高职院校,以下两个问题尤其突出。

1.对“通识教育”的认同度低

一是聚焦专业教育,边缘通识教育。与其他高职院校一样,体育高职教育的重心始终关注社会发展、产业需求、职业更替,业态发展,它会主动接轨社会,会根据产业、职业、岗位、业态的发展和趋势调整、更新培养方案、优化专业知识结构等等,具体落实下来,就是重视专业教育,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且专业教育容易出成果,出亮点,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活动显著效果的快速通道。与之相反,通识教育也助人成才,但发挥的是慢性功效,需长期积累、沉淀,不是在校两三年就可有明显功效的。因此,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往往是有雷声无雨点,甚至悄无声息。

二是对通识教育本身的认知模糊。受个体专业、行业、岗位的局限,高职院校的领导或老师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并不清晰明了。有的将人文教育、素质教育等同于通识教育,有的将基础知识的普及等同于通识教育,有的讲技能的集合等同于通识教育,因此,在谈论学生的综合素质时,往往将这些名词混为一谈。虽然有时候这种不统一的认识不会造成错误或混乱,但是会缺少对通识教育的深度认识和思考。通识教育应该要深刻于人文教育、素质教育、技能教育、普及知识教育,它重在“通”,在具有宽广的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这些知识延伸至生活、工作、社会中,能够内化为个体的修养、思想观念、方式方法等。通识教育有一个从学到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通识教育不是短期的、功利的,也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知识技巧学习,更要注重内化的效果。

2.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体育类高职院校专业特色明显,办学规模一般比较小。学院的专业教师充足,而人文类、理工科类学科背景的老师屈指可数。而通识教育的内容多为人文、理工领域。显然,这种情况严重制约了学校通识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不能形成有效的通识教育学习、研讨氛围,有单枪匹马之感。

3.体系松散

近几年,随着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再度重视,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再度唤醒,体育类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和发展。但是,总体而言,通识教育的架构体系仍比较松散。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通识教育的必修课设置稳定,选修课设置不稳定,常因师资、资源等问题而变更。二是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这些课程的教学在挖掘和发挥通识教育的功能方面明显不够,很多仍停留在实用性知识、功利性技能的层面,不能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教育。三是从学生角度来说,体育类高职的学生由于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对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不感兴趣,是非常明显的被动学习。

第二,校园文化的通识教育作用体现不充分。一是在认知上,没有明确将校园文化纳入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景观、校园颜色、校园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共同向心力不够强。二是对校园活动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导致活动的稳定性、活动的影响力、活动的参与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校园活动的种类选择方面,体育类高职的学生明显倾向于专业领域的活动,对人文活动、自然科技活动等明显冷漠。

二、新时代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认识

有学者说“当今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对过度专业分化、过度应试的缓和性策略,而是联系着激活文化自觉、再造中国现代文明的使命”。通识教育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关乎个人的长远发展,也关乎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体育类高职的通识教育价值的意义也不例外。

新时代,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的价值核心是“以文化人”。“以文化人”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是要用优秀的文化来影响人、塑造人,优秀的文化包括古往今来的优秀的典籍作品、思想观念、道德品质、风俗习惯、艺术、制度等等。“以文化人”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化竞争,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全局高度,为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建设而提出的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围绕着这一核心,新时代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要实现的价值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深化学生的品德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所谓“立德树人”“以德为先”都强调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人格教育;也包括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行业)道德的教育。当今时代,市场经济使一部分人在物欲横流中迷失了方向、触碰了道德底线、丧失了前进的动力。在教育领域,功利化、实用化的人才培养导致重专业轻人文,重“器”轻“道”,使得一些学生追求物质享受、热衷个人利益、冷漠社会责任,对远大理想、社会担当、公民意识嗤之以鼻。在如此复杂的时代,通识教育的德育功能应该要如同大海中的灯塔,引航当代学生,承担起教化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能创新实干的重任。

(二)净化学生的精神家园

精神家园就是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是一个人的心灵、思想或精神方面的寄托。大学生需不需要精神家园?答案是肯定。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家园,很容易在恣意享受物质的畅快时,伴随精神的空虚。一个民族,如果精神家园陈旧甚或缺失,即使经济辉煌,在世界各方力量的角逐中、在多元思潮的冲击中,会无法承受惊涛骇浪,无法抵抗汹涌暗流。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从古代的儒、道、释,到今天的和谐文化,博大精深。它们就像阳光、空气和水分一样时时刻刻滋润着我们个体和民族的生命,壮大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大学生是我们民族未来的生力军和栋梁,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我们民族未来的精神家园的代表。因此,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而通识教育正是实现这一功能的重要载体。

(三)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个体思维的特征,它反映出个体的智力或思维水平差异,是否深刻、是否灵活、是否广阔、是否新颖等都是思维品质的体现。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说:“一个成功者和一个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并不存在知识和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高职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尤其是思维的主动性、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刻性和系统性。优秀的思维品质可以有效改善和提升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地影响一个人的工作执行力、对事件的分析判断力、对未来的预测力。因此,在新时代,进一步优化高职生的思维品质是非常必要的。通识教育可以涵盖各类课程、各类实践、各类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培养高职生应该具备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新时代环境下,他们要创新创业,要挑战日新月异的技术、要应付纷繁复杂的人事、思潮,优秀的思维品质是高职生们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新时代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建设的几点建议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针对体育类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为了实现通识教育“以文化人”的作用,我们要立足院校的实际情况,做好设计、营造氛围、提升质量。具体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落实“课程思政”的要求

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和专业教育课程相比,通识教育课程或校园活动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元素。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和校园活动的组织者要有挖掘这种元素的敏感度和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策划管理能力。以体育高职院校常开设的通识课程为例,应用文写作可以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优秀的文学作品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树立文化自信;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安全的内容、计算机软件硬件的发展史、当代网络平台的各种状况等等内容、技术开展遵纪守法教育、认识科技兴国的重要性、激励振兴中华的士气,可以利用优秀的网络平台资源,如“学习强国”、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纪录片等与学生的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学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性格认知、心理调适等内容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的基础,在这些内容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消除心理疾病的负面影响,从而促进个体的良性发展,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实际上,通识教育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思想教育的元素,教师应该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加以挖掘、整合、运用、深化。

而校园文化的思想教育元素更加多样化,也是深化学生道德教育的载体、平台。例如打造校园景观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思想教育、校园主题活动可以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我、敢于实践创新的态度和精神。要将校园文化的通识教育作用发挥好,需要我们相应的管理部门、管理者、组织者具备“化人”“育人”的意识,才能统筹一体、有序推进、合理部署各个校园文化的元素。

(二)开展传统文化学习

2014年2月24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说道: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正是这一指导精神,我国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用新的方式激起了大众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追捧,从牙牙学语的幼儿,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到老当益壮的花甲老人,从穿街走巷的快递小哥,到高等学府的博士生,不论身份、不论工作,整个大江南北都笼罩在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潮中。“改变的是潮流,不变的是传承”,在当今经济改革大潮、多元思潮波涛汹涌的环境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意义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尤其对于我们体育高职生,这一个部分需要恶补。针对体育类高职生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基于学生基础。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普及推广为主,专题学习为辅,旨在促进体育高职生知经典、懂经典、悟经典,能够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从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到精神食粮,能够“古为今用”,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是要善于引导点拨。传统经典作品往往具有形象性、哲理性、思辨性,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适当帮助学生解读。传统经典作品讲究“悟”,老师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结合历史、社会人事、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指导学生“悟”道理、“悟”人生。

三是要采用灵活方式。学习手段可以多样,线上线下相结合;学习方法可以多种,可以举办各类竞赛,可以进行诵读演绎,可以组织经典阅读;学习时机可以灵活,甚至善于利用碎片化时间,引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分享等;学习渠道可以开设专题讲座、可以设计宣传海报、可以沙龙讨论、可以在课堂进行渗透。

(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4年11月李克强总理在互联网大会上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把“双创”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创新人才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保障,是走入强国行列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个体、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培养高职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亟待重视和加强。

很多人认为创新是专业教育的事情,在通识教育中进行创新培养和训练是隔靴搔痒。这种观点实际上把“创新”狭隘化,创新能力应该包括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巧等等。“创新”是从知到行的过程,“知”的过程、程度会影响到“行”的效果、结局。通识教育的重要一点就是引导教育对象“知”。因此,在创新培养方面,通识教育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而是应该进行深化、优化,从而促进学生能够结合其专业进行有效的创新实践。

针对体育类高职的通识教育,我们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实践安排等方面最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一,厘清通识教育中的创新教育的要义。通识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后者重点在于创新产品、创新成果的实现,前者重点在于个人创新素质的提升,包括创新意识的树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尤其要针对体育高职生进行思维能力拓展、深化和优化。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关系到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关系到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因此,聚焦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可以作为体育类高职通识教育中优化创新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合理开设相关课程,合理嵌入思维训练。针对创新教育,我们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例如《大学生创新基础》《创新创业》《创新思维训练》等,也可以在一些通识教育课程中嵌入思维训练。例如《应用文写作》,写作实际是思维的外在呈现,这一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分析演绎能力、归纳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等等。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如何使用思维工具,例如思维导图,也有利于思维能力训练,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三,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实践项目。通识教育的课程也可以借鉴专业课程的教育方法,搭建实践平台、开展实践项目,目的就在于让学生能够在“做”中“悟”,在“学”中“思”。可以从课程教学的要求出发,设置实践活动,可以从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从竞赛的目的出发,举办实践活动。

(四)充分利用校本文化资源

体育类高职具有特色化的校本文化。校本文化具有非常强大的育人功能。浸润式的通识教育就有赖于校本文化的发展建设程度。作为体育类高职的校本文化,我们大致可以这样做。

首先,建立和使用本校的文化标识,包括校徽、校训、校园颜色体系、校旗、校歌、校牌、校史等等。学校文化标识是学校建立校本文化的基础,以这些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化标识为载体,我们可以创意设计、举行一些特定场合下的仪式,例如“给新生戴校徽”“队伍出征授旗”;在特定场合统一使用文化标识,例如赛场、会场、校园等等。这些统一的文化标识传递的是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精神,可以展示学校的校风校貌,可以提升师生的归属感、荣耀感,可以在心灵上和学校共鸣。

其次,凝练和弘扬体育精神。中国是体育强国,体育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们。“体育精神”应该是属于体育类高职院校的独有的文化,这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从体育精神的内涵凝练出校本文化品质,树立校本精神。例如,以广东省某体育高职为例,该校凝练出“冠军精神”,开设“冠军讲坛”“冠军植树节”、建设“冠军长廊”等等,形成了学院的“冠军文化”特色。在“冠军精神”的引领下,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竞技教育和高职教育相得益彰。

通识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历史使命。

深化思想教育、净化精神家园、优化思维品质,是通识教育“以文化人”的价值在新时代被赋予的时代内涵,深谙此义,是通识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参考文献:

[1]陆一.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6(9):18.

[2]刘利军.论“以文化人”在通识教育中的功能与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21):35-37.

[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5(20).

[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3(2).

上一篇:医院节能降耗的实践与思考下一篇:课堂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