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教育是提升学生思想素养和政治素养的主渠道与主阵地,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关键。所以加强思政教育是当前我国社会建设最为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是新时代对现代教育事业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现阶段,在国务院和党中央的指引下,思政教育获得了显著的成效,使思政教育更契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结合三农问题,推进思政教育,便是将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国家发展、社会建设相融合的教育途径,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党和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现代化建设与小康社会建成中的正确性和先进性。对此,本文结合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的契合点,探究思政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推进策略。
关键词:三农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育承担着对学生系统传授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理论的责任和义务,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学生的头脑,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学生,指引学生、培养学生,使大学生成为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上,思政教育的本质是思想引领、理论引领与政治引领,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及方法,帮助学生汇集力量、提高本领,奠定基础、指引方向。然而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的新形态,使思政教育的宏观环境发生转变,使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范发生变化,进而出现诸多发展问题。而这便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做出改变,使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结合起来,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与有效性。
1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的契合点
1.1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三农问题主要指“农民”、“农业”、“农村”三大问题,详细阐述了以养殖业、种植业为主的农民的产业发展、生存状况及社会发展等问题。具体描述了我国在城乡二元发展的过程中,所存在的农民发展、农村进步及农业滞后的问题。因此三农问题是主体身份、居住领域及从事行业三位一体的综合问题。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所形成的新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三农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农民规模大,问题解决周期长;(2)问题累积时间长,问题破解难度大;(3)政策设计的比较效益和负面影响较为突出,问题解决过程较为复杂。而在三农问题的内容层面上,我国现有的农村问题主要包括土地问题(宅基地、土地权属、土地承包)、基层政权问题(信任危机);农业问题包括粮食问题、政策问题、补贴问题;农民问题包括农民素质问题(科技素质、文化素质、卫生健康、道德品质、心理失衡、拜金主义)、农民增收、民主法制等问题。由于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结果,是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因此切实破解三农问题,逐渐成为党和国家未来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社会组织、相关部门及各类群体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1.2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发展趋势
思政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新常态的基本举措,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抵御西方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及政治观点等落后、错误、腐朽的思想时,帮助大学生更好明确我党在民族复兴、经济建设、小康社会建成中的正确性、现金性及科学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其长期存在的价值取向错位、理想信念缺失及道德信仰错误等问题。然而在市场积极与时代发展的冲击和影响下,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构、体系、理念及模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使思政教育更契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特征,使思政教育内容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及理念中。其中最鲜明的变化就是:(1)思政教育与数字信息技术的融合,形成网络思政教育机制,使思政教育的育人深度和广度得到切实地提升。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获取充足的思政理论知识;(2)思政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融合,让思政教师更关注学生的主体诉求和发展需求,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想境界,优化思政教育方法、目标及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3)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课程思政),使思政教育通过立德树人的方式,更好地融入到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1.3思想政治教育与三农问题的契合点
结合现代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及状况,我们能够发现思政教育无论在形式、方法或理念上,都获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使思政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发展特征。然而在思政教育内容上,我国不同的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不少的观点和意见。部分专家认为,思政教育内容应以社会问题为抓手,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问题,实施针对化教育。另一部分专家则认为思政教育应继续以理论教育为抓手,不过应使教育内容更加浅显化、通俗化、趣味化,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而结合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将思政教育内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铆合起来,使思政教育在整体规划上更有层次,更有目标。这样不仅切合思政教育的发展诉求,更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三农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通过结合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政策方针及破解路径,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破解西方负面思想、社会多元思潮对大学生道德品质及思想理念的冲击和影响,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知识,传播信息,提高自身的思想素养和道德素养。
2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深度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的契合点,能够发现,将三农问题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是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应有手段”,是切实破解大学人才培养问题的关键。同时也是为我国破解三农问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保障的关键手段。然而在现代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推进问题。
2.1教学导向不够突出
思政教育的改革与运行需要较为清晰的教学导向。只有正确的教学导向,才能帮助思想政治教师掌握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权和主动权,才能推进思政教学活动的开展,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我党曾在思政工作会议中指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这就是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所要紧紧把握的“人才培养”导向。但由于我国思政教师在教学实践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关注经验的传授与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培养的导向,不够突出,不够明确,进而使大学生思政教育出现功利主义、使用主义的育人倾向,严重影响到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在三农问题结合思政教育的层面上。思政教育的导向应是培养出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抓手,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但由于教学导向不够突出,使思政教育方法、内容、理念及模式,脱离了思政教育的终极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校的育人宗旨。因此要想切实破解思政教学导向不够突出的问题,教师必须从革新传统教育“观念”、“体系”、“方法”等角度出发,密切关注三农问题在思政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2.2学生主体性不足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状态取决于新时代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状态。譬如网络思政教育的兴起与普及,是以互联网经济、模式及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与思想动态的影响为依据,根据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行为习惯”,所形成的全新的教育形态。而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理念,则是从学生的发展诉求、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究思政教育质量提升的新渠道和新方向。然而无论是哪种发展形式,都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作为现代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创新发展的“根本目的”。然而在将三农问题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中,思政教育过于注重对三农问题的阐述与相关政策的梳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知识灌输的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长此以往,将导致学生对思政教育产生厌烦,难以帮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思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无法在学生发展的层面上,指引学生形成服务农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念。
2.3教学评价不够科学
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大学生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有机结合的关键,是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普遍以结果评价为主,强调学生对马克思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忽视了对学生思政能力与素养的评价。致使思政教学目标与过程完全脱节。此外,由于评价目标的主观性较强,无法确保学生成绩的公正性和公婆性,容易存在评价结果局限化、浅显化等问题。特别在三农问题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层面上,思政教师普遍将评价指标聚集在三农问题的内容、内涵及概念等层面,忽视了三农问题对学生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的影响。致使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的融合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在于评价体系对学生三农理念、三农意识的忽视,致使学生难以提高对三农问题在思政理论教育中的重视程度。无法在思想理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上对三农问题进行思索、考量和内化。而其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传统应试教育对思政教师的影响。即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使思政教师忽视三农理念在学生培养中的价值,忽视了三农问题在培养大学生道德素养、思想素养及政治素养中的作用。
3结合三农问题推进思政教育的策略
3.1突出两种导向
目标导向是思政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是思政教育的根本归宿和出发点,拥有评价、激励、调控、导向等功能,规定了思政教学模式、体系的机理架构,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如果教学导向不够突出或者发生错位,将导致思政教育处于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所以明确目标导向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的归宿和起点。在结合三农问题推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从素质导向与课题导向的角度出发,细化“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等宏观导向,使三农意识培养、三农问题渗透有抓手、有依托、有方向。首先是素养导向。思政教师必须将提高学生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思想素养,使其达到社会主义理论真用、真信、真学的理想境界。以此改变传统知识导向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而在三农问题上,需要将三农意识纳入到素养导向建构的全过程,用三农意识涵盖学生的思想素养、政治素养及道德素养,使教师在架构“涵盖三农意识”的素养导向时,更好地利用立德树人、网络思政、课程思政等手段,实现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员育人的教育目标。其次是课题素养。课题导向主要指思政教师引导学生群体“带着课题来,带着问题走”,使思政教育趣味丰富、精神丰富、道德纯净,帮助学生在思政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党中央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先进性、正确性和科学性。而在课题导向的背景下,思政教师能够切实摆脱应试教育理念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使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得到更深程度的融合,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2挖掘三个载体
教学载体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关键因素,是实现思政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积极改进和探索思政教学载体,既能提升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还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促进三农问题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帮助思政教师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的整体质量。
首先是挖掘社团载体。思政教师在结合三农问题推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尊重学生在思政问题和三农问题上的主体性。并以构建学生社团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思政问题的解决策略和发展方向。譬如开展理论学习、研讨交流及道路探究等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探究三农问题和思政问题,推进思政教育进头脑、进课堂、进教材工作的理念,使学生更相信、更了解党的理论,使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忠实的追随者。其次,挖掘基地载体。实践教育是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三农问题的关键和抓手,同时也是突出学生主体性的重点,能够在调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三农意识。然而在实践基地的构建与发展中,思政教师应将实践基地延伸到农村,以农村社会实践、农村产业考察等形式,提高思政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然而在构建实践基地的过程中,还需要明确素养导向和课题导向的要求,始终坚持投身社会与书本知识的统一、服务祖国与自身价值的统一、艰苦奋斗与理想信念的统一。最后是挖掘网络载体,做好舆论工作,增强空间治理;通过网络导向,激发正能量。在思政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信息化技术与思政教育、三农问题结合起来,在增强思政教育吸引力和时代感的发挥,发挥网络平台在三农问题阐述、探究中的即时性、跨时空性及非线性作用,更好地提高三农问题与思政就的融合质量。
3.3完善评价机制
在结合三农问题推进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注重素养导向、课题导向及社团载体、基地载体、网络载体在评价机制中的体现。从大学生三农意识提升的角度出发,完善现有的评价机制。首先,改进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及同伴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三农意识、思想素养、道德品质及政治理念。其次,通过明确素养评价、知识评价、能力评价的比例,细化相应的评价指标。譬如在素养评价指标中,教师应将学生的三农意识、政治素养作为基本指标,将学生在社团、基地、网络等载体上的表现作为次要指标。再次,改进“综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是整体评价学生思政能力、思政素养及三农意识的抓手。因此在综合评价的过程中,应将实践过程、问题考察、课题成果作为综合评价的开展形式,注重综合评价和过程评价在思政评价中的功能和作用。最后是构建诊断机制。思政教育评价机制的基本功能包括:问题诊断与学生教育等。因此在思政教育评价的过程中,思政教师应利用教学评价结果,诊断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在协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指出学生在思想、行为及理论上所存在的不足,以此巩固思政教育的成果。
4结语
要想结合三农问题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就需要明确思政教育与三农问题的契合点,了解三农意识培养在思政教育中的价值。进而根据两者在融合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评价机制、教学载体和教学导向等层面,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发展渠道。使三农问题成为创新思政教育路径的关键,切实推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2]谭畅,刘峰,朱玉林,等.基于“三农”情怀的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30):64-66.
[3]李朝.三农文化视野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分析: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J].热带作物学报,2020(8):1757-1758.
[4]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5]陈诗师.思政课教学中大学生服务“三农”意识培养体系的构建[J].财富时代,2019(10):196.
推荐阅读:
识字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07-24
探讨阅读和写作结合教学的方法10-29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10-19
党员思想汇报结合疫情?06-26
关于如何保护农民工权益问题的思考10-03
农村中职数学与烹饪专业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06-04
三结合的教育网络07-25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05-27
三结合教育工作制度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