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推荐8篇)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1

引言

所谓顶层设计,是指从最高层开始,一层一层往下设计,统筹考虑各层次和各要素,在最高层次上寻求问题的解决。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是院校决策者对高职教育的在学院层面上的设计。目前,教育部及各教育厅纷纷提出了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的政策文件,各地高职院校为贯彻相关文件精神,施行了教育教学多方位的改革及创新,但是工学结合的力度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首先是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不太合理所致。

工学结合下学校自身的再定位

从人才的供求关系来看,学校作为企业人才的培养者,视为供方,企业作为毕业学生的接纳者,视为求方。国内人才市场的供求关系早已是供过于求,也就是说现在的人才市场是求方市场,需不需要人才,需要多少人才,需要怎样的人才都由求方说了算。但是许多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仍是企业配合式。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处于配合辅助地位,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

工学结合,工摆在了首要的地位,所以我们的高职院校要认清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态度,要为企业服务,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从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企业用工的需求去培养学校的学生。同时学校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与各行业协会联合,参考行业的发展及规划,规划学校的专业生源及专业方向,要从行业发展方向的角度,给企业把脉,培养的人才尽量瞄准企业未来对人才的需求。

工学结合下顶岗实习的顶层设计

工学结合就是要学校与企业结合,加强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为了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介于实训场地、实训技能及自身财力的限制,只能通过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模式进行人才的培养。但是企业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却缺乏兴趣:(1)企业需要技能水平较高的人才,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不愿意花大的成本去培养学生,而愿意去人才市场高薪聘请专业的技术人才。(2)由于顶岗实习学生身份的双重性,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加上企业的规章制度较为严格,学生有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其结果是很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简单、基本工作的重复,少有技术含量。

学校不能够把顶岗实习以包袱的形式交由系部或是用工机构处理,而是应该对顶岗实习予以顶层设计。首先要设立直接对校领导负责的工学结合办公室。从学院级的层次对待顶岗实习的问题,组织行业、企业、协会的专家学者座谈,从中筛选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兼任工学结合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职务,全面负责与企业协商岗位配给的问题。要在学校所辐射的地域范围,以地区为单位设立工作站,负责岗位数量的调研,岗位工作及时间的协调,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管理,同时收集有关企业对技能及基础知识的需求,报至教务处予以规划,进而落实到教学中。工学结合下课程的整改

按照高职院校课时比例的分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要达到1:1,显然,原有高职院校的学科式课程体系已不适应这一要求。但是很多学校不愿意积极探索新的模式,单是在教学改革中缩减理论课程的学时。于是原本80个课时的课程变成了40个课时,教师只好根据课时的要求,进行教材的简编,在教学中择其基础知识及要点进行讲授,致使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就成了零散独立的个体。有些重要的课程甚至于直接砍掉了,但是由于其重要性,于是就只好将其内容补缀到其他相关课程中去。

工学结合下课程的改革,需要依据收集市场和专业方面的信息,提炼出企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而学校应该围绕职业能力构件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重新学期式划分,在课时缩减的情形下,重新拟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时量,再把课时进行学期式划分。我们不仅要考虑围绕技能进行课程的整合,也要考虑围绕工作进行基础课程内容的调整,还要考虑把部分课程融入到实习中去进行。这样既能避免课程内容空泛下的言之无物,也能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习与课程的紧密相关,不再有被放羊的感觉。

工学结合下师资的培养

师资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提升自身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指引下,高职院校师资培养的重点应该转移到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上来。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首先掌握一定的技能,并能够指导实验实训。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专业教师可以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去,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专业教师可以将实践技能融入到理论讲授中去,提升授课的质量。再则只有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学生才能学好技能,才能为企业所用,才能摆脱目前工学结合下企业不太热情的现状。

学校首先所要考虑的是设立怎样的规章和措施,从政策层面对师资技能培养予以制度化。其次学校要给师资技能培养提供一切便利条件,确保能够有效且高效的施行。由于技能的推陈出新和企业对技能的新要求,学校如何做到师资技能的可持续化培养也是一大问题。目前一些院校与科研院所合作,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技能水平始终处于发展的前沿。

工学结合下成绩的评定

目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多种多样,工学结合的实训实习也五花八门,由此出现了各种规范下的成绩评定方式。比起单纯理论课程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考勤来看,实训实习课程成绩的给定就显得粗放得多,就是一个简单的优、良、中、及格、差的评价,优有多好,差有多差,没有一个量化的值,至于学生在实训实习中出现了极大的怠学情绪,加上评定结果大部分一样,使得许多学生动手实操的兴趣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消退。在学生选取选修课程时,学生大部分喜欢选有关实训实习的课程,从选了课程而不去上的现象来看,这并不是高职学生喜欢动手实践,而是认为这类课程比较好通过。

究其原因,主要是实训实习课程的类别繁杂,而成绩的评定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没有一个细化的方案,这正是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实习效果较差,学生技能水平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正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需要着重的方面之一。

总结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2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正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是职业教育教学实施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

工学结合就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培养学生,使学生在校学习职业技能时既能充分感悟到工作岗位的需要,又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技能需要,学习到适用的职业技能,进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1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引导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增强学生职业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企业要求,制订灵活多样的教学实习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并构建和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三年制陶瓷专业高职教育中,用2学年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0.5学年或1学年集中进行顶岗实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管理,教师定期集中指导,推崇校企双导师制。企业考核占实习成绩的50%以上,所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有学生集体去企业参加实习顶岗工作,或自寻岗位、分散到社会企业参加岗位工作等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这就要求必须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及其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其中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我们强调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并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扩大受益面。并特别重视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按照工学结合模式的要求对学生实行弹性学分制,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并确保实践教学时间。定期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联合用人单位共同参与人才的培养质量评价。总之,通过有效的教学管理,做到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 校企紧密合作,建立工学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实践教学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然而,由于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实践教学环节一直是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广东轻院陶瓷教研室努力探索,主动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紧密联系,逐步提高生产性实习占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以增强自我发展与良性运行能力,吸纳社会资源建设实训基地。目前已分别与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佛山欧瑞特、佛山方圆等陶瓷集团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并逐步增加实训基地数量,拓展功能,注重实效。由于实习期间对学生进行的管理与对企业员工进行的管理相同,所以学生可以提前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生产第一线得到了锻炼,学到了丰富的操作技能,使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升华。同时,通过对在企业参加实习学生的观察、了解、考核,优秀的人才也进入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视野。这些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原动力,同时也缩短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此外,工学结合也给学校带来益处,高职的实践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又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教师通过不断下厂学习,学到了更多的新知识、新技术,使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此外,还积极探索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院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让学生在这种实训基地中得到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对接。总之,依靠企业,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培训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核心所在,企业、学校、学生三个利益主体共赢,是校企合作的基础。学校在开展市场调研、确定合作专业方向、制定合作方案、签定协议条款时,一定要兼顾三者利益,寻求三个利益主体的共赢目标,做到企业欢迎、学校满意,学生中意。

3 实现工学结合的路线探讨

1)在学校建立由合作企业参加的产学研合作教育委员会基础上,还须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专业对口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参加专业设计、改革和建设,校企共同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基本规格,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共同研究制定培养计划,从而保证为企业基层培养高质量的适用人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陶瓷专业在成立初期就已成立陶瓷专业专家顾问委员会,作为顾问的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新明、佛山欧瑞特集团董事长鲍杰军、广东奔朗超硬材料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尹育航、佛山欧瑞特集团总裁都大元均为学院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出了不少点子。

2)把实践一线专家请进课堂,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的同时,我们还把校外实习基地具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师、经理请进课堂,开展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讲学活动,有的放矢地解决难点和疑点问题。前佛山陶瓷研究所所长何锡伶在受聘为客座教授以来积极送教至学院,多次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生动具体地介绍了国内外陶瓷研究的经典案例,精辟分析了陶瓷行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及美好前景,将专业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们对自己所学专业、今后从事领域有了更进一步认识。广东东鹏陶瓷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佟阿辉经常与专业教师沟通市场/行业人才信息,使教师在各项教育中能把准方向。

3)探索学生到企业顶岗工作,实施“零距离”上岗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探讨订单教育,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规格要求,并由用人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为企业培养出针对性较强的适用的专门人才。

4)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探索建立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组织和新技术新产品孵化基地,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并通过这种形式成为当地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5 结语

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与发展中,应该对行业企业、行业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特别是要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以此作为专业建设发展的依据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确定,才能体现职业教育的行业特色或企业特色,才能体现学校的特色,才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生产实际需求相互协调一致。总之,工学结合打破了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作为成功职业院校的重要成功经验,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所借鉴。

摘要:依靠企业,建立工学紧密结合的校外实训基地,逐步体现“工学结合”、“三方共赢”特点,促进“工学结合”的稳定发展。明确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各类应用型人才,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能找到理想的职业。

关键词:高职院校,陶瓷专业,工学结合,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课题组.工学交替合作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DB/OL],www.yangtzeu.edu.cn.JXCG/

[2]刘守义.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11)

[3]陈解放.美国合作教育的实用主义本质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3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4Cs

一、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中的“工学结合”具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性质。一方面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学结合”是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要求在专业建设上面向市场、行业和企业,开放办学;在培养目标上以 “学生为中心”,“重视就业技能、职业发展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制度上以“校与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体。另一方面,要产、学、研相结合。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之一,高等教育的性质要求其研发功能不可缺少。相对于中职教育而言,高职教育的技术含量要高些,能够与企业联合进行新产品研发、技术革新、营销策划和企业管理诊断等方面的研究。可见,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更应该具有“产学研结合”的特点。

总之,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对教师、学生、学校和企业都有较高的要求,但高职院校受到内部和外部一些因素的影响,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对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的理解不深刻。

很多高职学生并不能深刻理解“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真实用意,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拿到必要的学分。这导致一些学生在态度和行动上还处于敷衍了事的状态。另外,一些老师对“工学结合”的理解也很模糊。如果将“工学结合”理解为“教学案例来自企业”,这和普通高等教育没有区别;如果将“工学结合”理解为“师傅带徒弟”,这和中职教育也没有区别。

(二)限制在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工学结合”的顺利开展。

课程的设置和组合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构成、能力构成和发展潜力,是人才培养的根基。这一问题也是工学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共同面临的关键问题。如仅在学校层面进行选择课程内容、编排知识,势必会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理论中实践,在实训实践中学习。而且,学校层面的课程设置没有企业和权威机构的参与或审核,会导致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培养缺乏一定的实用性。

(三)高职教师与企业员工“换位工作”难执行。

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不仅要求学生要参与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还要求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与企业的员工“换位工作”,即企业的员工到学校任兼职教师,教师到企业做员工。这种“换位工作”的思想很难落到实处,其原因主要有:首先,企业以营利为目标,岗位上工作人员的变换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员工来学校上课不是简单的经验分享,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备课”;再次,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以及在企业“换位工作”的待遇问题还有待于解决。所以,“换位工作”要权衡多方利益,执行起来难度大。

(四)企业缺乏与职业学校合作的动力。

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多数企业与学校的合作由于动力不足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结合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和中低层次人才供给相对充足的情况下,企业只想伸手拿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在没有政策和制度保障的前提下,企业参与 “工学结合”要支付额外的教育成本,这部分费用全部由企业埋单,没有主管部门或政府分担。

三、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4Cs策略

从高职院校自身可控制性因素出发,可运用4Cs策略寻求“工学结合”的出路。

(一)沟通——全面加深对“工学结合”的理解。

沟通(Communication),包括外部沟通,即学校与企业、政府等组织的沟通;也包括高职院校内部的沟通,即学校与教师、学生的沟通。

1.学校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工学结合”的理解程度。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深刻领会“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其步入社会的前奏和参加工作的起点,是更好地掌握工作技能的途径。还可以将学生的“顶岗实习”与其毕业设计(论文)密切联系起来,直到学生踏踏实实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学校与教师沟通。了解教师对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解误区,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培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管是教学大纲的设计还是PPT课件的制作都应该利用模块、项目或任务引领教学,使学生在“动手”的同时也“动脑”,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习技术知识;其次,如何把实际的工作流程或者工作任务分解成一些模块或者项目;最后,模块、项目或任务应该在实验室、实训室或多媒体呈现出来,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实物、设备、流程等面前进行演讲,在演示中完成教学。从而把“工学结合”的思想渗透在课程的设计和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

3.学校与企业沟通。“工学结合”可能会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但是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所以应该把“工学结合”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

(二)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课程(Courses),指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

符合“工学结合”的高职课程设置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直接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所以,课程设计应该以熟悉工作过程的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为开发主体,以分析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学习项目和任务的载体,以职业能力形成为选择课程内容的主要依据。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并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等过程性知识为主,以实践作为课程教学的主线,通过实践带动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职业素养的培养,实现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相统一。

课程结构的模块化是能力模块和任务模块相结合,并应该注意下列问题:第一,课程内容体系符合工作体系的实际情况,课程的内容均来自工作岗位的任务;第二,课程内容以具体化的工作项目或任务为载体,每个项目或任务都应包括理论、实践、方法、职业态度和情感等内容;第三,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项目或任务选择上,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保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兼顾学生的职业发展期望。

(三)协作——“共赢”动力促进校企合作。

协作(Cooperation),指高职院校与学生、企业的协同发展。

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取得的理想成果必定是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密切协作的产物。并且,实践证明学生、企业和学校都将是“工学结合”的赢家。

1.“工学结合”使学生提前完成角色转化。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得到了锻炼,使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参加实习的学生在为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的同时体会到自身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中直接受到企业文化、业务流程和管理体制的约束。这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是企业员工,从而提前完成角色转化,也为学生日后走出校门适应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工学结合”为企业降低人才开发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企业人力资源部对人才的甄选工作从学生实习开始,节省了招募费用;学生在企业的表现更加能够直接地观察、了解和考核,也减少了甄选费用;实习可以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企业要求的知识、技术和能力,缩短了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省了培训成本。并且,高职的学生既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良好的技能,在实习期间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了不少的经济价值。因此,企业有理由积极主动地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共同实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3.“工学结合”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帮学校解决就业问题。教师通过不断到企业实践,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了技术、管理水平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丰富了课堂教学,深化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为学校的长足发展储备良好的师资力量。并且,“工学结合”使企业在实践中选择人才,学生在实践中完成角色转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解决了就业问题。

(四)便利——工学结合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

便利(Convenience),指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为校企合作提供便利。

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比较成功地将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例如,天津市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实施与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世界经济500强企业, 有106家在天津投资设厂,为推行天津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提供了广泛的合作对象,而且合作对象在技术水平、工艺水平方面均处于同行业的领先地位。顺德位于珠三角腹地,现有各类企业近2.4万家,逐步形成了以家用电器、机械装备、电子通信、建材家具、精细化工、医药保健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在这种背景下,顺德的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适时设置和调整专业,如针对顺德“家电之都” “家具之都” “花卉之都”的发展需要,设置了相关专业。天津和顺德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成功案例也进一步印证了“工学结合”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下更容易获得成功。

四、结论:4Cs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图1所示:

第一,沟通是课程设置、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学校与教师、学生、企业领导、员工、专家和政府相关人员的沟通。

第二,课程设置与“协作”是双向作用的关系,课程设置符合企业要求可以促进校企双方的合作;双方的合作有促进课程建设,双方关系处理得好就有利于实现学生、企业和学校的“共赢”。

第三,校企“协作”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而使校企“协作”更为“便利”。“便利”的区域经济也为“协作”的促成提供强大的经济动力。

总之,4Cs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

(作者单位: 肇庆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温希东,黄亚妮.关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几点思考—基于中国大陆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J].高教探索,2008,(6).

[3]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

[4]甘慕仪,徐刚.立足地方 工学结合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

[5]叶华,孟敬.推进工学结合职教模式 服务区域经济及行业发展[J].交通职业教育,2007,(5).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4

高职院校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谷 溪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年第15期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矛盾的最好办法。然而,在我国,高职院校数量庞大,专业种类繁多,就是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差异性。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依据不同专业需求,推进多元化工学结合创新体制,真正搭建起了学生、企业、院校间的桥梁,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谷溪(1965-),女,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航海技术和航海教育研究。(江苏 南通 22601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3-006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得到有效改观,影响了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199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由此可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它引领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是把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方法,其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然而,工学结合方式是多样的,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及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由来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Sundert and Technical College)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模式以后的第三年,也就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University of Cincinnati)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Northeastern University),协会成员来自于四十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从此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 integrated Learning),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之所以能百年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学院教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生的就业工作关口前移,使就业与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可以说,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实现企业、学生、高职院校和社会的多赢,是新世纪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院校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在学校中学习的理论与工作之间的联系,提高了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使学生走出校园,与企业和社会接触,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三是学生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提高了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了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四是为许多由于经济原因不能进入大专院校学习的特困学生提供了经济来源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五是学生通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从而更快地成长。六是有助于学生就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使他们优先被雇主录用,其就业率高于未参加合作教育的学生。

二、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种典型形式

(一)订单培养式

“订单培养式”是指用人单位提出人才需求标准、数量和培养期限,由高职院校和企业按照订单协议进行人才培养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是既满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也解决了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因此,这种模式备受肯定。

(二)项目驱动式

“项目驱动式”是指校企双方把具体的项目作为媒介进行合作,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订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并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完成教学培养工作。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校提供项目和学生技能学习场所,学校帮助企业提高员工素质和管理水平,同时也为企业客户提供相关专业毕业生,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这是一种比较好的形式,特别适合于动漫设计与制造、会展策划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这种模式的难点是很难找到合适的项目,因此适用范围不广。

(三)工学交替式

“工学交替式”是指把学生的学习与实习分段交替进行,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习文化理论知识,一个学期下企业实习。学生在实践期间,一切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执行,企业按新员工的标准考核学生,给予学生相应的津贴。这种模式实际上是项目化教学、半工半读、订单式等培养形式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比较适合技术含量不高并且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如与部分机械制造业相关的专业。

(四)引企入校式

“引企入校式”是指学校立足资源优势,把握市场需求,精心选择现代化程度较高、规模大、市场信誉好、管理规范、与所开专业相同或相近的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或生产车间。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根据各自分工,共同组织学生以半工半读方式参与企业化生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衔接。

(五)顶岗实习式

“顶岗实习式”是指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结合企业岗位的用人需求,采取和用人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学校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与学生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约束学生的行为符合学校和企业的管理规定。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本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

(六)校企融合式

“校企融合式”是指通过将企业的培训中心与学校的相关专业教研室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专业共建、师资互通、资源共享、成立培训学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完成学校学历教育学生培养任务的同时,还要根据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开展各类培训活动。这种模式是前几种模式的深化,是现阶段高职教育比较理想的培养模式。

三、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具体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几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高度重视工学结合工作,积极探索、实施多元化的工学结合方式,本着“依据需求、多元推进、工学结合、模式各异”的原则,依据各个专业的办学特点采取不同模式,形成了以航海、轮机、港口机械设备与自动控制、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等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船舶工程类专业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汽车类专业的“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为代表的工学结合典范,真正搭建了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实现了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我院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港口机械设备与自动控制、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等专业自2004年起在江苏省内率先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院与用人单位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过程,监督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使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成为学院兼职教师,使企业的生产场所成为学院职业技能教育的课堂,使企业技术创新和改革的成果成为学院专业教学的案例,使企业的文化成为学院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由于定位正确、措施有力、三方收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学院、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院实施“订单式”教育的专业已达12个,每年参与的学生人数占入学新生总数的1/4,成为江苏省内订单规模最大、参与企业最多的高职院校。其中订单企业既有省内外的中小型企业,也有中海国际船舶管理公司、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

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在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率先试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通过课堂内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基本功后,到工程中心或校外实习基地直接参加工程中心、企业的项目设计和生产,实践一段时间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近年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与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南通市船舶工程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南通熔盛重工集团等单位开展了工学交替合作,学生参与设计的项目有:南通惠港造船有限公司的712TEU集装箱船、15000DWT散货船以及南通长清沙船厂17000DWT载驳船等。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学生而言,不仅增强了专业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所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找到工作并适应工作需要,还开创了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对学校而言,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知识更新、能力结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确保了学校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促进了学校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示范专业建设、专业结构调整、教育教学改革以及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对企业而言,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了专业对路、适应力强的现实人才,充实了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力量,缓解了当前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的状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局面。

3.“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引名企进校园、融专业入社会,与南京名爵等名企开展人才战略合作项目,南京名爵汽车在我院设立了汽车维修及专卖店。首先,通过该合作项目,名爵汽车维修及专卖店设备免费提供给学生实训使用,使学院获得了先进的实训仪器、设备,提升了实验、实训手段。其次,促进了培训模式和培养方法的改革。通过引入企业教材、教具、多媒体课件,为学校人才培养注入了全新的理念。第三,教师得到了锻炼,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开阔了眼界,强化了技能。第四,建立了校企交流平台,促进教改不断深入发展。“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在校园内实现工学结合,随时可以接触到生动的工业案例,有利于教师不断接触企业生产信息,掌握企业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最新的管理方法,便于把新技术和案例更新到活页讲义中,确保专业核心技术不断得以更新,保证毕业生在核心技能训练方面的竞争力。总之,通过本项目的合作,名爵汽车获得了符合岗位要求的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我院则促进和提高了汽车类专业的办学水平,及时了解和掌握了有关专业技术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

(二)实施多元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

1.课程改革是先导。由于工学结合要求学生从接触专业开始就必须进入专业认知阶段,教学活动必须与职业技能活动相吻合,必须营造职业生态环境。因此,根据职业技能活动和职业生态环境的径向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就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学生素质是关键。如果所培养的学生没有过硬的素质,工学结合工作只会是半途而废,不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还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学校和企业的最大对口是学生基本素质的对口,而学生的这些基本素质,都要通过平时的不断教育和训练才能慢慢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也正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教学改革中需要加强的内容。

3.选好企业是前提。要做好工学结合工作,没有企业的通力合作是难以获得成功的。企业能否为学生实习做好后勤保障,能否给学生发放合理的报酬和享受合理的福利待遇等,都是学校要考虑的因素。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作为工学结合的单位,只有那些有远见、有实力、有责任心的企业,才是良好的合作伙伴,否则,会产生预想不到的后果。

4.做好服务是保障。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必须选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善于和学生交流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为学生做好服务,解决工学结合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防患于未然,及时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然而,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固定的模式,学校在开展工学结合这项工作时,一定要认真计划、周密安排、大胆探索。只有不断探索、认真总结,才能找出符合本地区、本学校、本专业实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5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普遍受到重视, 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不尽人意。学校与企业虽然都有需求, 但目的不一致。企业接受实习生目的是优先选用新员工, 重点没放在学生相关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上。如何才能达到合作双方利益的平衡点, 是工学结合关键所在。

(一) 校内实训基地模式构建

1. 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堂、实训、经营一体化。即教学场所与实训场所、经营场所连为一体, 教师与经营者一体化, 学生实训与顶岗实习一体化。它不仅仅是仿真, 而是要能用、实用、好用。如建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训室, 就要考虑设备设施能否满足教学功能与经营功能, 如客房能否达到接待宾客住宿要求, 酒吧柜台是否方便酒品制作、符合卫生要求。这样的实训基地不能只请个装修队、几个任课教师合计合计就解决了。一定要请既有教学经验又懂经营的专业人士把关。否则, 使用起来才发现问题, 这既不利于教学又浪费国家资源。学生在一定的职业环境里通过学中干, 干中学, 获得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成效。

2. 模拟企业集团。

将班级按相应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业务部门、岗位, 学生兼职员。如一个行政班变成了一个旅行社, 班长变成了总经理, 同学变成了导游员, 外联、计调、会计等应有尽有。在专业课教学中学生需各施其职, 角色轮换实训。

3. 开放校内实习基地构建。

校内实习基地开放主要是指对相关院校专业的实训开放、对社会办学开放。一可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二有利于教师同行技艺交流。通过教学资源互补提升与规范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提高其行业的知名度。使其具备教学功能、职业鉴定功能;三有利于走向社会, 评价实训基地标准应是市场认可度, 用人单位评价。比如某企业要招调酒师、茶艺师、园艺师, 别人就认你这培训机构培训出来的人。有人想找培训机构网上一搜索便知哪家好, 社会的认可度造假不了, 学员学后自有评论。开放校内实习基地是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接受市场考验绝好机缘。

(二) 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构建

1. 工学交替——到企业进行单项技能操作训练。

通过在企业——学校——企业教学场所更替, 使学生获得实践——理论——实践的认知过程。如针对所开的课程, 在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时, 当校内设施设备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或需要真实情景教学时, 可将相关操作项目放到企业中进行。如宾馆客房卫生服务, 不宜在无人使用的客房中进行, 需要在真实场景中操作, 才能真正体验服务内容与服务工作标准。我院酒店06级学生在客房服务课程教学中, 就把客房卫生服务内容放到南宁市振宁酒店进行, 学生分别跟班实习 (一名学生跟一名老服务员) 。这些技能训练均在不停其它课程、不影响其它课程教学的前提下进行。只作课时的调整即可 (如每周一天) , 持续跟班一至二个月。教学效果显著。这种形式企业也很乐意, 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受益。

2. 安排寒暑假社会实践。

如旅游类的学生利用寒暑假到旅行社跟团、带团, 熟悉导游业务。到酒店客房、餐厅、酒吧、茶庄打工, 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岗位需求、标准、特点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积累了学生的社会工作经验, 这是校内实训基地无法取代、无法感知的工作经历。这是专业学习不可缺的基础知识。

3. 半工半读。

一类是个体需求式: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或自愿半工半读的学生另行按半工半读教学进程表实施。其教学方案由用人企业与学校共同设置。专业技能课以能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证获取学分。普通理论课按学校教学方式上。专业课尽量在相关企业上, 如调酒课在酒吧上, 茶艺课在茶庄上, 教师由企业承担。普通课程校方派出教师前往企业授课, 一可减少学生往返负担, 二可不影响学生第二天的工作。二类是计划安排式:如我院06级酒店专业学生, 按教学计划第五学期还有一学期的课, 但他们应企业要求在“大三”时, 提前到上海酒店顶岗实习, 实行半工半读一年。未完成的课程安排在上海华师大上。如茶艺、插花专业课请上海茶艺馆、花店有资质的员工上, 酒店英语请外教上。学生边工作边学习, 毕业时就有了岗位。学生也积累了再创业的经验。

4. 毕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

毕业综合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一环, 通常安排1至2个学期。此环节是专业知识全面提升、整体检验、综合运用的过程。因此学生在企业实习时, 一切按企业员工要求管理、使用。值得强调的是校方应与用人单位协商:视实习时间长短, 让学生多岗位、不同工种轮换实习。一般企业不希望学生多岗位转换, 企业也需要熟练工, 因此, 为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 (但需考虑工作繁简程度, 掌握技能需耗时长短而定) , 校方应与用人单位签好合同, 创造条件为毕业生提供多岗位轮换制度。如在酒店实习, 尽量让学生在前厅、客房、餐厅、酒吧、康乐部等不同岗位实习。当酒店某部门忙, 急需用人时, 才有可能随时调用其它部门的人力。所以轮岗实习对酒店是有利的。综合实习的运作模式 (主要指集体安排的实习) :一种是基本全权委托企业管理学生, 企业把学生视为企业一员, 学校主要承担的是思想稳定教育工作, 这种方式是较传统的管理方式;二是委托中介方管理学生, 这是近年来的新模式, 它既要起中介桥梁作用, 又要起监管学生的作用。该中介公司大量的工作来源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工学结合相关的事宜。这种管理模式有三个优势:一是学生在异地实习时, 校方鞭长莫及, 当地有人就近、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二填补了企业无专门负责工学结合的组织机构。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繁杂, 人力有限, 顾及不到学生问题, 这时中介管理公司可出面协调。三中介公司接触企业的面更广, 可为内地院校与外企牵线搭桥, 让学生有机会到外企学习外企的管理模式。学生可亲历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管理的差异。为今后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关键是选择怎样的中介管理公司?一要求中介公司工作人员是业内人士, 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心的首要问题是对学生有爱心, 要解决好学生的吃、住、行基本生活问题。主动关心了解学生职业技能进展情况。做好学生思想稳定工作是要务。

(三) 校企合作模式构建

1. 智力合作——成立工商界专家指导委员会。

聘请工商界专业人士参与学院相关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审定及具体教学工作, 对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进行指导。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充分听取和接受专家的意见, 突出实践教学特色。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充分考虑社会发展需要、行业背景、学生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构建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专家指导委员会不能只停留在摆设上, 要真正发挥其作用。

2. 互为基地——实训基地、人才基地。

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 是企业生存发展, 学校教学质量保证的基础。高职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 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 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 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学校与企业都在寻找自己的利益, 只有让校企双方各得利益才能达到稳定长久的合作。如与酒店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从表面上看: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训场所;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 (行业特点:员工流动性大, 它已成为酒店方一大软肋) , 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基地, 双方受益, 可谓皆大欢喜。在此, 关键还需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是解决好学生的基本生活问题, 即吃住行问题。然后才是工作学习机会与待遇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 学生就很难安心实习、安心工作。另外, 学校专业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 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思想教育工作是难点) 。只有当企业与学生双方都基本满意后, 下一届的学生才愿效仿 (靠行政命令压制不是办法, 学生带着情绪上岗, 对企业不利) 。只有解决了学生的生活问题、心理问题, 学校才能稳定为企业输送合格的员工。

3. 深层次合作——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

如果学校以企业冠名方式开展订单式培养, 校企合作就不能停留在表面上合作, 不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地方, 学校声誉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企业就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提出规划意见, 更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建言献策, 关心学校的未来, 跟学校一起共同规划远景目标。真正把企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在企业五年发展规划中要体现对学校发展的扶持与合作, 企业与学校一起研发课题, 共同受益, 形成稳定的利益共同体。学校不仅要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更要立足企业现状, 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共同设计长远发展规划。把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校企合作。

4. 校企合办企业。

借助企业资金、设备、经营管理经验, 依托学校地产、房产、人力资源、客源市场, 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经营企业。如学校给企业注入资金拥有一定的股权, 成为旗下子公司或门市部 (或者企业为校办企业注入资金) 。主要经营管理以企业为主, 教师参与, 学生以基层工作为主, 这种方式较为可行。倘若让学生担任业务骨干势必影响企业业绩, 或由学生自己经营管理, 很多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短期尚可维持, 时间一长问题就多多或成了名存实亡的空壳企业。这就会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能让学生熟悉职场环境、了解企业运营过程并参与经营足以, 管理整个企业运营是下一步的事情。俗话说的“没学会走就跑”不摔跟头才怪, 欲速则不达。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里学习锻炼, 毕业时底气就足。毕业能上岗、创业有基础。

可见, 有效的校企合作办学, 能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四方受益。即社会经济发展有人才, 企业发展有人才, 学生就业有岗位, 学院办学有生源。

高职院校可以凭借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 兴办一定规模的校办企业, 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把校办企业推向市场, 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为学生提供最接近职业环境的实训场所。既可以整合学院的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产业资源, 提供教学实践、双师培训、技术开发等服务, 同时也可以实施经营, 增强自主发展和参与经济建设的综合实力。围绕专业办产业, 突出专业特色;以产业兴专业, 以贡献求发展。比较典型的有:湖南永州职院的科技示范园模式、辽宁农业职院的多层循环模式、黑龙江农业职院的专业实体模式等。

不难见到, 校办产业较成功的多在劳动密集型企业, 如农业、手工业、IT业等。而直接面对客户的行业较少 (批发零售业除外) , 如酒店企业, 据近十年观察与调研, 完全由学校自主经营管理的酒店, 能像酒店企业正常运营、并盈利的极少。因受行业限制, 没条件或不宜选择校办产业的学校, 可用社会企业代之。不可为名而仓促上马, 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降低办学成本。

摘要: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 企业冠名订单式培养是工学结合的关键。文章论述了校内实训基地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模式、校企合作模式, 以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业设计;实践教学;问题;模式

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而高等教育事业更是获得了较大的提升,尤其是高职院校。与其他的高校不同,高职院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系别,工业设计专业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工业设计能力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只有具有较高的工业设计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设计工作。就高职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来说,实践教学是必要的组成部分,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步骤。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只是起到辅助作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能力。下面,笔者将对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探讨。

一、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当前我国的高职教学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我们必须得承认当前高职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下面,笔者将对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没有深入认识“工学结合”的含义。这是限制当前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而忽视了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同时,他们认为“工学结合”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在特定时间到企业进行相关的实习活动,并没有重视校企合作的过程及意义等。同时,企业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对人才的培养工作并不关心。因此,大部分学校的“工学结合”模式教学并没有发挥实际作用。

第二,实践资源相对缺乏,实践过程也过于简单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实践教学仍然处于初期阶段,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作用。同时,校企合作模式过于简单,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良性且紧密的互动,因此实践过程过于简单化。同时,在实践资源方面,企业大搞形式化工作,企业并没有为实习生建立实习基地,高职院校学生仍然只是进行校内实习工作,实践资源过于单一。

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二、优化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策略

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涵义是提高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的必要前提,是实践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南针”。优化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能力,完善专业教师的培养机制。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路人,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将会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成效,就必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联系。学校要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技能培训,让教师深入企业,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聘请某些企业的技工型人才担任学习的实践教师,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到各种工业设计的竞赛过程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总之,高职院校必须要以实践能力为标准,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较高的理论知识,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

其次,要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解决问题,提升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要严格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在维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做好教学评价工作,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教学中。对于那些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的学生,教师应该加强教育及指导,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以积极认真的姿态投入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

再次,要密切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建立与企业实际高度契合的校内实践基地,从而为学生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训环境。例如,实训基地的生产设备等要与企业的工作环境一致,同时要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来进行日常管理工作等。另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服务,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

三、总结

工学结合下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与我国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度一致。各个高职院校应该充分认识“工学结合”的真正含义,密切与企业的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环境,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同时,高校要不断优化实践教学的模式,通过各种有效方式,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推进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蓉,王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

[2]苏学会.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双基地”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9).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8-0124-02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对于工学结合模式不理解、不适应、不配合。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工学结合模式存在抵触心理,不愿到企业实习。即使在学校的劝说、督促下走进实习单位,也有很多学生不能坚持下来,在顶岗阶段,甚至有些学生在跟岗阶段就失去积极性,无法坚持下来。学生一直以来没有过角色转换的准备,忽然以学生身份进人企业实习,同时要扮演企业员工的角色,这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极易使他们逃避现实,仍认为自己只是个学生,没有必要那么早进人社会,因此消极怠工,完全不能达成工学结合模式下让学生进入企业实习的目的,甚至影响毕业后的就业心态。

2 教师对工学结合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教师虽然配合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模式,但本身却对此模式不够重视,理解也不够透彻,因而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远远不够。一些教师对待思想政治工作并不认真,德育方面内容枯燥、缺乏实用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大大反感,学习毫无效果。在学生出现思想问题后,教师只着眼于快速解决问题,避免造成影响,缺乏正确、细心的引导,导致本已出现思想问题的学生更加难以调整自己。

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特性

工学结合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高职院校加深与社会行业之间的联系,校企共同培养出实践性的社会人才。这种模式打破了长久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局限于课堂的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让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切合实际工作环境,更加实际、有效。

1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职业道德。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旨在培养高度贴合社会实际,满足社会职业需要的职业性社会人才。因此,高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顺应专业、贴近社会与岗位,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向学生灌输法制知识。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责任意识与敬业精神,教育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法律规范。工学结合模式中,学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更容易地与社会理想、职业素质、道德规范等相结合,使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得更好。

2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践性。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里,学生有机会进入企业中进行实习。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把日常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实验、实习的每一个环节中,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思想教育,又在教育中实践自己,进一步领悟、融合。另外,由于实习需离开学校,进入企业,这就使高职院校思想教育的空间被大大扩大,要求实习企业中的指导教师和一线员工在实习过程中向学生施加正面影响,正确引导学生。校企结合的现状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

3 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实习工作中的实用性。高职院校的教育强调职业本位,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水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了使学生获得在工作中快速、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坚韧的品性,发展学生对工作的积极态度,提高学生与同事、工友的交流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应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将可能遇到的各类思想问题,以此为基点设计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让学生在遇到思想问题后不紧张、不慌乱,能够从容调整自己,积极地工作与生活。学校的德育教育同样要重视思想道德和社会道德教育,将社会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中。

三、高职专业课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1 社会的人才培养要求使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必然。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是面向市场的,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为社会提供实用性、实践性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企业在接受高职输出的人才时,除了对实用性技能有较高要求外,对敬业精神、工作态度、职业素养、合作精神等也有很高要求。这一社会需求要求高职院校在开展学校专业课的同时,也要跟上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熟悉行业规则和社会法律规范,获得一定道德判断能力,以适应复杂、竞争激烈的社会工作。

2 高职专业课程中潜藏着德育教育的功能。高职专业课的安排提供给学生社会所需的专业技能,同时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契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专业课中蕴藏的思想道德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也要传授给他们正确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有助于学生在实习和毕业后快速融入社会,成为乐观、正直、真正为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的责任。高职院校的责任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步入社会之后所必需的技能,更要教授给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专业课教师往往有着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教学经验,能够更直观、生动地把自己的经验在平时的专业课教育中教给学生,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行措施

1 树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真正以人为本,看重思想教育,满足社会对高职思想素质教育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在培养高技能的实用性人才的同时,不忽略对人才的德育培养,让他们步人社会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奉献,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技能和道德的双需求。

2 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教育内容。任何有效的思想教育都不可能是枯燥乏味、脱离实际的,只有在社会价值观的灌输过程中融入教师的真实经历与感悟,通过教师本身对社会的理解与学生进入实习后对工作的体悟相结合,才能生动而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好。

3 改进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思想教育方法。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事业生涯规划势必变得更加实际、对自身定位也更加准确。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快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更轻松地融人社会和现实工作中。另外,在高职实行校企联合模式后,实习生的实习经验会源源不断地传回学校,只要教师对这些学生的经验和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必将让之后的学生得到更多的经验,在进入实习企业及踏人社会时多一份自信。

工学结合模式即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高职院校加深与社会行业之间的联系,校企共同培养出实践性的社会人才。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校企联合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学校里的德育教育因缺乏实际工作环境势必显得苍白,因此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实习导师的积极引导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只有企业与学校联合互动,把优秀模范和一线工人的人生感悟传授给他们,才能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丽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职,职业技术教育,2008,(29)

探讨高职院校有关工学结合的顶层设计 篇8

一、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视不足。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上, 要真正将此落实到实处, 才能达到校企合作的目的和初衷。然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不是签一些校企合作协议书、挂一个顶岗实习牌匾, 而是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变革, 对学校职能部门及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 还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因此, 很多高职院校管理部门和教师都存在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 高职院校自身的优势不足。

目前, 中国高职院校难以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主要原因还是高职院校自身实力不强, 办学特色不明显, 吸引企业参与合作的优势不足。具体表现在: (1) 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仍有脱节。据调查显示, 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沿袭了普通高等教育模式, 专业名称大而泛。如某些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设置为工商管理, 不仅和本科教育没有严格区分开来, 而且专业名称过分泛化, 培养出来的学生从理论的深度讲比不上本科学生, 也没有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 类似这种专业的设置与社会职业岗位需求存在着严重的脱节。 (2) 实训条件不足。由于高职定位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 重点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一工作岗位相关的专业技能。然而由于办学条件和经费限制, 很多高职院校实训条件不足, 设施不够齐备, 满足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要求。另外, 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严重不足, 很多教师都是从高等院校毕业后直接到高职院校教书, 并没有相关岗位的从业经验;由于学校教师工资普遍偏低, 工作缺乏挑战性, 因此很难吸引一些企业的业务能手和技能型人才来校任教。

3. 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需要。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需要创新教学管理体系。而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 通过教师课堂授课、学生完成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学分来完成, 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工学结合的要求。并且由于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有抵触情绪, 因此工学结合在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时也会遇到很多阻力。

4. 没有形成企业、学校互利互赢的长效机制, 使得高职院校负担过重。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 既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起者, 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的实施者, 在出现问题和困难时, 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由于中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尚处于探索阶段, 没有一套规范的互利双赢的制度可供借鉴和指导。学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寻找对口合作单位, 不断跟进和监督, 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 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导致高职院校负担过重。

二、完善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以确保工学结合的顺利实施

1. 真正树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理念。

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必须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锢和思维定式, 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放到一个新的高度去加以认识和理解。 (1) 深刻认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 其办学定位更具有针对性, 主要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即某一工作领域的专才, 而不是全才。鉴于此, 高职院校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长远发展的特色之路, 才能与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优势互补而非恶性竞争, 才能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发展的角度来讲, 高职院校一定要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应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2) 大力拓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工作思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拓展的, 高职院校要在明确自身办学定位的基础上拓展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 以生产、教学、研发为依托,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 扩大校企互利互惠的结合点。立足学校自身发展特色, 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新模式, 进一步完善工学结合这一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3) 要不断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合作功能。高职院校要建立为用户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 在自身功能定位上为企业发展担负起应尽责任, 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 主动融入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进而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方共赢。也唯有如此,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办学模式才能更有活力和发展潜力。

2. 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核心课程体系。

学校要把企业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与专业设置、核心课程体系开发、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有效结合起来, 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和决策。 (1) 围绕区域经济需求, 校企共建专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根据行业企业职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 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以企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体系。以行业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制度为依据,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出发点, 把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作为教学核心内容, 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核心课程和实训教材, 并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组建课程群。

3. 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应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 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成立工学结合领导小组, 全面协调和指导各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同时, 成立工学结合督查组, 定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 围绕规范日常教学行为与实践教学运作过程, 修订或重新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规范与促进, 不断提升教学管理内涵, 提高服务质量。 (2)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 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 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 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 (3) 建立适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需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立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对质量监控的要求, 建立校督导、系督导、学生信息员的教学督导体系, 形成与之相配套的运行标准与管理制度, 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作用。同时, 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 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 建立社会综合评价系统, 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新闻媒体等的反馈信息, 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

4. 形成与企业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机制。

根据企业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要求, 建设集“教、学、做一体化、生产与实训一体化”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紧密型的校外实训基地。 (1) 学校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 根据“优势互补、产权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共建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 引入企业具有生产功能的仪器设备;在实训基地运行过程中, 探索教师和技术人员融通、教学实训和生产过程结合、设备与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实现运行机制市场化。 (2) 拓宽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渠道, 开发校外实习基地的多专业实训功能, 建立多种类型实习基地, 实现校内外基地的紧密衔接。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应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并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训条件、环境和理念, 需要的时候也可以考虑本地区与外地区相结合。

中国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首先从思想上牢固树立起“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其次要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和调整专业、开发核心课程体系、还要建立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再次创新教学模式, 建立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体系、最后还要与企业共建共享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努力从这些方面入手, 加强制度建设, 以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顺利实施,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技能型的人才。

摘要:目前中国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普遍认可并广泛采用的校企合作实践模式, 也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在中国高职院校探究工学结合过程中, 发现许多问题, 如学校管理体制与思想观念落后、学校专业设置老化等。从学校层面探讨中国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存在的的问题, 从制度上提出保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全面实施的建议对推进高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制度化建设,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王亚妮.校企合作的误区与角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2]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 2003, (14) .

[3]齐保林, 董生怀.正确处理工学结合, 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11) .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 .

[5]陈盛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管理学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7) .

上一篇:工程建设公司助理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外墙保温工程分包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