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

2024-10-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精选8篇)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 篇1

【摘要】在艺术的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传统文化瑰宝。名著既可以积淀文化底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作为教师简略分析了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存在的问题,并谈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当地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教会学生阅读方法,开展些活动来营造“书香满园”的氛围。从而能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名著。

【关键词】兴趣指导氛围名著

名著在我国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孕育着智慧,积蓄着思想内涵,展现着艺术魅力。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为名著阅读。名著阅读既可以增长见识,又可以发散思维还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文化素养。它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初中生提出了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教材具体明确地指出课外文学名著的必读书目,要求广大中学生阅读。这无疑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措施。然而,现在大多数的中学生比较少去阅读名著。究其原因,社会科技发展多媒体的普及,学生习惯于网络快餐文化和青春小说。改编名著原著作品让学生失去了兴趣。学校为了应付考试,生活节奏加快使大家喜欢以“短平快”来阅读文章。学校、家庭社会重视程度不够,也是课外阅读难以有效实施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我们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往往视野狭窄,无时间读书,无书可读,不会读书,这些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后天不利的情况,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必要和有责任去尝试改变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就此简单地谈一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一、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教育学家夸美细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快乐和文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教学应调动学生的情绪和发挥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一,要合理利用时间,统筹安排,持之以恒。阅读名著可以根据需要和能力来安排时间,可以分课内、课外两个时间段,充分利用晚修和晚晨读,每天读十几页左右,一学期下来的积累,学生可以读几篇名著。课堂上五分钟的语言接龙,每天一位同学介绍名著的作者,思想内容品评语句结构特点等,每周可开设一节阅读课,安排下午的第三节课去多媒体图书室自主阅读。通过长期安排,学生就能在阅读中体会个人情感,生活体验,价 1

值观念以及知识构建。从要我读书向“我要读书”转变,由被动学习到自主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天空任鸟飞,海阔任鱼跃”的成就感。

第二,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学校没有间像样的图书馆,藏书不多。极少向学生开放,学生难以借到书或因经济条件买不起书,很难开展阅读教学。所以学校领导通过扶贫单位和自费购置了不少名著,学期初又在图书室增改了几台投影机,并开放校园图书室。如在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前,学生进入多媒体图书室。先欣赏影视片断,辩析影视作品与原著在表达方式的区别,也可适当地辩论,真正感受到原著的魅力。教室里可以设置读“名著专栏”。“图书角”,“品读栏”,动员学生互赠书,号召人人捐一本以上的书籍,由班级委员统一组织、管理,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学生通过课堂内外资源公享、整合材料,增强阅读量,提高学习效率。

二、注重阅读指导

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大部头的名著学生往往会望而生畏,此时阅读指导尤其重要。

第一,穿针引线。即以文体做为引线,充分利用文体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所以我们可以据据教学进度进行调整,向学生们推荐些名著。做到互相补充,相得益彰。新课标要求学生必读的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教材中都有节选,可适时推荐。如在教授《美猴王》时,向学生提出你如何评价美猴王坐上宝座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通过绘声绘色地分析美猴王的性格特点。提及些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事例,说明它坐上宝座的必然性,同时也可教育学生要想取得一项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劳动甚至代价。更有利于全面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由于文本迁移,认识事物就更全面,也调动了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主动去找名著来看。

第二,因势利导。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方法会激起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因此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审美意识就需要做到因势利导。文本的解读应有针对性,同时应关注学生的爱好,水平不同,可以进行个别指导。有的学生注重情节阅读,有的关注插图,有的只是走马观花。比如教《孔乙己》的一课时,向同学们提出评价下孔乙己的最初印象的时候,有的同学很容易批判“孔乙己”好吃懒做。这是学生比较粗心大意,忽视了一些看似平淡的一言一行,导致理解文本的失误。我就对学生进行了指导,让学生阅读细节描写,学生读后恍然大悟,认识到自己是忽视了一个细节,听人家背地里谈论,这不是孔乙己的表述,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由此可见,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恰恰相反,不是表达坏品行,而是批判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公,略带同情,所以通过引导学生不仅兴趣盎然,且培养缜

密的思维和细心的态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去伪存真。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修养不足,再加上许多读物尤其是名著作品有意无意地遮掩现实生活或自身的看法,新华书店推荐的必读书目比较多,多少有些隐忧。这时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辨别其价值。比如世界名著《约翰克利斯多夫》中就涉及到了许多音乐家、乐曲、理论,不适合中小学生的阅读。家长盲目帮助选择、购买,也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取向。此外,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大多比较晦涩其,对隐语式的思维偏爱远远超过卡夫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向学生推荐些《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范爱农》等通俗易懂的散文,杜绝言外之意难度高的作品。

三、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需要创造些生动活泼、各种各样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观看影片、名著专场、易中天品三国等。比如在教学《水浒传》时,就组织学生讲“落草为寇”的故事、“话说水浒人物”的演讲比赛、“论水浒的风土人情”我看《水浒》的作文竞赛、我来绘水浒英雄好汉、名著影视专场、水浒手抄报、名著知多少知识竞赛等活动。从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合作探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深刻体悟名著韵味。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品尝到了喜悦的果实。激起自豪感和求知欲望,主动阅读名著。

四、运用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法,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口到。加强对比阅读的指导,圈点勾画阅读的指引,创新思维阅读的探讨。形式可以是小组读、指名读、全班读、泛读、粗读、精读等等。此外,还应重视阅读后的个人体验。写博客,将众多关于人物性格、语言、命运等的感点找出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边读书边写随笔。将你的随感可以记名著中的人事物进行对话,将作者的观点,人物情感,语言表达,社会内涵等记载下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读后写读后感,观后写影评。通过这些方法提高阅读兴趣,学生能乐学,爱学。

经典的名著蕴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能够陶治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兴趣,对人的一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们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缺少“经典奠基”会严重影响人格健全发展。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名著不下是垫底的书吗?我们应该长期坚持阅读名著。有人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一个没有发展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

乏味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此,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要多鼓励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激发兴趣,营造读经典,读名著的环境。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积淀文化底蕴就应该多引导学生回归名著中汲取养分。我相信作为教师只要对阅读教学不断探索、实践,在不久的将来,将改变社会观念、家庭意识,促进学生发展和教育进步。

五、营造阅读环境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 篇2

1 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才能积极地投入其中, 并从阅读中得到愉悦。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1 以教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树立阅读的榜样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生模仿性强, 老师爱什么, 学生也会爱什么, 家长爱什么, 孩子亦爱什么。所以, 教师对读书要有浓厚的兴趣, 才能给学生起表率作用,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以在教室里设一个教师书架, 将自己常用的书籍搁置在那里做出个“样子”让学生看。每天晨读, 教师率先阅读, 非常投入地读, 让自己的阅读产生“阅读情感场”, 学生受到读书“磁场”的吸引, 便会情不自禁地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来。

1.2 通过听故事、讲故事, 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不管是农村的孩子, 还是城市的孩子, 他们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 在听的过程中, 常常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因此, 我们可以抓住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 激发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1.3 多种形式交流阅读成果, 激发学生兴趣

及时展现读书的成果, 对进一步深化阅读, 提高阅读兴趣, 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的作用。交流阅读成果可以根据不同学年段的学生的特点和作品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学生最喜欢、最常用的方式是读书交流会。在交流会中,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交流。

1.4 利用名著或影视作品也是营造阅读氛围的一个好方法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哈利·波特》, 还有动画片《蓝精灵》《西游记》《哪吒闹海》等, 孩子们普遍特别喜爱。如果善加引导, 看电视对培养阅读兴趣也会产生一定帮助, 如果能和热映中的影视作品同步阅读或比较阅读, 效果会更好。

2 多拓宽渠道, 开发课外阅读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 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必须有充足的书源。第一, 我们应该积极争取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为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图书。第二, 充分利用好现有设备, 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第三, 充分利用黑板报的功效, 开辟“日积月累”栏目, 每天向学生推荐一首诗词, 一句好句或者几个精彩的词语, 开始可由老师推荐, 然后由学生轮流推荐。第四, 建立班级图书角。第五, 成立学习小组, 共同读一本书, 读完后与其他小组互换阅读。

3 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爱读了, 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 还要会读。这就要教给学生实用的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读法。精读提倡集中精力, 精细地阅读, 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 一句一句地理解, 记忆内容, 想象情境, 感受意境美、文辞美, 人物美,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 做上记号, 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 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 常常一目几行, 迅速地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 意在了解大概内容, 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 遇到难词、生字, 只要不影响对大意的理解, 就可以跳过去;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 对所读的书报, 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 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

4 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训练养成的行为倾向。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才能自觉地参与进课外阅读活动之中, 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取。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主要包括:1) 合理安排课外阅读时间的习惯;2) 制订课外阅读计划的习惯;3) 按计划主动地阅读的习惯;4) 查字典 (或其它工具书) 的习惯, 不耻下问的习惯;5) 敢于质疑, 勤于思考的习惯;6) 圈点勾划, 记笔记的习惯;7) 学以致用, 交流运用的习惯;8) 爱书护书的习惯;9) 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10) 读写结合的习惯。

5 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广泛地阅读对学生有益的课外读物, 不仅能丰富自己的知识, 扩展自己的视野, 而且还能拓宽写作思路。我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比如成立“班级图书角”, 倡导阅读;利用图书室, 广泛阅读;用好家庭书橱, 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利用网络资源,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五彩缤纷的社会大环境里, 寻觅阅读材料。中国有句古话, 叫“秀才不出门, 而知天下事”, 在今天的互联网上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不容我们语文教师忽视。上精读课文前, 常发动学生上网查寻资料, 学生找到的很多东西是教师也不知道的。

6 课内阅读引领课外阅读

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指导小学生阅读的方法。

6.1 以读促学, 读中悟情、悟理, 培养兴趣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就等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如教师教古诗《早发白帝城》时, 通过感情朗读, 观察图画, 理解诗意后, 学生深深体会到古诗言简意赅、情景相融、情真意切, 越读越有味, 自然会引起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 也就渐渐喜欢课外阅读古诗了。

6.2 以写促读, 熟能生巧, 提高阅读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 重要的材料和信息用“采花本”随时摘下来, 并鼓励学生用之于课外, 把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人物或语言、心理活动等标出来, 加以欣赏, 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采集的“花粉”越多, 酿出的“蜜”也就越多。读写互相促进, 写起作文来就能运用自如, 妙笔生花。

6.3 以赛促读, 寓教于乐, 保持兴趣, 持之以恒

小学生好胜心强, 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 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而且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课外阅读的兴趣。在每周的读书活动课上开展如成语、谜语、故事等形式多样的比赛, 并以此评出班级的“阅读之星”。通过活动, 引导学生读更多的书, 长更多的知识, 既陶冶了情操,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外延, 又是课本知识的补充和扩展, 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篇3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就是人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知倾向,要开展好学生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1.创造气氛激发兴趣。通过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成材的故事;组织参观新华书店、图书馆,让学生感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激发起对书的渴望,对知识的崇拜,形成与书本交友的强烈意向。

2.成果展示激发兴趣。通过举行“故事会”、“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将其阅读课外书籍所了解到的一些国内外大事要闻、惊险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自然风光等讲述给大家听,每学期组织一、二次书面交流活动,比如在学生之间相互传看读书笔记、精美段落摘选等,优秀的学校给予表彰奖励。同时,通过这种做法,教师获取有关学生课外阅读倾向、内容的一些信息,更好地开展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3.评比激励激发兴趣。定期组织多形式的阅读比赛,并给予学生适当的精神鼓励,期末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表现进行综合考察,评比出积极分子,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二.向传授阅读方法。当代学习科学认为,学习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理解和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在学习中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良好学习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精读法,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的阅读方法。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帮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增强语言修养,提高语文能力。精读是培养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

2.略读法,即首先看看序言、目录或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准确地从全局上把握读物的主旨,明确其主要内容。略读不等于走马观花,而是要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扫视。在阅读中对于某些难点,可采用绕为进的方法,不在一处浪费时间,对于长句要善于抓主干,以免影响进度。

3.批注法。老师在阅读过程中预先确定阅读批注的符号和格式,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勾画圈点或写几句心得,随读随写,既动脑又动手。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发现值得采摘的句子、观点,随时记入特制的卡片之中,或直接记于摘录本中,还要指导学生把大脑中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心得体会。

4.速读法,即不发音、不转移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尽量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的阅读方法。其特点是快,速度可采用“扫视法”,培养以词句为单位的整体性阅读习惯。

5.跳读法,就是不通读,择其所需而读,因此也可称为选读法。跳读时要做到只扫描最关键的词句,无关的统统的抛开,以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书海浩瀚,市场上的书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有许许多多不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掌握了阅读的方法的同时,坚持五条原则、三种方法,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五条原则是:一是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补充、完善课堂教学。二是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篇,又有当代学生优秀范文。三是体裁涉及儿歌、寓言、童话、神话、古诗、记叙文、散文、小说、名人故事、科普说明文等。四是注重教育性、科技性、时代性、趣味性。五是图文并茂,活泼生动。

三种方法是:一是根据文体,指导读同类型文章。老师在教授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后,向学生推荐同类文体的文章,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在推荐读物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确定读物内容深浅,同时,注意趣味性和广泛性。如学习了《农夫和蛇》后,可以介绍寓言集;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可以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读。二是根据作者,指导读系列作品。老师可以在教授某位作者和文章后,紧接着介绍该作者在这一时期写的系列作品给学生阅读。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他们把握该作者的写作风格。如学习了李白的诗《赠王伦》,教师就可以介绍李白另外的诗让学生读。三是根据内容,指导读相关的文章,抽时间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相关连的文章,以拓宽知识面,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教师可以推荐学生读《周恩来传》等一些关于周恩来的回忆录。学生通过阅读对周总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高尚品质才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浅谈如何引导小学生名著阅读论文 篇4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阅读名家名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有重要的地位。比如阅读老舍的、沈从文的、巴金的,还有西方的作家,雨果、泰戈尔、大仲马等等。

可是大部分小学生都对名篇不感兴趣,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对名著的理解能力有限,还是因为教师无法让他们对名著名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

名著的阅读是提高文学素养和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当今小学生阅读名著的数量和质量都令人担忧。笔者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小学生阅读名著,供各位同行参考。

一、阅读要求要因人而异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阅读的基本动力。要搞好文学作品的欣赏,更要有许多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首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适合学生阅读口味,浅显易懂而又情感高洁的文学作品是首先条件;比如对一年级和五年级的学生就要有不同的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不能真正体会一些深奥的名著的含义。而较高年级的同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所以可引导他们读较高深的名著。

不同的要求会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他们所接触的名著,也是阅读名著重要的引导方式之一。

二、阅读后写读后感

“学而不思则罔”,如果对于名著仅仅是读是无法真正领会其中的真谛的。所以就要联系自己感想,写出读后感。如在《水浒传》中,李逵为请朱仝上梁山的时候,十分残忍地杀了朱仝所照顾的县令的孩子。这一段就有很大的争议,学生们在读了这段以后都有不同的感想。有人认为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可以壮大梁山的力量去劫富济贫,这样做是正确的;而有的人则认为孩子是完全无辜的.,为了请朱仝上梁山,哪怕可以牺牲一个无辜的孩子的命,这样做是十分残忍,甚至是不人道的。

学生可以通过写读后感来认真思考自己所阅读到的东西,这样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阅读名著的体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学生为什么会耐心地读完一本书?唯一的原因就是他从内心处就想去读,书中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或者是其中的情节、或者是其中的人物、或者是其他什么。

而从书的开始很难将学生吸引住,这就要求教师有好的吸引入的介绍和讲解能力。而在讲解中,最重要的就是向学生们介绍其中精彩的片段。

如钱钟书的《围城》中:“满天的星又密又忙,它们声息全无,而看来只觉得天上热闹。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己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露,渐渐可烘衬夜景。小园草地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里的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又如《老人与海》中:“他把那只抽筋的手在裤子上擦擦,想使手指松动松动。可是手张不开来。也许随着太阳出来它能张开,他想。也许等那些养人的生金枪鱼肉消化后,它能张开。如果我非靠这只手不可,我要不惜任何代价把它张开。但是我眼下不愿硬把它张开。让它自行张开,自动恢复过来吧。我毕竟在昨夜把它使用得过度了,那时候不得不把各条钓索解开,系在一起。”

这些都是名著中的精彩片段,在加上教师生动的介绍,必然会使学生们提升起兴趣和耐心去品读名著。

四、增加阅读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扩大学生的视野,发展智力,陶冶情操,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所以我们要多多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例如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电视剧,开展读书交流会和读书讲座。如在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可以组织大家一起来讨论刘备这个人物的性格,或是大胆假设赤壁之战曹操成功会如何,官渡之战袁绍胜利会如何,等等。

通过大家的相互交流和讨论必定会对原著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出更多的兴趣去阅读其他名著。

五、教会阅读方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良好的阅读方法才是品读名著的重要方式。如今大部分的学生都是一种浅阅读,即速读。顾名思义,就是用很快的速度去读书,但是却没有真正领悟到书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浅阅读是无法吸收和消化名著的这就要求教师去教导学生们如何阅读、如何品味。这样才可以真正阅读名著,感受其中的精髓所在。

一个人读书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他有什么样的文化素质,而读书的好习惯要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在阅读名著的道路上有了教师的导引不仅能更好地提高名著阅读的教学效果,更能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

如何提高农村六年级学生阅读能力 篇5

卜家中心小学 韦琼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师,我对六年级孩子的阅读水平甚是担心。刚接六年级的时候,本以为高年级孩子阅读水平已经上升到一定水平,不用老师再费多大心思。然而,开学后我组织的一个自我介绍活动,发现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差。在课堂上,我提问题孩子们总是回答的不尽人意,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真的很差。而且我还发现他们每次做基础训练时,总是不自觉的把基础题做完,而把阅读题空在那里不写,问其原因,就说不会写。从这几个方面我深知他们的阅读能力很差,必须要对孩子们进行阅读教学。

而目前在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学生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六年级又是小学阶段最后一年,也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年。学生阅读能力能否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升级,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所以提高农村六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重要。那么如何针对农村的教学实际情况,提高农村六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做到以下几方面是十分重要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那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第一、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第二、开展多种相关的文学活动

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第三、多表扬,鼓励学生

教师应该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

二、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技巧

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变换方法阅读,并从阅读中不仅养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还要培养学生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点、画、记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做到在读中求知,在读中求解,逐渐养成初读—细读—深读—熟读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阅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理解作者的思路、写作方法和课文中心,借鉴写作技巧,还可以指导学生速读—回读—精读—背诵。如文章较长,可采用先“速读”,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据课后的作业或老师的提问进行“回读”,反复阅读疑难部分,从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写得精彩的段落,让学生仔细阅读,反复地“精读”,并从中读出味道,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诵”。在课后教师组织学生每周看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笔记或读书心得。

(三)注意固定题型。

阅读题除了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之外,还会考查学生的文法常识。例如很多对文章结构的认识:开篇作用不外乎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思考注意,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部分文段主要是过渡,起承下启下用;结尾一般是与上文呼应,升华主题;环境描写主要是为了渲染气氛,表现人物心态等;运用修辞都各有固定作用。这类题变化不大,考生要做到心里有底。(四)要学会揣摩答案

学生要揣摩答案的主要依据就是题目本身,考生一定要严格按照题目本身的语言顺序组织自己的答题语言顺序,看“先问什么,后问什么”,必要是将题目片断做到答案之中。另外还要尤其注意例如“联系文章”、“从第几段来看”等等隐含提示信息。这些对于自己答题方向都有暗示作用。

三、扩大学生阅读量,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夫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六年级的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

由于六年级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能力和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

(二)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在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要善于加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样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再不会因为区区二三百字的阅读小短文而皱眉头,挠笔头,咬笔头了。我们也在教学阅读中不会因提中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老虎吃天,无处着手,总不见大的效果。同时学生由于在阅读活动中积累了足量的文学素材,在作文时也不会没头没尾,流水帐,错字错词乱句子了,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也能更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效果,只要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不再会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低而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拦路虎的说法也将会成为过去,经过我们不懈地努力、对“阅读难,难阅读”我们可以挥手说再见了。

如何引导农村学生阅读 篇6

课题开题报告

新兴镇岳楼小学

一、课题的提出

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伟大人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与之媲美的。我国哲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目前,农村小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出现了阅读能力差的现象。首先,受学习生活环境的影响,90%以上的农村家庭家无藏书,其父母忙于农活或外出打工,做小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读书。其次,大多数学生没有读课外书的习惯。只认为读好教科书就行了。其三,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多数小学缺少图书室和阅览室及专业管理组织人员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目前的局面。为了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我以为提出和研究该课题是完全有必要的。通过2012年12月—2013年2月这一时间段的探索、论证,实施该课题也是完全可行的。

二、我镇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

1、学生阅读量少。阅读仅限于课本。

2、学生阅读兴趣淡。有近60%的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读书习惯,缺乏兴趣,意志薄弱,不能坚持阅读。可以说是谈“书”色变。

3、学生的课外阅读书时间短。网络游戏越来越多,占据并不断吞噬孩子们的时间。

4、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氛围,阅读收效甚微。近年读书风气越来越淡薄。人们迷恋娱乐场所和网吧,身边少了许多捧读的身影。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处于一种盲从、低效、零乱的状态。小学生喜欢读的书籍比例是:童话35%,卡通画册45%,故事类18%,名家小说2%。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卡通片所占比例偏高。我们知道,虽然卡通片故事新颖有趣,画面生动活泼,比较适合少儿欣赏。但从实际内容来看,大多数的卡通片都带有虚构的童话色彩,都有远离现实、脱离生活的特征,而且随着电子网络和音像媒体,大量网络语言严重影响了学生传统语言文字的规范性。这样的内容看久了,看多了,便很难养成潜心品读经典、静心修炼素养的心性,对学生的读书能力没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的意义

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怎样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阅读课程资源,实现课内外阅读教育的衔接和整合,加强对学

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我们选择本课题研究的初衷。我们认为,开展对本课题研究至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人,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在倡导“终身学习”的今天,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发现和学习新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2、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积极地阅读课外健康读物的学生,往往文化修养较为深厚,生活视野开阔,个性心理健全。相反,那些将自己束缚在题海里,连报纸也不翻一翻的学生,其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希望,孩子们健康的成长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3、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4、学校人文化教育的需要。

我们认为学校不应只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一个育人的摇篮。许多经典名著,虽然时间已久远,但是著作中闪烁着的人性的温暖,却依然能够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人文化的校园需要有人文化的教育环境,人文化的教育环境需要培育思想修养较高、文化底蕴浓厚的学生。这正是我们为实现办学目标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教改实践。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与他们的课外阅读密切相关,因为课外阅读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具备了较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当新的学习内容呈现在面前时,他们就会比别的学生学得好、学得快。由于学生把广泛阅读中积累的大量词汇和写作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容易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因此,选择这样的问题来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目标

1、改变教师课外阅读是课内教学补充的认识,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2、通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增强小学生课外阅读能力。

3、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主性。

5、探索出一套课外阅读的有效指导模式。

五、研究内容

1、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大语文观不仅仅把语文视为工具,而是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从大语文教学观出发,我们应该打破课内与课

外的界线,打破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补充的老观念,坚持课内外并举,协调好两者关系以求互相促进。

2、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主要要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速读等读书方法,并能灵活应用。同时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学会信息处理能力,学会精读、泛读,知识吸取和积累的技巧,做到读有收获,读有成效。

3、课外阅读的序列。依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的认识结构与心理特点,制订比较科学的课外阅读序列,使低、中、高年级自然衔接,避免重复劳动。

4、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研究。探索课外阅读指导课中,师——生——书三大要素的最优化组合。

5、课外阅读的考核办法。我们旨在将考核作为培养和激励学生阅读兴趣的手段,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六、课题实施的基本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和现状调查阶段(2012、12—2013、2)

首先我们对本校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当前学生阅读状况,形成调查报告。

其次,我们组织教师学习并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最新理论,使课题具有广阔的视野,不断更新思想理念,深化拓展课题的内涵和外延。

第二阶段:实践操作阶段(2013、3—2014、3)

此阶段是实验重点阶段,主要

1、解决好课外读物的来源。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的做法是:

(一)统一安排

首先,教师要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要作好统一安排,不可顾此失彼,或重此轻彼。课内阅读,主要是读好教材,即课本。课外阅读,则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一个系列。《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量,一至六年级依次是不应少于5万字、10万字、20万字、30万字、40万字、50万字(合计约150万字)。我想这应该是个保底数字,我们要力争让学生读300万字以上(1-2年级读20万字,3-4年级读100万字,5-6年级读180万字),对阅读特别喜爱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多读书,力争达600万字以上(1—2年级读40万字,3—4年级读200万字,5—6年级读360万字)。其次,对每个学期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要作好统一安排。

除了学好教材之外,每个学期要指导学生读多少课外书,读哪些书,如何安排好时间等,都要订出周密计划。

(二)选好读物

课外阅读的读物应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教师统一指导的读物;一种是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学生课外阅读要取得实效,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统一的读物,教师进行指导就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建议班级统一订购

一、两份适

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儿童报刊、杂志;或者一段时间从图书馆(室)统一借阅同一种图书,作为统一指导的读物。

对于学生自由选择的读物,也予以宏观上的指导,主要是教会学生选择内容积极的读物阅读。我们采取问卷调查、走访家庭、查阅资料、亲临书店等方式向学生推荐1-6年级课外阅读书目。如:第一学段(1-2年级),以阅读童话、寓言、故事为主,同时要认真读好配套读物。第二学段(3-4年级),在阅读配套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科普书刊(如小学生版《十万个为什么》等)、文学作品(有关中外名著节选、儿童文学作品、《少年文艺》、《儿童时代》等)。还有《经典古诗一百首》、《经典古词一百首》等。第三学段(5-6年级),在阅读配套读物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阅读名著:如学生版《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阅读现代文学作品,如冰心、茅盾、巴金等作家的有关名篇,还有历史故事(《上下五千年》、学生版《世界通史》等)、《经典古曲一百首》、《经典古文一百篇》等。这些书目又可以分必读和选读书目两种,必读书最好选一些著名的优秀诗歌、散文、童话、小说等作品,开学初将书目分别印发给全校每个学生。

另外,教师结合课文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了课文《海底世界》,可推荐《海洋》一书,学了《》,可推荐《》;学了《》,推荐《》等等。教师除了自己向学生推介读物,还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还要善于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改革教学

课外阅读是儿童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务必花气力、下功夫抓实、抓好。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多读几篇文章,它涉及到语文教学的全面改革,特别是阅读教学的改革。

如果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不变,教学只是死死盯住几篇课文不放,那么就错位了课外阅读的意义;如果阅读教学的过程不变,老是繁琐分析,繁琐提问,繁琐练习,那么,课外阅读就没有时间;如果阅读教学的方法不变,课内教学不能举一反三,那么课外阅读也就难于提高效率。

因此,改革阅读教学,是加强课外阅读的前提。教师要充分认识课内阅读只是一条腿,要有课外阅读这条腿与之配合,才能走得稳走得快。要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教课文要力求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或紧扣一词,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整篇;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要通过课内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文法,然后在课外求拓展、求提高。

(四)狠抓落实

时间落实。一是统一指导的时间要落实。我校每周开设1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且将此课列入课表,专时专用;二是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要落实。教师要减少书写作业量,腾出大量的时间来让学生自由阅读。低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20分钟,中年级学生每天课外阅读不少于40分钟,高年级学生每天阅读不少于1小时。节假日更要明确地安排好。

活动落实。进行课外阅读指导,要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活动,使课外阅读成为一种有组织的集体行动。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举行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读书知识赛、辩论赛;优秀读书笔记的展评等。

指导落实。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家长的素质不高,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就落到了教师身上。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还要安排其他时间具体指导学生阅读。如:对经典性作品,应让学生养成精读习惯;对一般性作品,可让学生略读,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作为教师要多向学生推荐一些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供学生选择。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的推荐和内容的介绍;可以教师和学生推荐相结合,统一推荐和分散推荐相结合。这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示阅读方法。如:故事性强的作品《宝葫芦的秘密》等,可以介绍一个有趣的开头;语言优美的作品朱自清的《匆匆》等,可以朗诵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海底历险三十天》、《宇宙纵横谈》,可以择要讲一些学生前所未闻的知识。阅读的方法指导也要多样化,可以指导理清情节,评论人物;可以提几个思考题,要求读后回答;可以指导欣赏语言、写法;可以指导做活页卡,写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可以看录像,欣赏音像资料提供的内容,指导写观后感等等。对课外阅读指导,教师同样要精心备课。

检查落实。对课外阅读要经常检查、督促、交流、评价。语文教师要收集好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资料(统计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字数),要经常检查阅读笔记,以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结合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自评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等级制评价,将阅读成绩记入学生素质报告单。学校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检查与评价工作,将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纳入考核,对做的好语文教师给予奖励,要及时发现好的典型,组织交流,扩大影响。

在此阶段研究过程中实验组成员要及时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反思阶段(2014、4—2014、5)

1、收集资料

2、撰写报告

3、反思提高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查阅文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课题研究寻找一条捷径。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与观察法相结合,对实验班学生采取实验前问卷调查,阅读情感测试;实验中阅读表现观察;实验后再次调查、测试,前后对比。

(3)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结合法:在群体主动性研究的同时,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4)经验总结法:及时从课题实验中总结得失,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

八、成果显示

1、负责人撰写《研究方案》、《开题报告》,《结题报告》。

2、案例集。

3、论文。

4、学生作品(学生阅读量统计表;学生读书体会文章;学生读书笔记及手抄报)。

九、课题研究经费

资料费、调查问卷印制、论文案例打印等费用,学校予以支持

十、结语

本课题的全体参研人员一定要认真对待,积极组织、调查研究。在实施过程中真正能实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们要有信心和决心!

十一、参考文献

(1)沈英主编《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G)北京出版社2005

(2)徐巧英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

学科部分

(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标准解读及教材研究(小学卷)—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3)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浅议如何引导学生阅读 篇7

关键词:阅读,方法,小学生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但这种机械的漫无目的的读法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 到底该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阅读呢?教师引导小学生阅读要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要明确阅读的目的, 其次还要掌握朗读的方法。

一、阅读的目的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2011) 》中, 将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 (1-2年级称“写话”) 、“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都有目标要求。其中, “阅读”一项目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就“阅读”而言, 综合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大致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感受阅读的乐趣。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积累词语。

4.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 在诵读诗文的过程中展开想象, 体会诗人的情感。

6. 感受、积累优美的语言, 包括优美的词语, 精彩的句段。

要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在引导小学生阅读时就要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对于一篇课文, 小学生是有一个认知过程的。从陌生到熟悉, 再到情感的共鸣。从用普通话正确朗读到流利地朗读, 最后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这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小学生阅读课文。先要把课文读通顺, 从而了解课文的大意, 进而抓住与主题紧密联系的词语或句子深刻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换而言之, 即教师开始要引导小学生读准课文, 包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此基础上, 再来引导小学生把课文读好, 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具体到一篇课文, 我们可以结合不同阅读方法的特点、作用来进行阅读。

二、阅读的方法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有范读、领读、齐读、默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等等。不同的阅读方法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范读, 能起到示范、规范语言的作用。一般要求朗读者对文字的读音准确、情感把握准确。可选择教师示范朗读, 也可选择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朗读。示范朗读能够减少学生读错字音的概率。一般在初读课文时, 想让学生尽快地熟悉课文可以采用范读的方法。

默读, 给了小学生独立思考领悟的空间。比如对陌生词语, 小学生可以先通过自主查字典等方式来理解词义, 进而能自主疏通文章的大意。这样, 熟悉一篇课文花费的时间相对范读要长一些, 但能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默读又能完成“了解课文词句的意思”和“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这目标。一般亦适合安排在初读课文的时候。

齐读, 它能起到很好的纠错改正的作用。可以是全班齐读或小组齐读。小学生在齐读的过程中会有一个从众的心理, 如果某一个字音在自己不确定时, 听到大多数同学都是那样读的, 他们会跟着别的同学一起读准确, 相反, 如果这个字音有很多学生都感到认识有难度的时候就会凸显出来, 则便于老师集中纠正和讲解。齐读可以是在讲解生字、词之后, 便于进一步对学生语言的规范。也可以安排在学生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引领学生齐读课文的某一句、某一段, 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还可以作为课堂小结, 最后让学生齐读文中的中心句、中心段, 明确课文的主旨, 在齐读过程中使学生达到情感的升华。

分段读, 便于具体分析课文内容。是在学生熟悉课文大意之后, 引导学生具体体验作者所表达情感时, 可抓住重点词语、句段, 使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感受、积累优美的词语, 精彩的句段。

分角色朗读, 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适合于有几个或多个人物的课文。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 能更准确地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性格, 把握人物的形象, 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分角色朗读时, 能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情感。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人物形象时, 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

配乐朗读, 有很好的渲染气氛的作用。通过音乐能够很快把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中去。比较适合抒情意味浓的散文或诗歌。在选择背景音乐时, 要选择跟文章主题情感相匹配的。还要注意音乐的旋律与课文情感的发展变化相吻合, 这样才能够相得益彰。否则, 会阻碍学生正确理解的思路而适得其反。如果在初读课文、范读课文时采用配乐朗读, 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中, 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初探 篇8

一、引导为主,传授辅之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当然应该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阅读的审美实践就像工人采矿,学生不去看,不去读,自然也就没有发现与收获。“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叶圣陶先生这句话不仅说明了学生的自主阅读具有其独立性,同时还强调了阅读过程中的能力体现。而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引导与指点,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结合丰富的教学手段,及时的点睛让学生拨开云雾见青天,进而培养出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对于语文自主阅读来说,并不是把教师的观点直接教给学生,更不能让教师的读替代了学生的读。

如笔者在进行《核舟记》的教学时,一方面要求学生尽量通读课文,精读重点段落;一方面让学生细致体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形象描写,并且组织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扮演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以及舟尾的两个舟子。这不但使学生个人兴趣得以激发,而且笔者也通过学生的表演了解到学生是否细致地体会到了课文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进行点评与纠正,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表演,让学生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在这里,教师只充当了导演这一角色。我们主张指导学生自主读书,并不是单调、枯燥地死读、傻读。其实读书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分组读、分角色读、接力读。在指导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方法与引导手段的选择。在方法与手段的结合上,可以进行有机选择,也可以根据教学安排进行分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重点,目的在于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魏书生所说的“四遍八步读书法”,方法核心是第一遍跳读,重点是记文章梗概,知道主要人物或观点。接下来的第二遍是速读,重点是复述文章,理解结构。第三遍则是细读,重点在于理解字词句,并圈点重要段落,总结中心思想。而第四遍则是以分析写作特点为目的的精读。这样的方法适用于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且阅读量大的情况。教师在进行指点时的重点应是强调略读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抓主流,找大意。在概括要点时,一个是应筛选出要点,把含有重要信息的语句找出来;第二个把对于文章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第三则是把要点进行主旨概括,提纲挈领。

二、质疑问难,探究阅读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文章,深入思考的过程,是一个缘文会友的交往过程。而文章是其交往的客体。阅读的过程就在于提高学生主动性,细致而全面地理解文章意义。如在进行《孔乙己》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针对性,笔者布置了几个思考题:①孔乙己其人其事(从课文中找论点)②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孔乙己这一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意义。③总结阅读小说的方法。再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阅读,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人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所比较有所交流也有所收获。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如我在教读《卖炭翁》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①卖炭翁烧出这满满一车炭容易吗?②谁会愿意在严寒中赶着牛车到市南门外卖炭?卖炭翁的处境如何?③为了把炭卖个好价钱,他有着怎么样的心理活动?④这一车炭最终“卖”给了谁?这“买卖”公平吗?这样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质疑问题的研究性阅读其根本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能够自己提问题的能力,并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和吸收借鉴。总的来说,教师可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理解性质疑。这种质疑为读透文章服务。

2.怀疑性质疑。重点在于对文章无所顾忌地提出质疑或疑问。

3.实践性质疑。强调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阅读材料进行思考。

三、张扬个性,培养情趣

古语有云: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如果要达到医愚的效果,那么就应善于读书。选好书,会读书。

开放自主式的阅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愚公移山举动中的动机加以否定(如可以搬家,可以开山辟路,可以靠山吃山饭,发展经济等),并对投诸“渤读之尾”利于己而不利于人的过程持异议;学生会首肯《项链》中玛蒂尔德追求美的情愫与诚实性格;可以感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豪言之余的无奈;可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中无尽的情感;可以领悟“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背面含义…这些问题在开放性阅读中,只要我们认真地引导,学生的个性就会得到张扬,而他们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高就水到渠成了。

四、读写结合,书为我用

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吸收文章的精华,正确理解,深入体会。而阅读后的表达也同等重要,学会了表达阅读的感受,也就达到了一个学以致用的目标。因此,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常穿插这种“读写”练习。

首先,在进行读写训练时,重点在于练习的设计。笔者在进行《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紧贴课文内容的读写训练题。如《孔乙己小传》、《孔乙己之死》、《孔乙己与范进相遇》等等。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立足于原文信息,发挥想象力,进行表达与输出。再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岳阳楼记》时,为了增强学生对文中迁客骚人览物异情的感知,笔者让学生提炼文章中的语言去描绘《洞庭风雨图》与《洞庭晴明图》,以提高学生对文章中意境的感悟。

其次,可以在学生的阅读练习与试卷中加入读写练习。如阅读《高贵的施舍》这篇母亲鼓励残疾人自食其力,使他走向成功的动人故事,我让学生写《谈自立》的小短文;读《珍珠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思考信赖产生的基础;读《九十九分的苦恼》让学生谈家长对孩子教育、理解的问题…另外,在作文教学中,也可把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以上种种拓展性的读写练习,学生不再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审视、领略、评价作品,而是以阅读主体的身份,去披文入情,论世察己,在阅读中融入自己的知识、情感,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阅读感悟、体验,达到读写和谐自由地统一,从而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上一篇:车库买卖合同(无产权)下一篇:学雷锋做好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