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2024-10-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共7篇)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篇1

一、项目名称: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二、项目的主管单位:邵阳市中心医院、邵阳市医保处、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

三、项目的建设性质:新建

四、项目建设单位:青联生态园(青联种养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吕晓海。本园是饲养鸡、鸭、鱼,种植有机蔬菜、观景林、果树林,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园计划年产土鸡1.2万只,土鸡蛋2万斤,各类蔬菜、瓜果20余吨,并逐步开展餐饮服务,利用节假日接待游客。

五、项目建设地点: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

六、项目建设年限:2016年-2017年

七、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1、年产土鸡1.2万只;

2、年产土鸡蛋2万斤;

3、水产养殖面积10亩;

4、种植园200亩(其中蔬菜20亩、果园60亩、观景林120亩);

5、建一座30KW光伏发电站;

6、发展休闲-生态-农庄旅游。

八、项目的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本项目计划总投资200万元。其中 :固 定资产总投资15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

2.项目资金的来源

项目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申请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万元,扶贫单位双方出资40万元,社员自筹20万元,其它争取资金30万元;流动资金50万元,先期扶贫资金20万元;余下的通过市场运作合作社积累滚动供给。

九、项目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完成后,经测算,(1)生产、销售正常后,年销售收入为221.8万元。其中:土鸡(含鸡蛋)产值150万元,水产养殖20万元,种植业21.8万元,餐饮服务10万元,光伏发电20万元。(2)带动与辐射本村近200户农民走新型种养结合之路。(3)将在种养业刮起旋风,为旅游界开辟新篇章……“生态园”内休闲-生态普-农庄旅游度假。

十、环境评估

本项目属种、养循环利用,鸡为全天候放养,放入果园、观景林、油茶园。鸡粪用于种植蔬菜,蔬菜使用纯农家肥,不使用任何化肥。这样,整个园区无臭无味。改善了人、禽生活环境,对当地的水源没有任何污染;然后变废为宝,为农作物吸收利用;从而达到动物与植物间的良性循环。也加大了土地的绿色覆盖率,提高了废弃山坡地的利用率,将为全市开创健康种植养殖的新河,对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二章 项目的背景、必要性及其意义

一、项目产生的背景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农业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就要通过农业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加快经济增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不重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能源、资源节约,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的问题。有的国家为解决能源消耗过大和生态环境环境严重恶化问题付出了高昂的发展代价。2、2007年9月24日,9月24日农业部副部长高鸿滨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我国今后逐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3、本县是由邵阳市中心医院与市医保处驻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帮扶点创办的,采取合作社+农户模式,将扶贫资金作为村级集体股本及建档立卡贫困户股本,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由村支书出任法人代表,要使乡村们摆脱贫困,只有发展产业,壮大集体资金,发展才有出路,发展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同时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多层效应,追求自身、社会、生态三方共赢。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乡村们早脱贫,实现中国梦。伟大的先导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身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样的理由,我场自上规模以来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市场、质量、经营、管理、风险、发展、壮大、环境、排污等等问题,怎样去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只有一个答案:以科学为先导,在前进中克服,在发展中解决。

2、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对能源、资源的利用,降低企业在发展中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赶上或超过,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但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的中国经济与迅速污染的环境,似乎总以正比例向人们展示着,“发展与污染是双刃剑”吗?回答是否定的!发展生态农业,既能让乡村们脱贫致富,又能解决发展与污染问题。获得财富的同时,还自然以清新世界。

3、消费者渴望更多的“绿色健康优质”农产品。人的生命致高无上,本社养殖的土鸡,全部以放养方式,尽量不用复合饲料,种植的蔬菜全部施以农家肥,不用化肥和农药。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对农民脱贫,保证食品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生态种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产业,有机蔬菜和土禽产品的供应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民生。

2、对自身发展有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市场就是企业获得财富的“聚宝盆”,发展产业是摆脱贫困的唯一选择,抓住机遇,挑战自我,迎面而上,做好做大。

3、实践健康养殖、种植促进农业资源深层次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有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延长生物食物链条,实现能流、物流的循环多层次利用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原则。多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生物共生的种植、养殖和种养及庭院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探索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有机结合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不仅是资源深层次利用,改变产业结构,而且更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有机农产品,一体化控制生产流水线,保证食品安全。

4、发挥模范效应,展示典范成果,带动农民致富,增加社会效益。“三农”问题是我国的主要问题,农民的增收,历年来是领导一直考虑的问题,农民的生活水平是否提高了,农民的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了,农民的致富本领是否强了,贫困户是否脱贫致富了,农民的奋斗方向是否准了。本社法人首先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是村组织的领头人,年轻有为,干劲十足。当他深知农民创业“三缺”: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二小一难”:胆子小、步子小、销售难。然而作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基层组织负责人,深知肩膀上的责任,一直以来胸怀“三农”,关注“三农”,带领农民向土地要财富,向市场要财富。始终记住一句话: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园的发展方向、发展状况、发展 模式就是农民生活的乐园。

第三章 项目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人员状况

1、单位名称:青联生态园(青联种养专业合作社)

2、单位性质:合作社+农户模式

3、法人代表:吕晓海,村支书兼村主任,中共党员,优秀村干部,年轻有为。

4、人员状况 :本园计划安排饲养、种植、管理人员共23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3人,各类专业人员8人。

二、固定资产状况

1、本园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前期计划养鸡6000只,养鱼500尾,种植各类蔬菜瓜果10亩,移栽茶花30亩,30kw光伏发电站发电,计划完成年产值100万元。

2、现有基础设施:全园计划占地面积210亩。其中鸡舍占地10亩,鱼塘10亩,蔬菜20亩,果园60亩,观景林110亩。

三、专业技术管理

由本村返乡能人带头,聘请市、县农科所技术人员为兼职顾问,本村种、养能手参与管理。

四、产业化经营和产品销售状况

本园饲养的各类土鸡、鸡蛋及种植各种蔬菜、瓜果,首先以中心医院食堂为销售平台,然后再逐步本县及周边县、市扩展。中心医院有职工2000余人,住院病人日平均达

人,职工食堂及病人营养食堂每天销量达

元,所以产品销路不是问题。

第四章 项目建设的条件

一、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邵阳县金称市镇青联村,油井田的荒山坡地上,属于非居民区,有着优越的地理环境、区位优势、自然条件、人文关系。对居民生活完全没有影响,县、镇、村领导和当地群众都非常支持本园的发展。

二、地理位置、气候等区域环境及水电资源

该村距县城40公里,距镇政府5公里。地形为典型的南方陵地带。这里地处南亚热带,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具有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的特征。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平均年降水量1670毫米,最高可达2708毫米,年平均气温15-16度,无霜期236天,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地下水地表水储备丰富。电力可以单独建设一个30kw太阳能板电站供电,也可以从电力部门就近架线送电(3公里内)。

三、项目建设的基础条件

项目建设单位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扎实的养殖基础,7 先进的管理技术水平,完善的市场运营机制,强大的市场带动能力,和睦的群众关系。

四、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倾情指导

本园是以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发展绿色产业为目的。多次受到各级领导的现场指导和重视,必须把它逐步做好做大,如期开工建设完成项目,为全县及全市实践健康种植、养殖开创新局面,发展生态农业,为村民早日脱贫做出贡献。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

一、项目建设的总体布局

本园地处两山之间,总面积200多亩,计划分

个区。(1)中间平地盖一鸡舍;(2)左边田、土种植蔬菜;(3)上面一水库为水产区;(4)右边山城为老油茶林及荒坡,用于栽种观赏性茶工化及老油茶稼接,告下面一节用于种黄桃等果林;(5)在右边上面山城上建一个30kw“科比特”光伏发电站;(6)在鸡舍上面空坪建办公区及旅游接待点。

二、项目的技术标准、方案和工艺流程

(一)标准

1、项目建设按照总体设计方案统一规划、统一建造、统一饲养、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组织实施。

2、养殖区建设:根据县人民政府有关文件要求,按照《动物防疫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规定提出 8 了指导性意见,集中养殖有利于通过统一方式组织生产和销售,推行标准化养殖,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杜绝滥用药物及添加物,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3、种植区建设:种植区分蔬菜种植区和观赏林和果林种植区。蔬菜种植主要有田间,观赏林、果林主要在山坡,进行选种、栽种,做到优势互补,病害相支的原则。

4、水产区建设:主要以油井田水库养殖草鱼等,不用饲养,用有机饲料。

5、光伏发电站建设:该项目也是扶贫开发支持项目,园区本身也要用电,剩余电力可由电力部门回收。

6、旅游接待点建设:在园区内开发旅游,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巧夺天工的人工设计,原生态种养的绿色产品,是吸引城区人口周末旅游的好去处。

(二)实施方案及工艺流程

项目实施时间:2016年至2017年,建设时间为两年。2016年:修一条以村道至水库的砂石路(2公里),建两栋鸡舍养殖投入使用,水库初整放鱼,菜地20亩整地使用,整理30亩茶花地,建设光伏发电站。

2017年:硬化进园道路,大修水库,剩余地全部整理,修建旅游接待点。

第六章 项目的经济效益分析与风险评价

一、项目新建投资规模

1、项目总投资200万元;

2、建设面积230亩。

二、项目的投资估算

(一)本项目总投资200万元,其中:(1)固定资产总投资150万元,基础设施105万元,鸡舍10万元,土地流转5万元,种苗费用1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20万元。(2)流动资金50万元。

(二)项目资金的来源:(1)固定资产投资部分申请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60万元,社员自筹20万元,帮扶单位共出资40万元,其它争取资金30万元。(2)流动资金50万元:先期扶贫资金注入20万元,余下通过市场动作企业积累滚动供给。

三、项目收益

项目建成后,经测算,生产、销售正常后,年销售收入为221.8万元。其中:

1、本园年产土鸡1.2万只,鸡蛋2万斤,销售收入150万元。

2、本园产各类蔬菜,销售收入21.8万元。

3、水产养殖20吨,按水产品每公斤10元计算,销售收入20万元。

4、光伏发电20万元。

5、餐饮服务10万元。

第七章 社会效益综合评价

1、社会效益项目实施完成后,将在生态园种、养界刮起旋风,为旅游界开辟新篇章……“生态园”内旅游度假。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感,在休闲中学习种植和养殖的科学知识,特别对中小学生了解农业,意义非常深远。

2、在原推广畜、禽养殖技术基础上,再完成并推广先进种、养殖技术3项:(1)优质辣椒种植技术;(2)生态法养鸡技术;(3)引进与推广2个以上新品种;

3、直接或间接解决近100人的就业,人均可增加收入5至7千元;

5、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为广大公众树立了生态保护意识;

6、循环多层利用资源,保持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农业今后的无害化生产。

第八章 项目可行性综合结论与建议

我园实施这个项目有其外部形势的需要,也有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总的是扶贫开发的需要。一句话:大形势,大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方共赢。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项目与时俱进,具有一定的科技含量和前瞻性。符合国家“三农”政策,符合扶贫开发政策,是老百姓看得见,摸的着的致富工程。通过项目的具体实施,将彻底改变我村的贫困面貌,实现农产品的安全生产,从根本上完善我园的产品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费者对“健康优质”农产品的需要。国内的健康养殖主要是以“规模化和集约化养殖”的形式体现的,项目的实施也将为今后国家倡导健康养殖开创新河,对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减排”做出有效力地示范带动,对休闲旅游开辟新思路,做出新文章,对本园今后发展品开辟新思维,创造新的附加效益。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篇2

双流是成都市的近郊大县,自东向西三面环绕成都主城区,幅员面积1067km2,辖21个镇、4个街道,户籍人口93万,流动人口30余万。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要求和成都市委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的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以“35223”为核心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的发展思路,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2.19亿元,同比增长17.5%,增幅创近12年来的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4.69亿元,增长33.1%;税收收入32.3亿元,增长61.6%;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78.2%;农民人均纯收入6079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43元,增长17.5%。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2年位居全省“十强县”榜首,连续7年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升至全国第37位,居西部第一。

2 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双流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达53万,城乡发展不平衡、二元结构还十分突出。为此,我县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都市农业战略,深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15.93)万亩优质枇杷基地,全国最大的(5万亩)冬草莓基地和西南地区最大的小家禽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我县按照中央关于“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要求,以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为重点,深入实施“四化一保障”,切实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县畜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势头。主要做法是:

2.1 狠抓规划龙头,促进畜牧产业布局科学化

我县按照统筹“三个集中”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和产业布局规划,根据全县畜牧业发展实际,科学编制了畜牧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一是在总体上将全县划分为禁养区和养殖区,禁止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主要河流及干道沿线、城镇规划区及工业集中发展区等区域发展分散养殖和规模养殖。

二是结合我县种植业发展规划,将养殖区规划在我县东山、牧山等种植业发达地区,使养殖业与种植业同步发展,为实现种养结合、优势互补奠定了基础。目前,我县规划的养殖区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5,涉及18个镇114个村。

三是依托养殖区规划,编制完成2000余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规划,促进我县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四是严格执行规划,鼓励和引导禁养区内的规模养殖场迁入规划养殖区,促进我县畜牧业科学发展。

2.2 狠抓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

根据全县畜牧产业布局规划和种养结合循环经济的要求,我县重点建设了269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以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为载体,促进畜牧产业发展规模化。

一是严格建设标准。在审批上,对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实行县、镇、村三级审查制度,即由业主自愿提出申请,经所在村民委员会初审、镇人民政府复审,报县农发局和县环保局进行会审后才能动工修建。在选址上,严格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和“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原则和技术措施进行选址。同时,所有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都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确保了选址的科学性。在建设上,要求规模养殖场(小区)必须配套兽医卫生设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并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的防疫距离、存栏标准等进行了明确,确保了规模养殖场(小区)的建设质量。

二是多渠道投入资金。采取“政府引导、业主投资、农民参股”的方式,建立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机制。2007年,我县共投入2.56亿元用于发展现代畜牧业,其中争取中央和省、市资金1540万元,县财政投入2508万元;企业、业主和农户投入资金2.16亿元,占总投入的84.3%。同时,我县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还通过贷款贴息的方式,为业主提供担保贷款1.38亿元。

三是创新运作机制。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建成后,我县采取“业主进场养殖”(即建成的养殖小区由养殖大户自养,或者出租由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养殖)、“公司+农户”或组建专业合作社等方式进行规模养殖。同时,实行“五统一”的办法进行管理,即统一提供种质资源、统一提供投入品、统一提供技术和防疫、统一生产标准、统一产品销售,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截至目前,我县已完成264个常年存栏500头、年出栏1500头的自繁自养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从省内外引进良种母猪2.64万头,预计2008年全县出栏生猪将新增50万头以上。

2.3 狠抓种养结合,促进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

我县采取“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等措施,实现种养优势互补和良性生态循环,促进了畜牧产业发展生态化。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沼气。2006年,我县全面启动实施农村沼气化工程,提出了3年内建成全省沼气化示范县的目标,以农村沼气工程为重点,促进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已投入资金3100万元,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6万余口;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对修建大型沼气池的按400元/立方米予以补助,在264个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小区)配套建成沼气池8万余立方米。

二是加快建设配套设施。我县在兴隆镇建成年处理能力达2万吨的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中心,在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6万平方米畜禽粪便发酵预处理车间、9.5万米输粪管道和20万立方米储粪池,将畜禽粪便加工生产成有机肥料,变废为宝,循环利用。2007年,我县还投入专项经费4300万元,对1104个养殖场进行了整治。

三是在规模养殖场(小区)实施“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节水养殖、循环利用”技术,对畜禽粪便经发酵、沼气池无害化处理后,作为有机肥就地就近还田园利用,实现了养殖污染零排放。

2.4 狠抓品质提升,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

我县着眼提升畜牧产品品质,以龙头企业为载体,通过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

一是建立健全健康养殖机制。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制度,对动物重大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实行登记备案制度,通过建立健康养殖档案,对全县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受控管理。实施驻场兽医制度,对规模养殖场(小区)统一委派驻场兽医,加强对生产投入品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和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实施“放心肉、放心奶”工程,加强对畜禽疫病的监测、化验、诊断和对畜产品病害、药残等安全指标的检测,确保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喝上“放心奶”。

二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出台了《双流县受控规模养殖场管理办法》,采取“公司(协会)+标准+基地+养殖场(户)”的方式,建立无公害绿色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积极申报无公害绿色畜产品,促进畜牧产业发展标准化。截至目前,全县获得国家级认证的无公害畜产品基地12个、无公害畜产品9个、绿色食品17个、有机食品14个。同时,我县冯氏蜂业公司的产品获得了德国(欧盟)BCS认证和美国USDA认证。

三是完善现代畜牧业服务体系。我县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要求,在全县设立了6个畜牧兽医片区站,通过公开招聘配备了39个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基层的技术服务。同时,我县还整合畜牧、农业等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农牧110,加快构建县、镇、村三级现代畜牧产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

2.5 狠抓政策配套,为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县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促进畜牧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完善配套政策。近年来,我县制定出台了“良猪富民”工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鼓励生猪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等配套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费减免、融资支持等方式,加大对发展现代畜牧产业的支持力度。2005年以来,全县对畜牧产业的综合投入达4.6亿元。

二是搭建融资平台。我县组建了注册资金1亿元的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500万元的昆山都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担保、贴息、融资和对上争取项目等方式,支持现代畜牧业发展壮大。仅2007年,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就为20余家龙头企业和业主争取融资1.8亿元。

三是建立规模养殖风险防范机制。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对符合规划的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和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保险补贴。2007年,我县率先启动了能繁母猪、生猪保险试点。同时,我县还积极探索建立以专业养殖合作社为主体,政府支持,保险公司参与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养殖风险防范基金,有力提高了畜牧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3 双流县发展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取得的成效

3.1 促进了现代畜牧产业发展2007年,全县生猪出栏103.8万头、小家畜禽出栏5045.1万只、肉类总产量18.3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25.2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8.7%。我县畜牧产品走进全国各大都市,出口欧盟、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3.2 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通过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县规模养殖场(小区)全部实现零排放,每年减少40余万吨粪污排入水域,相当于减少水体化学耗氧量3320吨、氨氮含量132吨,促进了节能减排,改善了县域生态环境。2007年,我县金马河、杨柳河达到国家规定水域标准,锦江出境断面水质由过去的劣五类改善为四类,杨柳河由劣五类改善为三类,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随着农村沼气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生活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3.3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降低了购买化肥等农业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民增收。截至目前,我县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已覆盖10万亩耕地,每年可为农民节约成本2000万元以上,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2007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852元,其中畜牧业就为农民增收贡献490余元。

3.4 改良了土壤,为发展有机农业奠定了基础通过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大力推广和可持续发展,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结构,增加了有机质,为双流发展有机农业和提升农产品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3.5 探索了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实践,我县总结了“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节水养殖、循环利用”的种养结合农业循环原则和技术措施,形成了种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索了一条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草畜肥循环转化种养加一体发展 篇3

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饲草种植、研发、加工、销售,畜牧养殖及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的研发、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草畜肥现代循环农业企业。公司成立注册于2004年5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员工105人。曾先后获得“甘肃省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甘肃省著名商标”、“省级农业产業化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

公司结合企业和当地实际,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依托当地大力发展全膜玉米和退耕还林而拥有的丰盛饲草资源,通过“牧草种植、饲草产品加工、肉牛养殖、生物肥料生产”的草—畜—肥循环转化,形成“以草促畜,以畜产粪,以粪造肥,以肥促种”的发展模式,走循环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企业在延伸和完善循环生态农业产业链的同时,能够在产业链条的过程和每个环节上实现企业增效、农户增收的效果,达到了产业扶贫,企农利益联合目的,初步形成了产业融合的“天耀模式”。

二、取得的成效

公司充分利用通渭草资源优势,引进先进饲草设备,年处理苜蓿、麦草、红豆草9.4万多吨,农作物废弃秸秆3.92万吨;处理公司肉牛、母牛养殖场及附近畜禽粪便6.41万吨,年产蚯蚓饲料80吨,每年可产生畜牧产值20280.1万元,实现利税 2443.6万元,带动1030户农户户均增收3000元,有效减少了农牧业发展中的污染问题,并提升了产业增加值,是目前省内唯一集草、畜、肥为一体无污染、零排放、综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研发基地。

三、融合的模式

公司通过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利用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秸秆与畜牧养殖及产生的畜禽粪便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了依靠种植业发展养殖业、依托养殖业带动种植业、以种植养殖培育加工业、以加工业为龙头带动种养加的“草、畜、肥”循环融合发展模式,完全符合“农业内部融合型”这一发展类型。

四、主要做法

公司始终坚持“整合资源优势,引进科学管理,奉献优质产品”的企业经营宗旨,创新有机农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草—畜—肥”循环发展模式,走“种—养—加”、“产—学—研—销”为一体,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全产业链发展之路。

一是建立“两个基地”,强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公司通过建立草产品种植基地和标准化肉牛养殖基地来强化企农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在通渭县平襄镇、碧玉乡、襄南乡等公司厂址周边8个乡镇农户以订单方式大面积种植紫花苜蓿、粮饲兼用玉米等养殖所需优质饲草料。依托丰富的优质饲草料,通过品种改良和饲养技术培训,优化当地养殖结构,实现肉牛饲养科学化。

二是依托“两个加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两个加工即草产品加工和有机肥料加工。草产品加工通过收购当地丰富的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等优质牧草,用于加工优质的紫花苜蓿草颗粒、草粉、草块等以外销。通过青贮和黄贮方式大量收购玉米秸秆饲养肉牛,实现废弃秸秆当地就近转化并有效利用。利用生物技术将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废弃物配比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以有效实现草畜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建立“三个中心”,提升产业科技水平。通过建立草畜肥科研示范中心、农业技术培训服务中心、草畜肥电子商务中心等平台,充分吸收先进技术经验,消化吸收后尽快应用到企业养殖、生产过程中,同时提升合作农户养殖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另外,利用快速便捷互联网,收集种养殖信息、及时发现商机、信息化指导合作农户饲养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四是依托通渭县草牧业协会,带动产业持续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公司作为会长单位的通渭县草牧业协会于今年正式成立,公司依托协会力量,在饲草种植、畜禽选育、养殖管理、畜牧产品加工、仓储销售等多个方面整合力量,充分发挥当地草牧业资源优势,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辐射带动更多的当地贫困户脱贫致富。

农牧结合发展循环经济总结材料 篇4

一、公司基本概况

***公司始创于1995年,三面环山,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同时交通方便、资源丰富、配套设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公司总占地面积达1000亩,已发展成为一家集畜牧养殖、农业种植、连锁销售、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龙头企业。

2006年—2010年,公司共投入20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猪粪处理站和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对猪粪进行统一收集、处理、加工;沼气用于供热,补充牧场生产、生活能源消耗;沼液作为有机肥使用,用水泵抽到山顶的2个贮存池中,然后再通过管道输送到无公害果蔬基地,每间隔30米设一个喷灌龙头,按照各基地各季节的施肥量进行喷施,每年浇灌2.5次。同时,将干粪经堆积发酵后制成有机肥,直接用于果园、竹园、牧草基地及鱼塘等,实现了综合养殖废弃物的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

二、取得的成效

(1)养殖收入。牧草基地经沼液灌溉后,不仅节省了肥料成本,而且可促进牧草的高产丰收。牧草补充养猪生产,能节省饲料成本30—50元/头,同时,经公司反复对比研究,喂养牧草的母猪,产仔率可提高8—10%。而且,通过喂养青饲料,可明显改善肉质,市场收购价同比提高0.1元/公斤,以出栏时100公斤计,每头可增效10元。2010年,公司出栏商品猪12000头,获利125万元。

(2)种植与其它收入。900亩沼液灌溉利用基地全部使用有机肥,每年直接节省化肥成本30万元以上,而且可使杨梅等水果增产20%左右,所生产水果为绿色无公害食品,质量大幅提高,市场价格可上升30%。2010年,公司基地共出售水果680吨,总产值126万元,利润8万元。鱼塘使用有机肥后,效益可提高30%,去年创利3万元。通过省肥、增产和提价取得的收益比传统生产模式增加70%,每亩土地的投入产出率达36.6%。

(3)环境变化评价。本公司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是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效生态发展模式,对养殖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猪粪经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还林还田,污水经沼气工程处理后,以沼液的形式泵送灌溉果木林,一方面降低种植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改善土壤营养结构,促进农作物高产丰收,可培育绿色有机食品。养殖废弃物做到了零排放和资源综合利用,解决了一直制约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生猪养殖生态条件的改善,使得猪场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下降,母猪产仔率及仔猪存活率明显提高,从而使得整个猪场的生产性能有较大辐度的提升。

三、启示及体会

(1)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农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地点最好选址在三面环山,并避免风景旅游区、饮用水源区、居民生活区等禁养区域,要必须远离企业和村庄,周围有相当规模能吸纳并利用排泄物的山林、果园、竹园、苗木、菜园、鱼塘等配套基地,并要符合当地城镇总体规划和环保功能区划要求,养殖场距离交通要道2000米以上,周围最好有天然的防疫屏障,如防护林带、河流等。选址完成后,确定恰当的配套比例,1亩园地配套存栏4-5头生猪,总占地面积(包括山林、低丘缓坡、平地等)在500—1000亩的,可发展生猪存栏量为2500—6000头的规模猪场。养殖区内部布局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动物防疫要求,区域内设生产区,生活管理区,粪尿堆贮处理区和病畜隔离区,各区相互隔离,生产区门口设更衣、消毒室,内部畜禽饲养舍结构按要求统一设计建造,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设施、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治污,实现生猪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生产。

(2)因场制宜,持续发展。每个规模场应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场特点,推广农

牧结合、循环经济的生产模式,在实现干粪作有机肥、肥水还林还田、污水零排放的基础上,控制适度的养殖规模,保持生态的平衡与养殖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规模经营,产业运作。在实现本场规模养殖的基础上,进行产业化、社会化的运作。在本场有一定的辐射能力以后,按照市场机制,公平自愿的原则,以经济效益为基础,把推进生态养殖与培育龙头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结合起来,把应用现代农业技术与推进品牌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与研发运用畜牧、种植、渔业循环利用综合技术结合起来,与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结合起来,实现畜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篇5

【发布文号】榕政综〔2008〕46号 【发布日期】2010-03-25 【生效日期】2010-03-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州市

福州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榕政综〔2008〕46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经市第十三届政府2008年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八年二月二十九日

关于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种植业和养殖业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当前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为更有效地解决种养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实现种养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我市种养业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种养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效益的迫切需要

种养业健康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保障农业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二)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是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市场提供更多放心农产品的根本保障

种养业健康发展,就是要全面改善农产品品质结构,不断为市场提供多样、安全、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满足人们对各类食品的营养、卫生、安全、口感、外观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三)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是从根本上防治种养业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种养业健康发展,就是要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加快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断提高种养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实现从常规农业向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向转变,才能从根本上防治种养业污染问题,走出一条优质、高效、生态、特色、安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品牌农业的发展方向,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目标,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为目标,大力推行健康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通过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方式,进一步加快我市种养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种养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能力,促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新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种养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种养业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协调发展。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求,调整和优化种养业生产区域布局和品种品质结构,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壮大地方经济实力,同时,兼顾非主产区,带动全市种养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依靠科技。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目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推广增产增效技术,增强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种养业竞争力。

坚持环境保护。加强对种养业污染的防治力度,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发展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策扶持。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政府投入,鼓励多元投入,协调落实项目资金,强化社会服务,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种养业生产。

(三)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种养业生产初步实现向技术集约型、资源高效利用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为市场提供安全、优质、多样农副产品的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相统一。力争全市建成50个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三品”认证、产地认定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长50%,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全国省会城市平均水平,种养业面源污染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农业效益与农民收入增幅逐年提高。

三、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优化布局,推进结构调整升级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各地应遵循农业生产的生态规律,根据实际情况,明确不同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域保护。优化种植业区域布局,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生态环境协调、比较优势明显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畜禽养殖要严格按照《福州市畜禽养殖发展规划》调整养殖布局。合理确定海洋与淡水养殖区的规模、布局和容量。

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引导畜牧生产从生猪为主转向猪、禽、牛、羊、兔并重,从耗粮型转向节粮型,发展畜禽种业和禽产品加工业,改变畜禽产出单一状况。积极发展海带、罗非鱼、南美白对虾、淡水鳗等高优水产品种养殖和加工,发展建立符合国际规范的水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加强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建设,发展精细和高档蔬菜生产,规划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绿色食品园区。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增加晚熟荔枝、晚熟枇杷、晚熟龙眼、早熟水蜜桃等名特优新稀和橄榄、李梅等加工型果生产比重,提高果品产后储运水平。大力发展反季节香菇、高质量香菇、袖珍菇、杏鲍菇、真姬菇等特色食用菌和药用菌,改进栽培技术和加工技术,推进产业化、生态化经营。重点发展菊花、非洲菊、马蹄莲、百合等适合我市生长的当家品种和优质兰花、盆景栽培,促进花卉业向优质化、批量化、多样化、品牌化发展。

(二)规范良种繁育,提高品种质量

提高良种覆盖率。以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种子种苗质量和集约化供种水平为目标,健全良种培育、引进和推广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品种改良。重点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作物良种繁育、引繁中心以及畜禽、水产原良种繁育场,特别着力突破福建黄兔、长乐灰鹅、福清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提纯复壮。继续扩大鲍鱼、大弹涂鱼、梭子蟹、锯缘青蟹等高优品种的养殖规模。在加强对地方传统名特优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同时,培育、引进和推广一批适宜本区域发展的优质新品种,对引进的台湾优良品种的消化吸收,研发培育适合我市推广应用的新优品种,促进种养业品种更新换代。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实行统一供种,加快优质专用品种的推广应用步伐。

提高苗种品质。规范苗种繁育操作规程,依法建立健全苗种质量监督体系,严格执行苗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苗种生产经营,坚决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对现有繁育场的清理整治,实行技术标准审核发证。加快苗种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苗种质量检测。推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取缔无证育苗,切实保证苗种质量。加强种畜禽生产经营单位的督管,严格执行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提高种畜禽质量。

(三)强化养殖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养殖。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规模、种养结合”原则,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户)逐渐向宜养区转移,实行农牧结合、种养结合,实现优势互补、良性循环,探索“猪-沼-鱼”、“猪-沼-作物”、“猪-沼-鱼-鸭-草”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立体养殖方式,在条件适宜、工厂化养殖发展较快的地区,通过政策倾斜和技术服务,继续推进循环水养殖生产试点。

加快养殖基地建设。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和畜禽养殖小区,实施“人畜分离,场村分离”。加快已批复的15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全市已建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的配套建设,巩固畜禽养殖污染整治成果。加快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以发展生态型、标准化水产养殖为重点,推广鱼、贝、藻生态互补的养殖模式,实施海水养殖向外向深推进,加快改造传统老化池塘和水处理设施,提高水体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改善、修复养殖环境。

(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种养业发展质量

加强品牌产品基地建设。大力扶持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设,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创品牌,树品牌。按照产业化的要求,集中扶持建设一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生产基地,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认证使之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出口基地和原料供应基地。重点扶持一批与种养业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积极支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能力和产品技术含量,创立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产品。

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以实施农产品标准化管理为依托,广泛推行特色农产品原产地域保护制度。鼓励支持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开展名牌农产品推荐认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质监、食品、卫生防疫等部门,对我市创立的品牌农产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加强企业商标设计和产品标识以及农产品原产地域名称等的注册登记、监督管理和依法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假冒品牌农业产品商标、标识的违法活动,实行打假与扶优相结合,保证我市品牌农产品的质量和信誉。

(五)强化生产全过程监管,确保农产品优质安全

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继续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建立和完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相配套,技术先进,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促进农产品质量、效益的提高。推动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名牌认定、“三品”和GAP(良好农业规范)认证,加强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识,建立进退机制,树立优质品牌形象。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对主要农产品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标准监管。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实行种养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改善产地生产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和饲料安全监管,维护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完善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等专业性、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绿色食品认证中心、农产品质量监检中心建设,支持重点农(水)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内部检测机制。对猪禽羊肉、牛奶、水产品、蔬菜瓜果等鲜活农产品,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推行市场准入和农产品档案记录制度。

(六)完善污染治理和病疫应急机制, 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严格按畜禽养殖布局规划区域发展。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要限期关闭搬迁;禁养区外畜禽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引导畜禽养殖场(区)和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实现粪便污水排放和利用的有效对接。按标准收取的排污费应全部用于养殖污染治理。加快解决水产养殖水域污染。按照海洋功能区划合理设置入海排污口,扩大企业污染物排放的控制种类与总量,达标排放。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环境的管理。加强环保与海洋的协同执法,实现海陆同步监管。合理利用水域、滩涂与生物资源,根据水质要求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控制养殖规模。推广使用配合饲料,杜绝盲目用药,严厉打击使用违禁药物行为。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新型缓效控释肥和减肥高产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降低化肥农药用量。限用、禁用化学合成物与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逐步完善土壤综合治理试点,依法调整严重污染、难以修复的耕地。加强污灌区域、工业用地及工业园区周边的土壤、空气和水体污染的监管。

建立健全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建设重大农作物和森林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提高对危险疫病虫害和检疫性的防范和控制能力。综合治理重大外来农业生物灾害,做好植物检疫、重大危险性病虫草的封锁、扑灭和控防工作。建立完善疫病防治预警体系和重大疫情快速应急机制,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控制战略,强化动物防检疫工作,强化村级动物防疫员职责。全面实施动物免疫标识制度,严禁染疫动物及其产品流通,严防外来动物疫病传入,提高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的技术水平和应对外来重大疫病快速反应能力。

(七)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畅通

积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从解决农民“卖难”入手,以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全国性、区域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市场建设扩大农副产品流通,带动特色种养产业尽快形成。在有条件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积极推广代理、绿色农产品直供、连锁配送、定点销售、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加大对农产品营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引导营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扩大本地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提高农产品在省外国外市场的占有率。

完善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和信息交流共享体系。完善必要的质量安全检测设施设备,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及专业检测技术人员,切实有效地开展产品质量检测工作,并建立质量安全检测信息公开发布制度、不合格农产品就地销毁制度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以整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和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重点,逐步建立延伸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和规模场户的信息网络。

(八)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强化种养业科技支撑

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先安排特色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优先支持农副产品深加工、农业高新、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的研究。加强省市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加大农业教育设施和研究设备的投入。加强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农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积极参与国内外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联合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共建“农科教”创新载体。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特别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要承担起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宣传、指导、示范、推广的重任,要结合我市实际,从推进机构改革、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加大支持力度等方面,切实强化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建设。

四、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营造农业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关心农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普及农村环境保护知识,以生态文明推进社会和谐,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及时报道发展健康农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舆论氛围。

(二)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对农业投入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加大财政资金对种养业健康发展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有机食品基地和生态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与标准体系建设、种养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等工程,扶持有关种养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等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惠农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规划引导、项目共建、捆绑资金使用等办法,引导企业、民间等社会资金参与种养业的发展。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的重点项目的资金支持。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收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建立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合理安排种养业生产用地、用海

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非固化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用地按农用地管理。鼓励合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湾外浅海等发展畜禽和水产养殖。各县(市)区应严格划定禁养区、控养区、宜养区。加强水产养殖水域管理,加大湾外浅海和淡水养殖的开发力度,应对海水养殖生产空间萎缩的形势。

(四)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市)区政府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把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要随时关注种养业发展动向,妥善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确引导农产品健康消费,促进种养业健康发展。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加强协作,落实任务,精心组织,确保支持种养业健康发展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各行业协会要当好政府与农户、企业的桥梁,充分发挥协调、服务、维权、自律的作用。

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篇6

关键词:山核桃,套种,生态种养

1 淳安县山核桃林概况

淳安县是一个林业重点县, 林业资源十分丰富, 包括大部分公益林和一部分经济林。经济林中, 山核桃林是其中相对较大的一个经济项目, 它不仅为全县人民带来了收入, 而且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起到了作用。由于山核桃的经济效益高、导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强度也在不断地增加, 这种过分强度的经营模式, 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目前, 浙西北山东核桃产区已经成为浙江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3个地方之一。由于经营不善, 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使核桃林经营能够循环发展下去, 是摆在我们面前实实在在的一个问题。

2 生态种养循环经济在淳安县的实施

经过多方面的实地考察研究, 建议走生态套种和养殖业相结合, 循环经营的发展模式。从2011年开始, 淳安县就在这条道路上进行慢慢地摸索, 主要措施是在山核桃树下, 套种经济作物或者多年生的牧草, 发展养殖业。

对于套种经济作物这种模式, 在山核桃林这种落叶林的下层可以选择种植耐荫、喜欢弱光的茶叶进行种植, 上层是山核桃林, 下层是茶园, 还可以在山核桃林中套种菊花、覆盆子、山茱萸等中药材, 形成立体的种植经济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优势有: (1) 保护水土, 不致于造成水土流失, 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 有效地利用了空闲的土地资源和剩余空间, 种植双层经济作物大幅地增加了收入。 (3) 这些经济林经过人工的稍加整理和修饰, 可以发展旅游观光业, 带动当地其它产业的发展。

在核桃树下套种白三叶、紫花苜蓿等多年生牧草, 用山核桃林区中收割的牧草, 饲养猪、牛、羊、兔子、山鸡等动物, 还可以把动物的粪便作为肥料施入林区, 形成种植和养殖为一体的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这种种植模式优势在于: (1) 从环境来说, 达到了对于山核桃林区水土流失治理的目的, 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 从经济的角度来说, 提高了山核桃的产量和质量, 增加了经济效益;另外, 利用牧草养殖投资较小, 增加了利润值, 对当地农民来说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3) 养殖业还可以带动小的加工业, 增加当地生态有机食品的供应, 减少当地的失业率等。从初步的调查和试验来看, 发展这种种植模式对当地的发展十分有利, 值得借鉴。

3 对于生态种养循环经营推广的思考

无论从哪方面说, 发展生态经济都是有利无弊, 生态种养也是农村发展的一大趋势, 是对“三农服务”的丰富。

3.1 技术方面

可以采取与高校和正规科研所合作的方式, 研究山核桃林区的最佳套种方案, 大胆设想、加强创新, 列出重点研究的项目开展科研。从经济、环境、资源利用率几个角度去研究, 选出适合不同乡镇的最佳方案。通过示范点的发展, 带动全县林区的发展, 成功将技术推广开来。

3.2 当地政府方面

制定扶持和鼓励措施, 以保证新技术的推广。科研方面, 政府要组织好人力、财力和物力, 保证科研水平和质量。在推广方面也要积极地发挥作用, 例如, 对于积极发展山核桃林区套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于在山核桃林区积极发展养殖业和套种经营相结合的农户, 对于积极开展示范点的农户, 都要及时给予经济上的补助和技术上的支持。还要做好相关保护专利的措施, 对于有贡献的人或者单位进行表扬, 调动大家研究的积极性。

3.3 各地根据自己乡镇的自然条件、社会状况、林地资源情况, 因地制宜地去发展

做好相关技术的宣传工作, 将最新的技术及时带给农民, 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组织专业人员定期地进行培训, 对农户进行免费指导, 发放技术资料, 使这项发展模式可以顺利的推广下去。

4 结语

采用套种的经营发展模式, 是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的措施, 值得我们去研究。

种养结合谋财路 篇7

向阳乡狠抓农业生产不放松,下大力气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通过不断考察探究,学习适应本地的科学种植方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土质改良等措施,在辖区行政村实施测土配方和科技示范形式,选用优良品种,不断加强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深松深翻技术,改善土壤有机质,把薄弱的地块变成良田。

今年向阳乡推行的玉米“高光效”作业面积达到1000公顷,经过去年的测产,玉米“高光效”种植垧产平均达11250公斤,跟老式耕作方法来比,效果非常明显。向阳乡以新甸村农机合作社为依托,大力推进机械化进程,解放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今年该乡共推广大型免耕播种机18台,小型精播机45台,完成深松深翻2万亩,购置大型玉米收获机20台,有效推动了该乡的农业发展。

向阳乡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问题,大力推广创新型农业,开展无公害绿色水稻立体种植模式,种养结合为民谋求致富路。乡农业服务中心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在向阳村开发“无公害绿色水稻立体种植”项目,将2公顷盐碱地改良后种植绿色水稻,一律施入农家肥,不打任何农药的同时,为促进水稻的科学田间管理,乡农业服务中心科技人员研究提出,将河蟹放养在稻田里的大胆设想,根据河蟹通常喜欢在水质清洁、水草丰盛的淡水中生活,荤素均吃的特点,在稻田里放养了200斤河蟹苗,既促进了稻田除虫害又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空间,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举三得。

据乡农业服务中心科技人员介绍,水稻每公顷产量可达7500公斤,河蟹除去糟损到秋季也可收获3000余公斤,与普通种植相比,达到了种养结合双丰收的效果。

特色种植助推农民插上致富的翅膀。近年来,为鼓励农民增产增收,向阳乡党委、政府及各村领导干部积极引导农民种植特色产业,加大调整产业种植结构力度,根据不同地块发展花生、西瓜、棚膜经济等种植项目。新甸村种植西瓜面积就达到20多公顷。农科村村民宋健一家就种植了3公顷陆地西瓜,目前长势旺盛,预计可收获10多万公斤西瓜,细细算来一笔账,西瓜的收入可是传统玉米种植收获的3倍。

向阳村棚膜经济园区建设成为带动全乡经济园区发展的引擎。位于向阳村主屯北侧1公里处的向阳村棚膜经济园区正在进一步建设完善中,总占地面积14公顷,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1300万元,共建设30栋标准化冷棚,暖棚31栋,并配有34眼机电井,配套设施完善,该棚膜小区的建设每栋棚年纯利润可达8万元。

上一篇:幼儿心理学b试卷上下一篇:扶贫工作培训班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