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精选8篇)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1

镇雄县雨河中心小学

吴洲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少社会经验,对社会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缺乏辨别能力,但他们模仿性强,好奇心大,对社会的各种信息,往往不论好坏全盘吸收,对发生在身边的各种事情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因此,要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就要抓向学生进行道德观点、行为规范等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使学生能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明是非、识真伪、知善恶。在当前强调发展智能、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加强。笔者认为有机地分配调控、使用有效机制等教育手段,细致工作,长抓不懈,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成员,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尤其是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总是习惯以圣人、权威形象自居,总习惯以一个尊者、长者、说教者的身份,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势,舍不得一呼百应的威风。新课程倡导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把课堂变成展示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舞台。其间,老师只是课堂教学的主持者,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并让他们在主动参与、充分展示的过程中,心灵受到触动,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受到熏陶。如教学《爱护花草》一课时,我先把一幅美丽的公园挂图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对此公园的总体感觉怎样。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接着出示第二幅只画了荒山野岭的挂图,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观察后谈感觉,学生发言踊跃,而且都能谈出第二幅挂图不美的原因。这时,我不失时机地提出,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美化这座荒山野岭。课堂上顿时热闹起来了,有的小组建议在山坡上种树,有的小组提出栽花„„于是,我让他们自己动手来在荒山野岭这幅图上种上花草树木。通过两幅挂图的观察讲解,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要爱护花草树木的道理,而且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纷纷表示要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并要刻苦学习,将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和家乡装扮得更美丽。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让学生动心、动情。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交流。这种多向的交流方式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为密切。

2、给学生以积极的德育期待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集体,并以身作则,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在以后的运动会、三项竞赛和其它许多比赛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班级争光,我是班级的一员这些观念开始扎根于学生的心中,团结、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取得成绩的原因,这说明对学生的期待开始发生效果,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达成了一致。教师对学生予以期待会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心,从而激发他的上进心。这期待产生效应的基础是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一种对他人相信而敢于进行托付的态度,也是一种道德关系,它是建立在诚实、正直、可靠的基础上的,它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起点。有了信心才有爱,教师的信任可以给学生以鼓励与勇气,激励学生不断向前。只有教师的信任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才能向教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样,德育才能取得实效。小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较强,教师亲切的话语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曾有一个学生上学迟到,上课总是无精打采,问他,也不答话,教师设身处地地与他交谈,经过多次谈话,这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心里话,父母吵架,母亲一气之下离家,他很想妈妈。在亲切地安慰之后,教师提出了希望,希望他好好学习、生活,身边老师同学都在关心他,一切都会好的,他终于慢慢放下了包袱,上课也专心多了。不久后,他妈妈回了家,一切风平浪静。以后,这个学生有了什么困难或是心事总是来找这位教师,学习也进步了不少,还变得爱帮助别人了。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教师的期待效应是师生真挚感情的体现和外露。教师期待是教育过程中一种潜在的、暗含的力量,也是一种难以估量的、强大的力量。要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体现德育的实效,教师应有效地运用这种期待,使之发挥出这种力量的强大,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的重要途径。如几年前,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发现本班不少学生,作业总是拖拉,而且一部分学生有自由散漫的习惯,面对这种状况我留心观察了一段时间,暗地里寻找他们的优点和能力,两周后,我召开了一次“看谁贡献大”的主题班会。在班会上,我动情地说:“我们班是个温暖的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是兄弟姐妹,在座的每个人都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分子,希望我们能成为一个团结的、坚强的、向上的大集体,看今后的日子里,谁对这个家的贡献大”。教室里静悄悄的,这些话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在学生的心中唤起了对集体的爱。然后,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将班级事务分工到人,这样既给了他们崭露头角的机会,同时也使他们感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期待。在以后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中,这个班级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马卡连柯告诉我们,一个好的班集体如同一位优秀的教师一样,对全班同学起着特殊的教育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全班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直接发生影响。

二、利用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学生对班集体的概念是随着集体生活的扩大与丰富的开展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从进校开始,通过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学生对班集体这个概念逐步明确,知道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哪个,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分子,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2、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着重组织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少先队活动中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体会,不断感悟,不断积累,从而把德育的要求化为自身的品质。如:通过对集体生活的体验,培养他们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通过对父母辛苦和家庭生活的体验,培育他们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通过参加“雏鹰争章”活动的体验,培育他们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追求进步的动力,按照“五自”(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的要求,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为学生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少先队又是学生的群众组织,面对全体学生,人人可为,天天可为,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小学生的主要特点是以他律为主,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依据。一年级学生尤其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学生都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如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学生一比较,就明白了该怎么做。《西游记》是小学生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现在更是用动画片、精美的画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用猪八戒丢西瓜的故事就可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让学生明白不能乱丢果皮纸屑的道理。开展新课程以来,少先大队部通过隐性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在队员中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当代少年儿童虽然自我意识比较强烈,但普遍存在缺乏责任感,要求于人多,奉献于人少等思想道德缺陷。大家都知道,责任感是新世纪少年儿童必备的基本素质,责任感的培养应该是少先队教育的重要任务,由此我们决心通过实施体验教育,培养少年儿童的良好责任感。根据“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围绕培养队员的自我责任感、集体责任感、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四个系列,以“我爱我家”、“大雁齐飞”、“走近社会”为主题发起了有关征文,组织队员在家庭、学校、集体、社会等领域,开展参观访问、生产劳动、公益服务、小课题研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如“学做小老板”、“我教爷爷奶奶学英语”、“一日小交警”、“仓库保管员”等等,生动有效的体验活动,队员们纷纷争戴“责任章”“合作章”“家务章”等,在活动中,队员们将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要求具体化为若干枚雏鹰奖章,一次次争章训练提供了进行德育实践的机会。

三、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1、在教学中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课堂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每一门学科都有其可挖掘的德育因素,如数学的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优良习惯,体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拼搏的信心与勇气,各学科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等等。就语文学科来说,在教材中有许多含有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品质等德育素材的课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课堂教育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目前,小学生所使用的语文教材为语文与思想品德合科教学,这就要求将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融为一体。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同时受到熏陶感染,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从而提高认识。今天,我们有这样好的学习条件,应该怎样呢?这样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自觉学习、刻苦努力、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

2、结合自身进行比较,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小学生在道德知识的理解上是从比较肤浅的、表面的理解逐步过渡到比较精确的、本质的理解。小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肤浅的、表面的,具体性很大,概括水平很差。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还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这样既明理,又导行,才能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做的情况下,还知道怎样去做。要让学生结合自身进行比较,确立明确的导行目标,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就可以满足小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从而产生德育效能。教师可以在设置道德情境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纵向比较:看自己是否比以前进步,或者横向比较:看别的做得好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和别人做得一样好,在比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3、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评价。小学生在评价道德行为的时候,还不能以道德原则或道德道德信念为依据,而常常受外部的、具体的情境所制约,小学生常常善于评价别人、不善于评价自己,他们几乎完全依赖教师的评价为转移的,因此,教师要善于评价学生,及时肯定学生好的言行,全面地、发展地看待学生,评价要适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促使学生有积极履行道德要求的愿望,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所接触的德育素材一般是很简单的,例如:上课专心听讲,同学之间要友好等,都是与学生的生活十分贴近的,教师在教学中及时肯定做得好的学生,让外部的评价逐渐转化为学生内部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逐步学会独立地、带有批判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四、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2

对于“问题学生”而言, 他们具有较弱的是非观念, 对自己日常行为不能进行严格规范, 漠视校规校纪, 甚至漠视法律法规, 因此经常受到学校的批评或处分。虽然他们数量较少, 但影响面较广, 危害性较大, 如果忽视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 将产生严重的后果, 轻则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 重则为增加社会不安全因素。因此, 我们应该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 摸索发展规律, 找出引起不良行为的内外因素,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对“问题学生”, 我们必须认识到, 他们形成过错的原因不是天生愚顽, 而是受到了不良影响, 而且他们还具有较大的品德可塑性, 易受外界的影响。

二、问题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原因

1、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快速进步, 人们的思想也由原来的封闭的传统思想转变为开放的现代化思想, 从而人们所接受的外部信息的手段由电视转变为网络, 信息数量明显增多, 有好有坏, 而对于是非观念不强、涉世未深的青年学生而言, 其没有足够的把持力, 易于沉溺于网络, 而且分别比较困难, 从而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的影响, 甚至无法抵御色情网络的引诱, 最终青年学生心灵会受到伤害, 从而形成不良行为。

2、家庭的不良教育

对于学生教育, 家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是学生的启蒙学校, 而父母是子女的启蒙教师, 家庭环境和父母言行对子女的品行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问题学生”的出现也有家庭和父母的原因。

3、学校教育的疏忽

面对“问题学生”, 有些学校或教师不去爱护、关心他们, 而是斥责、挖苦他们, 从而使其产生叛逆心理, 结果会使“问题学生”更加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 导致严重后果;还有些学校或教师不负责任的放弃对他们的教育, 直接采用劝退或开除的方式来为自己解脱, 使他们脱离学校进入社会, 不利于他们的教育, 也为社会带去了安全隐患。正是由于部分学校或教师没有正确的教育手段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 所以使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 反而更加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 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4、交友不慎

自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我国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家庭, 子女周围交往的对象较少, 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需要同伴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但由于部分孩子辨别是非及评价道德的能力较弱, 从而易受到同伴不良行为的影响。

5、不良行为习惯

稳定的惯 (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 的养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学生或许在偶然情况下产生了不良行为, 若教育者能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及时矫正, 就能消除或削弱其对学生的影响, 如果忽视它的存在, 就会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项艰苦、细致、复杂的工作, 我们应用爱心、耐心去感化他们, 并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对其的思想品德教育。可采取的措施如下:

1、建立教师与“问题学生”之间的感情

在教育活动中, 师生关系是最重要, 也是最基础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学生高素质的品行。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关心、爱护问题学生, 他们也一定会真心诚意的与你交流, 了解他们的内心, 在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教育, 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提高“问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

“问题学生”之所以有不良行为是因为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 无法准确把握道德思想, 评价道德的能力较低, 缺乏对道德的信仰和责任感, 从而导致经常颠倒是非, 不分好坏, 因此需要对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提高, 教育工作者需从两方面入手提高他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一方面学习道德知识, 进行道德实践, 从内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从而使辨别是非的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对症下药, 要及时了解“问题学生”的不良行为, 再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与道德观念对比, 纠正不符合道德的行为, 从而从内心形成对道德的直观认识, 巩固了教育培养效果, 最终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3、讲究工作方法, 保护“问题学生”的自尊心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是一个艰苦, 细心的过程, 由于自己的克制力较差, 导致不良性行为反复出现, 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 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当不良行为反复出现时,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的不良之处做出谨慎客观的评价, 并对其进行间接地激励, 以期望其作出改变。

4、用班集体的力量帮助“问题学生”

人具有社会性, 需要集体的关怀, 尤其是“问题学生”, 但由于种种原因, 班集体大多数成员不愿意与“问题学生”接近, 这样就是他们更加孤僻, 更加自卑, 不利于教育。我们应意识到集体对个人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 首先能使个人归属感得到充分满足, 发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能使“问题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 同时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改正自己的去点, 集体还能够督促, 鼓励他们, 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

5、发挥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作用

对学生教育, 不仅局限于学校, 而社会和家庭也有相同的责任, 因此应将家庭和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学校、家庭及社会三者共同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实现教育统一。我们可以采用各种合理手段想学生传达我们的爱心, 去感化他们。由于学生品行的形成易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 我们应尽量创造良好的周围环境, 并邀请社会上相关专家为学生做报告, 以助于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

结束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对他们的教育工作马虎不得, 特别是对于“问题学生”, 虽然他们数量较少, 但是危害性和影响面较大, 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其心理进行正确的分析, 并摸索发展规律, 找出引起不良行为的内外因素, 从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最终为祖国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梁利:《切实加强问题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赤峰学院学报》 (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6 (1) 。

如何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篇3

关键词:班主任;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快乐教育

一、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应该源于生活,并以生活为归宿。儿童对世界的认识首先是从其面对的现实生活开始,他们通过对在生活中所面对的人与事的思考,形成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的认识与判断,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觉的道德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可以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集中学习知识经验,却不能与社会生活相隔离去学习道德。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真正的学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因此,以生活为途径,构建思想品德的大课堂,是深化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我们要针对同学生活中接触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抢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同时思想品德教育又要适应未成年人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构建完整的德育体系,形成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合力

学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思想品德形成有重要影响,因为德育的成果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用自觉的实践最终来落实和完成,家庭教育是孩子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他们终身的教授,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政治法律常识、日常行为规范或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的过程必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学习和教师的课余教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德育,并教育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付诸行动,提高思想认识。虽然有些父母学历并不高,但是,虽然他们对子女的学业无法直接辅导,可是其人格因素尤其是诚实、进取、勤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深刻影响子女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及良好品德的形成,使子女终身受益。

三、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养成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能起作用。知识需要道德的引导,良好品格的养成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孔子说:“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道德行为的形成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和途径协调作用的结果,尤其需要长期实践训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能够长期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就会在孩子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定型,即反复的行为实践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行为定势,凡是成熟的班主任都十分重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位有经验的班主任深有感触地谈到他重视塑造学生行为习惯的做法与体会:他每接一个新班与别人与众不同的是不特别钟情于分数,也不忙于强化知识的传授,而是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上,从要求学生坐姿与站姿开始,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他把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作为班主任工作的拳头产品,很多学生从这项产品中终身受益。

四、以活动为载体,实施开放式思品教学,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我们必须全面改革小学思品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开放的教学形式,从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索,主动操作、自主活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把思品教学从基本封闭的状态转入较为开放的状态。比如通过搞情境感受活动 游戏体验活动、动手制作活动、模拟操作活动、行为操练活动、表演欣赏活动信息交流活动、自我展示活动、选择辨析活动、谈话辩论活动、观看影视录像活动、运筹对策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变革知识客体的能力,联系生活建立新型的生活观的能力;发展学生自己的自立性、创造性,形成参与、合作、竞争意识,锻炼应变能力;用活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发展,强调和突出未来社会对人素质的综合性、全体性要求;适当的表扬,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設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多种教育渠道,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为人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五、树立榜样,让学生有模仿对象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首先,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传,又重身教,努力做学生品德修养的表率。其次,在同学中找出他们学习的榜样。我班级的陈凤娇就是最好的例子,她拾金不昧的事迹在全班乃至全校进行了宣传,足以教育每一位学生。另外社会上的新人新事也是学生仿效学习的榜样。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4

[内容摘要]在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班主任要怎样做?首先,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到身教重于言教。班主任的权威性决定了班主任要用正确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决定了班主任要用良好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关系,决定了班主任要善于沟通,善于疏导。其次,班主任对学生必须要有“三心”,爱心、耐心和宽容之心。用爱心感染学生,用耐心感动学生,用宽容之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班主任 做 小学生 品德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当作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特别是小学生,应该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生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班级德育工作,班主任在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必须依靠班主任才能实施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中,班主任应如何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呢?

首先,班主任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做到身教重于言教。

班主任具有权威性,因此,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示范的功能。因为小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未成熟的年龄阶段,模仿是其学习的重要途径,所以班主任不仅要注重言传,更要注重身教。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既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道德的显著特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立身之本。因此,班主任既要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气质,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尽量使自己的仪表、言行都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使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首先自己要做到。比如,要教育学生爱护环境卫生这一事情,我觉得身教重于言教。记得去年我刚接手现所带四年级(1)班初始时,由于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次我进教室看到教室地面上都是纸片乱飞,我一次说,两次说,再次说,甚至说到自己恼火了都不见效,于是我就来个脑筋大转弯,这样试试怎么样?我每次在教室转的时候,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弯腰把它拾起来,然后放到教室的垃圾桶里,就这一举动,没想到真灵!学生看见我这样做,他们个个也纷 1 纷动手捡起自己桌子下面地板上的纸片,时间长了,学生的卫生习惯也养成了,不再往地面上乱扔废纸,教室里的卫生日渐好起来,并且他们还把这种习惯带到校园里,家里,社区里,只要看到地面上有纸片就会随手捡起扔到垃圾桶里。可见,班主任的身教重于言教!

从班主任的特殊身份来论,班主任自身的喜怒哀乐,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特殊的影响。因此,班主任也需要正确把握自己的喜怒衰乐,并经常有意识地以充满智慧的语言、神态,振奋的精神,愉悦的情绪感染学生,让他们能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学习,让他们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成长,老老实实,认认真真做人,长大后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记得有一次,由于我的微笑,竟然换来一位品德极差的学生如此深情的信任和理解,并一改常态,积极向上,努力学习,诚实做人。现在,他已是广州理工大学的一名学生了,偶尔我还能收到他的信息:感恩于老师鼓励的目光,振奋的语言,甜蜜的微笑,您的微笑将一直伴我成长至永远!可见,教师的情感语言作用不可缺少!

班主任的主导与学生为主体之间,决定了需要与学生勤于沟通和对学生善于疏导。学生是受教育的主要群体,学生的思想天真、纯洁,充满了对人生的美好向往。面对社会,他们在心理上呼唤公正、平等;面对生活,他们向往鲜花、丽日;面对学习,他们要求进步、成才;面对家庭,他们向往幸福、美满;面对学校,他们向往知识、未来;面对老师,他们向往品德、高尚。可现实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有很多问题不尽人意,加之学生的心理特征,感情色彩,处世态度还未成熟,易于激愤。这都要求班主任勤于同学生沟通,善于疏导他们的不良情绪。要允许他们犯错误,因为这是他们成长的必然过程。班主任要通过观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们的具体情况,真正成为学生们的知心朋友,再针对性做疏导工作,化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使学生们少走弯路、斜路,顺利成长。同时,设法营造一种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充分让学生在这样的集体中自我教育,发展个性,陶冶情操,健康成长,报效国家。

回首往事,为人师十年多的我不敢狂妄轰轰烈烈,只求自己不愧学生,不负国家足矣!每当学校领导表扬我工作务实,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时,我没有骄傲;每当学生称赞我是他们最亮的光环时,我更没有自喜,反而,一鼓习惯的力量不断激励我努力向前驶去!

其次,班主任必须要有“三心”,那就是爱心、耐心和宽容之心。

一、对待学生要有爱心,用爱心感染学生。

爱心是一个班主任管好班级的基础,只有爱学生,学生才会信任你。记得我班上有一个名叫刘富东的学生,他家里很穷,爸爸性格古怪,对家庭子女不负责任,妈妈精神有问题,年过七旬的奶奶又身患绝症久卧病床,不能自理,整个家庭就靠着年迈体弱的爷爷每月几百块退休金支撑着,可能因为这些原因,他一直都很自卑,对学习也不感兴趣,主动积极就更不用谈了,并且在班上经常搞恶作剧。但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不能不闻不问,于是我对他关怀备至,从而改变了他。那是一个漫山是霜的早晨,我在班上转的时候,发现他竟然光着脚坐在教室 里直哆嗦,这时,我二话没说,立刻到商店买来一双袜子和运动鞋,把他带到房间里让他穿上,当时,他感动得泪流满面,对我说:“谢谢您,老师!”。我拍了拍他肩膀微笑着对他说:“到教室好好学习吧!命运靠自己改变的!”从此,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不但自信起来,还天天坐在教室里比班上任何一位学生都认真看书或做作业,成绩也直线上升,教室东墙上的好人好事公告栏也时常出现他的名字。我想,这就是爱心感化的结果吧!

二、对待学生要有耐心,用耐心感动学生。

教育学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工作,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同时,对待学生还要有一定的耐心。尤其是犯错误时,我们教师不能只一味的批评指责或谩骂等,而要找到其错误的根源,然后耐心进行教育转化,让学生感动老师、班主任,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主动改正。说不定他还会帮你搞好班工作呢? 2007年春季,开学第三天,因工作需要,六年级(4)班的数学老师被市教育局调至城里某一所学校任教,本来山区教师就紧缺又被中途调离,使致六(4)班无法开展课程,学校只好对其班学生分流到六(1)、六(2)、六(3)三个班上。当时,我担任六(1)班的语文及班主任工作,真没想到六(4)班出了名的捣蛋王陈海被分到我班。第一天上课,第一节是数学课,担任数学的是位初出茅庐的女教师,因缺乏教学经验,讲课语速快,没有原来六(4)班的数学老师讲课清楚,那个捣蛋王陈海就趁这煽动原同班的几名学生和数学老师作对,不听课,不做作业,还趁老师不注意时吹起口哨捣乱课堂,即使老师批评他也不听,反而沾沾自喜。一连几天,陈海他们变本加厉,气得老师又伤心又消极,根本无心情上课。作为班主任的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找到陈海耐心教育:“有问题,怎么不告诉我呢?班上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你这样做对吗?老师辛苦的备课、讲课,而你却什么也没学到,你的这种做法对得起老师么?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你知道吗?”经过长时间的交谈,陈海深感内疚,主动找到数学老师承认错误,决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还在我面前承诺在班工作中助我一臂之力,做我的好帮手。我想,这又是我耐心教育的一大收获!

三、对待学生要有宽容之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包容心理。因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对于小学生更是这样,那就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通过宽容之心让他们自觉认识错误并改正。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每次学生犯错误时,我对他们很宽容,我觉得只要他们能改正错误,就仍是好学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然而,宽容并不意味对他们放纵,改正错误后还是要对他们从严要求,做到防微杜绝。宽容,能增进信任也能培养学生的包容心理,从源头上教育他们,制止他们犯错误,关心、理解、尊重、信任是增强师生之间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之间心灵的桥梁,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基础。

总之,班主任在学校德育教育中虽然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还不能仅局限于班级和学校,应着眼于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班主任应参与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步调一致,群策群力,才能使学 生的思想品德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方向发展,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小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济等主编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5

摘 要:德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班主任工作中,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德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要千方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优良班风;管理意识

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班级管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德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日常德育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理论和规范来源于一定的社会生活,纯粹的德育理论犹如无本之木,不可能转化为人的道德品质。所以要避免空洞的远离实际的空谈。同时,还要改变德育内容层次过高的政治化倾向,淡化理论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界限,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接受。

一、班主任要做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叶圣陶先生说过,为人师表就是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内容。所以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学生上课不迟到,班主任就得早到;要求学生不早退,班主任就得坚守课堂,不能随意离开;要求学生文明礼貌,自己就得注重文明礼仪。这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所以说教师身正才能为范,良好的师德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所以作为班主任应该穿着朴素大方,整洁美观,并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在教室里、校园里不随手扔垃圾,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和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学生的德。学生之前难免有所磕磕碰碰,发生一些小摩擦,小矛盾。面对学生的这些问题,切不可冲动、意气用事,也不能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因为在我们老师看来是个小问题,可学生看来就是大问题。学生最期待的就是公正公平。所以作为教师首先学会倾听,和他们谈心、交流,了解事情的真相,然后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解决。其次讲课生动有趣,给学生塑造心中的美好想象。自己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周下来,学生说我好、我扎实、我厉害、要向我学等等。同学们也爱来学校了,争着抢着往好里做,深怕落到别人后面。经过自己的努力,德育终于在他们的身上开花结果,这都归结为德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作用。

二、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形成优良班风

中学教育中的养成教育也很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形成理想、高尚品德的最佳学段。当然,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教师长期培养,学生逐步形成的。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我首先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我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学生德育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学生轮流值日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要实行班级轮流值日,首先应该建立学生轮流值日制度,制定值日细则。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由固定班干部管理班级的模式,搞活了班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管理,每位学生都得到锻炼。在值日当天,值日生要负责班级里所有的工作。比如出勤、学习、纪律、卫生、好人好事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重新确认。

班级舆论是学生长期相处、共同约定、在一定规范之下形成的稳定的氛围。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影响着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每个学生的良好行为。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培养良好的班风,就要制定学习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评议活动,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严格的要求、认真的评议,从而使良好的班风得到巩固和发展。班干部队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风气,建立一支能干的班干队伍就能带动整个班级良性发展,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三、重视学生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格

道德修养是指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方面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陶冶及由此而达到一定的道德境界和水平。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关键是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老师就像蜡烛,从不向学生要回报;家长对孩子宠爱,只是付出,所以孩子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自私。现在的学生,有些不但对老师没有敬畏之心,还对学校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好像别人欠他一样。其实这些学生很多都是娇生惯养,被家长宠坏了,不知道感激,没有回报的意识,因此我认为作为老师在付出爱心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通过学生发短信、制贺卡、办手抄报等多种形式对孩子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每位孩子都懂得对父母、对老师、对朋友的感恩之心。同时,通过收看有关品德的节目和影视片段,比如《中国最美孝心少年》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他们自强自立、勇敢地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让学生写出观后感,不断激励自己。

四、尊重学生的人格,提高其自我教育能力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6

经济管理分院 张倍倍

【摘要】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作为高校辅导员,必须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化系统安排,从机制的建立入手,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结合高校、班级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花大力气做好学生党建工作。发展好一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党员,可以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那么,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如何加强学生入党思想教育工作,本文将从学生入党的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和考察制度、推优育优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预备党员继续考察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程序环节上具体阐述如何从严把关,强化思想教育,严格鉴定后从优推荐。

【关键字】

学生党建党员积极分子 入党动机党员思想先锋模范

【正文】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必须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全程化系统安排,从机制的建立入手,积极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结合高校、班级的特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花大力气做好学生党建工作,为高校的改革、发展与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思想保证和组织保证。众多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正是因为许多优秀的青年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党组织的培养和锻炼,使他们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学生出去相对更受用人单位喜欢。

目前高校在建立一套系统性的制度体系基础之上,高校辅导员在管理班级的同时,还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的新特点来进行重点引导。如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育和考察制度、推优育优制度、发展党员公示制度、预备党员继续考察教育制度、在校学生党员与毕业生党员质量跟踪调查反馈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一系列环节上要严把关,做好质量提升,思想引导,组织推优,从严鉴定。

然而,当前在部分高校部分班级中,学生党员中存在着以下一些不良倾向:一是入党前一个样,入党后另一个样,老师面前一个样,同学面前另一个样;二是组织发展中只讲优点,不讲缺点,只讲“ 好话”,不讲“ 实话”;三是不讲党性原则,党性观念淡薄,谁也不得罪,充当和事佬;四是功利思想严重,不能正确处理好自我发展与组织需要的关系,少数党员借口考证,两耳不闻窗外事,把入党看成是终点,而不是新的起点,致使学生党员队伍缺乏生机、缺乏战斗力。

为了扭转这些现象,高校辅导员应当着眼于学生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思考如何引导教育学生入党,做好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模范意识。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要针对党建一系列制度体 1

系的各个环节,在班级管理中针对性地开展一系列工作:

一、在选拔发展对象阶段,应狠抓政治思想工作,端正入党动机,严格党员发展标准,把好入口关。

作为主要分管班级的辅导员,要本着积极和慎重的态度来对待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在选拔发展对象阶段,既要充分重视和保护学生的入党热情,又要把好质量关,确保在众多的入党申请学生当中筛选出优秀的大学生作为发展对象。把优秀青年学生凝聚到党的队伍和事业中来,同时还要克服部门与部门、班级与班级之间发展党员数量盲目攀比的思想,这就要把握住学生入党动机,当前随着高校扩招后人数的增加,高校学生党员发展数量大幅增,党员发展及考察工作难度随之增大,其中有存在许多同学,其入党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增加个人荣誉或提高就业竞争力,或者是被迫于家庭、亲戚朋友的舆论指示,而真正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作为入党动力源泉的较少。所以,在考察一个发展对象时,辅导员一定要把握住学生思想动态,一方面要仔细听取或查阅他们的思想汇报,和他们共同探讨思想意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一看学生政治素质是否过硬;二看行动,看其是否真正关心集体、关心同学,有为班集体服务的具体行动。

二、在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阶段,应紧抓培养工作,确保入党程序规范,手续齐全。

针对学生思想、学习、行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学生入党前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上,平时注重联系学生、时刻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生活上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具体想法,要加强对学生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理想信念教育,使其在思想上认同党的理论,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要全面考察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思想表现、工作和学习中的表现,把学习成绩、民主评议和团组织推荐意见加以综合考虑,入党中重视学生入党宣誓仪式对学生的激励教育作用。

特别地,除了常规化的学生入党教育活动之外,作为高校辅导员还应根据所带学生的具体实际问题和情况作出灵活调整,寻求丰富多彩的平台,多方面、多途径地对学生入党进行强化教育,做到在思想上入党,行动上以党员的标准走。在班级管理方面,辅导员应着眼于以下几点:

1、抓好学生班级日常管理,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促进学风校风建设。要求学生党员、入学积极分子起带头作用,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只有从纪律上抓起,才能推动班级学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及方针政策做好有力准备。

2、树立典型,设立党员风采展示、党员星级学生等,要求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要作学习的标兵,将学生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学习上来,并以此为动力,使入党积极分子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多次的活动平台,可以在具体行动中展示党员和积极分子不同的风采和能力,特别是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思想、作风、能力、动机等各方面的鉴定,从而完善入党教育制度体系,使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

同时,辅导员在做具体思想工作之时,还要坚持具体入党程序规范,把握几个重要环节:

1、推荐积极分子人选时,要在本支部全体党员和学生群众代表中进行无记名投票推荐。确定培养联系人,实行一对一制,定期召开培养联系人会议。使培

养联系人有明确的指责和义务去定期督促积极分子撰写思想汇报,定期填写《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杜绝抄袭、千篇一律,随便应付了事。在对入党积极分子各项表现进行量化考核时,辅导员老师应主动联系培养联系人,了解学生动态表现,对于不及时上交思想汇报、做事拖拉、行为懒散者取消入党资格,并及时建立反馈机制。

2、确定发展对象时,要在全体党员和部分学生群众中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民主测评。在做群众调查阶段,辅导员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测评,对个别表现突出者可以采取通报表扬,或制作典型宣传材料。

3、对拟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要以书面的形式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的监督。特别是对预备党员进行最终的审查时,辅导员应全面了解发展对象的各方面表现,广泛发动班主任、班级学生等进行调研。

4、支部大会讨论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时,要采取无计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通过。要教育引导学生不骄傲、不张扬,保持谦虚态度,秉着务实的作风,发扬优点,改正不足。

此外,辅导员还要认真做好入党材料填写、核对、归档等工作,要使整个培养发展工作做到严谨、规范、材料齐备。

三、在学生党员转正后,严格要求,党员标准不能放松,继续激励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目前,高校党建工作中很容易出现学生一旦成为中共党员后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马上松懈下来的情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在学生入党后继续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

要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按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经常召开党员民主生活会,听取他们的心声,按时组织学生党员参加组织学习、过组织生活,不断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培养他们自觉服从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纪律的观念,引导他们自觉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其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的进一步升华和提高,进一步增强他们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在班级、学院、学校的各类活动中放手交给他们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注意充分指导学生党支部发挥团结核心和桥梁纽带作用。

辅导员应注重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定在学生中逐年级培养、发展党员的工作计划。通过指导学生党支部开展工作,能有效加强对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的力度,有助于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使学生支部成为班级团结核心力量。同时,学生党支部作为联系学生、班委会、团委会和上级党组织的桥梁与纽带,可以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作用,最真实、直接、全面地把掌握学生的第一手信息以及上级党组织的精神上传下达,并在与各方面的协调中保证信息的畅通,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得到广大学生的拥护,从而对班级的各项工作形成有力支持。

总之,辅导员工作是一门不断发展的管理艺术,这也要求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停留在表面,要针对根据大学生思想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根据高校党建工作的日常管理模式和不断改革的制度体系,认真调研,努力研究新举措,通过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好辅导员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突出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海兴:新时期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思考,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2月,31-33页

[2] 徐丽清:创新高校组织工作方法的几点思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12月,106页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7

1 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1.1 内心情感丰富, 具有创新意识

艺术类学生的认知风格大多为场独立性的, 他们在解读外界信息时, 倾向于依赖其个人的内部参照, 自我与非我的心理分化程度高, 对他人提供的社会线索不敏感, 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其认知重构能力强, 较善于解决需要灵活思维的问题, 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 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1.2 感性、情绪化, 自尊需要强烈

感性思维为艺术类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 这一特点益于他们感受到客观世界, 使得他们具有更为多姿的主观世界里的客观世界形态, 从而最终产生其艺术的创作。然而, 感性思维方式又使得他们的情感及行为, 易受到周围的影响, 易于情绪化。强烈的自尊需要, 使得生活学习情境中, 如若出现些不尽人意时, 会更容易引发其各种消极情绪。

1.3 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

平日里, 他们大多人常沉溺于自己的世界里, 不免让人觉着其似一盘散沙。但若有表现集体荣誉的活动和时刻时, 他们又常能在瞬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不禁让人赞叹其似散文, 形散而神不散。

1.4 具有较高的人际信任, 但同理心不够

他们大多人都有小班学习专业技能的经历, 在小班里他们能受到较充足的人际关注, 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信任, 懂得与人为善的交往之道。然而, 保持良好人际所必需的同理心不够, 使得他们在生活学习中, 表现出人际包容性不高, 从而在与他人的交往中, 不免会产生一些人际冲突。

1.5 具有一定的完美主义人格特质

艺术类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 常会对自己设定高标准, 凡事力求尽善尽美却又怀疑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并且伴随着失败恐惧和批判性自我评价倾向的人格特质。这一特质是益于其艺术创作的, 能促使其不断的追求, 从而使作品精益求精。然而, 这一特点又使得他们常常不会轻易地去实践、勇于实践、持之以恒地去实践,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发展, 形成自我妨碍[1], 即为了回避或者降低因为不良表现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采取的任何能增大将失败的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1.6 对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兴趣不浓

实用主义思想之下, 重视眼前利益, 而表现出获取知识的浮燥心理, 从而对专业以外的学科知识兴趣不浓。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过去文化知识学习的成功经验不足, 造成的信心的不足而引起的。

2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

2.1 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的过程。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始终贯穿于这个过程中。教育只有符合人的心理特点才会富有成效。首先, 学生的心理倾向不同, 对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规范会采取不同的态度, 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其次,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 决定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接受能力, 喜欢不同的接受方式;再次, 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仅影响到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 而且会影响到其对老师的态度。思想品德教育的心理氛围直接对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施加影响。因而, 根据人的心理特点, 将心理学原则和方法运用于思想品德教育中, 能较好地因人施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寓教于乐, 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2~3]。

当学生出现诸如人际冲突、学业倦怠的问题时, 采用心理的角度帮助其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其认识到自己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从而改变错误意识, 纠正行为, 以获得较好地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例如根据年级的不同特点, 制定教育内容和目标, 重视学生积极心理的塑造。 (1) 对于大一新生, 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活动。通过一些适应性的心理游戏, 促进他们彼此间的迅速沟通与交流。在组织管理寝室人际关系时可借以“家”的概念, 来帮助其尽快找到一种对陌生环境、集体的归属感。同时, 通过其师兄师姐的“亲友团”, 来促进其尽快消除陌生、敞开心扉, 建立友谊, 找寻到对集体、学校的归属感。 (2) 大二侧重于自我意识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增强自信。 (3) 大三则侧重于受挫心理及爱情心理的教育。 (4) 大四以生命教育及感恩活动为重。

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教育也是心理学知识与方法的具体运用, 这有益于学生提高就业意识, 有助于其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1) 大一以邀请本专业领域的一些成功者, 进行专业介绍会和创业就业访谈、报告会等, 意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择业观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教育, 加深对专业的了解。从而, 尽早让学生了解企业用人要求, 本专业的市场法则、规律, 了解就业前景, 进而去有利于规划学习和职业生涯、增加社会经验。同时, 在分享成功者的个人成功经验的同时, 激发其对专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大二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或创业计划大赛, 旨在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后, 提高创业和就业意识, 构建创业和就业理想。 (3) 大三则进行模拟招聘大赛, 意在训练实际的应聘能力。 (4) 大四为具体就业指导会和信息会, 给予更为细节的就业信息和指导。通过个人咨询或集体指导, 以及系网站就业信息公布, 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就业。

2.2 通过同辈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通过其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 个体不仅通过直接经验进行学习, 还通过观察或听取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事情而学习, 强调了他人和榜样对青少年的影响。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 在其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中, 进入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处于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的道德原则取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更多关注周边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因素中的普遍道德原则取向[4]。因而, 运用同辈教育, 是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方式之一。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设计学系服装设计专业的迎新活动为例其运用Party的方式来进行, 在Party的随意、轻松、甚至带着几分浪漫的氛围中, 新生之间、新老生之间, 互相认识沟通。Party中, 模特们穿着老生们精选的其自我设计和制作的服装作品游走于会场, 主持人相应地简介各设计者的设计理念。Party的最后, 以播放国际服装品牌的最新发布视频为收尾。不少新生表示这场Party, 他们不但相识到不少人, 见识到老生们的风采, 而且认识和体会到自己的专业, 这比专业介绍会上, 专业老师们的精彩介绍带来的认识和理解, 要更为深刻和生动, 更增强了其对今后在校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消除其初来乍到的迷茫。

2.3 通过做好纪律教育、礼仪教育,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纪律教育中, 可根据其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的特点, 引导其注意个人的不良行为表现, 将有碍于集体形象, 从而使个人行为受到自我约束和集体约束。班级中制定考勤制度, 以帮助其约束自我, 并在每学期末, 对纪律表现最优者进行奖励, 树立纪律标兵的形象。对于学生的一些不懂得谦虚、礼让,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同理心不够, 可通过礼仪教育, 使学生能“知耻而后勇”。礼仪教育开展形式以主题班会及自主学习等形式, 以及相应的开展一些礼仪为主题的比赛或话剧表演形式来巩固和加强, 从而增强礼仪文明意识, 增加礼仪文明行为。

摘要:本文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艺术类学生为例,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 然后分别从运用心理学知识和方法、通过同辈教育、通过做好纪律教育和礼仪教育三个方面, 对如何加强艺术类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特点,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同辈教育,纪律和礼仪教育

参考文献

[1]Garcia T.The Role of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Self-regulated Learning[J].In Pintrich P R (ee.) .Understand-ing self-regulated learning.SanFrancisco:Jossey-Bass Inc, 1995:29~4 2.

[2]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3]欧阳文珍.品德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5.

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篇8

关键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21-01

一、当代中学的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当前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加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最终会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以及考试焦虑症,这些负面情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于更加无心向学的心理问题。其次,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处于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容易情感用事,因此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于自己的成长有着好奇而敏感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想要找人倾诉秘密,可另一方面他们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沉默不语,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课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2、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三、思想品德教师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自身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能力。

首先,积极设计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同时要指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引导他们关注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除此以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光盘,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灯教学资源,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课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最后,是对教法的准确定位。在教法的选择上,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扣住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知识,生理,生活等实际,不拘一格,突出一个“实”字,抓住一个“情”字,凸显一个“活”字,力求一个“效”字。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放弃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巧妙设疑,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反思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中,带着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进行深刻的质疑反思。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3、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教育家卢梭说:“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疾病,惧怕不测事件,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因此,针对当今学生意志薄弱、抗挫能力差这一现状,我们应加强对初中生的意志品质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耐挫教育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要使学生认识到挫折对个体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教育学生以乐观的态度、灵活、理智、现实的对待挫折,特别要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进行耐挫教育。

上一篇: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汇报下一篇:甘油三酯和胆固醇高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