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探讨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三农”问题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重心之一,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农业经济发展不适、科技创新及推广迟缓、缺乏全面的基础设施等,限制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潜在的问题,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城乡统筹发展、强化专业人才引进等措施,以此为农村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建设

为积极实现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应以现代化农业为基础,重视提高农村经济效率,针对农村发展中潜在的弊端、不良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帮助农村尽快完善新产业及经济协调发展[1]。

1关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的概念最早在2017年10月被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明确指出,国家发展应坚持实现乡村振兴,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践行农业大国发展的重要方针。目前我国城乡二元发展差异距离较大,城乡经济差异也导致贫富差距过大,但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后,国家经济战略格局有所变化,开始以城市为中心,反哺乡村,带动周围乡村共同发展。2017年12月,我党针对农村发展问题召开会议,提出将现代化农业发展理念和农村经济发展相互结合,注重改善农民生活,推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发展。乡村振兴坚持“两园一体”概念,提出构建农村美丽家园及生态田园,“一体”则坚持以振兴农村为中心,强化村庄整洁、干净,处理好乡村垃圾污水问题。

2乡村振兴落实的作用

2.1有助于增强农村发展力

近些年国家对农村发展问题越来越重视,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落实,提高了乡村地位,将其与城市同等对待,明确了全新的城乡关系,突出了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依托乡村的文化、产业、生态等资源优势,盘活农村发展力,构建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内生增长机制,农村发展力得到了激发和提升[2]。

2.2有助于提高农村组织服务能力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重视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基层组织,可领导并为经济发展所服务,服务效果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的实际发展实力。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要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服务能力,注重提高组织人员的专业性水平,使其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带动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继而为其他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参考,形成影响力,带动全过程性农村经济发展。

3农村发展的现状

3.1农业发展脱节

目前农业发展状况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大众消费观变化有所出入。农村农产品的结构性、阶段性过剩现象突出,且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市,加之农业生产对科技利用程度不强,缺乏专业检测技术等,导致农产品生产成本及售价都有所增长,而农村中低阶层收入及消费都受农产品销售及生产成本影响较大,最终制约农业发展。

3.2劳动力匮乏

城乡经济差异过大,加之人们开始关注教育及医疗水平,农村劳动力更向往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向城市流动。但我国大多数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城市人群而言较低,在城市多出卖体力生存,农村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现象,农村留守人口缺乏对新农业技术的运用,导致生产的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也缺乏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3]。

3.3基础设施不完善

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最直观的体现。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补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供水保障、人居环境整治、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以及生态环境治理等8方面短板。一些偏远地区,其部分农村农业设备缺乏有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无法以现代化机械开展大规模农业生产,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3.4农业科技创新迟缓

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农业科技创新非常重要,但当下我国农村科技创新缺乏足够利益,科研资金集中在高新技术研发上,农业科技转化经济价值效率不理想,且技术创新及推广难度大,导致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在技术推广上,新技术推广需推广人员具备足够知识、技能储备。但现状是推广人员大多综合专业水平不高,新技术无法顺利推广,间接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4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建议

4.1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业转型

首先,需构建完善的土地保障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加深农民对现代农业的认知。再者,可以“生态建设”为大目标,改造耕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农村整体的现代化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公园形态与大美乡村空间有机融合,扎实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第三大幅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高效农业集约集群集聚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坚持把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作为新时代农业发展方向和主要形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

要注重强化对农业专项人才的培养以及基础设施资金的投入,将更多高等教育的专项人才引入到农村建设工作中去,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经营,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最后,需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在医疗和社会保障方面,结合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中心等为农村经济扩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也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愿意入驻,为农村经济带来新的活力。

4.2注重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政策出台,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农村的发展需构建城乡一体化模式,以城市为辐射点,带动周围农村共同发展,可采取多方面的经济资源筹集,实现乡村现代化建设。首先,政府需完善农村城镇落户政策,对农村企业发展给予一定优惠政策,以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缓解农产品过剩问题。再者,应设置激励和惩罚措施,鼓励村民构建农业小型企业,延长农产品生产链,通过多种措施帮扶企业发展。最后,以借鉴已经发展成熟的城市经济结构,在经济统筹发展中,以产业集群落实市场化运作,实现农村经济长久发展,也以此构建城乡互相需要的经济网。

4.3强化科技及人才投入,实现乡村科技振兴

在乡村振兴规划中,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农业科研队伍,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

在今后对科研人员的培养上,要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加大对农业生产过程中技术人员的培养,积极研发符合农民需求的各项实用性技术产品。同时,要突出农科院和大专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价值,我国中西部地区农村大部分人员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在科研成果的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农民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研发的产品需要提前普及使用知识,让农民掌握新型技术的使用方式,并积极鼓励农民在生产中多使用新的科技,大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4.4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4.4.1家庭农场培育发展工程。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单位,以法人形式存在,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它是一个新兴的农业生产经营载体,是现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将在不断探索中发展完善。(1)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建设;(2)家庭农场基础设施建设;(3)家庭农场能力提升。

4.4.2农民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常指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组织形式。(1)农民合作社服务能力提升;(2)国家示范社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4.4.3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提升工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与农业相关的社会经济组织,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的各种服务而形成的网络体系。它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各类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克服自身规模狭小的弊病,获得专业化分工和集约化服务规模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在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农业生产部门而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分工体系,其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提供各种服务,如耕、播、浇、收、防疫灭病、技术指导及良种、生产资料供应和产品销售、加工等。(1)小农户生产托管服务促进工程;(2)全国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数据库建设;(3)区域性农业生产性服务平台建设。

5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是我国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厚望,出台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政府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应结合各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到时代发展的需求,利用更多先进技术、管理办法等,充分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也加快农业转型及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狄洋,李瑞芬,李书瑜,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径研究:以北京怀柔区为例[J].经济师,2019,359

(1):8-9.

[2]袁东升.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探索评《乡村振兴战略:重构新农业》[J].农药,2020,59(5):83.

[3]隋明,郑刚,唐贤华,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南方农机,2019,50(11):76.

上一篇:推动2035年科技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发展的对策下一篇:中国保险业保险资金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