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精选9篇)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1

一、“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任何时候不能放松

农村、农民、农业工作简称“三农”工作。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3万多个乡镇,62万个村,8亿多农民,由于主观、客观方面的原因,目前,农业仍然是弱势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城乡差别越来越大。一是农业投入不多,86年中央财政支出中农业支出比重为13.4%,98年为10.7%,2007年为7.9%,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拉大,78年为1﹕2.57,85年为1﹕1.8,2007年为1﹕3.28,现在仍在拉大。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村交通、住房、就医、就学等条件大大滞后城市。“三农”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对“三农”工作进行专题研究部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充分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成就和方向,把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充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确立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农村改革发展20年的基本经验,明确了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向;2002年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明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2004年以来至今,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锁定“三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2004年降低农业税三个百分点,2005年全部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对农民的各种补贴逐年增加。2004—2008年中央出台了八项具体措施扶持农村:一是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屠宰税;二是实行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综合补贴;三是全面开放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四是全面推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免费义务教育;五是普遍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六是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七是不断加快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八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和服务。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的开放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大,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积累增多,各种组织和非组织的挑战也在叠加凸显。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促进农业生产上新台阶的制约越来越多,保持农民增收较快增长的难度越来越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任务越来越重。所以,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始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

二、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局的工作职能有五大方面:①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惠农政策落实;②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③农村土地承包管理;④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指导;⑤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实质上,我们的工作职责为两大方面:一是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及土地流转,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二是围绕农村和谐稳定,做好村级财务管理,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及惠农政策落实。

(一)民主理财建章建制,管好村级资产及财务

村级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是目前农村的热点,事关村干部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是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我市自2002年起全面实行了村级乡镇代管工作。按照“三个不准,四个不变,五个统一;即“不准平摊、不准挪用、不准代扣各种费用和上交款”;“所以权不变、使用权不变、审批表不变、资金用途不变”;“统一帐户、统一审核、统一记帐、统一建档”。全市村级财务管理逐步规范,运转正常。特别是2005年市委、政府下发了11号文件以后,民主理财制度进一步完善,全市266个村除个别村外,基本上未出现因财务管理混乱而出现越级上访事件。

如何管好村集体资产及财务?简单地说就是十二个字:民主理财,建章建制,依规办事。当前,着重抓好五项工作的落实。

1、进一步完善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实行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一是加强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全市各村都要建立由懂财务、善管理、关心集体、办事公道、不是现职村干部及家属和亲属,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村民代表共同组成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并经村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组长由理财小组成员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与村委会班子任期相同。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开展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运行的监督管理工作。监督内容主要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承包合同的发包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理财小组组长可列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关经济方面的会议。理财小组对农村集体组织财务原始发票进行审核,审核后认为可以列支的,在发票上签署审核意见并签字盖章,乡镇农经站方可报帐。乡镇农经站对未经理财小组审核和盖章的发票一律不予报账,各村要严格执行财务公开制度,接受群众监督。对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普遍关心的事,都要做到及时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给自己一个清白。公开的内容要全面真实,财务收支要逐笔逐项公布,对债权债务要公布到单位和个人,对固定资产,存货要按照明细科目公布其增减变动情况,对“一事一议”资金的收支结余情况,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各种惠农补贴以及其他村民反映强烈或有异议的村组财务事项要专榜逐笔公布。公开的时间要及时,做到每月或季度公开一次。公开的形式以公布栏,明白纸,会议为主,遵循实用、方便、节俭的原则。

2、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收支管理制度

①使用统一票据。村集体经济组织必须统一到乡镇农经站购领票据,并严格执行票据的购领、使用、缴销制度。各项集体资金收入必须由村财务联络员开具符合规定的票据,严禁白条收据和其他收据收费,严禁不开票收钱。

②严格收入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各项资金和收入必须按“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规定在3日内全额缴存乡镇集体资金专户,并在当月按票款同行的原则,到乡镇农村会计代理中心结算清楚,严禁瞞报、拒报收入、坐收坐支,坚决杜绝私设小金库和帐外帐。村级平时开支实行备用金制度。这方面是有教训的,今年年初,我市东乡片某村支部书记兼报帐员,将出售林场款,制种保存金等6万多元挪用无法归还,现外出不知去向。

③规范支出凭证。支出单据必须是税务发票或符合要求的合法票据,不得以白条或不规范的凭证入帐,严禁无票据付款。对每张支出单据,都应对其真实性、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不符合要求的单据坚决予以退回,做到“五不放过:“即原始凭证要求不齐全不放过;不是正规发票不放过;单据没有经办人签名和注明用途的不放过;单据未经相关人员审批的不放过;违反有关财务制度开支标准的不放过。

④严格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村财务开支要坚持集体研究,一支笔审批,加强监管,强化责任的原则。具体审批权限:①经集体研究决定的事项,在集体授权的限额开支之内,由村委主任审批;②未经研究决定的开支,视各村实际,原则上300元以内由村委主任审批,300元以上需经支村两委研究后,由村委主任审批。村支部书记原则上不批钱,更不要当报帐员。

⑤村组干部误工补贴标准由各乡镇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状况决定,但必须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并严格按规定执行。

3、进一步落实村级财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制度。

从事农村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财会人员,必须实行资格管理,凭证上岗。村级财务联络员必须经过市农经局或财政局的业务培训,乡镇组织考核,取得由省农经局核发的农村财会人员《会计证》才能上岗。原则上市乡农经部门对村财务联络员和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从业资格每年进行一次资格审查,审查不合格者要强化培训。连续两年不合格者要取消报账员资格。

4、进一步加大对村级财务审计与监督的力度

市农经局每年抽查部分村进行审计外,要督促乡镇农经站做好对农村财务的审计监督。乡镇农经站每年至少要对80%的村进行一次财务审计,并及时向群众张榜公布审计结果及处理意见,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妥善处理,要正确运用经济处罚权和党纪处分建议权,纠正不足和失误,惩处违法违纪行为。

(二)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近几年的中央1号文件,总要提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和土地流转工作。2010年中央1号文件第四章第18条中强调: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制定具体办法,确保农村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继续做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范围,保障其必要的工作经费。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健全流转市场,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加快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体系。

1、认真宣传贯彻《土地承包法》

《土地承包法》,其立法宗旨: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中,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既是制定法律的首要出发点,也是贯彻执行法律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我市于2008年进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发证工作,村委会与农户签订了承包合同,乡村建立了合同档案,全市实行了信息化管理,承包期限至2028年,30年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期长期不变,对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增加土地投入有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将带来一些实际问题,比如抛荒问题,人口增减后人地矛盾问题等等。

2、依法有序开展土地流转

由于“谷贱伤农”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影响,有的地方出现了“想多种的种不上,不想种的丢不开”现象。有的农民则“不想不种田,不想多种田,只种口粮田”。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大量的抛荒地。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鼓励和引导土地流转。

(1)充分认识做好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充分尊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前提下,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是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党在农村的一贯政策。平稳有序地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利于完善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有利于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有利于解除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防止土地抛荒和粗放经营。

(2)正确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土地流转必须坚持依法有偿自愿原则,严格执行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和流转主体地位,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全面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和工作规程,确保流转规范有序;以建立流转组织和网络为平台,逐步完善和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等服务,优化流转外部环境,不断健全流转市场。流转土地中做到“三不变”,即不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不改变土地二轮承包期,不改变农民承包权。明确农户是土地承包和流转的主体,不强迫农民流转,流转的期限、方式、价格等由农民自主决定,并建议受让方和农户充分考虑土地增值效益和农户长远利益,商定分时段价格。受让方雇请工作人员时,优先雇佣参与流转农民。

(3)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引导土地流转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和途径,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实现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尝试多种流转形式,使土地流转由过去的以转包为主向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多种形式转变。同时,积极引导并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植能手、大户和龙头企业流转,形成规模经营优势。

(4)及时有效调处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该法律的制定,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调解和仲裁的原则、方式和程序,对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仲裁涉及到《农村土地承包法》、《合同法》、《物权法》等多部法律知识,涉及到农户的切身利益,调处难度较大。村委主任处在农村第一线,经常会有纠纷需要调解。因此,必须熟悉这些法律,特别是农村土地承包法和调解仲裁法,要认真加以学习和领会,做到心中有数,依法依规。要正确处理好法律政策与乡规村规民约的关系。乡规村规民约不能违背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它是广大农民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以从事同类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为主本,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为纽带,自主兴办,自愿参加,自我受益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它顺应了农业产业化,农村市场化、农民组织化的潮流,揭示了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的发展方向,并且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是推进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一支新生力量。

1、充分认识合作社在“三农”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起施行。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分别视察合作社并给予充分肯定。大力发展合作社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部署。省委省政府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社建设从2009年起纳入为民办实事考核内容,目的是将指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各级党委、政府的行为,强力推进这项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共同富强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其突出表现为五个方面:①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中施展本领,逐步成为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重要组织资源;②在连接农产品产销中崭露头角,逐步成长“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要桥梁纽带;③在传播市场信息,传导实用技术中大显身手,逐步成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摇蓝;④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初露锋芒,逐步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⑤在改变乡风习俗中传帮促带,逐步成为推动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的重要组织载体。

2、加大发展,规范运作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2

一、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全面推广财务公开,强化审计

全面推广财务公开,健全并严格执行集体财务和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强化会计工作,建立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并按期做好对农村财务工作的审计。

2.成立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组,强化经济监督

首先对村财务人员进行专业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以适合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要求,同时成立专门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组织,并对有关农村经济进行监督管理,主要是流动资金的统一规划安排。在资金使用上符合群众利益,减轻农民必要的负担,以提高农民再收入分配为目的。

3.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也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石。为此,要加强承包土地管理,完善承包合同,建立合同档案。同时制定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办法,按照“公开、公平、自愿”的原则合理引导农村土地流转。

4.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种地效益

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产品和市场接轨,根据市场的需求,建立适合当地农民的专业合作社,参考外地先进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经验,拉长农业产业链,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以提高农民种地效益。

二、农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不重视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在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等任务。但多数领导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致使开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队伍不稳定

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撤销了原来的农村经济管理站,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编制归乡镇所有,原来的农经干部大多被抽去做其他工作,有的退休了也没有得到及时补充,导致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开展,工作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3.农村经济工作的管理者水平差

由于政府不够重视,农村经济工作的管理者得不到应有的培训,导致农村经济管理者业务水平、管理水平较低,有很多管理者适应不了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4.经费没有保证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虽然具有一定的行政执法职能,但没有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财政只是拨付农经人员的工资,县、乡农经站几乎没有什么经费,无法开展正常工作致使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运转异常艰难。

5.法规不健全

农村经济管理担负着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行政执法职能,但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对该工作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几项措施

1.制定完善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相关法规

农村财务管理、土地承包、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等工作,都是一些政策性非常强的行政执法工作。虽然有《土地承包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但和农经部门配套的法规很少,执行起来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地方法规,确保农经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2.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发展,关系到农村和谐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提高对农经工作的认识,把农经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明确领导分工,确保经济管理机构的稳定和加强,明确执法范围、执法权限,为做好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3.加强农经人员队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

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工作职能多,管理任务重,要做好此项工作,必须配备好乡镇站所的农经人员,并保持农经队伍的稳定性,且不断地对队伍进行业务培训,逐渐提高其业务水平,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4.为农村经济管理提供充足的经费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3

一、农村教育存在不和谐现象

在广大农村,虽然实行了免除学费教育,虽然对贫困学生进行了重点补贴,虽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城乡教学环境迥异。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较,存在着教育投入分彼此,教学设施有档次,师资力量有差别,教学环境悬殊的问题,有一些农村学校,甚至连基本支出都难以保障。

2. 区域校际等级分明。无论是什么学校,都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可是不知从何时起,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分起了等级。在农村,有镇中心初级中学、镇中心小学与普通初级中学、普通小学之分。不是说,不能有这样的提法,问题是区别了等级之后,老师和学生的待遇也随之有所区别了。这样做,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不公平的。

3. 农村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学生择校之风盛行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人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条件比较好的学校里就读;另一方面,大部分农民手中的钱多起来了,他们有能力承受重点学校征收的子女异地就读费。而一部分条件比较差的农家孩子,则只能选择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就读了。经济上的不平等,导致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平等。

二、农村教育不和谐的负面影响

和谐能推动教育事业开创新的局面,不和谐也能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

1. 利益机制驱动教师逆向流动。在城镇重点学校教书的老师,能分到比较好的住房,子女上学、工作待遇也比普通学校强多了。他们除了能拿到国拨工资外,还有其他补助。而农村学校的老师却只能拿到基本工资。城镇重点学校的教师进修和外出学习的费用可以如实报销,而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对此则只能望梅止渴。资源分配上的差距导致了重点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在生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其直接后果是普通学校的老师尽量往重点学校里挤,农村学校里的老师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留在农村学校里的老师一方面存在着年龄老化的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教师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后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这些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学历一般不高,知识比较陈旧,加之农村学校在学科设置上也不太合理,有的教师今年教语文,明年又改为教数学,在人手缺乏的情况下,有些老师还不得不身兼多个学科,特别是音乐、体育和美术课只能由兼职老师凑合着完成任务,很难真正地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农村的孩子也难以接受全面的、良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即使有一些比较年青的老师被农村学校留下了,但是,他们的心中有怨气,在教学上不思进取,在工作上缺乏激情。

2. 学生择校趋势走偏。城乡教育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使得学生择校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和不良的发展趋势。乡里的孩子往城里挤,使城市学校班额过大,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三、促进农村教育和谐发展的措施

要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和谐因素的影响,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合理的教师长效流动机制。所谓教师流动,是指在职教师向条件艰苦的农村学校流动。要实现这一目标,一是要注重正面引导。要鼓励教师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任教,对成绩突出者,应该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二是要强调优势互补。城里的重点学校有区位优势,硬件优势和高薪优势,而农村学校的优势是农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无怨无悔的品格。城乡实现优势互补,对人才的城乡互动也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要实施岗位轮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交流计划。既要有强制执行的措施和手段,又要给在条件艰苦的地域任教者的差别工资和补贴出台一些必要的优惠条件和特殊待遇。只有将强制约束与优惠政策结合起来运用,才能保证教师流动机制的有效运行,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才能开创城乡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2. 改变教育的重点投入倾斜方式。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育投入的力度,教育投入在逐年增加。然而,农村基础教育这一块是投入的薄弱环节和重点缺资地域。教育投入要向农村倾斜,一是要通过投入(下转第139页)(上接第55页)倾斜,重点扶持教育弱势群体。要通过投入向基础比较薄弱的农村学校的倾斜,使农村学校尽快地赶上城市普通学校的发展水平,从而逐步填平城乡教育不和谐的鸿沟。二是要通过对口扶持,加速推进农村教育转轨。要将同一区域内的城市重点学校与农村学校结成共建和谐教育的对子,重点学校一方面要为农村学校培养老师,让农村的老师能学到城市规范教育的程序和方法,同时,也要无偿下派干部和教师到农村学校去挂职和任教,对农村学校的老师进行传帮带。另一方面,重点学校每年要投资或者调剂自身现有的设备,帮助贫困学校完善一至两个硬件设施,使贫困学校逐渐地改变落后的面貌。

3. 合理调整学校布局。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市化的推进,要在反复调查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做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4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加强农机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篇5

农机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随着党中央决定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农业机械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通过加强农机管理,以服务促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装备的作用,才能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这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并强调要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农业,最根本是要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只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显。近几年,农机补贴和农机装备项目的实施.使各种新型农业机械不断涌现,农机装备数量飞速增加。作为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工作者,当务之急要增强服务意识,以服务促管理.通过加强农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机装备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一、提高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素质,充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 加强农机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农机化的过程中,只有提高驾驶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使他们自觉遵章守法,杜绝违章操作,才能使农业机械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效率和效益。否则,再先进的机械在不懂驾驶操作、保养者手里,也不能发挥作用,甚至发生故障、事故造成重大损失。岱岳区满庄镇吴乃军先后买了两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由于他懂技术、会操作、善保养,严格按操作规程办事,4年来,每年都随农机部门组织的跨区作业队作业,从未出现大的故障,每年纯收入5万多元,现已成为我区小有名气的农机专业户。而其同村的胡志起2007年买了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由于驾驶操作技术差,也不注重保养机器,随队跨区作业两年,作业期间故障频发,作业量很少,严重影响了收入,两年来仅收入3万多元。由此可见农机驾驶人员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农机作业效益。

所以在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过程中,技术人员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边讲解、边示范,对一般故障.既讲故障原因,又讲排除故障的方法和技术。使机手既明白道理,又能亲自动手排除故障,全面提高机手的综合素质水平,促进农机作业收益。

二、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的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加强农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力推广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农业机械,用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农民,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先进农机具的使用,使劳动生产率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加快了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农机装备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购置更好、更多、更先进的农机装备提供了资金积累,形成良性循环。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对购买大型农机具的农民进行补贴的惠农政策,我们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对上争取。自2005年至今,已累计争取补贴资金2421万元,同时还实施了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全区农机化事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购机积极性,农民投资农机、经营使用农机的热情更加高涨。现代农机装备推进项目实施当年项目区6万亩耕地,增收小麦l20万kg,玉米153万kg,节工8.8万个,新增经济效益556.5万元。可见,只有推广使用先进的农机具,才能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才能使农村经济获得稳步、快速增长。作为农机部门,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质优价廉的农机具,就成了当务之急。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农机具被引进和研制出来。而今小麦、玉米联合收获机、免耕播种机、精少量播种机、秸秆还田机……到处可见。仅小麦联合收割机我区就拥有1500多台,每年参加跨区作业的就有600多台,只此一项机手每年增收4万元。

三、抓住优势产业,创建特色型农机

树立“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思想,由原来单一粮食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向渔业、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等整个大农业机械化的转变,提高农业机械化的覆盖面,增加农民收入。围绕水产产业,重点开展增氧机、投饵机、水产品深加工机械及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畜牧产业,重点开展青贮切碎机、饲料混合机、喂料机、清粪机等机械及技术的推广应用;围绕蔬菜产业,重点抓好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通过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提高特色产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产品品质,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升农机化在农业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岱岳区良庄镇、房村镇是有名的蔬菜生产大镇,由于设施农业发展的大都是时令中的稀缺品种,产品价格高,取得了高效益。现如今蔬菜种植农户年平均收入达到了3万元以上,林果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达到了4万元,高收入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新设施、新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加快了农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四、发挥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劳力紧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尽快把先进的农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解决好劳动力紧张、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的问题,成为农机工作者积极探索的新课题。一种新型的民间合作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山口镇新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2008年,是我区农机行业成立最早的专业合作社。从创建初期的固定资产10万余元,到现在拥有固定资产208万元,大型联合收获机6台,新式播种机4台,玉米秸秆还田机2台,大型推土机1台,装载机1台,大中型拖拉机6台,各类电机水泵40余台套,经济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实践证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机经营者有效组织起来,开展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机拥有者和使用者的紧密联结,扩大了农机作业服务规模,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农机经营效益,有效解决了农业机械大规模作业与农户小规模生产的矛盾。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有机统一,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推动农机农艺结合,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效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利于促使维修、信息服务与机械使用有机结合,推动大型、复式、高性能机械和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利于落实政策宣传、农机维修、技术培训、生产组织和安全教育等工作,健全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有利于把农机手组织起来,提高农机作业的组织化程度,促进新型农民发展。因此,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完善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举措,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有生力量,是加快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实现农机化发展的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可以预见,农机专业合作社将逐步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导力量。当前,从总体上看,我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较低,运行不够规范,发展水平不高。作为农机管理部门,只有切实增强责任感,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生产经营体强化管理,认真总结经验,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6

宜宾县交通局副局长 吴绍满

农村公路是指主要用于农民群众出行、农副产品运输和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道路,是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十一五”以来,宜宾县抢抓中央实施“千亿元工程”和“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向前发展。近三年,全县建成通乡油路(水泥路)139公里,实现了70%的乡镇通达油路(水泥路);新建通村公路680公里,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新建农村客运站12个,实现了100%的乡镇和80%的村通达客运。农村公路建设的强力推进,有效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加强领导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为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建设顺利推进,成立农村公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县农村公路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处,组建项目法人实施通乡公路建设,指导乡镇和协助村民委员会实施通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成立交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和组建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室,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对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质量检测,从严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同时,为了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县政府分别与各乡(镇)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农村公路建设目标责任书》,将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管理,作为对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和奖惩的重要依据。

(二)结合实际,科学规划,有序发展 要实现农村公路又好又快向前发展,搞好科学规划是前提。为此,我们在全面掌握农村公路现状的基础上,并结合实际科学编制了“十一五”全县农村公路发展规划。特别是积极配合全省农村公路基本情况专项调查,有效地将宜宾县农村公路发展项目纳入了全省“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规划,为“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公路发展提供了项目支持。同时,围绕发展规划,扎实开展项目可研、设计、环评等前期工作,并积极向上争取建设计划,保证了各项建设资金的及时到位,为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形成合力

围绕“十一五”农村公路发展目标,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和岩报、专栏、告示牌以及通过召开各种会议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措施和办法,全力调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以发倡议书、记入县志、立功德碑、授予公路冠名权等多种办法引导机关企事业干部职工、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捐款捐物支持农村公路建设。目前,全县已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拓宽渠道,多元投入,破解“瓶颈”

为了破解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瓶颈”,宜宾县建立国家扶持引导、地方主体投资、群众自愿投劳、社会各界主动捐资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形式农村公路建设投资体制。近三年里,一是认真做好县级与国家、省、市的项目对接,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近两亿元;二是通过财政预算和整合农业、水利、农机、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打捆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近3000万元;三是实行财政贴息贷款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调度,近三年累计贷款4000万元;四是按照“村民自愿、村民自治”和“民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引导群众采用“一事一议”方式筹集建设资金积累计近5000万元;五是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为农村公路建设捐款近1000万元。

(五)突出重点,严格监管,确保质量

一是严格按照招标文件规定和施工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实施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二是认真落实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公示制度,对每个项目的建设里程、投资、技术标准、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项目业主、项目管理责任人、举报监督电话等情况,全部向社会进行明白公告,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三是抽调交通工程技术骨干和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质量监督巡查组,按照工程质量技术规范,对每个施工路段至少每月开展两次以上的工程质量检查,及时通报存在问题,督促限期整改;四是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等为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特邀监督员,组建质量督查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公路建设工程质量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并监督整改。

(六)增添措施,精心组织,强力推进

一是分项目按月倒排工期,保证各项工程建设有序实施;二是实行建设工程情况日报、周报和月报,及时、准确、全面掌握工程建设进展;三是实行定期会议制度,即每月1日定期召开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交帐会,每月15日定期召开工程项目工地例会,总结工作,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督促整改;四是加强技术指导,组织项目乡(镇)分管领导、交管人员和项目村干部集中进行农村公路建设的业务培训,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和现场观摩学习,为农村公路建设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五是建立质量、进度及资金管理制度,健全激励约束工作机制,加强考核,逗硬奖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

(七)明确职责,规范施工,确保安全

一是建立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及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单位、到班组、到人头,努力做到安全工作不留死角;二是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和宣传,切实增强农村公路建设相关人员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安全管理和安全施工的能力;三是认真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日常安全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加强对工程有关的电源、机具、车辆等设备设施的维护,搞好在建道路的养护,确保道路畅通;四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工程的安全工作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加大安全经费投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全力保证施工安全。

(八)加强监督,严肃纪律,强化效能

一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党风党纪教育,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坚持把廉政教育作为每月交帐会、工地例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实行层层廉政承诺,即交通部门主要领导向县级分管领导作出廉政承诺,副职领导向主要领导作出廉政承诺,中层干部向分管领导作出廉政承诺,办事人员向中层干部作出廉政承诺;三是由局纪委(监察)、交通工程质监站组成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督查责任组,切实加强监督,强化督查,定期、不定期(每月至少一次)地对农村公路建设工作情况,包括工程质量、进度、施工安全以及工作报告等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跟踪督查,对项目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不保证、建设进度滞后的工程项目进行严肃督办。对违反有关规定,经查实确认的,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对相关责任人员实行效能监察,进行严肃问责,责成相关责任人写出书面检查,认真落实整改,涉及违纪违法行为的,依法依纪严厉查处。

二、存在问题

(一)建设任务重,资金缺口大

按照“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十一五”期间,宜宾县将对全县21条通乡公路309.2公里,397个村的1194公里村道进行新改扩建,需建设资金近6亿元。除按政策上级补助资金2.43亿元(通乡通畅每公里40万元,通村每公里10万元)外,尚差3亿多元资金需要地方财政配套和自筹。巨大的建设资金缺口严重制约农村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

(二)建材价格持续上涨,建设成本居高不下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消费指数的不断攀升,特别是由于该县仅有的砂石资源已通过拍卖形成垄断经营,致使农村公路建设所需砂石、钢材、水泥等价格不断上扬,公路建设成本不断增大,进一步凸现了严重的资金缺口。目前,宜宾县通乡公路四级水泥路单车道平均造价达到60-70万元/公里,双车道平均造价超过100万元/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平均造价也在30万元/公里以上。

(三)前期工作深度不够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前期工作周期短,有的工程设计粗糙,深度不够,脱离实际,可操作性差。建设项目不能按设计施工、施工中变更数量大,投资难以控制,项目超概算现象普遍,工程推进乏力。

(四)建设规划不尽合理

“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是在2006年省厅公路局组织的专项调查基础上形成的,由于专项调查数据未与实际状况对接上的问题,导致有的规划线路不合理、里程不够、建设性质不符,致使有的路段有规划无法组织实施,而部分符合建设条件的路段却没有列入建设规划。此外,农村公路的配套桥梁也未列入建设规划,遇有桥梁建设项目的路段,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工程推进十分困难。

(五)技术力量比较薄弱

由于农村公路建设点多、面广、战线长,工作条件艰苦,报酬低,加之国省干道和高速公路建设对人才的吸引,农村公路建设很难引进并留住优秀人才。技术力量的缺泛,很难快速高效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再者,国家对农村公路建设市场监管乏力,尽管中标施工单位都是具有规定的相应资质等级,但由于农村公路建设市场鱼龙混杂,有的施工企业根本没有相应的资金实力和管理能力,严重影响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和速度。

三、几点建议

(一)配齐配强农村公路发展队伍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发展的班子建设,特别是各乡镇要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发展领导机构,完善乡镇交管站的建设,确保机构、人员、经费、制度和工作“五落实”;二是调整政策,吸引人才,充实工程技术力量,提高农村公路建设、管理的专业技术能力;三是选优配强农村公路建设督查督办机构,进一步强化督查督办职能,把农村公路建设纳入乡镇重点工作督办、考核,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质量、进度等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排位通报,把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效与干部奖惩、项目安排、资金拨付等挂钩,确保全县农村公路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进一步拓宽建设资金筹集渠道

一是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农村公路建设,彻底消除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拉动内需、促进增长的发展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村公路建设补助资金;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客运线路经营权拍卖、公路沿线开发(广告收入)等项目,进一步拓宽渠道,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四是县级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统筹安排,整合涉农资金,通过直接补助或“以奖代补”等方式,进一步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农村公路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地税、国土、林业、公安等部门要依据相关政策,减化办事程序,优惠相关税费,促进农村公路建设降低成本,加快发展。

(三)切实加强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

科学规划和合理设计是抓好农村公路建设的先导。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全县“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对立项不够甚至没有立项但又急需修建的农村公路应积极向上争取纳入规划并立项建设,使农村公路建设尽可能方便群众出行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要合理设计,优化设计,尽力避免设计缺陷;要尽量利用老路、降低投资成本、控制工程总造价;要保证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提高抗灾能力,发挥农村公路建设的最大效益。

(四)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

要坚持对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实行全社会监督,以对人民、对组织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抓好工程质量的每个环节;要落实质量责任主体,严格执行工程质量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要充分发挥交通行业管理职能和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的作用,切实调动群众参与质量监督的积极性;要严格工程招投标管理,严格实行压证施工和质量保证金制度,推行合理价中标或实行高倍差额履约保证金制度,保证中标单位具有必备的经济实力和管理能力;要正确处理质量与进度的关系,始终坚持进度服从质量,要宁可慢一点,也要好一点,坚决不能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五)坚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7

诚信是立业之本,执业之基,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两者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只有诚信的企业、个人和政府才能从银行融入资金,获得良好的金融支持,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高速发展。

诚信是融资的重要基础,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都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是其经营策略,而来自社会各方的失信行为深深困扰着商业银行,一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导致了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由于企业(个人)贷款经常到期不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严重恶化。二是金融诚信的缺失削弱了金融机构信用工具的应有功能。商业票据,作为企业之间结算及债务清偿的主要工具,一直难以推广使用的主要原因就是诚信环境较差;而具备诚信透支功能的信用卡,由于出现大量的恶意透支,银行对发行对象及发行条件作了较多限制,使得信用卡市场被“诚信”所卡。三是金融诚信的缺失阻滞了企业正常的资金需求。诚信失衡的问题凸现出来,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在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硬化贷款风险约束的条件下,各基层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慎贷、惜贷、惧贷甚至恐贷现象。

二、构造和谐金融环境的重要意义

良好的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体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保证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平衡杠杆。完善的金融环境能够实现“洼地效应”,从而有利的推动地区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反,混乱的不协调的金融环境,不仅不会为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反而会伤害经济实体的运作。因此,改善并建立完善的金融环境,不仅有利于拓宽自身的融资渠道,增加社会资本对本地区的投入,而且也有助于保证本地区金融系统的稳定发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从而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

三、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金融服务中资金供求矛盾突出

随着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政策的实施,个体农户生产与生活的融资需求急剧增长,资金需求量与日俱增,而目前在我国农村,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狭窄,覆盖不了市场;农业银行已股改上市,市场定位和经营策略己发生很大改变,对农村、农业的服务已弱化,业务逐渐萎缩;农村信用社正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自身效益不佳,实力太过单薄,又满足不了市场。这种资金的供求矛盾严重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担保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经济融资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借贷中能提供合适抵押物的很少,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又不愿意接受农村对象提供的低效的抵押品,保险公司开办农业贷款保险的操作难度大、效益不佳,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及农业贷款保险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以上这一切造成了我国农村担保体系的不完善,农民很难从金融机构融入生产、发展资金。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功能不强

目前金融机构针对农村的业务范围十分狭窄,功能单一,并且实际借贷也在逐年的减少,甚至一部分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只存不贷,造成农村大量资金外流,更为重要的是,农村贷款的比例还呈现不断缩小的现象,暴露出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越来越严重的金融约束趋势。当前在大多数农村地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金融服务机构独自承担着支农的重担,在其他金融机构欠缺的情况下,不仅其独木难支,而且由于没有竟争压力,也不利于其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使得金融服务效率低下,难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四、营造我国和谐金融环境的探索

(一)加强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结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业发展银行由于其自身的政策性作用,限制了其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信用社由于体制和实力的原因又难以承担起服务三农的重任。只有加快金融创新,寻求建立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真正的发挥金融服务的作用,才能确保金融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二)加强诚信建设,构建良好的信用体系

诚信制度,从其重要的地位上说,是经济发展中的基石。诚信度的高低,关乎着经济运行的好坏。加大不诚信人员的社会违法成本,并让每一个诚信人员从中受益,从而增加社会公众对自己的社会信用度的重视。

(1)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完善良好的信用服务机构体系。信用服务体系必须种类齐全、依法经营和有公信力。建立信用服务市场,实行信用评级制度和信用报告制度。金融机构和商业机构在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进行交易活动时,必须要按照授权和法律法规的规定查明当事人的信用状况并且要求当事人提供相应的信用评估报告。以此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时刻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义务。

(2)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激励机制,广泛开展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 (镇) ”活动,营造守信光荣的社会风气,让个人信用、农户信用、社会信用成为融资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方面要为广大农民用户建立信用档案,实现整个金融机构信用系统的链接。另一方面,主要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要做到实事求是,依据农民信用档案为农户进行信用评分,适当的提高信用贷款的额度,做到简化手续,为农村资金的募集提供便利条件。

摘要: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资本, 诚信度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经济的良性运作。如何加强诚信建设, 构建良好的诚信体系, 创造和谐的绿色金融环境, 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诚信建设,金融创新,农村经济,金融环境

参考文献

[1]赵润杰.浅谈农村金融体系制度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12

[2]韩俊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7;15

[3]白立忱.发展中的农村合作金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6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8

1.“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意义

“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政务、强化服务、体现特色、协同共建的原则,以挖掘乡镇潜在资源,推介鄉镇特色产品,引领培养新型农民为宗旨,努力构建功能齐全、内容丰富、方便实用、特色鲜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涵盖政务信息、公众服务信息和商务信息于一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

2.“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

通过“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了乡镇网站在统一的下乡平台上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扩大乡镇对外开放和宣传推广力度,宣传推广当地的地方特色、促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致富,加强了政府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乡镇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3.“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

“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在栏目设置上,要突出乡镇概况、乡镇风采、地方动态、政策法规、招商信息、特色产品、文化旅游、致富经验、市场营销、科普园地、便民服务、农家乐等板块,充分体现当地风土人情,产业优势,地域特色,为经济发展服务。

4.“农村吉林”信息平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由农业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村屯协调配合,广泛参与共建,调动农村经纪人,农民企业家,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信息服务站有专人负责,做好信息采集、审核、报送等相关工作,信息平台能够推进我省农村经济发展,是利用信息手段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关键举措。

二、开展创新机制,资源共享 “农村吉林”平台的建设,即是一件新生事物,又是一次资源整合、合力共建农业信息化的实际探索。乡镇政府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公益性服务工作,不定期的对信息员进行培训、学习、考核,年终对网站建设速度快、维护及时、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信息报送快的乡镇及信息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和项目支持。

三、明确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农村吉林”平台的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维护、谁建设谁受益的办法,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考评、统一管理”的原则,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乡镇信息员要根据网站栏目的特点及时采集、整理有价值的政务、商务服务信息,通过邮件或QQ及时上传至电信联络员,电信工作人员要经常与乡镇信息员沟通,并帮助做好信息的采集和报送工作。

加强农村经济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篇9

黄堆集乡党委政府

我们黄堆集乡辖35个行政村,3.6万人,6万亩耕地。近年来,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加强村级权力监督、健全村级民主监督组织为突破口,以完善村级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制度为重点,在全乡35个行政村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制度,大胆探索实践,不断深化提高,初步探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村级民主监督途径。实现了村财村务由暗到明,集体资产由少变多,党群干群关系化疏为密,村班子战斗力由弱变强,农村由乱到治,连续多年涉农问题零上访。我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村民自治模范乡镇”、“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建设先进乡镇”、“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示范单位”。2010年9月,作为全省唯一的乡镇代表在山东省农村三资管理会议上做了典型发言。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一套制度,规范运作程序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备的制度是搞好村务监督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我们围绕村务监督委员会如何开展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职责》、《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运转制度》、《村务监督委员会议事规则》、《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纪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农村 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办法》、《农村集体土地承包及流转管理办法》等。重点从八个方面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做出了具体规定。一是村监委会成员列席村“两委”会议,村“两委”主要领导就各项议题必须征求村监委会意见或建议,村监委会成员要积极主动协助村“两委”化解矛盾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做好记录。二是村监委会必须主动介入重大事项或重要村务活动,对过程和结果进行监督,发现问题随时提出,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村监委会每月对村财务账据、收支情况进行审核,并盖章确认。每项收支都必须经村监委会确认后,再按要求履行报销和出入账手续,村监委会必须建立财务管理台账,每个月与村文书和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核对一次。四是村监委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村重要事项、群众反映的问题、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商讨,并形成会议记录。五是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实行月报告制度。各村监委会对所有参与的工作都必须做好记录,每月前3个工作日内要认真统计上月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开展情况,并填写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情况统计表,经村党支部书记签字上报乡镇纪委。六是每位村监委会成员至少要联系本村十分之一的农户,每月至少用2天时间深入村民家中,宣传相关政策制度,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七是村监委会要在村部显眼的位臵设立“意见箱”,每周末开启一次,会同用其他方式收集到的意见建议一起,向村“两委”反映,同时做好记录,并及时反馈处理 结果。八是村监委会每月要专门设立一天为“民情答疑日”,接待村民咨询提问,用于解答村民的疑难问题,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如果当场无法解答,一般要求在两周内给予答复,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向村民做好解释说明工作。

二、把好两个关口,全面加强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监督 群众最关心的是农村的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最难落到实处的是资金、资产、资源监督,我们黄堆集乡紧紧抓住这个影响全局的核心问题,从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入手,全面推行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一是把好财务管理关。实行村财村账乡代管制度。全乡建总账一套,35个行政村,一村一账,独立核算,由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后,实行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村委会、村务监督委员会一账三建,同步记账。先后完善规范了一系列文件,对民主理财、资金审批、财务报账、财务公开、资金管理、财务审计、重大事项报告等做出了具体规定。实行统一招聘村报账员、统一资金账户、统一报账时间、统一票据、统一报账程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档案管理。对村级发生的每一笔开支,先由经手人、会计、村支书三人会签,再由村监委会审核后加盖公章,否则,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一律不予入账。对符合规定的支出单据,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出具回执,分门别类计入账目,并打印财务公开榜,对收支情况、资产容量、现金余额、债权债务及时张榜公布,接 受村民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每月月底到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核查一次,及时交流沟通,完善监督管理。二是把好资产处臵关。我们把清产核资作为村务监督的关键环节,以村为单位组建由村监委会和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参加的清产核资专门班子。对村集体的账目、凭证、合同、债券、债务、有价证券和资产进行全面摸底清查,由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村委会主任、村监委会主任、群众代表签字认证并上墙公布,全面摸清集体家底。村委会、村监委会全程监督,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对村集体的沟渠路林、废旧坑塘、窑厂、四荒、房屋、集体土地等集体资产资源,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招投标。村监委会的参与保证了招投标的公平、公正、公开,避免了暗箱操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杜庄村窑厂每年的承包费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4万元,何仓村林场承包费由上次的15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5万元。村监委会成立以来,全乡共拍卖沟渠路林1.8万米,四荒265亩,发包集体林场1188亩,废旧坑塘25亩,窑厂3处,对外租赁房屋18处,盘活资产资源总量580万元。全乡人均折合150元。

三、搞好三个关系,形成合力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搞好与村两委的关系。村监委会作为与村“两委”并行的组织,必须协调好与村两委的关系。为保证村监委会 正确履行职责,做到参与不干预,帮忙不添乱、补位不越位,我们明确规定,村监委会既不能直接参与村“两委”的决策和管理,也不能干涉村“两委”的决策工作,更不能假公济私,滥用监督权利,与村“两委”唱对台戏,有意制造矛盾。在日常工作中,村监委会既要发挥好独立监督作用,也要接受村党支部领导,支持和保障村“两委”有序开展工作。二是搞好与村民群众的关系。村监委会代表村民群众行使监督权利,必须依靠群众,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村民心声的代言人、村民利益的维护人、村民冷暖的知心人。黄西村村监委会主任李春三,带领其委员,挨家挨户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村里困难户的情况,对村两委提供的低保名单进行了修正,让真正困难家庭得到了低保补助。名单公布后,群众心服口服。响应群众的呼声,前杜庄村监委会监督村“两委”将窑厂14万的承包费挨家挨户发到每个群众手中,全村群众十分满意。三是协调好村干部与村民的关系。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些是干部作风问题,但也有不少是信任不够,缺乏及时交流沟通造成的。村监委会作为村干部和村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必须协调好村干部和村民的关系。对村民群众反映的问题,提交督促村两委及时列入议事日程,能及时解决的及时解决,一时有困难解决不了的,由村监委会对群众作出解释,消除误解。徐厂村集体土地承包85亩,3亩一块或5亩一块承包给本村新 增人口。土地承包的研究决议和执行过程全部在村监委会监督下进行。有些没有承包到土地的村民不满操作过程,对村干部进行诋毁。村监委会成员知道后,跑到个别村民家中为村干部作出澄清和解释。并将承包详细资料在村务公开栏张榜公示。还干部了一个清白,给群众了一个明白。

四、健全四个机制,不断提高监督管理水平

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纪委书记、组织委员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书记负总责,亲自抓。在乡纪委设立了专门办公室、纪委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安排部署、组织协调、监督检查。乡直各单位分工负责、协作配合、上下联动。二是健全教育培训机制。乡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了《在全乡推进村务监督制度的实施意见》,召开动员大会,由主要领导进行思想动员和具体部署。同时,印发了致全乡干部群众的公开信,并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方式大造声势,营造浓厚的社会舆论氛围。每季度举办一次培训班,聘请农业、财政、会计、林业等方面专业人员对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和业务水平,使其能监督、会监督、监督好。三是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从乡直部门抽调21名政治强,业务精的干部,组成7个督导组,由1名副科级领导干部负责,每个督导组负责一个管理区。每周至少在村里工作2天,负责收集整理意见建议,考核督导村务监督 工作。实行村务监督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村务监督工作纳入对乡干部及村整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和考核内容,从乡到村,从乡领导干部到一般工作人员,以及村干部和有关责任人,都落实了责任。实行一季度一考评、一通报,年终总评,有力地促进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的开展。四是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由于个别村两委干部对村务监督抱有抵触情绪,致使村务监督工作很难落到实处。要使村监委会有效发挥作用,必须科学设计行之有效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其规范、有序、顺畅运转。我们要求乡纪委、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监委会有呼必应,有求必到,及时深入到各村指导村务监督工作,对财务管理、资产处臵等事项进行具体指导,协助村监委会开展监督工作,形成了强大的监督合力,排除了监督中的困难和阻力,保证了村监委会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

近年来,我乡通过全面推行村务监督制度,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生了五个方面的明显变化:

一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村务监督委员会的成立,使群众对村干部打消了疑虑,消除了怨气,化解了矛盾,还了干部一个清白,给了群众一个明白。近年来,我乡没有发生一起涉农上访案件,使长期以来想解决而难以解决的农村越级上访、集体上访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二是化解了村级债务,壮大了集体经济。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以来,18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已全部化解完毕,全乡35个村没有新增一分钱的债务。现在村村都有存款,存款总额达到120多万元,最多的村达到30多万元。同时,全乡村级用于公共事业建设的配套资金达到450万元,新建8所高标准学校,改造村联合诊所10处,新修乡村道路18.3公里,较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是促进了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全乡35个村的非生产性开支,由原来的56万元下降到现在的8.7万元,下降了84%,村干部没有发生因村级财务违法违纪问题。现在,村干部的威信高了,腰杆硬了,说话灵了,干事实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维护群众利益的“贴心人”。

四是提高了群众参政意识,加快了农村民主化进程。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管理,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民主权利受到尊重,群众的事情由群众说了算,使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决策者、管理者、监督者,真正成了主人,使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五是营造了干事创业环境,促进了全乡经济发展。全乡上下风正气顺、心齐劲足,呈现出干部集中精力带致富、乡主要领导腾出精力抓大事、全乡齐心协力谋发展的生动局面。全乡形成了以棉纺织为龙头,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为 特色的发展格局。现有纱厂240多家,纱锭35万枚,织机5000台。今年1-9月份,全乡工商税收已达到5042万元。我乡先后荣获全市经济工作考核先进乡镇、全市平安建设先进乡镇。

上一篇:关于沟通500字作文下一篇:落叶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