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模式(精选9篇)
——农庄式生产
我们农村现在的生产模式是分田到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几年里,是发挥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随着时间地推移,分田到户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农村现代化得发展。现在大城市基础设施日新月异,但在农村,农民的各项权益得不到有力保障,农民成为新一轮发展中主要的受损者,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
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 我们认为农庄式生产的模式不失为一种尝试的方法。
农庄式生产改革精髓就在于共同致富,而不是加速农村的贫富差距。农庄式生产改革的基础是建设现代化居民点,让农民以自己的责任田、自留田自愿入股,将土地大面积集中起来使用。这样在生产上不但可以实行机械化生产,也可以通过公司管理的形式给与农民建立真正的福利和保障措施,这不是另类的大锅饭,公司式管理可以保障按劳分配的原则。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度假区拆迁安置及失地农民的土地置换都在这一范围内,只不过这些行动只是前期动作。后期,不是简单的把土地承包出去,而是要科学合理的规划,保持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像我村因为不涉及到拆迁安置的情况,只需在完成农民土地生产模式的转变后,在村“两委会”的领导下,继续大力发展渔家乐旅游和阳澄湖大闸蟹这两个项目。
1、我们可以再开发一、二个自然
村进行渔家乐改造,增加住宿、游客游玩的项目,再把所有的渔家乐店都组织起来,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经营。
2、我村蟹业生产经营专业合作社可以继续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合作社成员,并带动周围养殖户的养殖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广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搞好农业特色产业基地,提高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为我村农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些变革,从短期看可能会损害部分群众的利益;但长远看,是有利于农村群众的,它使得农村群众与城镇居民的差距在缩小。
另外,不愿意进入农庄合作社的,则可以以三五十亩为家庭单位,在配有少量佣工,进行养殖、栽培等特色农业产业,其中我们可以要求承包户给佣工一定的福利和保障,再有政府给与承包户一些政策减免,达到双赢。
当然,因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在进行完集体和家庭式的农庄改制后多余出来的劳动力又如何安排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提出了“新农民”这个概念,为了使本地的农民有所事做,就必须对农民素质进行培训和教育。从思想观念、文化水平和技术素质等方面全方位提高农民素质。就地建立地夜校,要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进行简单地免费教育,开阔农民地视野。这种教育即不是培养技术人才,也不是政府宣传攻势,而是适当提高农民地鉴别、思考能力,要寓教于乐。而随着国民素质地逐渐提高,“新农民教育”这种模式自然而然的会消失。
而我们要实现集体农庄式和家庭农庄式生产的前提是需要上级
(一) 内部审计模式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 乡镇财政的不断壮大, 又出现了以农村经营管理站为审计主体, 以村经济活动为审计对象的农村内部审计, 由乡镇政府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 以及由乡镇财政部门代行的乡镇站所财务审计。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私营化, 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不断扩大, 乡镇企业审计逐步转化为企业内部的监督管理手段, 农村审计对企业的审计职能逐步淡化, 而转向政府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所以, 在介绍乡镇内部审计模式时, 一般将乡镇企业内部审计排除在外。内部审计模式是农村审计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 也是当前仍被大量采用的农村审计模式。在我国国家审计初创时, 一切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无论是人力物力和经验都很缺乏, 只能先从政府预算审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审计入手, 逐步发展壮大, 还没有精力和能力涉及农村审计。而农业经管部门或乡镇政府负有管理农村集体经济之责, 熟悉了解农村集体经济情况, 有现成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便于审计业务的展开, 这种审计模式的出现标志着农村审计的形成。经过多年的发展, 这种审计模式对农村、民主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农村审计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内部审计模式有其固有的局限性, 主要体现在独立性问题上。从审计的定义我们知道, 审计的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 是审计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它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必须是独立的, 它“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不受其他行政机关, 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以保证审计的客观公正;另一方面是指审计工作业务上是独立的, 它不能与其他任何形式的管理活动有联系, 也要与其他类型的经济监督相区分。在内部审计模式下, 独立性比较突出。对农经站内部审计而言, 首先, 按照农业部对乡镇经管站的职能划分, 农经站要负责乡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各行业集体经济的管理工作和财务会计的指导工作, 要管理农村承包合同、代管折股资金、村办企业立项、统筹提留款等事项, 有的经管站还自己经营, 有的经管站甚至成为第二个乡镇财政。在这种情况下, 让经管站行使审计职责, 既充当管理者经营者又充当监督人, 是违背审计独立性原则的, 其审计结论也可能违反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 不可能真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其次, 经管站负责大量繁重的日常经管工作也必然冲击审计业务的开展。对乡镇政府内部审计而言, 审计部门虽然从农经站独立出来, 有独立的机构, 有经费和人员保障, 但由于其受乡镇政府领导并在业务上受上级经管部门指导, 仍摆脱不了乡镇政府和经管部门的行政干预, 尤其在乡镇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发生利益冲突时, 会使审计机构陷入两难境地。
(二) 国家审计机关派驻审计模式
派驻审计模式是在县 (市) 级审计机关下设农村审计科或按乡镇的经济区域关系下派乡审计办事处, 其工作直接对县 (市) 级审计机关负责。这种审计监督模式属于国家审计, 在审计监督的执行方式上属于上审下。农村审计科或办事处的人员由县 (市) 级审计机构统一配备, 行政和业务上均受县 (市) 审计局领导, 按照县 (市) 审计局制订的年度审计计划和临时指示组织实施和汇报审计工作。派驻审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国家审计机关派驻机构的审计范围比较有限, 主要职责是对进驻及所辖乡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财政预决算及财务收支情况、政府投入的各类涉农支农资金的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对乡镇党政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而农村集体经济的审计, 包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 使用村提留、乡镇统筹费、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等农民承担费用和劳务的单位的审计, 对村级“两委”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 则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借助国家审计的优势, 巩固农村审计的地位, 树立农村审计的权威, 强化农村审计的职能;二是在人、财、物方面均独立于乡镇政府, 审计工作可以摆脱乡镇政府及其他职能部门的干扰,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三是审计机关可以根据具体审计项目选拔有胜任能力的审计人员, 审计专业性强, 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村审计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但是这种审计监督与乡镇政府脱离, 一方面不能实时监督农村经济工作的开展, 属于事后监督;另一方面审计工作过于偏重对经济案件的查处, 忽略了其在乡镇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中的作用。同时, 由于县 (市) 级审计人员有限, 导致审计工作覆盖面窄、连续性差, 不能及时全面地反映乡镇的经济运行情况。
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缺乏较高层次的法律依据
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审计业务的开展必须要有法律依据, 法律法规的层次越高, 审计的权威性就越强, 审计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但目前没有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进行专门的立法。虽然部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来指导本地区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由于缺乏法律依据,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部门在向司法机关移送审计出来的违法问题时, 会被司法机关认定为不具有法律效力而不予认可, 给审计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二)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独立性差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行政管理部门或乡镇人民政府设置的审计机构, 这与内部审计相同, 但它与审计对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存在任何隶属或利害关系, 处于第三者地位, 这与内部审计完全不同。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大部分是属于政府部门, 审计工作人员是代表政府的工作人员, 这与国家审计相同, 但不是现有国家法律意义上的国家审计机关和审计机关工作人员。虽然少数审计机构根据有关法规可以接受委托并收取费用, 但它又不同于独立的社会审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性质模糊, 定位不准, 成为多年来困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一大难题。
(三)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形式和内容单一
经过20年的发展在审计实践中已经形成了多种审计形式, 如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资产负债审计、建设工程审计、合同审计等;审计已经由传统的账目审计向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及风险评估过渡, 同时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也得到广泛的运用。目前的农村集体经济审计还处于初级阶段, 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还不高, 审计方式还局限于以查处问题为主的财务收支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 以评价和鉴证为目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还开展的很少。审计时效也多是事后审计, 事前把关和事中监控的审计监督还很少涉及。审计方法和手段也多为全面查账或群众调查, 对统计抽样、内控制度测试和风险评估等方法还不能掌握,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也很少得到运用。
(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制度和规范匮乏
审计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专业性, 在实践中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来作保证, 否则将影响到审计质量。在农村审计实务中, 还普遍缺乏必要的制度与规范, 如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制度、处理处罚制度、审计程序规范、工作底稿规范、审计报告和文书规范、审计档案规范等。没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 审计行为就会显得很随意, 不仅影响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也会影响审计的形象。尤其在当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混乱, 会计资料不全, 会计信息失真, 审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 没有审计制度可能会带来被审计方不认可审计结论或提出行政复议和诉讼的风险。
(五)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中信息不对称
农村集体资产与其他公有资产一样, 其产权有一个基本矛盾, 那就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任一成员, 既是本组织集体资产的所有者又是非所有者, 任一成员不能单独行使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这一矛盾使得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必须通过某一组织来实现, 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社区内成员的当然代表, 管理和使用农村集体资产。村民作为农村集体资产的最终所有者, 是委托人, 而村集体经济组织则是代理人, 村民需要通过审计手段来了解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信息, 并监督其运行。现有的农村审计机构作为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 它对乡镇政府负责, 而不对村民负责。作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 广大农民群众却无权看到对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审计结论, 无法了解本组织的经营和财务情况, 信息不对称现象依然无法解决, 产生了财产所有者、受托经营者和受托监督人三者之间关系错位的怪现象, 长此下去, 这将导致农民群众对政府失去信心, 导致农村审计权威和信誉的丧失。根据委托代理理论,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除了要解决信息对称的问题外, 还要负责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分析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两个现有模式, 审计机构是受乡镇政府领导的, 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强制力, 对审计结果的处理在多数情况下是要受到乡镇领导的操纵的。基于目前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已经成为乡镇政府附庸的现实, 乡镇政府会出于各种考虑或利益权衡, 会对审计出来的问题处理不及时不严格, 或干脆不处理, 束之高阁。
三、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保障机制构建
(一) 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地位
由于审计信息特有的公共品属性及其外部性、信息的不完备和不对称分布以及注册会计师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导致审计信息市场失灵, 政府介入监管成为必要。我国农村目前正处于结构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 社会公众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的监管和法律保障是新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能够得以实施的基础。我们需要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通过法律明确农村审计工作的定性问题, 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地位。为提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层次, 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补充与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有关的内容, 进一步把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明确纳入国家审计范围内, 以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顺利开展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
(二) 建立审计制度与规范审计程序
在明确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法律地位的基础上, 新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规定和行为准则, 包括相对统一的质量评价指标, 规范审计行为, 控制审计质量, 使审计行为制度化、标准化。重要的相关审计执业规范和评价标准包括《农村集体经济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程序》、《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文书格式》、《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档案要点》等。国家应该加快农村审计立法, 根据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实际情况, 积极听取农村经管机构和审计机构的意见和建议, 建立和完善全国性的农村审计条例以及配套的制度和方法, 赋予农村经济审计部门必要的职权, 对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内容、范围、方法、具体实施办法、报告等做出规定, 使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三) 深化审计内容及拓展审计类型
目前农村经济审计大多数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上, 对经济效益审计涉足甚少。因此, 农村审计需要加强对农村集体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宏观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审计;加快审计工作由监督为主到监督与服务并重, 由传统财务审计到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的转型。当然, 审计内容的拓展需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 分阶段逐步扩展。现阶段首先需要进一步完善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计和对财经纪律执行情况进行审计, 结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 尝试开展农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进一步推动农村审计的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在条件成熟时, 逐步实现大范围的内部控制的完备性和有效性的审计以及对干部的经济责任, 包括在任审计和离任审计。
(四) 建立高素质审计队伍
农村审计队伍整体专业素质较低, 审计人员配备不到位, 审计力量薄弱,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提高审计能力, 加强审计力量, 一要完善选人机制, 拓宽选人渠道, 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面向全社会选拔人才。同时还要注意人才知识结构的综合协调, 实行公平招聘, 尤其要注重选拔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二要采取系统教育培训、实践锻炼和轮岗交流等措施, 让农村审计人员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学习会计、审计、法律、财会电算化等专业知识, 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 提高审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洞察能力以及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三要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绩效目标责任制和定期考核, 实行奖优罚劣。对绩效突出、表现优秀、群众拥护的审计人员要及时予以激励;对没有绩效的要追究责任, 对素质不高、能力不强、身体不适的要及时调整和淘汰, 促使农村审计人员加强专业素养, 争取早日建立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优化的农村审计队伍。
(五) 优化审计机制环境
审计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具有与社会系统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基本特征。审计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的有效开展。因此只有积极优化审计相关环境, 才能扩大审计效果, 建立一种长效的审计监督机制。长效的审计机制包括目标机制、审计需求机制、资源支持机制、财务管理机制、审计威慑机制、监督机制。目标机制起统领作用;审计需求是审计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相关人员和一定的审计经费等资源支持是审计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规范和完善的财务管理有利于促进审计工作的效率;通过业绩评价考核制度和媒体舆论的监督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的效果;强化审计处罚风险与处罚手段, 发挥审计的威慑机制和"信号传递"功能, 才能扩大审计效果。
参考文献
[1]桂建平:《乡镇审计》,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2]刘罡:《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模式研究》, 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版。
[3]朱朝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模式创新研究》,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年第6期。
[4]李守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集中核算制》, 《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一、国内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历程回顾
1.欧洲专业合作社
欧洲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是覆盖范围广、参与农户多、涉及方面全,据资料显示,在合作社发展最巅峰时期,基本上涵盖了农业的产、收、销、深加工、信贷、投资、保险、社会保障等诸多环节。在实现了这些社会功能后,不仅将最初的农户纳入了专业合作社内,农村边缘的郊区,小型的乡镇也逐步加入合作社。通过条件互补,农村所提供的生产品直接输送到合作社的相关部门,完成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户与城镇居民的双赢局面。
2.美国农业合作社
又称为美国农场主合作社。其特点是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机械化的生产设备,尽量用机器代替人工作业,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合作社内民主平等,生产资料由参与合作社的农场主共有,平等协作。合作社内部实行一人一票制,农厂管理者有明确的生产责任和义务。
3.台湾农会组织
该组织具有明显的结构分层,上下级有明确的生产任务。大多数台湾农会组织都以“保障与会农民权益,增加农户知识技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宗旨。农会在建立之初就确立明确的会议制度,确保组织后续发展的民主性。工会只受政府监督,其他省、市、县只具有协调合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对农民利益进行了保障。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农合经济组织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过程:
1.初期形成、发展阶段
资料分析表明,我国农合经济组织的雏形初现于上世纪30年代。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其发展规模较小,只在民间的少数地方实行,覆盖范围有限,后来由于长期的战争影响,逐渐消失。
2.农业合作社阶段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国家亟需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大量的生产设备投入使用,给农村经济的快速恢复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适时的组织农村广大分散农户参与农业合作社,使得农户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构建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
3.人民公社阶段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随后全国农村普遍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受当时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原本具有积极性的人们公社化运动逐渐走了歪路。农户生产积极性降低,生产资金遭到毁坏,生产活动被迫停止,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使得建国以来的农村经济体系遭到完全破坏。
4.重新兴起阶段
以安徽小岗村的包干到户为标志,我国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重新走上良性发展道路。通过新兴模式的开展,原来的集体作业模式被家庭、个人承包制代替,极大的刺激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我国农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三、当前国内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1.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它继承原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功能,又在此基础了做了与时俱进的改动。以农村和小型乡镇为实行范围,以小规模的生产管理理念为主导,具有明显的社区性。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由参与农民自发决定,通过将相似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资料进行融合,集中资源利用优势,做到农业生产品的统一调用和分配。
3.专业协会
由于在技术服务、生产条件、销售模式上具有合作性,农户以此为基础自发建立起的合作组织。社员之间不以盈利为目的,只是为了保证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4.经济联合体
类似于现代企业制度。是由两个或以上的出资人共同建立、共同承担的组织。其组成成员之间多为亲戚、家庭成员等,能够做到及时的信息共享与沟通。在原料的采购,产品的对外销售和分配制度上有较强的优越性。
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的困境及对策
1.发展农合经济组织的现实困境
(1)主体认识问题。通常分为政府因素与农户个人因素。政府特别是基层的政府部门,对农合组织的发展特点与趋势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与预测,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与国外的发展水平差距大,对于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有选择性的吸收。相关部门应当做到对先进管理模式的有效借鉴,服务于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农户个人来说,可能存在思想意识落后,对先进的生产设备不信任,对新的管理制度不认同,导致农村经济长时间滞后。
(2)内部机制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是时下农村合作组织的最大弊病。组织混乱,权责不分,组织内部结构设置不合理,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不能顺序进行,都会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受阻。
(3)监督机制无效率。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任政策,对组织内部的监督没有做到位。致使有关管理人员以权谋私,将公有的生产资料私有化,严重损害了组织利益,使得内部农户生产积极性下降。
2.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建议
(1)农民自愿原则。农村合作组织是在广大农民的自愿平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不能对组织内部的农户做到人人平等,那么利益受损用户可以选择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甚至可以要求退会。
(2)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各地习俗不同,经济发展情况不一,很难将不同的农户强行联合起来。只有因地制宜,以社区或乡镇为单位组织活动,才能便于管理和统一调配。
参考文献:
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对赣州市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本文通过对赣南猪-沼-果工程建设情况的简要分析,阐述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在赣州市农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作 者:谢振华 林长生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农村环保能源站,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江西能源 英文刊名:JIANGXI ENERGY 年,卷(期): “”(4) 分类号:F3 关键词: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 农村经济 可持续性发展 作用大石窝镇总面积96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总人口3.8万人。全镇共有32个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4个、机关党支部1个、老干部党支部1个、企事业单位党支部6个;有党员1621名,其中农村党员1393名,占党员总数的85.9%。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集体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关系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保障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为农民群众做好服务工作。各村党支部要围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丰富载体,创新方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力带领村民发展致富,党员要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基层干部要心系群众,知民情、暖民心、解民忧,面对面做群众工作,实打实为群众办事;要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培育党员示范户,使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更好地为民服务、帮民致富。要在抓好党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两委一肩挑等办法,推进村委会、共青团、妇代会以及各种协会建设,做到基层党组织和其他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同步推进、相互配合、协调运转,不断增强农村的整体合力。
郑家磨村,下滩村等村涉及京石二通道拆迁补偿工作,在工作中,具体运用“次序动员机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顺利推进了拆迁补偿工作,有力的支持了京石二通道的开工建设。
(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将集体经济建成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带动农民增收的辐射源。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增收领域,增加就业机会;才能延长产业链条,做到以工促农;才能切实服务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发展
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本身也就是筹集农村建设资金、实现农村自我发展、丰富农村配套建设的内在要求。
2001年,村党支部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砂石加工、砂石开采、砂石运输业,这使得一直沉睡的砂河底成了聚宝盆。2003年,南河村赖以生存发展的传统砂石产业被紧急叫停,面对新形势、新考验,村党支部一班人先期试种5栋大棚成功。2007年,南河村设施大棚达到680栋,实现了人均年增收1万元。南河村正是在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在实践次序动员机制的行动中,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党心民心在新农村建设中凝聚在一起,才一跃跨进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村。
辛庄村杏鲍菇生产加工厂、吉野家集团注册投资的南河华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美石谷会所等项目的引进和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具体的效益,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党员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得到提升,干群一条心,助推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发展。
二、存在不足
一是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偏低,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致富办法少,起步难度大,思想惰性大,观念比较陈旧,发展思路不清晰,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
二是农村党员干部缺乏技能培训,农村实用人才稀缺。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一般,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同时,个别村干部存有“小富即安”心理,“双带”能力弱,缺少带领群众闯市场增收致富的办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是农村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行政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二是农村基层干部待遇低,工资少,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农村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差。
三、对策建议
在这种形势下,要解决目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和开创精神的村级强班子、好班子,加快农村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高党组织素质,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持
1、以提高整体素质为重点,打造基层干部队伍,造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组织者。一是要着眼发展,转变用人标准。大力培养能够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干部,培养具备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让优秀党员在支部“唱主角”,让致富能手在班子“挑大梁”,提高抓经济的能力,站到促发展的前沿。二是要不拘一格,拓宽选人视野。具体来说,可以通过“选”,把群众公认的优秀人才选出来;可以通过“请”,把外出经商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可以通过“派”,把有志有才的机关干部派下去。三是要完善机制,改善育人环境。近年来,许多地方通过改善乡镇干部工作生活环境、引导大中专生面向基层就业、加大乡镇基层干部交流力度等办法,不断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2、以发挥党员作用为重点,优化党员队伍结构,造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推动者。一是要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积极探索在优秀青年、致富能人及务工人员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不断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和知识结构。二是要与时俱进,改进党员管理模式。采取集出集管、散出集管、散出散管或回归管理、跟踪管理、双向管理等办法,构建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的有效管理方式。三是要搭好平台,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结合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出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群体特征、符合岗位实际的先进性标准,并通过符合农村实际的活动载体,为基层党员搭建体现先进性的平台,深入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事业提供不竭动力。要区分党员干部、无职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非党员致富能手等群体,采取“设岗定责”、“结对帮扶”、“分类管理”和“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户”、“党员承诺制”办法,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促进党员履行义务,发挥无职党员作用。
3、以强化培训扶持为重点,培育乡土人才队伍,造就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示范者。现实中,“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农村建
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对待他们,一是要重视,二是要扶持,三是要培养。要通过探索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实行乡土人才创业扶持优惠政策、出台乡土人才突出贡献奖励办法等办法,努力营造重视乡土人才的社会环境,保护并发挥好乡土人才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培养一批能人、搞活一方经济、带动一批群众”人才效应。
(二)促进党组织和谐,为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1、巩固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广泛发扬民主不等于不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进而积极稳妥地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这个原则问题上,决不能有半点含糊。同时,基层党员干部直接面向群众,处于农村各类矛盾的焦点,要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维护稳定和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
2、抓好促进群众参与的阳光操作环节。只有建立一个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分工明确、民主高效、依法办事的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推动规范管理,才能获取群众支持。要继续推行政务、村务、党务公开,保证广大农牧民群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不断推进农村各项决策民主化、操作透明化、村务公开化。
2011-11-12 23:11 freelose | 分类:法律 | 浏览2094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个什么玩意?谁代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使权利,供销社是不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那它现在还存不存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有没有处分集体所有土地的权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它是为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在自然乡村范围内,更多是在一个生产队范围内,由农民自愿联合,将其各自所有的生产资料,土地、较大型农具、耕畜(不包括农村宅基地,也即现在所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投入集体所有,由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农民进行集体劳动,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农业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一、什么是分享经济
对于“分享经济”, 国内外学术界尚无统一的概念, 但是中外学者对其基本特征有趋同的认识。Gansky L. (2010) 认为其实质是在以网络为基础的共享平台上构建的, 其目的是使用而非拥有, 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策略是多次“出售”同一个产品, 从而产生更大的价值。杨帅 (2016) 将其定义为通过新兴技术平台分享住房、汽车、技能、时间, 以及生产装备、生产能力等闲置资源和能力 (包括利用不充分的资源) , 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绿色发展模式。
分享经济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付费分享、无偿分享、众筹分享 (张孝德, 2015) 。付费分享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 租赁双方达成协议, 有偿转让闲置的有形物品的使用权或与知识技能等相关的无形服务。知名的Airbnb (空中食宿) 、Uber (优步) 都是典型的有偿分享。无偿分享是指供需双方以无偿的形式置换所需物品或服务。例如沙发客社交网站Courch Surfing就是一个为世界各地旅行者搭建的免费、无偿的互助旅游、交换住所的平台。众筹分享是指以互联网为平台, 缺乏资金的筹款人向公众介绍自己的项目创意和计划以获取投资人的认可募集资金的模式。
二、农村发展分享经济的意义
我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分享经济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发展, 如何充分的盘活资金, 繁荣农村经济, 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部门面前一道重要的课题。
目前,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农村交通不便里, 咨询不发达, 主要依赖外地商人上门收购, 产需脱节、竞价能力低。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和冷链物流, 搭建优质的物联网平台, 可以实现全国各地的销售商和种植业户直接对话, 既能节约流通的时间和成本又能提高农民的收入, 还可以丰富产品销售的模式, 有利于树立区域品牌, 从而最终实现改善农民生活的目的。
现代化农业生产突出机械和智能电子设备的作用, 但农机成本高并且需要相关配套的高标准产业服务和高素质技术人员。相对于农资所有权以买卖为主的传统农业经营方式, “分享经济”商业模式特别是“农资众筹”更能满足家庭单位种养、小型农业企业、合作社等需求, 而“有偿分享”也有利于实现大型农业企业对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
城乡差异虽然逐年成缩小趋势, 但是总体来说城乡经济结构的差距仍然存在并且很明显。农村没有大超市, 没有丰富的餐饮娱乐, 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 这些都是导致“年轻人进城打工, 老幼留守家中”这一普遍现象存在的主要原因。移动互联网平台打破地域差异, 分享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城乡间资源分布不均的冲突, 提高闲置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供给和再利用。通过有偿分享或对等分享的模式可以将城市中赋闲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多种形式有效供给到农村, 缓解当前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政府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等问题, 也可以将农村闲置的耕地、果园、畜牧、房屋等资源“分享”给城市居民, 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利用农村的自然风光、优质生态打造农业旅游产业, 为国内外游客提供短租民宿、度假农庄, 提供踏青郊游、学农体验、户外拓展、接驳运输等多个不同主题的旅游服务, 打造城乡一体共享经济产业带。
三、农村发展分享经济面临的困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5年6月, 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为27.9%, 规模达1.86亿元, 相比2014年底增加了800万元。我国农民人口的绝对数量确保了农村移动互联网市场, 然而目前有几点困难制约了在我国推广共享经济农村战略的步伐。
第一, 由于地理偏远交通不便, 农村网络覆盖率低, 手机上网费用偏高, 电脑和宽带设备对困难家庭仍属于奢侈消费, 这些都给搭建共享经济网络平台带来了技术障碍。
第二, 由于留守村民受教育程度的局限, 绝大多数农村网民缺乏对移动互联网的基本认知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网购、对手机买票、约车、点餐等了解的很少, 甚至有恐惧心理, 更别说利用互联网实现经济创收了, 造成了发展共享经济模式知识层面的障碍。
第三, 传统消费模式下,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建立在对产品实物一定程度的感知和对实体店销售商的信任之上。而共享经济模式下,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主要依赖互联网平台提供的信用评分机制, 即其他用户建立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对资源提供方所给予的反馈和评价。然而, “刷单”、“虚假评论”现象似乎已经成为很多电商累计信誉的手段, 导致我国消费者对互联网交易平台缺乏信心, 对共享经济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消费心理障碍。
四、农村发展分享经济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 要使分享经济顺利地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 国家和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 当务之急, 地方政府应加大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扶持、建立和健全农民创业信息与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免费的上网中心或利用网吧的闲置资源给农民创造更多的接触互联网的环境。搭建二手商品交易平台, 在城乡间促进闲置的电脑、手机与民宿、新鲜果蔬等的分享。与通讯运营的公司合作, 制定针对农村家庭的优惠移动网络价格、城乡家庭闲时上网套餐分享等创新型业务。
第二, 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人口普及移动互联网知识, 分享经济的信息价值和资源再利用的利润价值。鼓励软件开发商设计更贴近农民需求的手机应用吸引农民更多关注和使用;地方政府可以率先垂范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职能部门间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实现减能增效;推动地区间、城乡学校间闲置图书、影像、网络资源的分享, 在改善留守儿童学习环境的同时提升农村获取信息和新鲜资讯的能力;通过时间和服务分享以免费的住宿、门票、交通等为交换, 邀请高知背景的旅游者、志愿者、电商、企业对农民进行培训, 特别是加强对农村青少年普及互联网知识、提供相关的课外指导。
第三, 加强立法和监管。一方面分享经济颠覆了传统经济的运营方式, 国家和政府必须建立健全完整的法律制度、监管体系、税收制度, 以便有效缓解其对传统行业企业造成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办法条例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分享经济这一种全新“互联网+经济”模式, 迫切需要出台新的管理条例, 设立独立于平台外的认证机构、建立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保险理赔制度等才能增加包括农村消费者在内的全民对分享经济的信心, 才能确保未来分享经济可以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 利用互联网平台践行创新创业, 合理促进城乡间闲置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流动, 并采用各种有效的监督监管措施, 将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差异, 有利于城乡居民的互惠互利, 有利于全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摘要:“分享经济”是“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的关注。本文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发展分享经济的意义和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分享经济,农村,对策
参考文献
[1]Gansky L.The Mesh:Why the Future of Business is Sharing.Penguin, 2010.
[2]杨帅.共享经济类型、要素与影响:文献研究的视角[J].产业经济评论, 2016.2.
[3]张孝德, 牟维勇.分享经济:一场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J].学术前沿, 2015.12.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各项惠农、强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村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截止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648元,同比增长9.0个百分点。虽然农村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与城市相比,仍存在许多不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当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水利设备设施比较陈旧,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增收和农业的增效。二是农业经济类型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大多数农业生产比较分散,种类也较为单一,生产规模也较小,质量普遍较低。此外,农业生产周期性较强,且极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市场风险的抵御能力也较弱。三是农民的弱势地位。大多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农业知识及技能,获取知识的渠道欠缺,不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科技化发展。四是农业生产成本高。近些年来,农业生产效益不断下降,而种子、农药、化肥等农业生产材料的价格也在不断上涨,导致农业生产成本的升高,大大降低了农村经济收入的增长速度。五是农业金融、科技等支持体系不够健全。土地流转、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不到位,导致农村家庭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低。
“互联网+”模式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平台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推动互联网模式仍面临很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缺乏完善的农村物流体系。与城市相比,农村的物流体系建设仍比较薄弱,各快递公司往往只能配送至市县一级,无法满足农村网民的网络销售及网络购买行为,农村网民只能借助中间商与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对接,而中间商的加入会导致农民在经营行为中丧失了话语权及定价权,并且这种间接对接也会增加农产品的成本,从而导致农产品竞争力的下降。
农村的互联网建设较为薄弱。由于地域的限制,农村的网络建设存在工程难度大、成本高、工期长等缺陷,导致农村互联网基础较低。此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互联网的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均不足,加之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导致农民对互联网的消费意愿及消费能力均比较低,严重影响农村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模式下发展农村经济的对策
为“互联网+”模式在农业经济领域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在“互联网+”背景下,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为发展农村经济制定具有戰略性、指导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在各级政府部门的政策及法规意见中,应鼓励农村互联网发展,以推进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在国家战略规划下,各省级、市级、县级应结合自身的实际,制定符合实际的实施办法,为“互联网+农业”发展及农业销售、流通、经营、发展等环节提供便利。
积极完善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及“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对互联网的使用意向及使用率。第一,继续推进互联网、宽带“村村通”工程,积极研发出适合农村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宽带的村村通。第二,加大对智能终端的研发力度,智能终端设计应以操作简单、成本低为主,有利于提高智能终端在农村的应用率。第三,加大对农民互联网知识的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市场主体的技术水平。第四,积极引进互联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重视互联网人才的引进及培养,积极培养引进互联网人才的农业生产经营知识,使之成为既懂互联网,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而为“互联网+”模式在农村经济的推广奠定基础。
创新“互联网+农业”模式的监管方式。第一,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可将农作物的生产状况信息与生产区域的光照、湿度、温度等自然因素有机结合,并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大数据有效的整合,同时对整合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并将分析的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指导,从而实现农业活动向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发展。第二,加强产品流通环节的监督,尽量做到“从产到销”全程实时监控。同时建立实时资讯及交流平台,在平台中可以及时回答消费者的咨询,并及时受理消费者的投诉、举报及监管,从而实现与消费者“零距离”交流。第三,完善农业生产信息披露及共享机制。积极提升农业资源环境、生产要素、成本收益、供给需求等监测预警水平,完善农业信息的发布制度。第四,建立互联网一农业产业诚信惩罚机制。在“互联网+”模式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同时建立清晰的奖惩机制,以推动互联网一农业市场的长远发展。
建设多样化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多样化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有利于解决“大市场与小农户”的供需矛盾,提高农民的收入及农业的收益,实现农产品流通率的提升。第一,鼓励各互联网平台借助自身的优势,积极进军农村市场,争取最大化的将无公害、独具特色的、优质的农业产品推向全国。第二,建立专业化、精细化的电商平台。电商平台的信息流、资金流、产业链均应符合“互联网+农业”模式的实际,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企业可通过该平台对农产品进行推广及销售。第三,利用“大众创业”的发展契机,积极推进“一村一品”、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等项目,加速成果转化,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蓬勃发展。
------------------
发表日期:2010年3月21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朱有志 刘新荣本页面已被访问 94 次
09年4月,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组成员走访了长沙市5个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村庄(真人桥、关山、永盛、印山和黄龙新村),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意见,形成了本调研报告。
一、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持续发展的典型经验
1.从农业产业化发展看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近年来,长沙市典型村庄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绩突出,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典型村庄的人均纯收入(13908元)已远高于长沙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03元),典型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占本村工农业总产值的比济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助推农业产业规模发展。永盛村、黄龙新村、印山村等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积累了很好的经济实力,并集中使用积累的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化转型。二是主导产业正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零散产品格局正在向“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方向转变。产业链正在从种养业向加工业和休闲业延伸。如真人桥村的2000亩苦瓜和葡萄种植、年产值3000万元的旅游休闲产业等。三是一体化经营推动农村经济高速增长。特别是创建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等一体化经营体系,推动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增长。四是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快速增收。以农业产业链资源为基础普遍发展了休闲旅游观光产业,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增收途径。如真人桥村发展农家乐等,产值达到300多万元;关山村1组在引进休闲旅游经营大户后,每户每年分红达到了2700多元。五是民间资金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多种渠道的民间资金通过“利益联盟”的长效机制投入农村,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2.从土地流转实践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完善。
典型村农民在土地流转实践中,发明和运用了多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集体经济形式,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包括:股份经营,例如关山村集体成立土地流转组织机构,将农户手中的土地经营权以股份的形式再次集中,有偿流转给龙头企业或村集体公司经营;合作经营,如真人桥村以协会或合作社为纽带的松散合作,生产互助等;租赁经营,如黄龙新村集体的“农转非”用地和真人桥村部分农民承包地,采取租赁合同的形式将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农业企业和非农业企业;转包经营,如城市近郊农民的责任田无偿转包给其他农民耕种,或是远郊农民将自己的责任田有偿转包给其他农民耕种。3.从农民合作组织水平看农村基层组织的创新。在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中,农户越来越明显地感到小规模生产的压力,希望发起或加入大规模生产和经营性合作组织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典型村顺势建立如下农民合作组织,推动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又一轮创新。一是专业协会。例如:真人桥村休闲协会,关山村葡萄协会和蔬菜协会。二是生产合作社。即以村组为单位成立生产合作社。三是土地流转组织。包括土地流转中心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等形式。
二、金融危机下,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农产品价格下滑倒逼结构优化。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农业已持续15个重(31.9%)高于长沙市农村平均值30个百分点,并积累了农村经月增产不增收。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农产品价格的下滑也给我们调整和优化结构提供了机遇。一些低质农产品价格的下滑倒逼优、精、深特种产品的生产比重提高;粮食价格的下滑倒逼种养结构的优化;农业生产成本的大幅上升倒逼农村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2.工业品产能过剩倒逼
要素回流。金融危机爆发后,工业品产能过剩的矛盾也日益突出,但其背后蕴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机遇:各种要素将回流农村。包括人力资源的回流,即沿海外向型企业的纷纷停产、裁员、倒闭,导致大量农民工回流农村;资金要素的回流,即工业品产能过剩正在倒逼那些原本属于农村的民间资金回流农村;物质要素的回流,即生产品和生活品市场增加了各种“商品下乡”的频率和力度。
3.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激活农村市场。
【农村集体经济模式】推荐阅读:
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工作12-02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05-24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培训06-13
农村集体“三资”清理系列简报06-19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12-06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办法11-14
镇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调研报告10-29
工作计划,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11-01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调研报告10-11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合同书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