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精选8篇)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篇1

第三节: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教学目的:

1、了解农村青年要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2、了解农村青年要做科技致富创业的带头人。

3、了解农村青年要做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带头人。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农村青年,应该投身新农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一、农村青年要成为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通过教育培训,使农村青年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目前我国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有四个方向:一是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加大绿色证书培训力度,培养更多的农民技术骨干。二是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重点对农村优秀青年进行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三是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选拔能开展规模化生产和具有创业能力的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信息服务、创业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培植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四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潜力,增进农民转产转业的信心和技能,提升在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农村青年要成为新型农民,就要积极参加各项新型农民的培训工程。

二、农村青年要做科技致富创业的带头人

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要依靠科技致富创业,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为当地农民创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成为农业发展的带头人。

要成为创业致富的带头人,就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从熟悉的领域下手。在科技致富创业中,最好要从自己熟悉的行业开始,这样,比较能掌握实际状况,也容易获得充足的资讯,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根据当地的资源特点,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木、花草、养殖等产业方面选择致富的方向。

2、筹集充足的资金。创业开始的两三年不太可能赚到钱,在创业之始,最好准备充裕的资金以备周转;此外,创业要有长远的规划,要绘出未来事业的蓝图。

3、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创业不单是开一家小店或是小摊,而是要创建具有完善的组织及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找三四个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开创。

4、要有完善的管理能力。一个事业是否能持续发展,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关键因素,这其中包括制定作业流程来掌控成本,提出完整的人才培训计划,以作为未来组织扩张的准备,并营造优质的公司文化,以留住人才。

5、保持健康的体魄。健康为生命之本,创业之路更有如马拉松,需要良好的体力及耐力才能持续。只要掌握创业的关键要素,且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成功创业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只要善于总结、善于学习、善于不断提高自己,多数人都可以取得创业的成功。

三、农村青年要做健康文明的乡村文化带头人

广大农村青年,要树立坚定的理想道德信念现代文明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要深入开展以“实践公民道德规范,争做农村文明好青年”为主题的道德实践活动,通过组建农村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优抚对象和困难群众提供热心帮助;通过组建青年文明宣传队,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崇尚科学,倡导文明,反对封建迷信,拒绝黄、赌、毒,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大批农村男劳动力进城务工, 结果留下来的只剩下了已婚妇女、儿童和老人。于是就有了坚守农村阵地的“386199部队”之说, 所谓“38”就是妇女, 这里特指那些因丈夫外出打工而被称为“留守妇女”的已婚妇女, “61”是儿童, “99”是老人。由于儿童和老人是明显的弱势群体, 因此留守妇女便在当前的农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她们既要承担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又要照顾家庭中的老小, 她们的生活状况与处境, 势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 母氏社会探究

在几千年前的祖宗传说中, 人类曾经存在一个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的年代。这个年代, 被称为母氏社会年代。近现代, 发现有走婚小部落, 男人从一个村进入另一个村, 和别的村女子欢爱完就回自己的村。女子没有固定的伴侣。母亲独自养育不知道父亲的孩子, 孩子也是只知有母, 不知有父。当男人对家庭储藏品没有贡献的时候, 会被部落的人联合赶走。

为此, 曾经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理论, 在父氏社会之前, 存在一个母氏社会。母系氏族公社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组成的生产、生活单位。原始公社制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特征是:

一是女子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她们是农业劳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和抚育子女等活动的承担者, 这些劳动比男子的采集性生产活动更为稳定、重要, 范围更广, 决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二是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氏族首领往往由年高望重的妇女担任, 负责组织生产、管理生活和对外联络, 由氏族大会选举产生或罢免, 重大事务由氏族大会决定。

三是世系按母系血缘计算。每一氏族成员不论性别, 均属母亲所在的氏族。在族外婚制下, “父亲”是母亲氏族以外的人。在母系氏族内部, 不存在父子关系。

四是实行母方居住制。男女婚媾地点及其子女的居处必须在女方氏族内。

五是生产资料 (包括土地) 归公社集体共有, 共同劳动, 共同享用劳动产品, 所有的财产由本氏族集体继承, 任何人无权私自支配或单独继承。

2 改革开放催生农村再现“母氏时代”—— 农村“留守妇女”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丈夫外出打工, 妇女留守在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改革开放后, 整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这就使得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必然的趋势。

第二, 在农村没有足够土地可供耕种的条件下, 农村经济结构出现新的调整, 农民家庭劳动结构的相应调整势在必行, 农民必须离开本土进城务工以改善家庭生活、应对日趋严峻的经济压力;

第三, 农民乡土观念的改变:过去农民与“土”联系在一起, 不可分割,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使得这种观念在破除, 农民不再把务农当作唯一出路, 非农化的进程加快。

第四, 城市和镇生活水平、福利待遇、发展机会等方面远远高于农村, 商品经济促使城、镇成为流通、生产、交通、政治等的中心, 对农民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拉动了农民外出就业的步伐。

第五, 政策上允许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自主择业推动了农民外出就业。国家自1979年以来, 逐渐放弃了一些限制农村自由流动的措施, 出台了一系列允许农民自由流动的政策, 并且城市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也配套进行, 为农民流动消除了许多障碍, 使其外出就业成为可能。

第六, 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的影响。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制度, 使城市成为农村人的绝对诱惑, 吸引着乡村男女成为它的劳动力;而排斥一对农村夫妻共同迁居, 又造成多数情况下是一方出走而另一方留守家中, 最终, 制度的距离转换成空间的距离。这样的二元结构城乡体制及其造成的巨大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决定着农民家庭在城市中没有生存的空间, 因此只能是丈夫进城打工, 妻子在家留守。

上述原因, 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转移, 在我国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独特的“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在全国达4 000至5 000万之多。例如:四川筠连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近6万人, 其中大部分为已婚男子。去年的春天, 筠连县双腾镇沙坝村近千亩水田里, 村民们忙着犁田、插秧、蓄水, 一片繁忙景象。在这近千亩水田里, 耕作者有约三分之二为女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留守妇女”之多好似母氏社会, 这就是改革开放催生农村再现“母氏时代”。

3 改革开放以来, 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村中的“顶梁柱”

母氏社会:女子在生产中起主要作用。她们是农业劳动、管理住所、保护火种和抚育子女等活动的承担者, 这些劳动比男子的采集性生产活动更为稳定、重要, 范围更广, 决定了妇女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妇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现代社会:青壮年男劳动力外出打工, 留守妇女就象母氏社会的女子一样, 挑起了本应由夫妻双方共同承担的孝敬老人、抚养小孩等家庭重担, 家中所有粗活、重活、忙活、累活几乎都压在她们肩上。留守妇女已经由传统家庭中的“半边天”, 一变成为现在农村、家庭中的“顶梁柱”。

3.1 农业生产

在农村, 每家每户都有承包田, 目前, 它既是农民们的衣食之源, 也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几千年农业社会所形成的观念和思路, 使农民认为土地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 是值得世世代代守护、不可割舍的家园。因此, 在农村中的男性青壮年外出打工之后, 很少有人会放弃自家的承包田, 特别是在国家免除了农业税, 而且每亩地还给予40元粮食补贴后, 农民们更不愿意放弃承包田。于是, 农业生产的任务就必然地落到了留守妇女的身上。农业生产的特点之一是劳动强度较大, 在目前农村机械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 大部分农活要靠劳动力来完成。由于男女在体力上的差异, 在大多数情况下, 男子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相比之下, 妇女在从事一般的农业生产时不具有优势。在丈夫外出打工之前, 虽然妇女也程度不同地与丈夫一起从事农业生产, 但通常只是作为助手, 妇女更多的是承担家务, 做好“后勤”。在丈夫外出打工之后, 留守妇女除了继续承担家务外, 还必须承担起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生产任务, 劳动强度和劳动量比丈夫在家时要增加2/3以上。

3.2 照顾老人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 农村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做得比较好, 因此, 农村家庭的一孩率比较高, “421家庭”也比较多, 最多的一对夫妇要养活7口之家。有不少家庭的父母都已经进入高龄期, 不仅需要子女照顾, 而且也使这些家庭的经济负担比其他家庭要重得多。沉重的经济压力, 也往往成为家中主要男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的重要原因。于是, 赡养和照顾老人就成为留守妇女的重要任务之一。“留守妇女”郑海英家庭就像一个养老院, 三间房子中住着4位老人, 都已经70岁开外, 其中有三位老人身体有病, 天天吃药。婆婆患脑梗塞瘫痪在床, 吃饭要靠郑海英喂, 一天解10多次大小便, 也都靠郑海英一人料理。郑海英的丈夫在上海建筑工地打工, 每月挣1 500多元, 经常帮人家加班, 拼命地挣钱, 还不够老人们的医药费, 家庭债台高筑。郑海英每天天不亮就要起身, 先洗好一大桶的衣服, 再做三顿饭, 田里还有不少农活要做, 每天休息不到5个小时。这位留守妇女说:“眼泪不敢在老人面前流, 只在夜里偷着哭, 要不是为了老人和孩子, 这个日子就不过了”。

3.3 教育子女

在当前农村, 绝大多数家庭对子女教育非常重视, 父母的最大期望就是将孩子培养成才。实际上, 不少家庭的丈夫就是为了供养孩子读书而外出打工的。因此, 照顾好孩子的上学读书是留守妇女重中之重的任务。但是由于留守妇女的文化水平一般不高, 所以往往很难胜任教育和辅导子女学习的任务, 她们所能做的, 主要是尽力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由于农村学生数总体上在减少, 农村的小学大多已撤并到集镇, 孩子上学的路途就比较远;如果孩子年龄较小, 多数留守妇女担心孩子住校会遇到各种困难, 或是担心孩子的安全得不到保证, 所以宁可采取接送孩子上学的办法。有的农村家庭离学校有10多公里的路程, 留守妇女每天要来回4趟接送孩子, 风雨无阻, 非常辛苦;晚上她们还要坐在孩子身边, 陪孩子做完作业。

3.4 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推动了农村家庭稳定和社会进步

树立进步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建立和睦友善的家庭伦理关系和乡村邻里关系,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标志。大量男劳动力的外流, 使留守妇女在角色定位上由原来的“主内”转变为现在的既“主内”又“主外”, 成为乡村良好风气的主要塑造者。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 她们对内要营造家庭的和谐, 对外要处理好与邻里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上, 绝大多数留守妇女对赌博等损家败业的恶习有着本能的抵制, 很多地方的留守妇女自发地组织“妇女帮教小组”、“妇女禁赌会”、“妇女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 破除旧习俗, 倡导新风尚, 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 促进了家风、民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可以说, 留守妇女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以及对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处理, 直接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3.5 农村经济建设的排头兵

原来由男劳动力承担的农活, 现在基本上要依靠留守妇女去完成。男劳动力有的仅在粮食收种的时候才回来帮忙, 有的甚至一年都难得回一次家。从土地的翻耕到播种、施肥、田间管理、收割等各个环节以及饲养牲畜、种植蔬菜等, 都靠留守妇女操劳。有的留守妇女有了一定资本后, 开始建住房、买店铺、办工厂、做生意。目前, 不少留守妇女已成为独立的生产者和商品经营者, 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6 村务管理的生力军

外出打工的青壮年男劳动力离家远、工作忙, 平时很少回村, 对村里的事务了解得越来越少, 很难直接参与村务管理。村中重大事项的决策和“两委”班子民主选举等事务, 一般都由家里的留守妇女代为表决或投票。这样, 留守妇女就成了参与农村民主管理事务的实际主体。同时, 随着留守妇女逐渐走出家庭、走入社会, 她们的视野已不再仅仅局 限于管理小家的层面上, 而把目光投向了对村务的参与和管理, 对落实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目前, 农村妇女入党的人数越来越多, 在农村“两委”选举中妇女当选为班子成员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农村留守妇女正以主人翁的姿态, 积极参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4 高度重视“留守妇女”, 继续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一政策的贯彻落实, 会使更多农村男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 “留守妇女”这个社会群体会更加庞大。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推动还是要靠广大“留守妇女”;为此, 提出以下对策继续发挥“留守妇女”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4.1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留守妇女”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妥善解决农村家庭“留守妇女”的教育管理和权益保护问题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 建立相关工作机构, 提供有利条件, 抓好统筹协调, 形成共同关心留守家庭成员的良好格局。

4.2 重视基层妇女组织建设, 引领农村“留守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真正实现每个村都有女性村“两委”目标。二是重视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配强配齐乡镇妇联、村妇代会班子, 将有威望、素质高、会致富的女能人吸纳到村妇代会班子, 并确实解决村妇女会代会主任的经济待遇问题, 增强村妇代会工作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是加强妇女组织自身建设。着力提高基层妇联和妇女干部在“双带”和“双五”方面的能力, 努力培育“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妇女干部, 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妇女干部队伍。

4.3 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 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妇女的良好局面

建议宣传、文化、新闻媒体等部门通过报刊、电视、广播、文艺作品等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新型女农民, 促进形成男女平等、妇女也是新农村建设骨干的舆论氛围, 激励广大妇女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聪明才智。司法、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部门应根据农村妇女的需求, 组织送法律、送健康、送文化、送娱乐下乡, 引领农村妇女和家庭争做“思想道德好、勤劳致富好、遵纪守法好、科学教子好、文明生活好”的模范。农业、教育、科委、科协、供销等部门应把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 增强她们的创业就业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本部门培训规划。农业、林业、环保、水利和国土资源部门应支持农村妇女发展循环农业、节约农业, 加强“三八绿色工程”活动的政策支持和业务指导, 鼓励妇女参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沼气建设,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各级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创造条件, 采取措施, 积极为农村妇女提供小额信贷和创业就业贷款, 为妇女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条件。

4.4 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 组织广大妇女投身新农村建设

要整合资源, 发挥相关职能部门作用,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逐步建立起齐抓共管体系。妇联、劳动保障等部门, 要积极引导留守妇女面向市场, 让农村留守妇女搞活“三小”经济:小打工, 就是就地打零工。市妇联积极引导留守妇女在农闲时走出家门, 走进民营企业车间、建筑施工场所打工, 在干好自家农活的同时, 利用农闲时间做些手工加工、产品包装等零工, 增加家庭收入;小贩卖, 就是在城里乡间、居民生活小区做小生意。为留守妇女提供购销信息及销售服务, 引导她们巧做贩销生意。小种养, 就是利用庭院发展水果、瓜菜、鸭、牛等种养业。广大留守妇女充分利用庭院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使方寸之地变成了创收的“银行”。

4.5 加大培训的力度, 提高“留守妇女”自身的素质

各级妇联组织可设立维权热线, 在村组建立维权服务站, 由妇女组织的负责人牵头维护本村组“留守妇女”在家庭的地位和权益, 并联系妇联和法律部门定期为“留守妇女”讲解法律知识, 提供法律援助, 增强她们的平等意识和能力, 让她们了解政治权利、文化教育权利、劳动权益、财产权益、人身权益、婚姻家庭权益、土地承包权益、生育保障权益等方面的知识, 最大限度地维护“留守妇女”的合法权益。同时, 依托农函大、农业科技推广站和农村妇女学校等科技培训阵地, 通过采取现场讲授、发放技术资料、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 有针对性地组织“留守妇女”进行技能培训, 帮助“留守妇女”掌握一技之长, 提高在外就业的能力。

我认为, 农村年满18岁至50岁的妇女都应列入培训对象。传统农业中的种植、养殖方法效益较低, 而种植、养殖业先进技术培训有利于提高劳动效益, 针对农村留守妇女多的实际, 按照贴近妇女需求、实用性和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 邀请农业、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技术人员, 对农村妇女科技骨干、示范大户实施科技扶贫培训, 重点讲授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实用技术。因此有必要搞好培训留守妇女的工作, 同时也要通过培训提高她们抚养孩子的能力。此外, 还要培训留守妇女的一技之长, 使她们在当地离土不离乡, 增加种植养殖以外的非农收入。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应该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 特别是培训资金向培训留守妇女倾斜。

参考文献

[1]方青.妇女权益保护的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6-08-28.

[2]杨玉民.关于农村“留守妇女”生存状态的调查与建议》[R]//2007年广东省妇联优秀调研报告.

[3]我国农村留守妇女逐渐成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N].人民日报, 2007-09-12.

基础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作为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农村 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长远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农村基础教育要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积极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在人才培养、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战略性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应用的作用,是我们应该关注和思考的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宏伟工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基础教育大有作为。

培养造新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农村基础教育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承担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的重任。一代新型农民的培育造就,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更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素质的高低决定新农村目标的实现与否。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培养造新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包括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在内的现代农民素质。只有建设一支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农民队伍,才能快速抢占当今世界农业技术应用的制高点,顺利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能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新农村建设才有后劲。新型农民的培养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整体还偏低。据统计,在全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40%,高中以上的只占12%,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低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养、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基础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以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基础教育要为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着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一方面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认真解决农村青壮年文盲和青少年失学现象;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城镇教师支持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接受更好的文化教育。另一方面着力发展职业教育,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切实提高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致富是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农村基础教育要以农民致富为主要价值取向。农村基础教育要千方百计地了解与满足农民需要,使教育跟着农民致富方法走。这就需要农村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充分利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要确立面向新农村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立足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农业集约化经营、乡镇企业管理、营销方面的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电气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从一定程度来说,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水平,直接决定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与成败。以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为突破口,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的独特作用,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一定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基层民主,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是我国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通过不断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营造一种人人学法、人人懂法、人人守法的良好坏氛围,增强农民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与此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应当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选择符合农民需要和当地实际的新农村建设路子。让农民不断从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

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林树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N].经济日报,2006-03-09

[2]张宝文.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人才支撑[N].人民日报,2005-11-22

[3]黄志峰.高职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中国市场[J].2006(12):12-13

[4]吴德珠.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新型农民[N].人民日报,2006-05-19

[5]张小建.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N].人民日报,2005-11-22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篇4

――来自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调查

侯小伏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许多新型的农民合作组织也在全国到处涌现。如何看待这些新型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价值和意义?2006年8月,笔者赴山东宁阳县调查了10多个合作社或协会,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乡饮粮食和饲料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乡镇政府转变职能

为探索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新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乡饮乡政府组织三个调查组进村入户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农民怕风险、缺资金、缺技术、缺信息、缺场地、规模小,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原因。而已有的实践证明,由政府大包大揽或强迫村两委不惜代价给群众搞服务的行政推动办法,不是长久之计,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农民自己组建专业合作社,政府给予扶持,村两委给予必要的服务,让合作社和农民唱主角,自愿组织起来闯市场、谋发展。

结合乡饮乡的现实情况和条件,乡政府认为首先应该成立粮食和饲料合作社。乡饮的地质条件较差,地下属资源缺水型地质,且含氟量较高,严重影响当地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近年来当地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但由于品种多达七、八个,种植多乱杂,缺乏合理布局,形不成规模产量,粮食部门无法按单一品种收购,也无法实行优质优价,种粮农民的收入无法提高。如果成立合作社,可以通过引导农民统一种植优质小麦,直接与粮食部门粮食加工企业签订合同,实现优质优价。合作社由109个单位和个人发起(农民种植养殖大户83个,行政村15个,本乡涉农站所4个,其它企业、县乡法人单位7个)。农民社员和单位社员共2643个,其中,种植粮食和牧草的普通农民2617个,占全乡农户的27.4%,单位会员26个。社员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普通种粮农民。一户承包4-5亩土地,种3-4亩粮食,饲养几只畜禽,这是农村最普通、最广泛、增加收入最困难的群体。合作社主要是解决普通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这是合作社的主体。二是粮食系统、供销合作社等原国有和供销合作社企业。三是农业系统的服务站所。四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根据统计,当年入社小麦面积1.8万亩,林间种植牧草面积2700亩。入社股金50290元,其中身份股金43990元(身份股是取得入社身份的,每个社员必须交纳,一般农民户50元。一次交不齐股金的可以分次交清,入社时第一次交纳股金10元,第二年再交40元。单位社员交100-1000元,行政村和不具有法人身份的事业单位100元,企事业法人1000元),投资股金6300元(投资股按每股100元设定,自愿交纳、数量金额不限)。委托中介机构泰安大众会计师事务所对合作社的注册资金进行验资,在县工商局正式进行注册登记。2004年4月18日召开了合作社成立大会,并举行第一届社员代表大会,大会讨论并表决通过了《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在15个行政村设立了28个社员代表小组。经营管理机构设立办公室、粮食经营部、生资经营部、畜牧发展部、农机服务部。

合作社成立后,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坚持“政府引导、社会支持、自愿合作、民主管理”的办社方针,以发展优质商品粮基地和畜牧业作为主要任务,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组织社员开展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化生产。2004年合作社与山东农业大学和山东优质小麦研究与开发协会合作,建立了3万亩山农12优质小麦基地,并与面粉加工企业签订了比普通小麦加价15%的销售定单。合作社把10%的加价用于收购销售环节,把5%的加价直接给社员。2005年麦收后,合作社按照“随行就市、即时加价、现金结算、不打白条”的方法收购优质小麦山东12的商品粮,每斤比普通小麦加价3-4分线,累计收购了1000万斤,社员增加收入30万元。2006年合作社的优质小麦基地达到了5万亩,全部实行区域化种植,单一品种成方连片,确保商品粮的纯度。合作社还注册了“乡风”牌优质小麦商标,申报了绿色A级小麦认证,并与山东鲁粮谷物经贸有限公司签订了3000万斤优质小麦的销售合同。合作社收购小麦,实行“以质论价,单一品种,专仓储存,现金结算”。价格一般在0.68-0.69元,比个体粮贩收购价格高出3-4分钱,高5%。每收一斤小麦合作社提取1分2的组织费用。如果按合同全部收购起来,社员和农民可增收90-120万,合作社可以获取36万元的组织费用收入。

(2)开展生产资料服务。根据社员发展优质小麦和牧草的需要,帮助社员联系供应小麦良种70万斤,小麦良种价格按社员1.2元/斤,非社员1.5元/斤。联系购买牧草种子6000斤,6个化肥供应点向社员供应化肥2920吨,每吨优惠20元。帮助社员用机械收割牧草,并组织社员到外乡镇收割牧草。

(3)林草牧一体化工作。根据该乡现在3000亩速生林的实际,合作社通过调查,引导社员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实行林草间作,林畜兼营,大力发展优质牧草种植,组织了对韩国出口草鞋、对养殖户加工玉米秸杆草粉等项目。引进山东天聚牧业科技有限公司,在乡饮乡投资兴建2万吨牧草饲料生产线、1万吨鱼溶浆饲料生产线。成立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中心,引进优良种羊。

(4)对社员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合作社坚持不懈地围绕产业发展,频繁地、大量地对社员进行培训。例如,在组织社员编织草鞋时,合作社举办了四期草鞋编织培训班,培训社员500多人。为了与龙头企业山东鑫元草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发展养鹅业,仅在2006年正月就举办了六期养鹅培训班,培训社员231人。合作社培训中心启用一个月,就已经进行了合作社理论知识、合作社社长、协会会长、禽流感防治、测土验方、商品粮收购、公路雨季养护、农村住宅建设等各类培训班11期,培训人数400多人。这些培训,针对性和专业性强,现学现用,能够迅速提高社员的技术技能。

合作社不仅在发展优质粮生产中,抓“品种增效、规模增效、副产品增效、减支增效、加工增效、转化增效”六个环节,提高种粮效益,增加社员收入,而且也为涉农部门为农民服务提供了载体。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相关涉农部门都参与了进来,并积极承担合作社委托的任务,争取合作社的业务和订单,这些部门也从中提高了自身效益,提高了其对农民进行专业化服务的积极性。乡饮乡粮库有2000万斤粮食的库容,但是以前多数的年份只经营300-500万斤粮食。取消了农业税,乡政府不再用粮所收粮食了,粮所经营举步维艰。2004粮所加入了合作社,替合作社收购优质小麦,合作社把加价中的一部分给了粮所。2005年收一斤粮有2-3分线的好处,当年共收购1000万斤,粮所职工忙得不可开交,还有近30万元的效益。2006年粮食系统改革,乡饮粮所不用担心,因为粮所是单位会员,只要合作社对外签合同,粮所就有活干,有钱挣。合作社成了粮所的大老板。乡农技站过去经营也很难,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为合作社供种,也增加了经营量和经济效益,曾经放弃的良种繁育业务又红又火地干起来了。蓄水养路治安协会: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农民自我管理

(一)引汶蓄水协会 山东省宁阳县乡饮乡是重贫水区,全乡7万亩耕地中有3万多亩、46个自然村中有30多个自然村严重缺水,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全乡每年需要从乡境外的月牙河水库和引汶灌所两次引水,每年的引水经费需要几十万元。2000年以来,乡村两级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挖引汶干渠4.39米,挖蓄水坑塘54个,修建节水制闸18座,建桥涵35座,在全乡形成“四纵四横”的引水网络。但是工程建好了,管理却是个大题。群众既希望乡里给引水浇地,还不情愿交每亩10元的水费。每次引水时,沿途群众争水、抢水,毁闸扒渠的现象时有发生,矛盾十分尖锐。为了让群众浇上地,乡党委书记、乡长带着机关干部分段把守,彻夜值班。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乡党委政府决定由受益者自我管理、自我使用。2005年4月乡党委政府把引水的事交给受益的各村和群众来办,成立了引汶蓄水协会,引导群众自己管理引水工作,水利站给予指导,引汶蓄水协会负责收水费,组织受益村的干部群众看水渠,协商各村水量分配和引水时间。协会由乡水利站和受益村发起,会员51个,其中单位会员19个,个人会员32个,共缴纳会费3000元。乡水利站站长被选为会长,协会办公地点设在乡水利站内。协会成立以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组织每年两次的引蓄水和用水工作;组织会员进行水利工程的维护;进行工程配套,组织部分单位会员开挖方塘,增加蓄水能力。引汶蓄水协会为全乡地下水源的补充,从而也为全乡农业结构调整、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协会对转变政府职能、化解干群关系的紧张和解决涉及面较大的公益事业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收水费都是政府给群众讲,现在是协会去讲;过去的工程管理维护、工程扩展配套,都要乡党委政府和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进行组织,现在由协会承担了;过去农民出工开挖和维护引水工程觉得是给村集体、乡政府干的,现在觉得是给自己干;过去工程损坏的多,损坏了没人管,现在大家都关心工程了。

(二)公路养护协会 乡饮乡3年新建沥清路、水泥路近5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工程。公路建成后能不能管好、用好,的确是个大问题。人民公社时期,维护乡村公路各村出工。税费改革前,由三提五统解决。现在费税取消,大的资金来源没有了,需要用新的体制来管理和维护好乡村公路。成立公路养护协会,业务部门与农民群众结合,这是养护乡村公路的好形式。2005年8月在乡政府的指导下,乡饮乡公路养护协会成立。协会会员918人,乡交通管理所、派出所、国土资源管理所、公路管理办公室4个单位、914人参加了协会。个人会员主要分三部分:一是村庄靠公路的住户、门店等;二是承包沿公路耕地和树坑的农户;三是村里的党员、干部,特别是村里的退休干部。乡国土资源管理所所长被选为会长。公路养护协会将全乡15个行政村分成15个分会,分会长主要由退休党员干部担任。协会确定了每个分会管理的路段,明确了管理任务。管理任务包括:清除路肩杂草,维护路坡,管护路边林网,监督、制止超载超重车辆上路等。例如在麦收期间协会集中宣传禁止到公路晒粮打场,劝阻己上路农户离开公路,使该乡的公路在麦收期间畅通无阻。现在乡饮乡通过成立协会,既解决了公路养护的部分维护费用,又对村民进行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乡村公路在大的维修建设方面,国家给予一定的补助,县乡地方政府也出一部分经费,村集体在公路养护方面也有一些筹措资金的办法。现在乡饮乡公路养护协会在培训、组织活动等方面的一般费用是由乡有关业务部门承担的,村分会组织的养护活动所用经费由村集体承担,乡业务部门和村集体对这部分经费都承担得起。每个会员每年出7-8个工日维护公路,是义务性的。不是协会会员的其他农民也出几个工日维护公路,或者做一些其它公益性的事情。

(三)治安联防协会 乡饮乡地处兖州、曲阜、宁阳三县市交界处,流动人口较多,治安管理遇到的难题较多,光靠派出所几个干警,根本管不过来。2005年7月,乡派出所、司法所、民政调解所等部门牵头,发动各村成立了治安联防协会。乡司法所所长被选为会长,会长聘请村支部书记为名誉会长,15个行政村选出15个分会长、46名副会长,入会会员9521人,即每户1人,全乡95%的农户参加了协会。治安联防协会的任务是,维护集体和村民财产安全,防止被偷被毁;化解村民之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打架斗殴等现象的发生;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村民的法制观念。治安联防协会的工作方式是,各村联防协会组成若干巡逻小组,每天进行义务巡逻。白天年龄大的和妇女巡逻,巡逻点备有象棋等文化娱乐用品,将消闲和巡逻结合在一起。晚上青壮年巡逻。晚上巡逻安排一顿夜餐。协会规定一个会员,实际上是一户农民每年缴纳会费5元,或者8-10斤粮食。会费主要用于巡逻人员的夜餐,以及其它方面的零星开支。单位会员虽没规定缴纳会费,但是会员培训、巡逻器械、学习和宣传文件、会议等活动经费,主要由乡司法所、派出所等会员单位承担。联防协会成立以来,已经调解矛盾46起,制止打架斗殴58起,制止乱砍滥伐树木20起。此外,联防协会通过办黑板报、具体事例向村民进行法制宣传。

这些由乡镇政府的派出机构、党支部村委会成员以及村庄居民所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社区民间组织既降低了政府直接控制导致的成本攀升和效率低下问题,也使得乡村社会内部充满了活力。我们发现,协会组织在村庄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较好的村庄,党支部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问责性也明显增强,对村民更加负责。对农民自治组织的授权并没有削弱国家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相反,它反而加强了村民的自治力量和在该地区贯彻国家政策的能力,产生了国家和社会权力互强的效果。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篇5

一、规划先行,科学引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一)加大投入,着力推进村级规划编制工作

各乡镇政府要切实履行村级规划编制责任主体的职责,按照“注重长远、有序推进,合理用地、集约发展,生态优先、突出重点”的理念全面做好村级规划的编制工作,力争两年内完成全部村级规划编制。对已经编制的村级规划,要在近几年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完善、提升;对确定为“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示范村的村庄,要尽快做好规划编制和补充完善工作;对示范村以外的村庄,村级规划要在现有村庄布局上进行优化,侧重于村庄整体风貌的打造和环境综合治理。一是构建城郊“社区”型村庄。对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结合城镇总体规划和征地拆迁补偿,根据每个村所处的具体区位,按照“家庭产业园”、“民俗旅游园”两种村庄进行规划;二是构建“中心村”型村庄。对城市规划区外的村庄,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按照“仿古式集群”、“别墅式集群”两种村庄进行规划。

(二)因地制宜,优化村庄整体布局

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有利于生产生活和优化资源配 1

置的要求,结合土地利用、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保护基本农田,科学合理规划,有序改造城中村,整合城边村,优化中心村,治理空心村,培育特色村,消除地址灾害隐患村,合理确定村中布局和建设规模,引导农民向县城、集镇集中。

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整村推进,注重建设实效

按照“相对集中、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结合“千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村庄作为示范村,集中投放农村住房建设项目,并围绕示范村建设,整合农村各类住房建设项目和各类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扶贫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涉农项目,实施整村推进。各乡镇优先考虑交通沿线、景区景点附近及乡镇集镇所在地村庄作为示范村,以点带面,分类实施,有序建设。示范村要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实施整村推进、整村打造、整村配套,突出解决好群众住房困难问题,确保新建住房住得进、住得好。通过整村推进方式,力求达到村庄建设规划一步到位,困难群众危房全部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步解决,广场、垃圾处理、给排水、党员活动室、村级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二)结合实际,确定建设模式

示范村要结合村庄建设实际,确定不同的建设模式。可采用以下几种建设模式:

1、旧村改造型:对规划确定保留的村庄,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开展住房建设,以补充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采取拆除、整治、保留相结合的办法,对村庄内房屋进行梳理式改建。

2、异地搬迁型:对居住环境差、生存条件恶劣和有地质灾害安全隐患的村庄,实施整村搬迁,倡导集中连片建设,鼓励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

3、合村并点型:对中心村、经济强村和企业周边规模较小、区位相近、分布零散的村庄,通过宅基地置换方式进行村庄撤并,引导农户集中建设农村新型社区,通过集中式成片建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拓展发展空间。

4、村企联建型:主要是通过土地入股、村企联建等方式,由企业、村集体共同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同步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腾出的土地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实现村企共同发展。

5、房地产开发型:对纳入城市开发建设总体布局的城边村、城中村,采取房地产开发模式,进行整体拆迁、整合改造,变村庄为城市社区,达到改善农村住房、改观城市形象的目的。

以上建设模式中,旧村改造型为主要类型,其他类型是在有条件的前提下的补充类型。由各地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

(三)突出特点,打造建筑特色

各乡镇、村委会要结合当地民族特点、旅游、生态等资源特色各群众生活习俗,充分考虑当地地形地貌、自然环境和村落布局、传统建筑风格和经济承受能力,合理制定农房建设标准,严格按照地、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的农村住房通用图集建设,突出反映地域特征、民族特色、时代风貌,体现文化内涵及建筑风貌的多样性,达到抗震、防水、防灾、节能、环保等标准规范的基本要求。在农村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注重围墙、单个建筑体得色彩搭配,做到与周边环境的协调统一。

(四)配套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水平

按照道路硬化联农户,水利沟渠联田地,绿化美化联庭院,活动阵地联村民的目标,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水、电、路、电话、电视、文化室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抓好自来水管网池建设,保证人畜饮水安全卫生;抓好进村公路和村间道路硬化建设,保证农民生产生活出行方便;抓好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切实降低农民的电费支出;抓好有线电视网建设,让农民看上多频道清晰稳定的电视节目;抓好村文化活动室建设,为农民提供一个开会、学习和娱乐的公共场所;

有条件的地方,要努力实现通有线电话。二是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首先要抓好“三改一池”(改厨、改厕、改厩、建沼气池)建设,提倡和鼓励建设标准户厕和标准畜厩,对改厕、改厩农户给予资金补贴,积极引导群众实行人畜分离,让家家户户都用上清洁能源和卫生厕所。其次要抓好治理“五乱”(柴草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跑)和“两清”(清理路障、清理闲置房)工作。要通过治理“五乱”,实现村容干净整洁卫生,并建立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制度,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通过“两清”,拆除规划范围内的畜厩、厕所等建筑物,拆除闲置的旧房和残垣断壁,为实施规划扫清障碍,促进节约利用土地,实现村容美观。三是加强农村生态环境 建设。按照“栽足四旁、栽满庭院”的指导思想,在家前屋后、农宅庭院开展大规模植绿活动。庭院绿化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以适合当地的花卉苗木为主,通过整理形成较为集中的绿化用地,做到应栽尽栽。同时,积极配套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结合村庄环境整治活动,狠抓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三、加强领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同时加大扶持,完善投入机制,通过财政投入、部门帮扶、村民自主、社会捐助等渠道,加大对村庄整治工作的投入力度。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篇6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重任,其首要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要达到这个目标的关键就是加强农业推广。对于优良品种的普及、推广以及先进技术的使用,农业推广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力物力大量的投入,仍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推广所面临的问题。本文论述了农业推广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并针对农业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推广;对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并明确提出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

【1】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 进新农村建设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

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没有这个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

1、农业推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1.1 加强农业推广,提高农民的创收能力

加强农业推广,可以使农民及时接触到先进 的科学技术和方法,提升农业质量。我国农业和农业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材料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产品品质,使“粮食增产、农增效、农民增收”。加强农业推广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优势产品产业带建

设,培育一批竞争力 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群体示范基地,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农户有机结合的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创收能力。

1.2 农业推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推广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联接政府、科教、企业和农民的纽带。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是应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原理,采取教育、咨询、开发和服务等方式,运用示范、培训、技术指导等方法将农业科技成果、新知识、新信息传播扩散及应用到农业农村、农民中去。根据有关资料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为30.4%,获奖成果转化率为53.5%。而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农业生产增长的比例只有30 ~40,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停留于展品、样品阶段。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时地传授给农民,就不能使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就无法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要求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只有依靠农业推广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加速农业科技创新与发展,不断推动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使传统农业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的效益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转变。

1.3 农业推广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造就新型农民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和科技扩散的载体,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科技进步的水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有现代农业意识能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的新型农民。目前,我国有4.9亿农村劳动力,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和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就占3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这说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较低,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研究劳动生产率与劳动者文化程度呈高度相关。我国有关调查资料也表明,与文盲相比,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可使劳动生产率提高43%,中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108%,大学文化程度者可提高30%【2】,因此我国劳动力科学文化素质较低的现状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并严重制约农村富裕。农业推广正是以农民为对象,根据农村发展需通过教育、培训、传播咨询服务为

主要手段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和信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团体发展能力,改变农民的态度与行为。最终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

2、农业推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推广机制不健全

我国农业推广是以政府主导型为主,国家办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体,备专业推广机构自成体系。由于政策和体制方面的制约,推广业务上受上一级机构的领导,行政上又隶属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推广组织条块分割在管理上实行双重领导,使推广工作缺乏严格有效的管理机制。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方面相互独立,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不能很好发挥农业推广的优势作用,造成机构与人员之间难以协调一致,重复立项,推广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同时,我国农业科学技术转换机制也不够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农业科技的运用脱节,重科研,轻推广,导致先进的科技不能及时、有效的运用到农业生产中。2.2 农业推广中农民自主权受到限制

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生产和经营权应属于农民自己,目前大多数农民在选择项目上,主要表现为政府的行为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行政式推广方式,剥夺了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权利,使农民被动的接受推广技术,造成农业推广不能很好适应农村的发展。

2.3 推广缺乏后劲

(1)推广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二是推广人员观念陈旧,缺乏应变市场的创新精神,不熟悉、不了解市场,普遍存在只重项目设立而轻项目管理。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长期缺少参加培训更新知识的机会,缺乏综合型、多学科知识,主要表现为产中服务专业知识多,产前和产后服务专业知识少,对传统产业方面知识多,新兴产业知识相对少。

(2)农民文化素质偏低。我国农村4.6亿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就占22.25%,相当部分人虽不是文盲,但却是“科盲”。任何先进理论和科学技术,只有被人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活产力。农民素质的高低和能力的大小,对推广的效果

起决定性作用。

2.4 资金投入不足

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要占到农业总产值 0.6~1%,发展中国家为0.5%,而中国不足0.2%。经费严重不足。同时又缺乏好的激励机制,造成推广人员待遇偏低,严重影响了推广人员的积极主动性,致使人员大量流失。

3、加强农业推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和对策

3.1根据农民行为的需求不断扩张农业推广内涵

扩张农业推广内涵,是指坚持以农业技术推广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素质为基点,以农民需求为主线全面拓展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即围绕农民需求、农村市场,不断丰富农业推广所涵盖的服务内容。扩张农业推广内涵,实质是用来提高农民素质,因为在传播技术过程中,我们发现素质的提高比传播技术更重要。现代比较系统的农业推广,早已不是只限于技术方面的推广,而是要帮助农民分析目前和未来的情况,使其意识到可能出现的问题,增加知识,提高洞察力,指导农民做出优化的选择,激发农民实施优化抉择的动机,帮助农民评定和改进观念形成和决策的技能等,概括起来就是要帮助农民提高素质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圉扰“三农”的瓶颈问题。而我们提出扩张农业推广内容,既符合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又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而对有利于促进农村发展,能提高农民素质的包括农业科学技术在内的任何先进的知识和理念都应该成为农业推广工作所涵盖的内容因此扩张后的农业推广内涵就应包括子女教育、卫生保健、家庭理财、安全教育、社交礼仪、国家政策、价值取向以及土地肥力要素等农业科技信息的传递服务内容,目的是解决长期以来社会关注的农民素质低的问题,以此来培养人们接受科技的兴趣,满足大家提高收入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3.2 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建立一支新型的高素质农业推广队伍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这是党的五中全会提出的青年农民应该具备的素质。在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的素质要求,对从事农业推广工作人员的本身素质提出更高的挑战,加之农业推广内容的扩张,也必然要求建

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的新型的农业推广队伍。

新型的农业推广人员,必须具备心理学、社会学、推广学、商品学、农业和管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同时只有热心农业事业,乐于奉献的高学历专业人员才能胜任这项工作。而我国近年培养的农业推广硕士就是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为从事农业推广工作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按照教学大纲,毕业后他们除了掌握丰富的农业推广学、农民行为学、传播学、政治理论、管理学、人文和社会学以及系统的农业综合知识,还有较好的生产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农业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从2000年到现在我国已经培养一大批农业推广硕士,以他们掌握的知识,毕业后完全可以胜任新农村建设这项艰巨任务所要求的工作,这些农业推广硕士将来应该成为从事农业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但现在不管是农业院校的科普工作,还是农业主管部门具有推广性质的活动,在进行农业推广项目申请时没有对具有农业推广硕士或博士参与的项目给予优先资助的要求,这与国外做法相 比是有差距的,长期下去也是对这几年培养的推广人才在资源上的一种无形浪费。

3.3出台政策,建立相应的机制

(1)加强农业推广立法,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首先,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科技技能的普及都依赖以健全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只有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推广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总体水平,建立机制灵活、讲求实效、政策配套的农业科技体系。让农民尽快认识新成果、了解新品种、掌握新知识、提高农业单产和质量,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其次,从有关部门抽派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作为常设机构或办事机构,统一组织、协调农业科技、教育、推广的“三结合”工作。我国拥有近7 0所农业大学,科研实力雄厚,完全能够成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且农业大学组织的推广工作能充分发挥其教学、科研、推广一条龙服务的优势,充分利用其在科技方面的领先优势,扩大宣传组织推广工作的范围,组织专家对农业科研、教学、推广计划、项目进行综合评洁审定,对审定后的计划、项目,要求专家共同组织实施。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基地、推广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等成功经验,促进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促进科技人员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更好的。为农民提供技术、营销等综合服务【3】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的投入水平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首先,农业技术推广资金的投入,要求各级政府在执政预算内要保障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逐年增长,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只能用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 4 ]。其次,在政府对农业推广经费和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各级农业推广部门要积极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政府 的优惠政策,从事有偿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从而增强推广机构的活力,走自我发展的路子。

参考文献

① 网络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新网(h t t p:∥www.c h i n a n e w s.c o r n。c n)2005 —10--18 .

②期刊:

[2] 高敏芳.论西部人力资源的开发[J].唐都学刊.2002,(4):53 ~ 54 .

[3] 徐志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科技进步为“ 三农” 提供支撑D].科技园地,2 0 0 6,(1): 1 1 ~1 3.

[4]盖玉杰.美国农业推广体制对我国的启示[J] . 中国林业经济,2006,(9):2 9 ~3 1 .

[5] 张宗桓.加强农业推广教育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J] . 河北农

业 .2005。(10): 3 6 ~3 7 .

[6] 冯光,张昌全等. 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与信息技术,北京: 中国大地

出版社,1 9 9 8: 1 2 3~1 2 8

[7]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河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册. 郑州: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2 005

[8] 黄鸿翔.我国土壤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土壤肥料,2 0 0 5,1 : 3— 6

[9] 马林,陈新颖等. 河南省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见: 河南省土壤学会编,迈向2 l世纪的土壤科学一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2000: 1 — 4

8.3《农村青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 篇7

1 当前乡镇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图书馆是我国图书馆事业中最贴近农民的基层图书馆, 乡镇图书馆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正视问题, 才能解决问题, 更好地促进乡镇图书馆发展。那么, 当前, 乡镇图书馆发展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 重视不够。部分领导认为农民文明程度较低, 看书对于他们来说, 是不切合实际, 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有的认为, 农民只要种好地就可以了, 看不看书并不重要。也有的以资金不足为借口, 不重视乡镇图书馆的发展。

第二, 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文化教育事业基础也不相同, 因此各地乡镇图书馆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经济基础较好, 基层领导较重视, 文化设施又较发达, 大多数农民又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地方, 图书馆 (室) 就办得多一些, 好一些;而经济条件较差, 或基层领导不重视, 人口少而农民文化程度又较低的地方就办得少, 办得差些。就我国东北地区来说, 乡镇图书馆寥寥无几。

第三, 经费不足。当前, 乡镇图书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经费严重不足。应该承认镇与镇之间的经济状况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多数乡镇馆长长期以来没有固定的购书经费, 这是乡镇图书馆不能稳固的主要关健所在。由于没有购书经费, 长期不购一本新书, 图书馆的藏书变得过时、陈旧、破烂, 还谈得上什么能吸引读者, 图书馆门庭冷落。所以乡镇图书馆生存关健在于政府应有固定购书经费。由于对农村乡镇图书馆的投入极少, 甚至没有, 导致馆舍设施简陋, 位置不当。常常出现图书与读者两分离的局面。藏书建设不规范, 不少乡镇在组建图书馆时, 总是想不花钱, 所藏的书刊大多为东拼西凑地发动当地群众捐献或恳请有关单位赠送, 使图书馆成了闲置过时废旧书的收容站, 藏书质量很差, 更谈不上各类书刊比例适度。读者选择余地很小, 吸引不了读者, 影响图书馆的正常服务。

第四, 定位不准确。乡镇图书馆担负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提供信息的多种职能。其服务的主体是广大农民, 应该强调要面向大众, 服务于大众, 这是乡镇图书馆服务的宗旨, 是乡镇图书馆的生命力所在。而目前看到有相当数量的乡镇馆定点错位。而有的一些乡镇图书馆把搞创收, 作为工作的出发点, 很少考虑到如何为农民服务。这种定位上的错位, 导致图书馆作用发挥的不好。也有一定数量的乡镇馆座落在镇政府的大院里, 名为乡镇图书馆, 实为机关图书馆, 只为少数人服务, 而忘记了广大农民。

第五, 管理人员不稳定。乡镇图书馆隶属于乡镇文化站。长期来, 文化站的工作人员经常为完成乡镇政府的中心任务而奔波, 把管理乡镇图书馆从一定程度上作为业余的工作。况且, 文化站工作人员不仅要搞文化工作, 还身兼多职, 是兼职的文化员, 特别当前, 乡镇面临着机构改革, 乡镇几经撤扩并, 人员也几经变动。面临着这些问题, 文化站工作人员思想情绪不稳定, 为此, 图书馆的管理, 对外开放时间得不到保证, 也谈不上为农村读者服务, 更不要说如何规划好乡镇图书馆建设。

2 发展乡镇图书馆的意见和建议

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所以, 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 努力解决乡镇图书馆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推动乡镇图书馆的发展。在乡镇图书馆建设中,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以服务人民大众为原则,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的, 同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把乡镇图书馆建设目标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规划之中。乡镇图书馆建设,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把它纳入到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统一规划, 统一要求, 统一检查。把文化室、图书室等文化建设, 作为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考核内容, 作为评比文明乡镇的必备条件。各级领导要把农村图书馆建设列为乡镇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乡镇文化设施中不可少的项目。结合文化先进乡镇的评比、检查, 促进乡镇图书馆的建设发展。

第二县级政府职能部门给予重视与支持, 从一定意义上说, 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 决定着乡镇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对乡镇图书馆的建设, 政府必须要明确其性质、方向、任务、体制、人员、工资、购书经费、馆舍面积等问题, 需要有明文规定, 以此来规范管理。真正做到有人过问, 有章可循, 稳定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乡镇图书馆建设的投入力度。经济上的投入, 是乡镇图书馆发展的基础条件。要象投入教育那样来加强图书馆建设, 应以不低于当地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年增加投入, 实行多渠道集资兴办。在确保国家对文化的投入的同时, 鼓励乡镇企业, 社会各界以及个人投入。一是加大设施建设投入。乡镇图书馆建设用地必须纳入村镇规划;二是争取多渠道投入。农村普及图书馆, 必须改由国家包办为社会共办, 走国家、集体、个人共同办馆的道路;三是保证购书经费的投入。每年应保证投入适当的购书经费, 改变目前图书架上武侠小说多, 科技读物少;言情小说多, 政治读物少;港台格调文学多, 民族风味文学少的现象, 注重教育性、陶冶性、知识性和实用性。

第四因地制宜发展乡镇图书馆。鉴于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南方与北方存在明显差异, 东部与西部之间也迥然不同, 乡镇图书馆发展也要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有所区别。结合实际情况, 树立创新模式多样化的思路确定多样化的办馆模式。一是建立乡镇图书馆, 由乡镇财政拨款, 确定每年购书经费、管理人员的工资额, 进行公益性服务。二是公办民助。镇政府在创办或恢复乡镇图书馆给于相当数额的资金投入和面向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增加投入, 有了良好的物资基础和馆舍条件, 按市场化运作。三是建立定点图书流通借阅服务室是指部分贫困镇、贫困乡设立服务点。由镇政府无偿提供服务馆舍, 县 (市) 区图书馆定期提供流动书刊, 进行公益性服务。四是县级馆建立区域性分馆。区域性分馆可以进行试点和偿试, 以便由当地政府无偿提供为读者服务的馆舍。五是实行县级馆和乡镇图书馆联办。县级馆和镇政府双方经过协商签订合同, 各自承担责任。

第五办出乡镇图书馆特色。创建乡镇图书馆时, 应发扬各自优势, 光大各自之长。首先要有藏书特色。任何一个图书馆都应该有自己的藏书特色, 乡镇图书馆的藏书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建设需求, 结合本地区农民对科学文化以及脱贫致富要求。可以是政治、经济建设的某个方面;可以以名人、名优特产、名胜古迹为主体;可以根据民族文化、乡土风情来发掘。应经过调查研究, 有的放矢, 从实际情况出发来具体做好书刊收藏工作。不发达地区, 就应该从低文化、低水平的现实出发, 多购置一些通俗易懂的与生产、生活较为贴近的书刊;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地区, 就应该考虑以某一类或几类技术含量较高的技术书刊为重点。还应充分考虑乡镇经济发展的需要, 以某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为重点, 形成藏书的重点和特色。其次有要服务特色。应根据各个时期的不同要求、各个地区的具体情况, 有所侧重的搞好特色服务。不发达地区, 可以针对文盲、半文盲人口多这一情况, 开展扫盲、普及文化知识的服务, 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发达地区, 可以在开展信息服务工作,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上, 探索行之有效的服务方式。

第六形成合力, 保证乡镇图书馆健康发展。乡镇图书馆的经验告诉我们, 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图书馆工作者敬业精神和忘我劳动是办好图书馆的关键, 只有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艰苦奋斗, 才能保证推动乡镇图书馆健康地向前发展, 给我国乡镇图书馆事业带来一派兴旺景象。

媒体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与作用 篇8

1. 保障“受众权利”, 实现下情上达

受众在大众传播中的基本权利有传播权、知晓权和传媒接近权。新闻传媒作为保障受众权利的直接中坚, 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保障农民的该项权利, 以实现下情上达, 更好的为农民了解外界事物服务以及为国家做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然而面对长期城乡二元化的体制模式和大众传媒的商业化利益的驱使, 农民、农村一向作为弱势群体的现实决定了他们在媒体世界中的弱势状态, 农民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知识的匮乏普遍缺乏参与传播活动的机会和途径, 缺乏接近媒介的条件和能力,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经常处于“失语者”和“缺席者”的境况。新闻传媒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 应该努力的的丰富涉农新闻和信息, 深入到基层和人民群众之中, 了解他们的需求, 及时将信息进行反馈和交流, 做到下情上达。以陕西咸阳花马村与罗堡村为例, 作为新农村和传统农村的典型代表, 同样在新闻传媒上的劣势不言而喻, 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前沿, 涉农传媒应该积极的深入农村, 了解群众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状态,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宣传和报道。

2. 实现“信息滑板”, 支持农民自主创业

随着社会的变迁, 当前农村、农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多年来, 大量农民离家、离开土地奔赴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去打工的情形彻底改变, 许多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学习到了许多新本领, 掌握了许多新技术, 许多农民不再单纯的去打工, 而是积极回到家乡去自主创业。面对新农村发生变化的实际情况, 新闻媒体应该在功能定位和作用发挥上进行相应变革。当前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 虽然他们在外打工积累了不少经验, 但是缺乏专业的技术和技能培训, 加上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对于大城市来说远远较为落后, 农民从城市回来后获取农业信息和科技知识的渠道非常稀少, 当前媒介娱乐化现象普遍存在, 涉及农业和农村信息的节目匮乏, 这给农民创业带来了不少困难。因而, 在信息滑板价值下, 新闻媒介应当积极的增加涉农媒体的数量, 在宣传和报道的内容上积极增加农业科技和最新惠农政策等内容, 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信息和政策支持。

3. 发挥“活血化瘀”作用, 构建和谐新农村

当前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城乡之间、农民之间以及农民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各种矛盾时有发生, 现实中各种显现或者隐藏的矛盾时时刻刻有可能爆发出来, 这一系列矛盾必然将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新闻媒体必须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的发挥“活血化瘀”的作用, 将隐藏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矛盾不断的寻找出来, 为政府决策和农村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媒体首先应该发挥自身预警功能, 善于见微知著, 捕捉新农村建设中的不和谐症状, 并进行深入剖析, 帮助受众认清其危害, 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不可否认, 在新农村建设中也显现了不少问题, 由于农村、农民群体的利益不被重视, 他们的心声没有一个适当的发泄途径, 这使得各种群体性事件以及上访等社会不和谐因素不断的显现出来。新闻媒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当不断的发挥其本身所具备的价值功用, 在对待“群体性事件”上, 通过有效舆论的引导来不断化解矛盾, 维护农村的稳定, 媒体应当切实承担起营造和谐气氛、疏通渠道的职责, 预防“群体性事件”等不和谐因素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新农村, 矛盾的发现比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更有难度, 所以我们必须在媒体功能发挥上下大力气。

4. 调整农村发展战略, 推动“环境监测”

大众传媒的首要功能是“环境监测”。媒体所拥有的丰富信息与触角广泛的特点, 决定了它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大多数人提供有用、能够作为决策依据的信息, 使受众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了解周围的环境, 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调整。媒体发挥监测环境的功能被施拉姆形象的比喻为“社会雷达”, 它可以充分的了解农村地区的最新变化, 为政府做出农村决策提供依据。新闻报道中, 新闻媒介可以多多报道农村地区建设的最新情况和趋势, 及时发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国家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信息支持, 更好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新闻媒体在花马村中农业成就的宣传和报道可以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信息, 同时也能寻找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为上级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固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但是通过对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的对比分析以及传媒在建设中作用探究, 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未来新农村发展的方向, 据此来更加深入的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上一篇:贵州玉米产业发展下一篇:药学系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