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信用社战略转型的调研(精选8篇)
农村信用社战略转型这一课题,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它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必将是长期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信用社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战略转型要求。
一、转型事关农村信用社的大展大局
所谓转型,就是为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发展战略进行不断调整,以保持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阴影笼罩下,仍然呈现了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与国内同业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尽快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融入国内外银行业的竞争环境,必须迅速地推进向现代商业银行的全面转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日益开放的金融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从我国农村信用社试点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农村信用社在改革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是实现了组织上的独立和确立了经营上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担风险, 建立健全了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资产质量明显提高。随着资金支持基本落实到位, 农村信用社的历史包袱有所化解。三是支农资金实力明显增强,服务“三农”力度进一步加大。最后, 产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据央行数据,截至2010 年3 月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46 家,农村合作银行205 家。
二、明确农村信用社转型的方向和目标
总体上讲,农村信用社的战略转型,最终要实现四个转变:即业务结构从以负债业务为主,向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核心资源构成从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为主,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并重转变;风险管理模式从内部化、集中化向外部化、分散化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一)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农村信用社吸存放贷的经营方式根深蒂固,中间业务只是“派生业务”、“辅助业务”,在地位上低于传统业务,对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意识到发展中间业务可作为实现资产多元化、扭亏增盈、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而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电子化水平落后、设施投入不足、缺少专业人才等。
因此,农村信用社应加大力度、舍得投入,加快中间业务发展步伐、抢占市场份额、稳定优质客户群,摆脱农村信用社此项业务边缘化的可能。努力做到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深入调查、研发产品,改进设施、培养人才,早日实现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并重转变。
(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目前,在农村信用社中出现了人力资源“断层”的现象,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年龄型的断层,出现了整体“大龄化”现象;第二,知识型的断层,缺少计算机、法律和金融等专业人才;第三,人员配置的断层,电算化以及会计人员比较缺乏,金融业务只是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存、放和汇上;第四,人员素质的断层,缺少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导致经营核算水平比较低,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的需要。
为了保证核心资源构成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并重转变,首先,加强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要按照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去进行,使他们不仅熟悉信用社的基本业务,同时也要掌握和应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懂得怎样去推动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其次,把好高管人员的准入关。选择高管人员时,要首先考虑他的政治可靠性,选择业务水平精湛、勇于创新的人才,有目的、有计划地去选择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最后,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在员工上岗之前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在员工的工作过程中也要进行相应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员工的业务素质和风险意识。
(三)完善风险控制管理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潜在经营风险较大。由于过去风险意识薄弱、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贷款管理不规范、贷款分类不科学等原因,形成了粗放经营、管理薄弱的状况。另外,农村信用社资产结构单一, 掣肘了风险的化解。这一资产结构状况直接导致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违背了风险分散原则。所谓风险分散, 是指将资金分配在回报率关联度比较低的多种资产上, 以达到既可降低风险, 又不会损及利益的目的。
为了达到风险管理模式从内部化、集中化向外部化、分散化转变,一要完善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是信用社稳健经营的核心,是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的前提。二是建设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是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操作风险管理首先应从操作风险理念的培养入手,培养合规管理文化,增强风险意识。三是构建案件防控治理的长效机制。不仅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案件防范体系,还要强化稽核、信贷、财务、人事监察、保卫等部门查防案件的职责,抓好业务检查指导和监督整改工作,提高对信贷、会计、出纳和储蓄等案件易发岗位的检查频率,形成员工“不能违”的防范机制。四是加强内部审 计和外部监督工作,强化责任追究。
(四)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决定了经营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提高经营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近年来,各级农村信用社都把增效作为工作的核心,加大了效益的考核力度,效益占考核总分的比重逐步提高,工资收入主要与效益挂钩考核。为了完成增效目标,许多农村信用社就采取粗放经营的方式增效,形成了增效靠增贷、重收息轻收贷、虚假增效等经营误区。
为夯实农村信用社长远发展的基础,将经营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尤为重要。首先要转变经营理念。克服传统思维、定势思维和顺向思维的障碍,树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效益意识。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协调好规模、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制定业务发展战略时既要考虑到信用社本身的风险偏好,也要考虑到监管部门的风险限制,从而制定出适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营目标。其次要严肃财务纪律。会计报表要坚持真实性原则,严禁虚增财务收入,严禁以贷收息。对虚增收入、以贷收息的,要扣除利润,并对责任人进行处罚。再其次要加强贷款管理。要加大贷后管理力度,落实贷后管理责任,做到“人随钱走,利随本回”。同时要加强对贷款质量的考核,对当年造成贷款不良的,要严格追究有关责任人的经济责任。最后要加快金融创新。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
三、农村信用社转型的途径和措施
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增加农民收人、改善农村经济和调整农业结构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农村信用社在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时发生了功能演进异化,出现了非合作互助的营利性商业化经营和基于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股份制管理倾向。因此,农村信用社转型的路径选择, 就是适应外部条件限制和扬弃自身特征的二元化路径:一是在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好、金融业竞争比较激烈、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区,根据股份制原则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二是在农民收入较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比较贫困的农村地区严格按照合作制原则组建规范的农村合作银行。无论是创建农村商业银行还是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都要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真正实现农村信用社战略转型,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明晰产权关系。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使得农村信用社在经营管理改善、金融风险化解等方面缺乏有力的组织基础和制度基础。考虑到
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现状,农村信用社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探索符合我国国情、当地农情、农村信用社社情的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较高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以考虑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在合适的时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而不能简单套用现代银行制度模式。
(二)改革管理体制。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深入,普遍建立了省联社模式的行业管理体制。而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很大地冲击了以“三会”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直接制约了一级法人下社员管理权的行使。因此,有必要对省联社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位,建立新的行业管理体制。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建议将各级联社逐步过渡为地方性金融业务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协调管理同业拆借、跨社存储、异地支付结算等业务,并发挥必要的监管职能,不再干涉经营、人事、财务管理活动,还权于农村信用社权力机构和监督机构。
(三)加强监督监管。鉴于中国农村金融的特殊性, 监管部门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应有别于其他金融机构,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合法性,银监会对农村信用社一定要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依法监管, 充分尊重其独立自主的法人地位, 以避免过多的干预导致高昂的监管成本。二是安全性,由于农村信用社分布不均,抗风险能力较弱, 为防止地区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和扩大, 银监会必须保护农村信用社整体的稳定性。三是严肃性,为保证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不偏离其性质和原则, 银监会应严格监管其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以确保其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变。
(四)加快网络建设。要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信息化进程,为扩大服务范围创造条件。要利用两到三年时间,完成科学管理、先进技术、人才储备三大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业务处理的现代化、经营决策的信息化、内部管理的科学化、监督手段的有效化、服务手段的自助化、结算渠道的多样化,以科技、产品和管理的创新,推动业务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信用社战略转型,提升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
参考资料:
(一) 资产结构单一, 闲置资产成本高。
当前, 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结构中贷款业务高度集中, 主要为信贷资产和存放同业资金, 无其他非信贷资产或占比较低, 资产结构的单一, 造成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 大量闲置资产。
(二) 不良资产占比高、金额大, 经营负担重, 且清收及处置难。
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 农村信用社产生了大量的各类不良贷款。除了信贷资产外, 一些历史形成的应收款、案件款等无效资金长期挂账, 严重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与发展。2005年, 永年联社不良贷款19.21亿元, 占比达到92.73%。
(三) 附属资本单一, 资本结构高成本。
2011年底, 永年联社核心资本43219万元, 其中实收资本40800万元, 占比94%, 附属资本为0, 资本充足率仅为5.06%。
(四) 中间业务发展较晚, 且综合收益低。
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与其他银行相比远未达到规模效应, 且现有的中间业务收益低、贡献率小, 满足不了资产结构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五) 股金结构范围广, 额小分散, 股权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2010年底永年联社股金余额61581万元, 其中非职工自然人59611万元, 25337人, 可见人数之多, 股权分散, 不利于股金管理, 同时产权模糊、所有者缺位问题依然存在。
二、结构调整与优化措施
(一) 优化股权结构, 加快改革步伐
股权结构设置合理是完善法人治理的基础。农村信用社改制后, 既要避免持股比例过于分散导致股东对农信社风险与发展不够关注和“内部人控制”, 也要避免“一股独大”、少数股东联合对农村信用社不当控制。2011年11月底, 永年联社全面完成资格股转换投资股工作, 股本金695户, 金额为40800万元, 全部为投资股。其中:法人股16户, 金额32000万元, 占比为78.43%;自然人股679户, 金额8800万元, 占比为21.57%;职工股602户, 金额3436万元, 占比为8.42%。股权结构得到优化, 各项占比均达到改制要求。
(二) 加大创新力度, 创新产品, 优化服务
农村信用社应以改革为契机, 加大业务和产品创新力度, 向多元化发展。要以电子化建设为动力, 整合资源, 开展一系列的产品和服务创新, 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永年联社以代理保险业务为突破口, 积极与人寿保险公司合作, 大力开展代理借款人人身意外险等业务, 一方面做大保险业务规模, 另一方面以保险业务收入弥补整体收入缺口。2010年底, 营销保费57万元, 代理人身寿险保费收入15.43万元, 同比代理业务量增长3倍。
(三) 调整资产结构, 提高资金使用率
农村信用社富余资金的相对闲置, 影响了资金效益和经营效益利润的最大化。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参与全国银行间市场, 扩大业务规模, 提高资金收益率。永年联社大力发展新型业务, 拓展债券市场, 申请拆借市场。2012年, 该联社向全国债券交易市场进军, 逐步开展了短期资金融通的债券回购和以资金配置为目的的债券买卖交易, 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资金头寸管理, 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和投资理财, 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 追求资金的流动性和最大收益性, 使资金利用配置更加合理。
(四) 强化贷款管理, 优化信贷资产质量, 降低不良贷款率
贷款是农村信用社资金配置及获利的主要来源, 农村信用社必须对自身的信贷资产规模、结构及风险承受能力做好有效的管理。一是对风险资产合理组合, 降低自身风险, 合理调整各种类贷款的比例。二是积极做好不良资产的清收工作, 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永年联社在全面摸清底数, 调查落实借款人、担保人的一系列与贷款相关的信息资料后, 实行分门别类、一户一策等多项策略, 研究制定了诸如关系借助法、公检法司协助调解法、多方参与法等多种清收方式方法;同时成立专职清收中心, 配备相应人员, 对抵贷资产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加快处理、变现的进度, 实现资产质量的提高。
(五) 整合经营平台, 优化经营结构
科学、合理的经营结构, 是衡量金融企业市场开拓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永年联社在改制过程中着力优化调整业务经营平台, 实现由管理型向经营管理型转变。一是构建县联社经营平台。按照集中化管理的要求, 设立公司客户经理部和个人客户经理部。根据“方便客户、易于管理”的要求, 参考业务规模和地域归属, 设立分部, 直接开展业务及营销工作。实现业务经营的集中化、精细化、规范化、专业化。二是加快精品网点建设。对于新建网点, 要在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潜在客户情况的分析基础上, 搞好成本、费用、效益的综合核算, 以保证新建网点的盈利能力, 避免网点建设的盲目性和无规划性。三是完善网点服务功能。
摘要:农村信用社作为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最具实力的现代金融机构, 却一直存在着历史及传统的资产经营成本高的困扰, 而这正是其进行资产结构优化的关键。“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也是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的转型时期, 如何实现资产结构优化, 是农信社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在此, 以永年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案, 探索其在改制过程中, 在资产组合上对经营模式及管理技术进行全方位优化的做法。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农业农村摆上优先发展的位置,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X要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应该提升服务成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
一、工作目标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真正的建立起逐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根据X实际,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建立以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产业融合化多功能化为突破口,构建高效优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农业两区建设,切实保护和提升好基本农田的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构建绿色化循环化可持续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加快构建以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为新型主体,家庭经营与产业化合作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绿色、环保、优质的农副产品供给。
二、X年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
(一)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继续抓大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设施蔬菜基地的发展,X年新增露地蔬菜面积X亩,设施蔬菜面积X亩,培育X家蔬菜专业合作社,争取省、市级蔬菜产业项目X-X个,项目资金X-X万元。开展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的技术培训,加快发展葡萄、蓝莓、杨梅、茶叶等特色农业。
(二)继续狠抓粮棉油生产。
抓好粮棉油优质高产创建和大规模连片种植工作,粮食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突破X万吨,棉花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吨,油菜播种面积X万亩,总产X.X万吨;加大技术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重点开展无公害生产,标准化生产和集成技术、优化模式应用。做好科技抗灾、减灾工作。推广稻田综合种养、粮经饲统筹发展等模式。
(三)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增规范化农业经营主体
X个。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高合作层次,扩大合作范围。深入引导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
(四)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
加快我县一区五园建设;争取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农业产业园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项目;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X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达X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X.X:X。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创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业态示范园。新增农业三品一标产品X个,确保农业三品一标产品合格率达到X%。
(五)强力推进科技服务。
科技培训组织X名技术指导员,培训科技示范户X户,建设好科技试验示范基地X个,培训新型职业农民X名。逐步推进农业科技信息化工作,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
植保工作抓好农作物病虫统防统治、监测、试验示范等工作,确保农作物病虫害损失控制在X%以内。土肥工作落实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X%。
(六)发展生态农业。
发展农村新能源,加大小型沼气工程的建设力度,打造特大型生物天然气与有机肥循环综合利用工程亮点,优化小沼工程建设的升级版,加强后续服务。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有机肥;做好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工作。
(七)加强市场监管。
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和市场执法力度,双管齐下做好农业行政执法工作。
开展专业培训X人次以上,发放各种宣传资料X份,重点整顿种子市场生产乱象、农药经营主体不规范行为,从严打击处罚假劣种子、化肥和假劣违禁农药销售行为,完善农资纠纷处理流程,摸索农产品质量案件查处,做到市场检查覆盖率X%,双随机抽查率X%,案件结案率X%,农民投诉回复处理率X%。
三、工作举措
(一)引导“地”的流转,优化乡村振兴环境
X、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地”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X县土地平整、肥沃,但长期以来,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民增收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路渠修不通、机械难掉头,技术、人才、新型农村经营主体,都无法进入田间、融入生产。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使他们放心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X、加强耕地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一是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进一步整合国土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棉、油)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项目资金,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集中力量、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
二是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在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丘陵地区抗旱水源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田的旱涝保收能力。
三是改善耕地质量。加快实施沃土工程,进一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规模,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促进土壤改良,提高耕地质量,夯实农业基础。
X、培育地域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需要有载体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就是这样的载体。立足
X的农业禀赋和发展优势,总结过去“一区五园”等好作法,为更好地出经验、拼实力、树牌子,今后农业发展要“布局三区、建设九园”。
一是精细农业发展区,要对接沿江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发展绿色设施蔬菜、种植高效旱地作物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绿色蔬菜产业园、小池农民工创新创业园、城郊农业等旱地作物试验园等为重点支撑,探索出一条开放型农业发展之路。
二是现代农业示范区,要对接产城融合示范区,以综合种养提质增效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杨柳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康宏现代农业产业园、现代乳业生态产业园为重点支撑,建设两湖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样板。
三是农旅一体观光区,对接禅文化旅游区,以发展特色经济林、木本油料、林下经济和蕴含禅文化的农副旅游产品为方向,以X万亩为目标,以柳林玫瑰谷、杉木林苑科技为代表的农旅融合园,油茶、蓝莓产业园,鄂东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园为重点支撑,建设全域旅游的多样性、差别性旅游目的地。
X、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
根据县境内区位、产业和资源禀赋,按照差异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区五园”)。
(二)提升“人”的素质,奠定乡村振兴基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关键的就是“人”,包括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劳动者)、服务三农工作的人(服务者)。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农业人口转移进城、降低乡村人口占比的同时,注重解决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问题,X、培育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农业干部是一个钮带,上联系党委政府,下联系着群众百姓,对上是领导者的“三农”工作参谋,对下是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
要培育一支热爱本职工作,能扑下身子为农业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奉献自己的青春,不怕苦,不怕累,为农民群众解决问题的农业队伍。
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培育一支返乡创业队伍。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回乡,在城市长大的科技人员下乡,到农村去创业。高起点发展现代农业、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
(三)发挥“钱”的引领,满足乡村振兴需求
“钱”。就是要广辟来源、多措并举,按照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配置公共资源优先向“三农”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文件上、停在口头上,而要贯穿于乡村规划制订的过程中,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的全过程中,把发展普惠金融的重点要放到农村,加强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乡村的振兴。”
X、适应结构调整,完善基础设施投入机制。
发挥财政资金的调控、引导作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财政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给予支持,才能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一个是“桥”的作用,即怎样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很好地连接起来。这就需要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培育市场和开拓市场。二是向农民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信息指导农业结构调整。三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中介组织,形成“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订单协议等形式,把公司和农户联系在一起。
第二个是“脑”的作用,即怎样才能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发挥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二是通过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搞好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坚定落实科教兴农战略,完善社会服务组织,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第一产业的调整,应依靠科技进步,重点抓好品种更新换代,加快发展优质品种,以适应加工增值,满足市场的需要。
第二产业的调整应把农副产品加工作为重点,并通过关、停、转,并与集镇建设相结合等途径,改变生产过于分散的现状,形成更高的集约化生产。应以产前、产中、产后包括信息在内的各种社会服务为主,广泛发动并组建各种民营组织,把现在农村中的各种专业协会、专业人员普遍发动和组织起来,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改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现状。
X、绿色生态为导向,建立完善农业补贴制度。
资源生态保护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要全面落实农业“三项补贴”改革,稳步推进国内渔业价格补贴改革。强化耕地、草原、林业、湿地等主要生态系统农业补贴补偿政策,实现农业“休养生息”,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
探索农业突出环境问题治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效扶持政策,重点解决耕地重金属污染、地膜污染,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支持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防控。
X、搞好项目规划,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
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应以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维持良性的生态循环为主旨,搞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予以切实认真的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就不予立项。通过总体规划和立项审查的两道关口,使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充分起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作用。
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培育农业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生产者与市场无缝对接,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同时,充分利用好国际资源和市场,合理调剂国内余缺,弥补我国耕地和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
X、突出扶持重点,健全高效的市场调控机制。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健全市场机制为目标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
一是发挥金融保险政策的杠杆作用。当前重点是加快构建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并尽快实现实质性运营,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建立完善农业保险政策,重点发展符合适度规模经营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农业保险产品与服务。
二是继续深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和保护农民利益并重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大豆目标价格,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和棉花补贴政策转型调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是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和发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积极优化龙头企业生产环境,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在增强供给效率的同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造实现了自身蜕变,综合实力不断壮大。但是,面对金融市场越来越普遍的同质化现象,农村信用社碰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作为具有传统地缘优势的农村信用社,如何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加快转型升级,凸显自身优势,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当前农村合作金融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加快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一)农村竞争环境进入新格局。竞争主要来自农行、邮政储蓄、新型农村金融。农行是当前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农行高调重归“三农”定位,成立“三农”金融服务部;推广惠农卡、拓宽小额农贷覆盖面。这些必将与合作银行在县域中高端客户上正面竞争、直接交锋。邮政储蓄是最重要的潜在竞争对手:定位农户小企业等城乡中低收入群体,依托全国性结算渠道正在不断拓宽业务领域,40余种中间业务、本外币理财和基金业务可以填补农村信用社的业务空白领域;信贷业务虽处于“业务练兵”阶段,但步伐很快,除小额贷款外,目前也开办了公司业务,抵押贷款最高额达几百万元,这些都将对农村信用社造成巨大冲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竞争的新生力量:小额贷款公司、家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竞争局势将日趋白热化。
(二)传统竞争优势被削弱。具体体现在产品优势、利率优势、机制优势的减弱上。在产品上,以前,只有农村信用社开办保证贷款业务、但现在被其他银行纷纷效仿,产品潜力直逼农村信用社。而且各大银行信贷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如工行的网贷通、商品质押,农行的小企业迅捷通、金穗惠农卡,中行的中小企业中心模式,建行的“速贷通”、“E贷通”、邮政储蓄的农户小额联保贷款等等都对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利率上,国有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一些优质贷款利比农村信用社还要优惠,贷款市场遭遇“两面夹击”。在机制上,农村信用社传统灵活运作机制也面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挑战。
(三)部分业务缺乏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对公业务、中间业务、集镇网点业务。一是对公业务增长乏力。由于小企业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其他银行的服务门槛降低,导致小企业服务满意度有所下降。二是中间业务缺乏新的增长点,仍然以代收代付为主,收入占比仅为2.34%,远远落后于同业。三是集镇网点业务市场份额下降。各大商业银行将目标锁定经济繁荣集镇,加剧市场竞争,导致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等等。
二、农村信用社转型升级应把握的原则
(一)坚持业务发展与加快战略转型构建特色并重的原则。继续探索和实践“增户扩面、支农支小”战略转型,突出“小额、流动、分散”特色。要在如何建立和凸显“三农”银行、社区银行、中小企业银行特色方面狠下功夫,要把小额零售业务打造成农村信用社最有竞争优势和服务特色的主营业务。
(二)坚持防范风险与改革发展并举的原则。防范风险是银行的永恒主题,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尤其在当前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竞争环境日趋激烈背景下,一定要严守风险底线,绝不能突破,出了风险一切发展都是空谈。但同时,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在改革和发展中解决,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要加大经营创新力度,推进经营机制改革,实现有效发展。要继续优化调整资产结构、负债结构、信贷结构、客户结构、产品结构和收入结构,要建立经济资本管理和更加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
(三)坚持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统筹兼顾的原则。要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提供更优服务,赢得更多客户的信赖。要对股东负责,争取给出资人带来稳定、长期的回报。要给员工个人发展创造适宜的舞台和空间,建立优秀员工脱颖而出的机制,让员工投身信用社建设,分享发展成果。同时要对社会负责,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培育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以和谐文化提升发展内涵,实现品牌形象转型升级
(一)是以创建先进组织、争当优秀员工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领导班子好、员工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发展业绩好、客户反映好”五好组织建设,带动员工“比学习、比落实、比提升、比服务、比团结”,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促进单位和谐,推动科学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党团工妇各级组织作用,为员工搭建多种成长、交流平台,成立各类文体兴趣组织,鼓励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展示企业和员工面貌,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注重发挥员工关爱基金、内部管理奖励机制作用,尊重员工劳动和智慧,倡导主人翁精神,打造员工家园文化。
时下,城镇主要街道随处可见窗明瓦亮、装潢适时的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抛开服务对象杂而多从而形成排队难等“司空见惯”的历史遗留问题不谈,总体而言,绝大多数农信社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是值得肯定的,办理柜面业务时,柜员会认真耐心礼貌处理妥当,一些保安人员也会帮客户解决简单的咨询问题或给予适当的指点。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农村信用社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正在进一步的提升。但是由于农村信用社服务特殊性和大堂保安的“差劲”性,农村信用社客户急切呼唤信用社营业网点配备具专业金融知识、好素质的大堂经理。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人群中较大一部份是农民,特别是近几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和措施以及电子系统化管理的需要,使很大一部份“根本用不着”银行的农民经常要到农信社办理“居保费”、“视听维护费”、“水电煤气费”代收代缴关系的签约、预交和支取等手续和款项的存取。而这些人大多缺少必要的金融知识,甚至连起码的基础文化知识都没有,对柜台营业人员的解释和说明也听不懂,因为不懂,就更加心有余悸怕被搞错或被欺骗,办一笔业务就会“懒”在柜台前久久不愿离去。不是他们不讲理,而是没有人替他们分担忧愁,没有人在他们最需要帮助时替他们“排忧解难”。这人是谁,在哪里?
农村信用社的服务人群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老板”,赚钱对他们来说不是一件特难的事,但如何理财、如何填单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怕”的事情。而且,他们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宝贵,总想在来信用社办理时能“速战速决”,轻轻松松办完事情,带着好心情去办他们瞄准的所谓“正事”,但有的时侯,由于银行业务的特殊性,往往使他们感到“烦而杂”,无从下手而耽误了时间。这时侯也特别需要有人能及时给予他们适当指导或填写以致协助快速完成业务办理过程。这人是谁,又在哪里? 即是是最平常的客户,谁不希望自己走进农信社的营业网点时,一是大门就会有人微笑着说“您好!”并主动询问要办理什么业务,并告知要办理的业务在哪个窗口、需要填写哪种单子,甚至会帮你拿单子、拿笔,如果你不知道该如何填,就会耐心地在旁边指导,让您在等待的过
程中把单子填好。如此事先做好准备,轮到办理业务时自然快了很多,又让您觉得真是顺心又舒心,当您要离开时,又会微笑着对你说“再见”、“下次再来”,让人感觉真是很亲切。这人是谁,又在哪里?
现在农村信用社都不是已经配备了保安人员吗?有的保安也不是能应付一下吗?确实一些保安人员也会帮客户解决简单的咨询问题或给予适当的指点。然而,现在农信社的保安大多只有初中文化,平时也不注重学习,很多金融知识根本不知“所以然”;更何况上岗之前也没有必要的培训,其经济利益、工资薪酬也没有和农信社直接挂钩,不说责任心不足,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服务好客户本来就有点“难乎其为”。而且现在农村信用社的保安大多时间都在忙于“接待”客户、填写单子等(也有较多时间在看报纸或打渴睡等不说),对信用社的安保工作确实有些“形同虚设”的味道,着实有些令人担忧:既做不好安保的份内职责,也起不了大堂经理的全面作用。因此,农村信用社客户急切呼唤信用社营业网点配备具有专业金融知识、相关工作经验,熟悉各类金融产品,了解相关金融政策;具备较好的亲和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素质的专业大堂经理。好素质的专业大堂经理应该做好哪些事情呢?农及社的大堂经理岗位涉及的业务内容非常广泛,因此这一职位要熟悉几乎所有的银行服务内容,同时还要特别了解客户特别是老农的心理需求,因此对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特高。最基本的必须做到:
(一)服务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协助网点负责人对本网点的优质服务情况进行管理和督导,及时纠正违反规范化服务标准的现象。
(二)迎送客户。热情、文明地对进出网点的客户迎来送往,从客户进门时起,大堂经理应主动迎接客户,询问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相应的业务引导。
(三)业务咨询。热情、诚恳、耐心、准确地解答客户的业务咨询。
(四)差别服务。识别高、低端客户,为优质客户提供贵宾服务,为一般客户提供基础服务。
(五)产品推介。根据客户需求,主动客观地向客户推介、营销我行先进、方便、快捷的金融产品和交易方式、方法,为其当好理财参谋。
(六)专柜服务。有条件的营业网点依据个人客户提供的有关证明资料,办
理个人客户的冻结、解冻和挂失、解挂等非现金业务。
(七)收集信息。利用大堂服务阵地,广泛收集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充分挖掘重点客户资源,记录重点客户服务信息,用适当的方式与重点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和联络。
(八)调解争议。快速妥善地处理客户提出的批评性意见,避免客户与柜员发生直接争执,化解矛盾,减少客户投诉。对客户意见和有效投诉的处理结果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回复。
(九)维持秩序。保持整洁的卫生环境;负责对网点的标识、利率牌、宣传牌、告示牌、机具、意见簿、宣传资料、便民设施等整齐摆放和维护;维持正常的营业秩序,提醒客户遵守“一米线”,根据柜面客户排队现象,及时进行疏导,减少客户等候时间;密切关注营业场所动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维护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及人身安全。
(十)工作要求。大堂经理必须站立接待客户(可坐下与客户谈业务),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穿梭服务于客户之间;要记载好工作日志(履行基本职责情况)和客户资源信息簿(重点客户情况);因故请假,信用社应安排称职人员顶替,不能随意空岗。
(十一)定期报告。定期归纳分析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客户需求及客户对本网点产品营销、优质服务等方面的意见,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书面形式每月向会计主管和网点负责人报告一次(遇重大问题随时报告)。对大堂经理反映的问题,信用社领导和网点负责人应及时研究,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
总之,随着人们对金融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升,银行大堂经理越来越为人们所熟悉,并且成为各专业银行业改善金融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农信社配备知识全面、有个性、有农村特色、有责任心、服务意识强的专业大堂经理,必将为信用社带来更多的生机。
一、面临的挑战
从经济形势看,早在去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
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金融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将正式转向稳健的信贷政策。随着央行多次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和加息,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收紧操作已经到来,信贷收紧、利率上调导致金融机构贷款受限。从竞争形势看,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纷纷跨域经营、增设网点,各家银行都在产品服务、营销机制上下功夫,大中城市的金融市场竞争白热化,县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升温。从全国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越高的地区,农信社的市场份额越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也不断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老大”的局面将受到严重冲击,这对于农信社的信贷工作是严峻的挑战。从丰宁县情看,丰宁地处冀北,集老、少、边、穷、坝于一身,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全县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农民增收、财源增长、城乡统筹等都需要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大量的信贷资金支持。加之,丰宁被河北省列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14个县之一,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将落户丰宁,并开工建设,随之而来的是资金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信贷供需矛盾增加。
二、采取的措施
在国家由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情况下,为确保全县“三农”贷款需要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该联社积极采取措施筹集信贷资金,想方设法增加信贷投放。一是千方百计组织存款,壮大信贷资金实力。截至6月末,该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5.85亿元,比年初增加3.32亿元;
二是深挖内部资金潜力,大力清收和盘活不良贷款。清收不良贷款是增加信贷投放的有效途径,年初开始,联社就牢牢抓住这项重点工作不放松,制定了严格的目标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措施,实行领导带头,部室包社和全员清收等多种措施,使不良贷款大幅下降,截至6月末,已收回不良贷款7794万元,比年初下降51.17%,所收回资金全部再次用于支持当地“三农”生产;
三是积极争取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弥补支农缺口。联社在深入调查掌握支农贷款需求的基础上,为确保春耕生产贷款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资金需求,4月份向人民银行借入支农再贷款1.2亿元,缓解了信贷规模和资金的双重压力。
四是准确把握信贷头寸,用足、用活、用好信贷规模。该联社认真做好全辖每一天的贷款发放及回收情况的摸底统计工作,做好辖内贷款规模的调剂,确保每个月的信贷规模既占满又不超,杜绝了农户借不到钱,信用社贷款规模又占不满的问题,使有限的信贷资金发挥出了更大地效益。
五是拓展贷款方式,方便客户借贷。他们采取农户小额信用、农户联保、担保抵押、公司+农户、公司+农户+订单、农户贷款企业担保等方式的信贷“套餐”,客户符合哪种贷款方式,他们就采用哪种方式放贷,对种植大户和农业重点龙头企业,采取几种贷款方式并用的形式进行支持。
三、取得的成效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要,截至6月末,全县信用社已累计投放各项贷款9.86亿元,同比增加3.83亿元,增长62.3%。首先是保证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资金需要,为不失农时地做好备耕春耕生产贷款发放工作,凡是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生产所需贷款及时足额发放,突出支持种植大户进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真正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及时借到了钱、种上了地。入春以来,该联社已投放备耕春耕生产贷款2.4亿元,确保了备耕春耕生产的贷款需要。
二是确保了全县农业战略性调整,使农业产业新格局初步形成。在保证粮食生产贷款需求的前提下,投放贷款2.2亿元,突出支持蔬菜种植和肉类生产,加快了112线设施农业产业带建设,年内新增冷棚350个、日光温室150个、蔬菜恒温保鲜面积4000平方米,全县13各乡镇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亩;使凤山镇、五道营乡和土城镇的集观赏、采摘等于一体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的产业园区建成;年内新增肉牛规模养殖场10个,标准化鸡舍400个,实现肉牛存栏16万头,年出栏肉鸡1200万只。
三是促进了农村信用共同体建设。投放贷款 2.2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形式的信用共同体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累计达到4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50家。四是推进了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使“一城、五区、八基地”建设步伐加快。贷款1.1亿元,重点投向五区和八大基地建设,通过主打“一主两翼”、休闲旅游这“两张王牌”,使农业观光基地、有机食品基地、园艺花卉基地、休闲度假基地初具雏形。同时,围绕京北第一草原、洪汤寺温泉峡谷、白云古洞等景区,扶持建设采摘园、家庭宾馆、马队等乡村游项目,特别是贷款300万元加快了“京北第一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甘肃省农村信用社调研信息工作,促进调研信息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推动调研信息工作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开展,根据省政府办公厅《甘肃省政务信息考核评比办法》和甘肃银监局《关于加强信息报送工作的通知》等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调研信息工作是农村信用社履行办社宗旨,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农村信用社改善服务、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加强行业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高素质员工队伍、培养造就“懂理论、精业务,通法律,会写作”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机关各部门、各行社应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积极主动地搞好调研信息工作。
第三条:调查研究和信息工作在省联社党委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专门编审委员会,负责调研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度安排、计划落实、日常管理和考核评比。具体工作由综合管理部承担。
第四条:省联社机关各部门、各区域稽核审计中心、各行社(以下简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调研信息工作。部门总经理、各区域稽核审计中心主任、行社理(董)事长为本单
-1-位调研信息主管人员,负责本单位调研信息计划制定、文稿审核、任务分解和落实考核,并对调研信息文稿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承担第一责任。
各单位要确定一名政治过硬、业务素质强,有一定写作能力工作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调研信息日常工作。
第五条:调研、信息稿件原则上由综合管理部统一登记、审核,并区别不同内容按程序进行编辑印发,重要工作、重大事件信息和重点调研课题必须经理事长或分管领导审批同意,方可向外发送,并由审批人指定发送范围。未经登记审核外发的调研信息稿件文责自负。
第六条:调研信息工作载体。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的调研信息刊物有: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网站、省联社《简报》、《甘肃信合》杂志、甘肃省农村信用联社《参阅件》。
因阶段性工作、重点工作需要临时创办的各类《简报》,由理事长或主管领导审批后由相关部门与综合管理部协办。
第二章
调查研究工作
第七条:调查研究工作必须坚持“务实、创新、有效”的原则,紧扣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主题,突出对局域经济运行和农村信用社业务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并力求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地方党政经济发展战略要求相结合;与本部门、本单位工作职能履行情况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相结合;与提高综合素
-2-质,适应新形势对农村信用社员工的新要求相结合。
第八条:调查研究工作实行计划管理。编审委员会按季拟定调研课题,作为各单位一段时间的主要调研任务,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各单位可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和业务特点,自定调研课题并限时完成。自定调研课题应及时报综合管理部备查。
由省委、省政府等上级机关,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和省联社领导安排的调研项目和重点课题,由省联社统一组织、安排实施,试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明确调研目标和要求,在人员调配、经费、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保证和支持。
第九条:调查研究工作必须讲求质量,注重实效。每一调研课题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参考价值,力求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要求论点明确、立意新颖、结构合理、层次分明、中心突出、资料真实、联系实际、文风朴实。
第十条:调查研究工作按有关人员及各部门工作性质分别确定年度任务。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各区域稽核审计中心主任及各行社班子成员分别确定数量任务和质量任务并单独进行考核,同时计入其所在单位的调研任务工作总量。
第三章
信息反映
第十一条:信息工作必须坚持“合法、真实、准确、时效”的原则,不得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不得
-3-提供与事实不符的虚假信息,注重质量,提高时效性。
第十二条:信息报送的基本内容:
(一)甘肃省委、省政府、省联社重要决策贯彻落实情况以及工作中的思路、部署和措施,省委、省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交办的重要事项,省委、省政府等上级部门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的办理情况;
(二)贯彻落实重要决策和重要批示中遇到的突出困难、问题及相关建议;
(三)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业务运营中的创新方法、经验和效果以及经营存在的突出问题、倾向性问题及对策建议;
(四)重要经济指标和业务经营方面的最新统计数据;
(五)重要经济金融动态及重大突发事件;
(六)阶段性工作总结、调研报告及其他综合信息等;
(七)其他重要信息。
第十三条:结合农村信用社实际,要求各部门每完成一项工作,写出一条综合性信息,工作中发现苗头性问题写一条动态反映信息。公派外出学习培训、参观考察应提交相应的心得、体会或报告。
第四章
考核与奖惩
第十四条:调研信息工作实行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人、序时登记、定期考核,并按照业绩工资考核办法实行绩效挂
-4-钩,有奖有罚。数量任务、质量任务均按季考核。被有关报刊跨季度或年度采用的调研信息按实时兑现。
第十五条:任务分解:
(一)信息任务:数量任务按部门、单位考核,即各部门、单位每月3篇,按季度考核;各部门、单位每季至少要在省联社以上内部或省级以上外部刊物刊用1篇信息,每年在省级以上刊发信息不得少于4篇。
副处级以上干部及各行社班子成员每月至少报送信息1条,每年至少在省联社内部或省以上外部刊物刊发信息2篇。
(二)调研任务:省联社机关各部门、区域稽核审计中心调研材料每季度不得少于2篇,每年在省联社内部刊物或省以上外部刊物刊用3篇;各行社每季度1篇,每年在省联社内部刊物或省以上外部刊物刊用1篇。
正处级以上干部每人每年在国家级刊物至少发表1篇;副处级干部每人每年在省联社内部刊物或省以上外部刊物刊用2篇;各行社班子成员每人每年在省联社内部刊物或外部刊物刊登1篇。
第十六条:各单位要按省联社分配的调研、信息数量及质量任务,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将任务按季予以分解,分解情况应于每季首月初10日内报综合管理部,以便考核。
第十七条:各单位及各考核责任人要树立正确的调研信息质量观,切实抓好调研信息的日常资料搜集和撰稿工作,-5-严禁季(年)末突击完成数量任务。
第十八条:凡两人以上合写的调研、信息均以“第一作者” 进行考核,课题组完成的调研任务按执笔人考核。
第十九条: 省联社对各单位报送并被采用的信息实行计分制,具体评价标准为:
(一)完成调研信息报送数量任务的,可得基本分10分,完不成的不得分。
(二)被省联社《简报》和网站采用的信息,每条得5分;省联社临时性信息专刊采用的信息每条得2分;被省联社《参阅件》、《甘肃信合》采用的调研文章,每篇得10分。
(三)由综合管理部直接转报省联社领导参阅的紧急重大情况信息每条得3分,如因重大突发事件上报不及时产生严重后果的,要倒扣10分。
(四)被省委、省政府及省级报刊采用的信息,每条加20分,调研文章加20分;被中央国家机关或国家级刊物采用的信息,每条加30分,调研文章加40分;被省及省以上领导做出批示的信息,每条加20分,调研文章加50分;省联社领导做出批示的信息,每条加10分,调研文章加20分。
第二十条 综合管理部按照上述数量要求和计分标准进行统计,结果按月考核,按季考评通报,累计考核结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范畴,并对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和有关人员按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6-第二十一条:为调动和激发全员参与调研信息工作的积极性,省联社对各级各类刊物(媒体)采用稿件进行奖励。
1、在国家级刊物、网站发表调研文章,每篇奖励500元,发表信息每条奖励200元。
2、在省级刊物发表调研文章,每篇奖励200元,发表信息每条奖励150元。
4、在省联社内部刊物、网站发表调研文章,每篇奖励100元,发表信息每条奖励30元。
第二十二条:省联社对调研信息工作组织不力,不能完成下达任务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不良影响的实行相应处罚。
第二十三条:省联社实行将调研、信息完成情况与员工年终考核、“双先”评比挂钩的办法。凡规定的调研、信息数量及质量任务未完成的,除按第二十二条予以处罚外,以员工年度考核分为基准,视调研信息数量及质量任务的多少作为评优及评先的参考依据。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区域稽核审计中心、各县(区)联社、合行。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省联社综合管理部负责解释。
调查人:袁纯清(中共山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1年5月20日,袁纯清来到永和县阁底乡前冯家腰自然村赵光福家,与村民亲切交谈。
山西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传统。山西人民勤劳、智慧、淳朴、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进取、特别能奉献。山西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中,锻造了太行精神;在建设年代,成长了大寨精神;在改革开放年代,培育了右玉精神。我们有百倍的信心和勇气,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实现山西的转型跨越,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2010年5月底,我到山西履新。对我而言,山西并不陌生。在北京工作时我曾多次到山西调研,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曾在山西祁县下乡蹲点两个多月。在陕西工作时,对近邻的发展十分关注。但真正了解和认知山西还是深入三晋大地、融入山西工作之后。
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形成思路的过程,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赴任后,我先是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匆匆到11个市的不少县区、企业、农村、社区进行了一轮密集调研。接着,结合制定“十二五”规划,部署了十九个重大课题的调研,我自己领题山西城镇化发展的课题。之后,又组织了对各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观摩点评活动。随着调研的深入,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山西发展的成果十分明显,但发展遇到了种种困扰,发展模式亟待转变,发展思路亟待完善。
历史的纠结:
资源型经济的基因变异
山西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为共和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深入这里的企业和矿山,我深切感受到资源型经济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产业支柱、财政支撑、城镇体系、贸易结构乃至文化生态,无一例外地浸淫着资源型经济的基因,充盈着资源型经济的色彩。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发展循环,兴衰成败系于煤炭的历史梦魇,不得不让我正视和思虑。
纠结之一:“冰火两重天”的命运轮回。赴任之初,山西经济刚刚经历了一次“过山车式”的震荡和起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煤炭、焦炭、钢铁等主要工业品价格大幅下跌,全省有8个市出现经济负增长,有76个县一般预算收入负增长,1/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00多家中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2009年上半年,全省GDP增速-4.4%,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我从一份研究报告上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山西经济也曾遭受过严重冲击,财政总收入增速连续两年降到5%以内。“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曾是当时许多煤矿企业的真实状态。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煤炭市场的动荡起伏,山西经济三起三落,经济波动之剧烈、“盛”“衰”转换之迅疾,经济运行之脆弱,使人诧异,催人警醒。如何走出“冰火两重天”的命运轮回,实现经济平稳增长是亟待破解的难题。
纠结之二:“资源诅咒”的中国样本。一辆接一辆装满煤炭的重型卡车列成长龙,是我调研途中时常看到的“景观”。新中国成立60年来,山西累计生产原煤120亿吨,外调煤炭达90亿吨。上世纪80年代中前期,能源重化工基地战略初定之时,山西经济尚处于全国中游,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足两个百分点。伴随着煤炭开采规模的逐步扩大和在国内占比的不断提升,资源型经济愈加成型,区域经济地位却一路下滑。到上世纪末,GDP排位跌落到20名开外,人均GDP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两年名列全国倒数第一。经过新世纪头十年的峰谷轮回,GDP排位再次跌落到20名之后,人均GDP与全国均值的差距再次扩大到10个百分点以上。一个基层干部戏言,山西是“煤越产越多,经济排位越来越低”。
发展经济学家发现,资源丰裕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明显低于资源稀缺国家(地区),并把这种现象称为“资源诅咒”。而山西可被称作“资源诅咒”的中国样本。说得透彻一点,就是资源开发锁闭了发展功能,制约了发展空间,甚或拖累了经济发展。引以为豪的资源优势,成了山西的困惑和苦涩。
纠结之三:煤炭依赖的文化特质。如果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动被资源所主宰,一定是可怕的。如果一个地方的发展文化被资源所主导,则更加可怕。遗憾的是,前些年资源开采门槛过低、资源红利唾手可得,使一些干部眼目中只有煤炭,开口闭口都是煤炭,离开了煤炭好像就失去了活路。这就使三晋文化的特质发生了重大变异,形成了(确切地讲是异化为)以煤炭为依赖的“发展生态”和“资源文化”。这就是为什么坐拥丰富资源的山西,经济发展反而滞后的根本原因之一。
经济学家诺思指出:提供路径依赖的钥匙是文化。文化乃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全球化浪潮中,产品可以复制,技术可以引进,文化却无法拷贝。根本改变“煤文化”特质,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取向,应当是谋划发展的战略基点。
现实的困扰: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相邻的资源型省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煤炭产量还是经济总量,陕西和内蒙古都远不及山西。2009年,山西的GDP总量被陕西超过;2010年,山西的原煤产量落在内蒙古之后。发展的落伍一次次拷问着山西,现实的矛盾不停顿地困扰着山西。
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畸重化、初级化和刚性化是山西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我用这样三个数据来说明:重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煤炭又占到工业经济的40%以上。资源型产业始终是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呈现出攀升的趋向。可以说,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一段时间以来能源价格趋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刚性,走进了“市场好时顾不上调产,市场差时顾不了调产”的发展怪圈。
省发改委的同志向我介绍,山西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在新世纪之初形成大的声势。但由于资源型产业对生产要素的特殊引力,制造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制约,产业结构的痼疾并未得到大的改善,甚至还有所加剧,出现了经济学上典型的“挤出效应”。这种“反工业化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和探究。
生态环境脆弱的困扰。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一顶沉重的“黑帽子”一直压得山西喘不上气来。一个工人指着像山包一样的渣山对我说:“山西是挖了一个坑,流了一沟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我还了解到,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地表堆积的采煤矸石达10多亿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高出两倍之多。不少山体缺少绿色,多数河流看不到清水。有人曾经以“山河破碎、触目惊心”来描述山西的生态状况。
技术创新滞后的困扰。在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时我了解到,人才短缺和创新不足始终是他们最大的苦恼。山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偏低且持续走低。2007年与全国的差距为8个百分点,2008年扩大到14个百分点,2009年更扩大到30个百分点以上。多年来,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R&D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0.75个百分点。从企业层面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一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转型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民生欠账沉重的困扰。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中,我更加深切地了解到矿区矿城、山区老区真实的民生状况。近两年,全省实施“五个全覆盖”,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但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民生的历史欠账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119个县区中还有57个贫困县,3470万总人口中还有276万贫困人口,全省1/5的行政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民生改善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在调研中还深切感受到,安全生产始终是山西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悬剑,资源型城镇的功能偏向造成了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悖离。如果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山西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社会难以和谐,科学发展的蓝图不可能变成现实。
闪动的亮点:
转型跨越新的支撑
到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时发现,在历届省委的领导下,各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闪动在基层、在企业、在农村的“亮点”,给我带来阵阵惊喜,尽管有的还是春池荷叶才露尖尖角,有的如同黎明前放出的一点亮光,但是展示的是一种生机,一种希望,一种大有可为的前景。
“资源为王”可以换来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陕西时我曾跟踪过鄂尔多斯汽车工业园项目。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工业基础及配套能力来说,鄂尔多斯都不是汽车制造商的最佳选择。但他们以优势资源为撬杠,短短几年就打造了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汽车装备产业基地。近年来,我省也不乏类似的探索,晋中市与吉利集团十万辆新能源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签约,兴安化工4A沸石及氢氧化铝项目落户孝义市等等。由此表明,山西在一定意义上找到了“以煤炭招项目、以煤炭换资本、以煤炭引技术、以煤炭聚人才”的资源优势延伸的新路子。
资源性产业不应是一个短链条的线性产业链。现代科技改写了煤炭利用的路径,改变了只有燃烧到灰烬的简单过程。平朔煤炭集团开发的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技术获得突破,为粉煤灰大规模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宏特煤化工公司从煤焦油中提取出5个系列40余种煤化工产品,在加工转化过程中产品效益大幅增值。同煤塔山煤炭循环经济园区,按照“首尾相接、闭路循环、互为利用”的原则,形成了粉煤灰、废渣、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在一些区域和先行领域,循环经济已从一种理念演进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资源性产业“丛林”中同样能长出非资源产业的“参天大树”。由“海归”团队创立的罗克佳华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集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为一体的智能矿山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号称“罗克佳华魔方”的数据处理系统,已在山西得到广泛运用,有向全国扩张之势。潞安集团高纯度煤基合成油项目、吕梁乐百利特LED项目、忻州蓝天环保锅炉项目、临汾方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等,也在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滴水见太阳”,一个企业的成长往往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支撑,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带来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转为产业优势。坐拥“地下博物馆”的陕西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享有“中华文明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盛誉的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居全国第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大量煤焦资本开始投向旅游产业,一批代表山西文化符号的景点脱颖而出,继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之后,4A级王莽岭景区成为景观甲太行的生态旅游地,5A级皇城相府景区成为清朝深宅大院的历史标本和影视基地„„从以煤补旅到煤旅结合,最具优势的两大资源实现了共生共荣,预示着山西可以同时作好地下地上资源两篇大文章。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减少到最小。近年来,全省上下加大了治污、种绿、治水力度。曾经闻名全国的重污染城市全部退出了“黑名单”。汾河太原段和临汾段的治理,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中煤平朔煤业公司探索出采矿、排土、复垦、种植一条龙作业模式,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上万公顷绿色森林景观和生态农业区。一些资源型城市探索“以煤补绿”的生态补偿机制,左云县开发地下“黑色宝库”建设地上“绿色银行”,柳林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水”等,昔日的荒山秃岭和矿山迹地正在被绿色覆盖。
来山西后,我还欣喜地看到,国家综改试验区锵然落地,为转型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煤炭资源整合圆满收官,煤炭工业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闪动的亮点,正在打破“资源诅咒”,为山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赶超跨越,带来了新的希望。
发展的出路:
加快转型是不二选择
面对山西发展进程中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作为一名地方主要领导者,应该在困扰中找到出路,在细微中寻找机遇,把大家的智慧变为正确的决策,把群众的创造推广为全省的普遍作为。我的认识和结论是,加快转型是山西步入科学发展之路的不二选择。
转型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资源型经济由兴盛到衰竭的客观规律。“巴库悲剧”就是一个实际例证。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成功转型的经验,也为我们走出资源优势陷阱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山西而言,过度依赖资源的老路子不能再走了,转型发展是革故鼎新之举。早转越主动,不转总被动。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和功能锁定,实行转型发展,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转型要立足煤炭优势,实行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煤电基地向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转变,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通过深刻认知省情特征,科学把握产业潜力和发展大势,省委提出了山西发展的新定位: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战略要点。成之于煤而不困之于煤,要在依托、借力、升华煤炭产业优势上做足文章,使煤炭成为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真正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以煤为基”的要义是,依托煤炭资源的稀缺性,谋求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和价值链的拓展,实现资源优势的升级蜕变。具体讲,要以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现代化改造为手段,提升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安全化开发水平,夯实煤炭产业的发展之“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炭集团为主体,打造跨产业和跨区域的战略合作联盟。以优势煤炭资源配置为撬杠,强化对外部要素和项目引进的引导。以煤炭及煤焦副产品为对象,实现煤炭精深加工和清洁高效利用。以煤系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煤炭产业技术、管理、品牌优势为依托,打造新的产业业态。
“多元发展”的要求是,在做好做足煤炭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基本路径。从对各地转型亮点的考察中,我逐渐得出一个结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要坚持“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农业。
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劣质煤、煤层气、煤系高岭土及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力争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焦油精深加工发展精细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促进企业、园区、产业和社区的循环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的基本产业模式和主导经济形态。
“四化发展”是根本举措。要避免发展的片面、失衡和短视,“顶层设计”极为重要。围绕新的发展定位,必须把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和重点任务。
推进工业新型化,要在资源原材料深度加工中催生新项目、新产品和新产业,提升资源就地转化率;把循环经济作为基本路径,提高传统产业循环率;建立以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轻型产业体系,提高新兴产业占比率;实施重点行业和领域的节能减排工程,提高节能减排率;扶持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兴建一批科技创新园区,提高科技贡献率。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把确保农民增收作为核心任务,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主攻方向,把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战略举措,把普及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标准作为基础工程,不断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推进市域城镇化,要凸显太原都市圈的龙头作用,加快建设区域型城市群,实施“大县城”战略和“重点镇”工程,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乡生态化,要抓好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绿化山西”;推广清洁能源,建设“气化山西”;实施“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和重点区域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建设 “净化山西”;解决饮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问题,建设“健康山西”,为全省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现实的困扰:
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
山西、陕西、内蒙古三个相邻的资源型省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无论是煤炭产量还是经济总量,陕西和内蒙古都远不及山西。2009年,山西的GDP总量被陕西超过;2010年,山西的原煤产量落在内蒙古之后。发展的落伍一次次拷问着山西,现实的矛盾不停顿地困扰着山西。
产业结构单一的困扰。畸重化、初级化和刚性化是山西产业结构最为突出的问题。我用这样三个数据来说明:重工业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四大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到工业增加值的85%以上,煤炭又占到工业经济的40%以上。资源型产业始终是工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呈现出攀升的趋向。可以说,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一段时间以来能源价格趋高,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加剧了产业结构的刚性,走进了“市场好时顾不上调产,市场差时顾不了调产”的发展怪圈。
省发改委的同志向我介绍,山西大张旗鼓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起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并在新世纪之初形成大的声势。但由于资源型产业对生产要素的特殊引力,制造业和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空间受到较大制约,产业结构的痼疾并未得到大的改善,甚至还有所加剧,出现了经济学上典型的“挤出效应”。这种“反工业化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和探究。
生态环境脆弱的困扰。长期以来,粗放的发展方式带来了地表塌陷、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一顶沉重的“黑帽子”一直压得山西喘不上气来。一个工人指着像山包一样的渣山对我说:“山西是挖了一个坑,流了一沟水,冒了一股烟,留下一堆灰。”我还了解到,山西每挖1吨煤损耗2.48吨水资源,煤矿采空区面积超过5000平方公里,地表堆积的采煤矸石达10多亿吨。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高出两倍之多。不少山体缺少绿色,多数河流看不到清水。有人曾经以“山河破碎、触目惊心”来描述山西的生态状况。
技术创新滞后的困扰。在与企业管理人员座谈时我了解到,人才短缺和创新不足始终是他们最大的苦恼。山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偏低且持续走低。2007年与全国的差距为8个百分点,2008年扩大到14个百分点,2009年更扩大到30个百分点以上。多年来,山西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省R&D投入强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到2010年这一差距扩大到0.75个百分点。从企业层面看,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2009年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比全国低2.2个百分点。科技创新一直是山西经济发展的“短板”,产业转型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民生欠账沉重的困扰。在与群众面对面交谈中,我更加深切地了解到矿区矿城、山区老区真实的民生状况。近两年,全省实施“五个全覆盖”,社会民生明显改善。但作为一个欠发达省份和老工业基地,民生的历史欠账问题仍然十分突出。200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中部六省的最后一位,119个县区中还有57个贫困县,3470万总人口中还有276万贫困人口,全省1/5的行政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民生改善的任务还十分繁重。
在调研中还深切感受到,安全生产始终是山西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悬剑,资源型城镇的功能偏向造成了与区域经济的结构性悖离。如果沿袭传统发展模式,山西的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社会难以和谐,科学发展的蓝图不可能变成现实。
闪动的亮点:
转型跨越新的支撑
到基层一线实地调研时发现,在历届省委的领导下,各地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这些闪动在基层、在企业、在农村的“亮点”,给我带来阵阵惊喜,尽管有的还是春池荷叶才露尖尖角,有的如同黎明前放出的一点亮光,但是展示的是一种生机,一种希望,一种大有可为的前景。
“资源为王”可以换来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在陕西时我曾跟踪过鄂尔多斯汽车工业园项目。无论从区位条件,还是工业基础及配套能力来说,鄂尔多斯都不是汽车制造商的最佳选择。但他们以优势资源为撬杠,短短几年就打造了一个涵盖全产业链的汽车装备产业基地。近年来,我省也不乏类似的探索,晋中市与吉利集团十万辆新能源汽车和发动机项目签约,兴安化工4A沸石及氢氧化铝项目落户孝义市等等。由此表明,山西在一定意义上找到了“以煤炭招项目、以煤炭换资本、以煤炭引技术、以煤炭聚人才”的资源优势延伸的新路子。
资源性产业不应是一个短链条的线性产业链。现代科技改写了煤炭利用的路径,改变了只有燃烧到灰烬的简单过程。平朔煤炭集团开发的粉煤灰提取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技术获得突破,为粉煤灰大规模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宏特煤化工公司从煤焦油中提取出5个系列40余种煤化工产品,在加工转化过程中产品效益大幅增值。同煤塔山煤炭循环经济园区,按照“首尾相接、闭路循环、互为利用”的原则,形成了粉煤灰、废渣、煤矸石综合利用的产业链条。在一些区域和先行领域,循环经济已从一种理念演进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资源性产业“丛林”中同样能长出非资源产业的“参天大树”。由“海归”团队创立的罗克佳华公司运用物联网技术,开发了集安全、生产、节能、环保为一体的智能矿山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和号称“罗克佳华魔方”的数据处理系统,已在山西得到广泛运用,有向全国扩张之势。潞安集团高纯度煤基合成油项目、吕梁乐百利特LED项目、忻州蓝天环保锅炉项目、临汾方略保税物流中心项目等,也在产业转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滴水见太阳”,一个企业的成长往往预示着一个新的发展支撑,一个项目的成功往往带来一个新产业的诞生。
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可以转为产业优势。坐拥“地下博物馆”的陕西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享有“中华文明主题公园”和“历史建筑艺术博物馆”盛誉的山西,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雄居全国第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大量煤焦资本开始投向旅游产业,一批代表山西文化符号的景点脱颖而出,继平遥古城、乔家大院之后,4A级王莽岭景区成为景观甲太行的生态旅游地,5A级皇城相府景区成为清朝深宅大院的历史标本和影视基地„„从以煤补旅到煤旅结合,最具优势的两大资源实现了共生共荣,预示着山西可以同时作好地下地上资源两篇大文章。
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减少到最小。近年来,全省上下加大了治污、种绿、治水力度。曾经闻名全国的重污染城市全部退出了“黑名单”。汾河太原段和临汾段的治理,重现了汾河流水哗啦啦的美景。中煤平朔煤业公司探索出采矿、排土、复垦、种植一条龙作业模式,把昔日的荒山变成了上万公顷绿色森林景观和生态农业区。一些资源型城市探索“以煤补绿”的生态补偿机制,左云县开发地下“黑色宝库”建设地上“绿色银行”,柳林县“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水”等,昔日的荒山秃岭和矿山迹地正在被绿色覆盖。
来山西后,我还欣喜地看到,国家综改试验区锵然落地,为转型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机遇;煤炭资源整合圆满收官,煤炭工业素质进一步提升。这些闪动的亮点,正在打破“资源诅咒”,为山西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赶超跨越,带来了新的希望。
发展的出路:
加快转型是不二选择
面对山西发展进程中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作为一名地方主要领导者,应该在困扰中找到出路,在细微中寻找机遇,把大家的智慧变为正确的决策,把群众的创造推广为全省的普遍作为。我的认识和结论是,加快转型是山西步入科学发展之路的不二选择。
转型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性决定了资源型经济由兴盛到衰竭的客观规律。“巴库悲剧”就是一个实际例证。德国鲁尔、法国洛林、日本北九州等成功转型的经验,也为我们走出资源优势陷阱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对山西而言,过度依赖资源的老路子不能再走了,转型发展是革故鼎新之举。早转越主动,不转总被动。只有打破路径依赖和功能锁定,实行转型发展,才能赢得发展空间。
转型要立足煤炭优势,实行以煤为基、以煤兴产、以煤兴业、多元发展,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煤电基地向综合性能源基地和现代产业基地转变,粗放高耗增长向集约绿色转变,资源大省向经济文化强省转变,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
通过深刻认知省情特征,科学把握产业潜力和发展大势,省委提出了山西发展的新定位:以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基础,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
“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战略要点。成之于煤而不困之于煤,要在依托、借力、升华煤炭产业优势上做足文章,使煤炭成为工业化资本的主要来源和工业化发展的主要动力,真正实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
“以煤为基”的要义是,依托煤炭资源的稀缺性,谋求区域发展的战略优势和价值链的拓展,实现资源优势的升级蜕变。具体讲,要以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现代化改造为手段,提升煤炭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安全化开发水平,夯实煤炭产业的发展之“基”。以大型煤炭基地和煤炭集团为主体,打造跨产业和跨区域的战略合作联盟。以优势煤炭资源配置为撬杠,强化对外部要素和项目引进的引导。以煤炭及煤焦副产品为对象,实现煤炭精深加工和清洁高效利用。以煤系伴生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以煤炭产业技术、管理、品牌优势为依托,打造新的产业业态。
“多元发展”的要求是,在做好做足煤炭文章的同时,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加快提升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壮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材料、文化旅游、物流会展、特色食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研发设计、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合理化、高级化,形成富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循环经济是基本路径。从对各地转型亮点的考察中,我逐渐得出一个结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潜力在循环、希望在循环、发展在循环。要坚持“全循环、多联产、抓高端”,把发展循环经济贯穿于转型发展的全过程,着力推进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农业。
抓好粉煤灰、煤矸石、劣质煤、煤层气、煤系高岭土及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力争在煤基合成油、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焦油精深加工发展精细化工、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方面有大的突破,促进企业、园区、产业和社区的循环发展,使循环经济成为我省的基本产业模式和主导经济形态。
“四化发展”是根本举措。要避免发展的片面、失衡和短视,“顶层设计”极为重要。围绕新的发展定位,必须把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作为转型发展的根本举措和重点任务。
【关于农村信用社战略转型的调研】推荐阅读:
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调研报告05-27
关于农村的调研报告社会现状10-15
关于我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调研的报告11-17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11-22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11-17
关于“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的调研问卷11-19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6-11
关于乡镇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工作调研方案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