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组织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经济组织(共8篇)

农村经济组织 篇1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界定

定义:指的是由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经营和服务的农户和组织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建立起来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总称二.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践 

(一)美国 :

美国的合作组织基础从跟本上说是家庭农场制度,通常称为农场主合作社。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弥补传统合作社内部制度安排的缺陷,一种名为“新一代合作社”的新型合作社在美国诞生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种组织实行交易份额制和限制会员制,只接收事先与社员商定好的特定数量和种类的农产品,然后进行加工和销售,并让社员分享增值的收益。早在1995年,就有4006个农业合作社,拥有3700多万社员,总资产达403亿美元,营业额1122亿美元,净收益23.6亿美元。

(二)法国:

法国是欧洲最大的农业生产国家,农业合作社在法国十分普及,分布的范围很广,覆盖了全国100个省。从农业合作社的活动类型来看,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的物资供应,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农业生产服务这三个方面。法国农协除了在经济上保护农民的利益外,农协还是农民政治利益的代言人。法国每个省的农协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但其目的是一致的。而且,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政府还派驻一些调查员到农协,以便及时将农民的意见反馈给政府。目前,法国农协趋于向企业化,合作形式更加多元化

(三)瑞典:

瑞典的农民合作社在创建初期,是由大农场主发起,说服众多小农场主参加而建立起来的。今天,瑞典合作社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合作社之间的大规模的兼并,,合作社的数量急剧减少,而规模迅速扩大。瑞典合作社是一种企业组织,包括

许多全国性的合作组织,如:奶牛合作社、畜牧合作社、肉类加工合作社等等。合作社每年都召开社员代表大会,讨论解决各成员组织提出的问题,但大会决议对成员组织并没有强制约束作用

(四)德国:

德国现有各类合作组织1万多个,成员2000多万名。属于莱夫艾联合会的合作社7000个,成员560万名。其中农业(含畜牧业等)合作社4100个,信用合作社2200个,商业和手工业合作社810个。其合作社组织体系分为地方、地区、全国三层次,地方一级是合作社,全国和地区两级是合作社联合会。合作社联合会对外代表农民的利益,对内向合作社成员提供咨询服务、重要信息,依法对合作社进行审计。

(五)日本:

日本的农业合作社称为“农协”,成立之初政府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对其加以规范。最大特点是与政府关系密切,是在政府的控制和农业政策的指导下活动的,为政府经办各种重要的购销、仓储业务,替政府实施农业结构调整计划,是上联国家、下联农民的组织,具有组织上的严密性、参加上的普遍性、服务功能上的全面性的特点。全国农协分为中央农协、县农协和单位农协三级农协组织。可以说,日本农协是个半政府的组织,日本农协的优点在此,缺点也在此。2001年,全国拥有综合农协组织21327个,农业合作商店1200个、加油站4800个,以及宾馆、医疗、文化设施。

三.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启示

(一)以家庭农场为基础

西方特别是美国,农业合作中的农民一般是指在一定程度上拥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独立经营权的农场主,因此,农业合作社又被称为农场主合作社。农场主加人合作社后,并不改变财产所有关系,同时也保留了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不受合作社的任何干预。合作社往往通过合同形式把家庭农场垂直地组织到自己的系统中来,以解决单个农场难以解

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同题。因此农场主合作社在各国得到了较为普遍发展。

(二)以流通领域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为主要形式

流通领域合作社和服务合作社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比重也最大。美国和法国参加供销杜的农民在农民总数中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6和4/5。这类型的合作社适应农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为农业生产提供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及科技、金融等各种服务,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步伐,深受农民欢迎。相比之下,合作社在生产领域中的发展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在发达国家中只占极少数,且大多办得并不成功。

(三)以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为手段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合作社一经登记便取得了法人资格,并基本上沿用股份公司的管理方法,也是实行社员大会、理事会(既董事会)和监事会分权制。社员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人一票制。理事会是执行机构,下设有各种职能部门和办事机构,由理事会雇佣经理负责合作杜的业务,社员不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选举理事会和监事会实现他们对合作社的控制。

(四)以政府的扶植为坚强后盾

从各国农业合作的经验看.政府的帮助是不可短缺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各国都出台了合作杜法.如美国的卡帕一活尔斯坦德法(1922),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法》(1947)等,都为合作社的活动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护;

(2)提供优惠的税收、信贷等政策条件。拿日本来说,政府对农协采取了特殊的税率。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40%,事业税税率为12%,而农协仅分别为23%和8% ;(3)政府参与合作社的教育和培训。法国、荷兰和丹麦每年都通过农业合作院系培养大批农业合作经济管理人员,美国有的州还

专门立法规定凡主修农业及社会科学的学生必须修一门有关合作社的课程。

(五)以为农民服务为最高宗旨

农村合作组织与一般企业不同,它不是以获得最大利润为唯一目的,而是以为农民服务为最高宗旨。其服务范围包括了从生产到流通,从生老病死到婚丧嫁娶等凡与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只要是农民需的和对农民有利的事,合作社都会去经营。此外,合作组织作为代表农民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团体.还积极参与农业政策与法律的制定,通过各种途径充分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意见,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交涉能力和谈判地位。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 发展概况

1.大陆基本情况

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以来,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大量涌现。80年代以科普协会、农技协会、研究会为主。根据“农业部课题组”的资料,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农村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共有140多万个,其中运转比较规范的约有15万个,其中各类专业协会约占85%,专业合作社约占10%,股份制合作社约占5%。此外,中国科协部门发展的专业技术协会9.23万个,会员1150万,供销社系统创办的专业合作社约1.85万个,入社农户538.95万户。 台湾基本情况

我国的农业合作经济,台湾兴办较为长久,发展比较成熟。台湾的农民组织包括农(渔)会、农业合作社、产销班、代耕中心等,其中最重要的农会组织在农产品共同运销、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在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近几年,产销班在福建等地很受欢迎,它是各类从事专业生产的农民自愿联合建立的以共同营销为主要目的的小规模合作组织,目前全岛有6300多个,参加农户11万户。

(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

1.从地位与作用来看,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改善了农业的经营条件

(2)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从存在形态来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三种形态:

初级形态(技术交流型)中级形态(技术经济服务型)高级形态(技术经济实体型)

 初级形态逐步向中级形态和高级形态发展

3、从组织形式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有“民办”、“官办”和“官民合办”三种形式并存,民办公助的形式将占主导地位。

4.从外部环境来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宏观环境将逐步得到改善,从法律上、政策上和经济上将得到更多的支持。

(三)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 1.农民自发型

基于农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了仅仅依靠个人力量难以解决而且又是阻碍发展的重大问题,如技术、资金、人力和市场等难题时,由一人或数人发起,多人或多户自发参与,组成的“农户+农户”模式的业协会或合作社,以此架起了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案例1

吉林省梨树县夏家农民合作社,社长是一个女同志,名叫张淑香。她创办的是一个养殖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10户,其中养猪户72户,养禽(鸡、鸭、鹅)户38户;包括辐射到邻近乡镇,合作社社员达到173户。这个合作社自2000年4月成立至今,通过组织农民发展种养两大支柱产业,为农民减少生产成本83750元,形成消费积累42300元,为农民增收98万元。2002年初,在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的帮助下,建立健全了比较完善的合作社章程和制度。

2、政府推动型

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些集体经济为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市场等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实行的转型与当地农民建立起“政府+农户”模式的“官办”合作经济组织。这些集体经济在转型过程中,得到了来自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是农、林业等涉农部门)给予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和呵护。案例2

北京郊区顺义镇石各庄村葡萄产销合作社,2000年初由该镇的林业公司牵头,当地二十几个红提(葡萄)大户共同发起,为解决红提种植、销售等问题,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组建而成的。这个合作社共吸纳农民入资106万元,拥有社员397户,种植面积7100亩,建有葡萄保鲜库30座。2001年销售红提100万公斤,社员亩均效益1000元,户均增收4000元。

3、项目引导型

一些国际援助项目在其项目实施过程中,出于项目可持续性的“敏感性”,通过对前期项目的巩固和完善,探索其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以参与式行动性研究为手段,有效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和健康的发展,建立“专业协会+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案例3

桃源河乡大岭村在中荷扶贫项目的支持下,2000年底实施毛竹加工扶贫项目,全村有12户竹农报名参加,并成立了竹农协会。中荷扶贫项目以社区股份资金的形式资助该协会65000元用于购置竹加工机械和配套设施;会员每户以10元入股的方式筹集股金10000元用于修建厂房2001年~2003年,3年合计生产产值达到8612万元,利润及发放劳动工资共4118万元。由于竹加工活动的开展,稳定和提高了当地的毛竹销售价格,解决了边远山区的卖竹难问题;同时,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和妇女参与项目创造了机会。4.企业带动型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渐进转轨的进程中,原来由计划统配的工农业原材料再也无法通过市场的途径而轻易获得,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试图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农民开展有限的合作。企业通过支持农民参与前期的生产或加工环节,以便取得产量稳定、质量达标的成批量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形成了“市场企业基地”产业化链条。这类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最早是出现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或比较发达的地区。案例4

四川女皇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199年成立的四川省首批定向募集股份制试点企业。通过6年的产业化运作,现已拥有14个全资或控股子公司,公司股本总额由5000万元扩大到112亿元累计实现利税4000余万元。该公司除了拥有多家分、子公司、加工企业外,建立有两个蚕业股份合作社,50个蚕业协会,对8个蚕桑专业村实施了蚕业产业化经营的托管。五.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存在的问题

1、缺乏理论上的清晰认识

主要是在合作经济与集体经济的关系上: 一是认为合作社的概念可以包括集体经济,而集体经济的概念却包括不了合作社;  二是认为集体经济包括合作社,而合作社却不能包括集体经济;

 三是认为两者在内涵与外延是完全重合的,说的是同一事物;

 四是认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五是认为两者虽然在外延上有重叠,但并不互相包容,集体经济是就所有制性质而言,合作社是就其组成和运行方式而言。

2、缺乏高素质的合作经济主体

 合作经济比个体经济复杂得多,没有文化缺乏经营管理能力,不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合作知识,要搞好合作组织是不可能的。但我国现实却是广大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二是缺乏合作知

识。农民对于什么是合作社?为什么要办及如何办好合作社缺乏真正的了解。甚至还有一定误解,更不用说对相关法律、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了。

3、缺乏群众基础

 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使人们的观念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真正的合作精神还未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农民还设有意识到自己是合作组织的真正主人,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和动力。实际上合作组织“官办”的成份依然很大,太大减弱了对农民的吸引力。

4、缺乏配套的外部环境(1)从政策环境看,虽然有关文件也提到要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但在宏观上仍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如国家仍然掌握了相当数量的粮棉等大宗农产品的计划收购权,许多主要的农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实行当地生产资料部门垄断经营等,限制了农村合作组织在这类物资的购销领域合法涉足的权力。(2)从法律环境看,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台作经济的法规,从而无法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资格和法律地位,无法以立法形式对其生产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加以保护。

(3)缺乏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和实践水平的宣传教育队伍,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进行合作制教育和宣传,对已办的合作组织进行指导。

六.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的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

 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的合作意识淡薄,对发展合作制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其主要原因是过去搞合作化运动的失误,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要消除这些不利的影响,就必须通过宣传教育、典型示范的方式唤起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群众基础。同时,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的意

愿,决不能搞强制,要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2.健全法律法规,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全的制度环境

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营,也必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既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政府依法行政、维护农村市场经济秩序的需要。直到目前我国依然没有一部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规,从而也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属性、功能、组织形式等加以规定,无法规定其法人资格、法律地位,无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以保护。所以,要想推动我国农村合作制经济迅速发展,制定并实施全国性的合作社法规,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3、成立全国性的合作社管理机构

 目前,在我国工人中有工会,工商企业有工商联合会,唯独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没有自己的组织系统。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成立全国性的农民组织,把现有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改为“中华全国合作总社”,使之成为全国性的半官方的民间组织,能够代表各种类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政府与农民之间沟通的桥梁。这样既能加强其对全国各地合作社的指导,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反映农民的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又能履行部分政府职能,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替政府分忧;政府也可以通过合作总社来改变对农业的直接调控方式,精兵简政,提高效率。

4、规范、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促使其健康发展

外部的扶持终究是外因,合作制要大发展,关键还在于内部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这也是避免合作社内耗的根本出路。 首先要明晰产权。目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经济组织往往是由多个单位共同参加而建立的,这些单位之间的财产利益关系如果不清晰,就会在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引起摩擦和矛盾,从而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带来

不利的影响,甚至使其走向衰亡。所以,明晰产权对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 其次要健全合作组织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包括代表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利润分配制度、内部领导制度等。要把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置于服务对象的监督之下,以充分民主的方式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只有这样,农民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5.加大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财政信贷支持  实践证明,以小农为主体的农民合作组织,仅凭自身力量进入市场进行平等竞争是很困难的,它需要政府的扶持。况且,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为提高组织化程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它的发展不仅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因此,它也应当得到政府的帮助。而且从国外的经验看,作为承担一定社会公益事业的合作经济组织,各国政府对其发展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促进这些国家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6.开展业务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本

农村经济组织 篇2

关键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目标,机制

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状况紧密相连, 而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 直接受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内在机制约束。长期以来,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直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主要形式和代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正在逐渐退出或异化其主流地位。分析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重构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机制, 对促进我国农村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机制的内涵

农村经济组织, 是农村区域中以经济活动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行动集体或团队。在经济学中, 机制的本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一般指一定经济肌体内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功能。在管理学中, 管理机制是指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它决定着组织的管理行为和管理效果, 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

从内部结构上看, 规范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应该具备3个主要特征:一是农民主体。农村经济组织应该是以农民为行为主体, 以农村为主要活动地域。二是经济目标取向。农村经济组织应该从事与农业经济相关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 以增进组织及其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为准则, 以投入产出比最优为行为目标。三是组织载体。一般来说, 组织指的是为了达到某些特定目标, 在分工合作基础上构成的集体或团体。组织是一个人为建造的系统, 它由大于2个以上的组织成员组成;组织目标既是组织存在的前提, 也是组织发展的灵魂和动力;组织内部的管理层次, 则是分工协作的保障, 任何组织都会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管理层次, 以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组织的作用在于克服个人力量的局限性, 帮助人类社会超越自身个体发展的能力, 以获取更大更多的收益。

二、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历史追溯和分析

建国以后, 我国农村的经营体制经历了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农村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营体制的不同, 表现为不同的组织形式和目标取向。

1.建国以后的土地革命时期,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家庭, 目标取向是政治挂帅下的社会发展。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延续和确立了以家庭为经济单元的组织形式, 但其价值取向更多地是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目的, 从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对新生政权的支持和拥护。[1]与此同时, 农村经营体制变革所带来的制度供给, 广大农民家庭拥有土地所有权、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作为经济主体的积极性, 农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 农业经济效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

2.从互助组到人民公社时期, 在“队为基础, 三级所有”的前提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 目标取向仍然是政治挂帅下的社会发展。互助组时期, 家庭是农村中主要的组织单元, 农村土地也仍然属于农户私有。初级社以后, 土地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分离, 到了高级社时期, 农村的经营体制已经初步具备了日后人民公社制度的雏形。通过互助合作走集体化道路最主要的经济效益, 是可以通过个体劳动者之间取长补短弥补小规模经营的不足, 同时对于制度的设计者来说, 还在于在生产过程中逐步弱化农民的个体意识, 将个体所有制向具有集体性质的所有制形式过渡。在这一时期,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被赋予更多的政治含义, 在越大、越公、越好思想的影响下,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小农经济、与私有制相对立, 成为组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最好的组织形式。[2]

3.家庭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走向多元, 组织目标取向也逐渐放弃政治挂帅。从制度的设计上看, 家庭承包责任制中的组织形式有两类, 一是家庭, 一是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式经营是一种公认的较好的农业经营方式, 但也存在着公认的问题, 为此, 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作为后盾来支撑应付市场的风险。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为的是发挥两个层次的作用, 一层是集体经济组织的统一经营, 另一层是家庭分散经营, 实现家庭和集体经济组织两种组织形式的功能互补。

从价值目标取向上看, 政治挂帅的大旗是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发展后逐渐被抛弃的。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 各类文件中一直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标志。80年代中期以后, 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功能开始分化。到20世纪末, 农村经济组织无论是在形式上, 还是在目标取向上, 都已经发生了质量上的变化。

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和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化。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结构上同质化, 农村中的经济组织与农村中的政治组织进一步同化, 村委会、党支部“政社合一”, 一套班子, 几块牌子, 共同行使对所属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土地的使用权和管理权。二是经营主业的异化, 集体经济组织除了拥有土地资源以外, 同时拥有一定数量的经济实体, 农业成为副业, 工业或第三产业成为主业, 成为经济实力的主要来源和支撑。区域中的村民除了极少部分成为农业工人以外, 大多数村民从事各种类型的非农经济活动。[3]三是组织形式的分化。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步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 [4]原来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意义上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在部分经济较为发达村庄和地区, 已经转变成为追求经济利益的非农经济组织。在相当一部分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空壳化。而家庭这一农村中的主要组织形式, 也出现了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以非农产业收益为主、农民工反哺农民的普遍现象。[5]

在相当一部分农村地区, 农村经济组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 最为可喜的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大部分农村中功能的弱化, 不同类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应运而生, 合伙制、会员制、合作制、股份制、公司制等方式被引入农村经济组织之中, 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与专业性合作组织相互彰显, 形成了将以农民协会为基础, 以专业合作为重点, 农村经济组织呈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三、农村经济组织的构建和展望

构建农村经济发展中真正的经济主体, 回归农村经济组织作为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活动区域、以经济利益为目标的原有之意, 是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农村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1.组织形式多元化。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演变, 经历了从一元——一元——双元——多元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土地改革使得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实现了农民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 但家庭经营方式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农业合作化运动到人民公社,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取代了农村家庭经济组织形式, 不过是用一种单一的组织形式去替代另一种单一的组织形式;[6]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图把家庭和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兼收并蓄, 用两元代替一元, 这是一种进步, 但现实发展和人为设计的理想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距。[7]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多元化, 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

在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 家庭经济组织仍将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国农村农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 以血源关系和婚姻关系为主组成的家庭, 能够在一定限度内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自我发展, 家庭生产的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较佳的组织形式。[8]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业企业, 都是今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中的类型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以农村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出现, 它的实质是以村民为服务对象, 以规模经济为特征, 满足成员共同经济需求的合作经济组织。[9]农业企业是我国未来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一类代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的农村企业, 使农业从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向高度商品化的农业企业经营方式转变, 使传统农民向具有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投资意识、科技意识的市场经济主体方向转变。[10]

农民合作经济将是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主导形式。国际经验表明, 农业是合作经济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农民合作社是当今世界合作社的主体。合作经济和合作经济组织, 作为一种改变单个农业生产者和大市场之间不对等交易的一种制度安排, 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11]在我国, 农业和农村为合作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2.组织主体农民化。

农民在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主体资格地位, 我们可以假设以下理论前提:一是组织成员中农民的数量, 这里的农民指的是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收益的劳动者。二是农民成员对自我劳动和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它体现了组织成员进退出入组织的自由度。三是农民成员对组织收益的剩余索取权, 剩余索取权的大小体现了组织成员在组织管理和经济收益上的民主权利。

据此衡量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各种形式可以看出, 农民家庭这一组织形式具备有要件中的所有条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仅缺少农民对自我劳动和生产资料的支配权, 同时也缺乏对收益的剩余索取权;农业企业具备有其他组织形式不可达到的规模优势, 组织成员具有对对自我劳动和以土地为主的生产资料的支配权和剩余索取权, 但最为关键的是, 在我国目前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定下, 我国农业企业的组织成员是广义上的而非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收益的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和家庭组织形式一样具备有要件中的所有条件, 同时在组织规模上优越于家庭组织, 较充分地体现了“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 可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作为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 农民家庭这一组织形式必将长期存在, 与此同时,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必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中的主导形式。

3.组织目标经济化。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目标取向, 经历了政治意义——社会意义——经济意义——经济效益的曲折发展过程。在计划经济时期, 农村经济组织的目标完全以政治为中心, 从土地革命时期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发展, 到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政治挂帅。改革开放以后, 政治环境和经济体制的变化, 带动和影响了组织形式和组织目标的变化, 从家庭承包责任制初期的宏观上的社会发展, 到目前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 体现出螺旋式上升好势头。

组织目标, 不仅为组织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同时也对组织成员具有的正反的激励和强化作用。农村经济组织作为农村组织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组织目标的不同, 与农村组织中的政治组织、社会服务组织 、教育组织等等不同的组织形式区别开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 为组织成员和组织整体谋福利, 应该是经济组织永恒的追求, 也是我国各类农村经济组织发展中所应该追求的中心目标。

参考文献

〔1〕邸伟.从我国农村制度演变看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构建[D].河北大学, 2004.

〔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3〕陈暹秋, 邹泉华.关于广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状况调查[J].广东经济, 2005, (05) .

〔4〕杜党勇, 蓝海林.经济发达地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公司化改造[J].企业经济, 2005, (02) .

〔5〕朱秀云.农村经济结构自发调整的困难及其解决——以河南省农村调查为基础[J].农业经济, 2004, (11) .

〔6〕谭宗宪.论我国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多元化趋势[J].岭南学刊, 2006, (05) .

〔7〕王金洲.基于制度变迁的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创新[J].农业经济, 2007, (08) .

〔8〕林毅夫.制度、技术和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2.

〔9〕姜法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 2007, (10) .

〔10〕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D].西北大学, 2005.

建设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3

1、建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到2006年元月底,全县建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个,其中专业协会9个,行业协会5个,人会农户达700余户,企业达60个。主要包括:反季节香菇协会、杂交水稻制种协会、蜂业协会、水电协会、养猪协会、花卉苗木协会、中药材产销服务社、金银花协会、木竹协会等。这些组织的创建,对促进铜鼓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高农业组织化,逐步实现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按照产业类别合作原则,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外统一购进和销售,对内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生产车间在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找到了应对大市场的载体,提高了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规模逐步得到发展。

3、依托特色农业,实行产销互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在发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铜鼓根据实际,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生产、销售产品。如:众发合作社、双红合作社等反季节香菇协会,用冷藏车将反季节香菇运销南昌、湖南、广东、上海、福建等地市场,仅2005年就组织销售香菇1万余吨,创收4400余万元,既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4、适合当前农村责任制实际,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载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解决了政府包揽不了、单个农户又不好办的事;也完善了农村科技、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大段镇隘口村是铜鼓县一个杂交水稻制种较为集中的村,全村共有300亩制种基地,协会成立以前(2004年),由于稻种在扬花季节时碰上下雨天气,气温下降,加上不懂技术,导致40多亩颗粒无收,其余的也大大减产。协会成立后,经常请来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不仅保证了制种的科技化、标准化,而且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职能初浅。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仅限于一般性的技术指导、低水平信息引导,未能提升服务内容,讲客观问题多,轻办会宗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合作。有的专业协会成立时还开个会,成立后基本没有开展活动,或只收点会费,开个年会,没有真正开展工作,名存实亡。农户生产独立,管理分散,产品自销,让农户感觉协会有与没有一个样,即使加入了协会也积极性不高,协会凝聚力不强。

2、管理不规范,合作机制脆弱。铜鼓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都属于“官办”性质,是由政府主导建立起来的。如木竹协会的秘书长是由林业局林政股长兼任,水电协会的秘书长是由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任,菇业协会的秘书长是由原绿色办(现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担任,这就决定了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之间必然存在一层隔阂,协会好象是各个单位的下属组织,在他们看来,协会的任务不是服务农户、企业,而是一种指导甚至是领导关系,或者要么干脆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不做。

3、搭建平台不够,信息流通不畅。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新品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服务;但支持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息、技术、市场流通三大平台很不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内部运作艰难。铜鼓各种合作组织除水竹协会、水电协会能收取部分会费外,其他协会则几乎没有任何经费。经费的紧缺,导致了协会运转的举步维艰。协会缺乏经济支撑,运转艰难,形同虚设;管理人员缺少报酬,责权利不统一,人浮于事;协会与会员缺乏正常的利益机制;经营运作不规范,多为松散型组织。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两点建议

1、在服务上下功夫,紧密协会与会员的连接。一是要实现业务指导功能。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优秀的员工队伍,还需要先进的理念,需要业务指导。如行业的宏观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只有实现了业务指导;会员才会感到协会有用;愿意接受协会的指导。二是要实现专业服务功能。企业、农户限于自身力量和视野,不可能拿出很大精力来协调诸如专利申请、许可证报批、新产品检验等工作,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和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帮助他们办理一些“难缠”的事情,真正做到为企业、农户发展排忧解难。只有实现了专业服务,会员才会觉得离不开协会,才会自觉支持协会开展工作。三是要实现综合协调功能。行业协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综合协调功能,为企业、农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内外部环境,诸如协调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系、协调解决劳资纠纷、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等。只有实现了综合协调功能,会员才会觉得协会才是真正可信的“娘家人”,他们也才愿意出资、出力,而协会的发展也将会因而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

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工作细则 篇4

(2011年6月15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全市新经济组织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是党在新经济组织的战斗堡垒,是职工群众的政治核心,对企业发展起帮助、促进、监督和协调作用。

第三条 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着力点,坚持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开展党建工作;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章 组织设置

第四条

凡是具备条件的新经济组织,都要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及时建立党组织。

第五条 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应建立党组织。其中,党员人数超过50名、不足100名的,应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人数超过100名的企业,应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企业建立基层党委,须经市委批准。

第六条 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企业,可采取挂靠组建、村企联建、企企联建等办法建立联合党组织。同时,职工人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由上级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和党建联系员,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党员发展工作,为企业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第七条

原国家、集体所有的企业改制后,党组织应与企业改制同步续建。

第八条 新经济组织的党组织实行属地管理,建制为支部、坐落于村街的由村街党组织管理;建制为党委(党总支)的由所在地的乡镇(区、办)党(工)委管理;原国家、集体所有的企业转制后,逐步转入属地党组织管理。

第三章 主要任务

第九条 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是:

(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党和国家的利益,引导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履行应承担的社会义务;

(二)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

(三)加强党员和职工群众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党员和职工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知识水平;

(四)抓好党员的教育管理,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培育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充分发挥党员在生产经营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五)做好党员、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四有”职工队伍,推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

(六)根据国家政策和《劳动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保障职工在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正当权益,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各方面的关系;

(七)对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实行领导,支持他们独立负责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八)为企业排忧解难,协助他们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大胆开展工作,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九)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其它各项工作任务。

第四章 工作制度

第十条 “三会一课”制度。

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召开一次,可同党员统一活动日结合进行。支部大会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主持,有表决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党员人数的半数时,会议才能召开。支部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指示,制定本支部的工作计划和措施,向全体党员报告工作,研究确定本支部的重大问题。

支部(党委)委员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如遇紧急事情需要研究,可随时召开。会议由书记或副书记召集并主持。有半数以上成员出席时,会议才能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研究贯彻上级党组织和党员大会决议的意见,提出和确定本支部(党委)的工作及有关事项等。

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开好党小组会要注意抓住四个环节:一是会前要与党支部沟通,确定内容、方法,通知党员做好准备;二是抓住中心内容讨论,力求统一思想;三是明确责任,及时督促、检查议定内容;四是做好记录,向支部汇报。

党课一般每年不少于两次。主要内容是学习党的基本知识,也可根据形势的需要和党员的思想实际确定,党课的方式可灵活多样。

第十一条 民主生活会制度

支委会、支部大会的民主生活会,一般为半年召开一次。召开民主生活会以前,支部书记应事先通知与会的每一个成员,让大家做好准备。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注重整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按照“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真正达到弄清思想,团结同志的目的。召开民主生活会时,要指定专人做好会议记录,会后将会议情况向上级党组织汇报。

第十二条 党内选举制度。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每届任期三年。如有特殊情况,确需推迟或提前进行换届选举的,要报上级党组织批准。延长期限一般不超过一年。换届选举时,应召开党员大会,由上届支部(党委)委员会主持。有选举权的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有选举权党员人数的4/5时,会议有效。支部(党委)换届选举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进行,选举时应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的有关程序进行,选举结果须报上一级党委审查批准。

第十三条 党员民主评议制度。以支部为单位每年一次组织党员开展民主评议活动,时间可放在每年年底或次年年初。评议结合党内外测评,在党内民主测评与党外职工代表测评的基础上,再进行党内评议。评议时,首先由每个党员进行自评,然后党员之间进行互评。

支委会根据评议结果,对每个党员进行定格,确定等次。评议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档次,对评议为不合格的党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做出谈话教育、限期改正、劝退、除名等组织处理意见。

第十四条 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组织要建好党员活动室和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点,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组织党员学习政治理论、科技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教育党员正确认识自已在新经济组织中的作用,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根据不同岗位的特点,为每名党员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目标,全面实行党员分类管理和党员挂牌上岗。

加强对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在企业工作半年以上的外来党员,应将组织关系转移到企业或企业所在地党组织。不能转移正式关系的,包括在企业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企业党组织的活动。

加强对党费的收缴和管理。新入党的党员,应在党委批准为预备党员后,从支部大会通过其为预备党员之日起开始缴纳党费。党员交纳党费,以其月工资收入的固定部分(基本工资)和活的部分(津贴、奖金)的总和为基数按比例交纳;具体按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的《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管理和使用的规定》执行。党费收缴以党支部为单位,党支部要按规定将党费上交上一级党委。

第十五条 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把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企业生产经营、科技骨干和一线优秀工人,对有50名以上职工而没有党员的企业,要加强指导,重点帮助,由上级党委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有计划地做好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发展党员必须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要求,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把好质量关。要立足于培养教育,把培训入党积极分子与加强职工教育结合起来。要指导工会、共青团组织做好推荐优秀职工、优秀团员作为发展党员对象的工作,扩大入党积极分子的来源。新经济组织党组织发展党员,必须由上一级党委审批。对外地员工要求在企业入党的,一般应在企业连续工作两年以上,并征求其原籍所在地党组织以及公安、计划生育等部门的意见。

发展党员工作要实行“公示制”。发展企业党支部(总支或党委)委员的直系亲属入党,应报上一级党委预审;然后根据预审结果,办理有关手续。预审不合格,不得发展入党。

第十六条 党员联系职工制度。党支部要开展党员联系职工活动,使每一位党员都有1—2个联系对象。联系的重点对象为:入党积极分子、困难职工、帮教对象等。联系的内容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帮助联系对象解决好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及时向党组织反馈联系职工的意见和要求。

第十七条 党组织开展活动制度。党组织的活动要严格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开展。在活动形式上要体现企业特点,坚持“业余、小型、灵活、实效”的原则,把党组织的活动与生产经营活动结合起来;在活动时间上,坚持班上与班下相结合,除了必须集中的重要活动外,尽可能少占或不占生产经营时间,多利用空隙时间、节假日和企业停工停产时间开展活动;在活动内容上,坚持与生产经营相结合,要把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与企业文化活动、管理活动和党员牵头组织的技术攻关、产品销售等活动结合起来。

第十八条 报告工作制度。根据党章和有关规定;党的基层组织要向同级党员大会(党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党的下级组织要向上级组织报告工作。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决议指示的情况、全面工作汇报以及就某一项工作的专题报告等。报告工作制度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一项重要要求,每一个党组织都应当自觉遵守。

第十九条 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每个企业党组织都要有党支部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并实现“六有六上墙”。即有党支部办公室、有党员活动室、有党建活动规划、有党支部工作和党员活动制度、有活动记录、有活动经费;党组织机构和党员照片上墙、党支部职责上墙、党员权利和义务上墙、党组织和党员活动制度上墙、党建工作规划上墙。

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 篇5

一、指导思想

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行动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壮大“两新”组织党员队伍和加快党组织组建步伐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不断扩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扎实推进全镇“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

二、目标要求

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行动,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目标。一是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全镇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100%建立党组织;符合组建党组织条件的“两新”组织100%建立党组织;还未组建党组织的“两新”组织100%选派党建指导员;已经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100%建立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二是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党的工作要全部覆盖到所有“两新”组织,把“两新”组织党员100%纳入党员管理,参加党的活动。三是“两新”组织党组织自身建设得到普遍加强。以“双强六好”党组织创建为重点,培育一批“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提升一批党建工作基础较弱的“两新”组织,使我镇“两新”组织党组织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三、方法步骤

从5月初开始至7月底,利用100天时间集中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百日攻坚行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1、调查摸底阶段(5月25日前结束)。协作配合,本着“无遗漏、无死角、无水分”原则,对本镇“两新”组织党建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层层建立“两新”组织党建台账。要保证做到“四个”摸清,即摸清“两新”组织具体数量、办公地点和业务范围,摸清“两新”组织出资人的姓名、身份、近年来获得的各种荣誉情况,摸清“两新”组织从业人员数量、党员数量,摸清“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情况和党建工作开展情况。到目前为止此项工作已经完成。

2、集中组建阶段(5月25日—6月30日)。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成立一个,规范一个;巩固一个,活跃一个”的思路,因企制宜、因势利导,进一步加大“两新”组织党组织组建力度,做到所有具备条件的都要组建党组织,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要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组建党组织。同时在组建党组织的同时还要考虑农村党员的发展问题,随着农村两委换届竞争日益紧张的局势,镇党委还要出台相关政策控制入党目的不纯的农村党员。

3、巩固提高阶段(6月30日—7月20日)。对新建的“两新”组织党组织,指导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规范党组织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使党的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一是指导配齐配强“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从党性观念强、思想政治素质好、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党员中选优配强“两新”组织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对于内部暂时没有合适人选的,由镇政府推荐或选派临时负责人先行开展工作,再通过培养、调剂等办法逐步解决。二是建立健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党组织负责人的责任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先进性作用及评比表彰机制等,定期总结工作经验,研究推进措施,培树和宣传典型。三是加强对“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的教育和培训。四是按照“企业需要、业主认同、职工拥护、党员欢迎”的要求,指导“两新”组织党组织创新党建工作方法、活动方式、活动内容和活动载体。要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争创“五好党组织”和“五个模范”为载体,积极开展“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对标先进、认责承诺、亮牌示范、夺旗争星等各具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为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提供平台。

4、总结验收阶段。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正当其时 篇6

文/郑卫星 王福临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对农业和农村原有生产方式、经营模式、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广大农村干部群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重大创举。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化分工和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是降低农业市场风险、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让农民分享产加销各个环节利润、增加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是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法。

当前,青岛市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三种形式。为及时跟踪反映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现状及发展态势,我们重点选取了部分区市,调查了有代表性的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并结合第二次农业普查的资料,初步分析了全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并提出发展前景的展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

近年来,青岛市对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产权关系明晰;实行民主管理、独立核算;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坚持以规范促发展;政府以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县域经济繁荣活跃,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据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青岛市共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564个,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230个,占40.8%;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7.4万户,其中实体型经济组织成员3.06万户。

1.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青岛市按照“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推进”和“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的思路,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品加快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了部分“一品一社”优质农业品牌。引导各类农民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转型,在开拓市场、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活动,扶持有条件的合作社自办或参与兴办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扶持合作社挂靠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以建立销售网络,扶持合作社实行标准化生产、创建优质安全农业品牌。

2.社区股份合作扎实推进

社区股份合作重点是在拥有较大数量经营性资产的村或“村改居”的城中村、近郊村推进。通过稳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合作。通过规范清产核资的范围、股权设置、股东范围、改革基准日,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依据《公司法》,引导条件成熟的社区或股份经济合作社组建公司制企业。

3.土地股份合作稳妥开展

近年来,青岛市选择了部分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劳动力转移较多、群众有实行农业规模化经营意愿、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的一部分村庄(社区),逐步进行土地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鼓励农民参加土地股份合作,实行保底收入、盈余分红,确保参加股份合作农民的收益。

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部分成功案例

1.平度市蓼兰镇许家村,在立足桑蚕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农村合作经济方面成效明显

该村共有262户,876人;有2200亩耕地,桑园桑苗面积1800亩,是典型的植桑养蚕专业村。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基地管理协会化、桑蚕品种优良化”的主题,坚持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之路。为了提升桑蚕生产档次和辐射带动功能,他们大力发展合作组织,健全服务网络,成立了“平度市蓼兰许家桑蚕科技协会”和“青岛市青许桑蚕专业合作社”,对蚕农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建立健全了“统一收集发布市场信息、统一规划栽植、统一供种催青、统一指导培训、统一加工销售、统一物资供应”的“六统一”服务体系,大大提高了桑蚕生产的产出质量和效益。

为强化协会的规范化管理和运作,协会建立了民主管理机制,选举产生了理事会,对物资采购、技术指导等落实到人;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所有的费用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会签,每季度向会员公布账目,接受会员的监督;建立了合理的分配制度,对会员所产的桑苗,由协会全部收购,出售后赚取差价,利润由企业、会员按照5∶5的比例分配,即50%的利润留作产业发展,50%的利润归会员。

由于目标明确,机制健全,服务到位,成员不断增加,范围扩大到本镇和临镇的8个村、316户,逐步构建起“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村集体和养蚕户双赢。2007年12月,该村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

2.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在联户创办合作社,为民开辟致富路上走出了一条比较成功的道路

该社成立于2004年,由青岛恒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发起,联合青岛恒生源食品公司、养猪专业户共同创办,是即墨市首家在工商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社创办合作社的成功经验是:

(1)降低门槛,让利社员,调动农民入社积极性。该社成立之初,依托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统一指导建猪场,引进推广良种猪,已引进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目前已累计向社员推广优良种猪1万多头,带动全市生猪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在争取市政府连续三年对养猪户每养一头二元母猪给予300元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争取恒生源公司每头母猪再降价300元,使社员以400元―500元的价格就可购买到市场价1000多元的二元母猪。

(2)民主管理,全员监督,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长效机制。该社成立以来,研究制定了《即墨市恒源养猪合作社章程》及配套管理制度,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成立了具体办事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定期实行财务公开,自觉接受全体社员的监督。2005年3月份以来,受生猪市场价格持续走低的影响,许多养猪户纷纷停产;而社员们在合作社鼓励下团结协作、共度难关,保留住100多户规模化养猪场,为2007年全市迅速恢复生猪生产、稳定生猪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贡献。

(3)科学喂养,统一服务,不断提高合作社抵御市

场风险的能力。合作社成立后,社员可直接以成本价购买浓缩饲料,并配套使用科学喂养方法,使社员养殖生猪的饲料投入产出比由原先的1∶3.9下降到1∶3.5,每个存栏30头二元母猪的自繁自育养猪场,每年节省饲料即可降低成本约5万元。为提高生猪产品质量,避免对生猪用药过多、过滥,无偿进行疫病防治和全程技术跟踪监督。2007年,合作社已获得农业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产地认定证书。为发挥联结农户和龙头企业的桥梁纽带作用,合作社与恒生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当生猪市场价高于保护价时,按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收购;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则按保护价收购。据测算,社员每饲养一头二元母猪并自繁自养商品猪,年可获纯收入4000元以上。

(4)合理分配,量化到人,建立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合作社建立了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在年终利润分配时,合作社将利润的10%作为公积金、10%作为公益金、20%作为风险基金、60%以现金形式分配给社员。在此基础上,合作社还设立了风险救助基金,每年发动成员单位和个人捐助6万元。到2007年底,合作社已累计救助社员260人次,发放救助金16万元。

到2007年底,该社已发展社员328户,规模化养猪场达到150个,饲养种猪6000多头,生猪存栏6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2万头,社员户均年可增收

5.5万元以上;带动非社员养殖户600多户,饲养种猪5000多头,生猪存栏5万多头,年出栏商品猪10万头,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3.崂山区在农村社区股份合作方面先行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该区创新体制,稳妥推进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2005年以来,该区采用“先行试点、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的办法,采用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组织和公司制企业两种模式,实行“生不增、死不减,进不增、出不减”的股

权制度,以“一刀断”的方式,组建了石老人等4个社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曲家庄等21个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

(1)摸清家底,公平分配,夯实农村社区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一是摸清集体资产家底;二是确定享受集体资产分配的主体范围。遵循“依据法律、尊重历史、公平合理”的原则,做到“三榜定案”。

(2)把握原则,重点推进,确保农村社区集体资产

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功。一是坚持群众自愿、民主决策的原则;二是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三是坚持依法办事、程序严谨的原则;四是坚持民生为本、保障优先的原则。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青岛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来看,各区市发展还不平衡,许多方面处在探索阶段。

1.政府部门对股份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力度不足。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即便是成立了,也没法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注册,缺少法人地位,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无法依法参与市场竞争;农村社区、土地股份合作行政管理体制、基层组织架构组建和运行及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不配套。

2.宣传面窄,引导力度小。在全市还没能充分利用会议、报纸、电视及网络等多种媒体,重点宣传合作社的政策法规、专业知识及成功经验、先进典型,没能及时打消群众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疑虑,没能激起更多农民创办和加入合作社的热情。

3.队伍建设薄弱。目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辅导员队伍和经营管理者两支队伍建设力量薄弱。辅导员和合作社理事长、监事长(或执行监事)及会计的培训力度不够。

4.金融、税收等政策不配套。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贷款、税收等配套性扶持政策不到位。

5.督查考核不够及时。目前,还没有全面将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情况及时纳入对各镇(街道)和涉农部门重点工作考核目标,开展绩效评估,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与展望

1.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遵循产权明晰、入退社自愿、因地制宜等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坚持因地制宜,支持农村能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乡镇农技服务部门和服务人员等牵头发起或参与兴办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坚持以规范促发展,严格程序,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坚持以政府引导、扶持、服务、指导为手段,做到“引导不干预,指导不代替”,不搞行政包办和强迫命令。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实行税收优惠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分别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

3.支持规范用地

对“四化”(即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规模化、管理规范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非农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农用地转用指标,及时办理用地报批手续,相关规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种养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水产种养殖场、农机示范推广用地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生产用地。按照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对从事工厂化种养的高效农业生产设施用地,在使用权期限届满能够恢复为原用途的,视同农业用地。

4.优化发展环境

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设立登记“绿色通道”,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实行免费注册登记。严禁在法定条件之外增加或减少登记条件。农业、水利、林业、畜牧、农机等各相关部门要立足产业发展,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项目支持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和服务。供电部门对农村合作经济生产用电要优先安排电力设施改造。经贸、交通、公安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运输服务,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从事鲜活农产品运输的车辆,可在厢体上喷涂“菜篮子工程配送车”标识,以加快鲜活农产品流通速度。财政部门要落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奖励资金。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贷款扶持力度。

5.依法保护集体资产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为集体资产,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所有,与农村乡镇、村、组集体资产一样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名目和任何方式平调、挪用和侵占。需要征用和占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资产的,应当依法审

批,合理补偿。

青岛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将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预计2008年全年,新发展较大规模(社员过百)农民专业合作社将达100个以上,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10%左右;到2012年,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成员覆盖面达到40%以上;争取到2012年,全市有50%以上的合作社达到“四化”标准,有60%以上成员的产品通过合作社直供城市超市或通过合作社连锁店销售。农民收入将得到较大提高,小康生活水平质量明显改善。

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博弈研究 篇7

“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常被称为“定单农业”、“合同制农业”, 也就是农户按契约生产, 公司按契约进行收购、加上、销售并提供一定的服务。这一组织形式的出现一定程度地节约了交易费用, 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内部缺陷, 使契约约束变得脆弱, 合作各方机会主义行为风险增加。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 使其不仅面对市场风险, 而且要面对自然风险。农业的生产时间长, 季节性的变化明显使契约的不稳定增强。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 对“公司+农户”模式描述的情形可以看作是一种博弈, 即在农业生产之前, 农民与公司签订产销合约, 假设公司农户签订的农副产品的合约价格为P′, 产品数据为Q, 一方违约成本为C, 假设归另一方所有。在博弈分析过程中假设农户与公司都是理性的, 并且当市场发生风险时, 市场价格P、公司与农户的行动以及支付函数为“共同知识”。这样, 公司与农户的{履约, 违约}博弈就是一个完美信息动态博弈:当P> P′时, 如果农户违约, 公司将获得赔付C博弈结束, 否则双方都履约, 博弈结束;当P< P时, 如果公司违约, 农户获得赔付C博弈结束, 否则双方都履约, 博弈结束。

公司与农户的支付函数依赖于对方的战略:

1.当P> P′时, 对农户来说, 把农副产品卖与市场比履约要多收益 (P- P′) Q, 即 (P- P′) Q 是农户违约时的收益;对于公司来说, 如果农户违约, 公司将到市场上购买农副产品, 与和约价格相比, 将多支付 (P- P′) Q。

2.当P< P′时, 对于公司而言, 到市场上购买比以P的价格履约少支付 (P′ - P) Q, 这相当于公司违约的收益;对于农户而言, 如果公司此时违约, 农户将把农副产品卖与市场, 与和约价格相比, 将少收益 (P′ - P) Q。

要想使{履约, 履约}成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必须使:

(1) - (P- P′ ) Q> ( P- P′) Q-C;

(2) - (P′-P) Q> (P′-P) Q-C同时成立。

即C> 2|P-P′|Q, 也就是说, 当一方违约后, 支付给另一方的支付C要足够高 (违约方从市场价差中获得的收益) , 在无论市场价格与和约价格发生什么波动, {履约, 履约}才是公司与农户的最优战略。

如果C值很大, 博弈结果将是合作均衡, 但由于C值是合同规定的违约赔偿金, 不可能很大, 而且C值是事先规定的, 如果C值太大可能导致合约无法签订。实际上, 在公司与农户签订的和约中, 即使制订是高违约赔偿金, 高违约率仍在发生, 这是因为即使C> 2 |P- P|′Q{履约, 履约}也不一定构成精练均衡, 原因在于{履约, 履约}它是一个不可置信的威胁战略:在“公司+农户”这一组织框架下没有办法制约违约行为。如果农户违约, 公司在决定是否对簿公堂。它面临着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龙头企业的收益是单个农户的赔偿, 成本是诉之法院的费用。对于单个农户的诉讼, 因其与公司的交易量比较小, 故而胜诉的收益相对较小;但是, 每次诉讼都有一些固定开支, 成本反而比较大。所以, 在农户违约后, 公司的理性选择往往是“沉默”。如果公司违约, 此时农户同样面临成本——收益的比较与决策。单个农户交易量小, 诉之法院的收益也小, 诉之法院的成本却同样高昂, 往往是单个农户难以承担或不愿承担的, 因此农民也很难将其告上法庭, 并且合约是很多农民与同一个公司签订的, 一个农民与违约公司打官司, 其他合约人就可能搭便车, 从而难以激励农民打官司。所以, 农户往往是以小对大、忍气吞声。另外, 由于契约内容的完全性, 即使诉诸法庭, 纠纷也是难以解决的。一些不可观察和不可证实的事实或行为, 如逆向选择、道德风险、敲竹杠和专用性投资, 难以确定的免责条款、违约责任的难以认定等使得法庭对契约主体的违约行为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经济组织的博弈研究

“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模式中, 农户分工生产农副产品, 公司分工加工和销售农副产品, 中介组织为农户提供某些服务 (技术服务、物资采购) 和产中的日常管理, 也为公司提供服务 (收购) 。在运作上, 首先公司根据市场需求预测, 通过契约与基地约定本年度生产的数量、品种及主要品质和技术指标。农副产品成熟后, 由中介组织根据公司与农户签订的种植收购合同, 进行检验、收购, 而后由公司集中并作最终加上和销售。这其中当地的农业局、农技站、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农场、大户等等都可以充当中介组织。

按照博弈论的观点, 上述“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 可以看作是两个阶段关联博弈的均衡。每期, 农户、公司同时参加两个博弈:

(一) 农户参加的博弈

对农户而言, 同时参加与公司的“履约、违约”博弈以及与中介组织的社区博弈。在“履约、违约”博弈中, 我们知道, 单个农户的违约行为可能逃避公司的惩罚, 而公司的违约行为, 单个农户也是无计可施, 因此, 双方都认为, 如果市场价格P发生波动, 违约将可以逃脱惩罚。此时双方的支付矩阵为:

在此博弈中, 契约是不稳定的, 因为农户的占优战略是违约。与此同时农户与参加了和中介组织的社区博弈。假设中介组织提供给农户的服务, 看作是农户的收益S, 如果农户在与公司的“履约、违约”博弈中履约, 视为在农户与中介组织中选择合作, 将得到收益S, 而如果农户在与公司的“履约、违约”博弈中违约的话, 视为在农户与中介组织中选择不合作, 将受到中介组织的惩罚C0;如果农户履约中介组织将获得公司支付的代理费用T, 农户违约公司将从T中扣除C0, 因为中介组织是联结公司与农户的桥梁, 当中介组织不合作时, 农户也就无从得到服务, 这时, 农户的收益为0, 而中介组织将赔付给公司T, 农户与中介组织的博弈中, 支付矩阵为:

联结“履约、违约”博弈和“合作, 不合作”博弈, 发现当P> P`时, 在农户与中介组织博弈中, 中介组织的占优战略是选择合作, 假定农户和中介组织都是理性的是共同知识, 只要S- (P-P′) Q> (P-P′) Q- C0 (即 (S+ C0) > / 2> (P-P′) Q, 它表示农户在市场上获得的收益小于中介组织提供的服务S与对农户违约的惩罚C0之和的一半) , 农户在第一阶段与公司的博弈选择履约, 农户才会在下一阶段的博弈中利益最大化。实际上, 农户违约带来的收益是不抵由此而付出的成本的, 因为他不仅得不到中介组织的服务, 还要受到惩罚。虽然农户有违约的动机, 但是引入中介组织后, 违约对于农户来说不是最佳战略。因此, 农户在两个阶段博弈中选择履约与合作构成一种均衡。

(二) 公司参加的关联博弈

对公司而言, 同时参加与农户的“履约、违约”博弈以及与中介组织的博弈。在“履约、违约”博弈中, 公司的违约行为, 单个农户也是无计可施, 因此, 如果市场价格P发生波动, 公司违约将可以逃脱惩罚。此时双方的支付矩阵为:

在此博弈中, 契约是不稳定的, 因为公司的占优战略是违约。

但是同时公司与参加了和中介组织的博弈。假设中介组织对农副产品进行验级、收购, 视为公司节约成本V, 公司支付给中介组织代理费T;如果公司不履行收购和约, 中介组织将提起诉讼, 公司需要支付违约赔付W, 如果中介组织不进行合作, 公司也将提起诉讼, 中介组织需要支付违约赔付W, 支付矩阵为:

假定双方都为理性是共同知识, 公司预测到中介组织的最优战略是选择合作, 而当V- (P′-P) Q>-W (即V+W> (P′-P) Q) 表示, 该式中介组织对公司成本的节约与违约的赔付要大于违约的收益) 时, 第一阶段的履约和第二阶段的合作构成了公司的均衡战略。实际上这个条件是很容易满足的, 中介组织为公司对农副产品进行验级、收购而付出的成本是“沉没成本”, 并且, 中介组织提起诉讼的承诺行动是可置信的, 因此对于公司来说, 即使违约能够获益, 但是却得不偿失。因此, 公司的均衡战略是履约与合作。

通过上述两个博弈模型可以得知, 引入中介组织后, 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和约关系要比“公司+农户”组织形式稳定得多。首先, 在农村这一静态社会中, 农户和合作社的行为受极强的道德约束, 信誉的存在使不确定性降低。农户与合作社建立的契约关系, 双方在进行长远利益考虑, 多次重复博弈的情况下, 会对机会主义行为进行限制, 有效地防止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的行为发生。其次, 合作社或农协进行的集中收购降低了交易成本, 增加了“合作剩余”, 对各方有利。第三, 在合作社与公司进行的契约中, 由于合作组织的信誉与资产专用程度等的原因, 使谈判双方违背契约的成本较大, 同时因为力量较为均等, 加大了对合同的“公共空间”分配的公平性, 从而增加契约的稳定。最后, 当三方进行利益、风险的综合考虑和对将来多次重复博弈的预期之后, 各方会选择合作。

三、农村经济组织建设中政府职能研究

从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 对合作的违背, 会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增加风险, 而导致对方对将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加, 使合作难以进行。根据不完全合同理论, 由于契约的不完备, 使契约一方在契约的“公共空间”内压级压价获得较多利益, 而契约另一方无法制止。如果一方预期到另一方的行为时, 它会在事前或下期选择不合作, 博弈的均衡为双方不合作, 组织解体。所以建立对契约的规制机制, 对违背契约或利用合同的不完全获取租金进行惩罚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政府和法律的介入一个公正的政府行为, 会降低契约的不稳定程度, 促进组织的发展。

政府的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保持社会的稳定。政府既有引入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动力, 又有规制龙头企业和农户机会主义行为的激励。政府和法律可以改变博弈, 包括当事人的选择空间、收益函数, 从而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或者法律不改变博弈本身, 但改变博弈的均衡结果, 而法律的这种作用是通过改变个人行动的预期来实现的。

政府作为交易的“第三方”参与博弈, 增加结果的稳定性, 不仅可以表现在它以法官或仲裁人的身份出现。它还可以通过信息的供给减少交易方的信息不对称;通过制定交易产品或技术的标准, 提供权威性、结论性的衡量服务来减少合作双方的“公共空间”等, 降低交易风险和不确定性, 增加契约和组织的稳定性,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化发展是当前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继家庭承包制和乡镇企业发展之后, 中国农村在生产经营方式上出现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对扩展农业的产业链, 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 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形式主要有“公司+农户”以及“公司十合作经济组织十农户”这两种形式。利用博弈论理论对这两种主要农村经济组织进行分析, 为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组织建设的选择提供一种分析方法与思路。

关键词:农村,经济组织,博弈

参考文献

[1]陈六新.农村经济组织演变的博弈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院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

[2]王志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新的合作与博弈[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 2003 (2) .

农村经济组织 篇8

摘要:“三农”是政府十分重视及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根本性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引发干群矛盾的焦点,强化农村审计监督工作是当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审计;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DOI编号:10.14025/j.cnki.jlny.2015.16.027

1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1.1国家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国家审计又称政府审计,是由国家审计机关依照法定权限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它主要是对使用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的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同时它也是依法指导监督其他类型审计的主体。也就是说,国家审计不仅可以直接通过审计监督,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而且可以指导监督开展农村审计等其他类型审计工作,全方位地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确保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财产规范管理和有效使用,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健康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管理部门也应主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监督,配合国家审计机关和其他审计组织开展农村审计工作,并以此为突破口搞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工作。

1.2农村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农村审计是农村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企业和基层农村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效益开展的审计监督。其目的是通过农村审计监督,检查农村合作经济有关组织单位财务收支及其成果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正确性,确保资金财产使用的合规有效性,揭露违反财经纪律和贪污盗窃、侵吞挪用集体财产和损失浪费等违法现象,保护国家、集体和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离不开农村审计,笔者认为应以农村审计为主要手段来切实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因为在现有农村合作经济管理过程中,农村审计是最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管理监督方式。

1.3内部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也称单位部门审计,是由本单位部门内部专职的审计组织,对本系统和本单位所实施的审计。其主要目的是查错防弊,改善经营管理,以提高管理素质、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有条件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要配置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内部审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农村合作经济管理部门应予以支持指导,因为它不仅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可以通过内部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的规范发展。

1.4社会审计与农村合作经济管理的关系

社会审计又称民间审计,主要是依法接受委托提供确认企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服务。社会审计及其注册会计师已为农村企业验资、评估等审计提供了大量的中介服务,今后应继续充分发挥其专业优势,在扶持农村审计的发展方面,提供更多的咨询、培训和指导服务,为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而农村合作经济要健康持续发展,也要靠包括社会审计等中介机构组织的监督管理服务,包括农村审计的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工作就应借助和依靠社会审计这一特殊的中介组织力量,弥补自身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

2采取应对措施强化农村审计监督

2.1加快农村审计立法进程袁依法保障农村审计工作环境

应抓紧制定实施农村审计法律,并出台相应配套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农村审计的地位、职责权限和监督范围、方式、程序、内容等,特别是应明确农村审计机构人员的执法主体地位,界定农村审计机构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相关单位的法律关系,规定违规违法行为的要素标志和法律责任,为深入开展农村审计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2.2理顺农村审计管理体制袁着重抓好农村审计队伍建设

有关单位应合并组建农村经济管理与审计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协调和审计监督以及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指导服务,依法赋予农村经济审计监督职权,同时要下大力气抓好农村审计队伍建设,采取多种形式狠抓业务培训学习,严格考核管理,全面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审计水平,切实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

2.3完善农村审计规章制度袁建立健全农村审计监督机制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管理、调查研究、培训学习和考核奖惩等内部管理制度,真正形成“制度管人”的约束机制,确保农村审计机构队伍建设和审计工作再上新台阶;二是要建立健全包括审计复核制度、审计考核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内容的审计质量管理制度,确定相应的审计质量控制标准,以审计责任追究为核心,完善以审计复核、审计考核和审计责任追究为主体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实行包括审计方案、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审计工作各环节的审计全过程质量控制。同时还要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健全审计廉政制度,规范审计人员依法行政、廉洁审计的行为,构建农村审计监督的廉政体系和长效机制。

2.4深入农村审计调查研究袁丰富发展农村审计指导理论

当前农村审计理论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很好地指导具体的农村审计实际工作。因此,要全面推行农村审计监督制度,必须组织农村审计专家学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创新农村审计理论,才能更好地指导规范农村审计工作的开展。

2.5研究农村审计方式方法袁注重推动农村审计创新

现阶段农村审计鉴于起步晚和人员素质等因素,基本上沿用老一套的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并且多数采用落后繁琐的按会计核算顺序的详查方法。这样虽然审计风险小,但效率低下,重点不突出,审计重要性差,不但会造成工作量加大而且审计质量反而降低的结果。笔者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应加强对农村审计方法的研究,借鉴国内外各种审计类型的先进方法,注重创新农村审计方式,并在提高农村审计人员素质的基础上,着力推广采用农村审计新技术新方法,争取农村审计在短期内能由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向风险审计模式转变,由查错纠弊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改善经营管理的管理效益审计推进,更深层次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上一篇:襄阳营销策略报告下一篇:小学生有效的读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