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精选8篇)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篇1

今天,我们倡导着发展多姿多彩的文化,坚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我们生活在一个活跃、丰富文化的时代。然而,在走向和谐文化的道路中,我们是否忘了在农村的土地上,有被我们“遗忘”的农村文化,他们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着。在消失的背后,其本质问题就是农村教育制度的不完善。

农村教育是乡村文化的根。发展农村教育,能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农民工子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发展。

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因为农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多数小学被废弃,教学质量低,师资不稳定,经费投入效率不高;另一方面,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无保障,由于家庭困难、就业前景不乐观导致辍学现象严重。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合理调整农村教育资源。重点建设方便村民、设施好的学校,创建寄宿制学校,从实际出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联村办寄宿制学校;利用废弃、闲置的学校服务于周边村民,如办幼儿园、当地村委会、临时教学点等。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加大对农村教育帮扶力度。进行战略重点转移,从以硬件设施建设为主向教师培训、现代化教育设施软件建设;增加财政投入并提高投入的效率,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作用。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大力宣传教育文化。通过广告、标语、手册宣传先进文化,提高村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保护特有的传统文化,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以多种公共生活形式深入到民心。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农村教育。利用基金会实施希望工程对优秀受助生的跟踪培养,充分利用“义教工程”、教育建设等项目,完善学校的各项设施。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篇2

近几年来,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体育界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 农村体育的发展也成为了当前体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从既有的文献看, 对农村中小学体育的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外在影响因子的分析, 对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农民思想文化与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非常少。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如何利用和改变农民的乡村文化观念以更有效地来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是一项有意义的研究工作。

在新农村建设中, 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厚重的农村地区, 农民并不重视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 他们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实体的生产, 追求短期效益, 只要能马上解决目前疾病的方法。这种思想观念不但深刻的影响着农村孩子, 而且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

二、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对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响

(1) 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调查与分析

以四川省经济欠发达的村镇中小学3500名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共发放了3500份问卷, 回收3400份, 有效问卷3375份, 有效率为99.3%。问卷包含了答卷人的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动机、时间等问题, 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调查发现, 有53.6%的学生认为, 平时放学回家要帮助父母做很多事, 还要去地里劳动, 而且每天都有课外作业, 根本没有精力进行所谓的体育锻炼;有52.8%的学生认为天天都在锻炼, 从早上一起床就开始了, 原来他们认为上学步行、干农活就是进行体育锻炼;有49.5%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有钱人的事;有43.2%的农村学校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能治病, 有病还不是要花钱到医院去医治。调查同时发现, 有19.6%的农村学校学生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有16.1%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解闷消遣娱乐。这种认识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体育、课外健身活动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观念基础。

(2) 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原因分析

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农业大国, 我国14亿人口, 其中就有9亿人口在农村, 农民生活在农村就有农村的乡村历史文化。尽管随着社会的变革, 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 农村之间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诸多差异, 所以乡村历史文化有很多差异, 进而乡村历史文化观念有很多差异。四川省的农村地域广阔, 人口居住分散, 在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交往范围较少, 并且有的农民祖祖辈辈居住在同一个地方, 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与半自给自足的状态, 过着一种封闭的生活方式以及一种小农意识的心态。就是这种生活方式形成了许多农民顺其自然、安贫乐道、求稳怕变的保守思想。他们不重视学习较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 他们只注重现实的物质实体的生产, 追求短期效益, 并且在四川农村农民知识文化层次普遍较低。乡村历史文化观念通过影响精神文化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观念, 进而影响健身观念和体育面貌, 从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从中小学生调查对象中我们了解到, 他们的父母或者邻居长辈每天的时间分配中, 家务和生产经营 (包括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时间最多, 达到12.2小时, 占全天时间的50.8%;而村民的每天精神文化的时间只有2.01小时, 占全天时间的8.37%。尽管说四川省的农村正随着整个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型,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也大大降低, 但是农民仍以农耕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主。不过, 农民的余暇时间的确有所增多, 这应该为广大的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体育锻炼时间, 但从调查情况来看, 事实并非如此。调查中了解到:孩子们的父母分配于家务劳动占26.4%;辅导子女的文化学习占8.8;打牌占44.6%;业务文化学习占3.2%;体育活动占5.9%;文化娱乐活动占3.2%;看书报杂志占13.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占2.1%;看电视占63.9%。由此可以看出, 农民现在的精神文化活动主要就是看电视、打牌打麻将 (赌博) 等消遣娱乐活动, 大多内容单一且格调不高。这一点对孩子们的影响体现到孩子们身上就是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打游戏上, 而不愿意花在体育锻炼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其父母的文化观念、体育观念有关, 这也与从古道今延续下来的乡村历史文化观念有一定的关系, 认为现在的物质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父辈们从未有过这样的好生活, 现在不好好潇洒更待何时, 有一种“小富即安”或惟直感、惟实惠的倾向, 乡村历史文化观念深刻地影响着其体育价值取向。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来自农村中小学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乡村历史文化观念影响了精神文化观念、健身观念、体育面貌和农村学校体育的其他方面。在四川省经济欠发达地区, 农民的文化观念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很多农民仍然用传统观念思考着自己的生活, “养牛为了耕地, 种地为了吃饭, 杀猪为了过年。”只有完善了乡村文化观念, 才能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真正的发展和新农村和谐。

摘要:乡村文化观念不但深刻的影响着农村孩子, 而且已经影响了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乡村历史文化观念通过影响精神文化影响农村学校教育观念, 进而影响健身观念和体育面貌, 从而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关键词:乡村文化观念,学校体育,影响

参考文献

[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1]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篇3

夏铸九:区域不均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纳入全球经济之后都市化中国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结构性趋势下,广大乡村地区的首要课题是地方产业的振兴与地方社会的活力与自主性如何确立。面对地产资本、旅游投资与游客进入,地方能在规划上,由战略定位、保护与保育规划、到负责任的旅游,以至于草根小区营造上预做准备,可以将破坏减低,为乡村地方谋福祉。

海峡旅游:对于一个乡村而言,什么样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夏铸九:规划的目标、规划的内容、执行的手段必须讲究,首先,认识地方村落的真实问题,从而,站在地方的立场出谋献策,以及,针对地方文化的活化保存与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未雨稠缪,而非放任造成不可逆转破坏。

海峡旅游:“乡村营造”的终极理想是什么?应该如何推进乡村营造?

夏铸九:乡村营造的理想是有自主性的草根小区与有自主性的农民的诞生,他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真实需要,有自觉与自我组织能力的地方小区是乡村营造的条件,他们不但是自在的农民,而且是自为的农民。期待地方政府的角色能发挥关键的作用,对地方小区开放而包容,过程宜平等对话,对地方发展则避免短视,避免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至于专业者则为提供技术支持的角色,而不符合地方水土、移植套用则是专业大忌,反客为主的专业者是装了半瓶子水的专家。尤其期待发挥“互联网+”的力量推动乡村营造,造就21世纪网络社会才可能发生的,结合电子商务与有机农业生产、深度文化旅游以及生态旅游,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海峡旅游:旅游被很多人看作是乡村在农业之外的重要新兴产业,您怎么看?

夏铸九:旅游无疑是有巨大市场的新兴产业,旅游产品提供与消费者的条件俱足,但是,大众旅游若是不经规划与引导,很容易造成地方文化与生态上的破坏。大众旅游本身经常造成“上车睡觉,下车尿尿”,高峰期间游客过多,人车船拥堵,廉价仿制地方特产一扫而空,留下遍地垃圾,不但旅游本身质量难以提升,旅游者自己不满意,对地方的冲击也是灾难。要经过有地方自主性的旅游规划与地方小区的营造,才能转往深度的文化与生态旅游,或是养生旅游,以及朝向负责任的旅游,才能形成旅游者与乡村之间的良性互动,既使地方受惠,旅游者也获得身心的满足。

海峡旅游:乡村要发展需要采用什么有效的产业模式?

夏铸九:使乡村产业的发展模式加入人的因素,地方的参与者具备自主性经营的能力,才可能形成有意义的产业模型。譬如说,养生产业中的养生旅游,地方首先要有懂得禅修养生之道的大和尚、大师父或是道长,然后,塑造适当的地方与时间,规范参与修习者,这是一种可以参考的个案。

(本文仅代表受访者观点。)

农村乡村振兴思考建议3 篇4

乡村振兴无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版块。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支撑。然而农业产业大而不优、农村劳力大量外流、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农村社会聚合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横亘在X庄通往“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为此,“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强化政策、产业、人才、环境、文化、服务‘六要素’资源整合利用,积极探索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农村模式。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夯实乡村优先政策;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增机制;加强农村资本、人力及其他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保险杠杆合力,推广农业保险;制定优惠政策,强化科技、人才、土地、资金“四大保障”。

作为带领农村发展的基层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其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经过调研发现,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面临干部队伍“老化”、主体作用“虚化”、凝聚群众手段“弱化”等系列问题。如何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真正把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与群众“零距离”?大力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型升级,将加强农村党建与加大国家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支持、扶持、保障的政策力度有机结合,强化农村党建的经济支撑。重点推进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整合优化。探索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等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有所依托、就近就便、发挥优势、服务经济”的原则,推行“基地+党组织”、“合作社+党组织”等设置模式,使党的活动延伸到农业产业化的每一个角落。我村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现我村参加土地流转率高达90%以上,剩余耕地为每家留存菜园用于日常耕种,为每家都做到有收入,无贫困户。积极发挥党建作用,我村一家企业加入我镇非公企业党支部,积极调动企业内部人员入党积极性,发挥党建企业模范带头作用。

农村劳力大量外流是制约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原因。政府应该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让回乡的人有更大的创业空间。同时,还要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现有种植养殖大户、经纪人、专业户培训,提升其技术、市场经营、管理水平,让他们成为懂得乡村、热爱乡村、根植乡村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积极寻找北京天津的农业公司,寻求合作,提供耕地等形式,先期学习技术,经验,寻找销售模式,销售渠道,争取早起能够有吸引外流人才的资本。以后村民们在家养牛养羊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现在,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晚上很多村民去跳舞,精神生活丰富了,村民的心也留住了。

从长远来看,乡村人才的培养还要从娃娃抓起。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一大块,教育扶贫也必不可少。在农村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有助于孩子们从小传承乡村文化,培育文明乡风。孩子们在学前教育阶段接触民族文化,对保存一方乡土文明、用优秀传统文化维系精神家园至关重要。从农村人才看,乡村振兴关键看人气,农村人口大量流失,乡村难以真正振兴。总体上,我国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农村人口外流的趋势短期不可逆转,但今后人口回流回归农村的现象将会大量出现。防止农村人口过度流失,要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一起抓,两个轮子一起转,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乡村的留得安心,创造条件让农村产业留得住人,让农村环境留得住人,让农村更有人气。助力乡村振兴必然无法绕开“教育”话题,而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我村现在还没有幼儿园,一方面是村内适龄儿童少,现在计划是前后塔,杜家营通村村通道路,解决小孩上学交通问题,让学生与学校、幼儿园的距离更近,也留住了村民的心。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篇5

申论范文:实施乡村文化振兴 厚植乡村文化底蕴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发展,也体现在文化的振兴。如今很多农村地区民风凋敝,乡村道德滑坡严重,赌博攀比之风盛行,对乡村文化是致命的伤害。不仅不利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会影响乡村的发展,不利于乡村振兴。因此,唯有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才能保留乡村文化的精华,厚植乡村文化的底蕴。

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完善公共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农家书屋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既有阵地,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文化领域的重要载体,是农民群众学文化、长技能、强本领的精神粮仓。乡村文化振兴要不断完善类似农家书屋的公共文化建设。一方面,在乡村大力推广农家书屋,提供满足农民需求的书籍,给予更多有用信息。另一方面,大量修建文化礼堂,组织文化下乡活动,带给群众多种多样的文化生活。同时,利用当地文化站,进行专题讲座,传播优良的乡土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如今乡村道德滑坡带来了精神危机,群众赌博成风,攀比之风盛行,导致家庭分崩离析,还会导致乡土文化受到影响,不利于良好的民风民俗的弘扬。因此,加强道德建设至关重要,一是挖掘典型人物,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员、乡贤和村干部要发挥带头作用,树立良好榜样。二是制定村规民约,根据每一个村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村规民约,限制不良的行为。三是大力弘扬乡村道德,建设“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委会与有赡养老年人义务的家庭签订《孝老爱亲责任书》。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需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化。文化的产业振兴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化的发展振兴要运用市场化、产业化的手段,才能保持生命活力与创新力。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化产业化,一方面要大力挖掘文化的特色,发展创意文化,利用当地乡土文化、红色基因文化、优秀家风文化,打造特色文化群。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文化+”重视“文化+旅游”,“文化+市场”、“文化+产品”等产业化。同时,加大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引进高端人才,利用云技术等方式形成文化产业化的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下的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篇6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扶贫;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农村扶贫问题是乡村振兴建设的突出短板,制约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扶贫”是我国的特有名称,是通过对贫困的农村地区制定特有的规划,提升贫困户的自我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改贫困户的穷困面貌。我国高度重视农村扶贫问题,通过产业扶贫、易地搬迁等形式,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取得了显著成效。现有贫困人口连年下降,新增贫困人口逐年减少。但从微观视角来看,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整体推进。基于此,准确识别现阶段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促进解决贫困问题也成为当下学界研究的重要命题。

二、农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村产业扶贫政策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做好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开发,实现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为此,我国及时结合当下实践,更新、调整扶贫政策,为我国农村扶贫工作提供政策依据。因此,及时、准确将国家和所在地区的最新扶贫政策传递给目标人群,让贫困户充分理解国家扶贫政策是扶贫政策宣传的重点任务。但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宣传推广乏力,主要表现为扶贫政策宣传途径单一,政策传递质量不高。由于我国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发展滞后,农村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贫困户并不能及时获取并准确理解现阶段的国家政策,大大降低了贫困户对我国相关扶贫政策的理解。同时,受村两委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水平的制约,无法及时将相关政策向贫困户宣传,大大制约了相关扶贫政策应有的效应。

2.精准识别标准滞后

贫困户的识别与认定是做好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贫困户识别标准仍是以年人均纯收入为主要指标。尽管各地扶贫部门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调整贫困标准线,更新识别标准,但部分地区贫困线设置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无法做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同时,仅仅以贫困标准线为划分标准,无法准确区分暂时性贫困和慢性贫困,只关注贫困现状,忽视了致贫原因,很容易导致已经脱贫的人口再次论文贫困人口。

3.扶贫工作过度依赖政府

政府是我国扶贫工作实施的主要力量,也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主体。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扶贫工作存在过度依赖政府的问题,贫困户过度依赖政府的相关补贴和政策扶持,自我造血能力欠缺。这主要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尚未健全扶贫工作参与机制,民间团体、行业协会等主体并未真正参与到农村扶贫工作中,积极主动性不高,直接制约了农村扶贫工作的开展成效。与此同时,贫困户参与扶贫项目的积极性普遍偏低,“等、靠、要”思想普遍,甚至存在搭便车现象。

4.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具有多元性

在农村扶贫工作的攻坚阶段,尚未脱贫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具有多元性,然而无法在短期内脱贫的大多为“老弱病残”特困群体。有的贫困人口年龄较高,无法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贫困人口身体健康状况很差,无法从事生产活动,获取最基本的生活收入来源。这部分人无法在经济上实现自我补给,依赖于相对稳定的扶贫政策支持,一旦失去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补贴,脱贫后返贫的可能性非常大,不利于从根本上降低贫困人口的贫困水平。

5.贫困户自身脱贫意识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脱贫工作过分依赖政府的“输血式”扶贫资金投入,从而实现短期脱贫。然而,大部分贫困户缺乏自我改善现有生活的意志和信心,甚至认为贫困是命中注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认为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改善现状。有的贫困户的子女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取较高的经济收入,但为了最大化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故意与父母分离户口。为解决此问题,部分地区的扶贫部门针对贫困户开展了教育活动,提升贫困户自身的脱贫意志。然而,大多教育活动都浮于表面,并未从根本上提升贫困户的思想认知。

三、优化农村扶贫工作的对策建议

1.弥补小农户经营规模的不足,破解小农户的农业现代化装备的难题

小农户小块土地规模偏小而分散落后,为提升精准扶贫政策的传导效率,提升政策目标人群的响应度,应进一步健全农村扶贫工作宣传体系。各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喇叭”、宣传栏等宣传途径,安排专业的扶贫干部采用定期宣讲与不定期普及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将最新的扶贫政策向全体村民传达。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针对一些贫困户必须了解并掌握的基本政策和知识,扶贫干部应深入贫困户群体,通过一对一政策宣讲、召开小型座谈会等方式,向贫困户讲解最新的扶贫政策、贫困补助申请方式、贫困户认定标准及相应的补助额度等基本知识,使贫困户能够真正理解国家相关扶贫政策,避免因不了解政策和不了解相应的申请程序导致的瞒报现象。亦可通过举办扶贫知识问答等形式,鼓励贫困户广泛参与,及时检验贫困户对政策的理解力,并结合当地的经济能力向积极参与的贫困户发放物质奖励。针对基本知识和政策掌握扎实的贫困户发放额外的奖励,提升贫困户学习基本知识的积极性。

2.强化产业扶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

产业兴旺能够为脱贫攻坚提供更厚实的载体和财富基础,是政府救助的补充力量,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兜底力量。针对目前部分地区扶贫工作过度依赖政府的现象,应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建设实践,动员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村两委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引导全国性的社会组织和省级社会组织参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政府应发挥好主体作用,积极鼓励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扶贫工作的同时,协调好各个参与主体的利益,使政府扶贫与社会力量扶贫工作相得益彰。政府应制定并及时更新农村扶贫工作的多元主体参与体系,重点做好总体上的协调和规划工作,引导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围绕脱贫攻坚开展志愿服务,强化自身的服务职能,弱化行政职能。加大扶贫帮扶事迹的宣传力度和宣传,对帮扶成效明显、贡献突出的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宣传其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推广其帮扶、引导贫困户自我造血的经验。针对贫困户参与积极性偏低的问题,应积极引导、鼓励贫困户参与当地的扶贫开发项目,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提升贫困户的获得感。在做好政策宣讲的同时,应进一步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的计划,为我国扶贫工作实践提供智力支撑。

3.培育优势产业,推动弱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弱势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产业扶贫的关键性环节。各地区应结合自身的自然地理环境,推进地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延长农产品的价值链,以品牌建设推动产业扶贫的落实。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数量层面开看,农产品产量已经远超市场需求量,农产品短缺问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但从质量层面来看,供给与需求仍然存在脱节的问题。为此,政府要转变农业的工作思路,结合地域特色,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品牌,将工作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市场领域,从重视产量提升到重视区域特色化品牌建设,优化农业区域结构、品种结构、产业结构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农村贫困地区应做好种植选择第一关,重点培育比较价值高、能够突出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逐渐扩大优势农产品的种植比例,降低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比例,释放产业扶贫的活力。政府应引导当地的龙头企业实现与农村贫困户的对接,实现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销售环节等进行“接二连三”,通力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产品附加值。

4.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篇7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二、乡村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是当前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举措。实践证明, 以开发农村自然资源为主要特征的乡村旅游,已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式和有力手段,必将加快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从总体上来看,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新农村建设产生促进作用:

1.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农村资源包括农村的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和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通过乡村旅游的导入, 可给这些农村的无形资源赋予新的内涵, 把这些无形资源与有形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提高农村资源的价值,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使农民获得农业生产和旅游消费的双重经济效益。因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有利于突出其资源优势,实现其资源价值。

2.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将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打破传统种养产业的思维定势,使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饮服务和文化娱乐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发展的相互促进,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可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刺激消费,游客争相购买当地有特色的土特产,有效地促进了农副产品的开发与深加工,延长了农副产品产业链, 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 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

3.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人多地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农村, 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已经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限制性因素。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 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 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可以通过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完全可以在农业资源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农村的就业机会, 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4.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乡村旅游能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村民素质和村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际过程中,能学到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综合素质可得到显著提高。

5. 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中最为核心和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推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必备条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使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村民从生态环境改善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发展乡村旅游需要绿色无公害产品,绿色无公害产品越多,生态环境越优美, 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好。从而广泛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农业等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道路,走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从而实现农业经济效益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6.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村容村貌改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加大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工作力度,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模式

乡村旅游以农业观光型、农业生态型、农业示范型、农村民俗型、乡村建筑型和乡村文化型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1.农业观光型模式。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事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融观赏考察、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能使旅游者暂时离开喧嚣繁杂的都市,在清新静谧的农村环境中短暂生活一段时间,从而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

2.农业生态型模式。以自然风光与独特地域的农业特色、乡土民情和优美的环境吸引游客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陶冶游客情操、发展当地经济为目的的活动, 是农业 + 生态旅游 + 休闲娱乐的一种结合体。可给人们强烈的生态感和回归自然的韵味。

3.农业示范型模式。以现代农业技术示范、推广为目标,融生产功能和旅游功能于一体,为参观者提供参观、考察、学术交流和现场会议的场所, 是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并可带动二次消费的旅游模式,是农业院校师生、农业工作者和农业专业大户接受科技培训的好课堂。

4.农村民俗型模式。具有独特民俗风情和村寨文化的村镇, 通过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文化旅游活动,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 吸引和招徕国内外游客,是历史的再现,能令人产生进入一个新境界的感觉和获得返璞归真的感受。

5.乡村建筑型模式。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祀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不同地域的乡村民居,均代表一定的地方特色,景观意象很独特。建筑文化是乡村传统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乡村社会里, 古城边的塔以及古镇中的庙,都成为文化的寄所,神灵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象。在乡村中,“人—村落—环境”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处于一种生态上的平衡, 保持了居住与环境的真实接触,为寻找精神本质的城市游客提供了一种人性回归的可能。

6.乡村文化型模式。乡村饮食文化非常丰富,各地小吃各有特色.而游客在乡村旅游照样需要吃饭,这样,传统的农家小吃对游客来说,也是一种文化。还可挖掘“饮食与诗歌”、“饮食与文人”、“饮食与健康”、“饮食习俗”等旅游资源,使“吃”这个简单的事情变的丰富,吃出文化,吃出品味。

乡村商品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浓烈地方色彩,小小纪念品如传统的民间工艺品摺扇、风筝、剪纸、竹编、泥塑等,都可让游客享受到一种传统民间文化的情趣。

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精心规划,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点, 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 要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中。要注重乡村旅游规划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分步实施,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点的设置、风格要求和服务规范,引导和鼓励乡村旅游线路开发和乡村旅游精品项目建设, 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参与性和文化含量,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水平。

2.挖掘乡村资源优势,努力营造特色旅游品牌。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核心吸引力,乡村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样、特色鲜明。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必须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生命力。要克服乡村旅游中存在的趋同倾向,推动各种模式个性化发展,突出特色,打造精品。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体现“一村一品”、“一户一景”, 实现与城市旅游错位发展、与传统景区差异开发,在同类景区中突出个性。要不断创新,突出地方的优势特色, 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3.规范服务,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和配套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服务质量和水平。规范农户家庭的接待服务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使农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和保持应有的水平。努力营造整洁的村容村貌,良好的文明环境和氛围,为旅游者提供愉悦、舒适、安全的旅游环境。

4.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能够吸引大量旅游者的重要因素,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要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注重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做到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努力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积极探索适应各地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培育不同类型、特色鲜明、广受游客欢迎的乡村游典型,推动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要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维护乡村的地方特色。广阔的乡村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空间结构、区位优势等条件,结合自身的地域特征、客源市场,选择适合自己的乡村旅游类型,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建设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产业,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功能。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独特的旅游方式,有助于提高农村资源价值,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和调整,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振兴农村教育发展乡村文化 篇8

近年来,各种低俗表演在城市渐渐绝迹,转移到了广大农村地区。各种集市、庙会,都活跃着跳脱衣舞的所谓戏班、剧团,甚至在有些地方,流行起了这么一种怪现象:凡高寿老人(80岁以上)去世,都要请这种所谓的戏班子跳脱衣舞。一边是庄严肃穆的葬礼,一边却是全裸露点、不堪入目的低俗表演,简直滑天下之大稽。然而就是这么滑稽的场景,却在有些地方的乡村不断上演,葬礼主家不但不认为“辱没先人”,反而觉得热闹、有面子,甚至认为可以旺子孙;参加葬礼的人,不管男女老幼,皆看得津津有味;而表演者及其班主,则赚得盆满钵满。看似一派和谐之下,其实贻害无穷——

农村葬礼居然流行跳脱衣舞

王老板是从安徽农村走出去的建筑商,这些年挣了不少钱。2014年4月初,84岁的老父亲去世,王老板回老家办丧事。其实在此之前,老父亲还躺在病榻上时,王老板就已经提前回村跟家人商量过如何办丧事。“钱不是问题,关键是要热闹,有排场!”这是王老板的想法。很快,一个相当于治丧小组的临时组织成立了,主事人由见多识广的一位长辈担任。丧事除了搭灵棚守灵、祭奠、摆流水席宴客、请风水先生指点等事宜,还有一场压轴戏——请歌舞团吹吹打打、唱戏跳舞。有钱又想显摆的王老板自然一概应允。关于那场压轴戏,主事人问王老板要素的还是荤的。“素的怎么搞?荤的怎么搞?”王老板不明白。主事人说:“素的是请歌舞团的人吹吹唢呐,随便唱几曲跳两下,搞几个节目热闹热闹;荤的呢,则要说荤段子,女娃子要跳脱衣舞,有半脱,就是留点内衣;也有全脱,脱得一件不剩的。露得越多越抢眼,看的人也越多,不过费用也越高,看你怎么选择。”“不用选了,用最高标准!”王老板财大气粗地说。

揣着王老板给的丰厚订金,主事人很快联系到了当地一个有名的所谓歌舞团。说是歌舞团,其实就是一个演出班子,由一个班主和若干演员组成。演员不光会吹拉弹唱,还各有“绝活儿”。这里的“绝活儿”,不是指艺术上的独门绝技,而是表演够刺激。婷婷就是当地红白喜事上表演的名角儿,她的“独门绝技”是“舍得做,舍得脱”。据知情人透露,婷婷以前是做“小姐”的,被公安机关打击后,转投这个所谓的歌舞团跳起了脱衣舞。

按当地风俗,在逝者下葬的头天上午,戏台已在王家门口搭好,下午开始试演,晚上正式演出。除了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本村及周边村里的村民,甚至在镇上打工的外地人也都赶来看热闹。而这个所谓的“热闹”,当然就是脱衣舞表演。当晚的演出现场,足有300余名观众,场面甚是壮观。

正式演出是在哀乐声中拉开序幕的。唢呐的呜呜哀鸣中,专业的哭丧伴着主家的呜咽,气氛悲伤肃穆。但不久,随着花枝招展的女主持人出场,演出气氛突变,哀伤被热闹与喜庆取代。几支欢快的歌舞后,男女主持人开始低俗地调侃、挑逗,台下哄笑声不断,直到一个妖艳的女子上场,演出氣氛达到高潮。女子上穿紧身小背心,下着金光闪闪的超短裙,走路故意大幅度扭腰摆臀,不时撩起几乎遮不住臀部的裙子。台下不知谁喊了一声:“脱!”女子立即接话:“谁叫脱啊?听好了,脱一件一百!”台下齐声叫好。有人扔了100块钱。女子果真脱掉了小背心,露出了胸衣。又有人扔了100块钱,女子继续脱……直到脱得一丝不挂。此时,台下男女老少都看得兴致勃勃,而台上的背景墙上,王老先生庄严的遗像正默默地注视着眼前闹哄哄的场景。

为亡父办这场葬礼,王老板赚足了面子。而相对于王老板,同样给亲人操办丧事的苏北乡村教师陈耀祖,感受更多的却是无奈。

陈耀祖有四个姐姐,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他出生那年,父亲病逝,是孤苦伶仃的母亲一手把他们姐弟五人拉扯大的。高中毕业后,陈耀祖回乡当了一名小学教师,一直陪在母亲身边。2015年春节,88岁的老母亲自感大限将至,将儿子拉到身边交代后事,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丧事必须办得热闹。老母亲谆谆嘱托:“丧事越热闹,来的人越多,越能旺子孙。咱陈家就你一棵独苗,更要图个好彩头啊!”陈耀祖含泪答应。

不久,母亲无疾而终。陈耀祖跟姐姐们商量母亲的后事。四个姐姐日子刚刚过得去,只能各尽所能地出点钱表示一下。她们深知弟弟经济条件有限,便体谅地说:“该走的过场咱都走,只要过得去就行了。”老陈的积蓄只有万把块钱,但想到母亲的嘱托,他还是找人借了两万元,想尽量把丧事办得热闹、体面些。但有一项费用他决定省掉,那就是请戏班子办晚会。他打听过,办一场晚会的花费,少则两三千,多则五六千。

村里有人劝老陈,索性再借个几千块钱请个演出班子将丧事办圆满了,老陈没有采纳。他知道最劲爆的还要跳脱衣舞什么的,他一辈子为人师表,对这个很反感。但在送母亲下葬的头天早晨,老陈突然改变了主意,又借了5000元钱紧急托人去请了演出班子。“该有的都要有,不能让母亲失望!”原来,他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母亲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他说:“一定要唱啊跳啊热热闹闹的,让陈家子孙兴旺!”他是个孝子,只能无条件满足母亲的“要求”!

就这样,老陈给母亲的丧礼增加了一台晚会,晚会上自然少不了脱衣舞。

脱掉的岂止是文明

中国农村传统的葬礼,除了祭奠和悼念活动,还会有锣鼓、唢呐等乐器配乐,但所有的演奏内容,基本是沉重、悲伤的传统葬礼曲目,营造的气氛也是低沉哀婉的。大约从10多年前开始,农村葬礼上开始出现所谓的“西乐队”,这些乐队从一开始单纯演奏葬礼曲目,慢慢演变为表演流行歌曲、地方戏剧、各种杂耍等。但因缺乏吸引力,后来渐渐向低俗化发展,以至于脱衣舞、黄段子纷纷登场,为的就是赚人气,挣面子,甚至所谓的“旺子孙”。

2006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就关注过这个问题。而近些年,这种恶俗的陋习越来越猖獗,给广大农村地区甚至整个社会造成恶劣影响。这些低俗不堪的表演,就如同精神鸦片,传播低级趣味,严重污染社会风气。

10年前央视《焦点访谈》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温泉镇,曾记录下低俗不堪的一幕——

晚上8点多,某村一农户家中办丧事。这家人经济条件不错,请来了两个表演班子在自家门外的空地上摆开了阵势。两个舞台距离不到10米,对台戏唱得很热闹,观众足有两三百人。为了吸引观众,两个戏班子互不示弱,看谁的表演更刺激,更能吸引观众。这边,一个衣着暴露的女子上场,用身体和语言进行挑逗性表演;那边,在一阵狂乱的舞蹈之后,一女子可能觉得气氛还不够热烈,跑到台下一位老人面前扭动起身体,吓得老人直往后躲。这边,一女子将上衣脱下,上身一丝不挂;那边,一女子干脆把裙子整个撩起,要脱内裤。这边,一女子将一名小伙子按倒在地,做着粗俗的动作;那边,一女子从观众中拉上来一个小伙子,两人抱在一起扭动,动作不堪入目……表演现场有很多稚气未脱的小观众。這种不堪入目甚至淫秽下流的表演,让在场的一位老者痛心疾首,直斥“伤风败俗”。

葬礼上跳脱衣舞,最直接的受害者当属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11岁的小亮是一名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长年在外打工,他和7岁的妹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亮从6岁起,就有一些怪异的动作,经常将妹妹的衣服脱得精光。因孩子太小,最初老人以为孩子只是闹着玩,后来发觉越来越不对劲。一次,小亮放学没有回家,焦急万分的爷爷到镇上去找,居然在网吧里找到了他。而小小年纪的小亮竟然正在看黄色图片。愤怒的爷爷不由分说将小亮一顿暴打!可打并没有解决问题。不久,小亮一个女同学的家长怒气冲冲找上门来骂小亮是流氓。原来,小亮居然扒女同学的衣服!小亮的爷爷这才意识到问题严重,把孩子的父母叫了回来。在父母的循循善诱下,小亮吞吞吐吐道出了实情:他是跟着“晚会”学的!他所说的晚会,是指村里办丧事时的脱衣舞表演。小亮的爷爷顿时羞愧难当。原来,远近乡邻中常有办丧事请戏班子表演的,反正闲着没事,爷爷就经常带着孙子孙女去看热闹,没想到却带孙子走上了邪路!老人后悔莫及。

我们的教育家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是说,慎重地举行逝者的丧礼,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让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而葬礼上跳脱衣舞,显然与这个理念背道而驰,不仅是对死者的大不敬,也是对生者莫大的讥讽,极大地伤害了后人对逝者的感情。

在城里工作的孙女士讲述去年7月份回老家参加外婆葬礼的经过时,仍难掩愤怒和难过:惊闻外婆仙逝,孙女士正在北京出差。她当即放下手头的工作买了机票往家赶,为的就是能送外婆一程。孙女士说:“因为我爸妈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外打工,我是外婆带大的。我跟外婆感情很深,有时候觉得她不是我的外婆,而是我的妈妈。外婆89岁了,我母亲在电话中劝我:‘这岁数走也算高寿了。你手头工作要紧,赶不回来就算了。’可我觉得外婆就是活100岁再走我也很伤心,我一定要赶在出殡之前回去跪在老人跟前尽最后的孝心。

“到家时已是傍晚,母亲电话中说的送别晚会刚刚开始,我正好赶上。可刚到村口,远远地听到强劲的音乐声,还隐隐有人唱流行歌曲,分明是喜庆欢歌,我还以为是别人家里在搞什么庆典。可母亲迎接我后,把我带到了那个喜庆的现场,眼前是几个露点的妖艳女子在卖弄风骚,而我外婆的遗像在女子背后闪烁的彩灯中隐隐可见!此时,在闹哄哄的舞台上,我慈祥的外婆显得很难堪。

“我问母亲是怎么回事,母亲说乡下如今都流行这个,演员衣服穿得越少,看的人就越多,就越旺子孙!我十分生气。这时,更加不堪的一幕出现了:台上的几个女孩子竟然齐刷刷脱光了衣服,台下一片哄笑声、叫好声和口哨声。我怒不可遏地找到我舅舅质问:‘外婆走了,你却这样庆祝,对得起她老人家吗?’舅舅却不以为然,说:‘丫头回来了?快看戏!’一旁的舅妈不高兴地说:‘这是徐家在办丧事,你一个外姓人掺和什么?’我母亲也极力把我往外推。我泪如雨下,离开了现场,远远地跪下对着外婆的遗像磕了三个头,不顾母亲的劝阻连夜离开了家……至今,供着外婆遗像的舞台上那不堪入目的一幕,仍时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心痛!我始终想不明白,脱衣舞和葬礼,这么不搭调的两件事,怎么就搅和到了一起!”

清除侵蚀农村民风的毒瘤

办丧事请脱衣舞助兴,让严肃的葬礼变成不伦不类的娱乐场,甚至是污秽不堪的文化垃圾场,无不折射出农村文化的匮乏。有关专家认为,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贫乏是造成脱衣舞等低俗文化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从文化需求来说,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的硬件投入不足,文化设施落后,文化队伍素质偏低,根本无法满足老百姓物质上脱贫致富后的精神需求。当前有些地方,群众性文体活动少得可怜,就连舞龙狮、扭秧歌等传统节目也日渐衰落,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等问题普遍存在,除了打牌几乎没有别的娱乐。另一方面,从社会文化管理来说,地方政府对扰乱社会治安、败坏社会风气的淫秽表演视而不见,认为只要不发生重大事故,看看脱衣舞表演也没什么,这无疑纵容了农村低俗文化的蔓延。此外,农村长期以来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仍然存在着“轻养厚葬”的陈规陋习。还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农村滋生,各种腐化堕落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无疑助长了这种低俗之风的泛滥。

《人民日报》曾刊文指出,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依然得不到根本改善;农民的寂寞,仍如野草般疯长,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被一些人紧紧盯住,不分青红皂白地倾倒着文化垃圾。久而久之,由新奇、羞涩而司空见惯,我们的精神家园就可能这样令人难堪地渐渐失守……

农村本是一块文化净土,作为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原本拥有淳朴的民风,如今许多农村地区却被脱衣舞这样的文化毒瘤侵蚀,让人唏嘘。扫除文化垃圾,净化农村文化市场,还农村一片洁净天空,已刻不容缓!

当务之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执法,发现脱衣舞表演等违法行为,应及时依法查处。

今年4月,文化部通报了两起在农村地区查办的“脱衣舞”案件。一起是河北省邯郸市成安县“2·15淫秽表演案”,一起是江苏省沭阳县“2·27淫秽表演案”。

今年2月15日,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红玫瑰歌舞团”参加了成安县李家疃镇抹疃村一位老人葬礼上的演出,在演出最后一个节目“艳舞”中,进行了“脱衣舞”表演。经调查,该演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同年2月27日,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梦溪街道章塘村一位老人的葬礼上,王某等3名演员以跳“脱衣舞”等形式進行了淫秽表演。经查,该演出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两案均依法给予淫秽表演的组织者、演员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关于淫秽表演,我国《刑法》第365条明确了组织淫秽表演罪。犯本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文化部文化市场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查办和公布这两起案件就是要警示违法经营分子,震慑不法行为。文化部将以营业性演出市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执法,联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脱衣舞”等演出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重点部署各地开展五项工作,即加强农村文化市场排查、严格农村文化市场监管执法、加强农村演出市场法制宣传教育、公布农村文化市场“黑名单”、充分发挥演出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淫秽表演背后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要让低俗文化彻底退出农村舞台,单靠打击查处不法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让健康文明的文娱活动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为此,相关人士提出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新思路。第一,地方政府应加大文化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给群众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让老百姓娱乐有去处,而不是轻易被脱衣舞之类的低俗表演吸引。第二,文化部门应整合地方文化资源,丰富老百姓的文化活动,组织、引导、带动群众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坚持经常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到农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使广大农民能享受到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三,地方政府应提倡文化多元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的自主性,适当进行高尚文化的引导,鼓励群众进行文化创新,创造属于当代农民的文化形态。只有激发起了群众的创作兴趣,他们才可能远离低级趣味,同时,适当的文化引导、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也有利于群众去伪存真、分辨美丑,提升文化境界。第四,加强文化市场的日常监控。农村文化建设应与农村社会发展和基层治理相结合,对于那些具有破坏性的低俗文化,地方政府应积极干预,遏制其传播,也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由村组干部带头,通过设立劝导员等形式,以村规民约来劝导群众主动拒绝脱衣舞等低俗表演,还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举报各类低俗表演,全民行动,共同对低俗演出活动予以抵制,让恶俗之风难以抬头。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酒店财务部人员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离退休干部经验总结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