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精选8篇)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1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巩义市农业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以“形象树在一线”活动为动力,采取综合措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主要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预计农业总产值3.7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1%,其中,种植业完成1.7亿元,畜牧业完成2.0亿元(现行价)。夏粮总产达9400万公斤,平均单产252.7公斤,小麦面积37.2万亩,总产比2006年减少1972万公斤,单产比2006年减少53公斤。今年夏粮减产主要有四个方面原因:一是去年暖冬小麦旺长,二是春季低温冻害,三是大风造成麦田倒伏,四是干旱影响。预计2007年上半年全市肉类总产达到1.7万吨,禽蛋0.78万吨,鲜奶0.24万吨,分别完成全年目标的67%、63%和80%。

(二)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高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2、以养殖小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

(四)加大科技推广和培训力度,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围绕解决“三农”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本市在“新”上理思路,做文章,以推进农村信息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本市逐步实施巩义市新农村信息化示范项目并结合本市农村发展状况,制定出了我市信息化镇村的创建标准,并报请市委、市政府同意,下发了《巩义市建设信息化镇、信息化村的标准》,详细地分解了各项目标、任务,选择了北山口村作为全市首个新农村信息化村试点,在组织网通、移动、广电、联通、电信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同时,重点开展了以光纤到村、电脑入户、村民上网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上网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一方面从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培养新型农民、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等几方面入手,组织协调网通、移动等网络服务商加大信息网络的铺设力度,降低了使用资费,给农民以最大的优惠。目前,本市有60多个村开展了“农民上网工程”,新增农民上网用户7500多户,广大农民群众已经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另一方面在条件差的村开展村级信息服务站的试点工作,选择一些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行政开展“巩义市新农村信息化村级信息服务站试点”工作,实行市、镇、村三级管理。一个村级信息服务站,由政府提供电脑5台,并协调网络运营商将光纤铺设到村,免收上网资费,同时协调相关部门为试点村免费或优惠提供各种适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镇、村负责提供20M2以上的场地并配套桌椅、配备一名专职管理员,管理员工资由镇、村负责解决。通过这种形式,让贫困村群众也能利用互联网来获取各种科技、致富、文化信息,进一步解决农民获取信息难的问题。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在夹津口镇韩沟村稳步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建设体系

(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

(七)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投资200万元,购进气象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20余台检测仪器,建成300平方米的中心化验室,2月底顺利通过省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批准了氧化乐果、甲胺磷、毒死蜱等21个农残承检项目,4月底通过省农业厅机构认可,可以对蔬菜残留进行精确的定量分析,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通过计量机构双认证,健全了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走在了全省县(市)的前列。

2、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120万元,购进动物防疫仪器设备57台,改扩建实验室235平方米,完善了该市动物疫病监测和控制体系。

3、新型大中型沼气建设工程,已完成投资550万元,全市新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55座,促进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健康发展。

(八)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做好招商引资方面工作

上半年,克服困难,自加压力,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缓解了支出压力,共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606.833万元,其中省财政厅、农业厅拨付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100万元,小麦病虫害防治补助经费5万元,省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补助资金10万元、农业生产救灾补助资金5万元;郑州市财政局、农业

局拨付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项目补助资金486.833万元。

二、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普遍较低,进一步完善提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全市多数乡镇财政还属于吃饭财政,集体经济薄弱,群众收入不高,从市到乡镇、村的资金整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

二是规划制定不尽合理。尽管多数示范村已制定了村庄规划,但规划内容普遍存在重住宅建设、轻配套设施,重村庄建设、轻产业发展的倾向。一些地方所制定的规划缺乏前瞻性,缺少当地人文、民族和地域特色,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特征明显。

三是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建设新农村示范村,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拆除旧宅、土地整理来增加耕地面积;但从短期看,由于各地财力有限,拆旧和建新往往不能同步进行,土地调整置换政策不健全,已成为制约示范村规划建设的最大瓶颈。同时,项目整合、土地流转、金融互助等方面的政策不够完善,也影响着示范村建设的推动和进展。

四是部分基层干部存在认识误区。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宜拆则拆、宜改则改、宜迁则迁,要尽量依托原址进行改建。但一些基层干部不顾当地实际,把示范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拆旧建新,忽视了农民主体,忽视了群众意愿,搞不切实际的“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此,要坚决予以制止和纠正,避免过度增加群众负担。

三、措施建议:

2.1 加强规划建设引导力度

2.1.1、规划方面

(1)统筹城乡建设规划,统筹考虑城乡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布局,树立片区发展的规划理念,按照产业发展合理划分区域功能。

(2)制定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全面完成全市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各乡镇、街道办编制完成镇、村建设规划。村庄规划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科学规划村内居住、供水、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

(3)全面抓好典型示范,树立新农村样板

为了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区、乡镇、村都应建立示范样板。对示范村注意人、财、物的适当倾斜,更主要是认真帮助规划,及时指导实施,协调各类矛盾,建立各种机制。示范村要在村庄建设、经济收入水平、农村文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作为农村全面小康的表率。

2.1.2 建设方面

(1)村庄旧村改造方法及土地整合措施

对于分布在城镇郊区和集体经济较雄厚的村庄,采取集体出资或村民自愿筹资,统一购买旧房拆除的方式集中宅基地,统一投入基础设施,安排地基,同意建设。对于偏远且经济实力较差的村庄,采取政府补贴、村民出力的方式统一规划、逐步改变村民居住条件。对于经旧村改造整治后的富余土地,必须在尊重和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确立农村土地收益归农民以及合理用地、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原则下,进行土地资源整合。

(2)村庄基础设施改造措施

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实施分类指导,按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推进。

村庄规划生活、生产区布局合理,体现乡村特点,做到实用性和前瞻性相统一,优化农村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优势产业区、特色产业区的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规划一经确立,必须严格执行,调整与修订规划必须按程序报经批准。

2.2 调整土地管理政策,加大监管力度

处理好村镇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关系,切实保护耕地特别是保护好基本农田,建立完善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责任制度,也是决定新农村建设具有成效的标志之一。

2.2.1 加大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力度

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或者占用,乡镇人民政府要确保基本农田的稳定;鼓励农民努力提高基本农田的质量和等级,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非农业建设一般不得占用基本农田。

2.2.2 整治空心村,合理布置居民点

加强村庄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监管,村庄建设规划应立足于旧村改造为主,充分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实现土地资源整合,改善生活居住环境。

2.2.3 通过迁村并点,实现村民宅基地集约化

引导自然村和我省规模小、群众有要求的行政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把经村庄改造整治后留下的闲置建设用地,通过复耕和复垦等措施退还为农业用地,以满足国家保护耕地、保证粮食安全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实现土地经济效益最大化。

2.3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1)城市郊区村:定位为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主导产业的城郊生态型新农村,兼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2)业产业村:规划瞄准现代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势打造农产品品牌,大力发展和引进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外向农业。

(3)特色产业村:规划选择“一村一品”模式 , 积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是其规划的一大亮点。

(4)特色保护村:即具有独特自然、人文景观、特殊性质(水源地)和古遗址周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规划提升特色旅游品牌,以开发人文自然资源旅游为主业。

(5)贫困山区村:规划推行“整村推进”,把重点放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

2.4建立完善领导机构,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做到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应当担任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明确新农村建设办公室的相应责权,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单位,具体负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制定、综合协调、工作指导、工作调度和监督检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为了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2.5加强宣传引导,探索建立一个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纸、标语等形式,把实施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的广泛宣传、动员,做到新农村建设成为群众议论的主要话题,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的认识。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把政府行为与农民自觉行动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当正确处理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强的关系,既要保证国家扶持资金的到点到位,又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引入参与式服务的方式,扶持经过村队农民群众讨论,当前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建设项目,把目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为我建设”、“要我建设”变为“我要建设”。同时,营造一个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深入持久地共同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2.6建设新农村,必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2.6.1是要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要切实抓好以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选准选好支部书

记,落实班子岗位责任制。

2.6.2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

2.6.3是要以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开始而没有结束,任务光荣而艰巨,必须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新农村建设以解决“三农”问题为终极目标,同时兼顾全面发展,特别是进行产业布局、村庄布局规划,实行村庄功能分区,是一个新的规划理念,适应了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对农村规划建设很有现实意义。此外,政府部门还要在规划与管理方面下功夫,要从完善制度和程序着手,并在严格执行现有法规制度的基础上,加快健全和完善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切实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2

一、民间组织简介

民间组织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的组织形式, 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早期就存在的民间互助互济的志愿组织。而今, 民间组织不仅仅包括那些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性民间组织, 还包括在各国民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为的、最具有活力的新型社会组织。据统计, 1998年美国大约共有120万个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 为其工作的人员和志愿者占美国人口的10%。英国民间组织支出在整个GDP中占到了4.3%, 有近100万人在其中就职, 全国约有一半以上的人还经常参加志愿活动。发展中国家中的民间组织也相当活跃, 据联合国估计, 发展中国家的民间组织所服务的人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2.5亿人。正如美国学者萨拉蒙所说, 在20世纪末出现的这场革命 (即民间组织的兴起) 所具有的社会和政治的意义有可能会同19世纪民族国家的崛起相媲美。

长期以来, 民间组织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根据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教授的研究, 民间组织具有以下的特性:组织性, 主要指这些组织都有一定的制度和结构;民间性, 即要求这些组织在制度上与国家相分离, 非政府附属或控制;非营利性, 即这些组织都不向他们的经营者或“所有者”提供分红, 同时, 他们也不必缴纳一些税收;自治性, 即这些组织基本上都是独立处理本机构的事务;志愿性, 即这些组织的成员都不是法律强制的, 这些机构接受一定程度的时间和资金的资源捐赠。

中国民间的社团组织古已有之。建国后, 我国社团组织的发展非常曲折。经过几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我国的社团组织已具备了一定规模。据统计, 2004年底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间组织为26万个, 民办非企业单位达到了近70万个。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不在民政部门登记的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 涉及面涵盖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公益、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它们在公共领域中具备的新颖功能和发挥的积极效应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关注。

二、我国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状况

建国后我国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可以大略分为3个大的时期。

第一, “沉寂期”, 时间跨度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有学者把这一时期的社会形象地描述为“单位社会”, 意为国家对社会生活实行全面干预与控制, 主导社会资源的配置, 通过单位、户籍和身份等制度性安排来管理民众, 处理社会事务。在这种“极强国家、极弱社会”的环境下, 除了由国家供养和支配的政治性组织外, 民间组织几乎没有任何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环境。在农村长期存在的人民公社、生产队组这一集政治、经济、社会治安等功能为一体的组织形式完全剥夺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土壤。

第二, “复苏期”, 时间跨度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商品经济的起步、政府机构的改革与职能的转变不断地打破了计划经济时期由国家垄断资源和严格控制私人活动空间的格局, 使民间组织获得了较有利的发展环境, 首先出现在广阔农村的民间组织是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自下而上的技术服务型协会。例如, 1980年四川省郫县成立的养蜂协会, 1980年广东省恩平县牛江镇成立的杂优稻研究会。而后, 联合、协调农民的生产销售活动、代表农民与有关部门和企业交涉, 维护农民利益的民间组织也相继出现。

第三, “加速期”, 时间跨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行政体制改革朝着“小政府、大社会”的方向逐步深入, 同时, 社会转型伴生出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需求, 这为各类民间组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的经济实力、政治社会活动的参与组织能力的增强、文化信息渠道的拓宽、可支配的闲余时间的增多, 使得民间组织呈现出数量增加、规模壮大、活动成熟规范的态势。中国加入WTO、全球化的趋势加强也促使各类民间组织继续分化和重新定位。在农村, 除了传统上的自益性、民生型、区域性的民间组织外, 关注社会事务, 关注公益的跨区域性的民间组织纷纷出现。现在最为成熟和活跃的民间组织就是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带有深厚的本土痕迹和国情色彩, 总的看来, 现阶段的农村民间组织呈现出以下的特点:农村民间组织所共通的特征就是民间性、互益性和服务性;农村民间组织的组织性、正规性较弱;农村民间组织在发展规模、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存有不小的差距。

三、农村民间组织的功能定位

现阶段的农村民间组织无法找到普适性的标本, 而且对于农村民间组织进行实证研究未形成规模, 可信度也不高。为此, 笔者主张以最具有代表性的农村民间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标本, 采用动态的白描式的手法, 收集农民合作社在处理与其成员的内部关系, 处理其与政府, 其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外部关系时所充当的角色, 进行简要概括,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素材。

在农民合作社与其成员 (会员) 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中, 农民合作社组织担当着利益代言人、自治自律主体的角色, 发挥着积极作用。前者主要指由农民发起组成的合作社有着良好的利益代表性和传递性, 它能够迅速准确地捕捉成员的利益需求, 并通过整合、提升, 形成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意”;后者则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指合作社可以为成员提供服务、协调成员之间的行为, 还可以根据章程对其成员进行管束、调处成员之间的纠纷, 以及处理社会成员对其内部成员的投诉、对违反章程的行为予以惩戒等;二是指农民合作社走制度化自律和道德化自律相结合的路子, 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选举、议事、决策、监察制度、财务收支、审计制度、成员禁业禁止制度、问责制度、赔偿制度, 以及承担公共责任的制度, 以强化合作社的规范程度和社会公信度, 保证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同时, 现阶段一些地方的农村民间组织包括农民合作社也会有一些消极负面的效应, 如在自治过程中, 民间组织对那些实施违规行为, 损害组织声誉、利益的成员予以惩罚。比较常见的有通报批评 (“黑名单”) 、罚款、拒绝交易、差别对待等惩罚性质的措施。在代言过程中, 有的缺乏健全的民主机制和气氛, 被个别组织领导人支配或者受到外部势力左右, 其反映的群意不尽真实。

农民合作社组织与政府间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大体上看有4种类型:对立及不信任关系;疏离及不合作的关系;依附及服从关系;互相合作的关系。其中最和谐的关系莫过于相互合作。两者的合作体现在经济和社会两大层面。在大多数情况下, 农民合作社组织充当着参与者或合作者 (被授权人或被委托人) 、被监管对象 (等同于行政相对人) 、受资助对象、监督评议者的角色。

农民合作社组织与其他的社会成员间互动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类型比较复杂, 并且, 有的场合下除了这两大主体外, 还有农民合作社组织的内部成员或政府方面的代表卷入进来, 进而演变为三维、四维关系。就目前而言, 农民合作社组织与社会成员间主要是基于合作社为其成员代言和维权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博弈关系, 在局部场合, 农民合作社也出资出力也充当着公共服务提供者、社会运动参与者的角色, 在农村科技、教育、卫生、扶贫等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 受封建残余影响而滋生的一些带有比较浓厚宗族性色彩的团体在我国农村一些地方有着不可小视的势力, 它们在对所在区域的社会管理和群众问题的处理上则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发展的思考

党和国家对民间社团组织相当重视, 近年来成立了专门管理部门, 并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制度, 如《农民合作社法》, 但在现实管理过程中, 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 要正确看待并妥善解决好农村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民间组织的合法性涉及到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权问题。我国民间组织的合法性问题随着宪政变迁历经波折。我国现行法律在宪法中重申了结社自由, 并制定了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等具有操作性的规定, 建立了配套的行政规程, 形成了一个以对民间组织进行管理为主线的制度体系。总体上看, 目前民间组织合法性的“制度外”障碍基本上消除了, 但对公民自由结社还存在一些“制度内”的过度的限制, 如对设立民间组织的限制任意性过强, 对民间组织设立一律要进行审批, 将未经登记的组织一律作为非法组织等问题。对农村民间组织而言, 其取得合法性的门槛相当高。对此, 需要立法执法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论证, 及时修订, 对有关法律进一步细致化、明确化、简化设立的硬性要求, 引入国际上通行的备案制和审批制相结合、以备案制为主流的做法, 使得农民群众更加积极、方便地成立和参与农村民间组织的活动。

其次, 对农村民间组织的法律扶持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的立法中农村民间组织的主体资格和登记形式都比较单一, 登记程序较为繁琐, 需要放松限制, 给予民间组织较大的自主权, 由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长远发展的需要, 比较灵活的选择主体类型。对农村民间组织申请登记为法人的成立要件可以适当放宽, 以平衡民间组织发起人所承担的风险。同时, 在农村民间组织的筹资、盈余的使用、税收政策方面也应当给予一定的倾斜, 为它们更多、更深地参与社会主意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最后, 应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引导和法律救济。我国的农村民间组织正处在宝贵的发展期, 对其进行法律规制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对农村民间组织的普法教育和宣传, 帮助它们建章建制, 督促它们合法开展活动, 对先进的农村民间组织进行表彰和奖励, 对违法违规活动的民间组织加以纠正和处理。对于干预农民群众合法行使结社权, 侵害农村民间组织以及会员群众权益的行为, 除了由执法部门依法及时处理外, 还应支持和鼓励农村民间组织及成员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为农村民间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制的保护伞。

参考文献

[1]、赵惠珠.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 (10) .

[2]、栾东燕.联合国框架内的非政府组织[A].李慎明, 王逸舟.2001-2002年: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 (美) 莱斯特.萨拉蒙著;贾西津, 魏玉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组织视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4]、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目前农村师资状况及未来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农村师资;建设;问题;建议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中国农村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十七大报告还特别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要着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大力发展远程教育、继续教育,从而建设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农村教师工作。

一、目前农村师资状况

1.何为“师资”及其重要性

师资即教师人力资源。教师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因素,是实施教育发展战略关键。师资队伍的质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之处,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也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农村师资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未来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成为一个 “终身学习者” 。换言之, 作为教师的角色, 不存在所谓永恒不变的知识结构, 也不存在所谓的知识权威, 教师更是一个 “解构者”[1]。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①农村教师的年龄层次总体偏高,但是教师的学历层次又较低;学科结构的安排也不合理,一个教师教授多个科目的情况比较常见,这些都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②农村教师的整体机制不够健全,优秀的教师在这些不健全的机制下渴望向城镇发展,而且农村教师的资源配置也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③目前,农村教师的编制制度存在不足。农村教师的缺乏导致很多教师是跨学科或者跨年级教学,更有些年级因为教师的缺乏而根本无法开课,“超编确人”的情况较在农村学校较为严重。

④农村学校的优秀教师向城市学校流动的情况比较突出,农村教师在工资、住房、补助和培训等方面都不及城市教师的待遇好,这些就加快了农村教师想城市流动的速度。

⑤城乡之间的显著差距 ,致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向城市倾斜。“离开农村样样好 ,跳出农村万丈高”的厌农观念依旧存在。就算愿意到农村去 ,若干年后要重返城市就业时需要付出的职业转换高昂的成本也令毕业生心存犹豫[2]。

⑥教育行政部门致力于将优秀教师集中于城区来打造“品牌学校”,也导致农村教师的流失。此外师范教育失去了免除学费的特色 ,另外教师职业本身具有的性质特点( 高强度 、 高责任 、 低收入 ) ,其结果就使得师范院校生源质量的每况愈下。因此社会整体师资的缺失必然将导致农村师资的缺失。

⑦在教师地位不高的情况下,在教育管理者一方,由于全社会教师资源匮乏 ,也不敢对教师提出太高的要求 ,只好大家得过且过。如此下去,虽然教育数量如师资队伍人数、 普及义务教育人数等等持续上涨,但其实是质量并无提高的“ 虚胖”[4] 。

二、目前如何加强农村师资建设

1.社会师资状况令人堪忧

不论出于经济的还是认识的原因,短期内大幅度普遍提高教师待遇 ,使之令人羡慕都不可能。这些年来 ,教师的社会地位并无多大的提高, 教师职业也没有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生源差一直是 困扰师范院校发展的一大难题。那么在如此严峻的师资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才能在保住农村师资不流失的前提下,进一步改善农村师资的状况?

2.如何改善农村师资问题

①提高经济待遇,加强师德教育

稳定农村师资队伍的基础和关键是提高教师待遇,较高的待遇才能有较强的吸引力。把提高素质和提高待遇结合起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②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和提高农村师资队伍素质的关键要加强编制管理,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但凡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都不得进入农村中小学任教。

③加快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构建省、市、县、乡四级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提高农村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质量,不应让经费问题成为阻碍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障碍。继续教育的大力开展,要在农村教师队伍中构建好终身学习体系和队伍,从而确保农村教师每5年进行一轮培训。

④健全农村教师的管理机制

农村教师的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还有待加强。农村的学校必须定期要对本校的教师进行考核,而且考核的结果要直接与教师奖金等挂钩,优秀的教师要得到鼓励,产生积极竞争,拉开教师的档次,培养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总结并提出建议

目前许多农村教师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使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尊重和赞誉,但是正如上文所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中国自古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等说法。由此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所以可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其主动产生回农村教书育人的想法及行动。

2.政府应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农村教师工作环境,提高其待遇,借此吸引更多优秀教师投入农村教育事业中。

3.加大新农村的建设,使农村贫困状况得到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缩小与城市的差距,自然会有大批教育者主动加入到农村师资队伍中。

参考文献

[1] 孟宪乐. 教师专业化发展与策略[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5. 5,1-2.

[2]陈秋华.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矛盾性分析与对策[J].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27(1):32.

[3] 吴遵民, 刘 芳 . 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刍议[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4]周然毅.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80-82.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篇4

浪湖村,对两个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群众所思所盼、生产生活以及贫困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寻找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基本情况

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浪湖村是**市传统的奶牛养殖村,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廖桥村还是**奶牛养殖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廖桥村拥有土地2611亩,人口30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9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9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35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巴浪湖村拥有土地1830亩,人口25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7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50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700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二、在在的问题

这两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数急剧下降。由于牛奶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宰杀奶牛数量比较多,造成奶牛存栏数减少严重。在发展高峰期,廖桥村奶牛最多存栏数达到3500多头,现在减少到1000多头,巴浪湖村奶牛最多存栏达到5000多头,现在减少到1700多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奶牛减少5000多头,奶牛存栏数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不起。存在着多养多赔钱,少养少赔钱,不养不赔钱的问题。养殖奶牛多的,淘汰差的保存好的,或者淘汰大的保存小的;养殖奶牛少的,有的全部淘汰,有的仅留几头,等待时机。

二是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倒挂。由于玉米和油料饼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又下滑,目前挤奶站牛奶统一收购价每公斤1。6元,散户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4元,一涨一降,两项负担同时增加到农户身上。据了解,现在一头奶牛每月倒挂600元。过去,农户以每头1万元左右的高价买进,现在只能以每头5000元左右低价卖出,一进一出,两项损失又叠加到农户身上。据推算,一头牛在买卖当中就损失5000元-6000元左右。这样“一涨一降”、“一进一出”,导致奶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能忍痛割爱宰杀奶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廖桥村地下水位高,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为扶持奶产业发展,市物价局、经委、畜牧局制定出台了生鲜奶最低保护价政策,园区每公斤1。7元,巴浪湖村既无养殖园区,也没有挤奶站,只能按散户价收购,奶业经纪人转嫁危机,压价收购,散户收购价比园区收购价每公斤低0。3元左右,靠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

四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政策补贴又少,种地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能保吃饭,有的农民不愿种地,把土地摞荒。巴浪湖村由于受附近造纸厂排污影响,用污水灌溉,粮食产量只能达到正常地区的70%左右,企业每年给该村造成损失达100多万元,虽然经多方协商,但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五是村集体欠帐较多。这两个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近年来建村部、搞“两大工程”等,村上欠了很多帐,仅巴浪湖村负债就达7万多元,由于家底薄,收入低,银行贷款难,群众机耕、发展生产都没有资金扶持,发展缓慢。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两个村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

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村党支部和村委员,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想办法、谋发展,不能被田暂时的困难吓住,不能被客观条件捆住手脚,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养殖园区、小额贷款、政策补贴等方面积极大胆地争取市、区、乡的项目支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稳定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养殖是

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尽管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群众接受程度上看,奶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奶牛基本形成了农户+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奶牛的政策,为奶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两村奶牛养殖时间比较长,发展基础比较好,奶牛养殖也是农民主导产业。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稳定奶牛数量,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奶牛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有效应对危机和眼前的困难,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发展速度不减,生活水平不降,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技术培训班,从技术、技能、维权、劳动保护等方面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技能,在就业上把握更多的机会,不断增加收入。

四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组织农民群众搞好劳务输出,捕捉用工信息,有组织、有目的的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5

章丘市政协农业界别课题组

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是今年市委一号文件和市政府现代农业发展意见确定的工作重点。市政协按照全年工作计划安排,将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列为本的重点协商议题,并责成农业界别组具体调研协商。从4月份开始,农业界别组组成课题组,采取实地查看、电话访问、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我市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状况,并赴浙江省遂昌、临安、桐庐、萧山等先进县市区考察学习。现将调研考察情况形成专题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农村电商蓬勃发展,促农增效带民增收效果初显

对于发展农业农村电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江林书记、刘天东市长及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交流观摩、视察调度,强力推进该项工作的开展。着眼“网货下乡、乡货进城,方便群众、助农增收”的目标,农办、商务、农业等部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农业农村电商的参与主体大幅增加,营销规模快速扩大,方式方法趋向多元,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章丘农业信息化暨农产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重要示范引领作用。

平台去年8月20日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引领、带动和服务农产品电商营销的综合功能不断展现。一是注册“百脉醇农”商标,办理QS认证及产品条码,在天猫、淘宝等知名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迈出了创建网上知名区域公用品牌的第一步,为集聚本地特色农产品抱团闯市场奠定了基础;二是构建O2O体系,打通营销侧。与山东孟鑫超市有限公司以省城济南为主阵地合作建设了70家“孟鑫e家”社区服务点,形成线上订货、线下直销“百脉醇农”产品的格局。三是延伸完善供应链,整合特色农产品力度加大。与高官寨镇、龙山街道、曹范街道合作建设了“臻品高官寨”等镇街电商服务平台,吸引63家农业经营主体的600余款产品入驻平台;四是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平台影响力持续增强。举办了多期百农汇电商培训班,与章丘农商行签署了金融服务合作意向,创建百农汇农业电商体验中心,先后接待了莫桑比克总统等外宾、中央部委和省内外多次调研、考察活动,策划了“双蛋节”、“最美妈妈”等宣传活动,知名度指数明显。截止到10月底,平台共实现销售收入800万元。新华社山东分社、济南日报等专门做了报道。

(二)“农村淘宝”项目推动了“网货下乡”。

去年11月份我市与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协议之后,我市加快搭建市、镇、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截止目前,“农村淘宝”章丘运营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具备年培训合伙人700人次、满足200个村级服务站运营配送等功能。同时在全市设立村级“农淘”服务站80个,完成交易6.2万单,交易额1000多万元,既承担起帮助农民网上代购农资、生活用品的作用,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也有效降低了购买费用。特别是结合精准扶贫攻坚计划,在32个贫困村建设扶贫站点,拓展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门路,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外销增收。

(三)供销系统搭建垂直电商平台为农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作为全省电子商务试点单位,市供销社投资150万元独资组建了章丘市益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并与全国供销系统电商平台畅通链接,对外推广营销章丘大葱、香米等名优产品,对内与遍布全市的实体供销店面相结合,在明水城区设立了“合合社”农产品电商体验店,在高官寨新黄村、马住庄村设立了村级日用品电商体验店,创新了为农服务模式。下一步还将依托结合现有遍布城乡的服务网络,与京东等知名网站对接,拉长做宽垂直电商体系。

(四)牵手国内知名电商平台畅通特色农产品外销渠道。

全市现有20个左右的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借助淘宝、天猫、京东等知名电商平台及市内外科技团队开展网销活动。文祖青石山农产品专业合作联合社以淘宝店、天猫店、微信公众号及自营网站为基础,打造章丘e家香综合性农产品销售平台,并与山东“一品金贵”、深圳“人人商城”等高端社区营销商建立稳固合作关系,创建一年来,累计销售小米、核桃、花椒等35万公斤,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白云湖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既在天猫、淘宝开设自营网店,也借助济南一家科技公司代为网销,甲鱼系列产品销售到新疆、西藏之外的省(市、自治区)。1-9月份,完成网上交易6000多单,销售额70多万元,毛利率28%。绣惠镇振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建立了6人的电商团队,并与20多家网络公司签署互利互惠合作协议,电商营销业务快速拓展。绣惠施家崖恒起农业有限公司与商沐惠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云耕心田”私人定制农场,将网络虚拟农场与实体农场有机结合在一起。章丘伟丽种业公司开发物联网技术,远在海南等地的客户,通过APP终端就能随时观察瓜菜苗的生长管理状况。

(五)微信交流群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助推休闲农业发展。

涉农微信交流群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体现方式,在推动农产品体验营销、乡村旅游等方面正在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章丘吃喝玩乐、章丘e家香、清清腾讯、东方商人生态农庄、章丘双创人才交流群、章丘乡村旅游微信平台等微信交流群相当活跃,集中推广宣传了白云湖湿地、青葱庄园、施家崖白莲藕基地等多处农业园区及众多特色农产品,促进横向交流、信息传播,带动休闲采摘的效果明显。据了解,东方商人生态农庄今年95%以上的产品通过休闲采摘销售出去,价格比市场高出30-50%,甚至更多。

我市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良好。我市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电商工作比浙江临安、遂昌等地晚了7、8年的时间,但由于各级高度重视,呈现出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态势;二是整体规模较小,但多元发展、高端发展态势明显。既有淘宝、天猫网店形态,也有微信公众号、交流群等形式,更有农村淘宝、百农汇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本土化的电商平台,适应了不同层次的经营需求;三是带动农民增收、青年创业发展的效果初显。一方面方便了群众、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为穆峰、柴会龙等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提供了土壤、搭建了平台;再一方面促进了“三农”发展理念的转变,引导更多农民以互联网思维开展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二、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农业农村电商发展面窄量小

尽管我市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参与主体数量少、乡货(特别是农产品)上行进城不充分,“网货下乡”物流最后一公里未打通,以及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组织化程度偏低、物流成本较高等问题,农业农村电商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目前看,主要有五方面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还不完善、到位。

在赴浙江考察期间,普遍感受到所到县市对农业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大力具体实在的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相比之下,我市在电商公共服务方面还有一定差距。一是市农业信息化暨农产品电商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培训指导、彰显特色、对外展示、品牌引领等方面需要加大力度,自身整体影响力还不高。二是扶持政策的导向性还不够强。尽管我市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见》([2015]28号文)和《加快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但没有具体的政策措施,导向作用不明显。三是青年创业中心等平台的孵化作用还没有发挥到位,支持、服务手段还较弱,物流成本较高、“网货下乡”最后一公里问题没有有效解决。同时,还没有针对农产品电商研究制定具体的孵化支持措施。四是部门之间合力共促的机制不健全,有待建立相应机构统筹整合扶持政策和工作力量。

(二)农产品“小、散、低”生产经营态势不利于发展农业电商。

小,即农产品生产经营规模小、产出能力偏小;散,即农产品既有农户分散经营问题,也存在区域布局分散问题;低,即大多数农产品的单位价格偏低,且易损易坏。据部分电商主体反映,小米、核桃、花椒等易于储存运输的农产品,以及章丘大葱、鲍芹、土猪肉、甲鱼等价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特色农产品,比较适合网销,而其它生鲜农产品物流成本高、运销时间长、网销利润低,发展积极性不高。

(三)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不充分影响农业电商发展效果。

与网购其它产品不同,消费者网购农产品更加审慎挑剔,除关注新鲜度、花样口感等外在形象外,更关心种养环境、生产过程、药残达标等内在品质情况;不仅看宣传的如何,更希望亲眼所见、亲身体验。这就需要线上推广与线下生产展示有效配合。但从目前看,我市农业电商在整合特色品牌产品、推介基地园区、管控质量安全、通过APP系统链接生产过程等线下工作做的不够实。部分电商平台没有自己的基地园区,缺乏规范的产后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产品展示等设施,无法开展线下体验活动,难以赢得消费者的充分认可和信赖。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整体氛围不浓。

桐庐每年组织一届十佳电商创业青年评选活动,举办了网上创业大赛;临安市邀请杭州电视台“美丽乡村行”栏目在中国农产品电商第一村——白牛村举办农产品电商圆桌论坛节目,都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营造了浓厚氛围。与此相比,无论是百农汇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还是“农村淘宝”运营主体,以及相关主管部门,还没有有效组织媒体系统宣传、客户体验、服务对象座谈交流、电商创业沙龙等活动,广大市民对网购网销知识及现有农业电商平台认知度不高,未形成“人人关注电商、人人支持电商、人人参与电商”的浓厚氛围。

(五)缺乏统筹协调机构难以解决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共性问题。

目前百农汇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农村淘宝及各类经营主体建立的网站、开设的网店,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协调,没有专门机构进行协调调度,对农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农村淘宝网店上行功能开发不充分、物流成本较高、品牌形象不佳、系统宣传推介力度小、基层群众积极性难以调动等制约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的共性问题,不能及时探讨研究。

三、突出关键抓住重点,推进农业农村电商健康发展

外出考察期间,无处不感受到浓浓的“互联网+”氛围,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现代农业”、“互联网+农村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坚定了发展农业农村电商的思想,并引发了一些思考。为此,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现状,提出五方面的建议。

(一)破除传统观念,强化农民群众的互联网思维和触网发展意识。

针对当前广大农民甚至相当一部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发展农业农村电商缺乏认识、发展意愿不强的问题,建议市委市政府将推动农民转变发展理念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一是通过《今日章丘》、电视台及政府网站、章丘人论坛等各类媒体,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多渠道多方式普及农业农村电商知识;二是采取政府投资组织、群众自愿报名参加、分级分层次考察的方式,组织一部分认识到位、有发展意愿的农业农村经营主体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重在转变观念,引导他们先行发展,逐步形成星火燎原之势;三是深入挖掘、宣传推广一批当地先进典型,组织就近观摩交流活动,以身边成功事例带动农业农村电商发展。

(二)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推动农业农村电商规范发展合力。

针对目前我市农业农村电商多头管理的局面,建议借鉴外地经验,组建由市政府或相关综合部门牵头的农业农村电商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并按照“政府指导、民间运作”的方式组建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协会,形成领导小组统筹决策重大问题、重要政策,相关部门各司其职抓好落实及指导服务,协会架设政府联系业户桥梁,并促进业户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共谋发展的工作机制。特别是研究制定农村淘宝与农产品电商营销的融合机制,实现“城货下乡”与“乡货进城”的有机统一。

(三)搭建平台实化政策,优化农业农村电商发展环境。

一是建议市农业信息化暨农产品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应进一步发挥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百脉醇农”等公用品牌的优势,在提升电商主体技能、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抢占高端市场等方面,真正起到标杆带头及公共服务作用。二是建议依托刁镇蔬菜批发市场的区位、资源等优势,规划建设农业农村电商物流园,有效解决当前农产品物流成本较高的问题。三是建议本着“普惠、实效”原则,对入驻青年创业孵化园、农业农村电商物流园的电商经营主体,制定操作性强的房租补助、税收奖励、规模企业奖励、人才补助、宽带网络费优惠、仓储配套及冷链物流补助等方面的政策。同时,建议由农业农村电商协会牵头搭建交流平台,促进经营主体交流经验、相互学习;搭建优秀农业农村电商主体展示平台,每年组织一次“十佳电商主体评选活动”,对入选者表彰奖励、广泛宣传;架设畅通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与网络科技企业、专业人才及淘宝、京东、美菜网等电商营销平台的链接渠道,特别是充分用好大学园区的人才智力资源,依靠专业人员做专业事情,实现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破解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入行慢、成本高、效果差的问题。

(四)做实做优线下工作,夯实电商营销基础。

一是建议加快培育打造标准化、规模化、特色化农业基地园区,对环境维护、标准种养、安全加工等各个环节全程监管,确保网销产品数量充足、安全放心、风味独特。二是建议科学确定电商营销目标市场,特别是针对大多农产品鲜活性、低值性、笨重性等特点,综合考虑经济价值、运距远近、物流成本、保鲜保质时间、包装运输方式等因素,搞好市场细分规划,多措并举抢占市场。三是建议完善产后包装加工、物流运输、展示展销体系,增加客户体验内容,引导消费者从关注产品向关注生产、加工、运销全过程延伸,实现网上卖产品向推介营销生态园区、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等方面延伸,推动特色农产品的私人定制。四是建议注重诚信经营、规范发展,将安全第一、品质至上、货真价实等特征融入好产品,规避各类负面影响,以此赢得消费者的好口碑。

(五)强化线上线下宣传,提升品牌树立形象。

建议综合利用市内外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移动互联网等,系统、深入地组织宣传推广活动,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电商平台和网销品牌产品。一是由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重要时间节点、重点地区,特别是面向省城居民,抓好网销品牌产品及重点农业农村电商平台、商铺的宣传推介,提高百农汇、章丘e家香等电商运营主体的知名度;二是增强电商平台自身策划推广能力。抓好农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的业务培训,引导推动传统农业经营主体与网络科技公司和优秀电商人才合作,搞好品牌策划包装,叫响“百脉醇农”、“山里人家”等品牌。三是大张旗鼓地组织评先树优活动,增强农业农村电商发展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6

旺亚星

2013-2-6 14:37:18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2年第9期摘 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阐明了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目前所有的实际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了具体的对策,对于实际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探析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支持、引导、组织,广大的农民自己主动参加的,政府、集体和个人三方筹措资金,把大病统筹作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它能够对我国的广大农村提供医疗上的帮助,并且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城乡的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现状

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到了2006年40%的县已经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了2007年已经有80%的县建立起医疗制度,我国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已经提前一年建立完成。从开始到现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和建立十分顺利,运行也是十分的流畅,效果十分的明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制度创新性强,对我国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现了有效的创新;二是对于农村的医疗保障得到有效加强,最大程度的解决了因病致贫的不利情况;三是救助范围不断扩大,表明此项制度是具有优越性的;四是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进一步增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医疗保障事业的持续有

效的发展。虽然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切切实实的体现了实际效果,但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的制定解决对策,从而使我国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挥出更大的作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推广宣传力度不够,目标群体参加意愿不大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的农村对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各个方面认识还少,还存在很多的偏差和疑虑。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认识,在主观上来说,因为农民对于共济观念和投资健康的理念还有风险的观念相对来说比较的淡薄。他们还对政策的稳定性、相应的管理者不太信任。从客观上来看,由于目前农村的医疗条件比较简陋,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于农民的实际需要。同时,由于农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文化素质等多方面对参加的想法都有影响。在一些比较贫困的农村,多数的农村都盼望有新农合,但是由于还存在侥幸的心理,同孩子上学、穿衣、吃饭等必须的支出相比较,不重视看病花钱,对一些医疗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起来。并且,在各个方面的投入上,执行机构往往只是执行上级的指示和命令,但是却没有合理的远期目标和政策保障,使农民对新农保缺乏安全感,从而削弱了新农合的吸引力。

(二)医疗补偿水平偏低

就目前实际状况,大部分的农民认为目前的报销的比例不高,一般情况只能报销总费用的20%上下,无法从根本解决农民看病费用的问题。报销比例较低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可报销品种单

一、范围小,很大部分的药品都不在可以报销的范围之内,造成农民费用过高,二是新农合范围的医院所用的药品很大一部分都是不可以报销的,所以导致报销费用减少,三是以为医院的技

术水平较低,导致转诊的很多,这样造成了报销的比率比较的低。

(三)医疗的过程规范化偏低

主要体现在诱导需求乱用药、扩大范围做检查、降低标准收入院、不按梯次乱用药。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农民发生的费用在报销以后,药品的价格都高于药店的出售交个,这样也就影响了农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四)医疗条件太差

医疗条件太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简陋。由于目前新农合范围的医院医疗条件捡漏,设备使用率低,无法更好的应用,对于新农合范围的医疗部门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

2.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受城乡二元格局影响,城市占据了大量的卫生资源;而农村配置的比例极少,造成农村卫生基础薄弱、服务水平低下、质量偏低,缺医少药、资源闲置问题同时存在。

3.基层卫生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在大多数的农村卫生队伍中,简单的跟师学徒仍存在于基层卫生室,就是在县级卫生院工作的医务人员中,仍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和进修机会。基层卫生人员素质令人担忧。

二、针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强化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自我预防保健意识,加大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增强“互助共济”的协作精神。

(二)完善保障制度,提高农村居民的补偿水平和受益面

一是要建立稳定的筹资机制,二是提高筹资水平,三是合理补偿医疗费用。

(三)进一步强化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一是要在资金上加大对新农合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强化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三是要加强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通过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准入制度,强化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医疗保障的能力、水平和质量。可以在医学院校设置针对新农合的专业,来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并对这些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和优惠措施,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四)强化对医疗定点机构的管理

因为目前新农合医疗基金的主要风险来自于不规范的医疗服务行为,所以,要按照《关于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药费用管理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强化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管理规范,对于药品的采购配送、费用管理、定期医疗卫生信息的发布和专家考核评

议等制度化,从而从源头上进行有效治理,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五)加快农村医疗合作制度的法制化进程

要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我国应该对农村合作医疗方面进行法制化,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从而更好地指导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应该有针对性地制定农村合作医疗法,在法律中对各种行为进行统一和规范,从而更好地保障农民享受相应的权力,同时对相关部门进行约束和规范,进而提高我国农村医疗水平,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张以强,梁媛媛,刘彩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践中的问题探讨[J].法治与社会,2006,(11)。

[2] 唐娟。我国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的阻滞因素分析[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26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7

本次调研时间为2012~2013年, 调研样本涉及山西省所有地区, 全省农村固定观察点共调查953个样本户, 样本分布如图1.家庭常住人口3299人, 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46人, 比上年下降1.4%。在家庭人口中农村人口为3.27人, 比上年下降5.3%。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分析

从山西省近两年各种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上来看, 除了水果种植面积增加外, 其他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降低幅度不明显。小麦从2012年的16.37hm2下降到2013年的10.57hm2, 减少了87亩, 降低幅度为35.4%。玉米从2012年的263.26hm2下降到2013年的254.83hm2, 减少了8.44hm2, 降低幅度为3.2%, 变化不明显。蔬菜从2012年的26hm2下降到了2013年的22.05hm2, 降低幅度为16%.。从水果种植面积来看, 水果已经作为农民的主导产业, 种植面积从2012年的101.15hm2增长到2013年105.38hm2, 增长幅度为4.2%。

2.2 主要农畜产品产量分析

从图2可知, 玉米、小麦、蔬菜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这可能与种植面积减少有关。与2012年相比, 玉米的产量从2012年的2 203 663kg减少到2013年的2 074 581.3kg, 减少了129 081.72kg, 降低幅度为5.9%。小麦的产量从2012年的6 4881kg减少到2013年的3 353.33hm2, 减少了972.07hm2, 降低幅度为22.5%。蔬菜从2012年的1 437 500kg减少到2013年的1 114 380kg, 减少了323 120kg, 降低幅度为22.5%。这些经济作物产量降低的原因:一是种植面积比去年少。二是由于耕作技术落后, 田间管理不科学。三是自然灾害引起的。水果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这与本身种植面积的增长有关, 水果从2012年的2 312 270kg增长到2 482 250kg, 增长幅度为7.4%。从农产品种类产量分析来看, 猪肉、奶类都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猪肉的变化幅度较明显, 从2012的240 631kg减少到2013年的121 139kg, 减少了119 492kg, 降低幅度为49.7%。奶类的变化幅度2013年较2012年相比, 降低了33 900kg。这些产量降低的原因主要是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喂养和管理。羊肉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从2012年5 280kg增加到2013年的7 720kg, 产量增长了2 440kg, 产量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羊肉市场价格本身较高有关, 二是羊是食草动物, 喂养成本较低, 人们喂养羊肉的积极性较高, 所以产量高。

2.3 主要农畜品经营收入的分析

从经济作物收入来看, 只有蔬菜收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玉米、小麦和水果都呈现出降低的趋势。蔬菜收入从2012年的899 960元增加到2013年1 078 333元, 增长了178 373元, 增长幅度为19.8%, 收入的增长一是蔬菜品质好, 二是有反季节蔬菜, 使得蔬菜价格提高。玉米的经营收入低, 从2012年的4 534 826元减少到2013年的4 187 886元, 减少了346 940元, 降低幅度为7.7%。小麦的经营收入从2012年的137 701元减少到2013年的106 390元, 减少了31311元, 降低幅度为22.7%。这与产量低有很大的原因。水果的收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2012年的6 817 163元减少到2013年5 168 362元, 降低幅度为24.2%, 这可能是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 一方面种植面积多, 技术投入不当;另一方面可能是果品品质不好, 气侯、土壤、温度和降水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三是管理和栽培技术不科学。

从农产品收入来看, 羊肉和奶类的收入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奶类的收入从2012年的1 169 000元增加到2013年的1 530 905元, 增长幅度为12.4%, 收入的增长与产量少、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有很大的关系。羊肉的收入从2012年的154 100元增加到2013年的366 095元, 增加了211 995元, 说明羊肉的市场行情较好。猪肉的收入从2012年的1 807 315元减少到2013年的1 530 905元, 降低幅度为15.3%, 说明猪肉的市场前景不明朗。从4种主要经济作物收入变化上来看, 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一般。从农产品收入变化来看, 畜牧业的市场前景较好, 也是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2.4 主要农畜品经营费用的分析

从山西省近2012~2013年经营费用分析来看, 玉米、小麦、蔬菜、水果、猪肉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其中玉米从2012年的1 415 147元减少到2013年的1 347 475元, 减少了67 672元, 降低幅度为4.8%, 玉米经营费用低的原因是降水量比较充足, 管理科学。小麦从2012年的83143元减少到2013年的59 859元, 减少了23 284元, 降低幅度为28%。小麦经营费用低的原因有降水量比较充足、气侯比较适宜、无干热风和病虫害现象。蔬菜从2012年的273 756元减少到2013年的214 346元, 减少了59 410元, 降低幅度为21.7%, 经营费用少的原因主要是种植面积少。水果的经营费用从2012年的2 124 405元减少到2013年的1 973 252元, 减少了151 153元, 降低幅度为7.1%, 这主要是生产成本不高、气侯适宜、降水量充足。猪肉的费用从2012年的1 485 863元减少到2013年的1 302 165元, 减少了183 698元, 降低幅度为12.4%。这可能与产量低有很大的关系。而羊肉、奶类都呈现出增长的幅度, 羊肉从2012年的73 820元增加到2013年的277 110元, 增加了203 290元, 这与本身产量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奶类制品从2012年的876 190元增加到2013年的989 700元, 增长幅度为13%, 这主要与生产成本高有关。

2.4 主要农业产品消费量分析

从山西省近2年消费量分析来看, 粮食、蔬菜、水果、大豆、猪肉和鱼虾都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收入低, 消费能力低引起的。粮食消费量从2012年的963 597元减少到2013年的912 735元, 减少了50 862元, 降低幅度为5.3%。蔬菜从2012年的275 307元减少到2013年的274 976元, 减少了331元, 降低幅度仅为0.1%。水果的变化从2012年的81 827元减少到2013年的79 421元, 减少了2406元, 降低幅度为2.94%。大豆从2012年的27 099元减少到2013年的25 079元, 减少了2 020元, 降低幅度为7.5%。猪肉从2012年的23 580元减少到2013年的23 478.5元, 减少了101.5元, 降低幅度为0.4%。羊肉和奶类呈现出增长的的趋势, 说明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本身羊肉是一种保健品、脂肪含量低, 蛋白质含量高, 受人们欢迎。奶类补充钙, 这些都利于身体健康, 同时也反映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3 结论

从调研结果来看, 农村经济作物中主要以玉米、小麦、蔬菜和水果为主, 其中玉米的栽培和水果面积最多;从变化趋势上来看, 降了水果其它作物的栽培面积均呈现出降低的变化趋势;4种主要农作物的产量与种植面积变化相似, 这可能与2013年农作物栽培面积有关。从农畜品产量分析来看, 猪肉和奶类呈现出降低的变化, 羊肉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农民收入受到产量降低的影响比较明显, 2013年总收入低于2012年, 仅有蔬菜、羊肉和奶类的收入高于2012年。因此, 鼓励农民增加农作物栽培面积, 提高产量将是2014年的重点工作。

摘要:调查了山西十村千户953户农民的经济发展情况, 结果表明随着我省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 全省农村产业经济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收入增长, 也使得农业经济工作重点正在逐步发生变化。2013年抽样对山西省农业经济状况进行了详细调研, 通过与2012年的调研结果相对比, 农业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本文将详细分析山西省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

农村产业发展状况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图书室 落后 方向

城乡学校的区别,较为明显的应该算是学校图书室的区别。在城市中小学校图书室已进入到了使用触摸屏时代时,农村中小学图书室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空间狭小、利用率少;图书室缺乏专人管理,平时很少开放;为了数量达标,不敢剔除陈旧图书,一些学校图书室陈旧,无用书籍所占比例高达50%;目录检索和借阅管理无法兼顾等问题非常突出,设备和管理相当落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中小学图书室装备的落后

1. 藏书质量的滞后。1996年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催生了一批农村中小学达标图书室,图书室开始得以重视。有些农村学校几乎一夜之间图书数量完全达标,有专款购买的,有捐赠的,等等,图书质量良莠不齐。由于缺少专职人员管理,图书室开放很不正常,管理人员又缺乏专业培训,对如何科学化、标准化管理很不了解,排架比较随意,目录检索空白,借阅档案不健全;装备用书比较单一。学生阅读已悄然改变,由过去以教学参考用书和中外名著为主的阅读方向向自然科学和休闲娱乐居多的方向转化。学习的压力,促使学生在课外之余利用轻松诙谐、自然丰富的图书来调节课堂所带来的神经压力。但这样的藏书基本上仅占整个馆藏数量的0.3%,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欲望。

2 .图书室管理用品的落后。最近几年,农村学校图书室通过政府采购,书架已有保障,过去存在的图书堆砌在某个角落的现象已得到解决。由于领导部门不重视,很多农村学校图书室还是使用原始的手工操作而没有实行电脑软件管理,新书入库很慢、新书利用迟缓。入库工作量大,很多学校借助于学生帮助入库,导致书标书写不规范、书标粘贴不整齐、盖章不完整等问题出现。学生多数是利用课间十分钟借书,手工借阅手续缓慢,难以满足借书人群办理借书,抑制了学生的阅读热情;有时只能由班主任集中借阅,学生没有选择自由,导致学生对借阅失去了兴趣。

3. 图书室空间狭小,装饰落后。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没有一流的学校!农村学校要想提高学校品质,配备怎样的图书室很重要。纵观农村学校图书室,招牌不醒目;布置往往也非常简陋,几个书架加一张简易办公桌,没有过多的装饰,提醒语可有可无,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呆板;图书室基本没有阅读小空间,学生想做笔记很困难。有些学校图书室空间过于狭小,以至于书架之间过道窄,容量小,借书太过拥挤,学生失去耐心。还有一些学校没有单独的图书室,阅览室与图书室共处一室,即一半是藏书室,一半是报刊阅览室,管理员可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观念的落后

对于借书,一些教师有抵触情绪,认为读课外书占用复习、写作业时间。事实上,文化已多元化,各个科目相互之间渗透性很强。阅读对理解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经常阅读会使人内心强大,使人思维成熟。所以,仅仅盯住教科书而忽略阅读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三、管理员缺乏培训,相互交流很有限

调查发现,城市学校图书管理员每年都有定期业务培训,从分类编目排架到读者服务都有详细辅导。而农村学校图书管理员就很少有这样的培训机会。原因无非是人员分散、路途遥远、时间不好安排等。这其实都是借口,是重视不够,这样对他们很不公平。我曾经参加过一期集中培训,听课者很认真地在做笔记,生怕漏掉什么内容,发言也比较热烈,大家对平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咨询,课间的交流也很热烈。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下一次培训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了。所以,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图书室管理员的培训很有必要,这对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帮助。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有助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未来调整之方向

农村学校环境比较单一,学生课外娱乐、互动比较少, 学校图书室就应该是学生课余调节的最佳场所。图书室的滞后,抑制了学生的借阅热情,造成了学生对图书室的漠视,对阅读的抗拒。长此以往,图书室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 选择更多适合中小学学生阅读的图书补充藏书,为师生提供优质的阅读资源。合理规划图书室空间,营造一个安静、温馨的优良阅读环境。每个图书室都应该开设一个精致的小空间,形成一个既开放又独立的阅读圣地,使图书室真正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

2. 更新观念,首先是领导要更新观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文献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传播速度。中小学图书室作为学校信息交流阵地,网络化管理是首选。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进硬件设施,淘汰手工管理;积极培养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在新理念的指导和引领下,兼职管理员能把教学与管理统筹兼顾,改变以往的服务方式。只有高效的服务,才能提高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图书的利用率。

值得庆幸的是,国家越来越注重改变农村学校的落后面貌,重视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城乡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加大了书籍采购和书架配备力度。学校也适当调整图书室位置和空间,有效改变了图书室狭小的旧面貌,拓宽了借阅空间。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农村学校图书室不再滞后,在各方努力下,还能走出一条城乡学校图书室联网之路,这样,既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避免重复浪费。我们相信,在国家、地方政府、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一个个标准、实用便利、甚至智能型的图书室将展现在广大师生面前,为师生借书读书提供宽敞明亮、温馨的环境,让图书室真正成为读书者的天堂。

【参考文献】

[1]吴彦华,刘晓燕.大连农村中小学教师图书流掉站的建立与应用[J].2010(5):88-91.

上一篇:校园的美丽景色优秀作文500字下一篇:护士执业注册审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