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精选8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篇1

近年来,__市在实施以“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为主要内容的“南平机制”过程中,通过发挥下派村支书、[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科技特派员、流通乡(镇)长助理、金融乡(镇)长助理、民营企业助理等五支队伍的作用,培育了大批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截止目前,我市共有各类专业合作社15个,协会256个,吸收8289户农民入社入会,带动周边农户35657户,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我们把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一项探索性工作来抓,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灵活组织设置,拓展农村党建工作领域。本着“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指导思想,我们在对全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党员分布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及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抓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做到“三个明确”,即明确设置原则、明确隶属关系、明确职能任务。规定凡是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原则上都要依托属地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并按照党章的基本要求,结合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特点扎实开展党的工作,有效发挥党组织在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中的作用。由于指导思想明确,措施办法到位,使我市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共组建了56个党小组、1个党支部,探索了两种组织设置模式:一是独立组建模式。即在党员人数3人以上且党员从业相对稳定的农村经济合作社单独成立党支部。如川石乡锥栗经营联合社社员中有40名党员,其中,8名党员从业相对固定,我们单独组建了“川石乡锥栗经营联合社党支部”。二是依托组建模式。即在党员人数较少,尚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农村组织合作组织中成立党小组,按行业相近原则,依托所在地党组织进行管理。吉阳镇依托供销社党支部在仙草专业合作社中成立党小组,对5名来自不同行政村的党员进行统一管理。东峰镇桂林村将支部中原有的党小组重新设置为葡萄协会、柑桔协会、蔬菜协会、企业协会等4个党小组。依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设置党组织,不仅加强了对新兴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领导,拓展了农村党建工作的领域,而且整合、提升了行业竞争力,加快了农村产业化进程。

二、探索活动载体,发挥党员的引领作用。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实际,开展了党员电教科技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使党员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成为本行业的“领头雁”、“主心骨”。据初步统计,在各类专业合作社和协会的理事会成员中,党员干部比例达80以上。同时,我们努力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提供条件、创设平台。川石乡由8名固定党员和32名联社党员组成的锥栗经营联合社党支部,根据党员的特长和意愿,将联社党员分为技术指导组、流通销售组、贷款授信小组、帮扶小组等4个工作小组,负责为为栗农提供产前的推介新品种、评定贷款信用等级;产中的技术培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的开拓市场、组织协调锥栗流通渠道,当年即为入社的278户栗农增收31.8万元。东峰镇通过开展“协会连百家”活动,引导农民成立柑桔、葡萄、茶叶、蔬菜等各类协会、合作社15个,会员达1200人,该镇桂林村党支部将全村61名党员按主要从业情况和各自特长“对号入座”,编入四个协会党小组,每位党员必须联系协会以外同一主要从业情况的5户农户。去年6月,桂林村的葡萄合作社经市工商局登记注册,成为南平市唯一一家省级确认的村级葡萄合作社。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篇2

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根植于所处的经济和社会环境, 因此, 各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诸多差异。由于起步较晚, 目前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 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规模普遍较小且运作不规范, 其制度效应远未充分发挥。相对于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短暂的发展历史, 日本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经走过了百余年的发展历程, 形成了系统而成熟的发展模式, 很多的做法已被长期的市场经济实践所验证。与此同时, 日本渔业领域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与我国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 将日本和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特征进行比较研究, 有助于明确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短板, 找准发展方向, 促进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日本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述

日本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指创建于1901年的日本渔业协同组合, 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是日本渔民利益的强有力代表。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的组织化程度非常高, 形成了一个包括地方性组织和全国性组织在内的庞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 几乎覆盖日本所有渔区。

创建初期, 日本渔业协同组合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管理日本沿岸渔场, 确立渔业生产秩序, 解决渔场纠纷, 稳定渔业生产, 保障中小渔业生产者在渔场中的平等地位和经济利益;二是消除渔业信贷中的不平等盘剥, 维护中小渔业生产者的正当权益和社会经济地位。[1]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的职能更加丰富, 服务内容更加广泛, 不仅包括渔业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教育培训、渔业信息、水产品加工、贮藏、销售、渔业信贷、保险等, 还提供生活服务和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日本政府在渔业协同组合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不仅向其提供各项援助以及优惠政策, 还赋予其部分行政管理职权。日本政府向渔民提供的各项援助和补贴, 包括沿岸渔场开发援助以及渔港区道路建设援助等都通过渔业协同组合进行发放。渔业协同组合还具有部分渔政管理职能, 拥有渔业管理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权, 如规定定置网的高度、长度、网目大小、作业区域和时间等。日本渔业协同组合还拥有近海经营小型定置网、地曳网、养殖贝类、海藻等的特定权利, 该组织成员因此具备优先生产经营权, 非组织成员的作业将受到严格限制。在这样的体制下, 渔民参与协同组合的积极性很高并且具有很强的自律性。[2]

二、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特征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我国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伴随着“单船股份合作为主体的捕捞业和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养殖业”这一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以及水产品市场的改革而产生, 至今已走过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多年间,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历经了萌芽、徘徊、艰难探索等阶段, 直到21世纪初期才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规模。2007年7月1日,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 明确了新型农 (渔)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市场地位, 为其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农 (渔) 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建立并取得良好发展。

目前,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如下特征:

1.以养殖领域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 涉及捕捞的数量较少

行业分布的差异是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日本、韩国、挪威、澳大利亚等渔业发达国家的主要差异之一。我国是渔业大国, 更是养殖业大国,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渔业领域实现了捕捞为主向养殖为主的结构转变, 在之后的十多年中这一趋势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以萌芽和发展的阶段。正是渔业产业结构和渔业政策方针的变化决定了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养殖业领域实现了更快发展。与之相比, 日本、韩国、挪威以及澳大利亚等渔业发达国家更加注重捕捞业在渔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捕捞为主的产业结构上百年来始终未发生改变, 这也决定了在众多渔业发达国家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多分布于捕捞领域。

2.发展历史较短, 发展程度较低

与日本运行了百余年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相比, 我国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 合作组织相关立法甚至只有短短5年的时间, 决定了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程度上的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①规模普遍较小, 成员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合作组织数量众多;②覆盖面较窄, 截至2011年上半年,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12%, 这与日本、韩国等渔业发达国家90%以上的农户覆盖率相比差距明显;③发展不规范, 部分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混乱, 组织章程形同虚设, 成员权利义务不明确, 也有部分合作组织自成立至今未开展过任何业务, 合作组织沦为少数人套取税收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工具。

3.组织功能单一, 影响力较小

通过联合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平等的市场地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是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立的初衷, 时至今日, 仍主要围绕这一初衷开展经营, 经济职能仍是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最主要也是唯一的功能。与之相比, 日本的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在承担经济职能之外还承担了政府的部分社会管理职能, 包括补贴的发放、某一海域渔业经营权的分配、渔业保险活动的开展、渔业社区的管理等。另外, 对日益衰退的渔业资源进行管理, 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也是日本以及韩国、挪威、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渔业发达国家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一个非常值得称道的职能。组织能否承担并充分发挥相应的职能是决定组织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单一职能容易使其被渔业经营领域的其它组织形式所代替, 必将影响其发展规模和未来前景。

4.较高的政府介入程度、较低的政府授权与政策扶持不足并存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深受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 纵观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 每一次强有力的政策出台后都会有一批合作组织随之涌现。另外, 尽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政策指导原则被反复强调,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官办色彩仍比较重, 很多合作组织挂靠在渔业相关管理部门之下, 依赖其优惠政策而生存, 也有很多合作组织的领导人就是地方渔业管理部门的在职或退休干部。在较高程度的政府介入之下, 政府政策对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却十分欠缺, 仅税收优惠政策得到了普遍落实, 其它如奖励政策惠及的合作组织数量有限, 技术和信贷支持尚须进一步加强。另外, 与日本政府授予了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较为充分的微观管理职能形成鲜明对照, 我国重视行政管理而轻视民间组织作用的问题比较突出, 对于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授权不够, 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权限仅限于组织内部成员的经济行为, 作为中间组织的社会管理职能远未得到发挥。

5.实践形式多样, 运行效果亟待进一步验证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 我国广大渔业经营者对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未形成足够清晰的认识, 广大渔区出现了形式多样的合作经济组织, 造成了中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三种现象, 即部分合作组织的发展完全脱离了国际合作社联盟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基本原则, 使得合作组织流于形式, 成为少数人获利的工具;部分合作组织虽严格遵守合作社原则, 运作效果却非常差;也有部分合作组织在基本遵守合作社原则的基础上, 某些环节灵活设计, 却收到了良好效果。面对形式多样的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实践, 学术界以及政策制定者都给予了极大关注, 但对于什么样的合作组织形式更适合我国当前渔业发展形势却始终不能形成统一的认识,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仍将处于艰难的探索当中。

三、日本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1.加强组织间的联合, 扩大组织规模

日本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是因为它拥有从中央到地方庞大而完善的组织架构, 从而使其在面对渔业领域的其它经营者以及执行部分政府授权职能时具有强有力的谈判能力。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在组织规模上寻求突破, 以此争取更有利的谈判结果和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实现组织规模突破的手段包括合作组织自身的扩张以及组织间的联合。组织自身的规模扩张受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组织管理架构、成员认同以及渔区分布等因素的制约较强, 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相比之下, 组织间的联合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上述因素的制约, 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的扩张, 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各合作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和积极性。近年来在我国部分渔区出现的合作社联合社即是组织间联合的产物, 对于实现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扩张和争取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常值得提倡和鼓励。

2.拓展组织职能, 增强社会影响力

作为组织内成员利益的代表, 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承担起服务社员的基本职能, 在生产资料购买、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病害防治等环节充分发挥作用。另外, 在做好基本服务工作的同时, 也要充分发挥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合作优势, 积极寻求组织职能的拓展, 为解决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难题发挥作用。

例如, 在渔民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的问题上, 可以在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发展资金互助以及贷款担保服务, 降低渔民资金筹集成本, 提高资本供给水平。再如, 由于渔业领域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以及产业自身所具有的高风险特征, 商业性渔业保险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监督成本过高、损失难以度量、道德风险高等问题, 因此商业性渔业保险在我国发展缓慢, 养殖险更是发展空白。针对这一问题, 可以依靠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渔业互助保险, 弥补渔业保险供给的不足。除此之外, 近年来, 结合国外“渔业共同管理”和“渔业社区管理”的概念, 我国渔业研究专家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渔业管理职能进行了研究, 指出面对渔业资源的日趋衰退以及水域滩涂生产能力的不断下降, 政府自上而下的渔业管理效果不佳, 而将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区”形式在我国实施渔业社区管理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3,4,5,6]

3.明确政府角色, 加大政府授权

政府的介入有助于节省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和运行成本, 对于推动渔民专业合作组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政策扶持力度, 包括制定优秀合作组织奖励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管理咨询和技术指导、加强行业技术推广、开展合作组织领导人培训等;另一方面, 要规范政府的介入方式, 杜绝政府一手包办和干涉合作组织内部事务, 让“民办、民管、民受益”真正落到实处。

借鉴日本授予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定的政府行政职权的做法, 加大政府对渔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授权力度, 让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起部分的渔业管理权, 降低渔业相关政策的实施成本。例如, 将特定水域的捕捞权限以及资源管理权授予当地渔民专业合作组织, 由合作组织组织成员科学地开展捕捞活动, 避免无序和过度捕捞造成的资源枯竭。再如, 将渔业补贴的发放权授予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有效降低渔业补贴业务的实施成本。

摘要: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渔业领域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 对于提高渔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维护组织成员利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能够为成员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并拥有庞大而完整的组织体系、多样化的组织职能以及强大的社会影响力的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相比, 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发展程度低、发展不规范、规模和覆盖面小、功能单一以及较高的政府介入程度、较低的政府授权与政策扶持不足并存等特点, 制约着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借鉴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的成功做法, 应在加强组织联合, 扩大组织规模, 拓展组织职能, 规范政府介入, 强化政府扶持并不断加大政府授权等方面做出积极努力, 以此来促进我国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日本渔业协同组合,组织职能,政府授权

参考文献

[1]杨立敏, 潘克厚.渔民合作组织——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J].中国渔业经济, 2005, (01) .

[2]马林娜, 慕永通.渔业共同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 2004, (05) .

[3]唐建业, 黄硕琳.渔业社区管理在中国的实施探讨[J].海洋通报, 2006, (04) .

[4]高明, 高健.中国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优化研究[J].太平洋学报, 2008, (02) .

[5]李晟, 朱颖颖, 杨正勇.渔业协会、渔村社区组织及其渔业资源管理功能[J].渔业经济研究, 2009, (03) .

建设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篇3

1、建设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到2006年元月底,全县建有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个,其中专业协会9个,行业协会5个,人会农户达700余户,企业达60个。主要包括:反季节香菇协会、杂交水稻制种协会、蜂业协会、水电协会、养猪协会、花卉苗木协会、中药材产销服务社、金银花协会、木竹协会等。这些组织的创建,对促进铜鼓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高农业组织化,逐步实现产业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按照产业类别合作原则,联合起来组建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对外统一购进和销售,对内统一技术指导和管理,生产车间在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找到了应对大市场的载体,提高了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规模逐步得到发展。

3、依托特色农业,实行产销互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在发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铜鼓根据实际,依托本地特色优势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生产、销售产品。如:众发合作社、双红合作社等反季节香菇协会,用冷藏车将反季节香菇运销南昌、湖南、广东、上海、福建等地市场,仅2005年就组织销售香菇1万余吨,创收4400余万元,既提高了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4、适合当前农村责任制实际,作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载体。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解决了政府包揽不了、单个农户又不好办的事;也完善了农村科技、社会服务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大段镇隘口村是铜鼓县一个杂交水稻制种较为集中的村,全村共有300亩制种基地,协会成立以前(2004年),由于稻种在扬花季节时碰上下雨天气,气温下降,加上不懂技术,导致40多亩颗粒无收,其余的也大大减产。协会成立后,经常请来专家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不仅保证了制种的科技化、标准化,而且大大提高了科技含量。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组织化程度低,服务职能初浅。目前,大部分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仅限于一般性的技术指导、低水平信息引导,未能提升服务内容,讲客观问题多,轻办会宗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的分工与合作。有的专业协会成立时还开个会,成立后基本没有开展活动,或只收点会费,开个年会,没有真正开展工作,名存实亡。农户生产独立,管理分散,产品自销,让农户感觉协会有与没有一个样,即使加入了协会也积极性不高,协会凝聚力不强。

2、管理不规范,合作机制脆弱。铜鼓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大部分都属于“官办”性质,是由政府主导建立起来的。如木竹协会的秘书长是由林业局林政股长兼任,水电协会的秘书长是由水务局的工作人员兼任,菇业协会的秘书长是由原绿色办(现农业局)的工作人员担任,这就决定了合作经济组织与会员之间必然存在一层隔阂,协会好象是各个单位的下属组织,在他们看来,协会的任务不是服务农户、企业,而是一种指导甚至是领导关系,或者要么干脆什么事都不管,什么事都不做。

3、搭建平台不够,信息流通不畅。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需要新品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引导、服务;但支持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息、技术、市场流通三大平台很不健全。

4、经费投入不足,内部运作艰难。铜鼓各种合作组织除水竹协会、水电协会能收取部分会费外,其他协会则几乎没有任何经费。经费的紧缺,导致了协会运转的举步维艰。协会缺乏经济支撑,运转艰难,形同虚设;管理人员缺少报酬,责权利不统一,人浮于事;协会与会员缺乏正常的利益机制;经营运作不规范,多为松散型组织。

三、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两点建议

1、在服务上下功夫,紧密协会与会员的连接。一是要实现业务指导功能。任何一个行业,要想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优秀的员工队伍,还需要先进的理念,需要业务指导。如行业的宏观规划、产品设计、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只有实现了业务指导;会员才会感到协会有用;愿意接受协会的指导。二是要实现专业服务功能。企业、农户限于自身力量和视野,不可能拿出很大精力来协调诸如专利申请、许可证报批、新产品检验等工作,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联系面广和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帮助他们办理一些“难缠”的事情,真正做到为企业、农户发展排忧解难。只有实现了专业服务,会员才会觉得离不开协会,才会自觉支持协会开展工作。三是要实现综合协调功能。行业协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综合协调功能,为企业、农户的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内外部环境,诸如协调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关系、协调解决劳资纠纷、依法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等等。只有实现了综合协调功能,会员才会觉得协会才是真正可信的“娘家人”,他们也才愿意出资、出力,而协会的发展也将会因而获得取之不尽的动力。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上午好!

____纺织有限公司运作七年多来,一直坚持以“诚实、合作、创新、卓越”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断创新发展,通过规范运作,全面提高企业综合素质,现已发展成为——集团旗舰型企业,目前拥有纱锭20万锭,喷气织机150台,员工4600多

人。公司党委下属8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98名,在党委领导下,全体党员在新经济体制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带头作用。2006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4.5亿元,利税9400万元,出口创汇100万美元。今年1-3月份,上缴税收1500万元。06年企业荣获全国百家明星侨资企业、省政府AA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及全国纺织行业竞争力排名20强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不仅仅是企业的规范经营和有效内部管理,更主要的是公司党委在县委和组织部门领导下,广大党员在各项工作中团结协作,勇于进取,使企业党建工作做得踏实有效。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围绕经营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主要做好“六个坚持”。

一是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促进党建工作健康开展。

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一方面新事物、新知识、新思想在不断涌现,人们的工作及生活环境等因素不断变化,人的价值观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另一方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所依托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市场经济这种提倡自由流向、公平竞争的环境气氛中开展党建工作,自然不能以简单的行政命令作为主要形式,如何使党的组织在非公有制企业中取得主动,形成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关键在于争取“人”。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党建工作,把关心员工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对员工的情,换取员工对党委的爱。因此,做好“人”的工作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关心人、帮助人去教育人、激励人。以激发他们工作热情。06年公司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就有30多人。

二是坚持“服务、引导、促进”的非公经济党建理念,做好党建工作。

依据这一理念,我们正确处理非公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与尊重经济规律、营造企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关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探索工作中的抓手与载体,形成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围绕企业的发展,重点在提供服务上下功夫。确保企业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几年来,公司主要经济指标都走在集团前列。

三是坚持经济建设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

非公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应以消除党组织设置空白点,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为主要目标,着力于创新基层党组织的组建形势。做到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提高一个。要因企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既重视组织形式的建立,更注重组织建立后的效果。在要求、进程和方法上不搞“一刀切”,防止急于求成、有名无实。我们对于公司派出到外公司帮助工作和执行任务人员都及时在集团内部沟通,使他们都能及时得到党组织的关心和教育,这次派往越南——工程的几十人中就相应选拔组织能力强,觉悟高的中层人员担当党组织领导。

四是坚持抓党建工作与抓经营工作相结合。

在非公有经济组织中,党组织活动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与企业发展的同向性上,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发扬群众工作的优良传统,成为企业发展的促进者、企业文化建设的组织者、劳资关系的协调者,从而扬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组织工作之长,补企业刚性管理有余、柔性管理不足之短。作为党员,首先应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技能,成为非公有经济组织中的“经济能人”;同时应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地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自己的能力和先进性去竞争企业的中、上层管理岗位。只有这样,党员和党组织才能取得资方和职工群众的认可,才能广泛地开展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现在公司的中层人员中90是党员,同时大多数是技术创新和业务骨干的行家里手。

五、坚持义利兼顾,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企业一年年壮大的同时,我们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去年以来,在集团领导下,以扶助教育,捐献爱心为内容,向朱集小学捐助40万元进行校区改造。同时,对睢中考上重点大学贫困生捐助奖学金。从创业至今,——公司先后安排下岗工人及待业青年多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业务能手,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新老板……。公司累计上交各种税费万元;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万元。新建的——纺织城二期将更是一项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光彩事业。——公司的发展实践再一次表明:社会的安定和党的正确的政策导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敬业爱岗,诚实守信是对企业人品德层面最基本的要求;团结勤奋,锐意创新是企业持续稳定快

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发挥优势,打造精品,是我们取胜的重要法宝。义利兼顾,回报社会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位领导,同志们:——公司在七年来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理念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我们的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前面的路还很长。我们有决心在县委及组织部门领导下,努力开创和完善党在企业中的有效作用,更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今后,——公司将继续坚持“诚实、合作、创新、卓越”的企业精神,乘睢宁跨越发展的东风,以办好公司,做强做大做优和共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已任,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最后,祝各位领导、同志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____纺织有限公司

二00七年四月十一日

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典型经验 篇5

及政策规定

(县委组织部整理)

2013年12月

目录

一、山东省外

1、经验做法——苏州市等

苏州农村干部学院培训处 朱小明处长

(0512)68075911 *** 承办业务:大型班子,具体联系参观点均可

参观内容: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制、经济组织建设均已基本

完成,推荐吴中区、常熟市、相城区等,较多

‚三农‛专家——卢水生(可登陆网易卢立博客)

2、经验做法——广东东莞、深圳,广西梧州市

二、山东省内

1、经验做法——潍坊市、青岛市

潍坊市委党校培训中心 郭辉科长*** 承办业务:大型班次,具体联系参观地点均可

参观内容:奎文区(城郊社区大党委制)、诸城市(村改居、村并村等)、昌乐县等

也可直接跟相关县(市)区联系。

2、经验做法——肥城市

三、政策文件

山东工商局、山东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的通知》(2013年5月24日)

农民变股民转入攻坚

——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纵深思考

2007年06月24日 苏州新闻网 作者:卢水生(笔名 卢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国际化的快速推进,苏州农村大量资源性资产逐渐转化成为经营性资产。在农村经济、社会形态出现巨变的大背景下,2001年8月26日,苏州首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在当时的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成立,这一改革形式,为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破开了一扇大门。

经过5年多的实践和探索,到今年5月底,全市1400多个有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或社区中,已经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的有795家,实现分红的近400家,其中张家港、吴江等地改革已基本完成。

到今年底,全市要争取基本完成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

突破——三大模块实现创新

改革,就是要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寻求最适宜、最切合实际的发展形式。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至今,无论从改革理念、改革制度还是管理模式,都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观念突破:从‚量化资产、按股分配‛的有条件改革,向‚明晰产权、界定成员‛的全方位改革拓展。

【实例】 张家港市杨舍镇城南村由原来的城南村、旺家庄和小河坝村合并而成,合并前,这三个村一个是经济实力较差但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村,一个是经济强村但发展资源受限,一个是既没有土地也没有优质资产的薄弱村。如何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城南村采用‚区别对待‛的办法。排行‚老大‛的原城南村带头进行,于 2005年底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当年就实现分红。经济相对薄弱的旺家庄、小河坝村也在去年相继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由于集体资产经营收益仅够公益事业投入、村民福利分配等支出,合作社暂无分红,但这并不影响村民们的股民身份。

【探索】苏州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之初,确定的改革条件是村级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的相对富裕村。薄弱村的村民同样有管理、分享集体经济经营的权利,如何来保障这部分农民的权利? 张家港的创新做法在于,逐步从‚量化资产、按股分配‛的有条件改革向‚明晰产权、界定成员‛的全方位改革拓展,将有一定净资产和净收益、但当年收支相抵后基本无结余的村也进行股权确定、量化股值,但暂不分红;将净资产极少或资不抵债、收不抵支的村进行社员资格和股份确定、暂不量化股值和分红。这种创新做法,让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民都能成为股民。

——制度突破:从量化经营性净资产,逐步发展到量化集体全部资产。

【实例】 沧浪区友新街道双桥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在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中,该村在资产量化过程中,改变了其它地方普遍只将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户的做法,把集体全部资产包括土地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全部统一折股量化到户。

【探索】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还涉及到沧浪区、金阊区、平江区和高新区一部分城中村或近郊村。这些村的集体资产构成比较特殊,并且,这些村有更快地融入城市的先天条件。在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型过程中,如何在城中村或近郊村进行更为彻底的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双桥村的做法无疑提供了一个‚样本‛。将非经营性资产也量化折股,这为以后城中村或近郊村彻底融入城市提供了方便。

——管理突破:从封闭式的社区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

【实例】 高新区枫桥街道原有24个行政村,目前1万余户农 民已分散居住在7个动迁小区,并组建了7个社区居委会,原有的村级建制已经全部打破。枫桥街道在组建社区股份合作社过程中,在政企分开上创新突破,尝试合作社由传统农村经济管理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街道将24个行政村的行政职能转交7个社区管理,280多个村干部全部分流,经济职能由7个社区股份合作社承担,社会管理职责由街道、居委会负责,社区行政开支全部由街道财政承担。由此,免去了行政开支负担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可以从此‚轻装上阵‛。据测算,此举一年可减少合作社900多万元的支出。目前,各合作社只配备执行董事和管理员各1名,合作社全部收益归社员所有。

【探索】 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初衷是要让农民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分享集体经济经营收益。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目前我市大部分已经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尚未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合作社的收益必须有一部分用来承担村级行政的支出。枫桥街道的做法给全市社区股份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一条路。

成效——村级资产被“激活”

组建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前提之一是要盘活原有的村级存量资产,让原来的村级资产进入市场、实现盈利,或者实现更为优质的经营收益,由此来增加村级收入,促进农民增收。反过来,农民的参与、资产的量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村级资产。

张家港市城南村社区股份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10月份,成立之初,折股量化了4434万元村级总资产、3800万元经营性净资产。当年,合作社每股实现分红400元。到2006年,社区股份合作社组建刚刚‚满周岁‛,资产就实现了大幅增值,总资产增长到5532万元,经营性净资产增长到5093万元,股份分红增至每股600元。有关负责人坦言,组建合作社后,农民关心村级经济经营情况就像关心自己家里的事情一样,这在无形中‚鞭策‛着集体经济的具体 管理人员动足脑筋搞‚创收‛。

去年,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社均实现总收入272万元,比全市村级集体197.4万元的平均收入高出74.6万元。在收入构成中,二、三产业经营租赁收入占75.5%;一产发包收入12708万元,占8.5%;各级财政等转移扶持收入8469万元,占5.6%。当年用于股权分红16106万元,同比增长139%。

思考——任重道远迈四道“槛”

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实践和探索中,创出了多种运作形式,但纵观全市,已经组建的社区股份合作社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以双桥村为代表的城中村、近郊村,主要在古城区和高新区。这类村组建的合作社从股权分配到资产量化都较为彻底,既不设干部股,也不留集体股,所有股权全部‛固化‚,村民现有的股份‚生不增、死不减‛。

——各个市(县)、区等相对远离城市的远郊村。这类村组建合作社大多以符合条件的成年农民为1股,非户籍农民或小孩分得享受股。股权采取动态管理,三五年后调整一次,部分村还留有集体股。

不管以何种形式组建,全市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在完善制度、致富农民方面还面临着思考、探索和实践的一个个纵深攻坚。

思考之一:农民身份变了,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如何加速接轨?

已完成改革的城中村或近郊村,接下来要面对的是如何真正融入城市、农民如何彻底转变成市民等问题,比如,持有股份的合作社社员如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需要解决的是制度的彻底接轨。

思考之二:农民变股民如何尽快名副其实?

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致富农民,但目前全市还有相当比例的社区股份合作社还没有条件分红,农民变成了 股民,如何尽快名副其实,这类改革形式,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思考之三:集体股何去何从?

部分合作社特别是一些远郊村的合作社中,还留有一部分集体股,虽然目前我市对社区股份合作社该留多少集体股没有特定的限制,但集体股的存在依然考问着如何更好、更彻底地保障农民利益。

思考之四:村级收入较低的村如何加快改革步伐?

目前,尚未组建社区股份合组社的大多是村级可支配收入较低的村,要让这些村彻底改革,关键还在于要努力提高村级收入。如何做强村级经济实力,加快发展改革步伐,这仍是三农工作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重大课题。

农民抱团资本运作“两头赚钱”

石学林是吴中区木渎镇天平村的一位‚股东‛,家里一共5口人。翻开两本鲜红的股权证,记者看到,去年,在社区资产股份合作社获得4800元红利,在社区物业股份合作社投资10万元,获得1.2万元红利,共获得1.68万元分红。

今年年初,石学林领到第三本股权证。他原有的280平方米主房和180平方米辅房已全部完成拆迁,分到了小、中、大三个户型,总计270平方米的安臵房,同时,将部分拆迁安臵款入股镇里的惠民臵业股份合作总社,每年还将‚旱涝保收‛2万元红利。‚三本股权证估计今年能分到近4万元红利,空余的安臵房还能收租金,‛石学林说,像他这样的拆迁户在木渎比比皆是。

作为苏州城西的中心镇,木渎镇商贸业发达、人流量巨大,20多万外来人口在此居住,使当地形成了以农宅出租为主的规模庞大的‚房东经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木渎镇面临着再发展空间受限的困扰,推进‚三集中‛、尤其是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势在必行。同时,在拆迁中如何保障农民的既得利益?拆迁后,怎样为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2009年,木渎镇组建了由拆迁户自愿入股的镇级惠民臵业股份合作总社。根据相关规定,拆迁农户投资入股8万元,合作总社再另外配股,以户为单位获得合作总社股权,每户每年不低于2万元分红。截至目前,全镇动迁户入股总数为1350户,即合作总社农民入股1350股,入股金额为1.08亿元。累计分配红利2600多万元。‚镇级合作总社与村级合作社既是‘父子关系’,也是‘合作伙伴’。‛木渎镇相关负责人陈小兴告诉记者,合作总社将整合全镇优质资源,联合村级合作社,统一进行项目引进、开发和管理,收益增加后将相应上浮农户的红利。目前,由镇合作总社与姑苏村合作分社共同合作开发的建材专业市场正在审批过程中。据悉,该项目位于宝带西路,总投资1.4亿元,总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预计三年后投用,可获年租金总收入5000万元。

陈小兴说,惠民臵业合作总社将争取在3到5年内,实施资本运作和跨区域、多元化发展策略,建造三产商业用房30万平方米,年稳定收入突破1亿元,股权型入股农户达到3900户(股),分红收益达7800万元,每股分红收益在2万元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关键词】现代农业

【实践样本】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公司从标准化种植生产,到加工包装进超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不仅提高了农业现代生产水平,还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 一个现代蔬菜企业带动1600多户农民 今年5月27日上午10时许,在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梅南基地,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车间里包装着一盒盒的礼品蔬菜,并在蔬菜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上输入蔬菜条形码编号。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批蔬菜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根据条形码编号查询到它的田间档案,告诉你蔬菜的生产地址、何时播种、何时移栽到地里等,每一个批次的蔬菜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农药、肥料等也可一目了然。在车间旁的6只标准化钢架大棚内,再过10天左右,棚内这些樱桃小番茄将上市。公司技术员王卫良边查看边说:‚这几天对樱桃小番茄的生长非常关键,根据每个大棚里的情况,要及时派工人绕藤,还要及时采摘早熟的小番茄„„‛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当初承租30亩耕地种蔬菜起家,经过12年的发展,‚海明‛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生产部、销售部、农产品专卖部、酒店餐饮部的一家大型超 15 市蔬菜企业。‚现在我们拥有蔬菜生产面积3000多亩,防虫网设施面积1600亩,喷灌溉应用面积2000亩,钢架大棚设施近千亩。‛公司总经理顾海明说:‚近年来,公司先后与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等多家农科院校合作,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据顾海明介绍,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企业还积极带动当 地农户实行规模化种植、基地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组织化运作、超市化销售,在常熟尤其是在梅李镇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蔬菜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辐射带动周边1600多户农户,种植面积达到8000亩,2009年,海明公司实现销售6600多万元。

以‚安全、绿色、营养、健康‛为宗旨的海明公司,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目前已有12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9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2个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海明‛牌蔬菜还先后获得‚苏州市名牌产品‛、‚江苏省名牌农产品‛,在首届中国农产品品牌大会上,‚海明‛牌蔬菜被评为‚中国蔬菜类品牌十佳‛。常熟市海明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的一个缩影。梅李镇高效设施农业(蔬菜)示范基地,总投资1646万元,总实施面积6200亩,涉及珍北、新丰两个村43个村民小组;整个项目计划分三期实施。项目完成后将主要以种植高效经济作物蔬菜为主,并示范带动全镇2万多亩蔬菜的种植。梅李镇农副办主任鞠庆华告诉记者,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示范基地已新建泵站2只,完成道路硬化5000多平方米,新砌U形砼砌渠道9000多米;同时新增设了钢架大棚400多只,预计到今年6月底还可增加400只钢架大棚。

【关键词】社区服务中心 【实践样本】相城区灵峰村

这里曾经是偏僻边远的农村,到区里办事要跑个几十公里,如今社区服务中心成了‚惠民快车道‛——

村里1500多老人坐在家里领养老金今年5月27日上午9时许,3位操四川口音的女性来到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峰村的社区服务中心,要求办理婚育证明,为即将上学的孩子做好准备。按照规定,婚育证明应该由户口所在地出具,灵峰村作为她们的暂时居住地,无权办理;但如果不及时办理,孩子就不能在灵峰正常上学。服务中心的钱叶、谈艳青两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向不了解政策的3位四川妇女详细解释,并指导和协助她们与家乡联系,通过现代通讯传输工具尽快办好了相关手续。3位四川妇女感慨地说,比在她们自己的家乡办事还要快和省心。

灵峰村是一个相城区与常熟市接壤的‚边远村‛,以前,村里的老百姓要批个项目办个社保手续,最近也得赶五六公里路到镇上,有的甚至要跑几十公里路赶到区里,如果碰到手续不全,冤枉路不知要跑多少趟。2008年10月,村里建成社区服务中心,4名大学生村官、2名业务人员在服务大厅里一站式提供党员服务、民政服务、计生服务、纠纷调解服务、社会保障服务、社区环境服务、企业服务、残疾人服务和便民服务,把城镇的服务功能延伸到了村里,送到村民家门口。村里的主要干部还在服务中心轮流值班,现场解决村民们的难事、急事。考虑到农村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社区服务中心还成立水电维修服务队,为村民们免费提供服务。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村民们办事方便多了。5830多人的灵峰村,享受养老金的村民有1500多人,以前,老人们虽然为每月能领取养老金而高兴,却也为每次领取要往返10多公里路程而心烦。社区服务中心为村民们提供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服务后,老人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这个发展成果了。

后来,灵峰村又对养老金发放进行改革,变村民到社区服务中6 心领取为村民小组长把养老金送到村民家中。

灵峰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陆惠英告诉记者,今年5月27日上午上班不足2小时,服务中心就为村民提供了6项服务,其中有计划生育的,有社区环境的,也有法律咨询的。正在服务中心值班的村主任钱荣根对记者说,社区服务中心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在把温暖和方便送给村民的同时,从各个层面改善着党群、政群关系。

吴江首家镇级股份合作联社成立

2012-01-01 08:23:04|

为加快推进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吴江市七都镇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运行模式,组建农村物业股份合作联社。

日前,在吴江市委农办、吴江工商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七都镇22个行政村已经完成股份合作社的工商登记和农村物业合作联社的组建、注册工作,成为吴江市拿到农村股份合作联社工商营业执照的第一镇。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村级经济抱团发展的模式,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富民强村。这是苏州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举措、新亮点。

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报告

(卢水生: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调研员、教授、新闻发言人)

一、什么是城乡一体化?

国外并没有‚城乡一体化‛这个词,‚一体化‛通常被译为英语‚integration‛,就是‚整合‛的意思。城乡一体化说到底也就是一个城乡资源整合的问题。为什么要整合城乡资源呢?发达国家已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城市化‛,第二个阶段是‚逆城市化‛。城市化通过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也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城市病‛,于是许多有钱人纷纷‚逃‛到乡下,就形成了‚逆城市化‛倾向。那么,能不能既享受城市的便利,又享受农村的生态环境呢?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认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他称之为‚田园城市‛。他建议田园城市占地为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共居住32000人,其中30000人住在城市,2000人散居在乡间。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最终形成城市群。霍华德的梦想尽管最终并没有实现,但是他留给我们许多启示。其中之一就是要整合城乡资源,要把农业和农村纳入城镇规划体系。

我们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农村建设,到了十七大中央正式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和要求。

(一)什么是城乡统筹。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在城乡资源配臵上的具体运用。就是指各级党委政府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配臵土地、资金、劳力等生产要素和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各类资源,以促进当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总称。

1、统筹城乡的五大要素:

①城乡统筹的主体是各级党委政府;

②城乡统筹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划内;

③城乡统筹的客体是有争议的资源;

④城乡统筹的依据是当地发展规划;

⑤城乡统筹的目的是城乡协调发展。

2、城乡统筹在操作上具有以下特点:

①时间上的阶段性一一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不同的统筹方向和统筹力度。

②空间上的区域性一一同一个时间、不同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不同的资金来源 和统筹策略。

③统筹主体的层次性一一不同的统筹主体决定了不同的统筹内涵和统筹方式。

(二)什么是城乡一体化。所谓城乡一体化,就是指通过城乡统筹,在本行政区划内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科学合理地优化配臵各种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

1、城乡一体化的三个关键:

①‚化‛就是一个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过程;

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途径是城乡统筹;

③根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2、城乡一体化不等于城乡一样化: ①在空间形态上要城乡有别,要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实现‚三

个不同‛:城乡经济发展的产业不同,城乡居民从事的职业不同,城乡居民居住的环境不同。

②在社会形态上,实现城乡一体,使广大农村既能保持优美的田园风光和鱼米之乡的特色,又能享受到高度发达的现代城市文明,实现‚三个一样‛:城乡居民的经济收入一个样,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一个样,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一个样。通俗地讲,所谓城乡一体化,也就是‚茅草屋里装空调,蒙古包里能上网‛一一城乡之间外形有别、内涵一样。

3、城乡一体化重点在城镇,难点在农村。

二、为什么要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从宏观上讲,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为了要破除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但是要彻底破除这一障碍需要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

(二)从微观上讲,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目标使然。2005年苏州率先完成省定25项高水平小康目标,下一步要城乡一体。二是发展需要。迫切解决苏州目前存在的资源、人口、环境三大问题。其中核心是土地问题。三是重大机遇。通过土地臵换,搞活存量,有利于解决城市缺地、农村缺钱的问题。苏州土地利用的三次机遇是:①上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一一占地(增量,农转非);②上世纪90年代外向及开发区建设一一圈地(增量,集体征为国有);③新世纪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一一换地(存量,异地臵换)。

三、怎么样推进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核心是要改革城乡资源配臵方法,从过去偏好城市,转变为兼顾城乡;从过去单向索取,转变为双向互补;从过去低偿征收,转变为等价 臵换。2008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批准苏州作为江苏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尔后又被国家发改委和澳大利亚发展署列为联系点、项目管理 试点城市。全市已确定23个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涉及到27个镇

(街道))。三年来,苏州市已出台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若干意见、实施计划及全面推进的决定等相关政策。

(一)修编三大规划

1、城镇体系规划一一新型市、镇规划苏州全市将形成由一个大型城市、五个中等城市、十多个小城市(中心镇)组成的,由轨道交通或高速公路连接的,由绿色农业进行生态隔离的欧式城市群。

2、土地利用规划一一土地指标双向异地臵换万顷良田工程。通过土地整理,一方面建设高产稳产良田,形成现代农业园区,另一方面通过新增农用地,按照占补平衡、先补后占,增加征地指标;通过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把工业规划区、城镇规划区的基本农田转移过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通过节约建设用地异地臵换,建设富民基地,成立富民合作社或富民公司,开展建房出租,促进富民强村。

3、产业布局规划一一三种形态 就地城镇化、融入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二)推进三大合作(三大股份合作社)

三大合作是对资源、资产、资金等生产要素优化配臵的具体方法,也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

1、社区股份合作社是量化存量资产、分配新增利润的一种新型集体经济形式。到2010年底,已有1231个村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享有股份的农户1018840户,约占全市农户总数的92%。

2、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优化配臵土地资源的重大措施,是完善土地承包制度的根本途径。到2010年底,土地股份合作社已发展到694个,入股农户271087户,入股土地面积841588亩。

3、臵业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是苏州首创,是指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自愿入股,通过建设标准厂房、商业用房等取得出租收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均、民主管理、承担有限责任的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至2010年底,全市共组建投资性臵业股份合作社318家,入股农户78434户,股金278340万元,已建物业用房356.9万平方米,全年租赁收入43403万元,股金分红19583万元,平均每户2497元,年投资收益率100%左右。

三大合作组织累计已达3043家,入社农户11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2lo。

农民从三大合作获得直接收益33.7亿元,人均1730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460元,其中财产投资性收入占35%,实现了‚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

(三)推行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就是对土地、产业、人口等资源优化配臵。其前提必须按照上述三大规划来进行;其结果必须以提高资源效率为目的。

1、农村企业集中已从过去主要搬迁工业规划区以外的零星企业,发展到主要搬迁在城镇规划区、商贸集聚区以内的各类工业企业,开展退二进三。

2、农业用地集中已从过去主要将闲臵的土地流转给规模经营大户,转变为主要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向农业园区集中,向农业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集中。

3、农民居住集中已从过去就地集中,转变为主要向城镇及其周边地区异地集中,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做到三个靠:靠城镇街区、靠工业园区、靠大型市场。

(四)开展三个臵换

三个臵换是根据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采取‚赎买‛的方式,对农民拥有的集体资产、资源和权益进行优化配臵的一种方法。农民在集体经济组织内拥有三大经济权益,因此要开展三个臵换。

1、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臵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

2、土地承包权经营权一一分两种情况:

(1)征地一一换保障,(2)不征地一一换股权(土地股份合作社股权)。

3、宅基地使用权用益权臵换城镇商品房让大多数农民换股进城、换保进城、换房进城。

(五)实现三个用于 三集中是优化土地资源配臵的主要方法,三臵换是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臵的主要措施,如何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如何分配取得的效益,我们的构思是‚三个用于‛。

1、退出的国有建设用地用于三产(退二进三)。

2、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用于三化(建房出租)。

3、土地收益和新增农地用于三农(富民强村)。

(六)完善三大保障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

1、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与城镇居民养老保险逐步接轨。

2、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逐步接轨。

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接轨。

(七)创新三项制度

1、探索‚区镇合一‛制度。对于符合条件的中心镇与跨镇村区划的现代农业园区实行‚区镇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赋予其更多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苏州城乡一体化

“三集中”----农户向社区集中、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三置换”----集体资产所有权、分配权臵换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通过征地臵换基本社会保障,或入股臵换权;宅基地使用权臵换城镇住房,或货币化臵换,或臵换二三产业用房,或臵换臵业股份合作社股权。

“五大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富民合作、劳务合作、各种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三化”----地处工业和城镇规划区的行政村加快融入城市化进程;工业基地较强、人口较多的行政加快就地城镇化步伐;地处农业规划区、保护区的行政推动一次产业与二、三次产业融合。

“四大平台”——金融平台、运作平台、组织平台、政策平台

依法工作

东莞推进农村股份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2004-06-14 11:05:56 东莞日报

南方网讯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东莞市农村村组两级集体总资产达722.9亿元,占广东省农村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额的四分之一强,集体经济网站已经成为东莞市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重要依托。而东莞市当前又正处于向现代制造业名城加速推进,农民身份、农村社会、农村管理体制加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根据东莞市这一客观现实,明确提出了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加快推进‚村改居‛工作,加快推进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农村股份合作制是对原有农村集体资产按股份合作制章程规定的办法折股量化到人,明晰集体资产归属,以资产合作为主的新型集体经济形式,是集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对东莞市完善农村经营制度、推进城市化、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市有关部门在前期抓好试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完善改革的指导性意见,为全面铺开改革精心准备。目前,全市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完成,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进的条件基本成熟。在改革过程中,东莞市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抓改制试点工作。2002年,东莞市通过学习深圳宝安,广州天河,佛山南海、顺德等地的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际,首选在东城区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试点。在总结完善东城区试点的基础上,2003年继续扩大试点范围,重点抓好清溪、凤岗、道滘、石碣、常平等镇试点,进一步探索开展股份合作制改革的做法。目前,全市有8个镇区的65个村354个组完成了改制工作,其中东城、莞城、南城、万江四个区全部村组已完成改制。此外,凤岗镇在完成第一批试点的基础上,最近全面铺开改革,预计今年七月全部完成改革任务。

二是抓改革指导性文件的起草完善工作。市农业局坚持边试点边总结,积极稳妥地做好《关于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的意见》、《东莞市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组织股东资格界定若干规定》两个文件的起草工作。文件起草工作从2003年3月开始,历时一年多,期间佟星书记、刘志庚市长、刘树基副书记、李小梅副市长等市领导多次对起草工作作指示,初稿形成后反复征求相关镇区、部门的意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人员也专程到东莞市对此进行调研,并提出了指导意见。今年4月初,市政府又特别邀请了省妇联、省依法治省办、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领导、专家对两个文件进行论证修改。目前,这两个文件的修改完善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市政府将出台文件,指导全市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

三是抓全面铺开的各项准备工作。按市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全市铺开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并争取年内有30%的村完成改制,有条件的镇区争取完成50%,力争到2006年全面完成改制任务。为确保完成改制任务,市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及镇区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地改制类型,做好群众思想发动工作。在5月召开的全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会议上,市有关部门全面总结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组织经验交流,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编辑:唐莉娜)

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深圳股份合作经济与法律调整研讨会综述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律工作委员会 黄 辉

来源:《特区经济》1994年第6期

1994年初,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农业部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等单位联合在深圳市召开了‚深圳股份合作经济与法律调整研讨会‛。杜润生、朱厚泽、董辅礽、江平等著名学者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央政研室、国务院研究室、广东省、浙江省、安徽省的部分领导出席了研讨会。与会成员结合《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草案)》,就股份合作经济产生的背景,股份合作经济的意义,股份合作经济与传统的集体经济、经典的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的区别,股份合作公司能否成为一种独立的公司形态,股份合作公司的股权设臵与管理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现就会议期间专家们的有关意见综述如下:

一、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最佳选择 自80年代中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股份合作经济在中国农村已形成一股大潮。导致股份合作制在中国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联产承包制发展很快,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联产承包制虽解决了传统的人民公社体制下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弊端,但未触及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问题。在全国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时,要求我们重新构筑农村的微观经济要素。具体而言,股份合作制在我国农村的出现,有以下一些原因:

(1)土地价格的出现,唤醒了农民的产权念识。从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房地产市场,特别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很快,土地需要猛增,出现了土地价格,从而也引起了以土地为基础的分配关系的矛盾。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农民对使用土地 有了自主权,土地的不同用途产生了不同收益,从而也产生了土地的机会收益。

(2)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理顺农村产权关系。进入90年代,乡镇企业在遇到新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仍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产品结构逐渐被分化。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一部分农民虽职业上离开了土地,但又不愿放弃他们已经得到的土地承包权,导致一部分农民既不想种地,又不能不种地的局面。农业危机的出现,迫切要求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去化解。

(3)土地使用权的长期化,要求农村产权明晰化。中央为避免农民在取得土地承包权后可能出现的短期行为,一再延长承包权。这一举措表明中央已考虑将土地使用权长期交给农民。这种对土地的长期占有和使用,实际上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因此,农民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能否将其权利转让?什么样的机制可使部分农民既不用直接耕种土地,又不丧失土地权利?

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集体经济的产权进一步界定,并构造一种开放型的产权结构。以社区为基础的股份合作制正好顺应了这种需要。股份合作制充分利用股份制可以把共同占有、共同使用和个人占有、个人使用结合,从而能够使共有财产与私有财产并存的产权结构优势和合作制的平等精神,对集体经济进行改造,把土地等集体财产股份化,恢复在共同占有集体财产基础上的个人所有,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股份合作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的集体经济、经典的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的经济形式

不少人把我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看成是一种‚非驴非马、不伦不类‛的东西。确实,股份合作经济目前难以在理论上完全解释清楚。但多数专家认为,能否从理论上解释清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股份合作经济是对我国农村传统集体经济产权的又一次改造,是适 应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种产权形式。发展中的股份合作经济,既有合作经济、股份经济的成份,又带有传统集体经济的色彩,但股份合作经济不同于合作经济、股份经济,也不是对传统的集体经济的改良。在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方面,股份合作制优于合作制但不如股份制;在产权的清晰度和开放性方面,股份合作制又不如合作经济和股份经济。实践中的股份合作经济实质上是合作制与股份制两者结合后对我国农村传统集体经济的改造。因此,它既有股份制的因素,又有合作制的因素,同时还带有集体经济产权的色彩,是一种三者兼有的混合体。

三、明确产权关系是进行法律调整的基础

产权是排他性地获得财产和财产收益的一种权利。无论哪种社会,只有建立起一种产权界定清晰的制度,才能形成社会内在的积累机制,唯此,社会才会进步。而明晰的产权关系,又是建立财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基础。即只有明确财产关系,才能建立一套有效的法律体系。中国几千年以前就有了商业、有了市场,但就是长期进人不了资本土义社会,关键应在于国家一直没有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财产保护制度。因此,股份合作公司在股权设臵、社区存量集体资产的处臵等方面,必须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产权制度的要求,使股民持有的股权成为真正的财产权利,而非仅仅是分配的砝码。

四、股份合作公司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形态

以社区为基础,以土地为纽带,是股份合作公司存在的先决条件。离开了这个基础和纽带,就无须成立股份合作公司,而应成立一般的、人人都可以成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因此,我国目前按股份合作制组成的股份合作公司,只可存在于尚有集体所有土地的社区,且股份合作公司的股东必须从属于该特定的社区,即股东必须具有特定的身份。否则,这样的企业就不应是股份合作企业。有人认为股份合作公司在既存的公司形态中找不到它的位臵。但考察西方公司立法即不难发现,许多国家都曾经几度想把两种不同类型公司的优点结合起来,创立新的公司形态,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合股公司、股合公司的出现和存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无论从历史角度看,还是从我们国家的需要出发,股份合作公司都可以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主体。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其局限性。西方国家的两合公司、股份两合公司、合股公司、股合公司虽在历史上发挥过一定作用,但在整个公司制度中都并没有起过主导作用。发挥主导作用的仍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因此,股份合作公司也只能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作用。但是,专家们认为,我们也不能把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村企业划等号,否则就有可能把在农村地区搞股份合作公司与农村企业进行公司制改组混为一谈。农村企业的公司制改组,其目标多数仍应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从法律角度看,股份合作公司应当具备法人资格,这一点无可臵疑。但人们对股份合作公司能否以它的全部资产对外承担责任存在分歧。按照我国宪法,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土地是不允许流通的。因此,有专家认为股份合作公司拥有的集体性质的土地是不能用来清偿公司债务的。股份合作公司只可以用依法可清偿债务的全部财产承担责任。亦即,即使股份合作公司破产了,土地也不能用来抵债。对此,多数专家认为,集体所有的土地是股份合作公司最重要的资产,也是这类公司赖以存在的基础,因此应将股份合作公司所拥有的集体所有的土地进入公司股本,并允许农民的土地权利股权化,允许这种股权实行有限度的转让。这样,如果股份合作公司要对外偿债,就应包括公司的土地资产,至于实际抵偿时,用何种方式表示,则另当别论。从理论上讲,只要是公司财产,就应可以用来抵债。否则,股份合作公司就似乎变成了只能盈、不能亏的企业,这与公司法的基本制度不符。专家们普遍认为,为适应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需要,对股份合作经济的法律调整必须体现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总的指导思想。因此,草拟中的《深圳经济特区股份合作公司条例(草案)》在有关条款的设计、制度的安排等方面,应减少封闭性,扩大开放性。在对有些问题目前尚拿不准的情况下,具体条款的设计应尽可能原则些、灵活些,多规定一些章定事项,少规定法定事项。此外,法律调整也应适应股份合作经济多样化的要求,不能一刀切,以免条例的出台对股份合作经济的发展产生负效应。

推行农村股份合作制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

推行股份合作社建设工作汇报

(发表日期:2013年6月28日,出处:中国农经信息网,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站)

一、基本情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地处西江岸畔,我国第二大内陆岛——长洲岛上,东邻梧州市区、南梧二级公路、沿线公交车站贯穿其中,市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汽车客运中心座落在村旁、交通方便、经济发展区域优势明显,该村有15个村民小组1200农户,5300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45平方米。村级固定资产2000万元,村小组级固定资产1000万元,2012年全村的股份制集体经营性资产达6987万元,比2004年增长63.04%,实现集体经济总收入278万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值人均558元,比2004年增长3.5倍。长洲镇竹湾村是经济强村。

二、改革的起因。

长洲镇竹湾村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但原来的那套管理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产权改革势在必行。

原因一,过去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名义上是归全体村民所有,但实际上由于产权关系的不明确,集体所有成了一种抽象的、虚化的状态,村民们是集体经济组织主人的地位和作用也难以真正体现出来。因此,那种集体经济组织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股份合作经济则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原有集体财产产权关系虚化这个弊端,使集体经济组织的财产关系明朗化。农民既是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又是股东,因而就能更好地调动起村民当家作主、关心 和参加集体经济组织活动的积极性。

原因二,由于原来集体经济的产权关系模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近郊农村的土地已大部份被征用,原来归集所有的农村土地被征用后由资源变成了资金,出现了农转非、婚嫁去留矛盾突出,在年终分配时矛盾较多,上访案件不断上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

原因三,集体财产产权关系不清楚,有的地方要求分光集体积累。城郊村的集体资产日益壮大,如果集体产权归属不清,长期坚持村组所有的一元化产权结构,农民不知道集体有多少家底,自己占有多少份额。‚名为集体所有,实为一无所有‛。这种集体所有的产权制度会导致农民对集体资产营运和增值的冷漠和缺乏信心。另外,农村集体所有权不明确又会造成了财务混乱,为少数人滥用职权甚至违法乱纪提供了条件,从而挫伤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搞好农村股份合作经济有利于理顺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

通过实施股份制,可以解决城郊型农村内部成员之间近期和长期利益分配不公引起的矛盾,也有利于防止集体资产(资金)被侵占、挪用、贪污,达到增值的目的,使农民失去土地后有稳定的收入。

三、改革的过程、具体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改革的过程。我市早在一九九四年龙湖镇所辖的新兴村作了股份制的试点工作。10年来,新兴村股份合作社组织在经济发展、经营管理、收益分配及协调各种相关关系方面起了重要的良好作用。但是,由于时期的变化,许多新的情况、新问题的突现,加上一些政策性的变化,新兴村的经验是不够全面的,为此,必须再度选择竹湾村做试点。

为了成功地推进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建立现代的农村产权制度,我市农业局按照自治区经管总站的要求,选定长洲区长洲镇竹湾村十五个村小组为自治区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8月13日,在竹湾村召开了动员大会,有150 人参加了会议并按受培训,会上,梧州市农业局长徐波、长洲区党委副书记黄自忠分别作了动员报告,同时进行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相关知识培训。成立了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工作指导小组。由长洲区党委副书记黄自忠担任组长,市农业局、长洲镇的领导任副组长,整个试点工作从八月中旬开始到九月底结束。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动试点工作的开展,标志着我市农村有了新的突破。

2、具体做法。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这次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突出了各级领导在试点中的地位和作用。长洲区党委、政府、政协班子领导对这次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召开书记、区长办公会议专门研究部署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区成立了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指导组,由区委副书记黄自忠任组长,政协副主席张荣辉任常务副组长,从经管站、基层办抽调4名干部组成指导组,负责指导和协助试点工作。镇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从镇直有关部门抽调熟悉农村工作和懂财务的人员共12人组成工作组。负责试点的各项工作。村成立了村委书记、主任和全体干部参与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日常工作。成立机构后,镇制订了详细试点工作计划。

(二)深入发动、广泛宣传

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情况复杂,政策性强。如何才能把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试点工作的关键。针对村民小组长怕误工嫌麻烦、怕得罪人,怕建立股份合作社后自己是否还是当领导,村民群众怕‚平均主义‛,怕‚一平二调‛以及先进组怕后进组占便宜、拖后腿的顾虑。我们把广泛宣传教育、深入思想发动摆到重要的位臵,开好动员会,层层发动,依靠骨干,宣传群众。利用公示栏、标语、电视、录象、资料、网络等工具宣传建立股份合作社的有关内容、原则、方针、政策。

(三)制订章程、组织实施

这次试点工作,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是清产核资组,负责清理核实15个组的集体资产;第二组是人口普查组,负责搞清15个组人口情况;第三组是会务组,负责召开全村15个小组的村民大会。

具体步骤是:

1、制订章程。在制订《股份合作社章程》时,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得周到细致,在股权的界定上,村组中哪个人属哪些类要有明确的界定。股份合作社的章程草案先由工作组起草,然后召开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会议,结合本小组的资产情况和人口构成展开讨论,逐条进行核对和校正,把较为成熟的《股份合作社章程》草案征求村党支部、村委会成员意见,并把《股份合作社章程》全文打印张榜公布。征求村民的意见。通过几上几下的修改完善,最后,把《股份合作社章程》报镇政府审定。

2、清产核资及评估。清产核资组组员对会计账比较规范的村小组的账目及资产,忠实于账面值,并把现金、银行存款、应收及应付款据账面余额进行登记,对少数目不清者进行重点突破,集中力量进行清查。集体固定资产和自然资产的清产核资由村民小组长会同工作组成员一起完成。然后进行公布,群众无异议的可以进行评估,评估工作由工作组和村小组的村民代表共同完成。

3、股权设臵。合作社的股份总额,由本社的资源性资产,构建筑物和货币资金的总价值量折股构成,按资产构成的种类和性质,设立资源(地份)股份和物业(人口)股份两种。为了确保合作社的整体发展和管理需要,确定设立公共积累资金,即在本社股份总额中留臵8%的份额作为积累或备存,其余92%按股配给本社符合条件的社员。

4、股权界定。2004年9月10日有本组常住户口的已婚的纯女户,经户主向本社申请并得到批准后,保留其中一人及其子女配给 物业股份;凡外来迁入本组的户口挂靠户、退休干部、部队军官、教师、职工、下岗工人、出嫁女及其子女(在本组内结婚的除外)、大中专毕业后已有工作的,一律不配给物业股;对享有土地承包份额的五保户死亡后,属于五保户的资源股、物业股均由合作社集体收回。

5、妥善解决试点中的问题。为了使各项政策措施能有效的贯彻执行,在实施股份合作社建设试点工作中,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具体指导。试点工作指导组成员深入镇、村、组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1)解决观望的情绪。从竹湾村开展股份合作社试点工作看,总的形势是好的,大多数村小组的村民对搞股份合作社表示响应、支持和赞成。但也有个别组的村民对搞股份合作社有观望态度。如竹湾村11组有个别村民提出,11组的集体资产不多,年终分配少,是否可以迟一点再搞股份合作社,做好大多数组的村民思想工作后,决定按计划进行试点工作。

(2)、出嫁女配股问题。出嫁女没有集体分配,曾经多次上访反映到梧州市和自治区。竹湾村6组有的村民提出,某户父母领有二轮延包地份,全户迁出去做工,只留一女在家耕种,现今父母已死亡,其女也出嫁了,如何处理?还有纯女户的股权配臵问题等。针对这些情况,按《竹湾村股份合作社章程》中规定:①凡享有第二轮土地延包权的本组村民按承包地份配给资源股份,每份地一股;②2004年9月10日有本组常住户口的已婚的纯女户,经户主向本社申请并得到批准后,保留其中一人及其子女配给物业股份;③自2004年9月11日起,凡合法新婚迁入、迁出、新生、死亡,均可办理物业股权购买和物业股权退出等;通过这样基本解决了出嫁女分配不公的问题。

(四)建章立制

1、由村、镇负责草拟《股东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31 《监事会监督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交全体村民讨论,通过后,把所有制度(含章程)印刷出来,装订成本,分派到各农户以便日后执行。

3、取得的成效

一是完善了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股份合作社的建立,既稳定了农户的土地承包权,拓宽了家庭承包经营的内涵,又强化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管理服务的功能,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集体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上的制度创新。

二是促进了集体经济民主管理。通过有偿配股使村民股份真正成为股权,村民真正成为股东,集体经济的经营风险与村民的切身利益挂勾,提高了村民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关切度,提高了经营管理集体资产的水平,保证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和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保障了股东的权益。

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通过建立股份合作社将资源股和物业股按章程一次性配臵到家庭所有,新出生、新迁入的村民必须用100%的现金来认购入股,同时也给出嫁女、招郎女及其认购股权的平等权益,消除了出嫁女、招郎女和新老村民关于股份分配的争议,有效地解决有劳不劳、人口回流和出嫁女不愿走等社会矛盾。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四是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建立股份合作社,通过允许股权继承,从经济上保障了老人的利益,使子女争相赡养老人,确保了老有所养。同时把股份分红和落实计划生育工作挂钩,提高了村民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五是促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股份合作社的建立,为村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规划、统一布局、连片开发提供了保障,加速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二0一三年六月二十八日

省内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的做法

(根据资料总结,不一定全面)

近年来,发展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成为提高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通过合作经营可以有效破解集体资产产权不清职权不明、土地流转机制不灵活,以及农民小生产方式不适应大市场竞争的难题,并能有效促进社区集体发展、居民持续增收。总结外地经验,大体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

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就是将行政村集体积累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性净资产,按所在村的人口和劳动贡献折股量化给农民,所得经营收益按股份分配,让村民变股民,每年分红。

【实例】潍坊市昌乐县城关街道三和社区由砚家河、高家河等7个自然村合并,共有居民3246户,10179人。该社区以‚三组织一体系‛(即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经济组织和服务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发展模式,成为潍坊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先进典范。经济组织建设上,将集体资产、现金积累通过股份的形式成立股份合作公司,让群众入股分红,加快了农民变市民的进程。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发展经济中的推动作用,确立了社区走工业化发展的路子,利用村庄合并后节约的1600亩土地,招商引资,发展工业项目。规划建设了三和工业园,建成标准厂房7000平方米,引进企业8家,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农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

农民承包土地股份合作就是以承包土地折价入股,进行自主经营或委托经营农业为主要特征,社员享有选举、管理、监督和按股分红等权利的合作经济组织。经营项目主要有花卉苗木、蔬菜瓜果,也有药材、畜禽、水产等其它农副产品;依法审批转为集体非农建

设用地后可从事二、三产业经营,经营项目包括建造标准厂房、打工楼出租、兴办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实例】肥城市湖屯镇前兴隆村熟读‚三篇文章‛,通过组建土地、劳务、臵业股份合作社,念活了集体统筹、入股分红、多元发展的‚兴隆经‛。2010年4月,浙江滕头园林公司投资5亿元,在肥城建苗木花卉基地。前兴隆村‚两委‛将全村1700亩耕地和清理‚四荒‛新增300亩土地全部入股村集体领办的汇隆土地股份合作社。把2000亩土地租赁给滕头公司,除去农户每亩土地每年800元的补贴金,村集体每年可分红24万元。土地租给公司后,为解决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和大龄农民的就业问题,该村又成立了汇隆劳务股份合作社。村集体以变压器、供电线路、机井、大型农机具等公共资产入股,为公司提供生产设施服务。群众以劳动力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组织到基地打工。按照每个劳动力每月30元的标准,合作社向公司提取劳务输出、管理等服务费。2011年,村集体又将沿街土地作价50万元,联合村内12个大户,注资150万元成立了臵业股份合作社,统筹运作投资臵业。在收益的30%归村集体所有后,剩余部分由村集体与12个大户四六分成。2011年,前兴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13.58万元,同比增长76.7%,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0元。

【实例】诸城市密州街道东山社区党委针对社区山岭薄地多、靠天吃饭的实际,社区党委积极号召社区农户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由以前单纯搞粮食种植向特种动物养殖发展,积极引导社区养殖户与城区养殖户一起成立了大森林特种动物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规范管理与系列服务,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养殖户增收致富。引导农户流转土地1600亩,规划建设了特种动物养殖基地,目前,该养殖基地已规划发展4000亩,可容纳养殖户1200户,现已入住372户,年可出栏特种动物480万只,其中水貂出栏量占到全国水貂出栏量的四分之一,年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34 纯收入5亿元。

三、农产品生产专业合作

依托当地优势产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以产品为依托、服务为宗旨、企业为龙头、市场为纽带、增收为目标,统一购苗(种)、统一种植(养殖)、统一管理(服务)、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分红的一种合作经济组织,让农民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接轨。

【实例】肥城市边院镇济河堂村就属于这种形式。实行‚龙头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以泰安泰山亚细亚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由村两委牵头,于1997年8月成立了全镇首家有机蔬菜协会。协会一头联公司,一头联农户,统一接洽订单,统一物质供应,统一技术操作,统一质量标准,既为公司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原料基地,又为菜农提供了系列化服务,有效地促进了有机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

SDPR-2013-0330006

《关于印发〈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

登记管理意见〉的通知》

鲁工商个规字〔2013〕4号

各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农业局(农委):

现将《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工商局 山东省农业厅

2013年5月24日

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登记管理意见

为认真贯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关于大力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的要求,指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出资设立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以下简称合作联社),促进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做强做大,实现规范化运作和规模化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为目标,牢牢把握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核心要求,规范运作,认真做好合作联社的登记工作,积极推进合作联社的规范发展。

二、设立依据

合作联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发展需要,在自愿基础上共同出资组建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属于农民专业合作社范畴,其登记管理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

三、设立原则

设立合作联社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成员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为主体;

(二)以服务成员为宗旨,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三)入社自愿,退社自由;

(四)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

(五)盈余主要按成员与合作联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具体办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三十七条有关规定。

四、设立条件

设立合作联社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合作联社应当有2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成员,农民成员至少占成员总数的80%。冠省名称合作联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应至少有1个是省级示范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必须从事与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直接相关的业务。

从事与合作联社生产经营活动直接有关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承认并履行合作联社章程,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可以成为合作联社成员。合作联社成员总数在20个以下的,可以有1个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成员;成员总数超过20个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成员不得超过成员总数的5%。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单位不得成为合作联社成员。

合作联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其成员负有指导、服务和协调的责任。即帮助成员开展经营活动,协调成员之间的关系,37 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在产品商标、宣传策划、质量标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统一指导和协调。

(二)有成员共同制定的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规定的章程;

(三)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规定的组织机构;

(四)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本意见规定的名称和章程确定的住所;

(五)有符合章程规定并由全体成员签名盖章的出资清单;

(六)有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的经营范围。

五、登记规范

(一)名称核准

合作联社的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组成,组织形式应当标明‚专业合作联合社‛。其名称一般使用县级行政区划名称,由各县(市)工商局、分局核准;对于规模较大、成员跨市、县区域的合作联社,经省、市工商局核准,可以冠省、市级行政区划名称。拥有商标的合作联社,其字号与商标原则上应当一致。

(二)登记管辖

根据属地管辖原则,合作联社由住所所在地的工商登记机关依法登记,发给《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

(三)设立登记

申请设立合作联社,除提交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的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加盖公章,与原件核对一致)外,其它登记材料参照《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执行。

(四)变更、注销、备案登记

合作联社的变更、注销、备案登记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的规定办理。

六、监督管理与服务

合作联社由住所所在地的登记机关和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监督管理。登记机关重点监管合作联社登记事项发生变更是否申请变更登记;是否因成员变更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低于法定比例;是否从事业务范围以外的经营活动;是否变造、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对有以上违法行为之一的,责令改正。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督合作联社章程是否切合实际,生产经营、财务及民主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并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及盈余分配是否符合法律及制度规定,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及制度规定的,责令改正,并加强指导和服务,使之达到规范发展的要求。

登记机关要加强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的沟通,在合作联社监督管理工作中,做到互通情况,密切协作。登记机关要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合作联社设立登记、变更或撤消之日起二十日内,将合作社的有关信息抄送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共同建设信息平台,强化信用监管和指导服务。

本意见未尽事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和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意见》的有关规定办理。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 篇6

据农业部资料反映,到2003年底,全国农村已出现了18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多达15.27万家,覆盖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科技等诸多领域,加入专业化经济合作组织的农户收入比一般农民高10%到40%,对家展极强的吸引力。这种合作组织是亿万农民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伟大创举之后又一个新型的历史创造,也是我国农民从个体经济状态走向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秦池江提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方面:

一、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的法人地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主体是单门独户的农民,他们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实质上是弱者的联合。应该通过国家法律赋予其合法的地位,允许他们依法登记、合法经营、有序管理、参与竞争、自我发展壮大。

二、赋予合作经济组织以进入多种领域经济活动的权利。合作经济组织完全以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他们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以及相应的活动方式,实行自愿登记制,排除政府以及垄断经济组织的行政干预。

三、规范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的基本经济活动准则。如:章程的公平性,会员进入和的自愿原则,组织内部的管理民主原则,经济利益的共享与风险分担原则,重大经济事项的语言与公开原则,建立稳定的财产和财务管理原则。

四、确立政府对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政策。如:对合作经济组织免征营业税、所得税;减免产品交易和财产流动的各种行政规费;有权拒绝各种行政摊派;有权享受政府的其他经济政策优惠待遇;有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资格。

五、确认合作经济组织的融资权利。在接受金融监管的条件下,可以组建小型融资机构(信用合作社);享受国内金融市场的同等国民待遇,可以从有关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担保、租赁、结算、保险、信息和其他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不得限制和歧视;同时,合作经济组织必须履行融入资金后的义务。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篇7

随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 对其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 这些研究都局限在对组织自身的研究上, 对于那些创立组织, 并在组织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农村经济精英的关注却未能纳入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的视野。事实上, 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键成员, 通常也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起者或领导者。他们在组织中的核心地位来自个人的社会资本, 主要是其技术知识、管理能力、财富和社会关系网。与普通成员相比, 他们无论是在最初的组织发起、制度订立, 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中都有着突出的影响力, 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经济精英的社会资本获取

农村经济精英是客观地存在于农村社会并发挥着巨大作用的, 这些人是在农村中先富起来, 并对当地乡村有着一定影响力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精英, 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

所谓社会资本主要是指建立在信任和互助合作基础上的社会关系网络。从该界定中我们不难看出, 社会资本的构成主要包括社会网络 (即社会关系) 、规范、社会信任等内容。

总体上说, 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来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各种圈子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复杂的圈子系统中, 包括血缘圈子、姻缘圈子、学缘 (战友) 圈子。虽然每个人都处在这样的关系网络之中, 但各自地位却有不同, 精英与能人往往出在网络的核心地位, 不仅信誉、人缘好, 而且调动网络的能量大, 而且与外界的网络有着别人所没有的联系。这种能量一旦被某个人物吸收或继承下来, 就必然拥有雄厚的社会资本而成为农村社会的精英分子。

二是财富支撑的信任和威望。在农村社会, 一个人是否有号召力、影响力, 能否成为圈子的核心人物, 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其财富占有量的多少。在资本积累过程中, 总会有一部分人凭借自己的本事率先富裕起来。随着资本积累的扩大, 其能力、信任度、威望等等也随之树立起来。

三是由技能而产生的信任和网络。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农村经济精英, 除了有社会网络关系和财富外, 其本身必然拥有一项或几项致富的技能和本领。尤其是改革开放后, 农村一部分有知识、踏实肯干的人纷纷走出村庄, 到城市打工, 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技能后回村从事各种行业, 在村里走上了先富的道路, 他们的影响力主要来自自身的技能, 以及由此获得的经济上的实力。

二、社会资本与农村经济精英的财富积累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总是期望自身的资本在市场中得到回报, 获得更大的利益。这是资本的属性决定的, 也是经济精英的普遍心理。

拥有社会资本的农村经济精英, 在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领域获得的成功, 都有社会资本在发挥着作用, 影响着这些精英们的行为。并且, 通过组建农村经济组织, 使自身的社会资本得以增值, 为他们走向核心精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农村经济精英来说, 社会资本可以为其经济实力的壮大带来一系列的利益。

首先, 它弥补了致富资金的不足。精英分子能够发展到壮大,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他们有着由各种社会关系构筑起来的社会网络的支持, 使得他能够获得足以保障起步和发展的原始资本。换言之, 精英分子的经济资本的获得, 取决于他的社会资本的雄厚。这也恰恰是一般人所无法实现的。

其次, 它提供了致富的关键信息和技术。精英分子的成功, 是其广泛的社会网络提供的充分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和先进的技术带来的。而这些信息和技术的获得, 又归功于其社会资本的占有量。

再次, 保障了营销网络的畅通。保障购销渠道畅通无阻的关键, 就是营销网络。营销网络是由人组成的, 是无数个个体构筑起来的庞大网络系统。社会资本的核心概念就是社会网络。这一社会网络, 是可供人们可持续利用的具有存在和理性的丰富的资源。

在社会资本为农村经济精英提供了诸如资金、信息和技术、营销网络等发展条件, 为今后壮大经济实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 也正是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 才能够使那些头脑灵活、能力突出、思想开放、有一定魄力的农民, 率先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而成为经济精英。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社会资本, 实现了财富的积累和增值。反过来, 他们又要利用积累起来的财富, 去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

三、农村经济精英社会资本的增值

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完全靠个人的才华, 而重在整合资源的能力。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的经济精英, 多年的打拼使他们深深感到, 在市场和政府权威失灵的背景下, 单凭个人的力量很难在市场中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必须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于是, 一些精英开始尝试创办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

在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了他们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动机, 总结起来, 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 抵御市场风险, 谋求更大经济效益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开展专业化合作, 可以使单个农民获得协作的生产力, 形成足以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竞争力, 从而使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弱势地位得以改变, 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既可以让村民受益, 也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可支配资源, 为获取更大的利益创造条件。

(二) 谋取政治权益, 寻求政治保护

新崛起的经济精英阶层, 所拥有的经济实力、社会资本和能力使他们有可能过问政治;他们所从事的市场活动需要稳定的政治规则来降低不确定性, 以保证投资获利的稳定预期, 因而对政治权力有着强烈的需求。而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为将来走向政治精英积累足够的资本。

(三) 奉献农村公益事业的价值取向

一部分农村经济精英出于对农村公益事业的关心而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农民的支持, 支配集中起来的资金, 带领农民改造家乡的落后面貌, 为造福家乡人民做出经济利益等方面的牺牲。

通过创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一部分经济精英分子利用自己的财富、社会资本、威望以及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逐渐确立起自己的核心地位, 为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奠定了基础。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 他们之所以要在致富后, 承担起组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任, 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寻求自身社会资本的增值。

农村经济精英利用自己拥有的社会资本在经济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为农村社会中的富有阶层。他们在当地不仅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 而且在社会生活领域又扮演着农民利益的保护神和意见领袖的角色。

农村经济精英大都属于农村社会中见多识广、受过“良好教育”、有思想的现代农民, 加之在经济领域的支配力, 对诸如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涉及民众利益的活动有强烈的要求, 更有着强烈的参与意识。于是, 很容易将本人的意见和要求, 通过游说、拉拢等途径来干扰和“引导”群体的认同, 而形成群体意愿和选择, 又能将农民无力表达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 使之得以顺利地进入到决策层, 使农村经济精英既是农民利益的保护者, 又是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不仅为农民利益进行保护和代言, 而且在农村公益事业领域也充当主要力量。

当前, 兴办村级公益事业的突出问题是资金短缺。受资金短缺的限制, 很多农村公益事业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很难落实到行动上。但, 正是个别村中存在着精英分子, 才能通过雄厚的社会关系网络、资金和各种途径弥补政府在公益事业职能上的缺位, 改变本村的面貌, 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正是因为这些农村经济精英有着较好地群众基础, 又富有较高的威望和公信力, 自然也就成了农民心目中的核心。由此就使得这些精英的意见能够左右和影响村民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也才能够顺利地将农民的朴素的愿望变为现实。他们不仅在经济上带领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 也在思想观念上给农民以影响。

通过创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将农民组织起来, 又通过为村民办公益事业、维护农民利益、做农民的意见领袖, 农村经济精英的核心地位最终确立起来。对于经济精英来说, 最终他们的发展存在着两种可能。

一种是成为农村的政治精英。农民在日益提高的民主意识的支配下, 对农村两委尤其是村民委员会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更愿意通过民主的程序, 将能够代表自身利益和愿望的那些“意见领袖”选举上来, 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的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 农村经济精英凭借自身和协会的财力优势、在经营过程中得到的信任、支持、威望, 开始向体制内的权力机构发起挑战。同时在村内公益事业、执行政策或命令的行为选择、土地的承包租赁和征占等方面, 起到了体制外监督的作用, 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也逐渐地获得了更多村民的拥护和信任, 自然会在民主选举中胜出而成为新的民选政治精英。

另一种可能是成为不良势力的代表。一些无法成为政治精英的经济精英, 很可能会利用手中的经济支配权而逐渐扩大他们在乡村社会的影响力。他们一方面通过经济诱惑来腐蚀乡镇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及村委会, 并逐渐拥有实际的管理权, 使村级组织成为其影子政权;还有的利用人多势众, 用自己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信条, 来胁迫村级干部, 使一些村级干部在威胁和利诱面前, 放弃了原则和权利, 而成为这些不良势力的幕后帮凶。另一方面, 一些具有不良势力倾向的农村经济精英, 通过收买、贿赂、恐吓威胁等手段, 把自己的心腹或手下安插到乡村政权当中, 通过对他们的控制间接地控制乡村政权, 为自己的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披上一层合情、合理、合法的外衣, 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当然, 我们这里所说的只是一种可能, 并非必然。但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美) 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2]、 (美) 罗伯特.帕特南著;王列, 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3]、冷明权, 张智勇.经济社团的理论与案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4]、张鸣, 孙艳红.政府的作为与民间社会的成长[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5 (1) .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经验材料 篇8

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类型及特点

近年来,巴盟农村相继涌现出一批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据统计,目前全盟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中,有专业协会138个,入会会员18033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8615人,带动农户37870户。年组织销售农畜产品23.5亿斤,销售额18.6亿元(杭后旗专业协会10个,入会会员2247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3400人,带动农户4606户;临河市专业协会51个,入会会员3050人,经纪人及营销大户1021人,带动农户6710户)。其中:从事种植业的专业协会124个,占总数89.9%;养殖业专业协会10个,占7.2%;流通业协会4个,占2.9%。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服务功能及合作形式划分,大体有五种类型:

一是产品流通型。这类组织主要是以个体营销大户为单位从事农畜副产品营销。如二道桥流通协会于1989年由本镇闫振江、姜有生等个体营销大户牵头组建,经过10多年发展,到目前协会已由当初的十几户发展到218户,从业人员1876人。农产品辐射到巴盟全境及伊盟杭锦旗等8个旗县市的58个乡镇,并与区外的27个省、市、自治区的90多家客商建立了常年业务关系。年营销农产品籽实5275万公斤,瓜果、蔬菜1000万公斤,大小牲畜3万头(只),营销额1.4亿元。从1995年以来,农产品销售产值、利润、税金等主要指标连年翻番,农民每年从流通中人均增收80至150元,流通业已成为全镇的一大支柱产业。

二是企业带动型。这类组织主要以企业为龙头,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格局。即在原有公司加农户的基础上,通过创办协会,作为与农户联结的桥梁。如杭后旗脱水蔬菜协会就是以本旗鸣兴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由协会、种植户及加工企业共同参与组建的专业协会。公司侧重营销,企业负责加工,协会组织落实和联络,农户负责生产种植。2002年企业与农户以订单方式落实基地面积1.4万亩,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和二次返利等优惠政策,预计农户的亩收入均在1500元以上,经济效益可观。

三是农民协会型。这类组织主要是由当地长期从事种养、运销、生产、经纪的能人或大户,与农户联结比较紧密,为了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扩大经营规模,通过牵头或联合组成的专业协会,是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主体。如临河市图克镇隆强村蜜瓜产销协会,就是由该村4名党员经纪人,为解决村民蜜瓜卖难的问题,三结合(党员干部、经纪人、农户三结合构成致富链)构成蜜瓜产业链而组建的。协会在内部为会员和农户提供蜜瓜种子、农药、化肥、地膜,并负责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技术要求、统一收购标准等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2002年该村的河套蜜瓜已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质量认定,蜜瓜种植面积由去年的2200亩增加到3107亩。其中与广东省白云区浪峰瓜菜批发公司签订产销合同1600亩,又落实了200亩绿色蜜瓜示范基地,靠绿色品牌打开更大的市场。

四是技术服务型。这类组织主要是对外依靠科研、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企业,对内发展基地,并通过一整套的技术服务,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如临河市新华镇制种协会,通过与国内12家制种企业合作,对小麦、玉米、蓖麻、土豆及各类蔬菜等12个品种进行种子繁育,为农户提供各环节的技术服务。目前全镇制种基地已发展到3万亩,年产种子1275万公斤,年创产值3188万元。

五是技术经济部门创办型。这类组织主要是以县、乡技术经济部门为依托,立足于转变政府职能而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如杭后旗农业局多种经营站创办的养蜂协会,发挥自身具有的技术、资金、管理、服务等优势,在为养蜂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中,做到了五个统一。即统一购进蜂药、蜂具;统一技术指导,现场操作;统一现场管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组织销售。协会成立两年间,共为养蜂户提供周转金50多万元。截止目前,全旗养蜂户已由成立时的81家发展到163家,蜂群0.8万群增加到3.1万群。2001年在严重歉收的情况下,蜂蜜收购价仍比上年的4元/公斤高出1元/公斤。2002年预计产值可上千万元,大部分养蜂户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以上五种类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目前的发展现状看,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发展速度加快,带动农户能力增强。据统计,2002年全盟新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1个,占合作组织总数的51.5%,比2001年增长了106%;新参加会员人数11473人,比2001年增长了175%;新带动农户24750户,比2001年增长了189%,占全盟农户总数的16.2%。

第二,坚持农民自愿,为会员服务和民主管理的原则。首先,在组织发展上体现了农民自愿的原则,农民可根据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自主决定是否加入,入退自由;其次,在内部管理上普遍实行了一人一票制,民主选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负责人;再次,在经营方针上,坚持组织与会员共同发展的宗旨,帮助会员和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第三,合作组织区域特色突出,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如杭后头道桥的苹果梨是全镇的一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全盟唯一的万亩苹果梨之乡。在组建苹果梨协会的7年中,共带动657户果农种植苹果梨。同时协会为合理优化果品结构,加快实施了状树优果工程和千亩绿色苹果梨生产基地建设工程,为全镇果农增收和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合作的规模逐步向体系化建设拓展。随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逐步形成,巴盟地区部分合作经济组织打破了地域界限,以产品为依托,实行了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合作。如杭后二道桥流通协会根据当前农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对协会内部组织结构进行了优化配置,将原来行政区域划分协会改为按流通营销产品种类划分,将原来的1个总会、9个分会改为1个总会、4个分会,即瓜籽类、粮食类、瓜果蔬菜类、畜禽交易类协会。每个分会又下设信息、科技、营销3个服务部,从而形成了上下配套的专业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

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巴盟虽然刚刚兴起,但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所起到了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有利于疏通农畜产品的产销渠道,促进农民增收。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从根本上解决了政府难以办到的一家一户生产买难卖难的问题,不仅有效保护了农民的经济利益,也增强了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杭后旗头道桥镇地处黄河北岸,早在十几年前,奶牛业的规模养殖就已形成雏形,到1996年总头数达1300多头。但由于畜产品流通环节不畅,产销矛盾日益突出,加上养殖户单兵作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差,经济利益受损时有发生。如厂家收鲜奶,奶款长期拖欠,压等压价,克扣斤两。为解决这些问题,在镇政府的帮助下,由奶牛养殖大户牵头组建了头道桥镇奶牛协会。奶牛协会成立几年间,共组织有关人员前去厂家谈判,协调处理这类问题共8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320余万元。2001年奶牛协会以蒙牛乳业为依托,在服务区内建起了四座鲜奶站,使奶户和奶站获得双赢。一是奶价实增0.18元/斤,进站奶牛1500头,年增收165万元;二是每个奶站收奶2.5吨/天,站均纯收入200多元;三是农户售奶就地结算,10天一清,不克扣一斤一两,奶款直接由蒙牛公司划入售奶户的账户上,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有利于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专业化生产基地形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农村市场流通的中介组织,本身就是市场经济信息载体,用他们掌握的信息来指导农民安排生产,自觉地按照市场的要求调整生产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又与政府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如杭后旗头道桥镇在当地合作经济组织和养殖大户的带动下,使全镇奶牛业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2002年该镇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联系,在联丰村四社建设了500亩的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年内共安排种植牧草6100亩,其中单种2300亩,果树地套草3000亩,退耕还林还草800亩;加上上年返青2300亩,种草面积达到8400亩,为发展地区主导产业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目标。通过对两旗市的调查证明,合作经济组织把分散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和销售,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如杭后旗红旗乡星火花葵的种植起步较早,并涌现出齐绥生、杜建军等以花葵营销为主的经济能人。1997年6月,在镇政府的支持下,由这些能人牵头,成立了红旗乡星火花葵产业化协会,组织农民规模种植星火花葵,并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创出了品牌,打开了销路,成为自治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红旗乡的支柱产业。目前,全乡星火花葵总播面积由1997年的0.8万亩增加到3万亩,总产量由200万斤增加到1100万斤;产值由4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在全乡农业生产总值的份额由8%增加到40%。依靠品牌和品质,星火花葵每市斤高出其他花葵0.5元到1元,每年可为红旗乡每一个农业人口增加200元以上的收入。同时协会下设的加工流通分会,通过多种途径为星火花葵赢得了广阔的市场,销售范围已扩展到全国28个省市,并出口东南亚,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国内知名的“傻子”、“恰恰”集团都将其列入首选原料。2001年由巴盟恒德商贸有限公司与香港国际商贸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创建的内蒙古恒德果仁有限责任公司,可年收购籽实农产品1.88万吨,深加工1.6万吨,成为星火花葵产业化的龙头企业。截止目前,星火花葵产业化协会共发展会员1700多人,其中技术信息协会有500多名技术会员;种植业协会吸纳了全乡30%的农户为会员,加工流通协会有400名农民经纪人会员。星火花葵的种植面积已占全乡经济作物面积80%以上,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四)有利于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村千家万户。一方面具有引进、传播、推广新技术成果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致富经验和技术服务直接向农民传播,促进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如杭后旗头道桥镇苹果梨协会,在苹果梨的生产经营和技术服务上,做到了“三个强化”和“四个统一”:即强化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会员采取集中培训、实地操作、外出参观学习、发放技术资料等形式,与果农加强了信息交流与合作;强化品种结构调整,引入世纪梨、七月酥、水晶梨等近10个新品种;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如苹果梨套袋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果品贮藏技术。“四个统一”: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喷施农药、统一修剪整形、统一组织销售,不仅提高和改善了果品的品质,也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临河市新华镇蜜瓜协会根据市场要求,引进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按照梯次种植、均衡上市的种植模式、合理调整种植时间和种植面积,组织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进行生产,基本实现了蜜瓜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到目前,全镇蜜瓜种植面积5100亩,其中温室33亩,中棚84亩,小拱棚2538亩,平作2445亩,年创产值765万元。

(五)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中,巴盟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引导有能力的大户和龙头企业领办合作经济组织,靠典型带动,杜绝了强迫命令和包办代替。每一个成功的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都包含着广大基层干部的不懈支持。这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领导方式,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具体体现,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收到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三、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巴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数量少,辐射面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还存在着一些限制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方面从内部运行机制看,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利益关联程度不高;管理制度薄弱,缺乏必要的调控手段;尤其是领导层人员素质低,综合实力不强,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目前人们对市场经济条件,发展各类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专业合作理论研究和舆论宣传滞后;与合作组织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够明晰,其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尚处于自发状态,组织服务与协调管理不力。上述这些因素,若任其发展下去,就会直接影响到全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影响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及对策,予以妥善解决。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大势所趋,各级政府都应站在能否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和应对入世挑战的高度,认识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和壮大经纪人队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履行好职责,认真制定发展规划、拟定扶持政策、开展试点示范、搞好人员培训、协调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制定扶持政策。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政府及各级职能部门的支持是首要条件。因此,必须把扶持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政府扶持农业的重点,切实加大力度。第一,要在组织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简化手续,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供必要的方便;第二,对符合政策导向要求,具有较好经营业绩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以奖代补,以鼓励其健康发展;第三,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生产、销售自己的产品及其加工品,应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可减免农业特产税,以鼓励其积极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制定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放宽农产品出口政策限制;第四,从农业贷款或财政支农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作为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周转金,提供财政和信贷扶持;第五,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农产品注册和质量认证,鼓励其实施名牌战略和标准化生产。

此外,要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工作,主管部门应做出宣传计划,加强舆论引导。新闻单位要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宣传力度,经常推介典型,搞好合作知识的普及,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加强宏观引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工作中,必须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1)尊重农民的意愿。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农民自愿参加,入退自由。政府不干预限制,始终尊重农民家庭承包经营自主权。无论那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政府都要给予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2)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各级政府不直接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主要是在宏观上指导、帮助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与发展。同时,为了保护农民利益不受侵害,通过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章立制,明确合作组织与农民的权利义务关系,明晰产权,做到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指导专业合作组织内部建立管理机制,特别是民主管理、财务管理、资金积累、利益分配等机制,确保成员的利益和组织发展;(3)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通过开展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并在群众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推开。同时,要注意总结面上工作经验,发现典型,培养典型,搞好示范带动;(4)坚持因地制宜,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可以由农民经纪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兴办,也可以由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企业牵头兴办,不拘一格,不强求一律。

(四)加快立法进程,提供法律规范。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然成为市场主体。因此,要加大立法工作的力度,抓紧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地位、权利、义务等,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做到依法登记、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在此基础上,还要分不同类型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使合作经济组织逐步走上自助、自主、自强的持续、规范发展之路。

上一篇:个人推优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厂落成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