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思维在城市轨道交通供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不断深化,主张按照素质教育理念实施教学活动,并能够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要求,实现与企业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实现因需施教。其中,因材施教原则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原则,要求教师人员应该严格根据学生个体间差异特征,实现辨材,并注重对学生特长以及优势的培养,以达到职业教育目的。

1.因材施教理念的理论概述

“因材施教”是我国由来已久的传统教育理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提出,要对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在全面了解学生具体资质的基础上实施分科教学,所谓,“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到了宋代,程颖、程颐对孔子的“因人而教”的思想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实现了“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固化。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朱熹在其《四书集注》中,对于因材施教也作了系统的阐述,认为教育应该“必尽人之材”。进入明清时期,关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王阳明提出“教无定法”“因人而施”的概括,清初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颜元提倡实学,在孔孟因人而异的教学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循序渐进的理念,进一步丰富了因材施教的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一线教师们的理解、接受和倍加推崇。进入现代,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人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关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变得空前重要。“以人为本、以材施教”成为我国各类型学校开展教学所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同时,在应用过程中,该理论也被进一步完善,并在全社会推广落实。对于中职学院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来说,我国目前是世界最大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场,且新建有轨线路还在稳定上升,这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必须围绕学生为主体,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在此背景下,探讨因材施教思维在中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2.因材施教理念在中职院校城轨供电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中职学生由于其特点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初中踏实肯学,由于学习方法等问题,导致成绩不理想;二是在初中阶段,缺乏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成绩较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两类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同,认知存在差距,如果教师采用一贯制的统一教学方法,设立同一个教学目标,就势必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有些学生“消化不了”的局面。有些学生主动性较好,课堂较易达成目标,而有些学生学习被动,需要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方法才能达成目标。针对两者差异性强,如何在“吃不饱”和“消化不了”两种情况下进行教学,是当下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材施教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它是指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优势的发挥,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很好地解决在“吃不饱”和“消化不了”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材难辨”,学生的能力及所擅长的方面如何界定?如何与课程大发展相结合?都是需要教师考虑的问题。对于“材难辨”的问题,好多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也设计出了诸如智力量表、能力量表等五花八门的测量工具,目的就是想辨析每个人的“材”,依此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但往往特征指标太多,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各行业评价标准不统一。

众所周知,在孔子那个时代,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一个教师对所有学生的所有方面负责到底,孔子凭着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而今都是班级授课制,学生的发展由各科许许多多的老师共同促进,协调发展。

面对“材难辨”的问题,从职业院校学生学情以及办学特征出发,由于职业院校最显著的特征是和企业联系较为紧密,那么从企业岗位需求出发,分析对应岗位职业能力所需的专业技能及显著的非专业素养,将其作为考量学生的分类标准。不同专业的老师(不同的岗位)的分类标准不一。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以轨道交通供用电专业变电所运检师岗位为例: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出运检师职业技能分析表为:其中运检师有专业素养和非专业素养,比如基本素质为15分,分别为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心理素质、专业精神、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等。以上的分析表为我们“辨”材提供了理论依据,并能够快速缩短学校教学培养目标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3.因材施教理念在中职院校城轨供电课程中的应用实践

3.1依据企业需求,科学辨材

以轨道交通供用电专业的学生为例,其未来就业岗位为变电所运检师岗位,高效的沟通能力是初级运检师必备素质之一。他要求即要准确表达自己,又要准确领会他人。那么,这就要求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中,要将岗位所需的职业性格能力,应用到日常教学中。目前来看,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真实的工作场景导入,结合真实的工作过程,通过角色扮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动应答模式进行做中学,做到即锻炼学生的必备工作技能,也逐步提高学生的岗位性格能力,进而增强学生对于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的认知感,让职业院校的学生从学校过渡到企业工作的周期大大缩短,过程更加顺利。在对学生群体进行“辨材”时,以职业素质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析:

以专业能力为依托,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分层,对于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情况进行调查: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三个班为调查对象,吃不饱的学生大约占比16%,目标基本合理的占比74%,消化不了的学生大约占比10%。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基于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培养目标,挖掘岗位特点(变电站运检师在工作过程中,一个班组有工作负责人和操作人两个岗位),在轨道交通供电课程中,采用小组制(小组工作负责人+操作人)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

3.2实施“因材施教”,学生梯次达标

在科学有效的辨材后,依据因材施教思想,以中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课程为载体,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吃不饱角色”担任小组负责人

在课程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实施学习任务,由“吃不饱角色”学生担任小组工作负责人,角色任务安排为:①完成课堂学习目标;②组织本小组合理分工,完成任务,增强小组协作能力;③能够相对完整的表达并描述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任务安排,“吃不饱的角色”在能够完成学习专业目标的同时,训练了个人专业基本素养,符合职业教育与企业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2)“基本满足角色”担任小组中坚力量

70%的学生属于基本满足角色,能够基本合格地完成学习目标,角色安排的任务:①小组协作分工完成学习任务;②通过平时累积向工作负责人目标冲击上升。③帮扶“消化不了角色”,通过问题讲述,进一步梳理消化学习任务。通过完成以上目标,“基本满足角色”能够很好的训练专业能力,同时训练了其团队协作意识以及竞争向上的意识。

(3)“消化不了角色”对口帮扶

针对“消化不了”的学生,教师和工作小组的其他同学进行“对口帮扶”,根据欠缺的问题,个性化指导,助力达成学习目标。

3.3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分制

在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发现很多学生在毕业时因为一系列的原因纠结、痛苦和无奈,出现这些现象是因为在平时课程未修满、身体原因等导致不能正常毕业。这说明教育管理机制需要进行改变,从而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毕业。分析来看,一些教育管理制定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今后的中职教育管理方向应当以学分制为重点,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同时对于学分制的建设和改革,也是出于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贯彻,真正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能够顺利毕业。

中职院校的管理制度一般以半军事化方式为主,严格管控学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自由,学生逐渐难以适应传统的半军事化教育管理模式。这样的教育管理模式严格束缚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甚至一些学生对这样严格的教育管理模式产生了逆反心理,教师的教育管理措施反而适得其反。由此可见,中职学校必须要对教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和模式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主动性。学分制背景下,学校可以逐渐放松对学生的早晚自习的管制,鼓励学生主动来参与自习,而不是强制学生自习,保证学习活动的开展因人而异。针对专业课程和非必要课程,中职院校可以设置必修课和选项课两种课程,必修课程为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必学课程,如:机械制图、电子电工基础、钳工基础、城市轨道交通理论等内容,而选修课程的开设以辅助性课程和其他课程为主。每一门课程都设置相应的学分,学生修够必要的学分之后才能毕业,同时为学生设置重修的机会,保证学生即使第一次没有学好仍然可以有第二次机会争取通过。结合学分制,放松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保证学生能够享受充分的学习自由,这边可以落实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特点。

3.4结合互联网,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随着现代社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教育手段被探索出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将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教学工作当中,可以开创新的教学格局,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互联网手段和教育工作的结合,出现了一系列的教育模式,如:线上教学、MOOC、SPOC、微课等多种形式,有的在教学工作当中仍然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有的则已经显示出局限性。但是,我们应当开展,教育信息化将成为一种趋势,伴随着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智慧时代,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方向将是智慧教育。

就智慧教育的发展来看,在因才施教背景下,智能技术将步入认知层面,实现人性化交互和自主行为的迭代。未来的智慧教育将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区块链等技术,渗透脑科学、心理学等基础学习理论,开发出因学生而异、因学科而异的教育产品,丰富学生的学习需求。智慧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需要以个性化教育为基本原则,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开发出教育新产品,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当中,结合线上教学指导学生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线下辅导当中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专题辅导,帮助后进学生也能获得进步。同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和发展路径。随着智慧教育手段的落实,教师结合实践平台和游戏化教学模块,对专业方向和课程辅修进行个性化设计,为学生提供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和发展方案。为了支持这样的个性化学习,可以建设信息化教学征信系统。通过学习征信系统,为学生记录所有的学习历程,并进行数据分析,在毕业时出具四年学习数据分析报告,供学生、家长或招聘企业可以通过二维码查阅相关资料,掌握学生的学业状态。企业获得及时准确的学生成长信息,便可以在招聘、录用过程当中对学生的能力作出合理的评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成长平台。

总之,因材施教在中职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中应用的探索,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及专业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每一位中职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实现高效就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奋战2020确保“收官之年”圆满收官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2020-08-20].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1/t20200111_415187.html.

[2]刘邦奇.智能技术赋能:迈向大规模个性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20-10-21(05).

[3]张驰.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以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车站值班员"课程为例[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No.808(06):14-15.

[4]李琳.中职学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与管理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19,No.780(11):63-64.

[5]邹欣.教学实训在中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影响探究[C]//2020科教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二辑).2020.

[6]董德权.对分课堂在中职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中应用初探[J].教师,2019,(08):113-114.

[7]王海芬.中职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039):P.1-1.

[8]谭丽娜.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03):157-158.

[9]刘智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考评策略探究——以站务员课程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0,(46):140-141.

[10]阿特古斯.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的构建[J].现代教育论坛,2020,3(5):5-6.

上一篇:跨文化交流中道德价值观的差异下一篇:中国文学杂志明清小说性别诗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