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推荐12篇)

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 篇1

摘要:

本文是通过我在高二年级体育教学中的一个教学案例,来分析说明在民办学校开展体育课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必须从学校校情和学情出发,着眼于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手段,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的愉悦。关键词:因材施教

正文: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直在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我校学生是全区进分最低的,知识理解能力较差,因此可以说在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上也是相对比较薄弱的。而且,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身冠养的占多数,怕吃苦,独立能力不强,抗挫折能力差。体育课中有很多时候的运动量和运动负荷都是很多很强的,对于这些捧在掌心的孩子来说,要么就是不能完成任务,要么就是经常偷懒逃避,这些孩子通常被认定为体育“问题生”,但他们绝不是“坏孩子”。我个人认为,这些不完全成年的孩子,脑海里还没有形成完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高中这个阶段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男生好动,女生好静,因此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高中阶段的教学大纲上要求学生学习武术。武术是一项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新编长拳主要是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在青年长拳的基础上改编而成。学习新编长拳可以发展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和协调性,提高动作的速度和连贯性。学生通过演练武术得到美育的熏陶。但是新编长拳的动作比较复杂,有几个动作比较难,例如:大跃步冲拳、腾空飞脚等。对于我们没有武术基础的学生而言,难度很大,虽然说挑战性很强,但容易造成学生失败后失去学练的兴趣。因此,我在单元教学设计上作出了适当的调整。

在高二年级整个武术单元的教学中,我先是加入了课外内容的教学——五步拳。五步拳主要是以三种手型(拳、掌、钩)和五种步型(弓步、马步、歇步、仆步、虚步)组合而成的套路动作,连起势和收势一共才九个动作。简单易学,学生容易掌握,通过教学之后,学生能连贯的把套路展示出来,学生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对武术产生了基本的学习兴趣。从五步拳导入学习,再教授新编长拳,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热情。尽管是这样,我还是将新编长拳的几个难度动作简化了,例如大跃步冲拳改为望月平衡,改编之后取消了原先的跳起的动作,只是上步钩腿平衡,虽然动作简化了,但是同样可以锻炼学生的平衡素质。简化后学生可以很自然的过度到下一个动作,连贯性增强,学生体会到武术套路连贯完成的美感。对于腾空飞脚,让学生看图模仿,发现学生根本没办法达到腾空的高度和抬脚所需的柔韧性,因此,这个难度动作我就干脆取消。对学生不感兴趣的不教,对学生教了也不会的不教。留出课时让他们多学习其他技术动作,多做完整练习,更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将那些难度动作作为附加练习,进行分层教学。动作套路掌握熟练准确的学生让他们作为拓展性练习,根据教材书本上的动作要领和图解可以自行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针对一部分简单套路都只是基本掌握的学生,我的教学目标就是让他们能连贯完成套路动作,保证武术套路的手型和步型的准确性和动作规格。每个层次的学生对他们的要求不同,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合理性,可达成性,但又有挑战性。学生就会

大大的提高学练的兴趣和信心。

通过对高二年级武术的教学,我发现要让每位学生确实学有所获,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它反映了教育教学自身的客观规律。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学生需要自主学习,使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而不需要教师强求一致的填鸭式教学。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学生的层次差别,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实施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辅导下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加上老师的鼓励,并及时表扬和调整目标要求,符合学生的好胜心理,更进一步引发学生内动力。同时,教师重点辅导了中下等生,为他们学习扫清障碍,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表扬,学生心理平衡了,心情愉快了,有利于于促进他们积极向上,另一方面,教师适当引导上等生,为他们进一步探索知识技能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他们的不断进取。

实施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层层推进。及时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否则堆积起来的重难点像拦路虎一样使学生畏惧不前,逐渐失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个性差异,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来设计教学计划,选择教材,设计课案,必要时要改变教材,简化教材。由简易到疑难,层层深入,使教学阶梯式地层层递进,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相同的材料,但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和目标,并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要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其次,我们要掌握学生心理,尊重鼓励学生。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就是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特别是对于运动水平差的学生和我们体育课中所谓的“小胖子”,要用积极的态度对他们进行学习心理疏导,他们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我们首先分析他们学习的状况,找出成绩差的原因,对症下药,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其次,要尊重、宽容、善待他们,这样会使他们产生很大的学习动力。

当然,因材施教也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要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步。教育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用一次课堂表现或者一次的运动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是非常片面的。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良好表现,学会欣赏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善于鼓励和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在课堂上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学生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取更大成功的愿望。这样会使他们更自信、更积极主动地学习。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找到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合社会发展需求规律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确实学有所得,收获成功。

孙晓萍

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 篇2

关键词: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成功教育,中小学教育

一、何为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是指教师根据共同的培养目标, 针对受教育者的性格、志趣、能力、原有知识基础等差异, 提出不同的要求,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取长补短, 获得最佳发展。

“材”, 指的是受教育者的个性特长、知识能力等。这里不仅包含“天生我材”的天生禀赋, 也包含“孟母三迁”前后不同环境以及教育造成的人的不同的品性。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爱好和擅长之处。“因材”不仅表现出对“材”的客观差异性的了解和承认, 而且充分体现了对“材”的尊重和以“材”为施教依据的正确态度, 就是扬长避短, 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种种有用的杰出人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施教”不是简单地交付或给予受教育者知识, 而主要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启发和诱导, 使受教育者领悟学习的方法, 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学会学习, 而不是为受教育者包办完成学习, 即孟子所说的:“君子引而不发, 跃如也。”

因材施教, 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它对教育行为的影响和作用, 是带有根本性和普遍性的。正如柳斌同志在 《三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 中所说:“转变教育思想应着重提出两方面: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因材施教乃总法则。”

二、中国教育史上因材施教的成功案例

(一) 孔子门下七十二圣贤, 各尽其才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倡导并实行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根据 《论语》 记载, 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同一个问题, 总是针对学生材质禀赋的差异, 或者根据自己对学生发展的预测和期望, 给予不同的解答。如 《论语》 中记载颜渊、仲弓、司马牛和樊迟都向孔子问仁, 孔子作了不同的回答。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在邦无怨, 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孔子能够针对其学生的才智高低、个性异同进行不同的传授。颜渊是孔子众多弟子中最得意的学生, 常以高尚的德行修养而备受称赞, 自汉代起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 所以孔子就以仁的最高标准来要求他———视、听、言、行, 一举一动都要合乎礼的规范。仲弓不能体谅别人, 为人处世不够谦恭, 孔子便教导他忠恕之道, 对待他人要将心比心, 推己及人。司马牛饶舌话多, 个性急躁, 孔子就告诫他做人要说话谨慎, 三思而后行。樊迟较为鲁钝, 孔子就只告诉他“仁”的最基本的含义, 即平时生活严肃庄重, 处理事情严肃认真, 与人交往忠心诚意。

孔子注意从每个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不用千篇一律的说教。根据每个学生的背景和造诣的不同, 解答也深浅不同, 更有针对性和实效。因此, 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孔子的教育实践中,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如程颢、程颐兄弟指出的那样:“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矣, 门人之贤者固不止此。”《史记·孔子世家》 说:“弟子盖三千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二。”孔子能够按照其学生的不同才智特长, 有针对性地教学, 造就了当时在社会管理、经济发展、道德进步和文化普及各方面的有力人才, 这是其成功教育的体现。

(二) 陶行知因材施教, 方法得当

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 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根据学生的能力, “学得多教得多, 学得少教得少, 学得快教得快, 学得慢教得慢”, 反对不问实际的“先生只管教, 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如培养儿童创造力问题, 他以形象的比喻, 阐明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需要因材施教。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 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 牡丹会瘦死, 反之, 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 松树受不了, 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 发现他们的特点, 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 并须除害虫, 这样, 他们才能欣欣向荣, 否则必不能免于枯萎。”

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期间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经历战争灾难的流浪儿童, 他们虽然失去了亲人而远离故乡, 但他们都是一群活泼、聪明、富有才智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有的喜爱演戏、有的善于写作、有的热爱科研、有的乐于唱歌。日本侵华战争, 使这些孩子失去了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陶行知把他们招收进育才学校后, 在“爱”的教育下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 经过了一至二年的学习和训练, 他们就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华来了:音乐组的孩子不但能弹奏、演唱和作曲, 还能经常为老百姓表演或者到大剧院去举行音乐会;戏剧组、舞蹈组的孩子, 不但善演戏、能跳舞, 而且还能自编、自导、自演, 用精彩的戏剧与舞蹈反映出抗日的形势;绘画组的孩子们也能在重庆市举办以儿童抗敌为主题的绘画展览, 多么了不起呀!周恩来同志称赞这些孩子说:“一代胜似一代。”冯玉祥将军也为这些孩子的成长而鼓掌称赞。陶行知能够尊重学生, 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特长, 因材施教, 其成功教育的事迹不胜枚举, 不愧为我国现代伟大的教育家。

(三) 钱伟长感谢恩师, 悉心指导

我国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钱伟长, 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 特别提到了恩师对自己的教育与启迪, 尤其是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入细致的个别指导。在 《恩师助我择专业》 这篇自述中, 他谈到恩师吴有训教授曾对自己的教诲, 文中提到了吴有训教授讲课时的精彩片段, 他说:“听这样的课, 真是最高的科学享受。”除此之外, 钱伟长更以浓重的笔墨, 详细地记叙了吴先生怎样不断地给他悉心指导, 告诉他学物理和学中文的区别, 在课堂上应该如何记笔记, 课后要看哪些有关的参考书来进行复习。他提到:“为减轻我读英文的困难, 吴老师给我一本某校的中译本讲义, 便于查阅。他还经常给我具体指导, 使我从死记硬背改进到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 培养了有效的自学能力, 逐步提高了学习成绩。”这样一些具体有效的个别教育, 终于帮助入学成绩比别人少了100多分、开学后一连七个星期课堂测验不及格的钱伟长, 顺利地完成了第一学期的学习, 四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其恩师吴有训成功教育的精髓,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三、因材施教原则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何为成功的教育, 在现行的中小学教育中就是要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方法, 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 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 教师要留意观察并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

教师要留意学生平时表现出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等, 分析他们学习的特点。尤其在学生出现问题时的表现是十分值得分析的, 从中教师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教师要多反思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为什么会反复出现同样类型的错误?”“这种反常现象是什么原因?”另外, 学生学习中明显的顺利也是值得关注和分析的, 因为教师从中可以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以及在思维和理解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等等。教师要通过观察分析, 了解学生的特性。

(二)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 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不同于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个体所拥有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往往是无意识之中偏爱的学习方式, 而学习策略则是灵活的、有计划的、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的性质而随机应变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引学生充分了解自己, 这样他们才能主动地扬长避短。当学生具备了学习策略的意识, 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及其利弊, 从而主动地调节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 教师要转变教学风格,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当代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你讲我记”“你说我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已经过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特点,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 多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动手、动脑和动嘴的机会, 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有研究表明, 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 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少一些平铺直叙的讲授, 换以图文并茂、声情并重的讲解以及形式多样的活动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四) 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要具体分析, 个别指导

每一个学生的成功都必然充满了个性,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道路。偏爱是教书育人的大忌。无论学生带有怎样的问题和缺陷, 总还是会有一些善良和美好的东西, 教师的责任就是去发现这些闪光点, 并无一例外地尊重每一位学生。有些学生或因为思维水平较低, 或因为学习方法不当, 或因为学习动机的障碍, 导致了学习成绩不理想。为此, 针对这些学生, 教师要具体分析, 做个别的指导, 从动机的激发与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 采取不同的措施使他们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符合其能力水平的任务, 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使他们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并意识到自身的价值。

总之, 因材施教是要促进全体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在有效的因材施教策略影响下, 学生学习水平的发展差异可能会更大, 因为在较适宜的学习条件下, 能力低者能够开发出潜能, 能力高者会发展得更快。教师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设计不同的发展蓝图, 进行有意识地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自主选择, 就是成功的教育, 也是教书育人的永恒。

参考文献

[1]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92.

[2]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3]刘全礼.“因材施教”教育学[M].天津:新蕾出版社, 2008.

[4]李玉龙.“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因材施教是成功教学的阶梯 篇3

【关键词】 因材施教 方法 成功教学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它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实施因材施教,彰显因材施教的魅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

1.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进行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男女学生在生理、心理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一般说来,女生在生理发展上较男生早熟一、两年,在小学和初中低年级时,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机械识记能力一般强于男生,加上这一阶段学习的内容中抽象思维的成分比较少,所以,此时女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比男生好。上初三乃至高中后,学习内容中机械识记成份逐渐减少,抽象思维的要求越来越高,男生的优势开始显现出来,女生则在理科的学习中显得较吃力。所以,教师应看到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势利导,帮助他们分别保持和发展各自的优势,共同进步。比如:初三及高中的老师,对女生理科方面的学习应多加指导,使她们的文理科都能平衡发展。 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

同一个班的学生,年龄相差两三岁是司空见惯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四阶段说,人的各年龄阶段都各有其特征,十六岁以上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差不大,但是十二三岁和十五六岁的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差就很远。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进行教学。比如:让初一学生默记要求背诵默写的课文,不到五分钟,他们全都变成朗读了;初三学生却能"默而知(志:记住。)之"了。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孔子说:"君子有三个方面需要戒备:年少的时候,精力还没有稳定,要戒备因为美貌而产生的感情和欲望;等到壮年的时候,精力正是旺盛的时候,要戒备争斗;等到年老的时候,精力已经衰弱,要戒备贪得无厌。"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学习。

3.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

能力的水平差异主要是指智力差异。经大量的测验证明,能力的个别差异有大有小,基本上呈常态曲线式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力优秀的和智力迟钝、有缺陷的,所占比例都很小,而智力处于中等水平的所占比例大;人的能力表现早晚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人才早熟也有大器晚成;能力在结构上也有差异,有的想象力丰富,有的记忆力强等等。因此,我们教师应根据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进行教学。 

4、采用及时肯定,培养学生自信、自主、创新的方法

首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要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努力了,有了一点进步,就对他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优秀学生,但任何班级中都有几个"怕学习、学不好"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比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尽可能让后进生回答问题,让他们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果他们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如果回答错了还是鼓励他:鼓励他敢于回答问题。让别人正确回答后,再让他复述一篇,同样给予他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下次能认真学习和思考。

其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学生的强大支点。

5、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与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基础组、普通组、提高组三组,在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次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

如:1、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可以让基础组的学生通过看书回答,其他层次的学生当然要求能熟练回答。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答,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总结,既起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这些问题,要求基础组的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即可,而普通组和提高组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完整地回答。2、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做到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让基础组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让他们回答,并做到适时地予以鼓励,以增强中下等生学习的自信心。3、设计中上等学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尽量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吗?" 

6、結合教学内容,做好针对性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如:1、对于提高组的学生,注意多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让他们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2、对于普通组的学生,应指导他们也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兴趣,争取进步。3、对于基础组的学生,他们对于学习缺乏自信心,知识欠帐较多,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这些学生,应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表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在补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他们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总之,因材施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之一。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才能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落实,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所以我呼吁,全体同仁,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祖国的明天,请你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小组合作 体验成功 篇4

小学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是英语老师最常用的课堂教学环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小组活动能减轻学习者在参与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他们表现出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包括平时沉默或害羞的学生都积极活跃地参与。怎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内容,设计出既让他们感兴趣,又能促进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呢?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丰富多彩的游戏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注意,也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年纪小,好新奇,好活动,我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迷游戏。教师把小图片或真实小动物拿在手里,按前后顺序一一呈现,让学生边大声说出单词名称边记忆图片顺序,当老师的手在一张图片停住时,让学生猜一猜下一张图片的名称。

二、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英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对自尊心,荣誉感都很强的小学生来说,竟赛的形式往往能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俗话说:水激石鸣,人激则进就是这个道理。

三、创设自然情景,给学生提供发展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体验成功作文 篇5

刚开学没多久,学校就要举办运动会了。当老师来选800米的比赛的名单时,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想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现一下自己。果然,我被选中了。

可等到我要进行比赛的时候,我那喜悦的心情顿时跌落谷底,无影无踪了,只剩下恐惧如同一朵朵浪花不时地涌上我的心头——要是我跑不赢别人怎么办?要是我跑了最后一名同学会不会笑话我?要是我摔了一跤会怎么样?……一个个问题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般,时不时地浮现在我脑海之中,越想我越害怕,越想我也越恐惧。

“不要紧张,只需要认真跑就可以了!我们都不会笑话你的。”好友仿佛看懂了我的心思,笑着对我说。

“是啊,如果我退缩了,同学们还更加会笑话我,还不如放下担子,去拼搏一番。”我想。于是,我坚决地转过身,走向800米的起点。

“砰——”一声枪响,划破了整个赛场的喧嚣,加油声、呐喊声顿时此起披伏地在整个校园里回荡,我紧紧跟在对手的后面,放下心中所有的担子,决定去拼一把。

很快跑完了一圈(300米),我也渐渐甩开了许多对手,前面不远还有两个选手,我张口嘴巴,大口大口呼吸着新鲜空气,满耳都是同学们为我加油呐喊的声音,我心中也只有一个信念——坚持,我一定能赢。

第二圈也很快跑完了,我已经明显地感觉到体力的不支,呼吸也越来越急促,有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不行,我不能就此放弃,坚持、坚持、再坚持……,我在心底呐喊着,我咬紧牙关,拼尽所有气你,努力地向终点冲刺,在最后一刹那,我超越了我前面的一位同学,获得了第二名。我做到了,我成功了!

我蹲着地上,大口喘着气,虽然很累,但是我切实体会到付出才会有收获,拼搏才会有成功!过程虽然辛苦,汗水也许很多,但最终成功带来的喜悦确是无限的。

体验成功作文 篇6

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我突发奇想要做一顿饭,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您今天教我做饭吧!”妈妈很惊讶地说:“今天这是怎么了?太阳打西边出来了?”我还没等妈妈说完,便把妈妈拉到厨房教我炒菜,妈妈说:“先教你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吧!”我回答:“好!”

“你先将西红柿和鸡蛋准备好,然后把锅放在灶上,打开煤气灶开关,倒上油之后,等油锅热了之后,就可以打鸡蛋了。”妈妈说着,我便照做了起来。

我先放入适量的油,等油锅热了之后,就可以打鸡蛋了,打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鸡蛋的时候都没有成功,不太顺利呀。直到第四个,我才成功了。我用铲子在锅里不停地翻炒,等鸡蛋炒熟了之后,就开始炒西红柿了,我又用铲子翻炒了几下,撒上佐料和盐末,西红柿炒熟了之后又和鸡蛋一起炒了几下,就出锅了。

我把菜炒熟了之后盛出来给妈妈品尝,妈妈尝了一口,说:“嗯,真好吃,女儿你太棒了!你成功了!”听了妈妈的这句话, 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引导发现体验成功 篇7

关键词:体验,领悟,引导,思考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文本学习”, 还应是“体验学习”, 学习的内容应被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体验, 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就是亲身经历, 亲身感受, 具有亲历性、独特性等特征。阅读教学的体验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主动发现、活化语感, 即通过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 “进入”文本的情境, “触摸”作者的心灵, 与文本发生内在意义地交流, 造成带有个体色彩的情绪感受、意义感悟、价值判断等。这次在马庙镇中心学校举行的“三新课赛”示范课中, 我就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调动经验, 感受生活中的体验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筑的过程。由于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生活, 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密切联系实际, 寻找课文知识与学生生活情景有机联系的切入点, 获取与文中生活情景的相似性体验, 使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相应的生活场景, 使学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 用耳朵听, 用脑子想, 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 进行知识探索。

比如在执教《和时间赛跑》时, 课前诵读有关时间的格言, 唤起了学生对“光阴似箭”的回忆。课始, 请学生闭上眼睛, 想想“滴答”是什么声音?跑得快吗?会停下来吗?有个人却向时间挑战, 和时间赛跑, 你们想认识这个人吗?学生通过思考、交流, 体验到和时间赛跑不容易。此时, 再让学生读课文, 学生的思维和感悟如同开闸之水奔涌而出, 个个侃侃而谈, 好像自己就是那个与时间赛跑的人, 他们把自己的体验与文本语言融为一体, 自然入情入境。

二、细读文本, 整体感悟中体验

语文教材中的一个个文本, 都是复杂的结构体, 有词语和文化的一面, 有思维和逻辑的一面, 还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的一面。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清晰、理性的思考和精心安排。在教学中, 必须自始至终贯串一个“读”字, 特别是朗读。朗读必须严格要求, 训练到位, 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 语感训练有了, 学生交流时就有话可说, 就会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人文性也就包含在了其中。

在执教《和时间赛跑》时, 当学生针对课题提出:“1.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2.怎样和时间赛跑?3.赛跑后又什么收获?”这三个问题后,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默读课文, 由学习小组组织学习, 任选一个问题解决。当问题解决后, 各个小组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用心灵去倾听心灵, 与和时间赛跑的人一起经历文中的事与情, 一起揣摩事与情的表达。这样他们全身心地参与课文生活, 全身心地投入问题情境。教师自己也在读, 当教师读第一个自然段时, 让人仿佛来到了一个悲伤的世界, 当老师问学生听了自己的朗读有什么感受时, 学生无一例外回答:悲伤、可怕。的确, 范读有一种魔力, 能够让人凭借他人的声音, 进入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情境, 感同身受。这时, 让学生去读第五、六、七自然段时, 就会读出可怕、着急的情绪。

三、拓展延伸, 在辩论交流中体验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以后, 他们的情态仍处于初始状态, 是粗线条和浅表层的, 还没有真正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只有通过拓展延伸, 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 他们对课文的体验和感悟才是真切的。这样, 就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学生与课文, 与文中人物的情感差、心理差, 促进学生用心阅读, 真切体会, 真实地感受, 深刻地感受, 以强化阅读教学的效果。

学习了《和时间赛跑》一文, 为了更好地体会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就有必要对“与时间赛跑”的相关的名人的事情有一定的认识。我及时地补充了相关名人的资料, 让学生增加一定的知识储备, 从而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些有血有肉的与时间赛跑的名人形象。在这些丰富的认识感知之后, 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名人充满个性化的理解, 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最后, 老师请学生们谈“怎样珍惜时间”的体会, 这必然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 推进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体验, 参与辨析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 尽力去寻求不同见解, 智慧的火花必然会竞相迸射。在辨析交流过程中, 没有预设答案, 没有统一结论, 只有学生的个性展示, 学生的认知在动态中生成。在这样的情境中, 教师不必作深奥的逻辑分析, 学生已经很好地领悟了课文重点, 轻松地理解了文本。这样的体会实践活动, 培养了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是语文学习的有效延伸。

体验成功的乐趣 篇8

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你在任何时候也不要给孩子打不及格的分数,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发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ao”“ou”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拼音教学的第二篇复韵母。课文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认读复韵母“ao”“ou”“iu”,配上了一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图画:小朋友围着围巾在河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完第一个复韵母“口。”后,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让学生根据“00”的发音方法尝试学习,体验成功的乐趣,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如在教复韵母的教学时,发音的关键在于从前一个字母的音向后一个音快速滑动,一气呵成。我在教学中对本课难点进行准确的定位。首先由学生熟悉的词语棉袄的“袄”引出复韵母,老师说清楚发音的方法,然后通过范读,老师领读,指名读,开火车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轻松地、准确地掌握发音方法。又如“你会拼读‘好’吗?”(让学生自由练习)“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跃跃欲试,却并没有急于指名学生拼读,而是让全班学生自由练习,鼓励其他同学也试一试,注意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畏难情绪,在大胆尝试中体验成功学习拼音的快乐。 故事是孩子们最愿意听的,生动有趣的故事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也能极大地激活孩子的语言智慧,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例如,在教“iǚ”这个复韵母时,我设计了学生爱唱的儿歌:iǖ iǖ,什么iǖ,语文写字得了优;iǖ iu,什么iu,鱼儿鱼儿水中游;iu 什么iu你是我的好朋友;沁iǘ,什么iu,上下楼梯要靠右。把_u的四个声调放在具体的情节中,给抽象的音节赋予了实在的意义,使拼音教学具有新奇、直观、形象等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享受拼音学习的乐趣和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欢乐,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待个别胆小的特殊学生,除了运用多方面的激励机制,还应多采用保护与帮助,助其成功、建其信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利用“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优势,认识自身的价值,使这些学生也能享受获得成功的乐趣。

当孩子们有了成功的基础,有了“我要成功”的欲望和信念,并不断努力,必定會创造更大的成功,学习拼音的动力就会增强,使学生爱上学习拼音。

挑战挫折体验成功作文 篇9

挑战挫折体验成功作文

。有的人在挫折面前倒下去,有的人退缩,而有的人冲了上去,战胜了困难。征服了挫折。这样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这样的人,才会体验

作文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 篇10

我们四年级三班38名学生,个个聪明勤奋,接受能力强,乐于表现自己,富有个性,对写作尤其有浓厚兴趣。接班一年多来,就有2名学生在全国“春蕾杯”征文比赛中获奖,5名学生作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11名学生在第三届天才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20名学生在第四届手拉手中国青少年作文大赛中获奖。从佳作奖到特等奖,我们的学生可谓尝遍了收获的喜悦。另外,学生《个人作品集》也在酝酿和行成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于“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我们从苏氏的观点中可以领悟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最根本的方法,是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作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千方百计使学生“享受成功”,他们才能学有劲头。作文发表或获奖无疑是对学生“享受成功”的最好诠释。在这里我想谈谈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几个条件。

层层深入 体验成功 篇11

【教学案例】浙美版《美术》一年级第二册中的《各种各样的树》

一、提取积累,尝试表现——第一次作业

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幼儿园阶段体验了很多简笔画式的概念化、游戏化美术活动。不少学生还参加过社会上的美术培训,学会了“程式化”的美术基本功,固化很多美术认知。本环节设计目标是提取学生已有的绘画经验,作为知识迁移,为后几次对比作业埋下伏笔。

案例:

师:小朋友,你会画树吗?你能不能在3分钟内用线条画一棵大大的树?(见图1)

二、欣赏引导,发现问题——第二次作业

学生已有的绘画经验存在问题,学生本身是发现不了的。要改变学生的原有绘画认知,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并与第一次作业进行对比,找出自己作业中的不足,体验感受认知过程,使学生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索的过程转变。

本环节设计目标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欣赏,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在原有作业的基础上进行第二次作业,初步改变绘画经验认识,触动学生的心灵。

案例:

师: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棵树的照片,你认为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课件展示黄山松真实照片]

生:树一般可以分成树干、树枝、树叶。

师:请你看看刚才你画的树,发现少画了什么?你能不能把它画得更完整?

生:我画的树主要是少画了树枝……(见图2)

三、多管齐下,拓展提高——第三次作业

“造型·表现”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游戏性,集看、画、做、玩于一体,模糊学科门类界线。学生的认知过程,无意性和具体形象性在其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往往依靠具体的表象。美术学习过程应该尽量与儿童身边熟悉的内容进行联系,采用联想、迁移、比拟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降低学习过程中的认知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环节目标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认知体验,采用“拟人化”学习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作业细节化,提高作业要求。

案例:

师: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棵树,能把你的发现与大家分享吗?

[课件展示:如图3人形树]

生:我发现这棵树很像一个跳舞的人……

师:树有各种各样,就像人一样,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其他的树。

[课件展示:高低对比的树,粗细对比的树,直弯对比的树]

师:欣赏了这些树后,你觉得树还可以怎么画?

生:可以画像姚明一样高的树。

生:可以画像爷爷这么胖的树。

……

师:树可以像人一样,有高有矮、有胖有瘦、有直有弯……请你再画几棵像不同的人一样的树,并给自己画的树取个好听的名字(见图4)。

四、交流评价,体验成功——第四次作业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在重视教师与他人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评价,寻找别人作业的优点,发现自己作业中的不足,并从教师与同学的表扬鼓励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案例:

师:小朋友们画的树变化很多,取的名字真好听,请你与你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把你画的树的故事说给他听听!

[学生同桌间交流,互相把自己画的树的故事说给对方听]

师:请小朋友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其他小朋友画的树。

[课件展示:8张学生的优秀作业]

师:你发现这些画上的哪些东西是你的画中没有的?

生:我发现树干上还可以画些树洞

生:我发现树上可以画些鸟窝、小鸟……

师:那请你再画上一些东西吧!(见图5)

【教学思考】

1.内容选择。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所有领域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分段式作业模式。一是技法目标单纯明确。一节课需要完成的美术技能要尽量单纯,也就是比较强调美术技法基础的内容。如小学第三册中就可以选择《云儿朵朵》《好大的向日葵》《我的老师》《闪光的星星》等,而《快乐的假日》《地下的故事》等学习内容,没有一个单纯的技法目标,就不适合用这种作业模式;二是不同的学习领域有其特定的目标要求,“设计·应用”“欣赏·评述”这两块内容并不适合这样的作业模式;三是年级的选择应该偏向于低段,低段美术学习是打“双基”的重要阶段,而且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还不太成熟,通过分解目标,降低了作业难度,增强学生作业的自信心。

2.个性差异。如果学生个性差异太大,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解决学生差异问题,可以采取三种措施:一是作业要求分层设计,根据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作业要求,如小学第三册《云儿朵朵》一课的第一课时,可以把作业要求设计成:用线条或色彩画几朵有趣的云,画出自己对云朵的想象和感受,有创意;二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请先完成作业的同学当小小辅导员;三是平时绘画习惯的培养,有的学生完成作业的速度快,有的学生完成作业特别慢,速度快的引导其作业细节化,速度慢的引导其绘画方法的改变。

张扬个性, 体验成功 篇12

一、学生张扬个性, 可以激发潜能, 开发智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如此, 学生一旦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接受, 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独到的理解, 最终获取知识。前不久听了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节课, 我真切感到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尤其是在朗读教学这一环节上, 薛老师的精心点拨和热情鼓励,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的手臂一次又一次地高高举起, 全班充溢着朗读的渴望:有的是尝试性的, 有的是模仿性的, 有的是背诵式的, 还有的是表演式的, 一个比一个积极, 一个比一个踊跃, 个个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看到薛老师这些个性鲜明的学生, 我想到了自己曾经教过的一名女生, 她资质很好, 语文知识也很丰富, 只是成绩并不突出。我帮她分析原因, 因为她过于内向, 不愿发言, 游离于学习氛围之外, 以至于潜能无法正常发挥。于是我鼓励她大胆尝试, 有意制造机会, 让她发言。一次次的成功, 让她丢掉了胆怯, 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慢慢地, 她越来越自信, 文化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在一次作文竞赛中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高考语文考出了理科126分的好成绩, 而且做什么事都干练、果断起来。她目前正在重点大学读本科, 并且是学校活动中的佼佼者。我认为,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她个性的改变和大胆张扬个性有很大关系。

因此说, 学生张扬个性不只体现了“快乐语文”的理念, 也为他们以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教师张扬个性, 可以体现教育艺术, 提高教学水平

我始终认为, 肩负着培养合格接班人重任的人民教师, 尤其是语文教师, 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敏锐的人, 对生活有着诗意的追求, 对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 对课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等, 也应深深地打上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这种敏锐, 这种感悟, 这种烙印, 就是他的个性。这种个性与先天的性格气质有关, 更受后天的学习生活体验的影响。

任何教师的个性都是不可模仿的, 只能是特殊的“这一个”。所以始创“随文识字”实验教学法的斯霞只有一个, 推行“民主+科学”学习模式的魏书生只有一个, 提倡“人文教育”思想的于漪也只有一个。他们平时勤耕不辍, 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 自身具备了良好的个性化知识储备, 同时又有着较强的自信心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运用独特的教学方法, 在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同时, 还注意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去构建学生语文素养的合理结构, 这种与众不同的“自己的”教学方法就是个性化的教学艺术。

在课堂教学中, 张扬个性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但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 其个性的显现直接影响到学生个性的展示。只有教师定位正确了, 才能对学生的个性进行正确的引导。目前, 在新课标背景下, 教师要想体现有益的个性张扬, 首要的是完成自己新旧角色的转换, 在个性思想上, 尽可能地贴近新课标要求。

1. 语文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转变为教学过程中的对话者, 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 倡导民主教学。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特别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平等对话、自主探索的乐趣。

2. 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和被动性, 加强学生与

社会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 使语文课面向生活、面向世界, 这样才能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易于接受, 也乐于接受。

另外,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关注“人”的发展, 鼓励学生运用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语言, 发表虽不成熟却经过独立思考得出的独特看法, 尤其是那些有建设性和创新性价值的新见解、新观念, 更要极力表扬, 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有人说“每个人的潜能远远超过已经实现的那一半, 你的大脑就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成功的关键在于需要用火种去点燃。”那么教师就应用自己鲜明的个性化教学, 唤醒学生头脑中的“巨人”, 激发出他们潜在的个性能量。

在独具教学个性的教师的影响和熏染下, 学生的个性怎能不彰显呢?在恰当的引导下, 有个性的学生会受别人思路的启示, 在自由挥洒的想象空间里, 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 形成立体的、发散的多维思维模式。这些既体现出语文创新教与学的好处, 更推动了学生探索新天地的脚步。

当然, 个性不是反叛, 不是新潮, 不是特立独行, 它必须遵循普遍的教育教学规律, 在遵循共性的基础上体现出个性, 才能够自信地张扬起来, 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无限的魅力。

上一篇: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下一篇:现代应用文写作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