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共9篇)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1

贵阳市第二实验小学

徐伟

新课标标准下对小学数学的要求是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及观念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目的是通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新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一、案例分析:谈本次课的内容

三角形的整理与复习包括(1)三角形的定义(2)各部分名称(3)三角形的特征(4)三角形的分类(5)三角形的应用内容,由于这些内容散见于一至五年级各个不同阶段,所以本节整理复习课的内容较多,涵盖面广。

二、案例评析:

(一)思维导图引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结构设计上的主要目的是:自主回顾、再现知识;合作整理、构建网络。思维导图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如何让学生从认识思维导图、了解思维导图到能够看懂思维导图,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相关知识,从而完成教学目标,针对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步骤:

1、自主回顾、再现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加工和整理。小学阶段从一年级就开始有所认识,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对三角形既有一定认识,同时也有知识点的遗忘。我采取:首先引导学生对已知知识点进行梳理,为了调动小学生“我知道”“我想说”的表现欲望,同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已有知识的自身整理水平,我让学生把自己课前整理的结果进行展示和汇报,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再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我发现这个时候学生的知识点是自由的、零散的,甚至是跳跃的,不系统,多个零散的知识学生还不能进行有效的联系。这时,就需要教师将学生说到的知识点进行一级分支,帮助学生进行初级思维导图的制作。一个完整的整理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梳理,还有方法的提升,我将这节课内容分为五个一级分支(1)三角形的定义(2)各部分名称(3)三角形的特征(4)三角形的分类(5)三角形的应用

我和学生一起将“三角形”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类,引导学生在分组进行归纳整理时,再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各部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格图。在这层总结中,不论是整理的内容,还是整理的方式,较之前都有很大的进步。

2、合作整理,构建网络,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表达和合作学习。运用思维导图能使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得比较直观, 成为整理复习课的有效方法之一。复习课其实是锻炼学生如何对知识继续浓缩,它的学习是学生发展数学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利用老师的一级分支进行二次整理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使知识结构更加清晰,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解释,说说思维导图中各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二,设计好练习题,结合复习内容培养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点的分析解题能力。

1、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为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我设计了一些判断或选择练习题,通过板书的方式进一步阐述知识点。例如:三角形是由三条边组成的。(x)学生分析三角形是有三条边,但是结合复习内容的概念部分(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围成的封闭图形),不难发现: 三条边是首尾顺次连接的,而不是简单的组成。这样就可以判断此题是错误的。

2、设计多种练习,通过多种练习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从20厘米,10厘米,10厘米,8厘米四根小棒中任意选择三根围成三角形,你想怎样选择?四根小棒让学生任意组合再说明各自的理由,引发学生之间的评价、讨论。这样的练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3、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中,巧妙运用对比变形,寻找解题技巧。例如:(1)在等腰三角形中,一个角40°,另外两个角多少度?(2)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40°,另外两个角多少度?

这两个题的相同点是都有一个角是40度,都是求另外两个角,不同点是在不同的三角形内,这也是本题的解决关键,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90°,而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样的对比更容易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板书设计新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导图作为新型的教学工具,为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同时思维导图丰富的色彩也为课堂教学増色不少。比如在板书设计方面能清晰地呈现知识的框架,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突出重、难点,将教学的主要概念和联系以一种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而且各个分支的不同色彩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本节课内容的五个一级分支(1)三角形的定义(2)各部分名称(3)三角形的特征(4)三角形的分类(5)三角形的应用分别以黑、红、蓝、黄、紫来区别。

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传统模式,比如告知式、灌输式已经不再适用。要想有效落实基础知识的教学,必须探求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方式。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工具,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教师能够更清晰地呈现知识的结构,更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更加简明扼要地表达逻辑关系,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教”,而且更有利于学生的“学”,能帮助学生理解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对已形成的知识有正确的理解,使学习的内容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产生联系,新旧知识相互渗透。掌握这种分析方法可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难题变易,对发散学生思维,灵活掌握解题思路将大有益处。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2

一、背景

思维导图启发的是发散思维, 在教师教授相同知识点的基础上, 学生一定会比应用原先的教学模式看法要多。采用思维导图, 我们可以灵活地设定教学的节点, 使之成为一个学习阶段结束后和学生的知识思维发散后的平衡点, 为下一步的思维和教学奠定交流与思维基础。

从2005年起, 思维导图已经我国教学领域有了尝试性的使用, 通过这两年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发展。我在平时实践中插入了思维导图的概念, 并且力求涵盖整个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

1.问题的提出

我们对在实际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做了总结。下面分别对教材、学生和复习过程三个方面说明使用思维导图的内在需求。

首先, 从教材来说, 每个单元、每个专题的知识是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 并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引导学生进行单元的复习和整理, 有利于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单元整体, 发现联系, 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其次, 从学生来说, 经历一个单元的学习, 都处在知识“点”的学习上, 没有把知识串起来, 培养学生及时复习和整理的习惯, 并形成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 甚至一个专题的知识, 更能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并能自主和系统地学习。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 究其原因, 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1) 科目较多 , 相对课改 前来说 , 课时和复 习时间都 相对较短。

(2) 一些学生的自觉性不高。

(3) 复习方法不正确。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复习过程方面。按照传统的复习方式, 只是教师简单地“炒冷饭”, 缺乏与学生的互动。

2.问题的解决

(1) 教材方面:课改后的教材, 化学的知识点是按照专题分类的。我们在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梳理时, 也按教材的专题进行。具体的作图方法和过程会在第三部分的复习过程中谈到。

(2) 学生方面 :在完成每 个专题的学 习后 , 都要进行一 次测验。一般只有在测试前学生才会对此专题知识点进行梳理。有了上述思维导图, 考前复习就变得事半功倍。在这个案例中, 我们把学生引入到思维导图的制作中, 让学生学会制作思维导图, 使每次的思维导图复习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 并且对知识点了如指掌。

(3) 复习过程

①组织概念, 勾勒知识结构图。

概念是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学生往往忽视对基本概念的掌握, 特别是不能形成概念网络, 更不能比较深刻地了解概念间的联系, 这成了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概念结构, 但是由于检查不及时等原因, 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我们要定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以备复习测试。

②教师制作模版, 从大的方面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引导学生按照模板完成内容。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思维导图, 并且高一第一学期遇到的概念结构比较复杂, 因此我先做了两个模版, 分两堂课供学生使用。例如:在一堂课中, 我们对专题一、专题二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制作了下面的模板 (如图1所示) 。学生根据模版总结回忆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它们的关系, 并在文本输入区将各个概念的具体内容写出来 (如图2所示) 。如果学生有新的想法和想要注意的地方可以在模板中注明 (如图3所示) 。

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动手和动脑思考, 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和各个知识间的关系,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网络。当然, 这是一个引导的过程, 完成一个复习, 最终建成牢固的知识点网络。

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作品。

对于有些内容我们会让学生自己动手, 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构造比较简单的思维导图。如图4、图5所示的是学生在复习“元素周期律”和“化学键”时总结的知识结构图。这里不仅列出了各个知识点, 而且包含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我要求学生在第一堂课后分小组互动协作, 形成以小组为区分的知识点思维导图制作团队, 在第二节课时我们进行作品交流, 知识点可大可小, 没有限制。

④学生相互分享思维导图作品。

在第二课时, 我要求学生将第一堂课后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部分知识点的覆盖, 学生之间相互交换思维导图。

一石激起千重浪,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 许多学生已经翻开了自己精心制作的思维导图, 互相分享。我提醒同学们, 知识点的大小有差别, 在短时间内完全复习过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自觉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梳理, 这样到了最后复习就能面面俱到。

让学生分享思维导图的做法有很多好处:

(1) 如果学生之间梳理的知识不同, 就可以起到相互知识点互补测试的作用。

(2) 如果知识点相同 , 就可以分享 思维导图的 制作经验 , 提高思维导图的可用性。

(3) 可以营造学生相互学习的氛围。

实践表明, 学生制作并使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梳理, 能够调动主动性, 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成就感,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另外, 也使他们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体会、观察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甚至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地方, 从而有新的理解, 达到创新性学习的目的。

三、收获与反思

1.复 习 是 对 已 学 知 识 的 再 次 学 习 , 是 与 遗 忘 作 斗 争 的 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孔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学习要有所成就, 必须经常复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复习是一个重要阶段, 是巩固阶段性成果的时期。在这段时期内, 我们不能放养, 要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学习和复习, 查缺补漏, 最终让学生将知识内化, 成为自己素质和能力的一部分。复习应该抓住重点, 而不是详细讲解, 对于重点问题应该着重讲解, 对于一般问题要列出知识结构的纲要。这样, 学生的知识就会结构化、体系化, 最终达到良好效果。

2.怎样才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传统的复习方法是老师制订复习计划, 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走下去, 直到把全部内容跑遍, 最后讲一些学生常见、没见的题型。老师的任务完成了, 可是学生的任务却没有, 学生心里没有数, 不知道自己复习得怎样。老师是“看学生的造化”, 学生是“哈巴吃汤圆”。我让学生自己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起到自主复习的作用, 而老师则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复习中, 使他们知道自己该怎样复习, 通过对薄弱环节的研究, 做到心中有数。

3.在复习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带来很多效益。重要的关键词可以促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集中精力, 在关键词之间容易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从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样, 学生会逐步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 并加强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把握。学生会处在不断发现的过程中, 提高探究新事物的能力和学习能力。这会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加以深化, 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

四、结语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即思维导图以小组形式展示, 采取自评、互评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 对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梳理, 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组织思维的工具, 必将为教师提供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工具,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本文利用思维导图贯穿整个问题提出和解决的全过程, 以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探讨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辅助化学教学, 体现了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和课堂互动的可管理性。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一化学复习课,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2]张豪锋, 王娟, 王龙.运用思维导图提高学习绩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5.12.

[3]齐伟.系列1:概念图/思维导图导论.教育技术导刊, 2005.5.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思维导图 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2-054-010

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普遍会遇到一种现象:在课堂教学过后,学生貌似接受了教学内容,但在实际解题中,却一做就错。学生在复习课上做题时,常常不能领悟出题人意图,对于题目涉及到哪部分的知识点、需要用哪些性质、哪些定理,往往模糊不清。这种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知识性质定理的掌握不够扎实,敏感度不够,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不能将学到的技能灵活运用,在脑海中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有效改善这一现象。

一、思维导图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记忆之父”托尼·巴赞教授创造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将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高度组织的图;它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能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对知识信息进行描绘。将思维导图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其理论支撑。

建构主义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活动并非简单的教师输出学生输入的过程,而是学生结合个人社会经验不断完善个人知识构架的过程,知识应该是带有主观性的,是由个人自主建构的。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以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也不一样,由此,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也不相同。思维导图的运用,正是这一理论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思维导图运用过程中,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注重学生的个人经验,通常一个思维导图要经过几次反复的修改才能完成,所以,当学生构建好思维导图后,教师还应当提出适当的指导建议,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调整优化。这个过程就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老师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中,进行新的知识脉络构建,并培养学生自主完善知识框架的过程。

二、思维导图运用到教学中的原则

1.注重学生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

在进行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中个,一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既有的知识框架,另一方面要在课堂教学中留有余地,为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提供机会,鼓励参与性与积极性。通常老师会出现“越界”的思想,由老师先画出知识框架为学生提供参考,学生进行模仿,根据个人想法进行细微的变动,这种做法违背了思维导图的初衷,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读写教学。

2.注重知识的延伸

高中数学复习课中,教学目标已不仅仅是重复教授过的内容,而是通过对已学习内容的梳理和巩固,从而引起质的飞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知识的延伸,通过对已有知识结构的完善和补充,将知识体系进行延伸,培养学生个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导”的过程,并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最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3.注重发散原则

思维导图的绘制并非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通过建立具有逻辑性的结构网,将已学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严谨的逻辑关联,在此过程中,必须注重发散原则,既有拓展,又不能无序拓展。思维导图最终的结果一目了然,但一步与另一步之间、一个知识点与另一个知识点之间如何发生联系,发生的是何种关系,通过什么样的逻辑可将知识点进行分类,都是学生思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为自己的思维导图寻找逻辑的过程。

三、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模式

1.课前小组合作绘图

在进行习题练习之前,教师提出复习课程的主要内容,后将学生分小组,每小组以主题为主线,共同制作思维导图。在此过程中,先将个人搜集到的资料用简单的图示标注,后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如在进行函数知识复习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建立各种函数之间的关系结构,由小组成员对各个知识点进行丰富扩展,使函数的知识点在学生的知识构架中形成脉络,在之后的习题演算过程中迅速理解出题意图,找到解题思路。

2.师生共同评图

在完成了课前各小组的绘图之后,教师可选取典型思维导图在课上进行展示,让大家共同分析。对于不够完善的地方,及时进行补充,对于亮点创新及时给与鼓励。对于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可附加一些典型例题,通过类比、延伸、迁移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流畅性和完整性。

3.师生共同总结

在思维导图讲解完毕之后,开始进入实战阶段。在解题过程中,师生对题目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并在思维导图中进行标注,在不停标注、不停完善的过程中,完成对思维导图的总结。通常一个思维导图要经过几次反复的修改才能完成,所以,当学生构建好思维导图后,教师还应当提出适当的指导建议,以鼓励学生对其进行调整优化。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学生反馈思维导图的使用对其是有帮助的,坚持长期使用,也可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扩展。在一线教学中,思维导图是具有实用性的思维工具。在高中数学复习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工具,不仅为高中数学复习教学打开新思路,而且在教学模式创新上,也可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最后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因此,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程中的具体应用还应持续深入,对其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面,还学进一步挖掘。

[ 参 考 文 献 ]

[1]刘识华.思维导图在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网络财富,2009,(4).

[2]裴新宁.概念圈及其在理科教学中的应用,2001(08).

[3]刘建成.思维导图——开启人类智慧的金钥匙,2008(01).

思维导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当代中学教育正处于教育改革的高潮,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将作为教学实现的主要方式.高效课堂以学生为主,老师只起到辅助作用.要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本身的学习效率,就需要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技巧来辅助学习,提高效率.而思维导图(Mind mapping)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工具,帮助学生及时梳理大脑知识,将复杂的、松散的知识点集中在一张由线条、图画以及关键词的导图上,帮助学生在表达时思路清晰,把握全局,使学生的讲解和讨论流畅自然,重点突出.并且,在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作品中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已有知识与技巧,帮助学生分析认知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知识获得.通过对各阶段学生的思维导图的制作,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同时也为教师制定下一步教学计划提供依据.对此,笔者结合在中学实习阶段自身对思维导图的学习以及对七年级学生就思维导图的讲解、效果的总结,浅谈思维导图及其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大脑基金会总裁,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Tony Buzan)所发明的简单的记忆工具.20世纪70年代初,东尼·博赞在研究人类学习本质的过程中,发现协同运用人类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思维技巧,提高思维的效率,不断研究心理学、大脑神经生理学、语义学、神经语言学、信息理论、记忆和助记法、感知理论、创造性思维和普通科学等学科,并受达·芬奇笔记的启发,慢慢形成以致完善发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的概念,并将其成果集结成系列丛书,包括《大脑使用说明书》《博赞学习技巧》《快速阅读》《启动大脑》《启动记忆》《思维导图》《唤醒创造天才的10中方法》《激发身体潜能的10种方法》《磨砺社交技能的10方法》《提高语言智能的10种方法》.在《启动大脑》[1]中,东尼·博赞提到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爱德华·修斯在使用思维导图后成绩突飞猛进,顺利考取剑桥大学的成功事迹.在《思维导图》[2]一书的前言中,作者描述自己钻研过程,也介绍自己帮助过名叫芭芭拉的一名被认为在他们学校中智商最低的女孩.这名女孩儿在学习一个月的学习技巧之后,智商提升到了160,最后以高材生的身份从大学毕业.思维导图利用色彩、图像、符号等图文并茂的形式来增强记忆效果,使人们关注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思维导图发挥学习者的联想和想象,使思维过程更具创造性.并且,思维导图是有效的思维模式,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在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2.论文框架

以下是关于本论文框架的一张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图3.思维导图的定义概述

思维导图是一种使用色彩、线条、符号、图像和词汇,具有从中心散发出来的自然结构,遵循一套简单、基本、自然、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具体说来,思维导图是一种创造性的和有效的记笔记的方法,能够用文字把你的想法“画出来”.使用思维导图,可以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这与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3]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香气、食物、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央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央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人的记忆,也就是个人数据库和存取系统.当我们需要使用时,就轻松检索,然后“取”出来.4.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思维导图在数学学科中的适用性

数学作为一门伟大的学科,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严密的符号体系,公式结构和图像语言.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高度抽象,逻辑严谨,应用广泛.[4]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表现在对象及其程度上,对于相同的事物,数学撇开了对对象的具

体内容的描述刻画,只关心其数量关系以及其空间形式这些信息.例如,在数学家看来,五块面包,五瓶汽水,五辆汽车之间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他们数学关系的只有数量:五.数学的严密逻辑性,则贯穿在数学的整个学科中.数学计算,数学推理,数学证明,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使用反复的实验去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只能借助于严密的逻辑证明去实现.例如,在中学阶段所学的工程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需要归结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一严格的公式,并且一切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遵循这一公式的各个数量关系.数学的广泛应用性.数学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几乎在任何一门科学技术及一切社会领域中都被广泛应用.各门科学的“数学化”,是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我国已故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指出:“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足见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基于数学以上的三大特点,我们可见学习数学的必要性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方法技巧的适用性对数学学习的巨大作用.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运用图形和文字来描述信息、帮助大脑梳理信息,将抽象、混乱的内容清晰表达,将知识间严密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这正与数学的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相契合,正适用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并且数学本就是线条与符号的王国,因此思维导图更是与数学相契合.5.思维导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5.1 思维导图在预习阶段的应用

众所周知,预习是学习的主要环节.而在数学的学习中,预习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究其原因,在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重点突出性.笔者在实习期间,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大部分人只是简单浏览课本,重点不突出,疑问不明确,预习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笔者尝试引导学生在预习期间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录预习情况,取得较好效果.具体操作如下:用白纸在图上画出本节知识要点作为中央主题,从中央主题出发向外分散,将每一小节的关键词填到次级分支上,当次级分支线上还有更细小的分支时,重复上述过程.在绘制草图时,学生的大脑处于快速思考,高度集中的状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阅读,找出知识点.完成所有关键词填写后,接着在思维导图上做好标记.例如,在各分支上用彩色笔标注“已会”、“有疑问”、“完全不懂”等文字,同样可以使用“√”、“×”、“?”等数学符号来标记.[5]

用思维导图来进行预习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在阅读时能够集中精神,在短时间内把握住阅读内容的要点,梳理自己的思路.同时,标记的使用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另外,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老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能够迅速找到学生对该内容的思维障碍点,确定针对学生的重点与难点,使讲解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

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如图2是学生在使用导学案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时所做的思维导图.图 2

从本张思维导图看来,此学生在结合导学案自我预习之后,首先明确了本节学习目标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内容重点在于性质1、2、3.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该同学回顾之前所学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定义、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而本节中主要存在的疑点是性质2、3的推导过程,判定与性质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具体题目之中的运用,那么这将成为本同学在本节课中着重要解决的疑点.5.2 思维导图在课堂听课阶段的应用

课堂听课阶段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阶段、环节,学生在整个课堂过程中,记录重点知识、在预习阶段所遇到的知识盲点是及其重要的.大部分学生使用的传统记笔记方式,是直线型记录重点或在课本上勾画重点.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记录老师所讲知识点,但是大部分学生会分散注意力,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真正地去思考,导致降低课堂听课效率.而且直线型机械地记录笔记也会导致知识点之间连贯性不强,学生在课后可能需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这一记笔记的方式很难改变老师主导课堂的传统教学形式,这将不适用于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基于这些弊端,我们提出使用思维导图记录笔记,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课堂记笔记的繁琐,分散注意力以及记录效率过低等问题.同时,思维导图使用不同符号,帮助学生区分重点、非重点,使用色彩吸引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深刻印象,都是思维导图在使用过程中所呈现的优势.在实习听课过程中,我要求我所在组的学生运用思维导图去记录课堂自己所存在的盲点,图3是学生所做关于立方根的第二课时练习课的听课笔记.图 3 从这张简单的图中,可以看出此同学在第二课时的学习中,通过对导学案的完成,以及在课堂展示中,发现了自己在掌握程度上存在以上的模糊点.通过思维导图的记录,帮助此同学清晰思路,明确自己在以后的练习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很好地把握课堂.5.3 思维导图在知识复习阶段的应用

复习是以巩固已学知识技能为主要任务,完全没有新课那种给人以新奇的感觉.它不是简单的回忆,而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对知识的进一步梳理和整理,让学生循着思维导图,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从总体上把握知识结构及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发掘蕴涵其中的规律,理清思维的脉络,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使之形成知识链条或网络,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然而,很多同学在复习前面临的最大的困惑,就是过多的知识在大脑中乱如麻,或者是处于支离破碎的状态.面临这一困境,许多同学选择重新拾起课本,将知识重读,结果发现并没有很大的效果,盲点仍然存在.如果学生恰当地使用思维导图,将课本要复习的知识“画”到纸上,明晰知识脉络,明确知识要点;联想知识,将所学知识“串联”;运用线条、色彩将内容深刻印在大脑之中;使用不同符号区分难易点,区分疑点和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厚书读薄,将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知识脉络,轻松复习.[6]

在期中考试的前一天,兴趣浓烈的七年级同学在复习时制作了第八章关于二元一次方程的思维导图,如图4所示.5

图这一导图最大的亮点在于学生发挥联想,将方程的知识与多项式联系起来,将头脑中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使思维导图不仅在本章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更是整合了学生的头脑,可见思维导图强大的思维整合作用,也可见本学生对思维导图的掌握已经达到可以独立使用的程度,并会对其学习起到巨大的作用.5.4 思维导图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可以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评价,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可以了解自身学习的缺陷和不足,自觉地进行反思修正,有目的、有重点地加强学习,方便、快捷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有效实现个性化学习.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做图能够有效评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其学习进展,并给出诊断,进而改进自己,调整教学进度,积累各章节学生真实情况,从而积累教学经验.思维导图作为教学评价工具反映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它可以有效地作为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工具.[7]

以下仍然以图3为例,笔者分析学生所做思维导图,发现其亮点的同时,帮助学生补充不足.本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对二元一次的题型没有进行归纳,并且在应用上没有联想到实际中的应用都有哪些题型这两点.通过改进,我们制作了图5,进一步对知识进行梳理.6

5.5 思维导图在小组学习中的应用

在高效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共同学习是学习开展的主要形式.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发现小组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小组成员成绩不一,理解知识的能力不同,并且组长在带领组员学习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组员掌握程度,不能真正帮助组员提高成绩.(2)某些组员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会拖延学习进度.(3)小组学习的学习深度不够,协作性不强,流于形式.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共同讨论,运用思维导图解决以上问题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由于成员理解能力的不同,在教师授课过程中掌握程度不同,那么在各个阶段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就会暴露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那么组长可以“对症下药”,帮助组员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信心,进而提高成绩,解决问题(1),真正发挥高效课堂小组讨论成立的初衷.而思维导图的使用,本身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一旦形成,上述问题(2)便迎刃而解.就问题(3)而言,由于学生学习水平有限,尤其是处于七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大部分小组讨论仅仅限于表面,并不能调动所有人集思广益,将知识联想到一起.若在小组讨论中,组长绘制任务思维导图,分配给各个组员,然后集中成员结论,真正做到集思广益,相互补充,相互学习,从而加深学习深度与广度.[8] 5.6 事例示范

以下以七年级数学下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1)预习思维导图

图 6(2)课堂笔记思维导图

图 7(3)复习思维导图

5.7 思维导图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笔者在中学实践中,同几名同学采取三个环节进行思维导图学习方法的训练,第一环节是使用多媒体讲解、展示,吸引学生眼球.课上使用通俗的语言,教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并展示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如自我介绍,四季特点,qq的功能等.第二环节是将学生作品分类,做分析评价,总结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的优点,以及需要该进的部分;引导学生做关于数学课本的思维导图,现场示范,发散学生思维,并布置学习任务.第三环节是就学生任务做评价,给出意见,并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做各科的思维导图,形成思维习惯.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贯穿到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对于初次接触此学习方法的同学是在用兴趣支撑其使用,而学习此方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一种思维习惯.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中要集中训练学生养成思维导图的思维方式,并至少完成一个周期,让学生形成习惯.那么从长远角度,这一学习方法才能发挥其伟大的功效.(2)思维导图虽然是科学的学习方法,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愿意接受和使用的思维方式.这样,我们在教授以及使用思维导图时,采取不强求,自愿学习模式,启动小班授课,带领一部分愿意使用此方法的同学去形成思维导图的思维习惯,更加充分以及正确地使用大脑.(3)在复习环节,尤其是大型的综合复习,思维导图需要发挥学生联想的能力,这样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才会更加丰富地将知识汇集起来,发挥其作用,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更大作用的思维导图更加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学习功底,才能将思维导图发挥得尽善尽美.6.结语

实践证明,思维导图作为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对于学生在中学数学的学习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极大的帮助.在实习期间,笔者通过为七年级学生讲授思维导图,并将思维导图运用到课堂讲解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了具体的分析,总结实践经验.然而,在此过程中,同样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思考,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对于思维导图的学习需要进一步深化.总之,我们认为思维导图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必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参考文献

[1]东尼·博赞(英)著 思维导图系列+启动大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年6月

[2]东尼·博赞(英)著 思维导图系列+思维导图[M] [3]东尼·博赞(英)著 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年4月 [4]田硕.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读与写杂志,2008,6:67 [5]胡云亚.思维导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9:110-111 [6]吴志丹.协作构建思维导图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究[J].2010,7:110-111 [7]孔亚峰.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07,5:43-45 [8]鹿美子,牛朕.思维导图在协作学习中应用的案例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

术,2011,7:80-81 [9]Novak,J.D.(2002)Meaningful learning:The essential factor for conceptual change in limited

or appropriate propositional heirerarchies(liphs)leading to empowerment of learners.Science

Education,86(4):548-571

致谢

思维导图在物理复习课的应用 篇5

从化二中 陈伟明 刘燕莲

【摘要】新课程要求向课堂要效率,但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上次单纯的知识回忆课,效率不高,本文结合个人的教学经验,谈谈

关键字:思维导图、复习、有效性、自主构建

复习课是教学环节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复习,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复习课很容易上成单纯的知识回忆课,课堂上只把学生学过的知识回忆一遍,或干脆以练代讲,让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摸爬滚打,将复习课上成是知识训练课。这种方法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无效的,但是教学效率肯定不高。提高课堂有效性是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它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在物理复习课当中应用思维导图,让学生由核心词语进行拓展,学生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改变了传统复习中的教师为主体的知识简单的复习。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思维导图,也叫心智图或脑图,是英国著名教育专家东尼·博赞在脑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的一种学习方法,通俗地说,思维导图又是一种简单、有效、美丽的思维工具。它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大脑自身的规律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和空间进行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各方面的潜能。

思维导图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其间分布着许多“沟”和“回”;其次,这种模拟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第三,这种模拟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第四,人脑对图像的加工记忆能力大约是文字的1000倍数,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简言之思维导图首先从一个中心点开始发散,发散出的概念或者图像都成为新的子中心,并用类似神经线的弯曲或直线条连接各分支,其目的主要是借助可视化促进灵感的产生和发散思维的形成,从而加强记忆力。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就是把握全局,抓住事物的关键,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与事物的联系,用图象和色彩把这一过程放射性地画出来。将思维导图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旨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将知物理知识和技能自主建构串联成网,使学生便于记忆,乐于应用,提高学习效率。

二、常规复习课的弊端

复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所学的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以巩固、总结,使之系统化。通过复习可以弥补和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与缺陷,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在以往的复习课堂中,我们出现的最多的复习方法是通过条文或列表来罗列知识进而梳理知识系统,然后进行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练习。比如:在人教版高一上册中关于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区别的复习时,我们传统的方法有列表的方法,如下表:

通过列表知识确实能让学生一目了然,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只是知识的再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没有新鲜感,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没意思,基础不好的学生跟不上。所以这样的课不光是学生难受,老师更难受。

有的时候学生经过这样的反复训练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但是这样的知识不是自己的知识,当然也就存在或多或少的知识运用障碍。而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经常的行为是指责学生没有勤奋地复习,却很少反思自己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

三、思维导图的应用

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使学习者处于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中,使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激发出灵感,衍生出更多的思考。利用思维导图一方面能够显示出思维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理清层次。因此说思维导图是一种归纳性很的思维方式,在物理复习中很有用途。

例如,电场中的的概念较多,而且较抽象,给学习者造成困难,其实,解电场中的概念分析题时只要理清思路,就会觉得很容易了。电场中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如图所示的网络,由电场线和粒子的电性可知电场力的方向,由点荷的运动轨迹也可知电场力的方向,由电场线的方向可知电势的变化,由电场力的做功可知电势能的变化等等。通过对思维导图的绘制,学生对本章的知识就能做到一目了然。

但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对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特别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所以,在应用思维导图是,就要从“给学生画思维导图”慢慢转变为“教学生画思维导图”,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过程慢慢转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以生本教育为指导思路的课堂中,学生的“学”成为主体,教师的 “教”变成了辅助。在实际操作中,我是按照下面的思路进行的。当整体目标、复习范围明确以后,(比如:教师给定本节复习课的课题、给出这个知识范围的核心词),教师的作用是以恰当的手段指导学生互动复习,这又包括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互相参考,找出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点,并辨别真伪;指导学生向已经掌握该知识的学生寻求解答;指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答案等等,然后在进行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我在复习浮力这一章结时,我的教学策略是这样的:

思维导图的应用其实就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生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有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组织课堂中就有了不同的视角,思维导图也就成了体现学生独特思维的学习工具。通过思维导图的自主建构,小组介绍交流和全班展评,使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规律乃至基本题型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巩固掌握,多次课堂检测表明,通过这一模式的运用,学生平均分、合格率有明显的提高。下面是初二学生在学习了思维导图之后,自主构建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作文教学课程,没有建立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又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同时习作和阅读、生活整合不够等原因,所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且以应试为目的、以教师经验为主的传统课堂,使相当多的学生感觉“作文难下笔,无话可写”等,作文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难点。

归纳起来,小学作文课的教学暴露出如下“三轻三重”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学习写作知识,并没有培养习作中真正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等。

(二)重“外在输入”轻“内在兴趣激发”

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对写作的需求。

(三)重“单篇深挖”,轻“系统建构”

教师大多以读写结合,范文引路等方式进行习作训练,深入挖掘单元内课文蕴藏的写作资源,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作文写作序列”,没有有意识梳理出作文训练体系。

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大头——“记叙文”,我们该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高段叙事性记叙文习作(作文)课堂。

二、思维导图辅助写作研究的意义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思维导图专家东尼·博赞于 19 世纪 60 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组织性思维工具。

(一)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习作中可以让学生乐于写作。

(二)“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想象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符号运用于思维导图中,在突出中心主题词的基础上,它的图表的无限延伸性还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无限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

这对于对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紧扣主题进行思考大有裨益。

(四)“思维导图”教学巩固学生习作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写“真”作文

思维导图给予人的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这些特性促使师生、生生间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求异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角度、不 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思维导图工具介入作文课堂,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能最大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构思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鉴于此,我们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实践研究。

二、思维导图在叙事性记叙文中的研究实践

本章通过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促单元作文整合、单篇作文谋篇布局、细节构思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个章节都围绕教学案例、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基于作文目标体系,促单元作文教学整合首先为了避免一叶障目,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系统梳理了各册作文教学目标,同时我们深入到每一册的各个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中也会发现中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递进的关系。

我们以“北师大版语文第8册各单元习作训练”为例,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针对记叙文占了政策教材将近三分之二的情况,我们进行细致分析,这些作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类练习,以节约习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将四单元与六单元作文可以进行统整教学,因为《()的手》与《()的眼睛》都是抓住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迄今为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新颖的写作切入方式:以典型的局部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在这两个单元的作文整合教学后,我们要进行变式练习,对此类作文进行延伸,比如:请学生观察自己亲近的伙伴或亲属,他们身上哪个部分特征明显,那我们就可以紧紧抓住对这个身体部位的描写来烘托这个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下面是本校四年级2班陈怡蕊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做的相关思考: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此项练习,不仅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物的特点,而且还创新了习作创作的视角,为学生习作打开了思路,让学生突破下笔难的问题。

(二)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结构性进行谋篇布局

习作的谋篇布局就是在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前提下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讲明白点就是要考虑以什么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以怎样的顺序、方式来安排材料、怎样落笔开头和如何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

据研究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布局能力的把握,恰好能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无形地促进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下图是我们以四年级为例,进行的写作布局模式尝试。

案例:

我在上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时运用此模式进行谋篇布局的实践。课堂上学生利用老师教授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布局。下图是薛雯文同学《难忘的一件事》的思维导图作文谋篇布局图:

上图的各个分支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在写作前的思维过程。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凤头、猪肚、豹尾。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最让人难忘的一件事是“到河边捉小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学生按写作构思模式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展开思考,交代清楚了小作者去捉小虾的起因,以及捉小虾的经过,还将这件事情的结果做了交代;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小作者采用的是“照应开头,谈感受点题结尾”的方式。

通过各年级教师的躬身实践,不难发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写作构思显性化,用类似绘画的形式进行作文构思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习作整体构架的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促习作“内容生动、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中、高段的习作要求 “内容具体”,但是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思维导图各分支具有无限扩展性,学生的想象力将得到空前的释放,发散思维能力也在每次实践中逐步增强,习作内容也更加具体、完整。

以四年级下册作文训练为例,那么如何将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写具体呢?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解,也就是要对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等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应该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将结合典型案例展示思维导图介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具体应用实践。

1、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动作时,重点是要写出“怎么做的具体动作”。即需要我们完整地 描绘每一个动作的前因后果,表现动作的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动作描写有三个要点,如图所示:

下面我们重点谈其中的两点。(1)动作描写要丰富、有变化。比如都是写“买东西”,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思考,找到许多丰富多彩、相互替换的词。

对于同一件事“买东西”,我们可以说在网上(淘)了一件衣服,(置)了许多年货,(添)了几样家具,(称)了几斤水果,(购)了……

对于同样一个动作,为了避免语言重复,要求学生积累并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

(2)动作描写要具体。

动作描写要展现细节,将大板块分解成“小动作”。A、教师引导:

比如写《擦玻璃》的片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大扫除时擦玻璃的同学动作进行细致地观察、分解,如下图:

学生从头脑中“搜罗”来各个环节涉及到的几乎所有的“微动作” “关键词”,将“擦玻璃”的动作细节描绘地有声有色。下面是四年级2班学生万霈春写的擦玻璃动作片段:

“魏雨婕同学开始擦玻璃了。她先用一块干抹布掸了掸玻璃上的灰尘,再抬了一个凳子来,站在凳子上,发现够不着玻璃上方,于是她接着踮着脚尖,一手紧紧抓住窗框,一手拿着湿抹布从上到下开始擦玻璃了。遇到有污点,她就使劲擦、反复擦。遇到顽固污渍,擦不掉的,她就用手指甲抠几下……擦了一遍后,她把脏抹布放进水盆反复揉搓、拧干,又接着擦起来…..玻璃都被擦了一遍,最后她还不忘再检查一遍。怪不得老师夸魏雨婕是擦玻璃的能手呢!”

B、学生尝试:

下图是学生自主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细节构思。

图为

四、2班李林《堆雪人-细节构思》

据图可知,学生将“堆雪人”的“大动作”进行了分解,在每个“小动作”里还分解了更细微的“微动作”。如果没有思维导图引导将“堆雪人”的动作进行细化分解,我们只是通过提纲形式来梳理就不可能有如此细致的细节描写了。下面附的是李林同学的“堆雪人的动作片段”描写:

“我和爸爸开始堆雪人了。我们首先找了个适合堆放雪人的位置,因为这里已经有一大堆雪了,可以做雪人的基座。接着我们开始捧雪、推雪,想办法聚拢附近更多的雪,通过使劲拍打,将雪压紧,可是身体还不够大!于是我们继续努力:又加雪,反复拍打、压紧……直到聚集足够的雪做了一个结实的雪人的身体。现在最关键的是制作雪人的脑袋了:爸爸先用手捧些雪反复揉搓、压紧做个雪球,然后是我最兴奋的时刻了——“滚雪球”:我用用小雪球做芯,慢慢的在雪地里滚,滚了一会儿,等到雪团儿沾满雪有了分量,我和爸爸就使劲拍打,将其压紧,不一会儿雪球就变大了些,对于不是很圆的地方或凹陷的地方爸爸加一些雪,使劲压紧以保证滚出的是一个圆形。接着我们继续滚雪球……直到爸爸喊我“停”,我还玩得不亦乐乎呢!爸爸抬起雪球放到雪人身子上,在用雪在两个个部分的结合处填充,让它们粘在一起。接着轮到我来进行雪人的“头部设计”了哈!看看我的准备工作吧,我带了一个红红的胡萝卜、一些捡来的黑石头、一定帽子、一个围巾……材料应有尽有哈。于是我用捡来的两个黑石头做雪人的眼睛,用不同形态的小树枝制作嘴巴,将胡萝卜插上做冻红的鼻子,然后再带上我的蓝帽子,系上妈妈的红围巾。太棒了!这哪里是雪人,分明是粉妆玉砌世界中的小精灵呀!”

2、语言描写

人物的语言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性格特点、思想品质等。语言描写在人物塑造方面十分重要。语言描写有四个要点,如下图所示:

这里从“语言有个性和语言有变化”两方面来谈谈如何使语言更生动。(1)语言有个性.语言有个性,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特点。描写人物的语言时,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年龄、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如:如果要向一个小孩或是老年人问路,那么语言肯定是不同的;面对同样一件任务,急躁的人和性格温和的人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语言描写不仅要符合人物身份,还要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不同特点。语言大师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划火柴点烟没点着,他会说:‘哎,真没用,连根烟也点不着。’”而一个脾气暴躁的人遇到相同情况却会把火柴狠狠扔在地上,生气地说:“什么破玩意儿!”

通过上面的案例可见,为了将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我们可以利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描写来塑造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2)语言要有变化

语言要变化,即人物语言描写要多分段,尽可能变换前后提示语的位置,不要全用提示语在前的一种描述形式。为了让语言摆脱单调乏味的句式重复,增强习作的可读性,我们要交替使用各种表达形式。下面是如何让语言有变化的策略发散图:

案例:

比如下面是曾洪国同学的作文《我今天考砸了》的草稿片段: 这次我考砸了。一回家,爸爸就对问我:“昨天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吗?”我撇撇嘴,说:“老师还没发呢!”爸爸又接着说:“最近你的成绩有点下滑,上课要认真才行!”我说:“恩!”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不安,于是安慰我说:“其实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你努力后有进步就是值得表扬的。”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的委屈、伤心都一股脑冒了出来。

经过思维导图“语言要有变化”的读写结合练习后,学生能敏锐的抓出这个段落进行彻头彻底的修改,修改稿如下:

这次我考砸了。一回家,就听见一个声音想起来。

“昨天的考试成绩出来了吗?” 我撇撇嘴,说:“老师还没发呢!”

“最近你的成绩有点下滑。”爸爸又接着说,“上课要认真才行!”

“恩!”

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不安,于是安慰我说:“其实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你努力后有进步就是值得表扬的。”

听了爸爸的话,我心里的委屈、伤心都一股脑冒了出来。

很明显,通过对语言描写的“改造”后,我们发现同样的内容前后表达的效果完全不同,语言变化后更具吸引力了。

3、综合运用:

除了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方面的探索尝试外,我们还在心理活动、场面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观察更加细致、思路更开阔、写作更加具体、生动了

作文细节构思专项训练后,我们引导学做了综合训练。下图是郑怡玲同学构 思的《捡贝壳》细节描写

从图中可见,这个学生将捡贝壳时的连贯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包括其他看到、听到的内容都做了细节思考,从而写出了一篇具体、生动的习作。

下图是薛雯文同学构思的《学骑车》的作文细节:

同样的,她也能借助思维导图的发散性将骑车时的各个细节构思的很具体,帮助自己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作文。

三、结语

思维导图进入记叙文作文教学后,学生写作兴趣被激发,发散等思维能力得到有意识地训练,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习作谋篇布局的基本思路,并能在作文细节描写构思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总之,这项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我们还将在其他体裁习作教学中运用,并考虑在阅读、自主复习整理等教学领域进行应用尝试。

参考文献:

1、赵金波、黎加厚.概念图工具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市闵行实验小学五年级个 案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2、肖建民.语文教学过程思维训练解读[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等数学,复习课,教学

数学学习对我们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高职数学教学脱胎于本科教学,教材是本科教材的删减版,授课方式也是以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偏重数学理论以及计算技巧的训练.随着对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对高职数学教学的改革.在职教改革中大家达成以下共识,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应弱化理论、计算技巧的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训练.

近几年我院持续对在校新生进行了关于数学学习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90%在校高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学习的能力差.实际情况与抽样调查结果一致.例如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任教班级里无法独立完成章节学习之后知识小结的学生达90%以上,绝大多数学生的复习小结是将课本内容进行整段落的抄写、罗列,学生缺乏对所学知识的分析、归纳整合的能力,缺乏对所学知识整体架构的把控能力.从职业教育终身化的角度看,这样的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会相当吃力.

如何通过数学教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问题.将思维导图运用在教学中是我们对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

一、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托尼·布赞(Tony Buzan)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图解形式的记笔记的方法,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我们尝试在数学课堂上运用了学科思维导图.学科思维导图的概念由华东师范大学刘濯源主任首先提出,它更强调结构化思维,强调概念与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思维导图在高职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1. 高职数学教学中复习课的重要性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每个章节的复习课多以习题课的形式呈现.在教学中,章节基础知识学习完成之后的习题课教学主要有两个任务,一是小结本章知识要点,二是进行典型例题的分析讲解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习题课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习题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章节知识小结上.在学生复习所学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归纳进行章节知识小结,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掌握新知识,构建本章所学知识网络框架,还能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结构体系联系起来,更好地掌握并应用数学知识.

高职数学复习小结如此重要,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却无法独立完成这个学习任务.长期养成的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让这些学生欠缺了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归纳的基本能力,这也是我们高职数学教师需要及时帮助学生补上的一课.如何在教学任务重、学时少、学生基础差等实际情况下,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能力?我们在复习课中引入了学科思维导图.

2. 思维导图在高职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研究

(1)思维导图在高等数学复习课中的作用:

将思维导图引入高职数学复习课,这样将数学知识“可视化”能改善学生对数学学科枯燥无味的印象,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能将教师单纯的“教”转变成为“教”与“学”并举,能呈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及科学探究的思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辅导,及时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思维导图还能成为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评价手段.教师可以从学生画的思维导图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及数学学习的思维情况,能及时予以指导、评价.

(2)使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应该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注意做好示范工作.因为学生相应能力的缺乏,教师需要给学生先讲解、示范,让学生从模仿到熟悉,直至掌握这些能力;二是需要教师及时关注每名学生,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及时指导、点评;三是每次任务完成之后要展示出学生的优秀作品,在鼓励优秀学生的同时能为一些掌握程度稍差的同学提供学习的样本.

(3)实际使用效果:

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手绘知识网络图的方法.具体实施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由教师讲解制作数学知识结构图的方法,提供结构图让学生填写;其次让学生模仿,学生仿照教师提供的结构图制作章节小结;最后学生根据知识的脉络自己绘制知识结构图.新生通过三次左右的章节复习课(习题课)的训练,有半数以上的学生能基本掌握,并独立完成数学知识结构图的绘制,学生对知识分析、整理、归纳能力明显提高.

实践表明,将思维导图应用于高职数学复习课,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回顾与提炼过程,能提高学生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归纳的综合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张鸿军,王燕.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实验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5):64-66.

[2]王艳立.思维导图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7-49.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篇8

关键词:思维导图 初中英语 话题写作复习

中图分类号:G633.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的现象:许多学生对于考场作文写作比较茫然,经常不知从何下笔。有的学生即使能写点东西,写出的文章也缺乏条理和层次感,或写出的文章缺乏新意,或者漏洞百出,语法、句法结构不够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写作前没有列提纲,导致文章条理不清;其二,学生不会用合理的句型结构进行表达,导致行文不流畅;其三学生发散性思维欠缺,导致文章缺乏个性和创新精神。

面对学生如此令人困惑的写作现状,笔者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了探索,试图探寻出一条有效开展话题写作复习教学的实践之路。

二. 思维导图在话题写作复习课中的应用

1. 思维导图—作文选材的“疏导者”

英语写作复习包含有很多不同的话题,而各个话题由于知识多而零散,容易造成学生记忆的混乱和目的性的偏差。因此,可以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整个知识网络,理清层次,找出重难点。

例如,关于Language learning的话题,笔者让学生谈谈对于这个话题能写什么?学生能说的句子寥寥无几。笔者再引用思维导图,先出示中心点让学生思考中心话题选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热点考题的筛选,我们选择了English learning作为本话题的中心内容。然后笔者再通过思维导图的中心点辐射出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罗列出所想到的内容。

学生用问题的形式进行串联,列出了以下问题:如what do you think of English?Why do you learn English?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When did you begin to learn English? What problems did you have? How long? What else?

继而根据内容收集关于语言学习的各种资料,筛选出适合写作发挥的内容。在筛选的同时还要注意重点部分的把握。

2. 思维导图—作文构思的“引领者”

学生确定了选材的内容,也就是知道了“写什么”之后,最困惑的是“怎么写”。“怎么写”也就是文章的构思。一篇好的文章,关键在于谋篇布局。学生的头脑中明确了文章的构思,文章的条理也自然就清晰了,学生的困惑也迎刃而解了。在写作中解决“构思”这一问题时,引入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关language learning的话题写作课,笔者就是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构思的。笔者先通过各个细化的思维导图,分散地给学生提出了下列几个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English? Why do we English? How do we learn English?(Key part)Do you know any proverbs about English learning ?笔者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来发散思维、整理思路、进而进行语言输出。然后让学生总结,把上面分散的思维导图,编织成合成的有关语言学习的简单的思维导图。在这张简图的引导下,学生的写作构思初见雏形。

3. 思维导图—作文灵感的“激发者”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灵感容易显现,因此小组讨论是这一阶段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了思维的碰撞,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从而培养了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如在《language learning》这一话题写作课的教学中,笔者在学生口语输出的基础上,罗列出language learning的不同侧面,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小组讨论清晰有效的提纲。然后分组让学生谈谈数学、语文、科学、英语的学习方法。

在这份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及词汇积累进行分组,选择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有了思维导图的制约,讨论紧紧围绕所选定的主题进行,提高了课堂效率。

4.思维导图—作文结构的“编织者”

思维导图可以把写作题目涉及到的一些主要内容加以联系,运用思维导图来写作,可以增加一些交流参考的内容和资料的引用,使内容更丰富,中心更明确,从而使文章更具体生动,更有深度和层次感。

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编织文章结构呢?最重要的是确定段落结构和各段的具体内容。没有结构的文章往往比较空洞,言之无物,令人无法理解。因此在学生写作時,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写下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段落,以及对于各个段落的具体结构和内容的布局和设想。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把自己想到的一些内容列出来,包括各种句型结构的罗列和资料的引用,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运用。用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觉得把文章的各个段落写具体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

思维导图能让学生在写作前,对全文有了一张“全景图”。这张“全景图”帮助学生明确了“写什么”、“怎么写”、 “用上哪些词句使文章生动” 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思路清晰、详略得当。同时,学生在写作前有了全盘的考虑,究竟在什么地方可以用上一些资料,如谚语、名言等,就可以让文章生辉了。

结束语:实践证明,作为辅助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的工具,思维导图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用来进行知识的整理。同时,画一幅思维导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当一个人在写作之前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出来时,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

当然,思维导图并不是万能的,不必机械地、生硬地使用,而是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英)托尼·巴赞《思维导图》[M] 北京作家出版社,1999.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9

2007-12-21 11:22 阅读(110)评论(10)1.创造新的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路与工具,思维导图把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与实践的层次,给创新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2.将知识资料个人化,提升为对学习的拥有感和成就感。

思维导图使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有一个外显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在完成思维导图后拥有思考的成就感,淡化思考过程度枯燥与难度,唯美的心态使思维过程变成了无意的活动,从而提高思维的效率。3.帮助实现探究式学习,提倡有意义的学习。

做图的是在意义理解的前提下进行的,思维导图可以强化探究行为,优化探究结果。4.帮助学生做笔记。

5.促进互相学习交流使能学生更加于专注学习。

思维导图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交流方式,在比较导图中他们能更专注于思考学习的内容。

6.可自行调校学习的深浅,设定适合的学习进度。7.把知识及概念图像化以加强理解及掌握。8.提供反思学习的空间。

不深刻理解反思的意义,对思维导图的理解就要打折扣。9.促进师生间的双向的交流、学习与合作。

上一篇:读小英雄雨来有感20下一篇: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软件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