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发散思维(共9篇)
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立意,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采取发散思维获取比较新的立意。例:
以“雪”为话题的作文,发散思维立意如下:
1、赞叹雪的洁白无暇,一尘不染,进而升华到生命的滋养,以美德、美行、慎思为生命的营养,做一个圣洁的人。
2、人往高处走,可是雪却从高空落下,拥抱大地,赞美它的滋润精神。联想„„
3、批评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血压冰封,千山枯寂万物萧条。
4、鞭挞雪的虚伪怯懦。
解说:从雪的色度、运动方向、温度、雪后景象、雪的融化等角度思考。
自我体验:
台阶:
1、垫脚的基石,默默无闻地托举一代又一代人走向未来。(褒)
2、一级台阶就是一层障碍,层层台阶砌就无数障碍,想攀越,付出无数的心血和汗水。人的生命就是无数的台阶组成,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取真经。(中)
3、灰色的水泥给了一副冰冷的外表,内心却有着不屈的灵魂,一步一步牵引自己走向高处。(见困难不屈服)(中)
4、灰色的面孔给人留下无尽的阴影,何不粲然一笑真风流。(贬)解说:从色彩给人的感受、台阶的硬度、级数、高度发散思维开去。
胡同: 你的解说:
你的立意:
凝聚亲情,才会有幸福的家庭;凝聚友谊,才会有温馨的集体;凝聚爱心,才会有和谐的社会;凝聚智慧和力量,才能够战胜困难,实现理想„„请以“凝聚”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凝聚
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班中就已经热闹了起来。同学们来得都比往日要早一些。尽管大家尽量压低声音,但却仍难以克制各自的兴奋,还是有了很大的动静,大家奇异的举动甚至招徕了临班早到同学诧异的目光。
因为所有的感动都将在这一日里凝聚。(画龙点睛,笔力老到)今天不是什么节日,但我们班的教室在7:00时已被精心布置好节日的场景。两个小“密探”率先发出让大家更加兴奋的声音:“她上教学楼了!”“嘘,安静,马上她就进来了!”
与此同时,教室里的灯被全部关掉,门被轻掩,窗帘拉上的同时幻灯片的轻音乐开始播放,六十根红蜡烛也分别被细心的女生一一点亮,教室里顿时温馨而又甜蜜,有着一种家的温暖气息在轻轻荡漾。
她进来了,同往常一样,门被轻轻地推开。然而,进来后同往常又是多么得不一样。往常,可能我们正各自在默默地狂补着前一天的作业;可能我们在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议论着 1 青春话题;可能我们在愤青似地抱怨着我们的时代;也可能我们在争分夺秒地利用这宝贵时间恶补睡眠……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教室会让她吓一跳,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教室会让她也不再像往常那样:或是走到我们中间细心倾听,或是看着我们愁眉不展,或是欲止还言语重心长……(师生的往昔,此意在回忆师之勤勉,展今日生之变化,引而不发,为文章蓄势。)
果真,随着我们异口同声地一句:“祝您生日快乐!”她被彻底地感动了!幻灯片里的《祝您生日快乐》的曲子结束了,她好像还没有想好应该说些什么。
就连班长走到她跟前把我们精心挑选的可爱熊猫靠枕双手递给她的时候,她还没有反映,她只是那样微张着嘴、木木地注视着我们、注视着前方,眼神真的很异样,但我们肯定地相信:那是一种异样地感动!
随着幻灯片播放的画面,我们也沉浸在不尽地回忆和感动中。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没有改变过她课前早早地来到教室的习惯;乖巧温顺、怪戾逆反都没有增加或是减弱她对我们的公正无私地爱;不因权势、不因贫富走遍了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家;然而她把几十年的光阴都倾注到了学生的身上、把所有的汗水都倾洒在了这样一片可以开满鲜花的沃土上、把所有的心思都花费在了她所挚爱的事业上!这样的一个她却还从来没有为自己过过生日,还从没有吃过自己的生日蛋糕,甚至在她生日的时候就没有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过过,作为她的学生,我们不能不感动,作为她退休前的最后一届学生,我们不能再不珍惜她的的这个生日!
幻灯片结束的时候,教室的日光灯全部被同学打开,站在我们面前的她已泪流满面,我们笑了,她也笑了!她虽然几次清嗓子,但她的话语还是有些哽咽、她的声音还是有些拙涩、她的音调还是有些断续:“孩子们,我真的被感动了,我早已忘记了我的生日,是细心的你们让我知道自己六十岁了,六十年,我没有虚长,回首往事,我更加感动,虽然这是我最最感动地一次,但每年都有让我感动的事,正是这种感动让我忘记了自己的家人和生日……孩子们,真的,如果用一首歌来表达我此时的心情,我愿意是《再活六十年》,我想再活六十年……”
掌声中,这个独特的异样的生日过完了,然而我们的心却难以平静,今天凝聚的不止是我们的感动,不止是我们的真情,还将会是我们的更多的思考……(思考什么?言近旨远)
凝聚
风呼啸着,雪花一飘三转地舞着,轻轻地、慢慢地为大地母亲披上雪绒。
箭一般地身影在树丛间飞窜,血液在沸腾,透过呼呼风声,我能听见自己的呼吸,乃至心跳!夜已黑,银色的雪光映亮了大地,莹黄的灯光已渐近。
风更狂了,雪花舞得更欢,在一所透着光的房子前停下,隔着模糊不清的窗玻璃,寻找着熟悉的白。所有的思念与仇恨,所有的痛苦与宽容,所有的幸福与悲伤都在这一时刻凝聚。(题旨)
看见了!灰灰的墙壁上,挂着两张雪白雪白的狐皮,映着暗淡的墙,白得刺眼,白得无暇。一滴泪,无声地滴落,从屋子里传来的欢叫声刺痛我的耳朵,唤醒了记忆……
风吼着,雪花像调皮的精灵,跳上树梢,又飘飘而下。毛发还未长满的我,紧紧地偎在母亲的怀里,尽情地享受着属于我的的温暖,母亲一双碧眸洋溢着慈爱,她把顺柔纯白的毛发盖在我身上,以便让我完完全全地吸取她的体温,外头一片苍寂,母亲不时舔舔我的头,更多地是凝望着风雨中的大地,眸中隐着少许担忧。我知道,她是在寻觅父亲归来的身影。
提起父亲,我顿时充满敬畏,他是那么高大,伟岸。哪怕只是那淡绿深邃的眼睛,也会让人望而却步。他很严厉,总在我窝在母亲怀里撒娇时把我刁开,对我可怜兮兮的样子视而不见;他又是可敬的,总冒着寒风暴雪在雪地上寻找微薄的食物供我们母子填饱肚子,自己则在树洞口为我们挡住那刺骨的寒风。他是我们心中的骄傲,是最好的父亲。我不禁在母亲怀里笑开了。母亲对我的神经质习以为常,她溺爱地舔舔我的头:“傻孩子!”
风仍在刮,雪花永不疲倦地飞着,在了无声迹的雪地中,突然传来了一声示警的声音,尖锐地划破雪中的寂肃。那是父亲的声音!有危险!我和母亲立即竖起了耳朵,一同向外望去。透着那雪花,父亲的身影在飞快地奔窜,远方穿来几声犬吠,猎人!父亲有危险,我和母亲的心也开始随着那雪白的身影而紧张不安,飞窜的身影迟迟不进树洞,他是想把猎犬们引开,我们才不会被发现。终于,母亲按捺不住站了起来,眼中早已充满焦虑。顿时失去温暖的我紧抓着她,乞求她不要离开。但,她还是出去了,在她把树洞——我们的家——严严实实地用雪封住之后。
呼啸的北风声盖过了一切声音,只有两声尖锐的枪声令人寒骨悚慄,我颤抖着,恐惧不断聚拢,泪眼模糊地拨开雪堆,心中的唯一一线希望碎了。辽阔的雪地里只有两朵盛开的雪花,鲜红鲜红的,点缀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凄美,艳丽。风在咆哮,雪在狂舞,那舞姿依然轻盈,一切如旧,空荡荡的树洞里尚存着温暖的气息,还有孤零零的我。飞雪渐渐掩盖了雪地上的那片鲜红,谁又知道,一片幸福在刹那间被猎枪的子弹击得粉碎。
凝聚在那一刹那的记忆也被子弹击得粉碎,透着模糊的泪光,我知道那种幸福仍将重新凝聚。
今天,一年后的同一个日子里,我已拥有像父亲那样雪洁的毛发,已成为一只健壮的雪狐,已有自己的一个家,凝望那雪白的狐皮,回忆那曾经温暖的怀抱,发现那白白得圣洁,白得永恒……
当一年的这一时刻的凝聚已成为习惯,我不只是只知道那白——白得圣洁,白得永恒……
凝聚
夜深人不静。
全因为所有的施爱和被爱,所有的付出和回报都在此时凝聚。(题旨)
在我久攻一个数学或是物理“堡垒”而不得克,且正欲缴械投降时,一股热烫的气流从桌子底下冲出来,把我的镜片弄得有些模糊。
“干什么呀,你!”母亲没声响地举动起初总会引起我的小烦,我吵嚷的语气里甚至有些责备。
“这是今天新买的泡脚木桶,试试怎么样!”母亲做事从来不多做解释,我也已经习惯,任凭她一如既往地麻利地脱了我的袜子、挽起我的裤腿,我保持着原来的坐姿,自然地看着蹲在桌子底下的母亲。
然而她并非教科书或是文学作品中所写的母亲那样老:她的头发依然是那么乌黑而且亮泽,她的皮肤仍然是那么青春而且富有弹性,她此时正在试水温的手依然还是那样温润而且细腻!她太年轻了!我对自己有些不满了!不一定头上有一根白发了才是母亲,不一定鱼尾纹爬上眼角了才是母亲,也不一定一天到晚只是唠叨的才是母亲,恰恰相反:此时蹲在桌子底下因为女儿而消耗掉青春的她才更是母亲!
“不能一下子放进去的!”母亲一手拿着我的脚,一手撩着仍有些烫的水朝我脚心里泼!痒痒的、暖暖的,熨帖到了身上所有的部位。热水快乐地在桶中打着旋儿,热气缭绕在桶的周围,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木头特有的香味儿。
两只脚在母亲的手里被轮换着用水撩着,我很顺从地任由母亲操纵着我的脚,因为这时的木桶属于我们母女,这时的温度是我们母女的温度!
水流如丝缎般包裹着我的双脚,我只觉得一股暖流由脚底直沁心头,一天的酸胀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除了幸福还是幸福。
“舒服吧?”妈妈仰起头,“要中考了,功课紧、作业多,太辛苦了!”妈妈边揉着我的脚边念叨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女儿谈心!虽平淡,但每一个字都那么动听,说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妈妈,其实您最辛苦!”我情不自禁而且有点儿哽咽。
“嗨,这算啥呀,女儿要比妈累得多!”妈妈眉宇和眼角间突有一瞬的愁云但倏忽间就又消逝了。窗外北风呼啸,室内温暖如春。镜片刚刚清晰却又再次被弄得模糊,但不止是热气的缘故!久蹲着的母亲终于把水撤走,她同往常一样嘱咐我早些睡,然而此时脚下有着这样的幸福,身上有着这样燃烧着的温度,我又怎睡得下呢!
所有的力量和激情再次凝聚!(有所升华。)夜深了,我无法静下来!
一.把握作文材料, 调动发散思维
作文课上, 我坚持列出一些作文题目, 对学生进行命题、立意、列提纲训练。即:先让学生围绕命题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立意, 然后将每个立意下的提纲列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的立意和提纲拿到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比较立意、提纲的优劣。这样做的好处是:个体发散思维便于群体思维的比较、鉴别, 群体思维的优劣比较也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个体发散思维。在具体操作上, 我先从小处着手, 培养和训练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发散思维。比如对蚕的认识:“作茧自缚”是说其自私的一面;“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赞其无私奉献。再如对“东施效颦”这则故事的理解:大多数学生从批评东施不顾自身实际情况, 盲目地仿效别人这一角度进行立意;但也有的同学批评西施无病呻吟;有的批评西施不顾影响, 不负责任地诱导别人做错事;有的赞扬西施是榜样、是楷模……这样, 既增大了作文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通过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运用横向、纵向、侧向、反向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思维方式, 从外到内, 由此及彼地发散开去, 促成了学生思维的飞跃, 构思出立意新颖的佳作也水到渠成。
二.立足经典文章, 训练发散思维
现行语文课本中的许多篇文章都是经专家精心挑选的范文, 利用它们做发散思维训练的材料, 是明智科学之举, 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也能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比如指导学生阅读《滥竽充数》这则寓言, 他们都认为: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混”是没有前途的。但我从发散思维的角度, 启发学生发表了好多新的观点:有的学生从齐宣王“只听其言, 不观其行”, 批评了官僚主义作风;有的学生从齐泯王喜欢听独奏, 谈到打破“铁饭碗”, 实行“竞争上岗”是杜绝“混”的好方法……这样做是学生充分利用发散思维、借助想象的桥梁, 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深入思考, 从而对课文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细致观察生活, 运用发散思维
学问的积累来自两方面, 一是间接的, 主要来自书本上的知识;一是直接的, 即生活积累。只有用心观察身边的客观事物, 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 才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 产生写文章的极大兴趣, 才能在观察的基础上运用发散思维赋予事物多角度的感情色彩。如:有个学生写《我爱红杜鹃》时, 介绍了杜鹃花的生长习性、花的美丽等, 对花的美丽多姿进行了大段大段的描写, 然后就无话可写了。这时, 我向他指出:这种写法仅仅是为写花而写花, 文章写得再好, 充其量也只是写景状物。如果调整一下角度, 变换思维方向, 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 可能就有崭新的思路。经过指导, 这位同学深受启发, 他在文章中写道“……漫山遍野的红杜鹃呀, 红的似霞, 红的似火, 我想那是血, 是革命前辈们流下的鲜血, 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英勇无畏, 血就这样洒遍了家乡的山野, 染红了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该生从单纯地描写景物开始, 到运用发散思维充分调动联想与想象, 在写景的同时, 赋予了红杜鹃新的内涵, 立意得到了深化, 思想得到了升华。
【关键词】小学作文;发散思维;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对于创造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这是国内外学者的通常做法,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美国的西德尼·帕纳斯及其助手在纽约州立大学布德分校,以大学生为对象所进行的为期两年的研究;东北师大硕士研究生穆道欣在东北育才学校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所进行的研究;东北师大硕士研究生暴占光,在东北师大附属实验学校,以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所进行的为期一年的研究,以及在东北师大附小对高年级学生所进行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接受思维训练的学生在创造力方面有显著的提高。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说得好在于思路的正确”。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尤其在作文的教学中,由于我们过于重视集中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发散思维,造成了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禁锢了他们的思想。如写《可爱的小猫》必是:“蓝宝石般的眼睛……平日里最爱玩妈妈的毛线团……”写《我们的老师》就一定选材:“老师深夜批改作业,坚持带病上课……”试问难道我们的老师除了一副含辛茹苦的模样外就没有别的了吗?
思维上的定势必然导致文章的死气沉沉。现代教育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尊重个性差别,鼓励创新精神,而作文训练是能开启学生心灵、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途径。所以,我们的创新教育可以在作文训练中展开。
一、从模仿入手,指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个人学习语文是从模仿开始的”(吕叔湘)这一点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起始阶段,尤其对刚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是知识的积累、心理发展水平,还是各项技能都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时应充分发挥模仿的作用。模仿能够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然而,过多的模仿也容易产生副作用。
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用“伤心”一词写一句话。一位学生稍加思索便写到:“我被爸爸批评了,很伤心。”接下来“我被奶奶批评了,很伤心。”“我被爷爷批评了,很伤心。”由于第一句的示范,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我……伤心”这个狭隘的圈子里。这时老师要求:“ 下面的句子,句子中不能出现‘我’字。”学生稍停顿,思路开阔了些。“外公病了,妈妈很伤心。”“妈妈病了,爸爸很伤心。”这时,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刚才大家说的都是人伤心,除了人还有什么会伤心?”“小狗今天被我打了,它很伤心。”“小猫今天很伤心,因为它没吃饭。”“工厂里排出的废水流到小河里,河水很伤心。”学生的思维由于受老师的点拨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在这个事例中,单纯的模仿局限了学生的思路,而教师的两次加以条件限制的要求把学生的思绪从点引向面,使学生从人联想到动物、再到环境。学生不仅写作的内容丰富了,而且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
由此可见,教学中模仿绝不仅是简单的重复,而应该形成一种更高要求的创造。可以说,模仿是反应物,创造是生成物,而反映的过程应概括为发散思维的训练。
二、结合课文,扩展想象和联想。
想象和联想是发散思维的基本组成方面。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就不可能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所突破。在作文训练中,给学生插上联想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真正自由的空间里任意翱翔,写自己内心的话、谈真实的想法,这样的文章才能真实的感人。
如教《海底世界》这篇文章时,教师启发学生畅想海底一片漆黑,偶尔有发光的深水鱼从身边游过,仔细倾听还能听见海底生物们发出的窃窃私语声的海底世界来丰富学生对海底的想象,接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要是你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带上探照灯、潜入海底,你想你能看到什么样的景象?”在教师富于感情的启发下,学生们便会情趣盎然的畅谈在海底的“见闻”:成群结队的各种鱼类、峰峦起伏的海底山脉、形态各异的珊瑚丛和从来没有见过的海下植物……有的甚至还看到了善良的美人鱼、找到了海底的石油宝藏,有的甚至还谈到如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这样,一篇篇富于感情的习作随着向科学进军的远大理想就诞生了。又如教《田忌赛马》时可设问:“除了采用孙膑的办法外,你还有没有其他取胜的方法呢?”学生们就会认真思考,展开想象,这样创新就出来了。教材中类似的课文还有很多:《小小的船》、《卖火柴的小女孩》、《会摇尾巴的狼》、《狼和小羊》、《穷人》……
教师指导学生凭借教材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通过扩写、补写、续写等练习,就可以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了热情就有了创作的动机,就会有出色的文章出现。
三、冲破旧的观念的束缚,积极思考社会的问题。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教师通常喜欢用一些传统的题目指导学生写作。如古代寓言《滥竽充数》,往往要求学生写《滥竽充数读后感》、《我读滥竽充数》等。不仅此类题目大而空泛,削弱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创作激情,而且其主题思想也一般都是指责南郭先生自作聪明、最后如何败露的。这样的文章千篇一律,读来索然无味。为什么我们不拿时代感来衡量一下这类题目呢?给它们加以生活的信息、加入鲜活的时代感。大家勿要认为现在的孩子活在真空中吧,他们有欲望也有权利关注社会。如果我们能把题目换成《续写南郭先生下岗后》、《吹竽也要竞争》、《从“滥竽充数”谈用人制度》岂不更好?我们从前只痛骂南郭先生是个地地道道的冒牌货,没有想过齐宣王若能严格考核用人制度,就不会为南郭先生钻空子创造条件了。这样的论点在今天岂不是更有现实的意义吗?我们要启发学生不要因袭传统意识的旧途,要在习作中有自己的新的见解、新的主张;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应该寻觅自己的新见卓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其写作水平,更能提高他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明白看事物要全面、要辩证。
另外,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作文题目也应该加入“流行色彩”,这样才能更吸引学生,与他们产生共鸣。例如:对六年级毕业班学生进行人生教育,不妨设题《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这样的题目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想写、爱写。
可见,让文章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这是教育实践发展的结果。我们教师只有让学生们写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文章,学生们才会有写作的兴趣,才会认真观察生活,才能写出个性,才会有所创新。
四、拓宽视野,促进思维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这足以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良好的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促进思维发展,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如果写文章有了广阔的视野,就能写得有滋有味。
近几年来,学生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着内容单薄、材料没有新鲜感的弱点。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大学生们的阅读量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不仅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作文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品味,陶冶情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对阅读书籍进行筛选,也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为了提高阅读效果,还要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摘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写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等,这样会让学生对阅读内容理解得更深刻、更广泛。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阅读内容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样学生们就会在自己的文章中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班级进行作文讲评时可以挑選出想法独特的进行讨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会积极参与讨论,其他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启发。在以后的阅读中他们也会认真思考、品味,写出自己的有特色的文章来。这样,学生的思路拓宽了,写作内容就不会再枯燥、乏味了。
总之,加强发散思维训练能使学生们在作文构思时举一反三、因此及彼、不落俗套,让学生写出有真知灼见的文章来。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思维训练是一个从简到繁、由以教师导为主到学生运用为主的长期不断的任务,需要各位教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百官问他:“能否胜任?”甘罗说:“我能!”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12岁的名相。
亲友问他:“能否背过?”巴金说:“我能!”于是他成为幼年就背过《古文观止》的天才。
读者问他:“能否完成?”歌德说:“我能!”于是一部巨著《浮士德》经六十载岁月淘洗终于问世。
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以圆满完成而告终,源于他们敢于挑战的勇气和不竭的斗志。一句“我能”体现了一个强者的信心和勇气。
人生犹如登山,我们都是登山的人,如果在遭到寒流或风沙时,都能向前迈出一步,以“我能”的姿态面对高山,那么再高的山也会被勇敢者踩在脚下。这正叫做海阔天是岸,山高人为峰。
悠悠不尽的长江滚滚东流,滔滔的大江见证了苏武被匈奴俘虏,困于沙漠,难以继日时所言——我能活下去,于是有了大漠孤烟不辱使命,秦关明月不断其志,千里冰湖控鼠为生,红缨节杖心如铁石的佳话。后,苏武终于踏上汉朝的土地,他含着热泪说:“我用行动实践了‘我能’的誓言。”
而在1944年的夏天,在遥远的西方,在那场著名的诺曼底战役中,有一个人始终架着摄像机从枪林弹雨中穿过。主编问他能否完成这项艰巨任务时,罗伯特?卡帕说:“我能!”于是,他在一次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时仍不忘用相机捕捉那一个个珍贵的镜头,他用血肉之躯去换取莱卡相机里的一张张底片。只因他立下“我能”的挚言,只因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热爱,他完成了常人几乎不能想象的使命。很难说那些战争的相片会给和平带来多大的影响,但其中反映的残酷现实和人性渴望无疑给那个时代的苦难者带来无限的精神慰藉。
“我能”是一种信念,是一种豪气冲天的壮志。拥有这个信念,班扬在被投入监狱后,依然写出著名的《天路历程》;弥尔顿在被挖掉眼睛之后,依然写出《失乐园》;狄更斯自幼屡遭磨难,依然凭借顽强意志完成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这些人以“我能”的信心和意志给生命奏响了一曲华彩乐章。
泰戈尔曾说过:“只有历经地狱般的磨难,才能创造出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当人生面对暴风雨,我们为什么不大声喊出“我能”呢?也许,只有有信心喊出“我能”的人,才能创造出奇迹,在璀璨的星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 (883字)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古典诗歌教学应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B).2011.03.007 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式思维、辐射性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和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新、更多可能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本文以古典诗歌教学为例试做说明。
古典诗歌是一种表现艺术,它重内轻外,以不全为全,以不似为似,以不真为真,强调言近旨远、意在言外,具体表现为篇幅短小、简洁凝练。这些特点决定了读者鉴赏作品文本时必须依据诗歌的语言、意象主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俯仰古今,通过有限的文字去补充因为语言的高度凝练而在字里行间、意象之间形成的空白,再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去思考各种可行的新颖独特的阐释方法,感受语言形象之外的种种情韵与意味。
一、纵向追想,钩沉诗歌文化思想
每一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会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在同一民族里,某一形象经过千百年来时间的沉淀,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个具有文化思想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创作时很喜欢用典故,以追求在有限的字句里表达更多层次的丰富内容。所以在鉴赏与教学时,可以把思维伸向远古的历史,把这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文化钩沉出来,这就是发散性纵向追想思维。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有这么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是写戍边将士突破重围、轻装追敌的情景。诗中的“易水”,也不完全是一个地理名称。因为“易水”这个地方,也有着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据《战国策·燕策》记载,荆轲将要赴秦,为燕太子丹行刺秦王,燕太子丹在易水边上为他饯行。这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所以鉴赏教学时,也要引导学生品味“易水”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把荆轲刺秦王时“易水送别”这一画面融合到李贺诗的情境中来,让学生领悟其更深层次的含义。
二、横向联想,探究诗歌思想主题
从横的方向上,依照其相关部分与特点进行思考即为横向思维。中国古典诗歌意蕴含蓄,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举事宣心,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构思,运用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创作。因而横向联想也是诗歌鉴赏和教学的常用思维。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读此诗,谁都不会把“老鼠”形象仅就老鼠本身看,总要在这个形象之外去寻求相似性。很显然,诗人讽刺的是贪官污吏,因为老鼠和贪官在属性上有相似性。只有这样理解,才算是探究到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另外,古典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这种意义在同一民族里,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有稳定性。如“松鹤”象征长寿,“杜鹃”象征悲哀,“乌鸦”象征不祥,“梅兰竹菊”象征理想人格等等。所以鉴赏时也就不能就字论字,而需要横向发散解读。如李白《独坐敬亭山》有一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鸟”和“云”,照诗字面看,指的是自然界的风物,如果单就这个词而论,它还另有含义:鸟和云都常用来比喻人自由自在的品性,是隐逸的象征。诗人在独坐与山的对话中,从山上的自然风物中,领悟到了自由自在的人生意义!
三、局部扩想,丰富诗歌画面之美
由于篇幅短小的形式特点,古典诗歌用语往往都是以偏概全、以少总多、以小见大。诗中的表象,常常是不完全的:如用“干戈”代指战争,用“蛾眉”代指美人,用“扁舟”代指归隐。因此对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该让思维由局部向全体扩伸,由点到面,点中求全,直到最后生成完整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如杜甫诗《月夜》有这么一句,“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诗句只写了人的头发和手臂,可是谁读这诗句都不会这么想,也不能这么想。现实生活中,“头发和手臂”都是人身体的一部分离不开整个身体,读此诗句,我们会由这局部的“云鬟和玉臂”想出杜甫妻子这个人,此时她也因为思念远方的丈夫而睡不着,正在月光下徘徊至深夜。义如孟浩然诗《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里的“桑麻”,也不能仅是理解为自然植物,其实它是整个家事的象征。这是写宾主双方在闲谈农事,在极为融洽的场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归隐之乐趣,这样的想象,由点及面,把诗歌的画面整体扩大了,丰富了画面之美感。
四、逆向推想,深挖诗歌内在意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实和虚、正和反、因和果、古和今、大和小、左和右、问和答等等,总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的统一。而在诗歌艺术里,对这些对立的范畴诗人总是只写一面而隐去另一面,所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教学,就可以运用反向思维,引导学生把诗歌没有写到的潜在的那一面补充出来,深挖诗歌的意蕴。如杜甫诗《石壕吏》云“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写了“老妪”与官吏的三问三答。生活中的对话总是有问有答的,而且是先问后答,一句也省不掉,而此诗巾的三问三答,把官吏的问话全省略了,只有老妪的答。因而教学时,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沿着诗中的“答话”引导学生推想出被省去的“问话”——吏问:“汝子哪去啦?”妪答:“三男邺城戍。”再问:“家还有何人?”义答:“室中更无人。”后吏怒:“反正得有人跟我走!”妪无奈答:“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从推想出来的对话巾,更能感知官吏是多么的蛮横无理,深挖到前文“有吏夜捉人”的“提”字的意蕴。
五、从无中猜想,品味诗歌韵外之致
作文审题中训练发散思维例谈
材料作文在审题时也可运用发散思维这一方式。如根据“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这则寓言,多角度地进行畅想,提炼出几个论点。1从乐师与南郭相安无事的角度,联想到对当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坏人坏事要敢于揭露。2从齐宣王爱听合奏的.角度,联想到官僚主义是产生南郭先生之流的温床,必须铲除。3从南郭先生最后偷偷溜走的角度,联想到人有自知之明,自知之明可贵。4从南郭先生冒充内行终露马脚的角度,联想到办事不能不懂装懂,弄虚作假,而应该具备真才实学。然后从这些立意中选择一个最佳论点进行习作。运用这一思维方式既可使作文教学“开放”、“搞活”,又可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培养思维能力。
1集中思维就是从已知的条件中探求一个结论, 从众多材料中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集中思维表现为严格按照公式、定义、定理、法则等, 使思维向着一个方向收敛, 使思维规范化。
(1) 定向思维是集中思维的一种形式。定向思维的基础是“经验”, 它是按照常规习惯形成的固定思路去解决问题。考虑问题往往会不全面, 不能从多角度、整体地看问题, 致使解题思路受到阻碍而出现错误。特别是在应对一些非常规的或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时就会束手无措。
例1.m取何值时, 曲线与有交点?
分析:按常规的思路, 只需用待入法消去两个过程中的一个变量, 然后应用判别式确定有交点存在时的m的取值范围。这时, 不难得到m≤4。但是这是一个错误的答案, 或者更确切地说, 它仅是两曲线有交点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这种定向的思维方式, 如果到此为止就是不完善的和片面的。
事实上, 要使两曲线有交点, 还必须考虑每个方程的隐含条件, 即。因此, 在将代入前一方程时, 得x2+ (8-2m) x+m2-16=0。除应满足Δ=32-8m≥0, 即m≤4外, 还应满足。由于m≤4时, 。移项后两边平方并整理, 得。此时, 另外的隐含条件同时得到满足, 所以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上述答案也可以通过画图, 由直观分析得到。
(2) 纵向思维是集中思维的另一种形式, 它是把总目标沿着纵向分成几个小目标, 通过逐个解决小目标最终解决总目标的思维方式。
例2.对于自然n, 求证:A=2903n-803n-464n+261n能被1897整除。
分析:由于1897=7×271, 我们可以设立中途点—两个并列的小目标, 即A能被7整除, 同时A也能被271整除。如果这两个小目标达到了, 由于7与271互质, 合并起来就证明了本题。
事实上, A= (2903n-803n) - (464n+261n) 。
前一个括号含有因式2903-803=2100=7×300, 后一个括号含有因式464-261=203=7×29, 故A能被7整除。类似地, 由A= (2903n-464n) - (803n-261n) , 前一个括号有因式2903-464=2439=271×9, 后一括号含有因式803-261=542=271×2, 故A又能被271整除。
2发散思维就是思维向外福射, 向各个方向延伸, 从多角度思考各种可能解决问题的途径
(1) 逆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一般地, 它是从已有的习惯思路的反方向去思考和分析问题, 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所以带有创造性, 常常令人顿开茅塞。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可逆性变换来打开学生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3.已知实数p, q满足p3+q3=2, 试确定p+q的取值范围。
分析:如果从条件出进行顺推, 则分解p3+q3后遇有pq就不易处理。但若逆序进行计算, 即通过设p+q=t进行逆求, 则由
于是由韦达定理之逆可知p、q是方程的两个实根,
(t≠0) 圯0<t≤2于是p+q得的取值范围为 (0, 2]。
(2) 侧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是利用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从知识之间的横向相似出发, 使不同分支交叉起来, 比如可以把代数、几何、和三角有机地结合起来灵活的解决问题, 从侧面打开思路。
例4.已知的最大值。
分析:和相似于, 因此用三角代换就是一个正确的方法。
设x=cosα, y=cosβ则
所以当α=β或α=-β, 即x=y时,
(3) 多向思维是发散思维的最基本的形式。它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 全方位地来考虑同一问题。多向思维有三种基本形式, 即我们常说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多题一法”。
例5.已知x2-4x+4y2=0求x+y的最大值。
解法一: (三角代换法)
解法二: (判别式法)
令x+y=m则y=m-x代入x2-4x+4y2=0
得5x2-4 (2m-1) x+4m2=0又因为x∈R
解法三: (数形结合法)
作伸缩变换:X=x, Y=2y
则上述直线与圆有公共点, 即圆心 (2, 0) 到直线的距离不大于半径2由
解法四: (不等式法)
由x2-4x+4y2=0得: (x-2) 2+4y2=4
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是紧密联系, 交替使用, 相铺相成, 不可偏废的。集中是发散的基础和前提, 发散是集中的展开和延续。因为教材主要体现于集中思维,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发散过程思维的再现需要进行补充和加强。要善于挖掘数学问题的发散素材, 把发散思维培养贯穿于平时教学之中。数学知识的发散性是普遍存在的, 但数学知识和教学问题所蕴涵的发散性总有强弱之分,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教材内容的深广度要求以及学生过程的阶段性来选取典型的基础知识或基本问题作为发散对象。数学教学中的思维活动既有集中, 又有发散, 一个完整的数学思维过程是这两种是思维方式的有机结合。
“思维科学”是我国近年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它为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思维是动态, 知识本身是静态, 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思维能力的强与弱是学生最后掌握知识深浅的关键。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这是数学教育的根本、核心。所以, 辩证地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对学生学好数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樟辉.数学思想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关键词】中学 数学 发散思维
1 发散思维在数学解题中的作用
在数学学习中能够合理的运用发散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散。发散,顾名思义,就是从一个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发散思维就是在由这个点到那个点的递进过程中去思考、去分析、去比较,通过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整合,从而达到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目的。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散思维方式得到多角度、全方面的锻炼。
第二,通过发散思维,学生能够更系统、更全面的了解课本知识,使课本上所讲述的知识点在学生心里都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这样对教师授课时各个知识点的衔接及过度有很大帮助。
第三,通过发散思维,能够扩大学生所学知识的范围,增加课本的容量。课堂上教师讲到一个知识点,学生可以发散思维由此及彼想到课本上没有的知识点,这样能够弥补课本知识点不全面这个缺点。
第四,学生在发散思维时能适时地联系到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就对旧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并且通过发散思维使新旧知识相互整合,对理解和记忆有很大帮助。
由此可见,发散思维对数学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要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加强培养。
2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
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不断地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2.1 为发散思维营造愉悦的氛围
首先,愉悦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式的学,那思维就不会发散,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悦的氛围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问题的机会。通过创设思维情景,引导学生扩散思维。例如,授课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穿插些小故事、小笑话,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还有,改变教师是主角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课堂讨论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并参与其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扩散,取长补短。
2.2 肯定并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经常有学生对某个题目有异于他人的解题方法,对于这种否定教材的情况,教师不仅不能训斥学生,还要及时地肯定并鼓励,为学生以后的发散思维创造良好的基础。
2.3 加强基础知识,多途径训练发散思维
首先,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不仅要准确掌握每个知识点,而且能将多个知识点相互联系,增强数学思维灵活度。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思维在发散时便会处处受阻,有很大的狭窄性。还有,课堂训练时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教学活动。采用“一题多解”可以使学生发现同一题目的不同解法,并对各种解法相互比较,找到最简单的解题途径,发现内在规律;采用“一题多变”可以预防学生思维定式,能培养学生多想多变的能力。例如,授课时,可以从简单的题目入手,由浅入深,使学生对课堂内容产生兴趣。在练习时,对较难的题目,可以通过“一题多变”,转变为多个较为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找到突破口,从而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让学生自己尝试改变题目,通过对新题的解答从而对知识进行重组;采用“一题多问”可以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例如:已知(x-y)2-4(y-z)(z-x)=0,求证:2z=y+x。
简析:这个题目就是一种典型的恒等变形题,它是从一个等式进行证明另一个等式(如下解法一);所以先要考虑这些(x-y)、(y-z)、(z-x)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如下解法二)。
证法一:化简为(x2+y2-2yx)-4(yz-yx-z2+zx)=0整理为4z2-4(y+x)z+(y+x)2=0,(2z-y-x)2=0,从而得出结果2z=y+x。
证法二;因为x-y=(x-z)-(y-z)所以[(x-z)-(y-z)]2-4(y-z)(z-x)=0。
于是(x-z)2+(y-z)2-2(x-z)(y-z)-4(y-z)(z-x)=0,
所以[(x-z)2+(y-z)2+2(x-z)(y-z)=0,即[(x-z)+(y-z)]2=0,从而2z=y+x。
2.4 引导学生联想,培养思维发散
思维通过联想而发散,一个人发散思维能力的强弱,与他是否善于联想有很大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路更加广阔。例如,通过比较经典的例题去引导学生联想,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向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
2.5 训练逆向思维,培养思维发散
逆向思维是对已经成定论的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遇到难点时,通过逆向思维,从相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具有很大帮助。
例如,设x,y,z是整数,方程,x+y+z=0,说明y-4xz≠2006成立。此题从正面进行解题一定存在很大难度,此时教师可以指引学生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解题,也就是从反方向解题。假设y-4xz=2006成立,则y一定是偶数。理由:若y是奇数,则x也是奇数,又因为4xz是偶数,则y-4xz必是奇数,当2006是偶数时,必然产生矛盾,所以y一定是偶数。令y=2a,y-4xz=4a,-4xz一定是4的倍数,而2006不是4的位数,出现矛盾,由此可得y-4xz不可能是2006。
3 结语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除了让学生打好基础外,还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好的应对考试和未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王金战,许永忠,李锦旭.数学是怎样学好的―― 王金战教你玩转数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刘旭.中学数学解题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18(2):45-46.
[3]高雷阜.創造性思维与创新教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你有认真的看过一片叶子吗?如果没有,那真是很可惜;如果有,那你一定会说,它真是神奇而美妙的东西,而且它就在我们身边的世界里。
表面看起来,它的形状多漂亮,线条多美丽,大小和手掌差不多,大概和两张纸一样厚,颜色是墨绿的,而且正反面不一样;哦瞧瞧,它的结构可真奇妙,根端的叶梗一定很结实,表面还有叶脉花纹,还有一层蜡质,质地肥嫩一定很多汁;不过边缘有一个毛毛虫咬出的洞,洞的周边已经变成了黄色……
外表很漂亮,而里面更是奇妙的世界,学过生物学的朋友会知道,里面有导管,有各种营养物质,有细胞,有植物激素,有光合作用,有分子原子……就像是一个车间,或者一个大工厂,而这才只是树上的一片叶子而已;这就是一片叶子的内部构造和植物机能。
而再往外面看,也许这片叶子只是梧桐树上的一片,要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种其他的树,就像那句话说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自身属性的发散方法:
在这里我从三个层次来看叶子的自身属性,表面、里面和外面,蓝色字体就是自身属性中更细致的分类属性,而每一个分类属性都可以进行无数的发散。
其实分类属性远不止这么多,对叶子观察的越细,所分的属性就会越多,而所能进行的发散就越多。
叶子的形状可以是片状的、针状的、银钱状的、圆的方的……这些可以类比关联到人类生活中的很多物品。
叶子的大小也一样,可以很大、可以很小,当它变大变小的时候自然也能类比关联到人类生活中的很多物品,也包括想象中的东西,比如一艘船、一个飞毯、一条被子、一个面具……
在进行自身属性的发散时,一定得多学点对比词,大小、多少、薄厚、深浅、方圆……都是两个极端,这样就能在其中游刃有余的发散了;
而且因为每一种自身属性都能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在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思维时,对所需要的分类属性进行发散思维就好了!
二、背景属性
了解了原点的自身属性之后,还需要了解它的背景属性,环境背景、从属背景、时代背景,等等。
环境背景:一张纸上的叶子、水中漂浮的叶子、路边的叶子、头发上的叶子、秋天的叶子……
从属背景:梧桐树上的叶子、牛嘴中的叶子、小孩手上的叶子、书中夹着的叶子、切叶蚁的叶子……
时代背景:看到叶子想到自然灾害,想到污染事件,想到自然美……
注:也许不那么全面,但重点是告诉你,在了解了叶子的自身属性后,还需要了解它的背景属性;也许在你读完这篇文章后会发现,你再看生活里的叶子时,它已远远不是一片叶子,因为你已经懂得了从各种方向来发现来欣赏眼前的东西。
三、空间属性
这个主要是从关联、从变化转化的角度来看待叶子。
部分与整体:叶子、树枝、树干、大树
个体与群体:叶子、很多叶子、树林、森林
个体与自然:叶子、光合作用、氧气、动物、二氧化氮
个体与食物链:叶子、蔬菜、食物、人和动物,营养转化
……
当然“空间属性”肯定不止这么多,我们可以定出很多其他的链条和关系网来界定“叶子”的“空间属性”,只是想表达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肯定会以某种关系与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它有很多定位很多角色,这真是奇妙。
说到这儿,你知道怎么对“空间属性”进行发散了吗?来试试吧!
四、功能属性
通常,我们做什么事都有其目的,因为那是我们行动的意义所在,不然的话就会被称为盲目;所以我们人类从古到今都在不停地问着:“我为什么活着?”
所以在探索实用性和功能性方面,人类做了很多很多的工作,比如食用性、药物性、保健性、观赏性、精神性、文化性,等等,太多了!所以人类的需求和欲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
那么叶子的功能属性有哪些呢?有三点,对自身、对动物和人、对自然和宇宙。
对自身:也许叶子本身也在思考着,“我为什么活着?”,实现价值?帮助他人?
对动物和人:可以联系到人类的所有需求和欲望上,衣食住行、文化、茶……
对自然和宇宙:生态平衡、大气平衡……
说到这儿,叶子的功能属性是什么呢?你的心中应该已经有很多答案了吧!
五、视角属性
这个是对观察者视角的发散,远近高低不同,自己看自己、别人看自己、未知事物看自己,也不同。
远近高低、俯仰快慢,不同的角度看叶子,风景自然是不一样;而不同的观察者,所看到的更不一样。
自己看自己:自然是对叶子进行了拟人化,当然也可以进行妖化、兽化、人化、超人化、异化、神化等。
别人看自己:叶子看叶子、植物看叶子、动物看叶子、人看叶子、山水看叶子……(不同的叶子、不同的植物、不同的动物、不同的人、不同的山水看叶子)
未知事物看自己:神化、妖化、灵化的幻体看自己。
还可以更细化,不同的人看叶子,年龄(老人、孩子);职业(老师、清洁工、诗人);阶层(穷人、富人)等等,越细化,故事就越清晰。
而且不同的观察者,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追求……那么看到的叶子都不一样。
六、融合新元素
叶子不是孤单存在的,它时时刻刻都处在奇妙的自然里,所以新元素很容易的就会出现并融入进来。
自然的:
风把叶子吹走了,它在空中飘呀飘,一直飘落到一条清澈的小河上,一只青鱼围着它转呀转;
雨把它打落到地上,紧紧地贴在那一动也动不了;
太阳把它晒得卷起了身子,躲进房里。
……
动物的:
一只毛毛虫爬了过来,在叶片上钻出一个洞;
小鸟飞来叼走叶片上的小虫子,然后和它说了会远方的见闻;
……
人的:
捡一片落叶,放在书的指间;
摘一片红叶,写一首诗,送给那心中的女子。
……
生活里无时无刻不存在着变化,观察到变化就是观察到了生活的故事;融入新元素,那么故事自然就有趣起来。可以把人、把事、把物、把心情都融入整合进来。
七、变化属性
为什么要把这个也算作“单点发散”中的一个属性呢?因为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固定的、不是平静的,它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变化。
叶子的内部进行着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部又受着阳光、天气、动植物及其他能量的影响,这是一个动态平衡;一个因素一点点的改变都可能带来大变化。
所以此刻眼前的一切是多么奇妙,那是太阳、是天气、是叶子本身、是其他事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内在的变化或者外在的变化,或者想象中的某种变化,会完全改变叶子的以上属性,而变成完全不同的“叶子”。当你学会了这点的时候,发散思维就无穷无尽了。
八、哲学属性
微观与宏观:自由的看世界
说到这里,也许你已经比较清楚地认识了发散思维,也许你的脑海里已经打开了新的世界,也许你再看熟悉的生活已经完全不同……
不过“单点发散”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它将打开一个新的大门。
“单点”可以是什么呢?它可以是一个原子一个分子,可以是一片树叶,可以是一颗大树,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座城,也可以是一个国家,还可以是一个星球,当然也可以是一个宇宙。
要知道,原子分子里也进行着高速的运动;
一片叶子也有着各种发散属性;
而一颗大树、一个人、一座城更是复杂,其中的故事千千万万。
“单点”,你可以把它看做一个原子分子,也可以把它看做一个星球,把它看大看小,把它看复杂看简单;所以懂得了发散思维,还有什么是不能的呢?
更强大的发散思维:在人类的世界里寻找答案
在我们对一个事物进行发散思维的时候总会问:
它是什么?
它为什么存在?
它怎么看自己,别人又怎么看它?
它会有什么变化,又会到哪里去?
……
而这些又似乎都在问我们人类自己。
事实上,我们对人类本身的探索远远超过了对其他物种,我们对自身的研究是如此深入、透彻;以至于我们在探索其他物种时,免不了用人类的眼光和经验去看,会潜意识地拿人的属性或者渴望去类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