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国家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了教师行业准入的规范和监管。为了适应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需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的“四六三”人才培养模式,即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行业专家、高职院校“四方协同”育人机制,设置知识技能模块、实习模块、考证模块、实践模块、竞赛模块和特长模块“六大模块”课程体系,推行“识岗—试岗—适岗”三岗实习模式。经过四年多的实践,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综合办学效益得到凸显,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教师资格考试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也在高职院校中遍地开花,高职院校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1]。但许多高职院校都面临着学生素质下降与师范专业对人才培养较高标准之间的尴尬局面。教师资格证实行国考制度,极大地遏制了部分学校和学生的投机思想,倒逼高校严把人才质量关,加大教学投入,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强化育人过程管理,提升教学水平[2]。教育部于2013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严格规范教师职业的准入制度,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办法》对幼儿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进行了明确要求,即以考证制度取代以往的认证制度,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这就打破了以往师范类应届毕业生无需参加考试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的惯例,从而取消师范类专业的特殊待遇,与其它非师范类学生一样,公平参与竞争教师任职资格[3]。新《办法》更加重视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和作用,有力加强了教师行业准入的规范和监管,有效规避了少数师范院校或专业重招生规模、轻人才培养质量的潜在风险。

如何做到既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要保证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通过率,是所有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都要面临的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勇于打破传统的专业教学模式,对照教师资格考试大纲提出的人才标准和方向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构建科学合理的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完善专业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4]。

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工具性价值导向影响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偏重于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对其身心健康、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以及专业教学能力关注不够,严重影响和限制了幼儿师资的人格健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导致当前幼儿园安全事故和幼儿教师虐童等事件频发。这些现象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职业道德水平低下和教学处事能力差等问题。偶发事件处置不当也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加剧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紧张对峙的关系,致使社会对幼儿教师缺乏应有的信任和认同感。

从高职院校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对人才培养的关注点重在艺术技能的训练方面,如弹、唱、跳、画等显性技能,主要原因为:一是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是从艺术类的专业系部发展而来,二是受工具性价值导向的影响,艺术技能的训练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而对学生教育技能培养的结果在短期内很难收到明显的成效[5]。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轻视教育教学技能的养成,但现代学前教育对幼儿园教师的艺术能力需求正逐步淡化,转而强调对幼儿的学习、观察、反思、沟通能力等教育教学实践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这也是提升专业教师教育水平的重要因素。

教育部出台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资格考试标准》。两份文件都特别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但在现行教学机制下,普遍存在重视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职业道德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不够重视,在保育实习以及教育见(实)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不够重视[6]。

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规定:除了幼儿发展知识、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还需具备第三种专业知识,即通识性知识。但在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多数重视专业知识,欠缺必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致多数幼儿园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幼儿的广度学习及深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和支持[7]。

基于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学生要想达到新要求与新规定下的幼儿园教师的标准还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应相关的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内容体系的更新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等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这种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及实践探索

自2016年以来,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以培养专业性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根本目标,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突破片面的“技能至上”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念,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四六三”人才培养模式[8]。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行业专家、高职院校“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为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育人过程提供了机制保障;设置知识技能模块、实习模块、考证模块、实践模块、竞赛模块和特长模块“六大模块”课程体系,为人才培养质量提供路径保障;推行“识岗—试岗—适岗”三岗实习模式,重构实践教学体系,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效保障。该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深化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改革提供了理论借鉴和行动范式(如图1)。

(一)“四方协同”育人机制

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幼儿园、行业专家、高职院校“四方协同”育人机制,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育人过程。四方协同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确立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标准人才培养规格,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导向,贯彻落实“四六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机制。邀请当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职能;邀请幼儿园园长参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更加贴近;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指导,把握专业发展方向,使人才培养科学化、合理化,从而形成育人机制保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政府主导,政策支持

在四方协同育人机制中发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作用,为“校—园”合作提供支持,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育人平台的建设。济源职业技术学院会同济源市教育局,与济源市30余家幼儿园签订协议,挂牌成立教育实践基地和幼儿园教师工作站,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和区域共同发展。

2.“校—园”合作,协同育人

通过学院与幼儿园互聘教师实行订单班培养、“校—园”共建实习平台等途径实现高校与幼儿园合作办学、协同育人。我院在不断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与济源、郑州、北京等多地幼儿园教师签订合作协议,幼儿园教师定期到学校开展讲座及讲授课程,将幼儿园最新的实践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教师定期不间断到幼儿园进行实践锻炼,将理论与幼儿实际保教情况相结合,了解最新幼儿园人才需求,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济源、郑州、北京多家幼儿园签订实习协议,并进行订单班招生和培养,通过协同开发课程和教材、协同建设实训基地、协同建设师资队伍、协同促进实习就业、协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9]。

3.专家论证,科学合理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不仅成立了系一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建设、改革、发展等开展研究,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方面提出建议、意见,进行发展规划。还吸纳学前教育领域专家,加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分析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对幼儿园教师的要求,论证影响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各种因素,最后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注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共性发展,另一方面结合学院和学生自身实际,突出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个性发展,从而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

(二)“六大模块”课程体系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在课程设置方面实行知识技能模块、实习模块、考证模块、实践模块、竞赛模块和特长模块六大模块课程体系(见表1)。

在知识技能模块,一方面设置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保育学、五大领域课程等基础知识课程,这与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保教知识与能力课程主要考查的内容相一致,主要是以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为核心的理论课,以及幼儿园活动设计为主的专业实践课两大内容[10];另一方面设置讲故事、弹琴、唱歌、跳舞、画画、制作使用教玩具、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等技能课程。《幼儿园教师标准》中特别强调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教育教学技能和艺术技能。教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各类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突发事件的处理、幼儿园各类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艺术技能是指幼儿教师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主要包括读、写、画等教学基本功及舞蹈、钢琴、美术等各类艺术技巧的运用等。通过此模块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扎实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职业必须的专业能力。

在实习模块方面,主要通过“识岗—试岗—适岗”三个环节来实现由认识实习到融园实习再到顶岗实习的递进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学生逐步培养成符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幼教人才。在“识岗”环节,主要是通过入学教育时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参观研学来认识幼儿园教师的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在“试岗”环节,主要是学生的保育实习和教育实习,他们真正融入到幼儿园的教学和活动中,熟悉保育员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内容,并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幼儿园保教能力;在“适岗”环节,全面提升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学生将作为幼儿园的一名准教师参与幼儿园教学和工作,实现“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的过渡和转换。

在实践模块,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在第一课堂课程开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学生职业素质。而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并不仅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很多的诸如表达能力、岗位适应能力、职业发展潜力等,这些是日常教学中很难提升的,而在第二、三课堂,则可以很好地进行拓展和发展。比如,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青春1+1系列活动,主要以定期进行汇报表演的方式进行,学生将每一个阶段所学的专业技能进行融合,在舞台上进行呈现,不仅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而且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对其综合素质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学院也大力发展各类社团活动,组织多样化演出及竞赛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发挥个体价值,并有效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人文素质和综合素养。除此之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公益演出、社会服务及志愿活动,诸如社区家庭教育宣传、儿童福利院义工活动、敬老院送温暖活动等,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在考证模块,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保育员证、育婴师证等,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对综合知识分块讲解和考前集训的方式来促进学生与此相关的专业课知识的掌握,进一步提高考证通过率。从大一开始,知识技能模块(如普通话、教师职业道德、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等)及实习模块(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教育见习、技能实训专周等)已经在逐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标准的制定结合了各类资格证书考试的相关要求,并在实际的教学中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训练[11]。在日常教学中融入考证需要的真题和考纲,以真题为案例,以考纲调整教学重难点,为教师资格证的备考奠定专业基础,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与各类资格证备考并行。在日常专业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固定时间内对各类资格证考试进行强化培训,对学生的记忆保持和能力提升都有较明显的帮助,有针对性有效率地提高应试水平,提高过关率。

在竞赛模块,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技能竞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师范生技能竞赛、科技文化艺术节以及各类行业竞赛。良好的职业技能,过硬的本领是职业院校毕业生优于其他院校学生的明显标志。而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引入技能大赛,让技能大赛全程伴随教学过程,是提升幼儿教师职业技能的有效方式。高级别的比赛内容和形式能准确地反映学前教育的最新动态,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以职业技能大赛为引领,在课程安排中设置竞赛模块,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合格的幼儿园及各类早教机构从业人员[12]。通过针对性的课程模块设置,将专业技能大赛贯穿于学生学业全过程,让技能大赛走进课堂、让技能大赛全程贯穿于学生的学业,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从教者,为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特长模块,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自身特长,以选修课的形式组织舞蹈队、合唱团、手工组、器乐团、故事屋等特长班。特长班是基于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而组织起来的,是进行第二、第三课堂的有效载体,学校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以其专业性、艺术性开展丰富的活动,例如新生开学文艺汇演、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式、元旦文艺晚会等,不仅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三岗”实践就业保障

我院从专业办学开始,多方面借鉴兄弟院校办学经验,对学前专业实习实训模式不断进行探索和改革,最终形成了“识岗—试岗—适岗”实践模式,将学生在高职学习的三年中循序渐进地为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第一、第二学期为“识岗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对职业的初步认知和感性认识,增强职业的认同感。具体模式是第一学期选择当地、省会城市和首都的优质合作幼儿园,安排为期1天的“三地联动”认知研学,第二学期安排为期5天的本地幼儿园保育实习,逐步加深学生对岗位的认识和认可,在第一学年通过“1+5”共计6天的研学和保育实习,初步建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

第三、第四学期为“试岗阶段”。通过“4+1”融园模式使学生融入幼儿园的各教学环节,尝试担任保育员岗位,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具备基本的专业技能和保教知识及能力。“4+1”融园模式的具体方式为学前专业在校生每周4天在校内进行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集中1天时间,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习,并有序错开各年级和班级入园时间,避免教师、学生以及时间的冲突。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只完成校内的教育教学工作,每周还必须有一天到幼儿园听课、授课、观摩、评课以及参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和工作。以此促使师生深度融园,进而达到“校园共育、知行合一”的效果。

第五、第六学期为“适岗阶段”,通过6个月左右连续性的教育实习和顶岗实习,使学生适应岗位,具备配班甚至主班的工作能力,并达到高质量就业目的。具体实施模式为第五学期1-10周完成校内课程学习及教师资格证的考试,然后通过三地联动双向选择,确定实习幼儿园,自11周至20周在园进行顶岗实习,并同时完成毕业设计;第六学期第1-16周继续在该园进行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签订就业协议,达到实习加就业的过渡,以此达到实习即就业,毕业就上岗的目的。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

我院学前教育专业人“四六三”人才培养模式于2015年形成雏形,经过不断的论证、试点、反思和完善,经过6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近年来,北京、郑州等多地知名企业与我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的成效相当明显,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学生教师资格证、育婴师证、保育员证等考证效果显著:2020年2017级学生教师资格证笔试首次两门通过率达到76%,单门通过率达到95%,远远高于社会考证平均通过率;中级育婴师证首次通过率均达到了95%以上,确保学生毕业时人人都能够获得行业资格证书,做到持证上岗。

近两年来,学前专业学生在各类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在第12届河南省高职院校学前专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河南省第15届师范院校毕业生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在河南省第16届师范院校毕业生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在河南省第11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1项;在河南省第16届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荣获一等奖5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组成的健美操队荣获2018年全国拉拉操金奖;学前教育专业创业团队代表学院参加2018年河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高职组)荣获金奖;在2019年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项目选拔赛中荣获二等奖。各类省级以上赛项取得的优异成绩是学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最好佐证。

(二)综合办学效益得到凸显

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通过会议研讨、专家讲座、经验交流等渠道进行论证和交流,得到了业界兄弟院校的认可和高度评价。自2017年9月以来,学前教育专业群被立项为学院“国家优质校”创建重点建设专业群之一,新投入专业群建设经费200余万元,在师资优化、课程建设、实训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均达到了国家要求标准。学前教育教研室被评为学院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先后完成2门院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任务、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的申报立项和8门教材的编写。

教育艺术系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不断加强境内外交流。近3年来,已先后选派3名教师赴台湾优质本科高校做访问学者,选派15名学生到台湾勤益科技大学、台中科技大学、台中教育大学等高校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研修学习,在开阔师生视野的同时,有效促进专业的交流和办学能力的提升。

(三)师资队伍培育卓有成效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支由政府、企业和学院的专家、教师共同组成的德教双馨、力量雄厚的专兼职教学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师资队伍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13]。近三年以来,我院以国家优质校学前专业群建设为契机,大力培育学前专业师资队伍,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得到了明显提升,培养出教授1名,讲师3名,双师型教师8名,河南省骨干教师1名、河南省文明教师1名、河南省优秀教育管理人才1名、济源市学术技术拔尖人才1名、济源市专业带头人1名。师资队伍结构日趋合理,科研能力明显增强。近3年来团队共主持申报立项各类课题31项,其中主持立项省级项目2项,厅级项目20项;2020年主持结项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河南省教改项目《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通过省级鉴定并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四)社会影响力明显增强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得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办学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逐渐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在当地幼教行业获得了优异的口碑和美誉。

参考文献:

[1]曹绍炼.高职“校”“园”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7,19(2):65-69.

[2]李薪茹,王松岩.大赛资源转化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6):73-79.

[3]贾桂玲.关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55-59.

[4]林美.优质均衡发展背景下的教师专业性与国家行动: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19):20-24.

[5]王丹丹.“国考”背景下高职院校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应对策略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12):122-123.

[6]冯国利,周东恩.幼儿园教师“校园”双主体培养的实践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0):38-41.

[7]肖华锋.依托多元智能理论调整“国考背景下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4(1):62-63.

[]郑洪利,张驷宇,孙会扬三方协同四维一体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6):5-9.

[9]曾月虹.基于SEM的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的关系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3):75-78.

[10]柳国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视域[J].教育探索,2016(1):53-57.

[11]王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大赛常态化探研[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4-125.

[12]魏勇刚.新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J].教育评论,2014(5):48-50.

[13]甘霖,熊建生.“两大课堂”协同育人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4(4):51-52.

上一篇:基于单片机的智能路灯系统设计和模拟下一篇:戴明循环管理在幽门螺杆菌阳性四联治疗中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