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义

2023-02-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分析和策略思考

[摘要]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阻碍改革发展的各种复杂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断凸显,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政府要在黨的全面领导下,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科学定位自身的职能和施政目标,转变服务方式,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和市场的关系,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使政府运行机制实现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以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意义;策略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

1、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体现党的宗旨和强化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决定的。能否通过全心全意的服务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而作为党领导下的行政机关的各级政府,能否通过人性、高效、便捷的服务来满足群众的利益需求,营造良好的民主法治环境,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政府公信力的提高。

2、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发挥政府应有职能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具体体现。作为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也申明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国家机关和所有国家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公众对社会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也明显提高,民主法治观念明显增强。这一发展时期和历史背景下,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不仅要坚持依法行政,更要强化人本意识,保证公众更好的参与公共服务管理,得到更好的公众服务。

3、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时期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进程的全面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面临深刻、复杂的变革和全面转型,各种社会利益面对重新整合与分配,急需各级政府对自身职能和权责进行全新定位。只有政府彻底转变职能,明确权力清单,弱化微观经济管理职能,把权力重心和主要精力投放在宏观经济调控,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功能,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和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上去,才能建立和完善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及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才能使公民权利得到尊重、维护和保障,使群众利益得到最大程度保护,民生问题得到有效保障和改善。让百姓活的有地位、有尊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百姓的权利,也是党和政府的义务和职责所在,是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和前提。党和政府只有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提高和巩固党的权威,提高政府公信力,减少社会不和谐和不稳定因素,实现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策略思考

1、转变服务理念,实行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把最大程度满足公众需求作为公共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去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坚持到位不越位,合理发挥政府职能。要实行简政放权,科学调整机构设置、编制配备和权责划分。精简机构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经济建设需求合理调整政府服务责任,发挥市场的积极调解作用,变全能政府为有限政府。

2、规范服务行为,强调依法行政,维护社会运行秩序。政府必须有明确的权力清单,理顺政府、组织和个人各自的权利,接受社会监督。同时,要下大力气规范政府工作人员的管理、服务和执法行为,严格执行依法行政规定,通过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维持公平、公正、有序的社会运行秩序。强化纪检监察、行政诉讼、检查监督、信访监督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解决行政服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严肃谨慎的进行行政委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3、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政府效能。服务模式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载体,既要体现民本思想,还要注意服务的质量效能,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高标准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一站式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模式都收到很好效果。再好的模式都需要人来实施,因此,要加强对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政为民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准确把握角色定位,提高依法行政观念;抓好业务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方位保障群众合法利益。

4、强化廉政建设,执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加强对行政管理人员和行政执法过程的监督,强化防控体系建设,健全行政问责制度,通过有效监督和责任追求,提高责任意识和行政效能。执行政务公开,实行阳光政务,除法律规定的特殊事项,政府要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进行公开,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提供公众参与民主管理的机会,避免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要面向社会承诺和公开服务内容、标准、流程和时限,群信于民,提高政府公信力。

5、强化机制建设,实行科学管理,保证政府规范运行。完善的制度和科学的运行机制是保证政府日常服务管理实现协调一致、公开透明和高效快捷的必要条件。要完善决策机制,强化决策管理,重大问题必须通过规范科学、民主透明的议事和决策程序做出决定。要完善执行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责任人,合理分工,层层负责。要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设置考评指标,扩大考评范围,注意倾听社会公众和基层群众意见,注意对评价结果的合理分析和使用。

参考文献

[1]薛澜,李宇环.走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府职能转变:系统思维与改革取向[J].政治学研究,2014(05)

[2]朱光磊,周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过程中提高政府公信力[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03)

[3]孟庆国.简政放权背景下创新政府职能管理的方法路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04)

[4]郑代良.政府职能历史演变及逻辑终点探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4(12)

[5]施雪华.“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和建构条件[J].社会科学,2010(02)

[6]杨军.服务型政府绩效评估的问题及其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

作者:刘春艳

第2篇:大部制改革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

【摘要】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治体制建设的重点内容,它注重于机构整合、职能转变、权力制约协调、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等多方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应在结合社会各方面发展现状,吸收历次大部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促进大部制改革,切实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 服务型政府 机构整合 转变职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大部制改革,这不仅是顺应世界政治进步发展潮流的表现,更是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我国大部制改革以精简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间关系等为主要内容,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对大部制改革的理性认识

“大部制,是指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把那些政治职能、业务范围界限模糊的部门整合为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或者把相关事务集中到一个部门进行负责,以达到精简机构、避免政府职能部门交叉重叠、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等的目的。”①

大部制改革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多次切合实际的大部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卓越成效,对于构建服务型政府、推动现代化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是精简了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之前的政府机构层级纷杂,职能交叉重叠,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从而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经过大部制改革,按照综合职能而非专业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及其职能部门,把一些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为一个部门,由一个部门进行具体负责和管理,从而减少了行政层级,加快了行政指令的传达速度,提高了行政效率,也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

其次是明确了政府各部门职责。大部制改革不仅精简了政府机构,缩短了行政层级,还明确了政府各部门职责。“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并切实实行“三定”方案,将各部门职责和功能具体确定下来并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灵活改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分工明确、协调运作,为我国政治权力运行的有序化奠定了基础。”②

再次是转变了政府职能。大部制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也对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度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官员树立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确立人本思想,把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顾客,形成客户意识,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政府不是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和垄断者,而是推动者和协调者,更多地借助私人组织、非盈利组织等非公共部门发挥作用。

最后是推动了各级政府的创新。我国各地政府机构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各自的特色。在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各级政府根据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需要,可以制定不同的发展方案,进行不同情况的部门整合和改革,并依据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作出灵活的调整。

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大部制改革取得的可喜成效值得肯定和赞扬,但其仍然处于曲折前进阶段,受到传统观念、工作习惯、顽固分子等的阻碍,也存在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大部制改革缺少公众参与,合法性受到挑战。大部制改革都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缺乏公众的参与,一定程度上就缺乏真实有效的民主和监督,也忽视了民众的需求,从而就没有了“回应性”之说,很难得到民众的支持。此外,寻租设租现象不断出现,③使政府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大大降低,同时也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其次,政府职能缺位越位现象普遍,关系处于磨合阶段。大部制改革的有效进行需要明确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的界限,不断引入企业、非营利组织,把原本属于政府的一些权力赋予给他们,从而减轻政府负担,使政府更加专注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但是,目前,政府职能仍然存在问题,利益的驱动使得政府部门不愿交出相应的权力,越位现象普遍,同时,在管理较为复杂困难的任务时,政府部门急于退出,但短时期内很难找到符合条件的非政府组织,就出现了职能缺位的问题。大部制改革使众多相似的部门整合为一个大部门,但是其内部仍然出现分工不清、界限模糊、权责不一的问题,这就需要长时期的适应和磨合。

再次,机构设置习惯依旧,内部整合难度大。我国政府部门的条块关系传统依旧,习惯于条条分割或者块块分割。如果在同一系统的部门没有上下级部门的直接对应,那么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将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很难做到创新。此外,各部门内部机构过多、分工不清、条块分割且职能交叉,同时下属官员在一定领域内存在业务能力的垄断,这就使得部门领导和下属之间关系难以得到很好的协调。

最后,大部制改革法制不健全,存在法律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进行了多次的大部制改革,但改革之前的严重问题依然存在反复情况,陷入了“怪圈”,关键原因即是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大部制改革的成果。此外,在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指导和规范,进而导致改革无法可依,法治性大打折扣。④

大部制改革对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意义分析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及政治体制建设的重点内容,它注重于机构整合、职能转变、权力制约协调、决策民主、管理科学等多方面,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途径。

政府机构统筹整合,向服务型政府高效率低成本迈进。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特点,是按照政府综合管理职能而非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机构,把原来的职能相似、任务交叉的部门整合到一个大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从而缩短了行政部门层级,官僚等级之风有所缓和,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也降低了行政成本,减轻了财政负担,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我国机构当中存在一些“摆设部门”,这些部门的设置可有可无,没有承担实际职能,但其运行和人员编制是一大笔开支,大部制改革在一定范围内撤除了这些部门,无疑是一大笔财政的节约,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树立了威严,彻底斩除“一杯茶、一张报纸”的极其不负责任的思想。

政府决策能力提高,符合服务型政府决策民主化要求。涵盖政府职能的部门越少,部门职能就越宽泛,权力就相应越大,对政府综合协调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在此挑战和压力下,领导就会积极引导教育部门成员,提高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度,建立重要决策的公示制度、听证制度、咨询制度和评估制度等,征集建议意见,同时也建立部门内部的民主决策机制并贯彻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符合了服务型政府的决策要求。

此外,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公民意识的提高,大家对政治生活的参与热情逐步提升,越来越积极主动地参与国家决策,为国家各方面发展献言献策,并针对不科学的决策向政府官员提出批评及修改方案,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政府权力制约协调,满足服务型政府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需求。正所谓无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自十八大以来,“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可见,对于权力的制约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键点。

大部门体制改革优化了政府权力结构,建立健全了政府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等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监督有效。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国在每个大部门内部进行分权,在民主科学的大前提下,最终决策由领导颁布,然后由专门的执行人员进行执行,同时又建立了相应的监督小组,在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对决策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监督,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指出并提出修改方案,从而确保决策和执行的高效务实,促进行政运行机制的完善,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进程。

政府职能转变,契合服务型政府核心定位。大部制改革打破了传统官僚制下政府部门僵化、低效的运行模式,对政府的职能内容和范围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并引入了市场、社会的非公共组织,融入竞争机制,并实现各性质组织在管理公共事物时的有效分工合作,达到效益最大化。大部制改革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目标,坚持服务核心定位,把传统的由政府承担的大量事务放权给市场和社会,而政府则主要负责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从而使政府从全能主义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并逐步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同时,大部制改革把我国行政定义为服务行政,这正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大部制改革整合了机构,它们的运行以社会公众的需求为出发点,确立亲民意识和责任意识;转变自身角色,进行正确定位,使其成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者,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以人民为主体,摆脱官僚主义的传统作风,切忌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形式主义等。由此可见,大部制改革的一系列要求无一不推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稳步促进大部制改革,切实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

大部制改革关乎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成败,也是实现构建服务型政府的主要途径。目前,根据我国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现状及之前大部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稳步促进大部制的改革。

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树立创新运行意识。通过教育和专业知识的普及,让大家深刻认识到大部制改革并不是机构的简单合并,而是将那些业务相近、职能类同的政府部门进行有机整合和重组,以便达到精简机构,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政治权力的有序运行,完善行政运行体制。⑤此外,还应树立创新意识。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借鉴外国比较成熟的大部制改革经验和模式,灵活运用,祛除一切传统中落后的观念和制度,从而使得政治体制改革与社会各方面发展相适应,也为我国政治生活的有序运行增加创新机制。

实行政务信息公开,准确引入公民需求。公民具有知情权、建议权、批评权等权利,因此我国应充分尊重公民的权利,把大部制改革中关于机构整合一系列信息都公布在网上,公民通过互联网全面充分地了解大部制的改革动态,并进行有效的监督,提出建议和意见,督促官员及时改正不符合群众需求的政策。这也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管理的科学化,有利于我国政府切实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最终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随着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方式灵活多样。公民可在这些平台上发帖子、写评论、进行交流互动等,也可直接与政府官员进行电子互动,以全面、充分、真实地将民众需求反馈给政府公务人员,从而使大部制改革切实迎合群众需求,达到效益最大化,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向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总体目标而迈进。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促进改革法治进行。随着大部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而且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的部门组织法和岗位组织法,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说明,使得整合后的部门职责、内设机构及人员编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赋予其权威性。在法制的引导下,通过不断磨合而理顺权责关系,解决权责脱节问题,做到权力与责任的对等。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保障大部制改革顺利进行、维护改革成果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增强大部制改革的权威性与合法性,可以减轻大部制改革过程中受到的阻碍,保证大部制改革的稳步运行,此外,相关法律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大部制改革的成果,避免了成果的边缘化。

引进社会行业组织,嵌入竞争服务机制。目前,政府的失灵在很大程度上呼唤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是进行大部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首先,要对一些企业、行业协会、非营利组织进行深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进行正确的定位,积极进行政治参与,承担政治责任,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弥补政府失灵。其次,大部制改革中,在整合后的机制内部,把一些非政府组织可以完成的任务和职能交给他们执行,这就嵌入了竞争机制,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评估政策的可行性与收益性,从而达到工作的效益最大化,也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了切实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目的,进而逐步推动了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协调部门利益关系,保证改革稳步前进。我国在进行大部制改革时应立足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于全局,合理处理各部门的利益及其之间的关系,避免利益分化和利益斗争。因此,我国应做好充分的民意调查,摸清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切实倾听民众的心声,争取事半功倍,达到成本利益的最大化。此外,也要统筹全局,从整体出发,同时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机构合理整合和重组,在这其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万古不变的哲理,我国大部制改革要首先保证经济的发展,同时使政治适合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也要用政治去反作用于经济,使改革红利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结语

大部制改革是我国完善行政运行机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路径。大部制改革以整合政府机构、重组部门结构、明确权力分工与协作、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部门、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着眼于进行统一管理,大大推动了行政运行机制的完善进程,促进了政治决策的科学民主、政治管理的务实高效、政治执行的全面有力,也转变了政府职能,提高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我国政府进步发展的跨越性标志,对于推动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起到关键作用。

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其成效,更要善于发现其存在或者将要发生的问题,及时制定方案进行修改或避免问题的出现,这符合辩证法的要求。大部制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批具有坚定信念、远见卓识、阅历丰富、勇于创新、知识渊博的领导者和改革家,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在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原则下,进行指导和引领,共同促进大部制改革的稳步开展,最终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

【注释】

①⑤沈荣华,赵鹏,商弘:《政府大部制改革》,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②③张康之:“走向服务型政府的‘大部制’改革热点聚焦”,《中国行政管理》,2013年第5期。

④杨建顺:“‘大部制’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检察日报》,2008年3月7日。。

责编/张蕾

作者:卜勇力

第3篇:浅析政府改革工作中服务型政府的法治意义

摘 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执政能力、提升决策水平,随着人民对政府服务要求的不断提升,服务型政府的现实意义也日益凸显,本文从法治视角切入,试图探析政府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哪些法治意义。本文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出发,结合行政法基本原则中的合理行政原则,对新时代背景下政府转型工作提出现实的法治建议。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合理行政 比例原则

一、服务型政府的法治意义

1.服务型政府含义。政府的行政权来自人民,是公共事务的服务者。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要树立“民本位、社會本位、权利本位”的思想,即政府的权力来自于人民的让渡,政府是国家在行使治理权时的暴力机关。政府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此外,政府进行执法活动要充分考虑公众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要切实有效的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或减轻在执法过程中给公众带来的不合理影响。

2.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具体路径。其一、服务型政府是能承担民主责任的政府。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是人民,政府为人民办事,为人民服务,公民有权利可以通过合法的途径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表达自己的意志和要求。其二、服务型政府要有法治信用。建立法治手段,是政府和市场、公民之间进行管理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法治信用是政府的重要保障。一个有信用的政府,必然要遵从法治的指导,有法治信用的政府也必将受到人民的支持。其三,公众参与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之一。公众对政府事务的积极参与,可以营造更好的公民和政府的文化氛围,也可以从观念上改变公众对政府的认可度。最后,要在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同时建立阳光政府。阳光政府要求政府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有透明性,信息公开和政府公开制度可以有效的让公民去了解与自己相关的行政生活,也可以让政府的公信力大大的提升。阳光政府在建立过程中也加强了公民对政府的监督,不仅有利于行政机关对职权行使过程中的合理性进行裁量也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害。

二、合理行政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原则

1.合理行政原则的含义。政府行使国家权力的时候,不仅要遵守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也要保证行政执法的合理性。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包括平等原则和比例原则两项子原则。平等原则是指在行政关系中的行政相对人能够拥有平等的行政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公民权利的行使者,全面推进政府改革,不仅是新时期对政府政务的新要求,也是党在新时期新环境下,树立民主尊严,弘扬法治理念的要求。行政执法的合理性要求不仅需要行政执法者的积极维护,更需要人民的配合。

2.比例原则在建设服务型政府中的具体要求。从广义上划分,比例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最小损害原则,即行政行为将会对相对人的利益产生影响,则要将这种影响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是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在进行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方相关因素,使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能够最大化。最后是必要性原则。必要性原则能够最充分的体现对行政行为的羁束,当行政行为对相对人要产生不利影响时,只有认定实现这个行政目的或目标是必要的才可以实行。因此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必定要遵守合理性原则,才能使行政行为真正授益于百姓。户口迁移是百姓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行政登记活动,户口是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的通行证,然而户口迁移本应是行政机构理应办理之事,确因为所谓的“证明”而变得困难重重。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行政登记活动,公民都无法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行政机关如果能够按照合理性原则去执行工作,从相对人的利益出发,最大限度的为相对人提供便利减轻负担,节约行政资源。

三、推进政府改革要做到合理行政

全面推进政府执法改革,首先行政机关的执法权力要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不能乱作为,要勇于纠正不当行为,不能怠政、懒政、滥政。要积极推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做到真正的依法行政。其次,推进政府执法改革要肃清整顿执法队伍,剔除执法队伍中的不适合份子,健全执法结构,建立重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负责人制度,让领导人和责任人真正的负起责任。再次,推进政府执法改革,还有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相连接,完善信息共享。案件移送等程序,建立标准等执行体系,实现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的无缝对接。最后,还要强化对权力的制约监督体系。完善审查审计审核等制度,对公职人员对公务行为进行阶段性的考核和抽查,并建立标准等奖惩体系,以及标准等权力清单,使得公职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可以明确的对工作进行指导。以上建议从法治的角度出发,不论是权力清单,还是权力监督,都能充分体现在执法过程中,依法行政是基础,然而在合法性的前提下,不可忽视的仍然是合理性的要求。如何做到执法合理性,是新时期对政府改革提出的新问题。

参考文献:

[1]高富锋.公共政策评估主体的缺陷及对策分析.求实,2009(01).

[2]雷洁.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5).

作者简介:张佳欣(1993.02—),女,籍贯:辽宁省营口市,蒙古族,学历: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作者:张佳欣

第4篇:建设服务型政府意义重大

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群众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如马克思本人就提出“公仆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实现人民主权的工具,其一切活动都围绕为人民服务而进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服务型政府,是对我国政府改革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是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我国政府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在党的领导下履行国家政务职能的组织,必须模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有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人民、服务市场为己任,才能真正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充满竞争的世界中,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哪里政府管理规范、投资成本低、办事效率高、服务环境好,哪里就能吸引

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更大的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随着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要求政府部门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和管理方式,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从以行政审批、指令计划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手段中解脱出来,建立起新的体现服务型政府的管理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如果政府在市场活动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就很难保证市场活动的公平、公正。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应通过发挥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加强社会管理,不断优化社会环境,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满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促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新形势下政府自身建设的客观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中间

层级政府的传递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冗余。随着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公民主体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面对新的形势,政府应当具有灵活的管理体制,以对公民需求及环境变化作出及时、准确的回应。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行政体制的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行政审批程序烦琐,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作为、乱作为,办事缺乏透明度,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等。要通过建设服务型政府,改进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树立人民政府良好形象。

第5篇: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意义

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既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应有之义,又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必有环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将原来由政府直接提供的、为社会公共服务的事项交给有资质的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来完成,并根据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提供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估后支付服务费用,即“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

材料二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别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正确认识、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提供方式,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1)结合材料,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作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决议的依据。

答案(1)①市场和计划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②政府将适合市场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或市场机构承担,遵循价值规律,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供求、价格机制,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了资源的有效利用。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注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综合运用了经济手段、法律等手段加强宏观调控,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④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将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②党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服务提供方式,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③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遵循了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过程中,应如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角度包括的具体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分析设问及材料以从中找寻答题的突破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既需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即充分发挥价格、供求、竞争三个机制的作用;又要实行宏观调控来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自觉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本题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作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相关决议的依据。本题材料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作出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别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的决议,这是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的表现,因此,学生可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及执政方式的角度去分析说明;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用以满足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因此,学生可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民主执政的方式等角度去分析说明。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充分认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重要性 发布人: 许晓环

发布时间: 2014/1/29 9:19:00 阅读次数:1442 次

充分认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逐步多样化,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同时,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相比,不少领域的公共服务存在质量效率不高、规模不足和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政府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有效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就是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务事项,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承担,并由政府根据服务数量和质量向其支付费用。近年来,一些地方立足实际,积极开展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政策指导、经费保障、工作机制等方面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

实践证明,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加快服务业发展、引导有效需求的重要途径,对于深化社会领域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都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通讯员:许晓环/本溪桓仁县民政局

第6篇: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意义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有效实施宏观调控的迫切需要。随着宏观调控实践的不断丰富,我们对法治与宏观调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正是对多年有益经验的总结。科学的宏观调控应该是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的宏观调控,这是我国宏观调控走向成熟的标志。发展改革部门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综合部门,更要注重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施宏观调控。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关于法治与改革的关系,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做出深刻阐述,强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立法是处理改革和法治关系的重要环节,四中全会《决定》强调立法要与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发展改革部门更应当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下规范改革。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是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本身就是建设法治政府的应有之义。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推进职能法定化,行政机关要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坚决把市场能办好的事交给市场,社会能办好的事交给社会,基层能办好的事交给基层。同时,把该管的事务管住管好,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

第7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坚持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服务改革,就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宣传引导、统一思想工作,协调处理改革涉及的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组织动员广大党员和群众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为推进改革贡献力量。服务发展,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凝聚发展力量,营造发展环境,提供发展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民生,就是贯彻落实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创造条件,为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就业、养老、住房等实际困难提供服务,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动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群众,就是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既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维护群众利益,按照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提供服务,又充分运用民主协商、耐心说服和典型示范等方法教育引导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服务党员,就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从思想、工作、生活上关心党员,尤其要帮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和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党员的归属感、光荣感、责任感,激发党员服务群众内在动力。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要达到“六有”目标:一是有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建设服务意识强、服务作风好、服务水平高的党组织领导班子;二是有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培养带头服务、带领服务、带动服务的党员干部队伍;三是有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建设便捷服务、便利活动、便于议事的综合阵地;四是有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创新贴近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工作抓手;五是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形成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制度;六是有群众满意的服务业绩,取得群众欢迎、群众受益、群众认可的实际成效。经过3至5年努力,使基层党组织服务意识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服务成效明显提升,各领域涌现出一大批符合“六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

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任务

各领域基层党组织要牢牢把握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总体要求,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自觉按照民主集中制办事,找准开展服务、发挥作用的着力点,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强化服务功能。农村党组织要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搞好服务,引导农民进行合作经营、联户经营,开展逐户走访、包户帮扶、及时办理反馈群众诉求,帮助群众和困难党员

解决生产生活、增收致富中的实际问题。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围绕建设文明和谐社区搞好服务,定期开展民情恳谈,组织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

健全组织体系。适应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变化和需求,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面。农村在以建制村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在农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产业链全面建立党组织。在社区居民中按照志向相投、兴趣相近、活动相似的不同群体建立党组织。探索建立网络党组织,通过QQ群、微博客、微信等开展党的活动,拓宽党建工作网络阵地。推行区域化党建,可以由街道、社区党组织与辖区内单位党组织共同组建区域性党组织,也可以依托居民区、商务区、开发区等组建区域性党组织,合理划分服务网络,组建网络服务团队,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提供服务。

建设骨干队伍。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特别是书记队伍建设,创新选拔培训机制,采取上级选派、跟踪培养、群众推荐等方式,选拔党性强、能力强、改革意识强、服务意识强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选派得力党员干部到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和贫困村党组织担任书记或第一书记。加强基层党组织书记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引导他们提高为民服务本领,强化廉洁履职意识;分级

负责、分类培训,用2至3年时间,把各领域党组书记轮训一遍。加强党务工作队伍建设,配强乡镇、街道党务工作力量,充实机关、事业单位专职党务工作者。加强党会员队伍建设,做好发展党员和培训工作,注重把党员培养成服务骨干,严格党员日常教育管理,促使他们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教育引导基层干部和广大党员增强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主动服务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创新服务载体。围绕群众多样化需求,坚持立足实际、尽力而为,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开展服务。依托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坚持一室多用,丰富活动载体,推广机关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一站式服务、窗口单位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等做法,深入开展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等活动,为服务群众创造条件、提供动力。推行网络服务,推动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和网上民生服务平台整合,加快全国党员信息库建设、党员干部手机信息系统等开展服务。

构建服务格局。基层党组织要带动群众组织、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开展服务,协调面向基层的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和社会服务。深入开展以服务为主体的党建带工建、带团建、带妇建活动,充分发挥群众组织服务作用。建立健全各级党代会代表联系党员服务群众制度,

广泛开展以党员为骨干的各类志愿服务,组织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开展服务,培养群众服务骨干,引导群众参与服务、自我服务、互相服务,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服务格局。

第8篇: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 含义

服务型政府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二、 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把政府职能归结为四个方面: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004年2月,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高级研究班上的讲话》首次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

◎2006年3月,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总强调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这是我们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明确要求。

三、 四个内涵

①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② 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③ 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④ 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四、 六个特征

民主责任 法治信用 有限开放 协调精干 公正透明 高效廉洁

五、 政府职能的转变

① 审批型政府→服务型政府

② 高成本政府→高效率政府

第9篇: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作用

建设服务型行政府

服务型政府也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用政治学的语言表述是为社会服务,

用专业的行政学语言表述就是为公众服务。它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中,把政府定位于服务者的角色,并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公正执法为标志,并承担着相应责任的政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府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

具有核心竞争力

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在我国,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就是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竞争力是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相一致的,是我们构筑国家“软实力”的基本要素。一个服务型政府,首要的特征就是张扬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实现了社会平等、政治民主和以人为本的“制度化形态”,并在社会实践和改革过程中具有切实的可操作性。离开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宪法原则和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谈服务型政府,这个服务型政府就可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民主和负责

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就是说,是一个人民民主和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前者是指政府的性质,后者是指政府的目的。人民民主是共和国宪法所赋予人民的基本权利,特别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它界定了政府的有限性。宪法规定的这“四个民主”权利,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一个都不能少。公民通过正常程序和渠道参与国家治理,表达自己的愿望,是服务型政府的本质特征,惟其如此,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服务型政府。

法治和有效

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治和有效的政府。依法行政是现代政府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建立合理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公民关系的前提。我国政府就其本质来说,是依据宪法原则建立并按照宪法原则运作,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只有尊重宪法并按照宪法原则办事,才能在全社会树立政府的权威,确立政府的社会公信力。一个依法行政的政府必然是一个有效政府,其公共政策才能得到认真的落实。建立服务型政府,核心是政府必须尊重宪法精神,按宪法原则办事,只有这样,人民才会相信政

府,政府服务才能为群众所接受。依法行政是提高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核心是在公共财政和预算以及财政转移支付的导向上,要真正关注普通老百姓的利益、需要和愿望。把钱真正用到惠及千百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使人民安居乐业、心情舒畅、生活幸福的事业上来。要真正关心社会的弱势群体。政府必须下决心把钱投到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关乎千家万户生活命脉的义务教育、公共医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劳动力失业和培训、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社会安全和秩序等方面来。这些都是一个服务型政府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和繁荣的国家战略产业,搞得好与不好,直接决定着我们党和政府执政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人心向背,决定着政府在人民 群众中的威信。要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就是要把这些方面作为公共财政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方向,切实通过预算硬约束保证公共财政的正确使用。实现了合理分权

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合理分权是完善政府治理、优化政府结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分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分权;上下级之间的权力下放;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之间的权限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等。合理分权是现代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合理分权是我们建立服务型政府所遇到的一个最复杂的结构性难题,解决得不好,就可能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失序和国家混乱,这是我们在分权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但分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合理的分权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点好处:第一,最大好处是可以带来经济上的效率;第二,可以合理地控制政府的管理幅度,不至于因为管理幅度过大而造成管理失误;第三,可以减轻中央的财政负担;第四,可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第五,可以有效地平衡中央与地方的利益;第六,在政治上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建立问责制政府,转移政府责任,明确政府核心工作,便于政府的绩效评估。实现合理分权,是提高我党执政能力、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前提。

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政府职责的基本领域,是在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满足通过市场机制满足不了或满足不好的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包括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平等竞争的条件,为社会提供安全和公共产品,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服务等方面。

政府职能的转变

全能型政府的职能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对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进行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政府是全能型的。政府扮演了生产者、监督者、控制者的角色,为社会和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和角色被淡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转换到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这一重大转变是艰难的,但却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政府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的角色混淆现象得到改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迫使政府管理经济方式转变;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政企不分、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有一定改变。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与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缺位”并存,政府规模的膨胀加剧,影响了市场交易的顺利进行。

事实证明,把经济决策权归还给市场主体,同时提供各类市场主体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的市场环境,让市场主体分散决策并独立承担经济后果和社会影响,政府专注于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维护的有限理性思维,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审批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规制市场行为和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市场竞争活动的公平、公正,降低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成本,增进市场效率。但政府规制不应成为维持政府部门利益的手段。政府设置过多过繁的审批或检查项目,有的甚至是乱收费、乱罚款,大大增加微观主体的市场运行成本和制度成本,同深化市场改革的要求背道而驰。传统体制下的行政审批还通过设置所有制门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领域进行限制。这与新的条件下国家对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相左,与“非禁即入”的自由竞争理念也格格不入。因此,应当进一步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减少行政干预中的随意性,促进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优化组合。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础工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则是:对不符合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原则、妨碍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以及实际上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的行政审批,坚决予以取消;可以用市场机制代替的行政审批,通过市场机制运作;对于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要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做到审批程序严密、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效率明显提高,行政审批责任追究制得到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出台对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我国“审批”过多过滥、冗长复杂的现象将产生积极

的影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政府只有切实把行政审批的范围减下来,实现审批行为的规范化,才谈得上向服务型模式的转变。从高成本政府转向高效率政府

逐步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前提。政府运作的高成本与政府服务的低效率是如影随行的。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明确中央和地方对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也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的有效途径。积极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减少政府规制范围,也有利于减低行政成本。

在逐步降低政府成本的基础上,增强政府的回应性是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的又一重要环节。政府的回应性是衡量政府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公共管理人员和机构应当定期地、主动地向公民、企业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对公众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及时做出处置和负责的反应。具有充分回应性的服务型政府模式,导致政府在权力结构中角色的变化:政府由原来的公共权力统治者,变为市场秩序的监管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上一篇:存款利息率下一篇:机修工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