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三年建设规划(精选8篇)
人文学部公共管理系
一、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岗位分析
1、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社区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社区服务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加快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已成为满足居民服务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的培养又是其中一个重要任务。
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起步较晚,第一个社会工作系直到1993年才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之后,全国陆续有200多所高校设立了这一专业。
据统计,国外每千人中就有2至2.5名社会工作者。按此标准,我国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300万人。但是,目前我国每年仅有1万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人数上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我国现在100万左右的在职在岗的社工,绝大多数都未接受过专业学习,能力普遍较差。
就广州市而言,目前有城乡低保对象13.24万人、优抚对象7.2万人,还有1443个城市社区和1146个农村社区,他们都需要得到社会服务。而截止至2006年底,全市民政社会服务领域共有社会服务机构3989个,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和相关社会工作专业学历的只有1718人。据广州市民政局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广州市的社工还有1万人的缺口,2020年社工缺口将达到1.5万个。
广东省社工岗位设置的现状也不观,存在诸多问题,除了深圳等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和机构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以外,其他地方都没有设置专业的社会工作岗位。
由此可见,本专业是市场需求前景广阔的专业。
2、就业岗位
(1)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秘书、行政助理等工作。
(2)在社区担任城管助理、民政助理、计生助理、司法助理、综合治理助理等工作。
(二)师资队伍状况
我院是由四所成人院校合并转制的高职学院,与广东各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积累了多年管理建设的经验,而且已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等相近的专业相对成熟。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目前现有师资力量较薄弱,缺少知名专业带头人,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职教师2名,其中副高职称1名,中级1名。高学历教师的比例偏低,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社会需求差距大,缺乏既懂理论又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三)课程、实验室及教研等情况
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尚无院级精品建设课程。同时,又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专业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此外,教材建设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校外实习基地稳固性不高,实习基地专业化程度不够高,真正能给学生们提供系统实习的社工岗位不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和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也影响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
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够用、实用、会用并具有一定发展潜力为标准,以学院已经具备的和潜在的办 1
学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管理、建设、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把本专业办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在广东省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声誉的专业。
(二)专业定位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行政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较强的公关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业务操作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社区从事日常管理、服务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发展目标
结合学院总体发展水平和相关专业的建设情况,经过三年的努力,到2010年使本专业初步形成专业基础雄厚、职业特色鲜明、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办学特色,进入学院先进专业行列。具体目标如下:
1、专业规模:从08年开始,每届招生一个班。到2010年,该专业在校生人数为120人。
2、专业质量:(1)课程建设。通过3年建设,使90%的专业课程达到合格课程;2年内将《行政管理学》建设为院级精品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力争建设成为市级精品课程。(2)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研究。针对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行政管理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探讨,多渠道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按着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的条件,专任教师的师生比例为1:17。按2010年在校生120人计算,本专业教师总数应为7-8人。要有步骤地引进一些专任教师,初步建立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技能型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双师”比例保持在80%以上。
4、教学团队建设:有步骤地选择《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社会工作导论》等主干课程组建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校内外专兼教师3—5人组成,团队成员中除学院专职教师外,广泛邀请知名学者、政界人土、社区管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参加,形成“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学缘结构和学术背景互补的团队队伍。每学期开展1-2次教学观摩课、教学方法培训、“传、帮、带”等活动,提高课程的水平。
5、实训室建设:争取建成电子政务(可与其它专业公用)、现代办公技术、社会工作等3个实训室。
6、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原有两个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再建5个校外实习基地。
7、教研和教材建设:力争公开发表教研教改文章10篇,院级课题2个,市级课题1个,争取编写教材1-2本。
8、学生就业率:力争学生就业率达95%以上,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达80%以上。
三、具体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加大管理力度
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督导与课程评估领导小组、专业与课程评估专家组等学术组织,制定《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科研管理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行为规范》等各项制度。制定工作任务、工作计划和工作目标,并经常性进行检查,使本专业的各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加强“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1)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进修提高。努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鼓励教师从事与专业教学有密切联系的顶岗实践或兼职,提高实践课教学能力。
(2)积极做好引进工作。考虑编制问题,今后三年每年引进教师1-2名,形成较为合理的梯队。(3)精心招聘兼职教师,努力建立起一支整体结构优化、稳定的兼师队伍。(4)加强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工学结合的办学水平和质量。
(三)加强教学管理和改革
严格执行学院有关规定,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实验实训课程管理,建立专业教学督导制度,保证
教学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在摸索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置,加大课程安排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使该专业教学逐渐走向职业化、合理化和科学化。今后三年内,拟以《行政管理学》、《社区管理》两门课为试点,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模式,推动专业的教学改革。
(四)加大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力度
在原有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对其结构、组成进行动态调整,加大实际工作一线人员的比例,并进行实质性运行。定期举行会议,为培养方案、专业建设规划、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献计献策,把关定向。
(五)加强教材建设
选用教材时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获奖的高职高专教材,选用近3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或使用反映教学改革要求、具有高职特色的高质量的自编教材;积极鼓励系内教师参加教材的编写工作,争取三年内出版《行政管理学》高职高专教材1-2本。
(六)加强实践教学
在优化校内实训室的同时,录取尽快立项,加紧建设电子政务等其他实训室。
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景泰街办事处、赤岗街办事处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向外开拓,与城镇街道、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联系,再建立5个教学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争取实现与企业、政府部门联合培养、共同互利的双赢局面。
(七)搞好学生就业工作
1 社区管理与服务相关市场调研计划
根据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不断变化与演进, 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已经被专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在取得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方案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团队依据学院下发的“专业标准”项目建设要求, 由专业带头人负责, 成立了由专业教师、教辅人员, 校外兼职教师、校外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标准”建设方案的调研团队, 召开会议共同制定调研计划, 确定调研主题、调研对象、调研内容、设计调研问卷。
2 本专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城市和农村的管理重心将转移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社区, 由社区承担起社会稳定、社会整合和社会服务等功能。这就意味着, 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社区建设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 这个新兴的职业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加强社区服务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将加强社区管理与建设, 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列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保证社会稳定的必要途径。专家指出, 社会分工在配置大量人才进入社区工作的同时, 快速推动社区建设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社区承担的历史使命在为社区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空间的同时, 也为社区人才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3 企业及相关组织与本专业对应岗位设置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城市各项工作特别是流动人口、下岗职工、老龄工作、社区服务等诸多新问题的出现, 对城市居委会和社区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岗要文凭, 年龄要年轻”已成为这一岗位的基本要求, 工作人员也呈现出年轻化、知识化和职业化的发展趋势。目前, 在街道、居民委员会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年轻化、学历也越来越高, 而且不再局限于女性, 很多男性也热衷于该职业。这主要是很多地方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的办法, 选聘社区居委会干部, 使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不断改善, 素质明显提高。
4 社区工作及人才需求趋势
城乡社区是我国社会管理体制中的重要平台, 社区管理组织集党的基层组织、村居民自治组织、基层行政管理组织、社会服务组织四种身份为一体, 功能多, 任务重, 是社会工作的主战场。社区层面社会工作领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行政方面的工作, 主要是社区管理机构, 承担社会政策的落实、社会福利资源的筹集分配、社会工作信息的收集整理等;二是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中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福利服务, 有社区老年服务, 社区未成年人服务, 社区残疾人服务, 社区特困家庭服务, 社区优抚对象服务以及社区矫正、社区卫生、社区劳动保障等工作。
辽宁省共有277个街道、943个乡镇、3145个社区、29534个农村村委会、531个社区服务中心、2720个社区服务站, 按一个街道 (乡镇) 配备一名专业社工, 一个社区居委会 (村委会) 至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 一个社区服务中心至少配备3名专业社工的标准, 辽宁省共需配备5万名左右社区专业社工。
5 企业及相关组织与本专业对应岗位设置的现状
因为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个涉及领域非常宽, 涵盖面非常广的专业, 所对应的工作岗位也比工科专业宽广的多, 所以专业调研团队在岗位设置现状的调研上尽量选取和涵盖了本专业所涉及的各种领域和方向。其岗位设置分类如下。
社会福利类:社区服务中心、老人院、儿童福利院、社区福利机构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
社区综合管理类:区街社区工作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居委会主任助理和工作人员。
公共事业 (社会公益团体) :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人员;社区民间组织、公益性劳动组织、家政服务中心, 后勤社会化劳动组织的服务人员。
物业服务类:社区保障管理员;社区物业管理员;社区服务管理员;社区文化宣传员。
其他行政性工作:房地产管理销售人员;企事业单位从事综合行政管理员;员工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员;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策划、人事管理等管理、服务岗位工作。
6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对应的省内行业企业职业岗位从业人员基本情况
总体来说, 现在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在年龄结构、文化结构、观念素质、服务协调能力等方面, 明显与现代化城市社区管理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管理人员多是转业军人或其他专业的人员, 文化程度高的少, 年轻的少, 学相关专业的更是少之又少。正处于实践初级阶段和摸索过程中的社区建设面临重重困难。通过走访多个社区进行访谈我们了解到, 目前的社区工作人员有着丰富的社区工作实践经验, 但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养和训练, 面对社区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时感到力不从心, 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 很多社区工作人员缺乏创新意识, 思维视域较窄, 不利于在县域范围内进行新型社区的建设。
辽宁省社区专业相关企业及组织目前用人的基本情况总体上, 一是社区管理与服务人才总量不足, 二是结构不合理, 三是素质不高。
7 结束语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 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势在必行, 社区建设越来越需要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具备良好职业道德,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是社区服务与管理专业人员岗位需求的发展方向。为了深入了解、熟习社区管理与服务发展的人才需求, 找准职业岗位 (群) , 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要求, 更好地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 高职教育工作者们会更加努力的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 必然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2—169-02
1专业设置背景及前景分析
北京市教委于五年前公布了2005年度该市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新设专业名单。在名单中新增加了近百个专业。(1)其中包括网络营销与物流管理、生物医药、电子政务、社区管理、现代文员等许多人们还比较陌生的专业。近年来,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教育部门在高职高专和成人教育中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设置成为改革的突破口。根据社会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以及岗位、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要求,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新专业应运而生。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为了适应城市化的发展而开设的,目前,大部分农村都要变成社区,需要大量的社区管理人员。另一方面,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社区融入了不同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使得原先的管理人员不能适应,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同时,从国家管理到社会舆论,从中央到地方逐步开始重视社区建设,并且大力倡导社区管理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因此,从事这个行业需要专业培养,就业前景看好。
2该专业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应该说,在高职高专院校普遍“重理轻文”的背景下,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党委决定设置“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是经过了教育专家的反复思考的,是建立在充分考虑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的。而该专业自2004年被批准首度招生,到2005年招收学生14人,2006年因为生源的严重不足,无法开班。2007年、2008年也没有开班。时至今日,05社管的学生已经毕业,而2009级的新生中只有13人选择了这一专业。也就是说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社区管理专业在校的只有这13名学生,一旦2010年学生生源依旧如此,那么这个专业将何去何从呢?
该种情况已经引起了院、系领导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我们专业教师的深思。笔者经过与城市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经过与学生的座谈,经过教研室同志们的讨论,认为该专业存在着这样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专业课程设置不科学
高职教育应大力倡导能力教育,与本科教育不同的是高职教育应侧重职业技能能力的培训。本科院校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高职教育应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2)那么在课程设置中,特别是专业课的课程设置中,应该科学考虑理论性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根据与学生的交流,很多学生反映,上过相当的理论课程之后,学生仍然比较茫然,并没有掌握预期中的教学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技能。比如“社会调查方法”,同学们在学完之后并不是底气很足的按照社会调查的预定目标去实施社会调查,很多同学还是需要老师去手把手的指导,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老师帮忙制订出调查的具体步骤。可以说,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相当的应变能力的。再比如说“沟通技巧”,通过一学期的课堂教学,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很多学生还是反映“开口难”,特别是在遇见特殊交流对象时,几乎无法选择能够适用的所谓“技巧”。
难道是我们的教师投有教好吗?通过学生的反馈和学生对教师的学期测评意见,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说是兢兢业业的,也调动了一切可能调集的资源。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在经过对教学计划的仔细推敲后,我们才恍然大悟:理论课程占用的课时过多,缺乏必要的实践性训练去辅助理论的巩固,这样的理论教学当然应用性也就受到了限制。
2.2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高。
理性的学生懂得选择师资较强的专业。人文系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因为受到学生人数等种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建立起一支独立的社区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而通常的做法是通过引进在民政、社区管理第一线的外聘教师来解决师资匮乏的问题。这些教师往往一个人承担了三门以上专业课的授课任务。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恰恰是这些有实际操作经验的、能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更能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但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我们急需建立起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的师资队伍。当然这是以学生生源为前提条件的。
2.3专业宣传不够
笔者作为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教师之一,也曾经是05社管班的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到了大二,学生普遍地不知道他们毕业之后究竟能做什么!很多学生问:他们这样专业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从事小区里琐碎工作的时候,究竟与收发室里的大婶大妈有什么区别?也就是说,相当多的学生并不理解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究竟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说明,很多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不明确,就业盲目性大。再深层次的看这个问题,说明我们的教师在招生宣传,在专业宣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目的的引导也是明显不够的。当然,这和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片面追求工资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就业观念也是分不开的。
2.4对学生深造空间关注力度不够
人文科学系的专业不算多,但是和其他的系部比较起来,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几乎每一个专业都给学生提供了拿自考本科文凭的机会。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除外。笔者所带的05法律班,全班48人,有39人在考自考,拿本科。在社会日益重视知识经济的时代,专科文凭肯定不能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也给学生自身的发展做出了限制。全国承认的自考本科文凭无疑为学生的将来深造提供了另外一个渠道。很多同学选择读人文专业,也是冲着自考本科文凭来的。社区管理专业的学生限于专业,在拿本科这个途径上受到的关注不够,也限制了学生进入该专业学习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的发展。
另外一个方面,社区工作人员已经开始逐步采取市场准入制。该专业还没有引入一个通过考核拿取相对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也使得学校引导学生就业显得有心无力。
3应采取的对策
3.1大力进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的重点首推课程设置改革。这体现在教学计划的重新修订上。要科学合理的计划、分配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我们应当清醒的意识到高职教育不可能象本科教育那样对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阐述。学生只有近两年半的学习时问,我们不能贪多求快的把课程设置得多么全面,而应该把主要而有限的精力放在某些必修的技能性专业课上;不能让学生觉得“什么都学了,却又好象什么都没有学会”。与其广而杂,不如专而精。
其次要大力推进考试形式改革。职业教育不能什么都用试卷来考察。我们的学生中很多都有较为完备的动手能力,而很多恰恰缺乏的是应试能力,应付传统的卷面考试不是他
们的强项。我们要把学生的所学真真正正正地放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的理论学习全面而充分的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受挫的沮丧,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
在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的宣传画册上有这样一句话:“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这句话虽然平实,但是却道出了实实在在的精彩:倡导了“先求其会,再求其懂”的教育思想。这才是职业教育的真谛,
3.2尽快建立起过硬的、专业的师资队伍
在继续合理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外聘教师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引导部分教师积极进行转轨,除了进行相应而必要的师资培训外,还要鼓励教师多参与社区建设的第一线,用实践经验引导理论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可授性。
同时,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增强专业教师队伍的生命力。
3.3对专业宣传要进一步提高到足够的高度
专业宣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学生的人数决定着我们的教学成本,是我们谈专业改革、谈师资建设等等问题的大前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对于已经毕业的该专业05级学生,要对他们的就业去向给予更多的关注。我们可以从毕业的学生中选取就业的典型,对在校生进行针对性地宣传。而较高的就业率也是我们进行专业宣传最好的名片。实际上,随着社区管理专业人才的市场准入制的实行,发达城市的社区建设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极大的需求空间。我们的学生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我们在现阶段,就要开始为本专业大一的新生开始进行就业筹划了,争取能够往订单班的方向取得一定的突破,为明年的专业招生工作夯实坚实的基础。
(2)要格外重视在“迎新”阶段的宣传工作。可以通过宣传板,通过专业咨询,通过多媒体加强对新生的宣传,消除他们对该专业的陌生感,引导他们对该专业的兴趣。宣传的重点应是就业的前景。
(3)对于已经选择该专业的学生也要进行宣传。这时候的宣传应该更有针对性一些。学生选择了这个专业,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兴趣或者了解。这时候应该就课程设置与技能培训,实习渠道和途径,就业方向和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宣传。不能让学生在选择该专业后还长时间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要能帮助学生迅速把心态稳定下来,准备投入到学习中去,这个时候的宣传可以有效的防止临时要求调换专业情况的发生。
(4)对于平时日常教学也要注重专业的宣传。这个时候的宣传除了领导的工作外,最重要的就是任课老师的工作了。应该把对专业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融入到合理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目标中来。让学生一节课一节课的培养能力,一节课一节课的培养信心。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促进整个专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专业的宣传绝对不是某个个人的事情,而是整个系部乃至整个学院的工作;不是某一阶段的工作,而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工作。
3.4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个人发展空间
学生学习的目的除了掌握技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尽量拿更高的文凭,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同。虽然在目前湖北自考本科中,社区管理专业还是个空白,但是在社会学、行政管理等专业已经有了类似的自考本科课程设置,出于为学生未来学历层次的提高考虑,我们应该大力引导学生参加相应的本科学习:另一个方面,应当积极与相关民政机关取得联系,将社会工作者或者助理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引入我们的校园,或者积极为本专业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创造更多的平台。这样,双管齐下,为学生创造了更广泛的个人发展空间,也为学生保持足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条件,为学生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此良性循环,才能让我们的这个专业更加具备相当的吸引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
总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不是靠某个个人的空想得来,而是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在适应整个高职教育的改革节奏基础上,集思广益,反复推敲,才能有所收获。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北京劳动就业报[N],2005年6月13日
一、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异同
物业管理是指业主委员会通过选聘物业管企业,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企业遵守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干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掩护相干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运动。社区建设是指在街道领域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委会积极参与的既有区域性、又有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
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有何异同呢?首先,从性质上来说,社区建设是城市管理的根基性工作,政府行径在其中施展着首要作用,带有明显的行政主导性;物业管理则是物业管理企业供给的有偿管理服务,具有明显的市场性。其次,从目标上来说,社区建设是要让生活在必然地区上的人群社会关系和谐、生活安定幸福、行径规范有序;物业管理则首要是满足业主对住房财产的应用、掩护、保值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为业主及应用人创造和维持良好的工作居住环境。第三,从内容上来说,社区建设对比宽泛,是包孕户籍、治安、征兵、企图生育、环境掩护精力文明以及社会救助、退休、就业等内容的综合性管理工作;物业管理则是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遵守合同约定,对房屋及其配套设施设备和相干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掩护相干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专门化运动。第四,从实行主体上来说,社区建设是由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和居民、驻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众多主体参与的管理运动,其中,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国民政府的派出机构施展着直接的指示作用,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施展着首要的和谐作用,各主体之间首要是行政管理关系和居民自我管理关系;物业管理的实行主体是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以及前期物业管理阶段的开发建设单位,各主体之间首要是经济方面的关系。
二、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不是截然对峙的,两者有相互依存、相互增进的接洽。第一,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首要组成部分。物业管理所从事的保安、清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工作,正是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根基的职能范畴。第二,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中组织和参与开展情势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运动,不仅有利于丰厚居民的精力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增进邻里和睦,加
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第三,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社区功效完善,居民素质进步,各主体自觉执行职责,这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循和履行,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抵触和纠纷的减少,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流动人口管理、企图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领域,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赞助性工作,客观上也推动 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全面进步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区稳固、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增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的关系,就如《论语》中的一句话:“和而不同”,两者不能等同,相互之间既不能代替,也不能分手,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社区建设要为物业管理创造 好的发展环境,物业管理也要在社区建设历程中积极参与,供给服务,通过和谐和配合,以实现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维持条块联合、属地管理,施展社区对物业管理的领导和谐作用。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与监督,进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部《业主大会规程》明确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负有组建业主大会和规范业主委员会运作的领导责任。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该当根据社区实际情况,落实专门部门,配备专职人员,负责业主大会的召开和业主委员会的成立、改选工作,施展居民区党组织对小区人员情况 充沛控制的优势,赞助 业主将热情公益事业、责任心强、公道廉正、具有社会公信力和必然组织能力 的人员推荐为业主委员会成员,避免出现业主委员会脱离社区党组织领导的情况。同时,在日常的领导工作中,重视指示业主大会在充沛尊重 整个业主见愿的根基上,遵守法律法规的请求,不断加强自我管理和自身建设的能力。二是充沛施展综合和谐作用,解决物业管理中的“急、难、愁”问题。物业管理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的特性。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案、绿化、市容环卫、公安、城管等多个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作为政府的派出机关,具有无可对比的综合和谐优势。在社区内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区(县)房地产管理部门牵头组织,业主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和相干职能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有助于解决物业管理中的综合性问题,确保居民有一个祥和安定的生活环境。三是积极化解物业管理方面的抵触纠纷,创造安定团结的社区气氛。和谐社区该当是一个具有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的社区,一个治安良好和稳固的社区。但是随着革新开放的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群众利益失衡、政府管理缺位等问题导致的抵触相对集中在社区,往往表现为群体性抵触、利益抵触,这其中不乏居民与物业管理企业、居民与居民之间在物业管理方面的抵触,需要社区、党组
织进行指示、和谐。街道办事处(乡镇国民政府)可以充沛施展社区中国民调解工作委员会、司法所等专业调解组织的作用,及时调剂物业管理中存在的抵触纠纷,做好社会稳固工作。
二、施展企业自身优势,形成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新款式。
一、专业建设总体情况
根据教育部批复的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本专业第一的任务为44个三级子项目,第二的任务为43个三级子项目,共计87个三级子项目。目前,已圆满完成专业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在示范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的指导下,本专业成立了由肖东雷主任为组长,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为成员的重点专业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执行学校《项目建设实施管理办法》和《项目建设经费管理实施规则》,自觉接受学校项目建设办公室的督导检查。实施阶段性自查验收,零差错问责等制度。
三、项目建设情况及成果
(一)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本专业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共派出10名教师,走访了11家企业,发放并收回调查问卷、访谈记录表共计200余份,在对调研结果进行科学分析总结后,完成了人才市场调研报告。
经过专家的反复论证,最终实施了工学结合为基础的“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招生与招工一体,入学与就业一体,实训与实习一体。通过在校学习、企业培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多的了解了企业,增强了职业归属感,提高了一次性就业稳定率。
(二)课程体系建设方面
构建了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融合,具有区域特色、职教特点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在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当前的课程体系建设以“素质教学+理论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为思路,形成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模块化”教学方式,突出三个模块,即基础能力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
(三)教学资源库建设方面
根据教育部批复的任务书,本专业预算总投入160万元,实际支出163.7万元,完成率102.3%;其中央财预算投入134万元,央财实际支出130.7万元,完成率97.5%;央财硬件设备支出26.1万元,占央财预算总投入的19.5%;央财师资培训支出13.4万元,占央财预算总投入的10%;
五、贡献与示范
(一)贡献
1、人才培养贡献
积极推行“三位一体”的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均有显著提升。通过一体化教学,学生掌握了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成绩合格率达100%,取证率100%,对口就业率100%。培养的毕业生遍布京津冀地区且大部分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2、社区服务贡献
本专业与社区服务中心联合策划,实施对学校附近的社区居民进行茶艺、插花和日常交际礼仪等服务项目的讲座与培训。这是以提升市民生活品味与生活乐趣、增进邻里感情的全新的公益性服务项目。该项目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功能齐全的各类活动,整合辖区内优质的教育资源,开展以日常交际礼仪、茶艺、插花等亲手体验活动为主的多种社区服务项目,进一步满足了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区域经济贡献
本专业教师承担了定州市中山国际酒店、定州市金悦江苏饭店、定州市康辉旅行社、定州海燕国际旅行社、定州大世界和时代广场等服务行业员工的岗前培训和业务咨询等工作,培训员工近5000余人次。为提高企业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提升定州市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示范
1、骨干引领
(1)我校作为副组长单位,参与了《前厅服务与管理》和《导游服务技能》两项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共建项目,共享了10门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在同类兄弟院校中起到了良好的骨干引领作用。
质;同时与师范类院校开展教师合作交流,吸引新鲜血液加入。内培外引,建设稳定的教师队伍。
一、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历程与取得的主要成绩
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信息化构成了国家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 年初印发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社区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我国社区信息化是在社区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信息化工程的快速推进为社区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良好条件;适应政府职能下移、构建和谐社区,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成为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1、规划先行, 带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加强对本地区社区信息化的指导, 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有的地区出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 有的地区出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 以标准化推动信息化。如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信息化示范社区评选标准》, 从重视程度、经费保障、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及应用、社区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来评比信息化示范社区;杭州市出台了 《杭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杭州市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部分地区虽然没有出台专门的社区信息化文件, 但在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 都列出专门的章节,2、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我国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杭州、上海、重庆、武汉、深圳、南京、大连、青岛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北京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和96156热线呼叫系统实现了全覆盖。上海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通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网、实体服务网“三网联动”。重庆构建起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嘉兴通过1221工程,形成了嘉兴模式。青岛市四方区综合管理各级社区基础数据,构建起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扩展为四方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3、通过社区信息化,有效地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社区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抓手。从全国社区信息化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看,通过社区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而且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对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社区产生了积极作用。青岛四方区通过便民综合服务系统,既解决了居民缴费难、老年居民出行难等问题,又通过收费企业提供的岗位解决了部分社区实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区信息化建设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观念、体制、财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尚处在探索阶段,问题在所难免,其中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
(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并建立行业标准。标准问题既涉及到数据标准, 又涉及到管理与服务标准。数据标准包括数据采集的基本要素、数据的来源、数据采集的方法及要求等, 标准统一有利于各地系统间的融合贯通;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范围、内容、深入的程度以及如何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等问题。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各地政府各自为战,不仅模式多样,而且进展明显不平衡。不仅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鸿沟,即使同一个城市的社区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如,青岛虽然是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先进城市,但只有四方区82个社区居委会引入了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其他区还没有引入这个系统。同样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二)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导致成本过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由于体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 一些门专业性强, 权力相对集中, 条线管理也非常明显, 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而言, 要进行条块整合时就显得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是,很多职能部门均在社区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同一批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不同部门建立的系统中多次出现, 而且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标准差异很大, 这样既造成了重复建设, 也严重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广州市曾经有的街道共接到了6个部门下发的9套软件,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成本过高现象十分突出。这样做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资源整合力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部门观念滞后,实行信息封锁,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视为机密,不愿意共享;有的部门忽视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担心对自己的工作造成额外负担,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系统的扩展性不强,整体架构和技术有待提升。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社区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的拓扑结构具有延展性,既要满足社区群众当前的需求,又要满足社区群众长远发展需求。在模块设置上要突出适用性的同时,体现前瞻性。过去,社区居民对养老、医疗、收取水、电、煤气等事项比较关心,但目前出现的一个趋势是,社区居民对政治参与愿望强烈,对教育、健康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这个变化要求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及时调整,进行技术升级,不断满足社区群众新的需求。
(四)社区信息建设人才匮乏。信息化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来完成,而人才队伍的质量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 虽然大部分街道干部都已接受过计算机知识培训,但由于从事社区信息管理的人员大都年龄老化,知识程度不高,计算机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网络维护能力低下,遇到一点小的故障就无能为力。有的社区经常出现连线障碍,使前来接受服务的群众深感不满。
三、积极推进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满足社区群众服务需求,根据群众服务需求变化,科学设置社区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内容,增强服务的便利性和实效性。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的作用,以社区为基础,组织、培训、鼓励、扶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这项事业。
3.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建设,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4.因地制宜,梯度推进。鼓励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发展,突出重点,试点引导,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社区信息化工作覆盖到80%的地级以上城市和60%的县级城市。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新的体制、机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模式选择
社区信息化系统由一般由外网应用和内网应用两个部分组成,外网部分依托国际互联网,内网部分依托已经建成的政务网络平台(金宏网),两个部分物理隔离,可以通过网闸进行数据交换[见图1]。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统一平台,资源整合、集中共享、安全便利。
1、外网应用系统
外网主要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入社区信息化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维护、信息发布、网站管理等日常工作;社区居民则通过浏览社区网站得到各类资讯、党员远程教育、居民文化资源共享等多类信息服务。社区信息化平台包含基础业务处理、网站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政民互动等应用系统复合应用,并通过信息门户进行整合后以社区网站的形式展现给终端用户。
外网网站分为区、街道、社区三级模式,区级网站为全区社区服务平台,下设街道子网站,每个街道子网站又分各个社区子网站,每个街道社区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信息,在社区服务平台上会把所有的信息体现出来。社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社区门户网站。主要栏目应该有以下几个:
政务公开:政府、街道、社区三级单位的政务信息、政策法规;
便民服务:包括民政服务窗口、社区义工、婚姻时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等项目,该栏目应由社区服务中心维护;
行政事项审批:社区居民需要到政府部门进行审批的事项,可以通过该系统平台进行网上事项填报、预审、审批、反馈;
爱心超市:红十字会提供的捐赠物品拍卖等事项,该栏目由区红十字会维护; 交换空间:社区居民提供不用的物品交换需要的物品,该栏目由区社区服务中心维护;市民直通车: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该栏目直接与政府各部门进行直接对话,提出问题,由负责的部门进行回答,该栏目由各部门共同维护; 网上购物:各商家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产品,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订购自己想要的产品,该栏目区社区服务中心维护;
网上办事:配合市里正在实施的网上行政审批项目,社区居民在网上即可完成行政审批流程;
社区论坛:社区居民进行交流的空间,以及政府领导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交流的空间。二是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开发专门的内容管理平台对网站的信息栏目和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并以内容管理平台为依托构建和管理社区网站上的信息栏目。内容管理系统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审核、发布以及信息栏目的管理,还会通过数据接口从现有的各种应用中转入数据,在内容管理系统中统一管理。
三是社区便民服务热线。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基于社区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便民热线,该系统以网络、电话的形式,整合社区信息化社区网站、社区信息化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将社区便民服务、服务预约、健康养老等服务凝成一体,并形成了一个相互联动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二)内网应用系统
内网主要为政府部门各级工作人员和领导服务,以金宏基础办公平台为依托,利用信息交换中心和认证授权中心提供的服务开发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社区基础业务平台。社区信息化中核心的内容是面向街道、社区基层工作事项的业务处理和数据采集,社区基础工作事项涵盖党建、统战、治安、民政、文化、城管、计生、财政、劳动保障、工青妇、社区服务等几十个门类的一百多项业务。
二是社区基础数据利用。利用外网应用中社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所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开发出专门的应用系统,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服务。基础数据决策系统通过社区录入的居民基础数据生成各类查询报表、图表,并通过相应表现形式展示出来,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与现有应用系统的整合。内网中有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源,如公文、信息、法律法规等。信息采集发布系统采集这些信息,经过审核后,通过网闸发布到外网的社区网站上。
(三)基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其他应用系统一是信息化便民综合服务系统。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系统作为区域性的跨平台、跨行业、多功能、多媒介的城市社会化服务的BTOC类大型综合服务平台,面对各类群体,通过广告宣传和商品直销等方式,使本平台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链中的销售这一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布置在居民小区等人流相对集中区域的信息终端,可以方便居民、游客进行商品购物、车船票订购,提供社保、医保、气象、物价等信息查询。缴费业务方面可进行水、电、煤气、手机、电话、小灵通等项目,并可当场获得交易发票或凭证。项目突出“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有利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和提高,使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二是地理信息城市管理系统(电子地图)。以多媒体电子地图为载体,将区域主要地理信息数据内容进行展示,以进一步提高办公的数字化、网络化为目的,搭建起来的综合性办公服务平台。该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是采用“一体化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地网GeoBeansv4.5”,应用MS SOL Server 2000 数据库,asp脚本语言编写的基于网络的电子地图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达到信息共享。各职能部门作为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达到保密性的工作。该系统既可以领导决策,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等服务,同时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了一个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经费的应用性工作平台。
三是电子商务平台。由政府出面,与大型商业集团、网络运营商、电子产品供应商及软件公司开展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区域商贸服务业的深入发发展。具体操作方式:由大型商业集团提供区域内的商品货源、配送及服务,由网络运营商和电子产品供应商联合推出“宽带+电脑”的低价优惠套餐,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网络信息平台,由软件公司设计完成网站及后期的运行维护,政府对整个项目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督。
四是党员远程教育网。各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网络,连接党员远程教育网,社区的党员即可在社区内接受党的教育,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远程参与党的会议。
五是社区居民文化资源共享。基于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成全区居民文化资源共享系统,如影视文化网上观看、网上数字图书馆,网上数字档案资源等。
(四)推进措施
1.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抓建制订和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标准,为各地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指导,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提升中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统一规划和通用标准。2007年4月2日,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与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成立会。会议就成立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工作规则、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的实施计划达成了一致,并对有关企业进行了标准化知识培训。可以说,此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当前的任务是尽快总结成功经验,制订城市社区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进度等要求,使国家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做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2.制订分步推进策略,逐步构建市、区、街、社区四级信息网络系统。上海等城市的经验表明,社区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大,资源整合工作复杂,工程量十分浩大,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与城市管理体制相一致,城市社区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构建四级网络体系。首先做好社区与街道两个信息节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展到区和市。为此,必须制订相应的推进计划,明确目标和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目标计划的顺利推进。
3.明确社区功能,构建科学的社区管理系统。要通过调查,仔细梳理居民社区管理,特别是服务需求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社区管理系统。[见图2] 图2 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
该系统由三大板块构成:系统管理、便笺服务和业务模块。三个板块对应不同的功能,共同运行于一个基础平台上。这个管理系统总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4.以信息决策预警和公共服务为突破点,加强基础数据的建设和更新,加强系统的扩展性,将公安、民政、劳动、统计、司法、档案等体系的相关数据导入社区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各个行业信息交换和利用。克服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需要有效整合各个部门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行业领导参加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委员会,其职责是制订计划,定期研究信息资源交换、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加速信息整合进程,更好地发挥社区信息化平台作用。
5.构建分布式查询系统,建设城市社区数字地图,并将之上升为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信息系统功能的优化与升级。这是未来城市社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青岛市四方区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范例。该区信息中心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独立开发了四方区社区数字查询系统。只要打开数字地图,每一个街道、社区内的单位、居民住户的基本情况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内找到。以家庭为例,可以查找到每个家庭的人口、年龄、职业、计生、健康等各种信息,为社区科学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加大社区信息建设人才的培训工作。对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有计划实施定期培训,提高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要将社区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列入计划,分批分期进行技能操作培训,使之能够较为熟练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加紧补充年轻的大学生到社区工作,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社区任助理,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能从整体上提高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技能。同时,要建立系统维护中心,设置专线、故障排除电话等方式,强化指导力度,随时解决大的局部性故障,维护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开办于2006年,已进入该专业办学、招生的第十年。该专业在2011年12月获批为“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第一批立项建设的实训基地,2012年9月该基地获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投入320万元,该基地在2013年6月份全部建成投入教学使用。目前,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了一个物流电脑实训室;一个物流实训操作室;一个物流比赛操作室。物流操作实训室主要设置了60台学生机,并分成多个区域,主要包括物流企业模拟:交易、装卸、包装、仓储、流通加工、配送、国际物流模拟区等,各区间位置基本上是按照整个物流流程模式进行的布局,区域既可以单独完成实验,也可以按照供应链的上、下游分角色模拟和实验。该物流实训基地可供我校物流专业和梧州职业学院高职物流专业共同使用。到目前为止,我校一成功举办了四期物流操作人员业务提高培训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提高了我校物流专业在社会的影响程度。
二、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发展方向及发展途径。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几年来,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专业教学、专业实训、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建成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品牌专业,我们仍需根据行业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
(一)科学定位行业人才需求培养目标
学校专业要发展与壮大,行业人才的输送必须要满足该行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现代迅猛发展物流业需要,我校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必须充分对行业进行调查分析,根据行业人才需求,科学定位培养目标。将近年来,随着梧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物流业的迅猛发展,拉动了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巨大需求,我校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立足于梧州市、辐射珠三角及沿海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实际,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物流业务,既能胜任的物流行业运营上的各个工作岗位的一线基层操作、管理工作,又具备面对市场竞争环境灵活的应变与协调能力的初中级素质技能型物流行业人才。
(二)推进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操作性、技术性、综合性、交叉性极强的专业特点,我们将打破原有的“2+1”的教学模式,建构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加大基地模拟实训,企业运营操作、管理实践,真正意义上实现“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工学结合全新的实践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基地实训、运营实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学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同时进入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实践教学,再安排一个星期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实践体验,使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基地与行业经营实践中得以初步领悟;第二学年把学生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内完成职业通用能力把模块、部分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再安排二个月时间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轮岗实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第三学年完成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和职业素质拓展模块学习后,安排6个月顶岗实习,让学生真正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于行业实践中去,并在实习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初中级素质技能型物流行业人才。
(三)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带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
1.根据社会需求与职业岗位新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为能让教学内容能适应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及时跟进行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岗位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学校教研部门定期到我校长期合作的企业进行实地了解,对该物流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知识进行科学分析,选择相应的课程内容,坚持教学内容尽可能及时反映物流行业的最新发展。同时根据行业从业资格认证的要求,调整课程安排,将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证标准和岗位技能进行有效衔接,尽可能地让学生学业结束之时,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证在握。
2.采用适合专业特点的项目教学法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是是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在物流专业中所设置的“项目”包含交易、装卸、包装、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工作流程,把这一整个工作过程作为一个大项目,然后按工作流程划分把各个环节作为小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小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让他们利用自己所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处理一个个小项目,解决在处理小项目中遇到的困难,最终达到完成整个大项目。
3.聘请企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参与课程内容的改革。通过企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的言传身教,一方面能让学生学习到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一方面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职业道德、生职业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迁移能力,满足行业多岗位的转换。
(四)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良好的校企合作是提升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方法。目前我校与梧州中恒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盛国际货运代理公司等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学校和企业共同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共建专业实训室和核心课程,在合作中学校能更好的完善课程建设;学校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学习,并通过参与企业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开发,这能让教师及时掌握最先进的行业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社会影响力和职业教育能力;企业还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实战训练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丽娟.浅谈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
[2]王薇薇.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关键词】地方经济服务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5C-0059-03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鼓励、推动大学与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全面合作,加大为国家、区域和行业发展服务的力度”。高职院校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的高地,必须为地方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必须注重学生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发挥自身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要达到人才培养与人才使用相契合的良性循环,就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及明确专业建设方向,注意专业建设与地方产业结构发展的紧密联系,形成高职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双向耦合。本文拟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问题进行探讨。
一、物流管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必然性
《贵港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城市。到2015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50 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构建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中心;加快规划建设十二个物流园;着力打造十个专业市场;积极报建综合保税区;持续改善物流服务环境,增加交通、信息、口岸等物流设施投入,继续抓好贵港信息服务中心等信息平台建设,培养物流人才,提高物流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不断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培育一批大中型现代物流企业。”这表明,物流业在贵港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贵港市唯一一所地方高职院校,应从自身院校专业特点出发,深化教学改革和特色专业建设,切实适应广西和贵港市物流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使专业建设和岗位设置及其能力标准相对应,为贵港市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4年7月开始招生,2007年11月被确定为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重点专业,2008年11月被认定为学院“十一五”期间第一批立项建设的校级特色专业。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日益重视,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把特色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以特色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载体,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建设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取得较大成效,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合格高技能型人才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当前该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尚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和不足:
首先,专业特色不够突出,校企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入。高职院校要走特色办学之路,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经过多年的努力,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确实形成了以内河港口、连锁物流为主要就业指向的专业特色,但还存在特色不够突出、专业定位还不够明确、专业课程建设成果难以形成体系等问题。同时,尽管充分认识到了校企合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本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互动不够,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面,校企联合比较松散,不够深入。
其次,“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少。随着专业的发展,师资队伍的基数不断扩大,科研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尽管本专业师资队伍中人员的职称与学历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总体水平不高,与区内示范、骨干、特色校的差距非常明显,以“高职称”“高学历”“双师”教师为代表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非常少,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及为社会、企业服务的能力还比较弱。
再次,实训室建设有待加强。近两年来,物流管理实训室通过设备修购途径,明显改善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设备不足的局面,但苦于实训室面积不足,大量实训设备集中在一个相对比较小的空间,十分拥挤,不利于开展专业实训教学,而且对于许多仓储、装卸搬运设备的维护使用极为不利。
三、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策略
(一)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方向,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的针对性
1.根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通过对贵港市21家物流相关企业进行调研,根据调研报告进一步了解市场人才需求和行业发展状况,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物流管理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优化符合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的要求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按照专业的技能要求,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及课程内容,改变重基础理论、轻技能训练的现状,强调“应用已知”、避免“探索未知”的知识结构。选择成熟的教学模块,参照国内物流企业作业要求及行业资格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鉴定要求衔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专业技能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统一。
2.站在专业前沿扎实做好教材建设。一方面,根据贵港市经济及物流企业发展的需求,为了将现代企业的最新动态和最新技术及时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加强与行业企业多层次、多方位的深度合作。定期开展活动,吸取专家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的意见和建议,与合作企业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方式开发实践性强的课程教材,同时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指导书,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以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情况更贴近,努力实现让企业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达到双方共赢与良性发展,为贵港市经济及物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以“强调实践,选编并重,突出特色,稳步提高”为目标,强调选用重视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高职教材,并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使用的校本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3.根据职业能力本位原则优化课程内容。一是以就业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求,与合作企业共同选取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物流从业人员要求相适应。二是按照项目选取课程内容和组织教学,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需求性,既体现阶段性能力训练,又实现综合能力的训练。课程实践教学以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完成,通过物流市场调查、模拟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服务等途径来完成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三是吸收现代企业生产最新科技成果,针对职业、岗位设计相对独立、功能不同的课程模块,实现一门课程多种功能的目标。
(二)加大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力度,突出专业建设重点,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有效性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的适应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在促进教师学历和职称提升的同时,重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企业,让专业教师通过定期到企业进行学习培训、挂职锻炼、业余兼职等方式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拓展他们的社会服务领域。针对目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高职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低及“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少的情况,应建立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科研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首先,短期内可以通过引进一部分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来及时补充专业教学团队;其次,可以聘请企业专家或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员工为兼职教师参与相关课程的教学;最后,要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企业专家、老教师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工作,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水平,不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为今后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培养出“大师级”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
endprint
2.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教学是高职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践教学不能没有实践基地。实践基地通常由学校实训实验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及实习基地三部分组成。目前,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经创设了功能复合齐全、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建立了现代化的物流综合实训室,同时与校外多家企业签订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协议,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需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物流管理专业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中,一方面,对于校内实训基地,既要重新合理布局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备,还要尽可能拓展基地场所的空间,以添置存放与专业技能技术应用、创新能力训练相关的精、大、贵设备,切实提高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让学生对现代生产的前沿技术有所认识,同时也提高学院在部分领域的区域性领先地位;另外,可以在原有物流综合实训室的基础上通过开发或购买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软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实训室资源,对专业实践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将教学中大量的校外实习转向由网上实践教学基地平台来承担,减轻校外实践基地的压力。另一方面,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新增一大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既使得学生有充足的实训场所,也使得实践性强的课程的实践教学得到保障。还可以通过订单、委培等办学形式与委培、协作行业企业“协建”实习基地,以满足每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3.完善校企深层合作,提高适用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经济的需要,目前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关系,但数量上还不够充足,而且由于没有相应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企业的用人机制以及绩效考核标准使得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企业和学校的合作都仅停留在实习场所的层面上,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还有比较大的距离。2011年10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下转第71页)(上接第60页)业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项目资金,在资金使用建设期内要充分利用专项资金深化原有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一些新的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建设工作,通过签署校企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在订单培养、师资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管理等方面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从而实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使毕业生迅速适应企业要求,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总之,从广西工业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改变物流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理念和强化物流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凝练专业特色、增强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能力,可以更好地为贵港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物流人才,为贵港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雷久相.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6)
[2]赵海鹰.关于广西高校如何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J].广西教育,2012(23)
[3]史晓英.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能力的途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胡松雨,王国棉,侯江博.强化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B407)
【作者简介】朱俊丽(1971-),女,广西贵港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责编王一)
【社区管理与服务(行政管理)专业三年建设规划】推荐阅读: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10-23
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情况介绍07-18
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10-14
社区管理与服务资料07-03
社区网格管理服务制度10-19
社区服务管理工作调研05-30
社区优质服务常态化管理措施12-19
社区公共事务管理专业论证报告11-20
6.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质量管理制度07-17
新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情况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