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和作用(精选12篇)
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衡量经济、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新时期提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首先,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国际经验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5—20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
其次,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主渠道。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平均吸收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然很低。从长远看,大力发展教育、文化等服务业,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第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提升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的战略举措。为工农业提供中间服务的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素质和运行质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对服务业本身,而且对提升其他产业竞争力,改善我国投资环境将发挥重要的推动力作用。
第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是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五,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服务业科学技术的问题特点是应用性、系统性和集成性。即使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还没有达到世界最先进的前沿,也可以实现先进技术在应用层次上的跨越发展。
第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走向知识社会的必要条件。加快发展现代通信服务、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现代金融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现代服务业,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一、我国标准化的发展和实施概况
所谓的标准化, 就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 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这一活动包括制定、发布、实施标准和对实施监督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 确保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 防止贸易壁垒, 促进技术合作。
1946年, 来自25个国家的代表在英国伦敦开会, 通过了建立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的决议。1947年2月, ISO正式成立。ISO的成立标志着国际标准化迈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1969年ISO理事会决定, 将每年10月14日定为“世界标准日”。中国近代标准化约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起步, 1931年成立了工业标准委员会, 并编写标准, 1946年颁布《标准法》。新中国198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2002年9月开始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将提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技术标准发展目标和实施步骤, 旨在提高我国技术标准水平和市场适用性, 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到2005年我国按照WTO《TBT协定》和《SPS协定》的要求, 向WTO通报了336项TBT、SPS措施, 其中149项为强制性国家标准;同时对其他成员通报的400多项TBT、SPS措施进行了评议和交涉, 使其最后出台的措施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从制定的标准数量和规模来看, 截至2002年底, 我国已经发布国家标准20206项, 其中强制性能国家标准2789项, 占13.8%;行业标准33000多项;地方标准化5300多项;企业标准近100万项[1]。这些标准有利于提高我国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经济发展, 规范了出口企业行为和技术要求, 避免了国外进口商的恶意压价, 有力地维护了市场秩序, 提升我国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国家标准特别促进了与产品进口国的标准互认, 规范了我国产品进口的标准, 保护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
二、标准化促进现代企业运营的意义和作用
现代企业的运营是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与企业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连, 统筹管理财务、技术、生产、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 达到企业自我发展的目的。
在上述运营过程中, 标准化无疑对企业的技术和创新、产品质量、贸易与合作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标准化是现代企业运营的的基础和支柱
企业间的竞争趋向于质量与效益为中心的竞争, 提升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和基于国际标准ISO9000的标准化管理, 实际上都是将目标量化和具体化。产品标准是企业运营在质量方面的具体化和量化, 是对生产者在时间、数量和参数方面的具体要求;因为这些具体要求, 企业能够去编制生产计划, 购进设备和改进设备、设计和制造产品;其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也都是企业进行技术、生产、质量、物质、设备管理的基本依据, 统一的语言、文字、图样、符号、标识、名词、术语、表格、编号规则等基本标准也是企业制定目标的基本条件。标准化是企业运营目标的基础, 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条件。标准化是企业决策层科学决策, 指导协调企业运营的重要手段。企业是国家经济最基本的细胞和支柱, 是社会生产力和科技进步的主导力量, 其本质是追踪市场降低成本, 实现单位效益最大化。因此, 每个企业必须运用科学手段千方百计地使自身运营各个环节标准化, 使企业各项活动有据可依, 有据必依, 操作规范, 奖罚有据。
(二) 标准化是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现代企业要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在生产探索中, 不断对已有产品的设计及工艺方法等加以改进或创新, 引导科技不断进入新的领域, 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力、提高运营水平。这种不断产生的新的量化标准或成果应以标准的形式出现, 以便于在生产和管理中加以推广和遵守。标准化则是不断地、有组织地对新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总结、鉴定和推广, 促进科技成果有偿的转让, 通过标准化把科学技术的成果制定成具体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 促使人们使用这些科技成果, 达到不断地固化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的目的。因此, 标准化是创新成果走向生产和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推力。
(三) 标准化能够保证产品等质量
产品等质量的管理是企业运营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 各个企业都在加强自身的质量管理工作, 然而很多企业并不知道质量管理的抓手在哪里。没有着力点, 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就会混乱, 生产效率就会低下、产品质量上不去, 企业竞争力就缺乏。基于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标准化是企业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 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标准, 就没法确定和衡量顾客的要求, 也不知道自己的产品质量是否合格, 更谈不上超出客户预期的满意度提升了。没有标准化, 质量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 就没有办法实施。管理质量的过程也要标准化, 企业的管理包括指挥和控制, 因此质量管理活动中的指挥和控制就需要有标准。管理者需要企业员工能够围绕企业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开展生产经营和活动, 就需要对他们的工序制定严格规则, 还要为他们提供标准化的工具和工作条件。这些规则、工具和条件实际上就是管理过程的标准化的具体体现。标准化最大优点“简化、统一、协调、优化”使产品质量管理在一定范围内处于最佳状态, 对于质量管理中日常的、规律性的重复活动, 明确界定在什么时间由谁如何去做、达到什么要求;标准化也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 满足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期待。质量管理成本相应降低, 企业取得质量管理实效, 管理者更能有时间去思考产品质量管理战略。企业的标准化工作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 企业要将标准化工作落到实处, 起到实效需要更多的耐心、细致和繁琐的工作。为了通过强化标准化基础, 推进质量管理, 企业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以市场为导向, 制定和实施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标准;二是以质量体系为依托, 使企业的质量管理规范化;三是建立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 强化标准技术基础;四是努力实施以质取胜的标准战略[2]。
(四) 标准化有利于增加企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
标准是国际贸易与合作的基础和依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和关税的不断降低, 标准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对贸易的影响日趋明显。各国的标准不断与国际标准的协调一致, 标准和与之相关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等措施成为便利国际贸易的手段, 对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标准保证消费者消费的产品质量得到保证, 满足消费者的期望, 这种保证后面的经济利益是巨大的, 可以使企业的产品和消费者容易亲近。标准还能使各类产品的兼容变得容易,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 符合环保理念, 促使消费者购买。因此, 企业要力推自身所用的标准符合国际贸易的需要。标准化还能使以技术标准为借口的贸易保护主义失灵, 使企业更多地出口自己的产品, 更多地参与国际合作。
(五) 标准化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标准化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3]。企业通过标准化对自身各项运作进行合理地归纳和简化, 内控多样化和复杂化。标准化品种及规格以提高产品的批量产出, 采用标准化工艺及设备进行专业生产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单位消耗的产出, 降低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生产过程中标准化的操作避免了产品生产步骤的混乱, 使每道操作符合质量及运营要求, 保障了生产的高效安全, 使现场的人员操作和设备的使用处于安全状态。现代企业的运营使标准化管理成为必需, 标准化对企业的日常运作至关重要, 企业重视标准化, 运用标准化, 充分发挥标准化的作用, 才能使企业实现标准化、运营科学化, 才能为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供保障。
三、现代企业实施标准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根据产品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标准或起草企业标准
企业要做好市场调研, 对新品的项目的可行性要充分论证, 并尽可能收集相关法规文献和技术资料, 对已有的现行的国家、行业标准, 应按标准规定直接执行, 组织生产;对没有现行标准的, 应按照类似产品或关联产品的国际和国内相关标准来制定企业标准, 所制定的标准要能准确反映自身的产品特点, 在参数和叙述方面要准确表达企业标准。
(二) 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 要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在企业标准体系建设过程中, 要和专业科研机构建立起纽带, 加强与其之间的协调合作, 促进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标准的起草应由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混编专家组完成, 这样有利于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 又兼具先进性、成熟性并能与国际接轨的自己标准;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国企业的标准, 需要政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政府应在对国外相关标准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企业标准进行指导和监督, 使企业所制定的标准既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又能够满足企业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的需要。
(三) 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标准体系
企业所用的或制定的标准要准确反映市场需求, 产品令客户满意, 在市场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占有率, 所使用的产品要能保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率的提高, 使企业能够站稳市场。运用多种标准支持, 把标准化向纵深推进, 使企业具有市场应变能力。市场多变, 企业必须具有应变能力, 不断适应市场, 扩大市场。
标准化要步步围绕企业市场来运转, 只有到了这个高度, 才能实现标准化在现代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和意义。标准化的实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要通过创新开辟自己的道路。标准化就是要赢得竞争, 唯有不断创新和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和相互支持, 才能发挥标准化的整体系统的功效。
摘要:标准化是现代企业生产及运营的必然要求, 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和支柱。标准化运用促进了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 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增加了企业的国际贸易与合作, 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在实施标准化的过程中, 要根据产品实际情况选用相应的标准或起草企业标准, 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 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 建立起以产品标准为核心的有效标准体系。
关键词:标准化,企业运营,意义,作用
参考文献
[1]新华网[EB/OL].http://www.sina.com.cn, 2003-02-27.
[2]黄静.标准化工作对企业质量管理的作用[J].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08, (1) .
关键词:长三角;现代服务业;战略意义
当前,长三角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长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的良性循环,意义深远而重大。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代服务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国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历程表明,服务业加速发展期一般发生在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由中低收入水平向中上等收入水平转化的时期,今后15—20年,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类似的阶段。按照我国现有工业发展模式推测,到2020年,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都将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对环境的损害。加快发展金融、物流、批发、各类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使服务业本身得到升级,而且有利于直接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而长三角地区的资源条件决定了其必须把高端的技术开发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其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当前,长三角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服务业不十分发达,导致工业企业缺少质高价廉的技术培训、研究开发、技术咨询、金融保险、市场推广、财务会计及税务、法律等多方面的生产性服务的有效支撑,这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和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的重要因素,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长三角工业品竞争力的提高和市场的扩大。而服务业作为潜力最大的产业能否快速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如果服务业再不取得突破,将对宏观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必须在更大程度上依靠服务业的增长。服务业将为长三角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二、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服务业中的诸多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服务业以其自身的特点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在工业化时代,世界上不少地区经济的发展一直面临“失业型”增长的难题和困扰。在提倡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应“以人为本”,增加就业本应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服务业是吸纳就业的“蓄水池”,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劳动就业人员增长2个百分点,解决约40万人的就业问题。以旅游业为例,一个直接旅游业机会可以创造5个间接岗位,目前上海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解决的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口达到了110万人。但必须引起注意的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服务业平均吸收就业劳动力的比重仍然很低。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0%—40%,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第三产业尚有巨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和空间。因此,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而且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劳动力素质结构,提高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先进技术在应用层次上的跨越发展。同时,有利于利用服务业以密集型劳动为主的特点,增加劳动就业,解决其它产业升级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下岗失业压力,缓解我国改革过程中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压力,以便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使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
三、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应对入世“后过渡期”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客观要求。
尽管当前贸易磨擦增加、出口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加大,但长三角依然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外向带动战略。长三角尤应以加入WTO“后过渡期”开放服务业为契机,以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实施“做大、做优、做强”的发展战略,促进服务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推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尤其要瞄准世界市场走势,与世界经贸发展的趋势尽量保持相对适应,以有助于经济的较快发展。自上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大量的资本等资源,不是持续地流入第一、第二产业,而是更多地流入旅游、娱乐服务和文化艺术、保健、教育等领域中,这种非物质生产领域的经营,是较高层次的经营,它为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此相对应,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国际运输、国际旅游、国际金融服务、国际信息处理、国际咨询、国际电信、国际建筑承包、国际租赁等服务业的贸易项目越来越多,相对产值越来越大,为服务出口大国带来了巨额的收入。长三角在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在开发服务市场、带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在开放服务领域、吸纳外资方面与国外服务企业寻找投资场所的愿望相一致。长三角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顺应经贸发展的趋势,发展服务产业,开放服务市场,努力吸纳外资,带动经济发展。
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重要机遇
产业结构不合理,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问题,也是“十一五”期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长三角地区的传统产业仍占相当比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产业必须要通过自我升级来实现现代化,这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服务业的作用不可或缺。加快发展服务业可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优化经济结构,缓解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促进经济更快发展,有效改变目前失调的三大产业结构。新型工业化实际上依赖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程度,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业、保险业、物流业、商务服务、科研服务等服务业的支撑。此外,服务经济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优化传统产业资源的配置。长三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使各种资源向电信、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物流和旅游、保健、娱乐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新兴行业的投资转移,弥补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投入的不足;同时,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发展教育培训,可为高新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条件。所有这些方面的投入和发展,又为长三角传统行业的改造,提高原有企业的机械化、电气化、电子化水平,使之具备应用新电子信息技术和世界最新科研成果的能力提供了前提。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正有步骤地开放银行、保险、证券、电信、外贸、商业、文化、旅游、医疗、会计、审计、资产评估和国际货运代理等领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其在GDP中的比重和质量,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能力,同时,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也将为第一、第二产业提供更好的、更多的服务,从而增强第一、第二产业的竞争能力。在装备制造业等领域,长三角地区许多方面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已经具有国际竞争力,但由于“产前”、“产后”服务业领域的低效率,产品的整体市场竞争力略显减弱,特别是分销、物流、融资、信息等服务和其他生产性服务明显滞后,无法实现在第一、二产业之间形成桥梁和纽带,不能进行良好的互通。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将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产生明显的有利影响。具体地说,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现代服务业体系的建立,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优化长三角城市群的集散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功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新增长点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支配与控制区域内的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占领产业链的价值高端,从而提升长三角都市群的能级和竞争力,增强大都市的辐射能力,扩大区域影响力。
可见,在当代经济的竞争突出表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激烈争夺的背景下,谁缺乏现代服务业就意味着谁对物资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支配与控制权的丧失。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发挥城市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将从根本上决定城市在未来国际、区域竞争中的成败,尤其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日将成为现代城市与区域竞争的中心内容,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六、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强大支撑
与传统工业化相比较,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代服务业应该也必须为长三角新型工业化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支撑。信息服务业是新型工业化的强大动力。新型工业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路子,必将引起工业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长三角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起点虽然不太高,但在信息硬、软件升级方面具有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后发优势,通过努力,可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七、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地区提升城市能级的重要保障
首先,现代服务业发展是长三角城市发展与能级提升的基本保障。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保证,虽然服务业并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但却是实现物质生产的必要条件。城市经济是一个复杂巨大的系统,合理的系统结构必然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现代服务业是连接、融洽城市经济各个子系统的基础产业,落后的城市服务业会严重影响其他行业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其次,现代服务业是长三角城市发展与能级提升的后续动力。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期,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大,现代服务业作为长三角发展动力的作用将日益显现。其主要表现为:一是随着生产性服务的增加,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长三角城市能提供更多、更好的配套性服务行业,如金融、保险、科技等;市场营销要求有广告、中介、传媒业的服务。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越高,越要求企业加强协作交流,越要求有发达的市场服务体系。二是随着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人们的休闲和娱乐时间逐步增多,必然开始追求更丰富的物质消费和精神享受,由此也必然会促进长三角城市群文化、教育、体育、娱乐、医疗保健、旅游度假等行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旺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际研究[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5.60-62.
[2]裴长洪.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8-29.
[3]晁钢令.服务产业与现代服务业[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51-53.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是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末以及“十二五”开局以来被提及最多、最普遍的热门话题。就机械行业的情况而言,已经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了《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前不久召开的中机联三届四次会员大会的《工作报告》中又一次提出了“经营结构要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业态的发展理念,强化效率、成本与风险防范意识,加快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并按照国际化市场事业发展主业延伸产业链,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特别是开拓装备工业高技术服务业,制造服务业收入占比力争达到15%以上”的明确目标。作为机械工业主要支柱之一,电工行业也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思路,提出了在“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促进企业在生产服务体系方面建设,提高服务增加值在工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求。可见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电工行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现状
“十一五”以来,电工行业也和机械工业的其他行业一样,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是从制造企业的一项“功能”经过拓展、演变,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交叉型”产业。现代制造服务业是对制造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和获得更高的利润,围绕制造业生产制造过程的各种业务,开展为客户提供的以知识密集、附加值高为特征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制造企业派生出来的与原有的核心业务密切相关的独立的专业服务的总称。同时,随着 “称谓”上的逐步统一,也推动了产业地位的确立。尽管还留有“边缘产业”的痕迹,但基本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行业。
二是产业规模正在逐步做大,特别是在一些行业排头兵企业中,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情况更为显著,现代制造服务业在企业总产值中的比重逐年增加。以发电设备龙头企业中的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为例,在2011年的400亿元产值中,专门从事制造服务业的服务公司实现产值为25亿元,占比为6.25%,如果把工程总承包实现的产值计算进去,整个制造服务业实现的产值比重已接近15%。上海电气集团及其旗下的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是目前电工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成绩最突出、具有示范作用的的企业之一。
从目前电工行业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一些做法看,主要有:(1)工程总承包,从工程设计、土建施工、装备制造、安装调试及人员培训,实行“一揽子”服务,也就是“交钥匙”工程;(2)售前售中售后“一条龙”服务,包括前期咨询、“168”后服务(即试运行168小时后的服务如机组运行维护、维修保养等)、备件供应、发电机组主机设备改造(如汽轮机通流改造)、辅机脱硫脱硝改造和电厂其他设
备改造;(3)再制造,即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的回收再制造。“再制造”就是废旧产品修复、改造的产业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修复,但不是简单的修复;再制造的内核是采用制造业的模式搞维修,是一种高技术的修复过程,而且是一种产业化的修复,既属于绿色维修发展的高级阶段,又属于制造范畴,是先进制造的新模式。由于我国的再制造主要基于先进的寿命评估预测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自动化表面工程技术等,近两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正在成为朝阳产业。目前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已经认识到再制造的广阔发展前途,正把注意力放在本行业产品主要配套件发动机和发电机的再制造上。(4)在拓展产业领域及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方面,特别是在供应链管理、采购、物流、仓储方面也有不少举措。(5)在电子商务领域也有成果。(6)为用户提供卖方贷款的金融服务等。
我会认为,就目前的情况看,发展重点应放在前三项内容上。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尚小,产值占比还很低
尽管经过前几年的培育和发展,目前电工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行业总体而言,由于电工行业近些年来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传统加工制造业,而使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比较缓慢,现代制造服务业产值在行业实现的总产值中的占比还很小,甚至不足5%,和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2.发展不够平衡
现代制造服务业在电工行业的各分行业以及各企业中的发展水平不平衡,仍然是当前最突出的问题。
从分行业层面看,发电设备制造业、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发展得比较快,服务种类和服务方式比较多,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也在不断拓宽。在电站主机制造业,特别是上海电气电站集团、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等,在印度、越南、印尼等南亚、东南亚国家,近些年来以工程总承包方式承接的合同项目越来越多,这些企业以优良的全方位服务出色完成了工程项目,扩大了在国际电力建设市场上的份额,仅2011年我国发电设备出口量就达到了3000万千瓦;内燃发电设备行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正在把利用纳米技术内燃发电机组(包括发动机和发电机)旧部件修复。相对于整机制造行业来说,而其他如电线电缆、绝缘材料等只从事基础材料或元器件制造,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成套设备和装置的一些分行业,可能是由于产品本身技术含量不高以及使用过程中对服务的要求较少等原因,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方面则进展比较缓慢。
从企业层面看,发电设备行业除了上面提及的上海电气电站、东方电气和哈电这三大动力之外,其他还有南汽、湘电等企业;输变电设备行业的特变电工、西电、许继等企业,最近几年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成绩也比较显著。这些企业主要是以工程总承包方式,使自己从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成套供应商、服务商。
对上述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成果比较显著的企业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三个显著的共同点:即一是这些企业都是规模比较大、实力比较
强的行业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这些企业的产品基本属于整机产品或成套设备;三是这些企业自身产品之间的成套性强。
因此,行业内规模不大、实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尤其是那些主要从事零部件等非整机生产的配套企业,在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上的举动就比较少,成果有限。
3.激励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已经被列入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12月12日还以国办发【2011】58号文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一些鼓励支持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其特定对象为高技术服务业,所以针对制造领域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各类股励性配套政策(包括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信贷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鼓励优惠政策)还没有到位,这就从政策环境方面制约了制造服务业的发展,也影响了制造业企业发展制造服务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发展途径和政策建议
1.发展途径:从制造服务业的发展途径上看,一要内涵式发展,即不能单纯依靠不断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而应该通过发展方式上的转变,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二要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前提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式,要因企而异,避免发展模式上的雷同。在发展制造服务业方面,整机产品制造企业主要应把努力方向放在产品成套化和工程总承包上;从事材料生产和零部件配套的企业的努力方向主要是从专业化角度做好两个方面的服务,一是通过提供质量稳定可靠的产品
为绝大多数用户进行一般性服务,二是通过提供特殊性能产品对少数用户进行个性化服务;科研院所则更应该在研究开发、设计、试验和技术培训方面发展。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即一是处理好“主”与“辅”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专 ”与“全”的关系。“主”与“辅”问题上,在企业母体与由其派生的“制造服务子系统”之间的关系上,既要保证服务于母体主业发展的大目标,又要使为主业服务的派生产业(辅业)的发展有足够的空间;“专”与“全”问题上,“专”而不拘泥于“单一”,不能因强调专业化而造成企业的功能缺失;“全”却不丢“专业特长”,“全”是在发挥专业化优势基础上的服务领域、服务手段和服务功能全面扩展和提升。
2.政策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财政和税务部门根据目前制造服务业在服务内容、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上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出台差异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是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出台对鼓励再制造的产业政策,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
2020年西安市现代服务业和会展业发展 专项资金促进商贸业发展项目申报指南 一、支持方向及标准(一)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奖励项目 按照市发改委明确奖励企业名单,经市统计局核实保持在库的企业给予奖励。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保持在库,第一年奖励6万元、第二年奖励6万元,第三年奖励8万元,累积奖励20万元。当年奖励金额不超过企业纳税留成西安部分。
(二)应对疫情市场保供奖励项目 对保供应、保民生商贸企业,2020年1-4月份配送单量超过300万单的,交易额不低于5000万元,奖励50万元,配送单量超过500万单的,交易额不低于8000万元,奖励100万元,配送单量超过800万单的,交易额不低于12000万元,奖励150万元。
(三)品牌连锁店发展奖励项目 ①支持在我市现有经营门店30个以上的品牌连锁店,每新增加1个直营门店且面积在80平米以上,给予3万元奖励;
每新增加1个24小时经营直营门店且面积在50平米以上,给予5万元奖励;
每新增加1个加盟门店且面积在80平米以上,给予1万元奖励;
②支持在我市现有直营门店数量10个以上的品牌生鲜店(标准超市),每新增加1个经营门店且面积在200平米以上,给予3万元奖励;
③支持在我市经营的大型品牌连锁超市,每新增1个门店且面积在3000平米以上,给予8万元奖励,每新增1个利用自有平台线上下单、送货上门的新零售门店且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给予10万元奖励;
④支持在我市经营的品牌连锁便利店搭载药品零售、鲜食等便民服务进行升级改造,对经营面积在80平米以上直营门店,给予每个升级门店硬件投资额的50%,最高2万元奖励。单户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支持连锁经营店配送中心建设和改造提升,对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项目投资额在300万元以上,按照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额30%给予补助,单户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200万元。
(四)餐饮业发展奖励项目 1.支持放心早餐发展,每新增1辆投入经营的早餐车,给予3000元补助,单户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50万元。
2.支持连锁门店在3个以上的西安小吃、陕菜企业、老字号企业、特色餐馆发展连锁门店,每增加1个门店,面积在50平米以上,奖励5万元,单户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3.对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艺和经营设施,制作老字号电视专题片、纪录片和微电影,建立老字号博物馆,出版老字号刊物、书籍和画册,发行老字号消费指南、手册和地图,举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需求的文化、购物活动,开展人才培训和技艺交流,对老字号传人、技术骨干、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开展技能展示、研讨和宣传等活动,按照其投资额给予不超过30%的奖励补助,单户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20万元。
4.支持老字号企业门店改造提升,给予其不超过投资额30%的奖励,单户企业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5.支持企业申报各类老字号和名吃评选,对获得西安市老字号或西安名吃的企业给予5万元奖励(两者不重复)。
6.支持陕菜企业、西安老字号企业和西安小吃餐饮企业在西安建设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对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的项目给予支持,按不超过投资额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对单户餐饮企业支持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五)商贸企业复工复产防疫体系建设奖励项目 支持安全复工复产的商贸企业防疫体系建设,对防疫体系建设投入超过10万元的,给予不超过实际投资额的30%,最高10万元资金补助。
二、项目期限 (一)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奖励项目 2017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兑现第三次奖励、2018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兑现第二次奖励、2019年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兑现第一次奖励。
(二)应对疫情市场保供奖励项目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
(三)品牌连锁店发展奖励项目 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四)餐饮业发展奖励项目 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
(五)商贸企业复工复产防疫体系建设奖励项目 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4月30日。
三、申报要求 1.注册地、纳税地均在西安法人企业;
2.企业产权明晰,实行独立核算,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机构、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
3.企业建立完备信用体系;
4.开展特许经营业务必须在完成商业特许经营备案;
5.国家商务部、陕西省商务厅和西安市商务局认定的老字号企业(老字号项目);
6.以上项目不重复奖励,单户企业选择申报一项。
四、申报资料 (一)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奖励项目 1.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企业奖励申报表(见附件1);
2.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
3.2019统计年报表;
4.项目绩效目标表;
5.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承诺书(见附件6)。
(二)应对疫情市场保供奖励项目 1.项目申请表(附件2);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企业基本情况,发展规划;
4.企业项目期内配送交易清单;
5.项目绩效目标表;
6.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承诺书(附件6)。
(三)品牌连锁店发展奖励项目 1.项目申请表(附件3);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企业基本情况,发展规划;
4.2019年新开门店明细表(附件4),新开门店营业执照及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
5.西安市范围内经营门店统计表(附件5);
6.项目建设合同、发票、支付凭证等财务资料(门店改造提升、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7.经中介机构审核的企业2019财务审计报告;
8.项目绩效目标表;
9.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承诺书(附件6)。
(四)餐饮业发展奖励项目 1.项目申请表(附件2);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2019年新开门店或新增早餐车(亭)明细表(附件4),新开门店营业执照及房屋租赁合同复印件(新增门店或早餐工程项目);
4.西安市范围内经营门店或早餐车(亭)统计表(附件5)(新增门店或早餐工程项目);
5.项目建设合同、发票、支付凭证等财务资料;
6.2019年企业获得的老字号和西安名吃证书(老字号项目);
7.经中介机构审核的企业2019财务审计报告;
8.项目绩效目标表;
9.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承诺书(附件6)。
(五)商贸企业复工复产防疫体系建设奖励项目 1.项目申请表(附件2);
2.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3.企业基本情况,发展规划;
4.企业项目期内防疫体系建设合同、发票、支出凭证;
5.项目绩效目标表;
6.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承诺书(附件6)。
五、申报流程 申报企业按要求将申报材料报各区县(开发区)商务部门,经各区县(开发区)商务部门审核后,联合各区县(开发区)财政部门,于2020年5月31日前推荐报市商务局(一式三份)。
六、联系方式 市商务局商贸服务业处联系人:龚瑞栋 电话:86786531 附件1:
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奖励申报表 单位:万元、人 企业名称 单位地址 企业法人 代表 企业性质 注册资本 员工人数 所属行业 联系人 姓名 办公电话 职务 手 机 近 年 经 营 情 况 年份 资产总额 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 上缴税金总额 负债总额 净资产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区县(开发区)商务局意见(盖章)年月日 区县(开发区)财政局意见(盖章)年月日 附件2:
2020年 项目申报表 单位:万元、人 企业 基本 情况 企业名称 地址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组织形式 注册地点 注册时间 注册资本 2019年销售总额 2019年利润总额 2019年纳税总额 2019年资产总额 项目 基本 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起止年限 项目内容:
已实际投入金额(投资建设类项目)XX万元 申请资助金额 XX万元 绩效 目标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区县意见 商务部门(盖章)财政部门(盖章)附件3:
2020年品牌连锁店发展项目申报表 单位:万元、人 企业 基本 情况 企业名称 地址 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项目联系人 联系电话 组织形式 注册地点 注册时间 注册资本 现有门店数 直营 2019年新增门店数 直营 加盟 加盟 2019年销售总额 2019年利润总额 2019年纳税总额 2019年资产总额 项目 基本 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起止年限 项目内容:
1.新增品牌连锁店项目:新增门店数XX个,其中,直营门店XX个(24小时经营门店XX个),加盟门店数XX个。
2.新增品牌连锁生鲜店(标准超市)项目:新增门店数XX个。
3.新增大型品牌超市项目:新增门店数XX个。
4.连锁店改造提升项目:改造门店数XX个,改造内容XXXX。
5.连锁经营配送中心项目:建设内容XXXXX,已投入金额XXX万元。
企业根据项目实际内容选择填报。
申请资助金额 XX万元 绩效 目标 1.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区县意见 商务部门(盖章)财政部门(盖章)附件4:
2019年新开门店明细表 企业名称(盖章):
填报时间:
序号 门店营业执照名称 地址 面积(平米)直营 /加盟 是否24小时经营 附件5:
西安市范围内经营门店统计表 企业名称(盖章):
填报时间:
序号 门店营业执照名称 地址 面积(平米)直营 /加盟 是否24小时经营 附件6:
项目单位对申报材料真实性合法性承诺书 我单位郑重承诺,此次申报2020年西安市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 ”项目,所有申报材料及所附资料均真实、合法。如有不实,我单位愿承担包括法律责任的一切责任和后果。
单位(公章):
法人代表(签字):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物流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我国而言,发展现代物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积极体制,必须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交通,与之相适应,必须要由社会化得现代物流体系作为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传统的后勤服务、实物配送发展到今天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含有的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现代的科技智能、信息手段、专业人才等,更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
2.有利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已被工人为是企业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创造利润的第三个重要资源。国有企业在目前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生产效率不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物流无疑给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另一个全新、高效的途径。加快现代物流的发展,将有利于提高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集约化程度,改善粗放型的经营和管理方式,促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3.有利于坚持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力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需要和世界的经济紧密融合。特别是中国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物流的发展,一方面会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先进的管理观念和运作方式,另一方面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也将成为中国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4.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作用
1 什么是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指为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的水利事业, 为了农业生产而进行的一些建设工程, 如水库、堰坝、水塘、灌溉、排水、除涝、渠道、抽水泵站、防治盐、渍灾害等等。农田水利工程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改变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自然条件, 通过兴修各类农田水利设施, 降低不利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为农业生产的稳产、高产、高效服务。
2 农田水利工程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2.1 农田水利工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
随着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特点。各地不断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 但近年来各地高发的灾害性天气, 如干旱、洪水、涝灾等现象, 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收成, 影响着农民的经济收入。通过农田水利工程, 可以及时缓解并解决这些问题, 做到旱能浇、涝能排, 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大量实践证明, 重视并发展农田水利工程, 必能获得林茂粮丰、人富民安的同时, 还能降低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人类安全的危害, 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谐。
2.2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现代农业的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工程、防洪排涝工程、饮水安全工程等, 不断提高农村用水安全。借助农田水利工程, 充分利用有限的淡水资源, 节约减排, 循环利用, 提高水能效。加大对水资源的整治力度, 保护和营造绿色环境, 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潜能,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设施, 改变农民生活环境,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2.3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是维护生态文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需要, 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 更是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类利用农田水利工程, 来改造自然条件, 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保持生态平衡, 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4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重要措施
历史原因造成了我国二元制的社会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城乡差别逐渐加大, 矛盾日益凸显, 农民收入低, 生活质量不高, 生活环境较差等, 已成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 如不及时加以解决, 将严重影响经济建设及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不仅可以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提高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 同时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生产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逐渐缩小城乡差距, 使城乡居民共享社会进步发展的成果, 促进社会和谐、繁荣稳定、国泰民安。
2.5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确保增产收入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 广大农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 但距离小康社会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因此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实现农村社会小康水平的前提、关键。农业生产离不开水, 农民生活离不开水, 水是农业生产、农作物良好生长、人类生存的命脉。因此, 今后要把传统水利优势与现代水利技术有效的结合, 不断建设并完善各地农田水利工程设施, 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充分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作用与优势, 确保社会经济、人类社会、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
2.6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长期以来, 我国农业生产特点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即在自然经济条件下, 人们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要的手工劳动方式, 依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 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是采用历史沿袭下来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的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相比虽然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等优势, 但却产量低、效率低。当前, 我国正处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 完善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是农业标准化、现代化、生态化、集约化的标志, 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促进农业生产高效高质的保证。因此, 要充分利用农田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生活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和谐社会服务。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
水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一种资源, 全世界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2.5%, 而且有近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 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 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被人类利用。
目前, 我们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仅是江河湖泊、降雨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 约占地球总水量的0.26%。目前, 世界各地都缺少淡水资源, 而我国又是一个严重干旱缺少淡水资源的国家, 中国水资源总量排在世界第6位, 但因人口众多, 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排在第88位, 虽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 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 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还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问题, 就是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 东南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土地占国土面积的36.5%, 但其水资源分配量却占全国水资源分配量的81%;而其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其水资源分布量仅占全国的19%。
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 每年各地均有灾害性的自然现象的发生, 如洪水、风暴、冰雹、干旱、地震、山洪、泥石流等, 每一种自然灾害我们都无法改变。因此,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 充分利用现有现有的技术手段与措施, 加以科学预防和防范, 减少因干旱、暴雨、洪水等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 规避各类灾害对人类安全造成的威胁。
用投入产出技术研究现代服务业发展问题,其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把整个国民经济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现代服务业不是孤立地发展起来的,他应以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为基础;反过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为其他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其他各行业的关联程度,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一、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
应用投入产出方法测算的结果显示:2002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最终产品带动全省增加的总产出为1928.0亿元,2007年为4246.3亿元,2007年为2002年的2.2倍多,增长2318.3亿元。说明河南省2007年现代服务业对全省经济的带动作用大大超过2002年。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2002年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总产出超过100亿元的部门只有4个,并且大多是现代服务业内部的部门。说明在2002年时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倾向于内部自我服务。2007年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带动的总产出超过100亿元部门达到15个部门,涉及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说明现代服务业在河南省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二、影响力系数的应用分析
影响力系数可以用来比较哪个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较大。对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予以重点发展,可望以同样的投入对全社会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河南省现代服务业各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如表1所示。
从全社会角度讲,各部门影响力系数有大于1和小于1两种情况。影响力系数大于1者,说明该部门对国民经济的综合带动作用较大,反之亦然。我们看到,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很少有大于1的部门,说明河南省现代服务业目前与其他部门的关联度较小。
但是,影响力系数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现代服务业内部而言,我们可以看出河南省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旅游业、科学研究事业、现代物流业和商务服务业等部门的影响力系数还是相对地大一些。对这些部门的重点发展,可能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会更显成效。
三、感应度系数的应用分析
股权激励是公司股权的增值权,以某种方式授予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使他们能够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好处的一种制度安排。
股权激励制度是企业管理制度、分配制度乃至企业文化的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无论企业的形态和资本结构如何,无论是否是上市公司,都有必要建立和实施股权激励机制。实施股权激励的重要性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一般来说,企业的所有者与员工之间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所有者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投资收益,而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受雇于所有者,他们更关心的是在职期间的工作业绩和个人收益。二者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导致双方在企业运营管理中行为方式的不同,且往往会发生员工为个人利益而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行为。实施股权激励的结果是使企业的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成为企业的股东,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因此有效弱化了二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企业利益的共同体。
二、业绩激励
实施股权激励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成为公司股东,具有分享企业利润的权力。经营者会因为自己工作的好坏而获得奖励或惩罚,这种预期的收益或损失具有一种导向作用,它会大大提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员工成为公司股东后,能够分享高风险经营带来的高收益,有利于刺激其潜力的发挥。这就会促使经营者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采用各种新技术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核心竞争能力。
三、约束经管者短期行为
传统的激励方式,如奖金等,对经理人的考核主要集中在短期财务数据,而短期财务数据无法反映长期投资的收益,因而采用这些激励方式,无疑会影响重视长期投资经理人的收益,客观上刺激了经营决策者的短期行为,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引人股权激励后对公司业绩的考核不但关注本的财务数据,而且会更关注公司将来的价值创造能力。此外,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不仅能使经营者在任期内得到适当的奖励,并且部分奖励是在卸任后延期实现的,这就要求经营者不仅关心如何在任期内提高业绩,而且还必须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以保证获得自己的延期收人,由此可以进一步弱化经营者的短期化行为,更有利于提高企业在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和长远竞争能力。
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在非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企业稳定和吸引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让员工分享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收益,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当员工离开企业或有不利于企业的行为时,将会失去这部分的收益,这就提高了员工离开公司或“犯错误”的成本。因此,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有利于企业留住人才、稳定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在当前“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要围绕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这一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两个方针的基本思路。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十三五”时期,要大力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发表讲话,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加快推动优质资源班班通,实施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立“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模式;第二,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教师协同备课和网络研修模式,普遍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第三,利用信息技术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力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助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国务院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强调了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通过“专递课堂”,大力推广“一校带多校”的教学教研组织模式,既要提高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开课率,更要重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名师课堂”,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名校网络课堂”,鼓励名校带动薄弱学校,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共享。原则上所有教师都应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全面普及。
2、高清录播教室、校级及区级资源云平台建设的作用
1、建立校本资源库、区本资源库:利用录播教室在校级校本课程的实施和各级各类精品课、研究课、优质课等课程逐步推行教学全过程的视频录制,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各个学校的网络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
2、教师开展新型校本、区本研修:录播教室推动了校本和区本资源库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库展开校本、区本教研,通过录播系统,授课老师在课后即能通过网站平台看到当堂课的录像资料,在当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带动下,教师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不足,加强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发研讨的意识,同时把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成果及时传递,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3、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库、教育大数据:随着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义务阶段在线教育已是将来趋势,建设网络课程资源库,形成再生资源,对人人通空间在线学习具有推动作用。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库建立的教育资源云平台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利用互联网云平台+录播教室实现远程的直播、点播,从而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促进不同地区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利用录播教室收集的教师上课数据,实施教师专业评价系统,客观的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利用智能信息化技术手段统计的教育大数据有利于教育管理者的科学决策。
4、录播教室与教育资源云平台实现三个课堂(专递课堂、互动课堂、直播课堂)的建设:利用录播教室的互动教学功能,专递课堂:一位教师同时给本地和远程的学生进行授课,远程的学生通过视频听讲,并与授课教师互动,解决我区教学点和贫困学校开不起课的问题,互动课堂:多个教室之间互动上课,以互动为核心,各个教室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展示、提问、讨论,联校空间,共享教育资源。以甲秀小学、尚义小学、十八中等优质学校资源带动,在全区中小学十二个教育集团内开展联校空间,实现优质学校带动新建学校、优质学校扶助薄弱学校的新举措,达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共享。
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新阶段,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处在由分散小农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加快转变的新时期。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固定资产投入,还是流动资金需求,都对金融资本更加依赖。近两年在基层调研中,就经常听到专业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反映希望政府帮助解决贷款问题。更为重要和更有意义的是,与过去单纯的财政直接补助不同,运用金融资本支持现代农业,更有利于实行市场化运作和农民自主选择,促进农民树立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信用意识,激发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在活力,提升市场竞争力,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业金融供给与需求之间通道仍然不畅,农业金融需求还不能得到有效满足,这是当前农村金融领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也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为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金融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今年李克强总理做出专门批示,国务院召开了专门经验交流电视电话会议,国办下发了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农村金融发展迎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认为,农村金融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现代农业规模经营水平越高,越离不开金融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速度越快,农村金融发展的市场越大。如何抓住机遇,有效满足现代农业对金融资本的需求,开发利用好农村金融这个巨大的市场,是需要产业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破解的重大课题。
二、农业部门正在积极探索金融支农的有效模式,当务之急是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难题
农业部高度重视金融支农工作,今年专门下发《关于推动金融支持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通知》,推动各级农业部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金融支农工作,还联合银监会下发了促进金融支持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的指导意见。我认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农业金融只有得到财政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风险的有效控制,转化为支持农业发展的现实资金力量;财政支农政策必须充分利用金融工具才能实现效应放大,两者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目前,我部正在研究提出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政策体系的建议,并部署开展了财政撬动金融支农试点试验,鼓励和引导地方进行大胆探索,就是希望通过点上的突破,找到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有效模式,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小钱撬大钱”的导向和放大作用,更好地满足农业金融需求,实现财政支农和金融支农的两轮驱动。
近年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他们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供给商品农产品等方面的作用日趋显著,是农业经营体系中最有活力、最具发展前景的力量。据初步统计,我国经营规模50亩以上的农户已有300多万户,各类家庭农场超过87.7万家,农民合作社110多万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超过30万个。我们感到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需求十分迫切,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他们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贷款难”问题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的烦恼,也是当前农村金融供求的主要矛盾。
从地方实践来看,各地已有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好做法、好经验。比如,重庆、贵州等省财政注资成立专门的农业担保公司帮助新型主体获得担保贷款;广东省农业、财政、信用社、人保财险四家共同研究设立“政银保”项目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江西设立“财政惠农信贷通”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金融机构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短期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江苏省设立“惠农贷”担保基金,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互助担保融资;甘肃省出台专门的贷款贴息政策支持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等等,这些探索创新很有意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三、发挥村镇银行的比较优势,实现产业发展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共赢
村镇银行,顾名思义就是设在乡镇、服务“三农”的银行。从2006年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调整放宽,2007年部分省份开始试点以来,村镇银行坚持支农支小、服务县域的市场定位,发挥管理机制灵活、服务领域专一的优势,专注提供差异化、特色化的“三农”金融服务,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据了解,村镇银行近90%的贷款都投向了“三农”和小微企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农村金融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需要产业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目前,我部正在开展财政促进金融支农试点。比如,牛羊肉规模化养殖金融扶持试点,金融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试点,农业机械金融租赁试点,等等。我们希望村镇银行能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同时,我们也鼓励和支持村镇银行与当地农业部门相互配合,积极开展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主体的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我们希望村镇银行发挥自身优势,下沉服务重心,切实做到不脱农、多惠农,不断提高“三农”金融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作者系农业部财务司司长)
责任编辑:宗宇翔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特点,趋势
一、现代服务业的相关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产生的, 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对现代服务业概念的理解需要从对信息技术 (或现代管理) 的依赖程度和工业化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考虑。现代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其发展业态、业务模式、竞争要素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不同国家、不同产业、不同阶段, 服务业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是不同的, 所以判断一个服务业是否为“现代服务业”, 是把一个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过程。在未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应用程度的提高, 现代服务业所包含的内容和范畴将不断扩大。
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特点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有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就业率, 是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举措。发达国家在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处于领先地位的情况下, 还在制订各种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以持续强化本国的优势。我国现代服务业近年来得到高度重视, 在一些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总体上仍然较为滞后, 在思想观念、市场需求、政策体系、制度环境、人才储备等方面都面临一系列矛盾和困难。
(一) 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
各国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是:在国民经济结构中, 农业的比重不断下降, 工业比重在持续增长之后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服务业一直处于增长过程, 在20世纪中后期的发达国家中已占了60%以上, 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世界各国纷纷进入“服务经济”的同时, 传统服务业不断被高新技术改造而实现优化升级, 基于新技术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 正成为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全球产业的发展开始由“服务经济”进入“现代服务经济”。
(二) 生产性服务业成为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业内部, 通信、金融保险、物流、信息、采购、农业支撑服务、中介、专业与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 在工业发达国家已占到服务业的50%以上, 成为支柱产业, 在其产业技术和整体经济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在世界经济和国际竞争中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当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有力地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未来, 工农业和国际贸易持续发展所提供的需求, 专业化服务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知识、技术保障, 规模经济的动力使得生产性服务业仍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 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融合发展
依靠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网络教育、信息服务等一批具有低资源、低能源消耗和高附加值的新兴服务业, 正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新增长点。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发展带动了数字学习、动漫、网游等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数字内容产业不仅本身是高附加值产业, 同时也能推动多种增值服务的发展, 其间接服务销售额及延伸产品销售额是其本身销售额的10倍左右。
(四) 带动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与制造业日益融合、共同发展。信息服务、研发服务、营销服务、融资服务、技术支持服务、物流服务等和生产活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体现了服务与制造相互渗透融合并进一步增强的特点。制造业企业不再仅仅关注产品的生产, 而是涉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包括市场调查、产品开发或改进、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产品的报废、解体或回收。服务环节在制造业价值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甚至专注于战略管理、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等活动, 放弃或者外包制造活动。制造业企业正转变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企业, 呈现“制造业服务化”的趋势。
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来看,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着良好的机遇:信息技术革新驱动服务业不断改造升级, 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不断开拓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空间, 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机遇, 国内市场空间扩展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战略重点。同时, 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主要包括: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吸引服务外资方面已经领先一步, 国际上针对中国的服务贸易壁垒不断增多, 体制和机制性障碍约束带来的挑战, 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基于这种情况, 需要我们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把握主要的着力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 越来越多的现代管理理念已经融入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之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服务业、数字内容、信息服务业、教育公共服务行业、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行业、社区公共服务行业是重点的发展方向。传统金融、运输、商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向现代服务业转型, 政务、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业网络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数字内容、软件与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义和作用】推荐阅读:
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05-28
现代服务业差异化发展07-28
第二章家庭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和发展趋势06-12
30现代林业的发展07-12
现代秘书的发展趋势10-08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0-29
浅析现代物流管理业的发展09-19
现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09-29
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