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1

关键词: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文化建设 功能分析

当前,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各地区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投入力度明显加大,省、市、县都准备了相应的建设资金,采取就地改造、异地重建等多种形式建设规范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硬件设施的改善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带来了发展的良好机遇,立足于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与运用,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社区文化工作,放大文化品牌效应,发挥文化工作对深化群众思想教育、丰富业余生活等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强化社区文化工作的路径、成效等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以强化社区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多渠道筹资建设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基层两委更好地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以及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等多功能载体。当前,许多地区推行的“六室一超市”功能载体,就较好地兼顾了社区发展实际状况,通过设置阅览室、活动室、文化娱乐室、民事调解室、科普宣传室、流动人员服务室及惠民便民科技超市这样的载体,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满足文化工作需求,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上应当高标准规划建设,社区可以通过三个途径筹措资金,建设规范化的服务中心。

1.上级部门争取一点。文化工作条件改善也是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社区应当分条块地向上级文化部门积极争取,以文化补助经费、文化工作实施专项资金等形式,为基层社区争取服务中心建设资金,以及相关优惠政策。

2.社区自己筹集一点。建设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应当承担绝大多数资金,可以通过对原有办公场所进行拍卖、租赁的形式筹集资金,也可以对现有社区资产进行增值拍卖,以及依靠社区长期积累的集体资金,为服务中心建设提供财力支持。

3.能人大户赞助一点。社区两委要对本辖区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主、经营大户,以及在外创业成功人士进行动员,争取他们的帮助,通过赞助资金的形式,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出力。许多社区在这一方面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为能人大户创造了回馈家乡、反哺群众的机会,也是实现他们人生价值的一种途径。

二、以满足社区文化需求为着力点,科学地规划布置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两委要将文化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规划与功能,在场地功能划分上专门考虑,同时还要结合社区文化工作需求,添置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活动器材,保证文化工作有序地进行。还要强化软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的文化板块的工作有序开展起来。

1.科学划分功能区域。在社区文化中心里,哪些楼层设置文化建设功能场所,哪些房间及具体的位置,都要在中心规划与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科学划分能够通过预留位置、划区管理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的硬件水平,并且社区文化建设对场所的需求相对较高,如人流密度、隔音效果等,这些方面都要在规划与建设中进行科学划分,以满足文化建设实际需求。

2.添置各类活动器材。在确定了场所之后,还要添置相对应的活动器材,满足文化建设需求。一方面,要针对群众阅读、上网等方面的需求添置图书,接通网络,购置上网终端设备等。另一方面,要结合体育、文艺等活动需求,添置一些体育健身器材、文化娱乐设施、乐器服装等,并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文化建设全方面开展的后勤保障需要。

3.制订活动规章制度。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作为基础,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还要制定和完善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做到制度台账齐备,重要制度还要上墙,让文化工作有章可循、规范开展。通过这样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调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规划与建设工作和文化建设实际需求能够实现吻合目标,并且立足长远、超前谋划,为社区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三、以放大社区文化效应为拓展点,有效地组织运用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在社区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后,文化工作者要进一步放大这一基地平台的辐射作用,利用良好的硬件设施,积极主动地开展各类活动,并将其功能发挥出来,使活动中心成为群众业余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文化建设。

1.定期组织文化专题活动。当前,农村迷信风气、赌博风气相对有所抬头,这些现象与社区文化匮乏有关。社区工作者应当利用好综合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定期组织文化专题活动,如邀请上级艺术团体到社区开展大篷车下乡演出活动,在社区演出大厅或礼堂进行公开演出,为群众送上一道视觉大餐,再比如邀请上级部门医疗卫生方面专家到社区开办养生知识讲座、向群众灌输科学的饮食习惯、讲述预防疾病的常识等,通过这样的文化专题活动,让群众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内容,对群众的生活习惯、生活意识等方面产生悄然的影响。

2.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团队。有了综合服务中心这样良好的硬件条件,社区可以将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团体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活动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使他们的活动实现有场所、有器材、有计划、有成果,并以这些活动团队为引领,吸纳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健康向上的业余活动中,营造社区良好的风气。

3.发挥居民休闲场所的作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面设有多个功能性文化场所,如阅览室可以向群众提供各种书刊杂志,活动室可以向群众提供象棋,小小电影院也可以播放精彩的影视作品。这些场所在规定时间向群众开放,是开展社区文化工作和提高服务群众意识的具体表现。这些场所的开放,能够让群众具有休闲的好去处,也能够成为丰富社区群众业余生活的良好载体。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2

一、以“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结合院校性质,开辟符合院校特性的学生党员社会实践新途径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各大高校都在开展落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求的相关活动。支部党员学生在和老师们一同学习,结合我校医学院校的性质,以及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我们想到将社区居民的医疗服务作为我们党员学生链接社会的一个平台。以往也开展过服务社区的活动,主要都是由各系部的社会实践部在负责活动。开展服务的同学主要是实践部的干部干事,在听取同学们的社会实践报告会上,我支部有了在党员教师学生中开展类似社区服务的活动。比如结合学生医学专业的特点,为社区中的老年人、残疾人开展量血压、健康指导讲座、 健康指导建议、个性化服务等。服务队的党员学生们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触动,学生们在总结中发言更是讨论到要将类似形式的服务社区活动开办得更有特色。

二、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将社区服务活动拓展为更生层次的社会实践

学生党员们成功地迈出了社区服务的第一步,第一次服务的新鲜劲会影响同学们的服务质量,同学们都会格外的小心翼翼,热情饱满。随着服务次数的增加,尽管对社区的服务对象有了一定的了解程度,但是随着新鲜劲的退却,服务的热情度会逐渐降低。因此怎样才能让党员学生在社区服务过程中深入了解到我国社区服务的现状,认识自身肩上的社会责任感? 怎样通过党员学生的带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用自身所学为社区服务贡献一份力量? 成了摆在辅导员和支部党员老师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经过党支部领导和同志们的讨论,以及学生的各方面建议,最终决定在绵阳市的一些社区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将社区服务活动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以常态工作的机制创造性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

在社区服务中,要不断总结。要求参加服务的党员学生每两周开展一次社区服务活动,每次社区服务活动结束以后,服务队员要认真总结本次服务,写出服务心得,并且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在服务团队中,以党员学生打头阵的方式,老带新,将入党积极分子和参加党课学习的学生都囊括进服务队伍,既壮大了服务队伍,对有入党志愿的学生也是一次现场教育。

三、将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的可感知度

大学教育中所开展的有关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虽然形式较多,如辅导员的提倡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的政治教学,但是通常以理论教育为主。学生在这种理论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很抽象,如果没有自身的社会实践作为支撑,纯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而言, 可感受度较低,很难在大学生头脑中造成什么影响。

党员辅导员老师在和学生党员进行交流是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党员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都非常突出。但是在交流中一旦被问及除了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中保持先进以外,在校外如何起到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时,学生党员们就感觉犯难。并非学生党员们不愿意参与社会实践,也并非他们没有奉献的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决心,而是苦于没有安全的平台。所以一方面推进党员学生社区服务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将平时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党员的社区服务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党员们在社区服务的体验中,在社区服务的奉献中实现自我教育,并且在自身感悟和收获的同时感染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人。

在活动总结中,我们不断在学生们身上发现各种变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们与社会的接轨,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职业的选择,以往同学们都非常想留在各大医院实习工作,但是在我们与社区的服务中,很多同学们都感受到了社区医疗的重要性与不足,主动选择社区医院见习服务的学生党员不在少数,更有甚者学生党员带动自己寝室同学定期去社区搞志愿者服务。

如今,我系学生党员社区实践服务活动已经初具规模,有效地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感知性问题,为我们系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新成绩,但也提出了新问题,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总结经验,将社区实践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周成超,萧锦铖,胡志.医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2(06).

[2]林艳芝,王碧艳.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意义的再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02).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家委会;家校德育;育人体系日照市东港区南湖镇中心小学是一所市级规范化学校,现有教学班23个,学生1236人,教师86人,先后荣获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日照市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1991年成立家长学校,2011年又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近年来,学校通过加强对家长委员会的建设,充分发挥家庭、社会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去年,学校开展了家校德育共同体的研究与实施工作,在课题研究与工作推进过程中,创办了“德育共同体研究”,成立了日照市瑞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定期举行家庭教育报告会,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等形式,切实提高家长的育人水平,改善育人方法,同时与社区教育相结合,逐步构建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共同育人体系。

一、把家委会建在班上,构建家校德育共同体

1.家校德育共同体的构建形式

班主任召开班级家长会,组建班级家长委员会。班级家委会下设家委会主任1名,委员2名,由各班级家委会讨论产生。每班2?3名家长组成级部家委会,级部家委会下设家委会主任1名,委员4名,由各级部家委会讨论产生。每级部6?10名家长,召开会议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最后再一起讨论产生学校家长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和常委候选人。每个班级、级部推荐家长代表时,要统筹考虑性别比例和职业状况等各个层面。

2.家校德育共同体的组织机构

由家长委员会主任、秘书长及委员组成常委会,下设组织宣传部、社会实践活动部、家庭教育培训部、安全管理部。每个部设部长1名,副部长3?6名。学校非常重视家委会的组织建设,在人员、经费方面支持工作,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并配齐内部设施,为家委会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3.家校德育共同体的基本运行模式

学校遵循“家长推荐、自愿报名、教师推荐”的工作原则,逐级成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长委员会,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搭建了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学校和家委会举行“家校合作共建”签约仪式,成立了安全、師德、教学三个督察组。各督察组分别与学校德育处和教务处对口联系,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

二、以家校德育共同体为统领,整合资源,共同育人

1.召开学年工作会议

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并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召开。

2.实行家长资格证制度

学校定期印发学习资料。每学期针对重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印发学习材料,要求家长认真学习,并进行考试,对考试合格的家长颁发资格证书。

3.走进开放课堂,了解教学信息

学校家委会在征求全体家长意见的基础上,与学校协商实施了“听课预约卡带您进课堂”的全面开放计划,所有学科、所有课程随时面向家长开放。开学初,学校为每位家长发放课程表和预约卡,家长只要持预约卡就可以不受时间、次数的限制,随时走进教室观察孩子的在校表现,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情况,近距离地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听课的同时,班级家委会组织家长填写“阳光课堂教学评价反馈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

4.举办主题讲座

利用班级家长会举办主题教育讲座,对传统的家长会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开展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示式、辩论式等新的家长会模式,把家长会由教师唱主角变为学生、家长、教师共同担当家长会的主人,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畅所欲言,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

利用社区家长会举办主题教育讲座,组织低年级学生家长开展以培养兴趣为主题的教育讲座,组织中年级学生家长开展以培养良好习惯为主题的教育讲座,组织高年级学生家长开展以学法指导主要内容的教育讲座。

5.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

家长参与到班级、级部层面的管理,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同时了解学校的管理情况,从而达成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家长参与学校食堂和卫生安全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对食堂的卫生状况、饭菜质量进行不定期抽查,使学校食堂工作井然有序,受到广大师生的信赖和好评。

三、争创特色,打造品牌,构建理想的家校合作新机制

近年来,学校增强创新意识,在引领家庭教育、构建德育共同体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南湖镇瑞尔家庭教育中心的成立,使我市在引领家庭教育方面形成了强有力的拳头品牌。特别是家长资格证的实施,在全市开了家庭教育考核的先河,搭建了一座家庭、学校、社会合作的桥梁。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4

――黄山区新城街道龙北社区“六好”工会申报材料近年来,新城街道龙北社区工会在区总工会和街道工会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按照全国总工会关于创建“六好”街乡镇工会的文件精神,坚持“建组织、强管理、维权益、送温暖、搞活动、抓亮点”的工作思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社区工会队伍日益壮大,网络更加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运作更为规范,工会工作实现了创新和突破,我们的作法是:

一、领导重视、行政支持,形成工会工作合力

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辖区内单位数和职工数的不断增加,社区工会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的新形势,社区党委更加重视社区工会工作,把工会工作纳入社区党建目标体系,加大了党委对工会工作的领导力度,在完善“党建带工建,工建促党建”的基础上,坚持党群联手、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补位、互相促进、增强党群工作的协调性,将工作规划合起来研究、工作任务合起来部署,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形成了“党委领导、居委会支持、各方配合、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会工作格局。党委一贯重视、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每年定期研究社区工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坚持了社区居委会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规定主动征求工会意见,每年安排万元经费于工会工作,为工会开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社区工会有单独的办公室和活动室,配有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工会开展活动有经费保障。

二、夯实基础、完善机制,工会组织网络健全

社区党委认真落实上级工会组织文件精神,建立、健全社区工会组织机构,配备专职工会干部,按照要求配备工会主席、副主席。强化“街道、社区、企业”三级组织网络建设,通过区域覆盖等形式,进一步扩大了工会组织的覆盖面。在积极推行社区及企业工会会员大会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中,根据各企业的具体情况,帮助调整和完善职代会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上下级工会之间信息互通、工作顺畅,基层各工会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工会工作经验的良好平台,实现了工会组织网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区域内工会建会率、职工入会率达到90%以上;农民工入会率达到80%以上;街道工会、社区工会、企业工会“小三级”工会网络健全。

三、科学维权、源头参与,认真履行基本职责

工会在积极构建维权长效机制、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上下功夫,认真履行基本职责,源头参与有力,坚持与居委会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劳动部门、社区工会组织、企业代表组织组成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定期召开会议,适时提出涉及维护职工权益的主张和建议。深化企业民主制度建设,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职工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落实到位。建立、健全区域性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集体合同覆盖率和履约率达85%以上。积极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区域内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在70%以上。积极做好和区劳动部门的协调,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健全。依法维护职工的安全生产权益。劳动安全卫生监督工作落实。社区工会结合区安监局开展的安全生产月,卫生局的健康宣传月等活动,组织职工观摩学习和现场咨询,使职工的各项权益得到广泛的保护。目前,社区区域内的企业无严重安全生产事故、无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问题及群体性事件。

四、深入实际、主动协调,积极指导帮助基层

社区工会适时对辖区内基层工会工作提出指导性意见,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工会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解决基层工会在开展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夯实工会组织基础,全面提升基层工会工作水平。深化“职工之家”建设活动,加强企业工会基础建设;使辖区的企业工会充分发挥作用,实现“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增强工会活力”的目标。社区工会积极代行基层工会难以承担的维权职能;培训工会骨干成效明显,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维护到位,社区辖区内无侵害工会干部合法权益问题。

五、帮困扶贫、开展培训,热心服务职工群众

社区工会想辖区企业职工之所想,帮辖区企业之所需,努力为职工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送温暖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与区总工会、人社局联手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利用上级工会职工援助服务中心平台,发布劳动用工信息,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帮助;与劳动部门配合,开展送政策、送培训、送岗位活动,提高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整合社区资源,发展社区服务产业,开辟更多社区服务岗位吸纳下岗职工再就业;积极培育二次创业示范基地,通过身边的典型和成功范例,增强下岗职工自我造血功能。提高职工社会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社区工会还加强和社事科的积极配合,在特困家庭的帮扶上下功夫,建立特困职工档案,并将其纳入低保的保障范围,让这些困难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爱。区域内企事业单位按规定为职工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达80%以上。职工群众对工会满意度在85%以上。

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工会工作成效明显

社区工会紧紧围绕社区的中心工作,大力推动辖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推动实施职工素质培训工程,广大职工积极投身改革,为发展经济建功立业。职工文化体育工作活跃。一是社区协办了黄山区职工“人口计生杯”第四届六人制室内足球赛;二是以隆重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为契机,在社区、企业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好媳妇”评选表彰活动,有4户家庭、9个好媳妇受到表彰,激励了社区、企业广大家庭及妇女创争先进、锐意进取。三是与区总工会辖区企业共建单位联合举办“庆五一”劳动节者之歌大型广场文艺晚会;四是组织职工与黄山学院举行了“迎八一 创和谐”女子篮球友谊赛;五是以社区退休职工为主体文艺队报送了多个节目参加了“天都华庭杯”爱国歌曲大家唱等大小各类活动50多场,参加活动职工达8000多人次,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了社区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内涵,提高了社区职工文化和精神生活质量,职工对社区的认同感加强了,“文化社区”的氛围更浓了。社区工会还积极开展为职工群众送温暖、为劳动模范献爱心、军民鱼水联谊活动等。做到把关爱社区辖区内的干部、职工、群众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有机结合,作为工会工作中的大事来抓,真心实意地为大家搞好服务。

黄山区新城街道龙北社区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5

罗希良

课 题:2011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立项项目《构建面向平顶山市的城市职业教育和培训新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ZJA11001;项目主持人:王留国;项目申报单位:平顶山市教育局。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现辖1市4县4区,1个省直管试点县,土地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03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对技能素质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10年6月开始,平顶山市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省级改革试验点为契机,结合以社区教育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城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试验,探索以社区教育为载体,面向全体居民开展技能素质培训工作。截至2012年5月底,已挂牌成立了19所社区学院、47个社区教育中心、160所社区教育学校、240多个居民家庭学习点,举办各类社区讲座4000多场,免费培训社区居民达33万多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居民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平顶山市的做法曾在全省职业教育服务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工作现场会上进行交流,河南省教育厅曾到该市进行专题调研,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高度重视,把社区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一是成立社区教育工作指导管理机构。2010年下半年开始在市中心城区进行试点,2011年由市中心城区扩大至舞钢市,2012年在全市10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实行“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县(市、区)级领导任主任,教体局、发改委、文明委、财政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任成员的社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社区教育指导委员会。各县(市、区)街道(乡、镇)、各社区(村)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二是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县(市、区)按照人口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设立了社区教育专项培训经费,由当地教育部门管理和使用。经济条件好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三是建立督导考核评价机制。市教育局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社区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将社区教育开展情况列入县(市、区)级政府目标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的教育工作考核指标,分年度进行检查考核,结果向社会公示。将社区教育纳入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范围,每年对县级政府社区教育的组织领导、制度建设、条件保障、工作成效等方面进行督导评估。市职教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各区(市)社区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平顶山市职教攻坚工作领导小组还出台了《社区教育工作量化考核方案》,规定了社区教育的考核和奖励措施。2012年2月,在全市教育工作年度会议上,平顶山市曾对舞钢市教育局等24个社区教育先进单位、张喜民等69名社区教育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

二、建立基地,构建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充分利用辖区内的各类社区教育资源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了一批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等社区教育基地,形成区、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家庭学习点等稳定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

三、组建队伍,提升社区教育工作水平

着重建好社区教育专业工作者、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社区教育志愿者三支队伍。社区教育专业工作者队伍由社区教育专兼职人员担任。各县(市、区)教育部门确定一名副局长主管社区教育工作,一个科(室)负责社区教育日常工作,至少有一名干部从事社区教育具体工作。

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有专家学者、领导干部、大中专院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及有一定专长的各方面热心人士等。首批聘任的10名平顶山市级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已经全部上岗,另外还聘有数百名县(市、区)级专家讲师团成员。他们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讲座与咨询活动等,广受好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包括在校大中专学生、高中学生等,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平顶山市还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骨干作用,引导他们开展社区教育的各项具体工作。

为了提高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理论水平,平顶山市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组织人员两下浙江省宁波市、一赴四川省成都市进行社区教育工作考察和培训。市教育局还邀请国家教育部社区教育专家组成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原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前来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平顶山市的社区教育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编写教材,建立全民技能素质提升学习的平台

一是编写印制社区教育系列读本5万册,全部免费发放给社区居民。读本内容涵盖母亲素养、法律知识、文明礼仪、饮食与营养、儿童常见病家庭护理、平顶山市历史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计算机技术等方面。二是建设社区教育网站,提供早期教育、青少年校外素质教育、老年大学、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居民休闲生活教育等教育类视频流、文字流、图片动画和视频直播课程,供市民在网上自主学习。目前,市级社区教育网站――平顶山社区教育网(平顶山全民终身学习网)已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各县(市、区)也开始筹办社区教育网站,有的已经建成并与平顶山社区教育网相链接。三是积极探索开发市民“学分银行”系统,实现市民学习信息的.共享和学分互认,并对市民学习进行奖励,以引导市民终身学习。

五、举办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增强居民技能素质提升意识

为了宣传终身学习理念,展示学习成果,增强居民技能素质提升意识,2011年10月,平顶山市举办了全市第一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承担了河南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并派代表出席了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国总开幕式。在全国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领导小组组织的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结果评选中,平顶山市以总分全国第五的成绩荣获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下辖的舞钢市、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和叶县荣获成功组织奖。

六、大力宣传,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

一是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宣传。2011年以来,已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了150多篇有关社区教育和全民技能素质提升工作的新闻报道和理论文章,营造了有利于社区教育发展和全民技能素质提升的良好舆论环境。二是创办《平顶山社区教育简报》。目前,《简报》已编辑出版6期,印数达12000册。三是举办社区教育优秀论文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由市教育局下发文件,对评选活动进行安排。四是深入开展社区教育课题研究。成立了以市教育局分管局长担任主持人、河南大学教育学专家参加的《构建面向平顶山市的城市职业教育和培训新体系研究》课题组。该课题已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2011年度重点项目,研究工作正有序开展。

七、选准载体,丰富培训内容

全市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针对不同教育层面、不同年龄层次居民的技能素质提升需求,积极选好载体,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主要活动有:

鹰城历史文化讲座。是有关平顶山市历史和文化的讲座,由各社区学院承办。目前,讲座已举办了8期,听众近万人次,在听众中已形成了比较高的威望,正在成为平顶山市传播自身历史文化、增强市民历史自豪感和发展自信心的一个有影响的品牌。

家教沙龙活动。活动以讲座为主,内容涉及高效率学习方法、亲子教育、孩子潜能开发等。由卫东区文化艺术社区学院主办,每两周举行一次,已举办10期。2011年5月28日上午,平顶山市教育局副局长王留国曾以《走出家教溺爱误区,培养孩子受挫能力》为题作了首场讲座。

“母亲素养”讲坛。由湛河区工业社区学院主办。以母亲或准母亲为服务对象,邀请市社区教育专家讲师团成员以讲座形式对母亲以家庭教育素养、家庭经营素养、自我价值素养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

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由新华区理工社区学院主办。主要对社区居民进行计算机办公及安全、多媒体材料分类与处理、常用办公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培训,已进行7期。自2011年6月12日开班以来,场场爆满。已经72岁的社区居民和建民老人参加计算机培训后,每次都是提前半个小时来签到,从开班到当期培训班结束,老人一节课都没落下过。

“法律与生活”讲座。由湛河区财经社区学院主办,面向社区居民宣讲法律知识、探析生活现象。

另外,各社区学院、社区教育中心、社区教育学校还利用自身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优势,开展了成人函授学历教育培训和一些其他形式的技能素质提升活动。例如,湛河区工业社区学院与河南师范大学、南昌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高校联合,卫东区机电工程社区学院与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的专科、专升本等学历层次的教育。湛河区培学文化音乐艺术学校开展了音乐基础知识培训,每周三上午针对老年人开放。新华区矿工路街道幸福社区教育学校,设立了再就业培训班,对辖区居民进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新新街道前进社区教育学校设立了辖区适龄少年儿童暑假辅导教室。卫东区东安路街道安培社区教育学校的“五点钟课堂”和新华区湛北路街道八中北街社区的“周一四点半学校”,解除了上班家长的后顾之忧;东苑社区教育学校亲子活动室,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沟通;东工人镇街道东湖社区教育学校开办暑期家庭教育班,对社区内的适龄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专题辅导。舞钢市尹集镇张庄社区教育学校还根据当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际情况,把课堂搬进农家院,举办了农家乐餐饮服务与管理、微笑服务、农村种植养殖讲座。

灵活开放、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普遍好评。很多社区居民反映,社区教育活动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并且离自己的家很近,来往都很方便,节约了不少开支。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6

高校文化进社区探析-以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服务地方实践活动为例

以成都大学艺术学院服务地方实践活动为例,探析如何让高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了解、正确合理的分析研究以及切实可行的实践措施,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担当适当的角色.

作 者:朱名燕 万荣英 ZHU Ming-yan WAN Rong-ying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刊 名:教育与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23(12) 分类号:G40-05 关键词:高校文化   服务社区   互动   双赢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7

1.社区概况

该社区面积0.28平方公里, 现有驻地单位4家, 出租房屋2498间。辖区总人口1913户、4736人, 其中常住户457户、1325人, 流动户1456户、3411人, 且少数民族人口占有较大的比例。

2.机构人员

该社区工作委员会共有58名工作人员, 书记主任各一人, 副书记一名, 副主任4名, 在编干部16名, 民警2名, 维稳公岗14名, 劳动保障协管员2名, 维稳志愿者19名, 巡逻队10名, 监控6名, 厨师2名。

3.机构设置

机构设置主要有:党建服务站、民政服务站、劳动保障服务站、环境卫生服务站、文化体育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和司法警务室、社区会议室、主任书记办公室、巡逻队备勤室、“访惠聚”工作组办公室和食堂。

二、乌鲁木齐市某服务型社区建设现状

经过访谈、问卷等调研后发现该服务型社区的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区一站式服务站、网上平台、上门走访服务。

1.社区一站式服务站

(1) 社区一站式服务站建立于2010年, 建筑面积560平方米, 现有工作人员48名, 在册党员22名, 片区民警3人, 工作人员中男女比例1∶2, 民汉比例1:2, 在编与公益岗位人员比例1:2, 工作人员年龄大致在24―50之间。

(2) 社区一站式服务站办理党组织关系转接、居住证、准生证、老年证等, 办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再就业优惠证年审、城镇灵活就业补贴, 办理“就业失业证”“就业困难人员认定”, 申请廉租房住房、城市经济适用房住房、城市困难居民临时救助和小额贷款担保贷款, 办理“4050”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

2.网上平台

2014年5月3日社区微信平台设立, 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联系社区、社区概括和业务介绍。主要介绍了社区的占地面积, 社区现有居民数及服务站工作人员数目;业务介绍只指出了六站一室, 便民服务内容空缺。此外, QQ群是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的主要交流媒介。

3.上门走访服务

2009年乌鲁木齐市委下发《关于全面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 (“四知”要求社区工作人员知辖区住户的每个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社会关系, 知每个家庭经济状况, 知每个家庭成员的政治表现, 知每个家庭成员遵纪守法情况。“四清”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对于辖区就业情况清, 重点人员情况清, 流动人口情况清, 贫困群体情况清。“四掌握”要求掌握辖区基本情况及社情动态, 掌握辖区宗教活动情况, 掌握辖区居民的热点难点问题, 掌握辖区各类积极分子情况。) , 谈到社区工作人员要贯彻落实“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的要求, 做到对辖区内每个住户的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和社会关系了然于胸, 这就要求社区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门走访服务。

三、乌鲁木齐市某服务型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社区一站式服务站存在的问题

(1) 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社区服务站的权力相对较小, 能为居民处理的业务种类也较少, 居民仍在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奔波, 政府的“打包”服务未能发挥应有效果。上级部门对于本社区的具体情况了解相对较少, 做出的决策也不一定能真正解决该社区的问题。

(2) 社区一站式服务站经费不足。社区开支主要来自社区经费, 社区作为最基层的一级政权组织, 应依法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社会事务都统管起来, 这是社区政府的重要职责, 但是社区政府事权与财权却不相符, 社区经费不足以支撑社区开展相关活动。

(3) 社区一站式服务站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社区工作人员主要由社区管理者、社区服务者和社区志愿者三部分组成, 在编工作人员数目较少, 公益性岗位人员占一少部分, 大多数工作人员是临时在岗, 工作人员流动性特别大, 工作人员之间交流不便, 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凸显。

2.社区网上平台服务建设相对滞后

社区微信平台几乎处于“僵尸账号状态”, 对于微信平台首页提供的20项业务查询内容, 只能进行查询业务且属于机器自动回复,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内容, 还需要拨打人工热线, 六站一室和便民服务的相关内容处于空白。

3.社区上门走访服务存在的隐患

社区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了解民情, 便于为民服务, 必须进行入户调查, 掌握更多第一手资料。该社区处于老城区, 少数民族比例比较大, 情况比较复杂, 除部分居民不配合工作外, 还可能发现“不法分子”的一些违法犯罪活动, 这无形中加大了工作压力。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型社区建设的对策

1.加强社区一站式服务站建设

(1) 优化服务型社区与政府关系。社区属于城市居民自治组织, 在年龄结构、男女比例、民汉比例、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距比较大, 无法统一规划, 上级相关部门应对其适当授权, 鼓励创新。不随意干涉社区依法自治的事项, 做到权为民所用, 减少公众在政府部门之间的奔波。

(2) 适当增加社区服务站的经费。在加强对社区经费监管的同时, 还应以社区事权和人口数目为依据, 进行适当拨款, 确保社区收支平衡。社区要实现管理方法由单向型向互动型转变, 激发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我管理, 减少社区内部交流成本。

(3) 完善社区人力资源保障机制。一是定期组织社区公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 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二要切实保障广大社区干部福利, 拓展基层干部升迁的路径, 形成激励机制, 保障他们应有的权益, 进而达到提高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

2.加快社区网络平台服务建设

鉴于网络平台的移动性、及时性、零资费的特点, 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建设, 及时更新网络平台中的内容, 向居民宣传最新事务, 对于居民在网络平台所反映的问题, 应该及时解决, 而不能让其流于形式, 实现社区网络平台由封闭到开放的转变。

3.加强对上门走访服务的安全保障

应适当增加社区工作人员的数量, 尤其是男性司法警卫人员的数量。社区工作人员在入户调查过程中, 虽本着男女搭配的原则, 但男性应该多于女性。晚上入户调查结束后, 出于安全考虑, 应该安排专门的车送女性工作人员安全到家。

参考文献

[1].韩子荣, 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服务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 .李迎生.对中国城市社区服务发展方向的思考.河北学刊, 2009 (1) .

[3] .曾媛媛.城市服务型社区党组织建设研究――以杭州市夹城巷社区为个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4.

[4] .乌鲁木齐全面推行“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机制.和谐中国网, 2015-11-17.

[5] .纪强.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4 (11) .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8

一、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历程与取得的主要成绩

社区信息化是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下,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高社区服务和管理水平的过程。

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信息化构成了国家信息化的微观基础,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 年初印发的《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社区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我国社区信息化是在社区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信息化工程的快速推进为社区信息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和良好条件;适应政府职能下移、构建和谐社区,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创新社区管理方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成为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强大动力。

在各级领导重视下,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

1、规划先行, 带动社区信息化建设。为加强对本地区社区信息化的指导, 推动社区信息化建设,有的地区出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指导意见, 有的地区出台了社区信息化建设标准, 以标准化推动信息化。如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信息化示范社区评选标准》, 从重视程度、经费保障、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及应用、社区信息化管理等方面来评比信息化示范社区;杭州市出台了 《杭州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明确了杭州市社区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进度和保障措施;部分地区虽然没有出台专门的社区信息化文件, 但在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规划、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中, 都列出专门的章节,2、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我国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杭州、上海、重庆、武汉、深圳、南京、大连、青岛等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模式。北京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和96156热线呼叫系统实现了全覆盖。上海实现了市、区、街三级联通和社区服务信息网、热线电话网、实体服务网“三网联动”。重庆构建起区、街、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嘉兴通过1221工程,形成了嘉兴模式。青岛市四方区综合管理各级社区基础数据,构建起社区信息管理系统,并逐步扩展为四方区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等等。

3、通过社区信息化,有效地提升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了和谐社区建设。社区信息化成为新形势下改进政府公共服务方式、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和强有力抓手。从全国社区信息化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看,通过社区信息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区管理和服务方式,而且满足了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生活需求,对于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建设和谐社区产生了积极作用。青岛四方区通过便民综合服务系统,既解决了居民缴费难、老年居民出行难等问题,又通过收费企业提供的岗位解决了部分社区实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分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区信息化建设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观念、体制、财力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总体上尚处在探索阶段,问题在所难免,其中有些问题在全国带有普遍性。

(一)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需要统一规划,并建立行业标准。标准问题既涉及到数据标准, 又涉及到管理与服务标准。数据标准包括数据采集的基本要素、数据的来源、数据采集的方法及要求等, 标准统一有利于各地系统间的融合贯通;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包括社区管理与服务的范围、内容、深入的程度以及如何将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等问题。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导致各地政府各自为战,不仅模式多样,而且进展明显不平衡。不仅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鸿沟,即使同一个城市的社区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如,青岛虽然是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先进城市,但只有四方区82个社区居委会引入了城市社区便民服务系统,其他区还没有引入这个系统。同样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二)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导致成本过高。社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由于体制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部门间条块分割严重, 一些门专业性强, 权力相对集中, 条线管理也非常明显, 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而言, 要进行条块整合时就显得困难重重。目前的情况是,很多职能部门均在社区开展相关管理工作,同一批居民的基本情况, 在不同部门建立的系统中多次出现, 而且数据采集的方法和标准差异很大, 这样既造成了重复建设, 也严重增加了社区的工作负担。广州市曾经有的街道共接到了6个部门下发的9套软件,重复建设现象非常严重,成本过高现象十分突出。这样做的另一个不良后果是资源整合力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大量存在。有的部门观念滞后,实行信息封锁,将自己掌握的信息视为机密,不愿意共享;有的部门忽视信息资源整合的意义,担心对自己的工作造成额外负担,进行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动力明显不足。

(三)系统的扩展性不强,整体架构和技术有待提升。现代社区的发展要求社区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的拓扑结构具有延展性,既要满足社区群众当前的需求,又要满足社区群众长远发展需求。在模块设置上要突出适用性的同时,体现前瞻性。过去,社区居民对养老、医疗、收取水、电、煤气等事项比较关心,但目前出现的一个趋势是,社区居民对政治参与愿望强烈,对教育、健康的关注度明显提高。这个变化要求信息服务系统能够及时调整,进行技术升级,不断满足社区群众新的需求。

(四)社区信息建设人才匮乏。信息化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最终还是要通过人来完成,而人才队伍的质量对于社区信息化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目前, 虽然大部分街道干部都已接受过计算机知识培训,但由于从事社区信息管理的人员大都年龄老化,知识程度不高,计算机基础知识严重匮乏,网络维护能力低下,遇到一点小的故障就无能为力。有的社区经常出现连线障碍,使前来接受服务的群众深感不满。

三、积极推进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满足社区群众服务需求,根据群众服务需求变化,科学设置社区信息管理和信息服务内容,增强服务的便利性和实效性。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正确引导的作用,以社区为基础,组织、培训、鼓励、扶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这项事业。

3.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集约建设,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促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4.因地制宜,梯度推进。鼓励各地从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发展,突出重点,试点引导,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地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

到“十一五”末,社区信息化工作覆盖到80%的地级以上城市和60%的县级城市。通过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动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新的体制、机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显著提升,努力将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模式选择

社区信息化系统由一般由外网应用和内网应用两个部分组成,外网部分依托国际互联网,内网部分依托已经建成的政务网络平台(金宏网),两个部分物理隔离,可以通过网闸进行数据交换[见图1]。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统一平台,资源整合、集中共享、安全便利。

1、外网应用系统

外网主要为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接入社区信息化平台,进行基础数据维护、信息发布、网站管理等日常工作;社区居民则通过浏览社区网站得到各类资讯、党员远程教育、居民文化资源共享等多类信息服务。社区信息化平台包含基础业务处理、网站信息发布、便民服务、政民互动等应用系统复合应用,并通过信息门户进行整合后以社区网站的形式展现给终端用户。

外网网站分为区、街道、社区三级模式,区级网站为全区社区服务平台,下设街道子网站,每个街道子网站又分各个社区子网站,每个街道社区都有自己的用户名,在自己的网站上发布自己的信息,在社区服务平台上会把所有的信息体现出来。社区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社区门户网站。主要栏目应该有以下几个:

政务公开:政府、街道、社区三级单位的政务信息、政策法规;

便民服务:包括民政服务窗口、社区义工、婚姻时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等项目,该栏目应由社区服务中心维护;

行政事项审批:社区居民需要到政府部门进行审批的事项,可以通过该系统平台进行网上事项填报、预审、审批、反馈;

爱心超市:红十字会提供的捐赠物品拍卖等事项,该栏目由区红十字会维护; 交换空间:社区居民提供不用的物品交换需要的物品,该栏目由区社区服务中心维护;市民直通车:社区居民可以通过该栏目直接与政府各部门进行直接对话,提出问题,由负责的部门进行回答,该栏目由各部门共同维护; 网上购物:各商家可以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产品,社区居民可以通过网络订购自己想要的产品,该栏目区社区服务中心维护;

网上办事:配合市里正在实施的网上行政审批项目,社区居民在网上即可完成行政审批流程;

社区论坛:社区居民进行交流的空间,以及政府领导与社区居民进行互动交流的空间。二是网站内容管理平台。开发专门的内容管理平台对网站的信息栏目和信息内容进行管理,并以内容管理平台为依托构建和管理社区网站上的信息栏目。内容管理系统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分类、整理、审核、发布以及信息栏目的管理,还会通过数据接口从现有的各种应用中转入数据,在内容管理系统中统一管理。

三是社区便民服务热线。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基于社区信息化平台,建立社区便民热线,该系统以网络、电话的形式,整合社区信息化社区网站、社区信息化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将社区便民服务、服务预约、健康养老等服务凝成一体,并形成了一个相互联动的综合性便民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二)内网应用系统

内网主要为政府部门各级工作人员和领导服务,以金宏基础办公平台为依托,利用信息交换中心和认证授权中心提供的服务开发应用。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社区基础业务平台。社区信息化中核心的内容是面向街道、社区基层工作事项的业务处理和数据采集,社区基础工作事项涵盖党建、统战、治安、民政、文化、城管、计生、财政、劳动保障、工青妇、社区服务等几十个门类的一百多项业务。

二是社区基础数据利用。利用外网应用中社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所采集到的基础数据,开发出专门的应用系统,为政府部门和领导决策服务。基础数据决策系统通过社区录入的居民基础数据生成各类查询报表、图表,并通过相应表现形式展示出来,为各级领导和业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与现有应用系统的整合。内网中有很多宝贵的信息资源,如公文、信息、法律法规等。信息采集发布系统采集这些信息,经过审核后,通过网闸发布到外网的社区网站上。

(三)基于社区信息化平台的其他应用系统一是信息化便民综合服务系统。信息化便民服务平台系统作为区域性的跨平台、跨行业、多功能、多媒介的城市社会化服务的BTOC类大型综合服务平台,面对各类群体,通过广告宣传和商品直销等方式,使本平台在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链中的销售这一环节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布置在居民小区等人流相对集中区域的信息终端,可以方便居民、游客进行商品购物、车船票订购,提供社保、医保、气象、物价等信息查询。缴费业务方面可进行水、电、煤气、手机、电话、小灵通等项目,并可当场获得交易发票或凭证。项目突出“便民、利民、为民”的原则,有利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普及和提高,使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渗透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

二是地理信息城市管理系统(电子地图)。以多媒体电子地图为载体,将区域主要地理信息数据内容进行展示,以进一步提高办公的数字化、网络化为目的,搭建起来的综合性办公服务平台。该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是采用“一体化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地网GeoBeansv4.5”,应用MS SOL Server 2000 数据库,asp脚本语言编写的基于网络的电子地图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可以达到信息共享。各职能部门作为一个子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达到保密性的工作。该系统既可以领导决策,招商引资,发展区域经济等服务,同时为各职能部门提供了一个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工作经费的应用性工作平台。

三是电子商务平台。由政府出面,与大型商业集团、网络运营商、电子产品供应商及软件公司开展合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区域商贸服务业的深入发发展。具体操作方式:由大型商业集团提供区域内的商品货源、配送及服务,由网络运营商和电子产品供应商联合推出“宽带+电脑”的低价优惠套餐,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网络信息平台,由软件公司设计完成网站及后期的运行维护,政府对整个项目进行引导规范和监督。

四是党员远程教育网。各社区居委会通过社区信息化平台网络,连接党员远程教育网,社区的党员即可在社区内接受党的教育,学习党的重要会议精神,远程参与党的会议。

五是社区居民文化资源共享。基于社区信息化网络平台,建成全区居民文化资源共享系统,如影视文化网上观看、网上数字图书馆,网上数字档案资源等。

(四)推进措施

1.加强社区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抓建制订和完善城市社区信息化标准,为各地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指导,促进我国城市社区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

提升中国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统一规划和通用标准。2007年4月2日,原国家信息产业部与民政部在北京召开了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成立会。会议就成立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社区信息化标准研究起草小组工作规则、社区信息化标准制定工作的实施计划达成了一致,并对有关企业进行了标准化知识培训。可以说,此项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当前的任务是尽快总结成功经验,制订城市社区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时间进度等要求,使国家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做到标准化、程序化、规范化。

2.制订分步推进策略,逐步构建市、区、街、社区四级信息网络系统。上海等城市的经验表明,社区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大,资源整合工作复杂,工程量十分浩大,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与城市管理体制相一致,城市社区信息化的基本目标应该是构建四级网络体系。首先做好社区与街道两个信息节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扩展到区和市。为此,必须制订相应的推进计划,明确目标和责任,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目标计划的顺利推进。

3.明确社区功能,构建科学的社区管理系统。要通过调查,仔细梳理居民社区管理,特别是服务需求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社区管理系统。[见图2] 图2 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模块

该系统由三大板块构成:系统管理、便笺服务和业务模块。三个板块对应不同的功能,共同运行于一个基础平台上。这个管理系统总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实用,易于操作。

4.以信息决策预警和公共服务为突破点,加强基础数据的建设和更新,加强系统的扩展性,将公安、民政、劳动、统计、司法、档案等体系的相关数据导入社区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各个行业信息交换和利用。克服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需要有效整合各个部门手中掌握的大量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由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牵头,相关行业领导参加的城市社区信息化建设推进委员会,其职责是制订计划,定期研究信息资源交换、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加速信息整合进程,更好地发挥社区信息化平台作用。

5.构建分布式查询系统,建设城市社区数字地图,并将之上升为区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社区信息系统功能的优化与升级。这是未来城市社区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青岛市四方区已经建立了这样的范例。该区信息中心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独立开发了四方区社区数字查询系统。只要打开数字地图,每一个街道、社区内的单位、居民住户的基本情况都可以在这个系统内找到。以家庭为例,可以查找到每个家庭的人口、年龄、职业、计生、健康等各种信息,为社区科学管理和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加大社区信息建设人才的培训工作。对街道、居委会工作人员有计划实施定期培训,提高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要将社区信息工作人员培训列入计划,分批分期进行技能操作培训,使之能够较为熟练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同时,加紧补充年轻的大学生到社区工作,每年补充一定数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社区任助理,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能从整体上提高社区一线工作人员的信息管理技能。同时,要建立系统维护中心,设置专线、故障排除电话等方式,强化指导力度,随时解决大的局部性故障,维护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9

XXX党委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提升服务的工作思路与创先争优、创建全市文明城区工作目标,大力营造重视服务、崇尚服务、坚持服务的浓厚氛围,扎实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中心,提升党员的学习能力、知识素养、工作本领,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1、以“三个服务”为创建主题。一是服务基层,设置包村干部。积极转变服务观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构建完善的党内服务体系,促进镇党委服务基层党组织,充分调动各村(社区)党支部和党员服务基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包村干部来指导和帮助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服务基层群众的主体。二是服务群众。积极整合服务资源,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载体,丰富服务内容,构建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工作体系,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项目,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三是服务发展。积极盘活党的组织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各村(社区)党支部和党员凝聚人民群众服务科学发展的工作体系,将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转化成促进科学发展强大动力,为本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

2、推行“三大模式”提升服务水平

紧紧围绕促进社会转型、服务基层群众等工作重点,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群众工作网络,开通了社情民意的“高速路”和解决群众问题的“直通车”。

1、推行“单元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多元化参与”的社会管理模式。把全镇28个村(社区)划分成14个单元,每个单元由镇党委配备一名包村(社区)党员干部担任,共配备14名综合管理员。通过整合基层组织各类资源,组建相应的服务团队,点对点、面对面地为群众提供服务,全面承担单元内联系群众、掌握民情、改善民生、解决矛盾、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等职责,实现基层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全覆盖、服务群众经常化,提高基层党建工作和社会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2、推行“网络化”的社区理事模式。通过与电信公司合作,铺设远程教育网络,通过网络宣传,传播党务信息,提高基层党员的服务意识。同时,创建民情服务信息平台,为街道与群众交流信息提供快捷通道。服务信息平台建成后,可以发出安全生产管理、防御台风等各类信息。特别是在应对2012年镉污染事件和今年台风“优特”带来的强降雨通过安全应急救援系统,及时发布污染动态信息和降雨强度信息,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发挥先锋作用,带领居民群众积极做好治理和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镉污染和强降雨造成的损失。

3、推行“亮身份、亮承诺、树形象”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模式。在党组织和党员中推行公开承诺制,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承诺亮出来,把党组织和党员承诺履诺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了党组织和党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党员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做好表率。目前,全镇28个党组织和 名党员共公开承诺事项 多件,已兑现 多件。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管理制度 篇10

为促进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加强对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管理,充分发挥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职能作用,更好地丰富广大社区居民文化娱乐生活,制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文化服务卫生保洁制度

1、文化服务中心的卫生保洁要做到制度化、经常化,要定时清理,始终保持清洁状态。

2、工作人员上午要上班前打扫室内外卫生,整理内务。节假日前要集中开展一次卫生突击活动。

3、文化服务中心墙壁上和室内通道不准随意乱贴乱挂。各功能活动室和办公室门窗及玻璃要干净、明亮,无灰尘、无污渍,窗台干净整洁,窗台外无杂物。

4、活动设备和器材、桌椅等处无灰尘、无污渍,干净整洁。

二、文化服务中心设备管理制度

1、服务中心设备财物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专人专档,妥善保管,统一登记、统一发放、统一管理,不得丢失。

2、服务中心内所有设备的使用管理,要实行专人保管制、损坏遗失照价赔偿制。

3、设备只能用于开展群众性公益活动所用,严禁私自另作他用,不准擅自外借或人为损坏,不得占为己有。否则,因外借、损坏、遗失的,严格追究责任,由保管人、当事人按原价赔偿,确因工作需要,须有负责人书面批准,才能办理有关手续。

三、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行为规范

1、坚持为民服务宗旨,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提倡敬业奉献。

2、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本职岗位应具备的政策理论、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3、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工作,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4、实行挂牌办公,服务热情周到,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广大群众参与各项文化娱乐活动。

5、保持文化站内外环境整洁、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值班制度,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6、认真执行关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做到严守法纪,秉公办事,不以权谋私。

7、行为仪表举止规范,提倡文明用语,做一个有较高素养的文化人。

四、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承诺制度

1、保证服务中心正常开放运行,积极开展文化阵地活动,热情周到接待来访群众。

2、举办各类展览、讲座,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经济信息,为群众求知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3、根据社区群众的需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

4、开展群众读书读报活动,为社区群众提供图书报刊借阅服务。

5、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五、文化服务中心向公众开放服务制度

1、要结合自身功能特点和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学习的规律和实际需要,保持经常性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

2、重大节庆或传统节日开展的文化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便于群众参与。

3、搞好服务中心内设施保障,积极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

4、工作人员要恪守职责,热情接待,搞好服务。

六、多功能活动室管理制度

1、管理人员要严守工作岗位,认真履行职责。

2、管理人员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位,预防和杜绝火灾、被盗、骚乱闹事等危及安全的事故发生。注意防火、防盗、防非法操作。

3、各套设备只能由站内工作人员使用,其他人员一律不得擅自操作。严禁私拉电线、乱接插座、私自安装其它电器设备。使用设备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超负荷运行。

4、管理人员要定期对音响、线路等电器设备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电器设备安全有效地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

5、每次开展活动,管理人员必须提前半小时到场,做好安全检查和准备工作后方可开放。对手续不全和没有事先安全教育的使用者,管理人员有权拒绝开放。

6、开展活动时,如发现安全意外情况,要及时组织人员撤离,同时启动应急程序,妥善处理。场地使用完毕后,管理人员要认真检查设施、设备,关好门窗,切断电源。

7、多功能厅所有设备一律不准外借,如有发现,管理者承担物品损坏或遗失造成的所有责任。

8、场内严禁吸烟和明火,严禁携带一切易燃品和危及安全的化学药品入内。

9、场内禁止吸烟,严禁随地吐痰、吐弃口香糖、乱扔瓜果皮壳等不文明行为,不听劝阻者,请其离开活动场地。

七、文体娱乐室管理制度

1、保持室内良好的卫生环境,严禁在室内吸烟,严禁随地吐痰、乱扔任何杂物。

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强化社区服务 篇11

----南站镇欣欣花园社区简介

欣欣花园社区位于南站镇中部,105国道东侧,距县城五公里处,由原压煤村庄南辛庄村拆迁建设而成,是“一村一居型”社区。该社区于2010年3月动工建设,2011年4月份回迁入住,6月份进行了村改居。社区占地307.75亩,总建筑面积21万m2,共有816户,总人口1521人,党员38人,2010年人均收入7800元。社区党支部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充分发挥党员作用,提升了社区服务质量。

一是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社区建成后,为加强党员管理,在支部中设置“一干多支”,以社区党支部为主干,以住宅楼房为枝干,成立楼宇党小组。按党员分布人数和楼宇位置划分,社区35栋楼共设立了4个党小组,对社区党员实行楼宇网格化管理。由于党员熟悉本网格居民信息和社情民意,便于及时处理、协调有关问题,属于突发性的事件,党员第一时间到现场,第一时间上报乡镇和相关部门,形成了“人在网格中、事在网格办”的服务机制。社区党支部选派社区内政治觉悟高、群众威望高、“双带”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党员担任楼宇党小组组长。各楼宇党小组服务功能“一主多辅”,除担负发展社区经济、服务社区居民、维护社区稳定的职责外,各楼宇党小组还结合各自特点开展其他服务,实行“一人多岗”,设立“义务巡逻岗”、“矛盾调解岗”、“扶贫帮困岗”、“民意调查岗”、“政策宣传岗”等岗位,为居民提供零距离服务。目前,已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各类问题100余件。

二是开展“星级党员”评比活动。支部科学设置了“遵纪守法星”、“团结和谐星”、“廉洁自律星”等五个星级内容;分别召开星级评定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和部分群众代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民主测评;召开支委会,将综合评议结果和平时工作、学习、生活的一贯表现相结合,进行考核“定星”。评星定星后,支部成员为四星及以上的星级党员家庭进行“星级党员户”挂牌,增强了星级党员和家人的荣誉感,增强了星级党员的服务意识,大局意识,从而营造了广大党员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评选出的星级党员挂牌上岗服务群众,自觉接受广大群众监督。通过“合理定星、努力争星、严格评星、动态管星”,广大党员在评“星”中受到教育,思想在创“星”中得到提高。

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推进社区文化建设 篇12

寿光市现有城市社区13个,全部集中在圣城街道。今年以来,在寿光市委宣传部、寿光市民政局的领导下,圣城街道党工委一班人在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中,大胆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创造性地把品牌理念引入到城市社区领域,围绕“一个社区一个品牌一个特色”的要求,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核心,以服务社区居民为宗旨,以强化服务功能为重点,创造了一批引领方向、富有特色、个性鲜明、展示形象的特色品牌。目前,向阳社区的“欢乐使者”、学院社区的“温馨家园”、现代社区的“党情融万家”、兆祥社区的“党情连民心”等13个城市社区品牌基本达到了“覆盖全区、公众参与、社会评价、动态管理”的常态性品牌运行状态。

在向阳社区,新建的“数字社区” 管理系统里,随意点开社区内一位居民,该居民的详细住址、家庭成员、职业等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这些情况会随着入户调查动态更新。这是圣城街道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引入GIS地理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社区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服务平台。新平台的建成,使社区管理更加立体、形象和直观,而社区微博、短信党课等现代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则以一种历史性变革的姿态,让社区学习活动变得无比灵活、轻松。

学院社区推出的贴近群众需求服务,是圣城街道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引入品牌服务理念、改变传统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圣城街道将干部素质提升与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责”的原则,打破分工壁垒,对各类社工有机归并,使他们岗位相互兼容,人员相互补位,工作相互协调,既让干部员工得到了多岗位锻炼,又使居民到社区“进一扇门、找一个人、办所有事”成为现实。

现代社区在创建“党情融万家”品牌中,则针对居民小组长反馈的邻里之间“相见不相识”的现状,本着以情感人、以情引人、以情聚人的理念,举办了 “左邻右舍都是爱”活动,将印有在一个单元居住的居民和居委会联系电话的亲情卡发放到居民手中,使相互之间在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能在最短时间内找到左邻右舍的“亲人”。

上一篇:党务校务公开工作总结下一篇:杜家毫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