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

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我们还必须高度重视先进文化建设问题,这是从文化的作用、目前农村先进文化发展的滞后现状得出的必然结论。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应该体现“社会主义”和“新”的特色。要运用各种活动、传统艺术形式、各种宣传物及大众传媒形式将先进的文化内容在农村广泛地传播出来,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培养无数先进的新农民。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建成有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保障,这项事业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进文化

作者简介 张文富,贵州师范大学马列部副 教授,法学硕士,贵州贵阳550001

自从2005年中共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口号以来,各界人士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一直非常热烈。人们从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而从文化重建的角度来谈建设新农村问题的人也越来越多,说明在广大农村地区建设先进文化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就该问题作更进一步的探讨,希望能对建设新农村有所裨益。

一、先进文化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个经济问题,即它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想,同时也因为我们当前面对的广大农村地区都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贫穷,因此胡锦涛讲: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问题。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去加以构建,忽略任何一方面,这项工程就难以真正地建立起来。近些年来我国之所以出现了严重的“三农”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长期忽略了在广大农村地区推行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路线,相反却采取了片面的经济中心主义发展模式。片面的发展观导致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农村地区不但经济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而且各种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

实践告诉我们:新农村建设不重视文化建设是不行的。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脉络和凝聚力来源,失去文化支撑的民族是“无所适从”的民族,而失去先进文化导向的农村也必然是一盘散沙的、丧失前进动力的没有希望的蛮荒地带,更谈不上什么“新农村”。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的文化现状是令人忧心的:一是文化设施落后且缺乏:很多地方(从乡到村)没有文化站、图书室、电影院、运动场;二是文化人才流失:广大农民所熟知的很多文化人才已经不能为他们的文化享受服务了,这些人要么年老体衰或者已经过世,要么外出打工挣钱糊口去了,以至于像庙会、社戏这些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下去;三是文化形式单一:很多地方的农民在闲暇时只能靠打麻将、看电视来消磨时光;四是文化内容不健康,充斥大量封建的、堕落的旧文化:封建家族文化兴起、城市里的堕落文化如卖淫嫖娼、黄色录像、赌博、脱衣舞向农村地区蔓延,污染了农村的社会风气。由于大量传统价值观不复存在了,农村以前常见的那种勤劳善良、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的现象不多见了,而赌博、打架斗殴、偷鸡摸狗、不敬老不爱幼的现象多了。这样的农村,人心是涣散的,风气是败坏的,发展是没有方向的,前景是暗淡的。这种状况不尽快改变,“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法建设起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素质将是决定新农村能否建立起来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个结论并不是唯心主义的,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这一现象:几十年来,实行同样政策而且自然条件也相似的一些农村地区,为什么有的村庄能够率先解决“三农”问题而实现共同富裕和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另一些村庄却深陷“三农”的泥潭中不能自拔呢?造成这种巨大差别的原因只能归结于文化,或观念的不同所导致的不同行为取向,以及农民自身素质不同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差距。

我们认为:解决农民自身素质问题的合理途径就是创新农村文化,用先进的思想文化武装农民的头脑,从而使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作用。这些先进的文化一旦在广大农村地区建立起来,则旧式农民将变成新型农民。其自身所蕴涵的巨大人力资源潜力将释放出来。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前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说过。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新形势下,如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快农民知识化进程,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培养造就具有较高素质、较高技能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先进文化对于巩固和壮大农村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近些年来在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成绩突出被称为“一枝独秀”的河南南街村的实践告诉我们:对于一个乡镇公有制企业的成败来说。其管理者和职工具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公而忘私的精神具有关键的确作用和意义。南街村集团领导人王宏斌认为没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觉悟的新农民,集体经济就难以发展起来,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这种理想信念和精神事实上就是先进文化。而先进文化能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总之,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第一,弥合矛盾,增进群众团结。各种大众文艺活动无界限,不同姓氏的人,甚至从来不说话的人,都可以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这慢慢就可以造成一种和解和交流的氛围。第二,文化生活和经济组织相辅相成。像合作社这样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的组织,如果只靠金钱和利益的作用来维系,用不了多久就会垮掉。有了共同的精神文化作为纽带。合作社就能长期存在下去。第三,塑造新型农民。先进文化具有教育、舆论功能。用唱歌、戏曲、文体活动等形式可以很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并且有助于公共空间和公共舆论的形成。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生活的农民必然不同于一般一盘散沙式的农民。而是新型农民。第四,可以使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提高其单位劳动生产率。这样,农民的物质财富才能更快地增加起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

二、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从内容上讲,围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文化建设要贯穿“社会主义”和“新”这条红线,没有这条红线,“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只能是有其名而无其实。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构建和谐的新农村。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是目前世界上最新最先进的文化。这种文化须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特点,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

下,继承和发展我国近代以来创造形成的革命文化以及兼收并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体现时代特点。这种先进文化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包括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思想政治观、道德伦理观、生活方式、文化教育观等。相对于先进文化,像宗教迷信、赌博、暴力色情、唯利是图、黑社会等旧社会的落后文化之所以落后,是因为这些现象恶化了农村的社会关系。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旧文化如家族意识、人身依附思想、金钱至上观念、消费主义、个人主义意识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大障碍,必须加以限制和批判以缩小其在农村的生存空间,否则社会主义新文化就难以在农村立足。

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形式也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文化形式来表现先进文化,新农村的先进文化建设就会难以进行下去或者难以收到预期效果。这种形式就是能够传播先进文化的媒介或者载体。结合已建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陕西阳山庄、北京韩村河村等地方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形式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各种活动。像各种读书会、演讲会、体育比赛、评优学先进活动等,都是可以采取的文化形式。(2)各种艺术。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唱歌、舞蹈、电影、雕塑等承载着先进思想内容的艺术形式都可以作为教育和娱乐广大村民的有效工具。(3)平面宣传物。如那些内容健康的图书、报纸、宣传画、标语横幅等,既可以创造一定的社会氛围,也可以直接作为一定的文化形式来传播先进文化的内容。(4)现代大众传媒。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是可以用来传播先进文化的高效载体的。当然,由于市场化的影响,这些大众传媒往往在传播正面的东西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东西,从而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有条件的地方都应该建有自己的广播站、电视台和局域网,以密集地传播先进的文化内容,抗拒外来的不良影响。

三、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条件和保障

新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成败有赖于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这是因为;建设新农村先进文化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在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的系统工程中,文化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如果没有整个大系统或者其他子系统的支持与配合,文化建设将是难以单独进行下去的。我们认为,为保证新农村的先进文化能够建成,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要有雄厚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这里的基础并不是指很多人所认为的大量拨款和物资支持,而主要是指农村先进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没有这样的经济基础,即使上级政府下拨多少资金也难以形成先进文化的持久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先进文化不过是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形态被集中体现出来的另一形式而已。如果我们一边高喊口号要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另一边却不搞社会主义经济甚至破坏农村的社会主义经济——集体经济,那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发展和生存下去。从现实来看,我国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无一不是先有集体经济的大发展,然后才有了先进文化和其他方面建设的繁荣。

第二,必须有可靠的政治保障。这个政治保障的组织就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南街村致富带头人王宏斌在阐述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时说:“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下大力气把党组织建设好,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好,坚持走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动摇,就一定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文化过程中,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坚定有力的领导,我们将一事无成。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是领导者和组织者。依靠自发力量来搞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和其他各类建设,可能会取得一时的成功,但是其成果难以持久地保持下去。党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干部支持和精神支持。这是其他任何社会力量都无法取代的。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党组织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而关键是怎样像华西村、南街村那样使许多村庄涌现出好的带头人。可以复制华西村和南街村吗?很多人对这一问题是有疑问的。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唐国增针对南街村能否“复制”这一问题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最关键的还是要有好的领导。要形成这样的班子,少数靠自己的觉悟,多数靠党组织的管理和引导。”如何造就广大农村的“好带头人”?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由于目前广大农村党组织大多数处于涣散状态,缺乏战斗力和号召力,无力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先进文化的重任,我们希望尽快重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和恢复党的威信,使农村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先进文化的战斗司令部。

责任编辑:周志华

作者:张文富

第2篇: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初探

摘 要:在城鄉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积极推动农村法律文化的发展,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以现代法治精神为核心,以先进法律文化为标尺,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最终实现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滞后性;举措

引言

当代中国虽然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但仍然是一个有着7亿多农民的比较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仍然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大问题。因此,在中国解决任何宏观性问题都应当把农村和农民问题纳入考察的范围,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也不例外。

与人们对文化内涵的理解一样,不同学者对法律文化内涵的解释也各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学界普遍认同的概念。如果从法律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运行过程来理解,法律文化是指,在人类的法律生活和历史积累中,在与自然、社会、经济、其它文化形式的广泛联系中,所形成的以法律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法律规范与制度、法律设施等为内容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过程。法律文化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结构:显性法律文化是指制度性的法律文化,包括法律法规、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等;隐性法律文化是指理念性的法律文化,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等。

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本应是一个整体,学者在研究法律文化时往往也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结构在现实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即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上,而且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而法律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方面。正视差异、探索规律、缩小差别、消除隔阂、弥合缝隙、促进发展乃是政府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是特指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在城市和农村法律文化存在巨大反差的现实中,不断完善农村和农业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设施,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价值观念和法律思想,进而促使农村社会的法律行为更加符合法治原则和精神的过程。我们研究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根本目的就在于全面提升我国法律文化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促进我国法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的地位和意义

1.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

法律文化是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文化的现代化是现代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农村法律文化建设是我国法律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农村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社会法律文化的现代化,也就没有文化的现代化;没有农村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在我国,现代化的法律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内涵是一致的。因此,实现农村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即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农村市场经济真正得到完善,农村经济生活秩序正常化,就离不开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这是因为:首先,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只有建立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协调的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才能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现有的农业经济法律制度属于显型法律文化(制度性法律文化)的范畴,只有这种显型法律文化内化为隐型法律文化,内化成一种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才能真正得到自觉遵守,才能减少各种冲突,减少经济成本和司法成本。第三,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维护和保障农村社会新的经济秩序。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农村各类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保障弱势群体和个体的经济权益,从而保障良好的农村社会经济秩序。

3.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农村向现代社会转型。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我国实现现化化的关键在于农业比重的下降和农业从业人数的减少,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城镇化并不仅限于各种硬件设施的改造。农村城镇化的实现就其本质而言应该在于使农民具备适应城镇生活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变革广大农民传统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和法律思想,造就具有现代法律文化理念的现代公民,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向现代社会转型。

4.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以“乡政村治”为基本特点的农村政治格局。但农村民主政治还很不完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造成农村民主政治相对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村法律文化滞后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乡镇干部和广大农民对农村民主政治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水平,从而增强他们依法管理农村社会的自觉性。其次,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和提升乡镇干部和广大农民与民主相适应的思想、民情和道德,从而促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村法律文化滞后性的现实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自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法律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当前我国农村法律文化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先进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1.从农村法律文化的显性结构来看,法律缺位比较严重,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农村制度性法律文化建设有了很大发展,社会主义农业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已制定和颁布了20多部农业与农村方面的法律,50多部农业行政法规,340多部部门规章,地方人大和政府还制定了一大批地方性法规,内容涉及和涵盖了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方面。但是,从农业立法来看,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村法律体系薄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立法,尚未形成种类齐全、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和协调统一的现代农业法律体系。[1]如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在结构调整和畜牧业调整方面现有的法律法规还很不系统;在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如保护农民打工、农民择业权利和其他经济权益)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在农业投入品(如化肥、饲料、农药、兽药)质量规范方面,现有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情况需要。

第二,部门利益倾向比较严重,有些法律、法规的内容不相衔接,法律体系内相互抵触甚至冲突的现象时常发生。尤其是有的地方政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过分强调和强化自身的职权和利益,使得一些社会无序状态竟然有法律“依据”。这直接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例如,新农保与旧农保的衔接在法规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再如,有的县市把发放60岁以上农民养老补贴和子女是否加入新农保挂钩,这无疑会影响国家这些惠农政策的落实。

第三,义务性规范多而权利性规范少,权利义务不对称,难以保障农民权益。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经济的落后,要提高社会生产力,必须首先发展工业,我们一直走的是高积累的路子,因而使农民承担了更多的义务,对农民利益的保护远远不够,以至于在立法上导致了农民的利益与义务失衡。例如,城乡区别的公共福利政策;“一国两民”的户籍管理制度;城市中小学教育全部由国家投资,而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则以乡镇统筹的方式由农民自己解决;国家只负担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民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等等。

2.从法律文化的隐性结构来看,农村社会理念性的法律文化相对于制度性法律文化从整体上来讲具有滞后性。我国农村理念性法律文化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为:轻法、仇法、畏法心理根深蒂固;“人治”意识普遍存在;“无讼”思想仍被推崇;“法律工具主义”大行其道;程序正义被束之高阁,等等,所有这一切与现代法治的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是相悖的。造成农村理念性法律文化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起源看,华夏文明属于农业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农业文化。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法社会,这种宗法社会在法律心理和法律意识上表现为礼治、德治和人治。这种法律心理和法律意识与当代公民社会所倡导的法治是格格不入的。建国以后,我们虽然在农村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法律文化建设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看,传统法律文化的糟粕还没有从根本上肃清,其对农民的影响还极为深刻,对农村法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极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使农村法律文化发展与城市法律文化发展相脱节。“贫穷和愚昧是实现民主和法治的障碍,因为民主和法治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和标志。”[2]现代法律文化是以公民社会为基础的,是建立在市场经济之上的,因为法治所崇尚的权利、平等、自由等观念只有在市场经济这种较高的经济形态才可能呈现。

我国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使农村经济远远落后于城市。这一现实极大地阻碍了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进程。首先,当农民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在較高的诉讼费用面前也不得不望而却步。这种情况下,农民往往选择用非法律渠道解决争端,法律不仅不被作为首选方式,而且常常被边缘化,于是进入排斥法律的不良循环之中。其次,落后的经济状况导致司法资源配置的不足也直接影响执法和司法的公平与效率。这是因为由于地区贫困,导致基层执法人员数量少、办案经费不足、法律设施不健全等法律资源严重匮乏现象非常突出,不仅影响执法司法的公平与效率,而且严重损害了司法机关乃至法律的权威性。

第三,农村教育水平低下,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律文化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承认,对法律法规的理解以及法治思想的培养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前提和基础的。法律是一种精英知识,这种知识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来说充满了理性与现代性。目前,我国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整体的文化水平比较低。知识的缺乏更加深了思想的贫瘠、文化的落后。这成了农村法律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推动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的现实举措

1.积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曾经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3]根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法律文化是以物质生产及其所造成的经济状况为其社会基础的。法律文化的变化总是与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相伴相随。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离不开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所以说,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着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阻滞因素有很多,但至关重要的就是农村经济落后,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农民在市场中仍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推动农村法律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完善财产权制度,培育农民的市场主体权利意识。只有建立起国家宏观控制下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我国农村经济才会不断发展,农民才会不断走向富裕,才能为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为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提供丰厚的文化基础。“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4]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是改造农村的一个重要方面。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

制约农村法律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是教育。为此,政府必须优化教育资源,合理分配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由于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文化素质时,应着重优化学生的法律心理、培养学生的法冶意识。只有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法律文化素质才可能全面提高,农村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建设才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

3.努力完善农村民主政治体制,强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法治和政治是不可分隔的,法治意味着政治的节制,意味着政治分歧解决的规则化、程序化。在农民法律知识相对匮乏、农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途径相对狭窄的前提下,农村政治对农民的法律信仰的培养会产生重要而且直接的影响。如果农村政治能真正体现法治的基本原则和先进法律文化的要旨,就能增强广大农民对法律和国家司法体系的信任,从而坚定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反之,如果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过程中出现了有违法律和法律精神的现象势必会对农民的法律信仰产生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因此,在农村的民主管理中,要努力完善农村治理的民主化,强化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包括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高指向性等,引导农民进行有序性的制度化参与,这有助于推进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

4.积极推动农业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完善农业法律体系。有法可依是法制建设的前提。做好农业和农村立法工作,是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农业法律的薄弱状况与我国农业大国和农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这就要求立法部门在农村法制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善立法。一方面,立法机关要尽快加强一些法律空白的立法;另一方面,立法机关要科学论证,适时修改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符合广大农村发展的法律,尽快完善我国农村的法律体系。在农业和农村立法方面,应侧重于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以支持和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

5.加强队伍和体制建设,维护执法和司法公正。在现实生活中,对广大农民法律心理和法律意识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国家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现状。农民的法律心理和法律意识最直接地来源于司法机关的执法过程。農村基层司法机关的执法过程,不仅关系着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不能得到法律的维护,而且关系着千家万户对国家法治的认识。只有全面提高法律实施的成效,才能使法律被信仰。为此,必须全面提高司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完善司法体制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切实维护执法和司法的公正。只有这样,才能在农民心中树立起良好的法律形象,增强广大农民的法治精神。

总之,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立法、司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建设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代法治精神为核心,以先进法律文化为标尺,有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农村法律文化的健康发展,最终实现建设农村社会主义先进法律文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存学.农业和农村法律建设基本问题[J].中国农村观

察,1999,(4).

[2]于光远.换脑筋[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314-31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32.

[4]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N].人民日报.

2011-09-09.

[责任编辑:宇 辉]

作者:赵占臣

第3篇:组织生活会:建设先进班级的新契机

摘 要:从班级管理方面来看,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确立班级组织目标、形成班级组织规范、完善班级组织结构意义重大。一是可以无形中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端正其品行,形成良好的班风;二是可以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可以明确学生和教师的职责,相互督促,使班级管理机制能够更好地运行。

关键词:组织生活会;班级管理;思想品德教育;班主任;契机

班主任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处在青春期的高中生面临着世界观的选择、人生观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判定,作为引路人的班主任责任重大。因此,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采取何种管理模式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不适用于当前,班主任工作有时可能陷入一定的困境,变革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是每一位班主任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在班级管理一线工作多年的班主任,笔者认为班级管理既不能延续传统的班主任决定一切的管理模式,也不应该继续进行空泛的说服教育。而选择和完善班级组织生活会,无疑是解决班级管理困境的良方妙计。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今时代,需要人们根据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挖掘自己最大的潜力。而要做到这一切,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级组织生活会则提供了这样一个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的途径。简单来说,班级组织生活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全班学生的会议和活动,它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和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民主生活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形式一般有班务会、民主生活会以及主题班会等几种。在班级管理实践过程中,笔者探索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建设先进班级的路径,获益良多。

一、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建设先进班级的合理性

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来说,班主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叶澜教授曾经说过:“班级管理工作,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帮助班主任,而是让管理、制度本身成为一种教育的手段和力量,开发学生的潜力,帮助、促进每一个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实现主动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最高价值。”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直接将学校发展的主体指向学生,而将实践这一理念的主体归于教师。“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成为很多班主任工作最为真实的写照。因此,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要以学生为出发点,给予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平台,要鼓励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主动发展自己。

班级管理形式多种多样,而组织生活会是班级管理形式的重中之重。一方面,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明显增强,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升,能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自主性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高中生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期待。虽然每天埋头于题海,但是脑海中往往已经构建出一幅自己未来的绚丽蓝图,并期望有朝一日能实现这些宏伟的目标。因此,根据以上特点,班主任如果可以完善班级组织生活会,就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约束自身不当的行为,端正自己的品行,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正是考虑到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实行班级管理能够带来种种益处,笔者才付诸行动。同时,也正由于班级是学校教育与管理的最基本组织,在班级推行组织生活会无疑更能立竿见影,达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建设先进班级的实践性

对于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機建设先进班级,笔者在实践中一直深思熟虑,积极推动,主要将其分成班级目标、班级规范和班级组织结构三个方面去实施。当然,如果组织生活会不能有序地进行,就不利于班级管理,更别说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建设先进班级需要以有序化为前提条件。

1.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确立班级组织目标

组织生活会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立班级组织目标,通过目标设置来指导人的行为,调动人的积极性。目标管理简称MBO,它是以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和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为基础,于1954年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的。它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过程型激励理论,重视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其功能是通过目标的设置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方案,避免工作上的盲从和步调不一。班级作为一个组织同样应有自己的目标,要根据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明确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或预期要得到的结果。巴纳德有一句名言:“目标管理的最大好处是,它使管理者能够控制他们自己的成绩。”这位杰出的管理家认为这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变成更为强烈的动力,进而推动自我尽可能地把工作做好。

在具体的组织生活会实施步骤方面,笔者首先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班会。主题的内容是每位同学和笔者谈一谈之前所在班级管理方面的一些得失,然后布置一项作业,让每位同学回顾我们这个班级的优点与不足,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确定班级的组织目标。在第二周班会上,笔者每组派出一位同学与班长一起把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整理,找出共性,并展示同学们所制定的班级组织目标,以及学生代表最终通过的班级组织目标。每一项目标,都有具体实施管理的责任人。如为了实施风纪管理,先由风纪委员担任小组长,选出三位风纪标兵,然后由这四位同学制定风纪检查标准及奖惩标准,形成书面文字,交由全班同学表决,其他同学可以提出异议及修改意见,最后风纪组讨论整理成文,一旦成文就成为全班公约。

这场主题班会,不仅能让学生清楚制定目标的步骤,还能使他们明白目标的重要性。有了班级组织目标,学生就有了正确的行为准则,可以依据目标端正品行,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良好的班风,进一步促进班级管理机制的实施。因此,确立班级组织目标对于先进班级建设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这样的主题班会摒弃了班主任独揽大权的模式,能使每位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管理之中。从班主任的角度来看,组织生活会的确是班级管理的有效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参与制定班级组织目标,是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共同爱护班级。这样的班级管理方式,拉近了学生与班主任的距离,营造了一种民主友好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意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个少年,只有当他学会了不仅仔细地研究周围世界,而且仔细地研究自己本身的时候;只有当他不仅努力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而且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的时候;只有当他的精神力量用来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完善的时候,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2.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形成班级组织规范

如果能够利用班级组织生活会制定和执行班级规范,就可以很好地调整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遵守课堂规范,讲究日常行为规范,严明纪律行为规范,遵从考勤行为规范。反之,如果班级组织生活会仅仅是形式上的组织生活会,不与学生的行为规范有机融合起来,班级管理可能就不能顺利进行。

因此,班主任要有效利用组织生活会制定和执行班级规范,采取合适的方法,促使学生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在校行为规范方面,笔者一般会从细节着手,先是与班级委员会一起制定相应的班规条例,使学生有规可依,然后由班委联合班上同学分工负责规范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如出勤情况、做操情况、宿舍情况、作业情况、自习纪律情况。这样每个人都是管理者,每个人都是被管理者。

笔者也积极鼓励学生主动提出疑问,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笔者会充分利用班级组织生活会的优势,让各小组长收集该小组的问题,然后由班级委员会的干部轮流提出这些问题,再征求全体同学的答案和想法。例如,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方面,笔者会与班级委员会在组织生活会中一起制定班级值日表,明确每位同学劳动的任务和区域,给予平等的劳动机会,一视同仁,同时也在组织生活会上制定相应的奖惩办法,并由全体学生通过执行。这样,一方面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向学生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指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通过组织生活会监督规范学生的劳动行为,真正做到人人有责,有过必担。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因此,班级组织生活会能够规范学生行为,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更优秀的人。

3.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完善班级组织结构

想要更好地推动班级管理机制高效运行,班级组织结构的建立与完善是非常有必要的。以组织生活会的形式促进班级组织结构履行其职责,以此推动整个班级管理机制的运行是笔者的整体思路。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十分注重自主性原则,尤其信奉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笔者只充当班级委员会中的一名普通小干部,而较为重要的职务都是由学生担任。

首先,班委会成员可以通过组织生活会的形式采用全面考察、自我推荐、竞争上岗、民主选举的办法来产生,并通过班主任、班委成员与其他同学协商的方式确定各个班委成员的职务,如组织能力强的同学可以担任组织委员、文艺素质较高的同学可以担任宣传委员等,以此达到“选贤举能”“以能授职”的目的。其次,也可以通過组织生活会的形式监督班委成员,敦促他们更好地履行职责。这样的组织管理方式,笔者认为是高效可行的。对于班干部来说,一方面可以借此机会锻炼自主处理班级事务的能力,提高组织策划能力,增强领导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塑造高尚的人格,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对于班级里的其他同学来说,听从组织的合理安排,接受班级委员会的监督,可以端正自身的言行举止。久而久之,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班级管理机制也能更好地运转。这种做法有利于每位同学良好行为举止的养成,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增进同学友谊,促进共同进步。

三、结语

从班级管理方面来看,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确立班级组织目标、形成班级组织规范、完善班级组织结构意义重大。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不再是班级的管理者,而是“把班级还给学生”,成为班级成员的一员,与学生平起平坐,共同建设班集体。以组织生活会的方式进行班级管理,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的提升,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得到明显的提高。今后将不断完善以组织生活会为契机加强班集体建设的做法,坚信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参考文献:

[1]张迪.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及策略[J].黑龙江教育,2017(1-2).

[2]郭广渠,成宝涛.利用班会搞好班级工作[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04).

[3]叶澜.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张聪,等.高中班主任的教育责任及其限度——责任伦理的视角[J].基础教育,2014(06).

[5]谭文绮.目标管理理论视野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J].教学与管理,2009(1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浅阅读’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核心能力的坚守与创新”(编号:2017YQJk22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晓娟(1974-),女,广东揭阳人,教育硕士,中学高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黄苑筠(1996-),女,广东广州人,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作者:黄晓娟 黄苑筠

第4篇:新农村建设先进村

加紧步伐共建宜居新农村

古城村位于珲春市区西部8公里处,辖区面积5.5平方公里,下设4个村民小组,有156户、481人,现有耕地195公顷,党员28名,村内有温特赫布城和裴优城等两座唐代渤海国时期的遗址,古城村因此而得名。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古城村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指导下,始终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超前规划,重点突破”的治村思想。遵循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有序发展的原则,截止到2010年末,全村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4500元提高到6100多元。2011年古城村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

为创建和谐农村,推进古城村的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 2011年古城村继续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在上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下,修建了水泥路4公里,使全村的村屯路全部实现了硬化,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同时修建了水渠2500延长米,解决了农民排水难、灌溉难的问题。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改变村容村貌,优化村民生存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创造了条件,为我村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二、村两委会办公场所有效改善。

今年,古城村对党群活动室进行了粉刷,添置了电脑、音响等电教设施,把村委会建成了融文化、健身、娱乐、图书阅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青少年道德教育等内容于一体的村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使村委会面貌焕然一新,既改善了工作环境,又加强了阵地建设,为我村的文明化建设增添了新的亮点。古城村利用党群活动室,建立党员群众教育培训站,目前累计培训党员群众300多人次,极大地提高了村民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村民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

三、主导产业有序发展。

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古城村突出抓好蔬菜种植、香菇栽培、黄牛养殖,使之成为全村的三项主导产业。在发展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是继续发展蔬菜种植,今年我村自筹资金10万元新建了3个蔬菜大棚,每个大棚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未来几年,古城村还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争取5年再新建100个蔬菜大棚;此外,古城村香菇种植项目发展良好,今年生产20万袋,并全部出口韩国。

四、村容村貌日益改观。

今年古城村在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村容村貌的治理。确定每月18日为村环境卫生整治日,通过改水、改厕、清运垃圾、设立垃圾箱,使昔日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满天飞、蛆鼠到处爬”的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治理,村容村貌日益改观,更为村民强身健体、减少疾病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年5月古城村以创建国家

森林城市为契机,栽种树木7000余株,栽种面积达4公顷,使古城村绿化面积提升到新的高度。

为顺利推进古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古城村的实际,牢抓我村已成为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示范村这一有利契机,经村两委集体讨论,特制定了今后的发展规划。

(一)加快建设产业大村步伐,科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我村未来发展方向以棚膜蔬菜种植为主,将突出抓好蔬菜种植产业化建设,大力发展和种植名、特、优蔬菜品种,不断加强对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引导力度,在原有的蔬菜基地的基础上,发挥耕地连片的土地集约化优势(目前有10公顷以上的连片耕地),紧抓“百亩棚膜”项目契机,争取在2014年建成蔬菜大棚100个,扩大棚栽蔬菜的发展规模,形成种植基地和生产基地。

(二)加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

一是加强道路硬化建设。目前,我村已修建了8.3公里的水泥路,但还有2.4公里的村道没有修缮,严重制约我村的经济及各项事业发展,拟争取资金铺设2.4公里水泥路,完成全村的道路改造。

二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古城村将在今后五年内修建2400延长米的水渠,该项目所需的灌溉水源来自八连城

村和永丰村的灌溉用水,能使水资源得到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渠水的生态灌溉和水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加强泥草房改造建设。古城村裴优城内有28户居民,因裴优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禁止在该城内改造房屋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造成该28户居民的住房多数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而且严重威胁到村民的财产生命安全。基于上述原因,我村将在2012年之前,将该城内28户居民移居到西城,食用菌厂北侧,并进行泥草房改造,以达到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实现村庄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的目标。

四是实现村容村貌的整洁。重点是:清垃圾、清路障、清沟渠“三清”;改水、改厕、改圈、改厨“四改”;治理乱建筑、乱搭、柴草乱垛、庭院乱挂、畜禽乱跑,污水乱流“五治”。建立卫生督查小组,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

第5篇: 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孝直镇注重文化建设,借助载体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走出了一条靠文化提高党员素质、靠文化凝聚民心、靠文化促进发展的路子。

学以致用,创新理念,靠文化聚民心

人们常说“百人单位用人管人,千人单位用制度管人,万人单位用文化统领人”。千百年来,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直镇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求突破,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践行“三不”执政理念。孝直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向全镇承诺:一不给下届党委政府留负担,二不在群众中落埋怨,三不给自己留遗憾。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孝直镇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听、带头议、带头改,发挥了表率作用,做到了决策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到位,做一件是一件,件件落实;承诺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三不”执政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干不到一流 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为目标,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孝直、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诚信”文化理念。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孝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诚信兴镇”战略,开展了以争创“文明诚信政府部门、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五项活动,构建政府、企业、公民三级社会信用体系,叫响了“诚信孝直、孝直诚信”的口号,确立了“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了“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目标。把文化建设与广场建设相结合,在孝直中心广场建了“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孝侄”铜像,倡导“孝顺直实”的传统美德;正义厅,教育引导人们见义勇为、树立正气;奉献厅,倡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广场成为大家学习的大课堂,每到重大节日,群众、学生等都到广场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广场文化,使人们时刻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三是叫响“三个时刻不忘”工作理念。镇党委书记刘美琪经常对机关干部讲,党和人民叫咱来孝直工作,就应该把孝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抱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干一番事业,造福孝直人民!为此,他向全镇干部提出了“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责任,时刻不忘形象,时刻不忘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把“三个时刻不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 树立了责任意识、形象意识、发展意识,自发提出了“工作不在我这里拖延,差错不在我这里产生,不良风气不在我这里出现”的标准,自觉做到学以致用、靠前指挥、靠前落实,在实践中悟出了“责任重于泰山、形象胜似生命、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常说,乡镇工作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老办法也能用,看你是否灵活用;硬办法也敢用,看你是否依法行政;软办法也管用,看你是否真心为群众;新办法更实用,看你是否学会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把“三个时刻不忘”落实在行动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以干事树形象、以干事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特色,借助载体,靠文化正民心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孝直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借助载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一是以文明户评比为主抓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行以德治镇。全镇39个村村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各具特色。孝直村实行了“精神文明物质奖”,使精神奖变物质奖,物质奖转化为精神动力;商庄村的“流动匾”成了群众想得到而又怕失去的荣誉;贾庄、东山等村把奖励基金转化为给文明户订阅科技报。“七一”前夕,镇党委政府对 评出的1000户镇级文明户进行了发牌表彰。二是以文明一条街为主战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为弘扬倡导先进文化,孝直镇坚持以引导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把文明一条街作为新阵地,在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各村写出10—20条先进文化的标语,付庄、前科、张庄等村制作了高标准的展示牌,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亮点单位。村村都有文明街,街道成了宣传文化的大课堂,让墙壁“育人”,让标语“说话”,让文化“诱导”,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三是以文化大院为主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活力。孝直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要求,把重心放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上来。东山等村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健身路径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致富思源不忘党,富而思进不自满。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境和教育氛围,使人们时时处处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心思上的新境界。

注重实效,加快发展,靠文化顺民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文化繁荣的地方,也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文化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孝直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农村文化,靠文化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脚点。

在全镇,提出了“建美丽的孝直镇,做幸福的孝直人”的目标,精心打造“山皆青、水皆绿、人皆诚”,力争把孝直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各有特色、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在机关,围绕“建学习型机关,做创新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了“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一休”班、金钥匙班、小白帆班等,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企业,坚持“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指导思想,守信誉,保质量,创品牌,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互利共赢,诚信立业”的企业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孝直镇咬定发展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镇、诚信兴镇”战略,靠浓厚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吸引客商,使孝直成为众多客商投资的沃土、创业的舞台、发家的乐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引办各类企业30余家,其中弧形齿轮、建畅机械、数控机床 等高科技含量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机械加工已成为孝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XX年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3000万元。

第6篇: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孝直镇注重文化建设,借助载体营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走出了一条靠文化提高党员素质、靠文化凝聚民心、靠文化促进发展的路子。

学以致用,创新理念,靠文化聚民心

人们常说“百人单位用人管人,千人单位用制度管人,万人单位用文化统领人”。千百年来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凝聚民心,开展工作,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孝直镇党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把文化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不断创新思维,以新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全镇上下凝心聚力求突破,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是践行“三不”执政理念。孝直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开向全镇承诺:一不给下届党委政府留负担,二不在群众中落埋怨,三不给自己留遗憾。用通俗易懂、朴实无华的语言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执政理念,以此推动经济发展。自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孝直镇党委领导干部带头学、带头讲、带头听、带头议、带头改,发挥了表率作用,做到了决策科学,定一条是一条,条条算数;做事到位,做一件是一件,件件落实;承诺有度,说一项是一项,项项兑现。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地把“三不”执政理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为目标,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心系孝直、干事创业、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二是打造“诚信”文化理念。为进一步打造诚信孝直,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在全镇范围内实施了“诚信兴镇”战略,开展了以争创“文明诚信政府部门、文明诚信民营企业、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五项活动,构建政府、企业、公民三级社会信用体系,叫响了“诚信孝直、孝直诚信”的口号,确立了“今天的诚信就是明天的发展”的工作理念,树立了“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目标。把文化建设与广场建设相结合,在孝直中心广场建了“孝侄”铜像、正义厅、奉献厅三座标志性的建筑,“孝侄”铜像,倡导“孝顺直实”的传统美德;正义厅,教育引导人们见义勇为、树立正气;奉献厅,倡导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广场成为大家学习的大课堂,每到重大节日,群众、学生等都到广场接受诚信教育,形成了浓厚的广场文化,使人们时刻置身于诚信文化氛围之中。三是叫响“三个时刻不忘”工作理念。镇党委书记刘美琪经常对机关干部讲,党和人民叫咱来孝直工作,就应该把孝直作为实现人生价值、施展抱负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职能作用干一番事业,造福孝直人民!为此,他向全镇干部提出了“三个时刻不忘”,即时刻不忘责任,时刻不忘形象,时刻不忘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广大党员干部把“三个时刻不忘”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牢固树立了责任意识、形象意识、发展意识,自发提出了“工作不在我这里拖延,差错不在我这里产生,不良风气不在我这里出现”的标准,自觉做到学以致用、靠前指挥、靠前落实,在实践中悟出了“责任重于泰山、形象胜似生命、发展压倒一切”。人们常说,乡镇工作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通过实践总结出了:老办法也能用,看你是否灵活用;硬办法也敢用,看你是否依法行政;软办法也管用,看你是否真心为群众;新办法更实用,看你是否学会用。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自觉的把“三个时刻不忘”落实在行动上,把先进性体现在工作上,形成了“以干事树形象、以干事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特色,借助载体,靠文化正民心

文化是一个单位的精神支柱。孝直镇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借助载体积极倡导先进文化,不断强化文化阵地建设,扩大先进文化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一是以文明户评比为主抓手,注重人文环境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出发点。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实行以德治镇。全镇39个村村村开展了文明户评比活动,各具特色。孝直村实行了“精神文明物质奖”,使精神奖变物质奖,物质奖转化为精神动力;商庄村的“流动匾”成了群众想得到而又怕失去的荣誉;贾庄、东山等村把奖励基金转化为给文明户订阅科技报。“七一”前夕,镇党委政府对评出的1000户镇级文明户进行了发牌表彰。二是以文明一条街为主战场,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为弘扬倡导先进文化,孝直镇坚持以引导农民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改善村容村貌、丰富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上下功夫,着力把文明一条街作为新阵地,在街道硬化、绿化、美化、亮化的基础上,突出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催人奋进的格言、警句,各村写出10—20条先进文化的标语,付庄、前科、张庄等村制作了高标准的展示牌,成为全镇乃至全县的亮点单位。村村都有文明街,街道成了宣传文化的大课堂,让墙壁“育人”,让标语“说话”,让文化“诱导”,用先进的文化武装头脑。三是以文化大院为主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

活力。孝直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以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和要求,把重心放在抓好公益性文化上来。东山等村投资5万多元,建起了集图书室、阅览室、健身路径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成为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致富思源不忘党,富而思进不自满。通过这些活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环

境和教育氛围,使人们时时处处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广大农民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人心思上的新境界。

注重实效,加快发展,靠文化顺民心

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文化繁荣的地方,也必然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说,先进文化必然会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孝直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倡导农村文化,靠文化的影响加快经济发展,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脚点。

在全镇,提出了“建美丽的孝直镇,做幸福的孝直人”的目标,精心打造“山皆青、水皆绿、人皆诚”,力争把孝直建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各有特色、没有围墙的大公园;在机关,围绕“建学习型机关,做创新型人才”,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敬业奉献,形成了比着干、争着干的良好局面;在学校,围绕素质教育,开展了“我能行”主题教育活动,根据学生特点成立了“一休”班、金钥匙班、小白帆班等,促进青少年全面成长,形成特色校园文化;在企业,坚持“工业立镇,诚信兴镇”的指导思想,守信誉,保质量,创品牌,拓宽了发展空间,形成了“互利共赢,诚信立业”的企业文化。

发展是硬道理。孝直镇咬定发展不放松,大力实施“工业立镇、诚信兴镇”战略,靠浓厚的文化氛围、淳朴的民风、便利的交通、优美的环境吸引客商,使孝直成为众多客商投资的沃土、创业的舞台、发家的乐园。近年来,先后引进引办各类企业30余家,其中弧形齿轮、建畅机械、数控机床等高科技含量规模以上企业20多家,机械加工已成为孝直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05年产值超过3亿元,利税3000万元。

《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来源于,欢迎阅读建设先进文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7篇: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材料

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个人事迹

XX,男,X岁,大学文化程度,中共党员,现任XX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副主任,曾多次获省、市、信合“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始终引导全辖农村信用社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三农”的思想,倾情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信用社效益的提高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

他深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利民富民的民心工程,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为农村信用社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他要求全辖员工牢固树立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并要求各信用社一定要统一思想,更新理念,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牢固树立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支农为已任,以服务为手段,以发展为目标”的原则,调整经营思路,发挥特色优势,瞄准市场定位,落实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措施,创新信贷模式,加大信贷投入,确保全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信贷支持的着力点,作为农村信用社扩大市场份额的新举措,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信用社增效、社会全面发展。

二、拓展总量,夯实基础,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存款是农村信用社发展壮大的源泉,总量就是实力,份额就是地位。他始终把组织资金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按照“全员揽存,巩固农村,渗透城镇,辅射周边,激励促进,扩大总额”的筹资工作整体思路,一是在全县开展广造舆论,大力开展存款宣传活动,二是加速电子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增强信用社的吸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人熟地熟的优势,进一步挖掘储源,巩固存款阵地。通过种种有力的措施,今年XX县联社各项存款余额达到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万元。拓展了我县联社存款总量,夯实了经营基础,为支持新农村建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资金主渠道作用。

三、突出重点,优化投向,为全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他指导全县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并始终引导各信用社坚持以农为本、立足“三农”的思想,倾情服务,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信用社效益的提高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一是加大服务“三农”力度,扩大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整了农户小额贷款限额。截止12月末,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比年初增加XX万元,占贷款增量的XX%。二是在支农深度和

广度上做文章,除对常规农业保证支持外,对生产、建房、助学、消费等合理资金需求及涉农企业、个体工商户也全力给予支持。三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一乡一色”的原则,积极增加资金投入,突出了“三个”支持重点。一是重点支持高、新、特产业发展,围绕菜篮子、果园子、米袋子“三大工程”搞好支农工作;二是重点支持特色养殖业,按照“三优先”、“三为主”的信贷原则,因地制宜支持了当地农民养牛、猪、鸡、珍稀动物等养殖业的发展;三是重点支持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主要对加工行业、运输业、制造行业给予支持。全年累计发放支农贷款XX万元,重点扶持全县油樟、生猪、肉免、蚕桑、茶叶、水果等发展。为农民发家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改进服务,创新举措,加大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力度。

他组织引导全县信合员工不断改进支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并要求各信用社要积极发挥贴近农民、信贷灵活、信息灵通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服务。一是实施“柜台办贷”、“上门服务”工程和实行“一站式”服务、“零距离”服务,进一步简化办贷程序,主动把贷款信息送到村庄、农户、田间地头。二是认真做好春耕农贷资金调度,最大限度地满足“三农”资金需求。三是对符合贷款条件、信用程度好且有可靠抵押担保的农户或企业,优先给

予贷款支持,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四是创新信贷服务品种,全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做好“三农”资金需求调查,创新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品种,如“户户安”农民住房抵押贷款,“村村通”农村公路贷款,“户户通”农村广电贷款,“鱼水情”农民饮水贷款,“强后劲”农村助学贷款等。

第8篇:建设新农村先进典型材料

加快“富民强村”实现“两个率先”—记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众泾村

阳澄湖路是苏州市相城区的一条集行政、经济、娱乐的城区中心大道,在路的东头有苏州中兴高尔夫球俱乐部和依云水岸、江南村、镜丽湖、静湖绿色生态别墅区。众泾村就座落于此,全村占地面积6.55平方公里,在册人口5783人,计1426户,35个村民小组,党员133名。村属各

类注册企业124家,村级农贸集市二个。2005年实现产值2.73亿元,销售2.46亿元,上交税收1587万元,村级经济可支配收入43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037元,村连续多年被区评为经济建设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在抓好经济建设、带领群众奔小康的同时,党总支一班人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建设文明新村为目标,从每个家庭入手认真实施了文明建设的“细胞工程”,不断提高了全村群众的整体素质,初步实现了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提高向心力、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众泾村始终坚持加快“富民强村”、实现“两个率先”不动摇,坚持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的方针,基本达到了奔小康社会的标准。走进众泾村的村部,看到村务公开、党务公开上的内容,墙上挂满的荣誉奖状。一串串数据,一个个计划,一条条规定,一块块奖牌。反映出众泾人善于学习、勇于争先、乐于奉献、长于实干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众泾村三个文明建设的成果。总观众泾村所取得的成绩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方面,强化思想教育,提高文明素质。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由于农村经济利益分散化、多元化和个人化,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和道德责任感淡化,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滋长,艰苦创业精神和传统美德低下。据此,村党总支着力从解决广大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村民跑市场,搞创业,奔小康;坚持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积极引导村民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激励村民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集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了先进性与广泛性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村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为推进两个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定的思想基础。

第二方面,常抓村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众泾村一直把对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制作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双学双比”、“巾帼建功””、“五好家庭”、“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2005年,众泾村的村民自治工作通过了省、市、区的验收。

第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建设文明新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因此,在三个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众泾村时刻把两委班子及党员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来抓,从不松懈。要求班子成员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经,出谋划策,真正当好村民的“领头雁”,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

在几年来的班子建设实践中,众泾村逐步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党员队伍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组织建设上注重选拔培养后备干部人才,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二年来发展8名党员,女党员占50。在学习制度上,积极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多种形式,组织党员学理论、学业务、学经济、学管理,不断增强广大党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组织制度上,充分尊重党员的民主政治权利,实行民主议事和党内监督制度。在重大决策上,坚持集体研究,科学决策,使全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在工作制度上,坚持村务公开制度和村干部考核制度,积极组织党员参与经济建设,参与村务管理,村民委员会坚持村民自治方针,村民代表例会制度。

注重群众意见和建议,积极开展依法治村的活动。共青团重视“三会一课”制度,完成突击性工作,做好“双推”,被评为街道先进。妇代会以“妇女之家”为阵地,开展各类活动,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并推荐一名优秀妇女入党,被评为区先进妇代会。民兵营组织健全,活动经常,经费落实,无逃避兵役登记和服役青年,搞好拥军优属,被评为区基层组织先进单位。党

总支让广大党员同志在参与经济建设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较好地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风带民风,以民风促村风,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

第四方面,抢抓机遇、发展村级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随着相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给众泾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全村拥有的三个工业小区,厂房出租率100,吸收民营企业124个,村级收入始终保持较快的增长。党总支将精神文明建设列为重要工作议程,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规划,加快落实措施。对农贸市场进行改造和规范,建设村内水泥道路3800米,柏油路540米,100实行计划生育,小学、初中入学率达10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100。村民住宅别墅化,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话普及率97,有线电视普及率98,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第五方面创环境优美,平安村居。

长期以来,党总支十分重视卫生工作,村委会专人负责,制度落实,资金到位,一支专业的保洁队伍每天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河道配备专人长效管理做到无漂浮物,无白色污染物。村内主干道路安装夜间路灯,改造绿化面积8989mup2;,新增垃圾箱75只。80的农户有卫生设施,全村124个企业无“三废”工厂。同时抓安全生产不放松,专职安全员每天巡视在各个企业中,全年无事故。治保委、调解委、联防队组织健全,无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民事调解率100,社会治安秩序良好,无非法宗教和法轮功等邪教活动。

众泾村党总支一班人将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领导下,团结一心,树立“想干事”的意识,不断强化谋发展的事业心,培育“会干事”的能力,大力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提高“干实事”的本领,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为扎实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

第9篇:新农村建设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新农村建设驻村工作队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201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我局担负**市**村驻村帮建任务,我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一名普通队员,在工作队领导的支持和同志们的帮助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贴近群众认真调查研究,心里装着群众把好事办实,一切为了群众的永久福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积极协助、帮扶神仙洞村围绕旅游开发、生态保护、旅游服务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神仙洞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个人素养。

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我按照*****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考察,深入群众了解百姓所需所想,实地查看该村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协助村民发展旅游、畜牧、农产品等项目,在帮扶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二、采取多项措施,工作取得实效。

1.搞好宣传发动,激发群众热情。搞好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一是依据新农办编印的《工作简报》,广泛宣传党的政策,使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二是通过标语、宣传板报、知识培训、入户交谈等多种途径,向农民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充分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热情。2011年,共举办了政策宣传活动10次,大大激发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热情。

2.依据社情民意,加强基础建设。结合***市开展的“清洁家园、美化乡村”百日行动,针对***村规划标准低,设施不配套等现状,聘请有关专家积极修订了《***新农村建设方案》,新修通户道路、宅间道路11000㎡;完善排水设施,埋砌主排水沟1500米,分支排水管200米,户用排水管2000米;新建沼气池45户,家家户户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提高网络的普及率;组建村环卫队,从根本上解决了村里卫生脏乱差的问题。改造村卫生室一处、农民培训场所一处、文化体育活动广场2处,保证了村民小病不出村、学习娱乐有场所。实现了该村布局优化、道路硬化、住宅美化、庭院绿化、卫生洁化、路灯美化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村里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

3.利用旅游服务,促进农民增收。***村位于**风景区内,发展旅游服务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农民在发展什么、如何发展上总是找不到方向。我们按一户一品的发展模式,帮助村民大力发展农家院和家庭旅社,目前该村已建成农家院13户,家庭旅社20多户,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同时,结合该村的自然条件,积极协助发展家庭养殖,扩大养殖品种和养殖规模,目前该村已发展养猪100头以上大户3户,养鸽10000只以上大户一户,养鸡1000只以上大户4户。

一年来,我在工作队其他同志的帮助下,克服了各种困难,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以务实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成效,积极帮助该村实现了新农村建设任务。工作成绩受到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充分肯定,完成了上级领导交给的重任,赢得了各界群众的称赞和广泛好评。

上一篇:中考作文得分技巧下一篇:中考作文创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