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推进牧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三个文明建设,从2006年3月起,在全 镇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活动,现根据省市县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本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指导思想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以村容村 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基础,以家家户户发展经济项目为支撑,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着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 村建设活动,实现“四通”,即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通电视;实施“五 改”,即实施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做到“五有”,即做到有组织网络、有建设规划、有文化体育场所、有垃圾处理场、有禽畜饲养栏;达到“五 化”,即乡村环境建设要达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优化;建设“五好”,即在加强牧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方面,做到建设一个好班子、选准一条发展好 路子、培养一支好队伍、完善一套好制度、兴办一个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加强领导,转变职能,切实履行牧农村公共事务管理 和服务职能,组织和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新牧农村建设;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大包大揽。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从实际出发,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推进新牧农村建设工作;制定新牧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措施时,既要按照新牧农村的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切合实际,切实可行,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强 行摊派,不搞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深入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组制宜。在村镇规划上,要根据当地客观条件,区别不同情况,科学编制规划;在新牧农 村建设模式上,力求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格调新颖,形式多样;在方式方法 上,先易后难,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齐步走、一刀切。

——循序渐进,务求实效。要尊重客观规律,因势利导,抓好典型引路,抓好示范带动,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扎实推进,务求实效;不急功近利,不搞形 式主义,切忌违背群众意愿和客观条件强行硬推。

三、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

1、目标任务

从今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镇牧农村中开展以村镇规划建设、“三清三改”和 文明村镇创建为主要内容的“五新一好”(新村镇、新产业、新农民、新经济组 织、新风貌和好班子)新牧农村建设活动。总体目标是:一年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充分调动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各方面的力量,发扬优势,力 争实现村村通油路和有线广播电视,并率先在所有村全面完成规划编制,与县城

整体发展规划接轨;率先在全镇牧农村完成“三清三改”;率先在牧农民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现代化上取得明显成效。经过5年的努力,全镇80%以 上的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 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治安秩序良好”的文明村镇标准。同时达到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牧农村面 貌大改观,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的目标。具体目标要求是:

——建设新牧农村。全面开展村规划设计工作,三年内完成全部村庄的总体规划 编制;引导牧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以旧换新、改造民房;规划区内新建的 民房,要求设计美观,格调鲜明,特别要设计一些独具一格且有艺术性的民居,不搞简单的整齐划

一、千房一面;建立和完善村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体育以及 供电、电视、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使所有村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 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目标。

——发展新产业。加快调整牧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精准牧农业、生态牧农

业、品牌牧农业、创汇牧农业;实施优势发展战略,各村要根据当地产业基础、资源优势、区位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 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着力培育做强2-3个牧农业支柱产业,提升牧农业产 业化水平;将产业发展与改水改厕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猪-沼-菜”等生态牧 农业模式,发展绿色食品生产,提高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新牧农民。推进“牧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务工牧农民和产 业牧农民,实现全镇18岁以上、45岁以下年龄段的牧农村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 牧农业实用技术或务工职业技能;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 思想道德教育,着力提升广大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逐步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促进我镇新牧农村建设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 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牧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按照“先运行、多扶持、后规划”和“民办、民管、民

营、民受益”的原则,发育、壮大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为牧农民提供产前、产 中、产后服务;推广各种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建立 起覆盖牧农业产业的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群体,做到主导产业有协会或专业合作 社,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达到60%以上,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围绕“新品 种、新技术、新组织”的要求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农资供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和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的经济服务组织。

——塑造新风貌。以“三清三改”为突破口,以创建文明村镇为动力,整体推进 精神文明建设。从今年起在全镇各村全面开展群众性“三清”活动,所有村部所 在地做到辖区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彻底改变牧农村“脏乱差”现象,明年底力争90%以上的村达到“三清”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完善机制、分类 指导、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要求,扎实有效开展“三改”工作,选择一两个 重点村开展“三改”试点工作,今年内重点村全面完成“三改”任务,今后每年 完成三分之一村落的“三改”任务,5年内力争90%的村庄基本达到道路硬化、庭 院净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的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 育,组织牧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反对封建迷信和宗族宗派势力,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牧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困难牧农民 救助体系;村公共设施配套,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正常开展,牧农民就医、就学方便,病残孤寡牧农民生产生活有保障。

——创建好班子。将新牧农村建设列为“三项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继续创新 和深化“双培双带”活动。把“三清三改”、村镇规划建设、文明村镇创建为重 点的新牧农村建设成果作为衡量、检验好班子、好干部的重要标准;要以新牧农 村建设工作为切入点,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加强执政能力和构筑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能力的建设,着力提高村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新牧农村建设中组织协调、管理服务和帮助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水平;把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 活动与新牧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发挥牧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广大牧农村党员在新牧农村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2、实施步骤 按照“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发展”的思 路和“一个突破、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的目标,我镇新牧农村建设具体分三个阶段有序推进。㈠启动阶段(2006年)。开展新牧农村建设宣传工作,营造氛围,动员群众积极 参与;扎实开展2个重点村的规划建设、“三清三改”和文明村创建示范工作,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策、科学指导、重点突破;继续大力推进农村水、电、路、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镇13个村全面开展“三清”工作;组织开展全村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全镇85%以上的自然村落完成规划编制。

㈡实施阶段(2007年-2009年)。大力推进村组建设,建成一批“规划科学、布 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文明村;全面完成所有村庄的“三 清三改”;全面完成全镇和村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牧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一批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做到主导产业均成立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 社;实现80%以上的牧农村适龄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或职业技 能,培育一批新型务工牧农民和产业牧农民。

㈢提高发展阶段(2010年)。统筹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90%以上的村庄完成“三清三改”,基本达到“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设施 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要求,90%以上的牧农村适龄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word.org.cn90%以上的农业主导产业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90%以上的村镇有若干农业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市场优势突出,创建 一批全面达标的文明村镇,实现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

四、工作措施

1、深入发动,形成合力。开展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能否有效地组织和开展群众工作,对搞好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各村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在思想发动、组织动员上下功夫,采取有力措施抓人头,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牧农村建设,尤其是村容村貌整治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在前一阶段水利建设的基础上,迅速掀起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2、强化责任,明确奖惩。各村、相关站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全局意识,密切配 合,通力协作。各村要把社会主义新牧农村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明确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一把手负责制为核心的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相关站所要充分担负起责任,做好指导工作。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2

一、主要工作方法与经验

范庄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 结合实际情况, 构建和完善基础设施和规章制度, 走出了一条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路。

(一) 以土地流转为路径, 生产发展实现了新突破。

土地规模经营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条件。范庄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个集中”战略即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契机, 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 从本村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 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 实现土地相对集中, 鼓励群众承包, 大力发展规模种植、养殖。目前, 范庄已流转土地200多亩, 建成了包括年出栏10, 000头的生猪养殖小区、50座日光温室大棚和5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在内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园区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50余万元, 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的局面。范庄的土地流转主要采取的是大户经营模式。在90多户农业户口家庭中, 有40多户承包搞养殖, 20多户承包种大棚菜, 真正实现了土地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 人均年纯收入达到了11, 970元。

(二) 农民收入逐步增长, 生活宽裕实现新突破。

济源市从2008年开始, 以农民人均纯收入3, 000元、5, 000元、8, 000元、10, 000元为台阶, 在全市526个村 (居) 开展“3581”创富竞赛活动, 促进农民人均纯收入不断上台阶。范庄人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创新发展方法, 大力发展经济, 向市里其它发展较快的典型村看齐。2008年, 范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较2007年增加3, 000余元, 达到11, 970元, 增幅26%, 一举跻身全市12个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村行列。收入增长, 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一是范庄村民分期分批组团到开封、洛阳、山西、北京等地外出旅游, 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100余人, 其中中老年人居多。二是实现了“三通三有”。“三通”, 即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宽带、覆盖通讯信号。“三有”, 即户户有宽敞坚固的住房、村里有日用消费品便民店、有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实现了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困有所帮。村民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100%, 有40多位村民购买了养老保险。村里还实行了“五免三补”政策。即免合作医疗费、水费、有线电视费、沼气费和收割耕作费, 群众建新房补贴200元的水电费, 65岁以上的老人, 每年可享受120元的敬老补贴, 贫困户家庭每人补助50元。

(三) 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资金来源实现新突破。

一是争取政府的奖补资金。在“重点培养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名前20位的村, 重点帮扶排名后20位的村”的“双二十”活动中, 范庄积极争取市、镇的奖补资金, 几年来, 共获得300余万元, 有效地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投资力度。二是抓好部门帮扶资金。自2007年开始, 济源市强力实施“百村富民”工程。即在全市选择138个行政村, 由各市直单位包扶, 一包三年, 以实现“强村更强、弱村变强、乱村变好”的目标。范庄抓住机遇, 积极和帮扶单位市畜牧局和农业局作好对接工作, 仅在生猪养殖小区和沼气池的建设上, 就获得100多万元的资助资金。三是面向市场要资金。范庄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的长效机制, 通过工程竞标、拍卖林权、土地租赁等多种形式, 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已筹集资金100余万元。四是发动村民筹资金。村支两委积极筹划, 引导在外经商、务工人员捐助家乡, 发展家乡经济。大量资金的获得和投入给范庄的飞速发展装上了助推器。

(四) 以行政管理制度为切入点, 管理民主实现新突破。

按照“扎牢基础谋发展、全心全意奔小康”的工作思路,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完善村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一是加强村支两委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这是开展“百村富民工程”建设的组织保证, 也是促进农村加快发展和长期稳定的决定性因素。范庄坚持工作为本、教育为先的理念, 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 使班子建设上台阶、上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 村支两委班子成员每两年到市委党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培训基地接受为期五天的农村干部轮训,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建立一个40平方米的党员培训及活动室、图书室, 购买了电脑、投影仪、音响等电教设备和图书, 采取以会代训结合远程教育的方式对党员进行培训, 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文化水平和依法治村能力;选拔培养“能致富、会带富”的“双强”党员到村级班子中, 优化村级班子, 提高村支两委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和水平。近年来, 范庄连续被评为市“五好”党支部和全省“五个好”村党组织。二是抓制度建设。健全完善了两委分工负责制、“三会一课”、“三五”例会等制度, 明确并在公示栏内向群众公示两委干部的职责;完善了议事决策制度, 定期召开党员大会或群众代表大会, 讨论决定涉及经济发展、公共建设项目、大额资金使用等关系群众利益的事项, 提高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透明度。

(五) 以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为切入点, 村容整洁实现新突破。

范庄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 综合治理道路、水利设施配套、农村清洁能源等。以村庄规划为突破口, 拆房200余间, 开通四街三巷, 硬化路面6, 000平方米, 栽种风景树200多棵;建立一支专门配备垃圾装载机和运输车、环卫三轮车的长效保洁队伍, 负责清洁村里的环境卫生, 并依靠“村收集、镇运输、市集中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 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容村貌;结合“百村富民工程”建设“农村清洁卫生”运动, 着力开展改厨、改厕、改圈的“三改”等活动, 村民拥有了优美的环境, 获得了“农村清洁卫生村”荣誉;投资架设50余盏路灯, 娱乐活动场所3处, 完善标准化卫生所1处, 安全饮水工程1处, 村级小游园一个;实现了“五化”, 即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街巷亮化、全方位净化。

(六) 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着力点, 乡风文明实现新突破。

一是以全民素质教育工程为载体, 以提升村民素质为目标,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依托“阳光工程培训”、“雨露计划”以及“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等, 加强了对占总人口29%的非农劳动力的培训力度, 逐步实现了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 由务工型向创业型转变;抓住开展“双二十”活动的机遇, 投资10余万元建设了一幢360多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 内设公民道德法制园地、青年活动室、图书室、游艺室等活动场所, 提升了村民学习的兴趣。二是以创建“文明村”、“平安村”为载体, 大力开展卫生户、文明户、平安家庭、文明礼仪伴我行等评比活动, 一年一评比, 实行挂牌荣誉奖励。成立了红白事理事会, 反对封建迷信, 婚丧嫁娶倡导简朴文明, 村民科学文化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几年来, 范庄无一人违反计划生育, 无一人上访告状, 无一例刑事案件发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2008年, 范庄总收入达400万元, 人均纯收入已达11, 970元。范庄农民收入的增长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而目前种养业生产成本持续增大, 市场风险逐步提高, 农民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的困境, 缺乏可靠保障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持续增收的标准就是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总额的比重逐步增加。范庄这一比例仅达到了不足20%, 它的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较低, 对农民增收的支撑能力也比较弱。

(二) 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范庄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倾斜, 但是仅有政府公共财政的投向是不够的, 范庄也要立足自身, 改变“输血”模式, 完善“自我造血功能”, 从外向依赖型向内力发展型过渡。如何深入挖掘范庄发展的内在动力, 建立持续发展机制, 就成为范庄发展的关键。

(三) 农业加工能力低。

范庄在不断摸索中形成了“猪-沼-菜”循环生态农业模式, 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 发展了蔬菜种植业和生猪养殖业。但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 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 不注重质量的提高, 忽视品牌效应。与此同时, 范庄农产品仅停留在初级层面, 无农产品加工企业, 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不高, 竞争力较弱, 无优秀品牌产生, 缺乏产业化经营。

(四) 农民素质偏低。

范庄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多数为初中及以下程度, 仅有10%为大学学历。村民文化素质低, 直接导致对新技术、新产品、新信息、新科技缺乏吸收力。近年来, 范庄借助全民素质教育工程, 不断提高村民素质, 但仍然缺乏大量的实用型人才, 缺乏如何把农业发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新型农民。

三、改进的对策措施

(一)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是实现农业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范庄要切实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 抓紧抓好。同时, 抓住市区建立东部示范区这一机遇, 集中力量引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且科技含量高、辐射性强的龙头企业, 并扶强扶壮, 尽快培植以主导产业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 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延伸产业链, 提高农业附加效益。

(二)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

持续较快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范庄要建立农民持续增长机制, 就必须以“夯实一产、发展二产、带动三产”为思路, 大力发展二三产业, 积极探索适应本村实际的增收途径,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力度, 提高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改善收入结构。一是挖掘第一产业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以优质小麦和温室蔬菜等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和储藏保鲜等产业。同时积极构建农产品外销网络, 大力宣传范庄农产品, 与外界建立销售联系, 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二是拓宽二

摘要:范庄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 结合实际, 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发展之路。但也存在着农民增收后劲不足、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等问题, 需要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以及发展农业产业化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民素质

参考文献

[1].霍咏梅, 王向阳.科技致富档案:富民兴村的民心工程[J].科普动态, 2009, 6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3

山口移民新村,选址原旧宅基地,总体用地面积2.2万平方米,拟建住宅房屋88幢,每幢110平方米,楼高2.8层,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同时,全村配套有文化室、车库、广场、灯光球场、网球场、人造湖、观光凉亭、长廊、后花园及园林绿景,总投入5000多万元。力争用2-3年时间,把移民新村建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集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美丽新农村”。

车木根村委会四季岭新农村,全村162户,546人,于2014年3月动工兴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4.5万平方米,实行“五个统一”:统一屋向、统一面积、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巷道。全村拟建住宅房屋162幢,每幢120平方米,限高四层半,主路宽8米,横行5米,通风巷1.5米。全村配套有文化广场、文化楼、凉亭及幼儿院等公共设施,总投资8000多万元。目前已建好二层以上有52户,力争2017年底前将建成一个拥有“交通便利、功能齐全、幸福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江湖村委会上村新农村,全村92户,521人,2013年动工兴建,总体规划用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拟建住宅房屋106幢,每幢115平方米,楼高五层半,建筑面积300平方米,横直行5-8米,通风巷1.5米。全村配套有文化广场、文化楼、篮球场、凉亭、健身运动室,村四周环境绿化、美化,总投资6000多万元,力争2016年竣工进住。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

一、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全镇辖1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48个自然村,总户数4005户,面积48.6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1.32万人。距市中心31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北工中城南闲”的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生态立镇、绿色富镇、文化名镇”的总体思路,全镇经济社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4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 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9%;其中农业6564万元,增长10.2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194元。

二、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我镇的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过程中,更多地追求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盲目效仿和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

(二)农村投入严重不足

免征农业税后,我镇农村的基础财力巨减,财政“缺口”大,加之各村历史上形成的债务都很大。省、市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镇、村组织机构运转所需财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

(三)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同时缺乏诚信意识,在产业化经营中常有违约等不守诚信行为出现。

(四)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我镇农村总体上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五)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多数农村党员、干部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都依靠转移支付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

三、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针对我镇的实际,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面对当前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二)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

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积极组织实施好“阳光工程”,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

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四)抓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推进新村镇建设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各级要有总体的规划,根据其现有特点,对各村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搞好村镇规划建设,条件好的要高起点规划建设,其它地方的规划也要适度超前。规划设计以现代建筑方式,力求形式多样,既可生态庄园式,也可农村社区式,既可分散村落式,也可城郊集中式,严格规划管理,建新拆旧,逐步推进,实现村屯城镇化建设目标。

(五)继承与发扬并重,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定标准、树典型,加强监督,奖惩分明等方法,建立健全乡风文明的评比奖励机制;文化活动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继承并发扬农村自身所拥有的文明传统,提倡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不打架不骂人、爱护公物、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

(六)、加快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免收义务教育的杂费,调整中小学布局,增加教育投入,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建立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便民的征缴制度、就医制度和结算制度,探索建立参保农民小病受惠制度,让农民真正看得起病。以政府公共财政为主导,建立多渠道社会保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建立健全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构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做到农村低保水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使城乡居民同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5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上午好!

今年,我们XX镇党委、政府紧跟中央和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立足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加大水利、交通等基础建设投入、加快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全镇农村经济与建设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

回顾这几个月,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并达到了预期目的。

一是强化领导。为了更好地开展拆迁工作,我们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拆迁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到村点召开村干部及理事会成员会议,确定了村干部及理事会成员带头第一批拆、其亲属第二批拆、其他群众最后拆的拆迁原则;对拆迁中群众应享受的各项优惠政策,不折不扣给予兑现,并尽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领导小组成员勤于监督,经常下到新农村点指导“一拆三改”等工作,并及时解决新农村建设初期的棘手问题。目前,各新农村点已经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了能受气、肯吃苦、重团结、勤奉献、顾大局的理事长。在理事长的带头领导下,制定了本新农村点建设的具体规划和时间进度表,前期工作正如火如荼的开展。

二是加大宣传。通过挂横幅、出黑板报、写公告的形式,及时将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和益处告知了本村村民,为筹资筹劳、建设动工做了很好的动员。拆迁领导小组成员与村干部、理事会成员一起深入到农户家中,耐心细致地讲道理,明政策。同时,全力抓好新房规划建设,按照先规划再审批、先拆旧再建新的要求进行。在我们的宣传动员下,绝大多数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都非常支持,并且能够积极主动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是及时公开。理事会及时与村“两委”沟通,对建设需要的资金多少、政府如何补贴、群众如何投工投劳、需要拆迁哪些房屋等,及时告知村民,特别是对拆除乱搭乱建、收集资款等难题,理事会成员积极带头,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并监督把资金总量、投工情况、工程承包情况、工程标准向群众公开。

从2005年开始建设新农村到现在,我们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村庄和集镇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对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将:

一是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特色农业,走规模经营等产业化道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迅速加快全镇工业跨越式发展。

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城镇街道建设步伐和村容、村貌的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对住房改造、给排水、垃圾处理、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等

基础建设,要加大投入与引导。

三是要关注民主,加强社会保障事业。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做好低保户摸底工作,做到应保尽保。二要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投入,加强以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快敬老院建设,争取尽早投入使用。

四是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劳力经济和特色经济;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建设”的原则,以道路建设和水利建设为重点,逐步改善村容村貌。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6

同志们:

2006年既是“十一五”规划的起步年,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今天的会议,重点是向大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

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精神以及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安排部署,要求全镇人民继续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努力推进我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面,我就新农村建设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科学分析,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意义。

“三农”问题事关全局。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近年来,***镇虽然按照“生态旅游型边贸口子镇”的发展定位,在全镇干群的团结拼搏,艰苦奋斗下,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农村面貌也有了大的改观,但是总体而言,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一是农业化程度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还处在起始阶段,农产品的品种质量结构、农业的区域布局、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艰难的爬破阶段,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农民生活还不宽裕,农民增收缓慢,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的可能性较大。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五是农村面貌还比较落后,人居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情况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既包括了路电水气等生活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也包括了以农田、水利科技等农业基础设施为主的产业能力建设;既拨阔了村容村貌环境整洁,也包括了以村民自治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并同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思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战略是国家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转向,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定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别是调整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因此,我们务必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扎扎实实地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以20字方针为抓手,结合我镇实际,深入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工作。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既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安排,也是其总体目标。这精辟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要以20字方针为抓手,深入开展以新农村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工作。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7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8

1.制定和完善法律制度,强化法律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

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依法进行,把保障农民利益的相关制度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是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要求。尽管宪法和法律对公民的权利和利益作了许多规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方面,尤其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法律制度方面还需大力加强。我国农业法最近的一次修改是在2002年,但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保护农业的政策的基本方针已经发生了变化,最近,温家宝总理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要求,根据近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我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立法。首先,要完善我国农业投资法律制度,明确确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和投资的监督问题。要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依法支持农业生产。在世界上基本上每一个发达国家都有一些详尽的关于农业补贴方面的规定,WTO的规则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规定,就我国来看,我们在近几年已经搞了三种农业补贴了,一种是关于种粮补贴,第二种是粮种补贴,第三种是购置农机具的补贴。但这些补贴仅仅体现在国家政策的层面上,为了防止政策在贯彻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应该将其上升为法律层面,加紧制定我国对农业补贴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界定國家农业补贴的范围、程序和标准,以及对农业补贴的监督等内容。比如说在2002年美国在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中规定了三种补贴方式,一种是直接投入、直接支持;第二种是反周期农业补贴,主要是从价值方面的补贴;第三种是信贷方面的补贴制度。其次,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的生产经营、文化卫生、教育科技的建设都需要一个好的法制环境。比如在村庄规划、村庄建设方面,也应当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陕西省人大在2005年11月通过了陕西省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这在全国是第一家,今年3月该条例正式实施,这对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依据。相信在条例实施后,对陕西的农村规划工作会有一个很好的推进。第三,要坚持依法建制、以制治村、健全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把农村财务、土地承包、村办企业、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宅基地划分等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务全部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

2. 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依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民甚至一些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觉悟偏低,农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一些地方的盗窃、抢劫、杀人、放火、伤害等刑事案件比较突出,不安定的因素仍然存在,由土地承包、园林承包、农民负担、村委会直选,以及婚恋、家庭、债务、宅基地纠纷等引发的人民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邪教、非法宗教活动也不容忽视,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的瓶颈。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农民法制意识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将农村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加以提出,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首先要抓好村级干部的法制教育。通过举办村两委干部四化建设培训班等各种形式,有组织地开展学习教育活动,以有效增强村级干部队伍的法制意识,提高民主管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其次,要着力营造广大群众学法、用法的浓厚氛围,按照与阶段性中心工作相结合,与专项工作相结合、与村民的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村民夜校、集体咨询、征订普法教材,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联户组织送法上门、电视、广播专栏以案说法等灵活形式,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在学法中守法用法护法。第三,有针对性的加大农村普法工作力度,充分运用现代传媒、农村法制夜校,“148”法律服务专线、法制文艺等形式进行普法宣传使广大群众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3. 加强法制建设,是化解各种矛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

如前述,农村存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进而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政策和法律,依赖于行政的手段和法律的手段,其中最根本的是法律手段。

首先,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明确人们的权利和义务,让人们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矛盾。其次,与政策相比,法律更公平、更稳定。与行政手段相比,法律是个更客观、更公正的裁判手段。古罗马有一句名言,法律是关于善良和公正的艺术。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基于宪法的有关原则,依法裁判,不仅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违法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尊重。更能体现人权原则,更易被人们所接受。第三,强有力的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证,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行有效领导的坚强保证。在我国9亿人口的农村,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加强以村民自治为基本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全面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是党的执政方式的重要体现,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期农村的最好形式,它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利于实施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处理和协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农村矛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9

受镇党委、委托,我向大家传达某某日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简要分析当前我镇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现状,部署下一阶段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一、传达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精神

2006年某某日,区纪委召开全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区委常委、区纪委书记某某传达了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的主要精神,区委副书记某某同志回顾总结了我区近年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并就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作了部署,区委书记某某在总结发言中提出四点意见。

(一)某某传达内容提要

某某日,省纪委召开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传达全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回顾去年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基本情况,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任务。某某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某某作了书面发言。

某某同志回顾了去年以来我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情况,对下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六点要求:一是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统一思想。二是切实解决突出问题,维护农民群众利益。三是深入抓好基层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四是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五是严肃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六是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工作的领导。

某某主要强调了两点意见,一是加强五大方面的检查监督,确保党的农村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二是抓好十方面工作,强化行政执法和纠风工作,切实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某某提出五点要求:一是以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指导思想,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二是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三是要以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为切入点,认真解决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四是以改革探索为思路,创新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新路子。五是以县、镇为主体,切实加强对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某某的讲话精神

某某分析了我区近年来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成效和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指出当前我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少数村干部素质不高,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少数村(居)、村民小组干部法纪观念淡薄,失职渎职,办事不公道,公开透明度低;少数村村务、财务管理较混乱,群众意见大,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他还就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一是以高度政治责任感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二是创新宣传教育机制,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三是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是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提高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制度化水平。五是严肃纪律,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六是加强领导,落实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三)某某书记的四点意见

一是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二是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解决好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某某书记强调,要真心实意为农民群众服务,认真解决好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改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要进一步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各项监督工作。

三是创新思路,勇于探索和改革,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某某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现有工作格局的优势,不断完善区和镇两级对行政、财政、资产等方面的管理工作。要继续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制度改革,加强对基层党务、政务、村务的监督要实行农村土地征用、医疗卫生体制、教育体制等制度改革,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是夯实基础,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领导和工作机制。

二、当前我镇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状

(一)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形势

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干部法纪观念淡薄,办事不公,甚至以权谋私。个别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同时,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土地权益、利益分配、干部腐败等问题引发的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上访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形势严峻,政府执政能力受到考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已成为重树政府和党员干部形象的当务之急,做不好,构建和谐社会无从谈起。

(二)近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措施和成效

1、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各项制度建设

重点抓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有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一是建立起党工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党风廉政工作建设新机制;二是制定了《XX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责任目标及考核标准》、《XX镇党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三是定期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工作体系。

2、加强宣传教育

结合先进性教育,深入贯彻“两个务必”、“两个条例”,正确树立党员干部的权力观、政绩观。一是组织镇党员干部观看了《欲壑难填》、《忏悔录》等反腐倡廉录像片;二是开展廉政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党员廉洁自律意识,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3、切实开展源头治腐

今年,我镇把完善各项制度建设作为源头治腐,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取得了成效。一是重新修订镇财经管理制度,对预算、资金收支、采购、帐户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进行完善。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度,通过招投标,2006年()宗工程发包,共节约资金()万元;二是引入社会中介组织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把全镇()个村民小组共()套帐目移交中标的中介组织管理,有效促进了农村改革和发展,维护了农村稳定;通过完善选贤用能机制建设,在机关中层干部和中小学校长中实行了公开透明的竞争上岗。

(三)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存在问题

1、违规操作方面

(1)乱建乱占问题

目前,乱建乱占现象在部分村委会仍普遍存在,其中以某某村委会某某村民小组、某某村委会的情况较为严重,需要镇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去处理。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因为村民的意识、习惯和利己思想作怪,而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村委会未能在这方面做好引导、指导,对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加以制止、处理,有的村委会开始并不把这现象当一回事,认为是小事情,拖而不决,等事态发展了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大大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更有村干部从一己私利出发,纵容乱建乱占,甚至与不明就里的群众一道鼓噪。

(2)违法私卖土地、泥土问题

个别村委会、村民小组违法私卖土地、岗坭现象有禁不止。如今年4月,某某村村民小组私卖土地约()亩,涉及资金()万元;7月,某某村民小组私卖土地()亩,涉及资金近()万元;另外还有某某村民小组出现多起村民私自勾坭卖坭占地事件以及伏户上塱村民小组发生一的起私卖泥土事件等等。这些现象都没有经过法定报批程序,属违反《国土法》行为,区、镇有关部门正在处理中,估计处理起来将涉及面广、影响大,多进行宣传教育,防患于未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同时,这些现象一方面表明我们的村民依法办事意识薄弱,认为这是本村增加收入的事,与人无关,对“村民自治”理解上出现误差,无大局观念;另一方面说明村委干部工作欠缺主动性,对出现的违法行为未能及时制止,有放之任之的错误想法,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简单问题拖成复杂问题,虽身为一方的父母官,但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再一方面,我们通过其中几件事是因为问题发展引发村民内部矛盾,导致部分村民上访反映,政府才知事件的发生,也说明我们的机关干部、村委干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

(3)违反财经管理制度问题

这是一个直接反映我们的财经制度是否完善,干部能否自律、是否称职的大问题,动不动会在社会上造成重大的影响,而我们内部却有个别单位(部门)、党员干部充分利用制度上的某些漏洞,监督上的某些疏忽,违规操作,谋取私利。如原某某居委出纳员某某事件,就是因为居委会计内部牵制制度失控,财务管理、监管出现问题,印章、收支管理无分离,经济业务只由一人负责的缘故,造成某某能借职务之便,侵占集体财产近()万元,最后只追回()多万元,集体损失严重。另外,也有部分学校忽视财经纪律制度,出现专户外私开帐户或隐瞒帐户等现象,甚至有个别学校领导收受教辅资料经销商回扣等违规行为。

(4)违规租赁问题

某些村委会、村民小组在处理租赁、工程建设问题时没有通过必要的法定程序,未能做到公开透明,有“违规偷步”的现象:对外租赁集体土地,没有召开户代表会议讨论或未经2/3以上户代表同意的情况下实施;达到限额的工程项目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到镇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投标,村委会或村小组自行操作,程序不够规范。这些问题通常会引起群众不满甚至上访,如某某村委会就曾出现此类情况。

2、机关工作作风方面

(1)组织纪律问题

增强机关干部组织纪律性是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树立政府和干部良好形象,提高党员干部战斗力,提高工作效能的前提条件。在这方面,我们大部分党员干部表现是好的,但也有部分做得仍不够,对自己放松了警惕,降低了要求,放弃了原则,对机关组织纪律不以为然,不时出现上班迟到,提早下班去买菜、接小孩、吃饭,参与赌博,上班时上网聊天、玩游戏、炒股票等现象。例如在平时,上午下班时间还未到,通常我们机关饭堂就已有不少人准备吃饭,又如在前段时间,就有机关干部下乡时与某些村委干部打麻雀、打扑克,被投诉到镇纪委。

(2)工作责任问题

做好机关工作本来既讲究效率、质量,又要求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少部分党员干部在这方面变得越来越“精明”,学会了有任务就推,有责任就卸,工作不上身,经常为某件事该谁负责、谁去做的问题互相推搪、扯皮,没有积极处理出现的的问题,白白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好时机。例如去年某某村发生集体械斗一事,之所以演变激化为大事件,造成恶劣影响,一方面固然有两村的历史积怨因素,但另一方面更与我们镇干部、村委干部在处理此问题方式方法上的失误密不可分,一是党员干部工作缺乏主动性,未能将村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二是村委会干部缺乏前瞻性,未能预见矛盾的激化,没有将情况及时上报,甚至隐而不报;三是镇干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没有及时掌握村委会中出现的问题,排查出存在隐患。另外,个别村委会违反有关规定擅自组织活动,或者“先斩后奏”,在既成事实后再补办手续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党员干部宗旨观念淡薄,增强工作紧迫感、责任感,切实提高工作效能,刻不容缓。

3、综合素养方面

目前,干部队伍存在一个不容急视的问题是政策理论水平方面的欠缺。部分基层干部以为端上“铁饭碗”,不再注重学习政策、文件,以致工作水平止步不前,达不到依法行政的能力要求,不能为群众更好的服务,影响了干部队伍形象,更重要的是与建立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的要求相距甚远。党员干部应常怀修为政之德,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此外,还有解决好历史遗留问题,加强干部队伍团结协作,理顺村规民约等许多工作和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后加以重视,搞不好,同样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群众上访。

三、下一步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设想

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腐倡廉教育长抓不懈

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基础工作来抓好,搞好反腐倡廉教育进镇示范点工作,营造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

2、完善机关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源头治腐工作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坚持以改革统揽预防腐败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纪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及农村各项制度等改革,建立长效的反腐倡廉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

3、加强监督,依法行政,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强化对职能部门、行政执法部门履行职责、依法行政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行为,实现廉政责任向村级延伸,廉政自律向村官延伸,廉政教育向村组延伸。积极推行“阳光”政务,建设“透明”政府,健全反腐倡廉社会评价机制,促进机关部门转变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效率。加强办案工作,充分发挥惩防功能。

4、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们要推动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有关单位要配合做好工业园区的整合和建设,配合推进江南新区的开发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吸取试点单位经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要解决好农村基层党风政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农民群众对反腐倡廉的信心。一要确保“三农”工作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二要坚决纠正农村土地承包中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三要抓好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使用管理情况的清理和规范;四要完善外出活动报批手续;五要积极解决基层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10

社会效益实现情况分析

悦乐镇鸭洼新农村给排水工程的实施,有效的改善了鸭洼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和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可以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效益:

1、饮水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放当地劳动生产力,使更多的群众可以进行劳务输出或者利用有限的水资源从事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活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工程的建设将会成为当地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和支撑。

2、进一步改变悦乐镇鸭洼新农村的环境面貌和提高防洪能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村镇建设。

3、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地方防灾和水土保持意义重大。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施方案 篇11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惠民工程;南安市

文化惠民是党和政府近几年亲民政策、爱民政策的体现,也是“执政为民”理念的在文化上的具体反映。努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彰现了政府足够的魄力,反映了政府重视民生、服务民众,亲民爱民的惠民政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就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建成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惠民”的一个内容就是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拓展文化消费领域,改善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京公布,《决定》提出,要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体系,体现了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它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在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也随之日渐增长,这就对南安市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们知道,要努力做到推进落实文化惠民工程。首先,要做到文化惠民不腐蚀民,文化得民而不背离民,文化提高修养而不是愚昧人,文化服务人民而不是形象工程欺骗于民。正如温总理所讲,“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其次,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人民,树立民族自强精神和时代思维意识,推进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建设,培育民间的文明社会风尚,推动民间的文化创新活动。再者,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研究当地情况、征求百姓意愿,老老实实、实实在在为咱老百姓的文化生活做点实事、真事,而不是虚事、假事、空事。最后,文化要做到惠民,基层政府就要立足地方优势、获得百姓信赖,真心实意为地方经济发展搭台唱戏,而不是搞些百姓反感,假大空的文化形象工程。

当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群策群力才能解决,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才能最终为我们建设和谐稳定的小康社会提高必要的保障。历年来,南安市把文化惠民工程纳入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丰富群众性文化内容,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了实效,主要做法有以下四项。

一、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公共文化基础

多年来,南安市投入巨量资金用来落实文化惠民工程,财政经费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每年应安排足额资金集中用于重点文化项目、文化精品、群众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以及文化交流、历史文化遗存、优秀传统文化、民间艺术资源挖掘和保护。并且以信息化拓展城市文化建设渠道,加快文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南安 “三网融合”,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建设,形成互联互通,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成效显著。如创新建立南安宣讲网络课题库,联合泉州市委讲师团率先成立了南安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等,把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更重要的是将文化惠民工程放眼全局,点面结合,以求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群体。充分利用各类中小学生文艺汇演、少儿舞蹈比赛、合唱节等平台,深入农村学校开展辅导、培训,编排节目参加,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

按照《决定》的精神,我市积极探索建立一套文化惠民示范村运作机制,把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工作重点。具体措施是把文化惠民村的创建活动与我市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落实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如石井镇闽台农产品交易市场、水头镇规划展馆和海联创业园等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文化建设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并不断整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文化。如英都镇群众以民俗形式“拔拔灯”闹新春庆丰年,舞龙、车鼓舞、拍胸舞、大鼓吹等闽南民俗表演异彩纷呈;码头镇成立欧阳詹研究会,以便更好地抢救和保护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探索地域人文渊源,开发地域文化资源。

近年来,南安市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新途径,如以抓“三百”、建“三点”、改“三堂”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形成霞美镇金山村、康美镇兰田村、梅山镇蓉中村等独具乡村特色的文化建设示范点。

三、营造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打造文化品牌

南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名胜、古迹、人物、风俗、戏曲乃至民间传说、地方小吃等随经济发展而渐渐融入现代化都市生活,形成具有南安特色的地域文化特色。如蔡氏古民居书法笔会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果展活动、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仪式暨文化遗产保护座谈会以及“南音周”系列活动,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同学们南音、闽南童谣,编排答鼓吹、三句半等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表演形式,营造了“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浓厚氛围,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融,形成南安特色文化,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四、人才带动,发现和培养代表性农民艺术家

我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文化专业人才紧缺,大多数乡镇文化专干兼职多,基层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缺乏懂文化产业经营的人才。因此,市文化馆等文化专业部门,有计划、分批次地组织开展各种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文艺专业人员采取集中培训、送学到门口等形式,加大乡村文艺骨干培养力度。深入村镇发掘、培养和组织各具所长的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骨干队伍,涌现出一大片乡土文化人才。

如今,南安市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精准地把握住处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围绕“十二五”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惠民工程”渐渐地显现出可喜的局面,现在的南安阅读书籍成了社区村民农闲时的重要活动,村民学知识、学科技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读书看报的“味”浓了,酗酒闹事的人少了,让南安市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

参考文献:

[1]吴理财.非均等化的农村文化服务及其改进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8(47).

[2]全国农村文化联合调研课题组. 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7(46).

[3]袁文惠.我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与发展状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10(27).

上一篇:人生难免有挫折(综合教案)下一篇:荧光夜跑主题活动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