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目 录
综述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一)政府方面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结束语
正文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
摘要:“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金融信贷服务功能低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深入,农民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金融支农问题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现阶段,农村信用社首当其冲成为建设新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同发展共成长。要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如何积极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的优势,协调多方力量,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亦是农村信用社目前的一大课题。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新农村建设 金融服务
综 述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一五”时期主要任务的第一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时代的必然要求。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负有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持,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农村信用社作为国家农业政策的产物,一直以服务“三农”、支持“三农”为宗旨,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用日益突出,成绩有目共睹。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真正要融入新农村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却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在体制变革和金融创新的强有力推动下,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农村建设和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与农村的实际需求相比,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金融的更高要求相比,还存有一定的差距与不足,有的方面甚至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制约因素。
松柏农村信用社现状:截至2015年3月底,存款方面,松柏支行存款总额30188万元,较考核基数增长2859万元,完成”春天行动”存款任务的84%,离任务还差545万元。其中活期存款4300万元,较年初下降1224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485万元。而2014年3月,活期存款较同期增长1075万元。贷款方面,松柏支行贷款余额为1789万元,较年初下降300万元。至三月末贷款利息收入63.09万元,较去年同期多收入10万元,主要是清收往年表外不良贷款利息所增加。不良贷款,松柏支行不良贷款余额共计113.66万元,较年初增加12.31万元,其中非应计贷款余额100.38万元,较年初增加9.03万元。
(一)支农资金占比高
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增加收入,需要在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增加投入。其中资金的投入在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情况看,资金投入主要是三个渠道:一是农民自己对生产活动本身的投资;二是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其他有关补贴;三是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在这三个方面,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投入占有很大的比重,有的地方甚至在60%以上,而在金融部门的信贷资金中,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占到80%左右,有的地方甚至已达到90%。
(二)信贷投入持续增加,仍难满足农村发展需要
如何看待农村信用社对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首要的衡量指标应当是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客观地讲,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的信贷投入并不少,而且在逐年加大,但是距离农村的实际需要却又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首先从数量上看,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入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投入增长速度低于农村信用社整个信贷增长幅度;其次从投向上看,受传统观念束缚,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过程中表现出三多三少,与新农村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求方向不匹配。
(三)支持新农村建设方式不断改善
改进了支农贷款方式,实行多方并举。努力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首先,全面推行小额信用贷款,实行“一次核定,余额控制,随用随贷,周转使用”的信贷原则。其次,实行农户联保方式,解决了农民担保难问题,方便了农户对农业生产生活资金的需要。第三,积极开展信用村(户)的评定工作,不但增强了农民的信用意识,而且简化了贷款手续,切实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
(四)支持新农村建设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农村信用社目前没有全国性资金清算中心,汇划资金只能通过人民银行办理,不能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创新不够。随着农村工商业的迅猛发展和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但是农村信用社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服务为主,缺少服务上的创新,特别是在投资理财、咨询、代理等类服务上基本还是空白。三是近年来财政部门通过减免农业税、发放各种补贴等手段不断加大对农村支持力度的情况下,农信部门虽也时有支农招数,但是能够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利于农的政策措施不多,“三农”贷款利率长期居高不下而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就是一个实例。
(五)社农关系逐年改善,但双方之间仍存有隔阂
缘于农村信用社多年来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和服务,农村信用社与“三农”的关系应该说是日趋融洽,但是相互之间的一些隔阂并未彻底消除:一是农村的信用环境还有待改善。部分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守信履约意识薄弱,拖欠信用社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行为时有发生。甚至有部分农户认为,对信用社贷款只要按期付息就行了,本金则能拖就拖。这在削弱农村信用社放贷能力的同时也打击了其放贷积极性。二是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的主动性有待增强。专门针对农村的推动社农交流的载体很少,农村“贷款难”问题相对其他区域更为严重,加之涉农贷款利率居高不下,从而拉大了社农双方的心理距离,削弱了农户对信用社的认同感和亲切感。三是农村担保能力不足难以解决。一方面受农村发展水平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仍然偏低,农村经济组织实力仍然偏弱,难以提供更多的有效抵押担保物;另一方面,农村信用担保机制建设严重事后于实际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我国国情证明,办好农村信用社,是形成完善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经全面推开,这无疑对完善农村信用社机制是一种推动。因为农村金融问题,核心就是农村信用社问题。解决农村信用社问题追在眉睫。尽管一直以来,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当前农村金融体制不健全的情况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政府方面问题
1.政府干预农村信用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弱小群体的自我保护组织,政府若不采取扶持政策难以生存和发展。尽管政府也介入了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但是介入方式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忽视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地位,使社员、股东对其民主管理的权力形同虚设。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合作金融的间接支持不够。中国的农业保险制度不够健全,农业信贷方面也没有像国外那样给予足够利息补贴和信贷免除等优惠政策。
2.农村合作金融法制建设不够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现状看,主要有以下问题:第一,立法分散,没有一部专门统一的《合作金融法》。合作金融在法律框架中找不到明确的定位,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第二,立法层次低且滞后。法律对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没有进行规定,即使是行政法规层次也只有对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泛泛的规定。第三,立法理念不明晰、制度不完备,存在立法空白。
3.国家扶持和优惠政策不到位。资金的趋利性与农业投入期限长、回报低的现实矛盾,决定了在没有足够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前提下,信贷资金是不会背离市场规律、轻易投放到“三农”经济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而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家对农村信用社支农的扶持政策也不过就是“50%的贷款利率上浮权(改革试点地区可上浮70%)”和支农再贷款支持,使信用社支农积极性不高,支农动力不足。
4.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缺乏政策引导,使得农村信用社支农工作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在对规模种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在地方未全部落到实处,严重打击了农户的积极性。此外,农村的保险业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在缺乏完善的保险与担保机制的前提下,新农村建设农业贷款的风险全部转嫁到农村信用社身上,进一步打击了农村信用社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新农村建设要搞什么?资金缺口有多大?如何才能保证信用社资金安全,并实现社农“双赢”?有什么特殊的优惠和鼓励政策?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来回答。
(二)农村信用社自身问题 1.信贷支农资金不足。资本金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其信誉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更是补偿风险损失、维护存款者利益的最后保障。资产安全性差,资产形式单一没有建立分层次的准备资产,流动性弱。农村信用社资产经营中蕴藏的巨大风险,严重制约着信用社的经营发展,影响信用社的支付,甚至危及生存。
2.贷款门槛仍较高。由于农业产业的高风险、低效益产业特点,造成农村信用社投入农业产业的资金风险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贷款门槛,不仅贷款手续繁琐、贷款到手时间漫长,还多是五户联保贷款,担保户一时难以凑齐,更增加了贷款的难度。
3.信贷资金季节性不平衡特点突出。涉农贷款大都用于农业生产,贷款期限一般分为三个月、半年、一年,且多为“年初发放、到期回收”。由于农作物收种季节各异、生长期有长有短,种植食用菌需要跨,栽树架果要等几年,畜禽养殖出栏出圈周期也不相同。如此安排贷款期限,往往造成农户还没能取得收益,就要四处筹借来归还贷款本息,负面影响极大。因此,一些农户对农村信用社送上门的财政贴息贷款也不敢接受。
4.存、贷款成本高。由于受一些地方“土政策”限制,一些部门、行业的存款不能流入农村信用社,必须存入四大商业银行,使得农村信用社成本低廉的对公结算类存款很少。加上受农业产业生产特点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大多小额、资金分散且运转速度慢,人工比较成本和管理费用必然增加,致使农村信用社融资成本较高。5.涉农贷款担保难。由于农户质押贷款有价证券少,抵押、留置贷款合规物不多,加上农村人均纯收入低,农户的耕地、林地、房屋粮食、在田作物、畜禽、农机具等,受限不能成为有效担保品或抵押物,信用贷款担保人难找加上涉农担保公司又缺乏,影响了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6.历史包袱沉重。由于历史原因,农村信用社在履行服务“三农”发展的政治任务中,积累了巨额的债务包袱多为行政干预下的呆账、死账,造成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抗风险能力弱的恶果,在短期内很难消除。对于自身创收能力低、盈利水平不高的农村信用社,仅靠自身消化这些债务困难很大。
7.农村信用社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不确定性。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信用社主要依托信贷手段,而由于风险、信用环境、投入不够等诸多因素,农村信用社在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力不从心。农业贷款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自然风险大,效益差的特点,这使得农村信用社存在惧贷、恐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工作的进—步开展。“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心系农民”的办社宗旨,决定了农村信用社必须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为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及时改变经营思想,更新服务观念,努力为“三农”服务。
8.农村信用社改革还没有到位,功能和性质不够明晰,抗风险能力不强。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产权关系不明晰,“合作制”的经营方向定位也不明确,风险控制机制还不健全,无法形成明确而成熟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经营思想和机制。
(三)农村方面的问题
1.传统农业风险较大。传统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属于高风险、低效益产业。虽然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大力支持规模种养殖以及休闲农业,但是在基本面上占比还较低。即使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和养殖,面临的市场风险也远远超过其他行业。2.农村信用环境相对较差。由于农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综合素质不高,以及宣传上的不到位,有的农民错误地将农业贷款看成扶贫救济款,盲目申贷、张冠李“贷”,直接影响到农业贷款的发放、使用与回收。甚至,有的农民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恶意逃废金融债务,造成信用社的部分贷款被“悬空”,降低了信贷资金的周转速度,严重降低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工作的积极性。
3.农业投入后劲不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业,但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不够稳定并有相对下降的趋势。加之当前国有商业银行随着改革的深入,贷款权限上收,存款缴存上级行,使大部分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变成了“储蓄银行”,分流了一部分支农资金。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在贷款投放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及不相称,而农村信用社经营策略调整滞后,大额贷款难以满足。据调查,目前农村信用社用于春耕生产、种植业等小额贷款需求已基本饱和,农户真正需要的购买大型农用机具、养殖、创业、经商等大额贷款却很难得到满足。
三、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优势
(一)农村信用社网点众多,覆盖面最广
农村信用社成立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在广大农村网点众多,在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辐射面最广,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农村信用社本土优势明显
一是农村信用社根植于农村,深入农村,对于农村和农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农村各种信息看得更准确,反应也更快,使得农村信用社在做决策时有可靠的依据作为支撑。二是农村信用社经历了多次的体制改革,因地制宜,转变经营管理理念,更加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且还有一支比较成熟的员工队伍,这为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提供了人才保证。三是“三农”产品丰富。农村信用社针对“三农”办有小额农贷、安居乐、小康通、致富通、农贷快车等近10余种农贷产品,方便广大农户金融需求。
(三)农村信用社发展方向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相契合
农村由于受到地域、交通、信息等等影响,目前的金融机构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这就避免了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可以更加专注发展自己。我国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导致了农村公路、电力、通讯、农田水利设施不足。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央和地方财政将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力度,对金融配套资金的需求也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周期长的金融需求将更为迫切。
四、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社的对策和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信用社的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也为农村信用社的快速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深化改革、强化服务、加强管理,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自我积累、自我规范、自我发展的能力。
(一)政府方面 1.建立完善的政策环境。农村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金融的引导。政府应当制定扶持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优惠政策,利用税收和信贷等经济杠杆,通过减免税收或降低利率等方法,为农村信用社提供有利的支持。推动立法建设、完善相关服务和业务指导,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外部环境。
一是资金倾斜,增强信用社支农实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动员和引导涉农资金、财政资金、社保资金、住房公积金等存入信用社,千方百计扩大信用社支农资金来源,增强信用社支农资金实力。二是财政扶持,提高信用社支农效益。针对信用社经营风险较大的实际,对信用社发放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地方财政可实行财政贴息政策,同时税务部门要减免其营业税。三是减负让利,为信用社提供休养生息的环境。
2.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合作金融法》。对于合作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区别规定不明确,缺乏政府指导和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方面的规定。因此,应当尽快制定《合作金融法》及相应的配套规章制度及其实施细则,用法律形式对农村合作金融相关组织形式的法律地位、性质、职能和业务范围、社员的权利义务、管理体制和监管制度等做出明确规定,维护社员的合法权益,保证合作金融服务“三农”的经营目标。
3.地方政府应积极构建能够吸引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宽松环境。一是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要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形式主义。二是要制定必要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实行农业贷款财政贴息,建立农村信用社风险损失补偿机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
4.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依法严厉打击逃废农村信用社债权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各地政府要积极帮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党政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和国家公职人员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三是探索建立农村征信体系。通过建立、完善经济档案和账户管理,加强跟踪调查,尽快建立信用咨询系统。
5.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由于农业承受自然灾害风险的脆弱性,必须尽快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作为商业保险机构的补充。国家要积极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保障农业发展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
(二)农村信用社方面
1.构建与政府、农户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共同研究解决历史债务化解等问题,依靠党委、政府动员引导财政性资金存入农村信用社,优化资金来源结构,增强竞争实力。加强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沟通联系制度,征询意见及时反馈,确保工作有的放矢。同时,要对农户信用实行等级分类,建立信用档案,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推进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切实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农村信用社组织管理体系,强内控防风险,由社员进行民主管理,加快农村社区银行化进程;定期培训现有职工,合理引进优秀人才,切实改善员工文化素质结构,努力建成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勤政廉政、农民喜爱的农村信用社队伍。
2.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一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贷款审批、利率定价、风险防范和内部财务管理等内控制度,建立动态的激励、约束机制和良性的运作方式。二是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三是实施有效监管,强化股东和社员风险、股权意识,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监管部门交流和协调机制,构建有效监管网络。四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宗旨,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
3.创新农贷品牌。在确保小额农贷投放每年合理增长的前提下,将服务对象由传统耕作养殖户拓展到与其他种养、加工、商运和从事各类产业经营的农户;根据生产周期和贷款用途合理确定期限,提高授信额度,允许跨使用;推出大额农业信贷,开展农户大额信用贷款试点,支持拥有区域资源优势、品种好、特色鲜、竞争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创新信贷担保、抵押方式,推行农户联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和订单农业贷款;创新服务手段,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前景的优质涉农企业,提供“贷款+承兑+贴现”的综合金融服务;对投资兴办政府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符合担保抵押贷款条件的享受贷款利率优惠、期限延长、额度放宽等政策。
4.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通过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头挑两肩”的格局,即一肩挑着农户,一肩挑着市场,使传统产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真正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农业产业化。二是通过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力度,形成颇具特色的农村经济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三是通过对农村集体经济的培育和涵养,发挥“造血”功能,为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保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四是通过对弱势群体政策支持和保护,开发灵活多样的信贷产品,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领域,支持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移。
5.强化宣传、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一是大力宣传金融知识,引导广大农户形成信用意识。二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和信贷程序。通过现场宣讲、发放传单等形式,普及信贷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储蓄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贷的重要性。三是大力宣传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
6.努力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和加快业务制度创新。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种形式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支农和其他方面的作用。农村信用社应放开经营思路,加大资金投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实现同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对接,紧紧围绕农田水利、水电开发,以及农村公路、桥梁、电网、沼气、通信、良种培育、技术推广等基础建设,增加农村公共产品的金融供给。
7.推进乡风文明。以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为载体,促进乡风文明。信用工程建设不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和尽可能地满足农民资金需求,还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带动了村风民俗明显转变。农村信用社应不断扩大信用工程建设成果,推进乡风文明,有责任、有义务反哺农业,回报农民,这既是信用社的性质和办社宗旨决定的,也是信用社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结束语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过程,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更好地融资于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是当前农村信用社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应当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为契机,“深改革,谋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蕾:《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03期 【2】陆舟:《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2013年12 期
【3】金轶:《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现状及改进策略》,《中国农村金融网》 【4】齐秀娟:《浅谈农村信用社发展的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09期 【5】朱光成:《对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达州百合网》
【6】孙立平,景效飞:《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难点与对策》,《中国经济时报》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1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 各地农村信用社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树立“我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新农村建设搞好我受益”的观念, 确立了“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 根据农户资金需求的新变化和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新需求, 开展了“百千万”富民工程, 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大力投放小额农户贷款, 推行了小额信用贷款、大联保体贷款等贷款品种, 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扩大代收代付范围, 积极推行代理保险业务, 推出多功能借记卡等先进的理财工具, 开办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终端取款等业务, 努力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同时, 突出支持重点, 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 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标, 围绕农业规模化、优势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机械化、中小企业、服务业和农村消费等重点支持对象,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促进优势产品和基地的建设,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 主要影响因素
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特点。农民小额贷款的需求明显下降, 大额贷款需求增长;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社等农村经济组织资金需求旺盛, 且在投资、理财、保险、信息、咨询等方面产生了大量现代金融服务需求。但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还不高, 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较高;信贷品种少, 担保方式单一, 信贷投放不足;整体盈利能力不足, 财务状况有待进一步好转;资本充足率水平低,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 法制和信用环境缺失;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队伍素质相对较低, 影响了服务“三农”的水平。
3 做好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践中, 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职责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职能, 进一步做好“三农”服务, 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3.1 突出支持重点, 做好信贷支农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用社要围“生产发展”这个中心, 结合自身实际, 突出信贷支持重点, 确立信贷新投向。一是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 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做好“支持万家小企业培育活动”, 促进产业前景好、企业管理优良、产品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三是面向农村经济社会事业,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交通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 积极稳妥地开办住房贷款、农民打工或自主创业贷款、农民培训小额贷款,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3.2 加快金融创新, 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紧跟农村金融实际需要, 拓展小额信用贷款, 创新信用联保贷款业务, 积极开办大联保体、订单农业、项目贷款、企业信用联盟等新品种, 提高授信额度, 简化办贷程序, 更好地满足信贷需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引导农民从个体经营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 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二是创新担保方式。根据现行《担保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归集体所有, 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因此,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抵押遭遇政策瓶颈。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 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大中型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 拓展担保物范围, 逐步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创新信贷管理。建立健全授权授信制度, 合理确定基层信用社贷款权力, 调动其贷款营销积极性。完善贷款考核制度, 转变贷款“零风险”观念, 确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问责制”和“免责制”, 提高信贷人员贷款营销工作积极性。
3.3 加大信贷投入,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 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订单农业, 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建立企业项目库,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发企业和大型涉农加工企业, 培植地方品牌, 发挥带动作用, 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
3.4 改善金融生态, 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Robert Solow提出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明确阐释了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因素——资本投入、劳动要素投入、投人要素使用的总体效率。在中国西部农村地区,面对劳动力过剩和短期技术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现实,增加资本投入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资金的有效供给便是资本投入的有力保证。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地区特有的金融机构,在融资服务方面逐渐成为了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的金融中坚力量。
一、农村信用社在“三农”中的主力军作用
通过实证研究对比各个金融机构在合江的业务分布及农信社的影响力:
图1表明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较快,农业银行相对缓慢,而农业发展银行没有储户存款。
图2表明农信社贷款数量占绝对优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保持在3亿左右;农业银行先增后降,且远远低于前两者。
表1、表2显示:农信社为企业、农户贷款的最主要来源;民间无息贷款次之;民间有息借贷甚至高利贷数量甚微。
根据以上数据,进一步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如下所述:
1、农业银行作为商业银行,推行节约化的经营方针,收缩农村地区的网点和收回县级网点的放贷权等行为导致其失去了部分存款和中小客户。并且由于合江经济相对欠发达、经济层次不高,回报率高的工业、农业项目使商业化运营的农行资金无可投入。2007年2月的股份制改革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治理结构更加突出了其商业化的性质,短期内其资源会远离投资回报不高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西部农村地区。
2、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业务产品单一和金融色彩淡薄决定了其在农村金融中难以成为主力。且粮、棉、油收购贷款为主的服务是在流通领域发挥作用,缺少生产领域的资金投放,使其业务范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融资需求。
3、邮政储蓄广泛的网点分布由于对外出打工者收入回寄的便利性,吸收到了这些客户的大量存款。2007年将开展更多业务的邮政银行,将会与农信社在贷款业务上展开新的竞争。但由于未来的邮政银行缺乏成熟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短期内对农信社的冲击不大。
4、笔者还注意到相当部分的农户资金由民间借贷提供。亲朋间无息和低息的借贷又多于当地的民间高利借贷,市场经济知识的缺乏让农民不愿承担过高的利息而选择了前者,这种借贷并没有让资金在流动的过程中增值;当地农村经济的不发达造成了民间高利金融资金的缺乏,民间高利贷者由于缺乏相关知识和没有形成组织规模使得调查地区借贷数量小,对农村经济影响小。
5、农村信用社具有合作性和商业性。在农村市场上,较其他金融机构信息对称度高,积累的经验和客户选择惯性等因素使其在存贷款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企业贷款方面,农信社在服务过程中态度良好、手续简便弥补了贷款利率高于同级商业银行的不足。农户方面,农村信用社建立的绿色贷款证制度简化了手续,吸引更多农民贷款。
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目前在县域经济中对“三农”发展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其在积极支持当地县域企业资金需求的同时,通过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成为农户资金来源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银监合作部课题组2006年的问卷调查中,农信社以绝对的优势成为了“最受农民欢迎的金融机构”。
二、农信社操作性问题分析的建议
客观事实表明,农村信用社作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在满足农村资金需求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信用社受限于体制、规模等历史原因,其在贷款的抵押物、种类、期限、管理、金融产品创新、支农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问题,其对西部农村的金融支持作用仍具有相当大的发挥空间。下面,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提出问题及建议:
(一)完善抵押担保制度,远离“典当行”的尴尬角色
农村金融独特的功能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在本次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农村地区尤其是农村私营企业贷款困难、贷款金额满足程度偏低。问卷调查显示,农信社放贷时对抵押物的要求是造成这种贷款困境最为主要的原因(62.5%的企业选择抵押物不符合标准作为其贷款发生困难的原因)。
贷款风险分类将借款人还款来源分为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如今信用社在发放贷款的时候,往往注重第二还款来源。
先来分析农户贷款的情况。实证发现,以合江县为代表的四川地区仍存在农户抵押贷款(主要是房产)。笔者认为这种农户房产贷款实为一种“假抵押”:其一,农户住房不同与城市商品房,市值低,并且在抵押物的评估上也存在实施问题,其价值难以判断;其二,若农户违约,即未在合同期限内归还贷款,农信社能把农户从他们唯一的居所中赶出吗?其三,农信社唯有通过法律途径来挽回经济损失。然而,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条文的缺乏使判定结果和执法效果难以确定。
农信社对企业的抵押物要求同样存在弊端。目前一般只对企业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少数情况下可提供机器设备等动产的贷款。正如许多企业家所言,“一个成功运行的企业不可能不负债”,抵押物的“严格”限定无疑加大了早日获得急需资金的难度。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一些被基层农信社确认有发展前景的农村企业,就是由于抵押担保的硬性限制,而“望贷兴叹”。
笔者认为,农信社应该通过分析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来判断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按是否动用第二还款来源作为划分不良贷款的“分水岭”。首先在农户中推广进一步信用贷款,对评定为信用户的农户,在同等条件下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从简。其次,在合理放松对企业放贷时的抵押限制的同时,要结合“第一还款来源”的评审理念。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贷款的风险防范。
(二)合理确定贷款期限,贴近农村实际需求
目前农信社的贷款设定中存在着期限错配问题。问卷调查显示:84.5%的农户目前的贷款期限在一年(含一年)以内,仅有52.9%的农户认为贷款期限合理或比较合理。
一年的期限,仅能满足传统种植农业,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合江地区具有的特色农业,如荔枝、青果等果树种植业,生产周期都在一年以上,一年以内的还款期显然不能够满足其需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调整,农民也不仅局限于经营传统农业。而是发展多元化的经济。目前统一化的贷款期限设定与农村的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实际需求,笔者建议:农信社应寻找一个符合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期限制度,改变过去统一化的模式。只有密切联系资金回笼,准确预计还款来源,顺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实现信贷资金运行和农村经济运行的有机统一,确保信贷资金的合理流动和分配均衡。因此,农信社应根据农户贷款用途、生产周期、还款来源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力求在此方面进一步贴近生产经营的实际。
(三)加强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多样化需求
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农信社的业务范围单一,业务集中在贷存款业务,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见下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金融需求是丰富多样的,信用社必须因地制宜,加快业务品种拓展的脚步。
首先是资产业务创新。现阶段农村信用社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方式过于单一,有较大空间创新。如可开办拓展创业类贷款。增强农民自主创业的能力;发展打工需求类贷款,鼓励打工经济;创新消费贷款,支持农民改善生活条件。企业方面可发展贷款租赁业务、设各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需求。积极探索创新“公司+农户+基地”互保贷款方式,支持县域大中型客户发展。
其次是负债业务创新。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负债业务主要是存款,除五个常规储种外,信用社还应研究和推出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相适应的存款种类。应根据不同的投资需求,研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季节性的农业存款、大宗商品消费储蓄、购房储蓄等都是信用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的业务。
最后是中间业务创新。根据目前西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信用社一是要大力开办票据贴现;二是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和开拓委托业务,开办企业现金管理业务,帮助企业及农户科学合理管理现金,增加短期投资收益;三是开办代收水电、电话费,代理保险等代收代付业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四是积极发展担保业务和贷款承诺业务,帮助农民增加贷款。
发挥工商五项职能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总局党委对此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工商职能,以红盾护农为工作中心,开展了“发挥五项职能,营造三个环境,提高二种能力”的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挥市场监管职能,营造规范有序的农资市场环境。为给农民营造一个放心的农资消费环境,使农民能够播上“放心种”、施上“放心肥”、打上“放心药”,以“红盾护农”专项行动为中心,以全年为工作周期,形成了局、所、农业部门互相协作“三位一体”的红盾护农网络。
一是根据的工作部署,结合辖区农资经营的具体实际情况,制订“红盾护农打假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并将责任层层落实,分解到人头,达到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查,从制度和机制上有力保证“红盾护农保春耕”专项执法行动的顺利进行,也为全年红盾护农工作开了好头。
二是加强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增强农民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自觉性,提高农民识别假冒伪劣农资商品的能力,我们 在通过各种新闻方式,如电视、广播、条幅、传单、板报等进行宣传外,每年三月利用农忙时节,走农场,下连队,深入到农户家中、田间地头,面对面向农民宣传农资商品知识,引导农民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农资商品。仅今年三月份,我们就做电视讲座4次,广播连续宣传7天,制作条幅31条,发放识别假冒伪劣知识的传单3210余条,制作宣传板报22板。
三是加强对无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活动的取缔力度。对无照经营、靠挂经营以及不具备经营资质的企业和业户进行严厉查处,保护合法经营,取缔非法经营活动;对经营冒牌种子、假冒伪劣化肥、不合格农机具等重要生产资料坚决予以打击,一经发现违法行为,严肃立案查处;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加强对农村集市的监督检查。
四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作用,加大对农村市场和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在农村广泛开展了“12315”申诉举报网络进市场、进村镇、进商家活动,形成了受理投诉、跟踪督办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行政执法网络。
五是建立健全了农资经营长效监管机制建设。工商所都建立了专门的农资市场“经济户口”台帐;与户从事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建立了“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制度;基层工商所与户生产经营农资商品的单位或企业签订了《农资销售责任状》;从事农资生产经营的单位或企业都建立起进货查验和出货审验制度。基层工 商所每个星期对农资生产经营单位或企业至少巡查一次,并进行不定时间、不定商品、不定单位的抽查,从而全面掌握辖区农资进货渠道和流向。
二、发挥登记注册职能,营造宽严相济高效便捷的服务环境。
一是将所有生产经营农资、生产经营农产品的内资、私营企业等市场主体开业、变更、注销等依法登记项目纳入“高效、便民”审批轨道上来,全程为企业、业户服务,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服务型工商品牌,并将经营农产品的个体工商户登记审核发照权限下放基层工商所,便于提高登记效率。对于偏远连队前来办照的经营者,工作人员主动帮助填写表格,当天办完,减少往返费用。二是推行政务公开化,将与之相关的各项要求、费用向社会进行公示,并制定实施了限时服务、首问负责制、一次说清制、连带责任追究制等一系列“透明办公制度”。三是实行跟踪服务和协调服务等方式,帮助经营者了解掌握申请办理各项手续的要点和程序,利用准入时机,向申请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和政策导向,把工商服务延伸到田间地头,积极推行流动现场办公,做到了当场受理、当场审批、当场发照。四是放宽进入农产品市场生产经营主体的准入条件,并鼓励下岗职工、高校毕业生等大胆从事农副产品经营,实行“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全额减免登记注册费和工商管理费。
三、发挥引导扶持职能,提高农村个体私营企业适应市场竞争的能力。
1、引导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充分利用市场主体准入和市场主体年检的职能作用,积极引导农业市场主体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来确定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目的是逐步淘汰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不协调的高消耗、重污染、低品质的滞后产业。同时,我们还结合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农场、连队结合本地实际,确立重点,抓住闪光点,发展低消耗、大规模、高档次、有优势的特色产业。
2、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引导和帮助农村经营户和农民,将农业生产资料提升为经营资本,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实行股份合作制和租赁承包制的生产经营方式,以聚集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实力,这是我局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思路。培育出一大批规模大、潜力深、影响强的“龙头”性企业,特别是一些从事农业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出现和企业自身能力的增强,带动了周边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形成一批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经济效率的双赢。
3、维护农产品市场经销正常秩序。一是支持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开展“涉农合同帮扶”工作。涉农合同特别是农业订单,是农村信用经济的基础,涉农合同的履约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市场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按照国家、省级工商部门的要求,充分发挥合同行政监督职能,认真组织开展了涉农合同帮扶工程。一方面从合同法的意义、订单农业的典型事例、诚信履约对涉农合同的影响等三个方面深入开展了宣传工作,提高了农户和有关企业的合同法律意 4 识。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农业订单履行过程中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重点是合同条款是否齐全,引导涉农企业和农户积极履行合同,对发生的合同纠纷及时进行行政调解,化解纷争。同时,对利用订单或农资购销合同损害农户和涉农企业合法权益的欺诈行为,则进行了严肃查处。二是加大对粮食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在积极支持符合资质条件的各类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粮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粮食交易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无营业执照、无经营资质、哄抬物价、掺杂使假、倒卖陈化粮以及擅自改变陈化粮用途等一系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有力净化了农产品市场的经营秩序。
四、发挥商标指导监管职能,提高农副产品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产品的竞争形式已逐步从数量竞争、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品牌的竞争,不能只停留在“物以稀为贵”的生产、营销策略上,而要转向走品牌之路,实施品牌战略。为农产品注册商标,并积极运用商标,实施农副产品商标战略,对于农民增收致富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充分发挥商标注册、监管、保护等职能,积极实施了“红盾商标助农工程”。
五、发挥培训指导职能,培育规范农村经纪人,为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营造宽松环境。
农村经纪人虽然是一个新兴事物,但是,它在搞活了农副产品的流通渠道,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说: “农村经纪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繁荣农村市场的重要力量”。一是做好农村经纪人培育和发展工作。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采取先准入后规范、先发展后管理的方式,积极扶持农村经纪人发展。二是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村经纪人诚实劳动、合法行纪,打击违法经营行为。加强农业经纪合同的指导和管理,规范经纪人的签约行为,避免口头协议、订立条款不全等现象发生,引导经纪人规范使用合同文本。并通过加强经济户口管理和市场巡查,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无照经纪等违法行为,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经纪行为。三是倡导和鼓励成立农村经纪人行业协会,发挥农村经纪人自律组织的服务引导作用。四是由个体私营企业协会建立健全培训体系,适时开展《合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经纪人管理办法》和有关经纪业务、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切实增强农村经纪人的业务本领,不断提高经纪队伍素质。同时,充分利用个私协会和行业协会的特殊性,积极向农村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和有关咨询,保护农村经纪人的合法权益等等,使之成为农村经纪人的“娘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 摘要: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再一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
决定》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位置越显重要,农村信用社如何既能创新信贷手段,促进信贷营销,又能规避风险,推动社农“双赢”,成为摆在农村信用社面前一项重要议题。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而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中坚力量,是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组成的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成立以来就承担了支持“三农”,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重任。因此,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农村信用社承担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历史重任,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村信用社的职责,更是农村信用社承载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纵观我国发展现状,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农村是否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农民能否增收,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党中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是为了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根本性地解决农村社会稳定、农民增产增收等问题。对此,国家和各级政府将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必将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并由此催生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发育,连锁拉动农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这无疑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业务拓展和发展壮大带来广阔的空间。因此农村信用社应抓住农村经济又一轮快速发展机遇,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信贷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金融主力军重任。通过农村信用社进一步端正服务方向、创新金融产品、加大信贷投入,为推进全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步伐,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在支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虽然具有点多面广、客户众多的资源优势,但也面临服务范围宽、客户分散、工作量大,电子网络建设滞后,金融风险大等诸多不利因素。特别是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开放,国家开发银行将在县级地区开展授信,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向“三农”领域延伸,邮政储蓄银行的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将逐步介入乡(镇)农村,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竞争格局正在形成,届时,农村信用社的经营和发展将受到更大的冲击。
银联信分析: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成因:
1、盲目扩充规模。目前农村信用社工作中加大力度,资金普遍比较宽裕,信用社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贷款营销活动,加大了投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户资金急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哄而起的现象,盲目放贷,没有注意规模扩充与管理手段同步更新,从而形成信贷风险。
2、农村信用社机构多,人员少,形成信贷管理上的滞后。由于信用社机构多,每个乡镇网点人员大多数在6人左右,其中信贷人员一般每个单位3人。这样很难对千家万户的服务对象情况了解透彻。还有不少地区由于信贷员人手少,主任兼信贷员的还很多,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这样主任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强信贷管理,从而形成管理滞后的风险。
3、农村信用社小额农贷大多用于种植业、养殖业、小型加工业等,极易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因素影响,如遇天灾人祸,政策变化等因素,还贷款的能力就大大减弱。
4、政府干预产业结构调整贷款。现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政府有时对产业结构调整项目,缺少调查论证就盲目调整,一但失败这部分贷款收回难度就会很大。
5、农村信用环境不容乐观。一些不守信用者,企图套取信贷资金,千方百计钻信用社的“空子”,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自我包装”,用假象蒙住信贷人员的“眼睛”,达到套取贷款的目的,例如联保贷款中,就有可能多人借贷给一个人使用的现象。
6、信贷员违规放贷。个别信贷人员缺乏职业道德,视制度为儿戏,不惜铤而走险发放大量违规,违纪贷款,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一定风险。
二、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防范的对策:
1、合理安排贷款顺序严防盲目性,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要合理安排贷款顺序。要做到“早调查,早研究,早安排”,认真测算资金头寸,确保农户有效资金需求的满足,不可盲目扩大信贷规模。同时要择优抢占强势贷款项目,培植效益好的增长点。
2、加强信贷员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
3、培育农村信用体系。
4、推行信贷员等级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5、建立信贷员约束机制和加强检查监督机制建设。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党的建设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证明,要解决农村问题,最根本的就是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地位,已成为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摆在面前。下面笔者就如何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谈几点看法。
严格一把手责任制抓党建。中组部李源潮部长反复强调,要“书记抓、抓书记”,书记抓,就是各级党委书记要履行好党建责任,亲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抓书记,就是要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先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因此,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排除宗族势力、派性和各种关系的干扰,把那些公道正派,想事干事,敢抓敢管,群众信任的党员推选为党支部书记和党支部成员。上级党委特别是乡镇党委一把手要充分发挥乡镇在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中央提出的“六个好”目标为基本标准,以抓班子带队伍为己任,加强工作指导,通过加大督查考核、派驻工作组、包村包片等形式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
创新农村党员发展机制抓党建。党员是党的细胞和基础,党员的质量关乎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党的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发展党员是给党不断注入新的血液,使党不断增强活力,也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农村党员队伍是农村党建的基础,是党支部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基层组织队伍建设,增强农村党员队伍活力。要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的年龄和文化结构,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政权基础。
坚持党员干部教育制度化抓党建。在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多样化的背景下,农村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现实要求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少数富裕起来的农民集体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空虚,有的甚至热衷于迷信活动,这些都给农村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党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农村基层干部教育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长效机制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
格局结合起来,确保广大党员干部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履行职责,全心全意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着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抓党建。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党必须集中精力领导经济建设,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同心协力,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相辅相成。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作为市场的主体,遵循市场准则,在竞争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希望依靠组织的支持、引导,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护和更大的发展,因此农村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把党的自身建设和帮助农民致富紧紧联系起来,让农民既看到长远利益又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的实惠。在工作方式上,通过宣传、引导、扶持、帮助、服务等手段,激活生产力要素,盘活农村社会资源,引导农民用经济手段迎接市场的挑战,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围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抓党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判断标准。服务人民群众,就是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充分尊重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反映群众意愿,主动关心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积极参加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农村党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实践证明,将农村党建工作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实事,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也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自身建设。以服务强组织,以服务促发展,也能够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几点建议
针对有些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经济建设能力不强的实情,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更好地带领一村人走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加强班子建设,选好配强领头人。加强农村班子建设,一是要选准用好党支部书记。既要普遍推行“两推一选”的方式,公开选拔任用农村党支部书记,在坚持民主选举的同时,积极探索目前类似州委组织部选派移民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制度的方式由上
级党委选派,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创新选人用人途径,从现任优秀大学生村官选任村支书或从乡镇机关干部中选派任职。
2、加强和创新党员干部教育管理,树立旗帜。要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重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对基层党员增强党性意识和党员意识的教育,通过开展各种有效的活动方式,使党员亮明身份,发挥作用,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执行政策的拥护人,社会稳定的维护人,努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超前、观念常新、知识丰富的高素质的农村干部党员队伍。在农村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上,要把活跃在农村经济一线的科技致富带头人、复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优秀青年及时纳入视野,重点培养。
3、抓好经济发展,制定产业规划。要大胆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宜养则养。结合农村现有种养殖产业,积极探索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模式,用好用足当前农业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在产业规划上,坚持依靠生产发展和自身积累壮大的原则,选拔和培养发展经济的优秀人才。在加强对农村干部进行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教育的基础上,采取“派下去、请回来”等方式,从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有一技之长的干部到农村任职,并建立一系列激励约束机制,教育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优势,在农村引领发展产业经济和集体经济。
4、加强推行村务公开,促进农村和谐发展。一是组织上重视,上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将村务公开落到实处,避免走过场和形式主义;二是加强和注重宣传,让村民知晓村务公开的意义,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与促进村里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三是村务公开内容要详实。对集体经济的收益、债务、投资,干部的酬劳和招待费等百姓关注的敏感性问题做到如实公正公开;四是加强监督管理。上级党委政府及村民主理财小组加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让群众真正参与管理和监督,从根本上调动广大村民积极性,理顺群众情绪,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涉农法律法规及政策
1、国家从2005年起,全部取消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
2、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对农民种粮面积进行粮食补贴,2006年每亩补贴标准为26.30元。
3、对优质小麦良种推广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0.20元/斤(只限于种子公司购买良种
时进行补贴)。
4、对大型农机具购置实行农机补贴政策。
5、对农村五保户实行五保供养制度,年人均供养水平为1050元。
6、为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国家在农村逐步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筹资办法为农民每人每年自筹10元,中央财政补贴每人每年20元,省、市、县三级每人每年补贴10元。
7、从1998年起我县逐步实行以中低产田改造、渠路林三配套为重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8、国家鼓励农民治理生态,对退耕还林(草)农户按面积进行补贴,每亩补贴标准为160元。
9、从2006年开始,国家对农村贫困户、特困家庭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家庭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农村中小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免除学杂费,小学每人每年150元,初上每人每年200元。对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对困难家庭寄宿生实行生活补贴。
10、为解决农村特困家庭生活困难,国家在农村实行特困家庭最底生活保障制度。对年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农民按每人每月10、15、20元的标准进行保障。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第二轮土地承包期,耕地承包期为30年。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等。经营权可以实行流转。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行计划免疫制度,实施强制免疫。
饲养、经营动物和生产、经营动物产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做好动物疫病的计划免疫、预防工作,并接收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测、监督。
一、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信用环境欠佳
首先, 农户信用观念淡薄。农户对所有制的含义理解简单, 认为所贷款是国家的, 部分农民抱着能躲就躲、能拖就拖的心理, 甚至采取骗贷、赖贷、逃贷等多种方式侵蚀和逃废银行债务。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贷款主体的诚信度不足, 造成农村金融大量贷款沉淀的现象仍然困扰着农村信贷的健康发展。其次, 农村征信评估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健全一般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活动档案, 近几年, 虽然各级政府加大了信用环境治理力度, 但目前只对城市人口的个人诚信提出了一定的评分和测算方式, 还没有推广使用, 在农村就更无法得到体现和应用, 使“新农村建设贷款难、农村金融难贷款”的二元化矛盾更加突出。最后, 农村信用保障机制缺位。村民委员会因没有担保资格, 不能做担保人;企业和公司害怕承担连带责任, 拒绝做担保人;农民没有政府核发的房产证、土地使用权证等证件物品, 一些从事生产经营的农民所经营的服务场地、固定资产、机器设备, 库存物质等也多无产权证, 因而达不到抵押条件。农民贷款就有如攀登蜀道, 金融机构面临着信贷投放的风险, 造成农村信用环境恶化。
(二) 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首先, 农村收入与教育不高。有关调查显示:农业保险费率一般为8%-10%, 甚至更高, 而农民可以承受的保险费率仅为4%, 大大超过了农民的收入能力, 交纳保费能力有限。同时, 农村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接受新事物速度较慢, 宁愿抱存侥幸心理, 祈望老天给一个好收成, 甚至还有人错误地认为农业保险是向农民变相收费, 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其次, 保险公司农业保险风险较大。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风险和利润极不配比, 保险赔付率达88%, 而农业保险盈亏平衡点赔付率是70%, 远远高于平衡点上的赔付率, 再加上农业保险赔付的国际分保困难, 农业再保险体系不健全, 在承保、定损和理赔的办理和数据计算过程中须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造成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极大, 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不足。最后, 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不够、农业保险法律不健全。我国目前除免征种养两业险营业税之外, 对农业保险没有其他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 特别是没有直接的保费补贴, 存在农民买不起或保险公司赔不起现象。我国尚没有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 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规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予以扶持, 地方也没有管理条例, 农业保险的业务开展所依靠的是上级有关部门的红头文件, 诸多问题形成了法律真空, 难以明确或得不到有效落实和保护, 限制了农业保险发展的规模与速度。
(三) 财政支农投入不足
首先, 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年久失修, 通讯设备落后、信息闭塞, 产业发展缓慢, 农村公益事业发展滞后, 农民在教育、科技、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相对滞后, 都需要加大财政保障力度, 然而财政支持却远远不足。其次, 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在农业事业费比重上升的情况下, 农业事业费内部分配结构有失偏颇, 经常出现行政费挤占事业费、事业费挤占生产性支出的现象。最后, 财政支农投入效益低、管理监督不完善、支农法律法规不健全。涉农部门多, 各自为政, 自行其事, 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 导致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 不能形成财政支农资金集中扶持的效益。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基本上是财政部门自身监督和审计部门抽查审计, 很难防范自身内部存在的道德风险和覆盖到每个具体的项目, 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多, 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 事前、事中监督少, 在监督过程中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以致出现了问题无法及时纠正。现有立法对财政支农支出存在重大决策失误的人员没有规定强有力的处理措施, 导致相关主体对财政支农支出没有责任心,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加剧了财政支农支出的浪费。
(四) 农村金融支农实力不强
首先, 资金总量供给不足。商业银行逐步收缩在农村的营业网点, 不少地方的商业银行根本就不发放涉农贷款;邮政储蓄只存不贷, 造成农村资金的严重流失;农业银行由于农业贷款与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商业化目标相违背, 对农村的信贷供给逐年降低;农业发展银行对政策性银行的概念认识不清, 盲目与商业银行竞争盈利性项目, 不愿从事较差项目的农业贷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资金外流情况严重, 表现出“非农化”或“城市化”特征。其次, 农村金融机构普遍支农资产质量不高。在发放贷款时, 不能及时准确调查农户信息、生产经营情况, 盲目发放贷款, 导致贷款到期不能按期偿还。另外, 农业属弱质产业, 受自然条件、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 具有相当程度的风险不确定性, 贷款清收难、贷款现金收回率低, 故造成农村金融资金周转困难。加之农村金融资本薄弱, 历史包袱严重, 加剧了支持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使农村金融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再次, 贷款利率机制不够活, 金融工具供给单一。就目前有限范围内的试点来看, 由于对贷款利率的严格限制, 给农村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 也最终给政府带来了或有负债。由于农村贷款金额小、风险大, 相应的贷款成本也高, 贷款利率浮动范围不足以弥补其成本。商业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农村金融面临的竞争较少, 服务缺乏创新意识, 大部分乡镇金融产品只限于存款、取款、贷款和一般的汇兑, 交易通常以现金方式进行, 新兴金融业务和产品如个人理财业务、信托产品、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都没有在农村地区涉及。最后, 农村金融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农村金融整体素质明显低, 再加上责任心不强, 不规范操作、不严格执行金融法律法规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 不按贷款程序、手续办理业务, 违规违纪发放贷款的现象经常发生, 屡禁不止, 缺少必要、有效的内控机制和自律组织, 有的大多是照搬照抄的国有商业银行那一套, 不符合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
二、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 建立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首先, 做好诚信宣传教育工作。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经营网点较多的优势, 积极组织开展“信用宣传下乡”活动, 举办符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和需求的业务培训和咨询服务, 使诚信教育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 切实提高农村经济主体的金融意识、信用意识, 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尚。其次, 完善农村征信评估机制。加快农户信用档案规范化、电子化建设, 将涉农信贷业务信息全部纳入征信系统。充分借助评级机构等中介机构的力量, 开发适合农村经济主体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评估程序, 将评定结果进行汇总、登记与管理, 并依此作为支持或限制企业信贷业务的主要根据。再次, 加快信用立法、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制订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 通过立法制订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者, 打击失信方的信用规则, 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充分利用信用档案及信用评价结果, 加强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或公示, 使信用优良的切实得到优惠和便利, 在办贷手续、担保方式、借款方式、还款方式和贷款利率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的服务, 为其提供宽松的金融环境。使失信者处处受到制约乃至付出代价, 对信用特别恶劣的则在信贷支持上实行封锁政策, 培养良好的信用行为。最后, 建立形式多样的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在引导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的同时, 建立多形式的农户贷款担保基金, 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个人资金投入, 支持以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成立农业专业担保机构, 疏通农户贷款渠道, 分散农户贷款风险, 继续推动和完善“农户联保”等农村互助担保组织建设, 积极探索适应农村经济特点的新型担保方式。
(二) 积极发展农业保险
首先,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保险能力。加强对农民农业技术知识的培训, 树立知识经济意识, 不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 大力宣传保险知识、投保的好处, 让农民更新观念, 增强保险意识, 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实行强制保险与自愿保险相结合的保险形式, 从而提高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不断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其次, 完善农业保险组织体系。建立以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导、以农业互助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保险体系。采用“政策扶持+商业运作”模式, 财政要对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给予管理费补贴或税收减免, 以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 鼓励和引导农民和农村合作组织建立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 要开放和科学设计合理险种, 不断提高赔付能力, 以满足不同层次对农业保险的要求;增加农业保险市场供给。再次, 降低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的风险。商业保险机构要不断扩大资本金的规模, 降低经营成本, 做到保费、利润不断提高, 制定合理规避和防范农业保险风险的措施, 取得最佳经济效益, 以适应保险进入市场竞争的需要。大力培养精算、承保、投资等方面的人才, 提高保额确定、防灾防损、定损和理赔等方面都涉及到农业技术和保险技术。增加农业保险的收益。最后, 加强农业保险立法工作。通过立法, 对农业保险的性质、保障范围、经营原则、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的界定、经营主体的组织形式、参与主体、收益主体以及相关的权利和义务等问题加以明确,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要尽快设立专门的《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规和规章。要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为立法目标, 明确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明确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范围, 体现财政补贴政策, 给农业保险经营组织以活力。尽快制定我国农业保险的会计核算制度、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的内容, 为发展带有准公共品属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奠定法律基础, 规范农业保险的运作, 以农村土地产权改革为切入点, 尽快构筑新农村土地产权流转体系。
(三) 加大政府的支农力度
首先, 政府要重视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和公正透明的司法环境, 制订并落实新农村建的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农业产业补贴政策和对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各类金融机构和公司相应的税收减免优惠政策, 等等。强化农村信用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农户及农村个体工商户信用信息库, 为农村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依据。建立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罚机制, 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 切实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 扩大农业政策性金融涉及范围。农业的弱质性需要政府支持, 政策性金融是国家扶持农业的重要形式。为此, 必须整合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 明确政策性支农的范围。农村政策性金融所要支持的是那些按商业原则运行、能收回本金但回报率低于社会资金成本或贷款本金回收风险较大的项目, 如扶贫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 农村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卫生、教育、文化、科技、物流等方面的融资和普及金融产品、推广惠及农民的金融服务等业务都应列入政策性金融的范畴。再次, 政府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对新增存款60%以上用于支持“三农”发展的金融机构, 建议对其减免营业税。政府或中介机构牵头, 财政资金垫底, 吸引民间资金投入, 按市场化原则运作, 组建新农村建设投资基金, 重点对农业科研开发以及农业产业化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重点项目进行先导性投资, 引导信贷资金进入这一领域。各级财政可以在每年新增的支农资金中拿出一部分资金, 建立农村信用担保基金, 也可以考虑以股份的形式投入当地己有的信用担保机构, 以充实壮大担保实力, 解除信贷资金进入农村的后顾之忧。政府要加强资金流动性治理, 合理调配资金结构、期限、用途, 减少不生息资金和低效资金占用,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四) 加大农村金融的支农力度
首先, 转变理念, 做好对“三农”的信贷支持。相关金融机构应重新审视自身在农村金融服务中位置, 定好位, 用好钱, 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机遇, 抢占先机, 对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有利于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经济主体, 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提供金融服务, 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银双赢。其次, 建立科学合理的支农体系。金融支农体系应当涵盖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保险机构, 信用担保机构和民间小额贷款担保组织, 允许农村信用社、农行、农发行区域内相互融资。要在积极拓宽农发行业务范围、大力倡导农行重返农村市场的基础上, 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 促进农信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支持农信社做大做强;培育民间小额农贷组织, 规范运行机制和操作规程, 使之与其他金融机构之间形成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群体联动、有序竞争的格局。要研究农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政策, 允许其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寻找资金增值点, 保证农村邮政储蓄资金服务新农村建设。再次, 加强管理、强化风险意识、提高资产质量。在强化风险意识的同时, 不断完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 让风险承担与收益相匹配, 逐步消化各金融机构的政策性包袱, 对金融支农投入大、服务优的机构政府予以利息贴补与奖励。要加大对悬空、逃废金融债权行为的制裁力度, 加强账户管理, 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 为降低不良贷款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不良贷款集中经营管理机制, 成立专门机构或部门专事不良贷款清收盘活工作, 既可以更好、更仔细地研究不良贷款客户, 采取更多、更加有力的措施, 还可以降低经营成本。如成立不良贷款管理中心,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地市分行的二级机构, 对锁定后的不良贷款实行统一领导, 集中管理, 分别考核, 区分责任, 专业处置。采取法律、行政、经济等各种手段, 抓不良贷款清收转化。加强监管, 严格控制新增不良贷款, 强化信贷责任追究制度。第四, 逐步建立完善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加强金融创新。根据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和其他农村工商业等不同情况, 实行差别的贷款利率:对于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等见效慢、回报时间长的产业, 实行较低的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对于其他农村工商业等见效快、回报时间短的项目, 可以实行较高的贷款利率浮动水平, 在推动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提高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创新信贷产品, 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贷款、农田水利改造专项贷款、大型农业机械设备按揭贷款、农产品套期保值贷款、农业订单贷款、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贷款、地方资源开发贷款、科技农业生产推广贷款、农村消费贷款、农民进城务工贷款、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等。创新结算和中间业务。加快建立城乡通用的现代支付结算体系建设, 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银行卡等业务;探索开办网上银行、个人理财、信息咨询、代收代付、担保等服务;筹办国际结算、外汇业务。
摘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进一步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新农村建设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聚成合力, 需要农村金融的资金支持。然而,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足、农民贷款难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新农村的顺利推进。本文针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索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途径, 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志华.金融创新服务新农村建设[J].中国金融家, 2008 (8) .
[2]曹玉贵, 李一蒙.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户借贷行为的博弈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2) .
[3]赵冬青, 李子奈.农村金融的根本问题与现实选择[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 (3) .
[4]周世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区域发展分析与启示[J].南方金融, 2009 (5) .
[5]陈龙.农业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及建议[J].现代金融, 2009 (5) .
[6]齐逢昌.探索农村金融改革新路[J].银行家, 2008 (1) .
[7]张扬.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经验与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 2008 (1) .
[8]额尔德尼.改善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的难点与对策[J].内蒙古金融研究, 2009 (7) .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之间的支持是息息相关的,这不仅是国家的一项政策要求更是农村信用追求发展的商业性需求。特别是在比较偏远和贫困的地区,农村信用社几乎是当地正规性贷款的唯一支持者,支持当地的发展也是农村信用社义不容辞的义务。由于我国农行受到商业化目标利润的驱使,使其在农村中的网点逐渐缩小,对农村各项工作的支持度也在不断减少,把大量的工作重心向与农业设施有关和城市方面的大型项目上转变。而作为提供和支持农村当地经济和发展的农村信用社就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当前进入战略性调整的农村当中,农村信用社更应该抓住新特点和新形式,积极主动的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和更好的服务,这是目前农村信用社必须要面对的职责和课题。
一、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农村中的经济和农业也在快速发展,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机构的农村信用社,在近些年来都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为主,积极的支持当地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特别是用于支持农村发展经济的信贷业务逐渐增加,比较好的促进了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的农村经济和农业的发展都处于发展的爬坡阶段,农村信用社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因此,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碰到许多的问题和矛盾,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的。
1.农村金融城镇服务倾向
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包括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从金融的供给情况来看这几家金融机构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并不明显,有许多大型的商业银行都开始从农村中撤离,银行从业人员也在不断精简,一些农村中的信贷业务也都在向城市转变,这就导致了大量农村地区出现金融服务空缺的情况。作为我国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银行的农业发展银行,在目前的金融政策方面的主体地位并不明显,且逐步向“收购银行”转变,只对棉粮油的资金收购进行管理。
2.农村信用社支持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风险
想要农村中的经济得到更多的发展,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对农业产业中的结构进行调整。如农业企业和农户对技术和信息把握还不够到位,使得农村信用社在信贷的投入工程中面临一定风险。例如:某个县城中一位养殖人员从2009年开始利用自身的责任河养殖特种黄鳝,在刚开始的头两年中由于当时的黄鳝市场行情渐长,于是该养殖户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了一些贷款来对自身饲养规模进行扩大。但是到2012年,市场黄鳝的价格开始下跌,该养殖人员不仅把前几年所赚的盈利亏损了,而且把归还信用社的贷款也亏损了。到目前为止,该养殖户累计已经向农村信用社借的欠款为九十万元,至今还亏欠农村信用社51万元,且形成了全部的呆滞贷款。
3.支农后劲不足
在我国的农村中农村信用社存在着支农后劲不足的现象,这严重影响到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业务的支持和拓展。虽然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经济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但是在对资金的组合中还是存在着不足的状况,导致农村信用社向外吸收资金过难,农村市场资金方面在竞争对象上又增加了邮政储蓄。由于邮政储蓄在资金的结算方面比农村信用社更方便,采用的技术信息也更先进,和国家提出的一些相关对策在每项资金的投入上,对农村信用社中的歧视性和限制性还是存在的,这些都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县级以下的农村地区处于金融市场的劣势竞争中。对这些业务的政策取向和贯通等一些客观因素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在乡、城两方面资金组织上的阻碍,造成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方面上后劲的不足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到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拓展。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中的现状问题的改进措施
1.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
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当地农村中农民的需要和经济的发展状况开进行改革,在既有的法规框架内,加大改革力度。
第一,强化对内控制度的建设。强化农村信用社中内控机制的建设,建立起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特别要加强对联社主任和农村信用社主任二者之间的有效制约和监督,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第二,增资扩股。农村信用社可以以股权的结构为切入点,增强扩股的资产,建立其农村信用社和员工之间的利益经济关系的结合,逐渐增强员工民主管理意识和自觉参性,增强农村信用社在现代化激烈竞争中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经营实力。
2.积极展开消费贷款
国家在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和免除农业税以后,农民连续几年内在收入上都得到了持续的增长,农村中的消费水平也相应的不断提高,但是和城镇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农村信用社在许多农村地区的农民中长期存在紧密的金融合作关系,这对于在农村中开展贷款消费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优势。国家近几年出台的一些“建材下乡”、“家电下乡”的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农村中的消费状况有着更大的需求,依据层次不同的农户存在与农村中的现状要求,农村信用社也应该相应的推出既耐用又高档的医疗、教育、住房建筑装修、消费品以及现代化的机械农业设施等具有适销对路的、具有特色的信贷消费新品种。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居民对消费的要求建立起一套可以适当放宽申办条件的信贷业务。要在农村信用社中建立起逐渐与个人评估制度以及与信贷消费制度相符合的防范风险制度以及法律法规政策,同时还应该加强宣传,强化农民对个人信用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从而为自身贷款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农村信用社还要加大宣传信贷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信贷消费业务逐渐成为日常农民生活中的一个部分。
3.多方努力
在支持农村经济方面需要多方面的共同支持,使用多种渠道对农村中存在的信贷难的问题进行解决。
第一,政府和相关领导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担保抵押的措施和政策,使农村中的房产以及林木所有权等成为农民真正的可以向农村信用社贷款的资金融合担保物。
第二,农村中要建立起农民贷款担保基金会,形成专门为农民提供担保的贷款。
第三,继续在农村中推行小企业和农户四到六户的联保制度,自08年推行联保制度以来,某农村中的信用社共发行联保贷款三千多万元,这些联保贷款的发放及时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当中个体户亟待解决的一些困难,受到了该农村用户的一致好评。
第四,农村信用社应该完善和建立与农村相适应的客户评价体系,从而把农村中对各种资金贷款的需求对象放入到整个信贷评价的范围中来。积极推广被征地农民的借贷信息、大型农用机具建构贷款、农民贷款住房等多样化的信贷类型。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而农村信用社又是支持和投入资金最大的机构对当地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措施,这些措施都能够较好的解决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当地经济发展过程的问题,有助于提高农村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度,从而实现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各方面发展。
(作者单位:安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浅谈农村信用社如何支持新农村建设】推荐阅读:
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浅议10-02
农村信用社“合规文化建设年”活动方案11-06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心得体会12-08
对农村信用社如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探讨01-18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2-03
市农村信用体系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06-23
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0年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总结报告01-14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农村低保工作06-07
农村信用社贷款10-19
农村信用社会计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