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精选8篇)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1

最近几年,在上级各领导及部门的大力关心支持下,村两委的带领下,村中广大群众的配合支持下,使陈宅村的经济、生活、文明、环境等多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经过大家的努力,陈宅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得到了可喜的成绩:获得省级文明村, 被丽水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一年就荣获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省级文化示范村、省“最美丽乡村”之一、省***法治村、省绿化示范村以及市级文化村、市级卫生村、市级生态示范村等多个省、市级荣誉,获得县四星级“和谐村居”、县体育健身村等荣誉。

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陈宅村两委紧紧按照新农村“二十字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整治影响村庄环境的脏、乱、差为突破口,着力提高群众文明程度,实现村级管理***。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并邀请了东南大学的旅游系郑云波教授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本村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陈宅在以上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具体做法是: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邀请了县农业局等单位专业人员对村民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培训,全面提高农户的科学文化素质;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20在县农业局的帮助下,陈宅村建立了百亩优质稻米示范基地,同时,在稻田里套种养田鱼。引导帮助农户发展养殖业,使养鸡、养羊等一批特色养殖专业户不断涌现。进一步鼓励在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实行劳务输出。全村外出务工人员现已经超过300多人,其中近90%人员为出国务工。近几年来出国华侨回报家乡经济建设及基础设施共计达100来万元。充分利用本村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做好本村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工作。创办“农家乐”休闲旅游,配套“七星”茶、番薯粉等特色食品开发,增加村中的就业机会。

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村里先后投入10多万元,建立了老人活动室、棋p室、图书室、影像室、篮球场等群众娱乐场所;投入5万元,新建了一个标准篮球场,组织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购置了十几副体育健身器材放置在活动中心,增强群众的体育健身;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成立了村腰鼓队、秧歌队、篮球队、鱼灯队、书法兴趣小组等队伍;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和政策教育,加强法制宣传,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全村遗体火化率达100%,群众自觉实行丧事简办;社会风尚良好,邻里和睦,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九年义务教育率和计划生育率均达到100%;每年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户)、好媳妇等评比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和谐家庭、和谐村庄的建设。

三、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村卫生机制,切实改变村容村貌

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召开村民会议对原有的卫生保洁等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聘请在村中威信高、敢说话的人员组成了村卫生监督小组,安排专人负责街道的每日清扫和垃圾清运。二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4万元,对村内主要道路全面实行硬化;投入3.1万元,对主要路口安装了33盏路灯;使村内主要道路亮丽、整洁。每年定期组织干部群众对村内河道进行疏浚,水面安排专人每周进行清理,同时在河里放置田鱼等观赏鱼类;投入近27万元,对村庄的生活用水及家村家庭卫生厕所进行了全面的改造,自来水进行了扩容,保证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做好家庭卫生厕所改造工作,户均拥有卫生厕所率达95%;动员村民进行外墙美化,投入资金12万余元,改造赤膊墙11100多平方米;投入16万元,对河道进行了全面的除污清理,并定期进行保洁;建立健全了保洁制度,招聘1名保洁员对村内的垃圾每日进行清扫;投入22万元,对村中的陋厕进行拆除修建,共拆除破旧简易厕所、灰寮78座,其中今年拆除6座;修整灰寮21座,今年修建12座;石彻旧墙修整35米;并建成卫生公厕三座,卫生厕所改造率达97%;投入16万元,建造绿化带3公里,种植树530棵,建设花坛9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5%;购置垃圾箱10只,小垃圾筒68个,设立卫生制度固定宣传牌3处;清理卫生死角50多处,生活废弃物得到了处理;清洁能源实行利用。加强村庄规划工作,村庄建设规划和文物保护性规划均已完成编制。

四、完善、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实现村级***管理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2

1 农村文献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 信息意识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人口文化普遍不高, 这种情况制约着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 也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转变。因此谈不上利用图书馆, 关心图书馆的发展。长期以来, 小规模生产经营已使农民习惯于种什么、养什么全凭经验, 而对信息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限。同时还由于经济基础、文化素质的限制, 没有条件及时、直接地从互联网上获取和发布信息, 农民的这种薄弱的信息意识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建设。

1.2 农村图书室重设施建设, 轻管理利用

一些乡镇村为创文明村, 虽然投入资金建起了设施齐备的文化中心和图书馆, 但存在着“重设施建设, 轻管理利用”, 缺乏后续动作的有效保障机制, 主要表现在:经费和资源缺乏统筹规划、专职管理人员水平不高、开放时间太短、业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等, 使农村图书馆 (室) 无法正常开放和运转, 造成现有设施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1.3 农业信息服务未深入农村

农技推广只注重技术推广而忽视市场指导和信息服务, 农民增收的愿望强烈, 但表现出畏惧和盲从市场经济。要么“怕”字当头, 缺乏对市场的开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表现出畏惧心理, 对一些好的种植项目不敢尝试, 在大面积土地上进行传统作物种植, 造成重茬严重, 连年减产;要么选择盲从, 看人家种什么自己种什么, 以致生产发生亏损, 对市场产生了畏惧。

1.4 信息服务链不完整, 运转效率低

我国政府的农业信息网络大多已延伸到县级, 少数地区已延伸到乡级, 但是在县或乡与农户之间却出现了“断层”, 未形成一个健全的文献信息服务体系。信息管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很少受到专业的技能培训, 文献信息更新速度太慢, 甚至有些是虚假误导信息。至于终端文献信息进村入户效果则更差。乡镇涉农企业、农业大户、农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文献信息获取及文献信息示范存在一些问题, 农业科研成果的产生真正能够被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的却很少。

2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优势

第一, 馆藏资源优势。图书馆是文献信息集散地, 馆藏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备性、实用性等特点, 藏书品位高。文献资源丰富, 堪称信息资源宝库。

第二, 拥有文化素质与知识结构、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专业队伍, 有开发信息资源的中坚力量。

第三, 图书馆的各种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和手段, 为文献信息的采集、处理、存贮、传递提供了保证。

3 强化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的措施

3.1 联合办馆, 构建农业文献信息服务平台

以图书馆为中心, 深入农村基层, 主动与乡镇图书馆 (室) 联合办馆。以动态服务为主要手段, 以科技致富信息为主导产品, 和农业各职能部门建立信息网络联系点, 形成一个农业文献信息服务网络。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信息人才, 为乡镇图书馆 (室) 提供馆藏资源支持, 培训乡镇图书馆 (室) 专业文献信息人员, 增强办馆实力和服务能力, 使乡镇图书馆 (室) 能够真正成为农业政策信息和农业文献信息的集散中心。

3.2 建立农业数据库资源, 促进农村社区农业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

统筹规划并建设和完善一批具有相当规模、适于使用和定期更新的农村网络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 要加强规范引导及标准化管理, 确保数据库资源的通用、共享和后继开发。图书馆要发挥优势,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为农村社区开发一批实用性数据库。还要充分开发多媒体农业信息资源和产品, 这些资源和产品应图文并茂、形象逼真、示范性强、易于操作和接受等特点, 用农业科技推广和产品信息发布的先进手段, 来更好地满足农村社区信息用户的需求,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3.3 建立农村社区信息员队伍, 提高使用水平

主要体现在对农民进行数字化图书馆基础知识教育, 介绍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获取技术、讲解数字化图书馆检索途径和方法, 帮助农民处理有关入口与技术, 介绍各种搜索引擎的资源含量、特点和利用方法等, 并在文献信息资源的搜集、整合、分析和利用等方面进行引导, 让农民能够利用数字图书馆更快、更好地从网上获得大量适时的、可用的、有益的信息, 使其在以文献信息服务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达到图书馆为农服务的目的。

3.4 编制二次文献, 使文献信息转化为生产力

重视农业科技资料和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加工等工作, 从馆藏文献及搜集到的新信息中及时筛选适用的技术信息, 向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技术、市场和政策信息, 为他们指导农业生产提供可靠保证。例如编印、发行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资料发放到示范户、专业户手中, 让农民掌握最新技术用在生产中, 让知识产生效益, 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腾飞和农民致富做出贡献。

3.5 注重与传统服务方式结合

传统文献信息服务具有服务滞后, 服务群体有限等局限性, 但它在传播文化方面至今起着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 有着基于现代文献信息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 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文化水平, 利用现代文献信息技术的水平及拥有相关硬件等要素, 图书馆在延伸服务时必须与传统服务综合运用, 这样才能在原有的服务水平、服务方式、受众群体等基础上有一个提高和扩展。例如:采用流动书车的服务方式, 送科技下乡。除提供科普知识、书刊资料外, 还携带录音带、录像带、科技电影、放映设备到农村放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离不开科技信息和先进的生产力, 而文献信息的有效利用和传播, 又离不开文献信息工作, 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纽带关系, 图书馆作为人类知识的宝贵阵地, 在传播知识、输送信息、开发智力、培养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通过对农业知识和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 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做好农业文献信息工作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双赢工作。

参考文献

[1]何华, 图书馆面向农村用户开展信息服务的思考[J].情报探索, 2007, (1) .

[2]李敏、张婷、蒋为, 网络时代农业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 2010, (3) .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法律图书馆;法制;文献;资源建设

【作者单位】朱岩福,中共海西州委党校。

图书馆作为追求社会进步及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馆藏文献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馆藏文献的保存和文献资源的建设都对图书馆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在2014年十八大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背景下,我国法律图书馆应根据自身的功能与特点,进一步加快文献资源建设的步伐,以更充实的法律图书文献资源为我国法治建设奠定基础。

一、法律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随着社会发展,图书馆的分类愈加专业化。法律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专业型图书馆,对国家法治进程及法律研究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的功能定位决定着图书馆资源的建设理念和方向,更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法律图书馆作为专业图书馆,其功能定位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法律图书馆具有法学研究导向的功能。法律图书馆通过法律文献的供给为学科研究提供资源,优质的法律文献资源是法律图书馆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法律图书馆具有学科对接的功能。法律图书馆以法学研究人员及从业人员为服务对象,通过提供文献资源服务,让相关人员实现法律研究和法律事务的对接,促进法律知识的应用。我们发现,法律图书馆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法律文献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更丰富、更专业的法律文献,才能让法律图书馆发挥其在法学导向及对接中的作用,体现法律应用的时效性。

二、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

在国家层面上,无论1997年十五大的“以法治国”方针、2002年十六大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目标、2007年十七大的“文化建设”方针还是2015年十八大的“科学发展观”,这些新时期的法制及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对我国法律图书馆及其文献资源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法律图书馆层面上,自从2010年国务院法制办、国家图书馆组织的“立法咨询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后,我国先后出现了不下500家“国家法律机构文献机构、政府法律工作文献部门、公共及法律院校图书馆、法律学术研究图书系统”等性质的法律图书馆,并且达成了初步的文献资源共享。在社会环境层面上,随着互联网及国际版权贸易的发展,我国图书馆从2000年开始逐步引进外文文献,并每年增加约20万条,为我国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补充。

虽然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在政策上、图书馆数量及社会环境上都具有了发展的基础,但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意识薄弱,宏观上缺乏对法律文献资源建设的资金支持,文献资源更新较慢。其次,由于我国法制体系的纵向发展,造成各机构图书馆资源严重割据并阻碍了我国法学资源一体化建设发展。我国五大类型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形成文献资源的共建和共享。最后,虚拟数字化法律文献资源开发程度较浅,没有形成现代化的资源获取途径和手段。

三、新时期我国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

在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法治建设为法律图书馆提供了发展条件;另一方面,我国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发展中的问题,以更加现代化的文献资源建设策略促进我国法制建设及研究的发展。

1.树立文献资源建设意识

一方面,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文献资源建设在我国专业文献资源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法制及法律研究中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摒弃法律文献资源建设纯粹依靠书本知识的错误认识,从社会、国家利益的高度看待文献资源建设,让公共法律图书馆、法律院校图书馆、国家法律图书机构和其他类型的法律图书馆形成清晰的定位,明确其责任。我国应根据法律专业图书馆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予以财政倾斜,让其能通过多渠道建设自身资源。另一方面,国家应出台相关文献建设的法律法规。我国虽然于2013年在《国务院立法工作通知》中提出了起草我国《图书馆法》的计划,但至今在法律层面上对法律图书馆仍缺乏统一规定、评价及建设标准,所以必须推进我国法律专业图书馆的法律基础建设进程,弥补各类型法律图书馆文献建设过程中的盲目性及原则性缺陷,为法律专业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方向和标准。

2.建立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法律专业图书馆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达到文献资源共享共建、节约经费、提升服务、满足读者不同需求的目的,必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宏观上,摆脱法律图书馆国家部门体制或者机构所有制的束缚。首先,我国行政的纵向体制让法律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长期各自为政,破坏了法律研究专业上的联系;摆脱这种体制的束缚能够让丰富的法律文献资源在不同图书馆之间流通,为法律从业人员提供查询与使用的便利。其次,摆脱法律图书馆文献机构管理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法律图书馆行业对外和对内盲目、封闭的文献资源建设方式,改变我国法律图书馆在资源建设上以“大而全、小而全”为标准的评价体系,缩小大中型图书馆与小型图书馆之间的文献差距,让各个图书馆转向个性化资源的建设。

微观上,建立法律图书馆之间的法律文献资源检索查询系统。不同类型的法律图书馆可以搭建文献资源的共享平台,并以平台为媒介相互提供服务,如检索本地法律图书馆内文献资源数据、查询异地法律图书馆资源。另外,法律图书馆间应该加大文献资源的协调。在知识爆炸的新时期,法律图书馆应加强合作和分工,互通有无,让个性化资源得以共享。如法律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传递与互借、文献外借与法律参考咨询、中文外文法律文献资源互译、电子期刊订阅等。

3.加大法律文献网络资源的建设力度

虽然法律文献资源是法律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要想在新时期提高核心竞争力,图书馆必须根据时代需求,加大法律文献网络资源的建设力度。首先,法律图书馆必须对现有资源予以整合,使之成为建设网络文献资源的核心和基础。法律图书馆应不断调整文献采购计划,提供年代较久远的纸质法律图书和复印本,优化文献建设结构,减少文献的遗漏和重复;加大数字、外文文献资源的比例,如通过自建法律文献数据库及与国外数据库联合等方式,逐步加快文献数字化进程及引进步伐。其次,多元化的信息时代,以法律学科体系及载体的分类提供文献资源的检索窗口,促进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有序发展。法律图书馆应积极制定法律文献资源的整合规范及标准,努力实现法律文献资源统一处理、检索、传递并提供导航服务。这就要求在资源建设中,图书馆建立科学、专业的法律文献分类体系,各类型图书馆根据法律领域的重点优势和建设需要,对内部文献进行专业的二次加工,集合专业型法律数据资源,以自主知识产权文献的专业特色、现代特色、数字化特色促进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丰富和发展。

4.提高法律图书馆文献资源采编人员的专业素质

法律图书馆的文献采编从业人员是文献建设的实施者。新时期法律文献采编人员应具有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掌握法律文献与网络文献资源采购技能、具有法律学科的专业素养、熟悉印刷资源与数字资源的出版特点、具有市场分析判断能力及购买能力。

一方面,法律图书馆要加强文献资源采编队伍建设,培养知识丰富的专业型人才梯队。法律文献采编人员应从文献供应向文献选择转型,通过数字技术不断丰富图书馆资源;法律图书馆应在年龄层次、学历层次、技术层次上对采编人员进行整合,形成差异性组合;在新的历史时期,图书馆要让采编人员加强法律相关内容的继续教育,形成专业性、知识性、市场化的文献资源采编队伍。

另一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法律图书馆应加强文献采编管理体系建设,将新的经营思想、激励机制与文献建设有机结合。首先,法律图书馆应该对自身资源、人力资源、服务能力及技术基础进行科学分析、优化配置,选取切实可行的文献建设途径,培养图书馆文献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在管理体系中,法律图书馆要对文献资源采编队伍实施权利、责任、奖励统一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文献资源建设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资源建设中要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法律读者阅读要求、采编人员服务意识进行分析,组建专业法律文献核心采编队伍,针对社会、技术、服务需求引进合理资源配置。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法律图书馆应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措施顺应我国社会时代发展潮流,科学地对法律文献资源进行完善和调整,使法律文献资源成为法律图书馆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同时,法律图书馆应该认识自身发展的不足,采取积极的措施,树立文献资源发展意识,拓宽资源建设途径,挖掘资源建设的深度,才能保证法律图书馆及其文献资源在新的历史时期良性发展。

[1] 宋民萍. 关于建立公共法律图书馆的思考[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6):82-85.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4

练习题

(二)一、单选题(在下列供选答案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代码填入括号内。共计11题,每小题1分。)

1.贷款新规对贷款合同管理提出了以(A)原则为核心要义的监管要求,旨在引导和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建立健全贷款合同管理体系,切实维护自身权益。

A、协议承诺B、罚则约束原则

C、贷后管理原则D、实贷实付原则

2.《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单笔金额超过项目总投资(B)人民币的贷款资金支付,应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A、5%且超过500万元B、5%或超过500万元

C、3%且超过300万元D、3%且超过300万元

3.“贷款新规”规定“对于固定资产贷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单笔支付金额小于(B)人民币的,可采取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

A、30万元B、50万元C、100万元D、500万元

4.实贷实付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A)和有效贷款需求,在借款人需要对外支付贷款资金时,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以及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贷款人受托支付等方式,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的借款人交易对象的过程。

A、贷款项目进度B、资本金到帐进度

C、资金需求进度D、交易对手的资金情况

5.贷款人在确认借款人满足贷款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后,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通过(A)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用途的借款人交易对象。

A、借款人账户B、交易对手账户

C、担保人账户D、贷款人账户

6.实行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的贷款资金原则上应在(A)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对手

A、贷款发放当天B、贷款发放两天内

C、贷款发放后1周内D、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7.流动资金贷款风险管理的核心要求是(D)。

A、贷款人受托支付B、面谈面签

C、完善贷款合同管理D、合理确定流动资金贷款需求量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B、《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C、《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个月后施行

D、《项目融资业务指引》自2009年11月1日起施行

9.下列贷款中不属于固定资产贷款的品种有(D)。

A、房地产开发贷款B、土地储备贷款

C、项目融资D、贸易融资

10.下列有关个人贷款说法不正确的是(D)。

A、以保证方式担保的个人贷款,贷款人应由不少于两名信贷人员完成B、贷款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

C、贷款人应建立和完善借款人评价体系

D、1年期以上的个人贷款展期期限不能超过3年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如果一个流动资金贷款的合同金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则该贷款应实行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B、固定资产贷款的合同金额超过500万元人民币的,应实行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

C、如果一笔个人贷款无法事先确定交易对象,且该笔贷款的合同金额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则该笔贷款可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

D、不论一笔个人贷款的合同金额是多少,对于单笔支付而言,如果借款人无法事先确定具体交易对象,且金额不超过3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采用借款人自主支付方式

二、多选题(在下列供选答案中,至少有2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代码填入括号内,答错一个本题不得分。共计13题,每小题2分)

1.“贷款新规”起草的动因,其中主要表现在(ABCDE)。

A、贷款挪用现象普遍

B、过度授信问题突出

C、合同管理虚设

D、贷后管理软弱无力

E、“四假”骗贷现象普遍

2.“贷款新规”出台的意义有(ABCD)。

A、强调“合同约束”和“协议管理”,促使贷款进入实体经济,抵御危机

B、强化贷款风险管控,保护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安全和稳健运行

C、顺应国际金融监管不断强化的趋势,提高银行监管的有效性

D、从制度源头上根本解决长期困扰我国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 3.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中,存在的“四假骗贷”问题,主要指(ABCD)。

A、以虚假商品交易骗取贷款

B、以虚假权证套取银行贷款

C、以假的注册资本金骗取贷款

D、以假按揭的方式骗取贷款

4.《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将固定资产贷款定义为“贷款人向(AB)发放的,用于借款人固定资产投资的本外币贷款。”

A、向企(事)业法人

B、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机构

C、个体工商户

D、农户

5.“固定资产投资”沿用了国家统计部门的口径,包括(ABCD)。

A、基本建设投资B、更新改造投资

C、房地产开发投资D、其他固定资产投资

6.《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将流动资金贷款定义为“向(AB)发放的用于日常生产经营的本外币贷款”。

A、企(事)业法人

B、国家规定可以作为借款人的其他组织机构

C、个体工商户D、农户

7.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在合同中对与贷款相关的重要内容作出承诺,承诺内容应包括(ABCDE)等。

A、贷款项目及其借款事项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B、及时向贷款人提供完整、真实、有效的材料

C、配合贷款人对贷款的相关检查

D、发生影响其偿债能力的重大不利事项及时通知贷款人

E、进行合并、分立、股权转让、对外投资、实质性增加债务融资等重大事项前征得贷款人同意等

8.协议承诺原则在贷款合同中的体现(ABCD)方面。

A、借款人承诺申贷材料信息的真实有效

B、借款人通过签订贷款合同等协议文件承诺贷款真实用途

C、借款人通过签订贷款合同等协议文件承诺贷款资金的支付方式.D、借贷双方通过签订贷款合同等协议文件承诺各方的权利义务.9.推行实贷实付的主要意义有(ABCD)。

A、有利于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B、严防贷款资金被挪用,避免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

C、有助于贷款人提高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管理和跟踪

D、有助于贷款人防范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10.对于投资额大、技术复杂,按照项目进度分期付款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贷款人一般应要求借款人提供有(ABD)等第三方机构参与签署的确认项目进度和质量的书面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借款人、承包商以及第三方机构共同签署的单据等。

A、安检B、监理C、评估D、质检

11.某银行已同意向借款人发放1亿元固定资产贷款,现借款人申请先以期限为6个月的银行承兑汇票支付采购建筑材料款,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BC)

A、这是违规行为,不能办理这类业务

B、如贸易背景真实,贷款人就可以为借款人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C、贷款人应在为借款人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前,确认各项提款前提条件已落实

D、贷款人可将贷款作为保证金,为该借款人办理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E、贷款人应在银行承兑汇票到期时及时进行贷款发放

12.出现下列(ABCDE)情形的流动资金贷款,借款人应承担违约责任。

A、发生重大违约事件

B、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

C、突破财务指标约定

D、未遵守承诺事项

E、未按约定方式进行贷款资金的发放和支付

13.关于账户管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E)

A、办理固定资产贷款,贷款人可与借款人约定专门的还款准备金账户

B、办理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人可与借款人约定专门的资金回笼帐户

C、办理固定资产贷款,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

D、办理个人贷款,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约定专门的贷款发放账户

E、办理流动资金贷款,贷款人应与借款人约定专门的资金回笼账户

三、判断题(请判断以下各题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订正。共计13题,每小题1分。)

1.《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个人贷款管理的法规。(√)

2.借款人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是指借款人按照贷款人要求的具体方式和内容提供贷款申请材料,并且承诺所提供材料是真实、完整、有效的。(√)

3.贷放分控的要义是贷款审批通过(不)等于放款。(×)

4.受托支付是实贷实付原则的主要体现方式,最能体现实贷实付的核心要求,也是有效控制贷款用途、保障贷款资金安全的有效手段。(√)

5.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审核支付申请的信息是否与商务合同相符。(√)

6.采用贷款人自主支付方式的,借款人应提交合同约定的交易资料供贷款人审核。(√)

7.采用贷款共管账户资金支付的,贷款人应按照贷款人委托支付或借款自主支付方式进行审核。(√)

8.受托支付是贷款支付的基本做法,自主支付是贷款支付的辅助做法。(×)

支付包括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无主次之分,但有条件限定之别。

9.实贷实付原则的关键是让借款人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用途,减少贷款挪用的风险。(√)

10.贷款只是(不仅仅是)资金使用权的让渡。(×)

11.在贷款人受托支付方式下,贷款发放和支付应属于不间断、连续完成的动作。(√)

12.全流程贷款管理强调要将有效的信贷风险管理行为贯穿贷款生命周期中的每一环节。(√)

13.商业银行信贷的一般操作程序是贷款申请、受理与调查、风险评价、贷款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回收与处臵。(√)

四、论述题

1.你对贷款新规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你社(行)实际,谈谈当前你社(行)在落实贷款新规要求中的难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本社实际,应怎样贯彻落实贷款新规要求?(20分)

答:贷款新规的出台是中国金融业贷款业务的一个里程碑,对于金融业的稳健、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次贷款新规的内容与以往的内容有较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借鉴国际上金融业成功的经验,与国际金融管理接轨,各项举措横空出世,可以说是颠覆传统贷款业务的思维概念,势必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翻天覆地的变化。

落实贷款新规在我社可能存在的难点和主要问题:

一、全流程管理势必要求人员配备齐全。特别是个人保证贷款要求要不少于两名信贷人员完成,而我社大部份贷款皆是保证类小额贷款,每笔若由两名信贷人员完成,势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且更何况大部分乡镇网点信贷人员仅配备一名。

二、联社业务部门和合规部门对基层网点的指导要加强。贷款新规的出台,指导部门势必要吃透文件精神,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不可以其昏昏,而使人昭昭;才能有利于指导基层网点又好又快的开展业务。

三、在实施细则的制定上加大风险考量力度,细化流程细节。贷款新规强调全流程管理,即细化贷款各环节,各环节环环相扣,上下衔接。实施细则只有尽量细化,才能确保基层网点业务顺利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风险防控。

四、贷款发放部门虚设,难以准确把握贷款资金流向。贷款新规在贷款发放环节特别提出“委托支付”新概念。将以往的实贷实存改为实贷实存。强调贷款审批通过不等于贷款发放。因此,要着力重视贷款发放环节,充分尊重贷款发放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结合本社实际,针对以上问题,对于如何贯彻落实贷款新规提出以下几点小小建议:

一、对于保证类贷款,网点信贷人员多于两名不成问题,若仅有一名信贷人员,可由联社牵头,成立临时信贷人员团队,抽调人力资源丰富的网点信贷人

员,对人手不足的网点进行业务补充。

二、成立专门的贷款新规咨询团,强化成员培训,务必在最断时间内成为新规亚专家,对基层网点进行实质性的指导。

三、由咨询团联合熟练贷款业务的信贷人员,制定适用于三明城区联社的贷款实施细则。

四、设立独立的贷款发放部门,拟定部门及岗位的权利和职责。

2.实贷实付对我省农村信用社有哪些现实意义?其核心要义是什么?(15分)

答:实贷实付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贷款项目进度和有效贷款需求,根据借款人的提款申请和支付委托,将贷款资金以受托支付的方式,支付给符合合同约定的借款人交易对手的支付过程。实贷实付在我省农村信用社,其现实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将信贷资金引入实体经济。

新规通过要求贷款人根据借款人贷款项目进度和有效贷款需求,采取向借款人交易对手支付的受托支付的贷款支付方式,借款人需要多少,放款多少,这样不仅解决了贷款资金闲臵问题,更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信贷资金挪用问题,监督并确保银行信贷资金真正进入实体经济。

二、有利于加强贷款使用的精细化管理。

新规在贷款流程中明确贷款支付管理的环节,将贷款资金支付分为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同时,新规通过严格贷款支付管理方式、严格贷款支付管理措施、落实贷款支付管理部门职责等具体措施,督促商业银行有效提升信贷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有效管控支付环节风险。

三、有利于银行管控信用风险和法律风险。

实贷实付强调借款人遵守协议承诺和诚实申贷的原则,要求贷款人在贷款合同中约定对强化信贷风险有实质意义的条款,通过贷款合同约束借款人的行为,锁定法律责任。

实贷实付的核心要义在于:

一、根本目的是满足有效信贷需求;

二、基本要求是按贷款进度发放贷款;

三、重要手段是受托支付;

四、内部治理机制是贷放分控原则;

五、外部执行依据是协议承诺原则。

3.你是如何理解贷款新规的七大要义和三大精髓的?(15分)

答:七大要义理解:

一、全流程管理原则;

实施贷款全流程管理,将贷款的各个环节进行分解,并按照有效的制衡原则将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有助于提高农信社贷款管理精细化水平。

贷款的各环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各环节环环相扣,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将有可能甚至产生不良贷款,严重影响农信社贷款资产质量。因此,在制定具体贷款实施细则时,应着重从风险管控的角度考量,做到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岗位,做到各个环节上下衔接一致,务必不留真空区,从而建立长期有效的贷款全流程管理机制,真正实现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贷款管理模式转变。

二、诚信申贷原则;

强调借款人在申请贷款中恪守诚实守信原则,如实、全面、及时向贷款人提供财务信息和进行重大事项披露;借款人具备合法、合规的地位;借款人信用状

况良好;借款人有明确的贷款用途,新规特别强调不可将贷款发放给没有贷款用途或贷款用途不明的借款人;借款人有合法的收入来源。

三、协议承诺原则;

协议承诺是贷款人追究借款人违约责任的依据;贷款人在合同中要求借款人对可能造成贷款资金安全的各项事宜进行承诺,贷款人即可根据条款加强贷款资金的安全管理,出现不利情况时能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及早防范贷款资金可能出现的风险。

四、实贷实付原则;

实贷实付,即贷款获批后,需要按合同约定由贷款人通过借款人账户直接即时划至借款人交易对手那里。实贷实付主要体现在贷款受托支付方式下,贷款发放和支付属于不间断、连续完成的动作,即在满足提款条件,贷款当天进入借款人账户,当天划转至借款人交易对手。这样,贷款资金在借款人账户中不做停留,严防贷款资金被挪用,避免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有利于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有助于贷款人提高贷款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贷款资金使用的管理和跟踪。

五、贷放分控原则;

将贷款审批与贷款发放区别开来,设立独立的贷款发放部门或者岗位,负责审核各项放款前提条件,贷款资金用途。强调贷款审批通过不等于放款。以往只要贷款审批通过就可以放款,即贷款实贷实存,且鲜有实行贷款项目阶段放款,这样很容易造成贷款资金的闲臵或者被挪用,这就要求在贷款发放环节要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管理和跟踪。实行贷放分控,要确保贷款发放部门有独立的审批审核权限,严格监控贷款资金走向,以便为后续贷款管理提供风险防范信息资料等。

六、贷后管理原则;

切实建立行之有效的贷款质量监控制度和贷款风险预警体系;建立贷后动态监测和重估制度。贷后管理作为贷款资金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屏障,大多数不良贷款的形成都是由于疏于贷后管理,放任贷款资金的随意使用,对贷款资金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贷款资金质量。贷款并非放出去就可以了,大量的工作都是用于贷后保全资产,而农信社的盈利都是在此环节实现的。

七、罚则约束原则。

办法规定的罚则约束条款主要用来加强约束和促进规范贷款人贷款的各项操作规程。贷款人严谨的操作规程是贷款全流程管理的前提条件,只有严谨的贷款操作规程,才能有效防范贷款全流程各环节的风险。虽然是罚则,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有利于促进农信社加强规范和完善贷款的各项操作规程,有助于防范各类金融风险。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5

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年初,县上及时印发了《延长县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意见》,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思路、任务和具体的工作措施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对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细化明确,确保工作任务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深入开展。同时,在试点村、重点村建设中实行了县级领导包挂、乡镇领导包抓、县级部门包扶、企业单位援建、社会各界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县委书记、政府县长等县级领导都能够深入实际,亲自到所包抓的重点村调查研究,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各成员单位领导也能够以新农村建设工作为己任,注重研究政策、捕捉信息,加大资金项目争取力度,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坚持规划引领的工作思路不动摇,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由城建局牵头,配合陕西省金城绿景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计划完成了40个重点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使规划既能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又能彰显延长特色。各项目单位都能严格按照规划来设计施工,避免随意变更规划设计和盲目施工现象发生,力求建设的科学合理。同时,由县新农办牵头,各产业部门和乡镇配合,完成40个村的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确保产业建设的快速稳步发展。目前,各项规划正在编制中。

二、配套设施、完善功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治理农村脏、乱、差和实施村容村貌的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集中力量抓好以水、电、路、农民住宅和村庄公共设施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布点的新农村重点村有“两委会”办公室、文化室、卫生室、商业网点、学校、休闲健身广场等,彻底改变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继续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加大沼气池建设力度,改圈、改厕、改灶配套率达到80%以上。大力开展清除“三堆”、禁止“五乱”专项整治活动,建立健全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改善农村卫生环境。重点村以巷道硬化、水渠修砌、住宅改造和公益设施建设为抓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重点村实现了“三清三改三分离,五通六有一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和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明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在市县财政配套的基础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继续按照“县为平台,明年项目,今年上报,整合资金,集中投放,整村推进”的项目整合运行机制。加大对扶贫、水利、交通、文体、国土、以工代赈等项目的捆绑和资金的整合力度,将项目和资金向重点村倾斜,确保重点村项目的按期实施。同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建设原则,在政府以奖代补的基础上,动员农民自筹投入,加大对住宅改造的投入力度。并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动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参与新农村建设,形成了齐抓共管、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今年新启动6个试点村计划投资2400万元。其中新建355孔10间,旧村改造818孔20间;巷道硬化15970平方米,排水渠4490米,公厕8处,路灯39盏,垃圾台19座,广场6个8230平方米,村庄绿化817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计划总投资2400万元,其中县区补助120万元,农民自筹560万元,项目捆绑172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520万元。列入市级考核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10个,按照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结合本村实际,主要以旧村改造为主。目前共实现投资4460.7万元,其中县区补助200万元,项目捆绑3417万元,农民自筹843.7万元。其中今年完成投资167万元。其中新建596孔9间,维修改造1295孔;巷道硬化61683平方米,排水渠10985米,集中供水9处,广场10个18294平方米,公厕6座,路灯60盏,垃圾台32座,村庄绿化11240平方米,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的建设。

四、加强新型农民培育。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新型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培训社会需求的技术人员和农业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能够掌握1-2门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转移出去的农民具有较强的务工经商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要深入开展农村政策和法规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素。今年,我县利用县农广校、职中、各乡镇果业站、畜牧站的技术力量,围绕产业优势和特色农业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全县计划组织培训30期,2000人次以上。目前已完成培训16期1200人次。同时,要在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开展“大培训”活动,不断加大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开展灵活多样的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努力培养造就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加强文明新村建设。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标志。今年,围绕我县在实施工业强县、产业富民的目标基础上,把文明兴县贯穿于整个工作的始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树立五种社会新风。即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树立计划生育新风;积极开展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树立家庭文明新风;积极开展尊老爱幼活动,树立慈善奉献新风;积极开展反对邪教,远离毒品的活动,树立崇尚科学、珍爱生命的社会新风;积极开展远离黄、赌、毒的宣传教育活动,树立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健康卫生的社会新风。其次要积极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百名孝子”、“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坚决杜绝封建迷信、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广播、电视和电影要贴近农村生活,以反映邻里互助、诚实守信、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新鲜题材为主要内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乡风文明。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6

2008年以来,白云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省、市文明办的正确指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文明委的直接领导下,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根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目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为“龙头”,带动区级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推进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向农村的延伸和辐射,创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领导,健全体制机制

多年来,白云区委、区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为了确保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白云区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以量化的形式,列入到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岗位责任制的内容,并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从而确保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发展。

一是明确职责,形成合力。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理顺和明确文明村镇创建的层次和任务,提出实行普遍创建与重点创建相结合,形成市、区、镇、村四级联动的创建工作机制的工作思路。

二是积极调研,充分准备。2009年年初,为做好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选点、推荐工作, 白云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瑜亲自就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调研,听取各镇创建工作的做法和建议。在充分调研和征求有关单位意见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等6条村作为白云区2009年度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的候选单位,为创建市文明示范村做好了准备。各镇党委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各创建村两委会创建目标明确、思路清晰,通过创建推动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改变村民生活陋习,提高村民素质,切实为村民做实事做好事。

三是加强统筹,科学管理。白云区不断加强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指导、协调;督促、协调区文明委各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责。为了保证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和文明城镇持续深入开展,白云区还实行了动态的管理方法,在每两年一次的复评中达到标准的予以保留,未达标准的给予摘牌,此举也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为民做实事、办好事的民心工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形式之一,白云区通过有线电视、《白云时事》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迎接亚运会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创建文明村、文明示范村的意义、目标、任务和做法,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组织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第一、二批示范点参观学习,借鉴成功经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创建工作带来的好处,使其积极参与和支持创建活动。各村分别召开了各层次的动员会,向村民讲清创建文明示范村的目的意义,创建为村民带来的好处和创建工作的要求,统一村社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和村民的认识,转变观念,使“要我创”变为“我要创”,增强创建主体意识。如江高镇水沥村利用村文化室举办了多期文明礼仪知识、就业、保健、农科等内容的培训班,宣传创建文明示范村的重要性,普及法律知识和文明礼仪规范,掌握就业技能,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制作了一批文明礼仪宣传品在村民聚集场所张挂。加强示范单位的宣传推广,对各村在创建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交流,通过各种宣传载体进行宣传,扩大影响,树立形象,提高村的知名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创建工作的提升。据统计,两年来,围绕迎接亚运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区各镇召开两委会、党员代表会、群众代表会等600多次,广播宣传1200多次,板报宣传1400多期,通过各种形式扩大精神文明创建的宣传攻势,在全区范围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创建氛围,从而促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城乡共建,实现优势互补

在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白云区积极组织和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围绕“经济发展共促、文明新风共倡、文体活动共办、环境卫生共治、党建工作共抓”的共建内容,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广泛开展城乡共建、军民共建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区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形式、内容,着力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辐射,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

一是履行职责,指导到位。区政府的职能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绿化、环保、文化、体育、卫生、市政、环卫等部门,切实履行职责,把管理、指导和服务的内容和职能向农村延伸。既从宏观上规划和指导农村的建设,又将指导和服务深入到农村基层单位,到村、到社。区规划局重视抓好村一级的规划,特别是对文明示范村的规划督促镇及时规划和报批;区环卫局指导村如何采取合适的方法处理垃圾,改善农村的环境卫生;区建设局和林业局指导和帮助示范村建设村民公园,以及搞好村头风景林、村内房前屋后的绿化建设;区爱卫办认真指导和督促农村爱卫工作开展,将改水、改厕工作落实到每家每户;区卫生局指导村卫生站的建设和日常初级保健工作的开展,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区文化、体育部门加大农村文体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开展送电影进农村、送课下乡等活动,丰富和活跃村民精神生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利用“清明”、“端午”、“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开展了一系列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的传统民风民俗活动,调动了全体村民创建工作的积级性。通过扶贫助困送温暖活动,积极帮助困难群众,每年向贫困学子自发捐资,使他们能够得到继续上学机会。组织村民积极参与“希望工程”、“春蕾行动”等多项公益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受到了村民群众的一致称赞。

二是集中资源,帮扶到位。每年,农业、林业、水利、绿委、交通、教育、体育、文化等部门的有关专项资金集中向创建市级文明示范村的行政村投入。2009年,市、区、镇三级财政共投入12.13亿元,扶持各镇推进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公建配套等45个项目建设。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高,推广龙头企业+农户经营模式,帮助农民解决市场和技术问题。累计发放462.5万元农业农户综合发展专项资金,落实粮食直补等补贴192.1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户发展生产资金难题。新获“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基地”2个,新增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9200亩高标准农田和1800亩鱼塘整治。方石霸王花、横沥韭菜花、水沥红葱、神山优质水产等一批高标准的特色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经建成。特别是针对2009年创建广州市文明示范村单位的建设项目,区委宣传部给水沥村、长岗村、人和村、黄榜岭村、南村、长腰岭村这6条村分别下拨20万元支持村文化室、休闲公园、道路建设、文化活动等项目,解决村民行路难、看书难、看戏难等问题;区爱卫办下拨30万元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等5条村创建省卫生村,建设村公厕;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下拨650万元分别进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修编和支持江高镇大田村、朗头村、太和镇北村、钟落潭镇的长腰岭村等行政村建设水泥路、文化体育公园、路灯照明。据统计,区直有关部门和各镇共支持各创建单位经费约1000万元。

四、多措并举,提升文明素质

为进一步提升村民文明素质,白云区将迎亚运、创文明的重点工作覆盖到农村,努力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树立了地区良好的文明形象和精神风貌。

一是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在各镇村组织开展了“微笑服务月”、“文明出行月”、“卫生清洁月”、“友爱互助月”、“社区文化月”、“志愿服务月”、“礼仪推广月”、“法制宣传月”等8个主题月活动180场次,参与村民达10万人次;以“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市民素质提升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全民习礼仪”、“全民学英语”、“全民勤健身”、“全民守秩序”、“全民齐清洁”、“全民传爱心”等六大专题以及“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镇共开展主题突出、成效明显的六大专题活动320场次,“亚运广州行”群众文化活动250场次;成立和培训了“农民阅读辅导员”队伍,开展了以“生态白云”为主题的阅读进农村活动,引导广大农民热爱读书、崇尚知识、丰富自我;开展了文明户、文明家庭评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评选等活动,倡导尊老爱幼、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帮互助的新风尚。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全区各镇开展了主题突出、精彩纷呈的乡村文化活动240场次,内容涉及广场演出、爱国歌曲大家唱歌咏比赛、书画展、摄影展、电影晚会等等。

新农村建设参考文献 篇7

新农村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规划。首先, 新农村规划与城市规划不同, 具体表现在内容、标准、类型上呈现出相对特殊性;其次, 将道路交通、工程管网、市政环卫设施等统统纳入到公共设施建设中进行统一安排, 但又缺乏相应的标准和规定, 只能参照重庆市的相关规定和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部署;第三, 规划打破了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分类进行的模式, 将宏观、中观、微观层次的内容统一纳入规划进行安排。基于此, 新农村规划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标准可以直接套用,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 以更广阔的视野来探索新农村规划, 建立一套适用新农村建设的规划体系。

二、新农村规划的现状及分析

(一) 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简要回顾

重庆市8.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76%为中低山地区, 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和相对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造成农村居民点规模小、点多面广、基础差的基本情况。基于现状,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难度大, 首先体现在新农村规划方面。为推进新农村建设, 重庆市开展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 通过千村重点推进和百村示范, 为全市山地新农村建设探索经验。统筹协调20个市级部门1.74亿元资金启动了示范村项目建设, 带动区县、乡镇、农村居民及社会资金投入6.12亿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 全市各区县分别进行县级新农村规划的编制,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重庆市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 在新农村建设规划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 新农村规则在编制、实施以及保障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村镇规划编制工作的“重城轻乡”以及规划编制的滞后不能满足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规划是先行环节。在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 地方区域规划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城有乡无”的情况, 特别是村庄缺乏科学规划。从走访区县来看, 建制镇、乡集镇的规划大多数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编制的, 早已到了修编或重新编制的阶段, 已经适应不了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另外, 据调查发现, 农村的许多重大安全隐患以及不合理的布局都与没有规划及没有执行部门法规和标准有关。如:农村居民的饮用水源被工业、养殖业或生活污水污染等。规划的滞后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没有规划的指导, 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且严重滞后。另外, 以石柱县为例, 32个乡镇和241个村 (社区) 截至目前已编制镇乡总体规划的只有少数几个乡镇, 已编制新农村村级规划的只有22个村, 覆盖率均不到10%。可见, 新农村规划的工作还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2、村镇规划编制投入不足, 缺少资金的保障。按照2005年修订的《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第九条规定, “所有村镇都应制定规划, 并按批准的规划实施, 村镇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 按照国家及市颁布的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然而, 关于乡镇规划的编制经费, 《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和《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均未给予明确, 加上现行重庆市区县级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 各乡镇的财政统一由区县财政管理, 使得各乡镇规划编制经费来源不明和不足, 从而造成了规划编制的滞后和编制成果质量的欠缺。区县的规划经费投入虽呈逐年增长态势, 但区县规划经费投入总量不足且不平衡。

3、乡镇规划管理人才匮乏, 规划的龙头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调研中, 乡镇规划的人员配备不足、专业人员稀缺等问题普遍存在, 是影响乡镇建设管理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乡镇规划的管理人才缺失和管理水平的低下, 实际上反映了规划人才的缺乏和规划能力的欠缺, 而规划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知识和财力方面。有些村镇干部对规划的认识还停留在“图上画画, 墙上挂挂”的阶段, 在现实的生活中并不是依据规划来开展生产建设活动。调查发现, 在经济欠发达的山丘地区, 村镇干部普遍不熟悉村庄规划知识, 对于村庄规划的作用、内容、重点、程序, 各种设施如何合理安置等都缺乏了解。

受农民传统意识影响以及认识上的差异, 同时受用地指标约束, 造成农户实际建房与规划脱节, 新农村规划不能得到有效实施。甚至很多地方把本应全盘考虑、综合协调的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仅仅是村庄的村容村貌建设, 变成了拆房子、搬村子等简单建筑行为。目前, 重庆市的很多村镇建设还处在无规划可依或正在编制的过程中。即使是完成了规划编制工作的, 早期编制的规划方案由于经验不足, 已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对村镇村庄的建设工作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指导, 更起不到前瞻性指导功能, 总体上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4、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和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和有效实施。长期以来, 国家和地区的规划重点往往是城市, 由于需求导向的作用, 社会上从事规划的单位和专业人士为数不少, 但是他们的目光所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在农村。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下, 他们当中许多人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与新农村规划需要存在差距。乡镇规划管理的机构不健全, 规划管理和服务网络不完善, 同城乡统筹发展要求极不适应。以某县为例, 该县的规划局直到2007年3月才正式挂牌成立。目前, 该县的32个乡镇中只有20个设置了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而且机构名称还不统一, 有的为“城建办”, 有的为“乡建办”。该县尚有12个乡镇还没有设置从事规划管理工作的专门机构。从现有的村镇规划管理机构来看, 其机构的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乡镇级规划管理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规划管理存在职能交叉、主体不一的现象。从调查来看, 有些区县单独设立规划局, 还有一些是在建委成立规划办公室。由于规划、建委以及国土等部门在职能划分上不够明确, 因此在管理中时常发生重叠, 管理规定过于烦琐, 造成执法主体不统一和执法过程、范围条块分割, 使规划管理和违法建设查处难度加大。

5、现有的规划标准体系仍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从区县调研反映的情况来看, 传统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城乡统筹规划的要求, 规划编制体系方法必须重新建章立制, 从而确立城乡总体规划的法律地位、科学方法, 以此为基础,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工作。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体系应向下延伸至镇、村, 制定梯度规划编制任务和目标责任分解表, 明确完成时间及各级部门责任, 纳入城乡规划效能监督体系作为考核内容。

鉴于重庆山地农村的特殊性, 在编制村级规划时要注重新农村规划的灵活性。村庄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历史文化等渊源和经济、社会等条件, 其发展演变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村庄行政区划和空间位置的稳定性, 是村民安居乐业的重要条件。因此, 新农村规划要关注农村的普遍性, 但更要重视农村的特殊性。如重庆市地形地貌复杂多样, 市域范围内山地75.8%, 丘陵占18.2%, 平坝占6%, 市域内行政村的规模从2-20平方公里大小不等, 村平均人口约1400人。根据不完全分析, 村级之间面积可以相差11倍, 人口规模几乎相差5倍, 人均纯收入几乎相差1倍, 一个村内的村民小组 (社) 几乎相差12倍多。面对如此复杂的山地农村情况, 我们现有的标准和导则不能完全解决这些差异化问题, 必须因地制宜, 认识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分类、分区、分标准制定重庆市新农村体系规划。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策及建议

由于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加之重庆市农村特殊性, 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必须按照当地的资源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公共设施条件和农民居住习惯进行编制。针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的复杂性, 我们开展新农村规划, 需要新办法、新思路,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规划创新。

(一) 政府主导, 农民参与, 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和审批体制

从重庆市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以政府为主导, 选择试点, 模拟政府采购的方式, 由政府出资, 聘请规划机构和有关专家以及有相应能力的非营利组织深入农村, 为基层服务, 落实、完成新农村的新规划、参与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也是政府为农民谋求长远利益、建设城乡和谐小康社会的具体行动。

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应仅仅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政府行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主体, 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愿望,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该是农民参与型的规划, 而不能单单政府型和专家型规划。所以, 应提倡由政府和农民一起参与新农村规划, 形成一个上下结合一起的行动。在参与农村规划的过程中, 起到教育农民、组织农民, 让他们自己动手创造自己的新生活。在“千村推进百村示范”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抓住重庆市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大好时机, 推进规划体系的改革, 明确规划审批程序和规范编制程序, 进一步完善重庆市的审批体制。

(二) 依据城乡总体规划和乡镇域规划,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

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编制水平不高的情况, 应科学统筹编制农村规划工作。镇域规划是指导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规划, 应着重从区域规划角度出发, 对乡镇域村庄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和合理布局, 科学制定新农村规划。要根据乡镇域村庄分布状况和相互依存关系, 预测合理的农村人口容量, 通过改造镇中村、拆除空心村、撤并行政村、合并自然村, 建立合理的镇、中心村、基层村体系, 引导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分析研究本地域经济发展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规划, 引导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引导乡村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区集中;合理确定乡镇域道路交通、公交车和通信体系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 明确功能分工, 优化资源配置, 实现共建共享, 引导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健康发展。各类建设活动都要纳入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 通过科学的乡镇域规划统筹安排和科学的新农村规划, 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镇村发展体系,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科学的规划是发展生产、改善农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前提。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 在乡镇域规划的指导下, 应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广大农民群众意愿, 规划的立足点放在现状基础上的适当改造和环境整治。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村落分布的调整以及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 合理确定农村社区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过道净化、环境洁化、服务强化为主要内容, 统筹规划农村社区和居民集中点的布局;根据村的规模与等级, 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 凸显新农村建设特色。另外, 高度重视、切实保护好村落中的文物古迹、特色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 发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文化, 丰富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搞好乡村形象设计, 突出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

(三) 针对重庆农村实际制定城乡统筹规划标准、准则、方法

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人力构成、地理条件等因素以及发展现状、势头存在很大差异, 以前制定的条例、标准、导则规定等注重普遍性, 忽视了差异性。从目前情况来看, 至今应该根据“一圈两翼”不同区位, 重大地形差异等因素划分出几大区域, 制定不同规划导则、指引, 分别加以指导。据调研, 区县普遍对城乡总体规划指引下, 新农村规划应如何开展, 应遵循的准则, 应达到的深度, 工作的重点等问题感到难以把握, 究其因, 还在于规划的示范作用不够。因此, 应结合已开展试点区县的经验, 尽快组织专人经验总结, 提高、制定出可以以指导全市城乡总体规划的导则、标准。

(四) 实行分类指导, 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引导农民集中

由于广大的农村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基础不同、人文社会环境不同, 故新农村建设必须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和各地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如市区和区县城区的城中村和城边村主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开展村级规划和村庄整治及改造, 远离市区的城郊村可按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有关要求进行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村庄与经济较贫困地区村庄分别按照当地实际开展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 可根据经济发达程度和农民收入状况按小康型、宽裕型、生态型等层次进行规划。

根据主要地形、地貌特征, 可以将现状农民居住地划分为低山、丘陵、平坝三类地区。在城乡总体规划编制中, 可以发挥基础设施对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 将低山 (中高山) 地区划为禁止发展区, 弱化其基础设施, 基本不作投入;同时, 鼓励这些地区农民实行生态搬迁, 辅之以财政补偿;将丘陵地区划为限制发展区, 在条件相对较好处适当集中、配置基本满足要求的基础设施;将平坝地区划为优化和和发展区, 鼓励建立农民新村, 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

(五) 结合重庆农村特点和生活习俗, 对农村风貌特色延续的规划引导

新农村规划不能采用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城市规划编制方法, 要保持乡村风貌和地方特色。重庆市农村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文社会环境差异极大, 应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 尊重农民的意愿, 本着保持原有自然风貌的原则, 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进行科学规划。特别在旧村落改造中, 要注意保护原有风貌, 保留原有的院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 尽可能延续旧村落的历史文脉, 使得建成后的新村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 又具备现代化的生活环境, 满足人们对乡村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

乡村规划还要与田园风光统一和谐, 保持乡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统一。具体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 尽可能在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貌的基础上, 加以利用, 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

(六) 健全规划管理机构, 理顺规划管理体制

目前重庆市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 规划管理很少延伸到乡镇。村镇规划管理机构不健全, 严重影响了规划的编制及实施。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应当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 健全规划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建制镇规划管理所的网络建设, 落实专职规划管理人员, 健全管理制度。同时, 要加强村委会的建设, 村委会是农民参政议政的常设机构, 也是村民参与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组织机构以及新农村规划的审查机构,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组织建设。

在健全规划管理机构的基础上, 要进一步理顺规划管理体制。严格界定规划管理机构的职能职责、明确规划审批程序、规范编制程序以及加强规划监督力度等。

(七) 加强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规划知识培训

针对当前基层缺乏相关规划人才情况, 要加强规划知识宣传, 加大规划人才培养力度。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意识先进与否关系到规划工作开展和规划施行的实效。因此, 结合各地普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针对目前基层领导缺乏规划专业知识, 对规划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对规划工作支持不够的实际, 由市、县一级政府组织, 有计划地分批集中基层领导学习, 由规划专业部门专业人员授课, 向他们讲授规划的基本知识和原理、原则。通过培训, 使基层领导干部提高对规划工作的认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自觉地将规划提高到决策层面, 指导他们的日常建设决策工作, 使规划工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地方基层的支持, 充分发挥出规划的龙头作用。如重庆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千推进百村示范”工程时, 加强对“示范村”、“推进村”规划编制的指导工作力度。针对当前农村规划的一些问题, 对全市“示范村”所在的镇长、“示范村”村长和全市农办、规划部门100名“规划指导员”进行规划培训。

参考文献

[1].黄信倩.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6/10

[2].郭大忠.新规划 新思维 新措施.山地城乡规划.2007/1

[3].张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规划问题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3

[4].李小云.统筹城乡发展理念下的新农村规划建设.农业考古.2006/6

[5].曹立军.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难点与对策.小城镇建设.2007/3

发展农村沼气 建设和谐新农村 篇8

关键词:农村;沼气;建设

中图分类号:S21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30-1

农村户用沼气的建设工作,被列入了德惠市2012年十大民生工作计划。从2003年开始至今,全市累计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达1万户以上,其中,2012年新建2100户。在2012年的新农村建设中,德惠市将沼气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新农村里,通过沼气池的厌氧发酵,把人畜粪便、废弃秸秆、生活垃圾这“三废”,转化为生活燃料、动物饲料、生产肥料这“三宝”,改变了村容村貌,发展了循环农业,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而使有了沼氣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更加受到乡镇政府及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朋友形象地称沼气池是,能源池、生态池、致富池、连心池。目前广大农民建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通过乡镇政府争取沼气建设项目。德惠市已迎来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新高潮。

1 沼气引领绿色文明

发展沼气,给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社会,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是农民的炊事方式得以改变。有了沼气池的农户,炊事活动不再受烟熏火燎之苦,可以享受到和城市家庭一样舒适的炊事环境。实现了不见炊烟起、只闻饭菜香;二是农村的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建了沼气池的村屯,畜粪乱堆、蚊蝇乱飞的脏、乱、差状况不复存在;三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沼液、沼渣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植酸、微量元素、生长素。应用沼液、沼渣生产出的农产品,是质量安全水平较高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四是农民的经济收入有所增加。修建沼气池后,每户每年节省燃料费可达300元以上。沼液、沼渣在种菜、养猪上的应用,每户每年节支增收可达1700元以上;五是新农村的建设标准切实提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沼气池的能源效应、环境效应、生态效应和社会效应,在发展生产、整洁村容、宽裕生活、文明乡风各个方面,都切实发挥了主打作用,提高了新农村的建设标准。

2 安全管理共筑和谐

为保证安全,在沼气池的使用管理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要做到安全发酵。电石、各种农药、刚喷洒了农药的作物茎叶、刚消过毒的畜禽粪便、肥皂水、洗衣粉水、油枯、骨粉、磷矿粉、糖厂的废料塘泥,严禁入池;二要做到安全使用。沼气池的进出料口要加盖板。沼气池装料后,农户绝对不许自行下池。管路上要安装限压放气阀。一次性进出料超过0.5立方米时,要打开放气开关。沼气池周围10米范围内,严禁吸烟、使用明火、燃放烟花、爆竹等;三要做到安全用气。严禁用明火检查各个开关、接头的漏气情况。使用沼气时,要先点燃引火物,再扭开关,先开小一点,待点燃后,才能全部扭开。沼气灶、沼气灯、输气管路,不能靠近柴草等易燃物品。而一旦发生火灾,应立即关闭开关,切断气源。严禁在沼气池导气管口点火试气。沼气池新投料或者大换料后,重复放气几次之后,再用引燃物进行点燃,经过大约10~20天之后,待风门调节到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也能正常燃烧而不脱火时,才可使用电子点火。在室内闻到有臭鸡蛋气味时,应立即打开门窗,同时关掉总开关。经过检查没有漏气现象,臭鸡蛋味完全消失后,才可使用明火。正常燃烧的沼气,火焰呈蓝色,稳定、透明、清晰。空气不足时,火焰发黄发长,空气过量时,火焰短而跳跃,并出现离焰现象。发现燃烧不正常时,要立即调节风门进行控制。用气过程中,火焰被风吹灭,或者被汤水淋熄,要立即关闭气阀,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此时严禁使用一切火种及电源开关;四要做到安全越冬。在10月20日之前,对沼气池进行一次换料,以换料一半为宜。在10月25日之前,在沼气池上覆盖玉米叶、稻草等。覆盖直径是6米以上,覆盖厚度是1.5米以上。

3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

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已大大超出以前的概念,它是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发展的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技术内容更广、质量要求更高、更加需要精心策划和管理。要通过农户全覆盖的方式,抓好沼气社、沼气屯、沼气村、沼气乡的建设管理工作,以此来推动德惠市沼气事业的大发展。要借鉴城市物业管理的经验,探索对农村户用沼气池实行全托管式服务。即引导农民加入沼气合作社。农民加入沼气合作社后,只花很少的钱,就能享受到沼气池日常管护的全方位服务。

上一篇:英语培训初级下一篇:致我最最亲爱的朋友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