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2024-06-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1

一、中周村基本情况

中周村地置樟木乡南部,距樟木乡人民政府8多公里,道路交通状况较好,黄练至樟木水泥路绕村而过,振南至中团村的水泥也于XX年10月份建成通车。全村群众聚居相对集中,有7个自然屯,人口5400多人,党的基层建设较好,设立周耕片、中上刘片、甘梁片三个党支部,有党员102名, 全村耕地5300亩,其中旱地3000亩、水田 2300亩,农业种植主要以甘蔗、花生、玉米为主,甘蔗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XX年人均收入1576元,XX年人均收入1663元。

(一)基础设施落后,生产上不去。中周村耕地较分散,地质系红黄壤土质,保水、保肥能力差,农作物需要较多的肥料、水源,况且产量不高。全村无水库,农田灌溉依靠小型抽水机,农作物一遇天旱严重减产,靠天吃饭的情况严重存在。

(二)农民素质低,生产能力差,村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种养全凭经验,失败率较高。种植适合市场发展的农作物往往由于技术性问题而失败;生猪、家禽养殖户,也因禽流感、动物疫病、市场价格下滑、饲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农民迫切希望技术服务。

(三)无主导产业,农民收入低。种地、打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全村近1000多人外出打工,占青壮劳力的80%,劳务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70%。农民工以小工、泥工、木工等体力活和传统手艺活为主,工资性收入普遍不高。村民除了种植水稻,就是小面积种植花生和大豆,产量和效益均不高。

(四)组织建设薄弱,发展能力不强。该村村委5人,平均年龄50岁,初中以上文化,都没有明显的致富项目。村里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全村党员102人,集中在55岁左右年龄段。近2年来,由于年青人都外出打工了,新发展党员少。村委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对中周村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中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要以扶贫开发为突破口,帮助村民发展生产、提高素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加强精神扶贫。扶贫先扶志,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一条重要经验。物质贫困决定今天的问题,精神贫困则影响明天的问题。在中周村,村民安于现状、小富即安、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等现象普遍存在,制约了农村发展,限制了扶贫开发进程。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加强精神素质扶贫、提高精神素质扶贫的成效,是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要用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激发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树立勇往直前、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二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宣传。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全方位的宣传,通过报纸、横幅、宣传车等形式深入院落宣传,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政策宣传到位,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要推进产业开发。中周村没有经济产业的.开发,生产难以发展,群众难以致富。一是围绕农产品加工找出路,发展订单农业。二是利用土地优势发展精品水果基地和庭院经济,加快对现有小水果的品种改良,提高经济效益。三是进一步壮大养殖业,加强技术指导及优良种畜禽的引进,提高养殖效益。四是把发展劳务输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为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用工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带回资金和技术,尽快由打工仔变成创业者,从“赚钱盖房子”发展到“筹资办厂子”。

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落后,是制约中周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作和重点工作来抓紧抓好。要加紧以道路硬化、沼气能源、小水利建设为主,促使该村基础设施状况有新的改观。

五要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周村基础薄弱,因此,必须制定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划,然后按照规划一步一步实施,既可避免盲目跟从,少走弯路,又可明确目标,加快发展速度。

六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一是要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并以身作则,做群众的楷模。二是积极发展一批思想素质好、觉悟高、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党员。要发现和培养具有带头致富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的“双带型”党员,培养和选拔政治素质强和发展能力强的“双强型”干部。三是切实加强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同时,要发挥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努力形成建设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2

1 新农村建设概况

1.1 经济建设大步推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兴立表示:“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可以用‘回应期待, 喜出望外, 活力大增, 股市飙升’十六字概括。经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 它要求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实现农民的富裕, 农村的发展, 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近年来, 祝家庄在党和政策的指导下, 经济建设获得了大踏步发展。

1.1.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切实保障农民增收。

祝家庄以农业种植为主, 2000年开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逐步形成了苗木种植、梅花鹿养殖、农贸市场等支柱产业, 尤其是2000年在胶南市政府的支持下建设了以种植凯特杏、蓝莓为主的精品园, 共建设温室大棚155个, 占地16hm2左右。近些年来, 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 精品园由单一的果树种植转向果树种植、水貂养殖和蔬菜种植三者相结合的经营模式。通过调查得知, 水貂养殖给村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实惠, 一般养殖户每年盈利可达20~30万元, 而且国家对于养殖大户有经济补贴,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 村里的水貂养殖大户每年获利可高达200万元。

1.1.2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解放农村劳动力。

祝家庄普通农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 过去种植庄稼耗时耗力, 生产效益低下。近些年来, 村里开展了喷灌设施建设, 切实解决农田浇灌问题。而且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祝家庄打通了通往农田的道路, 引进播种机、收割机等大型机械, 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集约化。农作物种植占用的人力和时间大大缩短, 极大的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如今祝家庄村民利用靠近胶南市市中心的优势, 大量进城务工, 仅利用业余时间种植农田, 拓宽了经济来源渠道, 经济收益十分可观, 祝家庄村民人均纯收入早已突破万元, 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1.3 招商引资, 多元发展。

在国家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 祝家庄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 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大力招商引资, 近些年来大型企业开始进驻祝家庄。例如港资企业国乐国际葡萄酒有限公司2012年开始立项建设, 该公司以生产葡萄酒为主, 同时将利用村西铁镢山打造生态旅游。国乐国际葡萄酒有限公司一期占用祝家庄耕地百亩, 所占用耕地每667㎡每年补贴给村650㎏小麦。如果当前小麦每1㎏按2.28元计算, 每667㎡地可获补贴约为1500元。招商引资不仅给村里带来了经济效益, 而且能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 拉动就业, 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1.2 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 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 大力推动社会事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 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自2006年以来, 祝家庄基础设置建设明显加快,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交通状况与出行条件明显改善。

2008年祝家庄对村里道路实现了全面硬化, 大街小巷实现了水泥路面全覆盖, 从此村民告别了泥泞小道。此外, 公交线路207路从村边穿过, 连接胶南市人民路公交枢纽, 枢纽处公交贯穿整个青岛市, 出行方便。通过调研得知, 祝家庄北距泰薛路4.5km, 东距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仅6km, 南距204国道仅8km, 交通十分便利, 方便村民出行、货物流转。

1.2.2 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完备。

基础服务设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直接影响到农村生产力的综合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祝家庄调研得知, 2012年具有综合服务作用的祝家庄中心社区落成, 中心社区设有村委会组织机构、便民服务大厅、图书阅览室、篮球场以及健身器材场地等, 成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标志性产物。村里设有卫生室, 基础医疗服务十分完善, 村民不出村便可求医问药。除此之外, 村里超市、五金店、饭店、维修店、理发店等一应俱全, 大大方便、优化了村民生活。

1.2.3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和谐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在城乡贫富差距大、农民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情况下, 发展和完善农村文化教育便成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政府投资83万元, 在村西南部建成了一所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学, 并配备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 被评为胶南市规范化学校和胶南市精品学校。祝家庄村里还设有幼儿园, 村里重视幼儿教育, 不定期对幼儿园进行整修, 园内条件优越, 祝家庄幼儿园因此被评为胶南市农村一类幼儿园。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特别是在夏季, 在村委会的组织倡导下, 村民聚到一块跳舞娱乐, 农村生活丰富多彩。

1.3 基层党建切实推进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 反腐制度建设要持之以恒、创新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直接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和农民的福祉, 也关系着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长治久安。胡锦涛同志也曾强调:“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多年的实践证明,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 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根本, 是关键, 是必须做好的基础工作。”祝家庄现有一个党支部, 书记、副书记各设一名, 共有党员75人。近年来, 祝家庄重视基层党建工作, 通过调研得知, 村里的党建工作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展开:

第一, 定期召开党支部委员会会议。2013年下半年以来村里先后召开过三次党支部委员会会议, 分别针对招商引资、村民土地征用等内容展开。第二, 村支部书记带头走访村民, 切实发挥党员作用。刘全森书记说, 祝家庄比较大, 为了更好地了解村民生活状况, 村支部书记、副书记会不定期组织党员走访村民, 了解相关情况。第三, 做到党务公开, 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入党。据了解, 珠海街道办事处每年都会按照村里的具体情况下达发展党员指标, 村里按照相关要求, 严格选拔党员, 程序公开公正。从刘书记那里得知, 村民入党热情高涨, 其中青年人最为积极, 2013年经过层层选拔, 初步决定将9人列入考察范围, 最后通过党支部召开支部会议举手表决, 最终将其中2人列为了发展对象。由于党建工作扎实、出色, 先后多次获得“先进党支部”、“五个好先进党支部”、“社会主义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2 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农村改革, 对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对农村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通过调研发现, 当前我国城郊新农村发展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下一步需要重点解决。

2.1 集体与个人利益增长不协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 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许多问题。通过调研得知, 当前祝家庄农户可以一边种地一边工作, 经济收入可观, 尤其是随着招商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企业不断从村里征用土地, 农户直接可以获得众多补偿。但是, 作为以租赁土地为重要经济来源的祝家庄, 由于企业征地补偿基本都到农户个人, 村集体所得极少, 加之祝家庄村大、开支大, 近几年村集体一直入不敷出。因此, 当前祝家庄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与个人利益增长不协调。

2.2 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通过走访祝家庄发现, 村里街道两旁杂物堆积众多, 随意堆放农副产品、肥料、垃圾、农药等, 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垃圾处置的观念还停留在过去, 不能做到集中堆放。虽然街道上设有垃圾箱, 但是农户并未切实利用, 于是出现“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不协调现象。

2.3 村干部待遇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是加强村干部管理、激发村干部活力的重要举措, 是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稳定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祝家庄现有村干部6人, 其中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计生主任由政府统一发放工资, 其余干部主要由村里负责支付工资。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 村里干部的工资水平很低, 而且不能保证按时发放, 从而造成了村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2.4 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管理混乱、缺少科学规划, 直接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珠海街道办事处祝家中心社区由祝家庄、杨家崮、杏家庄、石人泊4个农业村组成, 辖区总户数1032户, 总人口3561人。该中心社区位于祝家庄北边, 距离四个村庄的人口聚集区相对较远, 因此社区内的图书阅览室、篮球场等利用率很低, 很少有村民到中心社区查阅图书。

2.5“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

“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的一员, 长期工作在基层党组织第一线, 是一支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力量。但是通过调研得知, 祝家庄设置“大学生村官”岗位已有五、六年, 但是“村官”通常在珠海街道办事处工作, 只是在村“挂职”, 很少到村开展实质性工作, “大学生村官”形同虚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并未起到建设性作用。

3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重视管理,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强调, 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 及时总结经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 发展科技农业离不开人才, 农村致富同样离不开有一技之长的致富领路人。通过调研得知, 祝家庄村委会三年一换届, 但是一直沿用老领导班子, 领导队伍中缺乏新人, 而且政府设置的“大学生村官”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对此, 国家下一步应加强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选聘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到村, 切实为农业产业项目提供人才支撑。与此同时, 进一步落实“大学生村官”管理机制, 让大学生“村官”到村支两委任职, 充实村支两委力量, 组建村级组织高素质“智囊团”, 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 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3.2 挖掘当地资源, 开展生态旅游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因此, 创新农村经营方式, 拓宽经济收入来源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祝家庄村西有铁镢山, 自然风光优美, 村南有清澈的小河, 可以以此为支撑发展旅游观光业。建议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该村改造和利用山水自然条件, 打造一个以“赏山水、享清闲”为主题的旅游观光产业。同时尝试开设“农家乐”, 设置果蔬采摘、户外烧烤、捕鱼垂钓等休闲项目, 吸引城乡居民观光旅游, 形成多元化新型农村产业。

3.3 优化环境, 建设美丽农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环境好了, 人人受益”, 因此今后新农村建设尤其要注重营造良好环境。当前, 农村环境不仅面临着村民自己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 而且随着招商引资政策的不断深入, 农村将面临更大的开发和污染。因此, 今后祝家庄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定期集中销毁垃圾, 及时清除杂物、脏物, 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环境, 努力建设美丽新农村。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相关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运行, 同时出台与法律配套的法规、条例等规范性文件, 确保已颁布的法律有效实施和农村环保工作有法可依。此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村民环保意识, 充分调动起村民建设村庄的积极性, 携手搞好新农村建设。

3.4 规模经营, 拓宽增收渠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将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性权利, 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等。当前祝家庄附近缺少大型的综合农贸市场, 农作物批发销售很不方便, 而且小规模种植农作物收益低、收益慢, 造成村民的种植热情不高, 纷纷进城务工。今后祝家庄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适当整合土地资源, 实现规模化经营。村委会可以将村民的土地承包、整合到一起, 结合市场需求种植紧缺作物, 如本村现有的美国凯特杏、蓝莓等, 努力树立农业特色, 与此同时尝试兴建辐射周围村庄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 吸引各地商贩前来贸易。此外, 随着驻村企业的增多以及贸易往来的增多, 村委会可以采取村里出资、村民入股的形式开办酒店、物流等, 适当发展第三产业, 努力增加村集体、个人的财产性收入。

4 结论

农村建设与改革是当前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下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 对一些农村重大问题提出了许多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健全机制体制, 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在理论和政策上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党的方针、政策的指导下, 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即将迎来新一轮飞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

[2]佚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20字方针,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J].今日海南, 2006, (01) .

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湛江蛤岭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状况

一、对外宣传中的湛江蛤岭村

蛤岭村,在短短的十几年里迅速成长并崛起了,并赢得了“全国文明村”的美好称号,令人瞩目。蛤岭村是一条革命老区村庄,位于广东省吴川县吴阳镇。该村东濒南海,西临鉴江。蛤岭村总面积约700亩,现有农户218户,人口约1300人。近年来,蛤岭村先后投入2300多万元,如今已建成了高标准的环村大道、自来水、大门楼、文化长廊、公厕、集体猪舍等一批项目和十里荷塘。蛤岭村还被评为“湛江最美的村庄”之一。

蛤岭村注重主要干道的净化,该村村落环境整洁,村道保洁方面作得相当到位,村内住楼布局相当规范。比起10年前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蛤岭村率先走入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典型的行列。

二、下面是这次调查中显露出蛤岭村新农村建设的一些状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

1.蛤岭村的建筑。纵观蛤岭村的建筑,笔者最深刻的印象是贫富差别相当明显,环绕着大路的楼房,几乎都是很豪华的别墅,起初让人感叹到蛤岭村的新农村建设十分成功,然而如果顺着小道走进去,就会发现依然存在着很多低矮的平房,家里面的设施极其简陋。十分成功的新农村建设背后仍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贫富差距问题。

2.学校设施。在整个蛤岭村,只有一间幼儿园,而孩子要上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需要到镇、市里面去上学,教育负担重,教学质量不高,加上近年来学生日趋减少,很多学校合并,对于农村的学生造成一定的不便,因此教育问题依然是村民们觉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3.医疗设施。农村村民希望满足的另一个现实需求是医疗问题,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村民的切身利益的仍不多。

(二)村民的收入

据调查数据显示,表明大多数村民们都处于低收入水平,新農村体制改革并没有使他们在收入方面得到提高,生活收入基本靠家庭劳动力外出打工维持,家庭收入单一;在家的一般靠打散工维持生活。村民的思想也较为保守,以至于一方面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难以接受新文化,新技术新观念,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导致自身的经济水平提不上来。

(三)农村的文化建设

走访中,发现蛤岭村只有唯一的一个文化活动中心,而没有其他诸如合唱队、舞蹈队、戏曲队之类的文化组织,假日休闲娱乐比较单一,消费力度不大,但据说该村在节假日的时候也会邀请一些戏曲团来本村表演,事实上真正会去看的村民占多数,只是满足少数群众的需要。但对于一个新农村来说,这方面仍需要继续提高,应该在本村积极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

(四)村民的政治素养不高

大多数年村民的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虽然该村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但是村民们对新农村的了解不够深,只知道个大概,并没有对关乎切身利益的政策深入了解。新农村的真实内涵并没有完全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村民对新农村的建设要求知之甚少。调查显示该村村民会偶尔去关注村务宣传栏,了解村务,但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五)基层带头人和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不强

调查表明,在村民眼中,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落实得还不是很好,村民普遍持有不认同的态度。村干部向村民们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不够,导致村民对新农村严重缺乏认识,导致对村干部在新农村相关建设中有所误解。

三、蛤岭新农村建设现状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育问题不容忽视

一方面因教育布局调整撤了学校,学生只有到镇中心读书完成小学学业。很多学生因为上学太远而怨学、辍学,家长也因负担重而听之任之。另一方面,教育成本过高。有位村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培养一个大学生要花费5-6万元,这相当于8年多的纯收入。

(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

一方面,看病难问题仍然严峻。调查发现,农村的“看病难”比想象严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农村看病难带来了福音。但据一位农民反映:“原来看病只要50元的,现在需要100元,国家报销50元,自己还是要出50元,搞来搞去没有少花钱,捆着绑着一个样。”另一方面是社会保障事业刚刚起步,规章制度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目前,农村的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刚刚启动,社会救助体系还不完善,农村低保范围窄、金额少,失地农民、弱势群体救助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耕作的土地因扩建村房而减少,又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因此很难实现村民真正富起来

新农村建设,必须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工业反哺、工农互促、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等,应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鲜明时代特征。但是在蛤岭村却找不到任何的企业,这样很难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能发现的就是一个收费景点蛤岭新农村生态园。“民以食为天”,小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发展,农业都在其中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身为农民的蛤岭村村民却无地可耕,无地可作。

(四)新农村建设的办事机构、人员、经费、设备没有真正落实

地方领导力量不到位,工作没有思路,资金不落实,问题不解决,几乎完全停留在农民自发建设的阶段。新农村建设涉及部门多,上级投入资金渠道按部门下达,一些单位对试点建设选择和项目审查标准不一,投入分散资金不能有效整合,影响建设效果,且条条框框多,不利于实施单位具体操作。时间紧、任务重,准备工作不够。

(五)管理意识不强,村民自治落实不到位

蛤岭村虽然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村民议事制度等,作到了制度上墙,但大部分“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没有真正落实,没有人管理和过问。其次管理不够到位,调查显示有60%的村民对于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引导表示不满意。

四、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面对吴川蛤岭新农村的问题,应从实际出发,作到注意新农村村民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发展,真正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蛤岭村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搞好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重点投资项目

建设新农村,要有一个科学的规划进行指导,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各县(市、区)政府要组织建设、土地、发展与改革、农业等有关部门,以村委为单位,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以中心村为重点,以农村现代化为标准,对村庄、道路、学校、卫生所、商业网点、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一布局。

(二)针对解决蛤岭村学校设施建设不足问题及村民文化素质较低问题,当地政府应投入资金注重设施建设和维护

吸引知名企业兴办学校,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行的义务教育政策,注重村民教育和再教育问题。注意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提高村民素质修养。加强村文化馆、图书馆和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三)健全蛤岭村医疗设施设备和医疗保障体系

据调查有50%的村民会选择区村卫生所看病,而对于乡镇医院,县中型医院及著名医院的看病比例逐渐减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仍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虽然参保率有所增加,但报偿标准低,仍存在因病返贫,看病难的现象,农村医务人员水平较低,该村的医疗保障体系还不是很健全。对此各级政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救助体系。可实施对乡村医生实行补助制度。建立与农民收入水平相适应的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管体系,规范农村医疗服务。

(四)针对村民收入提高不大,贫富差距明显问题,应大力发展生产力,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先富带后富

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要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积极引进外来企业的投资发展,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先富起来的村民,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收入转型,运用知识增产增收,实现农村人口收入比重和途径的转型。

(五)针对新农村中的弱势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条件

要不断完善对农村贫困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农村劳动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覆盖率,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完善农村社会救济保障制度,逐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差距,最终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逐步发展以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为基础的农村福利事业,对农村丧失劳动能力的特困人口,要加大救济救助力度,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六)解放民思想,充分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把新农村的真实内涵落实到每个村民的观念中,动员群众一起加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积极参加村务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当地政府也应拓宽反映民意的途径,真正做到关心群众,联系群众。真正做到让村民当家作主。

(七)大力推进农村政治建设,努力健全村民自治组织,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服务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4

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新农村”在五十年代就提出过,人们向往的是耕地不用牛、铡草不低头,点灯不用油;八十年代讲的是三转一响;九十年代讲的是住的宽敞、穿着漂亮、吃有营养。尽管“新农村”这个概念在上个世纪曾几次提出过,但这次提出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探索,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既体现全面性又体现科学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综合概念,既注重发展生产力,又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既注重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又注重推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

新农村的主要建设内容应体现在“新产业、新农民、新村镇、新福利、新风尚”五个新上:

一是新产业。就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市**区**乡以花为媒,巧妙运用景区内的丰富农业资源,大力发展花产业,打造“五朵金花”,形成了春有“花乡农居”百花争艳,夏有“荷塘月色”绰姿风韵,秋有“东篱菊园”含蕊迎霜,冬有“幸福梅林”傲雪吐芳的四季花卉主题景区,以及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江南菜地景区”。花乡农居已成为西南地区著名的花卉生产集散地。2004年**区花卉产值达到6168万元,比2000年增长49.6%。接待游客收入1.4亿元,农民土地亩租金由1500元上涨到2000元,改造后的农房由500元/平方米上涨到1600元/平方米,整个院区农户资产增值达到13亿元。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村,走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路子,从小五金厂、小磨房起家,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形成铝型材、铜型材、钢材、带管、化工、毛纺六大系列产业,去年销售额达307.81亿元,全村可用财力15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村村庄变新、村民变灵、集体变富、生活变好、环境变美。先进地方的经验使大家深切感到,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这无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最直观的体现,但更重要、更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产业,增强农民经济实力,这对于我们经济欠发达地方来讲尤为重要,必须牢牢抓住发展生

产力这个最为根本的环节,否则新农村建设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是新农民。**村现在初中以上村民占村民总数86%以上,其中大、中专生200多人,还有3名青年出国留学。村党委班子中,大专以上25人,有研究生,也有留学生。近两年,该村还用优惠措施吸引2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来**创业。**外贸公司的职工90%为大学生。**三圣乡红砂村曾光海,今年54岁,虽然只有初中文化,却是个精明能干的农民,他把原有房屋改建为19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称为“曾家花园”,成为接待游人的三星级宾馆,大专毕业的女儿当经理,雇3个厨师、5个服务员,食、宿、玩一体,每年接待游人上千人次,收入相当可观。他的小女儿也是大专生,在村里给游人当讲解员,仪表端庄、神态自然,讲解起来滔滔不绝、丝丝入扣,令人赞叹。在农民家中,看到许多尊师崇教的楹联,其中一副:开天开地莫若开心做人,藏金藏银不如藏书教子。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学员们感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科技文化知识的哺育和支撑,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大计,也是当务之急。

三是新村镇。在参观考察的地方,我们闻到的是清新的空气,感受到嘉苗布原野,百卉敷时荣的秀美景象。远看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近看是整洁的路面,漂亮、干净的住所。**区在打造“五朵金花”中,区政府投入9754万元,**市级部门投入18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1.67亿元,对2083户农房进行穿靴戴帽式的改造,使老**民居成为一幢幢赏心悦目的建筑群,成了一道道风景线。按照城市道路标准修(改)建乡村道路32公里;建成蓄水量达20多万立方米的微水治旱水利工程;修建日处理100吨污水处理站3座,村民活动中心5个,公厕15座,铺设污水管网28公里,开通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双流县南星村住楼房户461户,占全村总户数的49.1%,农户“一化五改”率100%,光纤电视入户率70%。村级有劳动保障站,科技阅览室、医疗卫生配送点,老年活动中心及放心店。**村民家家住上了别墅,最小的面积400多平方米,最大的600平方米。2002年至今,该村又新建了近20万平方米的别墅和公寓房,使刚加入**村的周边农民也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2003年8月,由每幢价值200多万元的40多幢欧式别墅组成的“天下农民小区”正式竣工。全村大小车辆总数已超过500辆,最多的户3辆,红旗、道奇、奥迪、奔驰在村内随处可见。

四是新福利。**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000年初,由市县两级财政将1991年实行货币化安置以来已征地农民纳入社保范围,对新征地农民直接纳入社保。全市26.75万名已征地农转非人员和2.66万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已有13.1万名征地农转非人员和9105名新征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金。建立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基础,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安身工程三大救助工程配套的城乡一体的救助体系。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制度。从2004年开始,计划用四年时间,市政府投资10亿元,完成全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2006年起全部免除14个郊区(市、县)义务教学阶段学生杂费和信息技术费。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进行统筹调配,不收借读费。三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卫生体系。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划归县政府管理,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505.4万人,参加率89.4%,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站集中配送药品率达100%。大家感到,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水平,使农民逐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

五是新风尚。我们所到的村镇,不仅体验到这里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的高度融合,也深切感受到和谐的生活气息。青年人忙碌的身影,老年人喝茶打牌,盈意笑意,孩子们脸上荡漾欢乐。探寻其中的奥秘,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素质提升人。这些村镇,均靠近城市边缘,较早地接受了城市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和先进生活方式,且农民自身文化程度较高,接纳能力较强。二是环境改变人。室内地板地毯,窗明几净,室外马路平坦,鸟语花香,四时有常青之树,八节有不谢之花,车在人中走,人在画中游,农民有了精气神,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风尚。三是制度管束人。这里除了法制宣传和礼仪教化外,还利用各种方式对农民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南新村开始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把道德、学习、创业、守法、计生、环境分成六颗星,达到六星的给予表彰奖励。**村坚定德育为先,一边富口袋,一边富脑袋,他们每月开一次村民大会,组织村民职工学习《合同法》《刑法》等等,成立了“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教育**人发扬16字精神,做到三守(守法、守纪、守信誉),“六爱”(爱党爱国爱**、爱亲爱友爱自己)。该村还做两项规定,一是奖励举报赌博者,举报真实一次奖励1万元,但目前还

没有人拿到这个奖。二是孝敬老人奖,家有年过百岁老人,每人奖励1万元。去年该村一家37口人,一位老人年过百岁,得到37万元奖励。四是设施吸引人。这些地方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棋牌室、老年活动室,为农民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提供了场所。**村成立了**特色艺术团,下设京剧团、越剧团、锡剧团、歌舞团、杂技团五个分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大家感到,三个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道德水准,使农民树立科学、文明、法治的新型生活观,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着力点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规划,科学引领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做好产业规划。加速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应该体现三性。一是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长远趋势和村镇布局的长远变化,突出重点镇的中心村的建设,对边远村庄和人口较少的村,实行萎缩性规划和管理。二是具有和谐性。要从村镇的山形地势出发,依山顺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园农庄和农村社区,防止千篇一律,千村一面。三是具有包容性。尊重民俗特点,注意保护有价值的传统民居、祠堂、庙宇等文化遗产。第二,提升新产业。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大的支柱产业,全力推进玉米、肉牛、肉鸡、肉鹅、生猪、鹿产品、蔬菜等加工体系建设。保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扩大瓜果、苗木、三辣、蔬菜、黑白芸豆和晒烟特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第三、建设新村镇。在搞好规划的同时,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就势,加快村镇建设。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要突出县城和省市确定的示范村镇建设,加大村容镇貎的改造力度。第四、造就新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第五、培育发展新组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培育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制定扶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产业政策,资金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完善运行机制,加强规范管理。第六、完善新体制、新机制。各级政府要真正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建立城乡统一公平合理的财政分配体制,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寿延村是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拥有九个村民小组,560户居民,1968口人,可耕地面积3100亩,但却有着不平凡的红色故事,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为了革命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到了寿延村,采访了在当地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人,听他讲述了那艰苦的过去与幸福的现在,并且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的一些企业,感受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所以当地政府及时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说起寿延村的由来,每一位村民都万分自豪,因为寿延村是以该村中一位红色英雄孙寿延的名字命名。孙寿延带领百姓们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帮助了很多村民,最终,不幸被捕,遭到国民党反动派严刑拷打,但他坚持革命理想毫不退缩,被敌人用绳子系在马后面,拖行到县城,并残忍地把他的头颅割了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解放后,村民为了纪念这位为了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革命主义战士,将村子命名为寿延村。当说起村子的名字,每一位村民都自豪地告诉自己的子女这位英雄,讲述那段已经远去的故事。孙寿延同志永远活在村民的心中,他的这种无谓的精神也必将随着这个村庄而永远流传下去。

村中的王爷爷向我讲述了过去村民与各方面势力顽强斗争的一些事情(录音2)。一方面有日本鬼子来村子里烧杀抢掠,实行三光政策,即烧光,杀光,抢光,为了对付日本人的侵略,村子里的人实行“蹲坑”,所谓蹲坑,就是几家的强壮男子轮流守夜,一柱香后再换岗,如果有日本人来就呐喊,敲锣,叫醒全村的人。还有一方面,当地政府与土豪劣绅勾结起来,欺压百姓,让百姓交粮食,如果不交,就会被吊起来打。另外,还会有土匪经常会抢粮食,绑架人质,让家里面的人拿钱赎人……王爷爷最后感慨说:“毫不夸张地说,老百姓真的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说起村子里现在的变化,王爷爷也是感慨良多啊(录音1)。以前每个家庭都会好多个小孩,所以只能“大穿新,二穿旧”,“正穿两年,反穿两年,缝缝补补又两年”,充分利用到不可能在利用的地步;吃的也不能吃饱,只能吃花荠菜,野菜,(虽然现在说野菜什么的是绿色食品,但在过去,确实百姓用以裹腹的东西),山芋叶的粥和山芋干就是企盼已久的美味了;现在有空调,电风扇,但在以前就只有蒲扇,就是用秸秆做成的扇子;在行的方面,就只能依靠步行。但现在也有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过去大河里面的水是碧青碧青的,但现在是黑黑的臭水。

随着经济的发展,寿延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现在村子里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周围有几个工厂,村民们在自己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了,收入也随之丰厚了许多,而村里的小学也越办越好了,孩子们不用每天走很远的路去镇上上课,以前的泥泞小路也变成了柏油马路,村民们的出行方便了许多……说起现在的幸福生活,每一位村民都觉得满足。

而经济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刚开始村子中没有工厂、企业,在镇上就业机会也很少,并且工资并不高,所以,村中的青壮年纷纷出去务工,其中去无锡、苏州、常州的偏多,只留下老人小孩在家没人照看,外出务工的村民们也很担心,但是也只能多寄点钱回家。后来,随着乡镇府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入和落实,有些工厂和企业也落户寿延村,其中,江苏宏兴化学有限公司比较突出,该公司对寿延村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经营农药中间体、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但同时也造成了环境的严重破坏,尤其是对河流的污染严重。现在化工厂被转移到化工园区,便于政府的统一管理,可以集中处理废水、废气,环境污染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环境也逐步改善,河流正在恢复它们以前相貌。一些其他的企业也在寿延村落地生根,并得到很好的发展,比如,雨露塑料制品厂,服装厂、驾驶员训练厂等。现在,附近的工厂也越来越多了,工资也越来越高,很多出去务工的人员回到家乡都欣喜万分,都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回到父母孩子的身边,相信,寿延村的经济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够飞速发展。

为了发展新能源,解决环境污染,几乎村子里的每家每户都修建了沼气池,将秸秆、生活垃圾、家畜的粪便等变废为宝,现在不仅解决了燃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而且让村民们用上了清洁、可再生能源,可谓是一举两得。

寿延村的村民一直都很注重教育,以前在旧社会,百姓们没有条件送子女们上学,所以有很多人都没有文化,甚至不认识字,这让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吃了不少的亏,于是,教育就更得到了重视,村民们深深地明白“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所以在现在,每家每户都尽力让所有的孩子们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当今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决定因素之一,谁掌握的专业人才多,综合能力强,学历高,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村里给年轻人提供了好的读书机会,在村里创造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村民们都让自己的孩子都有书读。为了培养专门的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村子里办了农业技术学校,对村里的年轻人进行实务上的培训和技能的培训,让他们能学习到更有用的知识,提高自我的学习意识,也让村里的年轻人对农业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村里对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还会进行奖励,尤其是对于考上大学的学生,会发放箱子,还会给予1000元左右的现金奖励,如果有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状况等原因而上不了学的,村民们会自发的捐款,帮助学生能够完成学业。有很多从村子里走出去的大学生,毕业了之后,会选择回到家乡,为家乡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村中通过这些奖励制度,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回报家乡,回馈社会的意识。

寿延村不仅重视文化的教育,而且重视身体素质的锻炼,所以在村子里建造了健身广场,里面各种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每天早晨,这里都会聚集很多前来锻炼身体的村民,他们边聊着天,边跑着步,说说笑笑,非常开心;有时候,上午这里的年轻人会进行篮球比赛,引来全村的男女老少前来围观,为他们呐喊助威,大家也都遵循“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享受运动的乐趣,并不计较得失:到了晚上,这里也是相当的热闹,经常都是全家出动前来散步,三五成群,热闹非凡。对于村里的健身器材,村民们也是爱护有加,没有人恶意损坏公物,有的时候,健身器材有所损坏,也会有人主动地进行维修。

当然,在这次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

首先是村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在村里,只有一个小型的医疗诊所,只能容纳几个人,而且看不了比较复杂的病,如果村民们需要就医,会选择县城的医院,这样又加大了医疗开销,所以,很多人会将病情一直拖延,对身体造成更大的伤害。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已经步入正轨,医疗改革正在有序推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村民们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定能得到有效解决。

第二,村里的小学的校舍年久失修。村里的小学只有两排瓦房加上一个坑坑洼洼的小操场,学生们上课就在低矮的瓦房中,遇到下雨天,教室还会漏雨,学校也会一片汪洋,非常影响村里的孩子们上学。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落后,教育资源匮乏,所以,许多家长会把孩子送到镇上的学校,但是,村里离学校比较远,又不能住校,孩子们上学很不方便。

最后,虽然现在的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还是不够。大的河流现在已经比较清澈了,但一些小的沟渠,远看就是一潭死水,近看也没有鱼虾,希望所有的水域都能够得到有效地治理。

这次的实践让我收获很多。虽然只是短暂的几天,但在走访寿延村的过程中还是开拓了眼界,也为纯朴勤劳真诚待人的村民们感动,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经常会停下手中的农活,给我讲述他们的感受,同时在这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他们生活的艰辛,在农忙时节,一边要去工厂中上班,一边还要处理田里的事情,有的时候,忙得连饭都来不及吃就下地干活了,让我也了解到了劳动人民的伟大勤劳。

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整体规划,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村级经济、整治村容村貌等进行同步建设,整体推进,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必须认真贯彻党的17大精神,深入分析、掌握和了解近年来农村文化发展的状况,研究制定扶持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成因,建议

导语

(一)调研目的:了解xx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发现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据此探索建设的新思路,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和对策建议。

(二)调研对象:xx市的农村基层干部、普通农户、部分文化活动场所和文化建设典型单位。

(三)调研方法:坚持上下结合、点面结合、明访与暗访相结合的调研原则,采用听取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典型、走访村组农户、发放调查问卷等具体调研方式。

(四)调研内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农村集体经济、文化设施、村组干部、普通村民等文化建设要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村民文化需求现状等。

(五)调查结果:以调查报告及论文形式展现

一、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农村文化市场供需矛盾突出,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

从市场供给方面看,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物质产品供给逐步提高,但文化产品和服务却呈萎缩态势。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基层政权从农村撤出,村委会权威逐渐丧失,对农民群众失去了号召力和凝聚力,农村处于自我为中心的散落状态。本该由村委会组织的公共文化生活开始废弛,公共文化设施被离弃或改为他用,公共文化产品严重不足。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农村群众的主要娱乐就是看电视、听广播或通过DVD播放器看影片,而较为落后的地区还停留在“早晨听鸟叫,白天听鸡叫,晚上听狗叫”的状态。

从市场需求来看,随着农村逐渐富裕,农民物质生活提高,其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不再满足于听歌、看电视、打牌,而对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有了需求,诸如读书看报、游园观景、听戏观演等。富裕了的农民也迫切需要自己的图书室、阅览室、休闲活动室、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也需要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提高精神境界。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农民群众对科技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科学生产,知识致富成为农民的一大诉求。

2、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民大国,至今仍有接近70%的农民生活在农村,依靠农业为生。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农业科技知识接收慢,已经影响到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到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高符合要求的主力军,必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素质与劳动生产率密切相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其研究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的专著《改造传统农业》中曾大力倡导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入,他明确指出,“各种历史资料都表明,农民的技能和知识水平与其耕作的生产率之间存在着有力的正相关关系”;著名学者胡鞍钢等对我国各地区的实证研究也表明,投资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最为有效,普及初等教育,学龄前儿童入学率每提高一个千分点,人均GDP年增长率可上升0.35—0.59个百分点。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前提、基础和载体,没有生产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同样,没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活力和创造力。

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让农民在富了口袋的同时,让脑袋也富起来,让农民不仅享受到丰富的物质文明生活,也要沐浴在健康、向上、多彩的精神文明生活中。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宽容、和善、诚信、友爱、互助”的良好风尚;还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培养农民审美情趣、奉献精神、大局观念,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封建迷信、歪门邪教等不良影响;还可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组织水平,培养参政意识、民主意识、自治意识,推进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做好村民自治,实现“村民治村”。

4、破解城乡二元僵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追究深层次的原因,城乡二元体制则是难辞其咎。城乡二元体制,阻碍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赋予了市民和农民两种截然不同的国民待遇,人为的造成了城乡隔阂。今天要建设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破除城乡二元对立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全面发展,而这一切,也都要借助于农村文化这一把利刃。

首先,农村文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能提高承接城市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认知能力和接受效率,增进城乡间的了解与交流。国家文化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单位每年都举办次数众多、内容丰富的“三下乡”活动,但一些农村地区文化落后,农民素质不高,严重影响到了此类活动的效果,收效不大,农村文化建设将有利于克服这一点。

对山东淄博周村烧饼的调查报告 篇7

说起周村, 不得不提起其传统名吃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是山东省的汉族著名美食之一。早在几百年前文人雅士就曾对其作过评价赞誉:“形如满月, 薄如秋叶;落地珠散玉碎, 入口回味无穷”。周村烧饼以传统手工艺制作而成, 具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 富有营养, 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泽金黄, 正面贴满芝麻仁, 背面酥孔罗列, 薄似杨柳叶, 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 香满口腹, 若失手落地, 则会皆成碎片, 俗称“瓜拉叶子烧饼”。清光绪年间, 周村“聚合斋”烧饼老店对烧饼制作工艺潜心研制, 几经改进, 使周村烧饼以全新的面目, 独特的风味面世。清皇室曾屡次征购“聚合斋”烧饼为贡品。清末至民国周村郭氏人家成为制作烧饼的唯一专业户几经工艺改造, 如今已是驰名中外, 家喻户晓, 深受世界各国消费者的喜爱。1951年前后, 周村人民曾以周村烧饼为礼品, 慰问抗美援朝前线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周村人民政府在七十年代还曾经代表全区人民向毛泽东主席赠送过周村烧饼。

周村烧饼烧饼有咸、甜两种口味, 甜的香甜可口, 久食不厌;咸的开人食欲, 令人不忍释手。若细分, 有甜、五香、奶油、海鲜、麻辣、新鲜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蔬菜系列产品新鲜蔬菜含量20%, 营养丰富, 口味纯正。周村烧饼还具有不油污、久藏不变色不变味、易于携带等特点, 是旅游充饥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周村烧饼做法大体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将面粉放入盆内, 加水二百五十克, 再放入食盐和成软面。芝麻用水淘洗干净, 晾干。第二步是面团搓成长条状, 摘成四十八个个面剂, 制成正圆形, 逐个蘸水在瓷质圆墩上压扁, 再向外延展成圆形薄饼片, 上面抹一遍水, 使有水的一面朝下粘满芝麻。取已粘芝麻的饼坯, 平面朝上贴在挂炉壁上, 用锯末火或木炭火烘烤至成熟, 用铁铲子将其铲下, 同时用长勺头按住取出。第三步是后期包装成袋, 每16个用纸包成一包, 呈圆筒形, 四十八个共包三包。如制甜酥烧饼, 可将盐换成白糖, 用温水化开, 与面粉和好, 制法同咸烧饼, 比咸烧饼稍薄, 五百克面粉可制烧饼三包半, 共五十六个。

周村烧饼如今开始了专业化规模生产, 配方更为科学, 设备更加先进, 工艺更趋规范。传统配方和独特工艺, 保证了周村烧饼优良的品质, 酥香薄脆, 老少皆宜, 传承有序, 魅力无穷。正宗的周村烧饼的制作, 要经过配方、延展成型、着麻、贴饼、烘烤等多道工序, 而配方、成型和烘烤则是制饼的关键。特别是烘烤的火候、非名师高手, 很难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财”都是制饼师傅的多年经验, 吃一次会让你流连忘返。

八十年代至今, 周村烧饼在国内各个交流会上屡获殊荣, 并被评为山东省名特产品, 在九十年代被评为“中华名小吃”、“淄博市消费者满意产品”、九十年代末被中国食品协会认定为“国家质量达标产品”, 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中国放心食品信誉品牌”、“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淄博市旅游定点产品”。2002年6月认定为“国家无公害产品”, 2008年, 山东省淄博市申报的“周村烧饼制作技艺”, 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对于衣食住行人们有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周村烧饼也慢慢的不再被人们重视, 通过这次田野调查工作我也发现了几个关于周村烧饼发展的不足之处, 在此列出, 也希望得到相关部门重视。

周村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江西新农村 农村教育新体系

[作者简介]尹姗(1965- ),湖南攸县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曾青云(1958- ),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孙卫星(1957- ),男,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市中心支行。(江西 南昌 330027)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063-03

江西是一个农村人口较多,农业比重较大,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江西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江西新农村建设,可以发现农村教育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石与支点。在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之间,集中表征出过去与现在江西农村建设的问题与矛盾,同时也孕育着江西农村发展的前景与未来。如何把握好建设新农村与农村教育的复杂关系,进而以农村教育新体系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对建设江西新农村与农村教育新体系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深度探究。

一、建设江西新农村呼唤农村教育新体系

(一)农村教育新体系是建设江西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浩瀚工程。依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方针,目标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着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推进社会和谐,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尽管要求与目标涉及甚广,内涵博大精深,但只要对其本质属性与外部关联稍加分析,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制定“20字方针”要求的初衷、目标实现过程以及最终实现目标,都离不开数以亿计的土生土长在中国农村的广大农民群众。

实现建设新农村的宏大目标,全面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应是第一位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需要有政府的支持、技术资金的投入,更迫切地要求农村人口整体素质能有一个强势转化,否则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将由资金、技术转为人力资源的开发。这意味着江西新农村的“新”,不仅新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富裕,新在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新在培养新农民。培养新农民离不开发展农村教育,但从目前江西农村教育整体上看,教育体制、运行机制、教学质量、办学条件等软硬件环境,都与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相距甚远。要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对现有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教育格局调整、体制创新、制度建设、资源整合、环境优化、城乡互动,建立起一个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进而以农村新教育建设推进江西新农村建设。

(二)农村新教育理念及其特征

农村新教育既是一种办学理念,也是一种办学模式,是对传统农村教育观念扬弃基础上的创新,是农村教育体系的重新规划、教育目标的重新确立、教育格局的重新调整、教育行为方式的重新抉择,彰显着“人本”色彩和文化底蕴。其基本内涵是:在教育结构上,以基础教育(义务教育)为原点,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为延伸,构建农村教育“铁三角”;在教育体制上,由以政府体制内办学为主转为政府体制内办学与社会、企业、个人体制外办学并重,加快农村教育“社会化”;在资金筹措与资源开发上,由政府财政性供给和运作为主转变为政府供给、开发与社会、村镇、企业、个人多渠道筹措、开发为主,实现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多元化”;在教育运行机制上,以发展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开发农村乡土人力资源为基点,以现代教育改造传统教育为动力,以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为切入点,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开创农村教育新局面。

农村新教育还具有明显的现代特征:一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突显持久性。它不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某一发展阶段需要而进行的短期性建设,更不是为了满足某些政府政绩需要搞的应急性建设,而是面向现代、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长久性教育体系建设。它存在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始终,贯穿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农村新教育建设强调主动性与互动性。不仅致力于农村教育的自主发展,执著追求农村教育完美的主体形象,而且激励城乡教育互动和内部诸要素间的互流,最大限度地推动城乡教育和内部教育板块的无缝链接,力图通过城乡教育与内部要素的交流与交换,为农村教育建设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激活农村教育潜力,延伸农村教育链条,形成教育发展新生态。三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注重实效性。它不是样板工程,更不是亮化措施,而是面向广大农村人口、惠及子孙后代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要求在蓝图规划上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前沿性,而且在建设的实践中更注重务实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在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入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必须与建设新农村发展要求相适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三)农村新教育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建设江西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全省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相比以往,“建设新农村”是一个呼应新时期发展战略转变、统领全局的新提法。新农村建设的“新”集中体现在,一是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和谐共存,持续发展;二是农村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完善;三是新农村要体现出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而要切实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意,就需要有着力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新教育建设就是这个着力点。

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温度计”,集中反映建设新农村的成果与程度。农村新教育建设不仅是新学校建设、教学基础设施的增加、教师工资待遇的提高、学生就读率的增长,而是当地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与水平的真实反映。江西乃至全国农村建设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实践表明,尽管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和历史的惯性作用,但农村教育是否有所发展,则是一个共同话语,透过农村教育这个窗口,人们可以大致估量出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真实程度。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了,而农村教育未有起色,那么,这种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可能就属于政绩工程之类或急功近利式的泡沫经济。同样,凡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切实有所发展,当地农村教育发展的程度与水平就肯定会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另一方面,农村新教育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推进器”,有力推动建设新农村进程。建设新农村最缺乏的就是人才。过去,为了解决农村建设人才不足的矛盾,国家和各级政府曾大力推行过城镇科技人才支农、企业送技术下乡等举措,但对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庞大人才需求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而建设新农村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要留得住心,扎得下根,这决不是依靠外部人才支援所能达到的语境。需要大力发展和创新农村教育,构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和适应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的新型农村教育体系,更好地培养和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数以亿计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储备与智力支撑。同理,一个地方的农村新教育建设搞得好,当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和技术人才数量就必然显著提升,并由此产生巨大的同向推力,开创当地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构建农村新教育新体系构想

(一)构建“三位一体”的农村教育新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体系,是农村新教育建设未来发展的重大课题。农村基础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农村新教育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核心是,以农村基础教育为主体,以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职业教育为两翼,三者相互衔接、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构成一个覆盖农村区域,跨越时空的教育网络,为不同地区、不同要求、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广大农村人口提供教育服务,不断满足建设新农村的教育需求,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要点是,一要盘活农村基础教育的现有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和师资的多元功能与效用,构建农村新教育建设的主要基地。可以采取基础教育资源叠加利用和交错使用的方式,突显农村中小学一校多能形象,促使农村基础教育资源不仅为农村中小学教学服务,还可为农村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服务。学校既是普通教育中心,又是农民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中心、农业科技知识培训中心,还是农业科技的示范中心和信息传播中心,成为乡村基层开展文化、科技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基地。二是要继续发挥农村职业学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各种农业技术推广、培训机构的重要作用,通过资源整合,加快农村成校和职校的恢复与建设,重点解决“房子、班子、票子”问题,建立全新意义上的农村职成教育体系。

(二)创建“多元互动”的农村教育新模式

创建“多元互动”的教育模式,是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方法论选择。运行何种教育模式,关系到农村新教育的实效性与持久性,可以说,特定的教育模式既是农村新教育植根的土壤,又是一切教育活动运作的逻辑空间。“多元互动”教育模式的首选任务就是要阐明农村新教育是怎样一种主体构成与体系结构,怎样一种实施过程和行为推进,怎样一种资源整合与社会参与,其运作的关键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流动和各类教育无缝对接。

一是要促进城乡教育资源无障碍交流与交换。包括实现信息资源的互通,消除由于信息不通或不对称造成的教育资源浪费,并通过网络教育和远程教育,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深入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推动城乡教育资源、人才的无障碍流动,鼓励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形成城镇支援农村,农村反哺城镇的良性互动机制。

二是要实现农村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教育链条脱节是以往农村教育的沉疴,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缺乏必然的通道。农村基础教育除部分和少数学生有幸进入高中和大学外,绝大多数学生初中、高中毕业即失去了接受再教育的机会,而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由于生源不足难以维系,出现“有要求而无需求”的怪现象。农村新教育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通过各类教育的无缝对接,对广大农村青少年学生实行分流分层培养。农村学生初、高中毕业后,可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分别纳入高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轨道,从而形成完善的农村教育链条。

(三)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教育新环境

农村教育社会环境不尽如人意是不争的事实。在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尽管党和国家再三强调农村教育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并出台了多种政策与举措解决农村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但这些政策和举措在落实过程中被片面曲解或断章取义,有名无实,真正落实到位且发挥效应的不多,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所必要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恶化,在农村经济社会结构中排序末位。在许多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缺乏制度保障,似乎可有可无,教育经费拖欠或挪用现象普遍,农村教师社会地位低下,处于难以维系的境地。这些问题的存在,尽管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原因,但绝不能成为搪塞推挪的借口,而更应该触发对历史症结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行动的理性选择,换而言之,就是要通过加快农村法制建设和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新教育建设营造一个“和谐安定”的育人环境。

因此,从现在起就必须为营造“和谐安定”的农村新教育建设的环境积累“要素”。作为新教育建设的重要构件与基础,应当立即着手农村新教育建设所必需的社会与法制环境的构建与完善,以此保障和支撑新教育建设的“和谐安定”发展。这种“和谐安定”的环境,应将历来党和国家有关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理念与政策方针注入农村各级政府,将全社会对农村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引入广阔农村;应对现有的农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规章制度进行系统梳理,对农村新教育未来建设所需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行科学凝练与制定。此外,应以更为宽广的视野、更为前瞻的眼光,对农村新教育建设的未来做出既符合中国社经济发展潮流又重乡土实际的蓝图勾画,为未来农村新教育建设实践提供必要和卓有成效的社会与法制保障。

[参考文献]

[1]林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教育作用[J].教育评论,2006(2).

上一篇:陶瓷厂参观记作文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