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工作。县作为一个林业重点县,如何深入领会中央精神,立足自身实际、加强林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显得紧迫、重要。根据上级领导部门安排,我们就“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那一世范文网-,找范文请到那一世范文网.]
一、国有林场发展现状
1、基本概况
县位于山脉南坡西端,是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土地总面积万亩,林业用地面积达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万亩。共有5
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万亩。我县国有林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尤其是林场下设的管护站点,在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后,原来的交通便道由于缺少资金养护,已大多毁损,给管护人员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难。现有职工人数214名,主要从事森林资源管护,同时发展有少量的种植和养殖业,按计算,职工平均收入为元。职工住房条件较差,有不少都是70、80年代修建的平房建筑,年久失修,漏雨、脱落现象严重。职工就医基本是在当地卫生所,条件简陋、设备不齐、药品不全,医护人员水平不高,对突发疾病和重病基本无力,职工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2、发展现状
自1998年按照国家政策全面停止商品性森林采伐,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国有林场失去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办公经费严重短缺,职工工资难以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反复学习中省市有关文件,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后,国有林场调整发展思路,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加强森林资源管护,确保森林安全;二是按照“林上搞管护、林下搞开发”的工作方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兴办林业产业;三是鼓励和引导职工在完成本职工作的情况下,自力更生,积极发展种植和养殖业,增加个人收入。目前,我县共有3个重点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正在进行中,分别是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山风景区建设、漂流山庄建设,特种养殖和中药材种植等多种经营项目也初具规模。虽然还没有走出困境,但整体发展趋势良好,林业第三产业链正在逐渐形成,林区特色经济亮点在逐渐显现。
二、国有林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林业建设开发资金来源渠道少、投入小,缺乏科技支撑,因此,产业化发展步伐缓慢,产业的开发程度和基础设施整体建
设水平低,发展不平衡。
2、管理人力资源缺乏
由于近年来国有林场经营情况不好,吸收人才困难,目前参与林业建设的在岗职工受教育程度和整体素质偏低,开拓创新意识不足,经营管理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极大地限制了我县林业事业的建设和发展。
3、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由于我县地处山区,较为封闭,知识更新速度慢,参与林业建设的职工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认识很不足,就算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识,也显得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对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经营管理、对所在林区群众生活水平的帮助以及对林业发展未来的理解和认识上。
三、国有林场在我县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县作为一个林业重点县,国有林场
占据了近1/3的土地面积,且掌握着最好的森林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
1、在木材采伐性经营时期,国有林场曾是我县林业生产建设中的主体,为县级财政提供了近40%的财政收入,同时带动了运输、餐饮、服务等其他行业,消耗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缓解了就业压力,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闸口石国有林场所在地营盘村,总人口还不到300人,在木材采伐性经营时期共开有商店8间、旅社4间、饭馆5间,理发、舞厅、修理等服务行兴红,为当地老百姓人均增收350元左右。目前,当地来往人群稀少,商店、旅社、饭馆等纷纷关门,街道冷清。
2、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林区发展也应该融入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整体之中。林业与农业都是第一产业,属大农业范畴,两者密不可分,居住上林农交错,种植上林农复合经营,有的人还一人两业,亦林亦农。林业和农业
都是最基础的产业。森林是农业和农村的生态屏障,林业建设关系生态安全,一旦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不但农业生产要受到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将不断恶化,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所以说,林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
四、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正在扎实稳步的推进。目前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还存在很多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
1、主要矛盾:一是国有林场职工的工资核拔以九九年工资基础核定的,几年来大幅度的工资调升,晋级等因素上级核拔天保经费时并未考虑,致使职工工资的不能按时发放,收入只能维持正常生活,长期处于贫困线上,这与新农村建设相矛盾;二是我县国有林区主
要分布在县域边缘和高海拔山区,职工长期扎根深山老林,文化生活贫乏、信息闭塞,尤其在冬季大雪封山后一些管护站几乎与外界隔绝,几个月见不到人。再加上没有培训学习机会,职工进取精神差,观念守旧、思想落后、随遇而安,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很不相符;三是天保工程实施后林场经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林场经济状况陷入困境,原有林区道路无力养护,造成林场至基层天保管护站大部分不通车,现在还有大部分管护站不通电,不通电话,基本停留在“原始”状态,极大制约着林区经济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很不适应。
2、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国有林场的基层天保管护站都是在森林采伐时期修建的,禁伐后林场正常的办公费是都无着落,哪能挤出钱来维修房屋?现在大部分管护站房屋地基下沉、房面变形、陈旧破损,尤其是雨天“小雨小漏,大雨大漏”,有些已近危房无法居住,突显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二是林区产业发展步履艰难。天保工程启动后国有林场机制转轨,步入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林场相继开发了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由于林场大多地域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缺乏科学指导和超前开拓理念,使一些产业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缺乏建设资金和相应的政策支持,一些前期投入较大管理周期长的产业得不到及时投入而停滞不前。国有林场产业发展既形成不了规模产业明显效益,又没有一个名特拳头产品,处于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三是林场的职工养老统筹等遗留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林场的性质是事业单位,这在森林采伐时期都是明确的,可现在职工养老统筹都按企业性质对待。这极大增加了职工后顾之忧,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也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是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从林区发展整体角度出发,林区尤其是国有林场的基层天保管护站,长期
不通路、不通电、不通通讯和房屋破旧等实属林区基础设施建设最薄弱的环节。
五、林区发展与新农村相结合的方向、思路、途径。
国有林区仍然处在一个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相持的攻坚阶段,既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各种不利因素的挑战。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建设和谐林区,为新农村建设发挥作用,成为国有林场的主题和重任。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国有林场应坚持方向是: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林业法律法规,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动力,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林区经济增长方式为目标,争取项目带动林区发展,稳固职工队伍,保持林区发展健康态势,为新
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作为国有林场在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的思路是:既要突出林业的生态主体地位,又要达到林业绿色富民的作用。
1、以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公益林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切入点,认真宣传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强化责任,依法加大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创建和谐林区环境。
2、认真调查、精心规划、科学设计,按照“生态立县、药菌兴县、旅游强县”的发展战略积极申报,争取林区发展立项投资,加大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林业产业开发建设,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力争把国有林场原基层管护站的道路、供电通讯工程、站房维修列入重点项目,通过参与新农村建设,使
林区的交通条件、职工照明、通讯设施、居住条件有根本的改观,并通过充分利用林区独特环境和自然资源促使整个林区种植业、养殖业、旅游服务业等产业链有机链接,蓬勃发展,达到生态优良、环境更美、面貌更新、产业发展、经济增长、职工增收的目的。
3、加大国有林场苗圃经营和管理,树立市场经济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继续完善苗圃管理制度和措施,培育出产量高、质量好、病虫害少,具有市场销路、经济价值高的美化苗木,以最大限度发挥国有苗圃的作用。
4、加强职工文化及专业知识培训,大力发展科技兴林活动。林区发展要胸怀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战略,积极争取和实施科技支撑,科技推广、科技产业等项目,加快林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抓好科技兴林活动,人才培养尤其林业实用人才培养是关键,国有林场应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以选拔骨干职工保送培训和林场集
中学习结合,开展多种灵活的职工受教育活动,做到缺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学以致用,不断使职工更新知识、开阔眼界、转变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来。
六、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需求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的要求。而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状况如何, 则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大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文明观的丰富与完善,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 成为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战略部署。
2 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关联分析
生态文明是一种崭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 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文明”归根结底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生态”是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 (孙秀云, 2008)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 我们党倡导的第四种文明执政理念;是社会文明在自然环境中的扩展, 是一种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包括较强的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完善的生态制度 (王先菊, 2012)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法由来已久, 最早来源于1956年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 其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后, 1981年11月在《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经济建设的方针》报告中提出了全党带领和团结亿万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十六届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 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并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指导方针 (见表1)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 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它体现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法制建设等多维内容, 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而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其实质是指生态文明系统与新农村建设系统之间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通过协调与合作, 最终达成双赢的发展效果。因此, 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由于其共同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使得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互为依存、优势互补的协同关系。一方面,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同时新农村建设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通过协调两者之间的发展关系, 不但会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 并且会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果, 达到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在国家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 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 已具有其现实可行性。首先, 协同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 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其次, 协同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再次, 协同发展是使农村经济与生态“一体化”发展潮流所趋;最后, 中国已经具备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初步经验。
3 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定位与重点工作
3.1 战略定位
任何经济发展, 都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还是要发展经济, 并在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中寻求可持续的发展。由于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强调生态建设和生态利用并重, 在利用时抓环境保护, 力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在发展中动态平衡, 是为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持续共荣的一种整体协调平衡的模式。因此, 我们研究认为, 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本质, 是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其战略定位就是新农村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战略, 是一种能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进行综合考虑, 实现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并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发展战略。
3.2 重点工作
实施新农村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战略, 应当突出抓好培育良好生态系统、创新协同发展模式、创建生态经济制度、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3.2.1 培育良好生态系统
培育良好的生态系统是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基础, 是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一是需要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和污染源的治理, 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优化生态环境。二是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 提高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三是提高农民生态素质, 建设清洁农村, 文明乡镇。四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实施有机农业工程。五是减少工业旅游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实施控制生产污染源示范工程。
3.2.2 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协同发展模式虽然适用于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 但是村与村之间自然资源、社会环境、经济实力都不相同, 甚至具有天壤之别, 成功模式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新农村建设, 只有找到符合新农村发展的特有的创新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要通过若干生态经济新农村试验区建设, 建立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的平台, 找出最优发展模式。二是要建立各个区县之间生态经济建设协调机制, 促进在新农村建设范围以外的更广大的范围内, 构建起完整的生态链, 实现生态文明区域性发展。三是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以加工企业及相关服务组织为纽带, 链接种植业和养殖业以及农民家庭生活, 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四是积极倡导科学消费方式, 鼓励使用绿色食品、环保产品以及节能产品, 通过全面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从根本上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3.2.3 创建生态经济制度
只有拥有完善的生态经济制度, 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可持续。创建生态经济制度首先需要重构新农村资源产权制度。目前, 农村资源产权制度不但产权不明确、产权关系不明晰, 而且没有形成多维的产权系统, 产权形式单一, 极容易产生产权方面的冲突, 导致对农村生态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和注重眼前利益的破坏式经营。重构新农村资源产权制度包括完善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和环境产权制度两个方面, 通过发挥市场对农村资源的调节作用, 实现农村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其次完善生态经济新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制度, 确保农村生态化的财政支持, 保障公共财政的公平公正。最后, 重构新农村公共财政运行体制, 保障新农村基层政府的正当、合法利益和履行职能的能力。
3.2.4 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
农村城镇化建设是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但不是要把所有农村建设成为城镇。农村原有农业产业依然是城镇化农村的主要产业, 需要建设创新的是农村整体生活环境以及经济多元性。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方法一是建设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圈, 通过生态移民、生产移民、生活移民等方式调整人口布局, 构筑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农村体系。二是集约发展经济, 培育新型产业, 壮大特色产业, 通过农业产业链的完善与延伸, 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促进生态经济协同增长。三是要努力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提高农村管理水平, 基本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联动及文化城镇化, 带动农村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进步, 逐步实现确立的战略目标。
3.2.5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
新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重点是生态农业建设。农业本身具有经济与生态的双重属性, 是生态经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与路径。生态农业建设既可以在既定数量资源的基础上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又不污染环境, 又可以改善经济发展对生态资源的过度利用, 在生态与经济双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任务的提出, 生态农业有了新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也有了新的方法与路径。通过探索农业创新发展, 实现农业产业生产效率及产值得提高, 同时还降低农业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减少农业生产对生态资源的依赖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现代化同时也是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只有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是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新农村生态经济才能良好的发展。
4 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创新
协同发展不仅仅是生态与经济的协同, 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诸多层面, 最终发展趋向必然是一种多因素综合、多部门协同管理、多层次互动发展的复合发展态势。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 主动顺应生态文明发展趋势并作出相应的发展调整, 是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模式创新的主体要求。我们分析研究认为, 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 核心是发展生态经济, 模式创新是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包括多重价值:经济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休闲价值、文化象征价值、遗传和生物多样性价值、塑造性格价值等, 是实现协同发展的有效载体, 同时兼顾生态文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 通过互动式、循环式发展, 形成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态, 并成为科学的协同发展新模式。
根据多因素综合、多部门协同管理以及多层次互动发展的形态及趋向, 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模式, 可以分为工业型新农村、农业型新农村、特色产业型新农村、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农庄型新农村以及政府资助型新农村等不同形式的生态文明村建设子模式。
4.1 工业型新农村
工业型新农村就是以发展农村工业为主导, 将工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模式。农村工业化有助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同时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工业型新农村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 多数在改革开放推进市场化经济进程时就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 在此基础上发展生态经济更容易见到成效。工业本就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好的工业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工业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不冲突, 相反还有相互依存的关系。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动力, 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同样决定了生态文明发展的能力, 所以在工业基础雄厚的地方适合发展工业型生态文明新农村。
4.2 农业型新农村
农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的重点产业, 如今随着农业现代化加入国家发展规划, 这一产业也迈开了高速发展的步伐。农业型新农村就是指通过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实现农业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特殊发展模式。这一模式区别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 将生态纳入产业发展系统, 并通过创新现代化农业, 实现农业的转型发展。农业与生态本身就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 这样也使得农业型新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选。
4.3 特色产业型新农村
特色产业型新农村是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最为合理的发展模式, 通过分析当地资源环境特色优势, 围绕一种或几种特色产品打造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 进而形成创新型产业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一是在不改变农民自身身份的同时给与他们另一个更好的身份及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这种特色产业是在市场化经济运作下的产物, 有用大量的市场需求, 对于提高农民收入,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三是通过特色产业的发展, 可以形成链条式生产, 通过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节省大量边际劳动力。四是特色产业与生态文明的融合相对比较容易, 生态文明对特色产业的促进作用也非常明显, 该模式的发展也相对容易很多。
4.4 旅游服务型新农村
旅游服务型新农村是通过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 以生态、休闲、养生等幸福生活为文化附加值的新农村模式, 通过“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致富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在以休闲为最优生活方式的今天, 发展旅游型新农村拥有巨大的市场。旅游服务型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吸引游客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与建设, 在开展旅游的同时解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了农民收入, 改善了生活环境, 并且具有投入少、收益高、无污染、可持续、文化价值不断累积增长的优势, 已经成为大多数新农村建设的首选。
4.5 农庄型新农村
农庄型新农村是指利用农户庭院, 建设成为生态农庄, 并与周边资源环境相结合, 形成农庄群型新农村模式。特点是投资少、收益好、见效快, 每个农民都是自己庄园的主人, 拥有更大的建设热情。这种模式更容易被农民所接受和采纳, 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显著地推动作用, 所以应该大力倡导和推广。
4.6 政府资助型新农村
政府资助型新农村建设模式, 是一种政府为了起带头示范和引导作用而出资建设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因为很多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文明难度相对较大, 所以这一模式更适合于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不但能起到示范带头作用, 还能切实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这种模式由于涉及到国家和政府资金使用的问题, 所以不适合大力推广。但这种模式优势非常突出, 因其由政府投资、主导, 所以从前期规划、中期实施以及后期的保障都可以做到科学、合理, 发展前景则更加辽阔, 但缺点也有很多, 最主要的是建设阻力很大, 无法调动农民自身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的热情。
5 结语
我国目前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城镇化的推进日新月异, 城乡关系在经历多种复杂关系之后也逐步走向协调。我国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 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目标需要重新定位, 城乡统筹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也会进行新的空间重构。对在此过程中出现的生态文明与新农村建设的协同发展模式问题, 还需要各级政府、学者、居民的共同参与, 去进行更深入的统筹协调探讨和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孙秀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河北创建文明生态村为例[D].天津大学学位论文, 2008 (1) :3.
[2]王先菊.河南省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2 (2) :27-28.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广泛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还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体育文化建设显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农村体育不仅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而且对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重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河北省农村体育工作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体育还处于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状态,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本研究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通过体育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将对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分析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农村居民对体育的认知和态度: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与实施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体育的重视程度,在全国特别是城市健身热潮不断高涨的今天,而河北省农村的情况却不容乐观,课题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是否知道《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回答时,农村居民的3500份调查问卷中,知道并了解的仅占4.38%,知道但不清楚主要内容的占27.14%,完全不知道占68.48%。在对了解纲要的主要途径调查中,95.72%的农民了解纲要的主要渠道是广播电视,通过组织学习或传达文件了解纲要的几乎为零,足以说明农民之所以对纲要不了解,主要原因是农村宣传纲要的力度差。在对体育锻炼认识的调查中,农民增进健康的主要方式依次是: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改掉坏习惯,体育锻炼。但在调查中发现,有81.45%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能增进健康”,有79.38%的农民认为“体育活动能防病治病”,有87.41%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说明农民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较为认可,对体育锻炼的方法与原理并不清楚。在对“是否想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方法”的调查中,表示无所谓或不想的农民占78.35%。可见,农民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
2.农村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2次,每次30分钟以上者定位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每周1次为较经常,一个月1-2次为偶尔参加,1年不足10次定为根本不参加或不参加。调查结果显示,河北省农村体育人口的比例为7.34%,较经常为12.75%,偶尔参加为24.73%,根本不参加者55.18%。农民参加运动的场所大多选择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55.37%的农民选择独自锻炼,29.43%的农民选择与朋友一起锻炼,15.2%的农民参加村里组织的活动。农民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散步、慢跑、秧歌、羽毛球、乒乓球、篮球。
3.农村体育管理及活动场地器材情况:《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本纲要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国家体委同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设团体共同推行,国家体委负责组织实施”但在对部分乡镇农村农民体育组织机构的调查表明,84.3%的乡镇没有体育指导站、体协、体育俱乐部。89%的乡镇没有专门负责农村体育的管理人员。近5年没有组织过乡镇运动会等体育活动的占91.3%。农村除了校园的简陋体育设施外,96.8%的农村没有农民的专职运动场所,仍然以田间地头、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为主。93.55%的农民没有属于自己的体育运动器材,可见,河北省农村体育物质文化的极端匮乏。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因素
1.经济发展因素:经济是发展体育的基础,也是制约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河北省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许多地方干部、教师的工资发放都有困难,哪里有钱搞体育工作呢,经济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2.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调查表明,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基本上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这给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困难,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村一级的体育领导机构更是少得可怜。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3.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4.其他因素:河北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农村体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对策
1.加强法律制度的保障:要使农民能充分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须从多方面给予保障,但法律制度的保障是前提,有了相应的法律依据,其他各项措施才能得到落实,加强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需要若干切实可行并行之有效措施,从法律制度上保障农村体育工作落在实处。
2.健全体育组织机构: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3.积极落实“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为农村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以行政村为主要实施对象,以经济、实用的小型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为重点,把场地建在农民身边,同时推动农村体的组织建设,广泛开展农村体育工作,构建农村体育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必须抓住体育场地建设这一基础环节,强化政府对农村体育的服务职能。
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农民健身观念:要做到全民健身活动在农村深入人心,必须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全民健身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村宣传栏等载体,宣传体育科普知识,传播体育文化信息,在广大农村营造全民健身的氛围,提高农民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激发农民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与动机,指导农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让农民享受体育健身的益处和快乐。
5.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由于河北省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是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6.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体育、特色体育: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例如,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和文化,搞民族特色体育竞赛,利用不同的生产方式搞各种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特色劳动竞赛,加强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交流。
7.结合高校“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培养农村体育人才:“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是河北省教育厅委托河北农业大学负责为农村培养各种实用人才,他们最终还是要到农村去发展,如果在传授各种实用技术的同时,适当增加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传授,他们不仅是农民科技致富的领头羊,而且也会成为农村的体育骨干。
四、结语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必须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广大农民健身需要为目的,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注: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0604012);河北农业大学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编号2006-18))
内容提要:
xx年暑假期间,我们一行共计13人赴赞皇县东王俄村进行了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进行了文艺汇演、支教、教育调研和广播生活常识等一系列的活动,获得了成功。
关键词:教育经费 孩子 社会实践 支教
正文:
现状:
1、虽然现在农村中九年义务教育政策已基本落实,但是仍有少数青少年辍学在家。这一现象是因为多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过于放纵,管教不严,孩子因为学习不好而产生厌学心理,进而中途退学,一般多为初中生,男生。也有少数是因为家长认为上学没有用,不如提前辍学挣钱。
2、村民生活水平较以前已大幅提高,基本上都能供得起孩子上学。所有家长都说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就一定会供孩子继续接受教育,在家长心中,上学是最好的出路。并且认为孩子上学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以后能生活得更好。
3、村民们很重视孩子们接受教育,但落实到实处的很少,表现在与孩子老师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家庭教育也很少,因为家长忙于挣钱养家,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4、当孩子不听话时,家长往往会选择打骂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一教育方式似乎已经在家掌心中成为了唯一的方式。但是家长却有些溺爱孩子,表现在每天给孩子的零花钱太多,据估计,每天至少5元。
5、村民对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不了解,村民只知道现在不用交续费了,但是关于教育所需要的费用,比如说老师工资,学校设施维护等费用的来源不清楚。
存在问题:
1、家长与孩子的老师的交流很少,重视教育只是表现在话语之间,或者家长错误的认为让孩子上学就算是重视教育,给孩子交钱就是重视教育。家长对“重视教育”理解存在误区。
2、少数家长仍然接受了孩子辍学而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让孩子完成学业。大多数原因是孩子厌学,部分原因是家长认为上学没用,不如提前退学挣钱。
3、家长对孩子溺爱现象比较严重。每天所花零花钱很多,有的孩子甚至已经有mp3、mp4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了。
4、村民对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去处所知甚少。许多村民只知道现在不用交学费了,但是不知道教育经费从什么地方出,又去向了哪里。
5、家长平时都忙于挣钱养家,忽略了与孩子的交流,导致了家庭教育几乎不存在,言传身教几乎不存在。
建议:
1、家长应该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学校也可以通过开家长会、组织老师进行家访等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家长与老师之间必须保证能随时取得联系,以便不时之需。
2、少数家长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孩子学习不好、孩子性格叛逆等原因而接受了孩子辍学。对此,学校方面应该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劝说家长让孩子完成学业。
3、家长应该注意对孩子的疼爱方式,多给孩子买零食并不是对孩子的正确的疼爱方式。家长应该以冷静的头脑来思考该如何对待孩子,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
4、村委会和学校应该是教育经费的来源和去处公开化,可以以展示牌的形式让村民了解教育经费的详细情况。
5、家长平时要多主动的与孩子进行交流,不能因为忙着挣钱养家就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可以利用吃饭的时间或者孩子写完作业后与孩子交流。
后记:
参加这次赴赞皇县东王俄村的“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志愿服务小分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收获了很多,也有了很多的感触。
我们的实践包括文艺演出、义务支教、教育调研以及生活常识小广播等。关于演出,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一些好心村民的热情帮助。但是在演出过程中,村民却对我们认为很能感动惹你新年的节目反应冷淡,相反,那些幽默搞笑的节目却赢得了村民的阵阵喝彩。村民们对于我们的演出仅仅把它定义为一场“热闹的晚会”。而且,在演出的后半程,许多村民偷抢气球,这一举动虽然已经被预料到,但是仍然让人伤心。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但是村民的素质仍有待于提升。
在支教方面,我认为是很成功的。从开始报名到后来的教课,再到最后的一个小小的颁奖仪式,每一个环节都比较顺利。我担任的是三、四年级的语文老师和体育老师。在语文方面,三、四年级的学生的差别很大,者不得不是我有重新从可建立寻找不同的讲解方式。而对于体育,两个年级的男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武术,看来男孩子在体育方面往往都有很浓厚的兴趣,对此,我们可以加以利用来让孩子们学习一些特长。在教学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学生的安全问题,由于学校施工,学校大门无法关闭,这样在课间就有许多孩子跑出校园,后来这一现象被我们制止。但是,有几个初中生经常去学校捣乱,这让人很是头疼,我们只能对他们进行劝说,尽管如此,效果不是很好,我们只能每时每刻都监视着他们,以免发生意外。上学与放学,许多孩子要横穿一条车流量很大的公路,我们就组织人员在上课前45分钟在路口接学生安全过马路,放学时组织学生排队过马路,这样,我们确保了孩子们的安全。而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家长的赞扬。
在调研过程中,我了解了村民对教育的很多看法。许多村民在口头上说重视教育,但是他们却没有做出应有的行动。村民们错误的认为只要让孩子上学,只要给孩子买书本就算是重视教育,其实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承担,甚至家庭教育要比学校教育更重要。家长跟老师的交流也很少,这一点就能很好的说明家长对“重视教育”理解错误。而最让我感动的是,所有家长对于在教育的投资上都表现得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只要可能,无论花多少钱不让孩子中途退学。
许许多多的感动,并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这次实践对我的影响,会持续终生。而我在实践中说发现的许许多多的问题,也必定会对我以后教育其他人产生莫大的影响。村民在教育方面的思想所存在的误区,相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改变变的。
姓名:王英欢
学号:090505115
学院:机械学院
班级:车辆091班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看,提高农民自身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指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及职业技能的提高,对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参与能力的提高。从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内含着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内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集中概括,其中,“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实现,最根本的还在于提高广大农民的自身素质。“乡风文明”就是在农村剔除那些封建迷信的东西,树立健康向上、重视科学的风尚。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农村地区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在广大农民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有的甚至成为影响农村安定的诱因。通过在农村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培养农民健康向上的精神情趣,文明整洁的新型农村才能真正持久地建立,否则,即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将是一个不完善的新型农村。“管理民主”要求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这不仅要求基层村干部增强自身民主法制意识,更需要广大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这只有通过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及法律知识来实现。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新农村建设的力量看,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任务在于发展生产,通过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业现代化。这一任务的实现最终要靠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民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懂法律的新型农民。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增产增收和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高素质的农民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特别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的,是在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对农民的素质必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新要求。具体来说,农村城镇化和农村城市化建设需要农民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及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懂市场经济规律、善于经营和运用先进科技的新型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总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如果不提高农民的素质就不会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
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这一要求来说,现阶段我国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还具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也影响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从社会生产对劳动者要求来讲,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条件。而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较差等。据统计,在中国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6.7%,接受过正统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而西方发达国家都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0%,英国占78%,相比之下,我国农民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经成为制约“三农”问题的瓶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战略和系统工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改变农民素质偏低的状况,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成功地处理好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达到中央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的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民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理性思考,将有助于民政工作者更好地理解贯彻党的新农村建设政策,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好民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认识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做到“五个统筹”。要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应该说农村这块至关重要。“五个统筹”中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作为重要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社会稳定,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农业问题解决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目前,中国最应启动内需的地方就是农村。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因为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从发展这个角度来看,我国已进入了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对于农村这一块来讲,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二、民政部门在建设新农村中大有可为
(一)在服务“生产发展”方面发挥桥梁作用。2005年,连云港市新登记的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有72家,同比增长71.4%,全年发展协会会员近5万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政府发展农村专业经济承担了部分职能,给农民家庭经济增加了收入,如东海县石梁河葡萄协会,种植葡萄12000多亩,成为全省最大的葡萄生产基地,会员达3500多户,年纯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赣榆县罗阳镇水产协会现有水产养殖大户136户,协会年创收过亿元。发挥好桥梁作用,我们将重点扶持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全市重点培养15家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典型,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30个,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
(二)在提升“生活宽裕”方面发挥兜底作用。2005年连云港市纳入农村低保9.23万人,发放低保金3280万元;在乡重点优抚对象1.24万人,年发放抚恤定补经费4000万元;农村五保对象1.2万人,年供养经费1700多万元。此外,还有建设农村“关爱工程”和“星光计划”等项目投资。发挥好兜底作用,一是全面规范灾害应急救助,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二是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金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农村低保的动态管理,应保尽保;三是建立规范的农村养老服务格局,农村五保户老人集中供养率将达50%以上,总投资2100万元以上;四是做好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需要;五是落实优抚政策,确保重点优抚对象抚恤定补自然增长,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基本生活、看病难问题,办理重优抚对象大病医疗保险6000人以上;六是加快发展农村慈善事业,市县慈善会基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
(三)在倡导“乡风文明”方面发挥引导作用。东海县青湖镇青西村自1991年建成“宫殿式”公墓以来,积极倡导村民树立“厚养薄葬”的文明意识,为村民节省资金近80万元。发挥好引导作用,倡导殡葬新风,首先要将殡葬改革列入政府的目标管理之中,引导人民群众文明、节俭办丧事。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群众实行殡葬改革的自觉性。第三,要加强殡葬服务体系建设。要在乡(镇)建立殡仪服务站式殡葬服务中心,发挥好村红白理事会等基层群众组织的作用。四是要配合有关部门,全力推进我市农村“三沿”地区平迁坟活动,引导农村实行海葬,集中建设公益性公墓等设施。
(四)在强化“村容整洁”及公共事务管理方面发挥促进作用。2005年全市完成了1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区划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化建设,为连云港市的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发挥好促进作用,我们将实施中心城镇化战略,建立区划调整专家评估、咨询制度,不断提高区划调整质量;结合镇乡综合体制改革,做好农村区划调整方案的拟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工作。到2010年,全市所有镇乡实现“街道有路牌、村村有标志、家家有门牌”的目标。
(五)在保障“管理民主”方面要发挥推动作用。去年,以市委、市政府两办名义出台了《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市先后两次成功组织了村委会换届选举,98 % 以上的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或村民自治章程,95%以上的村实行了村务公开。发挥好推动作用,结合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积极推进村务公开,调整和完善村务公开内容,提高村务公开的民主管理质量和效果;扩大农村民主管理范围和内容,推广村务公开、村组结对共建、村委会“勤廉季述”经验,强化村民议事会和村民代发表大会的作用,定期审议农村重大事项,积极推行民主议事、民主评议村干部等制度,强化农村民主监督力度。
三、民政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用先进的理念推进民政工作和新农村建设。民政部门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用先进的理念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通过广泛的调研,科学的分析,明确民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理论体系、机制体系、管理体制、工作程序。制定民政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长远目标、短期规划、实施措施,以及职责任务等等。要更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大发展,走出制约民政事业的瓶颈。要坚持理论指导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确保民政工作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建设新农村的中心任务,形成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管理运行的新机制、新举措,由此推进民政工作与新农村建设。
(二)用创新的方法推进民政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弘扬“三创”精神。“三创”对民政来讲,就是多干实事,大胆实践,进位争先。具体来讲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在工作重心上,要从以城市为主向城乡民政工作并重转变,促进城乡民政工作统筹发展;在工作指导思想上,要从就农村抓农村的观念向以城带乡的工作方式转变,推进乡村民政工作的规范管理;在工作方式上,由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法制化、社会化方向转变,充分保障农民群众的权益;在工作效果上,要发挥城市现代文明村的幅射作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财力资源向农村转移,做好区划地名服务、村镇社区建设、老年公寓规划等等,通过民政工作的村镇延伸,让居住在农村的农民也能共享改革的成果和现代、文明生活。
一、双牌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与基本经验
双牌县位于永州市中腹, 西与广西全州接界。2014 年, 双牌县地区生产总值449, 969 万元, 同比增长9. 3% 。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27, 491 万元, 同比增长4. 8 % 。2014 年, 农业生产形势大好。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 052 万元, 同比增长19. 6% , 其中, 农业产值54, 353 万元, 同比增长76. 3 % ; 林业产值113, 268 万元, 同比增长13. 7% ; 牧业产值55, 888 万元, 同比增长1% ; 渔业产值6, 041 万元, 同比增长12. 5% 。2014 年,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424 元, 同比增长9. 8% , 其中,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106 元, 同比增长11. 4% 。全县总面积1, 751 平方公里, 大体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格局。现辖4 镇10 乡2 国有林场和1 个国家森林公园, 195 个行政村, 5 个社区, 总人口20 余万。但就是这样一个地理位置相对偏远, 人口数量少、经济总量不大的一个县,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认真践行强农、支农、惠农政策, 立足县情, 利用内外两种资源, 优化村域发展环境, 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 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 形成了特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其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 一) 加快产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摆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是按照“生产发展”的要求, 加快产业发展, 尤其是通过加快主导产业的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支撑。
1. 加快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及林业生产。在种植业方面, 严格按照“扩面积、增产量、不抛荒”的总体要求, 高度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和制止耕地抛荒工作。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3 万亩, 总产量7. 8 万吨, 耕地抛荒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内。以蔬菜、水果为主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 7 万亩。平福头乡采取“统一供种, 统一翻耕, 统一技术”的模式, 在岭脚、平福头、枫木山、冲头四村大力开展连片油菜种植, 计划落实油菜种植面积2, 000 余亩, 目前翻耕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在养殖业方面, 以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为重点, 大力推进养殖业发展。目前全县规模养殖户总数达到1, 076 户。全县年出栏猪、牛、羊, 分别达到38 万头、2. 41 万头、20 万只, 出笼家禽达到263. 7 万羽。特色养殖成为双牌养殖业发展新亮点。竹鼠、山鸡、鸵鸟、药鸡、肉鸽等特色养殖总户数达到306 户。在林业生产方面, 全县共完成造林面积7. 2 万亩, 占永州市计划数的131% , 其中长江防护林工程造林6, 000 亩、世界银行贷款造林9, 760 亩、巩固退耕还林造林6, 800 亩、配套荒山造林2, 500 亩、速生生产林造林30, 000 亩, 此外完成大苗造林3. 994 万株, 占永州市计划数的333% 。
2. 大力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做强龙头,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 提高产品附加值。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达到212 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 家, 市级龙头企业15 家。
3. 着力创新发展模式。一是“公司+ 协会+ 农户”模式养殖。双牌县农民历来有养猪的习惯, 生猪生产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受养殖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够规范、规模小等因素影响, 该传统产业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格局。近年来, 双牌县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养殖环境氛围. 充分利用国家对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促进该产业逐渐由传统产业升级成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养殖业。比如在线口村成立了乐坪牲猪繁殖有限公司, 成立了养猪协会, 培训瘦肉型猪养殖技术, 发放资料到养猪户, 农民的养殖管理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双牌县畜牧水产局在该村创办万头猪场养殖基地一个, 年出栏牲猪5, 000 头, 带动该村发展牲猪养殖, 目前线口村年出栏牲猪达1. 5 万头以上, 产品主要销往广东沿海和江浙一带。养殖业作为双牌县的支柱产业, 经历了由松散到紧密、由低级到高级、由矛盾到和谐的发展历程, 通过着力发展“公司+ 协会+ 农户”模式, 让养殖业由传统产业升级变成优势产业。二是订单农业带动其他产业。近年来大力发展甜玉米订单, 发动村民成立了甜玉米协会, 把订单农业做大做强, 让经济效益更加可观, 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以甜玉米产业为基础, 促进各项事业同步发展。在家创业的人多了, 外出务工的减少了; 运输业发展起来了, 成了又一经济增长点: 畜牧业兴旺起来了, 甜玉米秸杆可作为猪饲料和鱼饲料, 进行生态养殖, 提高猪和鱼的成长速度和品质。三是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一畜兴, 六业旺。双牌县做大做强瘦肉型猪养殖业, 带动了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该县立足养殖业, 大力实施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猪+ 沼+ 果+ 灯+ 鱼”生态立体型种养模式。农民做饭照明用沼气、浇菜淋果用沼液, 水下鱼虾游、水面鸭欢叫、水边猪牛壮的景象到处可见。
( 二)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新农村建设的生产、生活条件。双牌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良好机遇, 大力加强以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4 年, 新建农村公路76. 37 公里, 招呼站12 个, 成为永州市第一批行政村100% 通畅的县。双牌县被获批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 五年内可望到位资金近亿元, 争取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 完成新建沼气池300 口。与此同时双牌县被列为湖南省第六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 共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 270 万元, 完成各类水利工程2, 550 处, 完成人饮安全工程11 处,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 25 万人。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850 万元, 比上年增加110 万元, 新增农机具3, 259 台 ( 套) ; 完成机插秧大田面积4. 6 万亩。五里牌镇、茶林镇被评为湖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理家坪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全面完工, 完成投资890 万元, 建设高标准农田6, 000 亩。麻江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创建秀美村庄为契机, 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2014 年共投入80 多万元, 主要对永连公路沿线村庄进行了规划编制; 投入建设资金200 多万元, 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农村危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农村改厕等涉农资金进行整合, 发挥最大的资金带动效应。
( 三) 开展环境整治改观新农村建设的村容村貌。双牌县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 高度重视, 强力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一是加大农村垃圾治理力度。结合农民生产生活习惯, 通过采取“户定点、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 农村各类垃圾得到了有效整治。全县共投入农村垃圾治理资金2, 830 万元, 购置垃圾桶8, 990 个, 建设垃圾池640 口, 配置垃圾车37 辆, 建焚烧炉88 座、垃圾填埋场49 处, 新增农村保洁员310 人; 15 个乡镇78 个村建立了垃圾清扫保洁长效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6% , 农村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二是扎实开展农村污水治理。划定农村集中式饮水水源保护区, 完成了500 人以上的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调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94 处, 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7. 21 万。全面实施农村改水改厕工程, 累计建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7, 739 座, 涉及121 个村, 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村庄比例达到61. 8% 。环保部门全面开展了县、乡、村集中供水水源地污染整治, 按要求开展了水质监测。三是扎实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适养区”划定工作。全县603 家畜禽规模养殖场, 完成污染治理设施改造219 家, 达标率达36. 3% 。四是扎实开展农村工业污染治理。全县先后关闭污染严重企业6 家、小造纸厂5 家、小建材类厂3 家、小酿造厂和食品加工厂2 家, 确保了农村无一例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农村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环保“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 。
( 四) 采取多种形式促进新农村建设的乡风文明。一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法制宣传教育, 帮助村民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 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体系, 大力推行村务公开, 村级民主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 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全县195 个村, 有62 个村建立图书室, 有78个村建成文体广场, 有55 个村建成篮球场。组建群众文体活动组织26 个, 积极组织村民开展各类文体活动。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县广大农村组织开展了“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遵纪守法户”、“科技示范户”等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 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新风尚, 普遍呈现出干部团结奋进、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景象。
( 五) 抓好示范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提质改造。双牌县按照“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示范村面貌焕然一新。一是认真抓好为民办实事项目。茶林镇桐子坳村为湖南省为民办实事新农村建设村。该村共完成建设项目9 个, 完成投资580 万元, 完成景区游道建设1 公里, 公路扩宽1. 5 公里, 浆砌河道1 公里, 绿化大苗500 株。二是竭力推进“乡村风貌”工程。大力实施永连公路沿线“乡村风貌”工程, 创办茶林镇老院子村、麻江镇麻江村2 个示范点, 共完成投资393 万元, 种植绿化大苗3, 000 多株, 完成房屋立面改造41, 500立方米, 拆除空心房67 座, 安装太阳能路灯109 盏, 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三是全力推进示范村建设。全县10 个新农村示范村和8 个建设扶贫村共完成项目65 个, 完成投资2, 900 万元。四是加快推进全省“百城千镇万村”工程建设。如依托各种资源, 在洞里村投资800 万元, 完成了村活动室和村幼儿园建设, 修建通村公路3 公里, 完成葡萄扩园300 亩, 发展种养大户30 户, 新建项目30 个。
二、双牌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少数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主要体现在: 一是“简单化”。我国农村问题的复杂性, 农村长期落后的实际以及农村人口众多的现状等因素, 都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必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在认识上, 大都视为短期运动, 简单问题。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 注重形式, 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 忽视了全面发展, 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 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等问题, 措施乏力, 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工作开展。
( 二) 农业产业化程度偏低。双牌县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落后, 传统的产业生产暂未改变, 从产业化的要求看, 在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上尚存差距, 生产力水平处于较低层次, 效益比较差。龙头企业不仅数量少, 且规模也小, 集群化发展的优势暂未形成; 农业产业链短, 农产品精深加工少, 科技含量低, 附加值低; 主导产业尚待进一步培育。此外, 土地的分散耕作方式成为发展的最大障碍。规模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集中规模经营土地, 才能真正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发现, 当前双牌县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为17% , 且多是农户的个人行为, 流转的土地比较分散, 没有形成规模, 使许多想多种地、想集中连片种地的农户或者农村经济农户不能得到足够的土地, 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障碍。
( 三)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双牌县地理位置偏远, 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比较低, 思想保守, 开放度不够, 小富即安、小富即满观念还比较严重。虽然农民的收入不高, 业余生活也比较单调, 但他们都对自己的现状比较满意。在双牌县农村, 多数农民温饱问题解决后,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 只觉得自己已经衣食无忧, 小日子还过得去, 于是安于现状, 不愿意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怎样发展生产, 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 以致于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特别是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在外地务工, 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 缺乏年轻有文化的后继带头人, 难以承担社会主义新农村重担。在调查走访期间, 碰到的大都是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几乎看不到30 岁左右的年轻人, 特别是离县城较远的农村, 刚毕业的学生大都在城里找到工作岗位后, 在城里安家, 离开祖辈父辈耕种的土地; 40 岁左右的青壮年, 则把家里的耕地转包给他人, 带着老婆孩子进城打工, 挣了钱竭尽全力供孩子在城里上学, 农村只剩下留守老人和少数留守儿童。由于农村缺乏年轻人, 村里无法发展年轻共产党员, 致使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 缺乏活力。此外, 农民主体意识不够强, 少数农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投入建设的, 农民“等”、“靠”、“盼”思想严重。
( 四)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偏少。虽然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来源较多, 但资金的数量有限且不稳定。一是财政支农数量较小。长期以来, 国家对农业投入太少, 结果是, 农业因资金匮乏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 以吸引本部门多余劳动力。二是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流动的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 对农业的反哺和对农村的支持都没有实处。调查的情况为, 从事传统小农经济的农户对信贷资金需求较少, 投入的生产资金主要靠自身收入, 基本上能维持生产成本的需要, 即使有缺口, 90% 以上是通过邻居、亲戚朋友借款来解决。而从事经济作物种植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农户所需要的信贷资金较多。78% 的农户明显觉得生产资金紧缺, 有65% 的农户期望得到贷款支持, 但得到贷款支持的只有21.5% , 有38. 5% 的农户靠民间借贷来解决。三是在新农村建设中, 双牌县尚未建立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而计划中的建设资金受到条块分割的限制以及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的原因, 致使部分村的新农村建设资金匮乏。除此之外, 由于资金的逐利属性目前社会资本投入新农村建设也颇为罕见, 不仅社会资本导入农村存在困难, 农村的资金还在大量外流。
三、促进双牌县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 一) 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根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症结。建设好新农村, 农民和乡镇村级领导班子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农民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没有通, 单凭上面拨钱给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1. 深化对生产发展的认识。生产发展是物质基础, 是首要前提, 没有生产发展, 就等于无本之木。很多人都把生产发展狭隘理解为农业生产,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生产既包括农业, 也包括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生产发展的中心应将主导产业的培育置于首位。
2. 深化对生活宽裕的认识。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是基于农村实际提出来的目标。宽裕和富裕概念不同, 在短期内实现富裕不现实, 实现生活宽裕就得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3. 强化协调发展意识。“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 但不是全部内容; 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目标, 但不是全部目标。新农村建设还应包括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目标的乡风文明建设, 以改善农民生存状态的村容整洁要求, 以管理民主为目标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建设。
( 二) 进一步推进城乡产业对接,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和落脚点, 很难想象仅仅把农民集中居住, 而没有产业支撑的建设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美丽乡村建设, 对生态文明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意味着在农村铺摊子、上项目, 占用耕地, 搞污染重、耗能大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等工业项目是行不通的, 必须有赖于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以双牌当地的优势产业为核心, 依托城乡网络, 实现加工企业和原料生产基地、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城市与乡村的有效对接; 科学布局现代服务业, 促进农业休闲产业发展, 形成以工带农、特色发展、工农互动、城乡互补、产业联系紧密、空间布局合理、资源深度整合、区域特色明显、城乡产业交融、基础设施共享的城乡产业格局。以产业集聚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为重点, 通过市场调节引导城镇资源投入现代农业, 加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模式, 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 建立科技情报员制度, 充分利用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为农户提供各类农业现代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信息、技术及其资金支持的途径。
( 三) 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教工作,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之一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首要环节。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 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 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 了解新信息, 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 二是法律知识培训, 通过学习法律知识, 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 四) 进一步统筹协调, 多渠道筹措新农村建设资金。一是强化各方协调, 积极争取更多的资金扶持, 加大乡村资金整合和投入力度。设立各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二是建议政府对偏远贫困山区实行政策倾斜, 大幅增加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偏远山区有自己的特殊困难, 国家在制定和具体实施有关政策时应给予重点考虑。建议加大对林农的扶持力度。林区农民为保护生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家要进一步出台惠林政策, 提高公益林的补偿标准, 取消针对林农的有关税费, 让林农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大对山区的支持力度, 山区条件恶劣, 各项建设的投入相对成本高, 在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上, 多考虑山区的特殊情况, 给予适当倾斜。三是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组织和农民的作用。增加农村社区集体组织收入, 为新农村示范建设夯实资金投入基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农民是建设者和受益者, 硬件建设可以通过国家投入解决, 软件建设必须有农民的参与, 尤其是增强广大村民对示范建设投劳投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营造全民动手共建新农村的良好氛围。四是创新农村金融制度, 建立新农村建设资金经营理念的机制。农村金融问题的核心是供求不对称, 农业需要小额、短期、没有抵押担保的资金, 而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机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应当继续深化改革金融机构组织, 发展农村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 即非正规金融组织。降低开展社员资金互助准入条件和门槛, 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社员资金互助合作; 允许农业龙头企业动产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开展抵质押贷款; 组建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五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视社会资本的力量, 建立社会筹集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的机制, 激活社会捐赠资金。家乡籍的社会名流、各界精英、致富能人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建议从税收机制方面鼓励社会资金通过捐助等形式进入农村领域, 直接捐献和用于新农村建设中公益设施部分的资金, 所得税允许税前列支, 给予税收优惠, 并对捐献数量巨大, 示范效果突出的企业或个人授予冠名权、提高其政治待遇, 满足捐献者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摘要:在即将迈入“十三五”新的历史时期, 新农村建设任务要求更加繁重和复杂, 如何立足自身实际, 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是我们思考的重要命题。本文在充分调查新农村建设情况基础上, 以湖南双牌经验为案例, 通过分析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提出进一步深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 根除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思想症结;进一步扶持、培育特色产业,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科教工作,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资金筹措和保障机制, 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问题四个方面的建议, 以期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
参考文献
[1]蓝海涛.我国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06, 3:21~25
[2]胡智超, 龙花楼.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国际经验借鉴[J].地理科学进展, 2011, 8:1028~1036
[3]李炳坤.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经济, 2005, 11:4~9
[4]于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财政资金管理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9 (23) :11204~11206, 11223
[5]王芳, 陈忠暖.山东新农村跨越式发展战略初探——“后发南山”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7:1028~1036
【林区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林场林区公路建设汇报06-28
浅论现代林区的营林方法与措施06-22
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林区党建带团建工作10-22
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规划07-18
郑州市新农村建设发展09-21
农村发展调研报告06-18
抓基层组织建设 促农村经济发展06-02
县农村绿色农业发展建设经验交流09-09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06-11